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什么

2024-10-25

学习是什么(共12篇)

学习是什么 篇1

1977 年, 有位科学家发现, 出生12~30 天的新生儿有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现在发现, 出生42 分钟的新生儿就有这种模仿能力, 不仅足月儿, 就是36 周的早产儿也已经有这种神奇的模仿面部表情的能力了。婴儿带着满心的好奇心来到这个世界, 自打出生的那一刻起, 就开始了学习的历程。

婴儿模仿的主动性, 说明了婴儿是带着好奇心, 对世界充满了新奇感的。当学生带着求知欲走进传授知识的课堂, 本应该碰撞出美丽的、和谐的火花。可惜的是, 教室中却不时传来不和谐的音符。部分学生对于课堂中的知识, 不仅没有期望中的求知若渴, 反而产生逆反行为,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厌学。

丢失学习兴趣的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还要承受一些负面影响, 循环往复, 形成恶性循环。究竟是什么改变了原本充满求知欲的婴儿, 造成了现在提到学习就皱眉头的现状?通过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走访家长、与学生谈心等进一步了解发现, 学生所在环境与学生自身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从环境因素来看, 可以将其细分为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础教育。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行举止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为人处世的方法都有直接的影响。学习是富有挑战的, 除了基本的智力支撑, 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与耐心、坚忍不拔的品质、乐观的心态。学生早期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性格, 在面对学习中的挑战时, 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与处理方式。有些学生会越挫越勇, 不甘示弱, 进而迎难而上, 成为学习中的佼佼者;而有些学生在面对挑战时, 则表现得比较怯弱, 不敢正面失败的现实, 从此一蹶不振, 对学习丧失信心, 失去兴趣。

不同的家庭, 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同。有些家长将时间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对教育足够重视。这些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理解, 为孩子的发展充当坚强的后盾, 让孩子拥有智慧的童年、快乐的童年。这些孩子一般拥有积极心理、优良品德。但是也有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 家长不监管、不要求、不引导, 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温馨的滋润, 情感得不到温暖, 孩子对自我成长缺乏信心, 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天性贪玩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很容易缺失一个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 是一个根基作用, 只有在这个环境中汲取了足够的营养, 孩子才有强壮的力量, 才可能长得更高、更强壮。

从学校环境考虑, 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 因此学校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场所, 也是加强家庭教育的很好的平台。教师的课程设置,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是否与学生互动, 与学生产生感情上的交流, 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都能起到关键作用。

现代发达的社会信息技术给人类的沟通提供了方便,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接触到更多信息的同时, 也增加了接触负面信息的危险。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现代工具, 学生可以随时看到影视剧、视频等, 玩游戏更是比以前方便得多。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 很容易让学生分心, 在学习方面, 不再那么专注, 部分学生甚至沉浸游戏之中, 不能自拔。此外, 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容易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产生错误的指导作用, 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错误的认识, 不再以提升自己为重, 沉浸于眼前的享乐。不良的社会影响, 容易使学生变得颓废。反之, 良好的社会影响, 会给学生正能量, 让学生在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中茁壮成长。

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 面对问题时, 能否有一个积极的处理态度, 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学习结果又会对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产生一个反馈的作用。比如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一些学生可以很好地化解心理上的不良情绪, 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难, 并想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但是也有些学生在困难面前, 畏缩不前, 一蹶不振, 不能奋勇直前, 因此, 被拒绝在成功的门外。当受到表扬时, 有些学生可以淡然处之, 以此为自己更进一步的动力, 从而攀上更高的高峰。但是也有学生, 得意洋洋, 沾沾自喜, 心理上开始飘飘然, 行动上也不再踏实, 直到有一天, 从“空中”摔下, 摔疼了, 方才后悔不已, 可是看到其他同学早已策马扬鞭追了上来, 这时, 又一场心理战打响, 其结果又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对学生一生的学习都可能产生影响。给予孩子温情的理解、热切的期盼、真挚的鼓励、适当的提醒, 方能水滴石穿, 春华秋实, 静待花开。

学习是什么 篇2

42.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知识;(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43.简述学习资源管理策略的主要种类。(1)学习时间安排;(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44.简述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练4反思教学经验。45.学习与教学有哪些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46.筒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的方式是发现学习。(2)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3)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4)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5)教学的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世界观。的倾向性2.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3.态度不同予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4.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44.简述指导教学的六个主要活动。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教材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45.根据遗忘曲线的进程.我们要怎样进行复习?

1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2及时复习3分散复习4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4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哪些1.创造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罚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5.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简述促进迁移能力形成的有效教学 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配合利用正例与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教学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培养心智技能的措施有哪些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答案。(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

10、操作技能培养有哪些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1、简述罗森塔尔效应。经典实验: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2)实验效应: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语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语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这种教师期望的语言效应就称做罗森塔尔效应。

13、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21.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总是有哪些与人格缺陷;焦虑症;2.抑郁症;?

6.性偏差;3.强迫症:7.进食障碍;4.恐怖症;

.5.人格障碍43略;.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1)(5)智慧技能;态度44.简述教师成(2)认知策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45.(1).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46发展危机各是什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前五个阶段的团体历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感对自卑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影响因素有:①家庭教养模式; ②学校教育; ③同辈群体。

42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学习的心理实质是什么?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43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即:①对象具有观念性;②执.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行具有内潜性: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44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练;①观摩和分析 ④反思教学经验。

45习环境的设置③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资源管理策略有哪些方面?①学习时间管理; ④学习工具的利 ②学用;⑤社会性人才资源的利用

46①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什么是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包括几个环节? 的一种教学策略。②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③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④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⑤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习。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①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42理安排教学内容;.简述怎样搞好促进迁移的教学。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①精选教材; ④教授学习策 ②合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应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5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③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6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简述常用的复述策略。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迁移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2①记忆术;.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 ②做笔记;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43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预防精神疾病,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③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偿。

45解决能力的教学,从如下方面着手: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如何搞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搞好提高问题备的数量和质量;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46应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怎样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①有效的说服;?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的约定; ④价值辨析;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简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1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或(中等程度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2任务容易或简单,最佳激起的水平较高。或(容易或简单的任务,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果最佳。)3.任务困难或复杂,最佳激起的水平越低。或(任务困难或复杂,动机水平越低,效果越好)

43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实质是什么?(1)态度是通过学习和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15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教(2)班级规模。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性控制

6、个人自我16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效能感

(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经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3)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差异又会影响41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间隔时间很短.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2)。

开展微格教学。1)获得与消退。当(几乎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出现)二者多次重复,则可以建立一个条件作用;而如果习和个性社会化。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应针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件反应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2)刺激泛化与分化。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2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的目的性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2认知性: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则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问题解决时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3序列性:问题解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42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对同一问题,3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2)变通以下内容和程序:简述教学设计的内容和程序1设置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包括包括教学目标的分类性。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和表述、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分析。2组织教学过程:包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不括确定教学事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媒体和控制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个人面对教学环境。3选择教学策略4实施教学评价。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4 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1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预防精神疾病、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43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简述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成分。学校情境中的成5 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性关系,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智力与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低智力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6 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因素有哪些?2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1环境:学校与家庭是影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3个性:具有幽4抱负和强烈的动机;4.高创造性者具有哪些个性特征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1.具有幽默感;4.喜欢幻想;2.有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具有独立性等。5.34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简述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6.有独立性。

(2)教师的人格8 行为塑造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4示范法;51强化性;2代币奖励;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排除相互干扰;如何有效地进行复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4多种感官参与;2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5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9 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程的复杂的方案。了学习策略的四个方面特征1学习策自律性,言行一致;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2)自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410 4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1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3)关于最近发展区。(2)教学促进学生?

比较;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的进行1144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什么是课堂管理?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因素有:1教师的领导风格;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目的是获得成功,2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1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分析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情绪状态。45备的数量与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1)提高学生知识储2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4)精选教材?

46果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教授学习策略,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迁移意识。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学习动机与学习效(1).在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表现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4)心理健康与出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42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1.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6、评价43.简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1的反馈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445德的实质是相同的。.简述态度和品德的关系。2)态度与品德的结构式一致的,都1共同之处:1)态度与品的模仿。、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1)操作的定向。(2)操作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2区别之处:1)二7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更大。2)二者价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到心理、简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

值内化的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自我的过程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 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8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46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简要分析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1)场独立与场依存。(2)沉思型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

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9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出阶段,(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各类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性表

什么是真学习 篇3

真学习是自然状态的学习。自然状态学习是原生态的、平常心的学习。人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有主体意识、有自己生长的节奏、规律,出生之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说话、各种知识技能,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显然,人的学习、发展、成长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

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在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自然适应性法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现代科学研究提出“镜像神经元原理”,揭示了大自然在人生命中设置了一个内在的学习进化机制。因此,顺应自然、顺应天性应是教育的铁律。

有了学校、有了阶级,教育就增添了“功利”性,强加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近代我国教育被异化为“应试”,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本性,也毁坏了学生原生态学习的自然品质,久而久之颠覆了学习的真意、学生的自主人格。

自然状态学习是学习本真的回归。心理学研究证实,原生状态的、心平气和的学习是效果最好的学习,相反,在紧张、烦躁、痛苦的状态下学习智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会更低。实然,自然状态的学习是学习的最佳境界、重要品质。

真学习是获得真知的学习。得“真知”的学习是智慧性的学习。就学习(掌握知识)的主体而言,学生的知识可以分为两部分:真知和假知。

真知是理解了的知识,“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理解的知识是大脑中可以任意提取的活性知识,是智慧的象征。此刻,知识和智慧合二为一。

获得真知是自主学习的结果。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主导的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假知也是“知识”,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讲在嘴上、写在纸上、答在答卷上,但它缺乏再生力和解决问题的潜质,知识和知识主体是两张皮。此刻,知识和智慧是两个范畴,甚或可以说,知识是智慧的障碍,即“高分低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真学习是个体行为的学习。个体行为即独立行为,核心是独立思考,也就是说,“真知”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育即生长”,生长是个体对食物咀嚼、消化、回味、吸收的结果,学习亦然,是个体以已知为前提,通过对新来知识的鉴别、比较、反思、琢磨,钳镶在己习得知识(结构)之中,将新来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血肉(心理品质),成为大脑中可以自由出入、任意提取的知识。俨然,获得真知是个体行为,有不可代替性。

《礼记·中庸》对独立思考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博学;“问”,提出问题;“思”,知识融会贯通;“辨”,辨析真伪;“行”,知行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辩证法是环境决定人,但,人不是环境消极的产物,人可以改变环境,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改变自身。故此,人是“自己创造的”,其核心是人自身的活动,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改变自己、创造自己,如人在骑自行车中学会骑自行车,在写字中学会写字、在思考中学会思考……真知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不是讨论、互助、合作会的。当然,教学中不排斥教、讨论、互助等,它们只是学生学习的条件、外因。

真学习是个性方式的学习。个性方式即“我的”方式,是个性化的学习。每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都有独特的潜质,教育是扬其所长,“去个性”是教育的异化!人本,人是根本,人本教育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全面学说的“全面”是指人“身心”的全面,即人身心和谐、充分、自由地发展,即个性发展。

创造是个性充分发展的结果,共性拒绝创造。换句话说,创造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对个性的尊重、开发、弘扬,是使学生找到真实的“自我”,学会和别人“不一样”。

中小学的创造不是“真创造”,是“类创造”或“再创造”,只是一个超越过程。超越即创新,是一种超越自我、同伴、教师……的差异意识、批判精神,通俗地讲,就是用了一个自己没有用过的方式,超越自我;进而用一个同伴、教师……没有用过的方式,超越同伴、教师……

我国教育致命的弱点是强调共性、统一,共性、统一绝对没有创造。

真学习是兴趣主动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主动的、高自觉的学习,创新是主动、自觉行为。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自主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自主,因此,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求是地讲,我国基础教育违背了这一规律!教育是“功利”,学习是“应试”,高中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这是教育的悲哀!钱学森求解“中国为什么不出人才”?最好的答案是对知识没有兴趣——没有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兴趣就不感到有负担,是最佳减负增质的学习;有兴趣就有主动性,是最大限挖掘潜能的学习;有兴趣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发现式学习……科学史证实,科学家成功史就是一部兴趣史。大师、大家、诺贝尔奖得主是好奇、兴趣、痴迷使然。

故此,自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在此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发达国家,如美国,他们是“通才教育”或“全面教育”(不是“全面发展”),内容广泛、覆盖面大,意在扩大视野,提高境界,提供寻找、发现兴趣的可能性。学生涉猎博广,但,一般学科他们只要求及格就可以了,有兴趣的学科,小学生可以达到初中水平,初中生可以达到高中水平,高中生可以达到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水平,为兴趣的充分发展、为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怎样实施自主教育,做到真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如下:

第一,教师要树立自主教育的理念。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质量,学生的学习方式、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育即创造”,有正确的理念,教师就会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二,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知识是经验的提炼,是事物的因果系统,本身就是一种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是起步学习要学会,然后,遵循学习法则——循序渐进——慢中求快,根据知识因果链效应,学生会进入学习的“魔力圈”——学会了就愿意学,愈学愈有趣,愈学速度愈快。学生没有兴趣、不愿学,是后天或学习“过程”因素造成的:起步没有学会,或不学都会(超前教育)。心理学常识告诫我们,人们对不懂或全懂的东西不感兴趣;其次,知识中间没有学会——知识断裂效应——产生“差生”。成功的经验是进行教学调控——将缺的、不懂的知识补上、学会。不然,会出现学习的“反魔力圈”,学生成为教学的牺牲品。

第三,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充足的空间(时间、空闲、自制)是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要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没有空间、自主学习是一句空话!当前,自主学习的空间、尤其是课堂的自主空间太小,甚或没有。没有自主空间肯定没有真学习。

自主学习的空间应包括课堂、课外和家庭等三个层面,当前,这三个空间都小。中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兴趣,也与此相关。

基于脑的学习规律是什么样的? 篇4

这是基于脑的第一条学习规律。换句话讲, 如果你想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高效, 你首先要研究, 这个学生是否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你上课拿眼睛一看, 这个学生在那儿心猿意马, 注意力很不集中, 这个时候不管你讲得多么好, 他却处在另一种状态中。所以, 首先要让这个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这是最重要的。

积极主动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如果他不积极主动, 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 学习任务也无法完成。所以, 创设激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环境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做到如下几点:第一, 要避免学生长时间的被动学习。举个例子, 这一课不讲了, 做作业。第二天, 又命令他干什么事, 都是命令式的, 小孩子必须得做。这种状态, 对小孩是很不利的。第二, 是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最有价值的形式。如果你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尽可能地让他多参与和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第三, 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合作学习。有一个老师曾经问我, 为什么要讨论?我说讨论有三个机制:一是讨论里有反馈机制。因为一讨论, 我说我对这个概念怎么理解, 我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同伴和老师会讨论说得对还是不对, 有一个反馈机制。二是讨论里有复述的机制。在脑科学看来, 没有复述就没有认知。复述不是记忆, 复述是我用自己的话把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讲出来。三是有合作交流机制。我要和别人进行交流, 交流中既要倾听别人、理解别人, 还要逻辑地表达、明确地表达。所以, 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含义:要身心协同才能积极主动。举一个真实的例子。这堂课讲蚯蚓, 老师就画了一条蚯蚓或者拿了一张蚯蚓的图片, 介绍蚯蚓是什么动物, 然后讲了要点一二三, 告诉了学生一些结论。这堂课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上, 我们把蚯蚓放到沙子里面, 拿到课堂上, 然后让学生们都来摸摸蚯蚓, 观察一下蚯蚓, 拿到桌子边自己研究一下, 它有多长, 是怎么一个情况, 有的学生可能把蚯蚓擦一擦, 放到嘴里, 尝一尝蚯蚓是什么味?尝完以后告诉老师, 这个蚯蚓是带咸味的, 这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一节课。这和他在图片上看到的蚯蚓是不一样的。所以, 怎么能引起他们的积极主动呢?要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就应该解决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问题。叫他们参与进来, 不能让他们做一个旁观者。

二、利用先前的知识才能学习新的知识

这个讲起来很简单, 为什么呢?我刚才讲到, 脑只保留有意义的信息。这个有意义在神经机制上是怎么回事?在脑的早期, 它与环境交互, 建立了一种神经元的连接方式, 在遇到一个信息时, 脑认为是有用的, 神经元就识别它。认为这个东西有用, 就要保留它;如果觉得这个信息和原来的经验没有联系, 就不会保留它。实际上是脑在寻求意义的一个过程。脑要学习, 应和它过去的经验发生联系才行。一个好老师, 一定要透彻地了解学生过去的智力背景和他的生活经验、学习基础, 这非常重要。了解了, 讲课时才能把学生原有的经验激活, 才能让新旧知识发生联系, 然后扩展知识、深化知识, 让知识结构化。这样, 学习就变得有意义了。所以, 利用先前知识学习新知识, 在当代学习科学中, 成为一个重要原则。脑机制就是脑识别和寻求有意义的信息, 通俗一点讲, 你旧有的信息如果和新知识发生联系了, 脑才认为有意义, 不然脑不学习。所以, 教育家都讲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如果老师认为我讲了, 学生就理解了, 这是错误的。我到课堂看课的时候, 发现有一个预习展示环节, 老师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讲一讲, 这非常好。这是了解学生先前学习基础和旧知识的一种形式, 非常有效。老师通过展示知道学生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这样教学就会变得更有效。

三、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有效的

当学生遇到了一个问题的时候或者是遇到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化的问题的时候, 大脑会立即投入。为了生存, 面对真实问题的时候, 大脑认为是有意义的, 所以它就要投入。目前, 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都倡导“做中学”, 为什么要倡导“做中学”呢?我在大连的幼儿园看过4岁孩子做实验, 发给他很多瓶子盖、木头板、塑料瓶……然后还给每一个人发一盆水, 老师问这些东西哪些能沉下去?哪些东西能浮上来?让孩子假设, 小孩就说, 大木头板很沉, 这个会沉下去。然后让他们做实验, 大木头板浮上来了。孩子们把哪些东西沉下去了, 哪些东西浮上来了, 都做了标记。做完实验以后, 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但他们说不出原因。经过几轮实验以后, 这些孩子有一个人格上的完善———他们都能基于事实讲话。比如说下雨了, 老师问雨水干不干净?小孩会说:做实验, 做过实验就知道了。在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当中学习的儿童, 长大以后他的人格是完善的, 而且这种学习是最有效的!当老师的, 要尽可能地把书本里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 或者说能够把所学的东西与生活里真实的问题结合才最有效。

举一个例子, 这也是脑科学研究的一个成果, (大家看图) 如:

这是一个讲座, 就是我在讲, 大家在听, 24小时以后你能获得多少信息呢?能获得5%。如果你自己阅读, 因为阅读里面有思考, 会获得10%。如果是视听结合你会获得20%。如果我做了一个示范给你, 我们做了一个实验, 你会获得多少呢?会获得30%。如果我们讨论, 可以获得50%。如果我们做实验, 我们可以获得75%。如果现在给你一个任务, 让你来讲一讲这个问题, 你要做一番准备, 你能获得多少呢?是90%。这是脑科学家在24小时以内, 针对哪一种方式保持的信息最多所做的一些研究。这给老师提出一个建议, 若要保留90%的信息, 就要靠学生亲自实践。

四、学习是个性化的

个性化向老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是教育最极致的追求。教育将来发展到最高目标的时候, 教育是个性化的。针对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为他们提供一种精致化的教育服务。这样, 教育就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 不然教育是有缺陷的。比如说, 我们现在上课, 在备课的时候我认为这样讲80%的学生应该听得懂, 应该能理解, 不可能保证100%的学生都理解, 你认为的这个基础, 实际上是错误的, 实际上很多学生听不懂或者只是记住了概念, 但不会运用这个知识。这对教育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什么要有选修课?为什么要有选择性的作业?为什么要有选择性的教育体制?都是为了照顾每个人的不同个性。现在由于条件有限还做不到, 但个性化的问题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个性化没有好坏之分, 比如说, 现在的教育体制可能对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有优势的孩子会有很多好处。但是对于身体运动智力有优势的孩子、对音乐智力有优势的孩子来说, 可能不是那么有成就感, 他篮球打得很好, 高考不考, 能说他不是一个人才吗?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可我们忽略了他。加德纳在创立多元智能的时候认为, 每个人的认知策略和每个人接收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主张同样一个知识, 有的可以用语言去讲, 有的可以变成一个故事, 有的可以用很多图片, 有的可以变成一个表演剧, 让身体运动智能有优势的孩子通过表演来获得。他提出的智力的彩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多样化的方式来学习和评价, 教育才可能不忽略个性。

以上四个规律是所有教师应该遵循的。从脑科学的视角看, 学习效果要达到最大化, 其最好的方式应让学习适合脑。换言之, 应该让学习适合脑。和脑较劲, 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如果学习是一个堡垒的话, 进攻它应有很多条路, 脑的规律会帮助你找到一条突破之路。脑研究还没有给学习开出一服绝对的灵丹妙药, 但脑科学为研究学习指明了一个方向, 或者说开辟了一条道路, 让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学习。这就是脑科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 创设一个适合脑的学习, 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一开课讲非常不重要的琐事, 把孩子们注意的高峰期给错过了, 低落期再讲重要的信息, 肯定不适合脑。今天我们做活动式的作业, 明天我们做合作式的作业, 后天做开放式的作业, 创造很多学习的方式适合脑。另外, 课程也要适合脑。脑不能同时学习两个相近的课程。这一课讲英语, 下一课上西班牙语, 脑就不会喜欢。脑喜欢这一课讲语言, 下一课讲数学。所以, 我们在学校里排课表的时候, 尽可能地把相似的学科错开。同样道理, 一下子讲两个比较相似的概念, 脑容易混淆, 让脑识别时, 最好是对比进行。再次, 评价要适合脑。我们国家在学习上一个很落后的方面是评价。脑需要的评价是及时反馈的评价。如果脑不及时反馈, 它的神经元就会变成一种模式固定下来。如果及时反馈, 它就有一个修整的过程。举个例子, 2/5+3/4这道算术题, 里面包含两个认知属性:一是会不会通分, 二是会不会加法, 学生一答, 就知道他是不会通分, 还是不会加法。知道以后马上去改进, 效果就好。一个班级50个学生, 答完题以后, 对错马上就知道了, 第二天就调整教学, 这就会大大提高学业成绩。我们在北京做了一个自适应反馈实验, 及时反馈, 及时改进, 学生成绩提高45%。最后, 就是我们的环境要适合脑。刚才讲过, 如果老师上课老说学生笨, 这个小孩情绪上很不安全, 如果同学们都嘲笑他, 他就开始回避这个造成他情绪不安全的环境, 他的成绩肯定会下降, 将来还会导致放弃学习。这些都非常重要。

另外, 环境中空气里的含氧量也很重要。我到农村学校听课, 教室里氧气很不够。还有早餐, 小孩不吃早餐不行。如果不吃早餐, 他没有足够的营养, 上课的反应速度就慢。还有很多环境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比如, 现在学生的信息渠道多, 如果有i Pad的话, 你就会体验到:在手指滑动之间跨越国家的学习是如此的容易。这一代孩子的学习效率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 传递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日本的学生问我们的学生, 你们年夜饭吃什么?这个学生拍了一张照片传过去。现在学生认识的很多问题和我们过去的方式不一样, 尽可能地用图来表达, 就是适合脑的, 当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以后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再有, 探究式学习。人类学习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接受, 一个是探究。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创新时代, 哪一种学习方式最有价值呢?是探究。课程上的探究活动, 特别有利于脑,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有利于深度理解知识。21世纪的孩子, 他学习知识的重点不应是重复和记忆, 而是搜索、选择和运用。

还有艺术地表达。学习了一门知识、一个概念, 怎么把它表达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我看过哈佛大学一个教授展示的一个学生的作品, 把神经元连接的过程用蜜蜂采蜜的过程表达。

最后是社会的影响。因为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所以, 适合脑的学习必须关注社会的影响。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事件可能就是孩子学习的内容, 也可能今天遇到的一个负面的东西, 会成为孩子免疫力教育的一个依据。所以, 我们必须关注适合脑学习的这些要素。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学习是什么 篇5

党委中心组是党的一个组织机构,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推动全党理论学习深入发展的组织保证。是党委组织本级领导班子成员开展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1、党委中心组学习不同于党校的干部脱产学习。党校的学习,是领导干部脱产到党校组成新的学习集体的学习。是按照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根据教材一章一节地进行。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是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的集体在职学习。在职学习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的专题学习,学习内容是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的。

2、党委中心组学习不同于机关组织的干部学习。在机关组织的干部学习中,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或者是作为领导到分管单位指导学习,或者是作为普通党员参加所在党支部的学习,与党委中心组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集体学习是不同的。

3、党委中心组学习不是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领导班子加强党内民主生活的重要形式,基本要求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是在上级党委派人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党委中心组学习,顾名思义,是集体的学习、研讨、交流。

学习型组织到底是什么 篇6

知识不一定是书本上来的,知识同技能比较,技能比知识更重要。

团队学习不是每星期听一次报告,读报,写心得,而是要通过反思、沟通,提高团结合作、配合的能力。

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人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就得进学校,那时的主角是老师。由于过去我们只讲知识不讲能力,所以许多人一到企业后就合不上拍,理念和实践完全脱节,所以企业就得办个学习班来解决能力问题。这是为了弥补教育阶段的不足。

很多企业开展了多种培训,这些培训是对我们教育制度提出的一个很大的质疑和反思。现在我们讲的学习型组织有点不同,它要解决的是前人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因为没有人告诉你怎么做。你只能凭借别人的经验,自己做出判断。

国有企业现在的机制怎么改?学习型组织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不了。你把这些问题拿来请教国际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大师们,问他们我们到底该如何办?他们会非常谦虚地说:我不是来推广学习型组织的,因为中国的学习型组织只有你们自己能创建出来,没有人帮助你们,只有你们自己创建。我是同大家来分享的。分享的是什么?是我所知道的那些经验。

所以我们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有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得有一个根本的变化:我们自己,我们团队,都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角,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地走出我们新路的人。所以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就两个字:创造。

学习型组织同过去学习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主角,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学习不是从外边到里边的,而是从里边到外边的,我们尊重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价值观的塑造。没有人告诉你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只告诉你应该怎样思考起来,才合乎世界发展潮流。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所以说,学习型组织的路是靠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学习型组织的方法是靠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就同小平同志说的改革开放的路一样,要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思想,都抱着中国古典教育的认识,会认为我们是被告知的人,有人会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有什么特点,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而且,会认为是又来了一次新运动,来了一句新口号,来了一次新过场,来了一次新评选……完了什么东西都留不下。这就是我们过去走过的路,我们现在不用再走这个路了。

学习型组织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量

学习型组织是怎么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创建者彼得·圣吉先生说:我不是来推动什么的,我也不是专家。学习型组织所有人都是学习者,所有人又都是老师。

一个人从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到有知识、有技能,再到有创造力,都有层次。知识不一定是书本上来的,知识同技能比较,技能比知识更重要。有些人实在没看过多少书,但有很多技能,虽然没进过学校,但学习能力很强,进学校学知识,不是惟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员工和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学习力和有创造力的人。

修炼,就是解决组织的学习能力问题的,学历高同学习能力不一定成正比,企业家协会调查,在改革中为国家创造利税的,大部分企业家没有多少是高学历的。学历低的在实践中、反思中反而更容易向样板学习,因为没有思维模式的限制。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型组织讲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知识量。

学习就是学加习

学习型组织讲的是能力。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灌输的知识观念是,看有没有知识就考一下,但现在的知识每五年就更新一次,你原有的知识早已折旧,没有多少用。

所谓学习,就是学加习。学是输入的,习是获取能力的。古语“学而时习之”正是这个意思。

学习就是反思,如果要背东西,攒知识,直接拿u盘来,拷贝下来不就得了。

人都要有野心。中国用词比较丰实,好人是雄心勃勃,坏人是野心勃勃。外语只有一个词——对自己有期望。对自己有期望,才能学习。压力不等于动力。

俗语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但是,我的许多学习都是在四十岁以后完成的,我是45岁下岗,48岁搞人事,50多岁学英语,58岁学会开车的。

团队为什么要学习?团队学习不是每星期听一次报告,读报,写心得,而是要通过反思、沟通,提高团结合作、配合的能力。提高团队的配合能力,不是方向一致、步调一致,不是培养方队,而是在变幻莫测的赛场上的应变能力。中国人个人技能不错,团体配合不行。足球讲究的就是团队的配合能力,目标就是进球,中国人就不行。但在强调个人技能的项目上,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总能拿冠军。

学习是什么 篇7

一、探究方法和过程比较

1.探究的起点

2.探究的过程

3.探究的结果

二、探究学习失效的原因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不难得出“案例1”明显优于“案例2”, 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学习方式却会带来如此大相径庭的教学效果呢?不妨让我们先在比较中寻找一下探究学习失效的原因。

1.问题情境多而不明

“案例2”中教师先把要学的课程内容寓于某种真实的问题情境中, 然后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掌握这些内容。由于引发学生探究的这类问题情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 往往出乎学生意料, 与他们日常经验相矛盾。而隐藏其中的科学知识, 则被情境中的表面现象所掩盖, 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2.探究过程启而不发

课堂上, 为了保证探究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教师总是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模仿与示范, 而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表面上看十分热闹, 实则无效或收获不大。“案例2”中, 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操纵下进行活动, 按照教师的要求把等分好的圆柱体拼一拼, 按照教师设计好的路线回答四个问题, 并且推导出计算公式。虽然教师也安排了动手操作、合作思考的过程, 但是学生并没有经历真正探究的过程。“思考”本就是个人的行为, 针对教师提出的四个问题, 学生无需“讨论”便可以“思考”出来, 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启而不发。

3.探究结果华而不实

“案例2”中,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 写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似乎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们必须认清一点:学生不仅仅亲历探究过程, 亲历的更是一种体验, 探究的不仅仅是“过程”而且还包括“结果”, 过程本身就是进行探究活动的目标, 探究的结果不仅仅是发现或创造, 而且还包括体验和经验。

三、何为有效的探究学习

1.问题性———问题指向明确

探究始于问题, 问题激发探究。然而, 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引起探究。首先, 使学生真正感到困惑不解的应该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只有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并且能够被他们所转化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其次, 问题要在具体情境中, 只有具体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知道从何入手。学生思维的发展要经历从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 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探究抽象的概念或原理, 能够使思维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此外, “问题”还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只有这样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性, 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否则, 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让学生失去发展的机会。

2.过程性———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就要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 教师要做的是学生能够探索的不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不暗示。

3.自主性———学生自主建构结果

学习是什么 篇8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了解电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 了解电路的组成,形成电路的概念

4. 了解通路、开路、短路,认识短路的危害

5. 认识电路元件及其符号、会识别、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重点】

1.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认识简单电路,并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和学会画电路图

【难点】

1. 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2. 比较规范地画出电路图

课前自主学习

一、请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十四章第一节 P57 至 P60、第二节 P62至 P66

( 一) 结合学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 带电体具有__________的性质。

2. 人们规定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为____________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为________。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

4. 组成电路的基本元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________ ,规定__________为电流的方向。

6. 电路的三种状态分别为: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

( 二) 质疑与互助

课堂自主学习

一、课前自主学习检查

1. 一些物体摩擦后能够 __________,我们就说这些物体带了电荷

2. 自然界有且只有_________种电荷,分别称为_______和__________。

3. 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4. 摩擦起电实际上是___________。

5. 我们学习了三种电路状态,分别通路、开路和________________。

6. 电源是在电路中提供_____________的装置,能够维持通过电路的_________; 用电器是在电路中消耗_________的装置; 输送电能的是__________; 控制电路通断的是__________。

7. 下列电路的状态中,哪一种电路状态最危险( )

A. 通路B. 断路C. 短路D. 都一样

8. 小明同学使用手电筒时发现小灯泡不亮,在进行检修前,他对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进行了以下几种判断,其中不可能的是( )

A. 小灯泡灯丝断了B. 开关处出现短路

C. 小灯泡接触不良D. 电池没电

二、课中研讨

研讨1. 电在我们生活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研讨2. 什么是电? 自然界存在哪两种电荷?

研讨3. 为什么两个物体摩擦后会带电? 分别带什么电?

研讨4. 连接电路时,开关接在电路的不同位置作用一样吗?

研讨5. 列举生活中电路的三种状态的有关实例

研讨6. 画电路图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三、总结提升

1. 我的收获;

2. 我的期望。

四、当堂训练

1. 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容易沾上灰尘是因为电扇工作时,转动的扇叶与空气摩擦带上电荷,而带电体能______,所以灰尘会被吸在扇叶上。

2. 如图所示,将塑料绳一端扎紧,另一端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次,观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___________( 选填“同”或“异”) 种电荷而相互__________。

3. 物体具有__________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或者说带电荷。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台式电脑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保证电脑的稳定性,需要打开主机箱盖除尘,这是因为散热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________ ,可以_______轻小物体,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4. 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此过程中自由电子是从______到________。

5. 有A、B、C、三个带电獉獉小球,已知B排斥A,B吸引C,则把A和C靠近时,将( )

A. 互相吸引B. 互相排斥

C. 没有作用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 有两个用丝线悬吊的通草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两球互相排斥B. 两球互相吸引

C. 带电的靠近不带电D. 不带电的靠近带电的

7. 下图是用带电小球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符合事实的是()

8. 现在许多宾馆都利用房卡取电,如图所示。只有把房卡插入槽中,房间内的用电器才能使用,房卡的作用相当于家庭电路中的__________。( 选填电路组成部分名称)

9. 画出下列要求的电路元件符号

( 1) 电池组___________ ; ( 2) 灯泡_________ ; ( 3) 开关__________ ; ( 4)电动机 _________;

( 5) 交叉相连的导线________;

10. 如图所示,一个带正电的物体A和一个带负电的物体B,用一根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它们连接起来时,发生移动的电荷是___________,瞬间的电流方向是___________。

11. 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电路是__________; 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路将是__________( 填“开路”、“通路”或“短路”) 。这会烧坏电源。

12. 连接电路时,在接线过程中,开关应该是_______的,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13. 如图所示是常用手电筒的剖面图,请观察它的结构,在下边的虚框内画出与其相应的电路图。

课后作业设计

必做题: P61 : 1、2、3、4、5;

1. 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B. 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 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D. 摩擦创造了电荷

2. 如图所示,用一个带正电的物体a去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时,金属球b也带上正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b上,瞬时电流方向b→a

B. b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a上,瞬时电流方向a→b

C. b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a上,瞬时电流方向b→a

D. a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b上,瞬时电流方向a→b

3. 下列有关“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创造了电荷

B.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 运动的电荷一定形成电流

D. 电阻中有电流,它的两端一定有电压

4. 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带正电的甲原子与带负电的乙原子相比较,它们束缚电子的本领()

A. 甲比乙弱些B. 甲比乙强些C. 相同D. 甲比乙有时强,有时弱

5.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______和原子核构成的,其中______带负电。原子核是由______和________构成,其中______带正电,_____不带电。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______( 选填“不显”或“显”) 电性。

6. 当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带_______电,丝绸带______电,这是因为_________。

7. 加油站禁止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是因为汽油与塑料桶会发生摩擦______现象,产生爆炸的危险。一个很轻的泡沫小球与带负电物体靠近时相互排斥,说明小球带______。

8. 验电器是利用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________的仪器,用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则金属箔带的是________电荷( 选填“正”或“负”) ,金属箔_______了电子。( 填“得到”还是“失去”)

9. 纺织厂里有一道工序叫做“梳棉”,只有将杂乱无章的棉絮梳理成顺直的棉絮条后,才可用于纺线。梳棉车间必须保持一定的______________程度。( 填“潮湿”或“干燥”) ,以防止因___________而造成的不便和危害。

必做题: P6 6- P6 6: 1、2、3、4、5、6

10. 下列关于电流和电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B. 用电器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D. 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11.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灯L1、L2均不亮. 某同学用一根导线去查找电路的故障.他先将导线接在灯L1两端,发现灯L2亮,灯L1不亮; 再将导线接在灯L2两端,发现两灯均不亮. 由此可以判断()

A. 灯L1开路B. 灯L1短路

C. 灯L2开路D. 灯L2短路

12. 小红发现教室里的一个开关可以同时控制两盏灯. 图中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是()

13. 如下图中的四个电路中,物与电路图对应的是()

14. 在右侧虚框内画出下图所示实物电路对应的电路图

15. 野营时,小红携带的手电筒 ( 如图所示) 不发光了,请你帮助找出原因。写出手电筒不发光的三种可能原因。

( 1) 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 ;

( 3)______________ 。

16. 电路设计题( 选作题)

学校寝室楼道里,夜间只是偶尔有人经过,电灯是亮着就会浪费电能。小宇在学习了电学知识后想利用光控开关和声控开关设计一个电路,满足夜间有人经过时灯亮,而白天有人经过灯不亮,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电路设计。

( 部分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1. 吸引轻小物体

2. 正电荷负电荷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5. 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6. 通路短路开路

课堂自主学习

1. 吸引轻小物体

2. 两正电荷负电荷

3.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子的得失5. 短路

6. 电能电流电能导线 开关7. C8. B。

四、当堂训练

1. 吸引轻小物体 2. 同 排斥

3. 吸引轻小物体电荷吸引

4. 金属箔玻璃棒5. A 6. A 7. B 8. 开关

9. 画出下列要求的电路元件符号

10. 负电荷A→B 11. 通路短路12. 断开13. 略

课后作业设计

1. A 2. B 3. D 4. A

5. 电子电子质子中子 质子中子不显

6. 正负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7. 起电负电

8.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带电正失去

9. 潮湿摩擦起电后吸引轻小物体

10. D 11. A 12. A 13. C

14. 如右图

15. ( 1) 手电的电池没电了; ( 2 ) 手电中的两个电池装反了;

学习是什么 篇9

一、有效的教师学习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吗?

20世纪70、80年代,基于行为-认知学习理论及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西方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技能和知识基础与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教师只要掌握教学知识、技能和专业规范,将之运用于教学实践,即可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为此,诸多研究就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所必备的行为技能与知识基础展开探索。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设立实验室环境或相应的条件情境,运用类别观察量表收集数据,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期待、教学角色、知识表征、课堂提问、教学反馈等)、学生课堂行为以及学生学业成就三者间的因果关系。[1]舒尔曼(Shulman)及其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对准教师和初职教师的知识增长(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包含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内的教师知识基础框架。[2]

有效教学和知识基础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教育课程及培训等提供了核心内容。一些教师教育专业机构,如美国教师教育学院联盟(AACTE)及美国教师教育协会(ATE)等,相继编写出版“初职教师知识基础”和“教师教育研究手册”等,将教学知识和技能“打包”提供给教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制订并颁布教师教学专业标准及教师准入资格标准等,以保障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的质量。通过教师教育课程、培训、教师资格证及教学手册等,教师获取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其教学效果。

然而,不乏实证研究显示,获得知识与技能和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有研究显示,教师实际的教学效果与他们的职前教育、大学入学成绩并没有相关性。戈德哈伯和布鲁尔(Goldhaber&Brewer)比较了持专业资格证、试用资格证及临时资格证上岗的美国数学教师的教学,发现他们的学生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业成就表现上并无显著性差异。[3]范·德·萨德(Van Der Sijde)指出,即便“教师教学手册”能为教师提供知识和技能,教师也阅读了这些“手册”,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师在教学行为、教学态度和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也均无显著性差异。[4]

有研究指出,以获取和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教师教育课程及培训能否提升其教学效果受到教龄、专业支持、教师投入时间等条件限制。哈瑞斯和萨斯(Harris&Sass)指出,教龄调节着教师培训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对初职教师而言,培训与其教学效果呈正相关关系。但随教龄增长,在职培训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贡献率逐渐降低。[5]范·德·萨德发现,教师教育课程和培训的持续时间长短影响教师学习的实际效果。教师将课程学习时所获取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转化于复杂的实践情境中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教师学习的效果还取决于学习过程中教师教育者持续的专业支持及教师自身长时间的自觉投入。[4]此外,教师教育课程和培训设计的针对性也影响学习的效果,当培训课程与教师所教学科和学生发展特点相匹配时,教师的学习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显著。[5]

即使获取和掌握大量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在何种程度上转化并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以改进教学实践仍受教师信念、教育情境的影响。就教师个人而言,教学信念(belief)对其知识获取和掌握有过滤作用。洛蒂(Lortie)认为,受教育经历、个人发展史等形塑了(准)教师对于教与学的原初体认。这种原初体认是一种深层认知图式、一种信念,影响着教师学到什么、学不到什么及如何将所学付诸实践。[8]蒂勒马(Tillema)的研究证实,由于所持信念与培训课程的价值观不相契合,教师通过培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较少能够转化为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另外,就教学工作的特点来看,教师如何将所学转化于实践中也受到特定课堂环境和学校组织架构的限制。来自美国芝加哥学校教育改革的准实验研究证据表明,对于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来说,在职培训与促进学生学习并无任何显著效应。[10]换言之,如果教师学习与现有学校文化架构、评价机制及学区督导指向不相契合,其学习的成效很可能落空。

二、有效的教师学习是参与学习社群吗?

通过反思前一种路径教师学习的有效性,人们意识到仅仅获取学科和教学专家提供的知识并不足以使教师在面对教学实践问题时游刃有余。有研究者从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出发,认为有效的教师学习要立足于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通过持续参与社会性互动,对实践问题进行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11]为此,构建教师专业学习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促成师徒结队关系(mentoring)、开展校本学习(school-based)及打造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PDS)等一系列立足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教师学习形式为学界所关注。

基于自陈式报告,已有研究发现,学习社群的社会性互动、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12]与讲座式课程或培训不同,围绕教学案例与学校教育现场(field-based)的学习为教师参与学习社群、探索教育教学中丰富的实践问题提供了机会。[13]通过参与学习社群、展开对话和协商,教师的知识成为一种集体建构,而不单是每个教师知识的叠加。教师持续互动,对教学实践问题达成的共识和思维方式呈现出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特征。[14]这种共识和思维方式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包括采取什么教学策略、选取何种教学材料及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等。[15]此外,基于信任的学习社群同事关系一方面使教师们敢于提出问题、不断反思、持续探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完成自身专业身份建构和责任意识养成。[16]

但是,就当前参与学习社群的教师学习有效性而言,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

首先,如何建构教师学习社群存在较大争论。格罗斯曼等人(Grossman et al.)分析了历时两年半“自下而上”组建教师学习社群的过程,发现在开启阶段学习社群呈现出“假社群”的运作模式———教师们彼此间的社会性互动只为“应情应景”,能否在互动中开展学习无从谈起。[14]由此,格罗斯曼指出,只有当教师们在持续对话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社群互动浮现出意义,教师的学习才得以发生。[14]然而现实中,不少参与学习社群的教师对于“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认识并不清晰,这使得他们通过社群对话以达成共识困难重重。[19]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社群仅为教师营造了社交平台,对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贡献并不明显。[20]另有学者指出,完全“自发的”教师学习社群在实践推进中举步维艰。建构社群需要借助行政力量作为支撑,“自上而下”给予社群相应的结构化活动架构和制度化行动安排。[21]但是,如哈格里夫斯和达维(Hargreaves&Dawe)所述,通过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创置的学习社群干涉了教师教学的专业自主;结构化活动架构使得社群活动与固定的时间表绑定在一起,忽视了教学与生俱来的情境性特征。[22]在实际运作中,“强加的”学习社群关系往往使其间教师的社会性互动变质,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其次,教师参与学习社群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其学习效果复杂难测。一方面,参与社群互动的教师对于学习和教学的理解影响他们的学习投入度。韦斯特海默(Westheimer)对美国加州两所中学教师参与学习社群的互动展开分析发现,集体主义和凝聚力会不断推动教师们对实践问题展开持续反省和意义协商,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实践。而对于个人主义观念较强的教师来说,学习是彰显自主意识、提升个人权益的过程。这些教师们并不愿意真正投入到学习社群中与同事展开对话和协商。[23]另一方面,不同的学习社群内含的互动规范和文化传统差异也可能影响教师学习的成效。霍恩(Horn)比较了美国两所学校内学科组教师学习社群发现,面对课程改革要求,组织文化开放自由的学校利用学习社群,开展了有效的对话和协商,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实践变革;而组织文化相对保守的学校中,社群互动对于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并不显著。[24]换句话讲,特定的学习社群情境特征(包括语言、规范、分工及文化传统等)影响其间教师们如何诠释课改要求、如何将课改理念在本土实践中情境化,以及如何开展社会性互动以建构意义等,进而影响教师学习的实际效果。

此外,当前如何评价教师参与学习社群的学习效果尚存异议。利托(Little)对学习社群中教师的互动过程进行话语分析发现,教师的对话经常在妥协以达成共识和追求个性创造间左右权衡,他们对教学实践的理解不断在维持现状与变革实践的较量中举棋不定。[25]这反映出教师对参与社群展开对话和协商的目的认识并不清晰。如社会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所提示的,参与学习社群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其目的旨在帮助教师较好融入教学实践中,建构自身作为社群成员的专业身份。[26]然而,这种阐释对教师学习是否推进教学实践创新,在何种程度上推进教学实践创新缺乏关注。如斯克里布纳等(Scribner et al.)指出的,不断变革教学实践应是专业学习社群的重要品质,也是教师学习社群生存与发展的动力。[27]显然,如何平衡融入教学实践(适应性学习)与变革教学实践(探索性学习)之间的矛盾,是评价该路径教师学习效果的关键点。

三、有效的教师学习是开展合作研究吗?

当前,重视教师终身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掌握教学知识与技能、累积教学实践经验均不足以帮助教师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工作及目标多元的学生学习需求。为应对知识社会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开展教学创新以创造新知,解决棘手的实际问题。批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扩张学习理论、及知识创生理论等视角肯定了教师具备知识创就的能力,将教师学习视为合作研究(collaborative inquiry)的过程,并明确教师学习的目的指向教学实践和学校文化的持续变革。不同类型的教师合作研究方式也在实践中浮现出来,其中包括校本教师行动研究,由大学、学校和专业社群合作创设的合作行动研究,以及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多层次、广泛的教师合作探究等。

科克伦-史密斯和莱特(Cochran-Smith&Lytle)指出,合作研究是不同专长背景的教师和研究者以学习者身份展开合作,贡献各自专业智慧的探索性学习。[28]在合作研究中,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审视日常实践中习以为常的假设,通过对话和写作将自身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外化、整合为集体智慧(collective mind);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教学创新实验等,为教学变革提供新的证据和行动参照。有学者视合作研究为教师精彩观点诞生、教学实践创新及学校文化变革的有力途径,[29]也有学者将此视为教师合作创生专业知识的动态过程。[30]

随着“教师即研究者”在理论层面为学界达成共识,当前东、西方学者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合作研究及教学创新等议题开展实证研究。然而,不乏研究发现揭示出该路径教师学习亦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教师投入程度影响合作研究创生专业知识的效果。苏庆熙(So Kyunghee)的研究显示,韩国教师对合作研究的投入度取决于他们对研究议题感兴趣程度。那些对研究议题感兴趣的教师投入研究积极性高,反思性强,也愿意在自身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创新实验,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反之,即便参与合作研究,过程中生成的新知对于缺乏兴趣的教师来说亦如纸上谈兵,止步于教学实践之外。[31]朱伊德马(Zuidema)对美国中西部(准)教师借助计算机辅助讨论程序开展网络合作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在虚拟世界中,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说出”观点,参与批判性讨论。那些“沉默的参与者”(只阅读但不写观点)如何理解合作研究、如何通过网络展开探究、如何转化和创造新知以变革教学实践,目前依然存在认识上的盲点。[32]

细究合作研究过程,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教师做研究多囿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策略,较少尝试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杨舒晴和刘舒芳(Yang Shu-ching&Liu Shu-fang)对台湾地区K-12教师参与互联网在线合作探究展开分析发现,诸多参与者在线互动局限于介绍性和组织性的语言,探索性和反思性的对话较少,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持续探究也较为鲜见。[33]蒂勒马和范·德·韦斯特伊曾(van der Westhuizen)对荷兰教师为时两个月的合作行动研究分析发现,尽管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多数教师难以跳出既定框架对实践问题进行批判反思,研究结束时,仅有少部分教师通过反思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有所转变,能够基于新的认识展开实践探索的教师几乎为零。[34]

为此,诸多学者意识到要尽可能打破界限,创造跨越边界的合作研究空间,为教师开展探索性学习加码助力。[30]但以院-校或教师-研究者合作研究关系为基础的跨越边界的学习空间对教师学习成效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学者指出,大学研究者是否持续介入合作研究的全过程,非仅停留于零敲碎打或“视察工作”;大学研究者参与合作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与教师共谋教学创新,还是出于自身学术生产需要,均影响教师合作研究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效果。[36]

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研究者和教师之间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差异,其各自话语系统存在壁垒,跨界合作容易产生冲突,阻碍研究深入开展。来自东亚文化圈的研究还发现,跨界合作可能存在参与者为“避免冲突”将平等的合作研究关系刻意转化为上下等级关系的危险。陈如茵(Chan Yu-yan,Cheri)对香港地区院-校合作行动研究分析发现,大学研究者为“避免冲突”在合作过程中运用大量“寒暄式”话语策略,有意通过“放低身段”来建构平等的合作关系。但事实上,教师并不“领情”,他们拒绝视自己和大学研究者为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37]苏庆熙对韩国教师合作研究分析也发现,学校教师惯于信任由大学专家提出的研究主题,期待专家“自上而下”提供迅速解决问题的实践良方或正确答案。这样的合作研究关系很可能使教师的学习重回技术-工具理性的路径,有违“教师即研究者”的初衷。[31]

另外,教师合作研究能否持续开展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和挑战。实践中,能否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伙伴合作关系依赖于各校的社会资本。身处缺乏外部网络关系和人脉资源的学校或区域,教师参与合作研究的机会受限。换言之,区域范围内鼓励创造跨界合作研究有加剧校际之间或校内师资队伍质量“两极分化”的可能。[39]另外,合作研究能否持续开展取决于合作成员的长期投入。如朱伊德马指出,即便互联网消除了特定时空对合作研究的限制,持续推进教师教学创新仍需要资源、制度、专业引领及经费等的支援。[32]否则,借助网络技术的教师合作研究将昙花一现,对实践变革无所助益。

四、结语:理性认识教师学习理论和实践

本文审视了西方学界不同路径教师学习的理论基础、实践策略及其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在强调教师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将来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应重点关注以下若干方面。

首先,从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角度,教师专业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有不同需要。对(准)教师或初职教师而言,掌握教学知识与技能是保证其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而对广大在职教师来说,专业学习应与教学实践的真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参与社会互动和意义协商不断深化其对于教与学的理解。但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不应止于知识内化和经验积累。对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而言,创设多层次合作研究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展开教学创新和实践变革是专业发展持续推进的新阶段。根据不同需要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和环境,是良性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应有的架构。

其次,对于教师教育者来说,为免于混淆目的以致资源浪费,认清不同路径教师学习实践策略的理论假设及局限尤为关键。当前,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课程及大规模培训等依旧是主流的教师学习模式,但这一学习路径并不能持续帮助广大教师解决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近年呼声渐高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尽管倍受推崇,但现实中集体学习的过程与效果如何评议尚存争议。让“教师做研究”的提议因应了当前教学改革创新的风潮。但一线教师如何理解合作研究的目的,如何打破原有教学习惯开展实践创新,如何与大学研究者建立伙伴合作关系等,都是教师教育者需审慎考虑的问题。

学习是什么 篇10

药品不良反应 (英文A d v e r s e D r u g R e a c t i o n, 缩写A D R) ,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 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国际上对药品不良事件有统一的定义, 药品不良事件 (英文A d v e r s e D r u g E v e n t, 缩写为A D E) 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临床事件, 它不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药品不良事件和药品不良反应含义不同。一般来说,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确定的反应, 而药品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它在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中经常出现, 此反应不能肯定是由该药引起的, 尚需要进一步评估。

男孩是什么?女孩是什么? 篇11

What Is a Boy?

Between the innocence of babyhood and the dignity of manhood, we find a delightful creature called a boy. Boys come in assorted1) sizes, weights and colors, but all boys have the same creed: to enjoy every second of every minute of every hour of every day and to protest with noise (their only weapon) when their last minute is finished and the adult males pack them off2) to bed at night.

Boys are found everywhere — on top of, underneath, inside of, climbing on, swinging from, running around or jumping to. Mothers love them, little girls ignore them, older sisters and brothers tolerate them, adults ignore them, and Heaven protects them.

A boy is Truth with dirt on his face, Beauty with a cut on its finger, Wisdom with bubble gum in its hair and Hope of the future with a frog in its pocket.

When you are busy, a boy is an inconsiderate3), bothersome, intruding jangle of noise. When you want him to make an impression, his brain turns to jelly4) or else he becomes a savage, sadistic5), jungle creature bent on destroying the world and himself with it.

A boy is a composite — he has the appetite of a horse, the digestion of a sword swallower6), the energy of a pocket-size7) atomic bomb, the curiosity of a cat, the lungs of a dictator, the imagination of a Paul Bunyan8), the shyness of a violet, the audacity9) of a steel trap, the enthusiasm of a fire cracker, and when he makes something, he has five thumbs on each hand.

He likes ice cream, knives, saws, Christmas, comic books, the boy across the street, woods, water (in its natural habitat), large animals, dads, trains, Saturday mornings and fire engines.

He is not much for Sunday school, books without pictures, music lessons, neckties, barbers, girls, overcoats, adults, or bedtime.

None else is so early to rise or so late to supper. Nobody else gets so much fun out of trees, dogs and breezes. Nobody else can cram10) in one pocket — a rusty knife, a half-eaten apple, three feet of string, an empty sack, two gumdrops, six cents, a sling shot, a chunk of unknown substance and a ring with a secret compartment.

A boy is a magical creature — you can lock him out of your kitchen, but you can’t lock him out of your heart. You can get him out of your study, but not out of your mind.

Might as well give up — he is your captor11), your jailer, your boss and your master. A freckled-faced12), pint-sized13), cat-chasing bundle of noise.

When you come home at night with only the shattered pieces of your hopes and dreams — he can mend them all like new with the two magic words — HI MOM!

What Is a Girl?

Little girls are the nicest things that happen to people. They are born with a little bit of angel shine about them and though it wears thin sometimes, there is always enough left to lasso14) your heart — even when they are sitting in the mud, or crying temperamental tears, or parading up the street in mother誷 best clothes.

A little girl can be sweeter oftener than anyone else in the world. She can jitter15) around and stomp, and make funny noises that frazzle16) your nerves, yet just when you open your mouth, she stands there demure17) with that special look in her eyes. A girl is Innocence playing in the mud, Beauty standing on its head, and Motherhood dragging a doll by the foot.

God borrows from many creatures to make a little girl. He uses the song of a bird, the squeal of a pig, the stubbornness of a mule, the antics18) of a monkey, the spryness19) of a grasshopper, the curiosity of a cat, the speed of a gazelle, the slyness of a fox, the softness of a kitten, and to top it all off, He adds the mysterious mind of a woman.

A little girl likes new shoes, party dresses, small animals, first grade, noise makers, the girl next door, dolls, make-believe20), dancing lessons, ice cream, kitchens, coloring books, cans of water, going visiting, tea parties and one boy. She doesn’t care much for visitors, boys in general, large dogs, hand-me-downs21), straight chairs, vegetables, snow suits, or staying in the front yard. She is loudest when you are thinking, the prettiest when she has provoked you, the busiest at bedtime, the quietest when you want to show her off and the most flirtatious22) when she absolutely must not get the best of you again.

Who else can cause you more grief, joy, irritation, satisfaction, embarrassment, and genuine delight than this combination of Eve, Salome23), and Florence Nightingale24)? She can muss up your home, your hair, and your dignity — spend your money, your time, and your temper — then just when your patience is ready to crack, her sunshine peeks through and you’ve lost again.

Yes, she is a nerve-wracking25) nuisance26), just a noisy bundle of mischief. But when your dreams tumble down and the whole world is a mess — when it seems you are pretty much a fool after all — she can make you a king when she climbs on your knee and whispers, love you best of all!

男孩是什么?

在天真无邪的婴儿和高贵尊严的男人之间,我们发现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生灵叫做男孩子。男孩子们虽然身材、体重和肤色各异,但所有的男孩子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信条:享受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的每一分钟的每一秒。同时,当晚上他们用完一天的最后一分钟,老爸们赶他们上床睡觉时,他们就大声喊闹(这是他们惟一的武器)以示抗议。

无论在哪儿你都可以发现男孩子们的身影——他们窜上钻下,躲里藏外,攀爬吊挂,东奔西跑,或者跳高跃低。妈妈喜爱他们,小女孩儿不睬他们,哥哥姐姐纵容他们,大人不理他们,上天保护他们。

男孩子是“真”,尽管他灰尘满面;男孩子是“美”,尽管他手指被割伤;男孩子是“智慧”,尽管他头发上粘着泡泡糖;男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尽管他口袋里还藏着一只青蛙。

当你忙碌的时候,男孩子是不管不顾、令人厌烦、无端打扰的刺耳噪音。当你想让他给别人一个好印象的时候,他要么变得胆小怯懦,要么就变得像一个野蛮残酷的丛林动物,一心要毁灭整个世界,连同毁灭他自己。

男孩子是个合成物——他有着马的胃口、吞剑者的消化能力、小型原子弹的能量、猫的好奇心、独裁者的肺活量、伐木巨人保罗·班扬的想象力、紫罗兰的羞怯、捕兽夹的勇猛,以及鞭炮的激情,但在制作东西时他却又笨拙无比,就像每只手上都长了五个大拇指。

他喜欢冰淇淋、刀子、锯子、圣诞节、漫画书、街对面的那个男孩、树林、水(存在于天然所在地)、巨型动物、爸爸、火车、周六的早晨和消防车。

他不怎么喜欢主日学校、没有插图的书、音乐课、领带、理发师、女孩子、外套、成年人,以及上床睡觉的时间。

除了男孩子,没有人会那么早就起床或者那么晚才吃晚饭。没有人会从树、狗和微风中得到那么多乐趣,没有人能在一个口袋中塞满这些东西—— 一把生锈的小刀、一个吃了一半的苹果、一根三英尺长的绳子、一只空袋子、两块软糖、六分钱硬币、一把弹弓、一块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还有一个内藏暗盒的戒指。

男孩子是一种充满魔力的生灵——你可以把他锁在厨房外面,却无法把他锁在你的心房之外。你可以不准他进入你的书房,却无法禁止他进入你的思想。

最好还是放弃吧——他就是那个俘虏你的人,是看管你的狱卒,是你的老板,是你的主人。这个家伙脸上长满雀斑,身形尚小,追起猫来弄得震天响。

当你晚上带着残破的希望和梦想回到家时——他只用两个神奇的词就能将这些碎片修复一新——嗨,妈妈!

女孩是什么?

小女孩是人们所能遇到的最美好的事物。她们生来就带着一点天使般的闪耀光环,虽然这种光环有时会暗淡,但总是会留有一些足以攫取你的心——即使是她们坐在泥堆里时,喜怒无常哭喊流泪时,或是穿着妈妈最好的衣服上街炫耀时。

小女孩经常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人都更常让你觉得贴心。她会紧张不安地跺着脚走来走去,发出滑稽的声音折磨你的神经,但就在你刚要张口训斥时,她却娴静端庄地站在那里,眼中流露出那种特别的神色。女孩子在泥土中玩耍时是“纯洁”;玩倒立时是“美丽”;拖曳着玩具娃娃的脚“扮家家”时是“母性”。

上帝借用了许多生灵的特点来创造小女孩。他使用了鸟儿的歌唱、猪的尖叫、骡子的倔强、猴子的滑稽、蚱蜢的敏捷、猫的好奇、瞪羚的速度、狐狸的狡猾、猫咪的温柔,最为重要的是,他添加了女人的神秘头脑。

小女孩喜欢新鞋子、宴会礼服、小动物、一年级、制造噪音的人、邻居家的小女孩、玩具娃娃、好玩的装扮、舞蹈课、冰淇淋、厨房、给书本涂颜色、罐装水、串门、茶话会,以及某一个男孩。她不怎么喜欢来访的客人、大部分的男孩、巨大的狗、别人用过的旧东西、直背椅、蔬菜、风雪衣,以及在前院闲呆着。在你思考的时候,她最吵闹;把你激怒的时候,她最可爱;到了要睡觉的时候,她最忙碌;当你想向别人夸她的时候,她最安静;当她完全无法占你的上风时,她最娇嗔。

除了这个夏娃、莎乐美和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结合体,还有谁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悲伤、喜悦、愤怒、满足、尴尬,以及真正的快乐呢?她会弄乱你的屋子、你的头发,还有你的尊严——花掉你的钱,浪费你的时间,消耗你的好脾性——然后在你刚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她的巧笑嫣然却像阳光一样闪现,于是你又败下阵来。

学习是什么 篇12

在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问题上, 我们应首先明确“问题是什么”, 或者, 更确切的说是“问题有哪些”?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问题要明确, 一是困难群体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这是根本, 直接关系到所需资金数量和医疗保障水平的确定。二是困难群体急需的医疗保障内容有哪些, 以及优先提供的顺序问题, 这是关键, 直接关系到受助对象的主观感受和保障的可获得性。

面对上述两个问题, 答案是什么?一要合理界定困难群体范围和补偿标准, 积极探索支出型贫困测量方法。支出型贫困是指由于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突发事件等原因, 导致家庭财力支出远远超出承受能力而造成的绝对生活贫困。由于这些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无法享受低保, 实际处于社会救助的“夹心层”, 一旦遇到不测, 往往比低保户更困难。根据家庭支出而非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界定困难群体的办法虽然复杂, 但公平性和有效性也是最高的。上海、南京、廊坊、镇江等地已经实施的支出型贫困救助制度的有益经验值得推广。二要增加向门诊大病医保付费的倾斜力度, 尤其要提高困难群体的门诊补偿比例。对于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来说, 长期的门诊医疗费用支出对其生活影响最大、直接感受也最明显。优先提高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 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 还可以减少“小病拖成大病”的人头数, 这也符合《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的基本原则。

上一篇:水产养殖后期管理下一篇: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