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申办报告

2024-08-29

技师学院申办报告(共8篇)

技师学院申办报告 篇1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攀枝花技师学院

可行性论证报告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四川省首批高职院校,地处中国钢铁钒钛之都——四川省攀枝花市。学院以服务攀钢,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宗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办学思想指引下,踏实办学,精心育人,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和攀钢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历经35年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之路,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川省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优化和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在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重点组建10所技师学院的重大举措,为促进学院深入推进职业资格考核制度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加大力度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提高学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造就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学院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举办技师学院的意见》文件精神,在深入分析四川省高技能人才需求、攀枝花市钢铁钒钛产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现有基础和条件,认真制定了学院设立攀枝花技师学院的发展规划,并聘请专家多方论证,认为学院具备良好的设立技师学院的条件,现提出如下可行性论证报告。

一、学院概况

学院于1973年11月开始建校。先后创建了“攀钢冶金工业学校”、“攀枝花冶金职工大学”、“攀钢技校”,并先后合并组建攀钢职教中心,又先后合并“攀矿中专”、“攀矿技校”、“攀钢向阳职工培训学校”等办学实体。2001年成功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了一座初具现代化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担负起了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办学以来,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毕业生3.6万余人、实施了3.3万余人次的职业培训。

学院占地891.5亩,其中,马家田校区570.4亩,金江校区313.7亩,江北校区7.4亩;校舍面积178405m2;固定资产(不含土地资产)原值达1.2944亿元。建有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校园网;图书馆藏书41.3万册;建有400m和300m塑胶跑道绿茵运动场各一个,标准游泳池两个,运动场面积46406.26m2。

学院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7963人,其中,全日制学历教育5539人,成人学历教育1575人。各类培训849人(2007年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共计3046人次)。有教职员工6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含在读)教师68人,高级技术职务教师133人,双师素质教师88人,兼职教师120人。每年还有1-2名外籍教师在校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学院设有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子电气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实验实训部等7个教学业务部门。开设有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6个专业。学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现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1门。2006年4月,学院通过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

二、设立技师学院的必要性

(一)四川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发展优势产业的需要

“十五”期间,四川经济总量完成了一次升位:从全国第十位升至第九位,其根本动力来自工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超过50%。工业加速态势显现,和“九五”比,快5.5个百分点;和全国比,快5个百分点;近3年和本世纪初比,发展速度更快。工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四川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依靠工业经济的做大做强,构建强大的增长点、增长极。《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全面繁荣。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川省把钢铁钒钛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确定为三大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建设。“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正当工业强省战略的东风吹遍四川大地的时候,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亦突显出来。《四川省钢铁钒钛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和《四川省文化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出涉及生产管理、环保管理、电气工程、冶金物化、钒铁原料工、钛液制备工、集成电路、软件、网络、数控加工设备操作人员、市场营销、项目管理、数控工艺、数控车工、人力资源部主管、会展旅游教师等300余个主要岗位均紧缺高级技能人才。其中,钢铁钒钛产业现人才总量约为20.9万人,占全省工业人才的8.9%,其中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师)比例偏低;由于受区位、经济、社会综合条件限制,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较低,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不足,高技术开发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之间人才竞争激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四川钢铁钒钛产业特别需要职业素质高、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知识、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决策能力的复合型高级经营管理者;本行业国内依靠用至国际知名的、具有相当竞争力的高级专家和一大批国内外客座专家;熟练掌握新技术、具有专门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强力培养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迫在眉捷。

学院办学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职业培训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开设有钢铁冶金、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35个专业,学院作为四川唯一的机电和冶金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培养钢铁钒钛类高技能人才的特殊优势,并在培养电子信息、旅游、管理等四川省优势产业所需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突出能力。学院义不容辞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二)攀枝花市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需要

钒钛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化工、医学等诸多领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其人均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钒和钛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钒钛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我国进一步把发展钒钛产业列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根据我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的精神,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200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加强东西互动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钒钛资源等对全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四川省政府多次表示大力支持钒钛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大力推进钒钛磁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尽快把攀西地区建成世界级的钒钛产业基地”。攀枝花市也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写入“十一五”规划中,并确立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的新目标:到2010年,钒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5%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钛资源回收率达到20%以上,突破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新流程和高钛型高钛渣提钒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到2015年将钛资源回收率提高到40%以上,到2010年钛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最终建成全球最大的涵盖钛原料、钛白粉和钛金属、钛材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攀枝花市被誉为“中国钒钛之都”,钒、钛资源储量丰富,在国内、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世界罕见的超大金属矿床,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钒钛磁铁矿资源总量达98亿吨,其中,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1%,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钒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6.25万亿美元,钛资源的价值更为可观。攀枝花已初步形成了以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钒制品生产商攀钢(集团)公司为主体、国有和民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组成的17家钒制品产业集群,可规模生产钒渣、钒氧化物、钒氮合金、钒铁等系列产品,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钒原料约占全国的74%左右,钒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占世界的18%,钒制品年销售收入约23亿元。攀枝花现有50多户企业组成的钛产业集群,具有钛渣、钛精矿、钛白粉、钛铁、纳米钛白等系列产品规模生产能力,其钛精矿产量达100万吨,钛白粉产量约7万吨,成为全国最大钛精矿供应基地,产量占全国40%以上,年销售收入约11亿元。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由攀枝花乃至全国最大的钒钛生产企业攀钢投资举办的攀枝花市唯一的一所高职学院,理所当然、义不容辞为钒钛产业的发展培养所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为中国钒钛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三)攀钢做强、做大的需要

攀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是西部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攀钢以其世界领先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技术,在我国钢铁工业中享有独特地位,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四十多年来,攀钢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钢铁钒钛产业跨越式发展,已经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化钢铁钒钛企业集团。“十一五”期间,攀钢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的步伐,“十一五”期末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近期攀钢将在西昌地区建设一个400万吨左右的钒钛钢铁新基地,其中包括拟建设360万吨1780mm热轧板卷等产品深加工项目。从攀钢目前的人才结构看,存在高技能人才结构断层问题。攀钢是学院的依托,学院是攀钢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攀钢过去的发展依赖于学院培养的人才,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学院提供的人才支撑。

三、设立技师学院的可行性

(一)办学条件良好

学院现有62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48个主要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及电教等大型教学设备总值3200万元。大多数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装备较为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训场所。电工电子电机多功能综合实验台、电工实验台、德国PLC西门子S7—300系统等部分装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较为先进。2005年8月,学院的理化、机械基础、电工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电气技术等五个实验室全部通过四川省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成为了全省最早通过该项评估的高职院校之一。学院投资16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达15000m2的实训大楼,并已投入使用,很好地整合了实验、实训设施和设备,形成了系统优势;近3年,新增1000多万元,用于增加教学仪器设备;采用BOT方式引资2113万元,新建16563m2学生公寓两栋,并对教学楼、学生宿舍楼进行了改造;学院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性实训基地获得了中央财政200万元支持,成为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攀钢投入140万元的配套资金,用于该项目建设。

(二)办学定位准确、领导能力领先

学院领导班子现有成员6人,平均年龄47岁,大学本科学历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学院领导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的领导力、执行力、学习力、创造力。班子成员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具有多年领导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经历,是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班子的办学理念先进,战略规划、实施和资源整合能力强,是学院综合实力提升的统筹者,长期从事学院教学及管理工作,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勇于开拓创新的管理者。

学院领导班子一直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攀钢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作为办学目标;以“服务攀钢,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宗旨;制定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以四川省为中心,以钢铁钒钛产业为重点,面向全国,为四川乃至全国的钢铁钒钛产业和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学院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产业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科(教)研管理和目标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

学院领导班子被四川省委组织部考核评为“四好班子”,学院先后获得“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职教学会授予的“东西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攀枝花市创建文明城市示范单位”、“攀枝花市校风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

学院是攀钢举办的,学院与攀钢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攀钢每年都要给予学院大量的经费支持,仅从2001年至2007年,攀钢就累计为学院投入23267万元,保证了学院办学条件居于较先进水平。学院与攀钢的联系没有只限于攀钢投资办学,而是秉持“校企双赢”的理念,与企业多方面多层次地合作,形成了“校企一体,共育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

1、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攀钢积极支持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每年都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多年的建设,学院现有冶金类、电气类、电子类、控制类、机械类、焊接类、驾修类、艺体类等校内实训基地,大多数专业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装备较为先进、软硬件配套的实训场所。部分装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较为先进,如,电工电子电机多功能综合实验台、电工实验台、德国PLC西门子S7—300系统等。不少设备与生产现场较为接近。如,机械加工、钳工拆装、电工钳式吊车控制系统、高低压供配电系统、家电维修等。现在,攀钢投资1500万元修建的15000m2的实训大楼和新添置的价值近300万元的实验实训设备已投入使用。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学院学生实验实训的场所,也是企业职工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共享。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攀钢作为中国大型钢铁联合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先进,生产管理科学,工种齐全,人才丰富,是学院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20多年前,在攀钢技校初创之时,实习场所缺乏,时任攀钢总经理的黎明就对各厂矿说:“攀钢的厂矿都是技校的实习厂”。今天,学院突破了以前一昧依靠行政手段,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方式,强调“校企双赢”,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系,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通过向企业专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科技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生产一线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此外,实训教师或相关的专业教师也可与企业联系,在双方长期合作产生的信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协作,拟定“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与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西昌新钢业股份公司、江阴联合铁钢有限公司、攀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攀宏钒制品厂、攀钢轨梁厂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生产性实训基地。

2、学院与企业相互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源

学院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学院近三年就为企业输送了2754余名毕业生,分别就职于攀钢各厂矿、分子公司、宁波钢铁、浙江甬金、张家港浦项、LG电子、西昌新钢业集团等公司。这些公司己经连续多年到我院选用毕业生,就业学生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同类高校中我院就业率名列前茅,近三年毕业生当年年底平均就业率均超90%。

学院为企业提高职工职业素质:学院承担了企业的多项职工培训,涉及冶金行业工种高级技师在职培养、冶炼工种技能提高脱产轮训、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人技师继续教育综合类培训、经营管理干部轮训、工人高级机加工培训等项目。2001至2006年共培训职工达16930人次,技能鉴定达12605人次。学院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企业参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人才:学院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采取定点挂职于一个企业,进行现场锻炼的方式,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同时,企业作为学院的人力资源补给地,也不断地为学院提供技术人才,尤其攀钢,已成为学院重要的人才库。仅冶金技术专业目前就从企业聘请了多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级高工2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3人。这些兼职教师的到来非常有力地增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学院吸纳了企业管理制度的精髓,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等观念,推进了学院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接轨,按照IS09000 国际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建立了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学院在攀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下,结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入手,全方位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提炼出了“求真知、做真人”的办学价值观、“奉献、超越、发展”的办学理念、“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校园精神、“走改革之路、办特色学校、创一流水平”的办学方针等校园文化理念和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院以向企业输送人才、培训企业职工的途径把校园文化传播到企业,让企业从文化的深层层面认识学院,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企业内部逐渐衔接、吸收、乃至融合,推向进一步的发展。

(四)教育教学改革领先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以教育资源为基础,兼顾专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做到‘宽窄结合、以宽为主’”的原则,努力进行专业建设。学院现有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1个,四川省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2个,院级教改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改成果在2004年获得了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该专业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学院按照“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能满足培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素质要求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以突出“应用性”、加强“针对性”为原则,进行课程建设。理论教学体系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注重培养各专业毕业生需要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与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课程体系中有机融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在课时安排上,减少理论课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1门,在建的院级精品课程10门。

强化企业参与,建立主动适应机制和系统保障。学院建立了以社会用人单位相关人员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就业为导向、紧扣需求设置专业。主动与企业联系,取得企业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企业参与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学生实习实训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定“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攀钢也以政策支持,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保障。

学院始终坚持“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的办学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依托“企校一体”的办学优势,在充分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思路,对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学生职业技能得到了大大提高。多年来,学院坚持素质教育。早在20年前,就创造性地提炼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劳动育人、活动育人”的“六育人”机制,并提出以“六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创建并完善了以“六育人”机制为核心的“大育人”观,成功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大育人”格局。不仅强调强调育人活动和效果的延续性和终身性,而且强调全方位渗透和育人活动整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人文性。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毕业生在岗位上干得十分出色,深受用人单位的重用和肯定。

(五)职业培训经验丰富、成效显著

学院根据攀钢生产、经营和管理对人才的需求,面向攀钢职工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别、多专业、多工种和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职业培训。培训质量不断提升,效果显著,得到了(集团)公司职能部门、送培单位和参培职工充分肯定。培训层次包含有干部培训、初中高级工培训、技师培训和高级技师培训等;类别上有文化达标培训、素质提高培训和技能培训等。培训的专业和工种涵盖了攀钢主要专业和工种。学院除常年开设有30多个培训班外,还在瓜子坪、向阳村设有两个以培训服务为主的独立办学点。同时,为满足各厂矿的具体需要,学院还设有多个驻厂合作办学点。近年来,为满足攀钢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加大了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相当部分的攀钢职工经过培训,已成长为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在生产一线发挥着技术骨干作用。2001至2006年共培训职工达19940人次,技能鉴定达13021人次。

除攀钢外,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中国石油公司攀枝花分公司、北京华联、攀枝花火车站以至周边郊县也是学院的重要培训服务对象。学院有效利用较为先进的设备条件、技术优势,为加快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为攀枝花市教育局、盐边县教育局培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学院组织了针对帮扶对象学校的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举办了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机械制图、艺术等专业的专门培训。近两年,先后为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培训教师近200人,完成企业和学生技能鉴定12605人次。对促进其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六)有充足、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

攀钢历来重视教育,无论效益好坏,均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尤其是在学院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后,攀钢更重视对学院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年初即为学院拨入足额的费用,保证达到本省制定的生均培养标准。34年来,攀钢为学院累计投入经费近5亿元。仅2002年至今,攀钢就累计为学院投入20000余万元,保证了学院办学条件居于较先进水平。公司除了按照计划及时划拨经费给学院外,还指导和协助学院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学院自筹经费历年上升,2004年学院自筹资金1539万元,2005年学院自筹资金2244万元,2006年和2007年学院自筹资金均有增加,分别达到2477万元和2785万元。

四、技师学院2008年——2012年的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宗旨,以市场和攀钢对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中心,全面推进现有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体系。创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职业资格培养考核制度与高校学历培养相结合,实现一专多能、技能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发展目标

把技师学院建设成为立足攀钢、服务攀枝花市及四川省内各冶金企业,为四川省钢铁钒钛优势产业的发展以及四川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培养造就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攀枝花市、四川省以冶金类为主,兼顾其它四川省紧缺人才类别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三)具体设想

1、学科门类的设置

技师学院主要培养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师,暂设冶金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管理工程等五类学科。

2、生源、学制及规模

到2012年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以上,其中,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达1200人以上,开展企业在职职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提高培训每年至少500人次。

高级技工:主要招收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人员。学制为2-3年。

预备技师:主要招收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制为2-3年。部分知识技能型职业,可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为4年。

技师或高级技师:主要招收企业在职职工中已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有生产服务一线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

职业培训:招收企业在职职工开办高技能人才技能提高班、技师班。

3、培养目标与就业

培养适应企业、行业、地方经济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同时,学院将在巩固原有就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开拓新的就业基地,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推荐等工作,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创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技师学院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技师学院致力于创新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校企融合的广度,促进工学结合向纵深发展。

(1)完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

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如何在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养、科研开发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和类型。

(2)丰富“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深度融合,工厂与学校紧密结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靠市场和企业需求,做到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

在课程建设上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设立课程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确立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实施上加强实践教学,正确处理“学”与“做”的关系,实施“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分阶段完成学业”、“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在学生管理上根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对人才的要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修订完善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并对学生进行管。在教学评价上以企业评价为导向。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以市场、企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3)创新“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确立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健全双方需求合拍的驱动机制、互利互惠多赢的利益机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平衡机制、动态发展的调整更新机制、校企双方参与评估的考核机制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校企双方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切实避免“校热企冷”现象。

5、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建立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打破现有高职学科体系型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体现工学交替,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体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能力培养与职业标准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以市场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本位、工作过程为中心,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企业技术标准、行业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课程等步骤,使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体现社会的需要;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把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统一,体现职业工作的需要。

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集中建设一批“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课程结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以双师型教师队伍、仿真和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课程保障”的课程。

6、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利用5年的时间,建立一支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专兼教师队伍。使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占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50%以上,具有技师职业资格及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达20%以上,从企业中聘请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30%。

通过校企合作一体化教育的实施,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建立起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面向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教学、生产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从而建设一支具备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结构优化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

7、积极探索技师学院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

技师学院录取的学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资格培养考核制度,学生修完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后除获得本技师学院的毕业证外,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探索技师学院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使技师学院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可以套读大专甚至本科,从而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证书。技师学院将充分利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优良高职教育条件,建立技师学院学生套读大专的制度,为技师学院的学生提供便利的套读大专的条件。并积极联系其它普通高等院校,为技师学院的学生套读本科创造条件。

8、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制度

改变现有高职的考试考核制度,建立以考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人才考核制度,注重考察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以及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摆脱现有高职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形成多样化的职业能力考核方式。探索按照职业活动分阶段进行考核的模式。严格高技能人才考核制度,提高考核水平。实施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保证在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设立技师学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对设立工作的组织领导,使设立技师学院工作有序进行,确保设立目标的实现,学院将强化设立技师组织保障。一是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其它院领导为成员的设立技师学院领导小组。二是由主管部门攀钢以及攀枝花市教育局、省教育厅、行业重点企业共同组成设立技师学院指导领导小组。三是设立技师学院建设办公室。四是在学院有关部门成立技师学院工作小组。

(二)机制与体制保障

1.成立技师学院协调指导委员会。成立由攀钢集团公司、攀枝花市政府、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以及学院组成的技师学院协调委员会,与攀枝花市建立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密切联系,协调各方关系,定期听取学院关于设立技师学院情况的汇报,并研究解决学院设立和运作中的问题。

2.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共育高技能人才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办学优势,主动融入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充分共享企业资源,切实实现校企互利双赢,为“双师”素质专兼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搭建平台。

3.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搭建企业专家参与技师学院各方面建设的平台,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吻合。

4.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兼职教师动态管理制度,建设由高水平、具有高级职业资格和技师资格、“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5.制定量化考核办法和细则,实行目标管理,明晰项目建设相关部门的责任、权限和任务,奖惩兑现,确保设立技师学院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制订“设立技师学院实施管理办法”,使技师学院建设工作有标准、有规范,建设成果具有创新性、先进性。

(四)资金保障

攀钢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为学院划拨经费,保障学院运作良好并具有相当优势。此外,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收取学生学费与多种渠道创收作为经费的补充。

技师学院申办报告 篇2

学院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均坚持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技能培训特色。学院从改革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入手,加强实训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实验、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不少于50%,同时大面积试点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学院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新生劳动力、现退役军人、两后生(初中后和高中后)、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不同社会群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已发展成为集技工教育、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实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特别职业培训、先进制造业综合实训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为本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在南京技师学院展开,调查目的有二:一是了解目前实训设备管理的现状;二是通过了解实训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对策。

二、调查内容

本调查通过结合南京技师学院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实训设备的配置、实训设备项目化管理、实训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设备的共享机制等问题为重点。找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建立适合职业类学校实训设备使用管理的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调查对象及相关信息

南京技师学院的培养目标方面强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根据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培养学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习到工作所需的设备,也就是说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数量充足且先进的实训设备。

“十二五”期间,学院投入7560.5万元,建成集数控加工、电气控制、信息电子、汽车制造与维修、通用焊接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南京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学院实训设备总投入达1.2亿元,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其中实训室、一体化教室115间,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实习、实验设备11163台套。数控技术设备齐全,共有3245台(套),总值6935万元,其中五轴连动加工中心10台,四轴连动加工中心22台。校内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0人进行实训实习,年技能培训量可达1.5万人次,技能鉴定量可达7000人次。

四、调查时间

第一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7月,完成文献资料搜集;

第二阶段:2015年8月至2015年9月,完成调查及访谈提纲工作;

第三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1月,完成实地调查工作;

第四阶段: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工作。

五、调查方式

(一)文献分析法

本论文将围绕所选题目,在对国内外有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精读的基础上,坚持客观性、科学性、整体性的原则,对职业技能培训设备管理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资源共享理论等学科知识构建论文框架,以此为本论文提供可靠的理论保证和研究基础。

(二)访谈法

将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式,可依据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提问,受访者可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回答问题。对南京技师学院设备管理的现状进行访谈,得到相关数据和材料。

(三)实地调查法

根据需要实地走访南京技师学院的各相关部门,对实训设备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较为深入的实地调查,使结论尽可能切合实际,保证提出的管理方法的实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六、调查内容

(一)南京技师学院设备使用的管理现状

南京技师学院的实训设备属于国有资产,所以对实训设备的管理也遵循着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所有权属于国家,管理权和使用权属于学校,政府部门按职能监督管理。在日常管理上,学校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即在学院层面财务部门做设备的财务账记录,后勤管理处负责设备的实物账目记录,各系部(使用部门)负责实训设备的日常管理。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实训设备的使用管理呈现出以下状况:

1.实训设备使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训设备使用部门对设备的管理职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领用、出借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且每个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大多是上课教师兼职,实训设备的维护保养、升级开发、拓展使用很难实现。

2.实训设备的维修开支增加大

由于实训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注重实训设备维护维修,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新升级,小问题不注意解决,直到设备无法继续使用时才进行修理,造成了修理费的大量增加。

3.对实训设备使用的结果不关注,缺乏相关的评价制度

实训设备采购回来,使用部门领用设备后,就不再有人关心实训设备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管理情况如何也无人过问。使用效果基本上不做要求和考核,使用效果好坏一个样。

4.实训设备部门专有制

各系部为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特别是示范性专业,为了达到实训设备评估验收标准,各专业购买实训设备后,不再愿意与别的专业共用设备。所以实训设备的使用部门不管是否需要使用实训设备,一旦购买或领用都会将其占为己有,尤其在一些通用设备上,如计算机房。

(二)南京技师学院设备使用的管理问题及成因

1.实训设备使用效率低

在实训设备管理中,重购置轻管理,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淡薄。各部门可以无偿使用和占有教学设备,或者是匆忙的购置实训设备,缺乏充分的论证,购置以后不用或者很少使用,致使部分实训设备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另外,实训设备使用频率不高也会造成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下。有些实训设备仅仅是为了某一项目的建设需要而购置的,项目结束后就闲置不用,有些实训设备一年仅使用一两次,但由于教学需要也必须得购入。由于学校每年都有将近三个月的寒假和暑假,而在假期中实训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学校特有的假期也造成了实训设备的季节性停工使用,最终导致实训设备使用效率低下。

2.实训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管理意识

学院实训设备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领用、调配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虽然学院就实训设备的使用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比如要求有完整的台账档案和使用记录等,但是在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很多部门不按照规定办理,私自变更设备使用人、使用地点,不按规定使用,设备管理部门对领用后的设备不再过问,更没有定期盘点清查,致使有账无物、有物无账和账物不等等情况出现。

3.对实训设备维护维修不重视,造成设备非正常损失

实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实训设备维护维修,不能及时维修和更新升级,造成实训设备的非正常报废而形成损失。

4.实训设备管理机构不健全,设备管理职责不清

实训设备使用管理权分属于不同专业部门,但不同专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导致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造成了实训设备“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

5.实训设备使用的管理水平偏低,管理人员数量及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学院从事实训设备使用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任课教师兼职,稳定性差,且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的实训设备维护保养经验。另外,实训设备管理人员待遇偏低,造成工作不积极,实训设备的升级开发、拓展使用无法实现的局面。

6.对实训设备合理报废渠道不畅

由于学院实训设备属于国有资产,且采购中大多批量集中采购。报废时也是集中报废,报废金额较大。报废审批手续复杂,导致大量的报废设备账务无法核销,设备无处堆放,并且影响到新设备的采购额度。

实训设备使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造成了实训设备使用效率低,存在浪费的现象。如何加强和改善学校实训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是学院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七、建议

南京技师学院实训设备使用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好实训设备资源,使其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为教学实训工作提供设备上的有利支持。为了实现该目标,本调查报告根据学院设备使用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实训设备使用的管理对策:第一,加强实训设备使用的日常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训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为实训设备的管理提供相关的制度依据。第二,建立实训设备的共享制度。第三,强化购置论证工作以促进公平与责任。第四,构建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绩效评估体系。第五,简化设备报废、报损及回收调剂管理。

(一)加强设备使用的日常管理,完善与教学设备使用相关的制度

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是实现实训设备管理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有效、适当的制度能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使相关人员在管理设备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1.明确设备主管部门和职责

设备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管理教学设备,规范使用程序,维护保养好设备,按计划进行检修维修,实施设备升级更新,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力保教学设备的完好无损;同时对教学设备使用管理及效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2.建立完善的实训设备使用档案

实训设备的使用档案主要是记录使用中的设备的相关资料,便于设备管理部门了解实训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分布状态。建立实训设备使用档案具体要求如下:(1)建立设备使用档案,记录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开始使用的日期,使用的部门或专业,设备管理人姓名。(2)填写“设备管理卡”,一式两份,卡片内容与教学设备档案内容一样,一份存设备主管部门,一份存使用部门,使用部门将卡片贴在设备上。

3.制定设备使用人员的职责

实训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与设备使用人员的使用水平相关,学院对实训设备的使用人员使用设备应做出相关要求:(1)使用人员在使用设备前要参加实训设备使用的培训,掌握使用设备的操作要求。学校相关部门要做好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严格实训设备操作规范,提升其设备使用能力,未经培训人员不允许操作。(2)使用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保护好设备,力保设备完整不受损坏,由于设备使用者不听指挥而对设备的误操作而造成了教学设备损坏的,使用者必须照价赔偿。(3)使用设备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关于实训设备使用程序的要求,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经相关部门和领导批准后方可使用。手续不完善或者不办理手续一律不允许使用,否则视为违规处理。

4.明确设备管理员的职责

设备管理员要熟悉设备的管理要求,了解设备的功能,认真贯彻学校实训设备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努力提升实训设备使用管理能力;设备管理员对设备使用状况进行登记,负责建立健全本专业的实训设备的账册,准确掌握所使用的设备的存量情况,账目清晰、准确,进行设备核对工作,做到账实相符;负责实训设备运行的日常维护维修工作;负责设备的安全监控工作,对设备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防止违规操作的发生。

5.制定实训设备使用过程的维修、维护制度

制定实训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日常检查维修制度:要求各使用部门应该对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升级,保证设备功能正常,随时都可以使用,同时通过升级保养,增强设备的各项功能,提高设备的服务能力,从而可以减少教学设备资金的投入,节约成本。

6.工作量记录制度

为了清晰地反映实训设备的日常使用情况,便于对实训设备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学院要建立设备工作量记录制度,主要是规定如何记录设备使用时数,记录的内容包括教学、培训、鉴定共享等时间的详细记录;也包括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等。

7.建立清查制度

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除了平时对实训设备使用状况进行登记外,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设备的清查,如发现毁损、数量、规格不符,功能不合格时,查明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账、物、卡相符,防止教学设备的流失。同时相关部门还应核实教学设备使用的方向是否符合原申请的使用要求,使用管理是否符合要求。清查结束后登记清查结果及处理意见,作为评价教学设备使用管理的业绩参考依据。

8.运用MIS系统,实现动态管理

运用专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科学地管理学校的实训设备,记录设备使用期间的各项相关事项,比如设备使用档案的信息、保管人变更、维修保养等事项信息的电子记录,变资产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为实现实训设备的调剂使用和资源共享提供技术帮助。

(二)建立实训设备的共享制度

南京技师学院的实训设备既是全日教学用设备,也是南京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的公共实训设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约投资、减少浪费,提高仪器设备和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和利用率,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是学院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打破系、学科、专业的界限,根据各专业学科的教学科研任务,对全校的教学设备进行统筹管理和调配。对实训基地进行分类、合并,重新组合,建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实现对现有设备的充分利用。这样,不仅可以使现有设备和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得以成倍提高,节约投资,减少重复购置,而且还可以加速实训基地的建设步伐,提高实训基地的先进性,更好地完成实训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完善企业与学院之间的设备有效运用。多种形式的校企教学设备资源共享,共建校内、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或者通过企业承担学生实训实习是双赢的行为体现在: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节约大量的实训实习设备和材料资金,在目前教学设备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学校集中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培养更好水平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实现其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的教学定位。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减少了培训成本,在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形势下,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强化购置论证工作以促进公平与责任

为实现实训设备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实训设备的优势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必须加强对设备申报计划的论证,重点解决购置设备的品类,以及是否该购置以及如何实现设备资源共享,打破实训设备条块分割、封闭管理的格局,避免重复购置设备;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设备占有局面,切实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投资效益。

(四)构建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绩效评估体系

通过运用相应的评价指标,以指标形式反映设备使用管理的效果,判断评价教学设备使用管理的优劣,实现对教学设备使用效果的量化考核。学院对实训设备使用的考核结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制定与实训设备使用管理相关的奖惩措施。设备管理绩效好的部门应该予以奖励,并作为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与部门、个人的绩效工资挂钩。

(五)简化设备报废、报损及回收调剂管理。

设备调剂与报废管理是仪器设备管理内容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确保国有资产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并且不流失的重要手段。但合理的简化程序更有利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

参考文献

技师学院申办报告 篇3

第一部分:调查概况

调查主题:90后技校生的消费观念

调查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升。90后技校生的消费能力亦与以往大不相同。手机、电脑、名牌甚至奢侈品,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消费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诚然令人欣慰。然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消费心理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本人开展了《关于肇庆市技师学院在校生消费观》的调查,希望能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帮助本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调查时间:2014年5月~9月

调查人数:220人

有效问卷:200份

调查方式: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向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部分学生借助面谈进行深入了解,收集问卷后借用网络手段进行问卷的归纳总结。

问卷内容:(略)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统计汇总

第三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一.消费现状分析

(一)总体消费水平较高,局部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平均一个月消费在900元以上的受访者比例为35%,600-900元的受访者亦为35%,显示出本校学生消费水平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给子女的生活费也宽裕了许多。另一方面,来自落后地区的部分同学,消费水平停留在一个月300元以下的低水平。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学生每个月学习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偏低,占总费用1/5的受访者占35%,说明学生花在学习上的费用较少。而相对而言,学生花在娱乐方面的消费所占比例较高,娱乐花费占总生活费1/2的受访者高达45%。此数据显示90后青少年比较注重娱乐方面的消费。

(三)消费观多元化特征显著

消费时考虑的因素中,22%的受访者考虑钱够不够用,27%的受访者考虑该商品的实用性,28%的受访者考虑商品的档次,比较均衡。另外,23%的受访者在消费中以经济实惠为主,25%兼顾实惠和高标,21%尽量追求高标准,31%选择看心情。数据显示本校学生的消费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四)具备一定的经济独立意识

38%的受访者表示校外兼职是生活费的主要来源,13%的受访者参与了勤工俭学,48%的受访者认为最理想的消费来源是父母给予、打工、奖学金三者结合。65%的学生对于找兼职工作赚钱表示很有兴趣,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此数据显示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经济独立意识。

(五)普遍缺乏理财观念

40%的受访者表示每月生活费不够花,43%的学生消费时毫不在乎想花就花,66%的学生很少记账或向来没有记账的习惯,只有17%的受访者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受访者普遍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较差及没有形成理财的观念。

二.成因浅析

(一)社会环境对校园消费观的影响

技校生正处于青春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成型,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网络上部分人的奢靡消费,对技校生的消费观有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家庭消费观念对技校生的影响

如上述所言,技校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90后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使学生从小就无需为金钱的来源而担忧。因此,理财的观念亦形成得较晚。

(三)消费观导向教育的缺失

接上所言,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的消费观导向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家庭从小注重孩子的智商發展,而学校亦是以成绩论英雄的地方。社会的舆论宣更是缺乏对青少年正确的消费观引导。

三.对于本校加强校园消费观导向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对技校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和引导

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对技校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从而发现问题,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财观,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学会合理消费的作用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适当运用教学资源,增加学生接触、了解理财知识的机会。通过开设理财兴趣小组等课余活动,定期举行省钱竞赛、网络模拟投资竞赛,定期召开理财讲座,及小抄报、宣传栏、周一国旗下的演讲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文化,使学生主动关注理财,合理消费。

(三)在德育课堂中渗透财商教育

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智商”、“情商”教育已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财商”教育却往往被忽视了。所谓“财商”(FQ)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财商可以通过后天的专门训练和学习得以改变,改变财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如何利用压岁钱或零用钱进行投资理财?”“如何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这些问题可以在德育课堂中作为主题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渗透“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甚至可以以专题形式,在德育课中分章节讲授一些金融、证券、股市、投资等专业知识。

(四)搭建桥梁,引导家长进行消费文化教育

技师学院申办报告 篇4

郑州市人社局:

为认真贯彻《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三年行动规划(2015—2017年)的通知》(郑政【2015】4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市电气装置项目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能力,现申请郑州铁路技师学院电气装置项目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郑州铁路技师学院成立于1975年,建校40多年以来,为我国铁路施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主要开设电气工程、铁道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近17个专业,其中电气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师生多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2015年我校教师在郑州市电工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2016年,我校作为河南省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集训基地,培养的学生在电气装置项目国家选拔赛中获得第7名的佳绩,为省、市赢得了荣誉。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电气装置项目的培训能力,促进我市高技能人才的更好发展,现申请郑州铁路技师学院电气装置项目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敬请批准!

郑州铁路技师学院

申办报告(定稿) 篇5

重庆市铜梁区教育委员会:

为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高我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关于民办学校相关规定。本着能够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充分准备,现特申请开办铜梁翰林教育培训学校,具体情况如下:

(一)举办者:易江龙

(二)拟办学校名称:铜梁翰林教育培训学校(三)

办学校址:

(四)经费来源:由股东易江龙、江应蛟、易廷英等发起筹措(五)

办学经费数额:自筹经费80万元整

(六)办学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办学经费由董事会统一监督管理使用,学校负责人具体实施,主要用于学校的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购买、教职工工资以及福利、教师培训、教育教研活动、招聘宣传、备用流动资金等。

(七)办学内容:针对小、初、高学生的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等全科性文化课辅导。

(八)办学规模:500人次 ∕ 年(九)

办学层次:小学及初中高中学生(十)

办学类别:民办非学历

(十一)办学形式:周末及寒暑假短期面授

(十二)办学条件:我校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位于铜梁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内。设立12间带投影仪的教室、5间学生小自习室、2间学生休息室、3间教师办公室、健康饮水专区等。学校学习环境优雅,毗邻铜梁区全民健身中心。我校课程设置丰富,学习氛围浓厚,硬件设施完善。学校配备教学中所需的各种教学设备:液晶电视、电子白板、电脑等,进一步方便提高教学。就此特针对初中、小学开设一对一辅导,语、数、英、物、化、生、政、史、地等全科性辅导班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十三)培养目标:我校本着以孩子为主,为孩子的一切努力做好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十四)内部管理机制:我校坚持不懈地进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为进一步完善法人

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董事负责制。学校有理事会,校务会两大领导班子:理事会为决策机构,校务会为管理以及监督保障机构。两大领导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使决策、管理、监督拧成一股绳,做到三力合一。

幼儿园申办报告 篇6

***市政府/教育局:

为了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公民素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号召,以社区为基础,发展和就建设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水平,让新时期的儿童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每个社区宜开设一个幼儿园,让家庭、社区和幼儿园密切联系,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我在深入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特申请开办幼儿园。我拟开办的幼儿园基本情况如下:

幼儿园(筹)名称: 幼儿园(筹)地址: 办学层次:学前教育 办学形式:全日制 办学法人:叶卫军

幼儿园(筹)性质:自筹资金举办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

培养目标:2岁半到6岁学龄前儿童 交通方式:

办园条件:我园地处XXXXXXXXXXXX,占地面积XX平方米,其中幼儿活动面积XXX平方米。注册资金XXX万元。园舍独立,固定,坚固耐用安全,环境无污染、无噪音,人均面积合乎标准。园内设置活动室、寝室、厕所、厨房、消毒室、隔离室、教工办公室等。其中寝室面积不小于XXXXX平方米。同方连号,自然光充足。

本园按国家要求,配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设备、大中小型玩具、图书、桌椅、床、厨房、卫生保健设备、环境消毒设备和儿童用品消毒设备。

第 1 页

指导思想: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园,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学前教育纲要为指导,以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为依据,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根本,全面实施启蒙教育,为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新一代儿童做出努力。

办园理念:幼儿是初生的太阳,是最具塑造潜能的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要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玩。反对传统教学,努力寻找新的教学方针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我拟采用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活动教学法,利用高质量、科学化的教学方式设计合乎时代要求的课程。通过一定的特色教学来发掘和强化孩子的优势智能,给每一位幼儿建立自信,同时弥补弱势潜能,为幼儿的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需求,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培养个性化发展。

办学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园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流的基本能力,促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孩子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的良好习惯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健康+快乐+求知+发展”的新世纪儿童。

为了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坚持依法办园,特向XXXX提出办学申,请给予批准开办为谢!

申办人(签字):

****年**月**日

技师学院申办报告 篇7

关键词:成人教育,现状分析,对应措施

自2004年以来, 学院坚持走开拓创新、深化改革之路,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层次不断提升,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频频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大奖, 教科研成果丰硕, 在全国、全省技工院校中享有很高声誉, 是培养双高型技能人才的一块品牌。近两年来, 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 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 学生的德行教育、成人教育, 以其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摆在我们前面。在生源数量、质量下行的过程中, 如何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 探索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 促进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全院上下竭力探索的问题。为此, 成人教育中心经过共同研讨, 对学生成人教育作了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现状分析

1. 生源的结构变化带来生源质量的下降。

近几年, 在高校逐年扩大招生和高中毕业生逐年减少的双重压力下, 学院的生源结构从原来的以高中生源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初中生源为主, 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中学的“弃儿”, 在学校备受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冷视和打击, 这些学生个体差异大,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三差”现象, 即学习主动性差、遵守纪律性差、行为习惯性差。生源结构的变化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课题。

2. 细化的专业设置带来教学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 学院依照自身特点和就业需求, 在原专业设置基础上不断新增招生专业。这些新增专业中大部分来自当前技能人才紧缺行业, 有些新增专业却是专业设置细化的结果。专业设置的细化带来的是班级设置过多, 班级人数不均衡, 相比而言, 人才缺口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 深受学生、家长们的欢迎, 而市场人才较为饱和的专业却无法受青睐, 专业受欢迎的班级往往“人满为患”, 而不受欢迎或是说不被关注的专业班级是“门庭冷落”。无论人多人少, 都需要同样的教学投入、资源分配, 从而带来了诸如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的浪费, 也使得教学成本加大。一位课务繁重的班主任是否会真正用心、用脑、用情在班级管理上?一位身兼多头教学或者班级人数过多的任课老师是否会真正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3. 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不足。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就像是一张网, 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是网上重要的结点, 二者彼此相依, 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离开了班主任扎实有效的班级管理, 学科教学就如同逆水行舟;离开了任课教师勤奋敬业的学科教学, 班级成效就如同海市蜃楼, 这样的最终效果远不如教育教学水平一般却把劲往一处使的师资组合。纵观我们的班级管理, 彼此交流学生特点, 探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这种良好沟通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如何完美配合, 架构的沟通平台, 使得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凝心聚力,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 考核机制中管理与教学的渗透性不强。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这句话说的就是国不可一日无法, 家不可一日无规, 校不可一日无纪。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进而让他们能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让他们有德、有才, 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 学院有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 也有规范的班级考核机制, 但目前与班级考核的成绩直接挂钩的是班主任, 与其任课老师的考核并不明显, 这就使得教育难以形成合力。

二、几点措施

1. 加强招生力度, 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前提, 教育质量是生源质量的根本, 教育质量和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尽管目前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 面临着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等诸多压力, 但我们仍然要想法设法, 依存自身优势, 破茧成蝶, 着力提高生源质量。一要加强高中毕业生的招生力度, 利用好国家倾向职业教育的政策, 发挥好学院的品牌力量, 努力做好高中生源的宣传工作。二更要紧抓初中生中的优质生源, 即要加大五年高职的招生宣传力度, 要在拓展五年制高职的专业上、在招生宣传上, 在招生政策、招生力度上给予充分重视, 从而提升我们的初中生源质量。

2. 加强专业建设, 优化教学资源。

专业建设应遵循“宽基础, 分方向 (模块化) ”的原则, 打造一批有前景、切合实际的专业群, 在此基础上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并将班级人数控制在合理区域内。这样做, 一来消除了目前班级人数失衡的现象, 可以节约教学成本;二来可以选出优秀班主任管理、优秀教师任教, 形成竞争机制,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加强常规教学, 推行教师辅导制。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 教学、管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而教学工作应该是一个学校的中心工作, 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能为之将来储备一份基础。可以说, 常规教学工作是内涵发展、学生成人教育的一个基础。针对初中生源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差、遵守纪律性差, 行为习惯性差这些特点, 推行任课教师到班辅导制, 让我们的任课老师走进学生, 多多接触学生, 有利于约束这部分学生, 强化纪律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项工作同时也是加强常规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

4. 加强团队建设, 积极探索选聘制。

“众人划桨开大船”, 对一个班集体也同样, 单凭班主任一人之力, 是怎么也抓不好的。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凝聚任课教师的力量, 做到齐抓共管, 才能达到管好班级的目的。学院应出台相应政策, 鼓励管理经验丰富、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人员担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形成以班主任为首的由任课老师组成的管理团队。学院选聘班主任, 在一定条件下学院、班主任共同选聘任课教师, 所选聘的任课老师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形成一个团队, 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杜绝教学和管理的脱节, 打破现有教师做班主任积极性不高、教师课务均分的格局, 鼓励能做班主任的教师做班主任, 能上课的教师多上课。这样做可以自行调整教师的结构, 推动教师的跨系流动。

5. 加强绩效考核, 完善评价机制。

自2004年以来, 学院根据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考核制度,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看, 有些考核制度应适时创新, 创新的原则是“教学”与“管理”考核相互渗透, 形成一个共同体。班级考核应加大学习方面考核比例, 使班主任的工作逐渐转移到学生学习上;班主任考核也应加大学生学习、情操方面的考核力度;教师考核应轻资历、重实绩, 应与管理考核 (即与所任教的班级考核) 挂钩。

无锡技师学院等理事动态 篇8

全国“动画设计与制作”师资培训班圆满结束

由无锡技师院信息技术系承办的全国“动画设计与制作”师资培训班于8月9日圆满结束。本期师资培训班是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09年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承办的,培训时间从2009年7月26日开始至2009年8月9日历时15天。来自全国36个城市的38位技工院校的老师参加了培训班。

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信息技术系负责本期培训班的老师不顾夏天的炎热,放弃暑期的休息,全身心地投入办班的各项工作之中。做到精心准备、落实到位;精心组织、管理到位;精心安排,服务到位;精心总结、归档到位,确保各位老师在培训期间学习好、生活好,努力把培训班办成各位老师积累实战经验、巩固专业知识、交流学习体会的平台。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程前来督导的专家认为无锡承办的本期全国“动画设计与制作”师资培训班,利用最好的实训设备,聘请动画设计与制作的专家和老师作为本期培训班的师资,并且为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后勤保障,培训效果超出预期,令人非常满意。培训班得到了全体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纷纷要求继续开办第二期、第三期这样的师资培训班,确保全国各地技工院校“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提升,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 襄樊市高级技工学校

当选为中国职协第七届技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校

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技工院校校长座谈会暨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第二十届年会上,在全国3070所技工院校选评中,经中国职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审批准,襄樊市高级技工学校当选为中国职协第七届技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校长何映谷任副主任。中国职协会长、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为学校授牌。

会议期间,中国职协会长、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局长张斌,中国职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毕结礼分别就我国技工院校今后的改革发展问题作了专题演讲。学校何映谷校长以《多措并举,扎实开展特别职业培训工作》为题向大会做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

●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电气工程系组织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工作

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在学院教务处统一协调下组织系(部)教师进行了暑期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年轻教师纷纷表示,通过培训自己受益匪浅。

随着近年来就业市场对就业人员技能水平要求的提高,学院系部在强化技能教学的同时,努力打造一支技能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增添后劲。本次培训分为机床操作技能、机床电器、机械拆装、单片机技术、PLC技术、PRTOEL绘图六类,为期两周。培训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也提高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 新乡技师学院

与卫辉熔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办学

7月20日,新乡技师学院与卫辉熔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举行校企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卫辉隆重举行。

签字仪式上,新乡技师学院副院长赵金周和卫辉熔金公司总经理徐耀庆分别讲话,阐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深远意义:通过校企双方的“量体裁衣”和“产销”链接,既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效果,又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能够使校企双方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校企双方在会谈结束后,新乡技师学院副院长赵金周和卫辉熔金公司董事长徐林富进行了代表双方签署了校企合作及订单培养协议。

据悉,学院新学期将开设以卫辉熔金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冠名的“熔金机电一体化、熔金无机非金属材料(耐火材料)、熔金机械加工”三个中级班,计划招收120名学生,其中10%为残疾学生。

● 广东省技师学院

首届广东省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师资培训班圆满结束

7月22日,随着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操作技能最后一个考核项目的结束,首届广东省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培训班在广东省技师学院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培训为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与学院校企合作项目,旨在结合双方的办学优势,通过此次合作培训,促进广东省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人才的培养。

上一篇:项目冲突案例下一篇:积极传播队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