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思想意识论文

2024-10-18

人的思想意识论文(精选6篇)

人的思想意识论文 篇1

摘要: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大和小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本文试通过介绍具体的实例来阐释日本人喜欢使用“大”字同时又“以小为美”的现状, 进而透视日本人的复杂心理。

关键词:日本人,大小观,审美意识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 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区域经过长期的历史活动逐渐形成的复杂系统, 是一个国家内在本质的反映。审美意识作为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受到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等的影响和制约。日本有富士山、大山、东京湾等宽广的自然景观, 日本人从这些博大的自然景观中感受到美, 从而被感动。同时, 日本人又喜欢小, 对“小”有着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小的便是可爱的、美丽的。日本自身的地域性特点酝酿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大和小是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的。本文试通过介绍具体的实例来阐释日本人喜欢使用“大”字同时又“以小为美”的现状, 进而透视日本人的复杂心理。

一.“大”“小”的历史渊源

自古日本人就非常喜欢“大”字, 这个偏爱可以追溯到3世纪。古代日本以职业确定姓氏, 大概有八种姓———臣、连、君、别、直、首、造、史。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分, 以臣、连、君为最高阶层。为了突出“高级”人士的身份, 人们常在其姓之前再加个“大”字, 于是就有了“大臣”、“大连”、“大君”等大字辈。许多有自卑感的日本人往往也是自大狂, 非常喜欢用“大”字。在日本, 可以经常听到“大日本”、“大卖出”、“大至急”等。在日本人的意识中, “大”字具有“夸大”和“炫耀”的意义。历史上, 日本列岛被称为“倭”。在7世纪后半叶大化革新后, “倭”以法治国家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与此同时, 日本人也开始对外称“日本”, 对内在“倭”前冠以“大”字, 即“大倭”, 后又改为“大养德”, 直至改为“大和”。

远古以前, 大和民族在远东一隅狭窄的列岛生息, 环绕着浩瀚的大海。山岭绵延, 最高的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 少平原, 更乏大荒漠。河流纵横, 但河床短浅。这样的自然环境, 形成了日本自然景观小巧而纤丽。日本这种自然风貌特征促进了日本人以小为美心理的形成。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存在决定意识。法国小说家皮埃尔·洛蒂说过, 他在作品里描写日本的景物时, 有时甚至1行内想用10次之多的“小小的什么什么”的形式来表述。从外国作家的这一说法也可看出日本景物的小巧纤细之处。

二.日本文字中的“大”概念

“大”字是日本人使用率较高, 具有积极意义, 并受到普遍喜爱的汉字之一。日本人自豪地将自己的民族称为“大和民族”、将其民族精神称为“大和魂”, 将其国家称为“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是1889年到1945年之间日本所使用的国号, 这一名称除了用来称呼《大日本帝国宪法》施行之下的日本, 更多的情况是被用来指称日本从1868年到1945年二战战败投降期间, 对内施行现代化、对外则施行扩张政策的历史时期。1947年《日本国宪法》颁布施行以取代《大日本帝国宪法》, 官方文件也改用“日本国”国号, “大日本帝国”一词走入历史。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不仅仅是地理符号, 还是一种语言符号。在日本的都道府县的行政区划中, 有大阪府、大分县、大船渡、大馆等28个市级以上的地名中使用了“大”字。

此外, 日本人的名字中也比较偏爱使用“大”字。例如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刘剑的《日本人常见姓氏两千》中, 含有“小”字的姓氏有59个, 而含有“大”字的姓氏则多达70个。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喜爱使用“大”字呢?因为日本人相信, “大”字子不仅能增强国民的信心, 还能表达出岛国人富国强兵、向外扩张、征服世界的野心。

三.日本文学中的“小”情结

日本在文字和文学等诸多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但日本地域性特点酝酿了其不同于中国人的细腻的心理。这种心理的突出体现就是“以小为美”的心理。日本人喜欢小, 对小有独特的审美。

日本有一寸法师、桃太郎、浦岛太郎、金太郎、一寸法师等小英雄故事。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生来都是个头非常矮小可爱的类型。但他们通过自己智慧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塑造了身材矮小但能力非凡的英雄形象。日本人喜欢这些故事, 不单是由于古老的信仰原因, 也是在体验一种非日常的“以小搏大”的神奇力量, 即只有一寸的小小人儿或不到十岁的小孩子, 却制服比一般人还大还强的妖怪, 真是厉害。所以日本人自古一直怀着一种心理:喜欢那看似又小又弱的人打败又大又强的人。

在诗歌形式上, 日本的短歌只有三十一个音节, 五七五七七格律。到了俳句只剩下五七五, 共计十七个音节了。俳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形式, 俳句的世界可谓是微小事物的世界。和歌、俳谐连歌等比俳句长, 但是日本人唯独对俳句情有独钟。这么小的诗居然已经历经几百年的历史而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不仅与其形式上的小有关, 还因为它可以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叫人深思再三, 回味无穷。

可见日本人自古以来便对“小”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喜爱小的事物, 容易从小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四.生活中处处有“大”“小”

1“大”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 处处可见日本人对“大”字的喜爱, 他们认为“大”字具有积极意义, 大的东西蕴含着诸如“崇高、宏伟、峻拔”等美感。例如日本人把他们非常喜欢的体育运动亲切地称为“大相扑”。相扑运动在日本是非常受人们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每年一到赛季, 就会有很多的日本人废寝忘食地观看比赛。受观众的关注度不亚于美国的职业篮球联赛。高达几万日元的门票也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此项运动为何如何受日本人的喜爱呢?这是因为日本人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以高大、威猛、强悍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之上。

日本京都每年8月16日都会举办传统节日———“五山送火节”。“五山送火节”和“葵祭”“祇园祭”“时代祭”一起被称为“京都四大行事”, 属于盂兰盆节的一部分。这一节日就是点燃围绕京都郊区的五座大山上设计好的山火, 每一座山呈现出一个巨大的文字, 其含义是将盂兰盆节迎接回来的祖先的灵魂通过燃烧火苗再送回原来的世界。其中东山如意岳的“大文字送火”最为有名。因为日本人认为“大”字不仅可以为先人送去祝福和平安, 还可以保佑现世的人健康、平安。同时也会为看到这个壮观的“大”字的人带去吉祥和幸运。

2“小”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体现

在日本人生活中, 也随处可见他们的“以小为美”。因为小的东西携带方便、节省空间、精巧美观, 给人以“小巧玲珑、短小精悍”等美感。

折扇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 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但折扇其实起源于日本。日本的折扇以轻薄的竹片为骨, 上面附上和纸。以竹子作骨首先是因为竹子在日本很常见, 其次是因为竹子轻、质地坚硬、色泽柔和。以纸为面是因为纸张轻薄。在折扇上画上水墨山水, 写上和歌俳句等给人以恬淡素雅的感觉, 增强了折扇的艺术性。可见, 无论从设计还是材料的选择上都可以看出轻小是主要的着眼点。

日本的庭园是大自然的象征。日本人将大自然缩成庭园, 进而又缩成盆栽、盆石, 透过缩小了的自然来切身感受真正的大自然的美。这种独特的欣赏大自然的美的心境使日式庭园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西方的庭园。西方的庭园像公园一样大, 建造的是不同于自然的人工新自然。简单地说, 就是一种对自然的发明。但是, 日本庭园注重的是向个人的家庭和生活的狭窄空间集中, 把大自然缩小, 以满足人们的喜好。

另外, 日本的居室和我国有很大不同。日本的门多数是推拉门。拉出来后和墙融为一体, 推进去时则隐身。为什么不采用轴式的呢?从使用上看是因为轴式的门打开时占地方并影响视觉空间观瞻的缘故。而推拉门无疑极大地方便了居室的空间分割和利用, 其合理的推拉式设计满足了生活紧凑的秩序和节奏。从情趣上说, 推拉门会让居室显得更轻盈, 其中的分割、遮掩等等都是那么简单但又不失变化。

以小为美的审美心理并不仅限于日本人, 其他国家当然也有。可是像日本人一样将这种心理发挥到极致的国家却并不多见。

五.结语

“大”字受到日本人的喜爱, 在日本被广泛地使用。因为这个字的含义满足了日本人追求强大、扬长避短的心理。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人力图刻意突出自身“强大”的民族意识。日本人同时也对“小”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 他们认为小的便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地理环境、所面对的自然景观、与日本人喜欢空间、崇尚空间都有很大关系, 而且他们这种意识一直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这种既“大”又“小”的矛盾情结共存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 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祝大鸣.日本人的双重性格.[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

[2]李兆忠.大日本与小日本[J].世界知识, 2002.

[3]刘剑.日本人常见姓氏两千[J].日语知识, 2001-2002年第04、06、09、15期

[4]杨红王景杰.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 2006.

[5]于春英.从“大”字看日本人的民族意识[J].科技信息, 2007.

[6]李御宁著.张乃丽译.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人的思想意识论文 篇2

在家时,先生经常唠叨:“一次洗一两件衣服太浪费水了!”我洗菜做饭时他也“勤快”地提个桶过来放在一边儿,让我把洗菜水留下冲厕所用。日子久了,我便问先生何来这种“习惯”,他说:“因为长期在日本生活,节约用水确实已经成了习惯。说起来,日本是海洋性气候,而且多雨,并不缺水,但由于环保观念已深入人心,大家都很珍惜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咱们中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就更应该注意节约了!”

去年初,我随先生到了日本,在日本生活这段时间,让我对先生的做法有了很多的理解与认同。

在日本经常陪先生出门办事,让我见识了日本的许多节水措施。首先,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不论是在朋友家,还是公共场合的“座便器”,不但很人性化还很注重水的再利用。很多坐便器的水箱盖子被做成一个洗手池的形状,当冲厕水流下时,水箱上面的水管就流出细细的水流供你洗手;自然,洗手的水也就流入水箱,供人们下一次入厕时使用。

在东京,许多公寓的健身房或图书馆里的卫生间都很小,面积也就1.5平方米。卫生间的宽度比门宽不了多少,我发现里面的洗手池很袖珍,心想:这么小的洗手池怎么洗手啊?我试着把手伸到洗手池的龙头下,不敢大动作的洗手,水流也自然不敢大开,否则水会溅出来。我突然领悟到:这小小的洗手池,就是让人们既能入厕后洁手,又不浪费水,因为水开大了就会溅湿衣服,人们自然要小心翼翼地用小水流完成清洁工作。

日本是个多雨的国家,尤其到了梅雨季节,几乎隔三差五有雨,有时还连下数天,就是这样雨水充沛的国家,不但国家出资沿街道、路边铺设了下水道,通过收集、处理,再变成可利用的中水,国民的节水意识也是处处体现着。当我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里,看到居民们在下雨时把大盆小盆一溜排在屋檐下,把雨水积存起来,等晴天时再用来浇花。

日本人很爱清洁,好像一天到晚都看到他们在洗涮。但是,他们也有一套特殊的方式。比如吃完饭,他们会把炊具、餐具先用纸巾擦拭一遍,把炊具、餐具里的残汁和油渍擦干净再用水洗。他们认为这样做既省了水,又免得炊具、餐具上的油流进下水道(油流进下水道比粪便流进下水道对水的污染更严重)。

在日本,大中城市居住密集的地区,都有集中的污水净化处理厂,大的公司和工厂也有自己独立的污水净化处理设施,把水资源利用得非常充分。日本一家一户独门独院住宅很多,特别是小城市及乡村,一家三五口人,日本为此在10多年前就研究开发出了高性能合并净化槽,这种净化槽的处理污水能力是5至7人的,所以成为“小型合并净化槽”。一般是安装在住家房后的地下,靠近厨房、厕所处。民居家流出的污水一定要经过这个净化槽,将污水进行处理净化后,才能流入公共下水道,否则属于违法。

通过了解,我终于理解了先生以前的很多做法,转而非常敬佩他,并改变了自己对水的认识和使用方式。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让我深有感触,我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读到后能有所思考,尽早从资源极度丰富的梦中醒来,为国家、为人类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美国:水价低廉仍节约用水

美国水资源丰富,水费非常便宜,但在节水方面,美国人甚至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

走进浴池,你会看到这样的警示:“如果不是特别脏的话,您能否用毛巾擦试一下身体而不是拧开水龙头?”

美国人的平等意识 篇3

美国人追求和维护权利平等的理念,已经融入公民自觉意识。形成一种社会公德。如果你毫无理由地给一个人特殊待遇,他非但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快感,反而觉得浑身不自在,有时还回应一句:“Don't SingleMe Out!”在商务谈判桌上,拒绝顾客额外要求的严厉说辞是:“这样对其他客人来说,就不公平了。”

美国人会耐心地排队等待服务,没有“夹楔”的习惯;在公众机构办理手续,没见到谁走到办公室后门,拉出一个熟人嘀咕嘀咕,就可以搞定了。某些场合,也会有一些紧俏东西——例如免费的纪念品——大家都想得到。依照先到先得的原则,美国人拿到自己的一份就走开。如果看到有人再排队拿第二份的,几乎肯定这是一位新移民。传统美国人的思路是:让后面的人也有得到的机会,这才公平。而新移民的小算盘拨弄的是:等他们辨认出我来,告诉我不可领第二份再说……令人惭愧的是,在西方人不易辨别的面孔里,常常展示一副炎黄子孙的容颜。得了便宜还卖乖巧,随口冒出一句汉语评论:“这些老美,还真他奶奶的笨!”“笨”观念由来已久

美国人不取份外之份,不是受到智商的限制,而是受到社会公德的约束。这种“笨”观念,还真是从他奶奶以至更远祖辈传承来的。对于仰仗势力或凭借奸滑攫取特权利益的行为,美国人由衷地反感和蔑视。这种国民情绪的形成,是大有历史渊源的。过去的美国人曾遭受过不平等的待遇。美国建国之前,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大要宗主国特权,英国皇室只有兴趣征收赋税,没心思关照殖民地建设;殖民地人民只有纳税的义务,没有权利过问英国政策,凸现了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英皇室认为:既然宣布你们是附属殖民地,你们就得唯我依附、非我莫属。英国皇室坚持“君权神授,人权君授”的皇家信条,并认为是不证自明的。

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公告于天下,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另一套不证自明的公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美国开国元勋们外向宗主国讨还公道,内向殖民地人民倡导“平等”,一个思想启蒙的新时代开始了。

杰斐逊是一个创造历史的大工匠。他经常能探察到旧制度壁垒最薄弱的部分,抡起重锤,狠狠敲个大窟窿,令旧制度轰然倒塌。他也知道在什么地点,楔进新建筑的桩基。在如何实现美国公民权利平等的大题目上,杰斐逊清醒意识到应该清除什么旧规章,建立什么新法律。

《独立宣言》发表之后,杰斐逊返回弗吉尼亚议会,1776年-1779年三年期间,他提出了126项提案,用立法来保证新生美国的建国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原则的实施。当时的弗吉尼亚州政治经济地位强大,在最初的13个州中有老大哥的地位。一条在弗吉尼亚实施的新法律,很快会被其它州转抄采用。杰斐逊做了弗吉尼亚州议会的领头羊,也就主导了美国司法改造的潮流。

在这126个提案中,除了著名的“宗教自由法案”,另一个让杰斐逊自豪的,是“废除长子继承制”法案。

从废除“长子继承法”开始

长子继承法源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盛行很多世纪。封建庄园的土地财产,王公贵族的爵位采邑,规定由长子一人继承。这样,一个家族可以仰仗世袭特权,持续积累财产势力,历久不衰。这些百年老字号的豪门贵族,纠结在一起形成僵化顽固的贵族特权阶层,控制国家政治经济命脉。而普通平民被边缘化,没有机会介入权力中心。这种王公贵族统治模式,成为中世纪欧洲的国家运行模式。

和英国本土类似,美洲殖民地地方议会基本由当地的种植园主把持,种植园主具有投票权。而且,弗吉尼亚诸州大致沿用了英国的财产继承法,种植园的土地财产,由长子继承。这就给美国带来隐忧:一个不断积累势力的垄断家族。会制造新的贵族特权阶层,把新生美国带到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欧洲贵族统治的模式。

杰斐逊看到这个隐忧,他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抑制贵族阶层在北美这块土地上滋生。提出了废除限定继承人法和长子继承制(Abolish Entailand Primogeniture),主张家庭成员中所有兄弟都具有平等的继承权利。杰斐逊聪敏过人。他预料这个提案是得人心的。设想一下,对于独生子家庭,独生子具有无可争议的惟一继承权,他对于这样一个法案会持中立态度;对于两个兄弟的家庭,反对和支持的力量相等;三个和三个兄弟以上的家庭,支持的人显然属多数。所以,这个法案从提出的那一刻,就先占据了人心所向的优势。

在议会中,反对派在辩论中节节败退,最后,本特顿(Mr.Pendleton)提出折中的提议,主张给长子以双份的继承权,以表示对传统的长子继承制以及古希伯来法的尊重。对此,杰斐逊给以巧妙的驳斥,他说:“如果能让我相信长子具有两倍的饭量,而且他能做双倍的工作,这会是支持他获得双份遗产的证据……而且,这种获得双份遗产的原则,也应该同样适用于他的弟弟们。”

杰斐逊推行新的财产继承法,大有雷公打豆腐的势头。即使是打豆腐,杰斐逊也打得十分认真,不留一点残渣。1813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当年废除旧法、推行新的遗产继承法时,依旧洋溢着得意之情。他说:“我的提案,一斧头砍断了‘人造贵族’的脚。”贵族阶层在美洲大陆再也站立不起来了。

从此,同胞兄弟才真正有了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同胞兄弟之间才算达到了“生而平等”。新的财产继承法率先在白人社会施行,可以用现代化语汇一言以蔽之曰:让白人兄弟先平等起来!

除去经济地位的差异造成社会上人与人不平等现象,杰斐逊还注意到文化教育的差异对于人之间不平等地位的影响。他重视文化对于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大力呼唤普及平民教育。杰斐逊摒除了阶级、出身的因素,他认为:所有白人男人都有权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国家的职责就是提供这种免费的公民平等教育系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止一个人继续进行深造,除非他受到自己智力的限制。

知识精英治理国家

杰斐逊用立法遏制形成贵族特权的同时,又提倡知识精英治理国家(A societyfounded On meritocracy ratherthan on aristocracy)。知识精英来源于全民教育,所有国民都要经过智力开发,所有国民都有表现自己才干升入知识精英阶层的平等机会。从理论上说,“知识精英”是一个很难终身保持、更不能世袭的地位。它在不停地更新换代,你的知识退化了,不精不英了,你就得退下来。

知识精英治国可以做到社会运转保持高效,使美国充满新鲜、活跃、不断进取的生命力。刨根问底论说起来,“专家治厂,教授治校”只是杰斐逊“知识精英治国”大纲之下的一个细目。

从“普及全民教育”到“知识精英治国”的设想,杰斐逊既坚持了“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抑制打击贵族特权。同时又鼓励和发展个人特长,给具备各种才华的人打开广阔的发展空间,造福予国家社会。他不是削长人之长,以适应短人之短,而是避人之短,用人之长。杰斐逊要做的,就是把人们尽量拉到同一条线起跑,枪响后又激励每一个竞争者发挥最大速度。这是一种公平竞争意义上的平等。与那种不管跑快跑慢,最终在赛跑终线看齐的平等根本不同。

应当指出。美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流意识,一是歧视黑人。二是忽视妇女。尽管杰斐逊认为黑人应当摆脱奴隶地位;尽管他很热爱他的妻子、女儿。但是杰斐逊在这两方面都没有超凡脱俗。杰斐逊的新财产继承法和他提倡的教育权利平等主张,都是针对白人社会或者白人男人设计的,也最先实施于白人同胞兄弟之间,接着扩散到白人妇女,最后传播到其它族裔和黑人。而且杰斐逊的普及全民教育的思想,在当时没得到广泛响应,对贫民的教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慈善事业。美国又经过上百年的努力,才逐步完善全民教育制度,人们才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不管走过的路怎么曲折,公民权利平等的观念,已经成为美国精神支柱。

人的思想意识论文 篇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历史观的同时,也科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重读此文,仍具有现实意义

作 者:杨文森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法系,福建福清,350300刊 名: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z1)分类号:B0-0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实现条件 现实意义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之二) 篇5

削剪意识:女孩人偶

缩小意识最常见的另一种形式是制作小型模型,即原封不动地缩小实物或者模仿原样制作成逼真的小模型。这种“缩小”技术对日本人来说可谓轻车熟路,他们制作出的许多模型都创下了世界记录。世界上最小的飞机模型、世界上最小的摩托车都是日本人制作的。

日本人自古就有在米粒上比赛写字,看谁写得多的习俗。最终,这项微缩文字的奥林匹克金牌被吉田伍堂夺得,他的记录为:在一粒米上写了600个字,在一粒芝麻上写了160个字,在一粒大豆上写了3000个字。以后又从写到刻,一粒米上能刻46个字。

日本还有座微雕美术馆,据说里面收藏着2万多件微雕作品,而且大多是小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细体字工艺品。

仅仅列举个别人的记录还难以说明微型缩小意识是日本人的特点,这种事无论哪个国家都能找出一两件。为了说明与其他民族相比,这的确是日本式的,就必须设定一个标准,即不把个别人制作的特殊微小模型作品算在内,而选择一种能代表大众文化的带普遍性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日本“人偶”。

日本玩赏人偶的历史不仅古老,而且人偶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日本人偶的特点在于把巨大的、等身大的东西缩小并进行精巧加工,所以它在微小模型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种类众多的人偶中,最具日本特色的是用微型压缩技巧制作的女孩人偶。这一类里不仅有江户“女孩人偶”,还有盛行于日本各地的“乡土人偶”,这些人偶较好地反映了日本民间百姓的兴趣。

女孩人偶不是单纯地、原封不动地被缩小了的人物模型,在制作过程中,人们把它的手脚省略掉了,只剩下一个圆脑袋加一个直身子。缩小物体,尽量去掉、削掉多余的东西,使事物单纯化、简洁化,这如同只给武士佩把刀,进行最精炼的装备。正因为如此,女孩人偶才具有了升华之后的简洁性,使它在表现出可爱、动人之外更释放出一种特殊的美。

“缩小”意识已不仅仅被体现于某个“缩小的物体”,而是支配着人们去实施缩小,所以女孩人偶式的缩小,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是以相同的意识去创造不同的物体。从没有手脚的女孩人偶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美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了解到日本人追求的物体美与实用性的内心世界。

女孩人偶不仅表现了削、剪的缩小意识,同时也表现了集中于一点的集约性,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女孩人偶没有手脚,但是头发却异常稠密,这说明它是一种以头发为重点的人偶。日本的缩小文化中集中于一点的现象非常突出,所以绝不能小看这一点。一方面是省略,而另一方面又强调典型缩约法的两面性。在制作这两个方面有内在联系的女孩人偶时,最花费功夫的是头部,可以把发型做成各种各样,这样就会诞生出数十种不同的女孩人偶。用发绳系好的头发上,往往被点缀上各种各样的发饰,如制作精巧的小花簪、镶嵌着五颜六色花蕾的发卡等等,所有这些都小巧得令人难以想象,乍一看,简直像一处小小的微型花束陈列窗。

包含在女孩人偶类型中的缩小意识的第三个特点被认为是把前与后调换的含蓄性。女孩人偶与其他人偶不同的、与世界上任何人偶相比带有特色的,就是在装饰和造型上表现出的截然相反性,即“把后背打扮得像前身一样漂亮”。其实这种习惯不仅表现在女孩人偶的造型上,在实际生活中,日本女性穿衣戴帽的习惯也向人们展示着同样的特点。比如,和服就是以装点后背为特色的服装。世界各国的服装(不仅服装)都与面部配合、以前身为中心设计式样,其他装饰物、皮带等也都是以前身为主设计的,只有在日本才用身后系带子的方式来装点后背,外国人看到这一装束,说是“把枕头背在身后走在街上,十分性感……”除了发型,和服后领露出脖领的穿衣法,强调的也是一种背面美。女孩人偶就反映了这种美学。一般的人偶都让人欣赏面部,唯独女孩人偶把背后的美丽发结、盘出的美丽发型以及身后结成鼓形带子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同样,佛像在印度、东南亚、中国、韩国等地大都是不雕饰背面的浮雕,而在日本几乎全是整雕,看不到浮雕。

日本还有这样的说法,在武士社会中,人们认为不仅前方的180度内有敌人,就是身后也有危险,所以优秀的武士在背后也需要长眼睛,必须磨炼出让对方感觉到即使从背后悄悄下手也无济于事的本领。

日本人即使与人的背影相对,也仿佛与人面对面,面部能说话、能不停地传递出清晰的问候,而那用发卡把头发盘扎起来的背后姿态给人的感觉却是沉默、踌躇、暗斗。因此,“把后面装扮得像前面一样”的女孩人偶就是用沉默表现有声世界,用静态表现动感世界,用黑暗表现光明世界。

填塞意识:盒饭文化

犹如武士既有主刀又有缩小至插入腰间的匕首一样,日本人在生活中则是一般饭食、盒饭这两种类型都有。在日语中记载“盒饭(弁当)”二字来历的是江户时期的《柳亭记》,如果相信其中的解说,便可以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盒饭主义文化、是把食物压缩到饭盒里的一种文化。

197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仅车站盒饭就达1800多种,用被誉为车站盒饭“三神器”的煎鸡蛋糕、南瓜、鱼这三种东西为基本材料填装的普通盒饭为700种,其他1100多种特殊盒饭据说也非常流行。

盒饭之所以能形成一种缩小文化,首先在于装盒饭的盒子,因为它反映了一种缩小饭菜的意识,它能容纳下所有要带的饭菜,以便携带,且不占空间;还在于日本食物的形状,即压缩成“块”。同样以大米为主食的韩国没有出现盒饭文化,是因为食物的形状不同。比较一下与日本腌咸菜最相似的韩国泡菜,及同样用大萝卜做的日本式腌萝卜和韩国式辣萝卜,我们就会发现,日本咸菜是不带水分一块一块的,而韩国的泡菜、辣萝卜则是带点腌菜汁的。

无论就食物的形状,还是就对食物认识的意识结构而言,盒饭都不会在韩国诞生,只能来自日本,是为日本人专门设计的一种东西。

盒饭揭示的缩小意识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盒饭是把较多的饭菜压缩至一定空间,像旅行用具一样,因此这里的“缩小”就意味着“装填”。可见,在缩小意识中,“装填”是它的又一重要类型。

装填,即像盒饭那样在狭窄的空间里压缩许多东西,而且用质代替量,这种类型的“缩小”意识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却蕴藏着丰富的日本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日本人无论看到什么东西,都马上会采取行动:扇子,要把它折起来;散乱的东西,要填入套匣里;女孩人偶,要去掉手脚使它简单化,否则就不罢休。因此对日本人来说,不能装填的东西就是没意思的东西,即“无用的东西”。日本人的技术和力量似乎都来自“装填”。如日本人开发的以微型晶体管技术为主的家电产品;把收音机与盒式录音带搭配起来,制作出的收录机;将书压缩而致的袖珍图书等等。

装填不仅如前面已经列举的那样表现于物质方面,而且在精神方面也具有完全相同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与对违背村约而进不了村集体的人就实施断绝往来以示制裁一样,在日本的公司,无法“装”到公司里的人,则沦为 “窗边族”(指在公司里受歧视,坐在靠窗的位置,不被分配工作的人)。

浅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篇6

摘要:在针对日本的国民性格研究中,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比较强,主要表现在日本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等方面。本文从日本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出发,浅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原因、表现方式以及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希望有助于对日本文化理论的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

引言

在观看有关日本二战的影视作品时,我们难免會注意到这样的场面。很多日本人,更多的是日本军人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宁死不降。有的选择剖腹来效忠天皇,有的集体自杀来捍卫他们心中的尊严,更有甚者,驾驶自杀式的战斗机和交战一方同归于尽。连美国军事专家都感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即使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一落千丈,生产力水平整整倒退了数百年。可是,我们惊奇的发现,经过短短二十余年的发展,日本迎头赶上,一跃成为世界的经济强国。是什么力量让日本能迅速崛起,我们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很多日本文化的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日本的民族性格中,他们有着强烈的集团意识。通俗的来讲,日本人非常“抱团”。那么日本如此强烈的集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这种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本文经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一、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内涵

首先,什么是集团意识?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集团意识是一种内部比较趋向一致的心理素质,这种接近相同的心理倾向性的形成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集团的个体要经受相似的文化熏陶及价值观的引导。现在,集团意识的普遍性非常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强烈程度在全球都是比较高的。

例如,从日本的言语来领略一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日本“家”是日本员工对自己工作单位的称谓,他们视企业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把自己和企业绑定在一起,可以说是:企业兴,我荣;企业亡,我耻。在中国,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语,但是能把自己和企业视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在日本这样的员工大有人在。那么,是什么让日本企业的员工有如此高的忠诚度呢?通过溯本寻源,我们在日本的文化中找到了答案。

日本的儿童从小就进行了中国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内化于心,经过代代相传和历史岁月的沉淀,在日本的国民性格中已经变成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儒家中关于“忠”“孝”的传统文化,虽然时间已过近千年,这两个字让日本在市场的大潮中屹立不倒而且创造了很多商业的传奇和经济的神话。

二、日本人集团意识的起源

日本的集团意识在日本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初期。在那个时期,武士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分工开始萌芽而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加强。这种力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武士们开始自发的形成自己的集团,这个集团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有着自己的核心领导人。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管理,集团的核心领导人开始重视对武士的训练和要求,特别是从思想上和信仰上,对武士的训练达到了一个高度。这种训练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要求慢慢的演变成为对武士的个人精神和思想的影响和控制。在日本的封建社会的末期,由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武士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随着其影响的不断加强,武士们所遵守的以献身,忠于主人为基本内容的行为准则,渐渐的为更多人所接受,并且逐渐成为武士团体中具有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帮助拥有武士的地方封建主更好的进行地盘的抢夺和个人势力的增强,这种遵守武士的基本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也已经渐渐的约定俗成。后来,这种思想在日本的战国末年开始确立,其文字资料中也出现了它的名字:武士道。这也是日本人集团意识的起源。

三、日本人集团意识的表现

日本人集团意识中的忠诚和献身等思想内容和西方国家骑士中奉行的规章制度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他们在执行命令时,全力以赴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生命的安危,这种职业的精神让他们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团队之间的默契配合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日本的集团意识还有着自己的特色。

首先,日本人强调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个体是集体的一部分。群体在个体的价值天平上占有最大的比重,集体的地位是至高无上,无可撼动的。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要以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必要时要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来维护集体利益的完整性,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点让很多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甚至难以理解。

其次,日本人强调宗谱的延续和先祖的祭拜。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日本的国民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祭扫。这一方面是礼貌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他们集团意识中约定俗成的一环。作为,家族的一份子为家族争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家族祭拜过程中,家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强化,家族的使命感会激发日本人进一步的奋发向上,而且,日本对于祭祀有着比较严格的仪式和规范。这些仪式和规范会让祭祖的仪式更加庄重,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

最后,日本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序列,也就是上下级关系。在人人平等的社会,日本这个古老的民族依然沿袭中国古代所倡导的“三纲五常”这些在古代社会用来维持统治秩序的规范条文依然在日本得到继承和发扬。即使,在当今的社会,世界人权运动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女权主义运动在全世界的展开,日本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在这一点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序列传统。

所谓序列就是最简单的男女有别,上下有别,这种清晰分明的集团原则对于维护集团内部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一个家庭,家长是最高行政长官,还是在企业,老板是需要员工听从的领导,这些在日本的各个组织都有着严格的执行。这种序列,用现在管理学的理论来看,就是尊重前辈,尊重差异,尊重不同的劳动贡献之后价值不同而带来的待遇的不同。可以说具有很好的管理效果。日本人常常强调的行动要有“分寸”,表述了言谈举止须符合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的思维方式。同时,个体成员也要约束自己,以维护集团和自己在集团中的荣誉。所以,在自我与群体保持微妙而复杂的平衡方面起着杠杆作用的,不仅是“忠诚”意识,而且主要是“中和”意识,以和求存。

当然,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序列的尊重不是强迫性的,而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自发的对序列的尊重。这种尊重建立在个人和集团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对立或斗争,个体和团体是一体的关系。

四 日本集团意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日本,日本能够求同存异迅速发展,离不开集团意识在其中的思想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日本二战以后,国民经济亟待发展,百废待兴,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很多日本员工饿着肚子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这种奉献精神的背后,是日本集团意识中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把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绑定在一起的思想在鼓舞着他们。同样在日本集团中,各个企业也在努力打造家的氛围,领导视员工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在为他们提供正常福利待遇的同时,给他们尊重和爱的关怀,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集体的荣誉感,这些都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所倡导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结语

集团化意识与其说是日本人的精神食粮,不如说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这是一种巨大的信仰的力量。当然,从全面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一旦这种精神被人为的扭曲或者塑造将会带来非常大的破坏,日本在二战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和对集团化为主要内容的武士道精神的利用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但是,作为日本文化的研究者,我们会发现:日本人所具有的集团化意识,归根结底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只有把整个集团的利益价值观进行最高程度的统一,再加之岁月和历史的沉淀,集团化意识将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所以,培养集团化意识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需要重视的重要的历史课题。因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参考文献

[1] 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 [日]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上一篇:权利义务分配下一篇:统一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