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共9篇)
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篇1
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四、作业1、背诵第二段2、完成全文翻译
《报任安书(节选)》译文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杀。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会有个定论。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只能)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
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报任安书,事理,抽线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多年,但在教学上一直是一块“硬骨头”。清包世臣曾说此文“二千年无能通者”。这倒不是因为它文辞晦涩,而是因为它的语言逻辑颇多令人费解之处。逻辑的紊乱往往缘于感情的介入。李陵之祸使司马迁惨遭宫刑,作此信时,他已经是“刑余之人”(《报任安书》句),其身心之痛可想而知。《评注昭明文选》中孙执升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可以肯定,《报任安书》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激情之作。然而如果就此便把它看做是一篇纯粹的抒情散文又有点武断。就作者而言,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必须同时是一位思想上的强者。他熟谙古今的掌故,对于个人的遭际不可能没有理性的反思。而从信本身看,作者两次大篇幅述引历史典故,用意皆不在抒情;至于余处论辩式的表达,更是不在少数。可见,在激情覆盖下,这封信还有一个经纬交错的“事理层”。下铺事理,上覆激情,文章的层次看似眉清目朗,其实不然。作为一封书信,司马迁写作时必定信手随心;加之悲愤满腔,更少余力经营文章法度。所以实际上这封信激情与事理交错扭结,读来煞是头疼。假如强硬分剖,激情层与事理层势必两者皆伤。鉴于上述,笔者拈出“抽线”二字,为这一文本的教学提供一点方法。我认为,此信“事理层”虽然脉络错杂,但有一条主线贯于其中,若能挑出此线,则可以使两层砉然剥离,却无毫发之伤。下面我试读信中头绪最多也是司马迁措意最深的一部分,即人教版《报任安书(节选)》的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中我找出四句话,以此为线索,恢复坏损的逻辑链条。句一: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因李陵之祸下狱,有三条路摆在面前:一是接受死刑,二是用五十万钱赎身,三是改死刑为宫刑。他官小家贫,赎身之路自然不通。所以他真正面对的是选择死还是选择生。此处他作假设之语,谈死之卑微渺小,显然是解释自己选择宫刑(即“生”)的理由。句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句话放在假设后面,很容易理解成“我司马迁之所以没有选择接受死刑,是因为我不想死得‘轻于鸿毛’;我还有更高的追求,我会因之而死得‘重于泰山’”。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的追求就是完成《史记》,问题是《史记》固然证明了司马迁生的价值,但跟司马迁的死有什么关系?关于司马迁的死,目前尚无确切说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死并不是轰轰烈烈,谈不上“重于泰山”。所以,这句话一定不是司马迁选择活下来的理由。那么这句话说出来究竟是什么用意呢?结点在“用之所趋异也”这几个字上,“所趋求”的是什么?答案在下文。句三: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对于士大夫这个阶层,没有什么比志节更重。全节而死对他们来说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可见,前述“所趋”指的就是志节。司马迁虽然身份低微,但如果能全节而死,也不失为一个士大夫楷模。句四: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受辱是对志节最大的损伤,所以要保全志节,必须在受辱之前自杀。那么司马迁是否有机会“定计于鲜”?
这便是我所认为的第二自然段的事理主线,司马迁重在写两次抉择生死的因果,其余如“形势决定勇怯”等皆因此线派生。主线挑出,情感层自然明朗。
参考文献
[1]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M].台北:学海出版社, 1981, (9) .
《报任安书》 篇3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绝笔信,在这封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中,司马迁从两个方面想黑暗社会发出控诉:一是以自己无辜蒙冤,遭受宫刑控诉武帝蔑视法律、刚愎自用;二是以自己身体和心灵受到的巨大创伤控诉武帝自私与残暴;《报任安书》即是自己洗刷宫刑之辱的心志,也是司马迁用血泪与生命向黑暗社会发出的最强音。
【关键词】声讨;愤懑;宣言
公元前99年,对于司马迁来说,是一个命运多舛之年。这一年,因为李陵之祸,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打入大狱。出狱以后司马迁担任了汉武帝的中书令,中书令负责把大臣的奏章呈送给皇上,把皇上的圣旨和旨意传达给大臣。就在司马迁担任中书令期间,司马迁的一位好朋友任安写信给他,要他利用担任中书令的机会“推贤进士”。作为司马迁绝笔之作的《报任安书》既是司马迁对任安来信的回复,又可以称作是司马迁对当朝最高统治者发出的一篇战斗宣言。清人吴楚材评《报任安书》说:“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古文观止》)
《报任安书》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了司马迁未能按照任安要求的 “推贤进士为务”的主要原因,这种书信体的格式最适合作者倾泻情感。《报任安书》虽是写给任安的回信,但是从写信时间和内容上我们可以判断出,作为即将行刑的任安来说,他未必能看到这封信。历来史学家对《报任安书》的写作年代,备受争议,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本文写作于任安因太子蛊惑事件牵连入狱,即将行刑之前。“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对于一个即将接受死刑的囚犯,在临行前能看书信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司马迁也深知这点,但是他之所以以给任安回信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不幸受冤,遭受极刑的悲愤心情,主要是因为他深知汉武帝残暴专政的一面,在《酷吏列传》里,司马迁写道汉武帝对酷吏杀人的放任与支持,王温叔一次就杀了几千人,但“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张汤“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司马迁不满汉武帝支持酷吏滥杀无辜,也批评汉武帝蔑视法律,处理案件不以事件的实证为据,而是已自己的喜恶来判案的荒唐做法。不仅如此,他还默许下属用同样的办法办理案件。“腹诽之法”的创造者张汤 “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制造了无数起冤假错案,因而激起民变。
我们试想,如果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读者不是任安,那么它的读者会是谁呢?司马迁最想让谁看到这封书信呢?所以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司马迁委婉表达对汉武帝不满的话: “仆怀欲陈之, 而未有路, 适会召问, 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功, 欲以广主上之意, 塞睚眦之辞, 未能尽明 。 明主不晓, 以为仆沮贰师, 而为李陵游说, 遂下于理, 拳拳之忠, 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 卒从吏议。家贫, 货赂不足以自赎, 交游莫救视, 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 独与法吏为伍, 深幽囹圄之中, 谁可告诉者? 此真少卿所亲见, 仆行事岂不然乎?” 对于李陵事件,汉武帝是造成这场事件的罪魁祸首。汉武帝本想借此次战争,为他的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博取功名,加官进爵。李陵只是负责后勤保障的。没想到,李陵心气太高,不愿做后勤保障,主动请兵出战,汉武帝很生气,但碍于面子只得同意李陵带五千精兵出战匈奴。对于李陵带五千兵深入匈奴巢穴,很多大臣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李陵孤军奋战,后果不乐观,劝阻武帝,可是武帝一意孤行,执意让李陵带五千兵,没有增派后援部队。李陵孤军深入,遇匈奴主力,最后兵败被俘。
司马迁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两人素无交情,他只是看不惯那些趋炎附势的大臣们,为了讨皇帝心欢,掩盖事司马迁与李陵素无交情,他只是看不惯武帝身边一群趋炎附势的大臣们掩盖事实真相,置李陵于不义之地。司马迁根据平日他对李陵为人处世的观察,“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认为李陵具有国士之风。李陵带五千兵深入匈奴,与匈奴主力相遇,奋勇杀敌,“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沬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司马迁认为像李陵这样“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的国士不可能真降匈奴,“欲得其当而报汉”有机会一定会誓死回报汉朝。而且司马迁说李陵伪降,日后回报汉朝是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赵破奴这个人,本来是汉军将领,后来投降了匈奴,投降了匈奴以后又回到了汉朝,汉武帝并没有处罚他,而且让他担任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随从,后来立了功还封了侯。司马迁没有想到自己替李陵辩护的一席话触犯了汉武帝的利益,武帝大怒,杀了李陵全家,司马迁也牵连入狱,遭受宫刑。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写尽了自己遭受宫刑精神和身体上受到的巨大痛苦与耻辱。 “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桓宽《盐铁论.周秦篇》“一日下蚕室,创未廖,宿卫人主,出入宫殿,得由受俸禄,食大官享赐,身以尊荣。” 《汉书》载司马迁被刑之后,虽然“尊宠任职”,为中书令(皇帝的御用秘书),可以说是“载卿相之列”,但是他的行为受到世人的非议。在信中,他反复向任安诉说自己卑贱的地位,“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眩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螘何异?”司马迁用“倡优”、“蝼蚁”贬低自己,字里行间透漏出行刑之人的屈辱与卑微。在这里,《太史公自序》那个“少负不羁之才”,“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想成为像孔子一样编撰《春秋》的伟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屈辱缠绕的痛苦灵魂。两者的前后对比,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个历史伟人精神上和心灵上受到的巨大创伤。
“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说我动不动人精神恍惚,不知道怎么回事,或者走着走着,哎呀!我怎么走到这儿来了,人处在一种恍惚状态,心里面经常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和无限的愤恨。他一想到他受宫刑,想到是作为一个男人接受最耻辱的刑罚,“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里,司马迁是想告诉武帝,我遭受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的一己私利而造成的,武帝是自己身心受伤、意志消沉的罪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清醒的认识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并且告诉武帝,自己忍辱偷生活下来的目的是修史,他要让《史记》成为可以与《春秋》相媲美,“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自己成为一个“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英雄人物。同时,也让后人看到汉武帝滥杀无辜,以及好大喜功,“无穷之欲”给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
司马迁在这封信里,尽情地发泄了他遭受“宫刑”的满腔愤怒之情,控诉了汉武帝滥施耻辱之刑,揭露了帝王的专横。汉武帝看到这封信是不会放过司马迁的,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忍辱偷生为的是完成《史记》,在书信结尾,司马迁告诉仁安,即告知武帝,《史记》已经完稿,“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此时的司马迁已抱定必死之心。“有怨言,下狱死”(《汉书旧仪注》)根据卫宏《汉书旧仪注》记载,并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很多学者认为司马迁之死与《报任安书》有关。司马迁用生命铸就了《史记》,《史记》也成全了司马迁,一个伟大的史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永生,《报任安书》也成为司马迁对黑暗社会发出的最后宣言。
参考文献
[1]陈蒲清校订.报任安书(选自《古文观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作者单位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
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篇4
(221124)江苏省铜山县大许中学语文组朱孝伟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四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指导学生自学“单元教学指导”和《司马迁与〈史记〉》,在此基础上诵读课文。
要求:
1、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
2、大声诵读,注意断句和字音。
3、大体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
4、对照课后联系,进一步渗透课文深层内涵。
二、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qiāng)地伏法受诛(zhū)暴(pù)肌肤
鞭棰(chuí)圜(yuán)墙占卜(bǔ)
槛(jiàn)阱缧(léi)绁囹圄(Yǔ)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四、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五、教后记:
第三课时总第周第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yùn)色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课文
教后记:
第四课时总第周第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五、教后记:
电话:0516-6780026
EMAL:dxzhuxiaowei@yahoo.com.
作者邮箱:dxzhuxiaowei@yahoo.com.
报任安书 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学生回顾司马迁的相关资料
三、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四、整体把握
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五、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牛马走:谦称,名词作状语,如牛马般供驱使的人
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
若望仆不相师:怨恨 效法
请略陈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阕然久不报:隔了很久 回复
幸勿为过:责备
2.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复信的原因是什么呢?
点拨: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3.概括此段的内容。
点拨: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小结:这一部分由任安要求作者“推贤进士”(即替任安“说情”的委婉说法)以及“若望仆不相师”,道出“仆非敢如此”之旨,并由此引出自陈已志。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二至五段。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二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概括本段的此段的内容。
点拨: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这一层中,先说自己并不是因为顾及亲人家庭,也不是没有自杀的勇气,而是因为自杀就断送了自己生命价值所在的事业。于是为了完成心愿,他超越为名节而死的一般观念,抛弃庸碌一生而死之俗念,为文采显露于后代,让历史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历苦难而走向卓越之路。
(二)研习第三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思考:所列举的这些圣贤有什么特点?
点拨: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3.讨论:为什么要列举这些事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点拨:罗列这些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
(三)研习第四段。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提问:第3、4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三)研习第五段。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2.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点拨: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三、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五、布置作业:
《报任安书》说课稿 篇6
《报任安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这里以《昭明文选》李善注本为底本,参以五臣注本及《汉书》。这是一篇司马迁写给任少卿的信,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它有如下特点:①“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②“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本篇课文安排在高中阶段最后一学期,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学生分析
经过三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两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教授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教学设想
《报任安书》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预习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概括文章大意。根据学生已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全文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的分析和作者的“情切”的体会上,从而理解作者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教学难点放在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上。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本课要通过自读和讲授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讲授、师生互动,准确理解课文,理清叙事条理,把握重点,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古文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文学观、生命观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感情激昂,学习写作的条理清晰。
3、情感目标: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巨著的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体会作者的“情切”是学习的重点。2.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是难点。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版块: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介绍作者司马迁——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 史家之绝唱——《史记》; 文章的写作背景。
此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渲染,为讲解课文做铺垫;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第二板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处;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由两个步骤完成:①学生朗读完成之后,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纠正语音、语气及停顿。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梳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基本理解课文的目的。
2、疏难排困,突破难点
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疏通难点,排除困难,突破课文中的难点。
这一环节的任务最重:首先要求在讲授中教会学生抓句中的翻译重点(往往是考试时的的得分点);特殊文言句式的把握;虚词的用法等,达到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信、达、雅”。其次,梳理课文的叙事条理;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生命观。可以采取自行总结、小组讨论、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完成这一环节。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巩固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两个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之后,推荐优秀者在小组内交流。
4.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检验学习的效果,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再加以巩固。
此版块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板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此版块共设计如下4个问题: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2.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4.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这四题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技巧有正确的把握。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更本质的认识,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课堂教学升华到人生指导,完成教育的最高目标。第四板块:延伸拓展,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拓知识视野,补充删掉的部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补充部分作为拓展训练的文段阅读。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大节 篇7
中国是一个讲气节的国度, 能为气节死者则名垂千古, 彪榜万世。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饿死首阳山;霸王项羽垓下被围, 不忍侮辱, 乌江自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都是一首首演绎气节的生命绝唱。他们宁死不屈, 宁死不移, 宁死也不玷污自己洁白的身躯和高洁的品行, 他们死得高尚伟大, 死得轰轰烈烈, 用淋漓的鲜血和高昂的意气提升了士大夫的人生境界。
作为一个儒学家、士大夫的司马迁当然也看重气节, 甚至视其重于自己的生命。但是, 人生无常, 世事沧桑, 坎坷荆棘时常牵绊人的左右。天汉三年 (公元前98年) ,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败降辩解而触怒武帝, 被捕入狱。这时他完全可以“引决自裁”, 可以选择坚守“士可杀不可辱、“人活一口气”及“舍生取义”的信念, 在施以威逼动以酷刑之前维持自己作为一个士大夫一个知识分子应坚守的节操, 保护自己的尊严, 然而他甘愿接受惨无人道的极刑———腐刑。腐刑在当时是最下等的刑罚, 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 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曾经写道:“悲莫痛于伤心, 行莫丑于辱先, 诟莫大于宫刑。”面对这样的耻辱, 他也是痛苦万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是, 司马迁最终还是接受了宫刑, 忍受侮辱, 苟活了下来。看来, 司马迁没有像其他士大夫那样保持住个人的节操, 弃节而苟活。
司马迁真是那种不顾个人节操、视自己生命高于一切的人吗?非也。司马迁珍视生命, 但反对无意义的苟全生命。他在《报任安书》中诠释了独到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选择气节、选择死亡的解脱固然容易, 然而这对国家、社会、人类历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这种死也就是“轻于鸿毛”了。生命是一首短暂的歌, 是转瞬即逝的一颗流星, 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 气节固然重要, 可人生价值安在?面对气节与生命、气节与价值, 司马迁更看重的是人生的价值。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 使司马迁对生命和事业有着崇高的信念, 他要像孔子、屈原、左丘明等“倜傥非常之人”一样能为历史和文化作出不朽的贡献。司马迁可以说是一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隐忍个人的哀痛来铸就生命和历史不朽的勇者。在痛定思痛之后, 他最终跨过了那个根深蒂固理应效仿先人的“死节”, 选择了屈辱, 选择了追求生命价值不朽的征程———完成《史记》这一人类历史的伟大使命。司马迁把这视为人生之大节。
选择殉节者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而忍辱负重、追求价值与不朽的大智大勇者更加具有激越人心的力量, 犹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永远响彻在人们的耳畔。当年勾践不就是暂弃气节屈身事吴, 继而卧薪尝胆最终一举复仇, 韩信甘忍跨下之辱才成就日后功业吗?细读《报任安书》中“人情莫不贪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这一部分内容, 司马迁申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他并不顾念家庭, 也不缺少“臧获婢妾, 犹能自决”那样的勇气, 但轻易一死, 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 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 他“所以隐忍苟活, 囿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是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 “受极刑而无愠色”, 坚强的活下来, 他的愿望是“著此书, 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 虽被万戮, 岂有悔哉”!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 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 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报任安书教案 篇8
检查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重点讲析
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5.下流多谤议。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卑鄙龌龊。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三、设疑讨论
(一)、词类活用: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塞鄙陋的意见。
(二)、特殊句式: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被动句)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被动标志)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放逐)
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被剔去膝盖骨)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7.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四.典题拓展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词语很多,像“牛马走”“再拜”“辱赐”“非敢”“略陈固陋”“幸勿”等,这是书信体的特点。除了这些客套的话语之外,第一段有实际意义的核心词语是什么?由此可见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核心词语是“略陈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第二段的内容写了什么内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明确:解释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是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对“死节”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五、训练巩固
1、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列举“倜傥非常之人”时,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确: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这些人物都是在灾难中取得成就的,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2、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它与第三段内容有何联系?找出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说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一句话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明确: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作者对这些发愤著书的古人进行了热情歌颂,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作用:照应开篇。
六.要点小结:
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的问题,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课文第五节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
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志向。并以此自勉。
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再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学
检查同学对第五节的背诵。
二.重点讲析
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设疑讨论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 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四.典题拓展
浅析《报任安书》的抒情艺术
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分析见上节)
大量的铺排,增强了感情抒发的磅礴气势。如叙述腐刑的.极辱,从“太上不辱先”以下,十个排比句,竟连用了八个“其次”,层层深入,一气贯下,最后逼出“最下腐刑极矣”。这类语句,有如一道道闸门,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越蓄越高,越蓄越急,最后喷涌而出,一泻千里,如排山倒海,撼天动地。
典故的运用,使感情更加慷慨激昂,深沉壮烈。第二段用西伯、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受辱而不自杀的典故,直接引出“古今一体”的结论,愤激地控诉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封建专制下的酷吏政治;第五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又如“猛虎在山,百兽震恐……”一句,运用比喻,沉痛控诉了人间暴政对人性的扼杀和扭曲,形象地说明了“士节”不可以稍加受辱的道理,真是痛彻心脾。其他还有引用、夸张、讳饰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要点总结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这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同步练习P59-60
2.写一篇短文,描述司马迁在狱中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报任安书
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一、“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1.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2.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
3.“我”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报任安书教案1 篇9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
《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 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
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四、分析第三段“仆之先人------曷足贵乎”对照翻译,让学生分析重要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五、布置作业:把文章中空白处翻译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3—4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
教学步骤: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六、归纳2-4段重要字词。
七、布置作业:做试卷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5——7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朗读1——4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翻译第五自然段。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6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四、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7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六、朗读5-7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七、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高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09-11
报任安书07-21
报任安书 翻译10-04
报任安书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07-09
语文 -《报任安书》07-30
报任安书字词01-19
报任安书重点字词01-07
读报任安书有感06-09
读报任安书有感800字10-14
任安独存的历史典故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