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艺术

2024-09-30

非洲艺术(精选12篇)

非洲艺术 篇1

美术欣赏一直受到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重视, 早在1979年6月, 国家教育部门就将欣赏课业与绘画、工艺并置为基础美术教育的三大课业。从此欣赏课便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的主干课程。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 它也是引导儿童进入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教与学的矛盾常常比较突出, 因此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长期以来, 小学美术欣赏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我们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欣赏课教学方法, 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笔者现结合苏教版美术第9册第20课《非洲雕刻艺术》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快乐的“前提”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发展, 许多具影、像、声、光等功能的教学设备, 如实物投影仪、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课件”,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境。例如在《非洲雕刻艺术》一课教学的开始,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交流对非洲的了解, 观看有关非洲风土人情的录像, 同时也可以模仿表演, 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德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 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 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在“模仿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身体的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开开心心地学, 全面带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快乐欣赏。

二、善于激疑——快乐的“保证”

现代教学论认为, 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是创新精神的基础, 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

宋代张横渠说:“一切知识都从疑难中产生, 愈求进步疑难愈多。”例如在欣赏非洲雕刻的一些人物作品时, 学生的心中会产生一种惊奇:为什么非洲雕刻的人物作品和真实的人物这么相像呢?有了这些惊奇学生便会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积极展开提问与讨论。适当的提问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不同的看法。

三、反馈评价——快乐的“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 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 便一讲到底, 造成教师投入, 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 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反馈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变相”学习。学生的反馈信号实质上是学生知、情、意, 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过程, 也就是从初步掌握、熟练掌握到灵活运用, 让单一的内容变得多样化。反馈评价应按教师的经验而设计。有些把它设计在学习过程中, 有些在学习过程后。不管是“中”还是“后”, 目的都是一样的——加深和巩固学习内容。

比如, 在寻找“非洲雕刻”的艺术特征中, 运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曲《爱拼才会赢》的题目当做游戏的主题, 在出现画面时进行特殊出场方式的加工, 使之更活泼、更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样经过教师的鼓励, 便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抢答法是利用动画进行, 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张一张显示, 配以能让人激动的背景音乐, 让学生马上说出它所体现出的非洲雕刻的艺术特征。

四、动赏结合——快乐的“外力”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 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

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在《非洲雕刻艺术》的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了一个“动手实践”环节。边“动手”边欣赏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作品。“动手”方式可以是独立操作, 也可以是合作创造。在“动手”结束时再加入欣赏, 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艺术无处不在。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 扔掉有色眼镜, 要看事实, 看未来;解放头脑, 撕掉精神的裹头巾, 要想得通, 想得远;解放嘴巴, 享受言论自由, 谈天, 谈地, 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 甩去无形的手套, 大胆创作, 向前开辟;解放空间, 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 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 去捕捉。”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潜能,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 快乐欣赏,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一己之力。♪

非洲艺术 篇2

非洲肺鱼的简介

非洲肺鱼的特殊之处就是他们除了能用鳃呼吸外,还能用鳔代替肺来呼吸,由于非洲肺鱼属于淡水鱼,就算在枯水的时候,他们也能钻到淤泥里进行夏眠。

中文学名:肺鱼。

拉丁学名:Lungfish。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亚纲:肉鳍亚纲(Sarcopterygii)。

目:肺鱼目、角齿鱼目、美洲肺鱼目。

科:角齿鱼科、美洲肺鱼科。

属:大洋洲肺鱼属等。

分布区域: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

非洲肺鱼的特征

非洲肺鱼(详情介绍)比较特别之处就是他们能够用鳔代替肺来呼吸,这让非洲肺鱼能够在夏季枯水时期也能够安然度过,虽然非洲肺鱼并不是真正的用肺来呼吸。

生活在淡水中,除了以鳃呼吸外,还能以鳔代肺呼吸,即使是在枯水时期,它们钻入淤泥之中进行夏眠,眠期可达数月之久。但有时间的限制。肺鱼之所以能在水外生活,正如它的名字所显示的,它可以用“肺”来呼吸。

非洲肺鱼的鳔很发达,整个鳔的前端部分合并为单室,长度很短,随即分开成对,达体腔后端;鳔内中央腔的侧壁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气室(肺泡),各小气室又复分为许多小气囊(肺小泡),构造与陆生动物的肺十分相近。

浅析非洲鼓的艺术特色 篇3

关键词:非洲鼓;韵律;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6-02

非洲鼓是非洲音乐的灵魂,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非洲鼓的历史,按着起源、作用、发展和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风格特点,非洲鼓乐演奏可以说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原生态艺术。打击乐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它的产生完全是出于人类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愿望和寄托,所以它对世界音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一、非洲手鼓(Djembe)的历史起源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起源、发展及用途

传说第一个鼓是用神话里的gabraffe(长颈鹿和斑马杂交而成)的动物皮来做的。世界音乐的起源,大概都会可以追溯到鼓,它是最古老的乐器的代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尧的乐官质“以麇革冒缶而鼓之”。缶在原始人生活中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兽皮,就成了鼓了。非洲鼓也是由人们生活器具——用来捣碎杂粮的臼发展而来,这个记载来源于13世纪曼丁人建立的马利王朝。非洲鼓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依托一个特定环境。非洲音乐真正价值在于非洲人与大自然紧密接近的生存方式和对大自然的依存情感。非洲的黑人不是一个“物质的种族”,而是一个“精神的种族”。非洲人有着自己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精神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与精神特征,构成了非洲人伫立于世界的独特生活方式。非洲的音乐也正是这个精神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灵魂与音乐相互映衬合二为一的特质。每个人身体与灵魂都流动着节奏,每个人都会与之共鸣,这种超越感官的体验,直达心灵。这种音乐传承方式与非洲古老文化的传承方式一脉相承,即用声音或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对非洲各族黑人而言,语言不仅是日常的交流手段,更是祖辈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是一代又一代非洲人民积累的社会和文化创造品的传承工具。非洲手鼓是非洲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是非洲活生生的文化载体。

非洲鼓在黑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已经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不仅是娱乐,在很多宗教活动中也都有非洲手鼓的影子,巫师治病重视的是节奏打击乐,祭师也是鼓手,可见非洲鼓在人们生活中具有神一般的崇高地位。在生活娱乐方面,当去离家很远的田里工作时,女人们就在新建营地里舞蹈和歌唱,丈夫也用鼓语赞美自己的妻子;当战士们凯旋或者农夫狩猎满载归来,首先迎接他们的也是非洲鼓那神圣的节奏声。非洲鼓演奏技艺的高低可以决定鼓手的社会地位。非洲鼓还有用信号语言传递各种信息的功能。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位置,加上变换交错、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特头的信号语言。非洲人常用这种信号语言传递抵御敌人的信号,号召人们参加集会和劳动,或者报告火警灾害等。

在战士们出征或归来的时候,为了表达对战士们的崇敬和赞美,人们就演奏sofo;在战士或猎人去世时,人们也用sofo祝福或祭奠他们。Moribayassa是关于女人一种誓言的节奏,当他们的誓言实现后就会跳起Moribayassa这样的舞蹈。在男女相恋、招待远方客人时更要唱歌、跳舞,他们用生活中所有可以打击的东西,打出欢快热烈的节奏,跳出开心的舞蹈。非洲鼓乐是非洲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传承自己文化、宗教的重要工具。

非洲手鼓在古代通过埃及尼罗河的贸易古道传播到中东和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当时几内亚的总统Sekou Toure,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成立Djoliba国家歌舞团,将他们的传统音乐搬上舞台,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外部世界由此开始接触非洲音乐文化。到了60年代,非洲鼓已经逐渐从一种伴奏乐器发展为独立乐器,由一批在美国训练的非洲鼓手将其介绍到欧美各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非洲鼓才作为流行文化的变身,吸引着世界各地爱好者的目光。

(二)非洲鼓的艺术特色

在非洲,音乐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它既注重艺术性,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工具。鼓作为信仰的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纽带,作为宗教信仰的投射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未褪色过。

鼓作为打击乐乐器的代表,节奏是其最主要的表达方式。黑人在演奏鼓乐时创造的节奏理论更让世界对非洲文化刮目相看。非洲鼓节奏复杂多变,强烈奔放,灵活精妙富于跳跃性,这要归功于非洲人对生活和鼓的热爱。人们狩猎出发时,大家会奏起鼓乐振奋人心,当狩猎归来时也会奏乐欢迎,并且要举行聚会来庆祝。在篝火的晚上,人们与星月及大地共呼吸,感恩自然所赐予的一切。

非洲鼓作为一整套的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包括舞蹈、火祭、戏剧、面具、说书、巫术等。每一首曲的真正含义都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每个人身体与灵魂都流动着节奏,找到这个节奏,与之共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体验。这种震撼,超越感官,直达心灵,这正是非洲鼓独特魅力所在。人们在繁杂的生活中,得以片刻的休息,大家聚在一起起舞在鼓乐里,让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让每一天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个艺术来源于最质朴的生活,乐句是纯真的,表达是最天然的。放松地去接受这种愉悦的方式,才能发现非洲鼓乐神韵之美。

二、非洲鼓乐节奏特点和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一)节奏特点

非洲鼓没有记谱的传统,所以在世界各地为了记录非洲鼓的节奏型,标记方式多种多样。每一个独立的非洲手鼓都有3个非常明显的音区:低音bass浑厚,中音tone强劲,高音slap清脆嘹亮如金石之声,音域的跨度之大在打击乐器中是非常少见的。三种基础音又可以幻化出无穷无尽的节奏,有名的非洲传统节奏就有三百多种,而且每一种节奏都有特定的含义。endprint

——代表低音(BASS),唱名为(咚)

——代表高音(SLAP),唱名为(嗒)

——代表中音(TONE),唱名为(嘟)

图例1

唱名为:

非洲手鼓的演奏方式有独奏、重奏与合奏。独奏和重奏的鼓的节奏复杂多变,阴阳顿挫,铿锵有力。集体合奏的时候,鼓声气势磅礴,在集体演奏时,节奏整齐,大家同时演奏同一个的节奏型,不停反复,就形成了“整齐节奏”。当一群人一起演奏,每个人演奏的节奏与别人或同或不同,各种节奏声部又都在同一个周期里独立地反复演奏,就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彼此跨越的“跨节奏”,这是非洲音乐最为典型的节奏。

图3为两个Djembe的合作,为“跨节奏”。演奏时,不同的人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在同一周期里反复循环。在实际演奏时,由于人非常多,就形成了非常复杂、彼此跨越的“跨节奏”。整齐节奏”和“跨节奏”是非洲音乐的两大特点,体现着非洲鼓乐的特色。

与非洲鼓乐相比,中国自古鼓乐节奏为阳,节奏往往在正拍上,以气势取胜。用于战场鼓舞气势,气势磅礴;用于庙堂祭祀,庄重大方,浑厚深远。而非洲鼓节奏往往灵活精妙富于跳跃性,节奏为阴,贵在丰富。特点鲜明,区分详细,但又融会贯通,曲与曲之间变化生动,信息明确。

在非洲,一个乐手需要花很多年才能成为一个鼓手。老师用口传方式,单独或以小组的方式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出徒。传统非洲鼓乐是没有谱子的,记录下来的谱子往往不太准确,基本概念可以写下来,但曲子所带有的真情实感很难记录在纸上,所以非洲鼓乐节奏是带有一些神秘感的。每一首由大师演绎的作品都带着浓厚的个人对历史、自然、习性、观念、信仰的诠释,这使得非洲手鼓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非洲鼓乐对现代音乐中的影响

非洲手鼓,无论从鼓本身来说,还是从节奏上来说,都对现代音乐和世界音乐有很深的影响。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非洲鼓以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只要有歌声,有舞蹈,就有非洲人的摇摆助兴。非洲鼓同样也受到了现代音乐和世界音乐反哺,日益精熟。

非洲鼓一般是将一段树木中部掏空,在较大的一段开口处蒙上山羊皮而成,形状类似红酒杯或者沙漏。这样的鼓,低音厚重深远,中音坚实,高音嘹亮。用不同的音色就可以演奏出千变万化的节奏,古朴而纯真。也正是因为如此构造,如此音色,在融入到现代音乐后,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在融入现代音乐节奏元素后,非洲鼓不但给现代音乐增加了许多神秘的、古朴的、动感的节奏,也丰富了现代音乐多元化的呈现形式。民族的固然是世界的,但非洲鼓并没有特立独行,只展现非洲本土艺术特色,而是融合了世界音乐文化,焕发出旺盛活力,为世界化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抚慰内心痛苦、寻求精神寄托的主要工具。黑人保留着自己的音乐传统,同时逐渐吸纳了欧洲、印第安的音乐形式,发展出美国黑人独特的音乐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的爵士乐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其中节奏的特色在融合其他音乐形式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节奏强烈、复杂,而且常常是多线条的,对西方及其他地区的音乐产生了广泛影响。爵士音乐、摇滚乐、蓝调,无不带有非洲音乐的基因。近些年来,非洲鼓已进入了专业音乐领域。非洲津巴布韦的作曲家多米沙尼·马拉里在1990年创作的《诺兹波妈妈》就是用非洲鼓与弦乐四重奏一起演奏的新作品,由世界著名的科诺斯四重奏组演出,效果很好。

非洲鼓是非洲音乐的灵魂,是在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和自然环境下孕育出的文化瑰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洲鼓必将继续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饶文心.非洲音乐文化[C].世界民族音乐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非洲艺术 篇4

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费用由政府提供, 一般是不充分的, 相当大的支持来自国际捐赠机构。这类资金直接进入公共卫生机构和用于健康促进活动。私人医疗融资在一些国家的医疗费用中占的比例较大, 如肯尼亚、加纳和利比亚, 主要用于作为公共卫生机构补充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个人医疗支出的最大部分是病人自己支付的。

在过去10年里, 大多数非洲政府已经开始探索实施医疗保险计划作为可持续医疗融资的另一种手段。在一些国家, 如加纳、坦桑尼亚和尼日利亚, 建立起来的国家健康保险计划已经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好处, 特别是对在医疗服务上要付出很大比例那些人。现在一些非洲国家, 私营营利性医疗保险和公共医疗保险计划两者都有, 覆盖的范围从少于1%, 如赞比亚和马拉维, 到接近总人口的50%, 如加纳。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涉及范围更大一些, 因为私营医疗保险的加入要求必须是有正式工作的, 而在那里失业率很高。

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正在探索的保险形式是向中低收入者提供低价值的医疗保险, 额外费用由政府和捐赠组织补贴。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在医疗保险基金会 (一家荷兰的试验性机构) 支持下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肯尼亚也在做类似的计划。

医疗服务的增加, 直接导致对普通药物和医用消耗品的需求。现在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在使医疗保险费用增加, 那就是公司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责任注入资金。

作为保险数据的收集和管理病人信息用的工具, IT基础设施的安装和维护对于有效地实施这些方案是决定性的。现在标准的做法是用纸质文件。建立电子通讯网络的启动资金是个突出问题, 也是让这些系统升级的主要障碍。然而, 即使向医院、私人诊所和医疗中心提供的硬件和软件在资金支付上能够承受, 这些硬件和软件与用户也是“友好”的, 它在支持医疗保险计划的推行上还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它值得探讨的风险包括管理医疗保险计划的专业知识的准备, 投资资金的汇总, 管理成本的最小化, 没有这些就不能确保福利事业有持续可用的资金。对有些国家来说这些特别重要, 如坦桑尼亚、赞比亚和马拉维, 那里非常缺少能管理好这些资金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其它要考虑的风险包括与扩大的国家保险计划签订合同的私立农村医疗服务的提供。在一些国家, 如加纳, 这是实际可行的, 他们在医疗上的支付能力在增加, 相当一部分是通过NHI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cheme) 支付的, 但是因为公共医疗服务不足, 仍然需要额外的支持以满足需求。

结合来自一些组织的补贴的低成本医疗方案[这些组织如全球基金 (The Global Fund) 、美国总统救助艾滋病应急计划 (PEPFAR) 以及其它为救护艾滋病病人的艾滋病援救机构]现在是一些保险公司探索的一个领域。

非洲艺术 篇5

黑龙鱼又名双须骨舌鱼、龙吐珠、银带、银船、海象、巨骨舌鱼。黑龙鱼的医患疾病为眼球下垂症、白点症、蒙眼症、水肿病,所以在饲养黑龙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观察,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

黑龙鱼属于淡水鱼,其实在三百五十万年前的太古石炭纪,龙鱼就已经存在了,后来由于地壳的移动,就将龙鱼逐渐的分到世界各地了。

非洲艺术 篇6

关键词:非洲面具文化;传统宗教

1 非洲面具文化的渊源及主要分布地区

非洲气候炎热潮湿,虫蛀破坏严重,木雕不易保存,有些面具在完成使命后即遭弃之,加之缺乏文献资料记载,非洲面具究竟起源何时已难稽考。研究表明,世上现存的面具实物不超过二百年。[2]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非洲很多地方发现了大量史前岩画,在岩画数量比较集中、表现内容极为丰富的撒哈拉地区和南部非洲,均发现有佩戴面具的人物形象:有佩戴着面具赶牛的人物形象(约公元前9000~前6000年,距今约12000~8000年前),有佩戴面具人物正在进行交战的场景,还有佩戴着面具人物进行繁育祈求的活动……这些丰富的岩画遗存不仅为探寻非洲面具的发端、发展及分布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显示了面具原始形态和现代形态的渊源关系。根据对大量佩戴面具人物形象的史前岩画的分析可以推断出,非洲面具大约始于久远的公元前,并且,通过对岩画中人物所戴面具的式样以及人物身上的装饰图案,与现今西非和中非一些地区黑种人仍然流行的面具和文身习俗的比对研究,可以判定这些岩画的作者除了是原居住在撒哈拉周围的北非居民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后来迁徙到黑非洲的一些黑色人种部族。[3]这表明,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有佩戴面具举行巫术活动和宗教仪式的传统,面具被认为是和神灵沟通交流的媒介,具有捕捉并控制生命力的能力。

撒哈拉以南非洲特殊、复杂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和社会结构都对其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寄托着非洲黑种人质朴情感和理想愿望的面具艺术,它和人们的宗教信仰、传统观念息息相关。距今约20000~1200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晚石器时代,晚石器时代的根本性标志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和经常处于迁移状态中的狩猎经济和采集经济活动相比,农业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人们开始在自然界中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从生产方式到居住方式上,非洲黑种人的生活都固定下来,并且和季节、生产周期的轮回紧密相连。于是,祈求丰产的土地崇拜、生殖崇拜活动,有关祈雨、播种、收获的农业生产仪式,以及对祖先及创造物崇拜的精神追求应运而生。这些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精神文化活动,不仅承载着黑种人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宗教观等文化观念,也反映出社会规范构成的内容。其丰富的内涵成为非洲面具艺术的文化本源及核心,无论是社会功能还是审美意念,非洲面具艺术都和传统宗教文化相契合,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性和生命力。

非洲面具艺术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和中部。从事农业生产的部族中,虽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传统有所不同,但各部族在社会发展、经济类型和精神文化方面具有颇多的相似性,形成在非洲传统造型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面具文化景观。使用面具的部族主要包括班巴拉人、多贡人、塞奴福人、丹人、鮑勒人、古罗人、贝德人、古诺人、格勒波人、贝斗人、博博人、摩西人、巴加人、基西人、约鲁巴人、伊博人、伊比比奥人、伊多马人、埃科伊人、巴蒙人、芳人、普奴人、门德人、巴特克人、莱加人、库巴人、巴卢人、乔克维人等。其范围大致包括马里、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喀麦隆、加蓬、塞拉利昂、刚果、安哥拉等国家。

2 传统宗教是非洲面具艺术的文化基石

非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建立在一定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制基础上,它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体现了一种社会-宗教的、井然有序的、集体的而非个人的、协调一体的社会方式。[4]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山地、荒漠广布,土地贫瘠、干燥高温、降水稀少、植被贫乏、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部落成员的生活之需经常得不到满足。为了生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部落成员必须紧紧依赖部落组织,“它因此是一种在其他民族中罕见的相互依靠的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秩序。保证所有的人有生存的可能,便于每个人建立和保持一个家庭,不使任何人挨饿或陷于悲惨境地,离开了整个氏族,就要挨饿和贫穷,而破坏氏族制度必将导致完全混乱,个人将失去他的社会保障……”[5]这种个人命运和部落共同体休戚与共的依附关系,决定了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方面,部落都对成员构成强大的向心力和约束力。这种向心力和约束力是通过宗教仪式、神话传说等形式,以及部落成员的守则意识,知行合一的身体力行这一综合的文化机制来进行控制的,从而强调本部落的神圣性,将部落成员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凝聚在一起,由此强化他们的集体认同感和对部落组织的效忠,鼓舞成员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在黑非洲传统社会中,与宗教相关的事物非常多,诚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子女降生的礼,成童入世的礼,人死以后的丧礼、葬礼、悼伤、追慕、祭祀,以及图腾等礼,无一不是公共的、集合的;行礼的时候,常影响了整个的部落,集中了所有的精神气力。数目众多的人聚在一起这样的公共性质,在季节的宴会上来庆祝丰收或者渔猎是特别显著的。人们在宴会席上可以尽情欢乐,享受丰盛的收获与渔猎所得,而且亲朋相会,以使全地方总动员,达到一种协和一致皆大欢喜的程度。有时在这种场合,已故的亲属也要回来参加,那就是祖灵与其他亲属底灵回来享祭、享奠,而与活人在一起执行礼仪,分享欢宴。即使死者不来的话,也有活人纪念他们,纪念他们的形式,则常是祖先崇拜。这样的会集是时常有的,也更形成收仓的礼与其他关于生长繁庶的礼”,几乎一切宗教仪式都是部落性的。[6]

基督教、伊斯兰教、传统宗教是非洲大陆现有的三种宗教,前两种属外来宗教,后者是非洲人在阿拉伯人和欧洲人进入前固有的,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宗教。作为非洲传统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核,传统宗教和非洲黑人的道德伦理、生活习俗关系密切,是他们“探讨人与自然、社会、神灵之间关系及其和谐相处的工具”。[7]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部落神崇拜等,是非洲传统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非洲黑种人认为组成大千世界的日月星辰、动物植物、风暴河流等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神灵,他们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性格,主宰着自然界的千变万化。相对于其他神祇而言,逝去的祖先与非洲黑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他们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死后仍以各自的方式时刻关心家族的繁衍、农牧业生产、后人的健康等情况。因此,人们对祖先的尊崇最为持久和热烈,祖先崇拜思想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根深蒂固。虽然神灵和祖先被认为能保护人们的安全、满足人们的要求,但是他们也能毁灭人的生命,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长期以来,非洲传统社会一直处于无文字、文化的状态,没有经典可据的文字表达教义,举行公共和集体性质的宗教礼仪和巫术活动,就成为他们和神灵、祖先进行交流、感应,祈望获得保佑,重复本部族的宗教信念、社会规范,保证神圣传统延续巩固、代代相传的重要途径。神话传说、史诗、谚语等口传文化,舞蹈、音乐、绘画、服装、面具、纹身、仪式等其他各种非语言非文字方式,是非洲黑人进行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和文化承传的重要手段。其中“最具文化传承功能的物化符号是黑非面具”,这些传袭久远神形怪异的面具以象形、指意、表现的方式,借助世代相承的集体意象和传统观念,或传递祖灵、神祇、先人的喻训,或指述部族群体的历史,或宣判宗室纠纷、财富配置。人们被这些抽象图形构成的雕刻语言引导着,于心领神会的无言之境中实现述古记事、寻根忆祖、储存文化、承袭传统的目的。[8]面具作为人类和神灵之间沟通、传递信息的媒介,代表着人的灵魂向神灵世界的转化,于是,面具不再是常人之脸的形象,五花八门的各种人物、动物、几何造型是雕刻者幻想世界中的神灵和祖先的形象,他们神奇诡谲,充满着威严感和恐惧感,因为以常规的认知手段是无法和神灵世界进行交往的。

3 非洲面具艺术的宗教文化内蕴

3.1 崇尚生命,企盼子孙繁盛、食物富足

非洲面具艺术中蕴含着对生命创造力的真情向往和执着追求,突显出非洲黑人对子孙繁盛、食物富足愿望的强烈渴求。在漫長的自身繁衍历史中,非洲黑种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并影响着他们的生育观念、生产习俗。就生育观念而言,非洲传统社会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看得高于一切,人们不仅认为多子即多福,而且重男轻女。非洲传统宗教信仰认为,亡灵能够再生,所以人死后都希望从黑暗寒冷的阴间转回人世,被留在冥府就是一种惩罚。非洲黑人相信,子嗣是人的生命力在尘世间得以永远延续的重要条件,因此,无嗣被视为人生的最大灾祸,[9]这意味着割断了人死后和生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断绝了人死后轮回转生的渠道。在这种观念下,他们追求多生多育,渴望多子多福。那些孕妇形象或公然刻画男女交媾情景的面具就是承载他们礼赞生命,渴求人丁兴旺,期望农业丰饶的载体,和他们祈求繁衍不息的内心愿望相吻合。尼姆巴是巴加人所崇拜的掌管生育和主宰收获的女神,她是一个生育了数个子女,并已将他们抚育成人的多产女性形象,以她的形象出现的面具体形十分硕大,高一米以上,重达百余斤,两个丰满巨大的乳房象征着丰产,其怀孕的身躯极富母性韵味,是巴加人社会中理想女性美的化身。每当丰收季节,男人们佩戴着硕大沉重而又静穆高雅的尼姆巴女神面具在田中舞蹈,感激尼姆巴女神恩赐农业丰收,祈望她保佑部族兴旺发达、人丁兴旺、世代延续。

3.2 寄寓祈福禳灾,趋吉避邪的愿望

祈福禳灾、驱除邪灵的精神需求,源于人们对富足安康生活的希冀和期盼,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重要时刻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农事活动极度重视,反映出非洲黑人以繁衍和生存为核心的一种生命意识。这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愿望联结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祈福避祸意识,成为他们希望改善命运、追求幸福、获得心理满足和情感安慰的重要途径,并通过传统的仪式活动、面具艺术等具体的行为和物象鲜明、直观、率真地加以体现。

作为神灵的附着物,面具被非洲黑人赋予了超自然的神圣之力,具有庇佑赐福、驱邪避魔的特殊作用。这其中,最能反映传统宗教信仰彰显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莫过于他们在面具上塑造的各类动物形象,如飞禽、走兽、昆虫、游鱼以及虚幻动物等。非洲艺术家运用拟人化艺术形式,赋予这些自然精灵以勇气、力量、财富、丰产、知识、权贵的象征意蕴,祈望得到他们的庇佑和帮助。为了赋予面具更为强大的力量,他们尤其擅长选取不同动物的角、头、嘴、牙齿、尾、羽等,运用组合拼接或夸张变形等手段,将之聚合在面具有限的空间结构里。通过减少或简化动物原型相貌的数目、细节的方式以杂糅更多的动物意象,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空间和突出的艺术表现性。分布于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等境内的博博人认为,围绕着村庄的森林、灌木丛以及河流中居住着众多的神灵,人们十分期望得到这些神灵的庇护。为了祈福敬神,抵抗邪恶力量的破坏,博博人以水牛、鳄鱼、猫头鹰、蝴蝶、鸟、蝙蝠等动物为媒介,将它们物化于各式面具中,以与另一个世界中的神灵相互感应。他们相信,这些怪异形象的面具一方面是部族的守护之神,另一方面又是凶猛的化身,他们所拥有的超自然力量能够在危险时刻驱退异族,保护本族。在现实与幻想的交织中,面具所寄寓的祈福禳灾、趋吉避邪观念是非洲黑种人精神需求和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

面具被非洲黑种人视为通往神灵世界的门户。作为神灵形象的可见象征,很多面具都代表着部族的先人或是神话传说中的祖先,反映出非洲传统宗教信仰中的祖先崇拜思想。例如,每年芋头的收获时节,约鲁巴人都要举行隆重的芋头节,只有向祖先和神灵供奉之后,世人才能吃当年新收获的芋头。一年一度的芋头节也是约鲁巴人祭祖仪式的一部分,头戴各式面具的舞蹈者代表着祖先的亡灵,他们在街头舞蹈祭祖后,走家串户去慰问前几年失去亲人者,保佑他们幸福兴旺,无灾无难。

3.3 蕴含天人相谐的传统文化观念

天人相谐的传统文化观念,体现出非洲黑人追求与自然广泛的和谐一致的精神信仰。他们相信,以神为媒或者通过某些与自然相合的仪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能达成自己的理想愿望。要深入了解这一观念,我们不妨以契瓦拉羚羊形面具和班达面具为例。班巴拉人是主要分布于马里的一个农业民族,盛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每个农业周期开始时,他们都有举行契瓦拉播种仪式的传统。在仪式中,常常是雌性契瓦拉羚羊形面具和雄性契瓦拉羚羊形面具成双成对同时出现。[10]雌雄契瓦拉羚羊形面具既代表男女两性的生殖繁衍,也代表太阳(由雄性契瓦拉羚羊面具代表)、大地或水(由雌性契瓦拉羚羊面具代表)的统一。他们认为,通过人的象征性的生殖行为就能感染播下的种子,促使其发芽生长,获得丰收。雌雄契瓦拉羚羊形面具,以象征性的艺术语言喻指出班巴拉人对人类繁育和农业丰产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太阳、大地、水对于农作物生长,乃至人类生命的双重重要意义。

分布于几内亚沿海地区的巴加人,他们在收获、婚礼、成年仪式以及重要人物的葬礼时,使用一种名为班达的面具。班达面具体量十分巨大,长度通常达到2米或以上,以黑、红、白、绿、黄等彩绘图案进行装饰。其长形的人脸源自鳄鱼强劲有力的长颚,脸部边缘的三角形锯齿图案代表鳄鱼锋利的锥形牙齿,面具的顶部由羚羊的角、蜥蜴的尾巴以及蛇的身体组合而成,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神灵。[11]舞动面具时,表演者伴以模仿鸟类的舞蹈动作和面具上的动物形象相呼应,从而使其具有可在陆地奔跑、天空飞行或水中游弋的强大能力,象征着宇宙中天、地、水三者的交会,他们相信被赋予了巨大威力的班达面具,足以帮助人们在危难时刻对抗邪恶的力量。

3.4 对生命历程的高度重视

除了对社会生活高度渗透外,非洲传统宗教还对个人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尤其体现在人生中的各个转折点上。在他们看来,出生、成年、结婚、死亡这些生命转折点并非自然的过程,而是由超自然神灵主宰的,意味着人和神秘的超自然力之间的联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种转折需要通过相应的礼仪程序予以确认,也就是控制一个人从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孩童转变为成人,从生命向死亡,从死亡到重生的转变。通过对人生历程中由生到死,死又复生的生命循环系统的构想,非洲黑人希冀实现他们对抗死亡、追求永生的愿望。下面以成年仪式中使用的面具为例加以说明。

非洲人的一生可说是从青春期开始的,没有行过成年礼的人,不管他是什么年龄,永远归入孩子之列。[12]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人,无论男人或女人,仅仅生理本身达到青春期的性成熟是不够的,未经过成年礼仪式,他们所处的状态就犹如没有播下的种子,是一种无活动的、死的状态,但是,这种死的状态是包含着潜在之生的死。因此,对非洲传统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希望取得精神上的发展,获得成为部族正式成员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和资格,以及通过必要的艰苦考验从而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敬的话,就必须通过由所在群体认可的,履行一定程序的成人仪式,这是非洲黑种人社会、文化和宗教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13]

成人儀式特别强调“死亡”和“复生”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一系列从孩童进入成年社会的象征性活动。成人仪式期间,男青年被领到与世人隔绝之处,接受知识技能指导和传授,进行有关身体素质训练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学习有关成人性知识的秘密,为今后的生儿育女、婚姻家庭生活做好准备。这些从心灵到肉体都经受了洗礼的男孩子告别了旧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作为死亡与再生的象征,成人仪式意味着一个人身份的改变。相应地,他们的物质躯体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更改,然而这种变化在生理上很难反映出来,必须通过象征性的附加物予以体现。而面具就是通过遮掩佩戴面具者的脸部来实现的一种外在改变,从而将“我”变为“非我”。“这些神圣面具稀奇古怪或面目狰狞,并非要以恐怖手段迫使新成员服从,或将他们吓得魂不附体,它们的作用是使新成员生动而迅速地意识到所谓文化的‘因素究竟为何物……它们综合了男女两性的特征,具有人类与动物的种种属性,它们将人类秉性的体现与自然景色中的某些因素结合在一个单一的整体之中……各种元素从其原先的环境中抽取出来,相互统一在一个完全独一无二的形体之中,即妖怪或龙的图形之中。妖怪使新成员惊骇,迫使他们认真思索各种物体、人物、关系,以及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特征,在这之前他们对此是熟视无睹的。”[14]被称作班松伊的蛇神面具,用于巴加人男孩成人仪式结束时的庆典上,象征着他们犹如蛇类蜕皮一样“告别旧我,迎接新我”,从此成为部落的正式成员。在大多数巴加人群体中,只有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在步入成人仪式时才能学习蛇神的奥秘,佩戴蛇神面具就表示进入了成人世界。蛇神面具通常高达2米多,呈波浪形,以菱形彩绘图案、镜子、羽毛、缎带、铃铛等进行装饰,由两名或以上人员进行表演。蛇神面具被视为强大神灵的依附体,也代表掌管医术的蛇神(药师),人们相信它能够抵御可能导致村庄遭遇不幸的巫术以及各种破坏性力量。[10]

综上所述,面具艺术是非洲传统宗教信仰和人们生存愿望的产物,它以功利性的用途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成为宗教文化与艺术的综合载体,也是非洲黑种人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或欣赏非洲面具艺术,不能割断其产生和赖以存在的宗教文化背景,如此才能真正理解非洲面具的丰富内涵及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沃伦·罗宾斯(美).非洲艺术的语言[J].陈聿东,译,正明,校.世界美术,1985(3).

[2]张荣生. 20世纪世界美术大系——非洲古风[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3.

[3]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53.

[4]李美芹.非洲人的“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J].广西社会科学,2006(1).

[5]特威廉·菲舍尔(东德).上沃尔特[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2.

[6]马林诺夫斯基(英).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37-38.

[7]张宏明.传统宗教在非洲信仰体系中的地位[J].西亚非洲,2009(3).

[8]刘鸿武.论黑非文化特征与黑非文化史研究[J].世界历史,1993(1).

[9]帕林德(英).非洲传统宗教[M].张治强,译.商务印书馆,1999:150.

[10]Iris Hahner,Maria Kecskési and László Vajda . African Masks[M] . Munich·Berlin·London·New York:PRESTEL,2007:1,24.

[11]Heike Owusu . African Symbols[M] . Canada:Sterling Publishing Company,Inc,2007:139.

[12]列维-布留尔(法).原始思维[M].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340-341.

[13]A·阿杜·博亨.非洲通史(第7卷)[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418.

[14]特纳(美).庆典[M].方永德,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98.

非洲艺术 篇7

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7%的非洲石油虽然替代不了中东原油, 但开发潜力很大。据分析, 未来5年世界石油产量增幅的四分之一将来自非洲。

欧美石油公司近年对非洲油气开发注入了巨资:美国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过去5、6年在非洲投入了50亿美元, 以后5年将再投200亿美元;壳牌石油公司今后5年对非洲油气投资将翻一番;埃克森美孚公司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资500亿美元开发非洲油气资源。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非洲国家在引进外资开发石油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海上和陆上石油勘探程度逐步加深, 探明储量不断增加, 产油量进入了迅速增长阶段。非洲石油开发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一、非洲石油开发新特点

1. 非洲国家开发石油资源的策略:

利用而不受制于外资。在开发石油资源的过程中, 非洲国家从有利于民族经济的角度出发, 博采众长, 利用而不受制于外资, 带动了管道运输、化工、炼油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长输管道建设看, 南部非洲国家正考虑修建一条从莫桑比克港口城市Nacala到马拉维、赞比亚的249英里输油管道, 耗资估计达10亿美元;从炼油工业来看, 安哥拉、坦桑尼亚、赞比亚、马达加斯加和南非的炼油厂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道达尔—菲那—埃尔夫公司经营的安哥拉罗安达炼油厂, 已基本满足该国煤油、汽油和航空燃油的需求。纳米比亚也在挖掘该国炼油工业的潜力, 美资企业环球能源海外公司和南非Polbasa公司均表示了愿在纳米比亚建炼油厂的意向。

从开发石油对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看, 在走向多党制、私有化进程中, 非洲国家执政党和在野党配合默契, 加强了国家对石油开发领域的调控, 围绕完善石油开发法律法规、降低风险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政府当局与外国石油公司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降低了生产成本, 扩大了劳动就业, 实现了较高的投资回报, 壮大了民族资本。 (1)

2. 亚非合作加强。

在石油出口多元化经营当中, 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在韩国建起了600万桶的储油设施, 并配备了大型油轮, 随时向亚太地区销售原油。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亚洲国家从阿尔及利亚的石油进口均在增长。越南石油公司已在阿尔及利亚获得了勘探区块, 现正就尼日利亚一陆上区块进行资料评估, 随后与尼日利亚有关当局进行谈判。

3. 捆绑招标促进发展。

尼日利亚为加速国民经济建设, 采取了以石油招标换取投资方参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吸引了一些公司积极参加竞标。在与印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的竞争中, 韩国国家石油公司取得了尼日利亚321区块和323区块各60%的权益。为在尼日利亚获得更多的石油天然气项目, 韩国电力公司将在阿布贾附近建立燃气发电厂。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在与外国石油公司谈判中, 在开发资源的同时, 维护自身利益, 如要求投资方培训当地劳动力等。

4. 美国公司优势扩大。

美国石油公司自尼日利亚发现石油开始涉足非洲采油, 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埃克森-美孚在非洲日产原油70万桶以上, 在非洲的权益储量主要集中在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在马达加斯加, 埃克森美孚获得了4个勘探许可证。雪佛龙公司在加蓬、乍得拥有大量石油储量。雪佛龙公司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有30多个, 其中8个在尼日利亚。在安哥拉, 随着埃索、埃克森—美孚等美国公司在该国石油领域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安哥拉出产的原油约一半对美出口, 成为美国第9大石油进口国。

十多年来, 美国利用几内亚湾附近国家私有化、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 加紧向该地区石油领域渗透。在美国的攻势面前, 法国石油公司在法语非洲地区丢了一些地盘。在刚果 (布) , 法国石油公司仍占上风, 美国公司也挤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刚果 (布) 现已成为美国第18大石油进口国。目前, 美国公司在几内亚湾几乎与法国公司平分秋色, 甚至在安哥拉、赤道几内亚、乍得等国的石油领域占了上风, 加蓬所产石油的46%对美国出口。

5. 海陆并举, 步伐加快。

最近, 不仅在非洲石油资源集中的北非产油区、西非几内亚湾油区, 而且在东非、南部非洲和非洲内陆地区, 石油勘探开发投入大幅增加, 效益可观。

几内亚湾地区主要产油区在大陆架上, 远离部族及其他冲突中心, 生产相对安全, 加上油质上乘, 今后20年西方石油公司打算在此投资400亿到600亿美元。几内亚湾地区石油增长主要来自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家。

在加纳濒临几内亚湾的塔诺区块, 科斯莫斯公司已签约准备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在纳米比亚海洋石油招标中, 南非石油公司获得了部分区块的勘探权。

在北非, 伍德塞德公司在毛里塔尼亚沿海打了一口2883米深的生产井, 准备进行注水开采。先锋公司在突尼斯杰宁诺德打的2口井、在阿达姆打的2口井、在哈瓦打的1口井, 均有良好油气显示。阿帕契公司最近在埃及西部沙漠发现油藏。

在南部非洲, 阿图马斯公司获得了莫桑比克北部区块的勘探权, 准备用3年时间进行二维地震勘探。

在赞比亚, 矿业部副部长姆瓦勒表示, 在确定中标公司后, 就投入西北部省份的石油勘探。在卢旺达, 加拿大凡高德公司准备与当局签订产量分成协议, 在该国西北部面积2708平方公里的白象作业区开发石油。在乌干达阿尔伯特格拉奔盆地, 英国传统公司参与开发的3A区块显示出良好前景。

6. 南部非洲油气开发富有潜力。

近来, 不仅欧美石油公司在非洲投资增长较快, 而且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巴西等国石油公司也通过风险勘探等形式积极介入非洲石油市场。不仅在非洲石油资源集中的北非撒哈拉油区、西非几内亚湾油区和苏伊士湾油区, 而且在东南部非洲地区, 同样掀起了石油开发热, 国际石油公司正在加大投资力度, 开辟新油源。

美国从非洲进口石油比从波斯湾进口运输成本低。美欧石油公司在廉价获取大部分东南部非洲原油的同时, 利用美孚、壳牌、阿吉普、埃尔夫等公司所产的汽、煤、柴、润油品占据当地成品油市场, 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

东南部非洲国家大部分属石油进口国, 在南部非洲, 仅南非、马达加斯加、纳米比亚三国合计进口石油平均每日320万桶。东南部非洲经济增长潜力很大, 随着航空和公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和燃油发电量的增加, 对石油的需求不断扩大。近来国际市场油价高位运行, 增加了某些东南非石油进口国特别是重债穷国的经济负担。面对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油价居高不下的挑战, 该地区国家积极开辟安全、可靠、低成本的油气供应渠道, 利用国内与国外两种资金, 紧紧把握海陆石油勘探的发展机遇。东南部非洲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东非大裂谷地带属古老的地块, 这些地区均有发现大油田的潜力。在南部非洲, 己探明石油储量超过56亿桶, 总的来看, 东南部非洲有待开发的区块很多, 它吸引了众多石油公司前来开发当地油气资源。

在南部非洲, 南非的石油产量不大, 在Oribi的深海采油区日产油量为1万桶, 附近的Oryx油田日产油量为1.2万桶。在海陆石油勘探方面, 南非的大公司如Petro SA公司正计划集中勘探开发该国西南沿海地区。

在纳米比亚, 由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石油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该国海陆石油勘探工程招投标进展情况看, 美国的Yanco能源公司已中标勘探该国北部的1711区块。纳米比亚国家石油公司还与国际石油财团合作, 在该国与安哥拉接壤地区开发石油。

在刚果 (金) , 谢夫隆-德士古公司在该国大陆架成功地打出了一口油井。刚果 (金) 陆上石油勘探也取得进展, 在Kinkasi地区打井成功。

安哥拉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石油生产大国, 储量约54亿桶, 该国政局稳定后, 石油开发业十分兴旺。美国公司是安哥拉石油开发的重要合作伙伴, 谢夫隆—德士古和埃克森石油公司均在安哥拉投下了巨资。谢夫隆—德士古公司今后几年准备在该国投资40亿美元开发石油。埃克森准备在未来4年投资40亿美元开发安哥拉6个深海油田项目。在安哥拉基祖巴地带, 埃克森—美孚公司旗下的埃索安哥拉勘探有限公司投资于西非最大的深水石油开发项目, 估计总可采储量近10亿桶, 已经投产采油。

BP、壳牌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的石油公司均介入了安哥拉的石油开发。近来, BP公司在安哥拉1600米深海又获得了两处石油发现;道达尔公司则与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合作, 在安哥拉深水32区块的第二口勘探井获得成功, 预测原油日产量为6800桶。

7. 东非吸引欧美石油公司。

在东非, 坦桑尼亚的油气勘探, 对欧美石油公司来讲一直颇具吸引力。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壳牌石油公司曾在桑给巴尔海峡从事勘探活动, 近年坦桑尼亚开发石油已进行了数轮招标, 招标范围包括在达累斯萨拉姆以北深海地区, 结果有3亿美元投入了该国石油风险勘探, 英国、罗马尼亚等国石油公司均介入勘探活动;近年有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海峡从事勘探活动。石油勘探也带动了该国天然气生产, 在坦桑尼亚石油勘探作业海域, Songo Songo岛的天然气田形成了规模化商业开采, 为了满足坦桑尼亚大陆的能源需求, 该国利用外资2.95亿美元, 修建了一条长约200公里的输气管道, 把Songo Songo岛开采的天然气输送到Ubungo工业区的燃气发电厂, 该电厂发电后, 使Ubungo工业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肯尼亚, 过去十多年中, 政府在油气勘探领域投入了1.69亿美元。西方石油公司如澳大利亚的Woodside公司、Pancontinental公司、英国的Dona公司等在肯尼亚掀起了新一轮勘探热, 勘探地段总长计3488英里。

乌干达石油勘探热点地区包括Semliki盆地, 加拿大Heritage石油天然气公司在乌干达结合南非的非洲能源公司开展勘探, 钻探结果表明, 在Semliki盆地及附近毗邻刚果 (金) 地区, 石油储量预计可达12亿桶。为了在乌干达、刚果 (金) 边境地带勘探开发石油, Heritage公司与两国有关当局达成了广泛的一致。随着探明储量的扩大, 美国的RSM生产公司、法国的道达尔—菲那—埃尔夫公司、澳大利亚的Hardman能源公司均对投资乌干达西部石油勘探表示出浓厚兴趣。

二、我国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对策

1. 制定非洲油气资源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 扩大参与。

在中非合作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需要制定非洲油气资源发展中长期规划, 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方向, 指导石油企业开发非洲市场, 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全面跟踪, 根据形势变化, 不断调整和完善, 确保规划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建立非洲油气工作的统一协调机制, 增强我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竞争力;建立非洲油气风险勘探保障机制, 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2)

2. 与五大产油国合作同与新兴产油国合作并重。

中资企业要扩大在非洲石油市场的份额, 除与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这五大产油国深化油气合作外, 可进一步拓展在乍得、赤道几内亚等新兴产油国的商机。新兴产油国发现大油藏的机会较多, 乍得、赤道几内亚有扩大储量的潜力, 有利于中方开辟新油源。为降低投资风险, 可尽量选择像加蓬、尼日尔这样政局稳定的国家投资石油业。 (3)

3. 上下游一起介入非洲市场。

有些非洲国家实行捆绑式招标, 要求投资石油勘探开发的外国公司承担石油下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方可利用石化产业优势, 上下游一起介入非洲石油市场。除苏丹外, 中资企业在阿尔及利亚油田开发、炼厂、管道建设一体化经营也取得成效;中资企业在项目国成片开发石油市场, 可考虑扩大对产油国下游的投资。 (4)

4. 携手竞标。

非洲国家在石油上游招标时, 提高了本国参与份额和分成比例, 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可合作竞标, 挤占非洲石油市场更大的份额。在非洲开展企业并购时, 联手收购可以减少在政治方面、资金方面的风险, 实现优势互补, 也有利于实现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中力量的最大化。 (5)

5. 与非洲国营、私营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开发。

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油价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均高于非洲石油市场, 作为重要的石油供应方, 非洲石油市场将进一步发挥稳定油价的作用。在非洲石油市场, 非洲国营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之间以及国际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为引进更多资金, 某些石油公司需要让出部分油气资源, 以获得资金, 维持运行, 这为中国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获取油气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非洲国家私有化进程中, 也可考虑结合非洲国家私营石油公司开拓市场。

中方在非洲不仅要与欧美石油公司竞争, 也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石油公司竞争, 中方要取得竞争优势, 就要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在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 中国企业与俄罗斯、印度石油公司的合作富有潜力。

6. 在非洲获取份额油与进口原油并重。

在非洲石油上游进行并购获得份额油与通过贸易进口非洲原油成本相当, 中方可采取贸易与并购相结合的策略开发非洲石油市场。中方在非洲获取份额油过程中, 有必要形成获取份额油的成本约束机制, 使份额油的成本低于国际油价, 争取将更多的份额油低成本运回国内;在部分份额油就地销售过程中, 可充分利用喀土穆炼油厂提炼中方在非洲获取的份额油, 即可增加利润, 也可扩大中方在非洲成品油市场的份额。

7. 加大非洲海洋石油开发的力度。

鉴于中资企业已掌握了水下三千米以内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 中资企业可更多地参与非洲海洋石油开发项目, 如在几内亚湾、埃及苏伊士湾, 海上石油开发前景看好;巴西国营石油公司海洋石油勘探技术水平较高, 中国与巴西企业可考虑在安哥拉等国合作开发海洋石油。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非洲国家在引进外资开发石油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海上和陆上石油勘探程度逐步加深, 探明储量不断增加, 产油量进入了迅速增长阶段。新形势下我国拓展非洲石油市场, 可采取与五大产油国合作同与新兴产油国合作并重、在非洲获取份额油与进口原油并重、与非洲国营、私营石油公司、国际石油公司合作开发、上下游一起介入等策略。

关键词:非洲,石油市场,开发,策略

注释

11 于鹏.当前非洲对外石油合作形势及中非合作的建议, 对外经贸实务, 2010 (8)

22 李志刚.中非石油合作是中国石油的必然选择.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33 周晓波.中非石油合作的战略意义与重点区域选择.世界地理研究, 2011 (1)

44 王成安.中非能源合作不可或缺.中国能源报, 2012.7.23

非洲艺术 篇8

据场长刘向前介绍,多年来该场探索出一套非洲鸵鸟越冬的经验及日常管理方法,使该场出售的幼雏成活率高达90%。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多项更降低成本的方法。例如用复合酶代替传统的酵母。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鸵鸟消化粗纤维的能力。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还设计制造了鸵鸟蛋全自动孵化器,使孵化率达到95%以上,在鸵鸟发育的各个阶段饲料配方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疾病的预防、疫苗的接种、几种常见病的防治都有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如腿外伤、气管炎等都得到了根治,特别是对小于2周龄的幼雏的网上育雏更具有独到之处。多年来,该场对购买鸵鸟的养殖户有着完善的售后服务,每天24小时可接电话为客户免费咨询;在路程少于100公里时,该场可免费登门服务。并且把一些养殖经验和注意事项全盘托出,使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少走弯路,很多养殖户把该场当成了靠山。

刘场长还经常对同行们说,鸵鸟肉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人类最理想的肉类食品,人们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我们就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如果把我们的鸵鸟事业与我国人民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意义,才会发展壮大。我们真诚的欢迎有志于鸵鸟事业的朋友与我们联系,愿意和大家共同推进鸵鸟产业发展。(本刊记者:王峰炬)

哈尔滨向前鸵鸟场

公司网站:www.fztn.com

场长:刘向前

联系电话:13936686540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机场路45公里处(距太平庄7公里)永胜乡

疾步非洲草原 篇9

在非洲稀树草原上,鸵鸟的天敌众多,除了身手敏捷的狮子、鬣狗、土狼,更有速度之王猎豹。没有本领绝招,难以生存下来,善于长距离奔跑是鸵鸟御敌的法宝。多亏猎豹无法长时间保持110千米的时速,才让凭借强壮有力的双腿、危急关头一步4米的鸵鸟得以昂首阔步,逃之夭夭。鸵鸟另一个法宝就是比例失调的长脖子上“瞭望塔”似的小脑袋。鸵鸟的大脑不到40克,比它的眼球都要轻。但在视野开阔的非洲草原上,处在2~3米高度的“瞭望系统”却具有相当的优势,它能够轻而易举地监视周围一切,及时发现敌人。有时,鸵鸟锐利的目光外加羚羊般灵敏的嗅觉就形成了一套高效的侦察系统。在成年之前,鸵鸟能发声,但在成年以后就失去了语言能力,而靠肢体说话。只有在可疑物闯入它们的领地时,咽喉才会发出一种呼气的怪声,用来表示它们的不满并警告来者立即离开。看上去温顺谦和的鸵鸟,发起怒来,强壮锋利的爪子,可以令一头狮子毙命。

诚然,鸵鸟生性胆小,但逃跑并非其唯一的防御方式,尤其是当身边有孩子需要保护的时候。在保护后代的问题上,鸵鸟爸爸一点都不含糊,甚至在孩子尚未出世之前便开始对它们悉心照料。鸵鸟妈妈的羽毛为灰褐色,而鸵鸟爸爸除了翅膀末端及尾部羽毛为白色外,全为黑色。筑巢的是鸵鸟爸爸,夜间用翅膀保护鸟蛋的也是鸵鸟爸爸,它黑色的羽毛起到了“隐身”的作用。

聪明妈妈

在非洲大地干燥的季节里,雄鸵鸟会在大约15平方千米的惊人广阔的势力范围内,用长长的脚来回奔走,寻找雌性伴侣。雄鸵鸟找到心仪的伴侣时,就会求爱。在开始求爱表演之前,雄鸵鸟会站在求爱对象的跟前,屈膝下蹲。随后张开翅膀,将翅膀末端白色的羽毛铺成扇形,并伸直尾巴。然后,它把头转向背后,并快速地左右晃动,同时有节奏地拍打翅膀,尾巴也随着节奏上下摆动。

求爱结束后,雄鸵鸟会邀请雌鸟到它势力范围内的巢去。鸵鸟巢有名无实,只是雄鸵鸟用爪子在地面上刨出来的一个浅坑而已。雌鸟被邀请到巢中后,就开始每隔一段时间生下一个蛋。蛋生下后,白天由鸵鸟妈妈坐守巢中,晚上则由雄鸵鸟轮值,防御秃鹫、狮子、胡狼等外敌。不过,在这个阶段,蛋并没有孵化。大约在雌鸟生下第一个蛋后的第3个星期,蛋才开始孵化。在此期间,生下的蛋都处于发育停滞的状态。这样是为了让相隔时间生下的蛋都能在同样的状态下发育,并能在同一时间孵化出来。

这样看来,鸵鸟的育儿和一般的鸟没什么不同。但是,在雌鸵鸟生下第一个蛋之后两三天,就不一样了。雄鸵鸟开始把别的雌鸵鸟带到巢里来。也就是说,在鸵鸟妈妈生着蛋的时候,雄鸵鸟会把其他雌鸵鸟也带到家里来产蛋。而且,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雌鸵鸟有时还不止一个,多的时候会达到五六个。它们隔天来到,在几分钟内生下蛋就离开了。而鸵鸟妈妈也默许它们把蛋生在自已守护的巢内。这样,到鸵鸟妈妈真正开始孵蛋的时候,一个巢里有时多达40枚蛋。鸵鸟蛋可是直径长达16厘米的巨蛋。体积相当于25个鸡蛋大。蛋这么多,尽管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也孵不过来。据说,一只鸵鸟最多只能孵20个左右的蛋。这样一来,理所当然会有些不能孵化的蛋。在这一大堆鸟蛋前,鸵鸟妈妈只留下自己能孵的,剩下的都被堆放在巢外侧1~2米的地方,围绕巢摆放。

只要调查被放在巢外的蛋,鸵鸟妈妈的策略就一目了然。实际上,在巢外侧的都是其他雌鸵鸟生的蛋,而鸵鸟妈妈生的一个都没有。鸵鸟的蛋都是圆圆白白的,从外表看没什么区别。但是鸵鸟妈妈能分清自己生的蛋和其他母亲生的蛋,而把自己的蛋留在巢中。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知道鸵鸟妈妈用了什么方法,能够分辨人类要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区分的蛋的不同,但是鸵鸟妈妈确实能够分清。只要在巢外布置好很多的蛋,当有外敌的时候,这些蛋首当其冲会先牺牲,而自己的孩子就会得救。这样做能够使自己的蛋一个都不牺牲,顺利地进行育儿工作。

而鸵鸟爸爸对于这个安排毫不关心,只是默默地孵着巢里的蛋。不知这是雄鸵鸟“损人利己”的把戏,还是相互帮助的友谊。不过,鸵鸟妈妈也并不是只顾自己,有时也会留下少量其他雌鸵鸟的蛋一起孵化。就这样,留在巢里的蛋由父母轮流孵,在5~6个星期后孵化。孵蛋期间,如果没有外敌来破坏巢的话,所有的蛋几乎都能孵化出来。雏鸟孵出时,身体上已经长了羽毛,脚也很有力了。刚孵出的雏鸟会马上在巢外成群地走动。鸵鸟父母紧跟着它们,以防外敌的攻击。

育儿策略

6个星期之后,鸵鸟宝宝们钻出了蛋壳。小鸵鸟在蛋壳里经过孵化期成熟后,是自己啄开蛋壳来到世界的,它们生下来就会走路,也会模仿大鸟找到草根和嫩芽充饥。此时,这些不比小鸡大多少的幼鸟会让许多食肉动物虎视眈眈。然而在鸵鸟夫妇跟前,绑架小鸵鸟绝非易事。只要一有食肉动物发现它们的巢,并试图靠近时,鸵鸟夫妇便会使出策略。在鸵鸟妈妈带领稚鸟逃跑过程中,鸵鸟爸爸负责引开入侵者的视线。鸵鸟爸爸一边耷拉着一只翅膀假装受伤,一边朝着稚鸟逃跑的相反方向按着“Z”字形路线缓慢移动。眼见有这么一个容易得手的猎物,入侵者便会紧跟其后,直到鸵鸟开始拔腿狂奔。而这个时候,鸵鸟妈妈早已带着孩子逃到了一个可以躲藏的安全地方。

对鸵鸟宝宝来说,在出生的第一天就经历这样的冒险并不奇怪。鬣狗、野猫、蛇、豺和掠食性鸟类都想把鸵鸟宝宝送进嘴里。

出生2天后,鸵鸟宝宝已经学会了成天跟在父母身后。但如果天气炎热,环境温度超过40℃,鸵鸟宝宝就会无法承受。为了帮助宝宝们躲避炎热的太阳,鸵鸟妈妈会在小鸵鸟们的头顶上方展开翅膀,为它们带来一片阴凉。

失常的非洲季风 篇10

作为雨水的主要来源,季风是当地农民的生存之本。这是一种大规模的自然现象,最终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非洲是南北回归线以内的主要大陆,大量物质和能量在此进行激烈的交换。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热带大暴雨在此形成,巨大的气流携带着粉尘、热量和蒸汽奔向高空,甚至冲破对流层进入平流层。整个撒哈拉及萨赫勒地区每年要向大气中注入近20亿吨的灰尘。

不过非洲季风仍然是一个科学之谜。为什么它的强度在不同年份会相差40%,而印度洋季风却只有10%的变化?为什么过去40年来,它大为减弱,导致整个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了30%以上?是因为气候变暧,还是由于愈演愈烈的毁林?一切都是未知。

500名科学家在行动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尼日尔河的流量减少了1/3,乍得湖的面积缩减为原先的1/20,同时,饥荒在西非地区反复肆虐(1974年致死20万人,接着是1984年)。对此,科学家对非洲的暴雨现象却无法像全球其他地区一样用气候模型进行预测。全球10多个用于预测气候变化的模型,在西非地区的分歧远比其他任何地区都多。一些模型预测轻微干旱,另一些则说旱情将不可收拾,还有一些却说雨量会增加。糟糕的是,非洲是全球气象观测体系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不仅可靠性有限,甚至连气象监测站的密度也不到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最低标准的1/8。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名科学家接受了这一巨大的挑战。他们将几乎从零开始,在整个次大陆的范围内收集数据。10年中,他们将对发生在这片面积2倍于欧洲的大地上的气候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对这一大规模气候现象的动力机制,非洲季风多学科分析计划正通过在陆地、海洋、空中采集、物化气象信息,进行全面的诊断。他们将调动飞机、船只、气球、雷达等,还有约5 000万欧元的预算供他们支配。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揭开雨季之谜。这将直接关系到人类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的能力。

非洲季风起于从几内亚湾登陆的湿冷气流,随后从东向西穿过西非地区。每年的6月底,湿润的海洋气候在南撒哈拉上空低压的吸引下进入非洲大陆。湿润的空气在3个月内,将释放超过600毫米的降雨量,雨季直至9月结束。雨季主宰着农业的收成,并为当地人提供饮水。雨水的到来对疟疾的传播十分有利,但却能阻止可怕的脑膜炎双球菌的肆虐。

大自然开始超乎想象的雷霆之怒。它以冷空气为前锋,扬起遮天蔽日的沙尘,然后是大雨倾盆,电光四处闪烁,树木被雷电击成两半。这一体系类似特大雷暴雨。

它会形成足足1 000千米的降雨云系,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前进,有时维持这一速度甚至能超过5天,从东到西横扫非洲大陆。它们是陆地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可以说是非洲大地仅有的水源。

然而,这些气象上的庞然大物其实非常脆弱,只要地表水分蒸发不足,高空风向不规则,都可能使它们功亏一篑。为了理解它们的活动特性,雷达在整个季风季节中都朝向天空。为了弥补雷达信息的不足,驻扎在尼亚美的环境研究机队的飞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全部出动,在雷雨带的前方或后方进行资料采集。尾随雷雨带是一项危险任务,会有被雷击中的可能。

让灰尘“开口说话”

最近30年来,西非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了30%以上,而地下含水层却在不停地升高,甚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塘。科学家通过对水文系统的研究发现,在这片雨水无法注入大海的盆地里,地下水水位之所以上升,看起来应该归因于土地的退化。雨水在植被稀少的地面上蜿蜒流淌,缺乏植物的吸收,很快便注入水塘。理解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活动对此处水循环影响,是这一研究的主要任务。1950年以来,西非的开垦面积已从5%上升到了80%。西非的人口在一个世纪内,从800万跃升到了3亿。而木柴是当地家庭的基本能源,由此造成的毫无节制的毁林,可能正是季风减弱的罪魁祸首。远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砍伐树木会造成雨水稀少,但从未有人证明这一点。专家想弄清森林砍伐与季风减弱之间的联系,在这里的研究将尽量就此作出最终的判断。专家的终极目的就是将来能够根据不同的经济、人口和气候状况,准确地预测河水的流量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季风不能简单地概括为雨水,大气粉尘的循环对于理解该地区的气候状况有重要的作用。在旱季末,只要一起风,监测人员牙齿间都会因为沙尘而发出嘎吱声。在研究站内部,每件仪器都被塑料套封住,与无孔不入的沙子隔离起来。

根据测量,研究人员发现,西非的耕地里风蚀现象非常严重,而休耕田却未受到侵蚀。但同时在这些田地里,来自别处的粉尘也沉积得非常多。为了使灰尘“开口说话”,研究人员对它们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这不仅是有关它们来源的宝贵线索,而且也决定着它们在大气中形成云朵的能力。沙漠中的粒子本身不怎么亲水,但与大气中另外一些成分结合,它们就会获得新的特性。这些粉尘的光学特性也同样为研究人员所看重,这些特性决定着这些粒子将使大气变热还是变凉。粉尘的大小也很关键,越小就被吹得越远。当然,研究人员的测量仅在当地有效,不过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整个过程,对已有的模型加以限定,并利用这些模型,再现粉尘循环的整个过程。

见证“飓风追踪”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高空气象学实验室弗兰克充满睡意的嗓音,见证着“飓风追踪”小组特殊的生活节奏。他于清晨4点接到雷雨现象形成的消息,做好了出发准备,但在6点时,却不得不因为天气原因而取消预定的飞行。到了下午,他又重新整装待发,因为天气有可能再次转好。他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同事以及达喀尔大学物理实验室的人员,昼夜不休息地关注着雷雨带的动向。它们正随着季风离开大陆冲向大西洋。这些系统有时会出现再次发展的过程,对此,目前研究人员了解甚少。他们只知道在雷雨体系后方将形成气旋,这是大气中的水分冷凝释放出的热量与风力平衡的结果。周期性肆虐美国海岸的飓风就是这种平衡的产物,它们拥有的能量相当于好几颗原子弹。

为了分析过境的雷雨系统,观察它们的变化,法国研究团队庄达喀尔拥有一架装备齐全的猎鹰飞机,而NASA的团队则在达喀尔以西550千米的佛得角拥有一架道格拉斯飞机。这两架飞机都装备了雷达(以测量大气中的含水量)、激光雷达(测量空气湿度和灰尘的成分)以及其他一些感应器。并能投放小型气象探测仪,它们在穿越雷雨系统时,将采集云系从剖面上的压力、温度、湿度和风力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将尽可能在气象卫星阵列经过时进行,组成这一阵列的是法、美两国的6颗最先进的气象卫星。由此获得的数据足够研究人员用上十几年。研究人员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气象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发生的现象,并实现8~10天内的飓风预测。

直径为2米的橡胶薄膜气球里充满氦气,吊着配有红色降落伞的吊篮,悠悠地升入科托努的天空。由非洲航空安全管理处一名技术员在机场内放飞的这个气球,将通过无线电,把海拔30千米以内的大气资料传送给科学家们。每放飞一次这种无线电探测器花费200欧元,而每天至少要放飞2次。根据非洲季风多学科分析计划,将在非洲设立17个放飞点,而放飞的次数将翻倍还不止。对于关注季风和其他大规模气候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无线电探测对于理解大气活动作用甚大。卫星图像也同样如此。他们利用悬停在非洲上方的MSG卫星和其他掠过非洲的卫星进行探测。但是,为了校正这些工具的算法,例如要计算雨量,他们必须取得当地的测量数据。在这一点上,非洲季风多学科分析计划将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统计数据中,还是通过气候模型模拟,气象学家们都发现非洲季风和厄尔尼诺(一种周期性气象现象,当它发生时,太平洋东南水域水温变暖,降雨增多,而另一端则出现干旱)现象相关。在强厄尔尼诺现象年,非洲雨量减少。甚至于地中海的温度对此也有一定作用,似乎只要地中海温度升高,西非沙漠的雨量就增加。研究人员想要弄清,随着气候变暖,非洲季风会如何变化。气候模型一般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增强和地中海变暖。而关于非洲,这些模型的预测则始终相互矛盾。

全球变暖是诱因?

非洲季风多变的关键是否在大洋呢?这一假设并非毫无理由,因为在西非降下的所有雨水是来自次大陆西南几内亚湾蒸发的大量水分。科学家们对一个年度现象甚为关注,那就是上升流,即从海底深处突然升至海洋表面的冷水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在信风作用下被“吸”到表层的。海洋学家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上升流,但是直到2000年才开始注意到它对大陆的影响,并发现了它与季风的联系。研究大洋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上升流能使海水表层温度降低3℃之多,迅速造成炙热大陆和相对凉爽的海洋之间的温差。这将使季风,即进入大陆的密度更大的湿润海洋气流变得更强。然而,上升流的动力特性还留有许多悬念。水体混合是很复杂的现象,会形成一些“隔离层”抑制混合的发生。以这个观点来看,雨水以及流量季节性变化很大的大江大河,它们的作用还远未得到全面的认识。

以非洲的方式巡游非洲 篇11

飞机降落在纳米比亚的首都温得和克。南非航空的广播里放起了音乐,这首曲我听出来了,是STING的《Englishman in Newyork》曲调改编了歌词。把忧伤的调调改成了嘻哈乐风,把Englishman in Newyork改成了African in Newyork。严肃的英国人立马变成玩世不恭的黑人,异乡街头的顾影自怜也变为呼朋唤友的巡游。伴着乐声,我踏出机舱走入南非洲的初夏,日光灼人,风有些干燥,本次旅行的起点是首都温得和克边的一所庄园Okapuka。

我把非洲的处女行献给了纳米比亚,因为机缘巧合之下得知有一条牛逼的自驾线路。从温得和克边的Okapuka一路向西,途经红沙地、白沙地、巨石地貌穿越沙漠,最后到达西海岸小城斯瓦科普蒙德(Swakopnmnd)。然后一天之内由高速公路南线返回首都,历时八天。非同寻常的八天,我们睁眼就是开车。想象一下,人们操纵着最智能化的铁甲,在非洲最野性、蛮荒、杳无人烟的大地上攀爬、狂奔、匍匐、颠沛。小心翼翼压着悬崖边的巨石通过,在长满黑色荆棘的沙地上辟路。对一个城市人来说,这种行为着实要花去大量的体力,并要与干涸的气候相处。好似一次理性的撒野,或是仰仗着盔甲护体的奔跑,以重温基因里原始的记忆。Okapuka野性庄园

Okapuka是位于首都边的一座庄园。受限于人口和风土,纳米比亚的城市化程度非常低。国家大部分土地是私人拥有的庄园。大的庄园堪比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生活在庄园里,有着完整的食物链。主人选择一小块区域居住,狮子大象都成了花园里的玩伴。只是这些玩伴脾性难以捉摸,大多数时候还是与人相敬如宾。

我们自驾训练营的第一站就在Okapuka庄园里。宝马的教练Claudiu在庄园迎接我们,这位罗马尼亚小伙子,经验丰富,略显严肃,之后几天就领教了他的厉害。副教练George是温得和克人,天然呆但冷幽默,曾几次把队员从危险中解救出来。欢迎酒会直接过渡到了课程内容,我已感觉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观光自驾游——让你舒舒服服走完浮光掠影。这是一次极致的驾驶体验。我们会经历数个危险和困难的点,这期间教练可不会为了哄你开心而轻易放过你,他会让你自己去体会每个困难的时刻,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尝试一失败一再尝试,直到顺利通过。并要把一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第一天的off road的训练就在庄园里。Claudiu开路,我们五部跟在后面。George的丰田卫士作为救援车跟在车队最后,大多数时候没有人察觉到他的存在,一遇到危险,他就像从天而降。

Off road初体验

Okapuka整个就是一《走出非洲》的外景地。金黄色的土地,枝干有力的树。干涸的地貌让树与树之间保持距离,每一棵都形成一个孤独道劲的背影。没有树林之类的遮碍之物,你以为大地一览无余,回头却看到一只狮子的脸。

我仿效非洲科考女队员的装束——大地色衬衫和大地色的西装短裤,开始第一段试驾。出发前Claudiu叮嘱我们要穿高帮的登山鞋,过膝的快干裤,长袖户外服。我全然没当回事情。过去多次,我的户外装备越专业,越用不上。但在非洲,这块原始的土地上,什么都可能发生。这里的灌木没有叶子,只有针状的树枝,锋利地占据着大地,不容侵犯。动物们凶狠的猎食,谨慎的逃生。傻且白的城市人如我,刚一走出宝马车,就被灌木利索划伤。提醒我,需要调整一种新的模式来适应这个野性的世界。

这一天的off road课程就是在灌木丛生的山地间辗转。教练选择了一个长坡让大家体验。坡地是松软的沙土质,附着力很弱,只有一半的车顺利通过,另外一半都会卡在半途。大多是因为初陷时猛打方向盘。即使最后还是需要George把我们拖出来,但这种攀爬的感觉无与伦比。关掉DTS自动系统攀附在灌木山地的野兽,喘着气寻找追踪的路线,这种HARD模式大概就是人最迷恋却不自知的狩猎本能。

动物世界

在Okapuka我们完成了两个难点的驾驶体验,都是灌木山丘。第二个坡大概在50度左右,并带有一个急转。最深的体会是所谓“车技”更多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当轮胎踩在山地沙土,顺利通过,你便找到了一种与非洲相处的方式,凶猛的灌木林仿佛转变成友好的姿态,任你驰骋和拥抱。当你以为征服了它时,它又会给你一个下马威。

第一天的练习,Claudiu非常谨慎,担心我们开出悬崖。没想到练车过程一切顺利,一位同伴却在步行爬坡时摔倒。他走下坡取车时因为重心不稳摔跤,这种情况搁在城市里没什么大碍,但非洲是野地,同伴摔倒后顺势滚了一下,那些足以扎破轮胎的石子把他伤得不浅。我们立刻送他前往市区医院,当天训练临时取消。这是个小插曲,却让人看到平静之后的险境。

每天的训练之余,庄园会安排我们坐车看动物。动物在庄园里是一种相对自然的生活状态。人类基本不干涉它们的生活,让其形成自身循环的食物链。所以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珍珠鸡——它们为食物链顶端的大型猎食动物提供能量来源。野生动物虽不怕人,但也极为谨慎,与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动物是截然不同的状态。城市里的动物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懒散无脑被饲养着度过一生,突来杀机莫名了断的农庄动物。另一种是永远以一颗孩子的心智依赖人类的宠物,邀宠代替了狩猎成为本能。非洲的动物,果断、小心、低调行事。在捕猎和偷生之间度过一生。我们在庄园里看到角马的尸体,长颈鹿的皮。看到远处盘旋的秃鹰,便知那里正迎接一场死亡的盛宴。

夜问动物生活秀

8天里,我们每1-2天会移动一个住宿点。第二天,我们开车到了第二个庄园Erindi。移动的路线通常都很短,教练会让你体验3;公路驾驶,基本中午就到目的地。在目的地用膳,小作休憩,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课程训练。训练地点也是在庄园周边的,保证随时回到基地补给。

去Erindi路上我们第一次开上了高速公路。纳米比亚的高速公路并不是全封闭的,且只有两车道。本地的交通规则是靠左行使,这让来自中国的我们好好适应了一番。公路上的车速普遍都很快,窄窄的两车道把迎面的大卡车飞速送过来,擦身而过,让人不由心惊胆战——这里的开车习惯太彪悍了。经过短短的高速我们进入红沙地。驾驶体验与草原上的沙石地差不多,控制力比公路略差。沙地平缓辽阔,车辆稀少,所以并没有太多难度。可能因为土质含铁量高,所以显得特别红。开着开着,红沙地又变成了白沙地,加上落日的到来,大地的颜色奇妙壮观。

Erindi比Okapuka大7倍,庄园里有大型食肉动物。进入庄园的腹地要经过无数道铁门,最后到达度假村。Erindi度假村依旧由一幢幢小别墅组成,生活区种上了许多绿植,在沙漠里显得生机勃勃。每个房间都正对着草原,坐在椅子上能看到角马、斑马、疣猪…--在门口徜徉吃草。Erindi的夜晚充满了魔幻色彩。客人们会聚集到一个半开放式的餐厅里用餐。餐厅正对着一滩自然水域。水域的周围打了灯光。夜幕降临,人们在餐厅里喝酒聊天时,看到夜间出行的动物,轮流走到河边喝水。7点是一群斑马,8点是一群角马,9点又是一大波长颈鹿。像是有人刻意安排一样,但我们心里都知道,这是自然的选择。在争夺水源的过程中也许动物们早经历过战争,最后达成了这个妥协而安全的流程。两只鳄鱼分别在水池的两头对角线的地方晒月亮,入定老僧般一动不动,没有杀戮的场面,一切都那么和谐。

在灯光的照耀下,动物世界是一场井然有序的秀。据庄园的人说他们在水池边打上强光,不仅能让人看到夜晚动物的活动,也阻碍了动物的视线,使得站在水池对面的它们看不见餐厅里人类觥筹交错的场景。

灯光和水池架起了一个银幕,这是一场生活秀。

Aiaiba Swakopmun

Aiaiba庄园在海拔1000多米的Erongo Mountain山脉上,位于自然保护区里。我们的车队开入巨石地貌,在起伏的灌木丛里呈S形穿梭,感觉进入了“非洲之心”。这里的空气更干燥,白天气温更高,我们一路上补给水分,却不知如何挥发的。Aiaiba的女主人是一位德国妇人,餐厅依然是西欧的乡村情调,入菜的午餐已经变成了各种野味:斑马肉腌制的萨拉米,冷肉拼盘里还有剑羚和瞪羚做的腌肉——一个与世隔绝的非洲。

我们在Aiaiba完成了另外两组训练,傍晚时分把车开上了巨石山坡。在山顶看了落日,又在月光下享用了野地里的香槟晚宴。第二天沿着干涸的河床底部,一路开到了非洲的西海岸,在纳米比亚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座漂亮的海滨小城Swakopmun下榻。

德国人的小城遗风,大片的火烈鸟海滩,鲸湾漂亮的海豚和鲨鱼都不是重点,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去海边的沙漠里撒一次野,这也是此行的高潮——自驾冲沙。开离市区不久,经过一片“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的绝美景致,我们进入了沙漠的腹地。冲沙是一项高难度的、高危险的运动,除了Claudiu和George,车队还请了一位熟悉当地的向导Benny一同进沙漠。

冲沙的危险无处不在:可能遇到软地陷沙,可能撞到沙漠里尖石爆胎,可能下坡速度过快翻车。每一辆车都必须按照领队的既定路线和一定速度走,如果速度放慢或者线路偏离就可能陷沙。行进非常顺利,我驾了一程后突然George在对讲机里喊我快停车——原来是爆胎了。沙漠暗藏的尖石很多,爆胎是平常事。迅速换好轮胎后继续前行,果然3号车因为偏离了领队的驾驶轨道陷沙了。随之4号、5号也跟着放缓速度,结果一辆一辆全都陷沙。救援车缓缓开过来,把每个人拖出花了大约一个小时。

车队继续前行,开始通过小沙丘,慢慢爬上大沙丘。领队选的最后几座沙丘坡度在50-70度之间。驾驶者先是一鼓作气地冲至顶部,然后缓慢开下来。坡顶是个小悬崖,往下开时感觉前方没有路,刺激得心跳加速,下坡时四驱车几乎是垂直着匍匐于坡上。听着教练的口令,我们开得越慢越好,下坡过程中让轮胎把沙推到坡上,边开边使得坡度变得更为平缓,最后顺利通过!若没有教练的指令我绝没有勇气冲下这片悬崖。

从沙漠回到Swakopnmn海边小镇,一切恢复宁静。我们又花了一天时间沿着高速公路从海边开回首都。从靠着猴面包树充饥的时代开始,人类想象自己有一天能自由徜徉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美景,避开危险。如今我们终于得以机会,驾驶着大型机械车,武装成野兽,与鸵鸟一起奔跑,和长颈鹿擦肩而过,长久地注视白犀牛。重新以非洲的方式来巡游非洲。

指南

1、本次自驾行程经历了无数次的危险测试、线路改造优化。由极富驾驶经验的教练带队,和充分的后勤保障车全程随行。途经之处都离医疗救助点不远。线路虽是极致体验,但不建议个人自驾者按照线路莽撞出行,不熟悉当地,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并且危险是意想不到的,可能就因为找不到补给水源的点,而在沙漠里遇难。

2、纳米比亚路面经常会“漂浮”一层流沙,驾驶在这样的路面犹如冰面滑行,左右摇摆。进入沙地前要先减气压,保持车距,稳住方向盘,线性踩刹车。

3、沙漠汽车攀岩时,一定要听从教练指挥,不能自行其是。以S形切面行驶。下坡时注意刹车,控制车速,基本底盘推着流沙缓慢走,时速在10左右。

遇见野性非洲 篇12

好奇是我拿起相机进行自然生态摄影的主要原因。有了相机,我就有了观察自然,发现、探索世界的工具。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生活方式了。

3年前,我带着相机走进非洲,去了10多个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包括一些只有在探险片中出现的地方:我在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住过,那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30美元;我在河马湖畔宿营,每晚听到狮子的打斗与吼叫;我在马赛马拉大草原数星星,斑鬣狗就在不远处嬉闹;我在神秘的纳库鲁湖中驾驶小舟,湖里满是河马和水鸟;我在察沃的草原中寻找红泥大象,连续数日以干粮充饥……其中精彩瞬间不断,快乐无限。越是回味那些惊险、刺激的片段,我的心就飞得越远,再也收不回来了。

自然之眼

上一篇:核心代码下一篇:学习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