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民族宗教

2024-10-01

非洲民族宗教(精选7篇)

非洲民族宗教 篇1

非洲地区传统音乐与宗教

--以非洲原始部落为例

一般意义上的非洲音乐,通常指黑非洲的音乐,即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音乐。传统音乐,通常是指在全球化趋势之前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音乐,当然不排除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而带来的变化。

一、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

1.地形

总体来说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称为高原大陆;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岸线平直。

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山脉:东南部的德拉肯斯山脉、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最高峰为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也是非洲最高峰)盆地:刚果盆地(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

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东非高原、红海至西亚死海。地壳断裂形成,继续扩 大;谷底湖泊连串。(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2.气候

气候显著特点是:气温高,干燥地区广。有“热带大陆”之称。

气温方面,由于临近赤道且大致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大面积地区属于热带,所以气温全年较高。

降水方面,除了赤道西侧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充足之外,广大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有明显的旱雨二季。

3.动植物资源

动物数量品种繁多。非洲拥有广阔的草原,养育着数量众多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例如角马,水牛,斑马,狮子,猎豹等等。每一年,在非洲大地上都能看到蔚为壮观的动物迁徙场景。非洲也拥有茂密的雨林,雨林中也生存着繁多的动物,如狒狒,鳄鱼等。非洲也有大面积的沙漠地带,这些地方生命稀少,环境恶劣。总体来说,非洲属于一个野生动物的天堂。

4.自然环境与非洲的传统文明

非洲的地形和气候因素相互结合决定了非洲的植被分布:雨林、草原、沙漠。一方面,雨林和沙漠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人类定居在此类环境中较为困难;而相对草原来说自然环境较好一点,人类定居草原便较多一点。另一方面,草原并不适合发展农耕,而更加适合狩猎。因此,非洲形成了一种颇为原始的狩猎与游牧相结合的文明,并且长时间未能向农耕文明转变。可以认为,非洲传统文明的形成都是自然环境主导的,是一种适应自然的本能选择。据此之外,在远古时期,由于非洲大地上存在许多凶猛的动物,所以原始部落的人对它们都心存一种敬畏之心,同时也在他们的文明中显现出来。

二、非洲传统音乐的共有特点

(一)歌舞结合

非洲人在唱歌的时候喜欢跳舞,歌舞密不可分。音乐为舞蹈营造适当的气氛或情绪,能激发起舞蹈者以富于表情的动作来表现表演者的强烈欲望。而舞蹈将音乐的内容表达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现在的街舞便起源于这种传统的音乐形式。

(二)集体参与

在他们的舞蹈中,很少看到独舞的形式。音乐作为了一种群体性活动,是大家在一起找寻快乐与满足的一种形式。他们的音乐往往有着隆重的仪式,场面十分热闹,壮观。每个人都要求学会歌舞,以此作为群体社交活动的表现方式。

(三)对鼓的钟爱

非洲的传统乐器种类丰富,其中最流行的乐器便要数鼓了。非洲人十分喜欢用鼓来表现自己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他们能通过鼓拍打出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以此来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现如今,非洲手鼓在现代音乐中也有较大的运用。

三、音乐实用性体现:宗教仪式的表达方式

(一)非洲原始部落宗教的产生及内容

这里所指的宗教并不等同于当今所说的宗教,仅仅是指原始部落人内心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世界的思考。在这里,可以把宗教等同于精神。对于宗教的产生,我认为起源于人类自身的思考。当原始人吃饱喝足时,他们开始思考一些与自身和所处世界相关的大问题,通过这种思考而得出来的答案便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中的公识部分便形成了大家共同遵从的信仰。例如:原始人都十分敬畏草原上凶猛的狮子,他们都尊崇狮子为神灵,进一步出现了尊崇狮子的宗教仪式。

对于宗教的内容,由于这种狩猎,游牧文明的落后(从生产力角度来讲),原始人对自然力量始终有一种敬畏之心,他们觉得自己的生老病死似乎都被自然掌控着。所以,在他们的宗教内容中,大多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祈祷,具体对象便是凶猛的动物和人化的自然。

(二)音乐成为了宗教仪式的表达形式

说到这里,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音乐为什么成为了原始人宗教仪式的表达形式而非文字?

第一,我们要明确音乐与文字起源的先后。我认为,音乐必然早于文字产生。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鸟儿会通过唱歌来实现简单的交流,但它们目前并没有产生文字。人也一样,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也能通过各种发声来交流信息,所以文字可以看做是声音的进化物。音乐的最初形式是声音,随着声音的丰富化形成了有旋律,动听的声音,即音乐。目前存在的一些非洲原始部落,有一些仍然是没有成文文字的,所以他们通过音乐来表达宗教仪式是很好的选择。

第二,音乐(歌舞)能充分表达出原始人内心的精神追求。原始人的宗教仪式很隆重,大家会在仪式之前做充足的准备,包括穿上华丽的服饰,在身上涂上色彩缤纷的颜色,佩戴各式各样的 装饰品。这些足见原始人对宗教仪式的重视。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大家会严格遵从首领的指导,各司其职,热情地用歌舞把自己内心的精神追求表现出来。结束之后,大家会小心翼翼地卸下身上的装扮,小心地保存起来。

总之,音乐成为原始人宗教的表达仪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这也是音乐在生活中实用性体现的一个方面。

四、音乐的娱乐性:生活即娱乐,娱乐即歌舞。

娱乐即歌舞,这句话形容非洲原始部落人十分贴切。在这里,歌舞成为了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突出了歌舞的重要地位。在这里,歌舞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必备技能和社交形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着娱乐的作用。人们往往在闲暇之余,通过唱歌跳舞来打发时间和获取快乐。

五、传统音乐的现状及改善

(一)全球化的浪潮对传统音乐的冲击

二战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剧,许多传统文化在现代西方文化地冲击下逐渐消失。非洲传统音乐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一方面,原始部落比较封闭,受外来影响较小,在现代文明渗透全世界的情况下,他们仍能保持着传统的狩猎,游牧文明;另一方面,他们也或多或少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原始部落开始消失,开始蜕变为现代人,因此,他们的许多音乐,尤其是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大面积灭绝。就目前存在的原始部落,也面临着现代化的趋势,但他们的音乐保存却没得到非洲各国政府的重视。我不反对原始部落现代化的趋势,这是文明的进步(从生产力角度),但我更希望在此过程中这些原始的音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这是世界音乐中的瑰宝!

(二)挽救部落音乐必须得到重视

对政府来说,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现部落音乐的传承。由于此类音乐没有成文的词曲,相对来说传承就比较苦难一点,因此,我建议政府能够鼓励本国更多的人从事部落音乐的研究,找出其中的奥秘,找出传承的方法。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部落音乐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如今非洲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工业初期发展阶段的时期,国际社会应对部落音乐的研究和传承事业提供更多的援助,减小本国政府的压力。

六、结语

由于非洲传统文明的特性和音乐自身的特点使得音乐成为了非洲原始部落的宗教表达仪式,而如今这种与宗教密切相关的音乐却面临着严重的困局。这种部落音乐在以后到底何去何从,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对待它们的态度!我希望它们能永远地传承下去!

非洲民族宗教 篇2

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费用由政府提供, 一般是不充分的, 相当大的支持来自国际捐赠机构。这类资金直接进入公共卫生机构和用于健康促进活动。私人医疗融资在一些国家的医疗费用中占的比例较大, 如肯尼亚、加纳和利比亚, 主要用于作为公共卫生机构补充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个人医疗支出的最大部分是病人自己支付的。

在过去10年里, 大多数非洲政府已经开始探索实施医疗保险计划作为可持续医疗融资的另一种手段。在一些国家, 如加纳、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 建立起来的国家健康保险计划已经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好处, 特别是对在医疗服务上要付出很大比例那些人。现在一些非洲国家, 私营营利性医疗保险和公共医疗保险计划两者都有, 覆盖的范围从少于1%, 如赞比亚和马拉维, 到接近总人口的50%, 如加纳。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涉及范围更大一些, 因为私营医疗保险的加入要求必须是有正式工作的, 而在那里失业率很高。

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正在探索的保险形式是向中低收入者提供低价值的医疗保险, 额外费用由政府和捐赠组织补贴。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在医疗保险基金会 (一家荷兰的试验性机构) 支持下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肯尼亚也在做类似的计划。

医疗服务的增加, 直接导致对普通药物和医用消耗品的需求。现在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在使医疗保险费用增加, 那就是公司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责任注入资金。

作为保险数据的收集和管理病人信息用的工具, IT基础设施的安装和维护对于有效地实施这些方案是决定性的。现在标准的做法是用纸质文件。建立电子通讯网络的启动资金是个突出问题, 也是让这些系统升级的主要障碍。然而, 即使向医院、私人诊所和医疗中心提供的硬件和软件在资金支付上能够承受, 这些硬件和软件与用户也是“友好”的, 它在支持医疗保险计划的推行上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它值得探讨的风险包括管理医疗保险计划的专业知识的准备, 投资资金的汇总, 管理成本的最小化, 没有这些就不能确保福利事业有持续可用的资金。对有些国家来说这些特别重要, 如坦桑尼亚、赞比亚和马拉维, 那里非常缺少能管理好这些资金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其它要考虑的风险包括与扩大的国家保险计划签订合同的私立农村医疗服务的提供。在一些国家, 如加纳, 这是实际可行的, 他们在医疗上的支付能力在增加, 相当一部分是通过NHI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cheme) 支付的, 但是因为公共医疗服务不足, 仍然需要额外的支持以满足需求。

结合来自一些组织的补贴的低成本医疗方案[这些组织如全球基金 (The Global Fund) 、美国总统救助艾滋病应急计划 (PEPFAR) 以及其它为救护艾滋病病人的艾滋病援救机构]现在是一些保险公司探索的一个领域。

非洲濒危“袖珍民族”俾格米人 篇3

俾格米人是中部非洲最早的居民,现在只剩下大约25万人,濒临灭绝境地。几千年来,俾格米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如今被迫离开家园,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狩猎场所,失去了几千年来相依为命的生存空间,他们无法在栖息了数千年的丛林中合法地拥有自己的土地,同时还要面对战争和新的疾病的威胁。国际幸存者组织呼吁,根据国际法,俾格米人的领地应该受到保护,否则他们将很快遭遇灭绝的厄运。一位美国记者在中非雨林里进行了长达十年的采访,俾格米人鲜为人知的生活和目前的困境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几千年来,从喀麦隆的大西洋沿岸到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在赤道南北纬4度之间的一个狭长地带内,俾格米人一直与赤道非洲的这片广阔的密林和谐共生,他们目前还有大约25万人。俾格米人是世界上仍然还保留着打猎采集生活方式的最大的部落群体,但他们几千年不受外界干扰的生活如今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我在过去十年里曾访问了刚果盆地几个国家中的俾格米人部族,目睹了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如何遭受现代文明以及个子比他们高的非洲班图人的威胁。

我最近的一次“丛林之旅”是在2008年2月,是与喀麦隆人类学家、俾格米文化研究专家曼弗雷德·梅苏比结伴同行的。他对我说,“班图人的政府强迫他们从雨林中迁出来,雨林是俾格米人的文化之源,如此一来,只需一代人的时间,俾格米人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将会永远消失。”

穿越密林

非洲喀麦隆的热带雨林中,我们与50来个巴卡族俾格米人穿行在密密的丛林里。走过横跨在溪流上由树干搭成的独木桥,劈开下层丛林中纠结在一起的藤蔓植物,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一片林中空地,周围高耸入云的林木几乎将天空全部遮住。这里就是俾格米人世代生活的地方。

俾格米人用树枝和树叶在空地上搭起一些蜂窝状的棚屋,虽然简单,也能遮风挡雨,我们将在这里住上几天。俾格米人的男子中没有人能高过我的肩膀(我的身高为1.74米),而女人则更矮小。梅苏比和我支起了我们的小帐篷,准备宿营。正在这时,我们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骚乱声。

三个阴沉着脸的班图人大步地走进空地。来了陌生人的消息怎么会这么快就传到班图人的耳朵里?我有点担心他们是盗匪,这种情况在这里是常见的,于是赶紧将钱装在一个小袋子里,然后挂在脖子上。梅苏比指着来人中一个个子矮壮、神色恼怒的人,压低声音告诉我,他叫约瑟夫·比科诺,是附近班图人村庄的村长。政府迫使这里的俾格米人迁居到班图人的村庄里去住。

比科诺对着我怒目而视:“是谁允许你到我们村里来的?”他说的是法语,梅苏比为我做了翻译。“你听好了,这些俾格米人都归我管,你也得听我的。”他又说。

大多数俾格米人都低垂着头,只有一个叫吉恩蒂·穆图鲁的年轻人向前跨了一步,他是俾格米人中上过高中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对比科诺说,他们一直都听从他的命令离开森林住到村子里去,但现在他们不听了。他宣布:“永远不再听从,从现在起,我们要做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半数俾格米人开始对着比科诺喊叫起来,但另一半人依然保持沉默。比科诺怒视着我:“你,白人,马上离开森林。”

神秘传说

公元前2276年,古埃及法老王佩皮二世在写给一支远赴尼罗河的埃及商业远征队头领的信中,最早提到了神秘的俾格米人,他称俾格米人为“仙境里跳舞的小矮人”。希腊史诗作者荷马在他的传世之作《伊利亚特》中引用了俾格米人和一群仙鹤之间的战争神话故事,以此来形容特洛伊军队的攻势之猛烈。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写道:一位波斯探险家曾在西非海岸某地看见了一些“用棕榈树叶遮体的小矮人”。

又过了两千多年,1867年,法裔美国人探险家保罗·迪谢吕这样描述俾格米人:“他们眼睛里显露出来的野性让我大感惊讶。”探险家亨利·斯坦利在1890年出版的《在最黑暗的非洲》一书中写道:他曾遇见过一对俾格米人夫妇,他们就像是一对“缩微型的亚当和夏娃”。1904年,几个俾格米人被带到了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的人类学展览上。两年后,一个名叫奥塔·本恩嘎的刚果俾格米人被临时安置在美国纽约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后在布朗克斯动物园展出,此事一度引起极大的争议。2007年,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举办了一个泛非音乐节,其他参与者都被安排住在城市旅馆里,而22个俾格米表演者却被安置在当地的一个动物园的帐篷里。

“俾格米”一词源自希腊语“侏儒”,但俾格米人与侏儒不同,他们的四肢比例匀称。一位意大利遗传学家从1967年开始,花了五个冬天为赤道非洲的俾格米人测量身高。他发现,刚果伊图里森林里的俾格米人身材最矮小,男子的平均身高只有1.49米,女子的平均身高比男子矮7.62厘米。人类学家至今仍无法解释俾格米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什么会演变成如此的“微型身材”。

曾经拥有:狩猎与拜神

我首次与俾格米人相遇是在十年前,当时我正在中非共和国的森林保护区内执行一次采访任务。保护区位于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西南约320公里处,有一条土路通往森林,天气好的时候,从班吉出发15个小时就可到达那里,但如果遇到下雨天气,则需要好几天。

我们在黎明前到达一个叫做“摩萨波拉”的小村庄,村里只有20来个蜂窝状的小棚屋。巴亚卡族俾格米妇女身着褴褛的布裙,正围着几堆火烧水煮木薯。村里住了大约一百个俾格米人。

通过我的班图人翻译威廉,一个俾格米人自我介绍说,他的名字叫瓦赛。威廉告诉我,瓦赛是巴卡族俾格米人中最了不起的猎人。一名妇女走了过来,站在瓦赛的身边。瓦赛介绍说,这是他的妻子简杜。就像大多巴亚卡族俾格米妇女一样,简杜的上前牙被小心地削成了尖形。简杜解释说,这是为了让她在瓦赛的眼里看起来更美。瓦赛将狩猎用的网挂到肩上,似乎有意要引起我的注意。 “好了,该打猎去了。”他说。

十几个带着狩猎网的俾格米人鱼贯进入我的越野车里,坐不下的就爬到车顶上。越野车沿着林中小道向前开去。在一个下层丛林密集的地方,瓦赛让司机停车,俾格米人高兴地欢呼起来。

我们也跟着下了车,去寻找俾格米人喜爱的猎物——蓝霓羚,那是森林中的一种蓝色的小羚羊。一路上,我们瞥见黑猩猩时隐时现地在林中高处攀援。当我们登上一个林木茂盛的斜坡时,瓦赛抬起胳膊发出“停止前进”的信号。猎人们静悄悄地将六张用藤蔓织成的网撒开,并用木制的套索钉将网的边缘牢牢地固定在周围的小树苗上。

很快,猎人们就消失在山坡上了。几分钟后,他们呼叫着冲下山来,一只匆忙逃窜的豪猪陷入了其中的一张网中,简杜用弯刀背对着它的脑袋重重一击,将它击晕了。不一会,猎人们又网住了一只受惊的小羚羊,瓦赛用一支短矛刺中了它。

大约一小时后,这些俾格米人载着三只小羚羊和一只豪猪凯旋而归。瓦赛说,他有时会用弓和毒箭来捕猎猴子。我们回到越野车边,简杜举

起小羚羊开始放声唱起来,其他妇女也加入了进来。她们一边唱歌一边热烈地拍手,歌声如鸟鸣般婉啭,载歌载舞半小时左右才返回村庄。

傍晚时分,俾格米人邀请我参加他们祭拜森林之神的仪式,说他们的“神”想要见见我。暮色中,一百多个俾格米人一边击鼓一边唱着赞颂“森林之神”的歌。突然,人们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眼睛都望向丛林方向——十几个俾格米人簇拥着一个从头到脚都用酒椰叶遮挡住的俾格米人的“神”从林中阴影里走了出来。“神”是不说话的,“神”的意愿通过助手们表达出来。“神想知道你为什么来这里。”我回答说,“我来这里是想见见伟大的神。”显然,这是他们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

仪式之后,俾格米人和他们的“神”继续载歌载舞。我被他们的音乐鼓点所振奋,也转入场中,随着音乐节拍跳起舞来,完全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当我离开俾格米人回到我的住处时,已是凌晨两点了。

正在失去:现状和困境

6年之后,我重返中非共和国,发现巴卡族俾格米人的传统文化已经濒临崩溃,瓦赛和他的许多朋友都成了酒鬼,喝着由棕榈树汁发酵做成的劣质酒。小屋外,简杜和她的三个孩子坐在一起。由于营养不良,孩子们的肚子都因浮肿而鼓胀起来。当地医生告诉我说,俾格米人的孩子们患有多种典型疾病,比如因缺乏蛋白质而造成的耳部和胸部感染。

瓦赛对着我友好地微笑以示欢迎,他建议我到附近的巴卡族人的村庄里去喝棕榈酒。在酒吧(一个破败的棚子)里,几个喝得半醉的班图人和俾格米人热情地和瓦赛打招呼。当我问他们什么时候去打猎时,瓦赛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说,他打猎用的网和弓箭早就卖掉了,酒吧里的其他俾格米人也和他一样,都将打猎用具卖掉换酒喝了。

那孩子们要吃肉怎么办呢?我的翻译耸耸肩说:“他们已经很少能吃到肉了。”他还说:“瓦赛和简杜靠打零工赚不了几个钱,而且多数还被瓦赛用来买酒喝了。”这个家庭每日的食物主要是木薯根,填饱肚子而已,根本不能提供所需要的蛋白质等营养。

我问瓦赛为什么不再打猎,他耸耸肩说:“你上次来的时候,丛林里到外都是各种动物,可现在丛林已经被班图偷猎者掠夺了。”

根据伦敦热带雨林基金会最近的调查,刚果盆地的俾格米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令人震惊,他们被剥夺了公民权和土地所有权”。由于兴建国家公园和保护区,森林被大肆砍伐,加上持续的战争,以森林为生的俾格米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他们被从世代居住的森林中赶了出来。

在这次采访中,我还多次听说班图人对俾格米人存有偏见的故事。在我的第一次摩萨波拉之行中,我曾问我的班图人翻译,他是否会与一名俾格米女子结婚。他愤怒地回答:“决不可能,我才不会那么傻,他们不是真正的人类,他们没有文明。”

这种认为俾格米人不能算是人类的看法在赤道非洲非常普遍。美国灵长目动物学家戴维·格里尔在中非共和国与俾格米人一起住了将近十年。他说,所有村庄或城市的领导者都是班图人,如果班图人与俾格米人之间发生争执或冲突,这些领导者通常都是站在班图人一边的。俾格米人“受到班图人的排斥,处于社会的边缘”。

消亡的文化

位于乌干达和刚果交界处的鲁文佐里山横跨赤道,这里的森林长期以来是巴塔瓦族俾格米人的家园,人口达到8万,是最大的俾格米人部落。2008年2月,我采访了这个部落。

在边界线的乌干达一边,我们开车来到一个人口聚集中心,这是一个班图人的集镇。这天正好是集市日,几十个商贩沿路摆出了各种商品,包括陶器、屠宰后的畜体、布裙、肥皂、镜子、剪刀等。向导指着50米开外的一排杂乱的小泥屋说,那里就是当地巴塔瓦族俾格米人居住的村庄。据说,由于乌干达军队和叛军之间的战争。这部分俾格米人在1993年就从雨林中迁出了。一个旨在改善俾格米人生活状况的组织目前正在设法,准备让巴塔瓦族俾格米人重新定居在他们有土地可以耕种的地方。

有30来个巴塔瓦族俾格米人坐在小泥屋的外面,目光呆滞地看着我们。一个我所见过的最矮小的俾格米成年人向我走来。他自我介绍说,他叫尼齐托,是这里的俾格米人的首领。这让我感到惊讶:尽管在狩猎等活动中俾格米人会一起配合行动,但传统上他们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自治的。后来,动物学家戴维·格里尔告诉我说,村民们被强制要求选出一个人担任首领。

尼齐托说,他和他的族人一直居住在雨林里,直到1993年,因为兴建国家公园,他们从森林中迁出,但政府并未给予他们任何补偿或土地,他们被迫与班图人相邻,住在租借来的土地上。

他的族人看起来吃得还可以,他们通常在附近的集市上购买猪肉、鱼和牛肉。当我问及他们如何挣钱时,他把我带到小屋后的一个空地上,那里堆了数十袋看起来像大麻的植物。 “除了自己用外,还卖给班图人。”尼齐托说。

销售和吸食大麻在乌干达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但尼齐托说:“警察从未找过我们,我们做我们想要做的任何事情。我想他们一定是害怕我们会在他们身上施加魔法咒语。”政府官员通常很少会对巴塔瓦人提起讼诉,因为他们认为俾格米人与其他人不同,不受法律支配。

政府有关组织正在对巴特瓦族俾格米人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会如何参加到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经济事务中去,比如学习卫生和营养知识,学习如何办理身份证、如何种庄稼、如何参加选举投票、如何烹煮班图人的日常食物、如何存钱供孩子上学,等等。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巴特瓦人变成班图人的一部分。这很可怕,但却是他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

俾格米人还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的威胁,从疟疾和霍乱到埃博拉病毒。当我和巴特瓦族俾格米人在一起的时侯,正逢埃博拉病毒在附近村庄爆发,死了三四十人。当我问尼齐托是否知道这件事时,他摇摇头,反问道:“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希望与迷惘

将近黄昏时,三个班图人又来到林中空地,要求村民们全部回到路旁的村庄里去居住。当村民们表示不愿意时,班图人村长比科诺向我索贿约合200美元的法郎,否则我们就不能继续与村民们在一起了。我向他要收据,他开给了我。然后,我拒绝了他的要求,告诉他这是犯罪,还威胁他说要向警察局长报告,收据就是证据。三个班图人悻悻地离开了。

俾格米人又唱又跳地“欢送”他们离开,热烈的场面一直持续到午夜。戴维·格里尔后来告诉我说俾格米人是世界上最喜欢开“派对”的人,他曾看见他们一连好几天除了进食和睡眠之外,一直都在不停地唱歌跳舞。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跟着俾格米人深入雨林中去狩猎、钓鱼,采集可食用的植物。我发现,他们已经放弃了俾格米人用网狩猎的传统方式,而是像班图人那样设置一些陷阱来捕捉一些较小的猎物。

俾格米人说,猎杀大象在喀麦隆是非法的,但一些身居高位的警官和和政府官员有时会给俾格米人一杆枪,让他们去猎杀大象,自己则利用象牙走私获取暴利。

显然,这里的巴卡族俾格米人已经开始逐步接受班图人的生活方式了,唯一坚持的是他们的“森林之神”崇拜和拜神仪式。在我和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夜,在夜空中微弱的星光下,俾格米人妇女在林中空地上唱着赞颂“伟大的森林之神”的歌曲,男人们则随着激越的鼓点跳起疯狂的舞蹈。

巴卡部落的拜神仪式与摩萨波拉部落有些不同。天将破晓时,五个少年并肩站立,一些装扮成“森林之神”的俾格米人轮流推挤他们,要将他们推倒——这是“神”在考验他们的力量。巴卡部落正面临困境,年轻人需要获得力量,要作为俾格米人生存下去。五个年轻人站得很稳,在“神”的推挤下屹立不倒。

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俾格米人生活的丛林时,有些欣慰,有些迷惘。欣慰的是,在丛林里的这段时间里,对俾格米人的真实生活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愿世人都能来关注俾格米人的生存现状,挽救俾格米人和他们的传统文化免遭灭绝之厄运。迷惘的是,等待着俾格米人的未来命运究竟会怎样?

相关链接

“袖珍民族”俾格米人

生活在中部非洲森林中、平均身高只有1.3米到1.4米的俾格米人,被称为非洲的“袖珍民族”。俾格米人头大腿短,长得精瘦,人人都腆着大肚子,肚脐眼凸起鸡蛋大小的肉疙瘩。俾格米人的脸上画着简单的花纹,身背自制的长弓短箭,出入于热带原始森林。

俾格米男子擅长打猎,喜欢集体围捕猎物;女人在家采野果、挖树根。俾格米人爱吃白蚁。每当天气闷热、大雨到来之前,俾格米人就去找出洞的白蚁,一边捉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俾格米人把森林视为“万能的父母”,自己则是“森林的儿子”。他们不允许砍伐生长着的树木。枯干的树枝可以用来取暖或做饭。曾经有一支西方探险队到达俾格米人居住区,因为随意砍下树枝而被愤怒的俾格米人赶出了居住区。

俾格米人盖房不用砖瓦和沙石,他们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或棕榈叶搭成高约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茅屋按小群落整齐有序地搭建,各家独立又户户相连,形成一个圆圈,长老的住房位于圆圈的中心。森林里光线暗淡,小屋隐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兽的袭击。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单位。男人以氏族为单位进行活动,没有私有观念,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俾格米人发育早,8到9岁性机能就发育成熟,开始过性生活。俾格米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间要相互忠诚。

俾格米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数字和时间概念。和其他黑人相比,俾格米人肤色较浅,呈深棕色,头发不像其他黑人卷得那么厉害。俾格米人也因此受到其他黑人部族的歧视。人类学研究证实,俾格米人是史前桑加文化俾格米人的继承人,是居住在非洲中部最原始的民族。他们并不是长得畸形,而是一个特殊的人种。

目前,在非洲大陆的中非共和国、几内亚、喀麦隆、卢旺达、刚果(布)、刚果(金)、布隆迪、加蓬、安哥拉、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都有俾格米人居住。和外界社会的不断接触,开阔了俾格米人的眼界,现在不少的俾格米人已经穿上了衣服,肥皂、火柴和香烟也被带进了部族。

非洲民族宗教 篇4

饲养黑龙鱼,饲养环境是比较重要的,建议饲养水温为24-28℃,建议使用弱酸性至中性的软水。饲养黑龙鱼对水族箱造景没有要求,但是需要注意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以免黑龙鱼受惊而生病。

全光谱灯具有各种光谱的光线,对龙鱼的健康有利。当然,也可以采用厂家为龙鱼专门设计的灯管,如阿卡迪亚公司为龙鱼专门生产了一种灯管,在其灯光照射下,龙鱼体表会发出淡淡的红色光芒,非常漂亮。同时这种灯管还具备龙鱼成长需要的全部光谱,对龙鱼生长十分有利。

黑龙鱼鱼体较大,水族箱长度应超过120厘米。同时,应安装紫外线杀菌,预防病害发生。水族箱必须配备空气泵,不仅可以增加水中的溶氧,而且又可驱除水中浓度过高的二氧化碳。为防止龙鱼受惊时跳跃水面,水族箱还必须加盖。水族箱内水质最低限度每三天换水一次,每次换出水量的1/4至1/3。若发生鱼鳍脱落可能是换新水过多所至,只要立即暂停换水,即可慢慢复原。

非洲民族宗教 篇5

促进非洲经济发展

——在OECD“基础设施建设”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0年9月20日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很高兴参加本次题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研讨会。借此机会,我想围绕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一,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扩大市场的边界,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是人类自己营造的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人类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重要条件。首先,基础设施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及其自然观、空间观和时间观的变化,影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其次,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资源共享,其所营造的共享环境直接左右着人类共享资源的能力、规模、空间范围和共享效率。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作为区域生产活动的间接投入,其单位服务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会降低产品流通成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限制作用,扩大产品共享范围,使得区域交换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增加了异地产品消费的能力。再次,基础设 施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础设施通过促进物质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达到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防范、抵御、减缓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提高人类生存的安全性。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1万公里,公路等级都在二级以下,有路面里程只有3.2万公里;铁路线路里程仅2.2万公里,且近一半处于瘫痪状态;运输船舶技术、港口设施均处于极端落后状态,航道失修失养,淤积严重;农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处于极度落后的水平。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1954-1977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8.7%。1979-1989年的11年间,国家利用有限资金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0.7%。重点缓解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瓶颈制约,改善了改革开放初期投资结构中存在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社会基础产业薄弱等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后,基础设施投资开始迅速增长。1990-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6%。2003-2008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六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4.5%,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8个百分点1。

首先,中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以投资拉动经济 1 《新中国60周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统计局。快速增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直接、间接和诱导的拉动作用,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注入,促进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提升当地就业水平,促进人口的移动和专业化分工。例如,中西部地区建成的一批包括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内蒙古锡盟农牧业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快速发展,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如三峡工程的的建设对带动当地及周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相当于1990年全国发电量的14%,不仅大大改善了华东、华中地区的能源供应,而且对实现“西电东送”减轻“北煤南运”的局面有重大经济意义。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形成的600多公里深水航道,为发展大西南对外经济交通创造了条件,利用这条“黄金水道”,按照“农—工—贸”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沿江农业趋向合理配臵2。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缩小了地区差距。中国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深处内陆,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0-15个百分点,尚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近年来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了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了大中城市在西部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增长极化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 2 《论三峡工程的经济合理性》,李京文,《人民日报》。整体水平。

再次,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中国产业发展,满足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必备条件。在上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为世界制造业中心,除了因为中国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奠定了条件,成为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借助大量综合基础设施,中国正在构建产业链价值一体化平台,从而推动全球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速度加快,除制造业环节之外,研发设计也加快了向中国的转移,从而围绕整个微笑曲线,推动了传统产业向知识型、服务型产业升级。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非洲基础设施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促进非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确保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帮助非洲人民尽快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的先决条件。

第一,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据世界银行2009年发表的一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4个国家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指出,电力、供水、道路和信息通讯技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这些国家每年国民生产总值少增长两个百分点,商业生产也因此减少了约40%。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非洲是世界上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非洲尚未形成覆盖整个大陆、分布均衡、完整的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非洲 有公路约130多万公里,公路网建设密度较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偏低;铁路总长约7.8万公里,各国铁路或是互不贯通,或是轨距不一,且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铁路的运能。非洲海运业和航空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交通设施的普遍落后以及分布不均的状况,不仅提高了货物资源的运输成本,而且阻碍了人员、资源的有效配臵。在动力和能源基础设施方面,除南非外,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供电不足、不稳的情况,导致非洲工业设备利用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只有改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非洲才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更加快速而稳定的增长。

第二,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可持续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1998-2007年期间,非洲基础设施的支出以17%的复合年增长率递增,远超过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幅度。1999-2001年期间,非洲的私营部门和外资投资占全球总额的11%,而2005-2007年期间则占到了17%3。但尽管这一增长非常显著,如果非洲大陆要达到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必须弥补的资金缺口还是很大。据世界银行一份2005年的研究,非洲各国至少应在2005-2015年之间每年投入相当于这些国家GDP的9%用于基础设施建设。4对于到2020年想要跻身世界20大经济强国的尼日利亚来说,要达到巴西现有基础设施水平,可能需要投入相当于GDP的60%的资金。此外,非洲国家每年还需要额外的资金以改进其原有的落后基 34 《非洲增长之路:行业分析》,McKinsey Quarterly,2010年7月。

Estache, A., What do we know about Sub-Saharan Africa Infrastructure and the Impact of its 1990’s Reform?, Working Paper, World Bank, 2005.础设施。

技术的相对落后削弱了非洲的经济发展动力和竞争力,阻碍了基础设施发展的步伐。例如,非洲地区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现状极不平衡,总体水平偏低,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大多数国家远远落后于北部和南部国家。非洲国家要发展通信服务设施、跟上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就迫切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技术鸿沟”。

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人才的流失。目前非洲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仅占全世界总数的0.4%。然而,截至2007年却有60多万名非洲技术人员在发达国家效力,他们当中包括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就有4万多人。为了弥补人才的不足,非洲国家不得不以高薪聘请外国专家进行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每年用于支付外国专家工资的开销高达40多亿美元,仅此一项就耗费非洲每年所获外来援助资金的三分之一5。

三、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在自身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援建坦赞铁路,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甚至是宝贵的生命。这条铁路是新中国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里程碑。截至2009年底,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基础设施项目525个,包括会议中心、体育场馆、市政设施等社会公共设施379个,交通运输、电力、广播电信等经济基础设施146个,建成铁路2233公里,公路 5 《非洲欲靠科技促脱贫》,新华网,2007年1月。3391公里,桥梁10座,体育场馆52个6。2009年以来,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企业在非承包工程业务仍快速增长,项目遍布非洲各国,涉及房屋建筑、石化、电力、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在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进出口银作为支持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实施对外援助的政策性银行,发挥了积极作用。自1994年成立以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始终高度重视支持中非合作,紧密围绕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国际经济合作战略,为非洲各国提供了大量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以低息的优惠贷款为主的发展援助,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形成了以优惠贷款为先导,境外投资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和出口信贷为重点,法人融资与项目融资相结合的系统化和多元化对非融资格局,对于缓解非洲国家发展资本不足、逐步获得可持续资本支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6年到2010年6月,我行累计向非洲53个国家批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超过830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约760亿元人民币,各类项目总计239个。在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在博茨瓦纳、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实施了社会住房项目;在安哥拉、苏丹等国家建设了大学、中学等各类学校;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刚果(布)等国建设了水电站、公路及供水设施;在肯尼亚、赞比亚等国家建设了多家医院等卫生机构。为缓解非洲多数国家电信设施薄弱的问题,华为、中兴通讯等中国电信企业在进我行支持下在 6 《陈德铭:中国将继续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商务部网站,2009年11月。多哥、科特迪瓦、马里、塞内加尔、刚果、赞比亚、加纳、肯尼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众多非洲国家承建电信网络,帮助其改善通讯设施,提升当地信息化水平。

上述项目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切实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实惠,并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受到非方高度赞誉和非洲人民的普遍欢迎。以苏丹为例,电力和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苏丹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尤其不利于其农业和现代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行支持中国公司承建了苏丹吉利联合循环电厂项目。这是中国公司在非洲承建的第一座大型电站项目,也是苏丹最大的联合循环电站,项目一期投产后就基本改变了苏丹首都经常停电的局面。我行还支持中国企业承建苏丹麦洛维大坝及与大坝配套的1176公里输电线路和7座大型变电站。这是继埃及阿斯旺大坝后在尼罗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水电站。大坝建成后总装机容量将是此前苏丹全国总装机容量的两倍,不仅能解决苏丹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发电问题,使苏丹摆脱目前只拥有局部的、耗油量大、污染大的电力供应状况,一跃成为一个拥有先进国家电网的国家,而且还能向邻国埃及出口电力。同时作为一项灌溉枢纽工程,水库建成后将形成约150亿立方米的库容,可惠及尼罗河两岸方圆上百公里内的农田灌溉和防洪。苏丹副总统塔哈在麦洛维大坝二期截流仪式上曾激动地指出“大坝截流,不仅改变了苏丹尼罗河水的走向,也改变了苏丹政治历史的走向,大坝电站所发的电能,将给苏丹带来一片光明。”

四、关于进一步促进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帮助非洲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尊重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发展的意愿为前提。几十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在对非援助及对非经贸合作中取得丰硕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始终遵循真诚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始终支持非洲国家为自主发展做出的努力,尊重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选择的道路。中国从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等强加给其他国家,对非援助和优惠贷款都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和特殊要求。当然,非洲国家确实存在诸如民主、人权、腐败、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但是,这些问题不是非洲国家独有的问题,而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文明进程中都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只有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才能解决。尤其是非洲国家和人民在过去几百年殖民统治中遭受了巨大苦难,导致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也没能分享上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因此,对于非洲的发展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以宽容、公正的心态来对待。不能以出现的问题为由影响对非洲发展的支持,或在支持时附加条件。必须从非洲国家实际情况和现实能力出发,加强相互沟通,充分听取非洲国家的意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加强相互交流,分享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键在于其应当具有的超前性和充足的承载能力。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各经济主体就会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促使经济活动呈几何级数增长。相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过于保守,就难免在关键时刻遭遇“天花板”,贻误发展的时机。在这方面,中国就有过经验教训。当上世纪90年代末普遍认为中国电力过剩状况将持续一段时间时,又有多少人能预见到2003年的大规模电荒这么快就会到来呢?再比如,过去中国在一个二线城市修一条上下四车道的公路被认为是很超前的,但没过两年就达到满负荷,甚至出现拥堵。因此,经济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有时是超乎想象的。在总结教训的同时,中国也累积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宝贵经验。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灵活地运用民间和外国直接投资,按回收成本合理定价和征收基础设施使用费,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和建设速度与维持稳健和可持续的公共财政相一致。此外,在运输领域,设施建设从开放运输市场切入,逐步到开放建设施工市场,实施资格认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扩大施工队伍来源;开放投资市场,鼓励外资和社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政策和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不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使这些国家走上经济增长快车道的关键因素。中国愿与非洲国家分享经验,共同探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非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和援助。面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巨大资金缺口,应进一步把其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包括支持和鼓励拥有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工程承包企业投身非洲,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扩大学校、体育场、医院等民生公共设施建设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高民生事业水平;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力项目建设合 作,改善非洲国家经济基础条件;推进光缆、通讯、物流中心等项目合作,为非洲国家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创造便利,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要从非洲实际出发,进一步创新完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非洲发展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金融支持,为非洲获得可持续资本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加强与非洲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向其介绍利用国际资本、弥补发展资本不足、提高资本运作效率的经验,实现优势互补,多方面帮助非洲获得可持续资本支持。

女士们、先生们:

非洲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建设和谐世界的客观要求,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我们由衷希望,通过中非合作的深入发展能帮助非洲国家建设更多更好的基础设施,有效提高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进出口银行将继续按照国家关于中非合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从非洲实际出发,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力争创造出更多切合实际且有效的新模式。充分发扬“授人以渔”的精神,在大力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事关非洲长远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提高非洲国家自身发展能力,促进非洲国家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从中受益。同时,我们也希望国际社会能给予非洲更多关注和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愿与致力于消灭贫困和落后的全球各界友人一道,为建设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走进非洲教案 篇6

刘晓燕

教学内容:

1、了解非洲概况及非洲音乐的范畴

2、歌曲教学《当太阳降落》。

3、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非洲音乐的范畴

2、能熟练地演唱歌曲《当太阳降落》,并能准确表现歌曲的音乐风格。

3、通过欣赏《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总结非洲歌曲的风格特点。

3、唤起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感情,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当太阳降落》,总结非洲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唤起学生对非洲音乐文化的感情,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强烈愿望。

具:

PPt、电子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用词语导入,提出问题,2、学生讨论

3、老师以导游身份讲解非洲概况;

4、教师总结非洲音乐的范畴。

二、学唱、欣赏非洲民歌

1、学唱歌曲《当太阳降落》;

(1)讲解乐谱,播放录音,提出问题(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情绪、结构图式,歌曲中的“太阳降落”和“太阳升起”预示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3)学生跟唱旋律;(4)重难点练习;

(5)教师电子琴伴奏学生合唱1-2遍。(6)部分学生演唱歌曲;

(7)教师指挥,学生完整表现歌曲。

2、欣赏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1)播放音乐,提出问题。(歌曲特点,演唱形式)(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通过以上两首歌曲总结非洲歌曲特点(乐句较小,常作反复。)

三、总

古老的非洲,年轻的非洲 篇7

非洲大陆是世界上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拥有“世界资源宝库”的美誉。在构成自然资源的粮食、水、能源、矿产四大要素中,非洲几乎样样名列世界前茅。在粮食方面,尽管非洲沙漠面积占整个大陆面积的32%,但仍拥有1.64亿公顷的可耕地面积,且土质肥沃,阳光充沛,雨量丰富,宜于生长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和植物;尽管利用率低,但非洲的水能蕴藏量约占世界的40%,刚果河为目前世界流量第一大河。另外,非洲的森林面积近7亿公顷,覆盖率为21%,森林面积及木材储积量在世界各大洲中仅次于拉美,位居第二。

非洲的能源和矿产储量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能源方面,非洲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980亿桶,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8%左右,仅次于中东地区和拉美地区。原油日产量达800多万桶,占世界原油日产总量的11%左右。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

专家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油气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喀麦隆、加蓬、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等国近海更深的水域还有储量更大的油田。据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石油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新增的非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销量中,将至少有1/4产于非洲国家。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相比中东,虽然非洲石油的储量还不算突出,但非洲石油,尤其是西非几内亚湾的石油以其品种多、品质高、开采和运输成本低、政治风险小等特点吸引了大国的目光,成为美欧等实现其能源来源多样化战略的重要区域。目前,仅美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就已达其石油进口总量的16%,相当于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油数量。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计算,到2005年,美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比例已提高到20%,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25%,超过从海湾国家进口的总和。几内亚湾也将被打造成为第二个“波斯湾”。

非洲还是世界上重要“战略原材料仓库”。世界已探明的150种地下综合性矿产资源在非洲均有储藏。尤其是其中与经济和高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50多种贵重稀有矿产品,非洲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其中至少17种的储量名列世界第一。如钻石、锂、钽和铌、钻、铬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90%以上,黄金储量占2/3以上,铂占40%,铀占1/3。石棉、石墨、铜、锡等重要矿产储量也很丰富。

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非洲国家和人民对中国坚定不移的支持是全方位和一以贯之的。在政治和外交领域,非洲国家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世纪60~70年代,广大新独立的非洲国家不畏某些西方大国的强权和阻挠,在联大会议上数次提出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提案,并最终在1971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会议上以76票赞成(其中非洲国家为26票,占赞成票总数的1/3强)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毛主席因而形象地称之为:“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非洲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正义事业也一向给予深切同情和积极支援。半个多世纪以来,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重返联合国的阴谋。1998年1月,民主新南非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005年10月,西非重要国家塞内加尔与台湾“断交”,与我建交。目前,53个非洲国家中有48国与我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在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非洲国家和我国开展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多方面合作,非洲丰富的资源和富有潜力的巨大市场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之一。非洲有53个国家和8.5亿人口,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50多年来,中非间贸易发展很快。双边贸易额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1211万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555亿美元。目前,仅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就占我全部石油进口的25%,未来几年内还将上升至33%。除贸易外,中非间的双向投资近年来也趋于活跃。截至2005年底,仅南非一国在中国的合同投资额就达8.1亿美元(实际投入3.5亿美元)。中国和南非还在有关液化石油技术、煤矿安全开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合作。

另外,从南南合作的层面看,中非间建立起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符合和有利于中非双方之间的利益和共同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加强南南合作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繁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战略和政治层面上,中非加强磋商和团结合作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如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农业问题的谈判中,正是由于中国和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协调一致的立场集体维权,才迫使发达国家在最终取消农产品贸易补贴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和承诺。另外,由于中非双方在反对单边主义、强调发展优先、维护和加强联合国权威、增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代表性等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中非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对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发挥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非洲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虽然非洲具有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但局部冲突、军事政变和恐怖袭击等时有发生,苏丹、刚果(金)、索马里、科特迪瓦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仍十分脆弱。尽管困扰苏丹多年的南北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但近年其西部出现的达尔富尔问题却以其宗教和民族矛盾以及西方大国的利益驱动及国际势力的卷入等多种因素而日益成为焦点问题。而刚果(金)2006年的大选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在联合国重兵保护下和西方大量金钱的资助下完成的。由于刚果(金)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且战略地理位置重要,西方国家对刚果(金)的重视可谓是“超常规”的。这场从去年6月底开始,一直到年底选举结果才见分晓的选举共耗资4亿多美元,是联合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规模最大、操作最复杂的助选行动。联合国共派遣了1.7万名维和人员驻扎在刚果(金),欧盟也派出几千人分别驻扎在刚果(金)及其邻国。为保证大选顺利进行,欧盟甚至派出一支1500人的部队在欧洲待命。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大选动用军队,这在欧盟还是第一次。然而,既便如此,刚果(金)的选举仍染上了暴力和流血的色彩。由于竞选对手现任总统卡比拉及其副总统本巴手里都有自己的私人安全部队,而且背后还分别有美国和欧盟的支持,因此,在去年8月底和11月初第一轮和第二轮选举结果分别公布的时候,刚果(金)首都金

沙萨街头都曾爆发过枪战,造成数十人死伤。总统卫队和副总统卫队的激烈交火甚至迫使驻刚果(金)的外交官们不得不躲进了地下室。

索马里局势自2006年3月以来也出现了不稳定态势。教派武装“伊斯兰法庭联盟”与据悉得到美国支持的军阀联盟经过3个月的激烈交火,终于在2006年6月初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索马里局势似乎又呈现了一丝稳定的希望。但好景不长,由于“伊斯兰法庭联盟”和索马里过渡政府之间的谈判破裂,2007年新年伊始索马里便战火再起。索马里过渡政府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武力支持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暗许”和“道义”支持下以势如破竹之势击溃了“伊斯兰法庭联盟”,夺取了首都摩加迪沙及一些南部重镇。目前,尽管“伊斯兰法庭联盟”的武装已溃败逃离,但他们已发誓和扬言要在不久的将来重返摩加迪沙,并称将对埃国和索过渡政府的武装进行自杀性的爆炸袭击。由此看来,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状态的索马里未来政局发展走向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虽然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加强治理,实行良政已成为非洲国家的广泛共识,但“老人政治”、“长期执政”以及谋求“第三个任期”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如埃及穆巴拉克总统自1981年以来已连续执政25年,目前已进入第五个6年任期。在埃及,穆巴拉克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无论是个人威望、领导魅力、从政经验和成绩等,埃及目前还无人能与之比肩。但穆巴拉克毕竟已是77岁的老人,长期一人执政也难免在一些人心里留下“感觉疲劳症”(有人戏称之为埃及“法老”和“国王总统”),政策上的长期一成不变也难免积累一些弊端,底层民众要求变革的呼声近年来也开始日趋高涨。

现年81岁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自1980年独立以来一直执政至今。自2001年以来,由于津巴布韦政府推行的土地改革计划触动了英裔白人利益而引发了津与西方关系的持续交恶。又由于政府某些政策的失误以及大旱天气等原因,津巴布韦经济目前处于自独立以来的最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高达80%),通货膨胀严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0%)。曾经的“南部非洲粮仓”如今农业歉收,粮荒严重。尽管由于穆加贝的铁腕统治,津巴布韦目前总体政局还算稳定,反对党力量也还有限,但因普遍贫困而引发的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如暗流涌动,加之英联邦的制裁和西方国家对之采取的孤立和打压,津巴布韦可谓处境堪忧。

有“老人政治”和“长期执政”现象的非洲国家还有塞内加尔82岁的老总统瓦德,现年70岁、在任长达39年的加蓬总统邦戈,多哥埃亚德马家族(执政38年)以及自1969年“9·1革命”上台后一直执政至今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等。

但总起来看,不管是谋求“第三个任期”,还是“老人政治”和“长期执政”问题,都不是当前非洲政治发展的主流,而是过去一党集权制的遗存问题,是当前非洲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过渡现象。

最后,非洲未来发展仍将长期面对诸如依附型的单一经济发展结构、债务问题严重、难民问题、艾滋病问题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的挑战。大多数非洲国家至今仍未能改变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以生产和出口一两种低附加值的农矿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极易受到这些农矿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虽然非洲经济近10多来保持了恢复性增长,但因其基础落后,发展起点很低,非洲仍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2004年,非洲GDP总量约8000亿美元,仅占全球总量的1.9%。而同年非洲外债为2840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12%,负债率居各大洲之首。迄今,非洲仍有近一半人口日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贫困率达50%。因战乱和冲突而背井离乡、居无定所的难民有330多万人。另外,撒哈拉以南非洲还是艾滋病高发区,艾滋病毒感染者高达2540万人,占全球感染者总数的60%以上。疟疾患者近3亿人,占全球60%,每年导致100多万非洲人死亡。

更正:本刊3月(上)本栏目文章《希拉里:美国第一位女总统?》因编校疏忽,文章标题排成《希拉里:美国第一位女总统》。特向广大读者致歉并更正。

上一篇:经典美文:淡淡花香,痴爱一生下一篇:企业员工的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