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2024-10-18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精选2篇)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篇1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第一是公民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普遍性。文化权利不是一种特权,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普遍权利。尽管在现实情况下,远远没有达到公民普遍享受文化成果的程度,但是作为一种判断标准和长远目标,文化权利应该是不分种族、阶级、国籍、肤色、年龄、职位、身份等,也就是说,当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经济产量和产值,也不只是具有少数人评奖的意义,而且是被最大多数人享受,成为公共生活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这种文化权利才有了普遍的社会人文价值。近年来,中国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2003年已达到3577亿元人民币,据推算它在2005年的贡献值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但是从中心城市到边远乡镇,各类社会群体对文化成果的享受程度,还有很大差距,亟待提高社会共享的普遍性。

第二是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主体性。如果仅仅是“你播我看,你唱我听”,被动地消费文化成果,那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价值,不但体现在完成的文化结果中,而且体现在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我们城市正在建设的社区信息苑、数字化图书馆、学习型企业组织、外来工文化之家等,才能让公民在各得其所的文化参与中,获得自我肯定的体验和快乐,使他们不但是文化成果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而且是文化活动的实践者和体验者。

第三是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创造性。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大多数人不得不从事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普及和民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公民拥有了文化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自由时间,必然会自觉地焕发出文化创造的巨大热情。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中,已明确地把文化的繁荣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多样性被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文化的多样性必然是以公民广泛参与文化创造作为基础的。从海派DV家庭录像制作、江浙沪戏曲之友到珠三角外来工文化艺术节、多个城市的FLASH青年创意比赛表明,一个地区的公民文化创造越有活力,文化成果越是多样化,也就标志着这里的文明越昌盛,积累的创意资源和经济价值就越丰富。

第四是公民的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即文化权利的受保护性。它不仅仅包括当地公民对自己的文化创造成果的申请保护的权利,而且包括前人的文化遗产受到社会保护的权利,这种遗产不仅仅包括物质性文化遗产如兵马俑、三星堆,而且包括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如上海的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黄道婆及手工棉纺织技术、龙华庙会及其顾绣、传说等。倡导对前人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对今人文化创造热情的保护。如果没有形成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不能有效地保护文化创造的成果,就必然会打击人们进行文化创意和创新的积极性。尊重文化遗产和鼓励文化创新,犹如一块金币的两面,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共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由此延伸而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指,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生产或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共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即给公众提供别个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陈威2006)。简单的说,“公共文化服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向公众提

供的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它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李景源,2007)。由此,我们可知公共文化服务所满足的不是公民所有的文化需求,首先它应该是那些能保障和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要的服务,例如阅读、学习、参加基本公共活动等,这些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关系公民的学习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哪些能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的服务,例如创建博物馆、图书馆等。而公共文化的需求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因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会随之变化。

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功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公平性,也称均等性,指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的公平分配,如何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使得所有人能够享受到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及时的、经常性的服务;多元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出了本身的产品及服务应多样化之外,还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要求;公益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理论上应该是免费的,或者说绝大部分应该是免费的,具备公益特征。由此,我们引申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志军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图书,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础教务、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所以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直以来是国家特别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发展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减少收入分配不均,缩小贫富差距悬殊,是社会公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在基本层次上的社会公共服务权利。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侧重于使社会公众平等、公平地享有国家所提供的在基本层次上的社会公共服务权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够为社会公众所均等化的享有,那么就必须使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否则就不利于均等化的实现,违背了基本层次上的公共服务的存在价值。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受益对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每一个居民,即既是法律意义上的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个人,每个人即不同行政区域内的居民都能均等的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论在数量还是程度方面享有权利的平等。

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图书,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基础教务、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所以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共服务在现代经济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在理论界一直未达成共识。学者们通过对现实情况的比较,确定了公共服务应具备的四个共同特征:社会性、公共性、公平性、动态性。因此有

对图书馆的认识在业界并不陌生,特别是对公共图书馆的认识,已经从过去的“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连接读者的桥梁和纽带”、“知识文化信息集散中心”等表层价值的认识,已升华到了法制的层面,从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和知识信息权利的视角,对公共图书馆有了更深层的公益性认识,如“公共图书馆是以满足公众信息知识需求为价值目标的公共组织”;“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或其他社会组织支持和自主的为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提供原则上免费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一种制度机构”等。

文化权利其内涵包括 篇2

一、热河文庙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一)、文庙是清代皇帝遵儒重教的场所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二千年的文化影响深远,文庙作为儒家思想的实物载体,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尊崇。热河文庙作为清代重要的祭孔场所,由乾隆皇帝本人亲自选址、规划建造而成。1779年5月热河文庙即将建成之际,适逢乾隆皇帝来承德避暑,他不顾舟车劳累,直接来到文庙巡视,行过瞻礼、拈香后方才离去。同年7月7日,乾隆皇帝又参加了文庙隆重的落成典礼。据统计,清朝皇帝共在此举行祭祀仪式34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寺庙。

(二)、承德清代教育中心

自康熙皇帝建避暑山庄开始,承德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名号不掌于职方,形胜无闻于地志”的小村庄发展为初具规模、欣欣向荣的都市。但承德的教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与承德作为清朝夏都的地位太不匹配了。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期间,礼部尚书曹秀先提议兴建学宫,以填补承德教育的空白。乾隆皇帝大为赞同,遂下令按照北京孔庙的规则修府学、建文庙。热河文庙遵循了中国古代教育“因学而庙”的特点,为左庙右学的形式,东院为尊经阁藏书楼,中间为祭祀先师孔子之所,西院为府学,全称承德府学教授署。热河文庙从建制上考证为中国三大孔庙之一,与北京孔庙、山东曲阜孔庙齐名。它不仅是当时大清陪都祭祀孔子之处,还是承德府及所属州县的教育中心。

除去皇帝祭祀,热河文庙在平时是不对普通百姓开放的,只有在府学生员入学时例外。当年,每当州、县考试结束后,考中秀才的学子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进入文庙,登桥跨泮池,入大成殿礼拜谒先师孔子,然后到西院的府学教授署拜见教官,整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入泮作为隆重的入学大礼,象征学子师承圣人,开始接受正统教育。

府学作为清代官办教育机构,是为国家培养、选拔预备官员的地方。承德府学在当时掌管着承德地区、赤峰地区、朝阳和阜新地区的教育管理及科举考试。可以说,自热河文庙建成,承德地方“人始知读书,乃知奋勉”。在此后1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承德府学子屡屡考中,曾经出秀才400余人,贡生56名,举人164名,进士22名。不仅为承德的教育史展开了辉煌的篇章,也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尊重文化知识的价值取向。

(三)、承德现代教育的发源地

清朝末年,在西方侵略者的战火和铁蹄下,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重要时刻,以四书五经和八股取士为主的封建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国家岌岌可危的形式需要。要救亡图存,改革教育已势在必行。古老的热河文庙,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开始废科举、兴新学,成为承德现代教育的发祥地。1903年,在承德府学下属的振秀书院创办了热河中学堂,成为承德最早的中学。1906年,历时130年的承德府学教授署正式撤销,在原址上成立了承德府劝学所,管理承德全府的教育改革,彻底掀起了推行现代教育的浪潮。

承德最早的女子小学出现在这里,开创承德女子受教育的先河;承德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也在这里,培养了承德第一批女性小学教师;现代知名的承德一中和特色办学的承德八中等多所学校都源于这块教育的圣土,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

二、热河文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中国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

寺庙中的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最为明确地记录了清代乾隆晚期发生在台湾省的一件史实,碑中记述了平定台湾的历史事件,有利的证实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碑中记文还可以使我们略见一些与缅甸等国的关系,更好地了解清帝在承德处理边疆事务,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活动。碑刻《清高宗御制承德文庙补咏战胜廓尔喀之图序》、《十全记》明确记录了10次乾隆皇帝评定民族分裂叛乱的史实,虽有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之嫌,但也确实记录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史实。

(二)、儒家文化的载体

如今的热河文庙供奉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四配、12哲、129位历朝历代在儒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具有较高造诣的先贤、先儒,承载着中国2000余年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学以孔子为宗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仁义”和“礼乐”,提倡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忠恕分开来讲,忠指诚实无欺,尽心尽力地为对方考虑和谋事。恕指以己量人,即以仁爱之心待人。从积极方面讲,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重视家庭伦理,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修身齐家为本,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而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这些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如何发挥热河文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儒家思想体系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用成分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任何先进文化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用成分,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形成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把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1、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精神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人在宇宙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扮演什么角色,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对它们的不同解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人文道德追求。儒家的人文精神则反映了积极的入世态度。历代儒家都具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建功立业、经邦济世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把个人的完善与天下百姓的福祉联系起来,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不在彼岸世界,而在现实社会、现实人生。这种人文精神与佛、道人生观形成对照。

2、华夏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思想中包含的华夏民族主义精神严于华夷之分,强调华夏文化优于域外文化,以民族、社会、国家、集体、家庭及家族的利益为重,民族性高于个性,群体重于个体,社会重于个人。这些精神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由此,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个人对民族、社会和家庭应尽的责任。这使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为重的观念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崇尚的人生价值准则。因而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内在凝聚力,海外华人无不受到华夏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而认同于中华文明。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

孔子提倡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强调并实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重视“刚毅”,表现出积极有为的精神。《易传》将此精神进一步发展,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反映了中华民族越是遭受挫折,越是奋起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是这种精神,激励着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勇进取,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坚持与外来侵略和外来压力作斗争。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奋发和自立精神。

4、崇尚气节,讲求操守的精神

崇尚气节,保持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内在生命源泉,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儒学对此精神的形成影响甚大。孔子提倡“杀身以成仁”,孟子主张“舍身以取义”,教导人们做一个有气节的人,为了追求“成仁”、“取义”,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的思想,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些精神熏陶感染了无数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志士仁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境界。从而,崇尚气节,讲求操守的观念作为先进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普遍性原则,对于砥砺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民族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及其炎黄儿女在逆境下坚守信念,面对外来侵略,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奋斗,造就了一大批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邓世昌等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而勇于献身的民族英雄。当前发扬这种重气节、讲操守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民族尊严和人格尊严,有助于振兴中华,促进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二)把构建工作巧妙地溶于系列文化礼仪活动之中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简单说教肯定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根据文庙的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文化礼仪活动,通过广大市民和学生的亲身参与,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形式多样、满足各年龄层市民需要的礼仪活动,使广大市民能够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激发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品格,在青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讲正气、做贡献,树立新时代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荣辱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扬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传统美德,将热河文庙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从而构筑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传统古代礼仪不仅是歌、舞、乐、礼的融合统一,更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内涵。例如,开笔礼作为我国古代人生四大礼之一,俗称启蒙,是我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洗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标志着少儿从此开始进入学习阶段。举办开笔礼仪式可以让儿童在凝重庄严的仪式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学苦习、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事的文化精粹。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如今的成人礼仪式,意在激发青年人关于责任、仁义、孝廉等正面价值观,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崇高的精神品格,为参加成人礼仪式的青年们翻开人生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带水字的古诗汇总下一篇:地理教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