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人(通用8篇)
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人 篇1
中庸思想在现代企业的智慧
中庸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中庸为主的中道管理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之一,可以说,孔子的行动哲学,以“中”为基本哲学范畴。中庸之道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环境下尤为重要,如何尽职尽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得体适宜,必须运用中道的智慧。
“中”就是中正、中道;“庸”即是常、常道、常规。“中庸”即指把中正适度作为处理事物的普遍准则。“中”是有原则的。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庸”是有方法的,即权衡把握事物的利害,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选择最恰当、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但是《论语》并没有详细的解释这两个字。“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有三层意思,一是中庸即中用,用中的之意;二是“常道”;三是“平常”的意思。综合起来“中庸”意思是把过与不及统一起来,采取适时适度适宜的方法,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其中主要包含时中之道、执两用中的技巧、过犹不及的认知等智慧。
“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的《彖传》:“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蒙卦表示希望亨通。所以,以通来行事,是符合蒙这个时机的。它要求我们把握契机,在适宜的时机中做出恰当适度的行动,这样事情才会顺利亨通。所谓“时中”的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指明“时”变了,执行就须依时而权变,以求其和。
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意思大概是说,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过和不及效果都是一样的。不缺位也不越位,与此完全相合。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在位谋政。身在一个岗位上,我们首先要做好本分本职的工作,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身份职责,恪守职守,不能逾越上司与下属的界线。在处理与上司的关系中,尤其要注意“过犹不及”的问题,往往有些助理、秘书等职员,搞不清自己工作的辅佐性质,而越俎代庖,代替上司作抉择下命令,逾越了自己的本分。这是做法过分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缺位的情况。有些刚出社会的新鲜人,过于拘谨,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而且十分被动,工作没有热情,不积极主动,这些都会造成工作的缺位。因此,在处理上下级的关系上,不可以越位或缺位。必须时刻恪守自己的本分,在上司面前要谦虚,不可以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智慧,或者卖弄,辅佐性质的工作必须把上司的意见放在第一位,服从 1
上司的安排命令,不可以走在上司的前面,否则你的上司会认为你太张扬骄傲。“执两用中”出自《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是舜执政的经验,深入百姓。掌握过与不及 两端,才能集中正确的意见,制订合理的政策。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处于各种问题的抉择之中,对一个问题总是会产生两种甚至多选的答案,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稳妥的中肯的答案,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智者叹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说》者,如是而已。”中者,无形无象,如何判定呢?我们必须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境来考虑。首先,工作要符合适时原则,时刻保持与时机的联系,与时俱进,把握契机,在准确恰当的时机中有所为。《说文》里,“庸,用也。”中庸的本意就是中用,也就是直接把执中而得的“中”拿来应用的意思。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是孟子对中庸的发展。他主张我们在执中的过程中要懂得权衡,变通。对此朱熹解释说:“执中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如果只懂得执中,在多项选择中选择稳妥谨慎的答案,不懂得变通,那么这样与选择其中一个过分或不足的都没有区别。
中庸不意味着平庸,什么都不做,庸庸碌碌平凡过一生,中庸是在变中求得中和,变中掌握为我所用的时机。儒学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统筹兼顾、情理均衡的价值追求“中”即是中正,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人首先站稳脚跟,摆好自己的位置。首先是你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安身立命的前提,首先要有自己的原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做起事情你才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原则性。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要明确自身身份,忠于职守,然后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遵循适时,适地,适度的原则,懂得应变,随时机场合等转变而适当改变策略。在时代浪潮,商海浮沉之中,掌握应用中庸的智慧无疑是明哲之道。
在现代企业中,作为一位职员,必须处理上下级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有对外的关系等等。首先,无论何时何地,他必须坚持诚性,始终对本公司忠诚不二。诚性是作为一个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庸的本质是诚性的守恒。儒家典籍《中庸》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固然讲“不易”,但不是不讲变易,而是要把诚性作为变化中的不变性,这才是在变化中“不易”的价值所在。反过来说,坚持诚性是为了更好地变易,否则讲诚性就没有实际意义。真正的诚性是应该做到生命不息,变革不止的。变易也不是顺其自然式的被动应变,而是主动求变。在主动求变或者在企业管理“变法”,使企业更加包容,不断出现质的跃迁。当然,对于企业实施变革时存在着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也不能等闲视之。依靠诚性正有助于消除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保证
在变法图强中沿着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庸是不断超越自我,是更加包容中的本色犹存。在不断变法图强中始终能够做到不违背诚性的“天性”,就有助于将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基业长青。
在变革的利益冲突面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是中庸之道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这不是要当和事佬、和稀泥,甚至丧失原则,而要凭着诚性。出于公心统筹兼顾。企业的每一次变革,在内部都面临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管理者自己也面临着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兼顾的考验;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促使企业朝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都会极力推荐或者力主自己认为合适的决策方案;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管理者要站稳自己的立场,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做出更为客观的决断。我们在现代企业中所讲的诚性不是愚忠,不是以人身依附为基础的亲亲疏疏、尊尊卑卑、长长幼幼的“差序格局”,而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上的职责和职守,其特点是重平等、重理性,坚持的是普遍主义原则,不能形成特殊主义的内部人利益本位。在这个意义上讲,能否“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正是管理者或者执行者是否具有诚性的表现。
作为一名职员,只关注本位工作,只做好本分,只懂得按照规章制度,只懂得服从上级安排,那么这不算是一位称职的成功的人才。因此,成功的人才应该在诚性的前提下懂得权衡,权变,变通。员工在执行中往往独当一面,具有一定的随机处置权,需要掌握经权之道。执行需要“权”,而执行中的对诚性的执著就是经;如果说“经”是执行者的天职,“便宜行事”为权,那么经权之道就是在执行中需要员工以对企业负责的精神用好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管理者为什么敢于向执行者放权呢,这就是以诚性为本。员工在具有自由选择权或者在具有选择的自由度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不变应万变,靠的也是对企业的诚性。历经执行的考验,企业也就巩固了诚性基础,锻炼了执行团队,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有了这样的核心竞争力,不张扬也会被人重视,企业在表面不动的情况下也会改变面貌,管理者在无为中也会有所成就。
如果说讲究中庸的方法是一种权变,执行中诚性的执著则是不能权变的,“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能够将中庸真正落地生根,确属不易。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那才是中庸管理在执行中作为制胜法宝的魅力之所在。在动与静、变与不变中,在过分与不足之间寻求稳妥恰当的抉择,做到合乎时宜,随机应变,这样就是实践中庸之道的最佳方式,这样必让你在职场得胜。
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人 篇2
一、中国企业文化管理现状
1. 企业文化与文化管理
文化在企业中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塑造、构建及管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LOGO的制作和形象的塑造等;第二阶段重点在于对企业形象及产品的推广;最后就是将文化融入到日常管理当中。随着时代的进步, 新时期我国企业已经成功的从文化建设转变成了文化管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经济进步的产物。
实施文化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西方发达国家传播而来, 对我国企业经营者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并逐渐将其应用到管理中, 然而却存在理念与实际不符的现象, 新时期只有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 促使其从深层次的角度理解企业文化, 才能够更好的展开工作。
2. 企业管理新模式
企业在经历过建设文化的过程以后, 就要切实落实文化。实施文化管理, 将企业中的文化进行梳理和提炼, 促使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诞生。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 制度化和亲情化等现象严重, 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文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的精华进行了继承和延伸, 同时进行了创新。在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中, 能够展现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 将职工视为企业的主人, 促使其在工作中更具热情。有助于改善传统管理模式中以亲情和友情为主的思想, 能够帮助企业将所有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精神融为一体, 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二、中庸智慧在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中的融入
1. 经营过程中的“通权达变”思想
孟洛川是《史记》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他运用“通权达变”的思想, 积极乐观的面对商业经营, 当商品滞销时, 他运用资金进行大量购买, 在商品短缺时高价卖出, 赢得了著名商人的称号。
很长一段时间, 我国企业经营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都认为这一思想已经过时, 无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的运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 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新时期, 企业经营者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职权, 增加同企业职工的交流和联系, 通过对职工的关心, 促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企业主人翁地位, 从而更专心的为企业进行服务。这就是“通权达变”思想在新时期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它的中心思想是企业领导者通过加强与职工的交流, 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
2. 团队精神建设中的“致中和”思想
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是企业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领导者要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度量及时解决职工之间的矛盾, 促使企业从领导到职工能够上下一致, 从而激发职工的潜力, 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领导者应在构建团队精神的过程中持有“求同存异”的思想, 在尊重职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促使职工从整体上保持一致。要想达到这一效果, 同样建立在企业领导者充分尊重和了解职工的基础之上, 不要在职工工作中发生错误时就采用指责和惩罚的方式, 而是应当承担起领导的责任, 首先做好自我检讨, 并调查职工发生错误的具体原因, 在此基础上视情况给予重新工作的机会, 这样一来, 职工更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努力, 长此以往, 企业必将形成一个和平的内部环境。
3. 华为成功的过程中的中庸思想
任正非是我国华为企业的总裁, 他先进的管理理念促使华为成为我国一级的电子品牌。他提出的“灰度管理”理念, 对于提高管理者素质、把握企业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宽容、妥协和灰度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他还提出将中庸智慧同“灰度管理”相结合的理念, 在华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包含了“中和”和“执两用中”等思想, 其中企业管理者应作出的妥协不是无限制的, 而是在保持一定平衡度的基础上进行妥协。这样一来, 华为企业职工在日常工作中更能够有效的发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及岗位, 也正是这一思想, 促使华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三、结论
在文化的基础上实施企业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中, 应充分将我国古典文化融入其中, 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促使企业从整体上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中庸智慧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还能够提高职工凝聚力, 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促使各国经济取得巨大进步。我国企业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 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改善管理方法。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我国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效融入了文化, 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更有效的实现, 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我国部分企业在改善管理时, 有效融入了中庸智慧, 对企业的长期经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从企业管理的现状入手, 对中庸智慧在现代企业文化管理中的融入进行了探讨, 希望对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庸智慧,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现状,融入
参考文献
[1]邓美芹.中庸智慧与现代企业文化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周海江.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人 篇3
治理国家与管理企业,其理是相通的。《中庸》之“九经”即九条道路,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或文化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
第一条道路是“修身”,目的是“道立”。俗话说“三十而立”,这个“立”就是“道立”的“立”。一个人在一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逐渐形成并一直坚定地追求的思想、信念或信仰,然后为之付出自己的一生而无怨无悔。如何进行“修身”呢?“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齐”的繁体字“齊”通假“斋”的繁体字“齋”,古人说的“斋”是“心斋”,不单单指吃素。举个例子,看古装片的时候,每逢有大的庆典或者祭祀活动,领导者都有一个经常性的行为就是独居、沐浴更衣,通过一个庄重的仪式来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得自己的心情保持平静。人在极度平静的时候是可以产生智慧的,儒家讲“正襟危坐”,宗教家讲“打坐”,心理学家讲“冥想”,这些只不过是不同学派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平静的状态,这个时候大脑思维极度敏锐,思考问题效率也会极高。“盛服”就是穿着盛装的样子。盛装的目的不是炫富,而是着盛装之后的一切行动和行为都要受到约束。因此“齐明盛服”就是通过约束内在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来约束自己,在个人的心理上直接形成“非礼不动”的观念,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二条道路是“尊贤”,尊贤的目的是“不惑”。贤者是能力、见识都要远远高于我们自己的人。只有尊重、尊敬贤者才能使得贤者给我们提供有用的意见和建议,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时候才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如何尊贤呢?“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谗”就是谗言,“色”就是枕边风,“货”寓意物质财富,“德”则是侧重于内心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要主动远离谗言,而且在别人进谗言的时候能分出来说的是谗言,因为谗言往往伴随溜须拍马而来。贤者崇尚正道,不屑于玩弄权谋、诡计,而权谋诡计又往往最容易中伤贤者,“去谗远色”不仅可以保护贤者,更可以让贤者了解一个人的素质而主动亲近。因此,要有分辨能力,这是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情世故”,要能够根据别人的话去判断别人的想法,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信什么,这是“人情世故”的真正内涵,而不是所谓的圆滑。拿工作举例,“工作”的概念是满足物质需求的手段,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活着;“职业”的概念包含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付出的精神劳动,既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也可以得到部分精神上的享受;“事业”则是倾注了一个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它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而是要追求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也就是“道立”的“道”。《周易》中有一个对“事业”的精辟定义: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因此,能够做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自然就会得到贤者的认同,就会团结志同道合之士,就会有贤者辅助。
在企业管理中,不论是领导还是职工,当大家都以企业的发展作为个人人生发展的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就是企业的“事业”。当大家都能清醒自己去做什么、为了什么去做的时候,就会多出一点公心、去掉一些私心。在一个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就能做到“情境领导”中提到的以“绩效”为中心。
第三条道路是“亲亲”,目的是使“诸父昆弟不怨”。其做法就是“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就是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领导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岗位,因为虽然岗位不同或许作出的贡献也不同,但是本质上来说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在自己的岗位上使自己存在的意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这就值得别人尊敬,对别人来说这是“敬人”,对自己来说这是“敬岗敬业”。大家都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就会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和同事关系,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这是“尊其位”。不同岗位作出的贡献不同,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自然就有所区分,能力强、贡献大,就要“重其禄”,这也是绩效的观点,只有取得了“绩”,才能得到“效”。要想和某人搞好关系,至少应该知道他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然后和他沟通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同其好恶”是对于好的要学习,做到“见贤思齐”;对于不好的,在承认他的优点的前提下,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要做到“见不贤退而自省”。
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领导就像是一位家长,员工就像是“诸父昆弟”。领导者既要做到使得诸父昆弟不怨,员工之间又要和谐共处,作为领导者对员工就应该“亲亲”,员工之间也应该“亲亲”,逐渐培养自己“敬己、敬人、敬事”的态度。
第四条道路是敬大臣,目的是“不眩”。只要做到“官盛任使”,就是敬大臣了。“不眩”的意思是什么呢?一个人如果站在最高处、“会当凌绝顶”的时候,不仅会出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还会出现“眩”的感觉,也就是头昏眼花,看东西都是朦胧的感觉。可以说从“敬大臣”这一条开始,“九经”中其余的条目都是开始要求领导者了。前面说过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就像是一个家族的家长,是负责制订战略的,必须要时刻保证头脑清醒,不能出现“眩”的感觉,否则,战略出现偏差,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如何“敬大臣”?企业中的“大臣”可以比喻成中层领导中那些在关键岗位上的人员,是高级部下,他们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支撑力,或者说是企业盈利的主要支撑点。对于这些岗位上的人员,要体现出一个“敬”字。要“敬大臣”,就要“官盛任使”。“官”的意思是“管”,管理事情以及主管这个人。“盛”,就是说把主管的责任交托给他,考察清楚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任使”,给他任务、给他使命,并且给他的使命恰恰合于他的任务。这个道理,就是完全信任人、信任高级干部。用人的道理最怕是防之如盗贼、用之如牛马,既用又防;既怀疑又想使他忠心。因此,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既要具备慧眼识人的能力,又要有容纳部下不足的宽广胸怀,同时还要建立起适合部下发展的平台和通道。
nlc202309021739
第五条道路是“体群臣”,结果是“士之报礼重”。
在企业管理当中,“群臣”可以理解为骨干,领导者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他们就将心比心地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领导和企业。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注重“体”字,要能及时了解骨干员工的思想动态,把他们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去努力解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这样,他们也会用同样心情来面对领导。
要做到“体群臣”,主要有“忠”“信”“重禄”三个方面。“忠”是要忠于事,而不是忠于人,后者是愚忠。忠于事,就是要在做事情的时候把自己的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按照事情的客观规律来办事,不因为外界利益的改变和诱惑影响自己的心境。“信”就是要说到做到,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要“言必信”“行必果”。“重禄”就是要尽量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既要在精神上鼓励员工,体现出足够的人文关怀,又要在物质上保障员工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做事,使员工感觉到企业的温暖,自发产生出对企业的向心力。
第六条道路是“子庶民”,目的是“百姓劝”。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父母对自己的儿女都是百般疼爱。当企业领导者以对自己儿女的心情来对待员工的时候,员工自然就能从心理上感觉到领导的关怀,怎么会不好好地创造效益呢?这样互相影响,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吗?
要做到“子庶民”,只要“时使薄敛”就可以了。在该让员工做事的时候让员工做事,该休息娱乐的时候就休息娱乐,这叫“时使”;“薄敛”就是少征税。对一个国家来讲,在给企业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再对企业减税,只有企业上交国家的税少了,才能有多余的利润惠及员工。
第七条道路是“来百工”,目的是“财用足”。古人讲的“百工”是具有各项技艺的人员,主要指手工业者,和“农”相对。对现代企业而言,“百工”不仅包括了管理人员,还包括了各个技术人员,以及各种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一个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各种人力资源。“来百工”侧重于“来”。如何“来”?“来”了之后如何留下?“既来之,则安之”,既要使之“来”,又要使之“安”;既要为员工提供发展平台,又要“重其禄”。当然前提必须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帮助,同时认同企业的文化精神,这就是需要的人才。
下面提到了“百工”的标准以及对“百工”的要求: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日省”是对个人的一种反思,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日省”。“月试”实际上就是部门组织的监察、考察制度,一个月要考察一次,负责单位、负责人每一个月要省查一次,每天都要省查、反省自己。不仅“百工”,领导人每一个月都要有一次考核、考试,都要做到“日省月试”。“既禀”就是说领导给员工一件事情去做,员工要有能力去完成,这既考察了领导任人识人的能力,也考察了员工自身的能力,因此是相互的。“称事”是做一件事情能够出色地、合理地完成,也就是说员工接受任务之后完成了,同时恰到好处。很多人容易犯不能“既禀称事”的错误,同时又犯“眼高手低”的错误,常常“坐而论道”,一旦让他去实施,结果就是稀里糊涂。做事是要讲才能的,文章写得好不行,事情做得好才是真的好。要多向书本学、多向实践学、多向周围的同事朋友学,要日省月试,要少说、多做、多听、多想、多总结,逐渐锻炼自己最终方能“既禀称事”。
第八条道路是“柔远人”,目的是“四方归之”。这涉及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当前企业的市场化竞争和国际化竞争正在逐步加强,企业管理也应该在外交方面加以侧重。“柔远人”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在外交活动中做得好,在外交上使别人都愿意跟本企业交往,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上的企业都愿意和本企业合作,可以达到名誉和利益的最大化。
人和人之间同样也需要“柔远人”,这样才能广交朋友,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如何做到“柔远人”呢?“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送往迎来”不是通过一盒月饼、一个红包的方式体现出来,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心地去做,前者是一种现代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后者是一种礼节,对人以真、待人以诚。“嘉善”,讲话应酬之间发现人家的好处就要尽量地表扬;“矜不能”,自己有长处不能够傲慢,不能够在人前处处表示自己的长处,压住人家的短处,更不能将自己的长处和人家的短处来比较以突出自己的长处。
最后一条道路是“怀诸侯”,目的是“天下畏之”。
“怀”和“柔远人”的“柔”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怀柔政策”之“怀柔”。目的就是恩威并用,对员工来说感其恩、惧其威,这种心理叫做“畏”。这是道德的政治,这种畏,不是权力上的怕,也不是利害关系的怕,而是道义上感觉不能对不起企业。
如何做到“怀”呢?“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这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别的国家搞侵略采取的是亡国灭种的政策,希特勒对犹太人如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中国等也是如此,这样导致的是“惧”和“恨”。而采取“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把一个政权推翻之后并非是斩尽杀绝,而是把他的子孙找出来,分封一块土地去祭祀祖先。孔子就是商朝的后裔,周武王灭商之后,封为宋国,因此孔子又称为宋国人。别的国家有动乱,我们派兵去维持和平,待政局稳定之后,我们就撤兵,这叫“治乱持危”,如此不带一点要挟自然会得到那些国家的拥戴,既得到了人心,又起到了“柔远人”的效果。这样导致的是“敬”和“畏”,“朝聘以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最后,对别国的大使,我们的做法是“厚往而薄来”,总是想着送给别人的礼物要比人家给我们的多。而不能自己不想付出,却总想着要别人付出。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也要注意如此。有的时候也许是一次不经意的帮助就能将一个竞争对手转变为一个合作伙伴,甚至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责任编辑:罗志荣)
论现代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 篇4
【关键词】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
一、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并为广大员工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有一种融洽、合作的气氛和强大的向心力,使企业上下团结一致,意气风发,士气高昂,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吸收和利用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和科技手段,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新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手段,又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
二、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以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创造和谐的员工成长竞争环境
企业发展壮大,才能使广大职工群众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因此,加快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应成为企业构建和谐竞争环境的保证。
1、用加快发展的环境,优化员工成长空间
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用,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而思想政治工作所要构建的和谐环境,就是为了谋求最大的正效应。
企业只有通过加速发展,才能破解各种难题,缩小员工渴望成才与现实条件下的差异,才能满足员工展示自我价值、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和员工的同步发展中发挥最大效应。
2、用协调发展的环境,吸引员工不懈进取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表明,员工身处讲政治的环境,政治意识就会明显增强;身处公平竞争环境,就会主动挖掘自身潜力;身处团结和睦环境,就会感到心情舒畅;身处企业持续发展的环境,就会越干越有劲头。针对当前企业体制改革,不少员工既盼改革,又怕丢了位子;既盼薪酬改革,又怕降了工资;既盼公平竞争,又怕风气不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员工的这些矛盾心理,注重员工个体素质和企业群体素质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3、用全面发展的环境,强化员工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这个人既指个体又指群体;既涵盖人的数量,也涵盖人的素质。随着国企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企业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愈加显现,员工队伍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成才意识普遍得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构建员工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应充分发挥三大激励的效能,为员工素质立身提供持续进取的动力。一通过理论武装、政治导向、思想免疫等,使员工在物质、精神追求中得到升华,成为一支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员工队伍。二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追求单一的目标。三对岗位成才、发展有功、爱企敬业的人,不仅在精神上宣传到位,还要在物质上奖励到位,以此促进员工队伍在理论修养、思想道德、职业能力等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企业内部稳定和谐
1、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首先,要多点人文素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提升文明、体现员工智慧和素质的创造性活动,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的企业环境。其次,要多点人文关怀。把关心人与尊重人、理解人与教育人、管理人和成就人统一起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员工的零距离,达到员工人生修养的零缺陷,有效实现个人与群体、员工与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佳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融洽和谐的企业工作环境、人际环境。
2、构建和谐企业,必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和难点
维护社会和企业的稳定,防范与及时化解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既是当前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对此,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其特殊的功能,一方面,注意引导员工在确立个人愿景时,要充分看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是一体的,个人与企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因素都处于互动之中,只有把个人的愿景融进企业的共同愿景,才能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增强自身的力量,最终实现自己个人的愿景。另一方面,企业在确定共同愿景时,必须充分关注员工的个人愿景,鼓励员工发展个人的愿景,将组织的愿景化为个人愿景的延伸,通过坚持服务于员工,坚持全过程融入,使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愿景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我愿景,从而为营造更加和谐的企业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建和谐企业的目标任务,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实事求是
面对改革发展的实际,坚持讲真话不回避、办实事不畏惧、求实效不搞空中楼阁,从重实际、求实效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地把企业建成政通人和的精神家园。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确保企业有序发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可以功能互补、相得益彰。在日常工作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鉴企业文化理论,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三个文明建设中更有作为。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借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充实其内涵,确保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并使其更具效力。
1、加强企业形象宣传,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有效结合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及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技术素质的优秀职工,而且企业形象的优劣也是决定竞争胜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不断弘扬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扩大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的同时,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外有声誉、内有合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
2、确立具有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搞活做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这就需要在培养职工高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提炼出职工的精神支柱,并通过这种企业精神的不断塑造和弘扬,激励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做企业的主人。
3、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
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人际关系协调功能,尤其是不断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企业内部民主气氛的形成,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协调、宽松、和谐、理解的软环境,变古板为活泼,有利于促进企业思想工作向群众化、社会化发展。
4、完善企业的文化设施,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企业文化的硬件建设,将会增强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的吸引力,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紧密联系群众和思想实际。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职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正在趋向高层次。如果我们不能自觉地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只是满足现状应付了事,就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 篇5
企业文化是以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和接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为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环境氛围,它体现了一个公司的价值观。
首先介绍一下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是一个单民族的国家,社会结构长期稳定统一,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共同性。同时,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侧重“和”、“信”、“诚”等伦理观念,使日本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些决定了日本企业文化以和亲一致的团队精神为其特点。“和”被日本企业作为运用到管理中的哲学观念,作为企业行动的指南。而日本又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岛国,但它并不封闭守旧,革新精神强,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中重视科学技术和理性管理,并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第一、日本企业文化是以团队精神为特点的。使企业上下一致地维护和谐,互相谦让,强调合作,反对个人主义和内部竞争。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只有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才能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达成一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一样,成员和睦相处,上级关心下级,权利和责任划分并不那么明确,集体决策,取得一致意见后才做出决定,一旦出了问题不归咎个人责任,而是各自进行自我批评。日本的企业对职工实行终身雇用,年功序列工资制,所以日本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非常强。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日本人的“忠”与“孝”与中国人的理解不太一致。日本人的“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和“孝”的价值基础上。
第二、因为日本传统的整体结构就是一个“家”的联合,其顶端是皇室。日本的家文化与中国人明显不同,它注重的是财产“家”文化,而不是血缘“家”文化。因此,日本人家族主义更具有社会意义,推行家族主义的管理方法容易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员工在这个“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不是靠血缘关系,而是靠忠心和能力。而与此相对比,中国的企业文化则过多的体现出一种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上级作的指示必须无条件达成,从而过多的束缚了员工的自主创新力,员工来上班的性质就变成了给老板打工,上班的目的只是为了赚取应得的工资,因此员工没有了干劲,这一桎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日本的企业文化是让员工有家的归属感,你来上班是为了给这个大家庭尽一份力,各自有各自的职责,因此员工有了干劲,企业就充满了活力。
第三、日本企业关注顾客利益,强调服务质量。例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强调努力做到能使顾客得到真正的满意、彻底实现“顾客第一”。松下有一句名言:“客户是我的亲家”,把每天所经营的商品看做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女儿。所以,请顾客购买商品,就等于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自己的商店与老主顾的关系是新亲家的关系。宝贝女儿的婆家就是老主顾。由此可见,日本企业格外注重客户的利益,对服务质量要求高。
第四、日本企业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能力提高,但需以服从集体为前提。封建社会表现为对天皇的忠心不二,现代社会则更多地表现为服从企业利益。总之,群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的结合,使日本企业的发展深受其益。日本企业往往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强调团队合作。日本企业文化同时又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我国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日本的很多企业之所以在全球享誉盛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很大部分吸收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果能够吸收其精华,那么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这些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企业的文化,也是人们做人的标准。企业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关于人,儒家思想有大量论述,中心思想是个“仁”字。孔子很注重“人”与“人际关系”,主张提升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儒家文化重人、重信、重义、重情,企业文化应把诚、信、义、恕、让等伦理原则贯彻到从商经营中,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铸造团队精神,搞好协作,设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爱员工,重视“感情投资”,使其产生“报效企业”的感情和信念。
“和为贵”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文化对人际之间的协调、和谐非常重视。我们知道,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其内部和谐融洽,同心协力,这就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是一种团队精神和无形的力量,它对外与社会公众、与顾客和谐相处,“和气生财”,这也是一种竞争能力。现代管理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协调的局面。而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正是反映了管理文化的本质,正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儒家不仅要求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主张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动态平衡,以求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均衡地发展。人虽“最为天下贵”,但其行为必须有“度”,要控制在自然与社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儒家的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战略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
举个例子,Google公司亚洲区总裁李开复所带领的Google公司就充分发挥了这种儒家思想,Google内部的组织形态是一种非框架、非结构、非固定的状态,但是竟然实现了非常的效率,实现了高度的稳定,不能不说是一个管理奇迹,产生这样一个奇迹的背景,还是Google所处的这个个性解放向网络渗透的时代成就了他的伟业。
在企业的价值观、道德观方面,Google坚持“你可以挣钱而不必做坏事”,但在公司内部每个人都必须努力成为一个“极具创新精神、值得信赖、行事正直,而且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人”。与百度不同,Google提供的搜索结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PageRank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金钱购买排名在Google绝对无法想象,搜索结果的公正性至高无上。
在给予员工独立性的同时,Google也提供非常优厚福利待遇。在北加利福利亚,有四幢大厦构成的Google总部,有玩具、宠物,有“堆积如山”的免费午餐和晚餐,有吃不完的免费冰激凌,有游泳池和排球场,甚至还有专门的女按摩师,Google员工还有20%的工作时间被要求用来做各项运动,善待聪明的员工保持他们的体力和智慧,运动成了Google发展的新推力,这正是Google的大智慧。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主张提升人的地位,强调人的作用。
再举一个国内企业的例子,就是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的董事长胡小林。该公司主营壁挂炉销售。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推崇《弟子规》,全公司上下都要做到会背,不仅要做到背,而且把它作为做人的准则,和与客户打交道的标准。
该公司经常举办学习讲座,给会背《弟子规》并写出力行心得的员工发放奖励金、鼓励信;寄奖状给他们的父母;举办好人好事表彰大会;遇到问题时与员工谈心,讲解《弟子规》如何落实在工作生活中。其实方法是多样的,但最主要的是领导带头做,使整个公司形成上下一致的伦理道德理念。
另外,为了把《弟子规》与企业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胡小林把现行的管理制度都调出来,各个部门的考核、评比、流程、奖惩,特别是跟人打交道的制度,都调出来,用《弟子规》衡量,这些制度哪些对,哪些不对?逐一调整。以至于汇通汇利员工很明确地对《中外管理》讲:公司的企业文化都在《弟子规》里!
《弟子规》给汇通汇利带来的不仅是与客户关系的良性循环,还对胡小林本人的管理方式带来影响,使他反思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胡小林说自己曾经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员工,稍严重的就记过扣奖金。《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胡小林开始反省自己的方式。渐渐地,他能够做到要发脾气时压一压,等情绪平静下来,再和员工心平气和地沟通。汇通汇利建立的是“人本位”的合作型企业文化,从企业尊重爱护员工做起,培养员工之间的关爱、协调、互助,从而自发地共同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
以上两个公司的例子都有效地把儒家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那么如何才能把儒家文化与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经济利益和报效祖国、社会责任相结合。我国国内公司尚未真正把民族使命、社会使命作为公司使命的重要方面。若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必然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发展之处,就应肩负社会责任,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海尔公司比较成功。它的愿景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突出了公司的民族责任、历史使命。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人才的作用,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我国企业对人才重视不够。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没有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公司应建立配套的合理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晋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同时,要注意从精神上、物质上培养员工的忠心。具体措施如合理授权;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拉大薪酬差距激励员工;注重员工精神利益;多组织公司聚会、旅游等活动等。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人 篇6
摘要:本文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出发,分析了儒家核心思想中“仁”“和”“义”“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延伸与应用,肯定了儒家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同时,本文也指出,在运用儒家思想塑造企业管理思维和商业伦理时,应注意与现实现结合,保证科学性,实用性,避免文化错位。
关键词:儒家文化现代企业管理
当我们提到现代企业管理时,人们很容易想到西方管理学,从法约尔、韦伯到迈克·波特。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西方企业比较注重“理性”管理,而中国的企业更强调“人性”的管理,这明显受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如今,“儒家管理思想与当代企业管理实践”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国儒家文化的热门课题。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儒家思想,汲取有益的思想以丰富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对提高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过程
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型思想,其主要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较大的有:仁、和、义、信等。
(一)“仁”
孟子吸收孔子的思想,确立仁政学说,在《大学》中提出“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观点。用现代思想来解释就是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内圣),懂管理(外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施仁政。仁,又谓“爱人”,源于“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致敬之”。这就要求领导滴员工有仁爱之心,体恤下情,使得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二)“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经典古语讲的就是人和的意义,儒家伦理重视团体力量,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就要求企业讲人和,讲团结,以合力促发展。当然,在管理中也要重视个人能力,处理好二者关系,既调动个人积极性,又体系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义”
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虽然看似有些偏颇,但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企业个人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无利不起早的卑劣行径无疑是有针对性的。同时,儒家思想并非完全否定利,而是提倡道义经商。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儒家思想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在于引导企业兼顾盈利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四)“信”
子曰:“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只有诚意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如果没有诚意,谁还敢信?古有商鞅立木为信,今有谢延信一诺千金,足见中华民族对忠诚守信的重视与传承。纵观商界能够屹立百年不败的企业,无一不是将诚信奉为企业发展的头条。
儒家思想始于孔子,由孟子继承发展,并逐渐定型为整个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之后,经历代儒学大家(董仲舒、朱熹)集成发展,达到成熟顶峰。直至近代鸦片战争之后,西学流入,反帝反封斗争大大削弱儒学地位,上世纪5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直至拨乱反正后,国人重拾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的将儒家的精华思想渗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
二、“仁”“和”“义”“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主体。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从人出发,将道德、情感、心里等因素引入管理,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具体来讲,在该思想的指导下,首先要树立“以民为贵”的企业信念,把依靠全体职工办企业作为企业管理的宗旨,尊重关心企业员工,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发挥各级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为政在人”,成立德才兼备的领导集体,强调德才兼备的企业领导层的关键作用,这对领导层不断精近业务提高自身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将“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贯穿始终。无论是联想的“五星服务”还是康佳的“大拇指服务”都是对这种理念的现实应用。
(二)“以和为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成功的保证。如何在“以和为贵“的思想下,培养职工团队协作精神,确立共同的企业目标,以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局面是每个企业领导层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张瑞敏带领的海尔团队无疑是将“和”的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代表。海尔把自己的价值观定义为“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而这种文化牵引力确保了海尔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满意度达到最大化,从而奉献出最好的产品。
(三)“义利并重”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要富有活力,要在竞争中取胜,单靠物质刺激和行政手段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要靠“理想”、“信念”、“义利并重”的价值观。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必须是有利于企业和职工正确对待和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深圳三九贸易集团一直主张:先义而后利者荣。在其1995年与法国一家贸易集团结算时,因对方疏忽而少收了三九集团7000万法郎。该集团毫不犹豫的退还了这笔巨款,赢得了业内良好的信誉,在“利他”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与效益。
(四)“至诚守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人无信则不立,商无信也不立。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务必要把握两点:树立契约意识,塑造“诚信为本的企业形象”;确立道德理念,维护“至诚守信”的企业信誉。这是现代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的基石。青岛啤酒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并身体力行的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每一次交易与合作中。2001年青啤与新加坡一家啤酒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曾经约定:若甲方欲转让其余49%股权给乙方,转让价格按协议确定的定价原则计算”。2003年外方提出转让股权,尽管当时因市场环境不利,致使经营效果不尽理想,青啤公司还是信守承诺,坚决执行合同,保持了优异的合同履约率。这正验证了青啤董事长所说过的:青啤的百年基业,可谓诚信为本。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有几集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即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良莠混杂,瑕瑜互见,对此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搬照用,应该坚持批判继承、去糟取精的原则。
例如,儒家所倡导的“礼”,核心在于维持上下等级关系,“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拿到现代企业中就演化成消磨人的进取心和发展欲望,这是竞争
型社会所要不得的。再如,在管理目标上,儒家思想更强调“朝纲独揽”,“分权制衡”,这与现代企业所需的“权责分明”“各司其职”是相悖的。权谋之术不能代替科学管理,企业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人治更需要法制。
所以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辉煌精神文明成果是值得学习、继承的,但是每种思想都有其历史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面对全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优秀成分,让其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月兰.企业管理视域中的儒家文化[J].经济师,2006,10:235-236
[2]方为.儒家思想中的管理意义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64-70
[3]蒋晓华.儒家文化与新世纪中国企业管理[J].江苏企业管理,2006,4:41-42
[4]徐华新.儒家人本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5:130
对“中庸”思想现代价值的探讨 篇7
毛泽东曾说:“中庸孔子的一大发现, 一大功绩, 是哲学的重要范畴, 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1]”。“中庸”思想历经千年, 内涵得以丰富, 视野更为开阔, 理应成为现时人立身处世的思想资源。
“中庸”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2]”, 是儒家的道德标准。那么何谓“中庸”?各家解释不尽相同, 但大都意指哲学意义上的“度”, 就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待物时, 坚持适度原则, 把握分寸, 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 用这一客观规律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 协调矛盾, 并最终指向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各要素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和谐状态, 也可意会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调和折中。
“中庸”既是孔门创立的一种伦理道德学说, 又是孔门安身立命的方法论。概而言之, 儒家中庸思想兼具实用性与时代性。
儒家“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庸”思想是一种“和”的精神, 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平衡稳定、协调有序。“中”是实现“和”的手段, “和”是“中”的目的。将“中庸”产生的“和谐”用于调节自身, 能够有效地促进人自我身心的和谐;用于人际关系, 有助于取得众人的信任, 达到人与人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将会尊重自然规律, 合理的利用自然界, 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用于社会, 能协调各方利益, 综合不同意见, 化解复杂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1、强调身心之和
在人与内在自我的关系上, 儒家“中庸”思想认为个体的生存意义世界与身心涵养关系密切。情感与行为统一的基础是深埋在人性中的和谐, 它们来自于人性深处并以情感和思想的形式出现, 使人性在面对挑战时保持良好状态, 保证目标得以完成, 这就是中, 或最初的善。
儒家“中庸”强调克己自省, 即通过内省、慎独、改过、力行诸环节逐步实现身心之和。内省是主观自觉, 指通过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调控自己的行为, 使之遵循确定的原则。慎独指独自居处的时候能严于律己, 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改过强调人难免有过, 应正确认识并力行改正, 不能文过饰非。就力行而言, 孔子重行, 他主张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 反对语言上的巧言令色的语言上, 而是应信守诺言, 言行一致, 尤为敏而躬行, 亲力亲为。如此修身养性, 必能保持中正平和之心, 理性面对万事万物, 坚持在制约自我欲望过程中达至中和平衡, 实现生命个体的身心和谐。
2、倡导人际之和
人际和谐即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人交往的和谐, 这也是“中庸”思想基本精神的价值取向。“中庸”从人与人的异中求同、对立中求统一, 反映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即和而不同。“和”是指在不同意见或不同个性中, 谋求一种执中或和谐的状态, 而“同”是指抹杀不同人的个性来谋求单一性的一致。提倡成己及人、宽和处世等贵和尚中的和谐友爱精神。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孔子才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但如何实现和而不同?孔子进一步指出两个原则:一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 二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3、主张人与自然之和
“中庸”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主张天人合一、天人调谐。天地是整体存在的本源,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人类在追求生存和幸福的同时, 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要合理。
“动物甚至植物乃至一切生活都具有目的性, 都具有内在价值, 都拥有自己的善或利益。”[3]为此“中庸”思想主张尊重自然秩序, 遵循自然规律与天地和谐并立。此外, 还主张善待自然万物, 主张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 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 反对过度开发自然。“断一树, 杀一兽, 不以其时, 非孝也。”只有在尊重规律、保护自然的前提下, 合理改造、利用自然, 才能“使民养生丧自无憾”。
4、弘扬人与社会之和
“中庸”思想本身强调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和谐状态, 强调说君主要考察历史, 顺应民意, 尊重客观事实, 按照发展规律治理国家, 制定规章制度, 促使国家社会各个方面和谐发展, 以受民众爱戴。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将威胁社会秩序, 外加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 有必要发扬“中庸”思想的积极功效。
孔子曾提出治理天下的两种方案:一是以刑政, 一是以德礼。在德治方面, 儒家倡导在全社会实行礼制, 以促进治事, 其核心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 规范人的行为, 使社会处于有序之中, 使社会达致和谐的状态。在法治方面, 不仅体现着有法必依, 还体现着违法必究。历史经验表明, 单讲德势必缺乏普遍适用性, 单讲法又势必缺乏人文精神, 令世人诚惶诚恐。治国安邦的两端便是德法并举的“中”, 所以“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而言, 就是在治理社会中把握适度原则, 始终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真正把握“度”, 不是消除矛盾, 而是围绕“度”——最紧迫、最关键的任务, 上下浮动, 合理安排。和谐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就是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 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5、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个人的亚健康状态、利益的冲突矛盾、自然能源紧张、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团结社会各阶层投身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还要协调各方, 把握“度”, 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让“中庸”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充分地发挥与发展其时代价值。
总之, “中庸”思想它既体现了辩证法和价值论的哲学意义, 又囊括了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精神;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又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这是我们将“中庸”应用到当下社会实践, 成为可借鉴的思想资源的重要学理依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147
[2]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12
[3]孔子.《论语.雍也》
[4]张德胜等.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社会学研究, 2001 (2)
中庸的管理思想 篇8
中庸思想是管理上追求的“合理化”。要避免“过与”和“不及”,无论人、事、地、物、时及其它,都要求其“适当”、“合宜”,也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中”的标准介于没有过与不及,没有或偏或颇,没有过猛过宽,或过刚过柔,没有或左或右,而是随时皆宜,随地皆宜,随人皆宜。
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中,会对我们现代人的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以极大的帮助。
”。《中庸》的核心观念是 “诚”。认为“诚”是“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择善而固执之”,以求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
中庸,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灵魂。胡适曾说“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庸,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集》)可见中庸对于中国人的重要。
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的思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即西方人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的,而中国人是以“自我”(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为参照系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能有效的简化“信息”。
中庸思想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启示
中庸是人们行事的最佳状态,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中庸”这一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中庸之道虽然常用于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但在现代行政管理领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庸提倡“执两用中”把握“两端”寻求它们的“中”。“两端”是矛盾对立的两面,“中”即对立两面的协调、平衡和统一。
一、反对“过和不及”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阐述了把事情做论文联盟过了头,或达不到火候两种相反的状况,均不合乎“中庸”的原则,不能恰到好处。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可取的,因为二者都背离了“中”。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中,只有适中才是最好的。
“过”和“不及”就是孔子所说的“两端”,它们同样都是不好的。在孔子看来,过,犹不及,两者是等价的。“过”、“不及”可以划上等号,这是放在“中”的标准下来说的,这种将“过”与“不及”等同起来,认为它们不如“中”更有利于人际关系及事情的处理,这是中庸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现代领导者在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使权力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尽量避免“过”或“不及”两种错误倾向。因为决策权过于分散容易出现目标冲突、各自为政的现象;而在管理方面工作量又比较大,需要整体把握,适当放权。所以领导者对于决策权要相对集中,对于管理权则可相对分散。
领导责任就是领导职位所赋予的任务,也可称之为职责。责任比权力能较本质地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官品”。同时,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权力和责任成正比例关系,责任是一个制度、法律性的规定,它还与道德相联系,是一种道德的自觉。法律制度意义上的责任只是出于对人的邪恶的一面而做出的限制,是一种作为基准而存在的最低限度的责任,它对于弘扬真善美的一面来说就无法发挥作用。致使领导者仅满足于履行最低限度的责任,甚至尽可能地回避这种责任,缺乏主动性,甚至促使领导者为获得个人利益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出现。这是一种被动的责任。道德责任作为法律责任的补充,更是法律责任的提升,并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是一种通过不断完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来提高其道德责任的。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主张德治、仁政的政治家、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派从各个方面对官吏道德做了大量的阐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德治、仁政思想。这种德治、德政思想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内圣外王”,以“内圣”为根基,以“外王”为目标,并将道德修养贯彻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去,以主导人的思想和行为。
二、提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在其《论语集解》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君子内心虽然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心怀天下,有的人出仕为官,有的人则教书育人,但由于他们内心都遵守共同的法则,这种“不同”反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由于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彼此相争,这必然会使他们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这种“同”反而最终导致了“不和”。“和谐”、“以和为贵”的“和”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中庸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概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甚至也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条件。
“过”和“不及”是我们所反对的两种错误倾向,我们提倡“和而不同”。“和”是矛盾对立基础上的协调,有条件、有原则的,不是折中主义、调和主义;无原则和条件的随声附和叫作“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看到了客观事物或认识主张即存在差别,又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领导者应严格区分“和”与“同”,做到“和而不同”。凡无关原则的小事,重和谐,要协调;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就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适中地把握和运用,进行全局性的指挥和协调;不能盲目服从或献媚、附和,违背客观事实,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提出不同的建议。
现代领导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可以借鉴中庸“和”的思想,提高其管理协调能力。以帮助领导者用来协调、调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孔子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作为管理者,多与属下接触,关心其工作生活,爱惜、激发其才能,上下一心,这样的组织又怎么会倾呢?解放后,人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甚至出现了“两个凡是”,文化大革命后,又对其全盘否定,在这种情形下,邓小平提出了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著名论断,引领了新时代“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
“和而不同”意味着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时时处处持宽容的态度,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艺术化的沟通策略。在纠纷处理时采取调停的办法,在合作时采取共赢的主张,在学习与交流时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等等。
现代领导者应借鉴儒家德政思想,不断增强道德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廉洁奉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前,人类正快速步入知识经济论文联盟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领导者要经受的考验也越来越多,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日益复杂。因此,现代领导者若要符合新时代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就应要不断地学习钻研最新的科学技术。
三、强调“权变时中”
儒家提倡的“中”随着条件、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在不同的时机上审时度势。“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权也。”是说,虽然男女授受不亲是“礼”的一个原则和要求,但若嫂子掉入水中,弟弟则应当伸手把她救上来。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因情势之异而权变。在现代领导工作中,领导者运用中庸思想也不能死板,要随机应变、因势制宜。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在权力运用时也应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领导决策和执行方法。
领导服务的实质是为人民排忧解难,谋取利益。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者的权力是广大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用来服务于人民,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毛泽东曾强调干部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邓小平也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著名论断。在我国政治思想史上,“民本”论文联盟整理、“重民”的政治思想十分丰富,其中儒家的“民本论”思想最为突出,影响也最为深远。“亲亲而仁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的这种“立君为民”和“载舟覆舟”的认识较孔孟爱民思想又前进了一步。可见儒家在论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相关问题时,始终把人民放在关键地位。由此可见,领导服务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的本质属性,正是在服务的基础上才界定了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内容。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思想来强调领导的根本宗旨。每一位领导者都应以为人民用好权、服好务、掌好权作为自己的天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参考文献:
[1]《礼记·中庸》.
[2]《论语》.
[3]《孟子》.
[4]《荀子》.
[5]罗豪才.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的认知模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庸》之„明诚”对待属下,“管人不严,以德服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他说用人“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若一味唯利是图,小人在位厂…?不自勤俭,奢侈无度,用人不当,则有业等于无业也”。(荣德生:《乐农先生自订行年纪事续编》)刘国钧办大成纺织染公司,以“忠信笃敬”为厂训。宋菜卿在公司悬挂孔子名言“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作厂训,他说“你愿人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这些皆反映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和,从而达到系统管理以协力推进事业的管理思想。
中庸思想,是一种仁的思想。企业不是一 台台冰冷的机器,是人们创造社会无论是 精神还是物质财富的重要场所。渗透着中 庸思想,可以让企业人性化,充满着人情 味儿。
谈到管理,紧接而来的是制度、模式、领导、控制。。条条框框,很是束缚。中庸式 的管理,不是去掉边框,而是把它们 变得温和而可接受。
我国近代著名法学家吴经熊先生说过:“西方文 明,可说是希腊精神的产物,在目前已发达到 饱和状态,所以西方的好学深思之士,反而感 觉不足,也就在这时,认识到东方的伟大。”
【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人】推荐阅读: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09-01
孔子的中庸和谐思想08-21
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12-08
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11-09
中庸之道与传统礼仪07-21
企业文化与思想工作论文10-30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异同11-20
中庸05-09
中庸学习心得09-08
加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