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

2024-06-14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通用8篇)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 篇1

一、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

(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

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目标体现在政府观念的到位、政府身份的到位、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1)政府观念的到位是指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大中小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都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并且大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规模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既定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都应给予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忽视甚至歧视中小企业。(2)政府身份的到位是指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恰当的角色出现在中小企业面前,不能超越其职权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行为应该是:代表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负责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发展规划和发展产业指导;负责贯彻落实及督促和检查中央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执行;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等。(3)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是指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的行为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

2.社会服务到住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差,一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需要以及实现信息、培训、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自我服务,故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都要采取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和信息。(1)以行政区划为载体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机构1)参与、帮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中介机构。政策性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实施特定政策意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可设立提供长期贷款的融资机构、出口担保机构和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注册、信息服务的商会及社区机构。2)根据市场需要由政府协助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投资、咨询、信息、培训等机构。(2)以社区为依托,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组织,形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培训辅导、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合作服务。3.融资服务中介人到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光靠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抵押难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就需

要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人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人可以是中小企业工会组织的代表团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帮助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运行结果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内部机制来讨论其战略定位。运动状态支持目标只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1.增加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较快的增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今后10年内应以每年15% ~2o% 的数量递增为益。提高素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既不利于原有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帮助它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迅速改变现有这一状况

3.结构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在运行体系中结构矛盾突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都不合理,这是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突破。我们必须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寻找矛盾的焦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年时间内使三大结构矛盾得以解决,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结构趋于合理。

4.理顺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的体制矛盾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使中小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展壮大,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理顺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企业的盈利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作为中小企业是否得到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3个社会效益目标是:增多财富、增加就业、城市化程度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社会资本过于集中,促进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断强大,扶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中小企业的壮大,就业人口的增加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战略方向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缺少对战略方向的阐述显然是不完整的。本文中小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加入WTO给我国带

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的几个具体发展方向。

(一)发展地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El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具备特色的企业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培育和发展地域特色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向。各地应按照市场、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体型企业,通过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能带动该地域形成产业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为国内支柱型大企业和国外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可以更好的促进专业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

(三)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它在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促进一批院士专家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发展就业型中小企业我国的工业不够发达,劳动力富余,就业困难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的推进 因此,要根据我国各地的特色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富余、下岗职工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应重点发展社区(村)企业,这些企业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科技水平要求不高,但生产廉价的商品,这也是就业型企业拓展自己发展空间的领域。

(五)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可以产生几个方面的作用:① 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子,使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参与我国的工业建设;② 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③ 带动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为增加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更好的条件;④ 使我国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所以我国应充分利用加WTO的带来的机遇加快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发展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的提高 提高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质量的重点是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 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放松对它们的限制,让其有自由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为其尽快减负,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平等的一员。

(七)发展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推动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资金来源问题+这类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的扶持性资金;二是来自社区内的共同集资。如果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比较容易筹集到资金 只要企业的项目有发展前景,比较容易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居民的支持,通过共同集资的形式筹集到所需资本。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 篇2

一、完善以制度执行为重点的廉洁约束

制度是企业良性运行稳步发展的航母, 企业不能没有制度, 即使企业不愿意用制度来约束员工,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也是在各项完善的制度保驾护航下运行。

廉洁是制度的价值指向。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使企业的生产过程保持安全、高效、廉洁, 其中安全指向生产服务过程, 保证施工人员及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威胁;高效指向最终成果核算, 是经济意义上的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对比;廉洁则贯穿整个生产服务过程, 在制度中是属性, 在企业是特征, 在个体是品质。人性的弱点和企业的局限决定了廉洁需要制度来保障和约束。在企业的一系列制度中, 廉洁文化的核心理念应该以适应不同的地形环境, 并与变化的环境融为一体制度可以不断被修正和完善, 而廉洁理念是变化中的不变, 是制度完善的方向和目的之一。制度的执行是廉洁文化理念得以长期贯彻并形成氛围的关键, 要严格执行制度, 形成企业的廉洁文化氛围。

首先, 制度的创立应遵循按需而生、简且适用的科学原则。制度制定之前要做深入的调研研究分析, 确定一个适合本企业状况的制度模式, 各部门各岗位的制度都应是同一模式下不同内容的综合, 不应“临时抱佛脚”,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好了伤疤忘了痛”。制度规定过多, 也会产生不良效应, 使人滋生“司空见惯”“见多识广”的心理, 就会漠视甚至抵触制度, 形成了“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局面。

其次, 制度的执行应遵循全员培训、深度执行的严肃原则。制度的建立是把“该说的都说出来”, 制度的执行就是要把“说出来的让人们都听到”, “听到了, 记住了, 还照做了”通过全员培训的方式使制度深入人心, 而不仅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会上。深度执行关键在于执行对象的全员性。全员性显现两个针对性的指向, 一是作为高层的领导干部, 二是作为基层的一线员工。两头都要抓好, 廉洁文化建设才有实效和活力。全员性有助于树立制度权威性, 强化其约束力、强制力, 使制度成为“探照灯”和“反光镜”, 检查他人也督促自己而不沦为“橡皮筋”, 一拉就紧, 一放就松。

再次, 有效的监督是增强制度约束性的重要环节。制度是条文性的规定, 缺失了监督, 等于没有制度。监督需要智慧, 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制度是保障企业生产服务之水长流的钢管, 那么监督就是铆钢管的铆钉, 直接影响着钢管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需要宏观社会导向、本企业部门班组的工作特点、各层次和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持续健康的完成,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真正克服“上级监督虚, 管得了, 看不见;同级监督弱, 看得见, 管不了;下级监督难, 管不了, 看不见”的监督障碍和盲区, 保障企业良性稳步发展。

二、培养以责任心为基础的廉洁意识

强化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 培育自觉行为是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所谓廉洁意识指的是个体促使自身行为保持廉洁知觉、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 在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为价值观。个体的强烈责任心是廉洁意识的基础。责任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内涵, 它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 无论对个人或企业、家庭或社会, 责任感的重要意义都不言而喻。责任心、责任感是个体和企业实现责任行为的基础, 以企业的生产操作规程为保障, 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调节来强化, 将廉洁理念作为个人廉洁行为指导观念以激发员工的责任心, 是将企业廉洁文化落实于全体员工的一个有效途径。

倡导终身学习, 开展廉洁教育, 树立廉洁意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主体是全体员工, 要在全体员工中全面普及廉洁知识, 贯彻廉洁文化理念, 培养廉洁文化意识, 必须将廉洁文化教育和员工的工作学习培训相结合, 倡导终身学习和全员学习, 形成学习型班组, 强化学习对思想引导的重要作用。学习培训有三大目的:一是保护, 树立正直正义之心, 不被风刮倒;二是保养, 添砖加瓦, 添加养料, 增强生产服务能力;三是对“该”与“不该”的正确引导, 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白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么做。

引导员工将自身置于个体、家庭、企业、社会的多角关系链来自我审视, 形成多重制约作用。个体首先是家庭成员, 然后才是企业员工, 总而言之是社会人。个体对家庭、企业、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不少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都有“算账”一项, “算好政治账、经济账、亲情账 (家庭账) , 避免算后悔账”。“算账”是经济运行中的基本行为, 将其引入廉洁文化建设, 其背后是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的唤起。算账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 以责任心为立足点的, 唤起员工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 作为企业一分子的责任, 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责任, 员工将自身置于企业和社会中来权衡的一个廉洁博弈。很多事例表明在“贪”与“不贪”、“腐”与“不腐”的关节点上个体总有强烈的思想和心理斗争, 此时正是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成效的考验。这种博弈应该成为一种道德底线, 并以此为基础, 不断向奉献精神的培育升华。

三、注重以激励为导向的廉洁教育

廉洁文化建设主体的全员性决定了廉洁文化建设要持续保持良好成效, 必须调动最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在强化制度约束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激励的有效作用。有效激励首先要研究广大干部职工的价值观念和不同阶段的需求种类。价值观念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关系及其运动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 反过来又形成人们考量和评定价值的标准, 其深层结构是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相关联而形成的对核心价值的看法或原则, 表层结构则是由之推出和派生的对具体事物、行为的利害、好坏的观点, 执行评价标准的功能相对比较灵活, 通过增减和变动以应付实际生活的变化。价值观念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结果, 又对社会变革起积极能动的作用。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需要挖掘和充分利用的是员工围绕企业发展和廉洁文化建设而形成的利害、好坏判断。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 从低到高为五种类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主导需求不同, 强烈程度不同;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求决定的。只有员工走得远, 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正激励与负激励的结合, 也是激励教育中的重要方法。正激励指奖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 使之强化和重复;负激励是指约束和惩罚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 使之消退。正激励应保持间断性, 时间和数量尽量不固定, 连续性既费时费力, 也易出现效力递减。负激励则要坚持连续性, 及时予以惩罚, 消除员工的侥幸心理, 而且惩罚的刺激比奖励更易见效。在调研过程中, 有不少员工反映, 在廉洁文化教育中, 正面积极宣传教育太少, 反面警示教育很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 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 正激励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成果的认识偏差和信心不足。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 篇3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境外投资的蓬勃快速发展,看清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现状,积极寻找境外投资的战略方向,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国际化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关键词 境外投资 现状 战略 初探

近年来,中国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和对矿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10种有色金属产量已从1980年的124.8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2550.73万吨,增长了20倍,并从2002年起,连续七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铜、铝、铅、锌、镍、锡六种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量也从1980年的13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513.25万吨,成为全球有色金属第一消费大国。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呈“倒宝塔形”结构,即加工能力>冶炼能力>采选能力>新增探明接替资源量。到2008年底,我国7种常用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锡、锑)矿山原料年生产能力1040.87万吨,而综合冶炼能力高达2489.36万吨,矿山自给率只有42%。根据矿山建设严重滞后于冶炼。我国自产有色金属矿物原料短缺严重影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整体效益。

从对中国有色资源综合情况分析和需求预测看,目前的资源基本态势是:铜资源严重不足;铝、铅、锌、镍资源保证程度不高,对国外依赖增加;钨、锡、锑由于过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不乐观,优势地位在下降;钼、稀土、镁资源丰富,可满足国内需要并可保持一定出口量。为了解决过剩的冶炼加工能力,有色企业不断从国外取得精矿、初级原材料来满足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因此,有色企业迫切的海外投资动力是趋于内部需要而引发。

一、我国有色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经过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海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放宽,我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投资开发国外资源步伐明显加快。

笔者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上市公司公告、其他媒体网站搜索了近年来的有色行业境外投资个案70笔共计370多亿美元。首先,从投资地区分布上看分析,我国有色行业投资区域已经遍布全球,从这70笔境外投资的统计数据上看,我国有色企业的投资区域分布在非洲的有17笔,占24%,大洋洲的17笔,占24%,美洲16笔,占23%,亚洲的12笔,占17%,欧洲的8笔,占11%;

其次,从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情况上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外投资54笔,占77%,民营及其他企业26笔,占23%,这说明我国有色金属的境外投资的主力仍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他们在资金、技术、政府资源等方面占据更大的优势,同时对境外资源的掌控更具紧迫性;

再次,从参与投资的方式上看,控股(含全资)的32笔,占46%,参股的16笔,占23%,租赁联营等其他方式的22笔,占31%,说明我国有色企业境外投资更加喜欢对参与企业进行控股投资,这样(优缺点是明显的优点是便于掌控被投资企业,对生产经营决策进行控制,缺点是风险也高,同时单打独斗资本小得不到重量级的资源);

最后,从参与投资企业的企业类型上看,投资于资源勘探的6笔,占9%,矿山开发的57笔,占81%,冶炼的3笔,占4%,深加工的4笔,占6%。这说明,我国有色行业的境外投资仍然集中在矿山开发,以获取足够的自然资源,满足国内旺盛的冶炼和加工能力为主。

可喜的是,中国有色企业已经意识到我国有色产业的优劣势,开始将剩余的冶炼能力向资源秉赋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为国内调整产业结构提供空间。比如中国铝业公司投资沙特100万吨电解铝、马来西亚33万吨电解铝项目、湖南有色在澳大利亚投资铜冶炼项目,同时,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我国有色行业深加工、精加工能力薄弱,开始向境外精加工、深加工企业进行投资以获得新技术,提高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比如中国五矿有色投资德国 HP TEC GMBH公司就属于这样的项目。

二、我国有色企业境外投资的战略方向

我国有色企业境外投资在具体战略选择上,既要解决铜、铝等矿产资源严重缺乏的主要突出矛盾,又要兼顾多元化。根据我国国情和资源的需要,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把握时机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重点。同时,要作多手准备,在投资市场、投资领域、投资主体等方面要实行多元化,不能单打一。

1.在利用方式上,贸易与勘查、开发、冶炼加工并举

利用国外矿产资源通常有四种途径,一是单纯的贸易进口(市场购买),二是买断矿山股权,三是从风险勘探做起,找到矿后再自主进行开发,四、利用当地资源当地建厂,原料、产品全球配置。目前,我国98%的进口矿产品是采取贸易进口的方式,已成为国际市场铜精矿、废杂铜、氧化铝的大买主。这个方式容易引起矿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极易造成哄抬物价的效果,对进口国极为不利。通过买断矿山这个途径,风险性虽小,但耗资巨大,成本过高,在经济上不太合算。但在目前国内普通缺乏国际矿业运作经验和管理人才的情况下,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采用投资风险勘探的做法,找矿勘探投资相对较少,尽管风险较大,但高风险往往带来高回报。找到矿,矿的价值往往就是找矿投资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冶炼、初加工能力是我国有色企业的优势,要走出国门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公司,必须学会原料、产品、人才、资金全球配置,产业链条全球整合。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进口增多,对外进口依赖性增强,要逐渐改变单纯依靠贸易进口的状况,采取贸易与勘查、开发、冶炼加工并举,全球配置资源的方针,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使得国外资源为国内经济发展服务。

2.在矿种选择上,要以我国资源短缺的战略矿产和大宗支柱性矿产为重点,坚持补缺、补紧、补劣的原则

中国有色企业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开发,首先应保证我国国内资源短缺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矿产从国外稳定获取。近三年我国七种主要有色金属(铜、铝、铅、锌、镍、锡、锑)平均自给率分别是25%,35%。47%,85%,67%,85%,95%,可以说没有一个可以完全自给的。因此,应以我国资源短缺的或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大宗支柱性有色金属资源矿产为重点,兼顾其它小金属矿产。

3.在国家和地区选择上,我国有色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要以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和非洲国家为重点,兼顾拉丁美洲,渗透其他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实现我国有色矿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邻边国家与我国外交、经贸双边关系好,社会政局比较稳定,矿产资源丰富,并且已有一定工作基础,有先期开展工作,条件比较成熟。如我国周边东盟国家的泰国、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方的俄罗斯及中亚五国。

非洲许多国家是反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不愿意西方跨国公司进入,目前受日本及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程度比较低。随着非洲矿业法、矿业税费等方面修改和矿业投资环境的改善,对与非洲有着深厚友谊中国来说,非洲应为我国有色矿产资源境外投资重点地区之一。拉丁美洲资源丰富,矿业起步早,矿业法律法规完善,矿业投资环境好,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拉丁美洲国家有色矿产资源投资。同时,该两地区人力资源、水电资源丰富,要利用我国有色企业技术、资金、市场的优势开展除了勘探、矿山开发外,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条,投资一些冶炼、初加工项目,为国内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条整合。

对于那些矿产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资本市场发达、法律法规完备,企业管理水平高超的发达国家,我们要把握机会,采取参股甚至控股的方式,积极学习其企业运作、研发、品牌、渠道等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为中国有色企业的全球化、国际化之路作好人才、经验、知识等等各方面的准备。

4.在运作机制上,有色企业境外投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投资主体,联合多种力量实行多元化发展

企业是投资主体,在实际运作上,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要时联合国内各种经济成份的经济实力和机制优势实行多元化发展。在运作方式上,可采取独资开发、参股、联营、合资、租赁的方式,通过这些灵活的方式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劣势;在筹、融资战略上,要在国内筹、融资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在国际矿业资本市场上筹、融资;在项目规模上,做到大、中、小项目并举。

5.加强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整合全球资源,提高有色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其战略定位、 经营目标、境内外协和效益、资源整合、流程改造方面要有清晰的思路,采取切实手段强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现有色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协调发展,提高有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9.

[2]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大地出版社.2001.

[3]吴荣庆,胡小平.矿产资源"走出去"开放战略研究.大地出版社.2002.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 篇4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2009年提出国际旅游岛以来,海南的旅游的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过去几年的“重地产、轻服务”的冲动式发展让国际旅游发展受阻,土地成本的飙升,已经产生了强大的负面效应,更多的游客选择海周边的新马泰、夏威夷等,海南岛正面临变为“国际孤岛”的危险。近日,国家发改委针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估,然而评估报告却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至今,全省旅游经济比重依然严重偏低,国际游客人数仅占整体游客数量的3%,未能完成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而最终未能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审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境外旅游市场持续低迷,服务品质不够。2014年海南接待入境游客66.14万人次,同比下降12.6%,降幅比上年扩大5.3个百分点。其中外国游客42.16万人次,同比下降15.8%,港澳台游客23.98万人次,同比下降6.3%。

2仍以观光度假为主,创新型产业项目较少。从全省范围看,海南绝大部分景点景区以观光度假为主打,类似“冯小刚电影公社”、“三亚千古情”的新型旅游娱乐项目较少,既不利于满足在琼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不利于提高游客消费水平,进而制约全省旅游业的较快发展。

3就旅游谈旅游,缺少产业联动发展思维。单纯的旅游往往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局面,带来了地价飚升,却不能有效和产业融合,这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目前的问题。未来应该发挥旅游的多元化作用,充分和文化产业、农业、健康产业等联动起来,建立产业生态系统

4缺少多元主题化挖掘和系统性规划。海南旅游业缺乏对海南旅游业定位、发展方向与阶段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旅游产业规划上,片面开发低档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从旅游线路组合、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和城市规划都体现出产品开发与资源特色的不协调,形成了旅游资源的高品位和开发产品的低档次的严重错位。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方向研判

1从观光旅游向综合休闲转变。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对幸福感关注程度的增加,以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的消费规模将逐步扩大,全国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趋势。从旅游业发展水平看,我国居民正从低层次的“走马观花”式旅游迈向更加强调旅游品质的方向,从旅游经济格局看,多年以大陆型观光产品为主的中国旅游正在走向海洋,滨海旅游业在全国旅游经济格局中占据了约1/3的市场份额。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以大三亚为代表的高品质旅游将唱响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的主题曲,应紧紧抓住消费时代提档转型的关键期,主动发现培育旅游新业态及新亮点,全力加速国际化、精品化服务业态的转型升级,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我国高品质旅游的新引擎。

2从滨海资源向复合资源

从三亚乃至海南岛的旅游资源开发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滨海资源的初级阶段。未来海南岛应该深化复合的、立体的资源观,充分把海、岛、山、农、文等各种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和价值组合„ 3从资源依赖向主题创新转变。海南岛资源独特,但是长期的市场意识不强、缺少国际化、品牌化的区域旅游运营手段。未来应该更多的以创意和整合的思维,对标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先进经验,实现海南的优质资源的产品化,进行更多主题化的包装、故事化营销和品牌化运作,进而做大整个旅游产业。

4从旅游产业向产业联动转变。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游客的多元需求也将进一步的释放出来,必然将带动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同时为规避单一产业的风险,海南岛也迫切需要挖掘其它优势资源特质发展多元的产业。未来的产业布局一定呈现的是旅游产业和多元产业联动发展的局面。

5从区域竞争向区域协同转变。旅游业的初级发展阶段,由于是过于依赖资源、同时创新不足,各个市县的发展呈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随着旅游业由传统的观光游向深度休闲转变,各个区域间的产业和功能的互补和整合也将提上日程。

6从沿海发展向纵深带动转变。由于海南岛中间高、四周低的地

形特征,区域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更确切地是集中在南北两端。内陆各区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展。未来创新的统筹好“环境保护和合理发展”的关系,对海南岛的内陆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 篇5

为什么有的企业产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而有的企业产品本来不错,但就是占领不了市场?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或质量问题,但实质上是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因为企业文化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奋斗目标、战略战术、方式方法等。那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又有哪些重要方向是需要我们了解的呢?

一、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存在形态有了广泛的共识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种叫自发的存在;一种是自觉的存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形态和现象是有企业就有的,只要企业一经诞生,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就会形成经营思想、管理准则、与客户处理关系时的一些基本原则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的文化形态。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thldl.org.cn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同仁堂340多年发展到现在,不能说同仁堂80年代以后才有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态和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同的中国企业文化有自发、自觉之分,有优质、劣质之分,就是没有有无之分。如果你认识不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有自发存在的一面,它的危害是什么呢?你就不会自觉地去审计你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就不会科学地对现有的文化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提炼新的文化。有些企业家,当他说本单位没有文化的时候,就说明他的文化是一种粗放的、自在的、自发状态,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我们讲,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管你去不去建设,你的文化都是存在的,而自觉去建设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引领企业发展和进步,自发存在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可能导致企业的离心离德,造成组织上的分崩离析。有的单位注意到对不良文化的自觉改造,说明他感觉到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必然性。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要建设它,它就向优秀方面发展,它的性质和方向是可控的;你不去建设,它就可能造成企业的自发的、放任的和原始粗放的一种中国企业文化,它会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去年以来,广大企业对这一点认识越来越清晰,并且行动起来,去自觉地建设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自觉地抵制落后、野蛮和原始的文化。

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改革结合得更加紧密

企业制度改革、企业体制的变化必须要有文化的及时跟进,文化跟进以后,它能起两个作用:一个是先进的文化灵魂引导制度变革的方向,保证制度变革性质的科学性。再一方面它能够保证新制度条件下职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文化对制度一个是引领,一个是保证,所以在当前条件下文化决定了制度。对制度的作用我们必须说两句话:一句话是建立现代企业必须有现代企业制度,否则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粗放的原始型管理,永远达不到国际现代化的标准,很难和国际接轨;再一句话是制度绝不是惟一的,而且也不能把它绝对化,那样会使我们走向极端。我想制度对现代企业的建设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有些制度不科学,而我们却迟迟改革不到位呢?改革了以后为什么我们的制度执行不到位呢?原因在于文化没有到位。制度与文化相结合,文化起着引领作用,文化是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决定一个人基本行为、文化素养的根本不是制度,制度永远是个“不完全和约”,它不可能全覆盖解决管理中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比如现在从宏观上看,企业重组、制度改革,文化要跟进。改变制度的时候你不注重改变文化和文化的跟进,那么制度的改变可能给企业造成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果。从微观世界来看,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文化都是决定的因素。日本松下的一个副总裁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美国的管理注重的是制度逻辑,日本的管理注重情感逻辑。美国的管理注重制度语言,日本的管理注重制度的实质,所以日本的管理制度弹性更科学。我的观点是文化对制度在现实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目前大家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起码制度的变革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了。

三、企业家文化自觉明显提高

公司企业文化战略模式 篇6

说明:该《公司企业文化战略模式》是,本人为某造船企业设计的一个企业文化战略文本,其中包括了企业文化战略的基本要求和前瞻性特质,在此发表出来与广大网友分享,如果能够对企业文化设计工作者和实践者有所启发和帮助的话,我将感到万分高兴,同时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必须经过全公司干部、员工共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作为。面对造船业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公司不断开拓的事业,公司员工只有树立一种必胜的决心和信念,树立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才能把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好,才能以崭新的现代企业文化面貌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1)公司企业文化定位

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理念和目标已经明确,在各级管理干部和员工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随着“关爱生命、绿色造船”等核心口号的提出,一种人文关怀的 管理模式正在企业中逐步推开,企业正向“人性化管理”和“柔性管理”发展。这也是当今世界先进企业管理的一般发展趋势。为此,公司企业文化应该定位于“目标驱动和人文关怀型”企业文化。

(2)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目标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和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大力倡导和实施先进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目标驱动和人文关怀型”企业文化理念、习俗和规范,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使公司在5年内初步实现“目标理念深入人心,人文关怀基本到位”;把公司建设成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具有较高效益和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现代化企业;为使公司“始终站在中国造船工业的最前列,并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而进入世界最大最强的造船企业行列”,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3)公司企业文化建设“6个5工程”

根据公司企业文化定位和方针目标的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遵循5项原则,把握5个维度,实施5大策略,利用5大导体,建设5大中心,推进5个阶段。

1)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5项原则”

第一、理论性原则。理论性是指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指导下,密切结合企业实际和战略要求,逐渐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理念和哲学体系。具体体现在企业价值观体系及其论述之中。理论性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

第二、前瞻性原则。前瞻性是指企业文化建设所设定的理念和行为规范系统具有超前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导向作用,它指明了企业的某种思维方向和发展要求,引导员工向这个方向努力。企业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前瞻性,就会使企业文化固化,缺乏活力,失去发展方向。

第三、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是指企业文化是由精神理念、行为规范、视觉展示和战略规划等形成的一个系统,并且在每一项中都具有自身的完整体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零打碎敲,将损害企业文化的整体作用。

第四、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是指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明确的认识,对企业文化建设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则。

第五、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企业文化设定是否达到以上四项原则要求,能否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采取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是否可行。可操作性原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2)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5个维度” 公司“目标驱动和人文关怀型”企业文化建设至少包括5个维度,即企业价值观体系、企业行为规范体系、企业文化示范体系、企业文化网络和企业环境。

维度一,公司企业价值观体系。公司企业价值观体系是以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理念和目标为核心所构成的基本要领和信仰。公司价值观以具体形象化的语言为员工规定出成功之路,并在企业内制订出成功的标准。

维度二,公司企业行为规范体系。公司企业行为规范体系,是与公司企业价值观体系相对应的,企业明文规定的或约定成俗的行为标准。如员工守则、企业道德、习俗仪式等。

维度三,公司企业文化示范体系。对公司内体现企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突出的个人或团体,以各种方式给予公开的奖励并树立为英模,引导其他个人或团体向他们学习。

维度四,公司企业文化网络。公司企业文化网络是企业内外沟通的手段,是“目标驱动和人文关怀型”企业文化的价值载体。它包括正式的组织网络和传播媒体,以及非正式群体,沟通渠道。

维度五,公司企业环境。公司企业环境从广义上讲包括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又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企业的风气和为人处事的难易程度;硬环境是指企业有形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包括厂区绿化美化,建筑设施状况和工作环境适宜程度等。3)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5大导体”

所谓企业文化导体,是指能够承载和传导企业文化的事物和活动。主要包括:品牌、产品、管理、企业环境和企业各种活动等。

导体之一,企业产品。公司的产品主要有船舶、重工和海洋工程三大类。以造船为例,一条船的建造,从设计、制造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在体现着新船重工企业文化的特质。每条船都要体现“关爱生命、绿色造船”等企业价值观念。

导体之二,企业品牌。“DNS”品牌,它所体现和向人们展示的是公司的企业文化。

导体之三,企业管理。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管理得到体现和传播。比如企业管理制度、生产流程、企业与船东的沟通等等,都要贯彻和体现企业的价值理念要求。

导体之四,企业各种活动。企业除了生产经营以外的各种活动,包括文体活动和表彰活动等,都体现和传达企业积极向上的氛围和企业精神面貌。

导体之五,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展示企业视觉和感觉文化的导体,关系到企业的形象。

4)公司企业文化建设“5大策略”

策略之一:CS顾客满意策略

顾客满意策略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以顾客满意为目标,从顾客的立场和视角来关照和体察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此来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策略非常适合于新船重工企业市场化管理的要求。

在顾客满意模式中的顾客,包括企业外部的船东、客户和企业内部的员工。顾客满意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理念满意,即企业经营理念带给船东、客户和企业员工的满意状态;

----行为满意,即企业全部的运行状态带给船东、客户和企业员工的满意状态;

----视听满意,即企业可视性和可听性的外在形象给船东、客户和员工的满意状态。

----产品满意,即企业船舶、海工、重工产品等给船东和客户以及企业员工带来的满足状态;

----服务满意,即企业服务带给船东、客户和企业员工的满意状态。顾客满意模式创建操作要点:

顾客满意策略是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它是以企业文化系统为基础的行动。建立顾客满意模式,要在对船东、客户、员工满意度调查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理念满意系统、行为满意系统、视听满意系统、产品满意系统和服务满意系统,并运用船东、客户和员工满意度来评价,以便改进企业文化运作质量。策略之二:品牌策略

公司企业品牌塑造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DNS在国际,特别是在欧洲已得到认可;在国内造船业DNS已是响当当的名牌。品牌承载着公司企业文化向国内外传导。为了更好地发挥品牌效应,公司要在实行“一牌多品”策略的基础上,实施品牌推进计划,即“品牌认知 品牌认同 品牌归属”。

在品牌塑造中,要在贯彻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宣贯,实施“全方位品牌管理”,特别注意公司品牌商标在业务流程中的运用和管理等。

策略之三:人才储备策略

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企业就没有发展后劲,没有人才的企业文化是空洞的企业文化,人才储备是技术储备的前提条件。因此,公司人才储备计划,加强关键岗位的人才储备,着眼于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要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氛围。策略之四:即时激励策略

即时激励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对于该奖该罚的行为一定要奖罚分明,不要遗漏;二是奖罚要及时,不能“秋后算账”,强调激励的时效性。从企业文化角度说,就是对那些贯彻执行企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突出的人和事进行即时奖励;对于违背企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人和事进行即时惩罚,在企业造成一种人人争做企业文化宣传贯彻的积极分子的氛围。

策略之五:“纳入考核”策略

企业文化建设要纳入公司管理考评体系,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实施步骤和做法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考评、有奖罚。

5)公司企业文化建设“5大中心”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硬件支持,根据公司实际,应该进行“5大中心”建设。

第一,企业文化管理中心。该中心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企业文化推进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第二,员工培训中心。该中心是员工培训的机构和场所,负责新员工入场培训,员工岗位培训,员工“提素”培训和企业文化培训等。

第三,员工多功能康乐中心。该中心是员工进行会议、仪式、文体活动、健身锻炼等的场所。

第四,公司企业文化展示中心。该中心相当于企业文化展览馆,负责企业文化资料的收集,用于企业文物的陈列、厂史展示和企业理念、行为规范以及视觉文化的展示,成为公司企业文化教育基地。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 篇7

一、资源基础观研究的两个框架

德姆赛茨和彭罗斯开创了资源基础观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研究虽很盛行, 但基本上都沿袭了德姆赛茨和彭罗斯的理论框架。德姆赛茨的战略研究承袭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传统, 虽然放宽了许多理论假设, 但基本上还是以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为其基础, 以静态均衡模型为前提的。另一方面, 彭罗斯认为企业绝对不是静态的, 而是始终处于非均衡的动态成长过程中。当然, 此二人的理论框架相互重叠的部分也很多。但如果我们对大量的资源基础观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 可以将其区分为静态的理论框架和动态的理论框架。

1. 资源基础观的静态框架。

以德姆赛茨的研究为基础, 对资源基础观进行静态研究的有Rumelt和Barney。Rumelt放松了新古典经济学有关企业理论的前提和假设, 分析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有些企业为什么做不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 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 企业的行为由可识别的生产函数决定, 在充分信息的假设下, 企业通过模仿可以实现效率的均衡。Rumelt把不确定的生产函数纳入了分析的框架, 认为各个企业可以有不同的计划, 决定是否进入某个产业以及是否进行规模扩张。这意味着同一产业不同企业可以有不同的效率。当然, 其理论基础仍然是供求平衡的价格理论, 因为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多, 价格下降, 成本效益水平低的企业将被淘汰或退出。但是, Rumelt认为, 由于企业在产业内的进出存在临界点, 有些企业成本效益水平低, 处于盈亏平衡的状态, 有些企业则由于成本效益水平高, 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产业内从盈亏平衡点到最大经济租金分布着各种企业。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就是由于其拥有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技巧和能力所带来的。由于存在模仿的不确定性, 使优势企业和其他企业存在一种隔离机制。Rumelt用“因果关系的模糊性”、“特殊资产”的存在来解释这种隔离机制。比如专利权、社会评价、商标、品牌形象和在团队中才能起作用的技巧等。

Barney认为, 企业的效率和企业实施战略的成本是相关的, 企业实施战略需要相应的资源, 这些资源是从战略要素市场获得的。如果该战略资源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那么, 任何企业都难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如果该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 能够获得适合的战略资源的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经济租金, 不能获得战略资源的企业, 则只能获得低于平均租金的效益。Barney认为, 期望外部环境出现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困难的。因为, 所有的企业都拥有相同的信息。但是, 在企业内部, 这种情况就大不同了。企业对于自己所能够控制的资源显然在信息上具有优势, 企业内部的特殊资产、技巧、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Rumelt和Barney仍然以价格理论的均衡模型为前提, 探究经济租金产生的条件, 把企业内部的资源、资产、技巧、能力作为分析单位, 试图发现企业竞争优势的秘密。特别是Barney对哪些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企业的资源就是企业实施战略时能够控制的所有资产包括组织结构、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稳定性, 就意味着其它企业难以模仿。这种具有异质性和稳定性的资源具备下面几个条件即: (1) 有价值; (2) 稀缺; (3) 难以模仿; (4) 难以替代。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了具有上述性质的资源, 其它企业则难以模仿和复制, 企业可以以这些资源为基础获得竞争优势。Peteraf也探索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条件, 他仍然以价格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与Barney稍有区别的四个条件来说明经济租金的源泉即: (1) 差别性; (2) 事先对竞争的限制; (3) 固定性; (4) 事后对竞争的限制。

这样, 静态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框架着眼于能够产生经济租金的资源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这一命题展开。换句话说, 静态资源基础观依据经济均衡模型, 以企业的各种资源作为分析单元, 自变量是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 因变量是所产生的经济租金。但这种分析框架没有进一步说明产生经济租金的资源是如何产生、积累和发展的, 如何通过学习或者外部引入增加这些资源, 资源基础观的动态理论框架弥补了这一不足。

2. 资源基础观的动态框架。

以彭罗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对资源基础观展开动态研究的最初学者是Wernerfelt。Wernerfelt和Rumelt的研究成果彼此引用的较少, 几乎同时展开了对资源基础观的研究。前面提到的资源基础观 (Resourcebased view) 这一术语就是由Wern erfelt首次提出的。他明确提出, 企业成长战略的关键是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之间的平衡。他的研究受到彭罗斯理论的启发, 反对以经济均衡模型为前提。

以彭罗斯理论为起点的许多学者抛弃了经济均衡假设, 转而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资源基础观。例如, Dierickx和Cool认为, 企业的特殊资源能够持续地产生经济租金, 这与资源的积累过程有很大的关联性。企业战略资源的累积是一个时间过程, 应该对企业获得和积累特殊资源的过程进行评价。

Kogut和Zander指出, 静态的资源基础观在研究组织能力时, 没有引入学习的机制。企业生存和成长的机会和企业的能力及其组合密切相关, 知识是企业各种能力及其组合的基础。组织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必须向内和向外的学习。内部学习主要靠内部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外部学习主要靠引进新的人才和企业联盟。

和Kogut和Zander的观点相似, Teece、Pisano和Shuen提出要进行动态能力研究, 以说明竞争力和资源组合是如何形成的。动态能力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把来自内外的竞争优势配合起来的企业能力。所以, 动态能力所产生的竞争优势靠的是管理和组织的程序、特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路径的把握等。这种管理和组织的程序是企业内部调整、协调和学习而得到的。特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特有的技术资源、互补资源、结构资源 (特殊的治理结构) 等。合理的路径指出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现有定位和路径的函数。

资源基础观的动态框架围绕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内部资源是如何积累、建构和发展这一问题展开。他们的分析单位是资源形成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资源本身, 试图阐明资源积累和形成的机理。这种动态的研究框架, 促进了人们对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理解。

二、资源基础观未来面临的课题及展望

资源基础研究有两大理论内核, 即产生竞争优势的经济均衡和基于经济不均衡的动态过程。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均衡论和过程论结合在一起, 动态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演变, 即不但从某一时点上研究企业的状态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 而且对企业以前的状况进行分析, 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很好地把资源基础观的动态研究框架和静态研究框架结合了起来。

熊彼特把经济系统放在均衡和不均衡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考察。熊彼特所描绘的均衡状态是所有经济行为都置于既有经济惯性的框架内, 企业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相同的生产流程、技术、工艺, 社会的消费、交换、管理等按照既有的方式进行, 虽然整个经济活动仍处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状态, 但经济交易的规则变化很慢。熊彼特把经济循环比喻成血液流动, 认为循环本身是可以感受到的。熊彼特坚持萨伊的结论, 认为供给自然会派生出自己的需求, 在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和技术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 经济系统处于这种相对静止的均衡状态。

但如果有大的技术创新改变了经济体系的前提, 就会使经济循环的轨道和框架发生变化, 产生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系统将会出现非均衡的动态变化。创新带来的变化和发展带有突变的性质, 为了分析突变的临界点, 熊彼特从静态分析转到动态过程研究上。他指出企业家是创新的主角, 正是企业家的发现和冒险完成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企业家从现有的经济轨道出发, 不断发掘生产要素的利用机会, 以新的方式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 给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熊彼特把创新过程称为“创造性破坏”。

熊彼特又进一步指出, 超额利润在动态经济体系中难以长久维系。在高利润的驱使下, 会有更多的企业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旧的经营方式被淘汰, 新的经营方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竞争加剧, 由新的经营方式带来的增产将会导致价格下降, 超额利润逐步消失, 动态的非均衡过程将重新收敛进入到静态体系中。

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的资源基础观研究, 对企业家作用的研究目前都比较欠缺。未来的资源基础观研究需要对企业家在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方面的作用做出说明, 这也是今后资源基础理论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且, 资源基础研究有两大理论内核, 即产生竞争优势的经济均衡和基于经济不均衡的动态过程。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更有利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熊彼特的经济研究方法把均衡论和过程论结合在一起, 动态地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演变, 给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能够帮助我们跳出静态研究的窠臼。

企业文化及战略方向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作用及战略定位

企业文化在当前很多的企业中都受人关注,尤其是随着企业文化积极作用的逐步展现,其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得到了较大提升,尤其是基于企业管理战略定位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核心所在。本文就主要针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首先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重点探讨了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希望有助于今后企业文化作用的充分展现。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国内外专家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总体来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在领导者的统一规划部署和倡导下,员工之间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普遍适用及认同的价值体系,其包括企业的工作模式和管理特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价值观与经营风格等等。

二、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管理的方向,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管理策略时奠定了基础。企业文化是员工们的共同思想行为方式总结升华的结晶,在员工心中已根深蒂固,在实际生产实际过程也中起着重要的向导作用。因此,企业管理也应与企业文化理念相一致,才能实现员工之间的同心协力,推动企业不断进步。同时,企业文化还对员工起到道德约束的作用,通过对员工们精神上的激励来提高生产热情与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管理的快捷高效。

三、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

(一)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更加突出。各个企业也在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主要的因素,其对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的关心与认可,而且这种认可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企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是实现进步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人才对企业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员工一但能够积极地去认同企业的文化并能够努力的去奉献自己的力量,肯定能在很大程度的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二)企业文化具有精神领袖的作用。总体来说,企业文化主要分为制度、物质和精神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它能在企业之间起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去影响并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这种精神引导能提供给企业员工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这种精神支持能提高员工之间的团结与凝聚力,使得员工之间确立起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最终使得企业获得高效快速的发展,在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中实现快速稳步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的发展方向比企业的发展速度更加影响其成功的可能性,企业只有在明确了发展方向之后,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稳定性和持久性,也能避免较大损失的出现。而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发展方向的明确起到较为突出的作用,企业文化并不是出现在企业初创的时候,而是经过长期不断发展和完善出来的,而且获得企业人员共同的认可。因此,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企业发展方向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企业文化能够有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时主要的参考之一。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注重本公司品牌的发展与塑造,优秀的企业品牌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获得市场认可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优良企业品牌的产生,好的企业品牌能够提高企业知名度。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品牌的塑造,通过品牌在市场中的流通来进一步提高企业影响力。

结语: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的象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通过精神激励、道德约束和行为价值导向等方法,改善企业管理并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这需要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经过长期积累与沉淀实现企业文化意识和创新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院关于做好2011年度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下一篇:麻店卫生院设备采购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