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义务分配

2024-10-18

权利义务分配(共10篇)

权利义务分配 篇1

历史上中国早在西周初期, 反映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文献《易经》已经对遗失物拾得关系的处理作出了详细的记载。按照当时的法律和惯例, 凡得到跑失的牛、马、羊, 或遗失的其他财物, 或逃亡的奴隶的, 应呈报专门机关, 归还原主, 并可以从原主那里得到偿金, 否则将引起诉讼。据《尚书.费誓》载:“马牛其风, 臣妾捕逃, 无敢越逐, 诋复之, 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 汝则有常刑”。即得到跑失的马牛和逃亡奴隶, 不能拒为己有, 要如数归还原主, 这样可以得到酬金, 否则要受到处罚。《周礼.秋官.朝士》记载:“凡得获货贿、人民、家畜者, 委于朝, 告于士, 旬而举之, 大者公之, 小者庶民私之”。意思是:凡得到遗失的财物、逃亡奴隶和跑失的牲畜, 应向“朝士”报告, 由“朝士”招领, 十日内无人认领, 奴隶马牛归公, 小额财物则归拾者, 以资酬劳。秦汉时有关遗失物归属的法律条文已经佚失, 但据汉儒对《周礼·秋官·朝士》的论注可知, 汉代对于遗失物归属的法律规定与西周相似。然而在儒家礼教的影响下, 汉代一些地方官员竭力推行“教化”, “教化”卓有成效的标志之一就是当地能“路不拾遗”。拾得人占有遗失物要受到道德谴责, 一些地方官还自订“条教”, 劝诱百姓“路不拾遗”。这一倾向虽未直接影响到法律制度上对于遗失物归属的规定, 但却在执法过程中得到认可。汉代执法活动中对于遗失物不得占为己有的精神的强调, 对后世立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晋律关于遗失物的法条也已佚失, 但从张斐注律表“若得遗物、强取、强乞之类, 无还赃法, 随例畀之文”判断, 得遗物、强取、强乞虽在法条中没有规定要还赃, 但按照律首《法例》篇的规定也应还赃。可见, 晋律亦规定遗失物须归还原主, 尽管不知在找不到原主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 但有一点能够肯定, 拾得遗失物者如不将遗失物送官就构成犯罪。这与秦汉时相比, 法律对遗失物拾得关系的规定已经有所变化。秦汉以后法律限制遗失物按先占原则占为己有, 唐代法律继承了该传统, 立法强调阑遗物 (即遗失物) 必须交还原主, 拾得人负有送官义务, 而无获得其一部分为己有的权利。据唐《捕亡令》, 阑遗物必须送官, 公示30日后无人认领, 即由官府收藏;再公告1周年后, 仍无人认领, 作没官处理。原物尚存在, 原主人前来认领的仍归还原主。认领时须检验财物标记、或出示证据, 并要有保人担保。对于阑遗的牲畜, 唐《厩牧令》规定, 在牧场、两京地区的阑遗畜公告1年后, 无人认领则没官, 但原主仍可随时认领。地方州县在当地公告半年后无人认领则出卖, 原主仍可认领获得卖价。与拾得其他财物的拾得人一样, 拾得阑遗畜人也没有任何权利。宋元法律有关阑遗物的归属问题, 完全沿袭唐律令中的有关条文, 只是元代有关阑遗物的法条较多, 立法较为细致。

与唐宋法律不同, 《明律.户律.钱债》“得遗失物”条规定:“凡得遗失之物, 限5日内送官, 官物还官;私物召人识认, 于内一半给与得物人充赏, 一半给还失物人。如3 0日内无人识认者全给。限外不送官者, 官物坐赃论, 私物减二等。其物一半入官, 一半给主。”可见法律所保护的重点已不是遗失人的所拾得制度在我国古代立法史上的巨大变化。清代初始完全沿袭明律规定, 到清末由日人松冈义正起草的《大清民律草案》于1033条也明确规定:“拾得遗失物人依特别法令所定取得其所有权。”该草案未施行, 清政府即覆灭, 民国建立后, 于1925年制定《民国民律草案》, 其中对《大清民律草案》关于遗失物的规定未作修改。该草案也未曾施行, 其物权编仅为各级法院作为法理参考引用。

于1 9 2 9年生效的中华民国物权法 (该法在我国台湾地区现仍有效) 关于遗失物拾得的规范, 是仿效《日本民法典》之结果。该法的制度特色在于, 它将遗失物拾得的效力按照拾得人对遗失物的合法处置抑或非法处置而分为两种情况, 并对拾得人合法处置遗失物和非法处置遗失物的性质、法律后果及拾得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规范, 其所采用的是附条件取得所有权主义。

可见古代并没有说完全用我们现在所说的拾金不昧去处理遗失物品。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丢失物品的现象很常见, 有的人是拾金不昧, 非要等到失主认领回去方可安心, 有的自己归为己有, 让失主是担心焦急也没法找到, 从而使双方产生纠纷进而引发出一系列关于遗失物拾得的法律问题。本文浅谈我国古代遗失物的拾得与权利义务分配制度。

关键词:我国古代,遗失物,遗失物拾得,权利义务

参考文献

[1]、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22-224页。

[2]、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权利义务分配 篇2

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当别人有把自己的义务做好,他就会有权利去得到鼓励或奖励。可是当别人在做老师派的作业或工作时,自己可能]在和别人聊天或正在和别人玩。相同的别人有把自己的义务做好,而你却没有,当别人辛苦的在打扫、做作业时,自己却在一旁捣蛋、胡闹,那你就不会有权利。

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义务,像爸爸的义务可能是负责上班来养活全家大小,那妈妈可能是负责管理家庭、煮饭、洗衣服……等。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义务,即使是老师也有义务把学生交好啊!而当学生的也要把自己的是做好,例:把功课作好、帮忙做家事、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些都是学生的义务不是吗?所以不要想说“为什么他有,我就没有”也许是自己没有把事完成,才会没有权利做其它事。

很多人一定会这么想,“一定要有义务吗?”或者“我一定要把这件事作完才能下课吗?”那你想一想,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不用有义务,这时你会想说:“好耶!从今以后我都不用在打扫、做功课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今天全世界都不用有义务,那爸爸、妈妈也没有义务要扶养你长大了,那你要怎么办?难道你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吗?

爱,是权利还是义务 篇3

我没有听过这档节目,但就夜晚能打电话给电台倾诉情感问题这件事仿佛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听上去罗妈似乎也是扮演着一个闲人马大姐的角色。以一个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翻滚过的浓缩鸡精来调味爱情。

有一个案例就是一位男生爱上了他的上司,而这个漂亮能干的女上司已结婚了,该不该爱,就成为这位男生辗转反侧无法摆脱的难题了。另一个是一位女生,投诉他的男朋友连她每顿饭吃什么吃多少都要严加管控,令人窒息的爱让女孩困扰。每每提出抗议,那个深爱她的男人就说这是他爱她的权利。还有一个女生抱怨他的男朋友从来不送她礼物,恋爱三年连一个包包一件衣服都没帮她买过,更别提汽车房子了。女孩好困惑,这算不算没有尽到爱的义务?

很多人都知道蘋果手机里有一个Siri,它可以跟人聊天,聊各种话题,包括情感,强大的数据库让它语出惊人,但又不失幽默。这是一个虚拟人物,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类地吐槽之心。但这些打电话进来的男男女女显然也是不想光明正大地吐槽,所以才会在夜里打电话给一个知心姐姐。而且大部分的人也许只是想要吐槽,并不想要那么专业性的爱情建议。罗妈就是Siri。

权利与义务,在爱情面前变成了一个无法平衡的难题。主持人罗妈在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也只能看招拆招,顺水推舟了。因为,在爱情面前,还真的很难分得清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

权利通常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因此,权利有着应然权利和实然权利之分。但是在爱情面前权利与义务更多的是建立在法律认可的基础上,也就是有一纸婚约。而真正的爱应该是建立在精神的基础上。

当你爱一个人,想为ta做些什么时,这就是你的权利。当你爱着对方,就应该为你所爱的ta做些什么时,这就是义务。

你爱一个人想要为对方做点什么,是因为你想要付出,你有爱的能力。你付出的不会使对方觉得是一种利益关系,不存在回报。

权利与义务,就像爱情这枚硬币的正反面,无法区分。我们唯一能够判断的是,当爱成为负担时,爱也就到头了。

但凡把权力与义务跟爱情划上等号的话,那也就是消费性的爱情,是一种交易行为。如果双方之间愿意这样的平等合约也相安无事。最怕是出现收支不平衡。

权利与义务都是出于爱对方的基础,是主动的正能量。而负担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强加在对方身上的压力。因为你爱我,就必须为我买包包买衣服;因为你爱我,就必须无条件随时随地接受我的发脾气不开心和无理取闹;因为我爱你,我就要查看你的手机和邮箱;因为我爱你,就不允许你多看别人一眼......等等这些借着爱的名义,绑架对方和放纵自己行为的方式,最终都会成为不堪的负担,压垮爱情。

这根本就不是爱情,提出这样要求的人本身就把自身的爱情明码标价了,私有化是每个在爱情中的痴男怨女的“作”的行为。

爱,可以是权利,也应该是义务,唯一不能成为彼此的负担。

我觉得爱是接受与给予。

马克思论权利和义务 篇4

一、关于权利与义务的产生

马克思认为,权利和义务是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来实现。它反映了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作了精彩的论述。在原始公社制度下,因为没有阶级和国家,人们也就没有产生权利与义务的想法.在原始的氏族制度内部,权利和义务之间还没有任何差异,不存在权利与义务的问题。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就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富人和穷人.这样,社会就产生了阶级.权力和义务就有了阶级的根基。权利和义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天赋的”与永远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近代欧洲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其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较大,初步实现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这种分离体现了历史进步,并极大改变了中世纪政治国家的绝对化统治,是对家庭与市民社会的政治大解放。市民社会中,人们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的关系,作为独立个人与作为平等的公民与国家相互存在。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不是以特权和政治等级来划分,而是以金钱和教养来划分。市民社会中的个人其权利是平等的,其核心价值观阐述的就是平等、自由和财产、安全。市民社会的人权,主要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基本原则。市民社会的个人,在实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中主要有两种渠道。正如18世纪的亚当·斯密这位经济学家的一个论点——“个人为他人服务也在为自己服务”。马克思深刻阐示了主要以契约为媒介的经济交往的关系,人的特性与利益有力把市民社会整合起来。市民社会的发展一个历史重大功绩体现在它确立了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者所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社会原则。马克思于1864年10月在《协会临时章程》中就阐述到:“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在《协会临时章程》中关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原理,不仅作为国际协会的行动基本原则,而且也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对待所有人的关系的一种普世性遵循。这样对待权利和义务,体现了坚持正义、真理与道德的重要基础。

二、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权利是历史与具体的,反对天赋与抽象的特权论,这种权利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不是抽象空洞与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变化的。马克思对权利观的论述,体现了超越性,体现了人类道德的完美追求和对精神解放的追求。马克思在强调个体与整体利益具有一致性时,坚持权利义务并重的原则。资产阶级权利观单方面强调个人的权利表现,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极端发展。马克思主张权利与义务并重,既注重个人奉献又重视个人的权利、尊重个人的权利,重视对个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承肯定与鼓励。既要注重个人合理合情的权利要求,同时,更要注重个人对社会的有关义务。这种对义务的重视,反映了马克思的认识已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人,社会整体的存在和集体的存在,个人才能获得其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这是社会得以存在并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当然,强调个人奉献的结果,重在以暂时的利益损害换来社会整体利益的提升,并最终以社会整体利益的提升来促进个人利益。

在阶级社会里,所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总是具体的,其具有阶级性和阶级特征,而绝不是抽象的所有人都一样的。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的章程中提出“消灭阶级”的要求,就是为实现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他认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和阶级特权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得上实现真正的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在阶级社会里,权利与义务关系体现了阶级性与阶级特征,受国家权力制约的。马克思特别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作了研究,认真分析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梳理分析了权力、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紧密结合,资本家与官僚同气连枝。在有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从实质上说是体现了阶级力量的对比,不能离开这种实际社会条件和具体生活状况来抽象地看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三、关于认识权利与义务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认为权利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形式。资产阶级权利观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虽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其进步性,它解放了宗法等级关系的束缚,使社会成员实现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平等,使得每个个体享有平等的权利。但资产阶级的这种权利观只是抽象与形式意义上的平等,而其局限则是其本身无法克服的。权利与义务本质上反映了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作保证,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表现。

“权利”是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充分认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实质要素,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价值索求,它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必要条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的权利意识普遍提升。当今,面临信仰弱化与价值多元的冲击,需要树立体现时代精神又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这就需要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论述与观点,以之为借鉴参考和遵循指导。

参考文献

[1]公共论丛:自由与社群〔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试论马克思权利观及其当代价值薛忠义,朱颜,李昕-《东疆学刊》-2013

[4]《试论马克思权利观及其当代价值薛忠义》,朱颜,李昕-《东疆学刊》-2013

党员权利和义务 篇5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享有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的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要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首席执行官的权利和义务 篇6

CEO的权利

1. CEO权利的来源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负责人, CEO的权利来源于三方面:

(1) 法律的规定。各国的公司法都会明确规定董事会、董事长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条件及相应的权利。这些权利的规定, 适用于CEO这种既拥有经理权, 又承接了部分原属于董事会的决策权的高层管理人员, 且是强制性的, 不容违反。CEO权利的法定化, 使CEO的权利按其属性得其所归, 这不仅不是对他的放纵, 恰恰是一种约束。但这种规定过于呆板, 缺乏灵活性, 有时与现实情况相左。

(2) 章程及授权书的规定。CEO的权利也来源于公司章程及具体订立的董事会授权书。在实践中, CEO的具体权利往往由董事会依公司章程来规定。美国的《示范公司法》规定:“所有公司权力应当由董事会行使或在它的许可下行使, 公司的业务和事务也应当在它的指导下进行。但上述一切均应受到公司组织章程的限制和约束。”由于CEO是由公司董事会聘任的高层管理人员, 所以他的权利也来自董事会的授权, 由董事会授权书予以明确。

(3) 员工的默认。CEO具有的身份和职位的特殊性, 使得其权利不应完全等同于法律和章程、授权书的规定, 还有一些被放大化的默认的权利。由于企业运营状况的不断变化, 所以管理制度和运营计划的设计实际上是有弹性的。CEO可在这个弹性空间自主选择, 这种选择权会被员工默认并接受。调查显示, 员工对公司主要负责人的信任度, 对公司运行效率影响极大, 而员工大多认为“老总, 还是自己公司的好”, 特别是在危机时刻, 员工更信任领导者。优秀的CEO能够将这些默认的信任转化为默认的职权, 并进一步将其固化为自己的权威。当然这种默认的权利不能过大, 应以不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为底线, 以在一定限度内公平合理地处理问题为标准, 否则容易造成权利失控和不均衡。

2.CEO权利的范围

CEO权利的范围主要是:

(1) 决策权。主要是指参与董事会部分决策的权利, 包括制订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制订公司年度财务预算、决算方案, 制订公司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 制订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制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方案, 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

(2) 执行权和监督权。主要包括: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 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决定聘任或解聘除应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检查、监督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等。

(3) 法定代表权。CEO如果具有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身份, 那么他就拥有代表公司签订合同和各种文件的权利。

(4) 公司章程和董事会授予或员工默认的其他权利。包括:公司资金、资产运用及重大合作的权限;拟定公司职工的工资、福利、奖惩及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的权利;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的特别处置权 (这种特别处置权须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司利益, 并在事后向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报告) 等。

CEO的义务

1.CEO义务的来源

有权利就有约束。CEO在拥有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一定的义务。其义务来源于以下两方面:

(1) 由内部约束而产生的义务。为防止CEO在经营过程中偏离公司目标, 做出越权或违规行为, 公司往往在内部章程或协议中对CEO强制约束, 规定其义务。通常, 公司章程对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包括CEO) 的权限会加以限制;股东也可通过行使章程中的各项权利 (提议权、知情权、质询权、股东诉权等) 和董事会共同加强对CEO的监督。此外, 公司CEO与其聘任者———董事会签订的协议中也会为CEO设定各种具体的义务条款。

(2) 由外部约束而产生的义务。CEO承担的义务还源于公司外部的法律规定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国外的竞业禁止法一般规定:CEO离开公司之后, 三年或五年不能到原公司的竞争对手那里工作, 一旦违反, 原公司可以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再如, 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个人破产法也规定了CEO的有关义务。以香港为例, 有很多老板, 包括CEO等职业经理人, 由于各种原因破产了, 个人还不起债, 他的行为就要受到限制, 如七年之内不能再开公司, 不能上酒家吃饭, 不能住酒店, 不能坐出租车, 不能出国, 不能买房等等。这些限制使得CEO等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上不敢马虎。当然, 对CEO义务的法律规定主要还是各国在公司法中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此外, CEO会因外部市场 (如资本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 竞争的压力而承担义务。市场上股票价格的变动对CEO也形成一种间接约束, 如果企业业绩太差、股价不断下跌, 就可能导致企业被恶意收购, 这时CEO应承担比平时更多的责任。CEO本质上是高级职业经理人, 一个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的存在, 也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压力。

2. CEO义务的范围

由CEO义务的来源, 并综合各国、尤其是英美法系国家对CEO义务的规定, CEO承担的义务主要有:

(1) 勤勉义务。英美法系国家称之为注意义务。该义务意味着CEO应当小心谨慎, 尽职尽责地开展各项工作, 而不是漫不经心地管理公司事务。至于勤勉的标准, 美国法律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示范公司法》的规定:本着善意, 以处于相似地位的通常谨慎的人在类似情况下所应给以的注意, 以其合理地相信符合公司最佳利益的方式 (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另一个是, “勤勉、注意与技能的程度”, 即“普通谨慎之人在类似情况下处理其个人商业事务应具有的勤勉、注意与技能”。值得一提的是, 美国法院后来又创立了“商业判断规则”, 认为商业决策者作出有见识的决定时具有合理的基础, 是善意的, 就已经履行了注意义务;即使事后从公司立场来看, 此决议可能不准确甚至是有害的, 他也不承担个人责任。这一规则不仅使CEO在一定程度上免受诉讼之苦, 而且有利于鼓励CEO大胆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和开拓。我国的公司法虽然未明确指出勤勉义务的具体内容, 但是在实践中对于这种义务的判断标准和合理弹性也是被默认接受的。

(2) 忠实义务。忠实义务又称信托义务、信义义务或信任义务, 是指公司管理者不得以损害公司利益的方式行事, 不得将管理者或与管理者有关联的人的个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之上。CEO忠实义务的核心, 在于不得利用自己的身份获取个人及相关个人的利益, 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CEO的忠实义务是对公司本身所承担的义务, 而不是对公司的股东所承担的义务;二是CEO违反忠实义务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一种严格责任, 不以CEO实施违反这一义务的行为时有过错作为条件。

我国公司法规定, CEO承担的忠实义务是指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是挪用公司资金;二是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三是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 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 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四是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 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五是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 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 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六是将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占为己有:七是擅自披露公司的秘密;八是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高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问题探究 篇7

《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它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忠诚于人民的事业。”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指高校教师相对于学生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具体来说, 高校教师的权利是指高校教师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学生可作或不作某种行为以及要求学生作或不作某种行为。高校教师的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高校教师对学生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

二、高校教师的权利

(一) 教学自主权。

教学自主权是高等学校教师最基本、最核心的权利。《教师法》第2章规定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享有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专业创新的权利。布鲁贝克认为高等学校的三项主要职能中, 教学 (传播高深学问) 最古老的。高校教师享有较大的教学自由裁量权, 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自由地组织教学活动, 自主确定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 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学科发展。

(二) 管理监督权。

对学生的管理监督权既是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权的内容之一, 也是其职责所在。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素养, 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教主要表现在, 根据学校的约束性规章制度, 对学生在学籍、成绩、纪律、操行、卫生、活动等方面实施管理和监督。学生一经入学, 高校教师便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学生实施管理。

(三) 指导权。

指导权是高校教师重要的权利之一。高校教师有权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及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尤其在学生的学习、优势、升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高校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等各项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 学生才能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顺利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业内容;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少走弯路, 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成绩及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 评价权。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高校教师特定的基本权利, 是与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教师法》第2章规定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高校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学业、品行、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只有确保专业教师的参与, 教学评价和管理才能做到科学、公正。因此,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干预教师的评价权。

三、高校教师的义务

(一) 认真教学的义务。

教学义务是高校教师对学生应负的主要责任, 也是高校的生存之本。《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遵守规章制度, 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 履行教师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从《教师法》的要求可看出, 教学使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高校教师应爱岗敬业, 专心教学, 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不尽认真教学的义务, 不仅是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告知义务。

告知义务是指高校教师将学生的学业、奖励、违纪及其他情况告知学生, 并使他们得以了解的义务。一是高校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其在校的各项表现, 并注意方式的得当和有效性;二是高校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学生提出的关于了解其在校情况的要求, 而应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 确保学生及其监护人知情权的落实;三是高校教师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告知学生的各项处分决定。

(三) 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教师法》第二章规定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是高校教师应负的义务。一是高校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得侵害到学生的合法利益, 如学生的学习权、知情权等;二是当学生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 高校教师应实施相应的救护行为;三是当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时, 高校教师应当以合法的方式与程序, 积极协助有关单位查处实施侵权行为的人,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 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热爱和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教师法》第二章也规定了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高校教师应该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无论学生性别、种族、长相、学习成绩、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的差别, 都一视同仁;要树立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法律观念, 不可歧视、侮辱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五) 树立健康教师形象的义务。

《教师法》规定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的义务。“教师的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 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高校教师至少应树立以下三方面的健康形象:第一, 树立健康的道德形象,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第二, 树立健康的文化形象。既“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又要杜绝学术腐败行为。第三, 树立健康的人格形象。高校教师应该树立起理解学生、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人格形象。

(六) 提高自身水平的义务。

《教师法》第二章规定教师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管理等业务水平, 是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学术、业务和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教师才能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 更好地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

(七)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义务。

高校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与学生思想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 也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高校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 应该担负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人生态度的责任和使命, 这也是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

出于办学需要, 高校教师的分工有所不同, 本文所指的高校教师是授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的统称。在实际中, 不同类别的高校教师因其职责不同有着对应不同的权利与义务。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组编.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权利义务分配 篇8

第一, 要明白什么是受教育权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 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受教育权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受教育机会平等权、受教育自主决定权、受教育环境权和受教育救济权。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讲, 受教育是一种权利;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来讲, 受教育是一项义务。

第二, 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决定的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所谓权利, 指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权益, 表现为享受权利的人们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在必要时可以请求国家机关以强制的协助实现其权利。所谓义务, 指法律规定人们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要负有义务的人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 或禁止作出一定的行为, 以维护国家权益获得实现。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 只有保证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才能调动公民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义务又是实现权利的基础, 公民只有自觉履行义务, 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才能为充分享受权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受教育兼有权利义务两种属性, 突出地表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没有权利, 就没有义务, 没有义务, 也就没有权利。只有大家都切实履行宪法规定的受教育的义务, 才能保障大家都充分地享受宪法规定的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 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要把对国家、社会的义务看作是自己应尽的天职。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 又是义务的承担者。既没有脱离义务单独存在的权利, 也没有可以摒弃权利而单独履行的义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 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国家教育办得好坏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我国现阶段, 受教育是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基础, 受教育不仅是为个人, 也是为国家、为社会, 不能只看作是私事, 它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

第四, 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里, 剥削阶级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 劳动人民的权利被公开剥夺, 或名存实亡, 只有义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 建设新中国, 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我国, 权利的主体是人民, 义务的主体也是人民, 人民既是国家的主人, 也是国家的建设者。就受教育而言, 从公民个人的角度来说, 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它直接关系到公民的个人的健康成长和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来说, 公民受教育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 要实现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公民接受教育是整个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 是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对公民而言, 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国家和社会必须予以保护, 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无法剥夺;而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 受教育又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任何人企图逃避义务,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容许的。

因此, 我们说在我国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 又是公民的义务。任何公民都必须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既要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 又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行使权利时, 要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和他人权利的义务。

每个公民都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热爱学习, 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权利义务分配 篇9

一、如何认定本案中婚前协议的性质

本案中, 丁某与黄某二人为保证婚姻生活的稳定, 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前提下通过书面形式, 将夫妻之间忠实义务予以确立, 并以变更财产权利义务关系作为违约责任的内容。该协议符合当下“忠实协议”的认定。夫妻忠诚协议是指拟结婚或已经结婚的男女双方在自愿协商一致的情形下, 以书面形式签订的, 以夫妻彼此忠诚, 不发生婚外情或婚外性行为等为义务, 约定违约责任未变更夫妻人身权利义务或财产权利义务的协议, 目的是为了维系夫妻双方婚姻的长期稳定, 或是为了惩罚婚姻中的过错方, 补偿无过错方。[1] 对于“忠实义务”的认定, 学界讨论不一:“狭义的夫妻忠实义务, 主要是指夫妻贞操义务, 也就是夫妻婚后互负专一的性生活的义务, 不得为婚外性行为。”[2] 另有学者认为, 夫妻忠实义务意味着“夫妻婚后共同生活中在感情与性生活上保持专一。”[3] 结合本案, 本文讨论的夫妻忠实义务指的是婚后互负专一的性生活义务, 不得为婚外性行为。从夫妻忠诚协议的类型而言, 本案是以变更财产权利义务关系为违约责任的忠诚协议, 具体表现在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上“放弃夫妻共同财产权”或“丧失全部家庭财产的50%”等约定。

二、该婚前协议是否有效

我国公民正逐步接受婚姻家庭领域的契约意识, 身份契约或是身份协议正以形形色色的样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法律和社会来讲, 婚姻身份协议的逐步普遍化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对于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 仅在《婚姻法》第4条中做出抽象性的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该项规定过于抽象, 且夫妻双方又不得直接以配偶违反忠实义务为由提起诉讼, 因此该项规定并未在现实中产生指导性的作用。目前, 对于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 主要存在“有效说”与“无效说”两种争论。

“有效说”一般认为, 忠诚协议符合契约自由的原则, 且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产物, 法律应当予以尊重。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吴晓芳法官认为:“对于婚姻契约之类的纠纷, 关键是审查有关协议是否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如果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 则应当尊重婚姻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按照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处理。”[4] 其次, 还有学者认为“从忠诚协议违约责任的约定看, 其实际上是一种附条件的夫妻财产关系的约定。现行《婚姻法》明确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及婚前财产的约定, 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忠诚协议’是事先对财产的一种约定, 因此有效。”[5]

而持“无效说”的一方则认为, 忠诚协议对于夫妻之间人身和财产的处分往往超越了法律强制调整的范围, 是无效的。《婚姻法》第4条规定的“夫妻之间应当互相忠实”的规定只是对“应当建立的理想家庭的倡导性规定”, [6] 而不是一种法定的义务, 因而将这种倡导性规定通过当事人约定的形式上升为强制性义务缺乏法理基础;其次, 还有学者主张“夫妻忠实协议的补偿, 其本质是损害赔偿, 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赔偿。通过协议预先确定今后可能发生的违反协议后的损害赔偿额, 也是与基本法理相违背的。这是因为, 损害赔偿时以损害事实为基础, 其数额不能由双方当事人预先约定。损害赔偿适用填补原则, 数额上应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进行计算。”[7]

笔者认为, 越来越多忠诚协议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公民契约意识的增强,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夫妻一方对另一方背叛婚姻时司法救济的缺失, 从而转为通过约定契约义务的形式保障自身利益。这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法律效果与社会实效的紧张状态, 也反应了我国该类问题规制的细节缺失。面对形形色色的忠诚协议, 我们不能一味否定其效力, 使得配偶权的侵犯诉之无门。“无效说”有其合理之处, 但仍有偏颇。首先从婚姻的本质看, “相互忠诚”应当是夫妻义务的应有之义, 不能因其规定过于原则性而否定其法定义务的效力。“夫妻忠诚协议并不违法, 因为夫妻忠实本来就是法律规定的内容, 属于法律明确的要求, 协议双方等于把法定的义务变成了约定的义务, 法院应当予以认可。”[8] 其次, 笔者认为忠诚协议中所约定的赔偿金是一种合同违约责任, 而不是对侵权责任的事先约定, 这与侵权责任法的法定赔偿原则并不矛盾。最后, 婚姻法司法解释 (一) 第3条既然规定的是“仅以婚姻法第四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而在以变更夫妻财产关系中的忠诚协议中, 已经涉及离婚诉讼而非仅依据对方违反《婚姻法》第4条规定的忠实义务提出的诉讼。[9]

三、法律应当如何规制该类协议的效力

在肯定忠诚协议的积极效力后, 应当如何从法律上进行规制, 是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法制现状来看, 一方面, 目前我国公民在婚姻家庭领域的契约意识不够成熟, 同时, 当前部分公民的婚姻家庭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道德滑坡, 人民还不完全具备正确运用婚姻身份契约的能力[10] , 因此对忠诚协议效力的认定应当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

首先, 在效力的认定上可以参照民事行为效力的认定规则。婚姻家庭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其在受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则的同时, 也应与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保持一致。在协议效力的认定上, 首先应当适用婚姻法的规定, 若婚姻法存在漏洞或空白时, 则应当遵守民法基本原则的指导。具体如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因此本案中“过错方丧失全部的共同财产所有权的”这一违约责任的约定, 因其可能导致限制或剥夺夫妻一方的基本生存权利, 更甚者将限制一方对第三人了履行法定的赡养、抚养等义务, 因而应认定其无效。

其次, 在法律规制上还应当警惕部分当事人滥用忠诚协议, 使得婚姻家庭关系庸俗化。实践中有些当事人对于契约意识不够客观, 在订立忠诚协议时将违约责任落实在高额的财产给付上, 在离婚诉讼中为获取该笔财产而不择手段查找对方出轨证据而侵害他人隐私, 甚至引发其他一系列民事、刑事纠纷。因此, 在认定以变更财产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的忠诚协议时, 应当以婚姻伦理价值为依据, “婚姻关系虽然可以用契约理论进行规制, 但它本质上不是双方的利益交换。与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交易行为的基本目的不同, 婚姻更重视伦理的构建, 这种伦理的要求对其成员要求有约束性和强制性。”[11]

综上所述, 本案例中的忠诚协议违法了公序良俗原则, 因此该协议只能部分有效。据此, 在我国当前忠实义务规制缺少的背景下, 允许夫妻双方通过中场协议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将忠实义务设定为合同义务, 且通过契约的方式寻求救济, 是符合婚姻家庭法及民法的价值取向的。但在规制时, 应当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 在适用婚姻家庭法的同时, 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认定规则, 以期实现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秩序。

参考文献

[1]王芳.婚姻案件律师实务焦点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80.

[2]陈苇.中国婚姻家庭立法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10 (2) :208.

[3]李秀华.夫妻忠实义务理论与实务维度之思考[J].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2008:21.

[4]吴晓芳.当前婚姻家庭案件中的若干新情况新问题[J].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 2007 (2) :79.

[5]朱凡.夫妻“忠诚协议”效力研究[J].家事法研究 (2005年卷) , 2006:78.

[6]马雅清.新婚姻法条文解释[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18.

[7]张翼杰.浅谈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J].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 2009:247.

[8]李明舜.妇女权益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3:399.

[9]郭站红.夫妻忠诚协议的法学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0, (2) :58.

[10]王芳.婚姻案件律师实务焦点问题解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122.

权利义务分配 篇10

1 明确角色的权利及义务, 促进护患交流

1.1 角色权利及义务的内容

患者角色的权利包括摘要:有得到及时医治、护理的权利, 有知情同意的权利, 有被告知的权利, 有要求保密的权利, 有监督的权利等。

护士角色的义务包括摘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义务, 为患者保密的义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护理知识的义务, 为患者排忧解难的义务, 听取和反映患者意见的义务。

1.2 引发矛盾的常见原因

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常遇见的因社会新问题引发的护患之间的矛盾。在病员中有未婚生育、超生、性病等疾病时, 由于护士个人的道德观念, 使其在工作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非凡注重, 甚至议论、嘲笑、传扬等言行。这从护士角色上分析是不正确的行为, 违反了平等、为患者保密的原则, 我们应当避免其发生而引起患者的消极心理, 影响治疗及康复, 以及引起医疗纠纷。

1.3 妇产科护士角色应准确定位, 把握护患交流途径

①护士对患者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热心相助。不要一味注重其有无违反政策、道德、伦理等行为, 而要重视其现在的患者角色给予热心帮助, 它可以温暖患者, 帮助他们战胜疾病或顺利分娩;②尊重患者, 为其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 不要用患者的疾病开玩笑, 以免损伤其自尊心, 影响治疗及疗效;③学会换位思索摘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理解她们的苦楚, 以融洽的护患关系进行治疗护理工作;④满足患者正当的要求, 解决具体新问题, 使之安心养病。对于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要耐心解释, 并尽快协调有关部门解决, 对于不合理的要求不要强硬粗暴地否定, 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予解释、劝说, 以免矛盾产生和升级;⑤加强卫生宣教和健康咨询。围产期保健, 优生、优育宣传和指导, 越来越重要。指导性病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并及时彻底地治疗疾病也是妇产科医护人员工作的一部分。加强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也成为产科护理人员新的工作任务。

2 不断学习护理新理念, 把握好护理角色, 提高和患者的交流效果

2.1 加强语言修养, 树立服务意识

语言性交流, 是护患交流的主要形式。患者入院后, 护士为使其尽快适应患者角色, 接受治疗, 应该通过主动介绍医院科室情况、谈心、询问等方式把握第一手临床资料, 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护理, 在语言交流时, 我们应注重以下几个新问题摘要:①方式上, 应引导患者说话, 认真倾听, 根据患者的谈话提问, 护士不要自己侃侃而谈一大堆医学术语, 使患者产生惧怕感和距离感。而当护士认真倾听患者诉说自己的病情时, 她就会感到来自护士的同情和关注, 继而对护士产生亲切感、信赖感;②方法上, 要让患者说出个人感觉, 避免诱导患者。不要问有或无某症状, 使患者只能局限回答“有”、“没有”, 而应该问“感觉怎么样”、“有什么不舒适”等。这样护士就较具体地了解了患者真实的病情目前状况;③技巧上, 要注重言语适度, 语速适中, 通俗易懂, 表达准确, 增进护患关系;④和患者交流要注重把握“度”, 对患者提出的新问题, 护士不能解释的或不会解答的, 应向患者说明或请上级领导解答。不可不懂装懂、信口雌黄。其次, 在知情、告知的基础上, 对于影响患者治疗信心的病情及诊断仍应坚持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于患者的隐私也应该给予尊重和保密。

2.2 护士注重和患者非语言性交流

比如护士的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都影响着患者情绪。当性病患者就诊时, 护士假如用异样的目光和其接触, 就会挫伤她们治病的信心, 当孕妇临产时, 护士能给她倒杯水、喂喂饭, 或为她们擦擦汗, 捶捶腰, 都能使产妇感到暖和, 增添信心。

护士的角色, 决定了患者对护士的一言一行都是极其敏感的。护士的一句话, 或者一个动作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及护患关系。

3 讨论

护士把握好“角色理论”,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将使 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患者入院后, 由于生疏环境及其疾病都使其产生惧怕感, 孕妇入院后, 因其绝大部分是初产妇, 对分娩知识缺乏而产生焦虑, 这就需要护士帮助她们解除顾虑,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想得到患者的信任, 从护士角度上说就要以真诚对待患者, 自己有不足应表明并积极改正, 这样患者不但不会小看你, 反而由于真诚会获取更多的信任。一个好的护士, 还应具有同情心, 学会换位思索, 把自己放在患者的位置上看待新问题, 对她们的困难和要求, 给予积极解决, 使护患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上一篇:英语单词发音教学下一篇:人的思想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