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权利

2024-07-04

阅读权利(通用10篇)

阅读权利 篇1

摘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成立阅读爱好者协会、开设休闲书吧等方式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让更多读者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权利,读者服务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要天天读书, 终生以书籍为友, 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 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为了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得到快乐、健康的成长, 图书馆利用推广读者优秀读物、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形式等, 开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为把大学图书馆建设成为学生课外博览群书的教育实践基地而努力。逐步增加学生较好的阅读习惯及广泛的阅读兴趣, 让阅读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失的部分。在图书馆中让大学生分享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时, 阅读中环境好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而要强调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安静的阅读场所环境。读书环境的好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意识, 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各种读书活动中。

1. 举办阅读爱好者协会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为了保障图书资源有效利用, 社团有效合理的利用沟通平台这一良好的交流方式, 吸引带动更多读书爱好者加入沟通平台, 图书馆成立了阅读爱好者协会。我们利用阅读爱好者协会的会员优先享有借阅图书的体制, 激励、培养大学生的读书爱好兴趣, 作为图书馆阅读爱好者协会会员, 在图书归还时为阅读爱好者协会做一份对图书的评价, 可采用电子提交或书面提交的形式对所借书籍做一个详细的评论, 此方法对下次借阅图书的学生起到辅助导读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时间, 还能方便学生择优选书, 图书馆不定期在校刊发表由阅读爱好者协会会员撰写的优秀征文,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书籍、报刊。图书馆定期配合阅读爱好者协会整理、归类, 不同题材文章, 及时为在校大学生能快速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图书服务。阅读爱好者协会将对读者撰写的优秀征文有选择性地刊登在《校刊》上或发布到阅读爱好者协会的网站上, 读者看到自己的征文能在校刊上发表, 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兴趣。

起用阅读爱好者协会社团平台, 不断组织形式多样的各式的活动。可以通过邀请校外教授进行权威性的专题活动讲座, 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的读书欲望, 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及能力;组织本校不同年级爱读书的学生进行讨论及交流, 从讨论及交流中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读书的目的不仅学习知识, 学以致用是提高阅读的关键。不知道去应用, 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于丹谈到“文化”时曾形象地指出:“所谓‘文化’, 要文而化之, 不化而文有时是很害人的”, 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工作者, 应认识到“文化”的内涵所在,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文化活动, 发挥图书知识在学生中的作用, 增强学生阅影响力。古人不是说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图书借阅管理工作中发现, 不管学生或教师在对图书文化理解上有着各不相同的看法, 不同表现在对待各类专业书籍上。有很多教师觉得, 世界名著应是学生必读的读物, 但多数学生则对文学作品图书感兴趣。在对学生阅读爱好进行调查后发现, 图书馆定期举办“选好书, 看好书”活动, 让喜爱读书的学生选出好书, 去图书馆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带领下, 让学生读到了自己喜爱的书籍,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 让师生在休闲书吧享受阅读快乐

为了给广大师生创造优越的阅读环境氛围, 图书馆为师生提供好的图书借阅服务, 图书馆进行了许多改进, 为广大师生在图书馆设立休闲书吧, 将书店、咖啡馆、音乐室融入到图书馆休闲书吧中, 让师生在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氛围中阅读。在管理服务中, 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勤工俭学学生以辅助的模式, 让贫困学生参与到休闲书吧中, 既能得到一部分生活补贴, 又能在图书馆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图书馆休闲书吧里, 师生们可以边听着优美的音乐, 边欣赏自己喜爱的各类书籍。这样的阅读环境氛围, 可以让老师们缓解工作的疲劳及压力, 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减轻了学习的压力, 尽情释放身心, 全身心享受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 让阅读指导变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手段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形成全民爱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把学生学习列入建设学习型校园的首位。如何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班级、需要有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培养好的读书风貌风气, 同时还要展现学生的文学素养及个人风采, 图书馆组织在全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 同时调动了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及能力, 改变了学校的整体学风学貌。让广大的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快乐及受益。在多年的实践教育经验中得出, 学生的阅读方法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才能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如何改善学生阅读能力主要分为以下四步骤:

第一, 要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什么类型书籍就读什么书籍, 喜欢读多少就读多少内容, 这本喜欢的书没有读完, 再看另一本书阅读也可以, 一切按照自己意愿兴趣去做, 最终把读书及知识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学习当中。

第二, 要到图书的世界中博览群书。首先从培养阅读兴趣开始, 把知识和文学作品作为基础, 扩大阅读范围, 拓宽知识面。涵盖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文学等各类的书籍。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可以阅读各类杂志、报纸, 调动他们的求知积极性。

第三, 读书就要精读。读书不应快速浏览、走马观花, 而要做到精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精读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 要让学生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对所阅读的文章中的一些好的格言、警句、心得、感言、批评等, 都记录到读书笔记中。坚持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可以使学生在写作和创作的道路上有更多的题材。

让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保障阅读的时间, 更要让学校图书馆及图书管理人员认真配合广大师生阅读者积极参与, 还要得到学校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及关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阅读权利, 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王燕.营造良好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21-22.

[2]储小卉.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31) :35-37.

[3]朱春燕.播撒书香满庭芳——以阅读促进班级文化建设[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 (11) :42-43.

阅读权利 篇2

①阅读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各种阅读条件,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但在纷繁的阅读信息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

②我们要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来阅读。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好的书,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它们就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它就不在话下了。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就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如果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那简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③我们要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现今,数字化阅读冲击着纸质图书阅读市场。网络成为阅读的便携选择,电子阅读器为出门旅游阅读提供了方便。特别是电子书的出现,更是掀起了数字化阅读的高潮。而有些人还是喜欢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对于电子书,首先不说辐射对身体的危害,就说我们的眼睛,面对屏幕久视肯定受不了。其次,翻阅电子书你听不到纸张翻阅时的悦耳声音,嗅不到书本所特有的淡淡墨香。最主要的是电子书不能像纸质书那样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总之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让阅读工具和载体服务我们,适合我们,而不是追赶时髦,随波逐流。我们一旦丢弃自己的独立选择权,先进的科技产品就容易成为加速我们迷失的工具。

④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 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为了考试,为了升职,为了追随时尚等等。其实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那种以为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阅读的意义在于超越世俗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阅读,你狭窄的心灵会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以致变成一个心灵宇宙。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小题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阅读的?请简要回答。

小题2:阅读第③段,说说阅读纸质图书有哪些好处?

小题3:第④段中引用欧阳修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温家宝总理曾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温总理这句话的理解。

(1)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2)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从三个方面来谈:①要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来阅读;②要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③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

小题1:可以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可以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答对一点给1分)。

小题1:有力地论证了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回答有力地论证了“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也可。

小题1:谈阅读给人的深远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书籍是精神营养,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书籍可以改变人的风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提升人的素养,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可以内化和提升一个人的气质。

小题1:学会找分论点,学会找中心句。

小题1:从嗅觉、视觉、触觉等角度谈阅读纸质图书。

小题1:在议论文中,事例与道理论证的观点常常是相邻的观点理论。

阅读权利 篇3

关键词 社会阅读 图书馆权利 民国初期 图书馆

分类号 G259.296

Abstract Social education was in full flourish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opular libraries sprang up,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May Fourth Movement played a driving role. These provided unprecedented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booming of social reading, but the librarians respecting and preserving people’s library rights wa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reading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ading development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ound through and embodied the thought and concept of library rights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Keywords Social reading. Library rights.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brary.

0 引言

阅读是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社会阅读是基于公民图书馆权利的社会化的大众阅读行为。早在公共图书馆出现之前,不论是西方的皇家图书馆也好,还是我国的古代藏书楼也罢,它们都只是为少数贵族及社会精英服务的藏书机构,普通民众既无读书的权利又无阅读的能力,因而社会阅读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近现代图书馆为公众的阅读而生,自从19世纪中叶近代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就致力于成为社会公众进行阅读的一个没有门槛的场所[1]2。1852年,英国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宣告了图书馆“不但是一种社会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制度,使得社会中每一个公民获得了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2],从此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阅读才成为一种可能。公民的这种“自由获取知识或信息的权利”,正是公民的图书馆权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阅读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图书馆的重要使命和核心价值,就在于其通过尊重和维护公民的图书馆权利,进而保障和推动社会阅读的发展。我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出现比西方约晚半个世纪之久,加之“国人中有百分之八十不能识字”[3],因而直到晚清末期我国的社会阅读仍然难有起色。民国政府成立后,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开展,通俗图书馆等新式图书馆异军突起,加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新图书馆运动的推波助澜,导致民众的权利意识和图书馆权利状况也为之一变,社会阅读由此逐渐风生水起、蔚然成风。正如“19 世纪中叶英美等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社会推动力就是城市工人阶级与社会底层人士的阅读困难”[1]3一样,民国初期社会阅读的兴起与发展,正是得益于图书馆对民众图书馆权利的尊重、捍卫与维护。民初社会阅读的发展过程,处处体现并贯穿着我国近现代图书馆权利思想和理念。

1民国初期社会阅读勃兴的时代背景

1.1 社会教育的蓬勃发展

民初社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社会阅读提供了重要平台。我国在清末以前一直实行精英教育,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阅读已经异化为极端功利化的个人行为,成为少数学生士人借以考取功名的唯一途径,而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基本上与阅读无缘,因而社会阅读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壤。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终于废除了科举制度,并开始尝试通过社会教育以“开民智”。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在教育部特设社会教育司,从此社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而且跟阅读之间具有先天性的联系。沈祖荣先生认为,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就“是以文字、图书等为工具,去化育人民。并不要类似强制的方法,而人民往往乐于自动地去接受这种教育”[4]216。在社会教育的大背景下,阅读不再是少数人独占的特权,而是改良民众、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之作用,系补助学校教育所不及,养成人民乐于读书之习惯,提高人民道德和文化素质,进而有利于改良社会”[4]14-26。不难看出,图书馆人已经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推行社会阅读的重要使命,通过“开展大量的诸如阅读活动、讲演会、故事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确立了开创图书馆界新时代的信心,同时其大量的活动和取得的效果,也广泛为社会所认可”[5]。由于这一时期的阅读活动被赋予了社会教育意义,因此社会阅读的兴起和普及必然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了。

1.2通俗图书馆等异军突起

通俗图书馆是社会教育中通俗教育阶段的产物。《通俗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同时规定通俗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通俗图书馆的藏书不仅文字通俗易懂,内容贴近民众生活,而且实行免费阅览,加之其数量多、分布广、形式灵活,便于一般民众于休息娱乐之际,增进常识和涵养性情,尤其每逢节假日时阅览者多数倍,“且取阅图书,争前恐后,大有应接不暇之势”[6]。通俗图书馆在全国各地都广受欢迎,前来阅览者甚众。1917年8月,林传甲在呈教育部《请整顿图书馆以广社会教育文》中曾作过比较,通俗图书馆和图书馆在阅览人数上存在着不同,如“京师图书馆阅览人数,本馆不如分馆,而分馆不如通俗图书馆……在天津、奉天等处,亦以通俗图书馆较为发达”[7]261。还有一种能与通俗图书馆媲美的是流通图书馆。1925年4月,浙江陈独醒先生自行创办的浙江私立流通图书馆,堪称我国流通图书馆之嚆矢。“流通图书馆者,搜集中外古今图书,用各种流通的方法(阅览、到馆借,通信借,陈列,巡回、车送和代理)使无地处、时间、性别、保证等的限制,而无所取酬的借予全社会的民众阅读,以达其普及教育之目的”[8]。流通图书馆“将社会上各种读书需求网罗进来,而不论这种需求之巨细、人数之多寡,在推行社会阅读方面可谓不遗余力”[9]78。通俗图书馆和流通图书馆是民国初期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创举,之所以能成为社会阅读的重要推手,就是因为其在本质上体现了对民众阅读权利的尊重与维护。

1.3 新文化运动等推波助澜

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崇以“自由、平等”为道德核心的个人本位主义,提出要彻底改造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正当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一些留学西方的图书馆人如沈祖荣、胡庆生等学成回国,他们到各地宣讲、普及西方图书馆知识,继而拉开了新图书馆运动的序幕。“新图书馆运动的主旨之一就是抨击封建藏书楼的保守弊端,引入美国公共图书馆‘开放、公共、免费’的理念”[10],这对传统的图书馆理念形成了强烈冲击。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的旧道德、旧传统和神权宣战,同时大肆宣扬西方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基本原则和精神。这些运动的相继开展和先进理念的广泛传播,导致民众的权利意识空前增强,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已成社会共识。在此舆论氛围下,图书馆人趁势而为,提出了“图书馆者,国民大学也”[11]的响亮口号,大力倡导图书馆走向民众,主张“图书馆要和社会打成一片!要使全国人人皆能使用图书馆!要使图书馆内的书没有一本不充分的应用!”[12];对于社会阅读,图书馆人更是高度重视,提出要“使图书馆中无一社会不读之书,社会上无一不读图书馆中书籍之人”[13]11-13 。在图书馆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股前所未有的大众学习风气开始形成并蔓延全国,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阅读图景自此已初见端倪。

2社会阅读中蕴含的图书馆权利理念

民初的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图书馆人通过推动社会阅读履行了社会教育的职责。由于受到西方先进理念的影响,他们在教育中“表现出对民主的追求,对图书馆事业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作出了很好的诠释”[9]151。民初的图书馆人推动社会阅读从无到有、由衰而兴的历史过程,实际上也是我国近现代图书馆权利理念从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

2.1 平等阅读的理念

民国初期的社会教育以平民教育思想为主要遵循,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一律平等,强调公民具有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体现在图书馆利用上,就是要破除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包括“时间的限制、程度的限制、职业的限制、年龄的限制、金钱的限制、手续的限制和陈列的限制”[14]等;体现在社会阅读上,就是对民众平等阅读权利的尊重。李小缘先生指出,“人人皆有资格为读者。皮匠、铁匠、小工、瓦匠、木工、学生、住家的、有钱的、无钱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没有界限,一齐欢迎”[15]10。杜定友先生也主张,“图书馆之招待阅者也,无贵贱,无老幼,无男女,无主仆之别,而皆一视同仁”[16]。图书馆先人们的这些思想和理念,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奠定了社会阅读发展的思想基石,彻底摒弃了以往对读者“唯身份是取”的各种歧视与偏见,赋予每一个公民以公平、平等的阅读权利,因此堪称为我国社会阅读史上的一场思想革命。诚如李小缘先生所说的:“无论男女老幼,无等第,无阶级,举凡学生、工人、农夫、行政家、商人、军人等皆能识字读书,享受图书馆之利益,则方可谓图书馆之真正革命,之真正彻底改造,之真正彻底建设者也”[15]12 。尤为可贵的是,图书馆人不仅为民众的平等阅读权利摇旗呐喊,而且为保障和实现这些权利而不辞劳苦、躬身践行。如很多图书馆开办了识字班,让不识字的民众学会识字,然后再为其提供图书阅读,从而解决民众利用图书馆能力上的不平等;针对大多数民众虽有阅读需求,但迫于生计所累而无暇光顾图书馆的现状,他们创设了流动书车或巡回文库这些服务形式,“将所藏书籍,推广于民间,以俾大多数民众均能获得阅览的机会”[17],从而解决民众阅读机会上的不平等;即使对年龄尚小的儿童也一视同仁、平等待之,“苟年龄太幼不能诵读者,则为之备置图画”[13]22-24,凡此种种,图书馆人对民众平等阅读权利的尊重与维护,由此可见一斑。

2.2 自由阅读的理念

民初的新文化运动、新图书馆运动和五四运动等大力宣扬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理念,强调民众具有接受教育的自由权利,这对当时陈旧僵化的学校教育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并为开放式的社会教育提供了舆论烘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学校教育是按照同样的教材来实施教学,学生没有选择教材和读物的自由;而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图书馆,则是“因人、因地、因时、因事,以图书为出发、为进行、为归宿的教育途径,来实施以图书为中心的教育”[18],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喜欢的读物来学习。自由阅读是民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图书馆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民国图书馆学家杨昭悊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阅览人爱阅览什么书,就阅览什么书,爱什么时候来阅览,就什么时候来阅览,兼程并进也好,仔细探讨也好,没有学籍的限制,无论什么图书馆都是这样的”[19]。杜定友先生对读者的阅读自由则有进一步的阐释:“读者对于科目的选择,要求有充分的自由;对于各论题的轻重,也可以自由认定;对于学习时间和进步的速率,尤其要自由计划,量力而行。有些是要学一种实用的科学,以收实效的;有些只求扩充自己的眼界,增广人生观念,有些是辅习以前教育不足,有些想另辟蹊径。所以,各人旨趣不同,不能一概而论”[20]。这些尊重读者阅读自由的理念,相较以往“即使他们(短褐布衣者)幸而能够索书披读,恐怕馆里的职员,对他们还要特别的监视”[21]的那种情形,民众阅读的自由程度显然已经今非昔比。为切实保障民众的阅读自由,图书馆在文献的收藏和利用等方面也是煞费苦心。如通俗图书馆的藏书在内容上,打破了“经史子集”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而代之以浅显易懂的、适合普通民众口味的图书,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自由选择;还有,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先生所力行倡导的开架阅览方式,则更是尊重民众自由利用图书权利的开明之举,这些做法对于扩大社会阅读群体、增强社会教育效果功不可没。

2.3免费阅读的理念

尽管公民享有平等和自由地进行阅读的权利,但对普通民众尤其是社会底层平民来说,社会阅读的普及仍面临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即公共图书馆对阅览者实行收费。公共图书馆对阅览者收费在民国初期几乎是普遍的做法,尽管通俗图书馆可以免费,但并不是图书馆的主流。民国政府颁布的《图书馆规程》中虽然明确了图书馆是“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7]21,但又规定对阅者可“酌收阅览费”[7]22。其收费方式主要为出售“观书券”,出售“观书券”所得的费用,时称“券费”或“券资”。图书馆的收费制度一直饱受业内人士诟病。沈祖荣先生曾与别的国家进行过对比,对收费弊端痛心疾首,“然各图书馆证券取资,亦足阻碍来学之心。……盖图书馆为公共求学之所,应持开放主义,不取分文以资提倡。欧美图书馆,无一取资者,日本公共图书馆亦然。故阅书人纷至杳来,倍形踊跃。中国仿而行之,沟诱导人民阅书之良法。况取有限之资财,生极大之障碍,所得亦不偿所失”[7]33,可谓言之切切,直砭时弊。李小缘先生也强烈呼吁“省内或市中人民得享受不纳费而阅书之权利”[15]16。在图书馆界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等团体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下,我国近代图书馆的收费服务逐步被免费服务所取代。1927年民国政府出台了《图书馆条例》,废除了旧规程中“图书馆得酌收阅览费”这一条款,这才从制度上彻底消除了免费利用图书馆的障碍。民众免费阅读权利的实现,是民众的图书馆权利得到解放的又一重要标志。

2.4 对弱势群体的阅读扶助理念

民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积弱积贫,文化发展也极不均衡,绝大多数民众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其中包括妇女、失学儿童和占全国主要人口的农民等。即使图书馆实行免费服务,这部分人群也会由于阅读能力方面的障碍而无法成为读者,因而成为社会阅读的弱势群体。图书馆人对此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想方设法“使一般的民众都到图书馆里来,换句话说,就是图书馆须负了先锋官的使命,勇猛地打进民众的阵伍,先以华佗的妙手回春的仁术潜心的去医治一般的文盲,等他们得见了天日,然后效法解粮官的行动,奋慎地尽量的去填补他们的大欲!”[22] 由此可见,图书馆人并没有因为大多数民众是文盲就推卸责任或放弃努力,而是从提高民众的识字能力着手,在此基础上再为其提供阅读服务,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人推行社会阅读的责任担当。针对“民众不识字者占大多数,故需要图书的对象不多”[23]这一状况,图书馆或开设识字处或开办识字班,帮助不识字的民众学会识字。面对妇女社会地位不高、受教育较少的实际,有的图书馆开设了妇女识字班或妇女补习学校、妇女读书会等,对妇女的读书予以帮助,甚至还为因各种原因不能来馆的妇女开设了家庭巡回文库。此外,为了给来馆不便的民众提供阅读服务,图书馆还“于本馆外,别设分馆,图书流通处,图书代借处;办理巡回文库等。于是距图书馆较远的民众和不能离家的老年人、产妇等,也得沾图书馆的恩惠了”[24]。由于农民肩负着沉重的生产和生活负担,加之农民的阅读意愿也不强,因此农村的社会阅读状况要比城市糟糕得多,推行社会阅读也要比城市困难得多。但是图书馆人并未被困难吓倒,而是提出对农民要“设立识字处、问字处、代笔处等解决农民的急需的生活问题……要利用流通的方法把书送到农民面前,要踏着实地来任事、绞尽脑汁为图书馆想出路、真诚地跑进农民的队伍、牺牲些自己的个性去将就劳苦大众”[25]。图书馆人的这些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对弱势群体予以阅读扶助的现代图书馆权利理念。

参考文献:

[1] 范并思.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2):1-4.

[2] 范并思.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纪念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创建150周年[J].图书馆杂志,2002(11):3-8.

[3] 詹一之.晏阳初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0-11.

[4] 丁道凡.中国图书馆界先驱沈祖荣先生文集[C].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5] 吴稌年.社会教育思潮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2011(6):32-36.

[6] 曹明.民国时期通俗图书馆述论[J].中州学刊,2012(5):150-153.

[7] 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及近代图书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 陈独醒.究竟怎么叫流通图书馆[J].中国出版月刊,1934,3(1/2):1.

[9] 余训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0] 刘亮,付敏,杨玉麟,等.20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重新审视与评价[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5):1-4.

[11] 沈祖荣.在报界俱乐部演说图书馆事业[C]//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18-21.

[12] 标语[J].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1:34.

[13] 刘国钧.美国公共图书馆之精神[C]//史永元,张树华.刘国钧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14] 姜和.民众图书馆的公开及活用问题[J].教育与民众,1930,2(7):5-10.

[15] 李小缘.全国图书馆计划书[J].图书馆学季刊,1927,2(3):10-19.

[16] 杜定友.图书馆学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28.

[17] 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设施概况[M].南京:南京一职印刷厂,1937:35.

[18] 徐旭.民众图书馆实际问题[M].上海:中华书局,1935:4.

[19] 杨昭悊.图书馆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20] 杜定友.图书馆与成人教育[M].上海:中华书局,1933.

[21] 陈独醒.怎么叫做流通图书馆[M].杭州:私立浙江流通图书馆宣传部,1932:22.

[22] 沈祖荣.世界民众图书馆专号卷首语[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4(2): 1-2.

[23] 龚宝善.流通图书馆的特质及其前途[J].中国出版月刊,1934,3(1/2):1-5.

[24] 马宗荣.现代图书馆[M].上海:中华学艺社,1928:31.

阅读权利 篇4

一、阅读的知识化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知识教学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 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成为教学的中心。很显然,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掌握知识。我并不想简单地否定知识教学, 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以知识为依托, 形成能力, 发展智力, 培养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问题是我们不能将获取知识做为最终的目的, 而只能将其做为实现教育最终目的的手段。阅读教学的知识化就是把阅读做为获取知识的手段而忽视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其他品质的实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单一地获取知识, 为获取而获取。人们习惯使用知识归类的方法, 就是将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 分门别类, 然后就让学生认知、记忆、掌握。阅读过程往往变成对知识的寻找和印证, 教师会善意地告诉学生, 记住这些, 学生在教师的授意下, 只有硬着头皮去记忆, 想以此去应付不得不考的考试题。这就是所谓的“重视知识点的教学”。

我们知道,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任何的创新都是源自于原有的知识的。对于知识的学习, 要注意对知识加以分析、综合, 不可什么都捞。应吸收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 注意程序性而不是事实性的知识, 把握高度精确、亲和力强的知识。将新知识做为创造的基础, 不能将学生变成书橱。

二、阅读的程式化

阅读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过程的机械、简单。语文教学虽然进入新的时代, 但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较为落后, 特别是受前苏联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别, 采用不同的教法。如果是文学作品, 就按照前苏联的文学教程, 作家作品介绍、阅读分析、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如果是非文学作品, 就是解题、阅读、分段、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如果是文言文就是破题、阅读、串讲、背诵、翻译等等。语文教学在这样机械操作下变得枯燥无味, 长期的教学使得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一面。程式化的阅读扼杀了阅读过程的创造性, 其实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 会碰撞出许多思想和心灵的火花, 这种火花是自由思维的迸发, 它绝不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里产生, 因为僵化的模式只会窒息火花。

三、阅读的平面化

平面是相对于纵深而言的。它只停留在文章的表面, 一方面获取知识、信息, 另一方面简单地获得有关思想内容的结论。学生的任务就是记忆这些结论, 最终失去思考的机会。阅读应该从表层思维, 逐渐向纵深思维发展。阅读活动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也是内潜的, 一般经历“认知―理解―鉴赏―运用”的过程。阅读时教师并没有很好地设计阅读的层次或梯度, 而是将信息发布给学生, 没有把阅读向纵深层次推进, 往往是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阅读呈现平面化推进状态是阅读沙漠化的一种表现。它表面上看起来是教与学的推进, 其实是单一的传授。教师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 再研究阅读内容的状况, 然后设计阅读进展的顺序与层次, 采用适当的方法, 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 再到高级阶段。平面化就是忽视阅读层次与顺序, 违背思维的一般进程, 这样得到的结论往往是简单的或残缺的。对问题不能做更加深入的分析, 学生接受的就是死知识, 这种没有经过深入分析的知识, 由于学生没有切实的感受, 没有认真的思索, 记忆和理解都十分困难, 更说不上灵活运用。长期下去, 这种知识就成为负担, 学生思维就会僵化, 就会感到学习是沉重的负担, 学得越多就越会感觉到累。

四、阅读的“他主”化

“他主”化就是教师代替了学生, 排斥了学生的学习。阅读过程好比走路, 走路的人应该是学生自己, 但恰恰是教师经常代替学生, 学生失去了自主性。教师会做深入而烦琐的分析, 学生完全处于接受的地位, 教师分析得越多, 学生记忆得越多, 那么, 学生背的包袱就越重。因为, 学生并不是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而是被动地接受。要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指导, 使学生爱动脑筋, 会动脑筋。留有思考的余地, 不需要将答案结论全盘端给学生,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品尝到思考的快乐, 他就会更加积极地思考, 形成良性循环。文章里的山山水水, 花花草草、日月星辰,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是是非非、曲曲折折、恩恩怨怨, 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潇洒走一回”。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的理念, 由“他主”到“自主”是教育的必然。

阅读权利 篇5

作者:袁梦柯

分清“权力”和“权利”,是追求更高价值的基本,连你所享有的“权利”和大家都要制约的“权力”都分不清,大声呼喊是不是很无力和滑稽呢?因此,让大家分清“权力”与“权利”算是这篇科普文的写作目的吧。

先说让我们欢喜让我们忧的“权力”。先做个比喻,权力是剑,其发挥何种效果全靠所持之人如何用。用剑之人如果是个大英雄,那么用它杀伐决断,劫富济贫;倘若剑落入恶人之手,会用它打家劫舍,他所控制之下的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而网友们慷慨激昂呼吁制约的、控制的是这把剑,即权力。做社科的人怕是瞧不起比喻这种论证方式,下面我列出一个定义,丹尼斯·朗在罗素的定义之上,总结出权力的定义——一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这说明权力带有“控制”的意味,一些人对另一些人产生效果,而无论对方愿意与否。持有权力者有“预期”,说明他有意向影响他人;权力会产生效果,说明权力不是摆在那里看着玩儿的;权力还是单向的,即持有权力的人单向作用于权力对象,而权力对象却无所凭借之势反过来作用。我们无法揣摩人性,而这柄剑却握在人这种感情动物手上,因此权力需被处处提防。

再说权利,如果再让我用比喻,我怕是用不出来,因为权利是我们生而为人与生俱来就配备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弥漫在社会的空气之中。法国的《人权宣言》,还有美国的《权利法案》中的慷慨陈词,说的便是这个权利——“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权利”。我们82年出台的大法,更是强调了“权利”的重要性,历史课本中提到过,这是我们巨大的进步。权利是自然赋予,人人享有,弥足珍贵,也可以被称之为“私权利”。如果你学过行政法,那我可以再做个比喻,“私权利”为盾,是防卫公权力之剑的护具。当恶人拿着剑向我们逼近时,我们完全可以大声宣示,生而为人,我享有此权利,在许可范围之内不受剥夺不受威胁,可以不为违背我意志之事。这是权利。是法律赋予我们实现我们自己利益的力量。

按洛克的说法,自然状态下,没有人享有对别人的管辖权,自然人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这是权利。但是群居生活,总有冲突,当两个自然人发生争斗,如何判定对错呢?人性总会有偏私,所以这两个自然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这时最好的做法是找来第三个人评判,两人都服膺于第三人。无论评判结果对两方中哪一方有利,只要公正,双方都要服从。这个过程就是权利让渡,达成共识的过程。人们在共同的同意之下,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而服膺特定的规则,并信任执行规则的第三人。这种情况下,第三人拥有了规则赋予的权力,他可以按自己的预期对争执双方产生特定效果的影响,而双方不会有异议。公权力也就这么产生了。

上述只是诸多权力中的一种,也是较为古老的权力。当然了,权力分为很多种,有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等等。其实现方式也有很多,比如武力、操纵、说服等等。但无论如何,权力的使用都会使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会引起我们的不适,是需要被处处提防和规范的。可是,人呐,是容易遗忘的动物,走着走着总是忘记了初衷;人类也是一样,沧海横流,斗转星移,往往也就忘记千百年前的事了。所以,正本清源,从源头搞明白词意很重要。对别人施加的那个,叫权力;而自己天然具有的不容侵犯的那个,叫权利。那么多人为什么不懂啊,为什么呢?

我们生活中的正能量是维护合法权利,慎用权力。所以,记得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哦,别再说什么“权利膨胀”了,为种花家繁荣多学点儿知识,加油干!

公民的宪法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权利 篇6

焚烧国旗是否属于言论自由表达

在一些发达国家,言论自由包含在出版、游行、示威、集会等一系列法律规范中。在美国焚烧国旗是否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曾引起激烈争论。1984年,美国一名公民在达拉斯共和党全国大会上焚烧美国国旗,被美国司法机关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并罚款2000美元。该公民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多数法官认为,焚烧国旗属于言论表达的行为。就在联邦最高法院发布判决的第二天,美国参议院以97:0的绝对多数通过决议,对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表示十二分的失望。后来,美国国会通过了《国旗保护法》。但是,到199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又以5:4的表决否决了美国国会通过的《国旗保护法》。

在联邦最高法院多数法官看来,言论自由包括口头表达自由、文字表述自由和行为表达自由,焚烧国旗的行为属于行为表达自由范畴。维护一个国家的象征与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相比,后者显然具有更高的价值。言论自由不应仅仅写在旗帜上。任何时候,公民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通过焚烧国旗的行为来表达。正是这样的言论自由规则,使公民对国家产生认同感,并积极主动地捍卫国家的尊严。

中国是礼仪之邦,尊重礼仪是中国制度的一大特色。但是,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缺少程序正义的原则,也缺少实质正义的精神。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尊重礼仪就是将封建帝王的行为排除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之外,树立绝对服从的国家秩序。如果君主恣意横行,固有的法律秩序就会被彻底打破,表面上的程序规则掩盖了实质上的无序,使公民处于无助状态。走出这个历史的藩篱,必须重新思考中国历史上的法律价值判断,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规则。

建立程序正义原则,旨在解决程序的边界问题。程序正义的基本内涵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宪法中生而平等的原则转化为现实法律中的平等规则。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升斗小民,都要接受并服从同一个规则,尊重规则中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建立实质正义原则,就是要根据同一个规则对事实作出法律判断。从技术上说,司法机关究竟拥有怎样的权力,司法机关采取怎样的程序作出判断并不重要,关键就在于法律规则确定之后,所有的人都必须适用同样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能够体现实质正义。

言论自由是现代最基本的社会共识。如果说焚烧国旗是一种言论自由的表达,那么对这种行为的有罪判决就违背了这一社会共识。所以,在没有对言论自由的表现形式作出正确分类之前,不能通过立法或者行政手段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可动摇

我国将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并列,区分了广义的言论自由和狭义的言论自由,为公民基本权利分别立法提供了宪法上的空间。在我国,言论自由如果涉及出版、结社、集会等行为时,宪法规定的权利就会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样的立法模式和立法观念,可以有效解决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混乱而产生的一系列秩序问题,同时也有可能将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转化为法律中或者行政法规中的权利,从而降低了宪法的价值,损害了宪法的尊严。所以,在区分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之间的关系之后,还必须为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制定明确的规则,确保公民宪法权利的实现。

当前我国的立法既要重视程序正义,尽可能确定程序边界问题,减少授权立法行为,又要强调实质正义,将公民宪法上的权利视为不可动摇的、至高无上的神圣权利。对于公民的宪法权利,任何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都必须小心翼翼,不能随意限制,更不能强行剥夺。宪法的价值不仅在于确定国家的权力体系,而且在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了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才去设置国家权力机构。当前必须尽快解决宪法中层层授权的规定,适当减少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

公民宪法上的权利是如此脆弱,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它;公民宪法上的权利又是如此坚强,侵犯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就是违背国家的基本共识,是一种颠覆国家的行为,国家公民可以群起而攻之。

防止公权力侵害公民权利

程序正义的基本逻辑是:在宪法这个社会契约中确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了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设置必要的国家权力机构;为了防止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损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制定一系列控制公权力的规则;为了保证这些规则能够落到实处,建立一整套的权力监督体系。所以,如果没有看到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宪法的程序正义精神,而试图通过授权立法的方式允许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到头来反而会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受损。如果国家权力机关拥有自定规则的权力,那就很难保证公民宪法上的权利不受损害。所以,一些发达国家的司法审查制度旨在校正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权力,而司法机关本身的权力同样存在被滥用的危险。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每一次判决出台,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而社会舆论的力量又会促使司法当局通过新的判决纠正错误的判决。在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博弈中,在公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相互摩擦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始终处于安然无恙的状态。

阅读权利 篇7

(一) 关于刑事辩护律师的会见权

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7条规定:“各国政府还应确保, 被逮捕或拘留的一切个人, 不论是否受到刑事指控, 均应迅速得到机会与一名律师联系,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至迟不得超过自逮捕或拘留之时的48小时。”

在美国, 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几乎不受什么限制, 辩护人只要遵守职业行为准则, 就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任何辩护活动。犯罪嫌疑人与律师可以随时联络、交谈, 并且他们之间的谈话是保密的。在法国、德国、日本等国, 律师的会见权利也没有规定限制, 律师可以方便地与犯罪嫌疑人会见, 提供法律帮助, 且不被监听。

在我国, “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 且“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 应当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 但法律未规定侦查人员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上述权利。从中可以得出, 我国侦查机关不承担确保被追诉人“自逮捕或拘留之时的48小时”与律师联系和会见的义务。其二是会见的保密性问题。《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8条指出, “遭逮捕、拘留或监禁的一切个人应有充分机会、时间和便利条件, 毫无迟延地、在不被窃听、不经检查和完全保密情况下接受律师来访和与律师联系协商。这种协商可在执法人员能看得见但听不见的范围内进行。”会见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才具备它应有的意义, 而执法人员“在看得见但听不见的范围内”予以监督, 以防犯罪嫌疑人越狱逃跑和发生其他事故, 这并不与会见的保密性冲突。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 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立法的模糊规定, 导致在实践中变成了“侦查机关应当派员在场”。因此, 现行立法规定及其执行状况大大削弱了会见权对律师辩护职能发挥所起的作用。

(二) 律师的阅卷权

在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 中日两国辩护人所拥有的权利大致相同, 如都有查阅案卷权、同被告人会见和通信权、申请回避权、质证权、进行辩论权等等。但两国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查阅案卷权限却存在较大区别。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6条的规定, 我国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 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辩护人的查阅对象仅限于“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 而对案件的证据等材料却无权查阅。而根据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80条的规定, 其辩护人有权“阅览”检察官手中的证据文件和物证。

关于阅卷权, 《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21条规定:“主管当局有义务确保律师能有充分的时间查阅当局所拥有或管理的有关资料、档案和文件……”从刑事辩护的国际标准看, 辩护人的阅卷范围是“当局所拥有或管理的有关资料、档案和文件”, 即全部案件材料。我国原刑事诉讼法允许律师在审判阶段查阅全部案卷;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辩护人查阅的范围界定为:在审查起诉阶段可以查阅案件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 在审判阶段可以查阅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因为“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对辩护起不到多大的实质作用, “所指控犯罪事实的材料”的多少受检察机关移送法院的材料的限制, 致使实际上辩护人可查阅范围反而缩小了。

(三) 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律师有调查取证的权利, 但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是受到限制不完整的。辩护律师向证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须经他们同意。向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 不仅要经被害人一方的同意, 还要经检察院、法院的许可。辩护律师自己不能取证时, 法律规定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根据六机关《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 “对于辩护律师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 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调查取证的, 应当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由于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证据无法得到, 它必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关于调查取证权, 在无论是英美法系的美国、英国, 还是大陆法系的法国、德国等国家, 都没有限制性规定。例如, 在美国依据《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 被告方可以掌握、保管或控制证据, 这实际上赋予了辩护律师在调查取证上更为灵活和广泛的行为余地。2007年修订的《律师法》规定:“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 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 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实际上是部分取消了刑事诉讼法中对律师调查取证权限制的规定。

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律师职权无法得到充分有效保障之因由

(一) 律师在行使职权遭受阻碍时, 目前无救济措施等立法规定

律师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刑事律师执业的各项权利, 但是并没有规定律师权利保障的救济措施。立法缺陷的存在导致部分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不履行律师法等相关法律赋予律师的执业权利的规定, 对其而言并没有什么相应制裁措施或不良后果。

(二) 律师调查取证权一方面受阻于刑法关于妨害作证罪的规定, 另一方面受制于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一方面, 现行《刑法》第三百零六条为律师量身定做的妨害作证罪的规定, 由于条文规定的过于含糊, 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律师法赋予律师的调查取证权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律师向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取证时, 很多时候都是吃“闭门羹”。有的单位做出内部规定, 档案材料可以提供给公检法等司法机关, 但不能提供给律师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有的虽然同意查阅, 但限制律师摘抄、复制并拒绝出具相关证明。

(三) 司法理念受封建权力本位思想影响

我国在上世纪初引进了律师辩护制度, 然而这种制度所追求的个人独立、平等、权利和自由, 同中国传统思想和观念南辕北辙。时至今日, 权力本位的观念仍然在相当多检察人员的思想中起着支配作用, 致使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轻视甚至无视律师执业的合法权利, 置律师的正当诉求于不顾的现象时常发生, 影响了律师执业权利的有效落实, 这也是阻碍律师在检察环节行使其合法权利的重要原因。

三、检察环节加强律师权利保障的工作机制

(一) 加强检察队伍对先进的、科学的司法理念学习, 使检察队伍从思想上尊重和重视法律赋予的律师各项职权

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思想或者是理念,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或理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行为表现, 这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司法实践中种种忽视或者是妨碍律师职权的现象, 应该首先从思想上对司法人员进行彻底的改变。故此, 有必要在检察机关开展日常的司法理念培训课程, 加强检察队伍对先进的、科学的司法理念学习。

(二) 设立专门的律师投诉监督渠道, 保障律师的诉讼监督权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检察院专门设立律师投诉监督的渠道, 包括设立律师投诉电话专线, 以及网上投诉专栏, 对律师的投诉立案调查, 及时处理。该项工作可交由案管科负责, 案管科作为检察长与检察委员会一体化管理办案的专门业务管理机构, 具有个案督查权和案件质量考评权, 对于律师投诉本院侦查部门或审查起诉部门的检察官不依法保障律师会见权的行为, 可以开展个案督查, 确保检察权的依法行使, 从而为律师职权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检察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构, 在其内部专门设立律师投诉渠道, 接受刑事辩护律师对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遇到的律师职权被妨碍的情况的投诉, 具有法律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法律意义, 首先在于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构, 在监督其他司法机构执法的同时, 能够接受社会律师对其自身工作的监督, 以身作则, 为其他司法机关树立榜样;其次在于检察院对律师投诉设立专门渠道, 弥补了法律对律师职权救济制度的缺陷。其现实意义在于, 能够督促相关检察人员依法办事, 及时处理律师与检察院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三) 以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 扩展和加强律师权利保障机制

设立以刑事案件网上告知系统为主、电话查询为辅的信息公开制度。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工作中, 检察机关的日常工作也要充分依托信息化网络技术手段, 创造出一些功能实用又符合检察工作实际的刑事案件网上告知系统, 使检察机关能通过网络管理软件的运行, 为律师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刑事案件网上告知系统可分为案件查询、会见或阅卷申请、功能设置等板块。律师只需凭其姓名、所在律师事务所及律师执业证号等资料, 就可以通过系统详细查询到自己代理案件的实时状态。同时开通电话查询案件信息, 设立查询案件的电话专线, 由专人负责接听。为有需要的律师及时提供信息, 充分全面保障律师知情权。

总而言之, 在司法实践中,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构, 要不断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 创新保障律师职权的工作机制, 确保律师依法履行执业权利, 达到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 均衡控辩双方的权责, 和谐控辩双方关系,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全面落实。

摘要: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 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办案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审判效果, 在这个阶段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的权利, 对整个诉讼程序公平公正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拟结合律师法及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 就检察环节下如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阅读权利 篇8

一、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是股东

所有者权益作为一种所有权, 其权属证书是企业的股票或出资证明或合伙协议书等类似的所有权凭证。既然所有者权益是一种所有权, 那它就与一般的所有权一样, 是与相应的所有权凭证紧密融合的, 有相应的所有权凭证就有相应的所有者权益, 反之亦然 (马洪, 2005) 。因此, 取得所有者权益所有权的唯一方式就是取得企业的股票等所有权凭证。至于取得该所有权凭证的具体方式, 则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 前者是通过向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 (既可以是有形的资源, 也可以是无形的资源;既可以是物质资源, 也可以是人力资源) 并从企业换取作为所投入资源对价的股票等所有权凭证, 从而取得对企业的所有权;后者是通过向那些原始取得该所有权凭证者买入、受赠或继承其股票等所有权凭证从而取得对企业的所有权。这就是说, 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只能是企业的股票等所有权凭证的持有者, 即股东或业主。

近年在学术界流传着一种观点, 认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除了股东或业主, 还包括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经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所有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恰当的。

人力资源所有者将其人力资源投入企业, 毫无疑问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之一, 正如物质资源所有者将其物质资源投入企业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之一一样。但是, 人力资源所有者将其人力资源投入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 并不是其成为所有者权益权利主体的充分条件, 正如物质资源所有者将其物质资源投入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 也不是其成为所有者权益权利主体的充分条件一样。

事实上, 物质资源所有者将其物质资源投入企业, 并不必然成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 而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债权人。其是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还是企业的债权人, 取决于其与企业协商谈判的结果:如果协商谈判的结果是其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源, 而企业向其签发股票等类似的所有权凭证, 则其就因此而成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如果协商谈判的结果是其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源, 而企业向其签发借据或债券等债权凭证, 则其就因此而成为企业的债权人。比如, 现金所有者将其现金投入企业, 既可能成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 (如果他换取的是股票等所有权凭证的话) , 也可能成为企业的债权人 (如果他换取的是债券等债权凭证的话) 。同样, 人力资源所有者将其人力资源投入企业, 也不必然成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 而有可能是企业的债权人。其是成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还是成为企业的债权人, 也取决于其与企业协商谈判的结果:如果协商谈判的结果是其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源, 而企业向其签发股票等类似的所有权凭证, 则其就因此而成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如果协商谈判的结果是其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源, 而企业与其签订固定薪酬合约, 则其就因此而成为企业的债权人, 即企业“应付职工薪酬”的受益者。

正如杨瑞龙、周业安 (1997) 所言, 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拥有者都有可能获得对企业的所有权, 但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 则要通过企业参与人之间显性或隐性的谈判并得到承诺。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也是这样, 即便是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经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所有者, 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因被企业授予股票等所有权凭证而成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 而另外一部分人力资源所有者则从企业领取固定的薪酬, 即是企业的员工。当然, 也有一部分人力资源拥有者既被企业授予股票等所有权凭证, 又从企业领取现金等形式的薪酬, 这样, 他就有了双重身份, 即既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 又是企业的债权人。

可见, 将人力资源所有者笼统地视为与股东或业主并列的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人力资源所有者与物质资源所有者一样, 都只有在其将资源投入企业且从企业换取了股票等所有权凭证而成了企业的股东或业主之后, 才是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

二、所有者权益的权利客体是公司 (企业)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 所有者权益属于一种所有权, 所有者权益的权利客体就是所有者权益这种所有权所指向的对象。目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 所有者权益的权利客体是企业的资产, 如:“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对资产的要求权, 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只表示对于所投入的资产持有的主权, 包括所有权和收益分配权……所有者权益仅仅代表所有者对企业资产享有主权的抽象概念”。

笔者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客体是企业资产的学者实际上混淆了所有者权益和企业对其资产的权利这两种不同的权利。下面将通过比较公司制企业中所有者权益和公司制企业对其资产的权利来阐明所有者权益的权利客体, 并指出这种观点的不当之处。

公司制企业的所有者是股东, 所有者权益就是股东权益。我国《公司法》规定, 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 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股东的这些权利就是会计学中的股东权益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 会计中的股东权益就是通过处理交易或事项对于在法律上确认了的股东在公司中所享有的权益进行反映) 。《公司法》的这一规定, 似乎说明股东权益的客体是公司的资产。但正如葛云松 (2006) 等学者所质疑的:“出资人能够占有公司财产吗?能够使用这些财产吗?可以处分公司财产吗?能够要求将公司房屋登记为自己所有吗?有人侵占了公司财产, 股东能够以所有者的身份请求返还吗?没有一条能够适用。”

事实上, 股东权益是股东对公司的权利, 其权利客体是公司, 而不是公司的资产, 尽管公司是由资产资源组成的, 且公司的资产中有一部分是某些股东投入的, 但股东对公司的权利并不同于公司对其资产的权利, 因为股东投入的资产已经股份化了, 再不属于任何具体股东。股东对公司的权利是一种“共有”, 其客体是作为整体的公司, 而不是公司中的具体资产, 即公司所有股东对同一客体———公司按股份共享所有权。《公司法》所规定的股东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所针对的其实都是作为整体的公司。比如其中的收益权, 就是股东对公司的整体净利润按股份享有, 而不是股东对公司中某项具体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分享, 股东并不对具体的资产拥有权利。

应当说, 对公司具体资产行使权利的是公司 (治理结构) , 而不是公司的股东。公司, 作为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 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实体———凭本身权利拥有财产的实体。公司对其资产的权利就是法人所有权, 即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概念被认为是一种有所有权之实而假经营权之名的折中性权利, 是企业经营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妥协产物, 具有过渡性, 它必然为法人所有权概念所取代 (孔祥俊, 1996) 。而所谓法人所有权, 就是企业法人依照法律和章程, 对其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完整权能。

正如吴宣恭教授 (1995) 所言, “诚然, 股东是公司的投资者, 公司是股东投资建成的经济组织。但是, 公司一旦建立起来, 便成为财产实体和法人并同它的投资者在财产上完全分离, 成为互相分开、彼此独立的不同所有者, 各自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对于这种实体, 美国公司理论权威Adolf A.Berls说过, 公司作为法律上的实体, 在公司法律上它体现了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在这种财产关系下, 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以公司的名义自行决定, 自己承担风险。

股东对公司的权利, 是通过其与公司之间的资本性交易确立的。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交易的本质就是权利的交易与转让, 即一方出让一定权利, 以此为代价, 它又会从对方取得一定的权利, 双方在交易后各自都会形成一种新的权利。比如, 在甲以其现金交换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资本性交易中, 甲的现金一旦投资于公司, 即丧失了对该现金的权利, 以此为代价, 他取得了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享有对公司的权利 (股东权益) , 即甲通过出让其对现金的权利换取了相应份额对公司的权利。又比如, 乙以其小轿车交换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交易中, 小轿车需办理过户登记手续, 由此, 乙就失去了对该小轿车的权利, 以此为代价, 他取得了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享有相应份额对公司的权利 (股东权益) , 即乙通过出让其对小轿车的权利换取了相应份额对公司的权利。再比如, 在丙以其人力资源换取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交易中, 丙会失去对其相应人力资源的权利 (通过该项交易, 人力资源所有者的相应时间, 只能用于为公司服务, 而不能作其他用途) , 以此为代价, 他取得了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享有对公司的权利, 即丙通过出让其对人力资源 (上班时间) 的权利换取了相应份额对公司的权利 (股东权益) 。

通过比较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对公司的权利 (股东权益) 和公司对其资产的权利, 即可清楚地看到, 所有者权益的权利客体并非企业的资产, 而是企业本身。

摘要:本文认为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是股东, 企业一般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经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所有者并不一定是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 他们与物质资源所有者一样, 只有在其将资源投入企业且从企业换取了股票等所有权凭证而成了企业的股东或业主之后, 才是所有者权益的权利主体;所有者权益的权利客体是公司 (企业) , 而不是企业的资产。

关键词:所有者权益,权利主体,权利客体

参考文献

[1].葛云松.物权法的扯淡与认真——评《物权法草案》第四、五章.中外法学, 2006;1

[2].孔祥俊.企业法人财产权研究——从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到法人所有权的必然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6;3

[3].马洪.经济法概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颜延.物权法定的会计含义——物权法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会计研究, 2007;4

阅读权利 篇9

为了进一步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 尤其是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 房屋登记信息查询尤其是个人住房信息查询已成为我国房屋登记机构一项重要的日常业务。但是随着个人住房信息泄漏事件频频发生, 在提供房屋登记信息查询服务的同时, 如何实现个人隐私有效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房屋登记信息查询的法律依据

2007年1月1日, 建设部颁布实施了《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 (下称《办法》) , 对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的内容、权限、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规定, 使房屋登记信息查询有了全国统一适用的规范。房屋权属登记信息, 包括原始登记凭证和房屋权属登记机关对房屋权利的记载信息。《办法》第11条规定, 查询房屋权属登记信息, 应填写《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申请表》, 明确房屋坐落 (室号、部位) 或权属证书编号, 以及需要查询的事项, 并出具查询人的身份证明或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查询房屋原始登记凭证的, 房屋权利人应提交其权利凭证;继承人、受赠人和受遗赠人应当提交发生继承、赠与和受遗赠事实的证明材料;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证券监管部门应当提交本单位出具的查询证明以及执行查询任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件;公证机构、仲裁机构应当提交本单位出具的查询证明、当事人申请公证或仲裁的证明, 以及执行查询任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证件。

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物权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房屋登记信息的查询主体和查询范围。其第18条规定,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登记资料。

2008年5月6日颁布施行的《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进一步对房屋登记簿信息查询做了详细规定。其第14条规定, 个人和单位提供身份证明材料, 可以查询登记簿中房屋的基本状况及查封、抵押等权利限制状况;权利人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利害关系人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和证明其属于利害关系人的材料等, 可以查询、复制该房屋登记簿上的相关信息。

据此, 我国可以向社会公开查询的房屋登记信息仅限于房屋登记簿中房屋的基本状况及查封、抵押等权利限制状况, 而房屋登记原始资料和其他权利信息则需由权利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部门提供相应证明文件方能查询, 并对不同查询主体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做了详细规定。

2012年6月1日施行的《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第6.1.4条还明确规定, 登记资料不得仅以权利人姓名或名称为条件进行查询, 即以行业标准的方式明令禁止“以人查房”。

二、官员财产公示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

对于近期社会上出现的“房叔”、“房姐”等个人住房信息泄漏的事件, 各方反应不一, 又由于近期部分城市出台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的相关规定, 导致舆论焦点纷纷集中指向了房管部门、房屋信息查询的制度和官员财产。有人认为严控“以人查房”会成为某些利益群体的“保护伞”, 不利于“反腐”;更有人把“房多多”事件归功于房屋登记信息的公开查询;有人呼吁房屋登记信息的公开是加大反腐力度, 实现官员财产公示的有效途径;也有人提出, 严格的房屋信息查询规定是出于对官员的保护, 等等, 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 规范公民房屋信息查询与官员财产公示是两个概念。信息查询更不能混同于财产公示。反腐无疑是维护公平的重要手段, 其折射出民间希望加大反腐力度的心愿, 更透露出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缺失的不满, 但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实践都必须以依法并尊重个人隐私为前提, 由于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尚未建立和实行, 所以目前官员财产仍然与普通公民一样受《物权法》等法律保护。

《物权法》第4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房屋登记机构是房屋权属登记和管理的专门机构, 作为房屋权利人, 无论其身份是官员还是普通公民, 房屋登记信息均应依法得到同样的保护;其次,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房管部门、房屋登记机构无从也无权对房屋来源及权利人身份进行筛选和认定, 只对物权进行依法登记和管理, 只具有依法保护好房屋权利人物权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义务。

房屋的基本状况及查封、抵押等权利限制状况作为权属交易和登记管理中的基本信息, 应向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服务, 而权利人的房屋权利状况、个人信息 (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 并不属于房屋登记机构的管理对象, 登记机构必须依法给予充分保护。

如果权利人的隐私得不到合法保护而被他人随意泄露, 势必造成对个人的伤害;如果权力的滥用得不到及时制约, 也会造成行政秩序的紊乱和社会的动荡。毫无疑问, 这一系列事件也是推动规范公民房屋信息制度完善的动力。

三、规范房屋登记信息查询的措施

当前, 我国公民财产和隐私的保护尚待加强。在国家、住建部出台一系列规范房屋登记信息查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以后, 部分城市没有重视和加强房屋登记信息查询的管理, 没有建立规范、完善、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和手段, 从而使“房叔”、“房姐”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成为必然, 这也不同程度反映出房屋登记机构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以及在提供信息查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更有甚者存在以钱财换取隐私信息的情况, 这些均是导致相关信息泄露的根本原因。

房屋登记机构要以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和加大监控力度为重点, 不断提升信息安全保护水平。以常州为例, 常州市房产登记中心在行业内较早建立行政管理区域内唯一的、以活页形式表达的电子登记簿。依据《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中“个人和单位提供身份证明材料, 可以查询登记簿中的房屋基本状况及查封、抵押等权利限制状况”的规定, 采用分层设计, 实现针对不同的对象开放相应查阅范围的登记簿查阅和社会化利用需求。

房屋登记簿中“房屋基本状况”部分可以全部向社会开放查询, 任何个人或单位只要出具其有效身份证明和提供需查询房屋的坐落, 便可以查询该房屋的基本状况, 例如:房屋坐落、建筑面积、总层数、所在层、房屋结构、规划用途及建造年代等相关内容以及房屋权利限制状况等;房屋权利状况, 例如:权利人、共有人、所有权情况、他项权情况和房屋权利的其他限制状况等, 以及登记机关记载的其他必要信息, 则需要权利人、利害关系人提供身份证件及相关证明材料, 才可以按照姓名、身份信息、房屋坐落及产权号等多条件查询, 即便是国家公、检、法等部门也需要提交工作人员的工作证及相关证明材料才可以查询房屋登记权利信息。常州市房产登记中心依托自主研发的《常州市房地产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档案管理子系统》, 建立严格的受理、审核、出具查询结果和归档的流程化查询服务制度, 实现业务办理和交叉监督并举, 采用无纸化业务操作管理系统, 在提供高效、准确的对外利用服务基础上, 有效地保护了权利人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阅读权利 篇10

福柯认为“空间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2]”。空间不仅只是简单地为情节发展提供背景, 它本身就作为一种生命参与到权利的划分和固定中。权利原因形成空间划分的方式, 空间划分又是权利维持的明证。正如福柯在《权利的空间化》一文中指出:“在这个自我封闭的空间内, 一个分层的可见的和功能性的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持。商人和工匠住在小的、外围街道上的住宅里, 而主轴旁最堂皇的住宅, 则分配给有名望的大人物”[3]。以空间来划分人的阶级和权利的情况在《最蓝的眼睛》中同样适用。在文中, 黑人们居住的空间全都破败不堪、黑暗寒冷。克劳狄亚一家“住的房子又旧又冷, 到了晚上只有大屋里点了盏煤油灯, 其他屋子则充满了黑暗、蟑螂和老鼠”[4]P5。佩科拉家的环境更糟, 他们住在“一个废弃的库房。大库房用胶合板隔成两间屋子, 一间是客厅, 另一间是卧室, 全家人都睡到这里”[4]P22。相反洛兰镇的白人住在“湖边长满鲜花的大白房子”, 这里有“真丝窗帘、一摞摞的绣花枕头、带蓝色矢车菊图案的床单、水龙头里不断地流出热腾腾的清水”[4]P81。白人的居住空间处处给人一种整洁、温馨、幸福的感觉, 而黑人的居住空间则隐喻他们在维护私人权利方面的无奈。居住空间的划分不仅将黑人和白人的经济权利加以区分, 而且对其他权利也强行固定。在黑人的世界里, 寒冷和不公正是司空见惯的。克劳狄亚家住一个钢铁企业附近, 在白人主宰的世界里, 他们消耗了大量的热量, 而那些遗弃在外的黑人却不得不去捡那些没有烧完的煤渣来温暖自己寒冷的屋子。佩科拉家的新沙发刚运到家时靠背的布料就裂了一条大口子, 商店对此却不负责任, 使得他们没有拥有财产的快乐感, 相反厌恶的情绪传染到整个家庭。甚至在自然资源的划分上面, 白人和黑人也有明显的不同, 白人可以享用美丽的伊利湖, 而黑人却只能在脏兮兮的黑河中活动。此外, 在黑人的空间里, 允许不同领域交混。克劳狄娅的父母把空房租给白人亨利, 并对他以礼相待。但是, 白人的空间却坚决拒斥交混。克劳迪娅姐妹和佩科拉来到布里德洛夫太太受雇的那家白人厨房时, 那个白人小女孩露出恐惧的神色, 布里德洛夫太太因此厉声责备自己的女儿, 极力维持白人不受侵扰的权利。当佩科拉去杂货店买糖果时, 店主“没有看见她, 因为对他来说, 没有什么值得看的。白人店主怎么可能看见一个黑人小女孩?”[4]P31-32混血女人杰萝丹一看见佩科拉站在她屋里, 顿时勃然大怒:“滚出去, 你这讨厌的小黑丫头, 从我屋里滚出去!”[4]P60她同样冷酷地否定佩科拉的存在。可以看出, 黑人和白人居住的空间代表他们的地位和权利, 富裕的白人住在温暖舒适的大房子中,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和睦而温情的。贫穷的弱者住在黑暗、寒冷的小屋中, 相互之间的亲情都变得“又稠又暗”, 毁灭了人性和下一代。

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被强制划分生存空间和权利, 而这种强制划分是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学校中, 面对衣着光鲜的莫里恩·皮尔 (一个混血儿) , “老师总是满脸微笑以示鼓励;黑人男孩在走廊里也不使坏将她绊倒;白人男孩也不用石子扔她。”相反, 面对佩科拉时, 糖果店的白人店主以厌恶的眼神针对她;在黑人世界里, 他们“都一致认为所有的女孩儿都喜爱蓝眼珠、黄头发、粉皮肤的布娃娃”[4]P12, 布里德洛夫太太会以为白人服务为荣, 认为帮佣生活比起自己真实的生活更加明亮和珍贵;正是由于对自身肤色的鄙视, 黑人男孩们会围成一团欺辱佩科拉, 他们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欲望全发泄到了佩科拉身上。这样的规训权利对黑人的度量结果是:黑皮肤在公众眼里是丑陋的代名词, 唯有白人的体貌特征才能唤起人们爱的赐予, 这样的意识深深扎根于黑人的灵魂里, 使他们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沦为沉寂无声的哀者。

那么, 这种规训权利对黑人思想的束缚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呢?答案是大众目光和媒体的强大力量。作为既穷又是黑人的弱者, 他们相信自己非常丑陋。他们的丑陋不但源自于自己的信念, 同时, 所有的广告牌、银幕以及众人的眼光都证实这样的真理。当波莉和乔利来到不同种族人杂居的俄亥俄州的洛兰镇时, 她觉得这是她这辈子最孤单的日子。首先, 这里的白人很可恨, 他们将黑人等同于畜生;其次, 这里的有色人也很差劲, 他们鄙视黑人, 认为黑人像苍蝇一样成群结队的飞行和散落。最后, 这里的黑人妇女也对波莉的装扮、发型、口音投以蔑视的目光。所有的这些激起了波莉内心深深的自卑感, 她开始升腾起买衣服打扮自己的欲望, 希望迎合众人的目光。此外, 媒体也是产生“真理”的一个重要途径。波莉通过看电影无形中认同了由白人男性指定的美的代表。为赢得其他妇人对她做法的赞许的一瞥, 她在服装、化妆品上大把花钱, 甚至连发型都模仿电影明星的样子。但作为贫困的下层黑人的一员, 她要得到白人价值观的首肯是多么的困难。她在渴望的同时受着挫折, 最终以家庭的代价成就了她自以为是的“高尚”。她不再对亲生骨肉爱护有加, 他们又丑又黑, 不值得她付出感情;对曾为她所爱的丈夫乔利, 她充分发掘他丑陋的一面;在家中, 生活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她总在怨恨和暴力的刀光剑影中过活。波莉过着一种情感上孤独隔绝的生活。显然, 电影媒体虽带有娱乐和艺术的标签, 但实际上却强化了白人虚假的优越感和黑人不应有的自卑感, 可以说对黑人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

总之, 在白人经济、政治、文化不断的挤压中, 处于弱势的黑人不断迷失自我, 他们的权利被白人种族主义文化价值观念所规训, 然而正是这样的悲哀, 才导致黑人种族找不到自己的未来。莫里森正是像鲁迅一样揭开病痛, 引起疗救的注意, 希望以此启发在历史的阴霾下挣扎的黑人,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真正的种族之根, 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王家湘.喜闻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J].外国文学, 1994 (2) .

[2]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阅读权利】推荐阅读:

律师权利07-21

权利侵犯05-08

参与权利05-09

执业权利05-10

思考权利07-13

规范权利07-29

权利制度07-31

业主权利08-12

权利限制08-12

家长权利08-15

上一篇:放炮技术下一篇:生产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