汽车维修发展趋势

2024-07-19

汽车维修发展趋势(共12篇)

汽车维修发展趋势 篇1

一、汽车融资租赁概念及汽车融资租赁发展概况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是指, 承租人通过与出租人签订相关《汽车融资租赁合同》的形式, 依据合同内容出租人经由承租人指定的汽车经销商购买相应的汽车产品, 并将该汽车产品交付给承租人使用, 此后承租人会定期交付一定金额的租金作为使用交换条件, 当合同规定期限到期时, 承租人一方获取该汽车产品的所有权。可用“以租代购”四个字, 简单理解汽车融资租赁行为。

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早期在国内发展很缓慢。到这个世纪, 发展速度开始加剧, 具官方数据显示:2008-2014年中国乘用车每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2%, 总销量从2009年开始超过美国;2008-2014年中国乘用车贷款购车每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超过25%, 而这些年的汽车金融服务行业, 也进入发展快车道。

二、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存在的问题

信用问题, 是阻碍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目前还不能进入央行的诚信系统, 导致行业较难控制交易风险, 加之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其的认知程度不高, 企业诚信建立很难;还有不法分子借虚假汽车融资租赁进行诈骗, 进一步加重了该行业的信用危机。

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自身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相关法律不健全, 也是阻碍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受汽车融资租赁特殊经营方式影响, 在公司起步阶段, 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且资金回笼速度较慢, 提高了投资门槛。而法律的不健全, 导致汽车融资租赁交易过程中出现商业纠纷后相关企业无法可依, 维权困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难度。

汽车价格波动频繁, 部分承租人拒付剩余租金的现象严重, 且汽车价格下降会造成租赁公司处理残值的困难, 价格波动风险亦是阻碍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促进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务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汽车融资租赁相关法律、法规, 是推动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基础措施之一。只有具有健全的法律支持, 才能促进汽车融资租赁逐渐趋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相关部门首先应对汽车融资租赁交易过程中, 涉及到的核心问题, 给出相关规定, 以保障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可正常经营、发展, 随后在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细节问题。此外, 相关部门应明确各部门具体承担的监管职责, 并对汽车融资租赁进行实时监管, 以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实际管理之中。

(二)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对于政府而言, 可有效拉动当地汽车消费和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 从而达到刺激市场发展的作用。因此, 各级政府可考虑出台相关政策, 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及相关人才, 投入到汽车融资租赁行业中, 以切实推动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2016年5月最新营改增政策已将“融资性售后回租”划分在“贷款服务”范畴, 这意味着“回租”按贷款的税率征税, 这对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无疑是最大利好消息。

(三)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对于现代企业发展而言,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推动力之一。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可通过与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合作的模式对员工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工作, 再辅以实际工作实践, 逐渐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汽车融资租赁员工队伍, 从而全面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

四、汽车融资租赁对汽车金融发展影响

汽车融资租赁以其相对低廉的构成成本 (分期付款) 和灵活的交易模式, 可惠及我国相当广泛的购车消费人群, 用这种形式现阶段无法承担购车消费债务的人群, 也可具备购买汽车产品的经济实力, 据有关部门预测, 我国汽车金融业将于2025年达到525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容量, 这说明我国汽车金融市场仍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年底以来, 国内汽车销售市场持续低迷, 销量一滑再滑。而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可有效刺激汽车生产销售和刺激汽车消费的金融工具, 开始在国内走热。据《2014年度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称, 央行统计显示, 2014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已超过了7000亿元, 2012-2014年年复合增长率已超过33.6%, 汽车金融渗透率已超过20%。当下, 汽车金融市场规模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持续扩张。而汽车融资租赁注将成为未来汽车交易主要形式之一, 从而对我国汽车金融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汽车融资租赁作为一项新兴的汽车交易模式, 具有交易灵活、购车门槛低、服务优良等特点, 对于拉动汽车个人消费的作用明显。最近几年借助互联网的风潮, 我国汽车金融、融资租赁等业务将得以快速发展, 消费者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车的数量占到新车销量的28%到35%。而部分新车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也将作为二手车进入市场。因此, 融资租赁成为新车和二手车之间流转的重要桥梁。

来自中国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的相关预测称, 未来三年, 汽车金融将由现在7000亿元的规模上升到1.5万亿元, 融资租赁资产规模将由现在数百亿元上升到数千亿元规模。面对庞大的市场, 可以预见, 一场围绕汽车融资租赁的大战或将拉开序幕。

汽车维修发展趋势 篇2

(2010-01-18 01:31:32)

标签: 汽车

维修

机动车

从业人员

技能型人才

业户

中国

汽车转载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汽车维修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车辆主要集中在运输企业中,汽车维修主要是附属于运输企业,独立的汽车维修企业非常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车辆分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车辆的社会化和私家车的大量发展,使汽车维修业走向社会化,并促使汽车维修业从产品型的行业向服务型行业的转变,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相对独立的行业。

汽车维修行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特别是汽车维修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步对社会进行开放,交通部于1983年提出了“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的开放政策,出现了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都来从事投资少、见效快的汽车维修业的状况。1983—1989年这6年间,汽车维修业户飞速发展,由2万家增长到10万家;1989年后企业数量每年仍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汽车摩托车维修业户34.3万户。器中汽车维修业户26.07万家,一类汽车维修企业0.97万多家,二类汽车维修企业5.1万多家,三类汽车维修业户近20万户;摩托车修理业户8.3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万多人,其中技术负责人22.8万多人,质量经验员19.2万多人。

2002年,汽车维修量首次突破1亿辆次,2006年达到1.96亿辆次,其中整车修理113万多辆次, 总成修理388万多台次, 二级维护2357万多辆次, 专项修理1.53亿辆次, 维修救援275万多辆次。全国建立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590多家,年检完成测量达到1729万多辆次。

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业户为补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为质量保证,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汽车维修网络和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营运车辆和社会车辆的维修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基本问题

目前,中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扩大了服务范围,改变了服务方式,增加了服务设施,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的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与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1、行业属性定位上认识还不到位,服务水平较低

车辆的社会化和私家车的大量发展,使汽车维修业走向社会化,并促使汽车维修业从产品型的行业向服务型行业的转变。但是汽车维修行业广大的从业人员按传统的为运输生产服务向广大的客户服务的观念仍未有转变到位,为普通百姓服务的意识尚需提高,个性化定制式服务、关联化的一站式服务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的信息反馈机制、投诉调查处理机制还不十分完善,为客户服务的水平还较低。

2、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行业管理部门的市场准入把关不严,执法监督不到位,致使无证修车,不规范的路边店、占道修车等现象屡禁不止。有些路边店服务不规范,作业环境脏、乱、差,干扰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整个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

3、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行业的诚信度、信誉度较差

由于汽车维修技术与飞速发展的汽车自身技术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均偏低,造成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困难,影响了传统的经验维修方式向新的诊断、换件为主的维修方式的顺利转变,使汽车维修质量得不到很好保证;由于有些企业使用假冒伪劣汽车配件等问题依然存在,使社会上存在用户修车不放心、怕骗、怕宰的现象,行业在社会上的诚信度还不够高、信誉度较差。

4、乱收费问题存在一些汽车维修企业还存在汽车配件乱加价、乱收费和不经车主许可而擅自增加作业项目多收费等问题,收费不透明和收费的事先沟通机制不完善。

5、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低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高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对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由于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造成了其素质和技术水平都较低,特别是经过专业学习的比例很低,从而使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使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低。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面临的形势

1、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维修需求增幅明显

近几年汽车市场发展很快,汽车保有量直线上升,尤其是私人汽车所占比例迅速提高。2006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6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2200万辆。汽车保有量增长特别是私人轿车保有量高速增长对汽车维修产生了深远影响,汽车维修需求明显增加。汽车进入家庭步伐加快,维修服务成为社会焦点,维修行业面临新的挑战。

2、汽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维修作业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汽车维修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与维修。许多汽车维修设备生产厂家推出最新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为机动车维修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有了这些专用的检测仪,就可以方便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汽车维修行业步入了内涵发展的道路

03年04年05年06年

汽车保有量(万辆)***6

维修企业数(万户)33.834.934.634.4

从业人员数(万人)210.6238236.82314、交通主管部门对汽车维修行业加大管理力度

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已于2004年7月1日实行;交通部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制定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部2005第7号令)也于2005年8月1日实行了;交通部还在2006年印发、实行了《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试行)》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交通部2005第9号令)。这些法规和规章的实行加强了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全面管理,从而使广大的汽车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必须加强法治观念,守法经营。

5、加大了对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的要求和管理

交通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印发和实行,加强的对从业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的管理。对企业的开业经营提出了技术人员的要求,技术负责人、质量经验员以及机修、电器、钣金、涂漆人员必须按规定的比例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6、加强对维修质量的要求

交通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规定了机动车维修实行竣工出厂质量保证期制度。对汽车修理质量保证期为车辆行驶里程或时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质量保证期中行驶里程和时间指标,以先达到者为准。

在质量保证期内,机动车因同一故障或维修项目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负责联系其他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并承担相应修理费用。

7、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激烈的竞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将汽车维修市场全面开放,国外企业和个人均可来华投资即可以合资、也可以独资建立汽车维修企业。美国NAPA “蓝霸”、美国AC Delco、德国博世、日本的黄帽子等快修连锁品牌纷纷入户中国,他们将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维修技术带入我国,为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将与我国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趋势

交通部在《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中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封锁或者垄断机动车维修市场;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集约化、专业化、连锁经营,促进机动车维修业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鼓励推广应用机动车维修环保、节能、不解体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和救援、维修服务网络化建设,提高机动车维修行业整体素质,满足社会需要。

连锁经营由于其独具的经营特点,越来越被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所看重,成为机动车维修行业经营方式的发展方向。鼓励机动车维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成为现阶段行业发展的一项政策。

发展连锁经营具有很多优势。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于发展大流通,带动大生产;有利于优化流通业结构,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向用户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服务;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经营行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净化市场环境;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快修连锁”有经营模式上的先天优势

由于投资少、市场占有份额多,配件和维修技术可以由总部统一供应和指导,资金周转快,昂贵的检测诊断设备可以共享等原因,快修连锁店经营成本必然降低,这就保证可以从客户的立场出发,坚持“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关注焦点”,吸引更多客户,投资风险大大降低。

各分店在总部统一管理下按照分散自主经营、集中统一管理、统一采购配送物品的方式经营运作,由于拥有维修技术资料、技术人员的保障,配件来源相对稳定畅通,业务量充足,加之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必将增强企业诚信度和社会认知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我国快速连锁经营发展的模式主要有

上海市——以一个一类汽车维修企业为核心,辐射至少六个快修企业的快修连锁模式

浙江省和青岛市——以省或市为组织者,整合原有的二类企业,以五个统一的模式所形成的快修连锁模式

北京市——中车汽修—建立自己的子公司而形成的快修连锁模式

德国博世——现有企业加盟的模式

国外汽车连锁经营成功的如美国NAPA “蓝霸”、美国AC Delco、德国博世、日本的黄帽子等

总之,中国的汽车维修市场正处于发展和完善时期,汽车维修行业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朝阳行业,正在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人员现状和培养情况

1、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低

2002年我们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831家企业的40834名从业人员的调查情况看,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工人(主要是机修、电工、钣金和漆工)有25874人,占63.4%。这些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1.5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

2007年北京市对从业人员的情况做了调研,汽车维修工人文化程度为 :初中及以下占44.7%、高中占27.0%、中职占19.88.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5%

北京市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文化程度调查数据为:初中及以下占30.6%、高中及中职占49.3%、大专占14.1%、本科以上占6.0%。就北京市的维修工人队伍中无任何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约占9.7%、初级工约占12%、中级工约占48%、高级工约占23%、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

北京市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具有汽车维修专业技术员占76.6%、助理工程师占11.5%、工程师占9.4%、高级工程师占2.2%。

2、掌握现代诊断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短缺

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造成了其素质和技术水平都较低,特别是经过专业学习的比例很低,使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低。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职称缺高多初的特征很明显,三类企业尤为突出。

因为汽车维修行业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掌握现代诊断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在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于2003年启动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和培养工程中将汽车运用与维修纳入了四项之中。

开办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逐年增多,到2007年中职设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有1400所,其中以汽车维修命名的有155所,高职设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有378所

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06年中职交通运输类招生增至19.8万人,同比增长16.96%,高职交通运输类招生8.4万人,同比16.66%。

3、专业设置逐步趋向合理

交通部和我们协会参与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在专业和专门化方面按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要求设置为了检验职业教育的成果,教育部从2006开始联合各有关部、委共同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教育部部长提出了,学历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从而更加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交通职业院校将会为汽车维修行业输送大量的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解决技能型人才

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发展趋势;方便;会计;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14-01

汽车的发展历史:汽车从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造出三个轮子的雏形,而单杠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现在的汽车也逃不出这个样板。早时古诺制造的第一辆蒸汽汽车由于技术的不完善,而导致粉身碎骨的下场,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机动车事故。1794年,英国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制成混合气体以供燃烧的构想,为蒸汽机给汽车提供动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法国工程师特利伟柯采用新型高压蒸汽机造出了汽车。从此。用蒸汽机驱动的汽车开始在实际中应用。后来,内燃机点火装置、铅蓄电池等的相继问世,为汽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六月一日正式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政策第十三章消费政策第一条明确指出:“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改善汽车使用环境,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引导汽车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这一政策的出台,给汽车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而新能源,新动力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流。现在正使用的天然气为原料的加气汽车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加气汽车现在还有弊端,加气的汽车动力大打折扣,同时发动机的寿命也会降低。现在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上使用,暂时还没在私家车上使用,不过,随着科技的逐渐完善,在未来汽车发展中,天然气会替代油成为汽车的主要能源,达到低能耗、低污染。

目前世界环境状况:现在的地球,破坏严重。各国陆续发生特大灾难,可以看出,地球的寿命在加速减少,雾霾、臭氧层破坏等各大问题相继而来。虽然近20多年,中国的经济以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了巨大问题,除了技术外,资源和环境等因素也是发展的障碍。

这种问题已经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视:新一代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不在单纯的追求提高GDP,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难,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的开采量逐渐加大,而问题也接踵而来,汽车的越来越多,对于石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石油的保有量是固定的。

现在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找到新能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新型能源汽车成为发展目标之一。现在的天然气汽车虽说可以解决新能源的问题,但是尚有问题待解决,找到除了天然气之外的新能源,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这种新能源将石油和天然气的优点集于一身,既能节能环保又不降低发动机寿命。

对于未来新能源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产生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已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则》强调说明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动力控制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而现在新能源汽车也有了初步的构想,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烧电池电动车(FCE)、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产品。

1,混合动力可分为:微型混合动力、轻度混合动力、中度混合动力、以及重度混合动力。混合动力是指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根据燃料的不同,主要又可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目前国内市场上,汽油混合动力是混合动力车的主流。混合动力车集油耗低、污染少的优点于一体,但是混合动力车也有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的缺点。目前风神S30、奇瑞A3、本田思域Hybrid、普瑞斯作为混合动力车的代表已经问世。

2,纯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汽车直接采用电动驱动,有一部分把纯电动汽车机装在发动机舱内部,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发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本身不排出有害气体,也呢能使发电设备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纯电动汽车有技术相对技术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充电的优点;也有蓄电池 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贵等缺点。其代表车型沃尔沃C30

3,燃料电池汽车:其工作原理是使作为燃料的氢在汽车搭载的燃料电池中,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电能发动电动机,由电动机带动汽车中的机械传动结构,进而带动汽车的前后方向轴,后桥等行走机械结构,转动车轮驱动汽车。燃料电池的反应结果是产生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这类化学反应除了电能外的副产品是水,因此燃料电池汽车被称为绿色的新型环保汽车。

4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氢动力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而且由于储量丰富等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载重汽车车轮的发展趋势 篇4

公路运输是一个庞大的正在崛起的市场, 货物周转量48%及旅客周转量54%由公路运输完成, 其中载重汽车扮演了主流运输模式的角色。

在载重汽车 (包括货运及客运) 车轮使用方面, 同时存在着不同形式/种类的车轮, 如有内胎车轮--型材车轮和无内胎车轮--15°DC车轮。尽管从数量上看, 载重汽车有内胎车轮也就是型材车轮占95%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从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两个趋向:由有内胎车轮向无内胎车轮转变;由低速向高速转变。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对汽车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二、有内胎车轮--型材车轮

目前, 我国载重汽车使用最广泛的有内胎车轮大多为型才车轮, 型材车轮因其重量重, 承载大, 拆装方便, 在一定时期内受到用户的青睐, 但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 及国家对超载的限制, 型材有内胎车轮越来越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

三、无内胎车轮--15°DC无内胎车轮

无内胎车轮特别是15°DC无内胎车轮现在已普遍用于乘用车领域, 如豪华客车领域。可是载重汽车领域只处于尝试阶段, 用的还很少, 但无内胎车轮的优势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与传统的使用斜交线尼龙胎的有内胎车轮对比, 无内胎车轮有着明显的性能优势:

(一) 可靠性 (安全性)

(1) 由于无内胎车轮结构的原因, 无需内胎, 在遇到路面上的刺扎时午内胎轮胎一般不会突然爆胎, 其泄气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这一方面极大地提高其可靠性 (安全性) , 同时也容许受刺扎的轮胎得到更换并及时修补。

(2) 相同的运行条件下, 制动距离短;

(3) 转向时操控性好;

(4) 由于没有内胎/垫带, 加之接地面更加稳定运行时无内胎轮胎生热少, 散热快, 减低胎面分层 (爆胎) 机会, 运行更加安全。这就是为什么相同尺寸 (规格可替换) 情况下, 无内胎具有更高的速度级。例如:11R22.5 148/145L, 速度为120km/h, 而10.00R20 146/143K, 速度为110km/h。

(二) 经济性

(1) 无内胎车轮因其重量轻, 加工精度高, 能够提高车辆运输速度, 节约运输时间, 同时节约燃油, 降低运输成本, 提高其经济性。

(2) 无内胎车轮轮胎的磨损寿命远远长于有内胎车轮。

(3) 对于相同的受损, 无内胎车轮的轮胎更易修补。

(三) 、有利于环境保护

(1) 接地面积大, 而且接地压力均匀, 减少轮胎对路面的破坏。

(2) 轮胎磨损寿命增加意味着减少固体废料的产生。

(3) 节约燃油, 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4) 无需内胎、垫带, 减少生产、运输资源 (原材料、能源及人力) 的消耗。

(四) 人性化

(1) 低扁平比对于货运可降低车货重心, 平稳、安全;低扁平比对于客运可使车辆设计成低地板/低入口, 便于乘客上下车, 提高运营效率, 且乘坐平稳、舒适。

(2) 无内胎车轮加工精度高, 车轮跳动及平衡性能大大提高, 提高了车辆行驶平顺性和舒适性。

四、大力推广15°DC无内胎车轮

虽然15°DC无内胎车轮具有许多优势, 但是目前载重汽车市场使用率仍然很低。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国内大力推广使用15°DC无内胎车轮, 而且我国也具备了一些推广15°DC无内胎车轮的有力条件:

(1) 中国GDP的连续快速增长, 公路里程增加迅速, 路况不断改善

(2) 运输业对提高效率的要求 (安全、快捷)

(3) 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优化整合, 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使整车性能大幅提高, 对配套的轮胎提出更高要求 (可靠性, 经济型)

(4) 重型载重汽车 (GVW〉=14t) 轮胎子午化率今年来有明显提高, 近40%

(5) 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标准 (如GB1589-2004) 要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严重超载的状况正在得到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更为严格;鼓励原材料资源的节约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6)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更加对安全性、舒适性提出要求 (故障率低, 低地板, 低入口, 空间) 。

中国汽车营销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篇5

1、借助于娱乐与体育等多元化产业的跨界营销。

当技术改变世界的时候,娱乐化正在改变商业的目的。娱乐化是打动人心、与消费者构建情感最有效的方式。

在营销过程中若能为消费者创造更加轻松、愉悦、人性化、感性的氛围,则可以提高知名度,吸引众多消费者。例如:《意大利任务》中的minicooper的精彩演出,还是凯迪拉克在《黑客帝国》中的精彩上演。在娱乐性大片的欣赏过程中,汽车品牌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传播。同时体育营销与娱乐营销非常相似,就是借助赞助、冠名、代言人等与体育有关的营销手段来推销自己的品牌。

2、直销模式。

“直销模式”实际上是汽车制造商直接与目标客户沟通,通过简化中间环节来降低流通成本以满足顾客利益最大化要求。“直销模式”最大受益者当属消费者,它不仅减少了购车的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从而让消费者可能享受到更优惠的价格,而且使购车环节变得简单化。

“直销模式”运用时需两方面的支持:①消费者的支持;②制造商和目标客户关系的建立。

3、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化的支付方式的改进,商业银行对汽车营销支持,分期付款、汽车贷款等方式大大刺激了汽车销量的增加。另外,电子商务进程的飞速发展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营销方式。通过网上车市,人们可实现“个性化、便利化、高效化”购车,同时商家也可节省不少的店面固定资产开支、人工费用等。

网上车市可以使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汽车的每一个零部件,快速进行同价位车型各项数据的比较,根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用途和喜好确定车型。使购车环节变得简单化,购买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自然大大提供了便利。

4、社区店的网络服务。

4S店维修部门维修时会产生大量污染和噪声,越来越多的4S店不得不离开市中心,改建在城市边缘,这样不利于汽车的维修和保养。

众所周知,汽车销售利润远远小于汽车服务,因此,汽车服务越来越被消费者关注。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的是便捷、优质和廉价的服务,而现在很多4S店不仅路程远而且收费较高。因此可以建立快修功能的“社区店”,“社区店”主要是本着“贴近购买力,贴近保有量”的原则,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兴建,这样会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

现代汽车新技术发展趋势 篇6

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微处理技术、软件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集成化技术、车载网络系统、光导纤维传导技术、声纳传感技术、纳米技术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不仅能将过去在军事及航天领域的雷达、声纳( 超声波)、远红外线、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于汽车,而且能将声学、光学、电磁学、光电感应、指纹识别等领域的新技术运用到汽车上更能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汽车安全技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细,但任何单一技术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而且仅仅依靠某一项技术已很难使汽车整体安全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急迫。上海智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联手同济大学,主要是针对汽车安全驾驶进行科研、设计,智汽董事长谢明先生说:“汽车这个行业已经深入到每家每户,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大众化的消费品,汽车不可能消失,那么汽车行业也不可能是一个夕阳产业,而且汽车没有替代产品,下一代汽车的发展趋势肯定是向着智能汽车方向发展,那么恰恰我们的定位就是给汽车提供一个安全智能驾驶的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加速汽车的转型,从现有的常规的手动操作汽车,变成以后具有智能的汽车。我们生产两种形态产品,一种是汽车的标配,我们叫做前装,前装是与整车厂合作,就是切入到汽车产业链,产品属于产业链里的一个中游的产品,然后要切入到下游产品里面,下游产品是做系统的,这样的就是前装,比如后视镜,属于标配;另一种就是后装,后装直接通过4s店汽车美容店可以购买,比如我可以把现有的后视镜给替代掉,这样就可以做后装,产品如果以车载机器人为主的话,也可以做后装。”

驾驶汽车,确保行车安全,就要不断完善各项单一技术本身,还要搞好各项单一技术之间的协同这一点更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第一项工作的最终成败,即汽车安全技术应朝着和减少事故影响的目的。所以今后的汽车安全技术是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的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安全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GPS(全球定位系统) 技术、智能避撞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轮胎、智能悬架、智能安全气囊等将在汽车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加快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化安全技术装置将出现在现代车辆上,这些智能装置将具有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自动协助或自行控制。汽车厂商越来越多地采用虚拟汽车概念,从而无需制作物理原型,就能组装、观察、模拟汽车的性能及制造工艺,并且越来越多地开展厂家、院所、政府、供应商间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快了汽车开发时间。智汽董事长谢明先生说:“从三个层次讲:第一,拥有这方面的知识,拥有这方面知识的机构很多,中国很多高校、研发机构都有这样的团队做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像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同济、复旦、北京理工等等;第二,拥有这方面技术的企业里面也有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一汽、二汽、吉利集团,在技术方面也都有投入,现在很多都是技术的展示,比如Google,一直在推出智能眼镜,这个技术的展示已经很多年了;第三,拥有这方面的产品,至于智能技术产品那就比较少,目前都是来自欧美,真正的下游厂家能够看到的就是采用微波雷达做的,几乎都是欧美垄断。智汽是基于视觉的研发产品,视觉里面有两类,一类是单目视觉,单目视觉做得好的就是以色列的公司,我们主要是研究双目视觉,当然一些新兴企业也跟踪我们做这样事情。我们在国际上占有一些制高点,比如自主泊车,是我们首次解决的,把后视镜变成汽车的标配也是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我们切入市场的切入点尽量拉的低,比如现有的汽车他已经有保车速,接下去就是保车道,保车距。保车距的目的就是防止追尾,保车道也是避免别人撞你,一般发生车祸就这两种。我们的产品分成了三代:安全提示、辅助驾驶、自主驾驶。这几乎覆盖了所有领域,从技术的创新、研发到产品的生产,我们一直自己在做,所以做的比较辛苦。

未来的汽车,机械系统将大量地被电子系统所取代。这将大大提高轿车的驾驶性能及行驶的安全性。对于这些智能产品放到汽车上会不会提高产品本身的购买力,谢明先生的答案是肯定的。智汽董事长谢明先生说:“我们成立公司之初就决定跟其他的创业家走不一样的路,很多人商人选择先做的是贸易,再根据贸易量看看能不能变成一个企业家,这种方法对于打品牌是很弱的,品牌不是靠推广的,是靠实力,在知识技术上,我们在国际上已经是知名的,因此,本身我们就是品牌。中国人商人意识很重,很多商人不关注品牌,现在打品牌是很难的,品牌后面有很多内涵,技术的新进行、制造的精密性、功能上符合客户的需求,品牌就是这样出来的,这样的东西中国都能做出来。但是国家要支持科技方面的品牌发展与创新。我们选择从上往下走走高档路线,先从高端的豪华跑车,再往中档方面走,中低档的消费群体在意的是价格,所以购买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价格而不是性能,高端的用户更多在意的是功能或者拥有独特地差异性,而不是价格。我们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做了这方面很多的积累,然后再是产品创新,这样必然会涉及成本问题,汽车智能产品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设备,很多老百姓想花最低的成本就能拥有一个这样的设备,所以要切入到中低档的车的话,成本是一个考量。目前我们主要与金龙客车进行合作,现在产品价格大概是5000左右,汽车无人驾驶机器人可能要高出一两倍,因为客车在政策上有这样一个强制性的需求,欧盟明年开始所有的汽车都要有一个这样的功能,这就是国家定的一个这样的政策,现在校车已经有这样的规定了,中国以后也可能会出台这样的一个政策。”

在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中,谢董认为除了安全技术上的创新问题之外,研究汽车排放控制标准,节能环保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环保。为了防止地球温室效应和有效利用石油资源,必须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只靠传统技术的延伸已经无能为力,必须引入新理论和开发新的技术。如低油耗和低公害的薄燃烧系统、可变排量、可变气门、高膨胀比等发动机技术。总之,为降低燃料消耗费用,汽油车将趋于采用直喷式汽油机,而燃料消耗费用低的柴油车由于采用电子高压喷射、高效废气再特环和后处理技术而实现高性能、低排放污染,今后将仍然是汽车发动机的主流;由于燃油短缺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各种代用燃料汽车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个企业要成功主要分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智汽董事长谢明提到:“从内因上讲,我们在国际上没有对手,现在奔驰、宝马都在跟我们合作,我们缺的是外因,外因是不能靠我自己创造的,需要政府给我们提供一些好的平台。最近上海张江出台一个政策,提出一个口号说:‘用最聪明的头脑,跟最有实力的资本结合在一起’。现在中国政府没有一个集中的投资,政府想扶持企业的发展,但是做得还不够到位,大量的资金分批投给各个企业,每个企业只得到了小部分资金,还是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这方面还有待改进,要做到有针对性的投资。在这个大环境的中国风投,不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利润,中国风投引导着这个社会一直往错误的方向滑。企业的第一目标是为社会贡献,中国现在企业主要分三种,三流企业做产品营销;二流的企业是营销+制造;一流的企业是营销+制造+设计。中国有很多三流企业家,很缺一流企业家。政府说的企业转型就是希望二流的企业家变成一流企业家,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支持产品设计。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对企业的支持力度要有等级,对一流企业支持力度要大一点。希望企业能有自己设计的能力,需要靠自己的核心技术来设计。我们的产品设计都有自己的设计师,核心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中国要造就唯一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靠钱能买到的,能复制的东西不是唯一的,品牌就是唯一性。如果都能复制,那就不是品牌。目前,我们公司在资金与人力资源上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公司发展的最大障碍。8月10号召开的上海2012海外高城市论坛会,浦东出台政策,拿出几个亿资金成立浦东创投,规定资金投给企业之后不求回报,退出的时候就是本金加利息,这在无形之中印证了我讲的,资本第一动力是鼓励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到时候自然有回报,而不是单纯的钱生钱。这种模式应该扩展到全国,而且政府部门应该全部采用这种模式。这就是一个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的,第二个就是人才,做事情要靠人,企业家不是魔术师。从长远来讲,高校必须担任起高校的责任,培养人才。”

汽车安全气囊发展趋势分析 篇7

安全气囊是现代轿车上引人注目的新技术装置。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包括传感器总成、充气、折叠气囊、点火器、固态氮、警告灯等。当汽车受到前方一定角度内的高速碰撞时, 装在车前端的碰撞传感器和装汽车中部的安全传感器, 就可以检测到车突然减速, 并将这一信号在0.01秒之内速度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电脑在经过分析确认之后, 立即引爆气囊包内的电热点火器 (即电雷管) , 使其发生爆炸, 这一过程一般只需0.05秒左右。点火器引爆之后, 固态氮粒迅速气化, 大量氮气化, 大量氮气立即吹涨气囊, 并在强大的冲击力之下, 气囊冲开方向盘上的盖而安全展开。

安全气囊系统, 属于辅助约束系统 (SRS) 。它的作用是在碰撞过程中弥补佩带安全带仍不能保护乘员头部、脸部、胸部和膝部的缺陷。

汽车安全系统是汽车电子领域增长最快的一部分。汽车的安全设计在整车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汽车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 主动安全系统旨在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防范事故于未然。被动安全系统是事故发生后开始起作用, 以减缓事故严重程度。

汽车安全气囊属于被动安全系统。我国2000年实施了CMVDR 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该法规等效于欧洲ECE R94法规。最近, 我国的侧面碰撞法规已经开始实施, 这将对我国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和驾乘人员保护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汽车安全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将带动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发展。据预测, 2009年前排乘客侧面保护气囊的安装率将会是2006年的2倍, 侧气帘的安装率将是2006年的4倍。

2 国外安全气囊的发展

安全气囊的雏形是美国人Jhon.W.Hetrick发明的安全气垫。1952年Hetrick发明了他自己之称为“汽车安全气垫”的装置, 用来减轻急刹车或正面碰撞带来的严重伤害。这是一种纯机械装置。用于使气囊膨胀的压缩空气贮存在一个压力容器中, 连接着弹簧的质量块用来感应汽车的减速度。当质量块产生位移时, 能打开一个阀使压力空气从压力容器中冲出来, 以使气囊膨胀。气囊可装在方向盘中、手套箱门上、仪表板上部以及前排座椅的靠背。

早期的空气囊主要用于与其它安全装置一起防止飞机着陆时与地面的碰撞。1960年, 安全气囊技术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制并转为民用。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NHTSA) 开始建议制定一个可选择的安全气囊法则, 鼓励汽车厂商去发展安全气囊。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通用、福特, 德国奔驰, 日本丰田等汽车公司以及美国MORTON公司、TRW公司、德国TEMIC公司、ICT研究院、日本DAICEL公司、瑞典AUTOLIV公司等均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究与发展安全气囊, 其中1971年5月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地将火箭推进技术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这些综合力量使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1984年, 美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NHTSA) 在著名的“联邦汽车安全标准”中的208条款《乘员碰撞保护》 (Federal Motor Vehicl Safety Standard208, 简称FMVSS208) 中增加了安装气囊的要求, 这为安全气囊的发展和使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FMVSS208条款是汽车安全气囊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 欧洲也颁布了ECER94法规, 紧接着日本丰田、本田, 美国福特、克莱斯勒, 德国宝马, 瑞典富豪等汽车公司纷纷开始销售配有安全气囊的汽车。

20世纪90年代后期, 美国、欧共体、日本已正式立法在汽车上配置安全气囊, 双气囊已成为绝大多数主流轿车的标准件。

3 国内安全气囊的发展

我国对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一些汽车碰撞安全和军工专家才开始关注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世界汽车进军我国, 我国的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1992年, 我过自行研制的FS-01安全气囊通过撞车试验。我国的政策法规也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我国“九五”规划期间和“十五”规划中, 国家经贸委和汽车行业将安全气囊列为我国汽车零配件三大重点发展项目 (电子喷油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和安全气囊系统) 之一, 尤其是在1999年10月28日, 国家机械工业局发布《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CMVDR294) 。这个设计规则明确提出对汽车乘员在发生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标准。所述的安全要求。CMV-DR294的发布间接地对汽车配置安全气囊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无疑是中国安全气囊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 同时也对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过程中, 国内许多大学与事业公司的研究与产品已初具基础, 其中部分研究与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清华大学的黄世霖等人在汽车碰撞实验研究中, 系统地研究了多种国产汽车中安全气囊的匹配技术对汽车安全气囊的点火控制模拟、汽车碰撞的过程模拟和实验验证以及有关软件在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对国内的汽车安全气囊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 汽车安全气囊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 汽车安全技术中的安全气囊技术近年来也发展得很快, 智能化、多安全气囊是今后整体安全气囊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识别乘客类型, 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系统采用重量、红外、超声波等传感器来判断乘客与仪表板远近、重量、身高等因素, 进而在碰撞时判断是否点爆气囊、采用1级点火还是多级点火、点爆力有多大, 并与安全带形成总体控制。通过传感器, 气囊系统还可以判断出车辆当前经历的碰撞形式, 是正面碰撞还是角度碰撞, 侧面碰撞还是整车的翻滚运动, 以便驱动车身不同位置的气囊, 形成对乘客的最佳保护。

2015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篇8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在新背景下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FISITA 2012年会后,充分借鉴成功模式,准确把握技术热点和发展方向,邀请全球汽车技术领袖、专家、学者、工程师交流思想,探讨技术,通过知识分享和观点碰撞获得真知,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发展。SAECCE已成为国际汽车界深入了解中国,中国汽车界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成为中国汽车工程界专业性最强、规模最大、最受行业认可的技术交流和展示平台。

In 2014,the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automobiles in China reached up to 23.72 million and 23.49 million respectively,increasing by 7.3%and 6.9%compared to last year,ranking the first in the world for six consecutive years,and China has continuously been hailed as the regional market receiving the most concern.It's predicted that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hina will keep a certain growth rate fn the next 10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ew energy and other emerging technologies,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s facing a galaxy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New players establishing their presence in the industry through launch of crossover products promote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automobiles;the progress made in new energy technology and pressure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sh the electric and lightweight tran sformation of automobiles.Future automobiles will graduate into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ntelligence while thetransportation mode in future will also be more effective and diverse.The newindustry background and unique consumption features of the new generationwill make the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the Chinese market even much fiercer.How will automakers carry out their technical layout?How will the automobileindustry in China seize the moment to translate size into power?

SAE-China Congress&Exhibition (SAECCE) has made continuous innovation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background,especially after FISITA 2012,ithas fully learned the success mode of FISITA,correctly grasped the technical hotpoint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invited worldwide automobile technologyleaders,experts,scholars and engineers to communicate ideas,discuss technologies,share knowledge and point of view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technology and industry.SAECCE has become the platform for the internationalautomobile industry to have an in-depth knowledge about China and for the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showcase i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as well as the best professional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nddisplay platform with the largest scale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industry inChina that receives the most recognition in the industry.

中国连续六年引领世界第一大市场

汽车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篇9

关键词:汽车,检测技术,现状,发展

0 引言

我国的汽车检修技术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我国汽车检测手段还相对落后, 处在起步阶段。直到70年代, 汽车的检测技术才得到一定的发展, 此时, 我国自己能生产的汽车检测设备非常有限, 汽车检测还停留在简单的检测、诊断阶段。进入八、九十年代, 我国汽车检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80年代, 我国建立了本国的第一个汽车检测站, 发展到90年代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汽车检测网, 我国已能自己生产全套的汽车检测设备。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汽车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汽车检测的作用

起初, 汽车检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汽车使用性能的安全、稳定, 保证汽车的安全使用。发展至今, 汽车的检测作用意义有了一定的变化, 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1) 汽车检测是确保汽车安全使用的重要手段。通过汽车检测, 可发现汽车制动、转向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问题, 及早排除安全隐患, 确保汽车使用的安全。

2) 通过汽车检测可有效地诊断汽车故障和潜在故障, 有利于汽车故障维修效率的提高, 确保了对汽车故障的准确判断和精准维修。

3) 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汽车性能的改善和环境保护。随着汽车业的发展, 汽车不断的向节能、减耗、环保方向发展。同时, 对于汽车因长期使用而造成的不良结果 (如动力性降低、耗油增加等) 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确保了汽车的最佳使用状态, 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增加汽车的社会效益。

4) 我国的汽车检修带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性, 定期的汽车监测制度促进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 并确保了汽车的及时维修、保养。提高了汽车使用的安全性和汽车使用效益, 确保了汽车维修制度的有效实施。

2 汽车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

2.1 汽车的安全性能检测

汽车的安全性能检测是确保汽车安全使用的重要手段, 主要由公安部门主管。其检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汽车的制动检测。主要通过汽车的制动试验台, 对汽车反力式制动、惯性制度等进行试验, 得出汽车左、右轮的最大制动力并结合试验数据分析汽车的制动是否合格, 确保汽车在紧急状况下的有效操作。

2) 汽车的转向检测。主要检测汽车的转向轴承、纵横拉杆等的滑润情况, 检测转向器、油泵转动皮带等的使用有效性, 确保汽车使用过程中汽车转向的灵活性、有效性。

3) 汽车的前照灯检测。汽车的前照灯是确保汽车在夜间使用或光线较暗状况下使用安全性的重要条件, 确保了汽车的行驶安全。通过对汽车前照灯光强度、光速方向等检测, 提高汽车前照灯的使用效率, 确保了前照灯的正常使用水平。

4) 汽车的侧滑检测。汽车的侧滑检测主要通过侧滑试验台完成, 其目的是观察前轮通过滑动板的状况, 并结合观察数据分析汽车的最大侧滑量, 确保行车在此种情况下的行车安全。

2.2 汽车的环保监测

1) 汽车的尾气主要包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 对人的身体极为有害, 同时这些排放的废弃还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如众所周知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等, 汽车尾气的污染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 也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状况。

2) 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噪音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损害了人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如噪音可引起人的听觉障碍, 干扰了人对事情、状况的判断能力。

3) 在噪音干扰下宠物会表现出异常的惊恐等行为, 易对人造成伤害。汽车环保监测的目的就是确保汽车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达到最小值, 降低汽车使用对人类环境的破坏。汽车的环保监测主要由环保部门执行, 确保汽车排污的安全性和低污染, 确保汽车使用社会效益的提高。

2.3 汽车的综合性能检测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确保了汽车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确保了汽车的经济效益, 主要由交通部门主管。其中主要包括对汽车可靠性、动力性的检测。如对汽车轮胎的磨损度的检测。汽车轮胎的过度磨损会造成刹车的失灵、行驶的不稳定等后果, 严重影响了汽车的安全使用, 对汽车轮胎磨损度的检测确保了汽车使用的安全性。又如, 对汽车耗油的检查, 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输出功率, 提高了汽车使用的经济效益。此外, 对汽车的点火系统、废气排放、噪音污染等也要进行检测, 以确保汽车综合性能的优良状态, 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

2.4 汽车检测技术现状

1) 汽车检测的安全性能检测、环保监测、综合性能检测受不同部门的监管, 常出现重复检测, 检测项目繁琐, 检测程序多, 给汽车的高效使用造成了一些影响。

2) 汽车的检测技术不够完善, 如在侧面碰撞、追尾碰撞的检测中我们虽有一定的检测条件, 但检测标准缺少统一性, 检测参照标准多样, 造成了汽车检测结果不准确、过程不规范、检测过于形式化等结果, 影响了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提高。

3) 我国现行的汽车检测制度不利于我国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一方面, 我国汽车检测受公安、环保、交通等部门干预, 存在着一定的重收费、轻技术现象, 影响了汽车检测技术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检测人员自身的优越感阻碍了汽车检测从业人员在汽车检测技术上的专研、探索、求知精神, 使他们更安于现状,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检测收费上, 不利于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3 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检测技术需要不断的发展才能满足人们对汽车使用安全性的需求, 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汽车业和运输业的安全保障需求。

1) 汽车检测技术会在现有状态下不断地规范化, 提高汽车检测的科学性、合理性, 提升汽车检测的效率。提高人们对汽车检测技术的认可度和汽车检测结果的信任度。

2) 进一步发展光、机、电一体的职能化检测手段, 及时、准确地诊断汽车的隐藏故障, 提高汽车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 防止汽车使用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 提高汽车检测的智能化, 使汽车检测数据能更清晰、准确、明了地反映汽车状况和汽车使用发展趋势。

3) 发展汽车检测管理的智能化、网格化, 提高汽车检测的效益, 提高汽车检测的技术水平。同时, 积极发扬行政部门在新时期的转型, 发扬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 积极地促进汽车检测行业的发展, 不断地创新、发展汽车检测技术, 提高我国的汽车检测水准。

4 结语

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汽车的应用和汽车运输业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同时, 通过汽车检测及时发现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潜在危险, 有效地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提高汽车诊断、维修的水平, 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随着汽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汽车的整体检测水平将不断提高, 汽车的使用和发展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南峰, 华志涛, 郭洲权.从国外汽车检测技术现状看我国汽车检测技术之差距[J].中国检验检疫, 2010 (9) :29-30.

[2]盖俊东.基于图像特征指标的汽车主减速器总成质量检测技术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3]林爱云.汽车发动机检测诊断技术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 2011 (9) :109-111.

[4]陈阳, 夏萍.汽车尾气检测技术及相关研究综述[J].盐城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33-36.

[5]周友波.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 (04) :29-31.

汽车车身涂装工艺发展趋势前瞻 篇10

在世界各国环保法规的约束和促进下,过去二十几年中,传统典型的汽车车身涂装工艺不断发展完善。随着水性涂料及高固体分涂料、紧凑工艺、全自动喷涂、干式漆雾过滤和热能回收等标志性技术的普及应用,车身涂装车间的能效提高了1倍,VOC排放达2.3 g/m2[1],汽车涂装生产的高污染、高能耗状况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最近几年,世界各汽车大国相继颁布实施旨在控制汽车CO2排放的法规并不断提高要求,以促进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提高,减少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如图1(资料来源于http://www.theicct.org/sites/default/ files/Car-NEDC-CO2-17nov14.png)所示。为应对未来化石能源枯竭的危机,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无论是提高传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还是普及电动汽车,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就是必须进一步减轻汽车质量。采取结构改进及新材料应用等减重措施的轻量化车身设计正在改变车身结构,并集多种材料应用于一身,这必然带来涂装工艺和涂装生产方式的变化。所以,传统的单一金属材料车身涂装工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变化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目前轻量化车身结构、材料及相应的涂装技术趋势。

2轻量化车身结构及材料对涂装的新要求

为减轻汽车质量,高强度钢板在车身结构件上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钢和铝结合车身或全铝车身也已经应用多年(图2[2]),德国大众汽车的奥迪品牌产品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用纤维增强塑料及复合材料等制造的翼子板、后尾门、车顶、车门外板等部件在各汽车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应用。欧盟曾资助一个超轻量化轿车(Super LIGHT-CAR)项目,采用了多种材料的轻量化结构设计,创新开发的车身减重达35%(从281 kg减到180 kg)。车身的材料构成是,冷成型钢板及热成型钢板占36%,铝板、铸铝和挤压铝型材占53%,镁板和压铸镁占7%,纤维增强塑料占4%,如图3所示[3]。

图3 超轻量化轿车( SLC )车身的结构材料构成

随着塑料和复合材料用量的增加,某些小型轿车的车身结构变化很大,比较典型的是框架壳结构和带侧型面的框架结构,如图4所示[2]。代表车型是戴姆勒奔驰公司的Smart轿车。

在BMW i3的生活模块和驱动模块概念中,生活模块的车身也是框架壳结构,生活仓材料以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为主,详见图5和图6[4]。

图5 BMW i3 的生活模块和驱动模块

各种不断创新的车身轻量化设计都对涂装提出了新的要求。钢、铝、镁的电化学腐蚀特性不同,传统的锌盐磷化处理工艺已不再适用;应用高强度钢板使车身结构板更薄,但需要提高电泳后的抗腐蚀能力,涂装前处理和防腐涂层要适应多种材料;车身外面板与内结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日益多样化,塑料和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喷漆工艺有所不同,要求漆前表面处理、防腐、表面装饰等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方式有更多的选择。

3轻量化车身的涂装及涂装替代技术

3.1轻量化结构的防腐涂装技术

3.1.1薄膜(或紧凑)前处理工艺

钢铝混合车身的前处理通常使用添加了活性氟成分的磷化,生产中,铝的最大适应比率是25% (浸)~40%(喷)[5],全铝车身只能采用专用全喷处理磷化方式。关于硅烷或锆盐前处理材料,最近几年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有试验和应用。作为磷化前处理的替代技术,新一代技术具有工序少(不用表调和钝化)、处理温度低(室温)、少/无残渣、无磷/无重金属排放等优点,除环保节能外,还具有可同时处理钢铁、镀锌板和铝合金等多种基材的特点,是轻量化车身前处理的最佳处理工艺。这一代可替代磷化的技术目前主要有3类,即硅烷处理技术、锆盐处理技术及锆盐-硅烷复合处理技术,用于阴极电泳前的是锆盐-硅烷复合处理技术[6]。这种前处理工艺与阴极电泳配套时,需要对电泳涂料做必要的配套改进。

3.1.2富锌底漆涂层

美国PPG公司开发了一种可采用多种工艺施工, 采用无机粘结技术的锌片底漆,涂膜薄(8~12 μm), 电泳附着力良好。钢结构件采用磷化→锌片底漆 (8 μm)→阴极电泳工艺,涂层耐盐雾可达2 000 h以上,紧固件及形状复杂的散装、组焊、带锐边车底部件等采用上述工艺涂装的防腐效果更显著。 经相当于10年的循环腐蚀试验后,与传统阴极电泳的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5]。

3.2模块化车身产品及油漆概念

德国政府于2010~2012年,组织资助了一个绿色车身技术(Green Carbody Technologies)创新联盟,目标是减少车身制造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 有60家公司参加了5个创新项目的合作研究。其中之一是高效节能油漆(Energy efficient painting),包括无损耗涂装技术、高效节能烘干室和多材料车身的模块化油漆系统3个子项。

图7 经相当于 10 年的循环腐蚀试验后的结果对比

3.2.1无损耗涂装(Loss-freecoating)[6]

采用高速摄像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利用数字模拟分析涂料液滴生成和涂膜形成过程。通过控制微计量阀振动耦合(vibration coupling)和适应的喷墨系统实现涂料雾化和无过喷喷涂,如图8所示。这种新喷涂技术适应模块化车身的涂装,过程和材料的能耗减少至相当于每台车身90 k W·h (研究对象车身涂装基本能耗2 100 k W·h/车身)。 该项目的研发成果为下一步工业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不久的将来,这种无过喷喷涂新工艺会被普及应用。

3.2.2模块化产品及油漆概念

绿色车身技术创新联盟项目的多种基材轻量化结构汽车概念,是把车身拆解成如图9所示的模块[6]。这样,有利于不同基材模块采用更适合的涂装工艺,提高了涂装生产的柔性,而且所有外表面装饰件基本都可以实现以水平放置方式进行喷涂,消除了传统车身水平面和垂直面外观不一致的现象。这种模块化油漆概念既有利于解决多种基材车身的涂装难题,又可以实现无损耗柔性涂装。采用模块化油漆工艺,外表面件涂装后附装到车身上(图10[6]),不再需要设置车身点修补或整个车身的返修喷涂,车身涂装生产的组织方式,涂装工艺和涂装车间设计可更灵活,涂装生产的能源消耗及资源消耗可大幅度降低,甚至可以实现车身涂装生产方式的化整为零,整车厂不再需要车身涂装车间。宝马公司面市的第1款电动车BMW i3,基于车身结构件及表面件的高度非金属化,整车工厂已经取消了传统的冲压车间和油漆车间,这是车身模块化技术应用的典型范例。

图8 创新的无过喷喷涂试验照片

3.3车身外表面涂装的替代技术

3.3.1膜技术

众所周知的各种贴膜、装饰条、水转印装饰膜、注射成型透明涂层等涂装和装饰电镀替代技术早已在汽车内、外装饰件上获得应用。戴姆勒奔驰公司10多年前就在Smart轿车上应用了敷膜塑料表面件[7]。

为满足汽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施工作业容易且灵活的膜技术在整车生产中的应用比例会越来越高,相关的研发和改善在欧美比较活跃, 具有油漆外观、金属外观和其它图案的装饰贴膜,性能越来越好,可采用粘贴、模压、热成型、滚型和注射成型等多种工艺施工。采用膜技术,塑料外表面件不再需要涂漆,如图11(来源于3M公司)所示。

3.3.2转移涂层工艺

多色车身油漆普遍采用手工上遮蔽→喷涂→ 烘干→去遮蔽工艺,突出缺点是工序多、能耗高、 效率低。德国Audi公司开发应用了多色油漆转移涂层工艺,不用遮蔽,不需线上喷漆,一次通过面漆线实现多色涂装。该工艺的关键是可转移涂层制造和转移施工,可转移涂层的生产工艺如图12所示[8],将基色漆涂到转移膜上,烘干后,在使用前进行绘制(切割)和无用涂层分离。在车身涂装车间,于第1种基色涂层中间预干燥后,采用一个辅助装置将可转移涂层定位于车身指定位置,去除转移膜,最后喷涂清漆、烘干。应用转移涂层工艺既节省了第2次过线涂漆和烘干,又可以满足更多的颜色及样式选择需求。采用转移涂层工艺前、 后,车身涂装工艺的变化如图13所示。

图12 可转移涂层的生产和切割

4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框架壳结构和模块化是轻量化车身结构的必然发展趋势,高强度钢板、超高强度钢板、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塑料将成为主要的车身材料。传统的磷化+阴极电泳工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硅烷和锆盐等前处理新工艺将普及,需要通过增加富锌底涂层或改进电泳涂料进一步提高金属表面的防腐性能。随着车身模块化结构的普及应用,外表面涂装的生产方式会多样化,适应模块化生产的无损耗涂装工艺可能成为表面油漆喷涂的新选择,膜技术会更多地被应用, 在不久的将来,整体的车身涂装(中涂和面漆)工艺可能会被其它工艺所取代。

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是,汽车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还处在跟随阶段,在涂装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加强涂装新技术的研究,把握技术发展动态十分必要。汽车行业、 涂装材料行业和相关装备行业应紧密合作,联合开展涂装新技术的跟踪及技术创新研究,提高涂装新技术的开发验证能力,这是提升涂装技术创新体系能力、提升新技术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摘要:车身轻量化设计正在改变车身结构,并集多种材料应用于一身。采用传统的磷化+阴极电泳工艺已经不能满足防腐和环保要求,硅烷和锆盐等前处理新工艺将普及,需要通过增加富锌底涂层或改进电泳涂料进一步提高金属表面的防腐性能。随着车身模块化结构的普及应用,外表面涂装的生产方式会多样化,适应模块化生产的无损耗涂装工艺可能成为一种新选择,膜技术会更多地被应用,不久的将来,整体的车身涂装(中涂和面漆)工艺可能会被其它工艺所取代。

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究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已经极其发达,汽车开始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如今我国私家汽车的数量惊人,与汽车相关的企业也迅速发展,汽车制造便是其中之一。汽车的整体是一种精密的机器,在工作时会对自身零件造成损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影响自身的功能,需要周期性的进行汽车零件维修与保养。本文通过阐述汽车的发展现状,分析汽车在使用中的问题与现象,探究加强汽车制造技术的手段与措施。

【关键字】汽车制造 发展趋势 问题与现象

1.我国汽车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汽车的产量与销量都在年年增加。汽车,因为拥有优美的外形与极高的使用价值,受到了广大汽车用户的喜爱,随着汽车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汽车的发展趋势更是一片光明。汽车零件,是汽车中重要的部件,是发动汽车的关键部分,需要全车的零件的配合,通过汽车零件的分离与撞击,来带动汽车的运转。汽车零件具有损耗的性质,由于汽车内部的不断运动引起汽车零件的不断摩擦,使得汽车零件消耗了使用寿命,现如今我国大部分汽车的车型使用的汽车零件损耗率都比较高,相对来说加强汽车零件的使用寿命是未来汽车制造业的大体走向。

2.我国汽车制造零件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2.1汽车零件在发动的过程中出现零件滑动的现象

在汽车的起步过程,需要进行汽车零件之间的配合,以达到发动汽车的目的,在这过程中,汽车零件的操作不能够得心应手,不能任意的发动汽车,多数情况是因为汽车零件不能够契合,导致汽车发动出现打滑现象,如果这种情况严重,将导致汽车不能正常行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汽车零件在进行整体的检修与检测,达到汽车零件与发动机之间的同步,使汽车能够稳定发动,避免出现意外,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如果是由于汽车零件损耗严重造成的零件不契合,建议更换汽车零件,保证汽车能够正常运转。

2.2汽车零件的配合困难,发动机难以启动

在汽车的发动过程中,汽车零件通过自身的转动来进行发动机的启动,是一气呵成的过程。汽车零件反应迟钝导致汽车启动困难,并且会出现熄火的现象。这种故障就是汽车零件中常见的汽车零件配合困难问题,不及时解决会损耗发动机的寿命,解决办法很简单,要将相应的汽车零件拆下,将汽车零件之间的空隙调整好,拨动汽车零件的转轮进行调整,直至汽车零件之间的配合能够轻松转动为止。这种情况影响着汽车行驶过程中的挂档,严重时将直接导致熄火,使发动机的动力严重受损,所以建议汽车的车主在汽车零件受损严重的情况下进行汽车零件的更换,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功能。

2.3在汽车发动过程中汽车零件动力不连贯,出现汽车不正常抖动的现象

在发动汽车时,汽车零件反应迟钝,造成汽车车体严重抖动,并且在汽车零件发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刺耳的声音。这些现象表明着汽车汽车零件的所受压力分配不均,导致汽车的承压装置受到了损坏,致使汽车零件脱离了正常的工作位置,汽车零件运行不稳定,造成汽车的整体车体严重抖动。对于这种情况,车主要将汽车零件的位置摆正,拆开汽车零件,观察内部的装置是否破损严重,如果没有,略微调整汽车零件的受力位置,将零件的位置调整到最佳状态,便可解决这样的问题,使汽车零件之间充分契合。

2.4 汽车零件在运行过程中异响过大,影响正常行驶

这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最常见的汽车零件问题故障之一,由于汽车零件需要经常进行磨合的运动,导致内部的零件受到损耗,或接触不严,或挪离原位置,这些都将导致在汽车零件的运行过程中零件在内部互相撞击,出现不同的异响,根据异响的大小可以判断确认汽车零件问题的位置与状况,方便车主进行维修与换件。对于这种故障问题,车主应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来采取行动进行维修,观察是否汽车零件的使用寿命到达了期限,或是在汽车零件内部细小的零件发生了损坏,又或是长期的使用导致汽车零件的润滑油消耗严重,导致汽车汽车零件的使用不顺畅,产生烦人的异响。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察,零件损坏就更换零件,汽车零件受损严重就彻底更换汽车零件,若是润滑油的问题就进行添加润滑油,只要认清汽车零件故障的根本原因,就能进行维修,药到病除。

3.探究加强汽车制造技术的手段与措施。

3.1加强汽车制造监督人员队伍的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汽车制造量会迅猛增长,汽车制造的技术将会不断变化,对汽车质检的业务工作量必然会迅猛增加,因此要进行全面的质检人员建设。很多汽车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少,质量管理力度不足。因此,必须不断加大质检人员的力量,健全组织、明晰岗位职责,让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得到全面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汽车制造企业应该加强专业素质管理队伍的建设,招收专业汽车制造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过硬的质量打击人员,这样的管理人员需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不能被金钱所诱惑,对于汽车制造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准确的认识汽车的制造技术,在检测汽车制造制造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保证汽车质量的过硬。

3.2优化我国的汽车制造部门的设施建设与技术手段

完善汽车制造的科技手段,有利于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稳定,减少我国汽车质量问题的出现与发生。在完善汽车制造的技术手段中,增加现代化的制造设备也有利于提高制造的水平,是做好汽车制造工作的技术保障。近几年,汽车制造企业的环境逐步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在投入仍存有“重器轻技”的现象。因此,必须配备专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并且要积极完善汽车制造企业的内部结构,带动汽车制造的整体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越来越完善,我国汽车的使用将更加全面,对于汽车制造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要着重于制度与技术,推动我国汽车的科技含量与质量发展,为我国的汽车制造业进步所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红民编著.《汽车机械维修技能实训教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2] 张金柱 司传胜. 《汽车维修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3] 曹建国的《汽车维修实用技术》(第二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4] 汪立亮,涂淼主编.《汽车维修精选案例分析与点评》.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中国汽车4S店未来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汽车,4S店,发展,营销模式

1 汽车4S店的涵义

汽车4S店是“四位一体”制的销售模式,即4S:整车销售(Sales)、维修服务(Service)、配件供应(Supply)和信息反馈(Support),为用户提供了较全面的销售服务和质量保证。“四位一体”制起源于欧洲,欧洲的城市密布,城市间距离短,交通便利,汽车工业发达,各种服务设施完备,车型集中,每种车型具有较大的保有量。自1998年以来,采取“四位一体”经营模式的汽车服务企业在我国越来越多,跟国际接轨的新型营销模式及较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在业内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推广。

2 汽车4S店在现代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定位

汽车4S店的崛起是必然趋势,它是市场激烈竞争下的产物。汽车4S店的出现,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正确引导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维修服务,了解用户的反馈信息,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通过汽车4S店的服务,可以使消费者对该品牌汽车产生好感和信任,从而扩大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汽车的销售量。汽车销售服务是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3 汽车4S店的市场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3.1 市场优势

3.1.1 良好的信誉度

在汽车销售市场上,汽车生产厂商与汽车经销商签订合同,形成了某一品牌汽车的品牌专卖店,其汽车维修的零配件都是由厂家提供,有着正规的来源和良好的品质。在管理上,汽车4S店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加深客户对企业的了解和对产品的信赖,给客户留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3.1.2 专业的维修人员及技术

因为4S店是某个汽车品牌的专营店,其只针对一个厂家的一系列车型,并且厂家定期会对4S店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对汽车的性能、技术参数、使用和维修方面都熟练掌握,能够培训出一批技术精良的维修人员,能够做到“专而精”。而一些汽车用品经销商接触的车型虽多,但在某些技术方面有时是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1.3 完善整齐和人性化的售后服务

由于拥有一定的客户群体,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客户资料和售后跟踪服务,使得顾客在4S店买车更有保障和安全感,定期的保养和检修也都非常方便。

4S店的零配件及汽车的技术都是由汽车厂家支持的,所以在售后维修服务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并且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改装汽车及装饰汽车,特别是汽车上电子产品和影音产品的改装。4S店改装的车能对车主承诺保修,顾客就不必为改装汽车带来的问题而烦恼。

无论是保养还是维修,在4S店里,有干净整洁的休息室供顾客休息,还可提供电脑、电视、书刊等杂志供顾客使用,因此而不会感到无聊,如果顾客带了小孩,还有专门为儿童准备的游戏区供儿童玩耍。汽车4S店还专门提供了备用车辆给需要的客户进行使用,整个过程无需客户操心,有培训优秀的员工为其量身定做。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维修费用较高

现如今,有许多购买经济型轿车的车主不愿到4S店做维修和养护,原因是4S店价格太高。一般而言,在4S店零部件的进销比是4~8倍。以捷达为例,换三滤加日常检测,在路边店做是200元,但在4S店做要600元。昂贵的费用让部分车主们不愿意再到4S店对爱车经行维修,特别是汽车过了保修期。据调查和分析,至少有五成左右的车主在汽车过了保修期后都会选择在外面的汽车维修店对汽车进行维修和保养。

3.2.2 经营成本较大

4S店的投资非常大,在北京,4S店硬件投资通常在1500万元左右,销售流动资金在500万~1000万元之间。一些销售经济型轿车的4S店的投资相对会少些,但也需要800万元左右。巨大的资金投入让4S店举步维艰。

3.2.3 汽车品牌及市场的影响

4S店对厂家有极为明显的依附性,其经营的优劣,除了经销商的努力外,更受汽车厂商品牌的影响力、市场策略的灵活性、经营管理的支持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刚刚起步、知名度低、小规模的一些汽车品牌,要能让大众所接受,过程可想而知是比较艰辛和漫长的。

4 汽车4S店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根据实际情况来划分4S店的等级

现阶段,4S店已经成为汽车销售的一种主流,起着领导作用。但不能盲目的兴建汽车4S店,它应该是在不同时期对4S店的投入金额、投入规模大小,随着地区变化而变化,而不是在全国不同级别的城市都按统一的标准,那只会使经销商不堪重负。在一些经济稍微落后的地区,建立一个2S店(包含销售、快修功能),或者只是建立一个汽车销售展厅来供当地大众了解该汽车的性能,并且可以实现试驾体验。对于一些低端车来说,不一定要采取4S店的模式。可以选择在某些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建立4S店,这会对提升自我品牌形象有很大帮助。

4.2 汽车经营模式

我国的汽车4S店现如今的经营模式是一个4S店经营一种车型,这种也是目前在市场中常见的。但是我们前面提到过,兴建一个4S店的成本很高,对于一般品牌而言,这种经营模式不能够使利润最大化,有可能销量不好的时候直接亏损。如何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那么汽车4S店的经营模式就不能这样单一了,而应发展多个品牌实现销售,这样不仅节约资源,也可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这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上看,汽车销售已走向集群式,汽车大道、汽车园区将成为主流。集中建店、统一规划,形成集群效应。

4.3 开拓二手车市场

二手车市场在发达国家是相当成熟的。在我国也逐步发展起来,在传统的“四位一体”制的销售模式基础上加上二手车业务,其主要办理二手车评估、二手车置换和二手车销售等业务。

首先,可以以旧换新,提高新车的销售量;二是,二手车的交易能带动4S店的人气,人气旺了车子也就好卖了;三是,4S店对那些收的比较多而且车况比较好的车可以再利用。比如可用做客户的代步用车、公司的公务用车,如果做的比较大还可以供开展汽车租赁业务使用;四是,4S店可以以自身的优势为销售出去的二手车提供完善的售后跟踪服务,这样不但为消费者解除了购买二手的后顾之忧,而且也使自己本来“吃不饱”的维修站产值大增。

5 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了汽车4S店的来源及定义和定位,通过分析汽车4S店的优势及不足,提出了汽车4S店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需做出转型,在此基础上简略的提出了我国汽车4S店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立军,陈荣章.国内外汽车4S店发展模式研究.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10.

上一篇:流产时间下一篇:自动配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