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场新闻

2024-09-29

什么是现场新闻(精选16篇)

什么是现场新闻 篇1

一、现场和现场管理的概念

凡是企业用来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都称之为现场,如厂区、车间、仓库、运输线路、办公室及营销场所等,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就称为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和过程的各要素,包括人(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机(工艺、设备)、料(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能(水、电、煤、气、汽)、法(操作方法、工艺制度)、环、(环保、环境)、测(测量控制装置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系统合理布置的补充和深入。

二、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

从上述概念和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场管理作为生产现场的综合管理,其内容包括了人力资源的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物资管理、环保管理、计量和仪表的管理,以及劳动纪律、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等基础专业管理。而现场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上述各种管理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有机地结合达到一体化,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要达到上述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加强管理。

1、工序管理。主要包括工序要素的管理和产品要素的管理。工序要素的管理,就是对工序使用的人力、设备、原材料或零部件等的管理,在工序管理中要坚持不懈地改进作业环境和现场秩序,实行定置管理,形成科学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产品要素的管理就是对产品品种、数量、质量、交货期、成本等的管理;

2、加强工艺和设备管理,优化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确保设备完好运行,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

3、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的,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明确职责,细化目标分解,严格考核,消除无效劳动和时间浪费,提高劳动效率;

4、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统计台帐等管理基础工作,作到制度化、标准化、目标分解、分工负责、认真检查和落实、严格考核;

5、建立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把生产、消耗、工艺、质量、财务等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协调,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6、物流管理,

要使内部物流线路最短,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和加快资金周转;要使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占用最少,以减少资金占用,使生产过程中搬运效率最高。通过物流管理,使生产保证按连续性、比例性、均衡性要求进行;

7、环境管理。要造就一个安全、文明、秩序井然、整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让职工在良好的环境中,热情、积极、勤奋、有效地工作;

8、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开展群众性、经常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活动、QC小组活动,作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支觉悟高、技术硬、纪律严的职工队伍。

三、现场管理的实施和方法

现场管理工作的面广量大、综合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现场管理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治理整顿。大力推行“6S”工作法、定置管理等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着重解决生产现场的“脏、乱、差”现象,物品摆放无序,安全通道无畅,纪律松弛,责任不清等问题;

2、专业到位。使各项基础工作和专业管理真正在生产现场得以有机结合和落实,必须作到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各专业管理的现场到位;

3、优化提高。优化现场管理的实质是改善,改善的内容就是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按PDCA循环,在实践中总结现场管理的经验,使现场管理向深层发展,并不断优化组合生产力要素,使其合理有效地运行,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的整体功能。

什么是现场新闻 篇2

1 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的“宙斯盾”

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宙斯盾”是由其特性决定的。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就新闻事件来说,它既是报道方式也是播出的节目。

2 现场直播的核心竞争力与优势

下面将从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完整性、真实性及客观性等论证现场直播在与新媒体的对比中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与优势。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新媒体的概念在不断更新与演变当中,从以往的门户网站、手机报、高清机顶盒到现在的微博、微信及各类APP,可以是硬件或者平台,也可以是软件或者应用。因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在本文中讨论的新媒体更应该定义为具有大批忠实用户,每天使用频次高的信息传播平台。

2.1 新闻的时效性——主战武器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里,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一下子被提到新闻传播的首要地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起试播,同年7月1日起正式播出。脱胎自原CCTV-1 (新闻·综合频道),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全天24小时直播的新闻频道。在地方,电视新闻频道与电视新闻直播节目也蓬勃兴起。其中,广州广播电视台的全天候直播节目《直播广州》在2010年11月28日在其新闻频道正式开播。

《直播广州》节目力求用直播、开放的方式,全景、全天候、全频道地去呈现正在进行时的广州,将广州城市的故事、生活、新变化第一时间呈现在观众眼前。无论是开设新闻频道还是新闻直播节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缩短新闻事发与新闻播出之间的时间差距,尽可能达到新闻与新闻播出的最小空间对接。以广州广播电视台为例,现场直播一直是其电视新闻的一大特点。其主打的《广视新闻》(原《广州电视新闻》)不断推动新闻的现场直播发展,已经逐步打破旧的节目播出编排,固定或者临时开设现场直播以保证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从1997年的香港回归仪式开始,到2003年SARS事件、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电站泄漏等,只要有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现场直播都会及时呈现。而央视新闻频道直播的重大新闻事件则更多更广更深入,在此不作展开探讨。据CSM监测数据显示,央视新闻频道全天各时段的收视水平在连年提升,2010年是1.67,2011年到2.19,提升了31%,央视新闻频道2012年收视份额已经基本达到了2.5,又在之前的基础上提升了14%。广州广播电视台的《直播广州》节目贯穿在其新闻频道中。2012年,频道全天的收视同比提升26%;晚间收视同比提升21%。收视的增长趋势则可以说明一个媒体、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在大众中的接受程度。

2.2 新闻的完整性——防御武器

新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除了快,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碎片化。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为例。事发初期在新媒体中不断有地震的相关新闻信息在传播。但关于地震具体的影响、伤亡人数、核泄漏影响范围及细节等等都相当简单。相反,央视新闻频道利用频道资源持续地用现场直播对东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件作报道,每天完整地讲述事件的进展;同时,邀请专业人士解释地震原因及防护措施等,给予受众全面、有效、快速的信息传播,不仅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也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影响。

2.3 真实性与客观性——杀伤性武器

真实、客观对于新闻从业员来说再熟悉不过。2003年SARS事件的新闻现场直播是一个真实、具体与成功的例子。当SARS在广东出现时,一个又一个信息通过手机这个新媒体传播出去,部分广州市民对获取的信息无法辨别真伪。当时,广州电视台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同步现场直播新闻发布会的情况,让观众及时了解政府发布的信息,掌握当时疫情的进展。这一次现场直播成为当时城中关注度最高的新闻事件。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作为SARS的一个主战场。根据形势,广州电视台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决定在医院核心区域ICU做现场直播。多位经验丰富的主持人与记者在现场为观众报道病人抢救情况及治疗方法的进展,给予观众第一现场的感受。真实、准确、客观,这几场在SARS中的现场直播令公众对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有更清晰的概念与定位。SARS一役的胜利客观上促使了广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收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断攀升,并在2005年前后创造了收视的历史新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证明,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应对新媒体的“宙斯盾”。从央视到地方卫视及城市台,现场直播的使用已经日渐频密,逐步形成常规化、机动性强、布点丰富、设计成熟等特点。这既是现场直播发展过程中自我完善的结果,也体现出各级电视新闻媒体看好现场直播未来的发展前景,相信经过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努力,现场直播可以更好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迎接未来各方的挑战。

《现场改善》什么是“改善” 篇3

如果看一看企业的业绩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即使是在同一领域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中,在业绩上还是会有巨大的差异。有时更会出现一家独占鳌头的局面。

请按照下页的图示,思考一下致使企业业绩存在差异的原因。虽然有些抽象,不过企业的运作方式是可以通过“INPUT——一定的程序——OUTPUT”的形式描绘出来的。

INPUT就是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具体来说就是为了生产产品而投入的人工、材料、机器设备等等。

OUTPUT就是业绩。具体来说可以认为是利润。

一定的程序,就制造业来说,主要指生产的架构和思维方式。比如,像几台机器这种定量的东西就是INPUT,而机器的操作方法、利用方法就要归入程序中。

现在请用这幅图来思考刚才提到的业绩差异。假如先从结论来说的话,INPUT没有改变,而OUTPUT发生了变化,那么导致这个差异的原因必然出在过程中。这么一说,仿佛过于浅显了,但是实际上这才是经营上的重大课题。

那么,现在我们来假定两个公司——A公司和B公司,它们属于同一领域,生产同种商品。

现在我们考虑这样的情况,A公司获得利润,而B公司与A公司相比利润要低很多,二者之间出现一定差距(根据具体情况,有时还会有亏损的情形)。

在產品价格方面,它们并无明显差异。因为使用了相同的材料和资源,所以在INPUT上面也无明显差异。

即便如此,A公司能获得较高利润而B公司只能获得较低利润,这又是为什么呢?最终结论就是问题出在了程序部分上。

也就是说,“从买入材料、使用设备和通过工人进行加工,再进行检查、配送,到最后作为产品投放市场的这一企业生产的构架和思维方式”中,出了问题。

从本章前面例子中介绍过的“速度化的一年”这一标语中,也能看出企业想要改变生产构架的意图。实际上,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的生产构架,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力。在市场中,竞争力存在差距,会表现为利润上的差距。

对于中间的程序部分,我们容易认为“现在执行的方法是最好的”。如果这样想的话,也许就会在竞争中惨败。在进行现场改善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拥有一双慧眼,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看看“作业方式与加工方法上是不是还存在什么差距”。

提高利润唯有降低成本

之前我说过,在如今的经营环境中,如果企业想要提高利润的话,就必须这样计算:

销售价格-成本=利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所以在这里我要再强调一次。

这个式子是说“销售价格由市场(顾客)决定,为了提高自己公司的利润,就必须相应地降低成本”。

首先我们来说说销售价格。由企业方面决定产品价格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不仅如此,市场中的竞争愈发激烈,销售价格就会进一步降低。

如此一来,为了产生必要的利润,唯有降低成本(Cost Down)才是企业唯一可取的办法。为此,只能制定计划,以一定的成本进行生产,实施改善,从而实现目标。

作为目标的销售价格,是基于市场情况和市场营销战略来决定的。通常,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将成本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输给价格战,就要求企业尽早将产品打入市场。对于这一要求而言,制订大幅的降低成本计划,尽快达成目标是当今企业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

这样的削减成本,会伴随着市场的动向反复进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根据情况,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项目,即大幅的成本削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然而,成本削减并不仅是生产部门的工作。诚然,成本多发生在像生产部门这样由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物品的部门。但是,产生成本的原因可以在研发部门,也可以在营销部门,还可以在管理部门,所以并不是说其他的部门就与此没有关系了。因此,以削减成本为目标的现场改善,需要将其他部门也纳入进来。

改善是目的还是手段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将改善作为一项政策来执行。我们常能看到企业召集全体员工,举行启动仪式,宣布今后将在全公司推行改善。这样的活动有助于鼓舞员工的士气,同时员工们也都能意识到,改善是公司的一项重要活动。

起初,管理者也会很积极地鼓舞士气,生产第一线的热情也很高,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干劲儿维持不了多久。一年半载之后,改善的热情逐渐降温,我们时常能听到下面这样的牢骚和不满:

“企业即使进行了改善,业绩不还是一点儿也没变化吗?!”

“改善好像变成了作报告的工作,报告之后什么也不做,猛增的只有报告用的文件资料。”

“每当咨询指导日临近的时候,总是为了表面上好看而匆忙地进行改善。”

大家是不是也说过这样的话呢?这反映了大家对于“改善之后会怎样”这个问题的疑惑。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自己身边是否出现了“改善目的化”现象呢?为了说明会的改善——只求被咨询人员赞扬,如此一来工作就结束了,这样的改善就是“改善目的化”的典型例子。改善的本来目的已经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连自己正在做什么都搞不清楚了。所以,出现“改善之后会怎样”的质疑声也是顺理成章的。

原本,做任何事情都必然有一个“为什么”,也就是目的。“为了这一目的而做〇〇”,这是手段。根据目的的不同,手段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改善是企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之一,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场说明会而进行改善,那么改善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本来,改善只是一种手段,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目的。这就是前面说的改善目的化。如果发现改善的意愿正在下降,就请检查一下是不是发生了这种现象。

为了什么而改善

在进行改善的时候,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① 根据企业的目的,对改善工作进行定位。

② 要在企业中集思广益。

第一条,“根据企业的目的,对改善工作进行定位。”这在上面已经说过了。

首先,来说说企业的目的。常常有企业把“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作为自己的企业理念或者企训,这是企业最高级的目的。如果企业理念是“提供符合顾客要求、品质优良、价格低廉的产品”,那么这就是“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手段。但是,同时大家要知道这一手段对于改善来说就是目的了。

像这样,目的与手段是相联系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明确这种关系,对改善进行定位。如此一来,改善的方向就牢牢确定下来了,不会因为眼前的事情乱了阵脚。

再来说说第二条,“要在企业中集思广益”。企业是一个多人的集合体,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拥有的能力,能够推进企业的发展。在改善方面也是如此,灵活利用各部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改善,首先起始于在生产第一线上发现问题并逐一解决问题,这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其实,在生产第一线中,时常隐藏着对企业影响重大的严峻问题。

另外,在生产第一线中的问题,不光是生产固有的问题,也有很多问题的起因是平时大家认为与改善无关的事务、技术、管理等工作。

所以,绝不能认为迅速地应对表面现象,问题就解决了。不要自以为是,要从与这个现象有关的所有人那里,广泛收集类似的现象或经验。也就是要集合大家的智慧,探求真正的原因。

◎ 改善是企业达成目标的手段

所谓改善

是达成企业目标和支撑企业永久发展的手段,是集合企业全体成员智慧的企业经营的一种思维方式(软件)。

改善的目的

① 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

削减库存、压缩经费等。

② 产品竞争力的维持与提高

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人员裁减、成本降低、利润产生。

通过这样细致的积累,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营中的问题,改革生产结构,那么就可以说改善是一个了不起的经营工具。

改善提案制度将在今后发挥大作用

提案制度,是奖励并支持改善的一项机制。虽然其制度的结构和实施的方法根据企业的不同会有多种形式,但是就目的而言,都是“全体员工参与经营”和“奖励改善”。

这一提案制度,曾经被认为是企业经营的关键,因而许多企业曾积极地引入过,并且也曾出现过活跃时期,相互比着看谁的提案数量多。事实证明,提案活动较为活跃的企业,都拥有能够畅所欲言的工作环境。

不过,慢慢地,也有人开始思考,提案的数量越多就越好吗?一度成为热潮的提案制度,终于碰了壁。如果按照提案的数量进行奖励的话,那提案的质量就在所难免地会出现下降。但是,如果注重提案的质量,那大家都会对提案敬而远之了。

如果追求数量的话,质量就要下降;如果追求质量的话,数量就要下降。提案制度总是陷入这样的二律背反中。在企业中,经常出现“究竟是提案的数量多好呢,还是提高质量好呢?”这样的争论。

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提案仅仅限于生产现场合适吗?事务部门和技术部门怎么办呢?

对于上述的障碍和问题,一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提案制度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类似故意做给别人看的制度,沦落为一个空架子,停滞不前。听说有很多企业都废止了这项制度。

提案制度变成现在这副样子很让人感到惋惜。因为正是像现在这样销售额无法有所突破的情况下,这种制度才越会体现出其实用性。如今是需要改善的时代,而且,如果改善不是聚集众人的智慧的话,那么是不会有什么显著成果的。

更多内容详见《现场改善》原著

[作者简介]

柿内幸夫

现任改善顾问株式会社常务董事总顾问、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经营专业客座教授、工学博士、工程师(经营工学)。

佐藤正树

现场项目经理工作职责是什么 篇4

2、技术管理:参加项目前期规划设计的方案讨论;参与施工图设计阶段和优化阶段的具体工作;参与设计技术部进行施工图交底,组织项目各专业工程师认真熟悉施工图纸,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

3、现场安全文明管理:加强各项目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会同监理单位共同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管理,确保各项目工地文明施工达到当地政府部门制定的标准;负责现场环境的检查、维护等日常工作。

4、质量控制管理:监控工程建设施工工艺和隐蔽工程的质量,并严格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各种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并监督执行;

5、成本控制管理:强化成本意识,负责严格、合理控制现场的经济技术签证,并按时编制上报项目月度、季度、年度资金需求计划;严格审查工程款项的支付申请单。

6、合同管理: 参与合同谈判及合同的审查工作: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熟悉合同的主要条款;负责施工过程中合同的严格执行工作;

7、负责各施工单位合同执行的后评价考核工作 。

8、现场材料控制管理:负责材料设备现场检查、验收、堆放、材料质量监管把关等现场管理;

9、招投标管理:组织参与编制项目的招投标计划工作;参与考察工程施工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等,配合成本控制部进行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的招标、议标工作。

10、搞好项目部团队建设,组织本项目员工的培训、考核工作,通过沟通和激励等方式,挖掘员工潜力。定期组织召开项目部周工作例会及现场工程协调会,及时解决工作上和工程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现场施工员工作职责是什么 篇5

2、能审核图纸并根据图纸设计施工方案,能计算出施工所用设备、材料及构配件,熟悉材料的价格;

3、大专以上学历,经验丰富者可放宽条件,毕业2年以上,暖通空调、制冷等相关专业;

4、能够合理的安排项目计划,对项目进度、人力、质量等能够有能好的控制能力;

5、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及执行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勇于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新闻最重要的是什么 篇6

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我想这个是我们从初中到高中都背烂了的。要么是五个W一个H,要么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时间。而做新闻最重要的是什么?课本上同样给出了答案,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可是,当你的时效性、真实性被阻挡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作为一个对于传媒行业有着极大兴趣的人,我对于新闻的认知,似乎和课本上说的不太一样。课本上说的那些东西我不能说它是错的,因为显然它有着属于自己的道理。但是我想这些东西针对的目标只是“语文课”,也就是那些最后呈现在二维空间的文字。可是,对于整个搜索新闻,撰写新闻,报道新闻,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首先,整个搜集新闻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在我以前看的一部灾难片里就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一个新闻记者无意中发现了有陨石即将撞向地球,在她为她的发现所震惊时国家的总统出现了,总统拜托她把这条新闻晚一个月播报,因为如果现在播报的话很有可能引起民众的恐慌,这对于撤离工作十分的不利。那么,此刻这个记者该怎么选择?显然,她职业的使命和她个人的良知起了强烈的冲突。每一个民众都是一条生命,他们有权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此刻只有隐瞒真相才能救下更多的人。那么,在这种情境下,新闻的准则时效性还有效么?答案,没有人知道。

在我接触新闻行业之前,我对于人民日报,新闻联播一直是不屑,甚至是有些不齿的。因为我认为这两个传播途径成为了被政府指挥的木偶,这种充斥着选择性报道,甚至偏见性观点的传媒已经慢慢在民众心中失去了公信力。但是,随着我对于媒体行业接触的逐渐深入,我慢慢的对于这种媒体,多了几分理解。媒体说的话,是要决定社会的舆论的。一个南方周末可以有,一个凤凰卫视可以有,但是如果所有的传媒渠道上都大量充斥着负面新闻,纵然可以达到监督的效果,但是最后的现象,是可怕的。我曾经读过一本描述犯罪心理学的小说,在这本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个专杀“坏人”的连环杀手,什么腐败官吏啊、什么抛弃父母的人啊,都沦为了他屠刀下的冤魂。可是,在这个城市里,居然大多数人都在为他摇旗呐喊,因为这个名叫“城市之光”的杀手代表了普通民众去惩罚那些恶人。可是,人们从没有想过,这些人纵然做了恶,他们的罪也绝不至于使他们付出生命。同样的,如果因为媒体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这个城市里变得路不拾遗的话,那么媒体和那个连环杀手有什么区别呢?

什么是现场新闻 篇7

一、发掘最有价值、最鲜活的新闻亮点

记者的观察能力, 是指运用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捕捉信息、摄取感性知识和材料, 发现典型事物及其外部特征的一种认识能力。观察能力的结果体现在摄像记者通过镜头捕捉精彩的场面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细节, 还包括出镜记者报道新闻要素、解释观众看不懂的画面、补充背景资料、阐述抽象的内容, 将报道引向一定的深度。判断是指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个思维过程。记者的判断能力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 依靠自己的新闻理论素养、政治素养、新闻业务水平、分析问题能力等, 对正在发生变化的新闻事件做出迅速判断拍摄什么、报道什么、放弃什么。

二、用镜头捕捉现场逼真、鲜活的图像, 突出现场感

要善于抓住瞬间亮点, 所谓亮点就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能够吸引人的地方, 也可以称作为兴趣点或震撼点。这个亮点, 不是猎奇而是赋予一定的思想和意义, 使电视新闻锦上添花, 因此记者应当善于抓住瞬间具有震撼力的画面。北京时间22时09分, 当萨马兰奇主席宣布“主办城市是北京”时的“京”字还未落口, 中国代表团的全体人员便一起跳起来振臂欢呼!这瞬间只有十分之一秒, 甚至百分之一秒, 紧接着便是北京庆贺的热烈场面:激动的人们言语尚未表达, 眼泪已夺眶而出, 一位女青年万分激动的面部特写至今使人难忘:她脸上贴着五环油彩图案, 一只耳朵被人揪着———大家真的是欣喜若狂了。一个个瞬间闪光镜头的组接, 给观众的是一次次的心灵震撼, 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一刻的迸发, 这的确是个铭记历史的时刻。

三、选准记者出镜的典型场景

因为电视新闻要尽可能地用声画一体的图像展示现场、叙述事件, 让观众耳闻目睹新闻的发展过程, 因此在电视现场短新闻报道中, 记者必须有出现在画面里的时候, 他是事件的目击者又是参与者, 他要从观众的兴趣出发向当事人或目击者提问, 他提出的问题要是观众欲知未知的问题, 阐述的观点要是观众期望了解的信息, 所以记者在出镜前, 一定要选好出镜的时机, 强调记者在现场的直接感受。2010年5月23日下午, 庆安县呼兰河一渡口发生客车坠河事故, 记者随有关部门及时赶到现场, 抓住营救人员下水探查, 客车打捞出水等关键时机, 通过现场报道形式记录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时刻, 使报道以极强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广受好评。

四、抓取现场中精彩生动的细节

电视现场短新闻不仅要用事实说话, 还要用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说话, 要用画面来形象地传递信息、影响舆论, 因此电视现场短新闻必须要有细节。细节, 是指电视屏幕上能刻画人物性格, 标志事件深度、环境与景观的特征等等最小单位的画面组成, 电视新闻细节包含在新闻的各要素中, 它可以通过画面、解说、现场同期声、音响、字幕等诸多因素来表现。细节, 是电视现场短新闻的命脉, 精彩逼真的细节能增强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真实性与可视性, 是凸现人物、再现现场、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极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它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使片子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教育鼓舞的作用。记者一定要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深入细致地挖掘现场中足以说明主题、传达情感、体现本质的细节, 以展开的生活画面去感染和启迪观众, 以充实的信息和生动的形象去吸引观众的视角和兴趣。2008年6月1日, 央视的《朝闻天下》栏目播发了胡锦涛主席深入地震灾区视察的新消息, 记者在现场抓取到一组感人的细节:在一个由帐篷临时搭建成的课堂内, 胡主席在黑板上为孩子们写下了16个大字: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然后在去看了受伤灾民的治疗情况以后, 胡主席来到了一个灾民居住的帐篷内, 问候了一位身穿黑色衣服的老太太, 当时老太太对胡锦涛的到来感动得热泪盈眶, 她用手抹去了满脸的涕泪, 就在这时候, 胡锦涛主席上前扶住这位老人, 要她躺下休息, 老人在躺下去时, 胡锦涛主席的手和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就是这么一个细节, 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感动、心灵为之震撼, 因为这细节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普通老百姓的真实、亲密的接触, 让我们看到了胡锦涛主席对老百姓的真实感情。这是一个完美的镜头, 这是一个真实的镜头,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 也是一个让人永远铭记的、珍贵的历史镜头。

五、善于运用恰当、清晰、完整、真实的同期声

新闻现场报道稿件 篇8

7月15日上午,威利希市公立中学丽莎文理高级中学(Lise-Meitner-Gymnasium)和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建立两校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虽然目前北莱茵州有30多所学校与中国学校有相互往来,但都属于短暂交流,相互间没有形成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

威利希市丽莎文理中学是北莱茵州第一所与中国中学签订协议、建立长期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公立中学。

中国大使馆法兰克福领事温振顺先生、威利希市市长海耶斯先生、副市长兰贝特斯先生、常驻柏林基民盟联邦议员舒迈先生、校委员会主席帕库斯先生、福路合、FUMA公司董事长傅汉豪先生、两校师生及德方学生家长近百人受邀参加了签字仪式。

签字仪式在丽莎文理中学活动大厅举行。

莉泽-迈特纳高级文理中学校长卡姆普曼女士在讲话中对所有来宾表示了欢迎。

她说,自从十三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马可波罗向西方介绍中国之后,西方人逐渐开始了解中国。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西方社会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并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相信通过两校的交流活动,能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

让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下的人们,都能友好和平地生活。

威利希市长海耶斯先生在讲话中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商贸与财富的大量流通,促进了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日益频繁的相互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是一切交流的基础。

中德两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很有意义。

这位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市长,还重点讲到了环境保护。

他说,中国是自行车王国,如果中国的每位职业者都能尽量骑自行车上下班,每人每年节省1公升汽油,那么,一年至少可以节省8000万公升汽油。

这相当于德国全国总人口数。

温振顺总领事在致辞中对两所中学结成友好合作伙伴表示衷心祝贺。

他说,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栋梁,也是中国与德国保持长期友好关系的未来基础。

他感谢海耶斯市长和威利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赞赏两校校长的长远眼光,让两校同学们有相互了解对方国家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开阔眼界、增加阅历的难得机会,同时也播下了友谊的种子,让两国青年一代能更好相互包容和理解。

最后,温总领事预祝两校未来校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更丰硕成果。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廖珂先生在讲话中说,这次德国合作校方热情周到的筹备工作和威利希市的高规格接待,让他既意外又感动。

他是第一次来德国。

对他来说,在德国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他感谢所有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的各方机构及工作人员,并表示,要把两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长期友好地进行下去。

威利希市代表、常驻柏林议员舒迈先生在讲话中着重强调,在国与国的交往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它将促进两国文化、经济等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他相信,两校交流必将取得很大成功。

丽莎文理中学中文教师刘瑛女士现场为每位德国来宾的讲话担当了中文同声翻译。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德语教师吉可心女士及法兰克福领事馆刘惠文先生为中方嘉宾担任了德文同声翻译。

在来宾们的讲话之间,还穿插了两校学生的节目表演。

丽莎文理中学学生用中文表演了情景对话。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交换生表演了传统的、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江南水乡”油伞舞,赢得了热烈掌声。

两校学生在签字仪式之后,共同登台,高唱《我们是世界》(Wir sind die Welt),表达了“拆除藩篱,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望,把签字仪式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签字仪式之后,温振顺总领事向丽莎文理中学中文班赠送了汉语教科书,设在威利希市的太原钢铁公司驻德国办事处慷慨地为两校学生的参观活动提供了赞助。

福路合、FUMA公司董事长傅汉豪先生热情地尽地主之谊,请远道而来的小客人们吃了一顿丰盛的中餐,让中国的交换生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同胞的温暖和情谊。

学生现场作文比赛新闻稿 篇9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要求,10月28日中午,桂南学校小学部开展了三至六年级学生现场作文比赛活动。

此次比赛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赛题目由教务处统一出题。题目设计新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规定的时间内,孩子们大胆构思,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闻充分地展现出来。比赛结束后, 按要求每班选出5篇优秀作文上交科组长,进行跨级组集中评比。语文科组组织人员将所有参赛作品分年级评分。比赛评委由学校语文综合素养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按照现场作文比赛方案要求,经过老师们认真评审,每个年级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什么是现场新闻 篇10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会议新闻报道,记者

1 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作用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体裁, 是记者在镜头前进行采访的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因为它具有最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所以在电视新闻中被普便应用, 并已经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电视现场报道通过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及有关人土的报道, 使观众看到了新闻现场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实。它的特征是:记者出图像, 体现的是现在进行时, 并且有完整的同期声贯穿于电视新闻的始终。电视现场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与众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时效性强

现场报道由于采编播是在新闻现场一次性同时完成, 省去了写稿、播音、复制等程序。因此, 它比一般报道在制作上简便, 更能尽快播出。在“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时候, 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到发射基地, 但由于在北京发射总控中心的采访采用了现场报道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1.2 可信性强

现场报道由于是记者以现场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做报道,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与权威性。因为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手执话筒亲临现场, 记者的解说和一问一答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完成的, 因此和一般的新闻相比, 现场报道中记者在现场的口头报道更有激情, 更有强烈的现场气氛, 更有强烈的现场纪实性。

1.3 现场感强

现场报道由于是记者在现场的即时报道, 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现场采访的过程。生动感人的画面与现场实况音响融为一体, 赋予强烈的双通道传播的现场性, 显示了电视传播最突出的优势。

为什么现场报道有现场感强的优势呢?从心理学看, “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为虚、眼见为实”, 人们总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场报道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一般电视新闻中, 观众通过画面看到的是现场的情形, 听到的是播音员画外音的解说, 而播音员往往不在现场;现场报道使观众在看到现场图像的同时, 听到记者作现场口头播报叙述, 还听到现场特有的同期声, 以视听两个通道同时作用刺激观众大脑, 造成声画合一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 没有画面加画外音解说那种容易产生声画两层皮的现象。

总结现场报道的优势, 就可以在新闻实践中更好地利用现场报道, 扩大电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让报道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

2 怎样活化会议新闻报道

会议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及其相关内容进行的报道。会议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使会议新闻的报道范围极为广泛, 如党政机关和政治、经济性会议, 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专业性会议、座谈会、联欢会、现场会等等, 凡此种种, 都是报道的对象。因此, 在我们的新闻节目中, 会议新闻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由于新闻媒体肩负着党和政府及人民的喉舌作用, 会议新闻就成了不可缺少的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会议新闻表现力好与坏, 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功能能否实现。

然而, 我们目前的会议新闻报道, 无论是在传播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上都程式化、模式化。各种会议的程序大都相同, 一方面记者为会议程序所困, 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会议本身, 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只注重会扬内的新闻信息, 注重对会议程序的报道, 对会场外的一些足以引起受众关注的内容, 如会议的意义、影响及与公众的关系等, 常常被忽略了, 因此会议新闻报道通常只是会议的翻版和微缩, 全然看不到记者的选择和创作。另一方面, 注重会议程序导致了会议新闻报道模式的陈旧和僵化。哪些是受众最关心、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 根本不用心去研究。此外, 会议报道过多, 且呆板冗长, 受众感到厌烦。这已成为我们媒体在新闻改革中的一大难题。那么, 怎样才能活化会议新闻报道, 使其不落俗套, 做到既主题突出, 又生动活泼, 篇幅短、信息量大, 受众喜闻乐见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2.1 把握结合点, 提炼“活”的主题

提炼“活”的主题, 也就是所谓的“淘金法”。主题是新闻的“核心”, 是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部分。所谓新闻的含金量, 其实多指该新闻主题的社会价值, 会议报道也不例外。一条有价值的会议报道, 应在“报道这个事实的目的性、指导性、导向性”, 即会议“要说什么”, 首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等诸多需要。要事先对当前社会基层的情况有所了解。其次, 要对领导机关开会的意图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揣着社情来听会, 就能听出会上提出的哪些思想和政策办法是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的。把握直接消除受众心中的不确定性, 令其在解渴的新鲜感觉中实现新闻宣传解疑释惑的价值。因此, 记者在报道会议时, 必须按照新闻价值的要求, 要格外用心地透过程式化现象认识会议本质, 开掘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报道主题, 这对活化会议报道是非常重要的。

2.2 捕捉新鲜材料, 提取“活”的内容

新闻素材是报道内容的基本构件, 也是报道主题的承载体。选取什么材料写新闻, 不仅决定着记者能否将自己“隐藏在事实中的意见、观念”表达清楚, 而且决定着这种表达是鲜明生动、好听好看的, 还是僵硬呆板、不咸不淡的。活化会议报道, 则更依赖于取材的鲜活度。许多新鲜的新闻素材, 往往是出现在会议正式程序之外和领导人脱稿即兴讲话之中, 采访会议的记者如果不是全神贯注地观察思考, 自始至终地盯在现场, 转瞬间高价值的“活鱼”就会溜掉了。怎样判断活材料呢?首先, 必须是新鲜独有的会议材料。其次, 必须注意具体可感的细节材料, 把逻辑思维变成形象思维。记者只有把自己在会议的所见所闻所感, 真实具体地再现出来, 才能使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综合感受, 留下令人难忘的印象。

2.3 巧裁精剪, 构造“活”的框架

会议报道很难写活,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者被模式化的习惯势力所束缚, 被动消极地报道会议———会议怎么开就怎么报, 会上说什么就报什么, 完全被会议程序牵着走。诚然, 作为喉舌, 通过会议报道来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传达指示, 发布政令, 义不容辞。但新闻媒体的这种传达与发布, 决不是有闻必录的简单重复。应该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根据会议报道主题和体现新闻价值的需要, 灵活运用会议提供的材料, 巧妙安排报道的层次结构。在这里, 记者的投入完全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打破以往会议报道的习惯格式, 不是按照会议发展的时间顺序去安排新闻事实, 而是注意报道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顺着受众首先想知道什么, 然后想了解什么的思路来安排层次, 一条主线, 首尾连贯, 一环紧扣一环, 来龙去脉清晰, 主题鲜明突出, 表达也顺达流畅。这种结构方式也会使会议报道活起来。

2.4 弃陈词滥调, 采用“活”的语言

由于长期形成的会议报道写作模式, 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八股腔。写会议似乎只有“隆重开幕”、“胜利闭幕”或“某某领导出席了会议”、“参加了会议”等现成语。不彻底摒弃这些八股腔, 即使从会上抓到了“活鱼”, 也不能活灵活现地反映出来。因此要勇于实践探索, 突破会议新闻报道的陈词旧调。用描写的语言增加会议信息的可感性;用个性的语言增加会议思想的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议新闻报道活化起来。

同等学力现场确认须带什么材料 篇11

一、信息采集

需要申请人按照学位授予单位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录入指纹和图像采集的工作,这些工作是为了采集个人有效信息。信息采集完毕之后,还需要申请人签署诚信书。

二、提交资料

申请学位的人需要根据学位授予单位的要求提交相关的.资料信息。资料主要包括本人身份证、最高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个人照片等相关的入学资料。

三、院校审核

安全是施工现场永恒的话题 篇12

就是第一位,谁要忽视安全的重要性,谁就将为疏忽大意买单。

长春站北广场轻轨地铁换乘站为深基坑施工工程,最大埋深达18米,周边施工环境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风险系数大,为了保证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能在合理掌控之内,切实维护参建员工的生命安全,项目部根据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的相关精神,结合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升安全警戒系数,将安全工作作为项目的头等

大事来开展进行。

为保证安全监管的长效型和专注度,项目部从体系建设出发,提前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监管模拟系统,汇集项目安全专管人才,对施工区域的安全工作进行模拟演练,提前把握现场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会造成安全隐患的施工行为。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条令,项目部编制了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安全管理创优规划,制定安全管理细则,组织开展安全达标活动。针对关键工序提前制定详细应急预案,严格执行施工标准。严格执行大检查,专项检查和每天巡查制度,加强对工点、工序的检查。对每次检查,项目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把责任落实到人,对检查出的问题形成检查记录,分析具体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复查时间,逐个限期进行整改,以确保每个环节安全管理落实到位。积极开展员工安全教育,提升民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他们在施工现场的避险能力;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体制建设,严格三级检查制,规范交接班管理程序,加强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做好机

械操作运行情况记录,保证机械始终处于安全运转的过程之中。

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篇13

现场,不仅可以提供消息的准确性、可信性,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强调记者亲身经历、亲身感知的“现场”才是现场短新闻所提倡的个性要求。只有采访者亲临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捕捉“水灵灵”的活素材、活细节,才能使报道的描述鲜活起来、新闻的内涵丰润起来。要使报道现场感强,包含两点要求,一个是要求记者有出色的现场表达能力,另外,巧妙地利用被访者的原话,使现场鲜活。而在细节捕捉上我感觉记者在“现场”千万不能逮什么写什么,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那些有典型价值的场景,不求场面的恢宏和繁杂,只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个场面或一个片段,达到以点带面的功效。选取被采访者要与事件发生有紧密联系的人,同时选择“现场”、找准最佳角度审视“现场”,都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新闻眼光。

如,记者201 1年1月20日采写的“暖棚养猪快脱贫”一稿中,“进客房,左墙上挂着的手抄版的电话号码‘挂历’以及在门框上面立着的‘畜禽疫病防疫登记册’和荣誉证书格外抢眼,这为并不富裕的小家庭增添了些许文化气息。”本稿以环境的描述切入,衬托主人公的敬业、认真和业绩。

写出鲜活。人们在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时,常用“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等来形容,这些形象的说法充分揭示出新闻语言的生动和构思的活泼之美。长期以来,纸质媒介摆脱不了呆板、乏味的报道模式,许多原本很“活”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后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动性和活泼性可言。现场短新闻怎样才能写得“活”?归根结底考验的是记者对文字技法的立体化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眼,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肖像摄下来,要把主要人物的行动摄下来,要把能深化主题的细节摄下来,要把现场的景物摄下来。耳,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要把其他人物的有意义的话录下来,要把现场物体发出的声音录下来。鼻,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气味是否正常,若不正常,要尽可能地感受出是个什么气味。口,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舌头去舔一舔,或把东西放进口里嚼一嚼,看是什么味道,是甜,是咸,是苦,是辣,还是酸。身,也不能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要感受现场的风向、风力。对有关东西,还要用手掂一掂,提一提,拉一拉,推一推,抱一抱;还要用肩背一背,挑一挑,以感受东西的轻重。

什么是元音什么是辅音 篇14

元音,又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发音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起共鸣器作用的口腔,阻力极小并无摩擦声音的语音。尽管在一般情况下发元音时声带都振动,但也可使声带不振动,发成清音或耳语音。从发音语音学的观点看,元音按舌面和双唇的部位分类,但有时也按空气是否自由通过鼻腔来分类。高元音发音时舌面拱起,紧靠口腔顶部。低元音发音时舌的部位相对地低平,开口度比高元音稍大。中元音发音时舌的位置处于中间状态。高 、中、低元音也按前后列分类。发前元音时舌的最高部位移向口腔前部并稍许拱起。后元音发音时舌后部向软腭抬起。唇的位置和形状是元音分类的第三个标准。半元音的发音方法与元音相同。但常被视为辅音;yawn(打呵欠)中的y音 ,walk(步行)中的w音是半元音。

元音有单元音和双元音

单元音  [ i: ]      [ e ]       [ u: ]   [  ]    [ : ]       [ i ]       [ a: ]   [ : ]    [ u ]      [Λ]     [  ]  [  ]

双元音   [ e ]  [ i ]     [ u ]    [ i ]     [ u ]   [ ai ]   [ au ]   [ ei ]

二、辅音

新华词典对辅音的定义是这样的:发音的时候,从肺里出来的`气,经过口腔或者鼻腔时受到阻碍时形成的音,也叫子音。辅音依元音而存在,辅音与元音配合,产生音节,组成语言的多样化发音。

对其认识一般有三种认识:一是认为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二是认为 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叫辅音。三是认为 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而发出的声音,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

什么是网址?网址是什么意思 篇15

为保证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每个网络和每台主机在互联网上都有一个唯一的地址,称为IP地址。每个IP地址由地址类型、网络号与主机号三部分组成,通常用数字与小数点隔开表示。

例如:122.12.3.14;62.5.48.3等。由于数字难于记忆,为方便使用,就产生了域名系统。用户使用域名进行相互访问,服务器自动将域名翻译成lP地址。域名地址一般由主机名、机构名、网络名和最高层域名组成。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思考 篇16

在各媒体把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作为核心竞争手段的今天, 电视媒体工作者必须用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及面临的危机, 只有不断整合资源优势、更新工作的理念、完善业务能力, 才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 逐步发挥新闻现场直播的魅力与优势, 让现场直播成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原动力。

1.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含义和分类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电视界, 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80年代初, 我国初步尝试现场直播报道, 在90年代趋于成熟;1997年, 中央电视台开创了大型新闻直播节目, 因此, 1997年被叫做“中国电视直播年”。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指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 电视记者第一时间以目击者、采访者或参与者的身份用全纪实的方法, 报道、摄录并同时在电视台同步播出的报道形式。也就是说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报道、播出和受众的观看都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 因此这种报道方式更具有其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按照传播方式可以分为:现场播报, 即报道者用已经制定好的稿件, 以新闻现场为背景, 面对镜头对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现场评述, 即报道者在新闻现场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价。现场采访, 即电视台记者或主持人在现场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的活动。

2. 电视新闻直播的优势和特点

2.1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同时同步, 时效性强。

新闻现场直播改写了新闻的定义, 真正实现了采访、报道、播出、收看的同时同步, 把现场的声音、图像以及主持人或电视记者的报道、解说或评述等直接同步播出, 让观众看到的即是正在发生的, 使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 成为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最高境界。

2.2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采用纪实方式, 更具真实性。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能够通过纪实的方式把新闻现场发生的人物、事件、细节等因素组合和展现, 兼备视听, 声画结合, 最大程度的接近新闻本源。让观众主观接收的信息与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时发生, 降低了信息的损耗, 增强了电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2.3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给观众带来过程体验, 参与感强。

现场直播能给观众带来一种现场参与的主观感受, 因为电视记者或播报者是以目击者的视角了解新闻现场的动态, 且对新闻原始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及时跟踪和忠实记录, 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调动了观众的求知欲和参与性。

2.4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事件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吸引力强。

现场直播节目不同于录播以及印刷媒体, 直播是采、摄、编、播同步进行, 一次性完成, 不能修改, 因此事件的发展不可预知, 事件发展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使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并形成了新闻现场直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3. 我国电视直播新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的电视直播新闻工作虽然有了长足发展, 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是与外国优秀媒体相比还存在差距, 在电视直播新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概括为以下几点:一、直播的技术资源较为集中在央视和少数卫视频道, 地方电视媒体限于各种束缚, 缺乏新闻直播的能力和环境。二、缺乏本台记者现场的第一手资讯, 直播新闻节目的视点不接地气, 内容不够贴近观众。三、直播新闻节目选材局限性强, 大部分媒体缺少某些重大新闻或者某些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权利, 束缚了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四、新闻播报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 限制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及时传递性, 造成一定缺憾。五、演播室直播新闻过于注重形式, 忽略新闻内容, 许多直播新闻并不是第一时间发生的。六、一些直播新闻中, 现场记者的播报是提前录好的, 用录播伪造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七、从业人员应变能力不足, 事件发展一旦超出预计的发展轨迹, 直接造成节目质量的下降。

4. 改进和发展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思考

4.1 坚持观念创新, 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 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传递, 在全媒体时代已经没有“秘密”可言, 对于电视新闻媒体, 应该更新观念, 发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即时性优势,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第一时间将资讯告诉受众, 只有做到像网络一样快速传播, 才能拓展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空间。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可以考虑更多地与网络“联姻”, 在社会新闻报道的整体舆论氛围下,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第一时间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4.2 创新手段, 增加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效果。

新闻的本质在于其时效性, 在互联网时代, 电视新闻要保证新闻“新”, 必须适应当前形势, 创新手段, 将自身打造成新闻的最快传播者和追踪者。以央视的栏目《新闻直播间》为例, 它采用大头像、大字幕、关键词、评论等包装风格。每小时都会将当天的大事要事滚动播出一遍, 随时采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来增补该新闻的后续追踪, 并邀请专家和特约评论员在直播间做解读, 增加新闻的深度。在8个小时的直播中, 经常插播最新消息和突发新闻, 以达到传播的及时性。这种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提高了收视率。

4.3 坚持以正面舆论引导广大受众, 尽量避免直播的副作用带来的精神伤害和影响。

电视新闻报道具有舆论监督功能, 新闻直播工作者必须坚持以正面舆论引导广大受众, 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另外, 要建立直播预案, 在直播过程中及时修订, 同时要特别注意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做到准确、真实播报时, 尽量避免出现血腥、暴力事件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 采取控制画面的停留时间、虚化镜头等方式降低直播的副作用带来的精神伤害和影响。

4.4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 开创新闻现场直播的新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讯技术已经发展到4G移动终端,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利用4G传输技术, 可以开创4G直播, 打造“移动TV”。4G直播, 是由专业的摄影师根据新闻现场的需要, 进行镜头的推拉摇移, 能够达到跟电视卫星转播一样的视觉效果。

4G直播可以使直播现场大范围移动, 且携带方便, 可以实现随叫随到。观众可以使用WIFI, 随时随地收看视频清晰的4G直播, 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 4G直播使新闻现场直播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保证了直播的时效性。

结语

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有利资源, 吸取先进的理念, 发展和探索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更及时、普遍和真实地记录下最直观的新闻事实, 为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训壮.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困境与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杨雪丹.改进和发展我国电视直播新闻的思考[D].中国人民大学2006

[3]黄淑敏.新闻学视角下的电视直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丁晓君.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浅析[J].理论界, 2008 (3) .

[5]赵孟秋.浅析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与创新[J]才智, 2011, 03

上一篇:英语全英教学设计下一篇:仓库安全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