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2024-06-22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精选8篇)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篇1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

巴安监„2008‟56号

关于转发自治区安监局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规范的

各县(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为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安监局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行为和执法案卷管理,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安进程。经研究,拟定于8月份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为确保执法案卷评查效果,现将现将自治区安监局制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卷规范》(新安监政法字„2008‟161号)转发给你们,请各县市(区)安监局对照《规范》,先行对执法案卷进行自查,并将《规范》作为今后制作法律文书和卷宗管理的依据。执法案卷评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规范

1总则

案卷评查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当前全系统在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做到依法行政,特制定本标准。

2基本标准

2.1主体合法

2.1.1处罚主体

行政处罚主体是自治区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外使用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文书必须加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印章。实施的行政处罚符合法定权限。

2.1.2被处罚主体

被处罚主体必须是依法能够独立行使权利、承担法律责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处罚主体必须是该行为的当事人;主要法律文书中,被处罚主体使用全称,且前后一致。

对不满14周岁的人、精神病人在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

案卷中应有被处罚主体资格的证明材料 2.2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主要法律文书所述违法事实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

主要法律文书能够准确记载违法的时间、地点、情节、程度和后果;

卷内证据应当合法、有效,足以证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程度和后果。2.3适用法律正确

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

主要法律文书中,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应使用全称,并准确引用到条、款、项、目;

当事人的行为必须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

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2.4程序合法

2.4.1在实施阶段上应按照立案、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的步骤实施行政处罚;

2.4.2在时间顺序上应按照实施处罚的步骤记载; 2.4.3在形式上每一执法活动的内容、过程和结果都应有相应的法律文书记载;

2.4.4在行为方式上必须符合法定要求: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必须有两名以上持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证的人员进行调查取证,调查时应向相对人出示执法证件;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必须告知当事人拟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符合听证条件的,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必须告知当事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依法要求听证的,应组织听证;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必须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必须经本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依法应由上一级安全监管部门批准或决定的行政处罚,必须报经上级批准或决定;

主要法律文书的送达符合法定的时限、方式,案卷中必须有相应的回执;

依法应当移送其他机关的案件,应有移送记录。3一般标准

3.1 立(销)案审批

主要法律文书:立案审批文书、销案审批文书等 3.1.1立案审批文书

案件来源: 检查中发现、举报、群众来信来访、上级有关部门或其他部门移送等。检查中发现的案件应注明检查的时间;

违法事实:应注明发生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及承办人对违法事实、情节的判断;

承办人意见:应注明当事人可能违反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条款,建议立案的意见、承办人签名及年月日;

审批意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应签署立案意见、签名及年月日。

3.1.2销案审批文书

简述案情:应注明调查取证的情况和结果;

承办人意见:应注明销案的理由和建议销案的意见、签名及年月日;

审批意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应签署销案意见、签名及年月日。3.2调查取证

主要法律文书:调查笔录、抽样取证文书、先行登记保存文书、鉴定结论、听证文书、调查报告等

3.2.1调查笔录。包括:询问笔录、检查(勘验)笔录等

3.2.1.1询问笔录,每份《笔录》只能对应一个被询问人

应标注询问起止的时间和地点;

应有询问人、记录人姓名、表明身份的记录; 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应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单位、职务等;

询问内容:包括反映本案事实的时间、地点、行为及行为人、情节、后果等;

被询问人对笔录的意见:应有“记录属实”字样并由被询问人逐页签名或盖章;

询问笔录有修改的,应由被询问人在修改处压指印确认该修改属实;

笔录中应有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和申辩权的记载; 被询问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字的,应在笔录中注明,并由两名执法人员签名。

3.2.1.2检查(勘验)笔录(一个案件有多处现场的,应分别制作笔录)

被检查人基本情况:被检查人是公民的,应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单位、职业等情况。被检查人是单位的,应记载单位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职务。其他有关人员在场的,记载其姓名、职务情况;

应标注检查(勘验)的时间、地点,检查(勘验)、记录人员签名;

现场情况:应准确、客观地记载违法事实或违法行为,包括有关的数据、位置、状态、情节、程度等;

被检查人对笔录的意见:应注明“情况属实”的字样并签名或盖章;

被检查人拒绝签字或不在现场的,应在笔录中注明,由见证人或两名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

3.2.2抽样取证文书

应标注当事人的名称(姓名);取证的事由;取证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等;取证的时间、地点;取证的依据;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安全监管部门印章及年、月、日;

查封扣押物品清单:应标注物品的数量、品级、名称、规格、型号、形态等;应有两名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字的,应在清单上注明。

3.2.3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文书 3.2.3.1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

应标注当事人的名称(姓名);登记保存物品的理由;登记保存物品的名称及数量、规格;登记保存物品的方式、期限和地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印章及年、月、日。

3.2.3.2先行登记保存物品清单 3.2.3.3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审批文书 3.2.3.4物品处理通知书

应标注当事人的名称(姓名);物品处理意见;执法人员、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安全生产将管理部门印章及年、月、日。

3.2.4鉴定结论

应标注申请鉴定的单位或个人;申请鉴定的时间及内容;明确的结论性意见;鉴定部门印章、年、月、日及鉴定人员姓名。

3.2.5听证文书

包括听证告知书、听证通知书、听证公告、延期听证决定书、听证记录、听证报告、委托代理书等

3.2.5.1听证告知书

载明当事人违法事实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及相应的条、款、项、目;拟作出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依法享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及法定期限;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名称、地址、印章及年月日。

3.2.5.2听证通知书

载明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主持人的姓名;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和有要求听证主持人回避的权利;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印章及年、月、日。

3.2.5.3听证公告

载明案由;听证的时间、地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印章及年、月、日。

3.2.5.4听证笔录

载明举行听证的起止时间、地点;听证主持人、记录人、听证申请人(代理人)、案件调查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电话、住址等基本情况;听证申请人(代理人)对案件涉及的事实、证据、依据陈述、申辩的内容;听证申请人(代理人)签名。

3.2.5.5听证报告

载明案由;听证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情况;当事人针对认定的违法事实、情节、适用法律等,提出从轻、减轻或不予行政处罚要求的理由和证据;听证主持人的意见和建议。

3.2.6调查报告 3.3审查决定

主要法律文书:案件处理呈批文书、案件集体讨论记录、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改正通知书等

3.3.1案件处理呈批文书 案由;

当事人基本情况:当事人是公民的,应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单位、职业等情况。当事人是单位的,应记载单位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职务;

违法事实:认定的违法事实、情节、后果、依据,及当事人的申辩意见;

承办人意见:承办人员对该案处理适用的依据和意见、签名及年月日;

审批意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应签署意见、签名及年月日。

3.3.2案件集体讨论记录

载明时间、地点;案由;主持人、出席人员、列席人员、记录人员的姓名及职务;承办人员汇报案情;参加讨论人员的主要观点和意见;结论性意见。

3.3.3行政处罚决定书

当事人基本情况:当事人是公民的,应记载其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单位、职业等情况。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记载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职务;

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事实、依据; 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种类和幅度; 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及期限;

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分别注明复议机关及复议期限、诉讼机关及诉讼期限;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及年月日。3.3.4责令改正通知书

载明当事人的名称(姓名);违法事实;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及具体条款项目;责令改正的内容及期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印章及年月日。

3.3.5整改情况复查意见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当事人改正情况的复查记录。3.4送达执行

主要法律文书:送达回证、执行文件

3.4.1送达回证(适用于发生法律效力和具有法律意义文书的送达)

载明送达文书的名称;受送达人的名称(姓名);送达的时间、地点;

送达方式:留置送达的应在备注中注明,公告送达应将公告文书归档入卷,邮寄送达的可以将挂号信回执粘贴于备注中。

送达人、收件人员应签名。3.4.2执行文书

行政处罚全部履行的,应有相应的凭证,如行政处罚缴款书、违法物品销单等;

行政处罚部分履行的,应有相应的审批文书,如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审批文书等;

行政处罚逾期不履行的,应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文书。

3.5结案

主要法律文书有:结案审批文书 结案审批文书

载明案由;案情;执行情况;承办人建议结案的意见、签名及年月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意结案的意见、签名及年月日。4立卷归档标准

4.1案卷名称

案卷名称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被检查、被处罚的主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名称,事由,类别(如行政处罚案卷,即为“案”)

4.2案卷制度

行政执法案件实行一案一卷制度,一卷一号。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可以实行一案二卷,即正卷和副卷。4.3案卷书写

卷内文书应使用钢笔、签字笔或毛笔书写,所有文书只存一份正本。

4.4案卷证据

不能随文书装订立卷的证据,应放入证据袋中,随卷归档,并在证据袋上注明证据的名称、数量、取证时间、地点等内容;不能随文书立卷装订的录音、录像或实物证据,需在备考表中注明内容、数量、时间、地点、责任人及存放地点等内容。

4.5案卷装订

卷内文书顺序排列:行政执法决定书和送达回证在前,其余文书按照办案时间顺序排列;

破损文书应修补或复制,文书过小的应衬纸粘贴,文书过大的应折叠整齐;

卷内文书采用阿拉伯数字逐页编写页码,正页在右上角、反页在左上角编写;

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填写规范,案卷装订无金属物,并符合《档案法》的其他要求。

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扣分标准

为规范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卷标准》、《自治区人民政府行政处罚扣分标准(试行)》,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1扣分原则

违反《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规范》基本标准,案卷不得分;

违反《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规范》一般标准扣分超过40分,案卷为不合格;

《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规范》没有涉及的问题不扣分。2基本扣分标准

行政执法案卷存在本项目下任何一种或多种情形,该执法案卷不得分。

2.1主体不正确

2.1.1行政执法主体不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1.2行政处罚超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

2.1.3行政执法决定书未加盖执法单位印章; 2.1.4被行政处罚主体不是违法当事人;

2.1.5对不具备法定行为能力的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2.2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

2.2.1主要法律文书所述的违法事实,不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

2.2.2主要法律文书不能准确记载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情节、程度和后果;

2.2.3证据不具备法律效力或不能证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程度和后果。

2.3适用法律不正确 2.3.1认定违法事实或实施行政处罚没有法律依据; 2.3.2适用法律错误 2.4.主要程序不正确

2.4.1未告知当事人安全生产违法事实,实施行政处罚的理由、依据,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权。行政处罚符合听证条件,而未告知当事人享有听证权。当事人要求听证却未组织听证;

2.4.2无行政执法决定审批程序或程序错误。行政执法决定书的决定内容与审批内容不一致。重大执法案件未经集体讨论并将有关记录归入执法案卷;

2.4.3应报上级审批的行政执法案件,而未履行上报审批程序;

2.4.4应履行送达程序,而无履行送达程序的证据; 2.4.5案卷中没有行政执法决定书。3一般扣分标准

3.1行政处罚决定书

3.1.1对当事人基本信息记载不全的,每有一处扣0.5分;

3.1.2法律、法规、规章未引用到位的扣10分,未写全称的扣5分,款项不分的扣5分;

3.1.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具体违法行为实行一种以上行政处罚而未按规定实行的,扣5分;

3.1.4告知相对人行政处罚履行方式及期限不规范的,每有一处扣0.5分;

3.1.5告知相对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不全的,每有一处扣5分。未正确注明的,每有一处扣0.5分;

3.1.6行政处罚决定机关名称不全的,扣5分。3.2.送达文书

3.2.1送达文书的名称、文号记载不全的,每处扣5分; 3.2.2受送达人的名称、姓名不全的,每处扣5分; 3.2.3送达的时间超过法定时限的,扣10分; 3.2.4代收送达、留置送达未注明,公告送达没有证明,邮寄送达没有挂号信回执粘贴的,扣1分;

3.2.5没有送达人签名的,扣5分; 3.2.6没有收件人签名的,扣5分。3.3立案审批文书

3.3.1案件来源填写不规范的,扣1分;

3.3.2未规范填写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及承办人对违法事实、情节没有明确判断的,扣1分;

3.3.3承办人填写法律、法规名称不规范的,扣1分; 3.3.4行政机关负责人签署意见不规范的,扣1分。3.4.销案审批文书

3.4.1案情记述不规范的,扣1分; 3.4.2承办人意见不明确的,扣1分;

3.4.3行政机关负责人签署意见不规范的,扣1分。3.5.询问笔录

3.5.1一份《询问笔录》对应超过1个被询问人的,扣10分;

3.5.2询问起止的时间没有具体到日、时、分的,扣0.5分。没有记载询问地点的,扣0.5分;

3.5.3没有询问人和记录人签字的,扣0.5分; 3.5.4被询问人与当事人签字不一致的扣10分。被询问人性别、年龄、住址、单位、职务填写不规范的,扣0.5分;

3.5.5询问内容错处不做技术处理的,扣5分; 3.5.6被询问人对笔录没有“记录属实”的扣10分,没有逐页签名或盖章的扣10分,未顶格签字的扣10分,拒绝签字或不在现场的没有见证人或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扣10分;

3.6.现场勘验笔录

3.6.1多处勘验笔录合为一体的,扣10分; 3.6.2勘验起止的时间没有具体到日、时、分的扣0.5分,没有记载勘验地点扣0.5分;

3.6.3没有准确、客观地记载违法事实或违法行为,包括数据、位置、状态、情节、程度的,扣10分;

3.6.4检查(勘验)、记录人员未签名的,扣10分; 3.6.5被检查人对笔录未签名或盖章的扣10分,拒绝签字时执法人员未注明情况并签名或盖章的扣10分;

3.7.提取证物、查封扣押、现行登记保存文书 3.7.1文书填写不规范的,每处扣0.5分; 3.7.2没有合法依据的,扣10分;

3.7.3当事人拒绝签字或不在现场时,没有见证人或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的,扣10分;

3.7.4没有行政机关印章的,扣10分;

3.7.5物品数量、品级、名称、规格、型号、形态等填写错误的,扣10分;

3.7.6由没有资质的机构做出鉴定,且无鉴定机构盖章的,扣10分。

3.8.听证文书 3.8.1听证告知书

3.8.1.1未说明听证案由、时间地点的,扣2分; 3.8.1.2未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名称及相应的条、款、项、目的,扣10分。未说明听证主持人、记录人姓名的,扣5分;

3.8.1.3未说明拟做出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的,扣10分;

3.8.1.4未告知当事人享有举行听证的权利及法定期限的,扣10分。

3.8.2听证通知书

3.8.2.1未说明听证案由、时间地点的,扣2分; 3.8.2.2未说明听证主持人、记录人姓名的,扣2分; 3.8.2.3未告知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的扣2分,未告知有要求听证主持人回避权利的扣2分,未告知不按时参加听证视为放弃的扣2分。

3.8.3听证公告

3.8.3.1未说明听证案由、时间地点的,扣2分; 3.8.3.2未说明听证主持人、记录人姓名的,扣2分。3.8.4听证笔录

3.8.4.1起止时间、地点、案由填写不规范的,每处扣0.5分; 3.8.4.2听证主持人、记录人、当事人、代理人、案件调查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电话、住址等基本情况填写不规范的,每处扣0.5分;

3.8.4.3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案件调查人、主持人、记录人签名不规范的,扣5分。

3.8.5听证报告

3.8.5.1未说明听证案由、时间地点的,扣5分; 3.8.5.2未说明参加人情况的,扣2分;

3.8.5.3主持人的结论意见不明确的,扣0.5分。3.9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

3.9.1时间、地点填写不准确的,扣5分; 3.9.2案件名称与案卷内容不符的,扣5分; 3.9.3主持人、出席人员、列席人员、记录人员的姓名及职务填写不规范的,每处扣1分;

3.9.4没有分别列举参加讨论人员的观点的,扣5分; 3.9.5无结论性意见的,扣5分。3.10案件处理呈批表

3.10.1未说明听证案由、时间地点的,扣2分; 3.10.2填写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不规范的,每处扣0.5分; 3.10.3对事实、情节、后果、依据表述不全的,扣5分; 3.10.4承办人意见不明确、没有签名的,扣2分; 3.10.5审核、审批意见不明确的,扣2分。3.11.移送文书

3.11.1案件名称不规范的,扣2分; 3.11.2案件性质或管辖不明确的,扣2分; 3.11.3当事人基本情况填写不全或不规范的,扣2分; 3.11.4主要案情不清或者移送理由不明确的,扣2分; 3.11.5承办人意见不明确的,扣2分; 3.11.6负责人审批意见不明确的,扣2分; 3.11.7移送文书清单填写不全的,扣2分。3.12.申请行政强制执行书

3.12.1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名称、依据不准确的,扣5分;

3.12.2申请执行项目不明确的,扣5分; 3.12.3案由叙述不清楚的,扣2分; 3.12.4文书填写不规范的,每处扣0.5分。3.13.延期缴纳审批文书

3.13.1延期缴纳审批文书中的处罚书文号与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一致的,扣10分;

3.13.2延期缴纳理由不充分的,扣10分; 3.13.3罚没财物无处理结果的,扣10分; 3.13.4分期缴款方式不明确的,扣5分; 3.13.5负责人批准意见不明确的,扣5分。3.14缴款书

3.14.1缴款书中的处罚文号与处罚决定书不一致的,扣5分;

3.14.2缴款书罚没金额与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没金额不一致时没有说明情况的。扣10分;

3.14.3缴款书上被处罚人的名称与处罚决定书不一致时未说明理由的,扣10分; 3.14.4缴款期限填写错误的,扣5分。3.15结案文书

3.15.1未说明案由或者案情的,扣分2分; 3.15.2行政处罚未执行未说明情况的,扣2分; 3.15.3承办人建议结案意见不明确的,扣2分; 3.15.4行政机关负责人没有明确意见的,扣2分。3.16其他

3.16.1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被处罚主体名称与主体资格证明材料名称不一致时说明两者关系的,扣10分;

3.16.2被处罚主体资格的材料复印件当事人未签名或盖章的,扣10分;

3.16.3被处罚人委托代理人接受调查、陈述事实、行使陈述、申辩或听证权利义务时没有授权委托书的,扣10分;

3.16.4“责令整改”为处罚前置条件的,缺少“责令整改”文书的确扣10分,无复查记录的扣5分;

3.16.5告知陈述、申辩、听证权利不规范的,扣5分; 3.16.6法律文书中签名不规范的,每处扣0.5分; 3.16.7法律文书有涂改未经技术处理的,每处扣0.5分。4归档扣分标准

有一列情形之一的,每有一处扣0.5分。4.1立案日期与立案审批表日期不一致; 4.2结案日期与结案审批表日期不一致;

4.3没有实行一案一卷制度,一卷一号。有另卷保存,未分正卷、副卷分装;

4.4卷内文书书写未按规定使用钢笔、签字笔或毛笔; 4.5不能随文书装订立卷的证据未放进证据袋; 4.6未按照规定顺序立卷;

4.7破损文书未修补或复制,小文书未衬纸粘贴,大文书未折叠整齐;

4.8卷内文书未采用阿拉伯数字逐页编写页码,正页在右上角、反页在左上角编写;

4.9卷内目录和备考表填写不规范; 4.10案卷装订发现金属物; 4.11不符合《档案法》的其他要求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日

主题词:安全生产 执法案卷 评查 通知 巴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8年7月2日印发

撰稿:刘新强 校对:朱平共印15份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篇2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专项转移支付就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转移支付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资金规模及比重日益增加。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自治区财政用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数额已超过基本支出,2013年,自治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共计3690.4亿元,其中 :基本支出1674.4亿元(占总支出的45.4%)、项目支出2001.5亿元(占总支出的52.2%)、经营支出14.5亿元(占总支出的3.4%),可以看出 , 专项资金支出已占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一半以上。

以自治区2013年本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支出情况为例, 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达到849.7亿元(包括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自治区本级财力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包含20大类,20大类之下又包括具体的242项专项转移支付。具体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 商业服务支出、金融支出、国土海洋气象支出、住房保障支出、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预备费支出、其他支出。

根据内蒙古经济结构及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各类专项转移支付支出呈现出比例不均衡的特点,如 :农林水支出占34.9%、 交通运输支出占15.7%、节能环保支出占12.3%,而同期国防支出占0.1%、金融支出占0.2%、 国土海洋气象支出占0.4%。农林水、交通运输、节能环保三大类支出达到534亿元,是国防、金融、国土海洋三大类支出的92倍。同时,重点支出领域涵盖项目较多,农林水、交通运输、节能环保三大类支出所涉及资金项目达到90项,而国防、 金融、国土海洋三大类支出涉及到的资金项目仅为5项。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自治区各级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为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了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大规模的专项转移支付投入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稳定经济,保证地方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一些上级安排的财政专项资金没能够很好地和基层实际需求相衔接,没有与相应政策目标相联系。一些专项资金项目设立没有考虑地域间差异,全区各盟市地域差别、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各异,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 也有各自地理资源优势,而目前大多由上级部门一刀切确定项目范围、指定项目资金具体使用方法不尽合理。

专项资金审批机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现行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申报多采取“自下而上”的逐级申报审批程序,造成项目审批时间较长、项目审批过于分散、资金拨付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二)专项资金项目的设立存在交叉重复问题

自治区每年近一半的财力来自于转移支付,却仍难解基层财政之渴。目前中央对内蒙古财力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约为1:1,大量的专项资金掌握在部门手里,同一类资金在不同主管部门和财政内部不同的业务部门管理,造成项目资金管理政策不统一和项目管理上的重复。

(三)专项资金下达的时效性和连续性得不到保障

部分专项资金下达晚,当年项目难以实施,影响预算执行效果,并形成大量的资金结转, 影响资金效益的发挥。一些项目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有些是涉及当地经济社会民生稳定安全的瓶颈或救急项目,但由于项目的审批具有周期性,在中央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地方要挤出资金先行垫付,但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往往投入不足,项目难以达到预期设计要求,中央资金到位后或造成重复建设,或资金停滞在账上,影响财政资金效能的发挥。

(四)专项资金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效果

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开性、透明性不够。从中央层面看,专项转移支付往往由各部委逐级对口向下分配,财政资源在财政部门之外形成多重分配格局。目前,各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问题不在于其规模之大,而更多地是集中在分配过程不够透明、分配安排不够规范。同时,在政府预算编制较粗的情况下,专项补助的分配只能由财政与相关政府部门协商完成,各地专项资金指标文件分配表绝大部分标明 “不发地方”,从而造成分配结果也不公开透明。同时,法律不健全、制度监督不到位,加大了对掌握审批权官员审批行为进行监督的难度。

另外,一些转移支付项目政策设置偏离目标,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无偿补给了竞争性的非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 甚至是落后产能企业,客观上给同类型企业的市场公平竞争设置了政策障碍。

可以看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一是体制方面对财权事权的划分不够清晰造成转移支付项目林立,各自为政。转移支付和投资项目设置目标不够明确,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安排的项目内容重复,在预算管理级次多、资金链条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利于加强项目管理,影响预算资金的科学使用。

二是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导致转移支付资金缺乏预算约束。尤其专项补助部分缺乏科学的项目库制度, 加之下级项目预算是在上级预算审查批准之前编报,地方难以对上级补助资金的数额做出准确预计,且最终上级下达资金与当初项目预算间可能在数额上存在差距。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缺乏公开、公正、透明的标准,资金的拨付、使用没有严密的审批制度,造成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随意性和不透明。

三是财政转移支付的申请立项程序不够完善。有些项目往往是凭主观臆断,缺少严格的申报、论证以及其他相关的程序,导致标准不科学,手续不完备,影响转移支付的质量和公正性。

四是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和内控制度,后期使用缺乏监控管理,资金被闲置、滞留、挪用的现象频频发生,使用效果不明显。

五是由于专项转移支付往往要求地方拿出配套资金,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地方向中央钓鱼”的现象。

三、内蒙古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主要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进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规范工作,从旗县入手试点改革, 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整合。主要措施及经验如下 :

内蒙古选取了包头市达茂旗为专项资金整合试点旗,成立了由财政、发改、扶贫、农牧业、水利、教育、住建、交通、 旅游、口岸、文化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项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财政项目资金整合规划、年度计划实施等具体工作,并制定了财政资金整合工作方案,规范整合各类财政资金。达茂旗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区域绿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地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项目财政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归并整合,涉及项目374项,资金4亿元。推行 “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实物补助”等投入方式,重点支持马铃薯以奖代补、畜牧业良种补贴、合作社牛羊养殖基地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农作物良种补贴等项目。

根据近3年的专项转移支付整合试点经验看,影响专项转移支付发挥效益的根本性问题是现行的转移支付分配体制。中央各部委分散掌握项目资源,这一工作模式直接延续到自治区、盟市、旗县,资金重复分散,项目各自为政。从基层自下而上推动专项资金清理整合难度超乎想象,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条框制约,由于整合使用专项转移支付,一定程度上存在将上级资金打捆重复投向同一项目的问题, 基层普遍担忧这种做法是否会影响以后年度上级对本地区项目资金的分配。另外,现行专项转移支付普遍要求专款专用,即便是同一类别的项目也不得调剂整合使用,基层在整合使用资金时面临很大的审计压力。如果不从根本上破除现行转移支付资金限制过死的条条框框,基层部门一旦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整合,有可能被追究挪用资金责任,甚至上升到法律层面。

除了以旗县为试点搞改革之外,自治区本级财政积极探索对专项资金清理整合途径,2013年对自治区本级部门年终结余资金实行清理整合。将自治区本级各部门截至2013年底,由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形成的结转超过1年的项目资金,由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安排形成的结转连续两年及以上的项目资金和各部门年初预算安排的基本支出预算执 行中形成的结余资金共计51亿元,全额收回自治区本级财政用于充实本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同时还清理自治区本级基金结余10亿元。这项政策的出台压缩了结余结转规模,盘活了财政存量资金,督促了各部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了存量资金使用效益。另外,自治区还出台政策要求全区财政结余结转2014年需比上年压缩15%,到2015年公共财政结余结转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不得超过8% ;全区财政暂付款2014年要在上年基础上压缩30%,到2015年基本清理完毕。

四、对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建议

(一)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例

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针对目前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分散、比重大、覆盖广泛等特点,必须优化和调整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使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形成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专项转移支付为补充的科学体系,扩大地方财政自主调控余地。对政策目标相近,内容相似的专项进行统一整合,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方法,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的存量,限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增量。探索将专项转移支付“切块”下放至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再进行合理分配,切实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要进一步明确上级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 从公共产品提供的角度来看,应以所提供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确定其提供主体。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缓解一些特别困难地方的财政压力,给地方政府更多的资金支配权 ;逐步将专项性转移支付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一分配至地方, 不再经由各部委,逐级对口往下分。针对地方财政专款配套负担较重的问题,加大对地方的补助力度,降低或取消部分配套资金要求。建立县级财政最低支出保障制度,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困难县实行“托底”。同时,要区分地域差异,科学合理分配专项转移支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立有差别性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二)及时清理整顿,对专项转移支付实行动态管理

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 最根本应从中央层面规范项目设置,摸清现有专项转移支付底数和具体使用效益情况,在资金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予以清理整合。先期可以对同一个部门管理的性质和用途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整合,减少资金项目个数。此外,还要及时清理到期和一次性项目,对项目实施已终结或已不适应现有工作需求的予以取消,取消补助数额小的项目 ; 对使用方向或支持范围发生变化的,要及时调整 ;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要核减规模或予以取消。将政策稳定规模固定且具有长期性的项目调整成一般性转移支付。明确专项资金的设立时限。财政专项资金应设定明确的执行时限,一般不得超过3年。 到期后,由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进行清理。

(三)明确专项转移支付范围,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一些专项转移支付以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形式下达到地方,但其用途早已被限定,即所谓的“假一般”,非地方政府可作为一般性财力随意支配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增大了财力性转移支付数额,但却不是地方可用财力,建议中央将此类型资金调整成专项转移支付, 以避免在计算财力性转移支付时受到影响。建议中央财政可按目前 专项转移 支付总量 的30% 的比例将预算切块下达给地方政府,由各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需求的轻重缓急在不改变资金所属大类的前提下确定当地建设项目。破除目前一种专项资金一套管理办法的分散管理模式,制定按大类划定的统一的“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资金的使用程序、范围和要求等,便于地方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把握。同时整合人力和信息资源以降低行政成本。要打破目前各部门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自建网络数据库和各管一块从而造成的行政效率的降低、资源重复浪费现状。

(四)强化预算管理,合理界定专项转移支付使用范围

各级财政 部门要稳 步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改革。积极推进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公开, 加快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公开步伐,每年年底将下一年度下达给下级财政部门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额度预先通知地方,同时将专项资金支持的范围、相关政策依据、分配结果和预期使用效益等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整合归并同一类别的专项资金。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统筹安排,坚持保持存量不变、重在调整结构,规范增量安排、重在整合使用,逐步减少直至取消部门预算中“二次分配”资金。完善资金拨付制度,打破部门垄断资金的旧有格局,减少资金分配环节,加快资金拨付速度。

(五)完善监督与绩效管理机制,保障专项转移支付使用效益最大化

进一步健 全财政监 督机制,加大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力度,项目申报时要确定绩效评价指标和目标值,项目绩效目标与项目预算同时申报,财政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使用结果和支出效益的绩效跟踪监控和评价,建立财政资金绩效激励约束机制,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篇3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价值;规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34—02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报告首次提出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概念,第一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政治制度的范畴,充分体现出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信念和方向,开启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新篇章。

第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国家政治制度的新发展。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写入党代会报告,将其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把基层群众自治从基层民主的范畴提升为规范性制度设计,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再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框架,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整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层群众依法行使自主权和自决权的有效途径,既是基层政权的基础,又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最直接地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既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的完善,又凸显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富有中国特色国家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第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新起点。在我国,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实行的广泛自治和直接民主制度,由群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一方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广大基层群众充分行使宪法赋予的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民主权利提供有效途径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一种直接民主制度,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学习民主知识,熟悉民主程序,体验民主政治的真正内涵,为走向更高层次的民主形式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由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发展积累需求和力量。正因为如此,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中国群众性政治民主化的起点。[2]

第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管理格局的新选择。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逐步进入了社会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需要在国家政治制度层面纳入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利于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的作用,使之与基层政权机关的管理与公共服务统一起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形成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解决中国基层社会矛盾的新选择。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形成规范

第一阶段:组织构建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城市,按照居民居住状况建立了具有政治组织性质的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居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的居民组织”,并对居民委员会的任务、组织结构、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关系以及工作方法、经费来源作了具体规定,有力推动了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截至1956年,全国各城市都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

相对于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立,农村村民委员会则要晚得多。在农村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广大农民是以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组织形式行使自己的社会政治权力。广大农民创造了一种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村民委员会制度,广大农民对自己的事务实行直接民主管理,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正式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性众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不久,这一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农村迅速发展起来。

第二阶段:制度成形阶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停滞后重新获得发展。1980年1月19日,国家重新颁布了1954年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从而使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开始得以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在总结我国居民委员会三十多年实行群众自治经验的基础之上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根据宪法规定,全国各地对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组织进行整顿,并建立了符合宪法规定的体现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精神的城市居民委员会,健全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1989年12月,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使居民委员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广大城市居民实行自治和直接民主的重要途径。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法律的形式对村民委员会所作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规范,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任务、组织机构、直接选举原则、村民会议等基本制度进行了规范,推进村民自治进入示范阶段。

第三阶段:制度运作和功能实现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引发了各地相继完善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的探索,推动了城市居委会向社区自治组织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沈阳、合肥、武汉的社区自治组织架构为典型实体型“议行分离”体制和以上海、南京、宁波的社区自治组织架构为代表虚体型“议行分离”体制。[3]前者在制度上使得社区内部的事务决策、执行落实和监督制约三者之间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民主自治的本质;后者着重突出了社区自治的特征,从社区自治运作机制的角度探索了实现社区自治目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社区居民最大限度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20世纪90年代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通过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增加了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设立秘密写票处、公开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并增加了对选举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程序等条款,标志着以完善“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迈进了制度化运行轨道。

进入新世纪,十七大报告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4]并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新的制度理念,为基层群众自治的定位和导向作了原则性规范,为基层群众自治的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提高思想认识,为坚持、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认识是决定事情成败的重要先决条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主权的直接实现形式,也是公民参政议政权利的法律保障。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仅使人民群众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制度化的规范,也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一根本的国家制度在国家基本制度中得到了具体的延伸,从而更好地体现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同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是十七大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性部署,对于我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探索性意义。

2.加强制度建设,为坚持、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一是根据新的形势需要,积极修订、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并配套完善操作性制度、保障性制度,确保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制度建设步伐;三是加快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相关制度建设。

3.规范组织关系,为坚持、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基层组织关系主要涵盖基层自治组织即村(居)民委员会、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村(居)民委员会是基层自治制度建设的组织依托,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组织则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引导者。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化建设,依法依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指导、保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二是以法律条文形式规范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城市基层政权及其派出机关与居委会的关系,明确各自扮演的角色,规范各自承担的功能,从而保证村(居)民委员会真正自治。三是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中的自治组织与群众组织、利益组织的关系,保证自治组织在城乡社区中的主导地位,[5]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城乡社会生活共同体。

参考文献: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李元书,田忠.政治现代化中的基层群众自治[J].学习与探索,2000(04).

[3]唐亚林,陈先书.社会自治: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复归与张扬[J].学术界,2003(06).

[5]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J].政治学研究,1999(04).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篇4

内安监政法字〔2010〕416号

各盟市安监局:

现将《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计划编制细则(试行)》(简称《细则》)印发给你们,请按照《细则》的规定认真执行,编制好本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计划。同时指导旗、县、区按照本《细则》的规定,做好编制本地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计划工作。

有关执行《细则》中的问题,请及时反馈自治区安监局。

联 系 人:季文杰、张航远

联系电话:0471-4825127、4825114

真:0471-4826786

24.执法检查; 5.行政许可;

6.听证、行政复议、行政应诉; 7.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 8.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 9.综合监管事项;

10.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11.其他有关事项。

(九)主要任务应当根据国家、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安全生产执法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本区域安全生产特点确定,包括执法检查、专项整治、打击非法违法、法制宣传等。

(十)按照分级属地监管的原则,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直接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列出名单,并作为执法计划的附录。涉及中央企业的,应当列出中央企业的分公司、子公司以及下属企业名称。涉及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按在本区域的注册名称,列入执法检查名单。

(十一)根据监控企业情况,每年11月由各级安全生产执法部门列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电力等行业领域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并报上一级安全生产执法部门备案。

列出的重点企业监控名单,作为下一执法检查工作计划中重点检查的对象。

(十二)执法检查除包括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外,应当列出本执法检查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和重点事项。列为重点单位的,应当明确执法检查的次数及检查时间。

(十三)行政许可应当包括行政许可的种类、实施行政许可的内设机构名称和负责人等。

(十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应当包括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全生产月等重点宣传事项以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安排、重点内容等。

(十五)综合监管事项主要指参与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上级安全监管执法机关组织的安全生产执法行动。

(十六)执法计划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并落实到安全监管执法机关各内设机构及负责人。

(十七)安全生产执法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时,应当根据执法计划的要求编制具体的现场检查方案。

现场检查方案应当明确检查的区域、内容、重点及方式等。(十八)安全生产执法部门应当根据执法检查工作日确定本需要开展执法检查的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和次数。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对直接监管的重点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年至少覆盖1次;其他直接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两年至少覆盖1次。

6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得低于在册人数的70%,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得低于在册人数的80%;授权、委托开展行政执法的组织或者机构不得低于在册人数的90%。

(二十八)执法检查工作日,是指安全监管执法机关依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对直接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执法检查活动的工作日,其数额为总法定工作日减去其他执法工作日和非执法工作日所剩余的工作日。即:

执法检查工作日=法定工作日-其他执法工作日-非执法工作日

(二十九)其他执法工作日,是指下列工作预计所占用的工作日:

1.实施行政许可;

2.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 3.安全生产举报查处;

4.参与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上级安全监管执法机关组织的安全生产执法行动;

5.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报告的受理、登记建档、跟踪监控、督促整改等;

6.有关报告、制度、安全措施的备案; 7.开展机动执法;

8.听证、行政复议、行政应诉;

9.上级安全监管机关安排的工作任务。

(三十)执法工作日是指执法检查工作日与其他执法工作日之和,即:

执法工作日=执法检查工作日+其他执法工作日。(三十一)非执法工作日,是指下列工作预计所占用的工作日:

1.机关值班;

2.学习、培训、考核、会议; 3.病假、事假;

4.检查指导下级安全监管执法机关工作; 5.公务员法定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 6.参加党群活动。

(三十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编制执法工作计划,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篇5

情况汇报

一、贯彻落实情况

(一)深入学习传达会议精神。2008年8月12日,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我县政府副县长**及县政府法制办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县人民政府立即采取多种形式向全县各级行政机关传达会议精神,把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部署上来。

一是县法制办及时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会议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结合同心县推进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贯彻落实市县依法行政工

作会议精神的建议。二是将齐同生副主席在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法制办主任任高民同志在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通报和传达《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重要精神在政府常务会议和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进行传达学习。三是组织县政府法制办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仔细研究会议交流材料并结合同心实际进行讨论,并积极研究制定会议精神落实方案。

(二)强化舆论宣传。近几年由于我县在06-08年初没有配备法制办主任,全县法制办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与区内兄弟市县相比相对滞后。为落实好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会议结束后,县法制办会同司法、宣传等部门在集日和县城主要街道设立《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及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宣传点进行宣传,印发宣传材料3000多份,悬挂宣传横幅5条,并开通电视专栏宣讲《决定》内容和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内容,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使干部群众对依法行政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理解,对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决定》和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组织人员赴县外考察学习。8月底,县法制办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区、市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好的平罗等兄弟市县考察学习,交流实践中的工作经验,学习了他们的一些先进的理念、成熟的做法以及工作流程,开拓了工作人员视野,提高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全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四)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县法制办起草并提请县人民政府出台《同心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及备案审查规

定》、《同心县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同心县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同心县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办法,从制度上规范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在全县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奖惩分明、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目前,各类文件起草已基本完成,正在组织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五)积极做好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加强行政处罚主体和执法人员证件管理。结合今年举办的执法人员综合执法培训工作,县法制办对全县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处罚主体资格进行重新确认,保证了执法主体资格的合法、有效;及时严格地做好证件核发、审验、更换、注销工作,截止目前,对今年进行综合执法培训的400多名执法人员更换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并对100多名不在编或不适宜从事执法工作和离开执法

岗位的执法人员持有的执法证件予以注销。

(六)开展执法依据梳理及分解执法职权和界定执法责任工作。由于06年法制办负责人调动,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做,全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结束后,县法制办立即会同县人事、编制、监察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深入各执法部门进行梳理。并根据执法依据梳理结果,结合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机构和岗位设置,指导各行政执法部门将具体的执法职权进行认真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严格依法确定其应当承担的法定责任。通过分解执法职权和界定执法责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解决执法部门内部不同的执法机构和岗位之间职权交叉、重复等问题。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法制机构力量较为薄弱,精力分散,作用发挥不好,这一现状与

建设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

(二)相关制度不健全,部分执法部门领导法律意识不强,在依法行政中尚未形成良好的执行机制和协调机制。

(三)行政监督资源缺乏整合,过错责任追究尚未真正落实到位,需要进一步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四)政府及其部门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篇6

为全面掌握我市地税系统的税收执法督察情况,根据《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税收执法督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及我局年初下发的《税收执法督察工作方案》,由法规处处牵头,其他各处(室)参与,组成考核组,于11月1日至18日,对我市11个区(县)地方税务局开展了2011年度税收执法督察考核工作。现将考核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安排部署税收执法督察考核工作

税收执法督察是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保障监督、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一项新举措。做好税收执法督察工作,对于我局推动税收执法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税收执法监督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明确考核任务。自我市地税系统全面贯彻执行税收执法督察工作以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税收执法、推进依法行政的有力措施来抓,并在年初的工作安排中做了专项部署和要求,多次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依法治税工作的“主思想”,税收执法督察是依法治税工作的“主抓手”,并将税收执法督察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评比,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各处(室)负责人任成员的考核领导小组,保证了考核工作有领导、有计划、有监督、有落实。

(二)认真梳理线索,明确考核重点。为切实把我市地税系统税收执法督察工作抓好、抓深、抓细,考核前,从三个层面认真梳理执法督察线索,确定考核重点:一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及自治区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督察工作确定的重点内容,结合实际,确定考核重点;二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执法检查规则》及《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办法》筛选考核重点;三是多次召集各区(县)地方税务局的骨干力量征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补充考核重点。根据以上确定的重点内容制定严谨的考核计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即《2011年税收执法督察考核项目表》,该方案基本实现了检查尺度统一、检查深度统一、检查层面统一,力求对各区(县)地方税务局的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在考核过程中证明这一步骤使考核路径清晰,标准明确,有效的提高了考核工作的效率。

(三)查前严格培训,明确考核途径。10月27日至28日对考核组成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主要学习税收执法检查、税收执法责任制相关文件及讲解和说明《2011年税收执法督察考核项目表》中的考核项目、考核要求、检查方法、路径等。

此次考核采取“听、看、查、议、评”的方式进行。“听”是听取被查单位的税收执法检查工作汇报;“看”是看有关文件、案卷、文书、资料(含征管数据)、报表及实地查看等;“查”是对税款征收、税种管理、税务稽查、政策执行、违规查处、行政管理等行为进行检查;“议”是召开各种不同范围类型的会议,听取意见及建议;“评”是对执法和管理状况做出综合评价,并结合考核项目表对被考核单位进行评分。

(四)实地延伸检查,明确检查深度。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执法工作督察确定的重点检查内容,选取了包括房地产业、建安业在内的企业及个体工商业户作为实地延伸检查对象,检查是否存在应缴未缴税款,是否按规定申报,是否按规定开具、取得发票等情况,并将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实地调查信息及时与征管软件中信息进行比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了税款及时入库。

二、认真做好考核总体评价工作

(一)取得的成效

从总体情况来看,各区(县)地方税务局能够把组织收入及依法治税工作,作为总揽全局、重点落实的首要任务,以严格落实税收政策,全力推动依法治税,使我市地税系统执法监督成效逐年提升。一是税收政策得到层层落实。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均能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地方规范性文件,未制定任何违反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制度的文件;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方面,我局利用监督、检查、否决“三权”,对各区(县)地方税务局的减免税审批进行监督管理,各局均能做到依法减免;二是税款能够及时入库。严格按照规定征收各项税费,未发现延压税款、提前征收税款、违规批准缓税或混淆预算级次入库的现象;三是税务检查及处理逐年规范。从检查中看,税收执法主体资格及执法程序合法,税务违法行为处理中所应用的税收法律、法规准确;四是税务稽查力度加大。稽查部门基本上依照稽查规程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并按照《重大案件审理规程》的规定向审核部门报送案件;发挥了以查促管的作用;五是自查工作扎实有序。各区(县)地方税务局的自查面达到100%,做到了检查有底稿、查处有依据、情况有反馈、检查有结论、结果有通报、问题有整改、过错有追究。

(二)考核发现的问题

综合本次考核结果,结合日常掌握的情况,我局对被考核单位执法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

1.税收政策执行方面

个别享受优下岗惠政策纳税人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上报。涉及纳税人2户,现已改正。

2.税务行政处理方面

自新《发票管理办法实施以后》,税收管理员仍然存在使用老办法对违法的纳税人进行处理的现象。考核组已要求各局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增强责任心,规范税务行政处罚程序和内容,提高税务行政处罚质量和效率,防止此类行为再度发生。

3.税务管理方面

此次考核,将税费征收、发票的“领、销、开、缴”、涉税事项办理、纳税管理等情况纳入了重点考核范围。

(1)存在未按规定保管、审核发票的现象。如:纳税人未按规定的时间查验发票。以上问题多数是由于部分税收管理员责任心不强所致,考核组已要求各局严格执行《发票管理办法》及有关发票保管、销售、代开等相关制度,并加强管理,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2)存在未按规定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的现象。如:未按规定的时限对个体工商业户核定税款;未按规定对应调整定期定额的纳税人及时调整,以上问题各局已做整改。

4.重点行业检查方面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重点行业,我局抽检了房地产行业、建筑安装业、金融保险业对以上企业各税缴纳及财务核算情况进行了检查,尤其是对房地产企业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始,直至项目开发及销售情况进行了延伸检查。发现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土地增值税未足额预缴等现象。考核组已要求各局加强重点行业及重点税源的管理,以上涉及应征税款,现已入库。5.税务稽查方面

查阅稽查案卷时发现各局从选案、稽查、审理、执行等环节存在税务执法类文书的税收法律条文引用不全的现象。考核组已要求各地稽查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增强责任心,严格按照《税务稽查规程》进行,防止类行为再度发生。

(三)考核结果的处理

对考核中已发现的问题,我局已向各区(县)地方税务局下发《税务执法检查整改通知书》,并要求在规定时限内进行整改,整改工作结束后,要求各局将整改情况报我局法规处备案,我局将对考核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整改的同时要求各局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自治区地方税务局《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执行,将责任落实与集体和个人收入分配、创优评先挂钩,累计追究120人次,惩戒金额10120元。考核结束后,我局根据考核情况对各局进行了综合评比,并在全市地税系统进行了通报。

三、工作建议 针对我市税收执督察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市地税系统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用信息化考核,不断提高监督力。税收执法督察工作应在更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机制和方法上实现转变。建议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在综合征管软件的基础上开发考核软件下发,实现从原始的人工考核,转入计算机考核,既能有效提高监督考核的效率,又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督察质量。执法督查干部没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就难以发挥税收执法监督的职能,建议自治区地方税务局督察内审处多举办以税收执法管理为主题的培训班,加大执法干部的培训力度,按需施教,着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尤其是对基层专职执法督察的干部要重点培训。

(三)完善监督机制,扎实开展执法监督工作。现有的办法与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符合当前的执法督查工作需要。建议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及部分税收执法督察配套制度。

(四)加强经验交流,拓宽执法督察思路。各地(州、市)在开展执法督察工作中都有许多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建议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在总结经验的前提下,组织各地(州、市)之间开展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借鉴。

四、今后工作的思路

为了进一步贯彻依法行政基本方略,明年我们要紧密围绕自治区地方税务局确定的税收执法主题和督察重点,从实际出发,积极思考,力求全面提升我市地税系统税收执法水平。

(一)加强内外协调,扎实开展工作。

进一步理顺关系,尤其与区(县)地方税务局的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业务素质,确保正常开展工作

(二)梳理各项制度,完善督察机制。

在梳理税收执法保障监督各项制度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新制度,为税收事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三)创建预警机制,防止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来自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诉讼、法律救济等岗位,我们将从建立预警机制环节入手,提高干部的执法风险防范意识,将税收执法风险“最小化”。

(四)改进执法方式,严控自有裁量。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篇7

县级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组织体系中与基层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层级, 其与民众的接触是最为直接。自治地方政府作为我国一级地方政府, 行政的实施, 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为是无小事的。本文选取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 以下简称“墨江县”) 为例, 分析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地方行政管理的对策, 以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借鉴。

1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特殊性分析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特殊性如下表所示:

1. 1行政管理文化的特殊性

在公共行政中重要的以及灵魂是其行政文化。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管理制度, 但在不同的民族地区, 那些行政文化是不同的, 因此影响了公共管理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有着特殊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这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人口、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一般地区存在的差异。少数民族或多或少、或重或轻都有着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是现实存在的一部分, 也就使得他们的政治文化也带有独有的特征, 这对当地的行政过程、行政体制、公共行政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少数民族过多依赖自己所认同或是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即本民族的文化, 对于新鲜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太愿意接受或者接受程度较浅, 这种情况制约着行政管理文化形成。

1. 2行政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

首先从主体来看,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履行除了和一般的政府履行的职能之外, 即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 还要履行一些区别于一般政府的特殊的职责。民族自治地方拥有自治权, 要承担比一般地方政府要多的责任。比如, 保护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扶持和发展民族产业、处理民族关系、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等。也由于客观的现实因素, 民族地区多为贫困或特贫困地区, 这就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承担起较重的自治地方的管理。

其次从客体来看,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对象即客体是本地区各族群众。作为自治主体的少数民族, 也与其他民族一同为少数民族地方政府的管理对象。在这些少数民族中, 每一个人既是社会成员又是民族成员, 这样的双重身份也赋予了他们特有的特殊性。他们影响着公共服务调整的重要因素。他们也是维护稳定、团结发展繁荣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力量。满足这些群体的需求是自治地方政府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1. 3自治的特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自治法规。自治条例把各族人民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经济发展方针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对调整县内各种社会关系, 加快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若干规定。自治区国家机关内的一切, 武装力量, 政党, 社会团体, 企业事业单位和各民族公民都必须遵守, 维护, 更好的执行自治条例等。

1. 4民族关系的特殊性

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创新、在延伸、在扩展。多民族杂居交融生活在一起, 民族构成也较为复杂, 他们的情况也千差万别, 这不仅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差异, 就算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所以处理起这些民族关系也复杂, 常常与周边的居民发生的纠纷摩擦不断。这些特殊的情况要求着政府管理起来要考虑的因素也就更多也更要全面和细致。因此, 必须区别他们之间不同的情况, 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 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根据他们特殊的情况来制定发展思路。

1. 5社会治安形势的特殊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治安问题多是属于民族内部的矛盾问题, 虽说大局是稳定的, 但也并存着不安定的隐患。如存在贩毒吸毒现象、违反民族政策和伤害民族感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各种民族间的利益纠纷时常出现。民族间存在着不平衡心理, 大家斗殴闹事现象屡屡发生。违法犯罪分子扰乱当地社会治安, 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民族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不仅容易引发“热点”问题, 而且情况复杂敏感, 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处理起来不仅要求高也更为棘手。

1. 6民族传统习惯的特殊性

这些传统习惯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久而久之形成了少数民族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愿与官府打交道, 而更乐于接受民族习惯的约束和少数民族传统行政的政治习惯, 往往采用本地本民族传统习惯进行解决。历史上, 哈尼族所用的是土司制度, 置于这种背景下, 哈尼族民众非常信任神职人员, 没有求助于法律的习惯, 很多人认为人情大于法情, 亲情大于原则, 他们的民族宗教意识较重, 人身依附也较突出, 重言轻法。

2墨江县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 普洱市东北部, 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北回归线穿城而过, 是太阳转身的地方, 被称为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世居民族除哈尼族以外, 有汉、彝、傣、拉祜、布朗、瑶、回、白、普米等。现居住于县境内的还有壮、苗、蒙古、满、侗、傈僳、佤、纳西、基诺、水、朝鲜等族。

2. 1墨江县行政管理的现状

墨江县政府在科学谋划、精细化管理下,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中趋好。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 1农村、城镇建设方面的管理

1农村经济更有活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全面落实, 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88亿元, 同比增长了7. 2% 。2农村路网建设得到加强, 通达通畅水平不断提升。3调整落实了原民办、代课教师补助, 改造和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52万平方米, 改善农村学生营养计划也全面实施, 教育均衡发展,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11个乡镇文化站建设达到省级三级标准, 建成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地38个。4完善5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配套医疗服务设备, 新农合补助继续提标扩面, 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全面落实。5城乡基础也更具实力, “幸福水利”项目规划全面完成, 全面完成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 城镇化率达25.8%。6新增财政城镇就业995人, 实现就业再就业520人, 扶持创业就业2236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4.13%。7发放城居保、新农保、城乡低保、民政供养及各类救助资金1.94亿元、受益28.73万人次。

2. 1. 2产业改革方面的管理

1率先编织了《墨江县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传统产业后劲增强、新兴产业培植壮大, 产业格局更具潜力, 进一步完善了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实现了第二产业增加值17. 07亿元, 同比增长24. 4% 。2墨江县第九届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被文化部、旅游总局评为2013年“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综合文化旅游工作扎实有力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哈尼语译制故事片6部。3加快推进《墨江生态县建设规划》编织工作, 在森林、动植物保护和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2. 1. 3改革创新方面

1农村综合改革和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得到加强, 事业单位分类有序推进, 集权林权、水务体制等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发挥成效。2综合运用信访、调解、行政复议等方式化解各类矛盾。3民族宗教事务得到妥善处理, “平安墨江”建设取得实效。4“六五”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工作得到加强。5妥善处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

2. 1. 4政府为民服务方面

1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50件、政协委员提案83件。2严格执行集体民主决策和决策风险评估机制。3乡镇和部门绩效考核机制不断健全。4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和工程建设领域监督得到加强。5规范公务接待, 有效控制一般性和“三公”经费支出。6严控楼、堂、馆建设, 会风文风得到切实改进。

2. 2墨江县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为个案的研究发现, 该县在政府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诸如公共服务意识薄弱、政府汲取资源能力不足、职能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 如图1所示。

2. 2. 1县政府职能错位, 公共服务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墨江县地处西南偏远山区, 政府的行政思想依旧以传统的官本位细想为主。受到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自身的服务意识不足, 导致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出现了障碍。墨江县政府在实际管理中, 公共服务意识薄弱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 1) 政府“桨”与“舵”的角色意识错位。这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具体的执行性处理有着关系, 一是重政策和机制制定, 轻执行落实; 二是政府大包大揽, 轻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的民主性特征。墨江县政府在某些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诸如旧城区改造、南部开发区旧房拆迁等, 对民众意见的征询不足, 导致很多政策在执行之后得不到民众的认可, 甚至抵制。长期以来, 墨江县政府, 每年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县域经济发展上, 而对县域的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相对偏少, 墨江县对三农的投入比重在之中较大, 但在科技、公共安全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投入较小。

( 2) 县政府管理中更易受人为或环境影响

第一, 来自利益受损方的阻力。在政府管理过程中, 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问题, 由于部分单位和人员的利益受损, 会产生从中作梗的阻力。第二, 人情关系在行政系统仍然表现突出, 任人唯亲, 平均主义思想还难以根除。这种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妒才忌能, 严重影响按绩晋升的机制实行。第三, 自治县政府责任大权力小、事务多财权少。特别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水库移民安置、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几乎都压在县级政府, 各类信访、上访、群访事件时有发生, 维稳和社会保障工作压力巨大。第四, 自治县政府的决策执行随意性较强, 具有较强的自由裁量权利, 权利不规范运用。

2. 2. 2地区经济落后, 政府汲取资源能力不足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地区, 重点贫困村有136个, 占全县的83%。经过多年努力发展, 墨江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基础,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 由于哈尼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欠账太多, 而其扶贫主要依靠外部力量, 特别是国家专项资金、项目扶持, 仅仅靠本县的力量还是难以实现经济起飞。墨江县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 城镇化率仅为13.4%, 比全省低19.6个百分比。经济问题成为制约墨江县政府提高管理能力的一个制约因素。

2. 2. 3政府人才缺乏, 行政体制缺乏动力

墨江县人才极度匮乏, 而且原有人才也呈外流趋势。由于地处边远山区, 加之经济落后, 墨江县政府很难从外界吸引到人才来推动自身的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 涉及的技术面广泛, 而原有的工作人员, 大多从事管理、招商等服务, 缺乏专业人才。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能力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由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因传统社会和结构的影响, 并且, 自治制度下形成的对中央和上级政府特殊照顾和政策依赖, 使得其在行政改革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

2. 2. 4少数民族群众民主意识较弱, 行政文化创新发展力不足

墨江当地的少数民族, 尤其是居住在离城较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群众, 受本民族长期以来风俗习惯影响, 又住在农村偏远山区, 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诉求时, 常常因为怕麻烦或者认为说了也没用而放弃。对于公众积极参与政府管理这事他们几乎没有想过, 他们习惯于自给自足的哈尼族经济社会形态, 而民主意识淡薄。

墨江是哈尼族聚集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它传统的行政文化中落后思想观念影响着民族地区行政文化的创新, 也阻碍了它的发展。

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特殊性的对策

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行政管理由于其特殊性, 管理的方式等都较为复杂敏感, 这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深入当地调查研究, 因为当地的发展普遍存在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制约条件多等问题是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以走或者说是没有经验可照搬, 所以, 要在把握事物共性的基础上, 来研究其特殊个性。针对其特殊性, 综合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 如图2所示) :

3. 1政府管理要提高公共服务意识,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严格依法行政

要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基层, 经常走村入户, 与少数民族群众保持良好关系, 主动关心群众的疾苦, 认真听取少数民族的意见, 要及时反映他们的要求, 为他们排忧解难。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域和民族关系, 要求政府行为在程序和时效上要快捷地马上就办, 对社会问题反应敏感, 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才能得到及时解决。1在这些特殊地区搞管理, 如果忽视民族群众的情感、生活、意愿等方面问题, 他们就不会认同和接受管理。管理中要考虑到工作方法, 如果方法不当, 容易引发民族群众的对立和不满情绪, 也就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政府的声望。

由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特殊性, 所拥有的自治权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 但是要避免这合法的自治权被滥用。要改变一些地方基层组织涣散的状况。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都要注意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 加强对经常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立足疏导, 防止激化。加强基层法制建设, 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 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法制观念, 改变以往用民族传统的陋习和封建迷信的手段来解决治理民族问题的做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在少数民族地区多多深入开展宣传法律的知识, 用法律解决的好处和必要性, 让少数民族思想观念得以改变。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治建设要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前瞻性、持续性、系统性和科学研究, 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自觉做到尊重科学规律, 服务大局、实事求是、敢于担当, 确保执政为民、执法为民, 为民族自治地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2

3.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扶持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地区很多问题产生大部分是源于贫困, 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政府管理要把工作重点集中到经济建设发展上, 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等特殊性, 由于贫困和受教育程度不高, 只有让当地生产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了, 他们才更能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好处, 也促进了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地实际, 走特色化道路。要找一条既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 又符合当地实际和生产力的, 还又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的特色的发展道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普遍为贫困地区, 这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和稳定和谐, 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就是涉及他们利益的事情, 要着重解决好这些事情, 把最终改善各族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确切落实好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千方百计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 加大扶持力度, 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予以优惠倾斜, 走一条致富的民族团结路。

如果环境适应了行政管理的目标的要求, 就会对管理的过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如果社会文化环境不适应政府目标的要求, 那么会对行政执行的活动产生消极作用。自治县政府的管理必须适应当地各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 也就是说, 符合民族群众的心理需求, 他们对政府行政管理、执行的认同。

3. 3必须加强对各级民族工作的领导, 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储备建设

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工作实际的工作办法, 继承和发扬民族工作优良传统和作风, 高度重视和加强各种形式的民族工作战线上的领导和队伍建设。对乡村干部进行培训组织和学习, 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期待更好的带头示范、领导少数民族群众的作用。加强人才储备, 为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长远发展战略, 准确把握政府的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规划后, 通过对人才从层次、数量、结构上进行设计优化, 并实行长期性、持久性、针对性的人才库存与培养, 来保证政府人才能够满足长远发展目标需求。

对于在民族工作战线工作的干部, 组织上也要给予适当的关心, 并且加大培养任用的力度。尽快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

3. 4民族自治地区政府要增强群众的民主意识, 弘扬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行政文化

在民族地区, 形成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影响人们对政府管理的接受, 进而影响政府的有效管理。

有民族传统长期所形成的不良的等级观念, 阻碍着少数民族民主意识的形成。只有人民群众普遍的有民主意识观念, 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政府要建立健全民主意识, 是民众能过真正的自觉, 只有在自觉的前提下, 民众的需求和期待才会更为理性, 行政主体从而更好地管理和解决这些合理的需求。

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 直至现在, 依然保留着自己鲜明的行政文化特色。在民族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府管理, 政府行为必须寻求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发展, 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照顾民族文化的特点能为这些民族群众所接受。只有少数民族群众心里认同了, 他们才会拥护和承认政府对其管理, 才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约束。政府要以主人翁的身份, 积极组织和参与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中, 用本民族的语言和能让其认同的方式去处理事务, 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行政文化。要引导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行政人员对行政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行政人员自身出发, 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 消除落后文化心理, 培养健康行政心理。

参考文献

[1]李娜.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论坛, 2009 (4) .

[2]李俊清.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与改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

[3]冉瑞燕.论影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因素与对策[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 (2) .

自治区行政执法规范 篇8

一、民族自治地区行政管理创新的意义

1.民族自治地方行府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而我国民族地区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实际情况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过去和现在始终强调“稳定”的职能,维护政治秩序仍然是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职能的—个重要特点。

2.民族自治地方行府管理创新是地方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在新常态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其自身的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府职能不到位,政府的管理方式陈旧,监督无力;决策机制不完善;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规范化程度低等等诸多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行府管理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全球化是发展的大趋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者和组织者,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按照规则,有效地行使自治权,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调整政府职能,提升政府能力,以适应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的挑战。

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身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思想定势的束缚,一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整体思路没有太大的突破,仍然停留在管制型政府的理念上,缺乏服务型政府理念。

2.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带有典型的“转型”的特征

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政府管理体制都不是很完善,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影响了地方政府施政能力及改革的顺利進行。

3.政府管理方式滞后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现行的行政管理方式从实质意义上讲,仍然主要是以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这种管理方式强调行政命令,注重直接管理并且随意性大。

确定以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建立少数民族区域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历史发展正确而必然的选择。结合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具体表现,少数民族地区行政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4.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创建参与式政府模式

所谓参与式政府模式是指政府通过创设制度化的、开放的参与渠道和机制,有效吸收社会公众和政府内的普通工作人员参与行政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行政水平不断改善的政府管理模式。

(二)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

温家宝同志在谈到政府职能时曾说:“管理就是服务,我们把政府变成—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这充分说明我们必须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制型政府加以彻底的变革。实现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增强行政管理创新的紧迫感,走出“全能政府,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二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理念。

(三)建设法制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较大进步,《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关于保障一切散居少数民族成分享有平等权利的决定》等各种民族法制实施状况良好,更要树立起现代法治文化所要确立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完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创建学习型政府

建设学习型政府是搞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和政府发展的根本途径。在西部地区,公务员队伍素质相对低下,因此,改善政府以决策能力为核心各项能力显得特别重要。

(五)改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实现“权威政府”到“能力政府”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最终建立—种廉洁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

上一篇:假期锻炼计划表下一篇:汉中引起的童年记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