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趋势,创新租赁经营模式

2024-10-10

把握发展趋势,创新租赁经营模式(精选3篇)

把握发展趋势,创新租赁经营模式 篇1

把握发展趋势,创新租赁经营新模式

昆明广建建筑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崔长江

一、模板脚手架技术发展概况。

1、小型组合钢模板、普通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为主体的初期发展阶段。

2、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建筑水平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新型模板和脚手架。1994年国家建设部将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列为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之一。新模板主要包括:整体式全钢大模板、拼装式全钢大模板、钢框胶合板模板、钢框竹胶合板模板、宽幅钢模板、63型中型组合钢模板、木胶合板模板、竹胶合板模板;新型脚手架主要有碗扣式手架、门式脚手架。

3、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内、外墙全现浇”施工方法的应用,全钢大模板在北京迅速崛起,根据结构型式的不同,全钢大模板可分为整体式全钢大模板、组拼式全钢大模板、模数式全钢大模板。由于全钢大模板具有拆装效率高、拆模后墙面平整度高、不需抹灰、可以达到清水效果等特点,提高了综合施工效率,受到施工企业欢迎。同时,桥梁模板、塑料和玻璃钢模板、钢框胶合板模板等发展迅猛,门式脚手架、插销式脚手架、轮扣式脚手架、圆盘式脚手架、早拆支撑体系等开始逐步进入市场。

二、模板脚手架租赁行业发展现状。

1、规模偏小,技术水平落后。据统计,2007年全国有模板脚手架租赁企业约13000家,钢模板拥有量超过1亿平方米,钢管脚手架1000万吨,其它配件近100万吨,年租赁收入达15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企业的租赁收入仅115

1万元。德国PERI公司年收入6.5亿欧元,相互比较,差距很大。

2、模架产品质量不高,材料浪费极为严重。如木胶合板和钢管脚手架就是典型的例子。大部分木胶合板为素面胶合板,只能周转使用3次左右,造成木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散支散拆,施工技术上也是一种倒退。

3、政策法规不完善,标准建设滞后,监管不到位。目前模架方面为数不多的的标准全部是产品标准或技术规程,对于流通周转领域的质量安全控制还是空白。模架质量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施工事故频发。

4、信用体制不健全,市场无序竞争。一是出租方不能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物资,有的模板面板和脚手架壁厚不够,钢材材质不达标。另外,承租方不能按合同约定的付款期限付款。

三、转变观念,创新租赁经营新模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1、加强调研工作,尽快把行业的基本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摸清楚、搞准确,形成建议上报政府主管部门,反映行业企业的诉求,力争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及政策扶持。

2、加强行业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企业管理经验、好的发展模式。

3、加快标准规范建设,制订一批行规行约,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当前要加快开展资质评级工作的步伐,并逐步得到建筑主管部门及施工企业的认可。

4、积极呼吁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租赁行业出现的质量监管不力以及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协助出台有关对策措施。

5、新技术就是生产力。

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将会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调节丝杆(顶托)的运用,方便了施工单位使用;63型钢模板的推广运用,提高了砼施工质量,租赁公司也得到了较高的投资回报。如西安碗

扣架租金是4--5元/吨/天,修地铁用的钢支撑租金则是8--10元/吨/天,技术进一步,效益则大增。

6、创新经营新模式,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中联重科推行的塔吊等设备的融资租赁,分期付款方式,使租赁企业快速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以少量的资金获得了大批量的租赁设备,以小搏大,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许多租赁公司从中受益。有的传统租赁产品,竞争激烈,价格下降,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极为狭窄,只有开发新产品,才能获得好的效益。如浙江万华租赁公司,原本是一个裁缝,进入租赁行业,先是出租小型组合钢模,后来卖掉小型钢模,投资碗扣架,再后来投资贝雷架,资产已达5个亿。墨守成规,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创新,才是租赁企业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

二0一0年四月二十八日

把握发展趋势,创新租赁经营模式 篇2

一、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农牧业结合型现代农业模式

以农养牧, 以牧促农的农牧结合经营模式已成为一些经济较发达国家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如以色列在农牧结合经营方面就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色列人口不多, 耕地较少, 土地干旱, 水资源缺乏。该国通过加强农业研究, 将发展畜牧业作为重点, 以牧养农, 应用廉价的饲料进行蛋白生产, 尽量减少饲料粮的进口。通过十多年的努力, 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 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4]菲律宾和东南亚地区在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方面也发展较快, 菲律宾于1982年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协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网, 重点研究提高生态农场的生产率、稳定性、持久性和均衡性, 通过不断探索, 已在近几年按生产结构不同, 发展了畜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型、旱地农牧渔结合型、旱地农牧结合型等多种成功的农牧结合模式。

2.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模式

国外一些现代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依据其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 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农业模式也较为成熟。

(1) 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密集型模式。

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缺乏的国家一般采用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发展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较成功的国家有美国和巴西等国。美国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 其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 所以, 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巴西人少地多, 但是长期以来农业实行粗放经营, 农作物广种薄收。近年来, 巴西政府重视农业新技术推广, 出台鼓励积极采用高技术密集型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 农业潜力逐渐显现, 表现出发展人少地多配合的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较为成功。

美国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程度很高, 形成了著名的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作物生产带。这种分工充分地发挥了区域优势与产业优势, 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同时, 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 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

劳动力充裕而耕地短缺的国家, 适合于发展资源节约、资本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作物的现代农业。采用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较成功的国家有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家。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其节水农业发展为世界第一, 水肥利用率达80%~90%, 平均每立方米水可产2~3公斤粮食, 不仅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 而且其产品还大量出口。[3]此外, 荷兰的农业发展追求精耕细作, 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蔬菜和园艺作物, 因此改变了60年前为温饱问题发愁的困境, 通过发展温室作物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蔬菜、花卉的出口居世界第一。日本农业采用合作化的土地节约模式, 由农业协同组织联合分散农户形成劳动集约经营。该类人多地少配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生产集约、机械技术与制度变迁型模式。

在土地和劳动力适中的国家, 其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是采用生产集约、机械技术复合、制度变迁型模式, 如法国、荷兰就是典型代表。法国发展现代农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典型的制度有“一加一减”制度。“一加”指的是为防止土地分散, 国家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允许让一个子女继承;“一减”指的是分流农民, 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 必须退休, 由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3]同时, 法国政府还推行农场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 且引导农业发展专业化和一体化。根据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和技术水平, 对农业进行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形成了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到20世纪70年代, 法国半数以上农场实行专业化经营, 提高了农业效益,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中等工资水平。目前, 法国现代化农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其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 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荷兰耕地不足, 农业企业大多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其温室蔬菜和花卉采用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 明显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产品质量并形成了规模效益。同时, 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 使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二、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1.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政策

现代农业较发达的国家一般均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政策指导。如荷兰、美国等国家非常重视完善市场体系。荷兰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公平交易制度,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该国的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形成了“生产者+拍卖场+批发商+零售+消费者”的统一体。拍卖场具有合作社性质, 成为生产者与市场联结的纽带, 其成员为生产者, 成员的所有农产品都通过拍卖场销售, 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直接挂钩。拍卖场还提供储存、冷藏、标准化包装及运输等服务, 按标准核定产品类型、质量等级、竞拍价格, 并为买卖双方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 该产销结合方式有效地降低了销售成本与交易费用。

美国的现代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除各种农产品完全进入市场领域外, 各种中间产品、劳务和消费品, 以及各种农业机械、农用化学品、良种以及兽医服务等, 已形成了完善的农产品要素市场。同时, 现代农业中的社会分工也深化到生产过程的主要工序。原来由农场完成的耕地、播种、收获、灌溉、运输、仓储、农产品初加工和农场建筑等, 也全部由专业公司来完成。[7]

2.立足生态农业的技术政策

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是积极运用现代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巴西政府通过制订科技行动计划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计划目标是在不扩大种植面积的情况下, 粮食的生产能力增长56%。[8]巴西政府特别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其国家农业部下属的农牧业研究公司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 它与巴西农牧技术推广公司具体负责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该研究公司已向社会推出农业科研成果1万多项。从目前来看, 巴西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广泛应用。

美国政府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 依靠现代工业、商业和新技术, 建立高科技含量、高产出和高商品率的农业体系, 农业发展实现高度集约化、社会化和国际化, 形成了涉及生物学、遗传学、气象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兼顾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部门和多个行业的系统化现代产业综合体。

3.促进合作社和中介组织的产业化经营政策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均重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巴西于1969年成立了全国农业合作总社, 1988年通过宪法明确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 并给予了资金支持以及培育中介组织, 各州设有农业生产者协会, 隶属巴西“全国农业联合会”, 其主要职能是收集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贸易的意见, 供政府有关部门参考;在农产品贸易出现问题时, 向政府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并向农户传达政府的最新政策。因此, 20世纪90年代初, 巴西已发展了4000多个合作社, 分别为供销合作社、渔业合作社和农村电气化合作社等。供销合作社为农民供应生产资料, 提供农产品的分级分等、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和出口等服务, 同时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

在美国, 农民也有两个自己的组织——合作社与农协。农场主通过联合组织起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使农副产品在批量、质量以及规格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9]美国农业合作社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 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 增强了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荷兰农业合作社的立法则较完善, 形成了较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主要形式有采购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农民通过合作社订购种子、肥料、饲料、贷款、拍卖农产品, 以及享受其它服务。

法国在19世纪中叶已开始重视合作社, 之后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鼓励合作社的发展, 法国政府还出台了合作社可免交33.3%公司税的政策, 农户所需生产资料和饲料基本上由供销合作社销售, 90%以上的农业贷款业务, 由信贷合作社提供。[10]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 法国大部分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产品已占市场绝大多数份额。

日本政府推动分散、脆弱的农户发展法制化的农民合作组织——农协。农协通过为农民提供各种资金和信用服务, 提供保险服务, 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用品等, 已成为日本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11]农协在日本政府财力物力支持下, 起到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上使小农户同大市场对接的作用, 除了完成经济职能外, 还兼有帮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代表农民向政府施加压力的双重职责, 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国也于1961年成立综合农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载体。韩国政府还采用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的方法保证农协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农协的职能包括指导和参与农业流通业、物资供应、加工、销售、金融、保险、福利等。

总体上说, 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民合作组织, 都是由政府立法推进, 通过经济和社会政策, 将分散的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并发挥其主动性潜能。

4.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政策

区域化布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其根据农作物以及农产品对生态气候条件的选择, 充分合理利用其自然资源, 取得了最好的经济效益。[12]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荷兰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组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 荷兰大幅度地削减了自己缺乏优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业 (如谷物类大田作物) , 从而降低了谷物的自给率。同时, 大力发展条件较好的畜牧和园艺产业, 畜牧业结构份额超过了55%, 园艺业结构份额为35%, 大田作物所占份额只有10%, 而谷物所占份额不到1%。[13]此外, 荷兰大多数农业企业都采用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 如奶牛和肉牛、肉猪和母猪、蛋鸡和肉鸡都由不同的农场饲养。农业合作社还依据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从事单一项目的生产服务, 以便于产品的质量改进、科研开发、深度加工和市场营销。而美国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专业化程度高, 因而形成了著名的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农作物生产带。

5.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如荷兰的现代农业就重视可持续发展, 根据欧洲环境立法的要求, 加强了对农用地肥料用量、牲畜排泄物数量的控制。1989年, 荷兰的四个政府部门还联合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计划”, 要求从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畜粪排放处理方面控制对环境的污染, 并且通过筹措资金和设立新税种来保证计划的实施。荷兰政府制订的农业重点政策包括: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 防止土壤等污染;加强厩肥无害化处理, 控制氨磷的释放量;将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 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场所;建立由核心地区、自然开发区和生态走廊组成的国家生态网, 保护野生动植物。[13]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统筹协调也是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成功的战略性举措。以色列发展农业非常重视维护生态平衡、生物链自然连接, 所以, 有计划地开发荒地、坡地和沼泽、滩涂, 以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增加植被, 绿化沙漠, 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改善土质土层结构;通过“三污”回收与治理, 以改善环境质量。[15]目前, 以色列已基本形成了粮食和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三、现代农业经营趋势

总结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经验, 国际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形成了如下趋势:

1.生态型、增收型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最初发展的现代农业, 在大量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之后在人类利用资源从事经济活动追求经济效益时, 逐渐重视资源和环境嬗变之间的关系。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 在采用先进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时, 开始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 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系统动力学等方法来耦合“资源—环境—经济”的复杂系统运行。因为只有在现代农业建设正面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时, 才能达到农业资源数量增加, 质量得以维持或提高, 进而顺利发展现代农业, 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型农业是以资源集约、技术集约和劳动集约为特征,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业形态, 符合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16]因此,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效益提高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 生态保护型农业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建设以资源、区域和产业优势为依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和形成地区优势和主导产业集群, 建立综合农业产业体系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高效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是发挥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 发展“种、养、加”、“科、工、贸”产业一体化。如在持续稳定发展种植业的同时, 建立一个以农促牧, 以牧促农, 以农牧产品促加工的“种、养、加”开放型的农牧业生产体系, 以达到高产、优质、低耗、改善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目标。用尽可能少的自然资源, 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生产出尽可能多而优的农畜产品, 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达到或维持尽可能最佳的生态平衡。[17]因此, 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 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和提高规模效益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3.农牧业结合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产业形式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 建立农牧结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是规避风险、实现农牧业持续发展、增加收入的主要产业形式。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与养殖业的第二性生产紧密结合, 即农牧业结合经营形成一个生态、经济和技术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饲料和肥料成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联系的桥梁, 是农牧结合的纽带。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物质基础——饲料与肥料, 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养分——有机肥, 种养业彼此互补产品。从实践来看, 农牧结合为建立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 农牧结合型农业成为多数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产业形式。

四、我国现代农业模式发展方向

顺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我国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 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得以建立并逐渐完善。笔者认为, 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与主攻方向应为农业布局的区域化、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农业产业系统一体化、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化。

1.农业区域实现合理布局

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差异较大。所以, 在发展现代农业时, 需要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区位特征合理布局农业产业, 形成地区特色与优势产业带。如在“七五”期间后, 我国把北方旱地农业区域治理与综合发展列入重点科技攻关计划,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成功。农牧交错带部分地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退耕还林还草改善了生态环境, 发展以草地建设为中心的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 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宁南地区节水型农牧结合模式”、“冀西北高寒地区农牧结合模式”和“阜新风沙半干旱区农牧结合发展模式”等农牧结合模式。借鉴这些模式在各个不同地区合理布局农业产业, 发展特色与优势产业模式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2.农业专业生产达到规模效应

农业产业实现专业化与机械化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在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户成为主要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生产分散到小单位农户家庭, 由于地块细碎, 使得种植业与养殖业均达不到规模经营, 这势必影响农牧业发展专业化与机械化, 且农牧业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效益。所以, 通过土地流转、专业种植和养殖大户承包等方式, 使土地形成规模, 以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机械化, 达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3.农业产业形成节约资源的生态型系统一体化

农业产业理想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生态经济产业系统一体化经营。该模式的具体形式为农牧业产业“纵横结合一体化”, 该一体化是农牧业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有机联结。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是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的平面联结;农牧业产业“纵向联结一体化”是种养业生产、加工业、贮藏业、销售等产业垂直联结;而农牧业“纵横结合一体化”涉及的主体则有生产者农户、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即形成了各个主体联结的“合作社+农户+公司+专业市场”的生态型农牧业系统一体化模式。

该模式通过农牧业横向联结可以实现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农作物秸秆、饲料作物、农产品加工副产品 (麸皮、麻饼等) 等饲料饲草, 既实现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循环利用, 又缓减了过度利用草地的生态压力。养殖业则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 减少化肥的施用, 减轻对耕地的污染。该模式的农牧业纵向一体化可以通过农牧业专业市场、加工企业 (公司) 和合作社, 一是为农户从事种植业与养殖业提供生产资料、资金、信息, 以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农畜产品通过公司加工, 使农户享有生产外其他环节的利润, 扩展了增收空间;三是为农户销售农畜产品提供交易平台、信息和销售渠道, 从而避免盲目生产的损失, 规避产品销售风险。

把握发展趋势,创新租赁经营模式 篇3

关键词:国际融资租赁;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59—04

一、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融资租赁的发展趋势

(一)借助资本市场,业务增长迅速

目前,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国家很多,全球融资租赁业务量以年平均30%的速度增长。融资租赁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设备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仅从我国来看,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统计,2010年以来,共有12家融资租赁公司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融资额度超过198亿元人民币。

(二)发展中国家或将成为“中流砥柱”

后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迅速,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开始从危机中探寻扩大规模跨国经营的机遇。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作为“进口方”,通过国际融资租赁从发达国家获得外资支持和高端技术,更开始注重转变身份为“出口方”,逐渐把自有的前沿技术和大量闲置资金通过融资租赁向国际市场输送,促使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后危机时代,国际融资租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便是发展中国家或将成为“中流砥柱”。1996年全球融资租赁排名前50位的国家中,新兴市场国家占了21个,但排名较后,仅占全球租赁业市场份额的12.17%。但金融危机时期,在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欧美等诸多国家融资租赁业出现负增长的态势下,16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融资租赁业务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率,其中8个经济体的增长率超过25%,如2008年巴西和中国的融资租赁业务增长率分别达到46.3%和87.5%。在2008年全球租赁业排名前50位的国家中,新兴市场国家增加到28个,其中,巴西、俄罗斯和中国(大陆)跻身前十位(见表1)。

(三)多元化发展趋势

随着融资租赁业务的不断发展,国际融资租赁出现了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模式。与创新模式相对应的,国际融资租赁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多元化。

1. 国际融资租赁模式多元化。近年来,根据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承担标的物成本比例(一般为20%—40%)、对特定项目财产和收益的不同考量、租金与盈利挂钩、参与阶段(分为注资、还租、回报三个阶段)等的不同,出现了杠杆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租赁、抽成融资租赁以及结构参与融资租赁等创新模式。

2. 国际融资租赁资金来源多元化。通常来说,融资租赁公司除自有资本金外,还有以下几个资金来源渠道:法人或机构委托租赁资金、发行金融债券、接受有关租赁当事人的租赁保证金、向金融机构借款、外汇借款、同业拆借业务等。看似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融资租赁的发展。为突破资金来源这一瓶颈,国际融资租赁业开始通过金融市场,寻求与信托、保险、银行等不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3. 租赁交易退出机制多元化。融资租赁公司通常采用资产管理方法或负债管理方法克服流动性不足,融资租赁交易只有在租金全部收回时才算完成“货币—租赁资产—货币”的循环过程,租金的全部收回成为传统租赁交易唯一的退出通道。单一退出渠道给融资租赁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设立了关卡,使得融资租赁资产难以变现,造成作为“出租人”的租赁公司资本金缺乏,迫切需要多样化的租赁交易退出机制。目前来看,租赁证券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融资租赁的主要退出机制。租赁证券化退出渠道的资金流动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首先,租赁债权的拥有者(租赁公司)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相同或类似的租赁债权打包卖给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在此是指将融资租赁的债权证券化的机构,以下用SPV代替),从SPV那里回收得到租赁债权销售的资金,此时租赁公司就实现了资金的退出;其次,SPV 以租赁债权作为抵押物支持,发行不同级别的租赁债券;最后,由二级市场的中介机构把由SPV证券化后的融资租赁债权出售给投资者,最终通过销售租赁的抵押证券从社会投资者处取得资金。

图1:租赁证券化退出机制的资金流动方向

二、国际融资租赁业的创新模式

传统的国际融资租赁模式主要有直接购买融资租赁、回租租赁、转租租赁、委托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等,这些也是当今各国使用较为成熟的融资租赁模式。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影响,也给国际融资租赁带来深远影响,单凭传统的融资租赁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业务的拓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以传统融资租赁方式为基础,衍生出多种新的融资租赁方式。

(一)杠杆融资租赁

在国外,杠杆融资租赁的运作方式很复杂,参与的当事人也较多,除出租人、承租人、供货方外,还涉及物主受托人、物主出租人、债权人、经纪人等。该模式下,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出租方仅承担设备成本的一小部分(例如20%—40%),这部分资金就是“杠杆”,剩余的大部分由银行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出资。出租人可以将租赁物所有权、租赁物保险受益权、融资租赁合同的担保受益权以及融资租赁合同的收益权等转让或抵押给贷款人,一般贷款人对出租人无追索权。适用该种模式的融资租赁对象多是飞机、轮船、卫星等购置成本特别高的大型设备。

(二)项目融资租赁

所谓项目融资租赁,是指承租人以项目自身的财产和效益作为保证,与出租人签订项目融资租赁合同。该模式下,出租人对除承租人项目以外的财产和收益通常无追索权,亦没有担保,租金的收取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和效益确定。融资租赁供货人通常采用这种模式,通过自己控股的租赁公司或者合作的租赁公司进行产品推销,扩大市场份额。适用对象主要包括通讯设备、运输设备、大型医疗设备甚至高速公路经营权等。项目融资租赁是适应租赁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较普通融资租赁而言,项目融资租赁模式中,扮演出租方角色的租赁公司凭借自身的判断而承担着项目本身的风险,但承租人须以综合效益或第三人信誉为保证,以便顺利收回租金。

(三)抽成融资租赁

抽成融资租赁也可称为收益百分比融资租赁。通常,对回笼期较长、现金流稳定、具有一定垄断性的项目,可尝试采用收益权担保或收费分成等抽成模式进行融资租赁。这种模式的租金是不固定的,由承租人的盈利状况决定,支付一定租金后,余额根据合同规定的抽成比例自承租人营业收入中抽取。该模式的特点是,具体的比例灵活多变,大都根据承租人和出租人的实际生产状况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调节。

(四)风险融资租赁

风险融资租赁的出租人通过租赁债权或者设备投资等方式将设备出租给承租人,把租金和股东权益收益等投资回报作为租赁交易目的。风险融资租赁模式的回报不再是单纯的租金,而是以租金、残值回报为主,以风险收益为辅。通常租金和残值回报的比例大概分别占全部投资的50%和25%。剩余的25%则是按合同约定,在一定时间内以约定的价格变换成承租人的普通股权。风险融资租赁实质是风险投资运用在融资租赁业务上的创新。与抽成融资租赁相似却又不完全一样,两者的不同体现在:风险融资租赁中并不足额回收租金,而是将一部分债权转换成股权,与此对应的是借贷资本向权益资本的转变。这种融资租赁模式适用于高科技、高风险产业。

(五)结构式参与融资租赁

结构式参与融资租赁主要分为注资、还租、回报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资。结构式参与融资租赁的资金注入与一般融资租赁资金注入方法无异;第二阶段是还租。还租是指按一定比例将未来项目现金流量分配给出租人和承租人。例如将项目现金流量的60%作为租金分配给出租人,用于还租。其余40%则由承租人自行使用。最后回报阶段是指当成本全部收回,按现金流量的既定比例作为回报率,出租人有权利在一定年限内仍享有资金回报。三个阶段都进行完毕后,租赁标的物的所有权应由出租人转移给承租人,所有权的转移标志着整个项目融资租赁过程的结束。结构式参与融资租赁模式适用于没有融资担保、出租人同时也是供货人、租金和租期不易确定的融资租赁业务。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国际融资租赁业的战略选择

外商投资租赁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底,我国约70家租赁公司已正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由于银行系租赁公司的加入,我国融资租赁业规模增长迅速 。2010年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7—2010年4年中,我国融资租赁业资产总额大增25倍,实现净利润猛增39倍。截至2011年3月末,银监会监管的17家融资租赁公司资产总额达到3640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5倍;实现净利润13.24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9倍。

经济全球化要求融资租赁的国际化,国际融资租赁必将成为各国争夺世界经济地位的重要手段。经济危机后,新经济模式把提高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经济的关键,认为必须将商品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通过国际融资租赁的发展,可使我国出口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的增加,优化国际收支平衡,形成多样化的产品出口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融资租赁的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出口融资租赁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融资租赁业务在发达国家新增设备租赁交易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渐渐成为各个国家为扩大产品出口和促进海外投资所采用的创新手段。若想促进出口融资租赁,实现海外扩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将出口“粗放型增长”向“技术型增长”转变,加强出口产品的技术优势,赢取国外市场。其次,完善出口服务体系,保证出口融资租赁的顺利进行。企业在产品质量和价格方面获得了稳定竞争力后,要注意与海外客户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稳定出口秩序。最后,政府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适当放宽对外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门槛,为促进出口融资租赁营造有利的空间。

(二)拓宽融资租赁机构的融资渠道

资金来源制约了融资租赁的发展规模。我国国际融资租赁的资金来源格局以商业银行信贷和同业拆借为主,以租赁公司自有资金为辅。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租赁公司资金的80%—90%都来自于银行信贷。在信贷风险逐步加大时银行就会惜贷,加之缺乏其他的资金注入,导致融资租赁行业运营资金匮乏。在缺少运营资金的情况下,融资租赁公司也就会错失很多业务发展机会,这也使我国国际融资租赁业务举步维艰。因此应尽力拓宽融资租赁机构的融资渠道。

首先,提倡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债券融资和同业拆借。融资租赁因有经营资产支持,未来现金流收益确定,安全性高,可以适当进行债券融资。其次,大力促进租银合作。向银行借款目前仍然是租赁公司的重要资金来源。银行应积极参与国际租赁业的金融经营活动,设立专项贷款。最后,积极寻求与不同金融机构合作,比如与信托资产合作、与保险企业合作,获得多渠道资金来源。

(三)丰富国际租赁业务品种

我国国际租赁业务的种类还比较单一。发展中国家中的国际融资租赁从开始就与发达国家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路径大不相同。发达国家先立足国内设备,各方面成熟之后转战国外市场,可用“由内向外”来形容其融资租赁模式。而我国则是以引进国外设备为主、为先的融资租赁模式,租赁方式比较单一,多用经营式融资租赁,很少运用杠杆租赁、结构式参与租赁、抽成租赁等方式,导致国际融资租赁没有发挥出为国内剩余产品寻找出路的作用。

(四)加大对融资租赁业的政策激励

我国在国际融资租赁方面的政策配套措施不够完善。国外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壮大,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种经济优惠政策紧密相连。虽然我国已对融资租赁业实施了多项经济优惠政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够,即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一是政府参与投资项目少,银行信贷资金针对租赁业的贷款种类寥寥无几;二是会计制度中将融资租赁设备划定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租赁费用不列支成本;三是没有符合融资租赁交易特性的税收制度,使得融资租赁无法享受到投资抵免所得税、加速折旧等优惠。因此,应加大对国际融资租赁业务的政策激励。

一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国际融资租赁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投资抵税、资本设备加速折旧等方法被实践证明是成功有效的。租赁专家阿曼波认为,在税法中确立出租人提取折旧的权利,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非常关键。二是制定适宜的信贷政策。资金来源窄、融资成本高成为限制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的瓶颈。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政策,适当放宽对融资租赁企业吸收资金的某些限制,给予融资租赁公司以信贷扶持。三是提高企业自身对国际融资租赁的认识,促进产品海外销售。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在促使我国金融业“走出去”方面,国际融资租赁业务可以发挥先锋作用。

(五)健全国际融资租赁法律体系

随着融资租赁的发展,如何确定国际租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何设立融资租赁业务相关的投资主体、市场准入、监管,如何解决国际租赁双方的纠纷和利益等,将是我国国际融资租赁立法的关键。在国际租赁业的法律建设方面,一是要尽快制定专门的融资租赁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研究国际租赁法律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习惯作法和外国经验,尽快制定适合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特点的融资租赁法,并实现租赁法律框架的完善与协调,是我国融资租赁业健康、有序、高效发展的关键。二是由人民银行行使对租赁机构的监督管理权,并统一制订相关法规制度,实现统一立法、统一监管。

(六)注重国际融资租赁人才培养

融资租赁是一项集融资、投资、促销和资产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而国际融资租赁更具有国际贸易与合作的特性。国际融资租赁特有的属性使得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更为严格。以设备融资租赁为例,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相关的工科知识,如对机械结构、生产流程等内容的认识,又要具有融资租赁相关的金融知识。而国际融资租赁更是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而且熟悉贸易国的文化、法律、政策。要大力发展国际融资租赁业,就必须培养专业的租赁人才。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对国际融资租赁人员的选拔和聘用设立统一标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培训考核和等级认证。

参考文献:

[1]徐晨星.国际融资租赁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11,(9).

[2]陈晖.全球金融租赁业发展概况[J/OL]. http://www.istis.sh.cn/list/search.asp,2010—12 —29.

[3]罗京.国际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11.

[4]柏亮,袁也.中国融资租赁业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N]. 第一财经日报,2011—12—12.

[5]王涵生.金融租赁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9月.

[6]李可冰.借鉴国际融资租赁模式 推动我国工程机械出口[D].对外经贸大学,2010.

[7]严美姬,林祖乐.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融资租赁发展初探[J]. 经营管理者,2010(16) .

上一篇:群里发旅游通告范文下一篇:搅拌站拌台操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