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什么

2024-09-22

自由是什么(精选7篇)

自由是什么 篇1

自由常常被看作是人的一种类本质, 具有永恒的研究价值。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本自由”[1]。黑格尔强调:“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马克思则肯定:“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征。”[2]无数的思想家以精美的语言、众多的革命家以大无畏的行动充分地表达出对自由的热爱和忠诚。裴多菲高歌:“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上赫然高书“自由、平等、博爱”, 而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则高举着不灭的自由火炬。

但是, 与人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反, 人们对自由观念的理解却常常是迥然各异的。“自由从来就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战场, 众多的定义在这里竞争和交锋, 自由的定义因而不断得以创造和再创造”[3]。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既是人类永不停息地延伸自由和实现自由的实践史, 又是人类孜孜不倦地探讨、分析、丰富、发展自由观念的理论史, 两者相互激荡、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人类自由观念和自由行动的发展史, 自由是如此重要的一个问题, 以至于詹姆斯感叹:“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问题比这个自由的问题更值得研究。”[4]谢林则把自由称为“伟大的和最神秘的哲学问题”, 任何对自由的探讨对于我们人类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关于自由的众多理解中, 意志自由观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自由观, 对西方宗教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方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对此进行批判, 并由此阐发了自己对自由的理解。

胡克指出, 意志自由论者由于对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的不同观点而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坚持世界 (社会、历史) 决定论, 认为只有人的意志和意识世界是自由的, 外在世界则完全为必然性所支配, 因此意志自由是人与其他事物本质区别所在, 是人的尊严所在。这种意志自由为人们营建一个超越必然性的道德世界打下基础。在道德世界中, 人是完全自由的、自主宰的, 因此只有道德世界是自由世界。第二类观点坚持世界 (社会、历史) 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 完全是人的意志自由的结果, 因此现实世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第三类观点认为世界 (社会、历史) 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了的, 包括人的意志自由, 因此人无论是否具有意志自由, 都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

胡克既反对将自由与现实世界分离的观点, 又反对否定决定论的自由观, 更反对将自由与责任、法律分离的理论。他对这三类自由概念展开了批判性的分析。

(一) 胡克指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情感、愿望和意志同样是人与其环境互动的产物。

它们不可能是仅仅满足于内部世界的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总是要指向外部世界, 对外部世界有所需求的。人的内外部世界不是分立的, 而是互惠的。因此那种禁欲主义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人类自由, 人类自由总是要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意志, 只有能够在外部得到实现的意志, 才可能是自由的意志。这种实现, 往往是通过自由行动, 以及自由行动的后果来确定的。

但是外部世界并不是完全为了人的意志而创造出来的, 因此当人的意志自由要想在外部获得实现, 就必须遵守外部世界自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只有这样, 才可能通过自身的行动, 消除行动的障碍, 在利用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使事物朝向有利于自己的目的的方向发展, 从而达到目的, 获得自由。

从这个角度讲, 胡克指出, “人类的自由是从自然规律结束的地方开始, 自由的领域是处于物理的必然性和规律的领域之外的”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人类的自由恰恰不是在自然规律结束的地方, 而是在自然规律存在的地方, 并且依赖自然规律的存在。因为人类自由就存在于对事物的“控制、引导和否定”中, “如果自由借以表现其本身的对象和事物没有内在的秩序使它们得到转变、利用和享用, 那么自由意志或自由心灵或自由人能起什么作用或完成什么事?如果没有机械作用, 所谓‘自由意志’和精神病人的谵妄和自大的狂想有什么区别呢?”[5]这种观点也是与经验事实不符的, “作为一个经验事实, 当无论谁的心灵或意志表明其选择时, 它并不是要为汹涌的混杂和混乱打开闸门, 而毋宁是要引进外加的秩序, 即有意义地决定和稳定事物的流动, 以便把它的力量潜藏起来, 供将来使用或享用”[5]。胡克进而指出, 这种理论是有害的, 因为它产生两个后果:二是认为现实物质世界里没有自由可言的, 这无疑为宿命论打开门窗;一是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只有那些背离自然规律的行动才是自由的。因此把自由行动看作是一种任性的非理性行动。

(二) 胡克指出, 人在内部世界中的意志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 人的意志不仅不能自主支配人的行动和思想, 而且不能完全自主决定人的选择。

“现代科学表明, 人的意志不仅可以由暗示直接控制, 而且是以生理状态为转移的”[5]。我们意志的自由程度还受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的意志不仅是不满足于内部, 而且总是外趋的, 而且它自身也无力阻挡外部力量的侵入, 因此它不可能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是与外部世界连续的, 所以不可能存在纯粹的意志自由世界。

胡克进一步指出, 否定了人的意志的完全自由性, 并不意味着必须承认世界 (社会、历史) 的完全必然性, 也并不意味着道德、法律和宗教就失去合法性基础。因为大量的经验事实证明, 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 而且可以改造世界 (社会、历史) , 从而能够有效地参与决定世界 (社会、历史) 的进程的设计和安排。如果说世界 (社会、历史) 是具有完全的必然性的, 那么这只有同时承认人的意志自由也具有完全的必然性, 才能避免两难。这不仅与科学事实悖离, 而且会决定性地断送道德、法律和宗教的合法性基础。因为如果人的意志自由是必然的, 为人以外的力量所决定的, 那么人就不应该为自己的任何行为承担宗教、道德和法律上的任何责任和义务。既然行动与自我无关, 那么责任和惩罚就无从谈起, 这样就会混淆责任和惩罚的理论。

但是, 在一个既肯定意志具有一定的自由但不具有完全自由性, 又肯定世界 (社会、历史)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不具有完全必然性的理论中, 这些困难就不会发生。换言之, 无论人还是世界 (社会、历史) 都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完成了的单一系统, 而是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成长着的多元趋势。在胡克看来, 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构架中, 人的意志自由才可能结出自由行动的果来。人的尊严才不仅以其抽象的意志自由, 而且以其现实的自由行动来达到实现。只有在这样的理论构架中, 宗教、道德和法律才能正当地施加于人身上, 因为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自由选择的能力, 而且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可是, 胡克同时还指出, 传统的意志自由的争论不是有益于我们去寻找和发现这个将意志自由和世界 (社会、历史) 的必然性连接起来的纽结点, 从而拓展人类自由的空间, 而往往将我们导向一种不可操作、不可观察到的、神秘化的方向。

为此, 胡克对传统意志自由的观念作了发生学的考察, 他发现意志自由的观念有两个来源:一方面, 由于外在行动屡屡受挫, 因此人的自由是否存在就成为问题, 而人的尊严系之于人的自由的存在, 因此为了捍卫人的尊严, 在外在自由不可得的情况下, 退而求其次, 证明人具有内在自由, 即人具有意志自由。另一方面, 为了让行动者对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 为了证明针对行为者的行动所做出的道德和法律上的表扬或惩罚是正当的, 就必须证明人有意志自由。

对此, 胡克指出, 我们把惩罚和表扬与其建立在对责任的偶然猜测的基础上, 不如建立在清楚界定的社会后果上, 这样会更易于执行。人的意志究竟是否自由, 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但是社会后果则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获得共识的。只要一种社会后果是其行动的结果, 那么我们就要求他对此负责任, 无论他是否有意志自由。因此从操作的角度讲, 意志自由的引入不是把问题变得更简单, 而是更复杂。

基督徒引进意志自由, 是为了证明人犯错的根源在于人所拥有的意志自由, 所以要求人自担责任。但是胡克指出, 这种愿望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如果意志是自由的, 那么它既可以做恶, 又可以为善, 至于它是为恶还是为善, 这依靠意志自由是不能解决的, 其原因应该在别的地方, 因此意志自由并不是最终的, 还应该存在更为根本的、另外的自由。同样, 康德也认为自由意志能够为人类制订自由的法, 这些法成为道德的原则也是令人怀疑的, 因为显然自由意志并不能证明它所立出来的法律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如果说把人的行为的过错归咎为意志自由, 那么在原罪的名下, 人们实际上就可以同等的作为一个类来承担抽象责任和惩罚, 而无需为其个体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了, 因此只有整体共同受罚, 而不能区别对待。这样就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意志自由不是成为道德和法律合法性的根据, 而成为消解道德和法律的工具。

(三) 胡克指出, 意志自由的观念也是多余的、无意义的。

形而上学的意志自由的问题与是否存在一个比起别的替代物更好的自由社会、哪些自由值得提倡等问题毫无干系, 因为从哲学经验上看, 那些在意志自由的问题上持相同意见的人们在后面的问题上可能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 而在后面的问题上持相同意见的人们可以在意志自由的问题上观点相反。从逻辑上讲, 我们也不能从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问题上演绎出关于人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自由社会、如何实现自由的合理结论, 因此对意志自由的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保持、拓展和实现自由来说毫无意义。

因此, 胡克指出:“所谓的人类自由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心理学的探索对象, 而是伦理学的探索对象。它不是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 而是心灵是否自由的问题, 或者换言之, 是人和我们据以阅读人的心灵、人的行为是否自由的问题。”[5]意志自由的问题取决于心灵自由或行动自由的问题。就其自身而言, 它不过强调指出:自由的行动必须是不受他人意志而只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决定的自愿的行动。至于如何实现意志自由, 则取决于如何实现和扩大心灵自由或行动自由。

摘要: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 成为人们热烈探讨的对象。意志自由论作为一种颇有影响的自由观, 在人类历史中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西方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通过对意志自由论的批判, 揭示出人类自由的问题, 首先并不是心理学的探索对象, 而是伦理学的探索对象。它不是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 而是心灵是否自由的问题, 是人类行动是否自由的问题, 从而将自由的探讨从一种缠绵于内在心理特质的无休止的争论中解放出来, 引入到广阔、可检验的、可操作的外在行动上来, 从而丰富我们对于自由观的认识。

关键词:胡克自由,意志自由观,批判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6.

[3][美]埃里克·方纳著.王希译.美国自由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序11.

[4]弗洛姆.论自由[J].文摘, 1986, (2) .

[5][6][7][8]资产阶级哲学资料选辑第十二辑.《哲学研究》编辑部, 1965:106, 106, 106, 105.

自由是什么 篇2

自由连锁指的是,各连锁公司的店铺均为独立法人,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关系不变,各成员使用共同的店名,与总部订立有采购、促销、宣传等方面的合同,并按合同开展经营活动,各成员可自由退出。自由连锁经营中的成员店的经营自主权比特许经营加盟店多;特许经营加盟店在合同期内不能自由退出,自由连锁店可以自由退出。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自由连锁通常是指中小零售店铺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而组成的经营联合体,

同正规连锁和加盟连锁所不同的是,自由连锁群体的各店铺仍保持着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财务上也独立核算。其联合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商品采购上的联购分销和业务经营上的互利合作。 HacK50.com-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你要的自由是什么 篇3

这个近似小品的片段,可以上“春晚”。生活中,不会有太多那样感觉良好的司机,跑出租,混口饭吃,扯什么自由;必定有那样一些乘客,而且可能更任性。有这样一个乘客,打的回家,车上与司机产生争执,直至大打出手,惊动了110。事情的起因是,乘客有些醉意醺醺,上车后就责令司机放点音乐给他听听,而那个时段,司机每天坚持收听一档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不愿调台。

的士司机,本人尽可以以苦为乐,譬如北京的哥的姐,在家是兢兢业业勤务员,车上耍起嘴皮子像新闻发言人,又像小品演员。事实上,他们天天在路上,风里来雨里去,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够苦够累够烦神的。一天夜半時分打车,司机是一位中年的姐,不禁一愣,我们便有了以下的对话:夜班一般都是男同志,你怎么会……?白天要照顾孩子上学、吃饭。晚上不担心安全吗?不去远路;晚上也好走些,刚刚学会开车,白天好多路段都不敢进去。原来干什么?厂里,效益不好了,自己出来苦点钱,自由。自由吗?大处自由,出不出车,自己说了算;小处不自由,路好不好走,不听我的。开车最烦的是什么?一开始要熟悉线路,背地图就背了个把月,那时早上起来,脑子里全是地名在打架;最头疼的是上厕所,有时客人在车上,车子也不能随便停……

对话,断断续续。忽然发现,在此之前,出门采访就打车的我,其实是不真正了解出租车司机的,只知道他们有的会宰客,有的会拒载,也知道一些活闹鬼会跟他们寻衅滋事。哪知道来自异乡的他们对城市线路的熟悉,还靠死记硬背?那时,还没有导航、百度。哪想到他们路上吃饭、上厕所,有着好多的不便。所以,的士司机可能比小车司机、公交车司机自由,只是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相对而言。这世界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的、绝对的自由。

我的一个同龄人,是个吃货,也是玩家。当年一气之下从老家的机关科室下海,也是为了追寻一段自由支配的生活。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餐饮业,从上海到南京,从星级酒店到职工食堂,什么都干过。有一天听她自我总结从业心得,职工食堂有个内部餐厅,盈利点也就在这里,怎么吸引单位的同事不断前来就餐?她有她的一套:哪位客人是左撇子,哪位不喝酒,哪位不抽烟,哪位只喜欢白开水,哪位怕辣……只要来吃过一次饭,她都能观察并记住某个细节,下次就会主动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的一位前同事,在媒体干过七八年,没有什么归属感。她是个“美衣控”,一直想开家服装店,当时最大的理想冲动是,做个小老板,不用打卡,不要受人管制,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辞职之后才真正发现,生活的自由,首先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从此,她大踏步进入行色匆匆的人流之中,常常大包小包赶飞机、打飞摩。批发市场边上买一份叉烧饭,蹲在路边扒拉几口,也是“家常便饭”。现在,电商势头迅猛,实体店受到冲击,她又同时新开一家主题餐厅,夏季主营龙虾、酸菜鱼,冬季香辣蟹、羊肉火锅,类似电视的季播节目。

自由是什么 篇4

从感知上分析, 学生喜欢自由活动,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不喜欢由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不喜欢与实施主体教师相关的“体育课”。通过调查分析, 这与教师的组织教法密切相关, 如下图所示。

对于学生而言, 学生喜欢自由活动的表象原因如下:学生觉得教师组织的教学不生动, 没有兴趣;学生认为教师安排的运动量过大, 超出实际承受能力范围;学生不喜欢身体运动, 怕累、怕出汗, 认为体育课是一种“劳累课”;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行。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深层原因则是学生个体对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意识模糊。

高中话题作文:什么是自由 篇5

自由需要约束,没有约束的人得不到自由,反而会失去更多的权利。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做任何事情,而是可以做一些正确的事情。5月7日晚,著名音乐家高晓松在北京东城区,醉酒驾驶并且发生四车追尾事故,导致4人受伤。他曾这样说过:“我以前一直以为喝酒能给人自由,最后因为喝酒失去了自由,我在明知自己酒醉而且明知代驾在路上的情况下,自己驾车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和对他人生命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自我膨胀的表现。”

人人都渴望自由,每个人都希望无拘无束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自由是在约束下产生的,没有了约束的自由,便如同美国的亨利〃罗伯特说的那样“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能领悟体会到到自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想要获得自由,必先尊重他人的自由。若当每个人自由又或是说随性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那就避免不了破坏他人的自由权利。高晓松渴望自由,用喝酒来获取他想获得的自由,但却忽视了他人的自由,渴望的自由也因此成了漫长的囚禁,尊重他人自由才能获取自己的自由。

自由是最宝贵的,远远超过其它一切,失去了自由便等于一无所有。美国第一个黑人国务卿克林〃卢瑟〃鲍威尔,他出生于纽约,在南布朗克斯长大,父母都是来自牙买加的移民,童年的鲍威尔家庭非常贫困,艰苦磨难没有阻碍鲍威尔的奋发成功。为了追寻自由以及黑人与白人间种族平等。他不断努力,在种族意识仍然很强烈的美国赢得了白人和黑人的尊敬和爱戴,为美国黑人获取自由做出了巨大贡献。

鲍威尔深知自由的价值,为了自由生活他也放弃过一个极有可能成为第一次美国黑人总统的机会。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生活便会黯然失色,生命也会失去光彩。的确,“谁因为害怕贫穷而放弃比财富更加富贵的自由,谁就只好永远做奴隶。”

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 篇6

◆编辑/君君◆图片提供/娟娃

一个留学生的开始

那年,我住在一个私人学生公寓里,房间15平,两张桌子,一张凳子、一个衣柜、一张床、一个单身公寓标配的迷你电炉灶台(带迷你冰箱和一个碗柜),加上我的一只行李箱后,15平的房间显得仍然空旷。每天从学校步行到家需15分钟,中途经过三个咖啡馆、两所大学、一个中国的便利店、一个面包房、一个公园、一我常常穿着绣裙扛着画框画桶往返学校与家之间,赶上起风的时候,大风掀起肩上巨大的画框和斑斓的大绣裙,像极了一只被迫要起飞的怪异大乌。可能是为了抵抗陌生环境的压力带来的焦虑不安,也可能是想要尽快填满空白的寂寥生活,我每天从早到晚不是涂就是画,然后玩泥巴 逐渐地,小窝被填的越来越满了。墙上、地上、各种器物上搁满了各种乱涂乱画的东西和瓶瓶罐罐的颜料。为了节省空间,小餐桌被我套在床尾成了第二张书桌,衣柜常常被横七竖八的画框挡的严严实实 每次为了从房间的一头走向另一头,必须不停的重新挪动房间里摆放的格局……为了远观画面效果,不得不跳出窗外站在隔壁家的房顶,扭曲的眺望着屋里的画面,时常愉快的陶醉着

磨出来的幸福才会更醇香,更持久

那年我的好友秋要结婚了,和她相恋了三年多的同班同学,一个日本漫画火影忍者的死忠粉儿,一个连续几年他和他老爸两人一砖一瓦盖起一栋房子的法国大男孩

我很苦恼,因为我除了生活学习的开支外,再也省不出多余的钱来随礼,即使不吃不喝挤出来些钱,也无法表达我对她的那份情谊和祝福,我只能找其他别出心裁的贺礼

而她,希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特别婚礼,他们一直独立,婚礼更不希望靠父母来完成。但是苦恼的是,还未毕业的博士留学生,积攒下来的钱最多也只能买对特别定制的对戒。在没有多少资金支撑的情况下如何能在光秃秃满是牛粪羊屎的破旧农场里办出浪漫的婚礼?最后,我以作为她整个婚礼设计策划师及

摄影师的这份工作,来代替礼金

秋也寄希望于我这个常自夸“艺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朋友能够帮她办一个像样的婚礼。于是,我们提前了两个多月开始筹备这场农场婚礼。每一个小物件包括桌子上的小灯都是我们亲手制作

我姐姐说过一句女巫一样的咒语——“浪漫的婚礼起始于两颗浪漫的心,婚礼只是开始,生活的磨难不会放过每一对相爱的人。”不过,你们磨出来的幸福才会更醇香,更持久我很感谢我有一个脱俗的姐姐

我的专业是造型艺术,一毕业就只做职业艺术家的话我可能就要饿死了。我姐姐是在我的整个艺术道路上对我帮助最大的人,因为她的支持和鼓励,我得以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坚持自我,坚定地走下去。我姐姐张书林是“楼上的拉姆”品牌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她倡导将“生活艺术化”,将每件服饰作品当作艺术品一样完成。我在毕业回国后直接进入姐姐的工作室工作。在做自己的个人艺术创作的同时可以兼做服装设计。姐姐为我提供了一个很自由的创作环境,我也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自由运用在服饰作品创作里。对于服饰作品来说,我很感谢我有一个脱俗的姐姐,她的服饰品牌从创立之初就是坚持独一无二的创作这让我在工作的过程中很轻松很自由,让服饰设计成为我的另一个创作元素。

我就是喜欢我的工作

我就是喜欢我的工作,喜欢这份“自由”。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了。楼上的拉姆是由设计师张书林于2004年创立,是中国第一个将中国古董刺绣应用于现代服饰的个性高端奢侈品牌。以古董刺绣为主要元素,讲求精致的质感与完美的细节,将设计师的个人梦想、对生活的理解、美的表达、行走的艺术等融进作品。它不属于主流价值观范畴内的西方潮流时尚品、也不属于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中式风。它是一个自由不羁的崭新风格。张书林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服饰语言来表达生活态度和主张, “绝美的繁复、堆砌,层层叠叠,艳丽到颓废,粗麻,破洞牛仔,丝缎绢绸与古老而精美的手工古董刺绣结合,并融入欧洲巴洛克、洛可可等艺术风格,从而孕育出一种全新的风格,自由不羁,暗寓着对庸碌生活常态的背离,反思与重新解构,对自由,理想的美好期许。

我希望我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服装不再是快速消耗品,可以是艺术品,在我的品牌设计理念里,我们要求每件东西包括配饰都必须是有它独自的灵魂与形态,散发与众不同的味道。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创造。”

坚持自我保持自信最重要

我从没有觉得我的设计与商业会有矛盾,应该是我们回避了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不从众的创作态度反而更有利于作品的创作我相信在中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他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也不会比外国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设计这一整个产业我们不及人家发达,可能这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艺术设计在环境中不断的妥协,慢慢的在这个过程中被吞噬掉了。我觉得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自我保持自信非常重要。

小编感言

自由是什么 篇7

对此,中国政府不断重申中方从未妨碍南海航行自由。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第54届年会开幕式上指出,“南海的航行自由与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孙建国在新加坡第十四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表示,“南海航行自由不存在任何问题,中国保障南海航行和安全的意愿没有变化”。6月,国务委员杨洁篪在主持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时说,“南海的航行自由是有保证的,将来也不会发生问题”。8月,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新加坡时强调了中方在南海问题上奉行的“五个坚持”,其中就包括“坚持维护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

回顾历史就可发现,南海周边某些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国家向中国发难炒作南海航行自由问题由来已久,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围绕“航行自由”时常产生摩擦,其中就包括2001年4月的南海撞机事件、2009年3月和2013年6月的“无暇号”事件等。那么,“航行自由”到底指什么?中国与他国在南海航行自由问题上是否真的存在冲突?为何美国如此关注这一问题?

航行自由问题的历史经纬

目前国际社会广泛讨论的“航行自由”泛指公海航行自由,是“公海自由”原则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公海航行自由指所有国家,无论沿海国还是内陆国,其船舶——既包括商船,也包括军用、政府船舶等公务船舶以及潜艇——都有在公海的任何部分自由航行的权利。在公海航行的船舶,也都有权悬挂本国旗帜,并且只服从国际法和船旗国的法律,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法律管辖。不过,航行自由原则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多次演变。理解航行自由问题,首先要回顾“公海自由”原则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根据该原则形成的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下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国家实践。

人类利用海洋的观念自古以来就处在“独占”与“共有”的博弈中。早在罗马帝国之前,欧洲就已出现主张海洋权利的言论与实践。古罗马的哲学家和法学家们则向传统的海洋控制思想发起了首次挑战,提出海洋不属于任何人。罗马帝国衰落后,原来的一些城邦再次加入争夺制海权的竞争:比萨和托斯卡纳控制了伊特鲁里亚海,对进入其水域的船只征税;热那亚人在利古里亚海湾采取同样的行动;威尼斯人则控制了亚得里亚海;教廷虽没有对海洋进行实际控制,但也宣布对拉丁姆沿岸海域享有控制权。在此后的历史沿革中,西班牙、葡萄牙不仅宣布占有西地中海,还主张占有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16世纪后,部分欧洲国家对海洋的控制损害了荷兰的利益。当时,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猛发展,荷兰已成为海上贸易强国,被冠以“海上马车夫”别号。为了改变国际规则,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于1609年发表《海洋自由论》,提出了著名的“海洋自由”主张,利用财产法学说,否定了国家对海洋的独占权,认为“海洋是无归属的财产,是共有物”。格劳秀斯的主张一经提出便受到以英国的塞尔登为首的许多学者的反对和攻击。塞尔登发表《闭海论》直接反驳,竭力为海洋主权的主张辩护。“闭海论”一度在17世纪上半叶占了上风,欧洲各国都积极推行海洋主权政策。然而,到了17世纪下半叶,被冷落了半个多世纪的“公海自由原则”开始得到欧洲各国的普遍奉行,这一转变与欧洲拓展全球贸易、开辟海外殖民地的需求密不可分。

美国自18世纪建国起,就继承和发展了欧洲对航行自由原则的信仰与追求。美国独立后制定的第一个用于指导对外关系的重要文件《1776年条约计划》完整贯彻了海洋航行自由的精神。20世纪初,威尔逊总统提出的促进世界和平“十四点”原则发展了传统的航行自由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首脑联合签署的《大西洋宪章》又一次表达了美国捍卫航行自由的决心。至此,公海航行自由被牢固确立为一项海洋法原则,同时也是各国公认的习惯国际法规则。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召开,海洋法的编纂呈现出法典化趋势,国际海洋法从习惯法规则逐渐变为条约法规范。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制订过程中,美国更是极力维护公海自由原则。此前坚定主张3海里领海宽度的美国做出重大让步,同时主张在扩大了的领海范围内保证航行自由,即无害通过权。1958年通过的《公海公约》第2条和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87条均把公海航行自由列为各国在公海的基本权利。

然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确立的专属经济区等新制度并没有就航行自由问题达成充分共识。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至少在两方面产生了重大分歧:一是各国对外国军舰在沿岸国领海内是否享有无害通过权意见并不统一。美国认为,军舰和其他船只一样,拥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无需事先获得沿岸国同意,甚至无需告知沿岸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则认为军舰不同于商船,无害通过权应受限制。二是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使得外国军舰在这一沿岸国行使有限管辖权海域的自由航行问题变得模糊。美国等发达国家坚持认为,一切船只及飞行器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甚至还包括进行军事测量、军事演习的权利,且这些权利的行使无需获得沿岸国的许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坚持,外国军舰在沿岸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会严重威胁与损害沿岸国的和平安宁,妨碍沿岸国在该海域行使主权权利,与专属经济区的设立宗旨相违背。上述两方面的分歧成为美国与很多国家在航行自由问题上的矛盾根源,并在南海地区的实践中产生了更棘手的问题。

航行自由与美国在南海的利益

南海是连结中国与世界的海上通道,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根据世界海运理事会统计,全球每年平均有四分之一的海上航运量要经南海运往各大洲;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85%以上的石油进口经南海运输;美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各种重要原料90%要经南海航道运回北美。而且,穿越南海的航线基本都要通过南沙群岛。南沙海域的重大商业价值,使代表美国商业巨头利益的政客和游说集团为所谓南海航行自由不断向政府施加压力,影响美国的外交和国防决策。

除商业利益之外,美国在航行自由问题上的另一重要考虑是其安全利益。美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是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投送的重要保障就是运输通道的畅通。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疑惧心理,使得由美军执行的针对中国的情报收集活动与日俱增,往往通过海上及其上空的抵近侦察活动进行。对美军来说,妨碍其军舰军机在所谓“国际水域”及上空自由通行,就等于阻其耳目、断其手足。

实际上,南海的自由航行目标仅是美国在全球范围开展“航行自由计划”的一部分。1979年,卡特政府开始推行“航行自由计划”,在世界范围以准军事形式按照美国标准推行航行自由,每年向被某些沿海国宣布限制措施的海域派遣军舰和军机,以表明不接受这些国家的权利主张。2014年的“航行自由计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9个国家的海洋权利主张“提出了挑战”。(http://policy.defense.gov/OUSDPOffices/FON.aspx)

美国之所以将中国沿海特别是南海地区列为“航行自由计划”的重点区域,直接原因是其对中国保障南海航行自由政策的不信任。从传统意义看,美国认为中国主张的南海断续线内权利之内容和形式处于“不确定”状态,担心中国政府有朝一日对断续线内水域主张排他性权利。美国之所以对中国南沙岛礁建设表现得过度敏感,是由于其担心中国改变有关岛礁的法律地位。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岛礁至少可以区分为岛屿、岩礁、低潮高地三类,除了“能够维持人类居住或经济生活”的岛礁,均不得主张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因此,美国希望中国在南海坐拥的岛礁无论如何都既不符合“群岛”的属性,又不具备岛屿地位,只能作为最多享有12海里领海权利的一个个孤立的岩礁而存在。这样,中国将很难依据现行国际法“挑战”美国军舰军机在南海的各种军事活动。

中国在航行自由问题上所应具有的理念与实践

通过对“航行自由”问题正本清源,可以发现,美国所鼓噪的南海航行自由是有意将其概念模糊化,渲染中国违背国际公认的法律原则,故意制造一些伪命题抛给国际社会和本地区。实际上,中国从未以任何方式违背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航行自由原则,也不惧怕与美国及国际社会探讨南海航行自由问题。

对中国而言,未来对待航行自由问题最佳的政策选项或许正如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近期表态,“中方一向主张南海航行自由,但航行自由绝不等于外国军舰、军机可以随意进入一国领海、领空。”这意味着,我们应统筹考虑领土主权安全、军事安全与经济安全,将探讨的问题具体化,而不能泛泛而谈“南海航行自由”,否则就掉入了美国设定的圈套。

首先,公海自由原则、南海航行自由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航道安全畅通,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从历史上看,海洋航行自由的内涵和外延越宽广,越有利于海洋强国和贸易大国的利益。中国处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必将愈发需要航行自由的国际法律制度保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贸易畅通”,而贸易畅通的根本保障就是陆路和海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与便捷。南海作为中国海路贸易的重要通道,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安全、繁荣和稳定至关重要。此外,全球范围内航行自由的充分保障也是建设和发展强大海军力量的契机和保障,可以说航行自由与海军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美国所关切的“航行自由”,本质上是主张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权利,甚至是在他国领海内的军舰无害通过权。这些问题不仅不属于“公海自由原则”所辖制的主要范畴,而且是主要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自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以来所争论的关键领域,在国际社会中从来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可适用的规则。因此,中国在南海主张管辖的海域内禁止美国军舰、军机的有关活动,并不违反任何习惯法规则和条约义务。

不同国家基于自身的现实条件,在国际社会中有不同的主张,对相同的原则和制度作出不同的解释,属于十分正常的现象,必须看清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沿岸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经济权利和安全必须得到充分尊重。理由很简单,海洋强国能够在占全球面积70%的海洋上自由驰骋,获得经济资源和战略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因缺乏资金和技术,往往只能主要在沿岸专属经济区内活动。此时,充分保障发展中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根据公海自由原则产生的航行自由权利,世界各国都平等享有;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必须顾及他方合法、合理、合情的权益诉求。法律应是善治的良方,而非霸权的工具。

上一篇:行为危险因素下一篇:律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