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2024-10-08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通用8篇)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1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 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4、分扑克牌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5p6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7p8

板书设计 24里面有6个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9

板书设计

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简析: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0

板书设计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材简析:

课前我对班级的学生作了一次小调查,发现班级中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求除法算式中的商了,但是他们在求商的时候只是将乘法口诀背一遍,而并不知道商是怎么来的,应该用什么方法求商是最简单的。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现状,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通过旧知的复习,通过讨论等各种方法自己来发现求商的方法,并为学生以后学习计算题打下伏笔。在学生已掌握了2、4、8、5、10的乘法口诀和包含除与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组乘除法算式的观察,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关系,并会利用一句乘法口诀熟练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瞧,谁来啦!(小熊维尼)它还带来了它的小伙伴们!它的这些小伙伴可都是运动高手噢!可是在分组时遇到难题了,知道我们在上数学课,想请我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索

1、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难题吧!<屏幕显示小熊→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谁能帮它解决?要求分成了几组,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列算式?师板书:<10÷2=5>。你是怎么知道商是5的?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10个圆片,2个一组,分成5组。

方法二:想几个2是10,或是想乘法算除法。

方法三: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学生汇报想法的过程中,相机组织以下的教学活动。

方法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表述:将10个小圆片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5份。

方法二:引导:2人分成1组就是1个2,指着圆片图理解:1个2,2个2„„一共有(5)个2,可以分成5组。

方法三:2和几相乘得10,10÷2就得到几。2和几相乘得10用的是哪句口诀?

所以,我们在计算10÷2这道题的时候可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二()一十。[板书:二()一十]因为二

(五)一十,(在括号里补充板书5。)所以商是5。

2、师小结:计算除法时,在没有圆片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通过看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的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今天,我们大家学习的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师:想乘法口诀能很快计算出分成了5组,小熊和小伙伴又开始训练了。

3、师<大屏幕>,小老虎那又遇到什么难题了呢?<屏幕显示>→8个小朋友在跳绳,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你能先列出算式吗?→8÷4=□,怎样能很快求出商,想几的口诀?题中除以4所以要想4的口诀,(二)四得八,所以8÷4=2。

4、师:小老虎带着他的伙伴走了,现在只剩下小猪了,我们来看看它遇到的难题→大屏幕→有12人跳绳,每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你能很快地帮它计算出商吗?>指名口答。列式板书

师总结:用口诀求商真是又准确又迅速,看来这口诀的用处还真不小呢!在同学们帮助下,小运动员们又开始训练了。谢谢你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了他们。三.应用与提高

1.瞧小猪博士也来凑热闹了。→大屏幕。原来它不是来锻炼身体的,是来考我们的。面对猪博士的四道闯关题,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过关吗?<有>好,徐老师支持你们。请看大屏幕:第一关,你会填吗?

提问:每组题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呢?

师:太棒了,第一关顺利通过,加油!你们瞧,鸡宝宝也来祝贺我们啦!

2.下面进入第二关:大屏幕第二关→直接写得数

提问:通过每组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每组中3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又过了一关。花儿张开了笑脸在恭喜我们!

3.现在我们将进入第三关了。第三关—看谁算得快!仔细看,能看懂吗?我们一起来做第一题。告诉你们做完这道题,可有意外惊喜噢!你们真棒!

后面两题交给你和你的学习伙伴共同完成。

4.瞧,小猪博士在这里等着我们呢!同学们能不能得到神秘礼物就在此一搏了,有信心吗?<有>,好,一起看:→第四关→解决实际问题

师: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需要几个笼子,就是求什么?你会列式计算吗?

2、还有一个条件在哪里?在解决问题中,有的条件是直接告诉我们的,也有的条件是藏在图中的,这就需要我们同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要善于观察。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生独立完成)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顺利闯关,这样我们每人都将得到猪博士的神秘礼物,恭喜你们!

5、到底是什么呢?噢!原来是漂亮的数字花!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三个数有什么关系?你会列算式吗?6还可以是什么?你会列算式吗?粗心的小猪博士居然忘记把后面花上的数字填上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它填上吧!

6、小朋友,你们今天太棒了!小猪博士已经把礼物交给了我,它悄悄告诉我,让我把礼物送给那些眼睛亮亮的,最爱动脑筋的孩子,要想得到礼物,请看这!(拓展题)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小猪博士的礼物,高兴吗?

四.结束语

小朋友,今天你们用数学知识帮动物们解决了困难,又获得小猪博士的礼物。你们真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藏着数学知识,只要你们留意观察,就能发现!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1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10÷2 =5 二(五)一十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材简析

细读教材,发现在前边的练习中已对本课时的知识有所渗透,如21页第8题,22页第10题。(图略。。。)第8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第10题则是根据同一幅图,提出乘法和除法问题并解答,已经渗透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虽然此时还没有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学生已经初步体会了乘法和除法之间关于整体、部分、份数之间的关系。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内容: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作业或活动设计

课堂练习p12

板书设计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

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的含义, 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 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一:引入新课

今天大熊猫“盼盼”要请客, 它到竹林里去采竹笋, 请大家看图。 (多媒体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说说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可以放几个?请小朋友们帮“盼盼”分一分。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小组合作分竹笋 (可用圆片、小棒、三角形等代替竹笋) 。交流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 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 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 每个盘子里的同样多, 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就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 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板书课题:除法、“÷”是除号)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帮助“盼盼”分竹笋的故事情境, 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独立解决问题, 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节二:教学第18页例题4

1.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1) 要分的竹笋是几个? (12个) 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 把12平均分成几份? (4份) 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3) 每份是几? (是3) 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4) 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出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 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2.出示:18÷3=6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除法算式。 (18除以3等于6。)

再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 每一份是6。)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旧知为切入点, 把知识层层展开, 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从动手操作感悟平均分到形成丰富的表象, 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平均分的活动有了较为丰富的表象后, 再抽象出除法运算, 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 使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 逐步完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

教学环节三:教学第19页例题5

出示例5 (题略有改动) 。

师:今天猫妈妈钓了20条鱼, 如果每只猫的盘子里分4条鱼, 正好够所有的猫吃饱了。请同学们拿出20个圆片 (或小棒、三角形等) 代替鱼, 小组合作摆一摆, 交流交流, 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猫。

(20条鱼, 每4条放一盘能放5盘, 也就是有5只猫。)

学生列式:20÷4=5

这个算式读作:20除以4等于5。在这个算式里, 20是被除数, 4是除数, 5是商。

如果把这一题变成每5个放一盘, 应怎么列式?

大家自己摆一摆手中的卡片, 并照样子列一个算式, 同时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并说出每个数的名称。

浅谈表内除法的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表内除法 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新课标对表内除法的要求:改进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教学的一致性,加强除法的探索性,明白平均分的含义,会根据表内乘法口诀进行求商,能够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认清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引导学生由此及彼

在教表内除法时,教师要以乘法为教学跳板,用九九口诀作为表内乘除法运算的主体结构,进行教学。一道口诀即可以解决乘法问题,也可以解决除法问题,用“乘”来促“除”,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加强学生的理解,符合小学生由此及彼的认知特点。把乘除结合起来教学,能够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乘法时,就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为下一步除法做准备。比如:3x7=21中,当学生对此很熟练,教师就可以随意遮住一个乘数,让学生回答。遮住3,就是几乘以7等于21,或3乘以几等于21。在教学除法时,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加以利用,有助于调动了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鼓励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进行运算的乐趣

新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要多动手,自主探索,在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学生通过操作,激起学习的兴趣,发现规律,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数学模式,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表内除法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的去探讨除法的规律、法则,操作直观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实现除法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1. 操作要普遍性。动手操作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体现其公平性原则。学生们进行操作、体验操作、感悟操作,对于平均分、除法、倍数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比如:把6进行平均分,学生们可以用6个三角形、6个积木、6个五角星、正方形、糖果、饼干等等教具进行不同的平均分,有的学生分错了,教师正好适时地讲解,什么是平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达到全体学生都理解的标准。在操作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把每一种分法都反复操作,鼓励学生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并适时地表扬,把学生的潜能激发起来,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化抽象为直观。小学生年龄小,身心不成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不能理解,教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把难懂的除法问题,变成简单的操作,能帮助学生对数学进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倍的认识”中,谁是谁的几倍,学生初次接触很难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教具,第一排摆4个星星,第二排摆12个星星,鼓励学生说出第二排里有几个4,这就是第一排的几倍,让学生感悟出,12里面有3个4,那么12就是4的3倍,多次反复、用不同教具进行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建立倍数的初步概念,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浅显的展示出来。

3. 彰显学生个性。操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操作模式,不拘一格,彰显个性。

三、分阶段练习除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循序渐进的。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学生学习除法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 我们把学生表内乘除法能力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能正确地用口诀进行运算,能按照运算方法一步一步清晰地进行思考。每做一道题都要顺着口诀探寻,比如36÷9=4时,学生经常是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的推断,才能找出答案。做题速度比较慢。在这个阶段,学生练习时做题不要过多,做题速度不要求很快,要保证练习的准确度。教师在引导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白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务必使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第二个阶段是对口诀比较熟练,不再都从“一”开始,想口诀的时间短了,速度稍有提高,比如72÷9=8,学生可能从七九六十三想起,或者倒着来九九八十一,当学生进入这一阶段时,应适当增加习题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并针对错误频率 高的算式进行重点练习。多采用如听算、口算、笔算等形式,还可以 让每个学生仿照乘法表自制除法表,尽可能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建立起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的联系。此阶段对那些速度缓慢的要找出原因,加强练习,争取赶上其他的同学。

第三个阶段是能熟练的作出判断,不用刻意地去背口诀,当一个运算题读完,潜意识里口诀就出来了,能马上说出得数,达到非常熟练的的程度。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有意到无意,口诀已经运用的出神入化,做题速度也非常的快,此时运算的形式、练习量、练习次数、练习时间都要尽心设计,每天都要练习一定时间,针对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采用分布练 习法,先是隔日练习,再是隔周练习等等,直至学习多位数乘除法。这样遗忘可以减少,已形成的运算能力也 得到了巩固。

总之,在对表内除法进行初步学习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通过已有的乘法知识来感知除法,并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中领悟除法的意义、规则,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分阶段的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人人都能熟练运用。教学方法要多样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把表内除法和实际生活运用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能再熟悉的环境中温故除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中民.“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单元教学建议[J].辽宁教育,2013(Z2).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篇4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表内除法二教学反思 篇5

(二)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与表内除法

(一)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并认识了除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表内除法

(二)在计算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

1、除法计算练习:准确、快速

在学习表内除法

(一)时,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计算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以在学习表内除法

(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不需过多的学习除法计算,重点放在理解主题图图意上,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找到计算方法。在计算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工练习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口述。对反应比较慢的同学,可先用2-6的乘法口诀引导练习,再用7-9的乘法口诀练习。经过多种形式、多次重复练习,学生基本的除法计算能力都能熟练掌握。

2、混合计算练习:审题、分步、仔细计算

学生对乘除、加减同级的两步计算,没有困难。但对加减乘除混合两步计算接触不多,在这类题目的练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与计算习惯的培养。先练习同级计算,明确计算方法与计算顺序。后进行混合计算练习:乘除优先,加减紧跟。一定要进行练习的强化,充分利用题,先审题,说出运算顺序(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后计算。最后再进行有小括号的计算练习(包括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

3、解决问题:创情境、观主题图,重表述、说思路,最后列式:分步-综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篇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归纳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语言说出计算过程。

3.情感与交流: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9的乘法口诀求商正确的求商方法。

难点: 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生对口令(7、8、9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游戏

师:我们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

3×6 5×7 30÷6 7×9 24÷6

15÷5 6×7 15÷3 4×5 8×6

教师任指两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你们根据乘法解决了除法。其实这也是根据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你们真善于思考!。同学们,刚才我们做的这些题都是运用乘法口诀求出来的,乘法口诀真神奇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步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孕伏和铺垫。这个练习让孩子再次感受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出示主题图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主题图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一共有几个画面? 这些画面分别说的是什么?

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

师板书出示: 第二幅画: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幅画: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

(2)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板书: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学习例1

(1)解决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①提问:要求平均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如果学生想到了除法师给与肯定。

②学生独立列式计算:56÷8=7(面)

③汇报交流:说清是怎么算的,师板书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第一种:因为

(七)八五十六 所以56÷8=7(面)

第二种:因为7×8=56 所以56÷8=7(面)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出:都可以,今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商。

④出示问题:要挂成7行呢?

学生口头列式计算:56÷7=8(面)

指名说一说求商的思路,用的哪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2)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答师小结:这两个算式都用“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来求商的。

(3)独立解决第二幅与第三幅画面的问题。

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说说思考过程。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出示: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就商几)齐读。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师: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太好了,到这节课为止用乘法口诀求商这部分知识我们就全部学习完了,接下来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学习的效果。

1、课件出示P49页“做一做”,看哪个小组的青蛙跳的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P49做一做。这道题是针对主题图的内容而采用的练习。因为题型的限制,所以我用了“跳高”这一运动项目来解决。题附在台阶上,做对一道跳一格,全做对了小青蛙会在孩子们的胜利欢呼中成功的跳跃到最上面。孩子们一定会被成功的跳跃所感染,课堂气氛会逐渐上升,为下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2、分组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男女生比赛:男生完成左边9题,女生完成右边9题,看哪组完成的又对又快。然后交换再比一次。

3、兔子过河采蘑菇(练习十一的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说图意,再连一连,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强化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再次重现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强化对应掌握的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 可以摆几行?

56÷8=7(面)49÷7=7(颗)27÷9=3(行)

(七)八五十六 想

(七)七四十九 想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来源: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3、4页。

(2)余数的产生和基本概念: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学到了基本的整数除法计算知识,但是通过观察生活,学生会发现一些整数除法不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妈妈买了10个苹果来招待4个小伙伴,这10个苹果应该如何平均分配?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余数显得尤为重要。在整数除法中,存在能够整除和不能够整除两种情况,当整数除法不能够整除时,就会产生一个多余的数字,即余数。用数学公式可表达为a÷b=c…d, 其中a、b、c均为自然数,a为被除数,b为除数,c为商,d为余数。

二、教学目标

制订合理 的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还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课堂学习中快速抓住重点,做到更加有效率地学习。

(1)掌握余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在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余数,进一步理解学习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并掌握余数的基本特点,余数除法运算的前提条件是所有运算数字皆是自然数,余数要比除数小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余数除法例子让学生对于余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例子,加深对余数除法在生活中运用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2)掌握余数除法计算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索余数除法计算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余数除法的计算方式,理解和掌握试商法和竖式计算的算理,学会运用竖式计算法来计算余数除法。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学习的精神。许多教师实行旧式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中不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一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一个分苹果的游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余数除法计算的相关知识。

(1)将班级分为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和合作学习的探讨。教师将制作好的印有25个苹果的图片分发给各个小组,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记录游戏的相关数据。

(2)游戏规则:每小组按要求将苹果分成若干份,记录可以分为几份,还可以剩下几个苹果,并将这一数据用算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将以上数据进行记录。数据记录如下:第一组,要求所分苹果每份4个,可分为6份,还剩下一个苹果,用算式表达为:25÷4=6…1;后面的几个小组以此为例分别记录,剩下的小组每组所分苹果每份数量按顺序依次为6个、8个、10个、12个、14个、16个。

(3)教师请各个小组的代表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游戏成果,表扬做得出色的小组。然后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游戏过程和结果来探讨游戏中的数字哪些是商,哪些是余数,并研究余数除法的计算原则和方法。

(4)总结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的后半部分要总结课堂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梳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巩固

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堂作业来加深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并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来总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地方,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余数除法计算”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此章节引入了余数的概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余数除法计算的知识。本文试以余数除法计算的教学理论着力点,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小学“余数除法计算”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篇8

(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目标分析:

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懂得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习题,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旨在把两种模型:一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复习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元)(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摆摆看,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尝试应用,内化方法。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1)30元能买几个玩具熊?(2)36元能买几个皮球?(3)买4个玩具熊要花多少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象地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想一想”的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吸收,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乐园。

1.教材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学生列式、验证,并汇报用哪句口诀。2.改变条件,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电影院搞优惠促销,42元能买7张票,每张电影票多少元?(2)一根28米的绳子,如果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

(二)综合应用。(课件出示)

一个手指滑板6元,刘明带的钱正好能买4个。如果他想用这些钱正好买3枝同样的钢笔,每枝钢笔多少元?

【设计意图: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不仅让学生灵活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乘除法知识,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上一篇:永远刻在墙上的懊悔初中作文下一篇:提倡节约用水建议书精选参考作文素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