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报告格式文本(精选5篇)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报告格式文本 篇1
吴桥县水波中学2012年市级课题
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 名 称: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初中政治活动反思感悟模式的探究
课题 级 别:市级 立项审批单位:沧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 题 负责人:邢玲玲
所 在单 位:沧州市吴桥县水波学区水波中学 时间: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
发,大力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反思感悟等现代学习方式,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了新课程的意识,但是由于理论认识不深刻,所以实际行动起来难免有摆花架子之嫌,取得的成效或是偏离了方向或是根本没有成效。这一点在农村中学政治课上表现的最为突出。这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状况,创立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活动反思感悟”的教学模式。
研究目标:
1.在课程教与学方面积累经验,构建“活动反思感悟”的教学模式。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3.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4.同时唤起更多同行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关注、思考,研究兴趣。前人研究的成果:华东师大罗明博士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自主合作交流意识,研究范围是本市初中生,采用的方法是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取得的成果有研究报告《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题的创新程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尝试用“活动反思感悟”的模式改进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认真思考,切实体验活动的价值和内涵,进而有感而发,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研究经验等。
研究视角: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实事求是,挖掘潜力,提高创新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拓展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一阶段: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对象前测、分析和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践行
第三阶段:对暴露出来的新问题,采用开交流会的形式及论文的形式,交流提高。课题开题以来所做的工作
(一)、开展理论学习
课题研究的开始,就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课题方案,进入角色;全面搜集有关资料,总结借鉴成功经验;全面做好前期准备。我们学习了《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的革命》以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书》《教与学的策略》《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全面素质教育学习手册》《现代教育评价》等方面的论著和文章,了解教学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吸收最新理念,书写了大量的学习笔记以及心得,以正确新颖的理论指导实践工作,以及寻找活动反思感悟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大量关于活动反思感悟式教学的文章。其中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课堂的尝试与思考》等。通过学习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实验尝试阶段
在本实验阶段,课题组成员继续学习各种新理论,为自己充电。以正确的、新颖的理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报告格式文本 篇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2006~2010间江苏省教育科研发展所进行的管理与规划。自“九五”以来, 江苏省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与评审总量呈大幅度增长, 与“九五”期间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100项和699项相比, “十五”期间, 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总量增加到了4200项和1388项, 各项增长幅度近100%。教育规划领导小组计划“十一五”课题评审总量将控制在比“十五”课题评审总量增加10%左右, 再依照预定的评审通过率为课题申报总量的30%来计算, 那么“十一五”期间通过评审的课题将达到1600多项, 课题申报总量将超过5000项, 当然, 这是无法准确估计的。“十一五”课题将实行五年整体规划, 分2006年、2007年和2009年三次申报与评审, 通过评审的课题比例为5∶3∶2。2006年共申报了课题2975项, 有941项通过了课题评审, 与“九五”和“十五”同期相比, “十一五”课题首次申报和评审分别增长了75%、65%和26%、19%。
以上从时间发展的角度简单描述和分析了“十一五”课题规划的整体情况, 而要以2006年课题申报与评审为个案, 则需要对这一年的课题申报与评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2006年,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收到申报课题2975项, 除去高等教育的996项, 基础教育有1979项, 其中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和特殊教育以及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基础教育研究组织。经课题组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确认, 共评审出课题941项, 包括高等教育和省级科研院所323项, 基础教育618项。在基础教育申报课题的1979项和通过课题评审的618项中, 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 从行政区域看, 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分别申报课题344项、291项、183项、160项和82项, 共1060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53%;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和泰州分别申报课题270项、149项和70项, 共489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25%;苏北地区的盐城、淮安、宿迁、徐州和连云港分别申报课题99项、72项、109项、72项和78项, 共430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22%。在通过评审的618项课题中, 苏南地区共有课题347项, 评审通过率为33%,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6%。其中获得资金资助的课题56项,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52%,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44项和青年资助课题12项;苏中地区通过评审的课题有157, 评审通过率为32%,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5%。其中有28项课题获得资金资助,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26%,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16项和青年资助课题12项;苏北地区有通过评审的课题114项, 评审通过率为27%,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9%。其中有24项课题获得资金资助,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22%,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17项和青年资助课题7项。
第二, 从课题申报的组织类型看, 中学共申报课题793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40%, 其中包括初级中学74项, 高级中学719项;小学申报课题717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36%;幼儿园申报课题216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11%;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共申报课题125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6%;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科研机构共申报课题127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7%。在通过评审的课题中, 中学有242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39%, 其中高中223项, 初中19项;除此之外, 小学217项、幼儿园66项、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27项、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科研机构66项, 分别占评审课题总量的35%、11%、4%和11%。
第三, 从课题关注的主题看 (主要分析的是通过评审的课题) , 关注课程的课题80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3%;关注课堂教学的课题164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7%;关注学生发展的课题128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1%;关注教师发展的课题59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0%;关注学校文化的课题46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7%;关注学校管理的课题32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关注其他主题的课题共有109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7%。
二、问题与对策
不难看出, 基础教育科研非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而且体现在校际之间、关注内容等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上。
第一, 地区科研发展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课题申报数量和通过课题评审的科研水平上。从苏南、苏中和苏北课题申报的总量上看, 苏南地区申报课题占全省申报课题总量的53%, 超过苏中和苏北地区课题申报的总和, 苏中、苏北地区申报课题分别占全省申报课题总量的25%和22%。从某一地区市申报课题的情况来看, 申报课题最多的南京申报了课题344项, 是申报课题最少为70项的泰州的近5倍, 即使是与苏南地区的镇江相比, 也是镇江课题申报总量的4倍以上。另外, 地区课题通过率和通过评审的课题占评审课题总量的百分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课题通过评审的比率分别是33%、32%和27%, 各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6%、25%和19%。
最能体现课题科研水平的就是获得资金资助的课题, 因此,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获得资金资助课题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52%、26%和22%这一比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地区科研水平的差异。总的来说, 不论是从课题申报数量, 还是从课题通过评审所体现的科研水平来看,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之间无一不呈递减分布状况。
第二, 校际科研发展的差异, 主要体现为初中学校教育科研十分薄弱。仅就此次初中学校课题申报与通过评审的两个数据就能看出其中的差距, 一是全省初中学校共申报课题74项;二是初中学校通过评审的课题19项, 分别占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4%和3%。
且不说把其与同类型的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申报和评审的情况作绝对值的比较, 就是与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的6%和4%, 市县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的7%和11%进行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再者, 即使是与同类型的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进行相对值的比较, 也是存在差距的。其中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分别为31%、30%、31%, 而初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只有26%。课题的申报数量和课题评审通过率都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初中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和科研水平薄弱的程度。
第三, 课题关注主题的片面性, 主要反映为课题过多的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 而忽视了对校长和基层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关注。基础教育科研应从多角度, 多方面、多层次去挖掘主题, 旨在促进学生、老师和管理者的发展, 关涉到的不仅是课堂和教学, 凡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都值得和需要大家进行研究。而此次通过评审的课题只关注学生、教师、及教学等主要内容, 而缺乏对学校校长、行政管理者进行专门研讨, 如校长的专业化、校长的培训和校长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主题关注的片面性体现着基础教育科研内容的非均衡发展。
为发展江苏教育, 特别是发展江苏教育科研,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其中的一个部门) 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针对基础教育科研地区、校际和关注主题等方面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已经或正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包括:
第一, 自2000年以来, 每年举办全省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科研协进会”是通过协作性的科研活动来推动全省各地区教育科研的发展, 主要包括“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 逐年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区开展。
“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是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及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等教育组织的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所开展的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每次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颁奖活动, 主要由“师陶杯”论文获奖者颁奖仪式、专家为部分一等奖获奖论文点评、课堂教学展示与对话交流、参与式专题研讨以及专家主题学术报告等五大部分组成。从某种意义上看, 江苏省基础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注定了, 其是推进各地区基础教育科研均衡发展的最佳策略和方式。
第二, 每学期分别在高中和小学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举办科研协作活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协作活动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各基地学校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 每次科研活动主要包括联盟课堂、教师论坛、名师发展规划、校本教研、基地学校校长圆桌会议及专家专题讲座等部分。基地学校协作活动通过学校优势互补、同伴互助及专家引领等方式, 提高了各基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 从而推动学校强势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并对其他学校科研发展起到了很大示范性作用。针对初中教育科研水平薄弱这一现实,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正在一些初中学校展开了调研, 并准备设立初中教育科研基地、开展科研活动以帮助初中学校教育科研获得发展。
第三, 经常组织专家去学校开展教科研专题讲座, 并帮助他们在如何利用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校本教研等方面给予切实的策划和指导。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 中小学教育科研切忌赶时髦、形式主义、急功近利, 而应该贴近学校实际, 走进学校课堂, 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基础教育科研应关注本学校或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关注学生、教师、校长等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等问题, 服务于教育。
三、反思与建议
基础教育科研的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及关注主题等方面的非均衡发展只是笔者从某一个案得出的结论, 基础教育科研发展过程中尚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挖掘。促进基础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关键应该从教育科研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机制, 特别是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示范来保证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运行。具体来说,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校长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素养和科研能力, 带头进行教育科研, 并应该在学校独立设置教育科研规划和管理组织, 制定科研工作制度, 鼓励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坚持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 倡导科研合作, 营造一种开放、互助、共进的教育科研环境。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应建立一种开放的合作机制, 不仅要加强专业科研人员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 更应该加强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在开放、互助和共进的良好科研气氛中促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发展。
第三, 建立和健全保障机制, 为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没有专项科研经费支持的学校还很多, 如, 尹晓军等对宁波市中小学调查结果发现, 近40%的学校没有科研经费, 其中比例为42.11%初中占比例最高。!"
第四, 完善基础教育科研评价机制, 确保科研内容的实效性及导向性。基础教育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切忌“形式主义”, 流于肤浅的表面陈述, 因此, 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实为必要。
第五, 加强统筹管理, 促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基础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大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目前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状态, 本文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申报与评审为对象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报告格式文本 篇4
附件 1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 论证报告(文本格式)
(标题使用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字)
编制单位:
(使用加粗 三号、楷体 _GB2312)
****(使用加粗 三号、仿宋 _GB2312)
编制时 间:
(使用加粗 三号、楷体 _GB2312)
** 年* * 月(使
用加粗 三号、仿宋 _GB2312,日期使用阿拉伯 数字如 如 0 2020 年 年 7 7 月)
目录(使用三号、黑体)
第一部分
总则(使用小四号、方正小标宋简体字,下同)
........5 一、概述(一级目录使用小四号、黑体,下同)
.....................5
(一)项目建设背景(二级目录 使用小四号、楷体 _GB2312,下同)
.5(二)论证事项.......................5 二、项目概况
...................................................6
(一)项目基本情况 .....................6(二)项目建设必要性....................8(三)项目所在区域概况...................8 三、政策符合性分析
.............................................8
第二部分
**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9 一、编制 的原则、依据及数据 来源
..................................9
(一)编制原则 .......................9(二)论证依据.......................9(三)数据来源.......................1 10 二、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基本情况
..................................10
三、占用生 态保护红线的合法合规性
..............................10
四、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不可避让性
..............................10
五、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减缓和补偿措施
..........................11
六、结论
......................................................11
第三部分
**项目建设用地踏勘论证..................13 一、论证依据
..................................................13
二、建设方案
..................................................13
(一)方案比选(用地情况、尤其是占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情况)(二)推荐方案.......................1 14 三、用地规模分析
..............................................14
(一)功能分区用 地情况...................1 14(二)土地使用标准.....................1 14 四、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不可避让性与合理性
......................14
(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合法合规性 .............1 14(二)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不可避让性..........1 14(三)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工程措施...........1 15 五、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16
(一)占用耕地情况 .....................1 16(二)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情况.................1 17 六、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
......................................17
(一)耕地占补平衡方式 ...................1 18(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1 18 七、结论
......................................................20
第四部分
**项目节地评价......................21
一、节地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21
(一)节地评价对象 .....................21(二)节地评价原则.....................21(三)节地评价方法.....................21 二、节地评价
..................................................22
(一)建设内容(定性评价)
.................22(二)规划布局(定性评价)
.................22(三)项目各功能分区用地规模分析(定量评价)
........22(四)项目总用地规模分析((定性+ + 定量评价)
..........22(五)节地措施分析.....................2 24(六)小结与建议......................2 25 第五部分
**项目规划选址论证...................26 一、论证原则
..................................................26
二、论证依据
..................................................26
三、涉及层级判识
..............................................26
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7
(一)对 ** 城市群发展的影响.................2 27(二)对 ** 城市群发展的影响.................2 28 五、对市县空间布局的影响
......................................28
(一)对 ** 市空间布局的影响.................2 28(二)对 ** 市空间布局的影响.................2 29(三)对 ** 县空间布局的影响.................3 30 六、对镇村空间布局的影响
......................................30
(一)对 ** 镇空间布局的影响.................3 30(二)对 ** 镇空间布局的优化引导...............3 30(三)对 ** 市 ** 区(县)村空间布局的影响...........3 30 七、其他影响分析
..............................................30
八、结论与建议
................................................31
第六部分
论证结论与建议......................32 一、论证结论....................................................................................32
二、实施建议 ....................................................................................32
第七部分
附件与附图........................33 一、附件............................................................................................33
二、附图 ............................................................................................33
第一部分 总则(使用小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字,下同)
一、概述(一级标题使用三号、黑体,下同)
(一)项目建设背景(二级标题使用三号、楷体_GB2312,下同)
[ 项目建设目的] **(项目名称),是为了解决**问题/应对**需求等。[ 项目建设依据] 项目已列入**规划(文号)/经**发展改革委(或**部门)批复项目建议书(文号)/同意立项(文号)/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文号)/已取得《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备案号:**)/按照国家或者省发展改革委《**指导意见》同意建设。[ 项目阶段] 目前该项目处于**阶段,根据**相关要求,编制本论证报告。
(正文使用三号、仿宋_GB2312,下同)
(二)论证事项 此部分要结合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回答。
1.建设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三级次标题使用三号、仿宋_GB2312,下同)项目涉及占用**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公顷/有**公里的**工程以**方式穿越生态保护红线,需要开展建设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
2.
建设用地踏勘论证
项目用地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或(线性工程)占用耕地 100 公顷以上/(块状工程)占用耕地 70 公顷以上/占用耕地面积达到用地总面积 50%以上,需要开展建设项目踏勘论证。
3.建设项目节地评价 项目用地规模超过《**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或《**项目建设标准》的规定(或该类型项目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需要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
4.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 项目是国家和省批准、核准的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依据不充分,需开展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论证。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 项目建设地点和内容] 项目建设地点涉及四川省**市(州)**县(市、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规模为**。项目业主为**,总投资约为**亿元。
[ 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用地总规模**公顷,土地利用现状为农用地**公顷(耕地**公顷,含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建设用地**公顷,未利用地**公顷。其中,国有土地**公顷:农用地**公顷(耕地**公顷,含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建设用地**公顷,未利用地**公顷;集体土地**公顷:农用地**公顷(耕地**公顷,含永久基本农田**
公顷),建设用地**公顷,未利用地**公顷。
表* **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表 单位:公顷(0.0000)
区(市、县)
权属性质 总计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合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其他农用地 小计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 国有土地
集体土地
小计
国有土地合计
集体土地合计
合计
备注:表名、表格单位使用四号、仿宋_GB2312,表格内容使用五号、仿宋_GB2312,可根据表格的大小自行调整字体大小,并保持表格整齐、规范。
按项目的功能分区,分为**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各功能分区用地情况见下表:
表* **项目各功能分区用地情况表 单位:公顷(0.0000)
功能分区 总用地 农 用 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其中:耕 地
永久基 本农田
[ 项目业主与投资总额] 项目业主为**(单位),总投资约为**亿元。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介绍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能照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内容,应归纳总结,主要说明项目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迫切性。)
(三)项目所在区域概况 1.自然地理情况 2.社会经济情况 3.土地利用现状 4.生态保护情况 5.城乡发展情况 6.其它情况 三、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项目属于**类的**(如鼓励类的铁路新线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本项目属于**用地(如水工建筑用地),根据《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年本),本项目不属于国家限制或禁止用地项目,符合国家现行土地供应政策。
第二部分 **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 一、编制的原则、依据及数据来源(一)编制原则 合法合规、保护优先、实事求是等。
(二)论证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涉及的才写)
2.《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涉及的才写)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涉及的才写)
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涉及的才写);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涉及的才写)
6.《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涉及的才写)
.........根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域、类型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写,不要写一大堆无关的东西。
政策文件、技术规范 1.《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2017〕2号); 2.《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
号); 3.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1125 号); …… 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填写(三)数据来源 生态保护红线、土地利用现状、项目红线(包括但不仅限上述数据)等论证报告中的相关数据、结论等的来源。
二、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基本情况 说明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位置及数量等情况。(如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为自然保护区的,说明该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功能、总面积及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属于自然保护区的哪个功能分区;涉及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红线的,说明该区域主要物种等)
三、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合法合规性 1.项目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 2.是否符合相关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等)
四、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不可避让性 可通过对比项目不同选址方案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功
能、数量情况,分析项目选址地形地貌、工程施工地质条件、经济效益等因素,充分论证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不可避让性。
(该部分是论证报告的主要部分,尤其注意:
应针对项目具体情况大篇幅 进行阐 述)
五、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减缓和补偿措施 1.补划或评估调整情况。生态保护红线占用后,补划生态保护红线情况或本县级区域内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情况(简述开展过程及结果)
2.生态减缓或补偿措施。针对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类型,在说明对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措施(如工程技术措施、管理保障措施、缴交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费用等)
注意:该部分不要照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相关内 容,要针对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所产生的生态 环境影响来阐述(如涉及占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的,应提出加强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占用自然保护区的,提出减缓对自然保护区影响的相关措施)
六、结论 总结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合法合规性和不可避让 性,提出明确的结论。
第三部分 **项目建设用地踏勘论证 一、论证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和优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审查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6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 号)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川国土资规〔2017〕7 号)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18〕9号)
《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通知》(自然资规〔2018〕3 号)
《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1 号)
2.项目依据 《**规划》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二、建设方案(一)方案比选(用地情况、尤其是占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二)推荐方案......三、用地规模分析(一)功能分区用地情况 举例如新建公路项目,表述为路线全长**公里,主要技术标准为:**。
其中路基长度为**公里、用地**公顷;隧道长度为为**公里,用地**公顷;桥梁长度为**公里、用地**公顷;全线设置交叉**处,用地**公顷;沿线设施共**处,其中收费设施**处,用地**公顷。服务设施**处,用地**公顷。监控通信设施**处,用地**公顷;养护设施**处,用地**公顷;互通立交连接线** 公里,主要技术指标为:**,用地**公顷。
(二)土地使用标准 …… 四、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不可避让性与合理性(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合法合规性 项目用地已列入国家级《**规划》,符合《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通知》(自然资规〔2018〕3 号)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范围,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符合政策规定。
(二)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不可避让性 1.由于受地形、地质构造的制约,本项目为线性/块状
工程,位于**,该区域主要为耕地,且永久基本农田农田保护率高(比例),该区域内单个非耕地图斑、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图斑均小于用地范围,因此不可避免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2.项目选址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属单独选址建设用地项目,用地范围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高度重叠,虽经方案优化,但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
3.综合考虑项目的技术经济、建设条件及工程实施难度、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及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地方政府的意见,项目已经采取工程、技术等措施,最大限度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和减少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三)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工程措施 在设计阶段应始终贯彻节约用地的设计理念,采取合理的措施实现节约用地,特别是节约耕地,本项目区域内土地、耕地资源宝贵,减少耕地占用是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应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应减少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尽可能减少现有土地分割,本项目设计阶段可分专业采取如下措施,以实现节约用地的目标:
1.选址设计及优化 从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布置条件、施工条件、经济指标等各方面对方案进行分析,确定**方案,经方案比选节约用地**公顷。
2.沿线设施
(1)根据相关规范规定,严格控制沿线设施的规模及数量。
(2)沿线设施选址结合沿线政府意见并尽量考虑少占良田。
3.临时工程 (1)施工便道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新建的便道应和沿线群众的出行耕作相结合,施工结束后可作为农用便道。
(2)预制场、拌合场、搅拌站、材料堆放场等临时用地已尽可能少占耕地,尽可能布设在永久报征范围内。
4.取弃土方案 (1)可就近利用开挖的土石方料作为工程土石填筑用料。
(2)弃土场位置尽量利用沟洼地、空地和劣地,弃土完成后可进行造地。
(3)沿线清表、挖淤土方等可回填于部分取、弃土场表层,以还田复耕。
五、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一)占用耕地情况 将该项目用地红线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数据库叠加分析,该项目占用耕地**公顷,其中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按照**年四川省耕地质量更新成果,占用耕地质量平均等别**等,具体情况见表:
表* **项目占用耕地情况表 单位:公顷(0.0000)
耕地国家利用等别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小计 占比
合计
(二)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情况 将该项目用地红线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套合分析,该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个、**公顷(其中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按照**年四川省耕地质量更新成果,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平均等别**等,具体情况见表:
表* **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情况表 单位:公顷(0.0000)
所在县(市、区)
占用图斑个数 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共计 城市周边 城市周边以外区域平均质量等别 小计 耕地 其它 质量 等别 小计 耕地 质量 等别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县
**县
合计
表* **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坡度情况表
单位:公顷(0.0000)
所在县(市、区)
坡度 占用坡度情况 占比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县 ≤2°
2°—6°
6°—15°
15°—25°
≥25°
合计
六、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
(一)耕地占补平衡方式 根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川自然资规〔2019〕4 号)规定,该项目建设单位无法自行补充数量、质量相当耕地,按规定应当向省自然资源厅缴纳耕地开垦费,由省自然资源厅落实补充耕地任务。(该项目为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无法自行补充耕地,应当向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 1.补划原则 按照《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 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8〕1 号)和《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1 号)等文件的相关要求,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要求进行补划。占用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原则上在城市周边范围内补划,经实地踏勘论证确实难以在城市周边补划的,按照“空间由近及远、质量由高到低”的要求进行补划。
2.补划永久基本农田
从储备区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个、**公顷(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平均质量等别为**等),与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含水田**公顷,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平均质量等别**等)相比,补划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公顷,平均质量等别提高**等,满足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加稳定的要求。
表* **建设项目补划永久基本农田情况表
单位:公顷(0.0000)
所在县(市、区)
名称 补划图斑个数 补划永久基本农田 共计 城市周边 城市周边以外区域平均质量等别 小计 耕地 质量 等别 小计 耕地 质量 等别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县
**县
合计
表* **建设项目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坡度情况表
单位:公顷(0.0000)
所在县(市、区)
名称 坡度 补划坡度情况 占比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县 ≤2°
2°—6°
6°—15°
15°—25°
合计
表* **建设项目占用与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坡度对比分析
单位:公顷(0.0000)
所在县(市、区)
名称 坡度 占用坡度情况 补划坡度情况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县 ≤2°
2°—6°
6°—15°
15°—25°
小计
合计
七、结论 1.项目已列入《**规划》、《**规划》,属于国家重大**项目,符合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通知》(自然资规划〔2018〕3 号)等文件规定允许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范畴。
2.项目建设方案是否符合保护耕地的要求。
3.项目用地规模是否合理。
4.项目已按规定制定了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补划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少于占用的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布局**,方案基本可行。
第四部分 **项目节地评价 一、节地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一)节地评价对象 根据土地使用标准分析,本次节地评价的对象为超用地标准的用地规模**公顷/无土地使用标准的用地规模**公顷。包括各功能分区超标准用地/无标准用地分别为**公顷。(注意:水库和水电工程项目淹没区用地、矿山企业开采区用地、通信和输电线路塔基用地、河道治理工程用地和引排灌工程用地,不列入项目节地评价范围。)
(二)节地评价原则 差异性原则。建设项目所属的行业不同,决定了建设项目对用地要求的差异性以及对用地周边配套环境的要求的差异性。节地评价工作应针对建设项目的类型、特点以及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科学合理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节约集约原则。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应以节约土地、集约用地、合理布局为原则。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提高投入产出强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用地结构和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根据项目情况描述)
(三)节地评价方法
节地评价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项目建设内容、规划布局、功能分区用地、项目用地总规模、节地措施等五方面内容进行评价。
二、节地评价 (一)建设内容(定性评价)
[ 布局合理]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与**批复/**规划基本一致,不存在搭车征地,建设内容合理。
[ 布局不合理]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其中**功能分区不属于项目用地,应予以核减。
(二)规划布局(定性评价)
项目规划布局情况。…… 各区域布局紧凑,科学合理。/项目规划布局不合理,对**进行优化,优化后减少用地**公顷。
(三)项目各功能分区用地规模分析(定量评价)
1.功能分区 1 根据方案设计图、地形条件逐一计算各功能分区用地量。
……(四)项目总用地规模分析(定性+定量评价)
项目总用地规模评价,参照节地评价的综合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遵循系统性、前瞻性、独立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可比性的原则,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定义。采用专家会议法,根据各指标对项目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确定指标的权重值,根据同类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指标标准值并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计算项目总规模用地分值。
1.确定项目用地评价指标和权重(定性)
…… 2.计算项目用地得分(定量)
根据类似项目各用地评价指标情况,确定用地评价指标的标准值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 ①标准化处理方法。对各类型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处理,主要采用标准值比例推算法,以指标实现度分值进行度量。指标实现初始值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计算公式为:
式中,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为评价对象 i 目标 j 指标的实现度初始值;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为评价对象 i目标 j指标的实际值;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为评价对象 i目标 j指标的标准值。
②指标实现度分值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
对指标实现度初始值按以下原则进行处理,可确定各指标实现度分值。具体为:若指标属于正向相关,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若指标属于负相关指标,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1/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错误!未 未找 到引用源。应在 0~1 之间,当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大于1时记为1;当错误!未找 到引 用源。为0时,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1-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
③节地程度分值的计算 目标分值的计算方法为:
式中,Fi 为评价对象 i 目标节地程度分值;Sij 为评价对象 i 目标 j 指标的实现度分值;Wij 为评价对象 i 目标 j 指标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
节地程度分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评价对象节地程度分值;Fi为评价对象i目标节地程度分值;Wi 为评价对象 i 目标的权重值;n 为指标个数。
根据节地评价的指标处理方法,按照指标实现度分值确定原则,对节地程度的分值进行计算,可得到本项目评价体系分值,本项目得分**,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
(五)节地措施分析 1.本项目已采取……,节约用地……。
2.本项目经本次节地评价,优化……,节约用地。
……(六)小结与建议 本项目无土地使用标准/超土地使用**公顷,经此次节地评价,优化用地**公顷,优化后项目总用地规模合理,优化后土地分类面积为……建议下阶段设计时,严格控制**功能区用地规模……,进一步优化**,节约集约用地。
第五部分 **项目规划选址论证 一、论证原则 1.合法合规原则 2.保护优先原则 3.实事求是原则 4.统筹协调原则 5.其它 二、论证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涉及的才写)
2.政策文件、技术规范(涉及的才写)
三、涉及层级判识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论证,参考案例研究,本项目涉及四川省**城市群与**城市群,途径**市**市、**县……、**市**市、**县……。经整理,沿线区域的法定规划(过渡期依据法定城乡规划)编制情况如下表所示:
市 县市 镇乡 相关规划 **市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 **市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 《**市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镇 《**市**镇总体规划(2007—2020)》 **乡 《**市**乡总体规划(2006—2020)》 **县
《**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 **镇 《**县**镇总体规划(2007—2020)》
**乡 《**县**乡总体规划(2006—2020)》 **市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 **市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 《**市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 **镇 《**市**镇总体规划(2007—2020)》 **乡 《**市**乡总体规划(2006—2020)》 **县
《**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 **镇 《**县**镇总体规划(2007—2020)》 **乡 《**县**乡总体规划(2006—2020)》 四、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过渡期依据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及相关经济区、城市群规划)
(一)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城市群规划(2014-2030 年)》由**政府部门委托**设计研究院编制,于**年批复实施(文号)。规划期限近期为**年,远期为**年,展望至**年。
1.与《**城市群规划(2014-2030 年)》的关系 概述《**城市群规划(2014-2030 年)》规划要点(总体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综合交通网络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规划内容)。
依据相关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对总体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综合交通网络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规划内容进行影响分析论证(是否有正面有利影响,是否有负面不利影响,通过何种措施消除负面不利影响)。
结论:项目选址是否必要和适当,是否更有利于区域的整合发展。
2.对**城市群发展的优化引导 结合**城市群现状建设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判断项目选址是否顺应区域未来发展的需求及长远利益,对相关规划与项目选址提出优化调整思路,明确优化调整重点。
(二)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 五、对市县空间布局的影响(过渡期依据市县城市总体规划)
(一)对**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1.对**市城市现状建成区的影响分析 概述建设项目与城市现状建成区的关系,占用现状建成区的,应说明影响的程度(用地规模、拆迁安置人口等)与相关补偿措施(拆迁安置等措施)。
2.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编制情况:《**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由**政府部门委托**设计研究院编制,于**年批复实施(文号)。规划期限近期为**年,远期为**年,展望至**年。
规划要点概述:城市性质与规模,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管制、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城市集中建设区用地布局、生态与公共空间、文化保护、公共设施、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规划内容。
符合性分析:《**市总规》是否明确提出项目为拟建项目,该项目选址与《**市总规》确定的选址是否基本一致,与《**市总规》强制性内容是否冲突(需修改强制性内容的,应先依据法定程序调整相关规划)。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市总规》要求。
影响判识:对城市性质与规模,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管制、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城市集中建设区用地布局、生态与公共空间、文化保护、公共设施、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规划内容进行影响分析论证(是否有正面有利影响,是否有负面不利影响,通过何种措施消除负面不利影响)。
3.对**市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引导 在项目影响范围内,对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功能分区、用地布局、路网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及长远利益),对相关规划与项目选址提出优化调整思路,明确优化调整重点,给出优化调整方案。
(二)对**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
(三)对**县空间布局的影响 …… 六、对镇村空间布局的影响(过渡期主要依据乡镇总体规划和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一)对**镇空间布局的影响 1.对现状建设的影响分析 概述建设项目与**镇现状建设用地的关系,占用现状建设用地的,应说明影响的程度(用地规模、拆迁安置人口等)与相关补偿措施(拆迁安置等措施)。
2.与《**市**镇总体规划(2007—2020)》的关系 依据《**镇总规》,对**镇性质、规模、布局结构、功能分区、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规划内容进行影响分析论证(是否有正面有利影响,是否有负面不利影响,通过何种措施消除负面不利影响)。
(二)对**镇空间布局的优化引导 在项目影响范围内,对镇村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分析(项目选址是否符合镇村未来发展的趋势及长远利益),对相关规划与项目选址提出优化调整思路,明确优化调整重点,给出优化调整方案。
(三)对**市**区(县)村空间布局的影响 …… 七、其他影响分析
文物古迹:根据**部门**项目文物调查相关报告,建设征地区域发现的**处文物是否为文物点,是否为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何种方式消除不利影响。
矿产资源:根据 XX 部门关于 XX 项目影响区范围内(未)压覆已查明重要矿产资源相关证明,项目选址是否涉及重要矿产资源,若涉及说明本次涉及的重要矿产资源主要位置,开采情况,采空区情况,对工程项目是否有负面不利影响,采取何种方式消除。
涉及安全的项目(防洪、地灾、抗震……):根据中**设计单位编制的安全性分析论证专题报告(例如溃坝影响分析专题报告),说明项目影响的范围和引起安全事故的原因,拟定安全事故模拟方案,分析安全事故影响,制定抢险应急预案。
八、结论与建议 总结项目对区域发展及各级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
通过以上论证认为,**项目选址符合涉及沿线区域相关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依据法定城乡规划)的要求(对总体规划与城乡建设具有一定的正面有利影响;无负面不利影响或负面不利影响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弥补),建议同意该项目规划选址。
对城镇未来空间布局提出优化引导建议。
第六部分 论证结论与建议 一、论证结论 项目属于**级重点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和用地政策;符合允许进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各类政策法规规定;做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要求;项目选址合理,进行了方案比选;项目按照相关规定做了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方案符合部关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要求;符合**城乡规划的原则要求,体现了对规划的贯彻落实,符合区域发展的长远利益…… 二、实施建议 针对项目情况,提出工程建设施工运营应采取的措施和注意的事项,减少对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城乡发展的影响,对项目设计阶段尚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等。
第七部分 附件与附图 一、附件 1.项目建设依据 2.有关部门关于项目建设或选址意见的函件; 3.电子格式资料:包括文档资料、shapefile 矢量数据(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表格、图件、界址点坐标(.txt 格式)、外业踏勘影像资料及相关附件等; 4.其它资料。
二、附图 序号 图纸类别 图纸名称 1 基础图件 区位分析图 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建设项目影像套合图 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2 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 建设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分布示意图(包含总体和局部示意图)建设项目与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关系分析图 …… 5 建设用地踏勘论证 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示意图 6 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分布示意图(包含总体和局部示意图)建设项目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分布示意图(包含总体和局部示意图)…… 9 规划选址论证 建设项目与区域相关规划关系图 10 建设项目与市县现状建成区关系图 11 建设项目与市县相关规划关系图 12 市县空间布局优化引导图 13 建设项目与镇村现状建成区关系图 14 建设项目与镇村相关规划关系图 15 镇村空间布局优化引导图 16 ……
附件 2 ** 单位关于开展** 建设项目 用地预审 与规划选址论证报告评审的申请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项目位置)项目拟用地涉及四川省**市(州)**县(市、区)。(项目建设依据)**建设项目已列入**规划(文号)/经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或省政府其他部门)批复项目建议书(文号)/同意立项(文号)/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文号)/已取得《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备案号)/按照国家或省发展改革委《**指导意见》同意建设;项目属于国家级/省级重大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意义)项目建设对**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
(编制论证报告的原因)因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其他耕地规模较大(线性工程占用耕地 100 公顷以上、块状工程 70 公顷以上或占用耕地达到用地总面积 50%以上,不包括水库类项目)/因国家和地方尚未颁布**类项目的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有特殊要求,本项目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或建设标准确定的规模和功能分区/因项目选址的规划依据不充分,我单位/我单位已委托**单位编制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论证报告,对(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占用耕地情况/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节地情况/规划选址进行了评价论证。
现将报告报你们,请予审查。
**单位(公章)
****年**月**日(联系人及电话:***;********)
附件 3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论证报告 评审申报材料目录
序号 材料名称 电子化 格式 需要纸 质材料 1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论证报告评审申请 PDF 文档 是 2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论证报告 PDF 文档 是 3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论证报告初审意见 PDF 文档 是 4 项目用地边界、坐标、补划永久基本农田地块的矢量数据(国家2000坐标系,shp 格式)
光盘(全部申报材料的电子文档)
/ /......注:申报材料一式五份
— 37 — 附件 4
** 市(州)、** 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关于 ***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
论证报告的初审意见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项目建设依据)**建设项目已列入**规划(文号)/经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或省政府其他部门)批复项目建议书(文号)/同意立项(文号)/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文号)/已取得《企业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备案号)/按照国家或省发展改革委《**指导意见》同意建设。项目属于国家/省级重大建设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约为 XX 亿元;该项目拟以划拨、出让、租凭、作价出资或入股方式供地;明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
(项目申请用地情况)**建设项目位于我市(州)**县(市、区)的**乡镇**村,申请用地规模**公顷,其中农用地**公顷(含耕地**公顷,涉及/不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建设用地**公顷,未利用地**公顷。项目涉及/不涉及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公顷/**自然保护地**公顷(其中,核心区**公顷,一般控制区**公顷)。
(项目符合规划情况)该项目符合 XX 市(州)、县(市、区)已批复的法定规划或者某个阶段(方案阶段、专家评审阶段、报批阶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或该项目未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清单,XX 市(州)、县(市、区)已按规定编制了规划修改方案。项目实施,不影响城乡规划的实施(影
— 38 — 响的应说明),不违背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违背的应说明),选址意见可行。
(论证报告编制情况)因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公顷/占用其他耕地**公顷/因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公顷/因项目选址的规划依据不充分/因国家和地方尚未颁布**类项目的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有特殊要求,本项目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或建设标准确定的规模和功能分区/城乡规划依据不足等原因,**单位已委托**单位编制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论证报告》。
(项目违法用地情况)该项目于 XX 年 XX 月开工建设,已经XX 部门处罚到位(XX〔2020〕XX 号)或该项目未开工建设无违法用地。
(审查意见)经我局初步审查,该论证成果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论述清晰,满足申请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论证审查的要求,我局同意该论证成果,同意项目开展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工作,现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论证成果上报,请予审查。
**局(公章)
年 月 日
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规划课题 篇5
2010—2011学 下学期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此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长期以来,学校课间体育活动仅限于学生做操,活动单一,模式呆板,形式机械,学生对做课间操缺乏理解与做操的激情,学生大多数只是敷衍了事,因而锻炼效果低下,而且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管理不到位,弄不好还会让学生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做事马虎,被动应付,从而影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此,改革传统的课间操形式势在必行。改革传统的课间操单一模式,构建生活的、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张扬的、生活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形式,是现在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的新形式下的要求。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是研究如何进行有序的、丰富多彩的、快乐的、多项目的体育活动。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它是一种学校课程与校本研究,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全面育人任务,调节学生的心理与身理健康的重任,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使学生乐学和乐于参与。
2、它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学校生活中的一方面。学生来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也是生活的。因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的一种体育生活,是他们整个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起点。既然是生活,大课间活动就应绚丽多彩,为学生们诗一般的生活增光添彩;既然是生活,也就要进行“人文”教育,使活动具备“人文”爱怀,使活动人情味十足。
3、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实行不同项目的不连续滚动,使学生能逐步掌握,仍至熟练掌握运动技巧,增进学生体质,使之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一个起点,大课间体育活动就应以持续的发展的眼光来构建。
4、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校园文化与德育培养。大课间体育是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在老师的组织下按班级分小组有序进行的活动,且学生在音乐的节拍中舒展身姿,不仅是力与技巧的显示,也是美的展示;同时也是师与生、生与生两者之间共同交流、共同协作的活动,它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共同协作的思想情操。
在研究方法上:
1、通过论证筛选法,构建生活的文化、健康的、快乐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课间体育活动课题研究彻底改变了传流的单调乏味的“一日一操”的模式,从构建生活的、文化的、快乐的、健康的和课程的角度来考虑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研究内容与形式,突出教育特色。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课程设置等客观实际情况,在校开展“四操”即住校生的早操,第二节课后的眼保健操,第四节课后课间操及活动后的徒手操。在课间操与徒手操间有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项目活动。
除“早操”外,构建了较大众化与较为学生认可的一些较好项目,他们是球类运动项目(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快乐运动项目;(拔河、攀岩、接力赛、呼拉圈等);校情特色运动项目(打沙包、游戏、助跑摸高等)。
2、采用问卷调查对实验效果实行定行评价。
在实验前后根据研究内容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此作为对实验内容与效果进行定性分析及评价的依据之一。问卷调查的对象有学生、学生家长、教师等。调查分两部分。一是基础调查,即在课题实验研究启动前,对学生的基础活动,心理状况,对进行体育活动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运动的兴趣爱好、认识等进行调查。从调要统计效果看,全部学生都较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二是综合及效果调查,即在启动大课间课题研究活动一段时间后,对进行活动的项目,实施后的效果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调查,就安排与活动情况征求专家意见,接受名师指导,改进课题研究的方法,还运用了信息共享,系统管理等方法与网络资源优势了解研究动态与研究情况,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特点出发,融传统的课间操于一体,构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即是必需的,以是必行的。以“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程资源的创新、整合与开发利用,符合《新课标》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正是《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所倡导的理念与要求。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期报告格式文本】推荐阅读:
景县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通知06-14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实施细则09-10
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6-2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07-05
科学社团课题结题报告08-28
科学史教育调查报告08-02
社会科学课题开题报告10-01
科学小课题研究报告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