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精选8篇)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1
浅谈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策略
摘 要:现代教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要求现代学校内部教学真正体现教学的目的性,与此同时还需注重教学实践研究性,保证教学有效落实到学生自身,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育。高中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培育场所,需要教师自身真正参与实践和研究。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试着分析和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和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保证教育教学的高效性,实现现代教学有效落实。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实例;课堂内部
教学和学习是两个参与者身体力行同时需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高效性。高中地理学科作为现代高中课程内部的一部分,通过对相关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人文、环境、资源等内容的讲解,向学生讲解和呈现相关的文化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高效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了解和掌握,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育。
一、教学实例来源社会生活,保证教学真实性
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学校内部教学实践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真实性,高中地理教学是以现代社会地理实际为基础,通过高中地理内部教学内容向学生呈现现代地理风貌,真正保证教学真实有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引用地理内容和近期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以此为例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和了解现实生活呈现出来的现状,真正保证学生在学习课堂上对于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现代有效教学。
例如: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例向学生呈现高中地理内部的魅力。在讲到“自然灾害”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近几年存在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水旱灾害”等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明白相关地形地质理论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的真正应用,保证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研究性,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实现现代教师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保证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融合和补充,达成现代教学新思路
高中地理是一门基于现代生活基础之上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以生活存在真实事物来教育学生和参与教学,这就需要教育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保证内部教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真正了解和掌握,积极落实教学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内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到“地形、地势”的相关内容时,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明白“喜马拉雅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地形、地势走向以及对于其地形形成的影响等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真正保证教学的有效落实。再如,若生活中某一地区出现“火山喷发”,教师可以依据此带领学生对火山喷发出现的原因、喷发物质的成分、喷发后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通过生活真实事件了解和巩固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高效参与学习。
三、注重课堂教学方法,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内部
课堂学习是学生有效汲取学习内容的重要支撑,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有效应用各项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学方法的辅助对学习内容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要想真正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教师就需不断带领和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不断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汲取课堂学习内容,达到实践信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起到巩固补充的有效作用。注重在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上无压力、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和讨论,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保证现代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实现对现代学生的高效教学和培育,真正保证学生的有效成长和成才。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践行做文化精神支撑,良好的教学技巧和应用方法落实到学校内部教学中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在以后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下,现代高中内部教学将更加真正有效,落实到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上,落实到学生学习习惯加强上,落实到学生成长成才重视关注上,实现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实现现代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高效。
参考文献:
[1]柴慧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科技资讯,2010(33).[2]李孔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J].教学与管理,2006(7).编辑 温雪莲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2
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己走进我们的教学实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对在职校电工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 对深化职校教学方式的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电工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创设的具有研究意义的课题的真实的情景。为了便于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这项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创设情景类似于构件“认知平台”, 这种平台的建立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熟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能力, 创设最适合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引导学生从这里开始进行探究活动。创设问题的实际情景是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的关键。这些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问题, 更提倡非常规的问题, 只要是可以引出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问题, 都可以是创设问题的情景。创设问题情景, 一方面使研究性学习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使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电工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可以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运用精确的描绘性语言, 描绘出某一电工图景, 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景中。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能产生磁场, 这说明电与磁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 那么利用磁场是否能产生电流呢?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问题情景中去了。
第二, 借助生活实际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从中引出问题。在现代社会, 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电是紧密相连的, 但人们对许多电器的工作原理和注意事项的原因是不甚理解的, 人们对其都处于一种“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比如, 在上《涡流与磁屏蔽》这一节, 我们可以从微波炉的使用注意事项中引出问题:“我们知道微波炉是用微波来给食物加热的, 但在使用微波给食物加热时, 为什么不允许把食物盛放在金属器皿中加热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深究其中的原因, 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
第三, 借助演示实验, 创设问题情景。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创设问题情景的重要手段, 由此教师把学生引入要探究的问题情景中。比如, 在上《电容器》这一节时, 本人先把一只标有“220V, 15u F”无极性电容器的两根引线直接插入220V的电源插座中, 然后把电容器的两根线瞬间短路, 这时就会出现“啪”的一声并有电弧火花出现。面对这种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激发, 进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心理, 此时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引导学生去探究电容器能储存电荷的机理。
总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使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必须让学生能提出问题, 以问题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 否则学生不能进入一个问题情景, 就没有研究、探索的欲望。因此也就不可能主动地去研究, 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激励学生主体参与电工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学生的自我选择将形成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他们会因此不断进行自我调控, 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中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习兴趣的产生。主体参与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每一个学生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既然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主体参与呢?主体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入性, 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态度与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首先应考虑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准备好充足的实验器材。电工技术基础、电机和变压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和电工技能训练等电工课程都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的, 在引导学生对电工未知理论 (对学生而言) 的探索和电工技术的实际应用等方面都离不开实验、实习的器材。有了实验、实习的器材就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了研究的对象, 从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反之, 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其次,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教师应树立起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凡是估计到学生自己经过思考能得出的结论, 尽可能让学习自己去获取, 教师绝不可以把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当然也不能把问题设计得很复杂, 超出学生的能力。教师应从学生问题探究的引导者、解决问题的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第二, 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自由的状态下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中处于平等地位, 学生能够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 并有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权利。没有自由的学生, 在教学中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参与。为此中职电工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 (1) 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多动脑筋, 鼓励学生设疑质疑。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围着问题自主探究的过程, 是一个学生自主释疑又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学生的见解肤浅而嘲笑他, 也不能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太离奇而大为恼火, 更不能因为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而横加指责, 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 (2) 还给学生以动手的自由。学生对电工未知知识 (对学生而言) 的探索和电工技术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 当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时, 就应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让他们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那种给学生实验设置条条框框的做法是与科学探索的精神相违背的, 与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3) 还给学生以发表自己想法的言论自由。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 对问题的看法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只有学生在相互的探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才能探索出实验的结果。
三、开展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将电工学习置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情景中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 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的前提, 问题应存在于整个电工教学过程中, 应使电工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评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 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升, 促进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
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课堂讨论”成了研究性学习的课掌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行为。学生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或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 是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有效方法。在优化的电工课堂讨论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强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的创造智慧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把课堂讨论当作学习活动的主阵地, 真正觉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其求知热情及展现自己的愿望才会不断增强, 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就大大提高。课堂讨论的优化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为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 让学生心情愉快, 思维活跃、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 课堂讨论必须全员参加, 要面向全体学生, 讨论的内容、方式要照顾到各种水平的学生, 这样才符合促进全员参与、争取大面积丰收的宗旨。 (3) 要保证讨论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能促使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去思考和讨论。在研究性学习的电工课堂教学中, 课堂讨论的主要组织形式应为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应根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 按照学生的学识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编组, 或自愿结合编组。一般以座位前后四人为一组, 这样学生不再只是面对教师, 也可以面对同学。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 每个小组是一个合作研究的群体, 为每一个同学创设了“无威胁”的课堂氛围。
四、结语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合作与交往能力, 信息收集与利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认为自己只要懂得本学科的电气理论知识就可以应付教学的观点在研究性教学中是行不通的。因此, 在电工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 与学生一起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编著:《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学生的研究行为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显现了个体特长,培养了新课程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自觉意识,有利于端正严谨的科研态度,形成相互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最终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完善的人格。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是唤醒”,学生一旦被吸引,才能和作者的心灵碰撞,产生共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议题,自主探索。例如:教授《红楼梦》时,我首先制作了一个网络课件,将《红楼梦》前五章的内容线索、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画册、《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等等包涵其中,学生痴迷于此,兴趣盎然;其次,我再让学生自己阅读比较,提出最感兴趣的内容;紧接着,我在简单梳理《红楼梦》情节后,让提出相同问题的学生组合成同一小组,自己拟出论题,开始查阅资料研究,其间,我只做方法性指导;最后,让学生把他们的研究内容整理成小论文,或制作成幻灯片,每一组请一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二、构建适合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实现教学主体化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研究。学生应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由独立学习到对学习有所独创;教师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
三、组织专题探讨,提高探究能力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①六国破灭之我见。②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
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情况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為,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说法,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否有几分道理,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质疑,充实自己的论据,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随机应变的能力,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四、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五、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去探究
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恰好是来自于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所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层面的见解,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大力展开研究性学习,那么高中语文课堂就不再死板而枯燥,而是学生放飞思维的起点。不仅能够让学生们获取大量的知识,而且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肖革意.高中语文新课程如何实施研究性
学习[J].中学语文,2010(30)
[2] 贾佃海.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
学习[J].学周刊,2011(26)
[3] 王秋菊.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J].辽宁教
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培养 篇4
摘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任务不在于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不在于学问有多深,而在于掌握做学问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指导他们掌握适合的学习策略,是当代大学教育之中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策略,培养
一、学习策略的概述
1.学习策略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56)在其人工概念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的概念。心理学家Newell、Shaw和Simon(1958)随之利用计算机有效地模仿了问题解决策略,从而形成“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概念。综合国内与国外不同学者的看法,我们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清静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一句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系统。【2】
2.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是一个多水平、多层次、动态的操作系统,包括四个部分:认知策略,含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含计划、监视和执行策略;情感策略,是与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有关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含时间管理、学习环境和寻求帮助策略等。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特点
1.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大学生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但是,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且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策略水平不高。在学习策略应用上表现为心理学习策略维度和行为学习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高,自我调节策略维度的使用水平较低,说明大学生更擅长运用复述、阐述、组织加工、积极反思、寻求人际帮助、文献求助和实践应用等心理或行为策略。这些策略使用水平较高是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基础和中等教育,这些已有的教育经验较为强调这些策略的教学和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影响较大。但这种不全面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的调节问题,使得学生情感控制、动机控制和理解控制等策略的使用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学生快乐学习和全面发展。从成长的角度来看,自我调节策略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策略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进步程度进行监控、管理朝向目标的前进过程并评价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必要时做出修正行为,还可消除焦虑,防止因焦虑而产生的注意分散。【1】目前,我国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教学与指导”。另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反而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过分依赖。最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应用能力较差。【4】
2.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
2.1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
由于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新生之间彼此较生疏,同教师的交流也比较少,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一年级大学生的资源管理策略水平明显低于二、三年级的学生。而三年级大学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认知策略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因此显著高于一年级的大学生。再则因为考大学的压力使一年级大学生在他们的高中阶段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监控
策略和情感调节策略,这些策略对他们的大学学习持续产生着影响,因此他们的元认知策略与情感策略水平都比其他年级的水平要高。【2】
2.2男女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
男、女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整体水平基本一致,但女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比较强,善于积累和运用信息加工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如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而且女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借助一些外在的辅助手段来帮助学习,如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等,因此女生的总体策略水平略高于男生。【3】
2.3文理科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
我国传统的理科教学模式使得理科生大多靠机械记忆的方式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主动加工信息的积极性,久而久之,理科学生就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很少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或从材料中做出推论,造成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水平不高。【2】在高校里,文科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理科大学生轻,这使得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去一些好的学习辅助性策略,这造成了文科生的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的结果。
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研究
1、传授学生学习策略的知识
学习策略本身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它包括设定目标、评估学习水平、监控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机、调节学习情绪、改善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图书资料的利用等内容。教师在传授学习策略的知识时,不仅要教给学生一般的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自我监控、检查、评定或修正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选择使用更加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学习策略特点,进行专门的指导。
2、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与内容
在大学教学中“老师读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背笔记”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下降。因此,在传授具体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为重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各种学习策略教育、训练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其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也只通过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提高来反映。因此,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策略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能力是实施学习策略培养的重要基础。同时,学习策略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它更强调平等、尊重的原则,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帮助和促进他们的学习策略发展。故在学习策略教育的实践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习策略教育成败的关键。学习策略教育比其他形式教育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自觉调控。【5】
4、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价值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并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进一步促进学习;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自己去寻找能够在实践中施展才华的机会,不要做那种“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只有通过这种“走出去”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形成大学生的自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结束语
总之,学会学习是现代学习的一种新观点,对大学生更是如此。所谓学会,不仅仅指学习者
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式,也指学习者要使自身的学习活动符合自己的个性。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自如地开展学习,并能及时反馈,进行自我调控,学会学习,毕竟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5
摘要: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调整,“提高小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这一改革春风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主动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适时创新课堂教学,传授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乐趣,为小学生的自学做好万全准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教学环境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渐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而小学语文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逐步得到师生们的关注。
一、打造有趣的教学环境,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活泼有趣的东西。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将课堂营造出一种欢快、和谐、明朗的氛围,使孩子们的心情都能放松下来,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课堂之中,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来说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课文《猴子捞月》时,为调动小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同学们都见过猴子吗?猴子都哪些特点呢?”在问题的激发下,孩子们也会打开话题,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此时,可以继续问:“本文的猴子正在做什么呢?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一来,大家对新课的探究兴趣迅速提高,回答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强了,为调动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巧妙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完成自主学习。待学生自学完后,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确定课堂的教学环节。结合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法。例如,在学习课文《匆匆》时,就课文的写作特色为题,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先在小组内讨论文中的修辞方法的使用,之后,再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思考重点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人。在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充分去阅读课文,积极思考、感悟、加强情感体验、不断探究,切记千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如果学生的自学只是简单的走过场,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样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进度,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促进小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主动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有效指导他们展开自主探究。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唤醒,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真正得到落实,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结合学生的说,才能够真正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因此,笔者在上课时也总是想方法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切实做到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为学生构建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我也会经常鼓励学情不同的学生就自己的学习情况阐述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自主表达的引导,能够让全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到学习之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学科。
五、激励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多样、灵活、生动且丰富的评价语,好的评价语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氛围也总是生机勃勃的。例如,我在探讨课文《快乐的大公鸡》时,让学生扮演大公鸡的角色,然后在主动去阅读课文,此时,我抓住时机,多鼓励学生,“大家读得真不错!”“我们听了都很佩服你读的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听!”这种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鼓励能让学生听后被深深感染到,在这种语言的感染下,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渐渐形成。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建立分组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每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实践表明,丰富的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激发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促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当语文课堂充满乐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当中,在此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为学生的学习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6
以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为对象,调查语言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的关系.该研究以Oxford的`SILL问卷测量调查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并以MBTI和ASSIST风格模型及其量表分别检测学习风格的两个不同方面.逐步线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四个策略组的使用分别表现出MBTI风格模型四个单极维度的特征,多个策略组的组合使用分别体现对ASSIST风格模型三种学习偏好.从而表明学习风格是多方面的,学习策略的使用可以影响学习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作 者:莫新语 MO Xin-yu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南宁,530003 刊 名: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0(1)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学习风格 语言学习策略 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7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从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 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交往与承受能力、竞争与平等意识。合作学习理论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 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现在,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教学方法中的主流方法之一。
在我国,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这一来自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名著《学记》中的论断就曾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今天,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堂教学曾经呈现出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 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因此,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了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在相同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合作学习成为首选的学习方式。通过对400余名初、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 教师提出的合作讨论的问题较有价值。但是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合作学习的方式单一, 合作成员的角色分配不明确, 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与灵活的调控能力, 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等。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较为普遍的现实问题。
经过三年的调查、实践与研究, 笔者借鉴国内外合作学习研究的成功经验, 从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以课例为载体, 通过多种研究方法, 总结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归纳了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 式
1.任务式合作学习。
任务式合作学习需要创建真实的任务情境, 把每一个学习内容分解细化为若干容易掌握的“任务”,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 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 在七年级《网上安家》单元教学中, 我为学生创设了“我是环保小卫士”的学习情境, 将整个网站的开发制作分解成若干任务, 包括搜集整理资料、网页规划、网页制作和特效制作。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按照各自的特长分别扮演“网络编辑”“美工师”“设计师”和“程序员”, 分工合作完成网站的制作。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熟悉了网站规划、信息搜集与筛选、网页制作的方法, 激发了“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生命和绿色拥抱”“低碳环保我先行”“保护动物, 与自然和谐”等环保意识, 并且使学生们的思想、知识、技能等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得以提升。
在进行任务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合作性和整合性。
2.讨论式合作学习。
讨论式合作学习就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 先独立思考, 再各抒己见, 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探讨, 以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 在高一年级《生活中的网络语言》一课中, 从学生所了解和熟知的网络语言说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指导他们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想研究的小课题, 经过小组的交流与讨论, 经历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 顺利地确定了研究课题, 提高了学生的课题意识。各小组之间也学会互相倾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并通过横向比较意识到与别组的差距, 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在进行讨论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讨论问题的难易度、讨论时间, 以及总结和评价。
3.竞赛式合作学习。
竞赛式合作学习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 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分组竞赛的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七年级《网络搜索》一课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掌握学习重点与难点, 我采用了类似“开心辞典”的知识竞赛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赛, 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掌握网络搜索的方法, 学会选择不同的搜索策略, 以便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搜索相关网络资源, 提高搜索效率。
在进行竞赛式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提前明确竞赛规则和公平的操作流程, 并引导学生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 用以保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以及小组之间展开友好竞争。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 略
合作学习的策略是指在教学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互动合作、交流碰撞的方式、方法的总和。
1.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前提。课前, 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的合作学习内容, 可以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所设计的具有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自学后质疑、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这样, 合作学习才能有目的、有重点, 避免流于形式。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过程中, 应注意预设的合作学习目标与任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活跃人们的思维, 同时促使人们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 不断激起学习热情。因此, 在预设学习内容时, 应尽量做到将材料熟悉化、生活化, 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在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过程中, 还应注意内容的难度要适中。学习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小组的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水平来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 既不能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 也不能让学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无法完成, 而是要让学生经过努力后顺利掌握知识。
2.合理分组, 强化角色意识。
开展合作学习, 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 根据“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调整, 即按照学习成绩、性格差异、工作能力、爱好特长、男女生比例等, 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 以4~6人为宜组建小组, 使各组成绩相当、能力均衡。
开展合作学习, 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组内每个成员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如:小组讨论的第一负责人、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并且, 一定时间后组内成员之间要进行角色互换, 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的公平性, 使每个成员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 互相帮助, 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归纳意见或建议, 在他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对角色分工不清的小组, 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 及时予以表扬;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 及时发现、制止;对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 拿出来供全班学生思考、讨论。
4.合理运用多维评价, 提高合作成效。
客观、全面、及时的评价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推动力, 新课程倡导的是多元化的评价。因此,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 特别是时间较长的合作学习要加强过程中的评价, 以便对合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从评价方式看, 包括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从评价内容看, 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篇8
[关键词]:自主学习 关注生活 植根实践
一、问题提出
(一)品德与社会课现状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的综合课程,涉及内容多、广、杂,因而从理念到实践对我们都是一种挑战,给师生的教和学带来了许多困惑,有的还陷入了误区。表现为教材建议单元中的每个主题安排2——3课时,而教师往往只落实了1课时;有的只是在教教材,把书本上的内容一学就了事,不联系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情、身边景,学生不能产生切身感受;有的开展了相关活动,但只是蜻蜓点水,收效甚微;有的活动放任自流,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不能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自主课堂
所谓自主课堂,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三)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建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二、实施策略
(一)教学要关注于生活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大胆放手教材,挖掘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来完成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生活的意识。
1.聯系生活环境——开辟自主的空间
教育无处不在,学校、社区、社会,时时处处蕴涵着思品教育的良机,而良好环境的熏陶能取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因此,把这些生活教育资源与品社教材联系起来,可以深化品社教育。
2.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幼儿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是生活的再现。因此教学时通过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链接生活经验——促进意识的提高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二)教学要植根于实践
品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创设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是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1.实践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品社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目标的提出和贯彻,致力于学生参与状态、质量的评价,致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认识的深化和思想的升华。
2.实践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这就需要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学生乐于参与,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要关注于过程
品社课程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很多实践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而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过程,自然能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教师认真指导,安排好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重要。关注过程,还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就有了有效进行实践活动的保证。
(2)要有利于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最终为让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实践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就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3.实践要强调渠道的丰富性
品社课程的教学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通过丰富而多样的实践途径和渠道也能地获得。
(1)与班级主题活动紧密结合
班集体是学生德育成长的摇篮,班级主题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班级主题活动,为品社课程教学添砖加瓦。
如在对五下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进行教学后,由班委会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华夏五千年”知识竞赛。全班分为六组,通过抽签、钓鱼、打气球等的方式,让各个小组进行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类型的竞赛。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个人。在这个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竞赛过程中,有关祖国历史文化、民族、国情等知识被学生主动吸收,对祖国的亲近感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少先队活动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体。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品社教学与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深化品社教育。
时代呼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以“主角”的身份进入学习“舞台”。自主学习让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亚珍.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教学[J].小学德.2004.9
[2]温健华.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开放性的思品教学.中国知网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政治论文]研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01-17
“一对一”声乐教学的研究与探讨07-19
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09-03
高中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策略研究07-23
弱电工程施工和管理研究与探讨论文07-08
研究性学习探讨10-15
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12-10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08-12
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教学05-08
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