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监督权利

2024-07-15

会计的监督权利(共5篇)

会计的监督权利 篇1

1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监督主体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交流看法、提供信息线索、对监督客体进行监督的一种监督形式。它不仅是一种监督方式, 更是一种权利的诉求平台和单个权利合成的聚合权利。

首先,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单个权利所有人,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使用它的权利。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网民越来越多。他们对监督对象的检举和揭发使监督具有很强的广泛性、代表性, 能够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其次, 网络舆论监督实效性强。网络舆论监督这种反腐败方式使权利对抗权力在信息传达上比以往更具有优势, 而传统的写信、邮寄音像制品、上访等监督方式, 往往信息传达的时间比较长, 传达过程又被中间环节耽搁或者对信息进行筛选忽略重要信息。网络舆论监督传达速度可以同时在几秒内把检举信息发送到不同级别的相关部门和领导, 减少了中间环节, 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再次,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交互性。在互联网上, 网民不分身份地位、等级层次都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表达自己的见解, 展开讨论。网络为权利诉求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 使网民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它近在眼前而又远在天边, 是一种零距离的对话却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最后, 网络舆论监督成本低。网络舆论监督不仅省去了传统监督那样沉重的经济成本, 而且降低了风险成本。网络监督以点对点的检举方式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 使监督程序简化、处理速度提高、经济成本降低。

2 权利对抗权力的反腐败作用

第一, 网络舆论监督彰显公众维权意识的崛起, 使政府官员不能腐败。

维权与侵权的较量中, 公众通过互联网了解政府的各种决策信息, 充分表达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监督权力运行过程和权力人物的行为, 防止和纠正权力异化。对腐败及一切危害公共利益的权力异化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 显示出公众积极运用手中的权利来对抗侵权行为, 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

第二, 网络舆论监督给政府官员强大威慑使其不敢腐败。

网络监督运用权利的合成效果, 在揭露腐败行为和震慑腐败官员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这种强大的权利合力作用下, 单个公权力的作用就发挥不出作用, 问题官员不管职位多高、资格多老、权力多大, 一旦把柄落在公众手上, 就难以冠冕堂皇地出入于官场, 轻则丢官, 重则被判刑。

第三, 网络舆论监督已成为官方权威反腐渠道之一。

官方的认可是对公众权利对抗权力的肯定和支持, 反腐败斗争中, 不仅需要权利对抗权力, 更重要的是要权力也要对抗权力。反腐权力可以借助权利对抗权力的成果进行预防和惩治权力异化行为。

第四, 网络舆论监督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网络监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不仅通过网络将腐败事件向社会曝光, 还可以唤起一种维权意识和维权热情;不仅为司法机构提供案件线索, 推动司法机关对其腐败行为进行调查, 进而更有效地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而且把司法部门办案人员的一举一动置于监视之下, 构成一种政治压力, 使其不敢徇私舞弊, 包庇纵容腐败事件, 增强司法部门的责任, 督促司法部门的工作, 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

第五, 网络舆论监督推动了法律法规的改革。

在权利对抗权力的过程中, 一方面, 在揭发腐败案件的同时, 能够暴露出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漏洞, 促使相关部门尽快健全完善。另一方面, 在网络监督中存在的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的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也会列入议事日程, 通过立法使其得到不断完善。

3 权利对抗权力在反腐败中存在的问题

(1) 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缺乏规范化的法律支撑。

目前, 对于反腐现象的曝光、举报和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监督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对于监督主体没有专门的保护网络举报人的法律, 会出现公权绑架权利的情况。同样, 权利若被滥用, 被举报人的隐私权可能遭受侵犯或者其被诬告, 个人清白和利益怎样得到有效的保护, 缺乏明晰的法律保障。另外, 对于权利滥用行为, 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侵犯公民人身权、隐私权、名誉权的行为应该承担怎么样的责任, 也缺乏专门的法律惩处规定。

(2) 网络舆论监督在反腐中存在“道德陷阱”。

在权利与权力的博弈中, 信息的不对称, 容易导致“道德陷阱”。由于网络监督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一些人打着监督与反腐的旗号蓄意假造和歪曲事实, 对政府和政策进行诽谤和诋毁, 对政府官员进行人身攻击, 谩骂、妖言惑众, 干扰民众的判断, 影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秩序。另外, 一些参与者对事件本身并没有全面客观具体地了解, 只根据片面的信息来源, 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凭主观臆造对信息进行非理性的传播, 使得网络监督超越道德的底线, 成为一种伤害他人的工具。

(3) 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相冲突。

权利行使过程中, 对于信息的透露和传播, 使权力异化对象有机会及早准备销毁证据, 导致检察部门难以查清事实, 难以揭开其腐败行为;另外, 由于信息失真, 网民掌握的情况有时是表象的, 而法律是用证据来说话的, 网络监督始终只能作为辅助性手段, 并不能越俎代庖而替代法律法规、司法程序。司法机关在审判和审理过程中, 网民在网络上对事件进行评论、审判引导, 给审理案件的法官、陪审员施加了某种看不见的压力, 通过舆论审判而干扰正常的司法审判, 影响司法活动的公正性。

4 权利对抗权力反腐败有效运行的机制

(1) 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利。

虽然我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但是宪法的这些规定还比较笼统, 还不够细化。公民的这些言论自由、监督权、检举权、批评建议权如何实施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细化。因此, 需要颁布专门的法律来保障公民的这些权利。

(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一方面, 加强公民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 鼓励他们通过网络舆论途径运用手中的权利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 提高他们反腐败的热情。另一方面,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 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网德”和合法的权利使用方式, 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 不故意、恶意发布诬陷他人的言论, 合法、合理地开展监督。

(3) 避免权利制约权力与权力制约权力相冲突。

公众实施网络舆论监督不能进行舆论审判, 公众的权利只能对异化的权力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 阻止或者揭露腐败行为的发生。权力异化行为需要经过纪检、监察、检察等相关部门来进行腐败案件的调查、取证, 并交司法机关处理。网络舆论监督这种权利对抗权力的反腐败方式与体制内权力对抗权力反腐败对接。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认为这种对接从基本的层面来看, 是网民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向公众发布, 从而提供线索, 相关部门在觉得公众提出了有必要加以回应的信息后启动调查程序, 这样虚拟空间的某些信息就会起动真实空间的法律程序。网络舆论监督这种权利对抗权力的反腐败方式要产生效力, 必须有体制内反腐的跟进, 腐败问题的处理不是通过网络能解决的, 网络舆论监督没有裁判权, 也不能超越党纪、国法, 网络舆论在于发现和提供腐败的线索, 然后由纪检和检察部门进入调查取证, 再由司法机关审理和判决。

会计的监督权利 篇2

关键词:泥浆;化工;厂家;利益;制度;管理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何打造这个笼子?约束公司实际管理运作中涉及的岗位人员行为,是泥浆技术服务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不仅包括制度,还包括道德、宣传和教育等这些看不见的笼子。近五年多来,公司在化工材料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围绕着材料计划、验收、使用等具体环节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些许突破,在廉政建设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现将主要作法总结如下。

一、斩断利益链条,从源头扼止不正当行为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厂家或供应商总是希望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来维护甚至扩大所占市场的份额,同时,为了维护这个市场也会滋生一种所谓的“感情投资行为”,卫生费、保健费等名目繁多、品种多样的攻关费、好处费应运而生,泥浆技术服务公司也曾因为这些保健费、攻关费而痛失一批基层管理骨干。因此,反腐倡廉要从消除厂家或相关方所谓的感情投资上入手,才能斩断不正当竞争链条和利益输送。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攻关交易和费用的连年上升反过来也逐渐成为厂家的负担,开展攻关活动企业成本要增加,而不攻关又担心材料卖不出去,这种进退两难的心理成为目前多数厂家的“心病”。所以,根治这个“心病”成为从源头扼止厂家不正当竞争、消除“保健费”的关键。

首先,在领导层面,泥浆技术服务公司以公司和党总支的名义与各相关厂家进行交流,明确公司不要厂家的“感情投资”,同时向厂家公布公司在材料安排和不合格品上的处置办法,尽可能打消厂家在材料使用等方面的顾虑,在达成完全意见后才同厂家负责人签订廉洁协议书。这一作法连续坚持了五年,得到绝大多数厂家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在管理层面,重点落实项目经理部(或区块)泥浆主管人员和公司调度室的管理责任,从把好材料计划的报送关,到落实现场材料管理的一岗双责,最后到材料验收双签字制度,完井后的倒料信息收集核准等,现场化工材料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近几年的运行情况看,公司现场化工材料的使用管理已逐步得到规范。

第三,在员工层面(特别是现场泥浆大班这一关键岗位),更多地是加强责任追究和约束管理。围绕着公司管理办法和有关材料、计划等相关管理规定,每年都要组织现场泥浆大班签订《现场材料管理责任书》,落实现场材料管理责任,近两年又坚持以服务组为单位强化材料管理交接,进一步落实和增强了现场泥浆材料管理责任的可追溯性。

二、强化监督管理,把关键流程做精做细

公开反腐倡廉的要求和决心,扩大公众知晓范围,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来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及时发现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避免廉政问题扩大化,是泥浆技术服务公司这几年来一直坚持的廉政建设目标。在年年组织的廉洁协议签订活动上,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将仅有厂家、公司领导和个别岗位人员知晓的事,逐步扩大到了管理骨干、车间队负责人全部参与,充分表明了党总支反腐倡廉、推动公司良性发展的决心。

2008年,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发生了涉案人员较多的廉政事件,涉案人员全部都是关键管理岗位人员,这给公司廉政建设敲响了警钟——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完全依靠岗位人员,特别是管理岗位人员的自觉性去开展和落实不仅有悖于现代企业管理,而且风险是非常大的,廉政建设必须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2009年,公司制订了“泥浆材料管理办法”,并纳入年度制度汇编,下发到每名员工手中。办法的主导思想就是把现场泥浆大班和个别管理岗位人员在化工材料使用上的主导权,收回到公司集中分配,用制度的形式公开公布出来。

首先,在材料使用上严格参照设计执行,不偏袒任何厂家。把材料划分的权力交回给物资供应部门、设计部门,从而使泥浆技术服务公司避免卷入各化工厂家利益纷争的旋涡。

其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权利公开的原则。所有区块的化工材料必须按照设计中的代号顺序、甲方指令等要求进行排序,由项目经理部泥浆主管人员顺序安排使用,避免个别岗位人员根据个人意愿指定用料,保护了管理岗位和一线泥浆大班人员及其家庭。

第三,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开辟了材料质量调查通道,推荐性价比好的材料优先使用。对现场使用中出现的泥浆材料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抽检,结合现场使用效果,由泥浆化验中心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把结果通报给厂家,对屡屡出现质量问题的材料停止使用,确保了公司利益和现场大班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近几年的管理看,相关管理人员和现场大班已经很熟悉“泥浆材料管理办法”的要求,并且都能按照办法开展生产组织活动,与材料有关的岗位人员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三、及时调查处理,坚决打击违规操作

近年来,泥浆技术服务公司管理办法日趋完善,虽然个别现场的化工材料管理有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但公司都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010年,公司党总支接到举报,反映现场有不按制度要料和倒卖材料的现象。公司党总支及时安排专人上井了解情况,对涉事人员进行了认真而慎重的组织谈话,同时,安排基层党支部书记分头到四个项目经理部的工作现场与所有泥浆大班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他们在化工材料方面的想法和存在问题,有效扼止了隐瞒不报、擅自处理等违规行为。此类事件,公司先后发现4起,全公司通报处理责任人5人。近两年,虽然也偶有人员反映极个别大班与厂家来往密切,但坚守自盗的行为基本杜绝。

通过近几年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廉政建设活动开展情况看,党组织及时对出现问题或苗头的岗位人员进行廉政谈话,必要时调整岗位,是开展廉政建设,避免集体财产损失,维护员工利益和家庭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公司廉政建设中防微杜渐的有力

武器。

四、完善制度建设,打造廉政建设的铜墙铁壁

除了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牢笼,还要坚持把制度这个“笼子”修好、修结实,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在这方面也想了很多办法。现行的“泥浆材料管理办法”制订于2009年,运行过程中出现过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每次公司对责任人进行批评、罚款、待岗或调整岗位之后,还要在一定范围内下发通报和防范措施,以达到警示和提醒作用。年底再将相关通报中的措施纳入公司管理办法,次年上职代会进行讨论发布,持续改进的PDCA模式使公司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廉政建设开展的也越来越顺利,公司运作、岗位操作都能按章办事、按制度办事。

“泥浆材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坚持和推动,有效杜绝了厂家私自上井、私下处理问题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开展的“现场化工材料验收双签字”制度落实了大小班一岗双责的要求,强化了岗位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减少了材料验收过程中的失误或错误,提高了准确性。“完井材料倒运签收核对”措施强化了现场完工后的材料管理,加强了现场泥浆大班的责任心,确保了现场材料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避免了集体财产损失。

会计的监督权利 篇3

1目前党内监督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党内监督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执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 就实际开展情况来看, 却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想监督 目前, 大多数党员对于党内监督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这都是上级领导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正因为这种淡漠的意识, 从而导致监督工作的开展缺乏浓重的氛围, 相关人员对该工作的态度也是懒懒散散, 不闻不问。还有部分人员对于腐败问题的治理缺乏信心, 不想参与监督。而上级领导则担心在实施的党内监督之后, 会影响到下级单位的团结和领导的权威, 从而没有对监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即使开展, 也只是走形式而已。

1.2不能监督 党内监督的开展必须建立在知情权有效落实的前提下, 监督者只有对情况进行全面、充分的掌握和了解之后, 才能够抓住关键, 提高监督的整体质量。然而就目前部分机构的监督现状来看, 并不是看到什么就公开什么, 而是公开什么就看什么, 也就是说, 监督者在整个监督过程中是没有知情权的, 在抓不住监督关键的情况下, 监督质量必然会大大折扣。

1.3不敢监督 虽然举报上级干部的违法行为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但大部分公民却不敢这样做,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举报人在举报之后, 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打击报复。面对这一现象, 很多公民都选择了自保, 对上级干部的违法行为选择视而不见。此外, 监督者不敢监督的原因还有一个, 那就是担心领导认为下属之间不团结, 而同样遭到处罚。

2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2.1积极有效宣传党员 首先, 要通过宣传培养党员的平等意识, 使群众和领导充分认识到, 领导干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 其行使的权力也是由党组织赋予的, 因此, 必须要对给予他们权力的党员以绝对的尊重。其次, 要通过宣传使党员对自身的权力和义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除了最基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 还包括参与权和监督权。党员要时刻意识到自己在党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党组织中的先进分子, 必要充分认识到党内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性, 并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 行使好监督权, 同党内不正之风或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行使党内监督权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2.2循序渐进攻克瓶颈制约 党内监督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监督工程的开展效果, 监督部门可以采取在试点单位试项目的方法开展监督工作。所谓试项目, 主要指的是在在一些关键性和实质性监督项目中, 采取一到二项试验, 这些监督项目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干部任命等。在实验项目中, 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 探索出有效的党内监督方法, 并采用这种方法在小部分单位试点, 并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对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 待到完全成熟后, 再将其大范围应用。

2.3上下结合解决执行问题 监督部门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保障党员权利, 单纯的依靠上级领导的检查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与下属部门全权配合。上级部门想要检杏下级“监督工作”开展的如何, 并不是难事, 向几个监督者发一张问卷或者与监督者进行几次个别交谈就完全可以了解真实情况。当然, 我们更希望能在摸索后形成科学的“党员权利保障度”测评体系。在中国制定制度是基础, 执行制度是关键, 对不执行制度者的处罚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也是对上级领导部门的一次考验。

2.4群策群力创新工作方法 就目前党内监督的完善措施来看, 不同地方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党务政务公开、征求党员意见常态化以及对权利进行风险评估等。无论是哪一种完善方法, 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具有明确的监督对象, 而且监督内容也非常具体。这不仅加强了监督方法的可操作性, 而且监督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随着大批人才的不断引进,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 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完善的党内监督方法, 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3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进步, 党内监督工作也成为了党执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能够将该项工作的目标顺利实现, 监督部门必须对当前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全面掌握, 并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合理的完善措施, 以此来从根本上提高党内监督工作的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远东.切实保障党员权利, 有效实施党内监督[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08) .

[2]杜祥森.从抓重要环节入手加强党内监督[J].济宁师专学报, 1995 (03) .

会计的监督权利 篇4

一、经典案例

上诉人(原审原告):东某;被上诉人(原审被告):A公司

一审查明:2013年,原告东某与南某等三人成立A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其中,东某出资3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30%,南某出资4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0%。由南某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兼任公司经理;东某担任公司监事。公司成立后,未按公司章程召开股东会,东某通过工商部门查询得知,公司成立后召开过多次股东会议,主要讨论股权转让、增资和经营地址变更等事宜,东某认为股东会决议及章程中自己的签名均非本人所为。A公司表示,公司成立后三次修改章程但未召开过股东会。东某要求A公司提供自成立至今的会计凭证(包括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供东某和其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律师查阅,A公司未予答复,东某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A公司提供自成立至今的财务会计账簿(包括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供东某和其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律师查阅。

二、本案的审判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东某书面要求并说明目的前提下,可以查阅A公司的会计账簿,但东某要求查阅会计凭证,显然超出了《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股东行使知情权的范围,且有可能损害A公司的合法权益,影响A公司的正常经营;同时,《公司法》第三十三条并未规定股东可以委托注册会计师和律师查阅会计账簿,为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公司可以拒绝外人查阅会计凭证。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东某的所有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东某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会计凭证是公司股东了解公司经营过程的原始依据,是公司股东知情权的重要保障,《公司法》第三十三条实际上是对股东知情权的确立和保障,其目的不在于限制股东知情权的范围,允许股东在必要时查阅会计凭证,符合保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知情权的立法目的。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股东的查阅权,但并未禁止股东委托专业人士进行查阅。同时,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规定,委托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的应有权利,除非依照法律规定或按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不得委托的事项,本案中,东某委托注册会计师、律师查阅会计账簿等公司资料的行为显然不符合前述除外情形。二审法院判决A公司将该公司成立以来至今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即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置备于该公司,供东某及其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律师查阅。

三、综合分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东某作为股东是否有权查阅A公司的会计凭证(即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2.如果东某有权查阅A公司的会计凭证,其能否委托注册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员查阅。

1.查阅会计凭证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知情权的必要保障

根据《会计法》第九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可以看出,会计凭证是会计账簿的原始依据,是一个公司经营情况的最真实反映,公司的具体经营过程只有通过查阅会计凭证才能知晓,如果股东查阅权的范围仅限于会计账簿,作为公司的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将难以真实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亦无法保障股东作为投资者享有收益权和管理权之权源的知情权。《公司法》第三十三条实际上是对公司股东知情权的范围进行列举式的规定,尽管没有明确会计凭证是否可以查阅,但该条赋予股东查阅权的目的在于保障其知情权的充分行使,允许股东在必要时查阅会计凭证,契合保护有限责任公司中小股东知情权的价值取向。

2.是否具有不正当目的或侵犯商业秘密应由公司举证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明确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知情权及其范围,根据该条规定,股东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等资料需满足积极和消极两个条件:积极条件为股东需提出书面请求并说明目的,消极条件为不得损害公司利益。积极条件的举证责任在于股东,而消极条件的举证责任在于公司。本案中,A公司自成立以来,从未召开股东会,但多次修改公司章程,东某作为公司股东函告A公司要求查阅公司账簿,以便了解公司的营运状况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活动,具有正当目的。如果A公司认为东某的请求具有不正当目的或侵害公司商业秘密,应当举证证明,否则就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3.股东有权委托专业人员查阅会计凭证

一方面,公司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财务资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作为股东,未必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如果不允许股东委托专业人员进行查阅,股东知情权将无法行使,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有权委托专业人员代为查阅,《公司法》亦未禁止。如A公司认为允许他人代为查阅可能侵犯公司的商业秘密或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同样需举证证明。

四、重点法条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

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

《会计法》第九条: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法》第十四条: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办理本法第十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

《会计法》第十五条:会计账簿登记,必须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帐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

会计帐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上海浦瑞律师事务所吕涛、高超群供稿)

会计的监督权利 篇5

我国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财务风险。新形势下现代企业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对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 对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性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现代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财务管理体系中基本的业务流程和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工程体系构建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会计内部控制内涵的阐述, 以及对企业日常基本的业务循环流程中涉及的权利种类的表现和权利制衡方式的分析, 试讨如何以基本的业务循环流程的运行为依托, 从权利制衡的角度出发, 来建立权利制衡下的会计控制制度, 发挥其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

1 简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1.1 内部控制内涵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 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着。经过多次修订后, 1994年COSO委员会提出对外报告的修改篇, 扩大了内部控制涵盖范围, 增加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 得到了美国审计署的认可并开始被广泛接受。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 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而本篇所指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只涉及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会计控制活动要素。本人认为会计内控制度主要有规范业务流程和防范错弊发生两大功能:规范就是指通过制定业务循环的流程和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规范业务循环按照正常的方向和步骤执行, 主要涉及的措施包括授权审批、岗位分工、会计控制等。防范就是指采取完善组织结构设置、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后的监督和纠错等手段, 保证已存在的制度、业务流程正常发挥作用, 防止错弊的发生。

1.2 内部财务控制的内容

各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涉及的内容不尽相同, 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2.1 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为对象, 规定财务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的方针、政策, 以及控制财务管理活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以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包括预算、决算、筹资、投资、工程项目、担保等以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对象, 控制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结构。

1.2.2 以购货和销售等涉及单位外部购销活动作为会计系统核算对象, 规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以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制度、复式记帐方法、财产定期盘存、会计稽核检查等。

1.2.3 以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为对象, 规定资产购入、验收、保管、维护、领用等部门和环节的职责、权限、手续和程序, 以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材料验收及限额领用控制制度、产成品入库和出库控制制度、资产定期清查制度等。

1.2.4 机构人员的管理制度, 包括组织机构设立以及人员考勤、人员培训。

2 财务内部控制中涉及的权利种类及制衡方式

尽管在基本的业务循环中各部门行使的职权不同, 但会计内部控制中涉及的权利可概括分为:提请权、审批权、决策权、执行权、记录权、监督权。业务循环中涉及的提请权具体表现为:预算草案编制、筹资方案的拟定、资产的请购、询价等;业务循环中涉及的审批权、决策权具体表现为:预算审批、筹资合同或协议的审核、采购合同的审核与确定供应商等;业务循环中涉及的记录权、监督权具体表现为:筹资、采购业务中相关的会计记录、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等。

会计内部控制中权利制衡方式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制衡是指平行部门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以及部门内的各个岗位的相互分工, 主要涉及执行权中各个岗位的分工。纵向是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审批、控制、监督考核以及部门内的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横向权利制衡例如:单位实施职责分离管理。职责分离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合理的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纵向是指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审批、控制以及部门内的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例如单位实施强化授权批准控制。各单位应明确规定涉及会计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又例如岗位责任制度上级对下级的定期考核。岗位责任制度是单位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按照岗位明确责任、考核责任的一种行为准则。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可使单位内部包括领导在内的所有员工均有明确而具体的职权范围工作和责任。银行依据岗位责任制度政绩、定奖赏, 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 建立权利制衡下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本人认为建立权利制衡下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3.1 从组织制度上保证, 建立健全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组织机构, 完善组织机构的建设: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提高会计组织的独立性, 权威性;保证授权分责, 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岗位分工明确;

3.2 从制度规范上保证, 分析重点控制环节, 完善会计核算程序。要按照规范化、授权分责、监督制约、账务核对、安全谨慎原则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 加强会计检查。会计记录、账务处理、成本核算等必须独立, 并且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

3.3 从人员配备上保证, 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 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 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 要求员工做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熟悉生产过程、业务过程等;符合公司规定的岗位规范要求。

上一篇:微量元素监测下一篇:《暗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