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选课建议(精选6篇)
通选课建议 篇1
课程名称:商务公关心理学
任课老师:朱海龙
课程类别:人文社科类通选课
上课情况:说实话,选这个课纯属意外,因为我大一上学期选课的时候RP极低,选了3门被踢了两门,后来补选的时候正好这个课有剩余的位置,我就赶快选了,因为一开始也是我做小饼时候的部长肖衡大人建议我们选的。而说到这个课本身呢,那么先说说考勤吧。由于我当时上这个课的时候课程容量是200人的,老师可能因为点名起来工作量比较大,一般是叫我们在每节课下课的时候交一张小纸条,上面写好自己的姓名学号这些就当作是每节课的考勤了,所以呢,我也逃过几次,叫认识的人帮忙交一下,然后也有帮别人交过(比如晓韵韵、若霖、晓诗姐姐啦,大家都互相帮助过的,哈哈)。其次是内容,我觉得这个课是很有意思的,是可以让大家学到一些社交礼仪的知识,并且老师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四分之一中俄混血,讲课很幽默,我记得有几次上完课之后同学们都会自动为老师鼓掌。期末考试的时候,当时是考了几个案例分析,不过我忘记了十几个,总之是在几个当中自选几个做案例分析。老师会把每节课的课件放到邮箱给大家下载,所以有可以参考的资料。考试成绩呢,我觉得得高分是蛮容易的,我就拿到了90分哦。
推荐指数:五星(内容十分实用,而且老师很有魅力)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史
任课老师:饶欣
课程类别:自然科学类通选课
上课情况:关于为什么选这个课,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貌似也是受到了肖衡大人的指引。关于这个课的内容,我觉得是相当的无聊,大概就是讲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一系列错误的谬论追溯起„„所以呢,我肯定是大量的逃课,开学初去过几次,然后学期中就大量的逃课,最后学期末又再去听老师讲考试的事情。关于考勤方面,这个老师是采用签到的方式,就是在不知不觉的某一次课上她会发一张名单,然后你在上面签上你的大名,一学期好像有两次还是三次,不过不要紧张,因为漏掉了一次签名可以在今后签名的时候补上去。然后是关于考试方面,学期中的时候这个老师会布置我们写一篇论文,题目呢,大概就是“人与科技”之类的,其实我当时只写了800字不到,但是我保证是我自己原创的,然后她会规定一个时间交给她。至于期末考试呢,就是做试卷啦,不过是开卷考试,老师也会把每节课的PPT放到公共邮箱,到时候考试打印出来带过去就行。不过,PPT上面的内容很简单,我当时考试的时候是和坐在同一排的同学分工合作的,大家互相抄,一起找答案,有时候还需要用到手机上网找答案,不过时间都来得及,很快就会完成,老师给分也算比较高,90分以上很容易就拿到了。
推荐指数:三星(可以作为拓宽知识面用)
课程名称:Excel应用技巧
任课老师:王非
课程类别:计算机类通选课
上课情况:话说这个课也是在被踢的情况下补选的,不过课程还不错。这个老师是完完全全不考勤的!不过我还是一直有坚持去,因为计算机类的课程有个特点就是,如果你中途有几节课没去可能就会有点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了。不过,我个人是觉得Excel这个课是蛮简单的。其实就是用Excel解决一些数学应用题,所谓的线性规划嘛,不过其中的建立数学模型当然是会比较让人头痛的,不过我觉得OK。考试方面,老师在考试前会说明考题范围,然后每节课老师都会把题目的模板发给大家,你只要把老师给的题目自己全部做一遍,然后考试的时候带过去。考试的形式是笔试,内容是根据题目设未知数,然后把所有的方程列出来(就跟高中数学里面的线性规划方程组一样,会列就行,不要求要自己解出答案),答案嘛,把你做好的模板上的答案抄上试卷去就可以了,然后呢,90多分就轻轻松松到手啦。不过我有一点很郁闷,就是我做完卷子之后给一个师姐抄,结果她95分,我90分。推荐指数:四星(比较实用)
课程名称:钢琴艺术
任课老师:何涛
课程类别:艺术类通选课
上课情况:首先想说的是,我对这个老师很无语。因为他经常放我们鸽子,当我每周一开完部长会议冲到艺术楼5楼的时候,常常出现的场面就是,教室的黑板上写着“因老师有事,本周不上课”!考勤的话也是,让人难以捉摸,最开始说是每节课都点名,其实呢,每节课都没点名(除了第一节课),然后中途有一次人去得太少了(60人的课,估计只去了20人多一点点),点了一次,就再也没点过了。晓诗姐姐对其的评价就是,这个老师十分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上课的内容呢,大概就是介绍一些著名的钢琴家了,然后听一些他们的作品,途中会放一些有关钢琴家的电影,或者放一些音乐会的录像。至于期末考试嘛,就是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听一个音乐会,然后下课后自己给自己打个分交给老师,就完了。不过听说有的时候这个老师又会出试卷,听音乐写曲名跟作曲家,所以嘛,这个老师难以捉摸。
推荐指数:三星(艺术类课程是必选一门的,不过除了这门课还有其他的可以选,所以也不是很强烈的要推荐)
课程名称:中国语言文字
任课老师:王媛媛
课程类别:中国语言文学类通选课
上课情况:这节课的郁闷之处就是,是在白天上,而且我选的是周期5早上第1、2节,所以难得周五本可以多睡一会的,还是要很早起床去上课,而且是节通选。课程内容就是一些汉字的语音、语调,也会涉及一些方言与文化。考勤方面呢,从形式上来看,这个老师是不会特意点名的,不过呢,她会在上课的时候不停点人起来回答问题和朗读词语或者句子,像我就被点到过3次,不过还好3次我都在场。另外就是,这门课会有两次作业,形式就是写两篇论文,一篇大概是关于“汉语言学习情况”,一篇是叫你谈论一下你自己所说的方言。期末考试呢,老师会提前出题目,总之形式还是论文,写一个不少于2000字的,题目还是关于对中国语言文字这门课的心得吧,然后在最后一周上课的时候拿过去交给老师,而且要亲自交,她还要检查你的一卡通,看是不是和本人对得上号。
推荐指数:四星(没得说,学校规定必选一门中国语言文字类的通选课,其它两门的话考试比较麻烦,这个只交论文,所以推荐一下)
课程名称:Access数据库基础及应用
任课老师:王玉山
课程类别:计算机类通选课
上课情况:又是一个完全不考勤的老师,就算是去的人很少也不考勤,而且人少了他就不上课了,叫你自己练习。课程内容呢,顾名思义,就是教一些Access的应用技巧,这个你们打一下学期上完计算机基础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说到考试,没有专门的期末考试,不过一共有六次课堂小测试,是相当相当简单,老师会先讲步骤,然后就交给你练习,你
觉得练习得OK了就可以申请测试,如果你中途因为逃课漏掉几次测试的话也不要紧,最后一节课老师会拿给你补考,不过不会影响你的期末总评。另外,这个老师平时是不会布置一点作业的。
推荐指数:五星(这门课是修完计算机基础之后不需要选的,所以呢,基于这个老师这么轻松,就强烈推荐一下)
以上只是结合我两学期来上的6门通选课做的一些参考,其实,还有很多很好的通选课可供大家选的,例如:成功学、管理沟通与技巧、孙子兵法、道德经解读、现代交际礼仪、等等。通选课是给大家随便选的,所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去上!
所以,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师兄师姐的!
P.S:中国民俗、爱情心理学、婚恋心法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汽车概论、文科物理学,慎选!
其实通选课的成绩关系到大家大二的时候能不能选4+0,因为只要挂科就没资格了。而且对于一些要出国读书的同学呢,有一些学校在申请的时候也是要看你通选课的成绩单的。所以对于通选课,不要老是抱着“选修课必逃”的不良心态。
通选课建议 篇2
何谓通识?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三章针对史书的写作素质提出“作普遍史者须别具一种通识, 超出各专门事项之外, 而贯穴乎其间”[2], 因此“通识”可以说是一种超越融贯的识见、胸怀与素质, 而非简单各科知识的机械整合, 强调审视问题、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的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能力与视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梅贻琦曾提出“通才教育”这一观点, 1941年梅先生在其文《大学一解》中指出:“通识为本, 而专识为末, 社会所需要者, 通才为大, 而专家次之, 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 其结果不为新民, 而为扰民。”[3]这里所谓的“通才”, 即是与“通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概念, 其核心立足点在于对人的关怀。
“通识”是一种拥有灵魂的卓越, 对抗着大学教育的羸弱, 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文精神对独立个体的涵养与灌溉。通识教育即是一种人文教育。由于高校重理工轻人文的现状, 使得人文学科在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实践中尤具重要的意义, 而以国学经典为文本依托的传统文化课程在沟通文理科隔阂及推进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呈现突出的典范意义, 以下笔者以近年来开展的校公共选修课《周易文化讲读》为例展开具体讨论。
一、取消文理壁垒, 打通学科隔阂
人文通识课程的宗旨, 在于取消文理壁垒、打通学科隔阂, 这一教学目标使得不同专业学生得以在一个共通的平台上, 学会以超越宽容的态度整合知识结构, 并用以提升人文情怀与道德素养, 塑造美好的心灵与品格, 培养直面人生的智慧与勇气, 开阔视野。而国学经典的解读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则是个体之卓越能拥有灵魂最好的平台与媒介。以《道德经》、《论语》、《孟子》、《周易》、《诗经》等为文本依托的传统文化课程, 自然而然进入大学教育的视线。通过这些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核心通识课程的设立, 希望借以消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冷漠与隔阂, 力避大学生沦为匮乏精神追求的物质主义者, 使得社会之整体能以更和谐的姿态向前行进。
隶属人文领域的国学经典课程, 在传统文化寻根热潮的推动下以跃马横刀之势重新出现于大学课堂之中。但由于文化的断层, 学生对繁体字与文言缺乏必要的认知基础, 这些国学经典在大学课堂中的讲授, 往往容易变成机械枯燥的“说文解字”, 而只针对经典文本的字、词、句及释义等展开机械教学。但对经典文本细枝末节的纠缠, 无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课程目标的实现。如何解决教学中的这一矛盾, 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因此, 针对人文领域经典文本的教学安排, 可以考虑引进一个集中的解读视角与切入点,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与自主学习意愿。通过具体教学实践的总结, 笔者认为“文化”是其中一个易于把握及教学效果显著的解读视角:文化现象的熟悉, 文化心理的把握, 文化精神的共感, 即以经典文本为平台, 解读隐藏在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因素, 自古而然已积淀为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只是我们对此缺乏真正明确的意识与深入的认知。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从文本中梳理出来的时候, 给学生的感受是:熟悉的陌生感。所谓文化, 是生活中的约定俗成与不言而喻, 但真正追根究底, 又认为无从下手。课堂上提出的文化解读视角所带来的特殊感受,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引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情与兴趣。
如讲解《周易》“三才”概念的时候, 将之与《诗经》重章迭唱的复沓手法结合起来, 分析数字“三”背后所涵盖的文化心理与思维惯性。放弃机械说文解字、引经据典的课堂形式, 把文本背后所隐藏的这种特殊现象与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相结合, 接受起来自然生动有趣, 更能体贴受众内心的需求。又如《周易》体系中的“九宫图”, 即1至9等九个自然数按横竖各三个排列组合, 使得无论横加、竖加及斜加其总数均等于15。在《周易》的认知体系中, 奇数为天数, 属阳, 偶数为地数, 属阴;天地万物由阴阳二气组成, 无论怎么变化, 阴阳之和均为固定数字。这在数学上称之为幻方, 又相当于物理领域的守恒定律, 如此就沟通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共同认知。而对于个体的生命感悟而言, 九宫图传达了一个道理, 任何生命的变易与发展都有其平衡点, 不可能存在违背平衡不合理的倾斜。也就是说, 任何事物都不能走向无法把握的极端, “潜龙”可以凭借努力成为“飞龙”, 而“飞龙在天”的辉煌之后又必然接受“亢龙有悔”盛极而衰的局面。
“文化”解读视角引进课堂, 使人文通识课程得以真正建构具有学科特色的打通不同专业之间壁垒与隔阂的平台, 实现所谓的今古贯通、文理渗透。
二、课堂教学从常识的灌输, 转型为对人文情怀的培养及人格心灵的提升
旧式的教学方法容易纠缠于一些执念, 常常认为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透讲到位, 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但这一类型的教学设计并没有真正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更强调的是机械的知识教学。课堂教学培养的是独立思考与建构自身价值判断的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成为失去话语权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讲台之上唱独角戏, 学生则在底下记着不求甚解的笔记, 静默地听取教诲, 这是“注入式”教学的最大弊端, 教师很少或从不考虑学生能不能、乐不乐意接受。归根到底, 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师生之间理应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 而不是纯粹界限分明地各司所职。而师生之间这种特殊的情感交流, 往往对学生人格魅力与价值判断的建构会产生更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文教育是远离功利性与技术性的, 但对个体精神气质与价值取向的确立而言, 人文教育又是最不能忽略的环节。因此, 人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不在于普及国学常识, 而是重在挖掘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及人格智慧, 以实现大学生个人素质得以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梅贻琦认为, 大学教育所谓的“明明德”旨在打造美善健全的人格, “乃一人整个之人格, 而不是人格之片段”[3]。大学旨在培养的君子之风, 可以说充满中国式传统的文明构想与价值判断。
知识仅仅是技巧性的存在, 是一种量化了的经验。《新唐书·裴行俭传》载裴行俭语曰:“士之致远, 先器识, 后文艺。”[4]所谓“文艺”, 只是浮浅的技巧性获得, 朗拔卓异的器局与见识才是一个人身上真正有价值的所在。通识课程最终的目标定位即在于提高个体的素质, 而素质则是综合性的修习涵养, 并非知识与知识的简单叠加, 是一个人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器局与见识, 是一种情怀与心灵。人文教育所潜移默化积淀的个人修养, 体现为主体外在沉静、从容、斯文的气象与格局。人文情怀似乎是一个虚无难以把握的范畴, 但可以清晰地从个体的为人处世、价值取向方面得到验证。
国学经典中所蕴涵的儒家道德体系, 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社会的价值及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这些经典文本与范畴需要学生用心体会, 并以此为媒介展开与古人精神对话的可能性。如《周易》所传达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穷则思变”、“否极泰来”等思想, 可借助于适当的媒介传达至学生心灵, 由此引发共振与反响, 内化为思维与理念。人文教育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最理想的境界是超脱知识性的限制, 走向心灵的共情与升华。如果一个人沦为知识与技术的奴隶, 从来不以人“心”为怀, 那么即使他再机敏才辩, 也无法弥补精神人格深层的缺失。
梅贻琦曾在其1931年的校长就职演说中提出:“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同理, 所谓合格的大学生, 并不在于求学期间究竟读了多少书, 掌握多少知识, 而是四年之间是否借由表层的知识获得进一步领悟大学精神, 拥有大学气象。同时, 要形成处事专注宏观视角的理念, 而不易于被琐碎的枝节纠缠支配, 正如大学之教育以求得人格情怀的完善, 而不是零散知识的堆积。
三、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世精神, 以用于对现实人生的指导
人文精神从根本而言是非功利性的, 但并不意味着它跟生活与现实是绝缘的, 如传统文化中占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从来都是注重实践且充溢着现世精神的体系。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经典文本, 提供自我反思的平台, 是养成清醒的怀疑精神的媒介。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是因为其精粹虽历经千百年的历史轮回与风霜尘染仍不减其魅力与光华。经典并非是沉沦在故纸堆里的无用之物, 经典文本之中有丰富的可藉以指导立身处世的行为策略与价值体系。从传统经典中汲取智慧、勇气与生存的策略, 即是其现世意义的体现。
四、结语
教育原本就是“人”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博雅教育, 它以“成人”或者说“全人”教育为核心, 致力于以“人”为本位为中心的运行理念。但大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事情, 教师不能寄希望于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所谓的人格塑造与智慧提升, 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直面生活积极的人生姿态, 同时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点燃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热爱。人生难免要经历风雨飘摇的时刻, 一个人身上所铭刻的大学的精神底色, 会为他们带来最决绝的坚持执守的力量与勇气。而这种精神底色, 更多地通过人文教育得以实现。
摘要:近年来, 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改革给予较多重视。通识教育就本质而言是一种人文教育, 在该理念的关照之下, 人文课程在高校教育中愈加凸显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打通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与隔阂, 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与人格心灵, 人文课程的实践与贯彻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为学生的现实人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课程,《周易文化讲读》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邹进, 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50.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52.
[3]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第十三卷第一期, 1941:7-8, 2.
郑州大学通选课的现状及对策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26-01
郑州大学通过建设公共基础平台,吸纳文化素质课课源,开放百余门校任选课,在推动通识教育的路上艰难的前进着。
目前,郑州大学校本部本科及研究生6.5万人左右,在岗教职工6000余人,本科专业107个。尚不具备像复旦大学建立“复旦学院”(本科生院)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主轴,以住宿书院制和导师制为辅翼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的能力。郑州大学通选课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9-2003年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为第一阶段;2003-2009年:启动通选课建设为第二阶段;2009年以来出台新政策,推动通选课建设走向精致化为第三阶段。
一、校任选课现状及问题
1、课程数量奇缺,时间安排不当
以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开放课程为例。累计开放104门课(包括南校区两门课),其中41门课是重复开放(课程编号一样),如体育交谊舞一门课开了8次。这样,一学期共开放63门不同课程编号的课程供选择。每节课限制学生人数有多有少,其中规定30人/课有28门,约占总课数的26.9%。200人/课有20门,约占总课数的19.2%。350人/课有26门,约占总课数的25%。104门课总计限制学生人数为17640人。
从本科生人数来看:2012级(大二)共12880人,2013级(大一)共12930人。各院系对学生所需修学分数不尽相同,以规定修六个学分为多。每门课上一学期32个学时为两个学分,意味着至少连修三个学期才能达到要求。郑州大学选课程序为分阶段选课,高年级先开始选,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相应的选课时间。这就意味着每次选课都有不少低年级同学选不上课。怪不得每次选课美其名曰“抢课”。并且,逢抢教务系统必瘫痪。每次系统开放时间为0:00,整个校园里灯火通明,各个怒目圆睁堪比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能抢到课已属万幸,抢到自己心仪的课实属妄想。
另外,上课时间安排也不尽如人意。上课时间可选周一至周四的9,10节、周六1~8节。以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开放104门课为例,周一晚共18门课,约占总数17%;周二晚16门课,约占总数16%;周三晚18门课约占总数17%;总周四晚28门课约占总数27%;周六上午24门课,约占总数23%。特别是周六的课程很难保证到老师到课率和学生出勤率。
2、缺乏全局统一规划,教学质量层次不齐
郑州大学尚未出台通选课的指导思想,尚未明确强求每位学生所需修学分数。只是暂将课程类别分为五类,分别为文学艺术、人文社科、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公共卫生与生理卫生和其它类。以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开放104门课为例:文学艺术25门,约占24.1%;人文社科23门,约占22.1%;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12门,约占11.5%,公共卫生与心理卫生20门,约占19.2%。其他类主要为体育类,如荷球、羽毛球、网球等共24门,约占23.1%。自然科学所占比重过低,体育类课程均为校体育课选修课,在校任选课再次重复开课,大有凑课时数赚学时费的嫌疑。
2009年,郑州大学出台新政策推动通选走向精致化。申报要求中有一条:按课程组(教学团队)形式申报课程,一门课程至少有两名以上(含两名)教师讲授,并明确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须为副高及以上职称,鼓励老师跨院系联合申报课程,欢迎知名教授和教学名师申报课程。以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开放104门课为例:任课老师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副教授、教授、高级工程师)人数为61人,约占总人数的58.65%。其余皆为讲师、助教等。这与通知要求严重不符。其审核结果令人吃惊,审核过程难免令人猜疑。
3、组织宣传乏力,思想藩篱丛生
郑州大学通选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宣传到位,各院系没有组织选课培训。大家在选课之前一无所知,学姐学长会介绍一些“三无”通选课,即无点名、无考试、无挂科。学生对课程的了解只能从选课系统上授课老师提供的简短说明得知。据笔者观察,选课系统上的说明陈旧几乎无更新。
笔者在大学度过近六个学期中,大概选修了10门课,这其中科目大都属于热门课,是通过查看选课系统上的时间教室安排,自行前往蹭课。在笔者个案调查中多次询问一个问题:咱学校开设100多门通选课,涉及六大领域,总有对你胃口的,为什么因为没有选上心仪的课,而不去蹭课自修呢?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没有这意识,感觉自己没选上就不愿去上课,即使通过考试也没有学分,上了也白上。这反映同学们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功利化选课现象普遍存在。
4、监管不严,激励机制不健全
监管不严,一方面是审核申报课程时,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导致不少不合格通选课投放进来。另一方面是通选课一学期下来,教师教的怎么样,学生学的如何,教师通过什么方式考核学生,成绩是依据什么得出来的等,处于自由化状态。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代课现象普遍,监管形同虚设。
郑州大学曾于2010年和2012年组织举办过通选课讲课大赛,在奖励办法上有一条:大赛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获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奖励者,晋升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举办比赛的频率和激励机制不够吸引人。
二、改进对策与措施
1、完善审核流程,确保课程质量
应落实已制定的审核制度;加强质量监控工作。分三块进行:首先,聘请督导和专家不定期进行听课并对其做出评价,并将听课情况与开课教师进行反馈,给开课教师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对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可包括上课内容、上课进度、教学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来。最后,发挥网上评教的作用。学生对开设的课程是否满意、对上课过程是否认可等评教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能从学生的视角给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提高通选课质量的一个有效举措。
2、加强宣传教育,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新生一入学就把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和学生学习手册发给他们并进行入学教育,详细解绍开设通选课的目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选课流程等。引导学生从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出发选好通选课。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自行进行通识教育,淡化学分观念,树立学习不是为了赚学分的思想。把提高自综合素质当做自己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完善鼓励机制,落实优胜劣汰
建议增加评奖次数,增加奖励力度,与评职称严密挂钩。要求每个院系至少申报一定数量的课程,要求副高级晋升职称时必须开设一定数量的通选课。
建立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如果一门课连续两个学期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可以停开。淘汰那些内容陈旧、教学质量差的课程。
4、加强管理, 严格考试制度,
通选课也要严格执行有关课程的考核规定, 要实行全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决定,原则上不及格人数要占到一定比例。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通选课运行情况的检查力度, 不能使它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盲区, 不能学校不管, 院系也不管。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写到: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于通而不在于专。愿郑州大学在通识教育的路上的边走边思考,发挥好通选课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素养,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8)
[2] 马燕.高校通识选修课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科教文化.
[3] 张翼星.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现状.问题和建议.现代大学教育.2011.
[4]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
北大通选课介绍(1.2.1版) 篇4
地震概论(授课老师:赵克常老师):这个课很火,一学期要开两个班,一个班500人„„而且老师讲的也很好,前几个学期,我的几个同学选了的都是九十七八分,不过上个学期据说得高分的难度有所增加,不知道这个学期什么情况„„总之,算是比较理想的A类课程;
环境生态学:被誉为文科生必选的两门A类课程之一(另一个是三宝),成绩主要根据两部分,一个是上课的随机点名,另外就是一个大论文,很大很大,最起码要一万五以上才有可能拿到一个相对高的分„„而且环生的论文要求很高,尤其是格式什么的,不过上课的时候老师会讲解,而且在BBS环生的版上也有说明,不过目前的一种风气是借师兄师姐写过的环生论文改一改拿来交上„„不做评论;
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俗称三宝,要选这门课要投比较高的意愿点,或者靠补选的时候用人品刷„„总之是很有用的一门课,讲的知识还是很实用的(其实不想大家想的那样的„„),闭卷考试,给分一般,但是总的来说对于文科生来说算是学起来相对容易的一门A类课;
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上过的人不多,目前我认识的只有一个上过,不过上课还比较轻松,给分也不错;
B类
美国文化与社会(也属于E类):一门很高级很丰富的课,前一个学期,我有个同学选了,上课方式是每一节课请一位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老师来讲授,很像听讲座,不过具体考试和最后的给分则没有什么特点可说,如果对于美国的文化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可以选一下;
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还挺有趣的,辜老师是辜鸿铭先生的后代,在学术上也颇有建树,不过考试要记的东西很诡异,有些难记;
晚清历史人物及外交(授课老师:李扬帆老师)(具体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因为我选过这个课,所以现在不显示了,也不知道这个学期还开不开)这个课很轻松愉快,两篇论文,几次点名,而且李老师蛮有趣的,虽然有点WS„„
中国政府与政治过程(授课老师:徐湘林老师)(我忘记是不是B类了„„):也是一个很轻松的课,我上的时候,这个课招100人,但是只报了20多个,所
以上课的氛围很好,互动很强,不过这个徐老师有的时候废话有些多„„而且不点名,也没有期中,就是期末闭卷考试,而且在考试前一周给你划很小很小的范围„„基本相当于告诉你题了„„
C类
社会心理学:我选过,上课很有意思,如果稍微仔细点听就会听进去,不过成绩计算比较繁琐,两次上课签到,两次小组作业,还有期末开卷考试„„给分嘛,以我为例,这个课我没怎么去过(因为一到周四晚上我就有无限琐事„„),所以签到没签上,但是我参加的那个小组挺赞,属于最好的四个之一,结果在我期末考试也没考好的情况下还是得了85分~所以这个小组的合作还是很重要的~ D类
西方音乐史及名曲欣赏(也属于E类):如果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最好是西方音乐基础,选这个课会很舒服,课上听歌的机会很多,一篇期中论文,闭卷考试; 西方文明史:好像是D类吧„„朱孝远老师很赞,上课巨逗无比„„不点名,期末闭卷考试,然后一篇论文„„考虑到他上课讲的东西很有限,所以闭卷考试其实也很快乐„„不过不知道他这个学期开的课的名称,所以大家看到朱老师开的课可以留意一下;
E类
艺术史:朱青生老师好像是艺术学院院长吧„„这个课每次旁听的人一坨一坨的„„不过考试有的时候好像很BT,据说每次都有挂的„„
印度文化与社会(也属于B类):这个课也很有意思,比较好混,具体要求是每个人一篇论文,然后根据论文做一个PPT,如果有兴趣可以报名演讲PPT内容,有适当加分,总之论文和PPT一定要按照陈老师的要求做,另外选题一定要新奇~不过这个课每节课都点名„„
艺术概论:我选过,还不错,期中一篇很小的论文,期末闭卷,只要有彭老师写的那本书,你会发现现成的答案就在书里向你招手„„不过给分一般。
中国电影史:这个课蛮好的,可以看一些电影及电影片断,考试开卷,学期中有三次点名„„
基本上就是上面的这些吧,希望对大家能多多少少有些帮助~
另外如果有的同学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不要选通选课的经济学原理,因为这个是经济学院开的,质量一般,不如CCER(经济研究中心)的好,所以可以到下学期选经济学双学位,选经研的经济学原理~
祝大家假期快乐嘿~~~
p.s.by wwdw:
A类
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授课老师是超级牛,超级可爱的邱维声爷爷。三学分的课,连续几个学期以来都是每周三1、2节外加一个双周的某节。内容很简单,上课讲得证明居多,但作业和考试都是对结论的直接运用,没有任何难度。每节课会布置一个大约需15-20分钟完成的作业,只要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之前2个小时以内即可复习搞定。十分推荐对数学并不厌烦的同学来选,由于一直与文计冲突,我是这个学期才选的,分数还没有出来,应该在90左右,因为期中大家的平均分就是将近90,这个课好像没有正态一说,也许是因为老师太牛了吧。教务的官方介绍上需要先修线性代数。完全不需要。这个课很火,但其实完全可以在选课结束之后直接找到邱爷爷要求上。这个学期就是,只要提了的都上了,所以最后上课人数是200+50,浪费了我的几十点意愿,唉。
普通统计学:3学分的课,三节课连上,有点郁闷。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计算器使用方法介绍与考核。上课会讲到很多统计学原理,但考试不涉及,只要求会按要求用计算器得出结果。上学期选的,没怎么好好上课,考试前又没认真对待,所以落掉好多东西没看到。个人认为如果能保证全勤或能搞到完整版笔记的话,考试拿到85-90甚至更高的分数不在话下。如前所述,这门课实质上是“普通计算器”,所以对文理科同学来说,学起来可能会不一样,但要应付考试的话差别不大。不用投点…
普通生物学:同学选过…相当虐…友情提示…
B类
中国政治与政府过程:对于学过宪法的俺们法律人来说,十分地有优势。不用听课。考前两节课去听重点,看ppt。考试时按照学宪法时有印象的东西随便写。分数还就是比别人高。
D类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我大一上唯一的一门通选课。授课老师是大家风范的阎步克先生。身为长江学者的他指摘我国教授评价体系时说:教授泛滥了,为体现其中优秀突出的牛人,就得整个所谓的长江学者;以后要是长江学者多了,国家还得再细分成长江上游学者和长江下游学者……听阎老师的课绝对是享受,每次200人的教室都被另外100多个站着的同学堵得水泄不通。阎老师学生的要求可以说比较严,要求同学读5本书然后写一篇报告。但事实上大家都很忙,不可能在一个通选课上这么下功夫,我就只读了一本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极薄,然后写了报告。期末还有考试,一般是从中选几道有把握的作答这样的形式。如果下功夫的话肯定会得到很好的评价。当然不选的话蹭一蹭也是十分推荐的。E类
通选课建议 篇5
学院:法学院 姓名:刘琪 学号:20100803058 在这个社会上,无论我们是年轻人、老人或是小孩,穷人或富人都面临着重要的人际关系问题。即使是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 鲁滨逊也要和仆人“星期五”打交道。事实上,我们在工作、娱乐、挣钱、养家、解决问题、享受生活时,都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我们都像婴儿一样离不开别人。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响
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
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尽管如此,大多数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甚至相当多的人错误的认为拍马屁、讲奉承话、请客送礼,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决窍在于你必须有开放的人格,能真正的去欣赏他人和尊重他人。
要学会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首先必须能客观地评价别人,能找得出别人的优点,你会发现你的亲人、朋友、同事、上司或下属身上都有令你佩服、值得你尊重的闪光之处。你会发自内心去欣赏和赞美他们,你会在行为上以他们的优点为榜样去模仿他们。这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去尊重和欣赏他人,你就达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换个角度想,若有人对你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毫不虚假的欣赏和尊重,你肯定会由衷地喜欢他(她)们并与他(她)们真诚相待)。
当然人的弱点之一就是希望别人欣赏、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愿意去欣赏和尊重别人。人是非常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很难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客观地观察别人和自己,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而身边的人都有值得你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有一点比你差的缺点就去否定别人,而是应该因为别人有一点比你强的优点而去欣赏和尊重别人,肯定别人。你会惊奇地发现,世上所有你接触到的人,只要你仔细观察,总可以找出比你强的优点来。
用欣赏人、尊重人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有许多好处:其一,成本最低,不用花费金钱去请客送礼,不用伪装自己去浪费感情;其二,风险最低,不必担心当面奉承背后忍不住发牢骚而露陷,不必担心讲假话,提心吊胆,梦寐不安;其三,收获最大,因为你能真心尊重和欣赏别人,你便会去学习别人的优点去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一个懂得用欣赏人、尊重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会过得很愉快,别人也会同样的欣赏和尊重他,而一个提倡欣赏和尊重人的团队将会是一个关系融洽的大家庭,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欣赏和尊重别人,每一位成员也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重,每一位成员都会心情舒畅,于是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会提高。
如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语言沟通能力都普遍下降,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
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无论他们多么精明,永远也不会与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的人际交往。
(二)冲动心理强烈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期,自制能力弱,遇事易冲动,有时也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双方谦让一下就相安无事了,即使自己有理,也可以忍让一点,好言相对,然而大学生往往一时冲动,气势汹汹,把事情搞扩大化、严重化,破坏自己的人际魅力。
(三)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
有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交往处于危机之中。
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呢?我从网上还有书籍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说话时要认清自己的身份。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如用对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第二,说话要尽量客观。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事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糟。当然,客观地反映实际,也应视场合、对象,注意表达方式。
第三,说话要有善意。所谓善意,也就是与人为善。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难消。”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把握好这个“分寸”,那么,你也就掌握了礼貌说话的真谛。
如果你错了,就及时承认。与其等别人提出批评、指责,还不如主动认错、道歉,更易于获得谅解、宽恕。凡是坚信自己一贯正确,发生争端总是武断地指责对方大错特错,从不认错、道歉的人,根本交不到朋友,或难以交友,永远缺乏知心人。有些青年人有错就千方百计抵赖,甚至谩骂敢于提醒他注意的人,那决不是什么“英雄本色”,只能算流氓行为。当领导的认错不会丢脸、丧失威信,反而有利于维护面子、提高威信。有错就承认,并勇于主动承担责任的领导人比自夸一贯正确,有错就把责任往下推的领导人,更有威信,更深得下级的信赖、拥护、爱戴。
真心实意的认错、道歉,就不必推说客观原因、作过多的辩解。就是确有非解释不可的客观原因,也必须有诚恳的道歉之后再略为解释,而不宜一开口就辩解不休。否则,你对自己的错误实际上是抱着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态度,这种道歉,不但不利于弥合双方思想感情上的裂痕,反而会扩大裂痕、加深隔阂。道歉需要诚意。双方成见很深,当对方正处在火头上,好话歹话都听不进时,最好先通过第三者转致歉意,待对方火气平息之后,再当面赔礼、道歉。有时当务之急不是先分清谁是谁非,而是要求双方求同存异,去对付共同面临的困难或“敌手”。如双方僵持不下,势必两败俱伤。如一方先主动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紧张为和谐,乃至化“敌”为友,双方合作共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
1.多给别人鼓励和表扬,尽量避免批评、指责和抱怨,不要逼别人认错。
2.要学会倾听。不要说得太多,想办法让别人多说。
3.如果你要加入别人的交谈,先要弄清楚别人究竟在说什么。
4.交谈之前尽量保持中立、客观。表明自己的倾向之前先要弄清楚对方真实的倾向。
5.注意对方的社交习惯并适当加以模仿。
6.不要轻易打断、纠正、补充别人的谈话。
7.别人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多多鼓励。
8.不要因为对方是亲朋好友而不注意礼节。
9.尽可能谈论别人想要的,教他怎样去得到他想要的。
10.始终以微笑待人。
11.做一个有幽默感的人。但是在讲笑话的时候千万不要只顾着自己笑。
12.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13.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尽量看着对方的眼睛,不管你是在说还是在听。
14.转移话题要尽量不着痕迹。
15.要学会聆听对方的弦外之音。也要学会通过弦外之音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6.拜访别人一定要事先通知。
17.不要在别人可能忙于工作或者休息的时候打电话过去。除非是非常紧急的事情。
18.给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先问对方是否方便通话。
19.一件事情让两个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
20.你在背后说任何人的坏话都迟早有一天传入这个人的耳朵。
21.不要说尖酸刻薄的话。
22.牢记他人的名字。养成偶尔翻看名片簿、电话本的习惯。
23.尝试着跟你讨厌的人交往。
24.一定要尊重对方的隐私,不管是朋友还是夫妻。
25.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当你与其中某个人交谈,请不要无视其他人的存在。
26.要勇于认错。
27.以谦卑的姿态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
28.给予他人同情和谅解。
29.尽可能用“建议”取代“命令”。
30.不要轻易做出承诺。承诺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可能做到。
通选课建议 篇6
一、设计与学科相关的任务选题
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的特点,有些知识模块兼有其他学科课程的特点,其中的数学和美术,它们的关系相当密切。信息技术不要唯信息技术而教学,要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当然我们不可能在信息课堂上讲述与学科关系和结合点,但若能够在学习任务设计中选择与学科相关的任务素材,这样可能会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更有深刻的印象。例如,学习Excel中的数据统计中函数的应用,我就以学生“成绩表”的统计为例,其中计算总分、平均分、合格率等都要运用到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又如,在学习Photoshop中的羽化和透明度的使用时,我就选取了制作一个“海上蜃楼”景象的任务素材,而“海上蜃楼”是物理学中一种光的反射现象。还有在Flash中图形动画的制作时,我设计了要求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动画: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高一边对折与另一边重合,这样学生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有更深的了解。这样选取素材的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设计与学科相关的任务选题,可以将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学习操作技能。
二、设计当前热点人物和事件的任务选题
灵感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作为选题内容,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如,当前的新闻人物事件,或当今流行的时尚元素,或是当前有什么重大的节日等都可以作为任务选题。例如,在页的设计《综合活动———制作主题网站》这一课时,刚好是我国“嫦娥一号”奔月成功,我就选择有关“嫦娥一号”奔月的素材,并布置任务完成网站制作。由于取材于现实,而且是当前的热点事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Word学习图文混排》这一课中,是母亲节期间,我就选择有关母亲节的素材,要求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制作一个贺卡用电子邮件发送给母亲,由于是自己制作的,可以更加真心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学生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些素材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渗透。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学生对当今的流行时尚和偶像人物非常熟悉和追捧,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学习任务。又如,在学习Photoshop中图片的处理时,选用刘翔或影视人物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在现场音乐的编辑中用周杰伦的歌作为练习题材,用学生喜欢的明星偶像人物作为选题素材,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
三、设计实用性的任务选题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既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又不能忽视辅助学习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在琢磨使用过程中学会信息获取和处理,使信息技术真正辅助学习。如,讲到“搜索引擎”时,以往一般是随意提供几个关键字作为任务素材,然后上网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这样效果不好。但如果结合与学生刚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相关知识内容来提供任务素材,或许更能体验到搜索工具的实用性。例如,了解到学生正在学习语文新课《济南的冬天》,我就让学生搜索有关“济南”或“济南的冬天”的信息,以及作者“老舍”的情况,因为学生刚开始学新课,所以非常感兴趣,既增长了知识,又体验到搜索引擎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应用。又如,在学习《主板和接口》这一课时,我选择了“主板内插槽故障”现象分析的任务,通过主机报警声了解到相关插槽和接口,如,不断的长报警声说明内存条松了,这是常见的现象,是非常实用的。又如,在学习Photoshop中图像色彩处理时,可以用学生自己的照片,或同学之间外出活动(如,运动会、军训)时所拍的照片,或在课堂现场即拍的照片进行分析处理,这也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很实用,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很好。
四、设计具有本土风情的任务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