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阅读

2024-06-21

断句阅读(精选7篇)

断句阅读 篇1

一、特殊的文言词语

1.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文章停顿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乎、哉、也、矣、欤、焉、耳、邪”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此外,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久之等表示时间的词,常用在句首。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1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可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可置于分句句首的虚词有“以、则、而、故”。据此,考生可以断句如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代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考生可以据此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例2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例2中有“亡”“入”“吊”三个动词,据此可以将其断成两个句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四种特殊句式,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也可以帮助断句。如判断句的常见标志为“……者……也”,考生应该在“者”后断句。

此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3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是非常明显的标志,考生据此可以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断句题解答技巧

从根本上讲,扎实的古文基础是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同学们平时要大量诵读经典古文,培养自己的语感。古文功底深厚了,断句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当然,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也有助于提高答题能力。

1. 断句前先通览全文,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

有的同学喜欢读一句断一句,不能从语段的整体意思出发去解题,这不是明智的方式。只有在语段的基本意思的指引下解析语段,才能做到纲举目张,避免出现“得以自资父兄”之类的根本性错误。

2. 充分利用整句的特点断句。

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整句,或对偶,或排比,或顶真,前后照应,句式整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命题人也喜欢选用这种形式的语段作为命题材料。比如4月北京市海淀区高考模拟卷第11题的答案: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 / 应之以治则吉 / 应之以乱则凶 / 强本而节用 / 则天不能贫 / 养备而动时 / 则天不能病 / 循道而不贰 / 则天不能祸 / 受时与治世同 / 而殃祸与治世异 / 不可以怨天 / 其道然也

(选自《荀子》)

3. 根据虚词的位置断句。

一般来说,同学们在答题时应注意虚词的以下几种情况:

“夫、若夫、且夫、盖、故(是故)、是以、然则、向使、顷之、既而、寻、旋、无(亡)何、未几、已而、俄而”等常在句首;

“也、矣、与(欤)、邪(耶)、焉、哉、乎、耳”等常置句尾;

“以、而、于、则”等常在句中;

“曰、云”等叙述人物对话的虚词常常要与其后的句子断开;

“嗟夫、呜呼”等叹词,独立成句,前后都应断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常常有句末两个甚至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比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中的“乎哉”是句末两个语气词连用,“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是句末三个语气词连用。此类虚词还有“也与(欤)”“也哉”“已乎”“矣乎”“而已矣”等。

4.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

“……之谓也”肯定在句末,如“夫子之谓也”;

“此之谓……”肯定放在句首,如“此之谓失其本心”;

“……孰与……”前后肯定都紧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虽然”后面肯定断,如“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

“然而”后面肯定不断,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关于常见的文言文固定结构,笔者有专文整理,见本刊第1期。)

5. 熟悉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专有名词(如官名、人名、教育术语、官务术语等)有利于断句。

官名如:起居郎、洗马、起居注、二千石、殿中侍御史、左拾遗、太子少保等。

人名如:靖节先生(陶渊明)、范文正公(范仲淹)、柳子厚(柳宗元)、欧阳永叔(欧阳修)、杜子美(杜甫)、易安居士(李清照)、王临川(王安石)等。

教育术语如: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第、乡学、祭酒、诸生等。

官务术语如:下车(到任)、视事(任职)、行部(巡视所辖之地)、洗沐(例行的公假)、乞骸骨(告老还乡)等。

断句阅读 篇2

2002年以前,高考对翻译题的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2003年开始,主要采用主观题的形式。2004年开始,北京卷等新增文言断句考查。广东省2006、2007、2008、2009年连续四年考查了“文言断句”。开始,“文言断句”和“翻译句子”一般共9分:“文言断句”1题3分,“翻译句子”2题6分,2008年和2009年广东卷这一部分考查共10分,其中断句为4分。

一、文言断句题的答题技巧

拿到一个文言文段,先不要急着进入断句,而应该先通读完全篇,大体上搞清这个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比如说文体,不同的文体往往表达的顺序、采用的方法乃至语言风格不同,确定了文体可以帮助断句。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

1.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2. 找虚词,定句读。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

于是余有叹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段中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3. 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4. 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5. 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谋攻》中“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是先总后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这是先分后总。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文言翻译的答题技巧

(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在考试中,考生重点要注意前面两点。

(二)翻译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注意文中的关键字(如涉及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的地方);注意特殊文言句式和固定的文言结构,根据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高考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

2. 字字落实。

在进行文言翻译中,要做到“字字落实”,即关注到句中的每一个字。当然,这些字也应根据不同情况情况处理,“落实”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以保留不变。

(2)删。“删”就是删除。某些文言助词,现代汉语无对等的词语进行翻译,而删除后又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即可以删除。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中,“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句中语气助词,二者均无实义,可删除。

(3)换。即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女、汝”等换成“你”,把“子、吾子”等换成“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兵”应换成“兵器”,“利”应换成“锋利”,“弊”应换成“弊病”“毛病”等。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指这一类“字”的落实。

(4)“对”就是对译。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的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的词,所以,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双音节词。比如“势”,在“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中,可对译的双音词为“局势”,在“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中,可对译为“优势”,在“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中,可对译为“趋势”。

(5)“补”就是补充。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略主语、宾语(包括介宾短语的宾语)以及介词“于”等,翻译时应该根据语义补出,并将其加上括号。

(6)“调”就是调整语序,我们把文言文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句式称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

(7)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翻译。

“留、对、换、删”是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前者需要掌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活用和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后者需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审、切、连、誊。

(1)审。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激起自己的有意注意。

(2)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文介绍的六种翻译方法逐一加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还要做到“三清”与“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巩固与提高

(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久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

(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①(太后)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②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或: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文言断句教案 篇3

一、导入

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 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为:从前有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信中写道: 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 财主家一看欣然同意。他认为: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 这么好的条件哪里找?但娶回新娘竟是一个麻子,黑脸,秃头, 于是找秀才理论去。秀才却说:我在信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此女麻脸 /无头发 /乌黑皮肤 /白白痴痴 /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另外又有一个故事,说有位教书先生热心教穷人的孩子读书,而且卓有成效,地主知道了,也要请他教自己的孩子。他就提出条件,并写在纸上,说:“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吝啬地主一看,请这位先生很合算,就答应了。每天给先生吃青菜豆腐,而且许久也不付钱。一天,先生忽向地主提出要吃鸡鸭鱼肉,还要讨钱。地主拿出当时写的合同说:“你不是不要鸡鸭鱼肉。也不要钱吗?”先生说“你呀,全读错了。”先生读了一遍合同,地主听了目瞪口呆。

先生是怎么读的呢?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可见,有时不同的点断,表达的意思也就改变了。

二、明确目标

对我们来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察。不仅07、08、09高考试题涉及文言文断句,2010年的课改后第一次高考试题也考查了文言文断句。

这堂课我们就结合前面复习中所学到的有关文言知识,探讨如何对文言文进行断句。

三、短句的方法: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通读文段,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先易后难,前追后究,逐步缩小范围。

这里的“易”就是凭语感,凭规律,今天我们就介绍几种规律和方法,把断句化难为易。

(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做材料一练习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小结:这里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二)找虚词,定句读。

1例如《游褒禅山记》——学生读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是凭借什么词断的句子?虚词 其中的虚词

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 句首的有:夫;

分句首的有:以、则、而、故。

2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现在我们积累一些常见标志性词:

句首标志词

发语词:夫、盖、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

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

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句尾标志词: 者、也、矣、哉、耳、乎、焉等

对话标志词:曰、云、言、道、白、对、谓等 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做材料二

(投影)(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就连慈爱的母亲都不相信他了。

(三)找顶真,定句读

1例:“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问:这两句断句有什么特点。

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顶真。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材料三

看05高考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山”与“山”形成显性前后相承关系,而“山北峰”与“峰北寺”则形成隐性相承关系。

(四)据排偶,定句读学生读例子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些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3 材料四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五)依总分,定句读材料五:

故知胜有五 /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 识众寡之用者胜

/上下同欲者胜 / 以虞待不虞者胜 /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老而无妻曰鳏 / 老而无夫曰寡 / 老而无子曰独 / 幼而无父曰孤 / 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2归纳: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总分结构。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材料六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天子尝欲教子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第一处引语以“对曰”为标志,说话者为“骠骑将军”,内容为“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结束。

第二处引语也是以“对曰”为标志,说话者仍是“骠骑将军”,内容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参考译文:骠骑将军的为人,话语不多,从不随便多言多语泄漏机密,他作战有勇气,一往无前。皇帝曾经要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看用兵方法谋略怎样就行,不必学古人兵法。”天子给他建造住宅,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还没消灭,没法考虑家的事!”因此,皇帝更加重视喜爱他了。

(七)看句式,定句读

常见的固定句式:

……者……也

不亦……乎

何……之有

如……何

奈……何

无乃……乎等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板书:文言断句

找名代,定句读

依总分,定句读

找虚词,定句读

对话、引文,定句读

找顶真,定句读

看句式,定句读

据排偶,定句读

通读文段,先易后难,前追后究

三、综合练习

一、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亡,走失)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将,动词,带领)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参考译文】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救赵却吝惜粮食,为国家的长远考虑,这样是不对的。”

三、读书 / 始读未知有疑 / 其次则渐渐有疑 / 中则节节是疑 / 过了这一番 / 疑渐渐释 / 以至融会贯通 / 都无可疑 / 始是学 / 云 / 无疑者须要有疑 / 有疑者却要无疑。

四、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五、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用网不能逮住它,用钩不能牵住它,一旦跳荡离开了海水,蚂蚁就可以称心如意的把它吃掉了。现在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啊。您如果能长久的有齐国的保护,还要小小的薛城做什么呢?

六、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参考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 5 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武王坚定地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君子少言寡语,但句句中的,小人夸夸其谈,往往言之无物。君子做学问,耳听见了,就记在心里,并时刻以行动去践行;君子治理事情,开始的时候很微小,最后达到极高的程度。君子很少考虑顺利的方面,对于一切的困难却考虑的周全,君子有所求的时候会有选择的去求人,而无论什么人有求于君子,君子都会帮助。君子富有的时候并不表露,依然和没有什么一样。

断句与翻译 篇4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断句: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翻译: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与微之书 白居易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牵到)乘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蹔生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 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 如何 天实为之,谓之奈何!断句: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蹔生.翻译: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竞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翻译: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训俭示康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断句: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翻译:一般的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把它当作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恭顺,不如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士人有志于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羞耻的,(这种人是)不值得同(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当作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相互讥讽议论。唉,(真)奇怪呀!‛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断句: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翻译: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质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教条示龙场诸生—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觉得不如)遂馁(没有勇气)于改过从善之心

断句: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

翻译:说到过失,虽然大贤人也不至于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没有过失,可是注重在能够改过。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于廉耻忠信的德行吗?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吗?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或者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能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勤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固然是不可以不极力的悔过;但是也不应当因此自卑,以至于没有了充分地改过就善的心了。先妣事略 归有光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对妇人总称)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牙齿不齐,比喻意见相抵)乃喜

断句: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翻译: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志向)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断句: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翻译: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晁错论 苏轼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断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翻译: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读孟尝君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首领)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拥有,占有)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断句: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翻译: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值得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断句: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翻译: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信陵君救赵论 唐顺之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君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断句: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翻译: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答苏武书 李陵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刚装上新笼头)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断句: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翻译:子卿!人们的相互了解,贵在相互知心。前一封信匆忙写成,没有能够充分表达我的心情,所以再作简略叙述。

断句原文及赏析 篇5

原文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译文

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注释

花木:花和树。

近水:靠近水的地方。

赏析

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范仲淹是宋朝时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他学问很好,能诗能文。他写的《岳阳楼记》十分著名,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范仲淹曾多次在朝廷担任要职,也曾镇守过地方。有一段时间,他镇守杭州。任职期间对手下的人都有所推荐,不少人得到了提拔或晋升,大家对他都很满意。

这时候,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无论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的都一个个得到了升迁,而自己却没人理睬,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担心自己一定是被这位范大人遗忘了。怎么办呢?直接去找范大人吧,是去争官位,又不便说。不说吧,心里又很不平衡。为此,他心情非常沉重。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来,这就是写首诗去向范大人请教,实际上去提醒他:千万别忘了自己!想到这里,苏麟高兴起来,他赶忙拿出纸认真地写了首诗,并将诗句呈给了范仲淹,很虚心地请他赐教。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他吟诵着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是呀!怎么能把他忘了呢?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苏麟的这首诗,因为只写了两句,所以称为“断句”。“易为春”,后来演变为“易逢春”、“早逢春”。

苏麟

文言断句妙法 篇6

【解题方法】

1.通读语段

平时学习中,应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通过熟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大体上弄清这个文言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比如说文体,不同的文体往往表达的顺序、采用的方法乃至语言风格不同,确定了文体之后就可以帮助断句。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

断句时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之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抓住名词

抓住名词,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例1: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诸葛亮集》)

在这里,用找名词的方法断句最快。先用横线画出“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4个人物,“渭滨”“关中”两个地名,“军师”一个官职;再找出动词“次”“震动”“惧”“战”“遣”“为”,文意也就基本把握了,断句也就不难了。

3.找准动词

动词(包括其他活用动词)多作谓语,往往是句子的核心,其前可牵连主语和状语,其后可连带宾语和补语,抓住动词就可以牵前连后较大范围地分析出短语,就可以确定应该断句的地方。

例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例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上述两例加点的都是动词,并且在句中全作谓语,抓住这些动词就可以连带它的前后成分,能较大范围地分析出短语来,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划分开,自然就能断句。

4.看清标志

首先是虚词标志。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如发语词等句首虚词:夫、盖、初、唯、斯等。它们常常用在句子的开头。

对话标志的词语:曰、云、言等。这些都属于我们现在说的对话提示语,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等。它们常用在句末,后面一般要断开。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所连接的是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联系的前后很紧密,一般在其前不断开,但是如果“而”是连接的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其前面要断开。

其他的如:以、于、为、则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有时放在句首,它的前面需要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一般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之前一般要断句。

例4: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5: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

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到虚词,断句也就不难了。

5.参考句式

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特点来断句。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例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例7: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上面句子中的“不……乎”和“其……邪”这两种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6.辨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8: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断句。

例9:“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几句话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跟踪训练】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1.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2.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3.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4.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5.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6.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参考答案】

1.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2.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3.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4.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5.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6.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文言文断句8 篇7

1.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2.陶母责子退鲊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4.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5.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原文: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译文: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6、孟子对滕文公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原文: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7、晏子论社鼠

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原文:景公问晏子曰:“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译文: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这就是国家的社鼠啊。8.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上一篇:点钞大赛策划方案下一篇:正师风铸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