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共10篇)
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 篇1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知道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练习纸,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工具及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变大或变小。)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大。
师:眼力不错,老师不光想知道哪个角大,还想知道具体大出的部分。有办法解决吗? 生:用活动角量一量。
3、用活动角量角。
师:那就用你的活动角比一比。(学生各自操作)谁到黑板上来比一比。
师: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大出的部分。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产生的历程。
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求。(1)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两个角的大小
师:老师还想知道∠1比∠2大了多少个这样的小角,你能利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出∠1出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
(2)小组合作,度量两角的大小。(教师深入小组指导,一个小组上黑板上操作。)(3)交流反馈:度量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那个角大,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个这样的小角。师:你们是怎样度量的?
生:所有小角的顶点都要和被量的角的顶点重合,摆放第一个小角时,一条边要与被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着往上摆。
小结: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4)感受用小角度量∠1与∠2大小的优点。师: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的优点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个小角。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量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知道∠1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解决的数学问题更加多了。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度量一个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你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量的时候摆一次就能量出一个较大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吗?
生:把这些小角用胶带纸粘起来。师:这个办法可以吗?是个会创造的孩子。2.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
师:按照你们的创意,我们就把这10个同样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会形成这样的量角工具。(课件演示粘成的半圆量角工具)
师:这样的量角工具,这些小角的顶点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圆的中间。
师:数一数,半圆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角? 生:10个。
3.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师:会用它来量角吗?那我们就用它量几个角好吗?(课件出示:(1)量∠1(40度)、∠2(120度)的角),生:∠1里有(4)个小角,∠2里有(12)个小角。师:说一说是怎么量的。
生:半圆工具中间的点要和度量的角的顶点对齐,半圆的直边要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数度量的角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师:所有小角的顶点集中到中间的一点,找准它是量角的关键。我们再来量一下这个角吧。(课件出示:量∠3(22度)的角)生:∠3里有两个小角多一点,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多出来的角究竟有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小角,看来我们创造的工具还需要改进,你有办法改进吗? 生: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几个更小的角。
三、进一步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成,初步掌握量角方法 1.改进量角工具(1)细分半圆工具。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课件演示平均分的过程)这样,就把这个半圆工具平均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小小角 生:180个。(2)认识1度的角
师:每个这样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量角的基本单位“度”。(课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读作:1度(3)认识几度的角。(师:观察这个量角工具(课件出示10度、45度、120度的角),谁能找准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方法?
生:10度、45度、120度。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2.认识内、外刻度线(1)出示22度的角。师: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2度,量好后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这个角里有2个10度和2个1度的角,就是22度。(2)出示13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你会测量吗? 生:130度。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测量好后,10度10度地数出来的。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生:从始边起10、20、30......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我们再量一个角体验一下(练习纸上量∠5)(3)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量一量。生:50度,13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那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5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陷能不能改进改进。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
师:那我们就来实践实践(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量∠6体验体验,好不好使。4.认识量角器。(1)课件上认识量角器
(2)认识手中的量角器。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认一认。(3)认识量角器教具。
师: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家。
四、用量角器量角,掌握量角的方法要领 1.读角的度数专项练习(130°和45°)。(1)重点练习读角的度数时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摆放量角器。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1)学生独立量角。(2)小组交流量角的方法。
(3)全班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师完成板书(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3.学生独立量角((1)量两条边较短的(85°)角。
师:量这个角,有的学生又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先延长两条边后,再量。因为角的大小不会改变。(2)出现误差后的应对策略:
师:同样大小的角,怎么会量出84°、85°、86°三个不同的结果呢。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生:出现了“误差)”。
师:看来尽管我们会量角了,但在量的过程中还会有小小的误差。但有些时候必须把误差降到最低最低,我们来看画面。(课件演示“神七”发射成功的情境画面和文字材料(配音读)“角度在火箭在发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有一点点误差.......。”)师:看到这里,你受到哪些启示?
生:量角的时候,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度 “°” 1˚
∠1 图 点重合 ∠2图
边重合 读刻度
]
教 学 反 思:
“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的教法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名称,然后量角。引导学生总结“点对点、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花时多,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但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太小,在量角器上难以完整反映,量角器上一度的分割线去掉了大部分,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
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教师由角的大小的比较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 篇2
一、一字之变, 差之千里
课的开始部分设计的是小动物滑不同角度的滑梯的动画情境, 忍俊不禁的场面目的是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的不同, 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接着是教材的导入:你能用三角板上的角量出作业纸第一题角的大小吗?然后汇报交流, 引导小结: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 需要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本以为这个内容会轻松过关, 结果意外卡壳, 花费了好长时间, 学生仍然难以掌握, 巡视发现学生不会用三角板上的角量出作业纸第一题角的大小, 客观具体的角不能和抽象的角建立对应关系, 缺乏相应的量角的策略, 生活的数学化和数学的生活化问题一下子摆在学生的面前。
教材的这个导入目的只是让学生感觉到测量出角的大小需要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但如果面对大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就直接跳过, 牵着学生的鼻子直奔下一教学环节, 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提升, 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反思一下这个教学环节, 要求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量出指定角的大小, 不论是思维难度、还是操作难度, 都是相当的大。思维上要求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抽象的角对应起来, 而且操作时顶点重合、三角板上选定的一个角的一条边和作业纸第一题角的一条边重合, 另一条边作一个记号, 然后再重复这一过程, 最后剩余的还要估算, 思维难度和操作难度, 都远远超过量角。
我觉得, 根据学生的实际, 教材需要二度开发, 反复思考后, 作如下设计变更:把教材的导入的“量”改为“比”, 汇报交流:你是怎么比较的?引导学生总结出顶点重合, 一条边重合, 比较另一条边, 为量角打下伏笔。大多少小多少呢?由此激疑: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 需要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而教材的导入放在综合练习里。从第二次的执教情况看, 一字更改, 效果非常理想。
二、精心预设, 动态生成
角的度量方法是这堂课精心预设的部分, 也是精彩的生成部分, 虽然原定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但由于精心的设计、充分的探究, 没有完成的习题, 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后独立探索完成。
1. 课件演示活动角展开到180度。
提问:这些角什么不变 (顶点和一条边) , 什么在变 (另一条边) , 小结这些大小不同的角放在一起 (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 就合并成一个量角器。
2. 介绍量角器的知识。
3. 自制半成品的“量角器”。
(1) 在作业纸第二题的半圆的内圈刻度上, 从右到左标上0—180的整十数, 自制半成品的“量角器”。
(2) 你能从量角器上找到角吗? (引导从0°刻度线找起)
你找到的角在哪儿?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呢?依据学生回答实物投影仪展示。
(3) 在量角器上分别画20°、60°、90°、135°的角, 同时在自己画的角内标上度数。 (作业纸第三题是4个只有内圈数字的量角器)
(4) 第四题的量角器和第三题有什么不同? (4个只有外圈的数字的量角器) 你能分别画出20°、60°、90°、135°的角吗?
比较画的8个角,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小结出由于0度刻度线的位置不同, 角的开口方向就不同。
(5) 自制完整的量角器。
把作业纸上的半成品量角器补上外圈或内圈数字, 这就是我们用的量角器。我们用的量角器都有内外圈刻度, 认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 分别找出中心点、内外圈0度刻度线和内外圈刻度。
(6) 量出指定角的度数。
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重合, 由于角的开口方向不同, 要把要量的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 有的时候从右边开始方便, 有的时候从左边开始方便, 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 究竟看哪一圈, 主要决定于0度刻度线!
(7) 拓展:要区分是看内圈还是外圈的数, 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可以把指定的角和90度的角比较一下, 确定内外圈刻度线!)
一切水到渠成, 让学生参与到量角器的制作过程, 也就是从知识的源头去学习研究, 学生就能真正掌握量角器的构造, 真正明白量角器是由无数个不同的角组成的, 这无数个角都是共用一个顶点, 以0度刻度线为起点;量角也就是在量角器上找出和要量的角一样大的角。“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 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学生就能自己探索发现量角的方法, 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圈刻度线或内圈刻度线。试想一下, 学生用自己发明的工具、自己探索的方法, 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是多么的令人激动啊!如果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要掌握这部分知识, 确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之感。
在此过程中, 增加动手操作画角的训练, 使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建立各种角的大小表象, 既加快了学生对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 又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引导总结出把要量的角和90度的角作比较, 一方面能有效地突破读内、外刻度的难点, 减少错误,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区分角的大小的意识, 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从知识的源头掌握了知识, 自己探索出量角的方法,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显得游刃有余。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3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与学具
1、课件、量角器、直尺、三角板。
2、学具:量角器、剪刀、尺子、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还有角。怎样的图形是角。
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角,你们来看。你们能说出图中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生甲:可以直接观察出来。
生乙:可以剪下来用重叠法比较出来。
生丙:用一些比较小的角如10°角来摆摆看,看看它们有几个10°的角,或比10°多还是比10°少,就能知道谁大谁小了。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老师指着其中两个大小很接近的角。
师:如果是测量这两个角,刚才几种方法就不是很恰当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准确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好吗?(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建立1°角的观念。(多媒体出示1°角)
师: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
同桌互相在量角器上指一指1°角的大小,并且说出你所指的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的位置。
2、认识几度角。
课件出示: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是20°角的道理。
师: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生:20°,因为有20个1°角。
课件出示: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
师: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
生:量角器上分内、外圈刻度,60°是内圈刻度,120°是外圈刻度。
师:请同学们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区分量角器上的度数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来表示30°、60°、100°、135°的角。
3、认识量角器。
师:测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工具?
生:用量角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
生:量角器上都有刻度,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量角上有许多数字,等 .
根据学生回答写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两个角
大屏幕上有,学生的练习纸上也有。一个是锐角,另一个是钝角。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角的大小,再试着量一量角,看谁量得最准确。
学生独立操作,也有的同桌商量,一起操作。
2、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
请一位学生上台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边操作边说方法。然后全班校对。
师强调:由于是用量角器来测量,所以有时测量的结果有误差。
3、师生一起学习如何量角。
共同得出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四、探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利用两根小棒制作一个活动角,小组讨论,动手实践。
师:角的大小与边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
师:跟什么有关系?
生汇报,小结。
角的大小与边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应用提高,拓展延伸。
1、观察并测量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第40~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2.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初步建立1度和几度角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尝试、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4.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以及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5
陈 明
教学片断:
1、认识量角器
⑴师:同学们都知道度量线段的长短常用的工具是直尺,度量角的大小也有工具,那就是量角器也叫半圆仪。板书:工具 量角器
⑵观察它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什么?(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⑶课件演示量角器各部分
⑷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找一找量角器的中心、两条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2、角的计量单位
①师:计量线段的长短要用厘米、分米等作单位,计量角的大小常用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 “度” 符号“°”
②课件演示: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③找一找:在量角器上找一找 内刻度:45°60° 120° 外刻度:30° 15° 180° ④质疑:为什么设内刻度、外刻度?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3、学习角的度量
师:认识了量角器,知道了它的计量单位是度,你会用量角器量角吗? ①小组尝试量角
量出第37页下面的∠1 学生汇报 :请学生到投影仪前演示量角过程,边量边叙述量的过程。
②课件演示量角方法
归纳方法 :点点重合 线边重合 读准度数 ③学生独立量∠2 学生汇报 :请学生到投影仪前演示量角过程,边量边叙述量的过程。④判断(手势判断)见课件 ⒋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 ∠1 ∠2 ①谁大谁小?学生猜测 „„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6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铺垫的。这节课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我们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孩子们平常根本没接触过量角器,更别说认识了,于是我便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老师作整理,让学生自己明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角度、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对于上面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至于中心及零度刻线估计学生是不易发现的,所以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所得。由于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待会儿读度数及量角时都要用到,而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必须让学生强化记忆,让学生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及看书得到,最后让他们再一次指着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称说给同桌听,这样学生就记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
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数并能说出读角的过程确实很难,量角器上的刻度线比较复杂,特别是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错,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探究出何时看内圈刻度,何时看外圈刻度。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三组对称的角来让学生搞清什么时候该看外圈刻度,什么时候该看内圈刻度。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在说看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小组里讨论,互作补充,逐渐完善;再同桌说、个体说,这样从小组到个体,一再说看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看量角器上角的度数。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老师便全面放手,让他们先尝试着量量看,再请量对的学生作正确示范,起到正面引导,最后得出量角的三个步骤。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 观察, 相互介绍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自主归纳角的测量方法, 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 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 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大小有关, 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交流汇报时, 让学生学会倾听,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 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 以及对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牙签 (或小棒) 、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 炮兵某部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 (多媒体出示画面) , 炮兵战士连续两次射击都没有击中目标。在指挥员的指挥下进行了调整, 第三次终于击中了目标。
师:炮兵战士调整了大炮的什么, 最后击中了目标?
(设计意图:此情境的创设既能围绕知识的关键点, 又彰显了创设情境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 也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急切学习的心理。)
二、引导观察, 揭示课题
1.回顾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
师: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 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
2.出示课件。
师: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师:你知道∠3比∠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问题就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
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思起于疑”, 在导入环节, 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 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知道∠3比∠1大多少吗?”抛给学生, 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 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 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1) 学生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
(2) 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3)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并介绍量角器。
师: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 (顺时针方向) 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内圆刻度 (逆时针方向) 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 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5) 学生自学教材第37页的内容。 (单位度及1度角的介绍)
(6) 学生汇报, 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说明, 并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用符号“o”来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 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的角, 记作1°。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 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 要想知道角的大小, 就要用量角器来测量。在让学生认识1度角时, 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 可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度量角。
(1) 让学生尝试度量教材第37页的∠1, 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 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
错误类型一:量角时, 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 应看里圈, 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2) 同桌学生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
(3) 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4)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方法。
(5) 教师一边演示量角, 一边让学生对着教材上的∠1, 跟老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6) 学生自主度量教材第37页的∠2, 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7) 教师再次强调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在教学量角时, 先让学生尝试度量一个角, 并与同桌交流,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再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 经历思维的碰撞进一步了解度量角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小结, 并跟着教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模仿) 巩固量角的方法;接着通过多媒体演示强化度量角的方法, 然后通过自主度量教材第37页的∠2, 这样由感知—了解—掌握—强化—应用实践, 巩固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促进了学生数学技能的发展。)
3.分析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8页中的两个角, 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 谁大谁小。
(2) 让学生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 并标出数据。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进行个别辅导。
(3) 学生汇报。
(4) 教师拿出活动角放在量角器上验证, 叉开两条边, 演示大小不同的角。
(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的越大, 角越大, 不然则反之。
(设计意图:分析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由猜测到验证, 再到结论的得出, 加深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 也把角的两边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4.摆角 (每人提供两根牙签)
(1) 摆一个直角。
(2) 摆一个30度、45度、60度的角, 同桌互评。
(3) 摆一个120度的角。
(4) 教师多媒体演示对比, 注意与直角形成对比。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摆一个90度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 再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 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 还是外圈, 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
四、课堂练习
1.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然后把这些角描在练习题卡纸上, 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 注意提醒学生量角时, 可以先在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尺上的角比一比, 估计一下多少度, 再进行度量。
2.教材第39页第3题。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每增加一个整时就是增加30度, 进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180度和360度, 为下节课做铺垫。
3.思维拓展。
你见过这样的简笔画吗?
试着创作一幅, 并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可以把你的作品与同伴交流、欣赏。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获得这些收获的?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课前先布置学生自学, 通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我发现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不够深入, 原因之一是教材对量角器的介绍过于简单 (只有一幅图片) ;之二是学生缺乏观察。学习角的度量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 备课时我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 但是课上下来还是不尽人意。如, 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 学生看量角器时, 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 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 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 有时把六十几读成五十几, 从哪边读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学困生根本不会使用量角器, 不会读度数。根据以上学情, 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让学生认识量角器, 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观察量角器上, 建立刻度与读数的联系, 认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 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 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第二层次:交流、总结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 并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 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 接着进行量不同方位的角,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片段赏析 篇8
片段一:直观比较大小,引发度量需求
在课前对角的认识进行了简单的学情调查后,教师课件出示两个角。
师:哪个角大?
生:角2大。
师:大多少?
生:(沉默,不知所措。)
师:现在呢?(课件出示)
生1:角2是角1的2倍。
生2:角2比角1大两个角。
师:为什么现在能说出角2比角1大多少?
生:因为两个角都被平均分成了不同数量的小角。
师:其实我们就是用小角量出了大角。
师:知道我们学什么了吗?(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角的度量吗?
生:就是用小角量大角,看看大角里有几个小角。
师:有道理,那接着看现在角2又比角1大几个角?(课件出示)
生:大4个角?
师:怎么回事?
生:小角变小了。
师:能大8个角吗?16个角呢?还能更多吗?
评析:量(liàng)源于量(liáng)。角的度量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标准角”,即“角的单位”。教师先让学生直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历经从模糊比较到精确比较的过程,产生度量的需求,为引出测量标准,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片段二:建立1度角的正确表象,认识量角器
师:看来没法比较,到底角2比角1大几个角是正确的?
生:应该规定一个统一大小的角做单位。
师:说得好,也就是规定一个标准角,用标准角做单位去度量角的大小。
师:那标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展示圆的360等份图)
师:看到角了吗?圆里有几个这样的角?
生:圆被平均分成360个小角。
师:其中的一个小角,我们就把它规定为1度的角,就是我们的标准角。
师:现在我想知道角1和角2到底有多大,怎么办呢?
生:用1度的标准角去量,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就有几度。
(教师课件出示)
师:大家数一数每个角各有几度。
生:(皱眉头)太小,不好数。
师:如果我把它放在一个工具里面,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量角器)
生:这就是半圆,应该是30个小格,也就是30度。
师:大家说的半圆,就是我们专门量角的工具,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量角器。知道量角器是怎么来的吗?
生:就是把圆平均分成360份,然后取它的一半。
师:有道理,那大家会使用量角器来量角吗?
评析:用多大的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如何让学生理解1度角的概念,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张老师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水到渠成地给出了1度角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既让学生明白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也为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提供了帮助。
片段三:探索交流,拓展延伸,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学生自主探索量角器的使用,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师:通过自学交流,同学们认为量角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角的边应该对准0刻度线,定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
师: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为什么会有两条0刻度线?我该对准哪条0刻度线?
生:因为0刻度线就是两条射线,无论对准哪条0刻度线,都可以。
师:量角器上有两排刻度,我该看那一排刻度?
生:如果对准左边的0刻度线,就看外圈的刻度;如果对准右边的0刻度线,就看内圈的刻度。
师:是不是量角都必须这样对准0刻度线呢?(课件出示)
生:也不一定,关键应该看这个角里包含多少个单位刻度。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会使用量角器量角,还对量角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篇9
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顺畅,没有意念中的那般淡定,没有笃定中的那份坦然。有的更多的是一份茫然,一份不知所措,一份无以聊表的自我苦笑。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完全“乱了”。那些事先预定好的学生行为,根本不在我预测范围内。我的所谓的设计好的思路,全在叫学生自主说说量角器上有什么的时候混乱了。然后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努力的顺从他们的意思再把他们拉回到我笃定的轨道中。有时候拉着拉着,兜兜转转的绕了一大圈,才切入到我想说的问题上来:有时候拉着拉着,突然间会发现,自己都词穷,都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在脑海中快速组织好语言脱口而出,讲完之后竟会有种表述不清,语无伦次的感觉。一句话一句话的重复着,好有时间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偏离预想的越远,便拉的越吃力,就越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到底是直接点中这个要点,还是顺着学生的意思继续下去呢?在心里里顿时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原本淡定平静的心便再也淡定不起来了。这是我课中内心纠结的一种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老师,或许我的思维还不够敏捷,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以至于还不能够达到一种在课堂中无论出现怎样的格局都始终波澜不惊,始终能够得心应手的境界。在这方面,我需要好好的反思,好好的斟酌,好好的加把油。在课堂设计及教学中,我们还是要多关注学生,关注他们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着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很得心应手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所以,我们教学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时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这样设计对他们要求会不会太高、太难了?
其次,我发现我的这节课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还不够,评价语言不够多样化。对于课堂上表扬或鼓励的话语,结合平时的教学,总会感到很词穷,每次表扬来表扬去也就那么几句他们都耳熟能祥的话语,一点都没有新意。这是不是也再一次的说明了我词汇量的短缺呢?再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度不够。
当铃声已经响起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好多内容还没讲完。对时间的把握力度不够,确切地说,就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掐准每个环节所要用的时间。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太喜欢重复学生的话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是喜欢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这或许是一种习惯,亦或许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我们自己有一点思考的空隙,但也就是在这样的重复中,我们的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逝去了。
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活动,确实能让我们从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些东西。特别是评课环节,经过他人的点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们自己所没有发现,所看不到,所不知道,甚至一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早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不正确的东西。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勒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更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知道该从哪方面下手,该怎么去改正,争取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争取做的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成长。
就以今天的画角为例,我只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教学需要,随随便便的就将一个角勾成了。却从来没想到,这样是不是太随意了点呢?我现在的随意会不会让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特别强的。说不定我们的一个随意,就已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呢?
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这节课,从我开始准备到上完为止,我都不知道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在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角一角二各角俩边间的距离,以此来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连我自己也忽略掉了“射线是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这样的一个概念。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10
2015.10.14 星期三第二节授课人:李润国班级:4.2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25 ~29页,角的度量。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3.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掌握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情境导人,直观比较角的大小和方法。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继续到工地去参观,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施工场面。)
师: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铲斗臂形成的角有多大?
师:铲斗臂形成的角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拿出画着这个角的纸。(课件抽象出铲斗臂组成的角,课前发给每人一张画着这个角的纸。)师:请大家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手测量一下吧!学生动手实践后,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用三角板上的一号角去量有3个那么大。用三角板上的二号角去量有2个多一些。用自己折的角去量有5个那么大。用自己折的角去量有4个那么大。„„
师: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每个人的测量标准不一样。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师:怎样在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 生:用相同的角去测量。
生:像度量长度那样,设计一把专门的尺子 生:„„
师:对,测量角的大小可以用专门的工具去测量,你知道是什么工具吗? 生:量角器。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评析: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或自己折的角去量同一个角,从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由此产生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愿望,引出量角器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动二:借助直观,认识量角器。1.看一看。
(1)出示量角器。
师: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 生:量角器。
师:你认识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半圆形的。
(2)观察量角器,并提出有关量角器的数学问题。
师:看着这个半圆形的量角器,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A:为什么左边有0,右边也有0? 生B:为什么90度只有一个?
生C:为什么量角器有这么多的线? 生D: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
(3)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外圈刻度,初步感知1度、10度角的大小。师:请大家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观察量角器。
师:你发现量角器上有什么?找到的可以与同桌互相交流。生:有许多线。
师:这些密密麻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还有什么? 生:有数字。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 生A:都是0到180。生B:有两排数字。
生C:我发现外面的数字是从左边0到180,而里面的数字是从右边0到180。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量角器有两圈数字,分为内圈和外圈,从外圈的0开始10、20„„一直到180顺时针的这一圈数字,就是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相反的,从内圈的0开始10、20„„一直到180逆时针的这一圈数字,就是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有一个直角。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地方是量角器很重要的位置,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从中心点向左对准外圈0的这条线就是量角器的外圈0刻度,谁知道内圈0刻度线在哪儿? 生:从中心点出发向右边的线。
师:是的,从中心点向右对准内圈0的这条线就是量角器的内圈0刻度线。
师:刚才,有位同学发现量角器上还有许多线,其实这些线把这个半圆形的量角器分成了180等份。(板书:180等份。)
师:其中一等份所对角的大小就是1度。(板书:1度。)
师:度就是角的计数单位,也可以用符号“°”表示,所以1度也可以记作1°。
师:来,大家伸出小手来跟老师书空1°“°”这个小圆圈要写在数字的右上角。瞧,这儿也有一个1°的角(课件指向量角器左边的1°角),量角器上的1°有多大? 生:小小的。
师:是的,1°是一个很小的角,再看,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10°。
师:10°的角和1°的角比起来怎么样? 生:大多了。
(课间闪烁1°角,接着又闪烁10°的角。)2.想一想。师: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的角有多大,10°的角有多大,20°、60°、100°、150°的角有多大。
学生想象1°、10°、20°、60°、100°、150°角的大小。师:150°的角与1°的角比起来怎么样? 生:大太多了。3.比一比。
(1)进一步认识量角器上40°的角。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看,量角器上有一个角,是多少度? 生:是40°。
师:你是怎样看的?
生:从内圈的0开始算10、20、30、40。
师:你的意思是从内圈0刻度线上的0开始看,所以这个角是40°。我们再写角的度数时要记得先标上角的符号,再写上40,“。”可别忘了写上去。刚才大家会想角的大小了,那么你们会用手势来比划出角的大小吗? 生:会。
(2)对口令游戏。
课件分别指向内圈40°、90°和外圈150°的角,师生进行对口令。
师:如果我把这只手(右手)当作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另只手(左手)来比划角的大小,和老师做对口令的游戏,会吗? 生:会。
师:小手伸哪边,从0比到几? 生:小手伸右边,从0比到40。师:这个角度就是40°。
师:真聪明,一学就会,那就继续吧。小手伸哪边,从0比到几? 生:小手伸右边,从0比到90。师:这个角就是90°。
师:那就仔细观察,小手伸哪边,从0比到几? 生:小手伸左边,从0比到150。师:这个角就是150°。
课件出示:量角器的一部分露出50°或130°,让学生比划。
生比划:有的同学伸左边,有的伸右边,有的左边伸一下又换右边。师:咦,遇到什么问题啦?怎么有的同学伸左边,有的同学伸右边呢? 同桌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我们请小手伸左边的代表说说理由。生:我觉得看外圈就是50°的角。
师:有道理,也请小手伸右边的代表来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我是看内圈,所以认为是130°的角。师:还有第三种情况吗? 师:左右两边都行。
师: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小手伸左边,也有的同学认为小手伸右边,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小手伸左右两边都行,到底谁说对了呢?怎么办? 生:拉下来看一下。
师:好,就听你的。准备好了吗?揭秘的时刻就要到了。生:哇,怎么会这样? 师:谁来说说?
生:左边、右边都行。师:还有谁再说具体一点?
生:如果看外圈0刻度线,就是50 °的角,如果看内圈0刻度线就是,就是130°的角。师:其实刚才同学们的小手不管是伸左边,还是伸右边都是对的,掌声表扬自己。也就是说当小手伸左边时,这个角就是50°;当小手伸右边时,这个角就是130°。现在,大家明白量角器为什么要设计内外两圈刻度了吧。
生:可以量朝左边的角,也可以量朝右边的角。师:对了,也就是便于我们解决量不同方向的角。师:(小结)通过看、想、比认识了量角器,看,量角器上的知识多丰富呀,有中心点、内圈0刻度线„„现在你们想用量角器量一量角的大小吗?
【评析: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学生认识量角器,闭眼想角度,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再用手势比划出角的大小,特别是出示了一道量角器被遮掉一半的角的开放题,让学生猜一猜到底是多少度的角,这是本节课亮点,不仅仅让学生懂得从内外圈看角的度数,而且拓宽了学生思维,形成角的大小的正确表象,给学生探究量角的方法做了铺垫,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合作探究,探索量角的方法。1.尝试量角。
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滑滑梯。
师:刚才小猴喜欢玩的滑滑梯的角,请你猜一猜,这个角是多少度? 师:到底是多少度?怎么知道它的准确度数? 生:用量角器量。
师:好的。量角时可要边量边想:你是怎么量角的?请大家拿出练习中第一组的滑滑梯2,动手试量一下。
生尝试量滑滑梯2中角的大小。
师:你这么快就量好了,请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量角的。
生:量角器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然后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指着几就是几度。
师: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量出这个角就是40°,你真了比起,而且角符号、读书都写得这么好,还有量对的同学吗?你们真厉害,掌声在哪儿? 2.再次量角,完善量角的方法。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量一下另外两个滑滑梯的角吧,比一比谁量得又对又快。量好的同学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角的? 生动手量滑滑梯的另外两个角。
师:你们的动作真快。∠1是多少度? 生:∠1是60°。师:∠3是多少度。生:∠3是10°。师: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要设计比较合理好玩的滑滑梯,它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大约是多少度? 生:40°。
师:量对的小朋友对着老师笑一笑。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中心点对定点;零刻度线对一条边;最后看另一边。
师:说得不错,我们在量角时必须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内圈0刻度线对准角的另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所对准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所以这个角就是40°。其实量角的方法就是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刻度线对角的另一边,再看另一边所指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师边说边板书: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生齐读量角的方法。师:(小结)现在大家都懂得量角的方法了,我们就去游乐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评析:让学生通过量角,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再次放手让学生量角,总结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最后让学生明白了滑滑梯与地面成多少度的角比较适合小猴游玩,解决了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活动四:联系实际,巩固应用。1.基础题。
课件出示荡秋千的情境,抽象出不同方向的两个角。
师:这秋千中也有角,我们把它请出来,大家看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方向不同。
生:大小不同。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师:在量角时要怎样量方向不同的角?现在请大家拿出第2张练习秋千中的角,动手量一量。边量边想,量不现方向的角时应注意什么? 生量角。
师:咱们来看看这位同学量的结果,第一个角是110°,第二个角是70°。师:刚才,老师发现个别同学把第一个角量成70°,对吗?
生:这个角的一条边对准外圈0刻度线,所以要看外圈这个角应是110°。师:还有什么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这个角不是70°呢?
生:因为这个角是钝角,要比直角大,70°小于90°,所以70°是错的。师:你太聪明了,第一个角就是110°,第二个角是70°。
师:量对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我们在量方向不同的角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生A:要注意看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生B:要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
师:是的,我们在量角时,无论角的方向朝哪儿,还是要注意:如果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外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看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看内圈刻度。
师:量对的同学和老师招招手。
【评析:学生量两个方向不同的角,不仅巩固了量角的方法,而且明确了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使用量角器进行量角。学生通过比较测量的方法的异同,从而理解量角器上设计两排刻度的用处。】 2.提高题。
课件出示摩天轮的情境,抽象出5个角: 师:摩天轮中的角可多了,现在,我们请出其中的一些角。在量角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请求:请大家量这两组角,量完后认真观察比较他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生动手量角。
师:谁来说说这几个角的度数?
生:∠1是30°,∠2是30°,∠3是60°,∠4是90°,∠5是120 °。引导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1和∠2的度数一样都是30°。师:还发现什么? 生:两个角的边不一样长。师:这说明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发现了角的这个小秘密。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下面3个角的度数都比前一个角大30°。(师用手势表示角逐渐变大。)
师:也就是说角越来越大,它的边怎么了?
生:∠
3、∠
4、∠5这三个角的度数越来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来越大。师:这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师:我们也可以把张开说成叉开。
师:我们刚才通过量角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你们实在了不起!师:刚才,有个小马虎也来量这几个角,你们看他量对了吗? 学生判断。
师:今后我们在量角时一定要灵活正确地使用量角器进行量角。
【评析:学生通过动手量两组角,再次感悟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设计三道量角的练习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量角的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拓展题。
课件出示海盗船的情景。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游乐场里还有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项目——海盗船。你们知道海盗船是怎么玩的? 生:摆来摆去。
师:海盗船左右摆动时,速度越快就越怎样? 生:刺激。师:老师课前向一个厂家了解过:海盗船根据左右摆动所形成的角度可分为普通型和刺激型,看。
课件演示海盗船摆动的情况。
师:普通型的海盗船,我们以中间这根杆为标准,向左摆,再向右摆(课件闪动左右摆动时形成的角)这样形成一个角,那么刺激型左右摆动的角度要比普通型的怎样? 生:更大。
师:是的,再看这刺激型的海盗船:也以中间这根杆为准,左右摆动形成一个角。(出示课件闪动海盗船左右摆动时形成的角)现在请大家做个小小设计师,想一想,普通型和刺激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角度是多少?比一比谁设计的角度比较合理。学生设计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角。师:小组讨论,说说你的想法。师:这么快就设计好了,咱们先看看普通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形成的最大角度是多少度呢? 生A:40°。生B:60°。生C:80°。„„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普通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角师多少度?(课件出示:80°)其实刚才有的同学说40°、60°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海盗船左右摆动时根据速度的不同都有可能形成这样的角度。但老师向厂家了解到普通型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角度是80°,祝贺你设计对了。
师:刺激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角度是多少度呢? 生A:100° 生B:130° 生C:120°
师:到底是多少度呢? 课件出示:120° 生:耶„ 师:(小结)我们班的孩子真能干,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个个都是优秀的小小设计师。【评析: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不同类型的海盗船左右摆动所形成的最大的角度,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活动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下课钟声就要响起,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解决了量角的问题。生:学会了正确使用量角器。师:怎么量角的?
师:在量一个角的时候要先„„再„ 生: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师:量角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看是内圈刻度,还是看外圈刻度。
【角的度量微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角的度量10-24
角的度量09-07
角的度量 研讨稿08-10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练习题目10-28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05-13
度量方法07-15
测试度量07-18
度量学习10-20
度量技术05-13
度量模型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