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2024-12-08

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精选8篇)

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篇1

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文

“九五”期间,我主持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同时,我主持的“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研究”中,也有一个“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子课题。在“九五”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继续了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道德教育探索,分别承担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小学‘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教育部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在此,我简略介绍在各个课题实施期间,参加课题学校在“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方面所作的一些研究。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初步探寻

1.初步探讨了德育与心育的异同

如果说实施“九五”省哲社课题,我主编《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共6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在“前言”中所说,“试图为探寻适应我国国情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模式,即‘心理—道德教育’作一点实际的尝试”,那么,南京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心理教育》系列读本,则是这一探寻的继续。该系列共26本,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共22本,教师用书3本,职校1本。在该书“总序”中,我阐述编写指导思想时,归纳丛书的特色有以下四方面:育人重于知识学习;内容新颖体现时代性;自觉地与道德教育结合;考虑本土性要求。丛书编写开始,我们就把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作为编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所阐述的四个特色中,对“自觉地与道德教育结合”阐述所占篇幅最多。“总序”对心育与德育从教育宗旨、作用指向、内容性质、概念范畴四个方面作了区分,同时又阐述了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的共同性。共同性有四个方面:两者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两者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两者都以人脑为产生的器官;两者都属于个体的精神范畴。总序指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不是机械相加,而应是有机地结合。其理想的状态应是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为了简便,“我们可以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表述为‘心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二者的相互结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心育课中融入德育内容,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二是在德育课中融入心育内容,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达到“育心育德融为一体”的境界,都可称作“心理—道德教育”,属于心理教育的一种形态或道德教育的一种形态。

2.“育心育德融为一体”的可能与好处

我们探寻了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共同性,从而表明心育与德育具有内在联系,有可能实现心育与德育相互有机结合,即可能做到“育心育德融为一体”。此外,下面我们将说到的各个课题试点学校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情况,也可证明这一点。各校教育实践中涉及到的责任感、进取心、友爱、协同、合作、关心环境、热爱生命等,既是心理品质,又是道德品质。即这些品质具有心理的和道德的双重属性,这是德育与心育可能融合的基础。

“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很有好处。心理素质是中性的,在人的体、智、德、美整体素质中,道德素质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两个作用,一是有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二是具有发展导向作用。也就是说一旦心理教育融入了道德教育,心理的发展,以至于整体的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了合乎道德的内在动力和导向。“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对道德教育也有积极作用,一是为德性(也为体、智、美素质)的形成、发展提供优良的心理基础;二是促使德育也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这在下文我们阐述各个学校的经验,特别在最后阐述各种课外心理—道德教育形式中,便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3.课题试点学校心理—道德教育的经验

不少参加课题的试点学校除参与丛书的编写外,还自编了校本教材。例如,苏州的觅渡中学、苏州三十三中、南京五中、南京金陵中学、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无锡荣巷中心小学、海门东洲小学等。东洲小学参编的《心理教育》小学部分12册,直接用作了校本教材,供一到六年级学生使用。

南京五中杨静平老师编写了教师指导用书《高中心育活动》(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心育与德育结合得比较好的范例。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内容是高中生日常学习生活所关心的、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如怎样培育集体荣誉感,如何合作共事,如何培养责任感、进取心,如何友爱同学、尊老爱幼,如何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如何做一个成功的职业人等,较好地体现了心育与德育的相互结合。二是本书的活动目的明确,教材“留白”甚多,教育内容多通过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生成。五中在德心融合教育方式方面,重视通过合作学习,通过故事、名人名言等形式,把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

南京金陵中学以苏华老师为首,开发了“班级心育—道德教育活动课程”。他们的做法是:(1)修订“九五”期间自己制定的《班级心理教育纲要》(打印稿)。纲要在分析初中、高中各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基础上提出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班级心理教育主要依据。(2)研制“班级心育活动设计”,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如“欣赏我自己”“从黑洞中走出——高考复习效率大家谈”“直面困难”等)。(3)开掘学军、学农、社会调查中的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潜能。可见该校重视把社会实践作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很好方式。(4)创建“绿荫网站”,为中学生的网络学习、心灵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该校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表明老师们具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新思维。

苏州市觅渡中学徐洁老师自编了德育与心育结合校本教材《心灵的成长》。内容包括关心、帮助朋友,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塑造美的青春形象,学会正确认识、处理早恋,爱父母、尊重父母,理解和尊重老师,学会面对人生的艰难和失败,学会关心自己的环境,做环境的朋友等。全书18个专题,融入了较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此外,徐洁老师编写的《故事告诉你》中,每个故事后面的“故事感悟”都蕴含道德哲理和人生智慧提示。这是运用故事作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好形式。

苏州市三十三中以班级心理游戏为载体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该校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研制开发了班级心理游戏这一深受学生喜爱的心理—道德教育新形式。华意刚校长编印的《心理教育游戏活动》共编入了22个游戏。这些游戏富有趣味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受到学生的喜爱。这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又一好形式。这里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不是通过语言方式进行,只要参与了游戏活动,学生就经受了一次学习和训练。例如,游戏的组织是团体形态的,因此,参加者就受到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的训练。游戏要经历的几个阶段也都具有教育价值: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承担义务—相互信任互助—分享领悟(合作的价值、友谊感、成功感)—正确认识自我(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4.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

这里要特别提出并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是赣榆县17所中小学积极探索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该县教育局先后编印了《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初探》(内部印刷,2000年)《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再探》(内部印刷,2001年)。他们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赣榆县的实践表明,即使在经济、文化、教育不很发达的苏北农村,学校也可能实行心理教育。我在“再探”一书的“序”中,提出了应当重视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积极地在广大农村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研究问题;二是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问题”,并认为“赣榆县的心理教育就是在农村学校开展的,而他们所探讨的心理教育经验,也应该是适合中国农村学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实际上是在探寻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

这虽然是一个县对农村心理—道德教育的初步探讨,却代表着我们心理—道德教育发展和研究的方向——本土化、东方化。我们难道不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吗?

二 、班级教学中的心理—道德教育

2000年,我在《班级心理教育与班主任》(《江南时报》,2000-6-26,第3版)一文中曾说:“‘班级心理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在我们课题试点学校中,有的在部分班级,有的在全校范围内(如南京的金陵中学)都采用了班级教育的形式。”当然,除金陵中学外,还有其他一些课题试点学校,也把心理教育课列入了课程表,全面实施班级心理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组织的功能和目的就是育人。班级作为“社会—心理”组织,是学生心理与道德成长最切近的环境。班级教育系统即班主任为实现既定班级教育目标的特殊操作系统,当然也是实施班级心理—道德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其各个子系统,包括班级教育目标与计划、班级教学、班级集体、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级教育合力等,都可作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子系统。班级教育目标与计划可以包括育心育德的内容;班级教学可作为心育固定的形式;班级集体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心理—道德发展的舞台;班级活动是心理—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基础;班级文化对心理—道德具有熏染、儒化的隐性教育作用;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的心理—道德成长发挥管理运筹职能;班级教育合力一旦形成,就可拓展教育时空,把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包括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变为整合一致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络。

当然,班级教学中的心理—道德教育,不仅仅也不应当仅限于心理课程的教学,它还可以也应当通过其他各个学科教学来实施。

课题试点学校的实践表明:中小学师生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主动创造精神,能根据学科课程和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心理道德教育,这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说它是基本方式,是因为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占时间最多,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时间保证。

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老师们的做法多种多样。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心育、德育相互融合的自觉性。有的老师上心育课举例时,用了品德方面的例子,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心育内容融进了德育的成分。我们听德育课时,也遇有老师阐述德的内容时,融进了心理的内容,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但表明了德育是可以与心育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具有了自觉性,就不是自发而是自觉地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其效果就更好。作为心理教育者,可以帮助其他学科老师确立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教学理念,即形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自觉意识。有的老师反思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发现该课程中含有丰富的心理—道德教育因素,如尊重、关爱、平等、开拓进取、磨砺意志、爱祖国、爱人民、社会责任感等。学科教师一旦确立了心理—道德教育的教学理念,就有可能自觉地发掘、运用教学中有关心理的、道德的教育内容进行教育。(2)除教学内容外,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纳入心理—道德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对优良心理—道德品质形成具有奠定科学知识基础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都对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熏陶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优良心理—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训练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形成优良心理—道德品质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都可能成为促进心理—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有效手段。

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但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以外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都能够结合有关的内容加以实施。

三、多彩的课外心理—道德教育活动

课题试点学校的实践表明,中小学师生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具有主动创造精神,他们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形式,并非是从书本上拿来的,而是自己创造发明的。只要我们到中小学去看看,就一定会为他们的主动创造精神所鼓舞、所感动!

校园心理网站 金陵中学的心理绿荫网站已创办很多年。苏州市三十三中于2001年开始建立校园网站,其指导思想为“开放网路,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走进学生;贴近网络,师生互动”。在网上设立了“心晴苑·心理—道德教育”等专栏。

校园心理剧 苏州中学、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南京市五中等先后开展了校园心理剧活动。多为学生、老师们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题材取自学校生活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富含心理—道德品质教育内容。有的还组织家长观看,学生、家长都写观后感,家长也成为了学校心理—道德教育的力量。

班级心理游戏 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把班级心理游戏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编印了几十个心理游戏并发给学生。无锡荣巷中心小学对我国传统游戏加以巧妙开发利用,变成了受学生喜爱的心理训练的好形式。

校园节庆文化活动 不少试点学校都设有自己的校节,如文化艺术节等,形成了校园节庆文化,心理—道德教育则贯穿其中。荣巷中心小学设置有“公益童话节”“野外求生节”“节水节”“护鸟节”“书香节”等。多么富有时代特色!与生态德育结合得多么好!该校每个月都有自己设定的校节,学校据此设计、制作了十分美观的“七彩节日”年历,深受学生、老师、学生家长的喜爱!多么好的教育艺术!多么好的创造!

快乐心灵家园 无锡荣巷中心小学多功能心理教育中心,是集心理训练、心理宣泄、心理咨询、心理自助于一体的心育活动场所。其心育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如“心灵自助餐”“碰碰打击小屋”“音乐轻松小屋”“直抒胸臆墙”“朦朦跟你谈”“心理热线”“心网聊吧”等,这样多彩的快乐家园,怎能让同学不喜欢它?

快乐小屋 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的“快乐小屋”, 是充满童趣的、美丽的、温馨的、快乐的“小屋”,是很有特色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同学们进到快乐小屋,学到了知识,扩大了眼界,解除了烦恼,获得了快乐,直夸奖其是个“神奇的小屋”。 该校总结了《“快乐小屋”心理—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效:

(1)用快乐小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与道德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快乐小屋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设施,有温馨的环境布置,富有童趣的设置。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吸引了全校学生。

(2)快乐小屋为小学心育与道德教育的交融提供了经验。该校先后四次承办了市、区的心育工作现场会,多家媒体对该校德育特色作了报道。(3)快乐小屋附设了“快乐自助园”,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了自我教育。

(4)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篇2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价值的学科, 而学校管理心理学则是管理心理学在学校管理领域很重要的分支。它不同于心理学、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也不是管理心理学学科内容在学校管理中单纯的应用。

学校管理心理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 经历了过去20多年时间的发展, 已经逐渐成形并逐步完善。但总体看来, 学校管理心理学还有很多需要更加完善的地方, 还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来使之走向成熟。心理学为学校管理心理学提供心理的依据和原理, 而管理学则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型, 随着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管理学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发展的实践环境, 这些都促进了学校管理心理学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个体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学校的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 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新颖, 等等……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挑战。学校管理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学校管理中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 为学校实践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增强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 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对于学校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环节的关键因素。

二、学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于学校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在学校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1.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完善。一些制度仍然是陈年老套的、跟不上时代的, 另外还有些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这对于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很大的弊端。

2.学校管理中另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当前, 有不少学校都不能给教职工提供一个科学的奖惩晋升制度, 不能调动学校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学校管理建设的主动性, 这些也是学校管理和建设的一个问题。

3.学校的人事制度体系不够科学化。人才是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来说, 学校管理中人事制度也有着很深刻的意义。

4.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校园文化为依托。目前很多学校硬实力提升了不少, 但是软实力尤其是校园文化这一块始终得不到好的发展。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一) 有效激励与学校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有效的利用激励可以更好的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校管理的竞争平台, 激发老师更主动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良好的激励体制还能促进教师的潜能, 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 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和留住教师人才队伍。那么, 激励的具体应用有哪些呢?

1.利用需要理论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 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有可能发展高层次的需要。需要也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源泉, 学校管理者应当在一定阶段给予教师恰当的需要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比如说, 针对年轻教师主导的应是发展需要, 学校应当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进修学习的机会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针对中年教师主要的是成就方面的需要, 这时候学校管理者就应当在给他们提供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 创设适当的条件引导他们向名师或者骨干教师方向发展, 满足这个阶段的教师的需要, 使他们更好地为学校做贡献。

2.参与激励。学校管理者应当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 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动机。一方面, 学校管理者应当采纳教师提出的对学校管理有效的建议和方案, 鼓励教师多提出自己对学校管理方面的看法;另一方面, 学校领导应主动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 尊重教师针对自己管理工作提出的不足并择优采纳。这样, 可以使教师觉得自己的权利和人格得到尊重和信赖, 对他们的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3.奖惩激励。奖惩激励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体制也是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奖励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工作, 同时, 通过一定的惩罚也能够减少教师的消极怠工, 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

(二) 人际关系与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 但又和企业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关系, 同事关系,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互助和合作的基础。学校领导者不仅应该在原则上行为方式上领导教职工, 同时还应对对教职工的工作负责, 教职工也应当服从学校领导的管理, 并能做到自觉执行领导决策;良好的同学关系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方面, 同学之间应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在尊重别人接受别人的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那得到被尊重和被接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师生关系是教学管理中不能被忽视的一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 在同学之间树立教师的威信。同时, 教师也要在同学之中建立起融洽、既严肃又轻松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该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同事关系是学校管理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同事相处中, 不应当以自我为中心, 多替别人着想, 还应当在同事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

摘要: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在学校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近几年, 学校管理一直是学校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而管理心理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重中之重。所以, 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将之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去, 必将更好的为学校建设服务。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永鑫, 李艺敏.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孔祥勇.管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孙平.管理组织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篇3

摘 要:技工学校学生机房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学生学习心情及学习效果,也关系到管理教师的心理体验和成就感。本文分析了心理学在技工学校学生机房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提出正确应用心理学原理管理好机房是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技工教育 机房管理 拮抗心理的保护作用

在技工学校众多专业中,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热门专业之一,因而学生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也成了比较突出的问题。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一般分为技术管理和日常管理两部分。日常管理是对计算机机房的使用、卫生及外部设备状况检查等方面的事务。

机房的日常管理大都是一些禁止学生带食物进机房、对于机房的卫生以及设备有损坏现象后的追责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的行为约束。如果处理不好,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但只要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合情合理、尊重、真诚的态度去和学生沟通,就能产生好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对学生机房管理的心理学应用的一些体会。

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现象,懂得大脑的功能和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脑是一个处于意识之外的综合系统,属于为了应对原始环境而形成的原始大脑。它非常胆小并且反应灵敏,永远以保护人类的安全为重中之重。

技校学生由于年龄段的关系,加之有较强的逆反和爱面子等心理,所以,对来自外部的自己认为有“攻击性”的言行,大脑都会马上产生防御和抵触性思维。 所以当机房管理老师在处理学生的一些事件和行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不要激活学生原始大脑的无意识的保护机制,万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抵触言行,也要懂得化解。比如,机房管理老师发现机房的键盘按键少了,一般会认为肯定是被刚才上机在该机位的学生损坏了。但需知道,这只是自己主观的想法,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不能用责怪的口气和学生说话。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委屈而顶撞老师。正确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不要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先以和悦的语气询问调查,了解具体情况。找出损坏的原因和人员,再根据相关制度进行处理。这样做合情合理,学生也不会产生抗拒心理。

二、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有差异的

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站在高层楼房靠落地窗低头俯视,心里会很紧张,害怕跌落下去,便不由地后退几步,这就是所谓的“拮抗心理的保护作用”。拮抗心理的保护作用是人类自有的一种保护机制,但拮抗心理的保护作用因人而异,有强有弱。

这种保护机制反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带来一些管理问题。一般来说,拮抗心理的保护作用强的学生,比较守规矩,讲秩序。相反,拮抗心理的保护作用比较弱的学生,会更活泼调皮一些。作为机房管理老师,虽然不上学生的课,但要尽量多地和学生接触,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根据学生的心理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方式方法。比如在日常的机房卫生管理中,通常是一个班的学生轮流打扫,一般是4个人左右。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比较调皮的学生,会和管理老师贫嘴,想法子找借口躲避扫地,而守规矩的学生则会自觉地参加搞卫生。这时,机房管理老师不要一见调皮学生有此举动,就训斥学生。其实这些学生也不是一定要逃避劳动,只是性格使然。正确的方法是不计较其言行,而是坚定又通情地要使学生说明理由。一般情况下,这些学生是经不住管理老师盘问的,便不再坚持自己的做法。

三、负责机房管理的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调节

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活动都受心理影响。作为机房管理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心理调节。机房管理工作,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经常面对的都是些“难题”。但要懂得一个学校不能没有机房管理工作,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一样,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活着是在经历生活,每天会发生什么问题和遇到什么状况都是不确定的,不可能让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想去发展,包括情绪也是如此。所以人们不能纠结和焦虑发生的一切,而是要注重如何正确地去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和问题。任何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作用、目的和美感。不管是愉快、焦虑还是紧张的情绪都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太追求完美,因为世界上绝对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技工学校教师面对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只要能正确面对人生,心怀宽阔,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就一定能健康快乐地生活,认真踏实地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为家庭幸福和睦做出贡献。

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创新工作方法 篇4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一件事物的发展与创新,都要经历很漫长的过程,都是经过吸取原有的精华,再在此基础上创新与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一直都在不段的学习,也在不段的吸取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才是最适合学校发展的,而且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那么怎么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创新工作方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创新工作方法

1、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章立制,规范学校的管理过程,抓好开学和期末工作,坚持工作例会制度,民主管理学校,抓好档案资料管理,并通过不断的自身学习,在原有的管理方法上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加的贴近生活,符合实际。

2、在教职工管理工作中的方法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抓好政治业务学习,抓好师德修养工作,加强教职工出勤管理,健全教师业务档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其更加的人性化,创造学校教职工交流,使教职工能够全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3、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走进课堂,走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不紧能充分的体会到学校的领导老师给与的爱,而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且健全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发展,促使学生阳光成长。

二、在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中创新工作方法

教学管理同其它管理一样,夜有它基本的规律,常规与创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抓住了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教学管理。工作就会主动,有活力。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秩序,让教学工作呈现良好高校运转的态势;而教学的常规管理的提升,是对办学品味的追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常规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呢?

1、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这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就,学校的相关领导一起,科学制定有关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规章制度要全面、有序、实在,教学常规制度暴扣备、教、辅、批、考、研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教研组组长的指责规范和考核与评价办法等。要做到忍受一份,以常规教学行为。应注意的是,常规要重导向,以激励教师努力进取为主,不可设置过多的限制性条款,僵化的制度的最大弊端在于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2、在规范的常规中体现出创新。制定标准化常规,标准化常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常规,提高常规管理的质量,他依赖于常规行为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它是符合常规的个性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创新。

3、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让学校涌现更多明星。真正高明的教学管理者,要创造条件,让优秀教师和教学新秀们登台亮相,把闪光的镜头留给他们,让学校涌现更多明星教师。可以通过一下集中途径,让“明星教师涌现”(1)赛:赛优质课、赛教研论文、课例分析等;赛基本功。(2)展:展示优秀教师的成果与风采,提高他们的声望,介绍它们的经验,激励他们提升自己的品味。(3)研:支持优秀教师进修学习。(4)奖:在评优表彰等方面要有限考虑优秀教师。其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现在的学生大多不会学习,做为学校领导者,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学校要把改信血法知道做为时时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来抓,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营造一种自由与严格相同意的校风和学风。再次,让学生当评价的主角。学校要逐步转变单纯凭考试成绩及领导影响评价教师的做法,逐步把评教的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强化过程评价。

三、在校园管理和学校安全管理中创新工作方法

1、在校园管理中创新工作方法。校园管理包括:合理配置校园设施、搞好校园绿化、保持校园整洁美观、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室内布置、维护校园良好秩序。在这些方面要做到创新,我认为要有大胆的尝试,而且要经常的去学习,摸索,探讨、思索好的工作方法,可以借鉴成功的案例,也可以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找到与时俱进,可促进学校实际发展良好的工作方法。

2、在学校安全管理中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健全安全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做好防范工作,其次实行事故报告制度,加强卫生工作。并加强平安、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建设和谐校园。我校继续实施学生放学站队制度,建立了安全台帐,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强化了值周教师,值周领导职责,形成了完备的安全工作网络。在每周开设的安全、健康、法制教育课上,认真讲解。切实做到了安全教育时时讲、事事讲、处处讲的要求。对教师宿舍开设了通风口,更换了“一氧化碳报警器”,安装了电话报警设备,做到了人防、物防、技防要求。班主任教师还结合季节特点,深入开展了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安全教育,强化了学生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了管、查、改多措并举;真正落实了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了学校的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尤其对学生集中场所,学校重点体育器材等设备、设施,电线电路等每周开展排查,及时消除隐患。切实确保了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应用(一) 篇5

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着“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而“人力资源”是由附加着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的单个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所有的伟大创造和发明都是由这些看似弱小的“人”通过工作实现的。无论多少生产资料存在,离开了人这个主体,都没有任何意义。而人是有自主思想和感受的,这些思想千差万别,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的思想感受可以直接影响生产资料,使之成为或不成为某种目标物。作为企业,如果只是关注生产要素中的生产资料,而不去关注作为主体的人的思想感受,那么,最后所得到的往往会与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大相径庭。

所以,自古及今,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物,都是用人高手,他们能够把不同类型、不同利益需求的人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梦想。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些人很懂人的心理,能够摸准对方的心理需求,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从而实现自我的需求。

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关注各方面的生产资料流转时,一定要首先关注人力资源群体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企业中的每一个能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享受他们的工作,达成他们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经营目标,即永续经营。

二、意识与人性假设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两个层面,人们习惯上把显意识称作意识。显意识直接体现在人的活动中,更容易被人观察到,相对比较容易把握,但对人的行为有更大影响的却是人的潜意识。显意识就如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潜意识就是海面下看不到的部分,它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显意识。显意识在人不清醒的时候就会丧失作用,而潜意识却全天候运作,从不停歇。显意识直接决定人的行为,而潜意识却不露痕迹地影响人的动机和选择,使显意识表现出某种模式。深入了解意识的这种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就能够有效地设计合理的工作方法,在人力资源工作中提高工作效果。

研究人的心理,就要了解关于人性的判断,自古至今却有不同的说法。中国古代亚圣孟子的人性判断是“性善” .《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六章中,孟子回答弟子公都子的提问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荀子的人性判断是“性恶”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西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遵循的人性判断有三个:X、Y、Z理论。X理论认为人性“恶” :

u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u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听从指挥

u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需要

u人习惯于守旧,本性就反对变革

u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u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Y理论认为人性“善” :

u要求工作是人的本性

u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u个人追求满足欲望的需要与组织需要没有矛盾

u人对于自己新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与自我控制

u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Z理论认为人性有两面性,“有善有恶” :

人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不同的人性选择,有时候是积极向上的,有时候是消极逃避的,不能简单地以善恶来判断,作为管理者应该针对人性的不同选择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使人们能够发扬积极的一面,减少消极的一面。

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篇6

引言: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管理。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而要确实做好班级心理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熟悉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等基本理论。近来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尤其要多加关注。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现已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关爱。例如,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告诉对方你是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可能会说,“学心理学不错,可以帮别人排忧解难”。其实,这种观念是在严重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对于世界著名期刊《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00多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4:1。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多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一崭新的观念对我们基础教育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要求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去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下面,本人就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一些案例谈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二、倡导赏识教育

1、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充分体现积极心理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策略。它是以人性为基础,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赏识为先导,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的教育形式,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具体来说,赏识教育具有如下作用:

(1)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润滑剂。(2)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4)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耐挫折能力。

2、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应用 案例1:从抄作文中寻求教育契机 当你发现自己的学生抄袭作文时,你也许会火冒三丈,立即找来学生狠狠训斥一顿。可是,有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却并不这样做,他在学生承认了抄袭后,竟出乎学生的意料,表扬了学生的三个优点:第一,你好胜心强,想得到个好分数,这一点很可贵;第二,你很有辨别能力,看出这是一片好文章,你的是非观点很明确;第三,你做事认真、仔细,通篇竟抄得一字不差,而且字也写得很工整。学生听了,如释重负。接着,那位老师又让他重写一篇作文,写抄来的那篇文章的读后感,此外,他还建议学生换一本新的作文本,把原来的作文本作为“抄文本”。从此,这个学生改正了错误,不但写每篇作文很认真,而且那本“抄文本”也大派用场,语文成绩不断提高。

我实在佩服这位班主任老师处理问题与众不同的态度和别出心裁的做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对于学生同样的错误,教师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明显不同。由此,我不禁想起法国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将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大衣,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他轻轻地吹,使得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你看,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是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这位班主任老师就是采用了“南风”式的赏识教育,因而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愿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南风”能轻轻地吹。

3、赏识教育运用注意事项

(1)赏识教育要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所以实施赏识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能多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的每一次进步,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袋”、“优点卡”等,通过一次次鼓励,不断促使学生进步。另外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可以采取咨询(包括个人、学生与家长、集体咨询)和家长联谊会(包括座 谈会、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转变家长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以“赏识教育”为特色的人际环境,以达到家长、老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赏识教育中要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

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的眼光,信任的语言,信任的手势和信任的力量。信任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通道,即使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不要感到失望。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班主任的也应欣赏他,拥抱他,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自豪中会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

(3)赏识教育中要宽容、提醒和期待学生

班主任要以宽容心态对待学生,因为学生掌握知识是遵循“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的规律,班主任要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

(5)赏识教育中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教育,我们部分班主任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进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对出现反复现象要有心理准备,要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事情发生之前就及时提醒他们,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探究反复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使他们信得过、改得快。还有,对产生反复的学生仍要信赖、尊重,要坚定信心,锲而不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5)赏识教育要正确运用

赏识不是放纵、纵容学生。要破除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赏识的基础上批评,批评中蕴涵着赏识。否则,就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们的私欲,适得其反。而对学生明显的弱点、不足甚至错误,班主任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了它的原则性。

此外,赏识不能滥用、超过限度。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使之克服不良习惯。

(二)活用期望理论

1、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 = V * E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M = V * E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 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

这个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各种人对某一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不尽相同,因此效价和期望值之间就可能有五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一般来说,目标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才会有较高的激励力量;只要效价和期望值中有一项不高,则目标的激励力量就不大。

2、期望理论的魔力---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一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测量后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也曾做过一次心理期待效应的实验。哈佛大学一次新生入学不久,公布了百名宣称经过“资料分析和研究,认为学习潜能、表现能力都是佼佼者”的新生名单。学期末,这百名新生真的大部分都成了佼佼者。其实,学校并没有进行什么资料分析和研究,只是试验一下被公布的百名新生对于预测的反应。

3、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这些资质一般的学生会表现得如此优秀呢?一是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认为自己真的具有超过常人的潜能,要把这些潜能表现出来,自然就会加倍努力;二是老师也认为他们蕴藏的潜能不同一般,对他们也会另眼相看,有意无意地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照顾他们。这样,这些学生在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老师的外力作用下,奇迹般地成为了真正的“佼佼者”,这就是期待效应的神奇之处。

这个例子使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有优秀生和差等生之分,这里固然有学生先天个体差异和后天因素,如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班主任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不是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呢?我们给那些优秀生什么?是表扬,是鼓励,是对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期待;而给予差等生的又是什么,是批评,是训斥,是挖苦讽刺。优秀生在老师的每一个关爱、期待的眼神和微笑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温暖、幸福,在老师的希望中,他们怎能不信心百倍,加倍努力,越来越优秀;差生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是冷漠、失望,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漠不关心。他们经常受到的是班主任和老师的批评,得到的是消极的信息和暗示,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原有的信心也会一点点丧失殆尽,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成绩下降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对学生态度不好,学生对老师肯定也会敬而远之,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用违反纪律来对抗老师。

我们能够给优秀生获得优秀的期待,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一视同仁地对待后进学生呢?其实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貌似坚强的他们其实有一颗更加脆弱的心灵。他们很多时间都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冷遇,如果老师能真的给他们一些理解、宽容、表扬和鼓励,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他们会比那些优秀生更容易受感动,他们经常受伤的心灵就会很快康复,迸发出的能量也许是我们所不能估计的。其实,后进生的差只是暂时的,不是有很多伟大人物在读书时也是后进生吗?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顿,思维不合逻辑。”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念初一时,因为数学不及格不得不补考。很多例子都告诉我们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还小,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班主任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我们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我们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每一个学生。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可见,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的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和信任,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我们要倡导灵活运用这一原则,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4、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1:差班的转变

某校初二(1)班刚成立时,缺少领头羊,后进生面过大。一般说来,后进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而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整个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差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为初二(1)班班主任首要而艰巨任务。班主任认为差生的转化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自信,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差生的思想和行为。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种可以用心理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心理暗示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因而这位班主任采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培养差生的自信开始,一个学期下来,成效显著。

第一、针对后进生面大的情况,首先培养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帮学生出谋划策。例如,争取开全校性的主题班会,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各项活动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学生自编自导的舞蹈获一等奖,硬笔书法获一等奖,诗朗诵获二等奖,歌咏获二等奖,卡拉OK比赛获三等奖,这些成绩学生欢呼,学生自豪。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你们行,一定行!”的鼓励声中,学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又在一次又一次的“你们太棒了!初二(1)班太棒了!”的肯定声中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再次,班主任h利用学校开展的班级量化评分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向文明班级看齐,争当文明班级,每个月的量化评比总分年级第一,坚定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我为是初二(1)班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对班级及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树立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容易因优点而自豪,因缺点而自卑,后进生常会因自己学习较差,缺点较多,而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厌学,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位班主任注意观察后进生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寻找机会让他们的闪光点不时的得以发光,诱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从而树立自信。例如,A同学因为成绩差,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上课不认真听讲,看课外书,玩游戏,课后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有时还抄作业,班级活动不爱参加,在一次语文的背诵检查中不合格,班主任把他留下,督促他完成任务,在督促过程中,班主任发现他记忆力较强,一篇文章很快就背下了。班主任对他说:“你记忆能力很强,你已经具备了取得好成绩的先天条件,只要你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能多下苦功,你一定会有大进步的。”此时班主任发现学生眼睛亮了一下。此后在上课时,这位班主任常提问他,当他答对时,都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这个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成绩进步了,进入了年级前70名,还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第三、平等对待后进生,多加关心和鼓励,拉近心理距离。例如,这位班主任带生病的学生去看病;课余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有关细小的学习方法的指点,在学生情绪低沉的时候,耐心地倾听;在他们取得成绩时,与他们同乐等等,暗示学生:你也是我很关心的学生,你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退步,老师都很关心,你的病痛老师也疼在心里,你的烦恼老师愿意帮你,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自然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激发了学生向上的热情。

再如B同学,自卑感较强,总认为自己就是不如人,于是这位班主任经常与她聊聊天,拉拉家常,关心她的健康,关注她点滴的进步,调整了她的心态,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产生了知难而进的上进心,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调整,期末成绩进到了年级56名。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和引导,初二(1)班已面貌一新,期末考试中,班级学生成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艺术节活动中表现突出。在文明班级评比中,总分月月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初二(1)班被评为市“文明班级”。

5、注意事项

运用积极心理暗示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积极的暗示。心理暗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应是“润物细无声”,一旦让教育对象感觉到老师在暗示,就失去了暗示的效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暗示越发要注意艺术性,留有痕迹的暗示,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所以,时机、语气、神态、动作都要给对方不经意的感觉,在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时候应选择一些符合接受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鼓励的眼神,不经意的一些小动作,和善、肯定、欣赏的语气,也可以通过做心理试验等。

(三)巧用“破窗理论”

1、什么是“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一研究犯罪心理学家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完好的东西,便没有人去破坏;而破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受更大的破坏。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这种奇怪的“破窗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干干净净的墙上,突然有人贴了一张广告。结果不出几天,这面墙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许多的广告。

住宅区的草地上本来并没有路,后来有人从上边抄近走,于是时间不长,这片草地就有了一条不少人都走的路。

可见,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

第一种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

第二种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第三种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

第四种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任何一项大的破坏和犯罪,都是从“小奸小恶”开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任何一扇“破窗”的出现,都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种无序感会成为引发违规或犯罪的一种因素。

当然,“破窗理论”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岂不就可以“高枕无忧”?!

2、“破窗理论”应用举例 案例:小张的转变

我班学生小张,初一上学期时,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初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竟然各科不及格。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然而,班主任的责任感促使必须正视现实,切实担负起教育好小张的责任。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去家访,(寻找破窗的根由!)详细了解情况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伯父,通过其伯父的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他的父亲前两年因故自杀已离开人世,他的母亲紧接着又疯了,不理家事。现家中只有七十多岁的奶奶。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打羽毛球。打羽毛球不正是我自己擅长的吗?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羽毛球,给他讲打羽毛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羽毛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苏迪曼杯”,谈论张军等羽毛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羽毛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煎药。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他。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初一第二学期,我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他经常交流讨论学习生活。

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小张同学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班长。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下,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期考试成绩平均达70分。

到了初二,我仍然当他的班主任,开学之初他主动找到我表示这学期将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我很高兴。干脆让他当纪律委员。在他的努力下,这学期我班获得了学校“文明班级”荣誉称号。老师同学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看着他上课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活动时间仍然与学习委员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看着他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笔墨,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子,我感到异常欣慰。

从以上案例可看出,只要我们科学的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1)要尽力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包括班级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激发活力的竞争机制、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千方百计打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如何营造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在班级中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就是舆论,它以议论等形式肯定或否定班级中个别成员的言行乃至集体的动向。对于班级舆论,班主任必须加以引导。错误的舆论对于班风建设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初中学生毕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附和盲从,组织学生讨论《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所能遵守的《班级公约》,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其次,要树立榜样。适时地树立学习的榜样,对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榜样一经树立便成了大家学习、竞争和赶超的对象。在榜样的带动下,大家竞争意识觉醒,学习兴趣剧增,钻研深入,效率提高,这就是榜样作用的体现。

第三、要鼓励竞争。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更没有创造的火花闪耀。要打破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竞争局面,就必须鼓励竞争,用竞争激发学生高昂的斗志,发掘学生巨大的潜能。班主任鼓励竞争的办法,可以让学生结为竞争伙伴,这个竞争伙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不断更替,当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后,又要重新选择一个有实力的竞争伙伴,所以他们在超越他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自我,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

第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每个学生都具有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如何激励学生提高理想层次呢?可以收集那些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事迹报道、传记等,适时介绍给学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欲。另外还可以结合学科教育介绍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抓住契机,利用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也是提升理想境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苦学”为“乐学”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科本身的价值以及学习它对于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即教学的深度、练习和考试的难度,作业量的适度,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其次,要注重情感激励,少批评多表扬,使学生走出苦学而进入乐学的境界。

三是变“学会”为“会学”。为此,一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研究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可用身边同学的成功经验,用“未来社会的文盲是没有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人”来启迪学生认识研究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二是要经常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有规律可循,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某种学法优劣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既要有整体上的指导,又要注意个别指导。三要创造条件进行学法交流。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法,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法”,避免生搬硬套,只要学生具备了“会学”的强烈愿望,加上老师有力的指导和广泛的学法交流,“会学”的境界就不难达到。(2)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严格要求当从点滴做起,如督促学生课堂积极思考,记好必要的笔记;作业要求一丝不苟,规范整洁,有错必改等等。只有老师一以贯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

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篇7

在我国组织管理研究领域,问卷调查是非常普遍的研究方法[1]。研究者希望在调查实施中,被调查者能够真实地进行应答以便获得客观的结果,从而为管理改善提出合理的方向和措施。然而,在回答问卷时其反应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2]。特别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信任比较低且呈现出殊化信任的特点--只信任“自己人”,而不信任“外人”[3],因而被调查者常常根据研究者的身份而采取不同的反应策略,特别是遇到个人隐私、道德判断、人际关系、政治态度等敏感话题时,更容易引起防御心理从而对真实想法进行掩饰。此外,作答时的情境也是行为反应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作答时单位领导是否在场、是否记名、答

案是否保密、回收的时机和方式都会对被调查者是否愿意表露真实想法产生巨大影响[4]。另外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研究,虽不涉及社会称许问题,但被调查者可能自己无法准确觉知,采用问卷调查的直接测量方法也并不理想。

因此,鉴于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及调查情境,被试作答时在反应方式和策略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在作答时究竟对问卷项目的反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严谨思考,抑或是下意识的客观反应;哪种应答方式更为真实有效,那种方式需要辨别以确认真伪;由此而推得出的结论应用在实际管理中是否有效?回答以上问题涉及到研究方法论的问题。因此在组织管理研究界主要依靠问卷法所带来的局限性不可忽视:如难以控制被试作伪、难以揭示人们行为背后的加工过程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者对某些领域问题的研究,而造成了研究的瓶颈,因此亟待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领域学者对内隐认知和态度研究的兴起,从而区分了外显(Explicit)和内隐(Implicit)两种认知和态度形式:前者须通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可控、易于报告,且可通过直接测量获得;后者则是以自动化、无意识、不受控为主要特征,须通过间接测量获得[5]。认知心理学家意识到人类的态度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动化、内隐加工的影响,并在主观意识的控制之外无声无息地、潜移默化地对行为、决策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6],因此内隐加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与之相伴的测量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给研究者认识人们的真实态度和想法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西方组织行为领域学者受到内隐认知和态度相关研究的启示,开始尝试使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测量技术,关注员工情绪、态度和行为背后的内隐加工过程[7,8],并得到了许多新颖的研究结论。已有研究表明,内隐研究和外显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相关,如Haine和Sumner(2006)使用内隐联想测试任务(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测量了内隐工作满意度[9]。结果发现IAT所测得的内隐结果与问卷测量(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的结果之间显著相关(r = .38, p< .01),但是与自我监控和社会称许性的相关度不明显。另有研究显示,内隐研究方法具有外显研究方法不能取代的优越性。如Johnson及其同事采用内隐测量技术,对内隐层面的情感特质、自我认同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7,9,10],展示了内隐测试方法的特殊性和优越性。Johnson等人研究了外显和内隐层面上情感特质对工作绩效(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影响效果。其中内隐情感特质主要使用内隐测量(残词补全,后文将介绍),指标为被试完成积极和消极情感相关词汇补全个数。通过对150对上下级员工的调查(下属完成内隐情感特质测量、外显情感特质及反生产行为评定,上级三周后对下属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评价[7]),结果发现内隐情绪特质对结果的预测作用都得到证实。特别是较之外显情绪特质得分,内隐情绪特质对行为具有增量效度:在内隐测试分数进入回归方程后,平均ΔR2=.20,高于外显测试的平均增量变异(ΔR2=.08)。而对内隐和外显测试分数相对权重分析发现,对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预测时,内隐测试分数的预测作用相对权重高于外显测试得分。该研究说明,对于那些主要在内隐层次上影响行为的建构的研究,使用内隐测量方法能够更好的预测效果[7,9]。

与情感特质相似,自我认同也主要在内隐层次上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起作用[8],对其内隐效应研究得出类似结论。Johnson和Lord对自我认同在内隐层次上进行测量,从认知的角度对自我认同(个体认同/互依性认同)在公正感和后续行为结果(信任、合作以及报复)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验证[11]。统计结果证实了自我认同的中介作用,在直接效应上内隐测量的影响效果要强于外显测量结果;在间接效应上则更为显著。特别是对合作行为的预测上,仅内隐测量的自我认同的中介效果显著。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对于那些主要内隐层面上对行为产生效果的变量,若不采用内隐层面的测量仅使用传统外显的测量,则可能大大忽略有价值的因果关系[11]。

我们相信,传统的外显测量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较好地反映人们的感受和行为;但在很多条件下,特别是涉及到社会称许性很高的概念的测量,内隐的测试方法较之外显测量更为有效。本文将就内隐和外显加工方式特点与测量方法进行介绍。

2 内隐方法和外显方法的介绍和比较

2.1 内隐与外显加工方式的概念和区别

内隐社会认知和态度来自于内隐记忆,是指那些人们通过内省反思不能精确回忆出,却又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发挥潜在作用的经验[12]。内隐社会认知和态度能够帮助人们在需要快速决策、缺少意识指导或控制时,通过脑内自动化的加工以指导行为决策。内隐与外显加工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别在于,“内隐”相对于“外显”揭示了不同层面的心理现象。如双过程理论(Dual process theories)认为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同时使用两种信息处理系统,其在信息表征、加工方式及所需认知资源的需求上存有明显差异[5, 13], 双过程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Strack & Deutsch(2004)

Strack和Deutsch(2004)认为,个体关于自身、组织及其相关属性的表征都以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结形式存储在社会知识结构记忆体系中。当大脑在联结库中提取信息时,有两种加工方式:一种是内省加工,通过内省系统运作,需要主观有意识地进行回忆、推理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才能获取到所要的知识,因此是外显层面加工;另一种是冲动加工,通过冲动系统进行运作,即内隐层面加工[4]。最大差异在于:外显层面加工是以命题的合理性为基础的,而内隐层面加工方式则是以联结为基础。外显加工是将联结库中的信息以符号的形式通过语义关系形成命题,然后使用演绎推理的规则来推断命题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使用较多的心理能量、注意力以及动机强度。内隐加工则是自动快速在连接网络中扩散激活的方式运作,需要较少的注意力及较低的动机强度[7,13]。那么何种内隐态度和认知更易激活?这取决于联结网络的可得性(Availability),即在脑中的优势地位[5]。若某些内隐态度和认知经常激活,其与相近概念间的连接强度更强,该心理表征的可得性高,即这些概念在某些情境下激活扩散的速度更快,更易想起。总之内隐和外显认知同时运作,而外显认知、态度是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汇报出来的,也是过去研究较多关心;但内隐认知、态度则是无意识的,一般情况下无法知晓的,也是过去组织行为领域较为忽视的。

2.2 外显及内隐测量方式的区别

对外显和内隐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应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传统的外显认知和态度主要使用自呈式量表(如,李克特量表)。当被试填答传统问卷时,外显加工系统进行运作并以演绎推理的方式对量表中命题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以填答“组织公正量表”为例,在判断“我所在的组织是公正的组织”时,被试须有意识地回忆并搜寻有关组织公正相关的经验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演绎推理做出当下对组织公正程度的判断。直接测量法在研究被试能够意识到且愿意汇报的认知、情绪、态度和行为内容时是有效且合适的[12,14]。

不同于外显测量,内隐测量则是通过间接的测量,在测试过程中尽可能消除或减少被试的意识参与。正常情况下意识不可能丧失,因此一般通过将被试的意识引导到其他方向或不告知被试实验目的的方式来实现。具体操作为,告诉被试要测量A,研究者则通过被试对A的反应来推测B,通过对A的直接测量实现对所研究的内容B进行间接测量。内隐测量能够探查出被试自己也难以察觉的认知内容,被试也难以在测量过程中意识到该测量的真正目的所在,因而无法控制其反应结果[8]。因此,对于在潜意识层对人类行为进行操控的概念以及具有社会称许性的主题,采用内隐测量技术更为合适[5,9]。

2.3 内隐测量工具和技术

随着学者对内隐层面研究的逐步深入,开发了各式测量方法技术,是认识内隐认知、态度新的途径,以下就主流常用的几种内隐测量方法技术进行介绍。

(1) 反应时法(Latency Time)

反应时法主要通过计算机任务记录被试操作的反应时间以间接推断被试的心理表征。此类方法的前提是:人们即刻心理表征的可得性程度或表征之间的联接强度,可通过被试对刺激的反应速度来间接推断。如测量人们对“高兴”和“害怕”反应时可用于推断其情感特质,如:被试对快乐相关词汇反应时短,说明“高兴”此心理表征曾受到经常性的激活而更易得到加工,所以可提取性程度较高,从而说明被试积极情感特质较高。而将启动技术与内隐测量共同使用,还可用于推断心理表征之间联接的强度[8]。如,启动员工对其上级的思考,然后测量被试对评价性词语的反应时,可用于推断人们对其上级的态度(对负面词汇反应时短,说明员工对其上级持负面态度)。基于反应时的方法各式各样,其中内隐联想测试是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范式中的经典方法,根据被试对目标刺激分类的速度,从而测量了概念(如社会性类别)和评价(积极或消极)之间联接的强度[15]。在组织管理相关研究领域,已有研究在以下主题中使用了内隐联想测验:对应聘者的内隐刻板印象[16]、种族偏见[17]和歧视[18]、内隐工作满意度[9]等。

除了IAT以外,词义决定任务(Lexical-decision Task)、Stroop任务以及Stroop变式任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述测量技术都是请被试对呈现的词语进行分类:词义决定任务是请被试判断所呈现的词语是词(如Equity)还是非词(如Equake),Stroop任务是请被试辨认词汇的颜色,而实际上是测量了被试对词语加工反应时间。如有研究采用了Stroop变式任务测量了员工对领导的内隐公正期望,任务内容为请被试以最快速度对15个公正相关词和15个中性词的颜色进行判断,而对“公正”相关词与中性词的反应速度差别则反映了内隐公正期望强度[19]。(2) 纸笔法一些仅用纸笔的测量方法也能从内隐层面进行研究。其中词、句补全任务是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10]。句子完成任务在表面上是请被试使用一系列杂乱的词语造出合理的、符合语法的句子。而在编写和设置题目时,被试应可使用所列词语造成多种不同含义但语法和内容合理的句子。比如,在测量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可使用下列词语“简单、蓝色、工作、选择、挑战性”,高成被动机的被试就可能写出譬如“他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句子,从而对成就动机进行测量。词语补全任务则是请被试补全缺失某些字母的词汇,以组成正确拼写的词语。如在测量情感特质时,研究者所设计的词语补全任务为“_OY”,被试可填成与积极情绪相关的词汇“JOY”,也可填写出与情绪毫不相关的词汇“SOY”。此种方法假设,具有积极情绪特制的人更容易填答出于积极情绪相关的词汇。而在计分时,则分别统计所填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相关的所有词条的数目,以此作为内隐层面情感特质的得分[10]。

3 内隐方法在组织管理研究展望

3.1 内隐方法的特殊价值

随着内隐测量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完善,给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在研究方法上给予了支持。因而在重新审视传统研究问题时可采取过程型的研究视角,让我们能够窥探真实的心理运作机制从而进一步完善理论。那么内隐测量结果是否与外显结果有区别?是否反映了不同的内容? Haine和Summer总结了过去研究中同一建构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N=6,836),在57个IAT测量与外显测量的相关系数从0.70到-0.05间不等,平均相关系数为r =.36[9];Greenwald等的元分析发现IAT分数与外显测量的相关较弱[15]。一方面,对同一建构外显和内隐测量结果之间低相关度,说明不同测量方式反映了该建构某个方面,而有区分效度。因此结合不同类型测量方式能够获得增量效度。另一方面,被试难以控制内隐加工,而在内隐认知测量技术下更易袒露真实想法[5]。从已有研究来看内隐测量方式也多用于这两类主题,一类是易受到社会称许性影响的态度和情绪,如:歧视[16]、偏见[17]、公正期望[19]、愤怒[20]等,内隐间接测量能够防被试“作伪”而提高研究效度;另一类主题则是被试自己也无法准确觉知的态度、认知和情绪但在潜移默化中对行为产生影响,如自我概念[8]、情绪特质[10]、自我认同[11]等,对于此类主题使用内隐间接测量能够更好的揭示个体主观无察觉的认知、态度和情绪对行为结果变量的影响。

已有的相关研究结论也不难看出,内隐测量方式比传统外显测量更能洞悉被试“真实”的认知和态度。多数研究中发现自变量用内隐测量法时,其预测效果强于传统问卷测量法,展现出增量效度[8]。甚至在某些研究中仅内隐测量得到的结果能够显著预测结果变量。如Ritter,Fischbein和Lord的研究中使用Stroop变式任务测量所得到的内隐公正期望结果能够显著预测员工对领导负面对待期望,但外显测量结果的预测效果不显著[19];Ziegert和Hanges的研究中使用IAT法对不同种族应聘者内隐态度测量,结果只有IAT成绩能预测对黑人应聘者的评价[17];Agerstr?m和Rooth在真实招聘情境中,使用IAT对招聘者对应聘者的刻板印象及歧视态度进行测量,结果只有IAT的分数预测面试决策[16]。

3.2 内隐研究方法展望

新方法须接受实践的挑战,西方学者尝试从内隐层面上对组织管理中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而相应的内隐层面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信度和效度上还存在质疑和争论;众多内隐测量方法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结论的支持。

尽管如此,可以肯定地说从内隐层面的视角出发,借鉴内隐层面的测量方法技术对组织管理研究来说是必要的。首先,内隐层面加工作为自然发生、自动化的反应是不可回避的信息加工过程[13],在组织实践中某些工作环境特征会增加员工使用内隐层面加工的可能性,如员工在熟悉及高度常规化的情境下,内隐层面加工将占据主导地位并促使员工自动化行为。其二,较之于常规的外显测量方法,内隐方法所具有的真实性具有其他方法难以匹敌的优越性,由于被试无法得知该测试的真实目的,从而减少被试作伪动机偏差的影响,从而更加真实地洞悉被试的实际感受。特别是在对譬如报复、冲突、抱怨、帮助行为、谏言等这类敏感的主题进行研究时,以及人才选拔情境下,不易受到被试作伪的影响。总的来说使用内隐测量技术,作为传统测量方式的提高、修正或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组织心理学中理论及实践上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研究组织管理领域的学者,可借鉴并使用内隐相关方法在组织领域中进行探索。如现行较为成熟的内隐联想测试(IAT)可能适用于以下几种研究主题。(1)内隐刻板印象:即测量群体和概念之间(如:非洲人和犯罪)的关系,其可用于对组织中晋升或雇佣是否对男性或女性存在偏好的研究。(2)内隐自尊:对自我和积极/消极概念之间的联接强度进行测量[15],可进一步用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测量。(3)内隐自我概念:对自我和某种概念之间强度的测量,可用作在人事测评中对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如:责任性或外向性)的测量。另外,也可结合在IAT测试之前结合情境启动的方式,以研究员工在不同情境下认知或情绪的反应[21]。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些内隐测量技术(如反应时法)需要电脑等相关器材的支持以及严密的实验控制,而在受到客观技术条件制约,此时可选择只需纸笔的内隐测量技术(如:残词补全)。我国学者可在对此类方法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尝试并开发出适合中国组织员工的内隐研究实验材料,并在组织领域研究中进行探索,相信这种新方法的应用会让组织领域研究焕发生机和活力。

学校管理工作中心理方法的应用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职学生 德育教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它倡导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如爱、宽恕、感激、智慧和乐观等,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是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就是积极管理,就是教师主动搜寻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学生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获得成功。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积极特质

中职学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他们基本上来自于被普高筛选了的落榜生,许多学生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走进中职学校的大门的,中职学生与相同年龄段的高中生相比,具有优势,也有劣势;优点与长处、困惑与不足并存,是一个多特质、复杂的混合型群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职学生渴望进步与成功,但他们人生方向迷茫,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二是中职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但是有自卑、孤独、焦虑等情绪;三是中职学生思维敏捷,但容易偏激;热情,但容易冲动;勇于创新,但缺乏持久性;四是中职学生在处理社会、他人与自我的关系时,易出现困惑、苦闷、焦虑。对家长和教师表现出较为普遍的逆反心理。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良好的人格特质?这是我们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将积极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运用到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用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注重挖掘学生自身潜在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正向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和时效性。

1.积极投身学习,准确把握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积极特质

德育教师能否科学而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因材施教,对德育课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意识地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到德育课教学中,在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内容时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认知能力相结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主动寻找适合中职学生参与的互动方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积极语言,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

2.确立积极的德育教学目标

笔者用积极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与行为理论指导德育课教学,把知与行作为德育目标的“落脚点”, 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对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将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建立在学生对时代发展和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德育目标由传统静态变为动态,由传统“远、大、虚”变为“近、小、实”,由抽象变为具体;重点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由 “知识”到“行动”的转变,从亲身实践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和升华,最终达到“育人为本”的根本目的。

例如,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网瘾问题、早恋问题、校园暴力问题、师生冲突等问题,确立德育教学目标,把目标融入到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模块中,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积极的德育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注重对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笔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创新,不局限在教参的桎梏之中,内容尽可能地体现“积极”内涵,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突出人文性,同时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教学内容注重体现活动性的特点,把德育的内容渗透到灵活多样而又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积极吸引学生参加,如角色扮演、探究讨论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讲到“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一节内容时,笔者把当前大家热议的“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通过播放小品“扶不扶”视频及讲述真实案例,引发学生探究讨论,在师生大讨论中辨明是非,澄清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观。

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德育课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探究讨论、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方聚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价值澄清,反映探究性,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讲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一节内容时,采用了游戏法——“瞎子走路”游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在讲到“师生关系”内容时,采用了角色扮演法,“今天课堂我是老师”学生扮演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学会角色互换,换位思考;在讲到“职业礼仪”内容时,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即将走向职场、企业面试的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职业礼仪的具体要求。

5.积极运用赏识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学生应从关注他们的“缺点”转为关注其“优点”,从而欣赏它,那么优点使整个人增值。笔者在德育课教学中,始终饱含着对学生的爱与期望,重视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积极力量。笔者关注学生,赏识学生,细心探索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欣喜地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像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到欢乐与幸福,也使他们愿意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6.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积极评价

上一篇:优秀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兴文街社区监督委员会2011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