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生命有感

2024-10-03

读谈生命有感(精选4篇)

读谈生命有感 篇1

读《谈美》有感

很久不曾这样静静地坐下来读一本书,读一本好书。总觉得很忙,忙着赶作业,忙着兼职,忙着实习,忙着处理人际关系„„闲暇的时候,总是打开电脑,看看电影,或者写写日记,看得最多的刊物就是报纸和杂志,好像在这样忙碌焦躁的时代,让人焦躁得完全静不下心来,静静地读一本好书。曾经强迫自己去看一些好书,但是每次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看完之后觉得索然无味。

当我翻开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的时候,我正坐着公车去兼职。在那样喧嚣的环境下,我却能看得津津有味。原来我觉得美学可能是一门挺艺术化,挺高深的学科。可是,朱光潜先生却把美学的各种深沉的道理,用生动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他说的道理。

看一本书,不得不看的是它的前言。这本书的开场白中,朱光潜先生就表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他希望通过谈美,教会人们如何去“怡情养性”,去“免俗”,最终达到净化心灵,拯救社会的作用。虽然这本书的年代已经相去甚远,但是我觉得对于现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成名已经成为了一件很简单的事。类似“凤姐”这样的以其不同常人的思想和行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这样粗俗的卖点竟然也可以达到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我想人们确实需要学习如何去“免俗”。这个世界应该有很多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欣赏和关注。“免俗”了之后,我们的心灵就被充实了,被净化了,社会也就更和谐进步了。

这本书分为十五章来谈美,每一章其实都教会了我很多,我最喜欢的或者说感悟最深的就是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四章“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第十四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十五章“慢慢走,欣赏啊!”下面我就简要谈谈对这几章的感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我们会说的一句话,朱光潜先生用这句广为人知的话,告诉我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创造,都需要一定的距离。很多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将这种不平凡的经历或者见闻转化为一种艺术。艺术的创造不光需要一种感情,还需要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观赏。而对于任何事物的欣赏,我们都要也都需要适当的距离。当你身在其中时,或许你会被很多实际的需求、欲望或者其他种种因素制约,而蒙蔽了你去发现美的眼睛。“艺术都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在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是个有些理想主义的人。与人相处,距离近了,我就会发现别人身上各种缺点,然后对一个人的印象就慢慢变差。假若是隔着一定的距离,那么我了解和看到的就只是别人的一面,至于其他的一些面,我就可以把它们想象成我理想的那样。所以,要保持美感,我想人和人之间还是需要一定的距离。但假若那种距离必须消失,就好像恋爱和婚姻,那么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由“美”到“不美”的转变。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实际上是朱光潜先生的一个十分微妙的比喻。希腊女神雕像在这里就代表着艺术的美感,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就代表着快感。英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学者罗斯金曾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很多人把快感和美感混为一谈。朱先生认为,美感有两个要素:

1.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也有一种适当的距离;2.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好看,帅气一般都是快感,而非美感。真正的美,应该像希腊女神雕像一样让人在欣赏的时候沉浸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欣赏,更不会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等到这个过程结束后,才回想起刚才的欣赏过程很愉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常常勉励自己努力学习的一句话。在这里,朱光潜先生引用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创作的灵感也是从功夫中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天才就是遗传和环境造就的,和本身的努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凡是取得成就的天才虽然有遗传和环境的巨大影响,但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肯下功夫,即使平凡的人也可以创造美,创造艺术。但是下功夫不光是指在书本上,还应该注重在各个领域的拓展。我们做任何事,不光是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假若没有一定宽度和一定深度的见识,只专注于工作上的小范围的提高,仍然很难得到很大的突破。所以不妨在闲暇的时间,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见识,读书、看报、上网、旅游,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一些事。

“慢慢走,欣赏啊”其实也是朱光潜先生对读者的一个忠告。人生中处处都有艺术和美,我们对于人生要抱着严肃的态度,认真地对待生活,但是也不应失了豁达的情怀。生活在当代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大多为了房子、车子和票子不断地拼搏。但是有多少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呢?虽然整天忙成一团,但是忙乱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精神上的空虚。要想获得情趣丰富的幸福生活,我们就应该偶尔停下脚步,站在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立场,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美。艺术是情趣的活动,当你懂得欣赏艺术的美,你的生活也就会瞬间变得情趣丰富。

我想对于一本书的参悟,只此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三年、五年以后,重新拾取这本书,我可以有更深刻的见解。

广电803班

200820940525张瑜

读谈生命有感 篇2

从我的观舞经历来说,早已习惯于陶醉在古典芭蕾华丽的炫技中;习惯游走在现代芭蕾的震撼爆发与纯粹精神之中;习惯于芭蕾的那种传统构图美、被程式化的美。提起现代舞,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依莎多拉·邓肯。从她的“解放足尖、释放身体”开始,她带给我的对现代舞的认识是自由、挣脱束缚,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是带给人心灵冲击和人生体验的舞蹈。谈起中国的现代舞,从台湾的刘凤学,再到大陆的吴晓邦,他们把现代舞从西方带到了中国,开始寻求东方民族舞蹈精髓与西方舞蹈元素的融合创新,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舞蹈大师,是现代舞精神的象征。

法国编导大师贝嘉古稀之年的力作《生命之舞》被评价为20世纪现代舞中最撼人心魄的摇滚芭蕾巨作。据说,上海金星现代舞舞团的团长金星在看完它之后脱口而出:“太可怕了!整场舞蹈看下来,我就觉得浑身冰冷,两只手一直在发抖。到现在,我还沉浸在这种情绪当中,无法自拔。”正是怀着这种好奇与崇敬,我也来一看究竟。

舞蹈的开场在摇滚乐队“皇后(Queen)”清澈、阳光的歌声“it s a beautiful day...”中拉开序幕,贝嘉怀念的那位舞者生前非常热爱英国摇滚乐队Queen的音乐,他在音乐设计上体现了这个心愿——除了摇滚的Queen,还有古典的莫扎特。27位男女舞者缓缓掀开身上的白布,又缓缓盖上,他们伸出手去挣扎,去呐喊,男独舞者从白色担架上被抬下来,用自由、舒展的身体去表达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与无奈。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每天清晨醒来,能够在清醒着的每一天,去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紧接着,他把这种意义传递给了更多的舞者。这时,穿黑衣的挥着翅膀的男人与披着婚纱的美丽的女舞者出场,飞翔的渴望与欲望的挣扎,在这里碰撞,黑衣女独舞者娴熟的、自由的高难度技巧动作组合,她的完美,竟然让我突然想起了宫崎骏动画里的“黑暗精灵”。黑暗精灵是自由的化身,是自由的使者,它也许会将我们带入深渊,也许这也会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时,上半场的高潮到来了,挥着翅膀的男舞者踩着沉重的方框,方框里的电视里正在播放着被祭奠者的画面。上半场结束。

下半场在莫扎特优雅、轻盈的音乐声中开始,这时,舞台由原先的黑白主色调增添了黄色、蓝色,这是对比性、视觉冲击力很强的颜色。紧接着,舞台又回到了出场时的黑白主色调,范思哲大牌的服装设计风格在这里继续凸显了它的简洁、大气与强大气场。这时,屏幕上出现了“magic”的主题片段,男女舞者对舞,在奇幻中表达着对生命的绽放与张扬。接下来出场的女独舞者用黄、蓝、红绚丽的不断摆动、跳跃的裙摆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期望与梦想。下一段,用圆环出场,配乐用了经典的“you take my breath away”,舞者在圆环里翻滚,从圆环里滚出的是希望,是向往,是生命生生不息的火焰。

最后的结尾部分,大屏幕上投影出舞蹈团已故演员的舞蹈录像,肃然起敬之心油然而起,他是整出舞剧真正的主角,也是促使大师编舞的灵感源泉。这位舞者在自己艾滋病发病前跳的这段舞,纯粹由心灵而发,舞得淋漓尽致。随着全场齐唱主题曲和贝嘉的出场谢幕,此时我已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该剧的服装设计是贝嘉的好友、已故大师范思哲。贝嘉说:“范思哲非常宽宏大量,我请他为我设计一套服装,没想到他一下子为我设计了20套。”不得不说,范思哲的用心和对艺术的敏感力的确对整部作品的成功起到了增色的作用。

该作品的成功之处除了演员精湛、完美、无可挑剔的舞蹈技巧之外,还在于:一、贝嘉将自己毕生对于芭蕾的理解在此浓缩,通过舞蹈创作,由个人的情感引发了全人类的对生命的思考,诠释了生命、爱与死的主题。他始终在对传统的背叛与对艺术的执著之间搭建着沟通的桥梁。因此,这部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二、以象征艺术表现手段编排舞蹈,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无限想象的思维空间,使观众与剧中演员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一个同构同感的、良好的磁场效应。三、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关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了艾滋病患者,体现了普世情怀和人性关怀。

除此之外,暮年的贝嘉排出了一部年轻人的舞蹈,充盈着生命的向上的力量,这与贝嘉丰富的人生阅历、执着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常说,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所体现的也正是舞蹈编导、舞蹈家个人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摘要:法国芭蕾舞大师贝嘉的暮年之作《生命之舞》,在世界现代舞的历史上曾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创作背景、主题思想等角度入手,对这部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挖掘与分析,以期有更多的人关注这部作品。

读《生命的诗篇》有感 篇3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肯尼的美国儿童。他出生不久,双腿就因畸形而全部被锯掉了,可怜的肯尼只能以手代足,而且视线只有狗的眼睛那么高,他接受了几次化疗,也并未痊愈。在生活中,因为残疾,他必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不便与嘲笑,每次上学的路上都能听见背后的窃窃私语。我替他感到命运的不公平,为什么这样残忍的事情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呢?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小男孩并没有彷徨,也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平,而是用毅力支撑起了生命的脊梁。他也渴望自己是个正常人,和其他孩子一样玩游戏,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面对命运的不公,他并没有自卑和气馁,他用他那坚强的心灵来安慰自己,使自己勇敢地“站”了起来。

我今年十三岁了,和他比起来,我却是如此的渺小。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活中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开始怨天尤人。记得上星期回到家里,父母不在家,我自己饿的不行,却连饭都不会做,回来还因为此事和父母大吵了一顿。想想自己以前的种种,我真是又羞愧又自责,与肯尼比起来,我是多么的无能啊。

在这个小男孩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还看到了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希望”是支撑我们生活的韧力,是推动我们人生前行的动力。人生的旅途中并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失意经常会伴随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会显示出来。所以我们要鼓起勇气,向前出发。

“不依赖别人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让这句话埋藏在我的心底,让它萌生,让它陪我一起成长,也让它成为我成长的一个动力。

辅导老师:候永昌

读谈生命有感 篇4

一、“心即命运”的主体感

雪漠在文本中多处强调:“你有什么样的心, 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改变命运, 最主要的, 就是一颗想要改变命运、也肯付出行动的心。”[7]、“真正激励我的, 是改变命运的念想。”[127]、“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差不多, 没有大的改变, 往往就是因为, 他们身上缺乏一种更大的胸襟和心量。”[99]、“我虽然相信命运, 但我觉得, 命运怎么样, 还是靠自己的心来决定。”[189]、“梦想, 是人真正的生命力, 也是他前进真正的动力。没有梦想, 心很快就会衰老;有了梦想, 才会有精彩的人生。”[107]但是, “这个世界上, 心真正属于自己的人很少, 大都被生活的飓风卷跑了。所以, 我才写了那两本小书《世界是心的倒影》《让心属于你自己》, 真正读懂它的人, 也许会活出另一种精彩来。”[306]接着作者举例反证“过去, 我曾给那里的孩子捐过书, 也在物质上帮助过一些人, 但要是他们的心不变, 那些物质帮助就像是隔靴搔痒, 起不了多大的作用。”[33]

文本中, 作者以自己念兹在兹的体悟感、以丰富的心身感受和生活阅历, 明证“心即命运”。是“心”的质量、质素、品质, 是心的高度、宽度、广度、厚度、亮度决定人自身的质量、品位, 决定了人的高度、厚度。“心”的制高点就是人的制高点。“心”的品质是人的精神相貌, 表征着人的品质、格调和审美价值。“心”导引着人的行为、实践、命运、理想。“心”是人感知、观照世界的源点, “我思故我在”, 是“心变”促使行动的改变, 让人可能成为一个日新月异的人, 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和创造精神的人。因此, 心是命运的主体, 改变自己的心, 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知行统一, 创新命运

“心”的境界决定了人的境界,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心”的层面, 不去行动, 凌空蹈虚, 一切也只是空想。所以, 作者在强调“心”的修行以及变化时, 强调“心”与“行为”的合一。“人的心灵之所以能决定人的命运, 是因为他的心灵决定了他的行为。”[3], “不管有没有前世, 这辈子的命运和价值, 都取决于我这辈子的心和行为。”[35]“我是想靠行为来改变命运的……不想白活一场的念想是否能导致没有白活一场的命运, 这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行为。”[3]、“人的价值体现于他的行为, 你有什么行为, 就有什么价值。”[130], 文本通篇也在自己心动、心思、心想的基础上, 时刻将心想付诸行动。他的思想史同时也正是他的行动史。

作者总概自己始终学习、追求的生活状态, “这三十多年来, 我一直在学习, 一直在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营养, 即使在明白和成为作家之后, 我也没有停止学习。我总是在打碎自己, 总是在吸收一种新的营养, 总是在成长, 也总是在等待着一场新的惊喜。”[21]作者通过扎实的行动, 实践了他知行合一、创新命运的生命历程。

一是阅读写作习惯的养成。“我用在读书上的时间很多, 占据了我当时的大部分生命。我经常一个人待着, 很少关注学习和读书之外的事。”[135]、“只有书, 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没有书, 我肯定走不出那个偏僻的乡村, 也肯定实现不了我的梦想。”[71]、“在武威一中……我看了很多书,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1980年6月, 我考入了武威师范。在师范, 我最大的收获是能读到很多书, 每周, 我们可以去图书馆借一次书。我一般都借小说, 我囫囵吞枣地读了很多名著。”[140]、“1991年11月, 能正常禅修了, 我给自己打考勤, 刚去那个月里我读书时间有66个小时;到了1992年2月, 读书98个小时, 写作56个小时, 写材料只用了6个小时。但我仍然在尝试一些让自己效率更高, 也能省下更多时间来做事的方法。例如辟谷, 就是修炼一种特殊的仪轨, 让自己好几天不用吃饭。我发现, 不吃饭能省下大量的时间, 头脑也会非常清醒, 就开始节食。”[314]、“自己那天生日, 孩子们集体请我看电影, 电影正式开始之前, 还挑了一个有灯的角落, 坐下, 校对书稿, 直到电影开始, 关了灯, 我才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我连结婚的当天, 都在看书呢!而且, “从上师范起, 我就有了记日记的习惯, 一直记到几年之前。”[141]

二是修行练武。“在武威师范读书的那两年, 我正式开始了修行”[140]。“在师范时, 除了读书修行之外, 我还抓紧练武。我给自己定了任务, 每天要举一对36斤的哑铃400次, 要踢腿, 各种腿法100次, 练易筋经1个小时, ……一般情况下, 早饭前和晚饭后都是我的练功时间, 其他时间里大多读书———我在课堂上也读书。”[142]

三是珍惜时间, 分秒必争。“一心多用还叫我练成了很多节省时间的本事, 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比如, 我能边跑步边背诗歌, 边持咒观想边散步, 边看电视边跳跃锻炼……没办法, 人生苦短, 我只能这样。”[143]

正是成为一个能在人世间留下一点痕迹的远大的理想, 导引了雪漠的人生航向, 而在此路途中, 他争分夺秒, 读书写作, 修行练功, 一刻也不敢懈怠。是“知行统一”的人生价值观成就了当下的雪漠。由此联想到王阳明的“心学”。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欲修身, 先养心”、“身之主宰便是心”、“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一念抱持, 成圣之要”、“此心有主, 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 所谓‘先立乎其大者’”。成事先修心。立志并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逐渐解决所有的阻挠因素, 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但王阳明同时强调“人须事上磨, 方立得住”、“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行一体, 互相成全和成就。王阳明在自己生活以及政治、军事实践中也是这么践行的。他不仅是出类拔萃的思想家也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家;既是思想的巨人, 也是行动的巨人。

伟人毛泽东在《心之力》中谈到“宇宙即我心, 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 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志者, 心力者也。”、“心为万力之本。”、“若欲救民治国, 虽百废待兴, 唯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 然民众思维心力变新、强健者是为首要之捷径!”文本强调心力是驱使世界宇宙的根本, 甚至是一切力量的根本, 毛泽东的诗词则几乎是一以概之地显示了其心力张扬下理想信仰的坚毅不拔。而他则用自己的政治、经济、文章、文化实践, 确证了知行合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心变导致行为改变, 进而改变世界的例子比比皆是。德雷莎修女凭借自己的慈悲之心, 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 她一辈子节约、行善、利他。她死后, “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 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 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者。”2009年10月4日, 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反观现实, 当今中国社会, 人心日见扁平、狭隘、缺少情趣和情怀。“扁平”表现在:人的精神品格单调, 品位不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只重视技能技术, 不重视人文涵养;思想固化, 难以与时俱进;缺少成为“通才、全才”的自我追求。“狭隘”说的是难以容下异见, 为我独尊, 妄自菲薄;凡事从一己私利出发, 难以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比如从道德的层面片面倡导的孝敬、感恩风气。其实, 孝敬和感恩是基于环境的熏染和浸润, 从内心自然产生的。一个对子女不负责任、甚至虐待子女的父母, 孩子怎么会对他们有感恩之情?而且挂在口头上的“常回家看看”和闪现在广播电视里的“洗脚”式的感恩也是相对肤浅的, 我想孩子对于父母最好的感恩就是孩子们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得神采飞扬。

缺少情趣表现在生活中, 很多人没有多重爱好, 生活粗线条, 不精细。这让我想起德国的厨房。德国的厨房精细到每一个物件都有它独立存在的空间, 每一个制作都有科学精细的成分比例。这种精细正是人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和深度关注, 唯其更深切细致地深入生活, 感悟人性, 生活的情趣才能得到深度的发展和发掘。儿子从日本旅游回来, 给我带回了几瓶眼药水。眼药水瓶仿照眼睛的形状制造, 瓶嘴照顾到眼睛的柔软、湿润, 设计十分地精致、灵巧、柔和。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情趣的体现。

至于情怀胸襟的问题, 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概述为:生存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由于受制于普遍的“升官发财”的功利境界的人生价值追求, 限制了作为道德的人和作为创造的人的个体胸襟情怀的拓展高扬。个体人性的光辉和才华的光芒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掘和成长。按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人生价值的追问, 作为最为尊贵的人, 来到世界, 其本质是要来利益这个世界, 改变这个世界,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我们至今感念, 《泰坦尼克号》中的那种在生死危亡的关键时刻, 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 王公贵族坦然赴死的贵族精神。但回到当下, 我们还能寻觅到这种精神吗?我们要怎样才能陶冶这样的情怀胸襟呢?

只有疗救人心, 才能拯救社会。针对如此的社会人心, 我们必须改变。改变我们的自私、狭隘、扁平、无趣、信仰缺失, 拓展我们的胸襟情怀、文雅我们的志趣情趣、精细我们的思维感觉、敏锐我们的头脑眼光。而“想要真正地改变社会现实, 就必须知道现实是如何改变的, 我发现, 这个社会的改变, 首先在于自己的改变, 然后用你的改变去感染别人, 影响别人, 让别人也跟着你一起改变。”[197]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 才是改变现实、改变他人的根本。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 才能开始所有的改变。“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改变了”。

为此, 我们要好高骛远, 树立高蹈的人生目标。正如孔子所说:“取乎其上, 得乎其中;取乎其中, 得乎其下;取乎其下, 则无所得矣”。高远的人生目标正是我们的希望所指, 动力所在。我们要心存福利天下大众的志向, 要高格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要自我丰富, 养吾浩然之气。比如, 养育自己的向上、向善之心。因为向上、向善, 既是普遍的人性, 更是人性发展的趋势。向上向善, 让我们不与人性相悖, 不被趋势淘汰。比如养育自己的利他利众之心, 因为这是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的价值即生命的意义, 而意义是他人赋予的。他人、社会觉得你的存在对他是有价值的, 你才能感觉到生命的意义。如此来说, 为人民服务、为他人服务也正是你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再比如养育自己造福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这是对生命价值的超越。唯其自我超越, 生命之花才更灿烂辉煌。

我们更要在仰望星空的同时, 脚踏实地。我们要终身学习, 向书本学, 博览群书, 自我成长;向实践学, 在活动和行动中成长。我们要扎实行动, 以创新创造为念, 动脑动手, 见异思迁;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主动组织各项活动, 在活动中, 虚心学习, 自我反思, 不断完善。我们要珍惜分秒的时光, 通过行动, 厚重单位时间的含金量;我们要坚定信仰, 执著有恒地改变当下的存在状态, 开创生命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物分析中考下一篇:内部网络规划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