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工作要点

2024-09-20

改革工作要点(共8篇)

改革工作要点 篇1

2022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中央、省委系列改革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急需和民生关切必备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系统集成,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推动“十四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1.健全扩大内需工作机制。注重需求侧改革,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健全抓重大项目激励机制,深化“五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实施新基建行动,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环保生态等方面“短板”。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民间投资工作机制。着力建设特色商业区和夜间经济示范区,推进商圈(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精品夜市。(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重大项目共建、公共资源共享、产业配套协作、生态保护协同、社会治理联动。打造区域联动升级版,强化项目布局、要素资源市域统筹,健全跨县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探索创新跨县域联合招商、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平台等合作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品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探索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设立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定期核查、动态清零机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五化”思路,力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x亿元。打造x区域公共品牌,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持续推进试点示范村和产业薄弱村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抓好农产品初加工中心、仓储保鲜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实现生态效益和村级集体增收及林农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过程托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宅基地农转用审批制度建设。探索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牵头单位: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二、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投用x国家实验室,加快x研究中心和x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健全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探索多元化科技创新融资体系和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引导企事业单位与高校产学研合作,不断健全创新人才评价、创新激励保障、创新成果分享等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政策落实。(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促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立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机制。实施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再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建立结对服务龙头企业工作机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探索“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效途径,全面推进“数字x”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企业加强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政府定价机制,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改善商贸流通设施,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和改造。(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主动融入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政策体系,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有序放宽市场准入,让民营企业易准入、快准入、真准入。完善减税降费落实工作机制,推行政策“免申即享”。推进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提高市场化程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实施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联系民营企业、商会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落实“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改善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建立现代地方财税金融体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与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协调衔接。稳步推进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零基预算管理,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财政金融风险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贯彻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研究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规范地方金融监管系统行政行为。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三、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1.打造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案,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落地运行。(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完善科学高效完备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多规合一”。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依法依规加强面源污染精细管控,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x%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规模养殖场装备配套率分别达x%以上、x%。开展“绿盈乡村”建设,实现“绿盈乡村”占比达x%以上。全面推行“林长制”,启动森林城市群建设,打造“三沿一环”绿化彩化森林景观带。深入推进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总结提升雨污分流改造等治理经验,建立健全中心城区水系维护考核管理机制,实现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x%。(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建立低碳循环的绿色经济发展机制。编制x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探索储能上网定价新模式。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合成革等行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深化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推广实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督促企业做好碳排放履约工作。中心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每个县(市)至少一个乡镇(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完善塑料制品管理制度,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落实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牵头单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四、打造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一件事”套餐改革,健全“马上就办”常态化机制,开展“小时制”试点,实现“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提高到x%以上,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到x%以上。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在更大范围推进跨省通办、省内联办、掌上可办、一网好办。(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融入重大开放平台创新发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实行“非禁即入”。鼓励企业参与市场采购,积极推进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并购优质资产。借助港澳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合作,贯彻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发展政策措施。密切与海外重点社团、重点侨胞、华裔新生代及港澳台同胞的联络,引导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投资兴业。(牵头单位:宁台交流和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专项小组)

五、加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1.深化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坚持开门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市县政协联合调研、联动协商机制。贯彻落实上级统战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健全完善我市统战工作格局。推广“生态司法+保险”修复机制,深化诉源治理,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司法办案责任制改革,建立健全检察官业绩考评制度,落实检察官退出员额制度。深化全市公安机关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改革。开展律师专业水平评价试点,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促进机制。实施增收计划,拓宽居民收入增收渠道。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托育服务,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深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贯彻落实省级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建设“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督导新体制。推进校际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稳妥推进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改革,改革完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模式,促进育人方式改革。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加快职教园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继续推动医疗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建设。(牵头单位: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制,深化运行机制,完善考核指标。持续抓好媒体改革发展,推进电视台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改革,推进重点历史文化街区改善提升项目。健全完善文艺精品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扶持机制,出台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市、县两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总结提升文化产业模式,发展壮大动漫游戏、短视频、影视等新业态,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理事制度建设和内部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建立完善外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创新人才文化激励机制,出台文化产业人才评选办法。(牵头单位: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加强平安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平安建设协调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县(市、区)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平常跟踪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强化行政调解组织培育。加强扫黑除恶长效常态机制建设,探索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全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打早打小的依法惩处机制、精准有效的督导督办机制、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持续推进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推进“智慧政法”平台建设与应用,完善24小时自助司法服务区建设,深化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雪亮工程”建设,推进“智慧矫正”建设。建立健全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继续发挥金融工作议事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作用,稳妥处置非法集资。修订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健全突发事件敏感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机构。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能力建设。(牵头单位: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六、健全完善更高质量的党建制度体系

1.完善建设干部队伍的制度机制。结合二十大召开之年,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成果,推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不断深化完善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实战化专业化能力培训,完善年轻干部全链条梯次培养机制。(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2.健全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制度机制。深化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持续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等,在x个乡镇(街道)、x个左右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确保到2024年实现全市乡村全覆盖。建立村级组织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开展“晋位升级”争创活动,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展集体经济“提质强村”三年行动,力争全市x%以上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x万元。开展近邻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升行动,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小区党支部建设力度,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推进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党组织建设,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党建工作,开展快递物流行业等新业态党组织覆盖。(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3.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持续创新人才政策机制,推动“人才计划”迭代升级,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实海外优秀青年来x学术交流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出台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办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高端人才峰会,建立在外大学生联谊联络的长效机制。建立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网络主播人才等引进培养的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进人才驿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牵头单位: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4.完善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完善聚焦“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监督工作机制,一体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项监督”贯通协同,探索解决同级监督难题有效途径。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主动融入巡视巡察联动网,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及整改促进机制。强化监督推动“三农”政策落实。(牵头单位: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5.健全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长效机制。建立“四风”监督举报平台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处理检举控告信息化水平。把基层减负工作纳入监督执纪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民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机制,建立常态化联系督导机制。完善基层监督体系,从机制上解决基层监督力量薄弱问题,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派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工作。探索运用“制度+科技”手段,推动完善“政府投资小规模建设工程阳光平台”建设。(牵头单位: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

市委深改委负责改革任务落实的总协调。各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相关改革政策措施,推动本领域改革任务落实。各专项工作小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成员单位细化分解改革任务安排,形成工作台账,每季度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至市委改革办。市委改革办负责牵头建立工作任务总台账,实行“一季一对账、半年一小结、年终算总账”,动态跟踪各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市委深改委报告。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委深改委部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贯彻执行,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深落细落实。

改革工作要点 篇2

强化观念

一是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

主要是解决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定位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 我们对这个问题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服务观念上我们要倡导三个服务。一是标准化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二是标准化工作必须服务于社会需求;三是标准化工作必须服务于科学发展。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 无论是标准的立项、制定、发布, 还是实施与监督, 都要把思想转变到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上来。

二是要牢固树立科学观念。

主要是解决标准化工作的方式方法问题。怎样树立科学观念, 我们倡导八个字, 四个方面:

1.科学。

科学的精神就体现在凡事都是辩证的, 不是绝对的。标准仅仅是规范, 是一个手段。我们在制定标准的时候, 一定要辩证地而不是绝对地去说一件事, 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特别是要强调量的概念。

2.客观。

从事标准化工作一定要客观。客观就是尊重科学, 尊重事实, 用科学实验说话, 用数据说话。制定标准的前期需要很多科学实验和风险评估, 没有这个程序, 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基础, 我们的标准就不科学, 就不符合客观, 就立不住。

3.公正。

制定标准一定要始终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要尊重民意, 体现民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涉及食品、消费品安全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制定标准时, 一定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 企业、部门、团体的利益都要服从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此基础上, 还要重视公平、公开、公正, 增强制定标准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4.协调。

法是协调的产物, 它要兼顾各方, 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标准也是协调的产物, 我们现在都讲双赢, 甚至讲多方共赢, 就是要兼顾到各方, 而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 这些都是今后我们需要切实转变的内容。我们党组将研究明年进行行业标准的清理, 从根本上解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复的问题。

三是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主要是要解决标准的地位问题, 准确地讲是解决强制性标准的地位问题。一些人对这个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 希望今后大家能够统一思想。标准从总体上说是规范, 是准则, 是实践的总结, 也是我们质量监管的重要依据之一。强制性标准是技术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制性标准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法的性质和作用。强制性标准是技术法规, 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一旦被法律引用也成为强制性的要求。技术法规主要包括强制性标准、计量检定规程、准入许可审查细则、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以及规范性管理文件等。树立法制观念, 就一定要把标准的地位摆正, 要正确区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不能笼统地说标准都跟法一样。因此建设法治国家, 标准化工作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就给我们标准化工作一个很好的地位,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地位。

创新内容

第一, 在结构方面。

就是指我们的标准结构要符合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需求。目前我们整个标准的体系, 基本上是工业标准体系, 这是我们的历史。1988年颁布的《标准化法》一直沿用至今, 《标准化法》规定的也基本上是工业标准化的内容, 现在已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了。我们一定要改变标准体系的结构, 大力加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标准化工作, 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标准化工作, 使我国标准结构覆盖一、二、三产业, 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产业方面, 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农业标准化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加强基础, 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这指明了我们农业标准化工作今后的方向。当前的重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 饲料, 化肥, 农药、兽药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对于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 暂时制定不了标准就先制定临时规定。

第二产业方面, 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抓食品安全标准。二是要抓消费品安全, 特别是涉及弱势群体健康安全, 如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所用的消费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三是要抓涉及到公共安全、社会公益性的标准。四是要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标准。五是要抓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标准。六是要抓涉及传统产业改造的标准。总之, 在第二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中, 关键是要突出重点、抓住核心。

第三产业方面, 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 其中一个表征就是服务业不发达, 服务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还不够。目前, 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比较弱, 还不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后, 要大力加强服务业标准的工作, 特别是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服务、社区服务、创意文化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第二, 在质量方面。

主要是解决目前标准水平仍然不高、标准相对滞后的问题。我要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观点, 那就是衡量标准化发展的水平, 标准的数量是第二位的, 质量是第一位的, 一定要坚持宁缺勿滥。今后标准的制修订, 首先要考核标准文本本身的质量, 绝不能粗制滥造。其次, 要大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这点不能含糊。现在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已经需要大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食品标准一定要和国际标准一致。三是在标准中要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含量, 努力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成果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四是要更多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 在速度方面。

标准制修订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解决跟得上的问题。一是要加快标准制修订速度。标准是实践的总结, 是实践和科研工作的结晶和产物, 有些标准可以很快制定出来, 有些标准的确需要较长时间, 不能一概而论。二是要缩短标龄, 国家标准的标龄已经从过去10年缩短到4年多。行业标准同样需要尽快清理, 缩短标龄。三是要满足需求。标准关键在于有效好用, 要立足需求、实事求是、减少重复。

第四, 在效益方面。

要站在提升企业、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角度上来衡量标准的效益, 这是观念上一个很大的转变。一是要发挥企业的作用, 倡导企业参与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产品是企业创造出来的,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要更多地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 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特别是要把更多的产品标准交给企业制定。二是国家标准更主要的是要抓基础标准、通用标准、方法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 这是我们的主攻方向。同时, 还要突出抓好管理标准。

抓好大事

第一件大事, 制定好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

这个纲要是管长远的、宏观的、战略性的。纲要已经形成了草案, 有了很好的基础, 基本上成熟了, 将很快报送国务院。纲要草案提出了我们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措施, 以及对今后十多年标准战略上的一些思考和重点项目的规划。这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必须抓紧做好的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 建立和完善好国家标准体系。

要加快建立完善一个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标准, 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科学的、协调的, 符合我国实际的国家标准体系。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要采取有力措施, 解决突出问题, 下大力气加快推进, 并使之科学和协调。

第三件大事, 修改好《标准化法》。

改革工作要点 篇3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进出口总额增长10%;

——财政收入增长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安排这样的预期目标,一是考虑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相协调。二是考虑我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转换,目前我区资源勘查与开发较为滞后,同时今年电力、运输、水资源等方面也出现局部不足的现象,存在一定制约因素。三是去年我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今年国家调减国债规模和调整投向,对我区投资增长将产生一定影响。四是在当前我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力度不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等薄弱环节,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这样的目标安排是留有余地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大干快上,力争有较大的突破。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于今年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要求。全区发展和改革系统的同志们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上来,这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第一要统一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增强机遇感和紧迫感。第二要统一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认识,正确把握我区经济发展的走势,处理好快发展和长周期的关系。第三要统一对经济工作重点的认识,突出优势抓亮点,注重协调抓难点。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强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城乡居民增收等薄弱环节的工作。第四要统一对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发展的观念、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做好2004年发展和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巩固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着力提高面积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支持农产品标准化、质量安全和认证体系建设。为保证粮食安全,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要保持在6000万亩以上。加快发展畜牧业,草原牧区要广泛推行划区轮牧、休牧禁牧和舍饲圈养,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要继续推进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以乳业和牛羊育肥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今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42%以上。

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快实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动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重点在乳、肉、绒、马铃薯、粮油加工和饲草料加工等领域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率。各类支农资金要进一步向农牧业产业化倾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牧民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依法规范订单合同,保障企业和农牧民双方的合法权益。

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发展小城镇经济,发挥其在产业聚集和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抓住国债投资向农村牧区倾斜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多吸收农民工参与当地工程建设。加强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培训,搞好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认真落实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各项措施,今年要全面停征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强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管,继续做好扶贫和救灾工作。

二、加强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化步伐

大力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一是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大力推进煤液化、煤转油、煤转电步伐,延长煤炭产业链条。二是积极发展冶金工业。坚持高起点、高科技、成规模,严格环保标准,稳步推进电解铝、硅铁、焦炭、电石等高载能工业发展及其下游产品的生产。三是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鼓励大企业及各类投资者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畜产品加工项目,推动伊利新工业园、蒙牛四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四是优化提升机械化工工业。机械工业要加快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重组,重点支持发展载重汽车、工程机械等拳头产品。化学工业要以规模化经营为重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在巩固和提高盐碱硝无机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拉长产业链。五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稀土研发、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主,加大科研、开发和生产力度。

加强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在重点区域和优势行业,继续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扩大有市场、有效益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今年重点抓好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120个续建项目和100个新开工项目。

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加强规划引导。尽快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策划一批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把发展服务业与增加就业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实施。优先发展现代物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文化、体育、非义务教育的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30亿元,增长30%。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国家今年重点支持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三农”新型服务业态、社会化养老、社区连锁服务、现代中介服务等。我们要在这些领域抓紧选择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发挥其在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加快服务业改革步伐,完善垄断行业改革的配套措施,推动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

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在经济发展、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适时出台增资措施,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鼓励和引导消费的政策措施,清理在用电、买房、购车、通信等方面抑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扩大住宅、汽车、助学等领域消费信贷规模。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实施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今年国家继续发行1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债投资,力争国债和各级政府投资达到200亿元,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600亿元。同时,与金融部门密切合作,争取银行贷款达到350亿元。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国内资金到位450亿元以上。继续加强对企业股票上市的协调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上市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做好债券发行的相关工作。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1500亿元以上。

加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优化投资结构。2004年投资的重点: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国道110线高速公路、区内干线公路、县际公路等重点公路项目,铁路和机场项目,水资源开发、大江大河治理项目,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县城电网改造项目等。三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节水改造、人畜饮水、农村道路、草场围栏以及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四是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包括食品工程、“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项目、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项目、煤矿安全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等。五是社会事业项目。包括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基础教育、基层文化设施、旅游、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设施等。

五、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步伐,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二期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和扶贫助学工程,巩固“两基”达标成果,力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5%。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规模,推动各级种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努力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

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快速反应处理能力。今年自治区和10个盟市、57个旗县的疾病预防控制项目要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治区和11个盟市、80个旗县的传染病院(区)全部建成使用。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农村牧区医疗卫生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推进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制度。

积极发展文化、广播影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按照建设文化大区的要求,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六、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把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介绍和培训,提高劳动就业技能。规范和引导企业减员,减轻社会失业压力。重点公关项目和对地区发展影响较大的投资项目,要建立就业效果评估制度。统筹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2004年城镇就业和再就业人员达到25万。

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在做好“两个确保”的同时,规范调整养老金标准。继续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基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力度。保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需要,适时提高低保标准。妥善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在医疗、住房、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将多年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低保制度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牧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做好抗灾救灾工作,解决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七、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稳步推进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把公示制度作为落实价格和收费政策,维护缴费得合法权益,规范价格和收费行为的重要措施来抓。继续巩固涉农价格和收费、教育、医疗服务收费公示制度,积极开展公安、工商、建设、土地等部门的收费公示工作。

加大收费专项检查和重点整治力度。重点清理公安及机动车辆收费、教育收费、建设部门收费、畜禽检疫防治收费、公路及城市道路收费站点等部门收费。按照《自治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目录》,坚决取消违法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

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做好厂网分开后上网电价和输配电价改革的前期工作,扩大城乡同网同价覆盖,制定峰谷电价实施方案,研究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电以外其它用电的同价问题,促进电力合理消费。推进水价改革,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为目标,推进农业用水终端价制度的试点,扩大阶梯式水价制度实施范围。

八、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优化投资环境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完成发展改革系统自身工作领域的改革,做好指导和推进总体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抓紧研究起草相关地方性配套文件,包括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实施办法和自治区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为改革方案实施做好前期准备。二是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家今年要对主产区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要组织落实好这项改革措施,争取使种粮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现行行政审批事项。

进一步扩大开放。一是努力扩大外贸出口规模。继续加强口岸建设,加快满洲里铁路口岸站场扩能改造、甘其毛道疏港公路、策克口岸联检设施建设进度,推进通关便利。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到俄蒙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研究制定“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见。三是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认真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工作,进一步密切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系,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要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不断改善开发区的软硬环境。要跟踪项目进度,努力提高资金到位率。

发展改革委支部当前及工作要点 篇4

为认真履行《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基层党组织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圆满完成上级党组织和委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支部换届选举后的实际情况,现提出当前及2006年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认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一届九次全委会、全市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会议精神,立足党要管党、党建促带工作,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创新求实,突出“五抓”,进一步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不断加强机关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充分激发全委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创优秀党支部和支部先锋岗。

二、主要工作

1.抓班子,切实加强“四好”支部建设

一是巩固“保先”。要进一步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构建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干部严格受监督、整改成果巩固牢的长效机制,按照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要求,切实提高支部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把支部特别是各位支部委员培养锻炼成为单位业务工作的骨干、吃苦奉献的典范、清廉守法的楷模,做到五个带头,增强五种意识:带头找准位置,相互理解支持,增强群体意识;带头发挥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互补意识;带头依法办事,建立规章制度,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带头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增强服务意识;带头勤政廉政,做到严于律已,增强廉政意识。把机关党员队伍培养锻炼成为推进全市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骨干力量。

二是团结协作。支委成员要切实摆正位置,主动团结协作,维护全局统一。对党忠心耿耿、言行一致,“小我大事业”,教育和带动全体党员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成员之间,坚持及时沟通信息,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坚决不做,用民主集中制原则严于律己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抓队伍,充分发挥全委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强化学习。认真抓好“双向培养”,加强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关心、培养和教育,把不是党员的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员,不是业务骨干的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特别要注重系统学习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锦涛总书记在两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讲话、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根本依据和根本要求,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在当前一段时期,全委党员要紧紧围绕认真编制“十一五”规划,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思路与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大项目、改革措施,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二要刻苦学习发展改革、以工代赈、网络建设等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工作质量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是振奋精神。要牢记温家宝总理的谆谆教导,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始终充满饱满的政治热情、顽强的进取激情,始终保持排除万难、奋发向上、真抓实干、不胜不休的精神状态。按照省委学忠书记关于“落实就是水平、实干就是能力”的要求,在抓落实、抓实干上下功夫,把工作是否落实、是否实干作为检验全委党员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3.抓作风,模范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一是以民为本。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上帝、人民是父母”的意识,把一切决策、一切工作、一切目标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认真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恪守以民为本,依法行政,力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争当农民好儿子”,全委党员要轮流到委联系的扶贫村去参加劳动或调查研究一次,支部委员和联系科室不少于二次。

二是廉洁从政。全委党员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自觉反腐倡廉、拒腐防变,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和群众纪律,用党章、党纪条例、廉政准则来从严约束自己,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严禁收受现金、有价证券和贵重

物品”、“严禁领导干部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严禁跑官要官”、“严禁参加赌博”等规定,认真执行本委廉政“五项承诺”,严格项目程序,带头遵纪守法,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文明服务,优质服务,上报项目计划和转下达省计划一律严格按程序办理、实行阳光操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三是“六破六戒”。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破满、破难、破慢、破稳、破旧、破虚,力戒张扬、力戒虚假、力戒浮躁、力戒形式主义、力戒官僚主义、力戒脱离群众,求真务实,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丰富和发展“××经验”,推动老区更快更好地发展。

4.抓基础,不断完善机关党建各项制度

一是完善制度。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细则》及市直工委《关于印发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认真抓好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富有“三力”的好班子、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好队伍,一套科学健全、切实可行的好制度等“八好要求”;健全民主集中制、“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九项制度”;有活动阵地和必要的设施、有党支部学习、生活和工作制度等“十有内容”的细化和完善,确保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执行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切实搞好党内外监督。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上做到“七个一”: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月一次,党小组会每半月一次,向市直工委和委党组报告工作每月一次,对入党积极分子谈心每季度一次,向委民主党派及非党群众通报工作每月一次,党课每季度一次。

5.抓活动,努力增强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一是求实创新。经常性地开展“争创一流班子,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争创一流业绩”的活动。通过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重点抓好“七一”纪念活动、重走红军路探寻先辈足迹、参观革命圣

地、支部走访单位困难职工家庭等活动,提高党组织的聚合力。

二是严格考评。要组织开展好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支部严格加强对全体党员的“德、能、勤、绩、廉”的全面考核,坚持平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对于先进性作用发挥好、工作出色、成绩显著的要表扬肯定;对表现较差的要及时给予批评和帮助,推进全委党员先进性作用持久的发挥。

改革工作要点 篇5

施和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成效。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和下年工作要点总结概括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作风建设

1、加强学习

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履行部门职能,搞好发展改革工作,我们按照年初制定的学习计划,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进行了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一是系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知识,使我局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深刻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结合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部门工作中,作为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四中全会、国家、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县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在学习领会这些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县委、政府要求和有关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我局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履行部门职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了现阶段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了广大职工的法治意识,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做到依法行政。四是采取集中统一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了新形势下搞好发展改革工作的有关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2、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局自3月初开始,认真组织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广泛动员、集中学习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全面查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机关干部职工进一步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认识,促进了机关干部职工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认识的进一步提高,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有效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使学习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良好效果。

3、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根据罗办发200911号文件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县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年初,我局在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后,局长与副职签订,副职与分管科、室负责人签订,形成了主要领导对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分管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直接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结合部门实际,把党风廉政建设与部门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通过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全体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推进部门的各项工作,完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相关工作任务,使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都取得良好成效。

(二)强化制度管理

1、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

按照公务员管理要求,为更好地履行部门职责,充分发挥发改部门管理县域经济的综合职能作用,提高机关行政办事效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年初,我局制定了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提出了各科、室年内工作目标与任务,并规定了工作标准和要求,每个职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作为年终公务员考核评选先进、进行奖惩的依据。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推行,有效推进了部门各项工作,加大了服务力度,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使我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2、加强“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工作

我们在认真贯彻落实××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等六项制度规定的同时,按照县委、政府关于“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意见,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县发展和改革局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等四项制度实施细则,通过四项制度的实施,使我局行政决策做到了公开透明,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认真履行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大了服务力度,提高了服务质量,促进了部门各项工作。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来,我局通过网上公示通报部门信息共25项,其中公示事项4项、通报事项21项。

(三)编制下达了2009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改革工作要点 篇6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发改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以开放项目工作为中心,充分发挥参谋部、规划部、协调部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治沙巩退、以工代赈、遵小铁路、医药改革、贫困帮扶五项重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深入调研、超前谋划,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

今年以来,全局上下紧紧抓住搞调研、出思路、提建议、做规划、重协调、抓项目关键环节,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主动超前谋划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工作“三部”职能。一是参谋部水平明显提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加强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多渠道搜集信息,形成了《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点的思考》、《关于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调查与思考》等18篇有价值的调研文章;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特色中等城市”、确立十二五“三保三争”目标、“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等重大设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密监测县域经济运行走势,认真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并及时以《平泉发展》形式编辑了29期调研、通报和信息上报县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二是规划部导向作用凸显。在深入认识县情、准确把握政策、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组织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铁站周边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平泉县新能源发展规划》、《平泉县休闲旅游规划》等重要规划,编制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汇编。同时,积极赴市进省衔接重大事项和项目,成功争列省级规划事项和项目155个,市级规划事项和项目233个,其中列入省规划纲要事项和项目4个、市规划纲要47个。特别是平泉航空科技产业园列入全省45家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汉能光伏发电等12个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跻身全省2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这些重大事项、规划的成功争列为我县“十二五”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协调部作用显著提升。围绕年初确定目标,定期对开放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进行调度,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协调国土、建设、环保、水务等相关部门和乡镇,全力落实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开工条件,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全年新开工百万元以上项目157个,总投资138.2亿元;竣工项目97个,完成投资37.7亿元。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经济运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发挥职能、突出重点,开放项目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重点办的职能,大力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和“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严格落实重大项目包保责任制,通过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点对点招商等形式,不断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开放项目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项目谋划超额完成任务。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特色产业链条延伸、新技术成果转化、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等方面,谋划了一批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符合平泉实际,且有利于优化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到11月末,全局谋划千万元以上项目26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63%。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全部达到可研深度或项目建议书水平。指导乡镇、部门累计新谋划千万元以上项目381个,总投资941.4亿元,完成全年谋划任务的190.5%,完成核准或备案项目60个。

(二)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我局始终把引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把握机遇、主动跟进,积极跑省、市发改委汇报衔接项目,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支持。准确掌握投资信息,及时组织项目上报,较好的完成了县下达给我局的引资任务。全年共引进县外资金6.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3.5亿元的189%。其中争取政策性资金1.4亿元,完成全年任务8000万元的175%;引进社会性资金5.2亿元,完成全年任务2.7亿元的193%。政策性引资,涉及农业方面7532万元、社会事业方面2605万元、工业方面956万元、基础设施2175万元、服务业及其他方面732万元。社会性引资,成功引进了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金盛科技公司尾砂利用、生物质发电3个项目,完成投资18361万元。目前生物质发电项目已具备开工条件;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金盛科技公司尾砂利用项目已开工建设。在我局指导下,全县完成引进县外资金全县引进县外资金42.2亿元,占年任务40亿元的106%,同比增长55.1%。签约百万元以上经济合作项目122个,占年任务120个的101.7%。

(三)新能源招商工作效果明显。我局负责的新能源招商组谋划包装了总投资738亿元的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动力电池等12个新兴产业项目;与国内五大发电集团、知名民营企业签约发电和装备制造等项目6个,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目前,汉能集团500兆瓦太阳能发电基地项目和天华阳光光伏发电项目已取得省发改委开展前期工作的函,正在办理国土、环保等相关手续,预计明年可开工建设;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风光互补发电以及装备制造项目、大唐公司、华润公司风电场开发项目正在测风;中电投河北公司清洁发电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和筹办注册公司事宜。

(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一年来,我局坚持经济发展项目化、项目发展目标化、目标落实责任化的工作理念,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严格奖惩。通过积极协调、定期调度、现场办公等方式强力推进重大项目进程。到11月末,我局包保的冀东特种水泥、食用菌及发酵大豆蛋白产品精深加工2个项目已试产运营;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生产、生物质发电、金稻田工厂化生产食用菌、遵小铁路、涡轮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生产5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高倍聚光光伏发电、利用亚行贷款建设供水供热、南城区铁路物流3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全县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214个,总投资207.4亿元,完成投资65.2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87个,总投资205.8亿元,完成投资63.6亿元;新开工项目157个,总投资138.2亿元,完成投资39.8亿元。在重大项目强有力的支撑和拉动下,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00%,完成市下达任务96亿元的104.2%。

(五)争列省、市重点项目取得较大突破。通过积极跑办,我县争列省市重点项目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总投资68.3亿元的燕塞汽配城、华北物流中心建设、森源食用菌科技园等10个项目列入第一批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8.7亿元的宏福祥屠宰深加工和亿园工厂化杏鲍菇生产及食用菌深加工2个项目列入第二批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52.1亿元的冀东特种水泥、生物质发电等35个亿元以上项目列入市重点。争列省、市重点项目个数在全市位居首位,有效的破解了我县项目用地制约。

(六)聚集区建设日趋完善。经过积极争取和强力盯办,我县工业聚集区被成功列为省级聚集区,平泉航空科技产业园被列入《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在省首批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已批复的情况下,经过多方努力,将我县华北物流园区增列为首批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两个聚集区的成功争列,为我县工业和物流服务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目前,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已入驻园区200多家商户,主要涉及物流配送、矿山机械、建材、新能源开发、餐饮等领域;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26.1平方公里,已完成聚集区建成区面积375公顷,入驻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及限额以上企业达到28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4家),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55.11亿元。

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五项重点工作有序实施

巩退和治沙工程突出建设重点、创新治理模式,认真组织编报了《201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业设计》和《平泉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作业设计》,重点实施了卧龙镇赶瀑河子、茅兰沟乡五家和榆树林子镇嘎海沟三处综合工程区。争取到位资金3279万元,圆满完成2009、2010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2011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工代赈工程重点实施了总投资585万元的台头山乡三仓线护路坝、南部乡镇护村护坝综合治理项目和平石线公路路基改造三个以工代赈项目,已全部竣工并顺利通过验收;组织实施了2010人饮安全、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农村沼气池等项目;编制完成了《平泉县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组织编报了2011农村饮水安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和新增千亿斤粮食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计划。遵小铁路和京沈客专克服了诸多困难和不力因素,积极跑办、大力协调,有效推动了工作的开展。遵小铁路平泉段25公里线下工程基本完工,完成线上铺轨14公里;京沈客专平泉段境内61.76公里已完成线路定测,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等待开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医改办职能,加大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协调力度,按照节点任务和时间要求,在全县各中心、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完成乡镇卫生院院长选聘和全员竞聘工作;启动了全市唯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医院)工作;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工作,并通过了市级核实、锁定;顺利通过了省、市医改督导组对我县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的评估验收。帮扶重点村和企业工作,多方筹措以工代赈、京津风沙源治理、社会事业等资金258万元,为台头山乡台头山村新民居建设、台头山乡裁缝沟村后进支部转化、台头山乡三家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村镇完善设施、发展产业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安排资金28万元、整合资金100万元,用于新民居建设;筹集资金130万元帮扶贫困村,用于发展产业;争取配套资金100万元用于金稻田公司技改扩能、80万元为鑫源公司110万袋地栽香菇节水增效进行示范。这些资金的注入,为重点村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四、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班子和干部队伍能力明显提升 一年来,发改局狠抓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洁勤政建设,成功探讨和创新了“五项机制”,有效的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五种能力”。

(一)坚持“三个重大”集体研讨机制,有效的提高了思考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大项目摆布、重大问题决策和重大开支决定等方面领导班子始终坚持股级以上干部集体研讨决策机制,特色的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围绕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高端站位,谋求前瞻性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高了研究分析全县经济运行、各个领域的重大规划、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的能力。

(二)坚持重大项目前期手续领办代办机制,有效的提高了综合协调破解难题能力。所有涉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均由相关业务股室全程跑办、代办,严格限时办结,积极协调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大力破解土地、用水、用电、资金等要素制约,成功引进生物质发电、冀东特种水泥等项目,增强了综合协调破解难题的能力。

(三)坚持重点工作调度和督导反馈机制,有效的提高了调研建议参谋服务能力。加强对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的督导,加大调查研究力度,以《平泉发展》和专报的形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四)坚持审批效率提速零见面机制,有效的提高了依法行政科学办事能力。规范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坚持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制度,始终坚持项目审批过程中业主单位与班子主要领导零见面制度,为企业审批提供“绿色通道”,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增强了依法行政科学办事的能力。

(五)实施了股级干部竞争上岗机制,提高了干部职工综合竞争能力。去年以来,我局对重点岗位的股级干部实行了公开竞争上岗,整个程序公开、公正、平等、透明,切实做到了有为则有位,大大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全局范围内形成了争先恐后谋发展、比学赶超创一流的良好工作状态。

一年来,在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廉洁勤政四大建设,创新了五项机制,有效的提高了干部职工的五种能力,使发改局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找准了五个定位:一是占位较高、胸怀全局、思路超前、能谋大事;二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办法较多、能干大事;三是勇于创新、善于总结、精于服务、能干成事;四是崇实务实、作风扎实、讲求效率、廉洁勤政;五是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外有形象、内部和谐。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期望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由于工作任务重,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教育的问题;在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方面采取的办法还有待于加强和改进;抓开放项目的办法还有待于提高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积极的态度、更有效的举措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为平泉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五、2012年工作要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的关键之年,按着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和部署,我局全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开放项目工作为中心,深入调研当参谋、注重长远做规划、加强协调推项目,深入实施巩退和治沙、以工代赈、遵小铁路和京沈客专、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全局整体工作跃上新水平。

(一)坚定不移地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增加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调整优化结构的要求,重点实施休闲旅游升级、工业项目聚集、基础设施会战、城市建设攻坚、生态农业示范和社会事业惠民“六大项目建设”工程,确保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40个以上,签约国内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00个以上。利用外资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

(二)不遗余力地推进经济发展。一是调整工业结构,打造优势骨干企业集群。扶优壮强矿山冶金、食品加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四个工业主导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30亿元,利税19亿元。大力培育新能源、新型建材、家俱制造、航空科技四个新兴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2亿元,利税1.5亿元。大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聚集区,力争入驻企业达到148家,实现总产值80亿元,工业增加值26亿元,就业人数达到1500人。二是夯实农业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固支撑。在保证全县粮食产量26万吨以上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食用菌、设施园艺、林业、畜牧业四个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额达到32.3亿元,四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三是快速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增添经济增长新动力。秉承“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融共兴”发展理念,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四大文化产业园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我县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四是构筑现代服务体系,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重点进行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建设,现代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以上,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1.5%。专业市场交易额达到37.8亿元。

(三)持之以恒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推动城市发展上水平,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围绕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突出繁荣和舒适两大目标,全力实施“规划提升、建设攻坚、产业聚集、品位打造、管理提质”五大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7%。二是扎实推进新民居和中心村建设。以新民居和中心村建设为抓手,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强化农用地流转等措施,启动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8-10个,年内建成各种产业示范村10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全县30%的村成为产业专业村。

改革工作要点 篇7

1 探讨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意义

1.1 解决“三农”问题与破解城乡关系难题

从历史观和大局观视角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实质是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中的结构问题,即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发展失衡;“三农”问题的形成及难以根本解决的原因,除历史遗留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在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中,选择了工业和城市偏向政策,以及保障这种偏向政策能够得以实施的城乡二元制度[2]。多年的实践探索,在理论界和决策层逐渐形成一种趋同的认识,即解决“三农”问题,单纯依赖农村内部改革,释放农村生产力是不可行的,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将农村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农业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联系起来,将农村改革与中国改革命运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一体发展。因此,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1.2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共识的形成及过程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区域的单极突破到多极发展逐次展开的,初期的显著特征是非均衡发展。这种非均衡增长策略在经过大约20 年的实践后,以上世纪90 年度末期的西部大开放战略的实施为标志,非均衡战略逐步被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替代。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同步,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也在上世纪的末期出现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推动解决中国城乡差距,需要从改善工农与城乡关系的大处着眼,从战略高度和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上寻找突破口。基于这种战略思维,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工农城乡关系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强调“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2007 年十七大就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行了系统布局。2008 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时序上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行了约定,提出到2020 年基本建立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012 年十八大更加突出而又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需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几个具体方面系统推进一体化。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出发,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综合看来,近十年来,从国家层面看待构建城乡关系变革的紧迫性逐步增强,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总体思路逐渐由表入里,从思维取向走向体制机制变革,从战略部署走向发展规划,从政府干预走向市场调节。

1.3 城乡关系的变化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内涵

(1)城乡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实践发展,发生了数次深刻变化:第一次变化是政策引导变化:从改革前的农村支持城市、工农产品剪刀差到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解放,重视农村发展和和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消除剪刀差,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二个变化是科技引导变化,从上世纪80 年代起,国家逐步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引进新品种,加大种子培育和改良力度,挖掘农业内部潜能。第三个变化是投入引导变化:从90 年代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除了生产要素投入,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历史性的在三农发展观中占据主流地位,并越来越被强化。第四个变化是市场引导变化:进入本世纪以来,制约和支持三农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渐发生变化,解决农村人才依赖问题,保护农村的各类权益问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变革农民的生活方式等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科技或投入的单向实施已经不能触及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夯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综合调节功能,更好体现综合配套改革的系统作。

(2)现阶段,农村发展已进入到从硬件投入为主到软硬兼施的新阶段,从基础条件的改善到经营体制变革的新阶段,从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到靠制度和体制创新的新阶段。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蕴含着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关系的现状强弱、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和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改变双方不平衡关系的手段和途径等丰富内容。和过去比,新型城乡关系具有新的重大变化。如果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城乡关系被定位在城市带领乡村,工业引导农业的关系,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引领和反哺。强调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但在新阶段,城乡发展关系从支援和受援的不对等发展逐步迈向通过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等市场化手段向公平发展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深化发展,需要逐步调整过去的外生增长模式,按照市场规律要求,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借助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性机遇,打通农村发展的市场梗阻,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交换体系,释放农村更大的活力和动力,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水平。

2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我国农业生产迎来了“黄金期”。粮食生产十年连增,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但是,距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发展方式转变,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与问题:

2.1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缺乏保护

城镇化发展本是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一些地方将土地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发展人为脱节,不仅没有将城镇化作为实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土壤,反而将城镇化当做解决城市扩张和建设用地紧缺的手段,为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少数人的利益,将统筹城乡发展变成了“以城吃乡”,形成对农民利益的又一次剥夺。这种盘剥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益遭到侵蚀,集体土地的终极所有者权利缺乏实质性保护,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承包权得不到尊重,农村建设用地不能同市同价,市场将农村和农民分割开,不能将庞大的农村生产要素的发展动力充分释放出来。二是作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的农民工权益缺乏保护,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区域隔绝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导致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社会的福利,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2.2 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

从粮食生产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种粮成本快速增长,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不高,保障粮食安全的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3]。从农村基础设施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交通、电力、与通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抗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从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和水平、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和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覆盖率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别。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着力解决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欠账,迅速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能力差距,推动城乡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3 支撑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的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不仅是生产足够维系我国人口稳步的粮食和农产品,更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面对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品科技含量、农业产品品质和品牌等综合竞争力方面全面提升。基于和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农业跨国公司、合作社联盟和国际性垄断集团竞争,对未来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提出空前的高要求。但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态势却是与这种发展要求背道而驰,一是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 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 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 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 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 万人,占1.2%[4]。二是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农业科技研发的人才规模和质量都有差距,据统计,截至2011 年底,我国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共有编制内农技人员68.8 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呈金字塔结构分布,其中高级职称占7.9%,本科以上学历占22.7%[5]。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三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口基本为老弱病残,农村变成另类养老院和福利院,农村人口空心化进而带来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农村社会治理的空心化。导致农村社区越来越丧失内生获得秩序的能力,恶化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对村民自治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农村自治有效性不足,政治治理弱化,无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最终加剧农村两极分化,放大农村社会的衰败。

2.4 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

城乡之间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它们在区际间的自由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的不足,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并促进区际经济的协调合作。但从实践情况看,生产要素在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呈现出单向净流出的态势,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单向净流失,对农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已经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实施最严格的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制定“18 亿亩”耕地红线,尽管如此,2012 年,全年仍批准建设用地61.52 万hm2,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2.91 万hm2,耕地25.94 万hm2[6]。金融资本的单向流动更为明显,农村金融存贷款比例一直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而城市占85%左右。城市资本无法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现代化进程。造成农村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原因很多,除了农村发展基础之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土地权证没有明确,村组集体资产的确权颁证和股份量化没到位,利用权证融资受限;城乡规划上不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等没有统筹考虑,在土地开发社区建设等领域成为双层体制;由于经营规模过于分散,导致农业资源配置的范围狭窄,不仅无法降低成本,而且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农业新型组织缺乏,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主体缺位,农业生产组织、资产管理组织等推动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和集中的主体组织建设没有组建和改善,等等。

2.5 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的趋同化

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双轮驱动,推动着乡村居住条件发生着历史性变化,传统的分散式居住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迁村并点,集中式农村社区逐步取代过去分散的村落,这种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推动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并帮助农民迅速融入到现代化生活氛围中[7]。但是农村社区毕竟不同于城市社区,农业生产特性、农村居民的族群特征、农村社会的生活习俗以及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都和城市存在巨大差别,即便是集中式居住,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社会管理、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等许多方面也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建设和管理方式。而现有的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社区规模过大,人均占地标准过高;部分地方把城乡发展一体化误解为城乡发展一样化,忽视了农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和功能互补;三是农村社区的定位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需求。一些地方打着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旗号,沉迷于房地产开发,满足于表面轰轰烈烈,既浪费农业资源,又损害农民权益。

3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路和途径

3.1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新思路

实践证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需要从政策、科技和投入诸多方面推动,但最终仍然需要落实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上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执政党对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系统思考。从以工补农到以工促农,从城乡两个市场到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从工业补偿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到工农互惠、城乡一体,从保护农民承包经营权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从加大对农村政策扶持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一系列重大决定,标志我国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思路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将城乡关系基础构筑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的市场环境上,利用市场体系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来引导城乡要素流动,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的决定作用,从长期和根本上扭转城乡关系不平等的格局,这是未来我国推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新思路。

3.2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时序

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判断,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人均GDP3,000 美元到10,000 美元,这个过程迅速完成。一些发达城市已经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或者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无论从综合国力还是城乡发展基础都具备加速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条件。如果说1978 改革开放到进入上世纪末期,是对破解原有城乡关系、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部性、非制度性探索,重点在于逐步释放农村活力,推动农业生产率提升,那么从21 世纪开始到“十三·五”规划末期,对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攻坚进入到第二阶段,该阶段需要完成消灭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设计,这是解决城乡问题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制度设计得当,改革措施制定周密,就有可能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 年以后,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进入第三阶段,那个阶段将是逐步完善和优化制度设计,检验改革成效并给以总结和校正,真正实现彻底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3.3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途径

新时期在城乡关系的发展上,应着力聚焦于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改革途径,推动农村市场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农村发展的内生能力。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城乡双轨制市场,导致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资源单向流出,对农村发展造成非常重大影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需要将双轨制市场由城乡统一的市场替代,彻底改变公共资源配置中重城市轻视农村的倾向。落实建立以农村建设土地、农民工、农产品为代表的城乡统一的市场,需要更多的实质性政策来推动,更需要政策的顶层设计。打破城乡市场的二元结构和剪刀差,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大大提升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第二,将保护和提高农民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动农村主体参与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并确保分享改革成果。农民目前的整体收入中,来自财产权利的收入不足3%,需要破除传统体制障碍和要素梗阻,推动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进行抵押贷款,使农村巨大的土地资产从休眠状态苏醒过来,给农民带来实质性的财产性收入。围绕赋予和享受更多的权利,今后需要将农民的财产权利统筹考虑并纳入法制保障的轨道。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化和规范化,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分配比例,合理确定中央、地方、集体、个人收益比例等,让农民的财产真正为农民带来收益,激活农村活力。第三,以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为引领,推动农村市场机制、农业经营体制、农民增收机制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病,不是简单的企业进驻、资本指引和土地集中就能解决,而是需要结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和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农村生产力发展现状,对经营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突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因此,在主体培育上,需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多重生产主体参与,在市场环境和政策上予以引导,以推动实现农业现代生产要素的输入和经营模式的转变。逐步健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业联合与协作机制,用利益纽带发挥科技机构、中介机构与社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在城乡对接上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在城市内部逐步破除城乡户籍制度的阻碍,在城乡之间填平公共服务鸿沟,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4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改革要点

4.1 农村金融需要尽快实施改革措施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应该先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进程。融资平台透露出的问题,均彰显金融改革的迫切性,融资抵押不能仅仅依靠国有土地,应该还有其他众多不动产、动产及有形和无形资产。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仍未破题,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鉴于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支持力度有限,应加大对农村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支持力度,支持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发展农村金融,应切实做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对城乡的全覆盖。

4.2 土地政策改革实现三个保护

一要保耕地。“18 亿亩红线”不能破;二要保发展。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三要保权益。土地定权、农民定性;农地农有、农地农用;家中有地,进退有据;土地收益,城乡共享。农村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发证。

4.3 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的有效形式

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发展经济维护民生,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作用很大,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集体经济发展要和城市化发展结合,和服务业发展结合,集体经济要创新经营方式引进专业化管理机构和公司化治理机制,实现专业化经营。应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设立并推动发挥实质性作用,探索专业组织的联合化和规模化发展。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必要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防止以村民自治、全员公决为借口的分光集体资产行为。

4.4 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理顺农村治理关系是促进农村社会管理服务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应推动农村管理体制由政经混合型向突出党组织领导核心的政经分离型转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既要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确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基本思路,又要积极推动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从经济发展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逐步转变,促进村民生产生活与基层治理结构的双重改善。乡镇基层政府的经济发展职能是强化还是弱化,如何保障基层财力,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各地实践情况,摸索改革。

4.5 保护农民非农方面权益

农民权益保护的重点在非农方面权益的保护,将就业、教育及培训、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作为农民在非农方面的基本权益予以保障,避免和杜绝以户籍、土地为名剥夺农民现有和应有权利。把保护和改善务工农民合法权益列入对地方当局政绩考核的指标,严惩任何形式的血汗劳动制度;对于外来人口和当地社会矛盾,要放宽农民工转市民的条件,健全外来人口维权的社会组织建设。对于征地矛盾,应充分考虑非农开发的巨大级差收益却坚持以农业收入为补偿标准是否合理,为公共利益牺牲一部分农民利益是否妥当。大力提高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土地流转保值增值,形成农民家庭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加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忠武.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三重建构机制[J].学术月刊,2012(12):5-13.

[2]郑有贵.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政策[J].教学与研究,2010(4):5-14.

[3]韩俊.促进公共资源及要素向农村配置[J].中国金融,2010(5):16.

[4]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与演变趋势[J].农业经济,2012(3):101.

[5]江娜.培养过硬的农业技术推广集团军[N].农民日报,2012-10-30.

[6]国土资源部,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2013-04.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要点 篇8

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直面3个核心问题:利率改革、汇率改革和资本管制改革。这3个问题中,利率改革的重要性处于首位,它是解决金融体制性问题的突破口,是全面金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厘清几个认识误区

当前关于利率改革有一些认识误区,有些甚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如不加以厘清,对改革方式和节奏的选择会产生负面影响。

利率改革后市场主体普遍受益

部分观点认为利率改革后市场各方主体会普遍受益。实际上,利率改革是一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由于短期内整体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对于存款人来说,获益是相对确定的,但对于借款人而言,则可能会普遍受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能会不降反升,而部分现金流短缺的市政和长期基建项目甚至会因财务费用的大幅增加而难以为继。

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银行“暴利”结束

对银行“暴利”的讨论始于2009年前后。当时银行的净息差(NIM)接近3%,至2013年年底已降至2.3%左右。我们可以横向观察其他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市场的净息差水平通常只有1.5%~1.6%,但香港市场体量太小,基本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借贷活动大都发生在银行间市场,其利差水平不典型。再看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2010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是3.8%,其中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汇丰银行分别为2.53%、3.41%、5.69%和2.68%。而中国内地同时期的净息差大概只有3%。再看发展中国家,2011年巴西、印度、俄罗斯的银行业净息差分别达到8%、4.3%和6%,远高于中国银行业的水平。

因此,利率管制放开后,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到底是扩大抑或收窄,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业已完成规模的原始积累,下一阶段的经营重点将放在保持可续经营、适应监管规则变化等方面。粗略地看,在我国前10大银行的净息差构成中,1%左右的管理成本是刚性的,包括人员工资、房租、电子设备、市场营销等;1%左右的拨备、税费也是刚性的;另外0.5%~1%的净息差是银行维持10%~15%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以自我补充资本的内在要求,如果ROE过低,银行将无法实现自身的资本积累,需要频繁到资本市场募集资本,带给社会的压力将更大。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的明显下降只会伴随业务结构的转变而产生,即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以后,风险资产占比会减少,从而贷款的拨备和ROE的要求会下降,净息差才会真正出现社会期望的下降空间。

金融自由化大幅释放改革红利

从20世纪70~90年代世界各国的普遍经验看,除英美等少数传统发达国家外,金融自由化的激进推进少有成功的先例。拉美、东南亚、日本推行的金融自由化都没有成功,均导致或派生出较为剧烈的金融动荡。原因在于,三率改革同步推进的叠加效应复杂,导致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大,蕴含着相当的系统性风险,且很难预测。因此,应该正视利率、汇率、资本管制三者的内在改革次序,循序推进。

策略要点

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保持改革节奏

目前中国经济体量排名世界第二,想要自然超越第一并主导世界难度非常巨大,必将遭遇多方面的遏制,是一场漫长的赛跑和持久战。美国经济体量即使在1870年前后就超过了英国,但真正改变世界格局则还是依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机遇。既然是一场长跑,一场拉锯战,如何才能跟住对手、等待时机便是核心问题。当前中国的金融业既要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更要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旦没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导致金融动荡,整体经济可能会迅速坠落,并长期低迷,再想赶超难比登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改革的进攻需要与防守并重,保持较好的推进节奏。

若市场已经存在利率基准,利率改革可一步到位。当利率基准缺失时,利率管制放开其实并非利率改革的完成,而只是利率基准形成过程的继续。目前国情下,显然利率分次放开比一次放开更稳妥。在形成基准的过程中将一次波峰分拆成几次波峰,将总量风险分期承担,防止改革压力集中释放,确保社会各界平滑适应利率上升的阵痛。

保持改革透明度

提前公布整体方案,形成市场预期,保证自我调节,可有效防止市场集体“迷路”。中国香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本币存款利率改革方案安排审慎,全程历时7年,分为两大阶段、五个步骤:阶段一是1994年10月~1995年11月,逐次撤销了1个月以上定期存款、7天以上定期存款、7天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随后进入长达3年的观察期,香港政府密切监察放宽利率管制对市场的影响;阶段二是2000年7月~2001年7月,逐次撤销少于7天的定期存款、储蓄及往来(活期)存款的利率限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利率改革方案早在1994年10月改革启动前就已公布,市场主体得以提前调节自身预期,适应改革需求。

推进一元市场建设

尽快修订《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取消75%的存贷比限制,或是取消“自营存款”限制,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核算,结束信贷市场和资金市场分割的二元市场状态,从而发挥资金市场三个利率基准的定价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管制放开后利率走势的可控。同时,由于资金市场资金可以进入信贷市场,会大幅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缓解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

需要注意的是,贷款规模的迅速放大可能会导致社会信用总量的失控,因此,我国央行自2009年实施的信贷规模窗口指导政策应保留一段时间,直至改革波峰过去后再逐步淡出。

把握改革时机

鉴于利率改革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改革初期会导致存款者受益,借款者受损,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就要更多地从借款者角度思考,力争在企业总体成本上升的和缓期实施。而影响企业成本的最主要的两个变量是通胀率和生产要素价格,这两个方面的稳定期方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时机。

一是通胀率较低时期。低通胀时期,存款负利率效应不明显,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存款利率上升不明显,相应的名义贷款利率上升也不明显,企业相对容易承受,对实体经济负面冲击相对较小。

二是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较稳定时期。生产要素价格稳定,企业经营预期比较明确,可以专心应对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的上升。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活动面临一定通缩的压力,生产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而各类大宗原材料、土地、运输、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又在趋于平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窗口正在出现,应予把握。

本文节选自曹彤所长的《存款利率开放面临两难选择》一文

上一篇:小学体卫组工作总结下一篇:3DS-MAX建模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