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人物塑造

2024-09-26

史记中人物塑造(共8篇)

史记中人物塑造 篇1

盛晓涵

浅谈《史记》中理想人物

在《史记》选读中可以看到第一篇就是司马迁的其人其事,司马迁采用汉初学者常用的问答形式,以问答结构全篇,一方面使问题显豁、醒目,另一方面也使论说集中、明晰,行文生动活泼,增强了可读性。例如“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司马迁以回答壶遂问题为由,阐述了孔子为何而作《春秋》,还强调孔子作《春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行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对孔子作《春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在提醒世人注意《史记》的作用。而《史记》的要旨,在于忠于史实,褒贬古今。

在《屈原列传》中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表现了屈原的一生与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

在这篇文章中,其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在很多篇文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除了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意见,而是把自己的意见寓于叙事之中。《屈原列传》与《伯夷列传》等篇确实另一种写法,这就是夹叙夹议,这是最明显的,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在议论部分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即大赞《离骚》。

暂不说《屈原列传》的故事情节更是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艺术虚构和安排,但就其开头间叙了一些事实,写至“王怒而疏屈平”,立即写出大段议论来,评价《离骚》写作的缘由,《离骚》的体制及其艺术价值。就是写到“屈平既嫉之”以下数句,也是概括《离骚》大意。最后提到宋玉等人,文采可称,而人品不及,正所以证明《离骚》为千古绝唱。在仔细看看篇中历叙怀王的愚昧,大段文字,中间只以“屈平既绌”、“屈平既疏”相关照,便觉这些也可以说是表明《离骚》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所以可以看出这一篇,是屈原的传记,也可以说是《离骚》的序言,这里也渗透着司马迁的浓重的感情色彩,一个虚拟的自我。而者也正是源于他对作者与作品关系的正确理解。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怀王的昏聩无能直接进行了评价,予以强烈谴责,也间接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第三部分,采用寓议于叙的手法,显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他有强烈的感情要借题抒发,另一方面也是有关屈原本身的资料太少的缘故,或者可以说汉代以前的史料没有任何关于屈原其人其事的记载,包括楚国和秦齐各国的史料,屈原皆不见半点踪影。

文章尽管议论抒情的方式不同,但都突出了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爱国与正直。这也不正是司马迁本人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吗?

想必大家对负荆请罪、渑池之会都很熟悉,司马迁也对其二人作了一篇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去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他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一文一武的历史人物。在《史记》选读中只节选了部分,作者通过选取的三件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廉颇的勇于改过,高度赞扬了二人的爱国精神。文章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在写蔺相如的时候,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了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段来写,写蔺相如的一生或显得累赘,选择三个充分表现他的性格特征的片段也足以看出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精神。这三个片段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司马迁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则只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

如这个历史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国朝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时,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地、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

这篇传记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在这篇文章中,在对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劝缪贤不要逃亡,蔺相如建议赵王答应秦王以璧易城的对话,分析厉害,提出对策,不由得人信服。蔺相如在秦国朝廷项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恭敬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怒而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并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权、有勇有谋,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这不由地让我想起周恩来,他与不同国家参加的会议,走路的姿势,显现出来的气魄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每个用词都体现出一个外交家的对待某事的态度,对待某事的重视程度。为廉颇的对话在选段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之会前与赵王分别的一段话,表现他很有政治头脑。在“负荆请罪”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特点,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与真诚。“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是多么的坦诚,多么的可爱。

在《李将军列传》中也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其的热爱赞美之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这篇传记就是司马迁为汉朝名将李广作的传记倾注了他深厚的热爱赞美之情。文章围绕李广精于骑射、用于作战、仁爱士卒等特点,刻画了李广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也对李广坎坷的一生尤其是他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排挤并残害李广的封建帝王和权贵们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对汉代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利的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写李广戍边抗击匈奴,突出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任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治军的方略和热爱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司马迁生动地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一代名将的形象,同时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并揭露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薄情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文章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是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文中写李广智胜敌人:李广打仗不仅勇猛,而且颇有“心计”,而且常以智胜敌。他为上郡太守时,一次追击敌之射雕者,追至纵深数十里之外,三个射雕者被生擒一,杀二。但发现匈奴有数千骑,李广只有百骑。敌众我寡,如跑,必被追杀,全军覆没;如留,则可麻痹敌人,让敌人以为他们是诱敌之师,比不敢击。果然,匈奴中李广之计,不敢袭击,引兵而去。李广亦于次日平旦之时,归其大军。这充分表现了李广的智慧谋略过人。又如,文章采用典型事例和细节写李广的箭术与热爱士卒。他箭术精湛,力大无穷。一次,将石头误当成老虎,竟将箭射入石头之中,可见其力之大。他为人清廉,热爱士卒。他将赏赐及俸禄均分给士卒,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他不善言辞,常在地上画起行军的阵势与他人一同做游戏。他带兵总是吃苦在前,如行军途中喝水,士兵没有喝到水,他绝不走进水边。他对待士兵宽和,不苛刻,因此能得到士兵的拥护。他射箭,一定要在离敌人几十步内才射,百发百中。这些都突出了李广的军事才能及热爱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全文没有雕琢的词语,也少有激昂慷慨的议论。但在那看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和作者独有的评价。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刎”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美、同情,以至悲愤和心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史记中人物塑造 篇2

一、善序事理, 集中矛盾突出人物性格

《史记》最初传布于世的时候就受到大学问家刘向、扬雄等人的关注, 班彪赞司马迁“然其善序事理, 辩而不华, 质而不野, 文质相称, 盖良史之才也” (《后汉书·班彪列传》)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写道:“皆称迁有良史之才, 服其善序事理”, 这两父子都用“善序事理”来赞扬司马迁, 何为“善序事理”?所谓“善序事理”, 指的是在叙事中能将其内在的联系中的事理揭示出来, 有着立意和章法的巧妙结合, 故谓之“善”。《史记》中最为称道的是《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名篇。还是以刘邦、项羽的成败为例, 就项羽来说, 司马迁抓住了三件事就表现了他的成败:钜鹿之战, 斗力, 他胜了;鸿门宴, 斗智, 他处于下风;垓下被围, 他英雄末路, 死不觉悟。三个部分写的都很精彩, 人物形象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而且, 为何称其为英雄, 为何处于下风, 又为何最终四面楚歌, 这些事理读者了然于心。作者以三个“无不”, 三个“莫敢”表现了项羽的威猛气势;以喜爱武士的率直憨态及轻视对手而错失了置对手于死地的良机;以悲歌慷慨、临终不悟的渲染了其英雄末路的悲哀。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还很喜欢将人物放置于矛盾尖锐、冲突集中地场面中来表现人物性格。最经典的还属《鸿门宴》, 在这杀机重重、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的场面中, 作者通过“三起三落”的精心构思, 将人物的个性呈现出来。范增杀刘邦心切, 先“数目项王”, 接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暗示项羽杀掉刘邦, 接着叫出项庄, 以舞剑为借口实则杀刘邦, 最后当樊哙冲进宴会中, 故事达到高潮, 通过这三次气氛高度紧张又缓和, 把人物推到了矛盾端口, 在紧张的斗争环节中, 彰显了人物的个性。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爽直轻信;刘邦老谋深算、知人善用、随机应变;樊哙的勇猛机智, 张良的忠诚多谋、沉着老练, 范增的见识果断、急躁易怒, 项伯因公忘私, 一一跃然纸上。

二、出色的细节描写, 为人物增光添彩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 对人物的细节有很细致的描写, 大至人物的言行举止, 小至人物的穿着衣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蕴含着大的意味, 让人玩味不尽。

《鸿门宴》中有一段描写宴席上的座次安排, 很有意思。“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古人以东向坐位尊, 其次是南向, 再次是北向, 最后是西向。按照一般礼仪, 刘邦是客, 本应上坐, 即东向坐, 但却被安排在北向, 是第三等的座次, 连项伯、亚父都不如。从这一个细节就反映了一些内容。首先, 是项羽对刘邦的忽视或说是蔑视, 从心底轻视刘邦, 这也就暗示了项羽的骄傲轻敌, 对后面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一个伏笔。其次, 这也反映项羽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再次, 项羽这些作为以及后来范增暗示杀刘邦时所表现出来到的妇人之仁等, 都体现了项羽是个缺乏谋略、直率轻敌及对臣下不信任的武将, 有勇无谋, 直接酝酿了他自己最后的失败。最后, 刘邦对这样轻蔑的排坐未提出抗议, 反映刘邦能忍的谋略, 让人们看到了刘邦成功的地方。

又如刘邦对张良的称谓, 宴会前三次称其为“君”:“君安与向伯有故”, “孰与君少长”, “君为我呼入”。君是对对方的尊称, 常用于平辈之间。而这里面刘邦是主, 张良是仆, 很显然, 这样的称呼尽显拉拢之能事, 只为求张良献计。而宴会后, 刘邦对鸿门宴的惊心动魄是心有余悸, 欲留张良答谢, 这时两次称张良为“公”。“公为我献之”、“公乃入”, “公”是尊称, 用于长辈, 很显然, 刘邦再次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语气近似于哀求, 这些只为求得活命。这些称谓的变化, 充分体现了刘邦知人善任、老奸巨猾、能屈能伸的个性。

三、“互见法”构造人物的基本形象性格

所谓“互见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 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最基本的形式是在本传中刻意刻画人物形象, 集中描写和集中矛盾冲突, 在斗争激烈的事件中, 构造出人物的基本形象性格, 而将其次要的性格置于别人传记中, 读者通过阅读整部《史记》就能总结出人物的完整的形象。因为要做到这些, 作者就必须挑选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迹写入本传中, 将其他不具有典型意义的单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事写入他人的传记中, 将对文章没有补益的事迹删除。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 他传发之”, 既凸显了人物的典型性, 但又不失历史的完整性。如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就刻画了刘邦的适应时势、知人善用、宽厚为怀、机智、有勇有谋的一面, 突出了作为政治战略家的刘邦的形象。同时, 对刘邦的缺点则是稍微提点, 记载刘邦的秉性时只用了“好酒及色”四个字。然而在《项羽本纪》中则狠狠地记载了刘邦的流氓无赖之本性。

在《项羽本纪》中, 司马迁则塑造了一个才气过人的盖世英雄的项羽形象, 而对于他的缺点也是轻描淡写, 一笔带过。在《高祖本纪》中, 则补叙了项羽的“所过无不歼灭”, 焚烧阿房宫的暴行, 揭露了他的刚愎自用及高傲自大, 疑心重等缺点。只有将这些结合起来, 才能看到完整的人物形象。可见运用互见法, 可以在人物传记中集中笔墨把人物塑造的更加完整, 更加完美, 性格更加鲜明。这为叙述文学塑造人物形象, 提供了新的艺术技巧, 影响了后世一大批作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一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大可.史记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4]、韩兆琦.史记通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试论《史记》人物形象塑造 篇3

【关键词】《史记》人物形象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映衬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骄横无礼,“不肯与会”、“称病不朝”、“引车避匿”,但作者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也是读者的疑问),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史传文学中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运用。司马迁运用细节塑造人物的一个新成就,就是使细节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体现人物性格。司马迁写《史记》爱在人物传记的一开头,就用一两个细节来刻画人物。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列传》开头写李斯观厕鼠之别而叹;《张汤传》写张汤劾鼠掠治如老狱吏等等。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它们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志趣、抱负和性格发展的趋向,或确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从侧面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政治问题,在其中寄寓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物的褒贬。高尔基说“创造——这就是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史记》的人物传记,正是这样的创造。《史记》中的细节描写,都是真实的。它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所以《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二、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对比映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刻划人物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有时将正反面的人物映衬,使真善美在假丑恶的对比下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有时将不同气派作风的两类人物对比,如绿叶扶持红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鲜艳夺目。《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李广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特点,就附带写了程不识带兵的作风。“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郡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广带兵的特点是宽缓简易“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乃是一丝不苟。在程不识的映衬下,红花绿叶,李广带兵的特点就格外显眼、突出。宽缓与严谨只是治军的作风不同,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从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读者对李广的敬慕之情也不觉油然而生。读到这里,读者才恍然大悟。在《李将军列传》中,为什么要写李广毫不相干的程不识?原来是为了衬托李广。

写李广的不幸遭遇,司马迁又是把李蔡与李广对比:“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其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广的从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论人属第八等,没有什么能耐,可他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爵封乐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广为抗击匈奴,驰骋疆场四十余年,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过许多汗马功劳,连匈奴人也敬畏而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可是这样一位名将却“不得爵邑,”甚至还受到诬陷,终于被迫自刎。两相对比之下,李广的可悲命运就具体写出来了,当时用人制度,奖惩制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来了。读了这样的文字,读者禁不住要为李广唏嘘叹息,而对当时压抑人才的社会不觉扼腕而切齿了。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用人物间的相互对比和映衬来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了人物的不同面貌。借助于这一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所写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在巨鹿之战中用诸侯军的“从壁上观”、“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来表现诸侯军的怯懦和项羽的英勇。垓下之围中用赤泉侯杨喜见项后“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来衬托项羽的勇武。而在鸿门宴中用刘邦的工于心计、范增的老谋深算来淋漓尽致显示项羽的志得意满、少谋寡断、妄自尊大的心理状态,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史记中人物塑造 篇4

刘荣和刘彻都是汉景帝的儿子,所不同的是,刘荣是太子,刘彻不是;刘荣的母亲是栗姬,刘彻的母亲是王夫人。

刘荣贵为太子,当然是上层社交圈关注的焦点,在众多关注的眼睛中,就有一双是长公主刘嫖的。刘嫖是帝国数一数二的人物,她是窦太后的掌上明珠,和汉景帝是一娘同胞,人称长公主。“长”是个敬称,并不是说她长得修长。按汉朝的惯例,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妈则称“大长公主”。汉朝的上流社会还流行近亲结婚,总是喜欢自己人搞自己人,其目的无非是亲上加亲,肥水不流外人田。长公主刘嫖有个宝贝女儿阿娇,谁能配得上呢?在那样的时代氛围里,刘嫖自然就打起了太子的主意。是啊,在整个国家之内,除了太子,谁还能配得上阿娇呢?做了太子的老婆将来才可能成为皇后,母仪天下啊。

长公主虽然有意将女儿嫁给太子,但有人却不领情,这人就是太子的妈妈栗姬。长公主有个爱好,平时喜欢给自己的亲弟兄汉景帝拉皮条,汉景帝身边的美女几乎都是长公主给介绍过去的。身边的美女多了,景帝自然就顾不上栗姬,弄得栗姬整天处于饥渴半饥渴状态。栗姬不恨景帝,只恨给景帝拉皮条的长公主。可是恨归恨,皇帝的一个妃子又能把风头正劲的长公主怎么样呢?当听说长公主想高攀太子,栗姬恼怒地想,太子是我的孩子,你他妈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主意一定,栗姬对长公主拉下脸来,明确拒绝了长公主的要求,坚决不应允亲事。

在栗姬这里碰了钉子,长公主很快就把目光瞄向了刘彻。这次她改变策略,直奔主题,她当面问刘彻愿不愿意娶阿娇做妻子,那时刘彻还是小孩子,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也不知道妻子是个什么概念,见姑姑这么问,便信誓旦旦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若得阿娇,必以金屋贮之”)。长公主大为满意,一见汉景帝就把刘彻的豪言壮语给学了过去。景帝是个很内敛的人,见儿子有这样的气魄,心中非常高兴,立即同意了这门亲事。

将来的事情就比人们想得复杂了。自从刘彻和阿娇确立了恋爱关系,长公主就开始处处打压栗姬和刘荣,时时赞扬王夫人和刘彻。在长公主全力以赴的帮助之下,刘彻顺利取代了哥哥刘荣当上了太子。因此,在少年刘彻纯洁情怀的背后,却是长公主煞费心机的阴影。“金屋藏娇”的温馨顿时让人有了异样的感觉。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皇帝位,陈阿娇则顺利成为皇后。谁知“金屋主人”陈皇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婚后十余年无子,陈皇后非常焦虑,为生孩子,求医看病花钱达九千万铢,最终也没解决问题。焦虑之下,陈皇后的姿容自然大受影响。不知不觉之众中,当年的阿娇慢慢成了黄脸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爱拉皮条的长公主成为了一个榜样,后人也学得有模有样。能活学活用的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受长公主的启发,在刘彻登上皇位之后,她开始大肆搜罗天下美女,养在家中,以备皇帝不时之需。某日,汉武帝驾临平阳公主府邸,对平阳公主搜罗来的歌女卫子夫一见倾心。从此,卫子夫走进了深深的皇宫并平步青云。

进宫不久,争气的卫子夫就顺利地为汉武帝生出了男孩。这是汉武帝的长子,名刘据。六年后,备受汉武帝宠爱的刘据被立为太子,卫子夫的荣宠也达到了极点,随之而来的,便是卫氏一门的封爵封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也因此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年专宠的阿娇自然被疏远了。妒火和怒火将一贯娇贵的阿娇折磨得痛不欲生,她又哭又闹又上吊,几次差点儿死去,更是弄得汉武帝大倒胃口。

为使汉武帝回心转意,阿娇棋走险招,收买巫女,让其对卫子夫施展巫术。后此事败露,汉武帝大为光火,他派张汤“治皇后巫蛊狱”。受此案件牵连,被诛者竟达300余人。祸首阿娇自然不能幸免,最后只得交出皇后印绶,并被打入冷宫—长门宫。从前令汉武帝心醉神迷的阿娇已不复存在。

阿娇曾作过最后的努力—花巨资请着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作《长门赋》,以表达内心的凄苦,想以此赢得汉武帝的爱怜。谁知这篇赋虽然写得凄楚哀婉,却最终于事无补。阿娇高估了文学的力量,高估了文学家的能力,最终文学和文学家的面子和阿娇一起被弄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拿了别人的钱,却帮不了别人的忙,文学何用,文学家何用?我想,阿娇最痛恨的人,一定是文学家。

阿娇终与皇帝没有再见。

★ 史记故事精选

★ 史记故事读后感高中

★ 史记读后感600字故事

★ 史记中的故事:纸上谈兵

★ 《史记》读后感

★ 史记读书笔记

★ 史记翻译

★ 史记论文范文

★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人物颁奖词 篇5

他身怀绝世之才,却遭奸人陷害,但不甘堕落,身残志坚。田忌赛马,他巧妙布阵,显露出过人的智谋;围魏救赵,他运筹帷幄,凸现了奇特的战略;马陵之战,他神机妙算,展露了无穷的智慧。十三年的忍辱负重,为的不是一举成名,而是赢回自己的尊严。他就是名留青史的军事家——孙膑。

翻过历史,满是帝王将相的光辉,或是武功大治,征蓬汉塞;或是盛世出现,社稷千秋。然而在那不起眼的角落,我们看到了死不瞑目的你。不是没有才能的庸碌之人,但却心有妒火害同窗,只为飞黄腾达耀祖先;不是没有胆识的怯懦之人,但却心高孤傲轻对手,落的马陵战败自刎,千古后世骂名扬。你害人害己所以只能死不瞑目。(庞涓)

他是一匹千里马,也是自己的伯乐。他勇敢自荐,出使楚国,敢说十九人不敢说的话,能为十九人不能为的事。他以胆勇智才震慑楚王歃血为盟,解除了国难,成就了美名。他就是——毛遂。

他辅佐勾践成就霸业,他审时度势离开越国,他退隐耕畜家富济贫。一生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从政则能血洗耻辱强国富民;退隐则能躬耕治产富家济贫。时间的车轮辗过泛黄的史册,记忆中留下的却是永恒的达观智者的赞歌。他就是范蠡。

智敌孙吴,谋倾乐管。忍辱负重,苦身戮力;功成身退,躬耕产治数十万。虽文信亦望尘,虽光墉亦自叹。泛扁舟于江湖之上,迎子尸在蛮夷之南。内藏儿女情长,外显卓识远见。为官则至卿相,治家则达万千。堪为古今谋臣之宗师,不愧九州商贾之祖先。(范蠡)

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3、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4、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5、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

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7、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8、司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以俭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9、鲁迅: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你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你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你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你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10、秦始皇: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11、成吉思汗: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12、曹操: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13、毛泽东: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辉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

14、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5、张爱玲: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16、刘禅:“乐不思蜀”,简单的词语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帝王的名字腐朽。后来人不曾想过,如果不能忘却痛苦,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习惯了仰视的人们或许不能容忍贵族的平凡。古往今来,天灾人祸,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有些时候,忘却才能催人奋进。

17、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18、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让后人仰视。

19、王羲之: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 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大风舞蹈。

20、陶渊明: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

21、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22、李时珍: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怀揣着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

23、王昭君: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24、俞伯牙、钟子期:双手,木琴,一段旋律;高山,流水,一世传奇。艰难地跋涉于七弦之上,十指轻敲心灵之门,生命因之共鸣。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

25、陶行知:“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是他一生的写照;“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成为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教师无怨无悔的不竭动力。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堪称平民教育第一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不后已。短暂人生虽仅五十五载,却赢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1、身在辎车之中,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毅坚志强,以超凡的大智慧驰骋疆场。围魏救赵铸其盛名。计诛庞涓,折魏万骑,尽抒其智,以病残之躯,保齐千秋,以超凡智慧,威震四方。自古英雄多磨难,是你的真实写照,虽天折英才,但你却流芳百世。

2、贤者心忍,智者志明,集大成者立而处世,将战势明于心的孙膑帷帐之中,决胜千里,挥指间,几个战役响彻乱世,成为兵家典范,围魏救赵、减灶计,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世以其兵法传之。孙膑有才,人人度之,嫉其超能,便有了庞涓挖其膑,夺其足,禁其向,使其才不致使人和,小度量的庞涓怎是大智慧的孙膑的对手?装疯卖傻,暗中使齐,便能发挥真才,设计战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算到小人自刎,孙膑是兵家里的大家,智者中的贤者,战术上的天才。

史记中人物塑造 篇6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将史学与文学熔于一炉,成为无数历史家和文学家借鉴模仿的典范。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突破了写史不重写人的框框,开创了史书的独特写法。本文着重探讨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

作为史学著作,写实是基本要求。但仅强调真实而不重合理的想象,则必会使史书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神采。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很好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史实的客观性,又避免了将历史写成流水账。他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抛弃了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一篇,作者选取韩信生平当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几件事来加以细致传神地铺写,突出韩信足智多谋,“连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风度。韩信一生经历战争甚多,如件件必录,文章必显平庸,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着重描述了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井陉之战,韩信只以数千之兵,背水一战,至之死地而后生。潍水之战,更是出奇制胜。仅此二件,足以显示韩信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韩信之于汉朝可谓军功第一,破魏、破韩、破赵、下燕、破齐、灭楚,无不靠韩信的睿智与奇计,但韩信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作者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件,阐述了他悲惨命运的成因,诸如他与高祖的论辩,不听蒯通的劝告,与陈豨相交,处疑地而不自知,显示了韩信善良、轻信的性格侧面。正是这些事件的交相呼应,构成了韩信性格的多面性、鲜明性和丰富性。

诸如此类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性格的例子,在《史记》人物传记中俯拾皆是。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直不疑的“盗金”、“盗嫂”(《万石张叔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善于舍末求本,选择典型材料正是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精雕细刻,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刻,从而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些细节描写虽大多属于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但却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成为《史记》区别于《汉书》、《后汉书》等史学著作的独特风格。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的人物之一,因而关于刘邦的细节描写也是最多的一个。《留侯世家》云:“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刘邦本“欲留居之”,樊哙劝其不听,因为毕竟面对满库重宝、满目美女而不为所动,确是难事。但张良晓以利害后,刘邦还是理智地听从了谋臣的劝谏。

刘邦由开始的“不听”到后来的“还军霸上”,这一细节描写显现出刘邦“志不在小”,也说明了他能从谏如流,这也正是刘邦能最后击败项羽而争得天下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还军霸上”之后,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又不受秦人“牛羊酒飨军士”,这些细节环环相扣,进一步刻画出刘邦深谋远虑、城府深深、知民意、顺民心、善纳谏、志在天下的政治家形象。

当刘邦从汉中杀回来,向东打到洛阳的时候,文章说:“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这“汉王闻之,袒而大哭”八字,把刘邦那种善于演戏的面目刻画得极为生动。刘邦与项羽战于广武,文章写道:“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卤中吾指!’”这就把刘邦的狡猾、善于应急的个性特征表露无余。可以说,刘邦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出来,刘邦的形象也因此而栩栩如生。

综观《史记》全书,象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很多的,如《留侯世家》写张良亡匿下邳时为圯上老人取履;《陈涉世家》写陈涉佣耕叹息;《平原君虞卿列传》写平原君的矫情杀妾;《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射猎“中石没镞”等等,这些细节虽是人物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但却可以加强人物描写的生动性、真实性,给人造成形象逼真的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一些人物的独特个性、比较细微的思想感情变化,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如此这般表现的内在的性格上的原因,甚至一个历史人物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等等,都能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细节描写,“因小见大”地表现出来。这是很合乎艺术的辩证法的。这可以说是司马迁在描绘历史人物形象上遗留给我们的重要艺术经验之一。

三、铺写矛盾冲突,逼出人物形象

把人物放到矛盾斗争的急流漩涡当中去刻画,最容易揭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司马迁以其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卓越的写作技巧,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艺术规律来进行创作,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独具特质的历史人物形象,给《史记》这部巨著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项羽本纪》中项羽这一形象的塑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项羽是《史记》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鲜明丰满、最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形象之一。作者饱含对这一人物的同情、惋惜,以复杂而又充沛的感情,把他置于“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三个关系到其毕生事业成败的重要事件中加以集中描绘和刻画。这三场斗争,在刘、项二人的角逐中,具有最终决定谁主天下的重大意义。正是在这样强烈的矛盾冲突中,项羽这一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成为后人敬重而又同情的悲剧人物。

“巨鹿之战”,项羽于危急关头杀宋义、率军过漳水、破釜沉舟,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击败秦军,夺取了辉煌的胜利。写这场战争,只二百多字,便鲜明地刻画出一个英勇善战,“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写“鸿门宴”,则是另外一番光景。虽无血肉之战,却也危机四伏,扣人心弦,而项羽的骄傲自大、目光短浅、优柔寡断、轻信无谋则在杯盘筹错之中暴露无余。“垓下之围”,项羽因屡失良机而终使自己陷入困境。文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苍凉的气氛。项羽自刎乌江可说是虽死尤雄,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的形象却得以延续,成为后世历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典范。从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中,不难窥见太史公笔法之雄奇与精湛。

四、两两对照,烘托人物

司马迁撰写《史记》人物传记,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同一传中的人物相比的,如《管晏列传》中,晏婴与管仲形成对比,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而晏婴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二人一奢一俭,形成鲜明对比。

《魏公子列传》中,魏王的昏聩平庸与魏公子的胸有成竹、从容大度是一对比;平原君的不识人、假爱士与魏公子的知人识士是一对比;侯嬴的阴鸷深谋、老成持重与魏公子的宽厚慈和、热诚仁爱是又一对比。

亦有不同的传中人物遥相比较的,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处处形成鲜明对比。从个人气质上比,刘邦狡诈善变,项羽忠厚守成;从政治才干上比,刘邦有远见卓识,从谏如流,项羽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从政治方针上比,刘邦顺民心、重民意,行仁市义,项羽逆民心、轻民意,残暴酷虐;从处世态度上比,刘邦冷酷无情,项羽重情重义„„比较之中,二人之短长,读者一目了然。

再如《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李广一生廉洁,与士卒同甘共苦,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却终未封侯,而霍去病出身贵族,不关心士卒的饥饱冷暖,却平步青云,一生富贵,这两个人物也恰成鲜明对照。

此外如《淮阴侯列传》与《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酷吏列传》与《循吏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与《万石张叔列传》等篇之间,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司马迁通过对比来写人是明智的,在对比中人物的优缺点、个性都能在最短的篇幅内得到最集中、最明晰的反映,而对比所造成的强烈反差是最易使人物鲜明感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笔力之厚重,笔法之高妙。

五、语言独到,突出个性

《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丰富多彩,准确生动,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因为各人都只能凭自己的语言习惯来说话,而各人的语言风格又体现了其文化教养、生活经验和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每个人说话的内容、口吻都是有区别的。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准确地写下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最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话,这就是所谓个性化的语言,这是司马迁描写人物的又一重要手段。

例如陈涉、项羽、刘邦三人,都说过反映其欲争天下的话,却截然不同。陈涉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是:“彼可取而代也!”刘邦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个人的话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个性。陈涉的话符合其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份,体现了他敢于反抗的个性;项羽的话符合他旧贵族阶级的身份,反映了他过人的胆气和干脆豪爽的个性;刘邦的话则符合他自耕农的身份,反映了他羡慕秦始皇奢华生活的卑微私心和夺取天下的野心。

此外,《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刘邦的论将兵才能的对话,《张丞相列传》中模仿周昌口吃的话,《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反映窦婴厚道、耿直及灌夫粗犷豪爽、敢作敢为、好打不平的话语等等,都写得非常精彩,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六、深入人物内心,丰满人物形象

要使人物形象传神、丰满,就不能离开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窥视和表现,因为小到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大到人物做某件事,都必定反映了他当时简单或复杂的心理,能够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心理并将之表现出来,则无异于在读者与人物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读者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人物就给读者以立体感,也就更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则人物形象自然就立了起来。司马迁作为史学家,要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而不惹失实之嫌,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但司马迁却做到了这一点。

例如,《陈丞相世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媭之言,不怀好意,说明其忌妒的心理。陈平之所以“日益甚”,是因为深知吕太后害怕自己以一个贤相的面貌出现,功高震主,则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而“日益甚”反映了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因此消除了吕太后的戒心。吕后“私独喜”则反映了她对陈平放心的心理,而当着吕媭的面让陈平放心的话,则反映了吕后既害怕陈平功劳过高而盖住了自己,又拼命想拉拢陈平的既矛盾又复杂的心理。这段描写成功地抓住了吕媭、吕后与陈平三人互相揣摩、猜疑的心理,加以惟妙惟肖地刻画,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此外,如《萧相国世家》中对刘邦和萧何互相猜疑的描写,《高祖本纪》中高祖自疑而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的描写等等,都写得极为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浅析《赤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篇7

一位得到“平反”的将军

该片最大的一个贡献是为周瑜“平反”,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 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 如:诸葛三气周瑜;草船借箭;赔了夫人又折兵;智激周瑜;借东风。这些事情把周瑜刻画为一个气量狭小、智勇不如诸葛的人, 但正史上周瑜却是与此相反的, 《赤壁》中依据历史人物的原貌来写, 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周瑜, 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器量广大”、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 并承认了他在赤壁之战中是第一功劳的地位, 相比于《三国演义》就更接近正史中的人物形象了。但梁朝伟饰演周瑜在外形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身高不够, 虽然他内敛的表演很适合表现性格深沉的人, 但是还是不太接近历史人物的原型。

两大谋臣变喜剧人物

关于诸葛亮没有太多需要申辩的, 只需继续展现他的足智多谋就够了, 但历史上孔明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 只出使了东吴促使了孙刘联盟的形成, 而孙刘联盟的第一功臣是孙权的谋臣鲁肃, 但影片中把鲁肃和周瑜的很多台词加给了他, 使他有了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 使人物更为饱满了, 降低了鲁肃的作用, 沦为“导游”带着诸葛亮游走于各个重要人物之间, 把所有的功劳都让给了诸葛亮, 失去了他政治家的真正身份。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到演员选择问题, 鲁肃的演员很适合他的年龄, 而且表演水平很有造诣, 比较符合人物形象。关于诸葛亮, 赤壁之战时期的孔明只有27岁, 而且应该是很有风度翩翩的, 从外形上来看让金城武来演也不是不可, 但演员本身的气质跟剧中人物的不相符, 找不到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感觉, 且片中的诸葛还有点女人的做派。

这些台词只能起到另外的一个作用, 即“搞笑”, 将两大谋臣刻画为喜剧人物。诸葛亮的“略懂”、“我需要随时保持冷静”、以及给鸽子洗澡让人不由自主的发笑, 这些不仅没表现出孔明的谦虚和高明, 还极为不符合人物形象;另一位谋臣鲁肃也是笑料百出, 如:介绍诸葛亮时说“这是诸”停顿后又说“这是诸葛亮”;孙尚香摔下马, 以及在孙尚香点刘备穴道前说“坏了坏了”, 这些跟诸葛亮的台词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些台词的设计让人物形象大打折扣, 不易于让观众接受。

三位肤浅的君王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许劭在《魏书》说他是“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臣”, 可见他一位是极具才华和能力的领导人物, 这样一位大人物首先应该是极具威慑力的, 而张丰毅版曹操不够威严, 不能给人诚惶诚恐的感觉, 在影片一开始出现在汉献帝的大殿上时, 皇帝和大臣都表现出恐惧状, 但看张丰毅这张脸、听他说话的声音和语调, 感觉不到丝毫让人恐惧的地方, 也并不觉得他有何威严, 可以使得朝野上下人心晃晃。其次演员身上没有人物作为诗人应具有的才气, 在剧中除了他在船头朗读了一段《短歌行》, 再无任何展现人物才华的画面。而更多的是曹操整天惦记着攻陷柴桑、拿下柴桑、喝小乔煮的茶。发动一场战争竟为了一个女人, 这是何等的可笑?根本没有分清曹操不是董卓那么肤浅的人, 他是一代奸雄, 战争不是儿戏, 做任何事情都该是有伟大目标的, 这根本是偏离了人物的原型和历史的依据。

让尤勇演刘备, 就好比让他演西毒一样有创意。刘备是一个低调的人物, 只是因为皇叔的身份标榜自己名正言顺, 每次落荒而逃, 而且总是要抛妻弃子, 虽然对百姓仁德, 舍小家顾大家, 但总觉得没什么英雄气概, 不太像一个君王, 还有尤勇是演军人和正派人物出身, 外形和刘备极为不符, 更糟糕的是影片中的刘备刚死了两位妻子, 见到孙尚香时便又起了续玄之心, 实在是有损一个正面君主的形象, 让人觉得这个君主也太过肤浅了, 事业上还没有取得成就, 怎么整天想着娶老婆啊?

关于孙权, 在外形上张震还是比较接近人物的。资料记载孙权的容貌是“紫髯碧眼, 容貌甚伟, 异于常人”, 张震还是比较符合“异于常人”这四个字的, 但影片中的孙权有点懦弱、瞻前顾后、不够利落, 思想不够成熟, 有点儿肤浅, 这与历史的“少年大志, 十五而立”、27岁稳固江东、剿抚山越人、灭黄祖占夏口称霸一方的武侯的形象不符。最关键的是口音问题, 张震的普通话不标准, 带有浓重的港台口音, 听他说话总让人回到《天下无双》中那个出宫寻妹却借机谈情说爱的李隆基身上, 使得人物所承载的历史深刻性全失, 人物形象比较肤浅。

四个可有可无的人

小乔、孙尚香、赵云和关羽、张飞, 个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他们这几个所展示的内容都不必是他们也可以换做其他人, 只是由于他们都是三国中著名的人物, 缺少了他们, 三国就不是三国了, 而影片给他们几个安排的戏份和情节都是可以换做其他人来完成的。

首先, 小乔是最没必要的出现的人物, 在影片中是只是起到了花瓶的作用, 在选择林志玲来饰演这个角色就更加决定了这个角色的花瓶功效, 因为林志玲不论从身高还是样貌都不符合古代江浙美女的标准, 足见导演深受好莱坞式明星制作模式的影响, 别无他论。其次, 做为刘备未来媳妇的孙尚香也是大可不必出现的, 毕竟现在讲的孙刘联盟和赤壁之战, 孙尚香是战争之后孙刘两大集团的联合的牺牲品, 现在根本没有必要出来, 不过孙尚香的出现倒是给影片增加了些轻松愉悦的气氛, 一句“匹女有责”使观众感觉赵薇还是清朝的还珠格格, 没有突破性, 多了些无厘头。第三, 赵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 毕竟他是刘备的一员大将, 况且《三国演义》里长坂坡救主一段也已经家喻户晓了, 确实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好桥段, 胡军先生也因为这一桥段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普遍认为他的表演比关羽和张飞出彩, 塑造了胆色十足的英雄形象。最后, 关羽、张飞, 我把他们二位看成一个人来解读, 从扮相上来看他们二位都很接近大家印象中的形象, 只是不见关二哥耍他的青龙偃月刀, 却能听到关二哥说“我们的鞋破了都是大哥亲手编的;读书将来才能有饭吃”, 令人很费解, 这个人物还是不是关羽?张飞还是比较符合人物原型的, 声音洪亮, 脾气暴躁, 还写的一手好字, 说明胆大心细, 但值得说明的是:在影片中张飞写的好像是楷体, 而楷体是在唐宋才出现的, 这应该是影片制作细节上出了问题, 值得创作人员好好思考一下。

《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8

关键词:《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历史的演绎和表达

《战国策》别名《国策》,是后世人们研究我国的战国时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所参照的重要文献和史料之一。与传统的史料的记载风格的端庄肃穆不同,《战国策》的语言表达形式诙谐幽默,善于讽喻。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思考探究,通过《战国策》这一著作的诙谐生动的表达形式,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实现对于我国战国历史的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

进行《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战国策》的内容,良好的记录了当时群众(主要是以士子和策士为主)的生活风貌,并且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于那个时代的事件进行描述,生动的表现了事件中的不同人物所具有的自身的独特的风采,因此《战国策》的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自成一派,具有其独特的、鲜明的描写特色。《战国策》的描写形式和描写特点,主要以道家学派为主,同时也实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良好的描写和记载,因此《战国策》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价值。

二、《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

在明确了《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后,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全面思考战国时期所具有的时代独特的“人情”,主要可以将《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总结归纳如下:

1.通过对于人物出场场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实现人物的良好的塑造

《战国策》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往往首先会细致的刻画人物的出场场景,营造出良好的场景氛围,从侧面角度更加全面和鲜明的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例如在《荆轲刺秦王》这一篇的描写中,在进行荆轲出现在大殿之上的描写之前,首先进行了大殿的环境描写,进而塑造出了一种十分紧张的氛围,为荆轲的英勇以及“图穷匕首见”的事件的发生做了良好的铺垫。

2.通过采用个性分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战国策》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其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对于一般的史料,也十分的具有鲜明性,良好的实现了人物的性格鲜明性的突出。例如在众所周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齐王的对话方式便可以良好的表现出邹忌的机智的特点,同时邹忌的不卑不亢的表达方式,也将这一士大夫的清高的形象进行了充分的体现。

3.通过建立矛盾的场景,进行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更加鲜明和突出的表现

矛盾的场景的建立,使得《战国策》的描写内容不仅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实现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更加鲜明和突出的表现。例如在《战国策、甘茂攻宜阳》中,所描写的主要人物甘茂便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场景当中,最终使得甘茂“破釜沉舟”,在这一矛盾的场景中,甘茂的英勇和大义凛然的形象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4.通过场景的对比,实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的鲜明的表达,并且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意味

例如在《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中,便具有对于苏秦在失意的时期和苏秦的得意的时期,其家庭各个成员对于其态度的变化的详细描写,深刻的刻画出了其家人的势利以及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可知,《战国策》在进行人物的描写和塑造的过程中,其特点主要可以总结归纳如下:人物出场场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实现人物的良好的塑造;个性分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人物的鲜明的性格特点;建立矛盾的场景,进行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更加鲜明和突出的表现;以及场景的对比,实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的鲜明的表达,并且具有十分强烈的嘲讽意味。通过探究可知,战国策这一著作在进行人物描写的过程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人物的神态、性格以及思想特点的塑造,无所謂的“好人与坏人”之分,每个人都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三、结语

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在明确了《战国策》的描写基本特点后,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特点探究。开展《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体会其人物描写的鲜明性、细致入微性以及生动性,不仅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了解战国历史,同时也能够为现代文学的良好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付强,王颖. 《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探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42+56.

[2]布莉华. 《史记》对《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继承和发展[J]. 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5-18.

上一篇:微课的制作与常用工具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