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调研问卷

2024-11-06

人事调研问卷(精选9篇)

人事调研问卷 篇1

行政人事部工作服务调研问卷

各位同事、领导:

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行政人事部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作为公司业务核心支持部门,既承担着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培训、开发与管理工作,也承担着公司经营管理承上启下的管理支撑功能。既承载着每一位员工的信任与期望,也承担着公司管理的重托。

公司所有的员工、部门、领导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加规范、高效、专业、贴心的服务,借着这次老师的课后作业,由于涉及范围较广,本次我们以问卷形式收集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您的真实想法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谢谢!

┅┅┅┅┅┅┅┅┅┅┅┅┅┅┅┅┅┅┅┅┅┅┅┅┅┅┅┅┅┅┅┅┅┅┅┅┅┅┅

1、您对行政人事部的服务架构和服务职能了解吗?

□ 了解,能够准确知道找谁对接工作 √□ 不太了解,需要别人指引 □ 完全不了解

2、与行政人事部员工对接工作时,您的感受是:

√□ 整体服务态度不错,很少出现推卸现象 □ 少部分服务态度差,偶尔出现推卸现象

□ 大部分服务态度不够好,习惯性推卸

3、您认为行政人事部员工的工作效率:

√□ 整体工作效率高,快速响应 □ 还算满意,虽未第一时间处理,事后还是基本落实

□ 效率一般,尽管响应但未起到太大作用 □ 效率极低,时常不理睬或不回复

4、因工作需要,您与行政人事部员工协调时,您觉得:(以下可多选)√□ 沟通顺畅,对方能够很好的理解意图 □ 沟通一般,但对问题解决有一定作用 □ 沟通不畅通,对问题解决没有任何帮助 □ 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 □ 沟通人员水平需要提高

5、针对服务效率、服务态度以及服务质量三个维度评价,您认为:(填岗位代号即可)

(1)就岗位,代号:A、企划岗位 B、招聘劳动关系管理岗位 C、培训管理岗 D、行政事务岗 E、薪酬管理岗位 F、前台接待岗位 G、信息化岗位

服务效率:高的岗位_________D______ 需要提升的岗位______________ ②

服务态度:好的岗位_________F______ 需要提升的岗位______________ ③

服务质量:高的岗位_________A______ 需要提升的岗位______________(2)就职能模块,代号:A、企划 B、招培 C、绩效 D、薪酬 E、信息化

① 就三个维度行政人事部评价的高低,四大职能在您心目中排序是: ② 每项职能用1-5分的标准去评价,您的评分是:

企划:__________,招培:__________,绩效:__________,薪酬:__________,信息化:__________。③ 您认为哪项职能较弱:_____________________,需从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加强或改进。

6、您了解或熟悉公司发布的制度吗?:(可多选,且以下制度以附件形式附邮件中)

□ 完全不知道发布了哪些制度 □ 制度较健全、很规范,有章可循 □ 感觉现有制度流于形式、不适用 □ 制度发布缺乏宣讲或说明环节

□ 制度不够健全,缺少(可具体描述名称)方面的制度;

□ 制度管理还存在问题,具体表现 方面;

7、您认为行政人事部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人事调研问卷 篇2

(一)问题设计

基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在我国相对较为匮乏的现实状况,笔者将调研问题分为三大类,即:在短时间内引入公允价值,企业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内涵的认识是否充分;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二者的可靠性、相关性认识是否得当;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处理过程中应用是否广泛。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发放针对企业为京、津、冀三地国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问卷发放时间为2008年初,历时三个月,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三)被调查者状况

被调查者主要针对上述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被调查者的具体状况见表2。

(四)问卷数据处理方法

本问卷数据处理方法使用了SPSS和EXCEL软件,主要采用百分比统计、频数统计方法。

二、公允价值在企业应用情况的调研结果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企业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自新会计准则在我国开始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具体见表3。

从表3中可知,目前公允价值在企业应用范围非常小,只有3.43%的企业运用表内采用的方式,而且根据笔者进一步调查,这些企业大多只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与发达国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规模相差甚远。同时这也违背新会计准则追求会计信息高相关性的初衷。

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应用不足的情况,笔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影响公允价值广泛采用的原因主要还是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其中被调查者中有82.93%的财会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存在顾虑;其次增加信息成本也是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又一个原因;另外,对会计人员素质有更高要求和对企业业绩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应用。此外还有其他原因,但其中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操作上存在困难。

(二)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内涵的理解

接受新事物的关键,在于人们对其的理解程度,否则难谈接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同样遵循这个道理。从样本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内涵的理解程度的调研来看,98%的人都能准确选出关于公允价值定义基本要点,即交易是公平、自愿的,交易双方是熟悉情况的。这说明通过学习,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已经能准确把握。另外2%,不是不理解公允价值,只是个人理解上存在差异。

然而,通过进一步调研,发现在公允价值内涵的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见表5。

从表5可知,财务会计人员虽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能够准确表达,但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二者实质的区别还没有掌握。68.92%选择了可靠性和相关性上的区别,说明许多财务会计人员受传统概念影响较深,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比较弱,而相关性比较强,历史成本正好与之相反。

此外,对于公允价值是脱手价格还是入账价格的调查显示:对于资产的公允价值,59.71%的被调查者选择入账价格,而40.29%选择脱手价格;而对于负债的公允价值,89.50%的人选择脱手价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由于新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没有明确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是脱手价格还是入账价格,造成很多会计人员在这方面存在困惑。

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公允价值有用性评述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调查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对会计信息两大质量特征主导地位做了调研。其中:认为相关性重于可靠性的10人;认为可靠性重于相关性的79人;认为二者并重的27人;其他7人。具体见表6。结果表明,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特征的排序问题上更倾向于可靠性重于相关性。应当说,这一结果与我国现实国情是基本相符的,但其广泛争议的存在也是事实。笔者借助BP神经网络算法对造成这种争议的原因做了进一步分析。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

会计信息具有的两大质量特征就是相关性与可靠性。与可靠性相关的次级信息质量特征是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与相关性相关的次级信息质量特征是及时性、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即由这六个基本指标决定。根据上述评价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六个指标,可设计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表,见表7。

依据选定的评价指标设计调查表,根据问卷由财会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进行评价,从123份有效样本中随机抽取60份样本作为此次分析的数据来源。随机抽查得到的数据见表8。

将各指标分为四个评语等级,即很好、好、一般、差,最高分为1分,最低分为0分,根据经验分别以0.9、0.7、0.5作为分界线,将各指标评价分为四个区间,从而建立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标准。见表9。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没有历史数据可供参考,且若仅凭专家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为了使训练后的BP网络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标准为依据,在各个参数的各级标准范围内分别生成2个样本,共7个样本作为学习样本训练,即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标准中分别取各区间的边界值和中间值作为学习样本,因其结果是可以确定的,故期望输出也可确定出来,从而建立的BP网络训练样本具有代表性,见表10。

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中,输入层神经元个数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规定的指标个数确定,输入层神经元个数本质上反映公允价值有用性的各评价指标水平的因子个数,因而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评价模型确定的输入层神经元个数为6。评价模型的输出层神经元个数则由输出目标决定,模型期望输出为高、较高、一般和低,所以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为4。隐含层采用一层即可满足需要,同时经过多次模拟学习训练,发现本模型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25,训练次数为3000次,训练目标为0.0005,学习速率为0.005时比较合适。

将调查数据归一化处理后,使之成为0到1之间的数值,然后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采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评价,结果如表11所示。输出的结果每行取最大值,相对应的级别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等级。

从调查的60个样本的调查结果来看,结果属于“强”的有4人,占6.70%,属于“较强”的有2人,占3.30%,属于“一般”的有51人,占85%,属于“弱”的有3人,占5%。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一般有用的财会人员占多数。说明绝大多数财会人员对应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还是存在顾虑。然而从各指标平均值来看,如表12所示,人们对公允价值的如实反映性和可验证性都持怀疑态度,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反馈价值一般,而对中立性、及时性、预测价值都持肯定态度。可见会计界对公允价值之所以持谨慎态度症结就在公允价值的如实反映性和可验证性上。

参考文献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十乡镇问卷调研 篇3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问卷调查;实证研究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贵州进行调研,指出贵州的第一大事就是扶贫,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省里提出两大战略:大扶贫和大数据。在大扶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居住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我省的首要任务、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政府基层干部来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完成不了必定追责。

一、未搬迁户的现实心态(十乡镇随机抽样——386样品)

1.半数以上的未搬迁户能够正确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

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当地的未搬迁户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国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是什么?”58%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明白或很明白,这部份人对易地搬遷赞同,他们认为从山上搬进城镇,老人看病方便了,小孩上学方便了,生活方式也丰富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些人大多是有点文化(如初中以上毕业)的中年人和经常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属于农村里有点见识和头脑比较敏捷那部分人。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的依靠对象。

19%的搬迁户表示不明白或不清楚;这些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几乎一辈子就窝在山里,很少去县城或镇上。在他们看来,呆在山里穷是穷点,但祖祖辈辈都过下来了,只要勉强能过,有什么必要搬迁呢?他们认为,他们现在居住的老房子代表了他们的祖业,“发财离不开老屋基”,要进城脱贫,丢掉“老屋基”那怎么行呢?由此看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脱贫,也是让农民在精神上脱掉愚昧和无知。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要攻克的重点。

23%的人则认为易地搬迁是为了让他们进城镇生活,或者就是让他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顾虑重重,乡镇干部告诉他们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脱贫)是目的,进城镇只是一种手段;但对此说法他们不赞同,理由是:你能确定搬出去后我一定有个工作吗?我可是除了干农活什么都不会;要进城可以,把房子留下,不要“复垦”,进城后没有活路还可以回去。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争取的对象。只要反复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他们的顾虑可消。

2.生态恶劣,做庄稼只是活得了——但活不好

要搬迁的贫困户大都分散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在这种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做庄稼难以养活一家人。课题组在松烟镇大新村曾与一搬迁户恳谈,他说:他家一家5口人,有一老人有病,他本人也有胃病。他家只有三亩半坡地,有些地还夹在石头的缝隙里;在坡地上主要种包谷和洋芋,或者小麦油菜红薯等,家里喂两头猪和养几只鸡,房屋周边的土边地角种点蔬菜,农闲时也外出打点临时性短工,一年辛苦到头,全年一家人的人均收入扣出所交的医保社保外不超过2000元。他认为,从小生长在山里,家乡没什么不好,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传统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以每新增投入所取得的收获总比前一投入所取得的收获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勤奋劳作和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收获是很有限的。这就是做庄稼富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可以活得下去。贫困农户的收入来源不外几个方面:做庄稼,做蔬菜,做养殖,做果园,外出打工等。问卷显示搬迁户的收入分布是:78%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庄稼和兼做蔬菜和养殖;7%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搞养殖;4%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果园;11%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少数去了外省,多数在居住地周边的城镇打工,这种工是廉价的临时性短工,俗称“铲地皮”)。有些搬迁户,夫妻俩都到沿海打工,尽管收入不错,但考虑到家里老人无法照顾,小孩无人关心,于是又回到了家乡操旧业——做庄稼。还有一些搬迁户,由于户主身强力壮是个有效劳动力,且做庄稼也得法,本算不上贫困户,但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会成为贫困户:①有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②有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③老人和小孩都有病;④家里负担重(有老人且小孩也多)。

问卷显示主要致贫原因的分布情况是:13%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4%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17%的搬迁户家里负担重(上有二老且小孩也不少);5%的搬迁户家里缺乏有效劳动力(劳动者体弱多病);61%的搬迁户直接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做种植业产出低。

3.农村贫困户的识别方法——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

关于搬迁贫困户的识别方法,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但都符合一个公式:个人申报+全村民主选举+村委会调查(或工作组)+上级审核。在这个公式中,关键环节就是工作组或村委会的调查,因为是不是贫困户只有通过周密的调查来证明。这个调查程序就是所谓“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省内外总结出很多具体做法,如“四看法”;“五识别”;“四见五看”,“六优先五不录”;“十三有一档调出”等等。如何评价“建档立卡回头看”?问卷显示:29%的搬迁户认为有点道理;4%的搬迁户表示不清楚;46%的搬迁户认为基本合理。21%的搬迁户对“建档立卡回头看”不满意,这是因为各种“回头看”太多,群众不堪其扰。一些贫困户不满地质问:“你们天天喊我们开会,天天喊我们签协议,天天喊搬迁,搬到哪里?房子在哪里?我连影都没看到。”

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还不能做到“精准识别”的一步到位,所以各种“回头看”是必要的,每一次“回头看”都能或多或少剔出一些人,从而向“精准识别”逼近。管理学有一个法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而现在的识别方法正是这样。只要定的标准和调整机制合理,通过反复的“回头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但是每一次“回头看”必须是高效的,否则老百姓不满意。

4.彻底拔掉穷根子——“复垦”是必然

在调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复垦”。所谓“复垦”,是指搬迁户搬走后,政府把他们老屋拆掉,把宅基地变为耕地。绝大多数搬迁户希望搬迁后给他们留下老房子(土地是保留的,但房子要“复垦”),以便他们搬迁后无法谋生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居住地生活。政府规定“复垦”必须进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断了搬迁户的回头路。回头路是不能走的——贫困户所居住的大山中,山高坡陡,水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电、教、医等送不进去,如此世代被大山所困,世代因困而贫,所以就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就要离开大山。易地搬迁,就是要让贫困户离开大山搬到城镇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一揽子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动员贫困户搬迁,基层干部的工作辛苦而艰难,其办法就是反复采用一种“深度恳谈”的互动方式,一是入户针对个人的“深度恳谈”;二是“共商会”上的“深度恳谈”。在这种有效的方式下,即使非常的固执的人也会动摇。通过“深度恳谈”,大家一致认为“复垦”是必然的,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和山林可以流转给专业经营者(大户)经营,或者采取“三变”的形式交给专业者经营。所谓“三变”,即就是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针对搬迁,各种心态都有。问卷显示:7%的搬迁户嫌政府的补偿款低了点。36%的人担心搬迁后没有就业渠道,谋生困难;27%的人舍不得老房子;11%的人不想丢掉种植业和养殖业;19%的人既担心搬迁后无法谋生,又舍不得土地和房子。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让这一代贫困农户“逃离”贫困,更重要的是斩断代际贫困的链条,使他们子孙后代彻底告别小农困境而融入城市的富足与文明。对国家而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率提高、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因而能够拉动消费品生产和消化大量钢材、水泥等富余产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和和贫困农民的双赢。但只要有一方不想赢,那就谁也赢不了。

5.未搬迁户就业意愿有三类——重点在第一类

问卷显示,51%的人希望在搬迁后政府给自己直接安排一个工作,包括环卫、绿化、安保、交通协管、楼房保洁等工作。这部分人是搬迁户中的弱势群体,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低,所以没有就业竞争意识。18%的人希望政府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培训后自己去找工作。这部分人认为,政府对他们培训后,出去找工作,只要收入过得去,可以干点技术活,如汽修和电修或理发什么的都行;也可以不干技术活,如帮人打杂或直接去建造工地干泥工活等,总之,他们认为就业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后就业的路子要广得多。24%的人愿意自主谋生做点小生意,只是希望政府帮助租一下门面和摊位;5%的人想自己当老板,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创业,如帮助找项目,联系贷款,提供信息和各种创业服务等。2%的人很干脆,希望政府直接拿一笔钱给他们(当然不是搬迁款),以后就不麻烦政府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把搬迁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搬迁后将为别人或组织打工的人,这是搬迁户中的比较弱势的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3分之2左右;第二类:搬迁后想做点小生意的人,占搬迁户总数的4分之1左右;第三类:想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这是有路子的搬迁户,是搬迁户的强势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20之1左右。由此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搬迁户是政府帮助就业的重点。

6.尽管搬迁户需求多样化——也要服从政府的统筹和规划关于安置方式——58%的人愿意政府在某个地方修好安置房,自己直接搬进去;33%的人希望政府把补偿款发给他们,然后他们在政府圈定的区域内按政府提供的图纸自己动手修房子;9%的人很干脆,说政府多拿点钱给他们,他们住在哪里和住什么房子,政府可以一概不管。

关于搬迁到哪里——52%的人愿意搬迁到县城;28%的人愿意搬迁到镇里;11%的人愿意住在旅游区附近;9%的人无所谓。

关于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安置在一起——41%的人希望与同村或熟悉的人住在一个安置区;56%的人则无所谓;3%的人更愿意住在没有熟人或同村人的安置区。

关于对安置区的要求——14%的人主要希望购物方便;33%的人主要希望小孩上学方便;17%的人主要希望交通方便;36%的人则希望交通方便,购物方便,看病方便以及小孩上学方便。

关于安置房的样式——5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小高层步梯房;1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电梯房;4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平房。

关于对户型的要求——22%的人希望自己住的房间在户型的设计上要考虑喂猪养鸡方便(这部分人多是五十岁以上或基本没出去打过工的人);78%的人认为在户型的设计上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多是年轻人或出去打过工的人)。

关于安置区的文化生活——70%的人希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丰富;10%的人则认为不需要什么文化生活;20%的人则无所谓。

关于融入城镇——11%的人担心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里人合不来;34%的人愿意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看齐;55%的人则认为进城后,自己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没有必要比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由上统计看出,搬迁农户中一部分人的个人需要带有农民的特征,如想住平房,在住房里要有养鸡喂猪的设施,不需要社区的文化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不想融入城镇等,这种“农式需要”需要我们去引导改变,否则也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障碍。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农户的身子搬进城过小康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农户进城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要融入城市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二、已搬迁户现状(十乡镇随机抽样——108样品)

1.就业的分布现状

10%的搬迁户做店铺生意或其他生意(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政府促成的;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另外二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靠亲友帮忙开展起来的);29%的搬迁户在产业园区打工;13%的搬迁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19%的搬迁户在建筑工地上打工;17%的搬迁户在农旅一体化的田园打工;12%的搬迁户做各种临时性短工。

2.就业取得方式

6%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直接帮助找的;1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靠亲友帮忙找的;7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所提供的机会而获得的。

3.收入现状

5%的搬迁户认为与搬迁前相比差不多;2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55%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多;19%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太多。由此看出,绝大多数贫困农户搬迁后的人均收入已提升。

4.关于安置房的满意度

7%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不太满意;64%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基本满意,29%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很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安置房表示满意。

5.关于安置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

6%的搬迁户不满意;45%的搬迁户基本满意;49%的搬迁户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整体环境表示满意。

6.关于搬迁后小孩受教育的状况

2%的搬迁户不清楚;5%的搬迁户认为和过去差不多;1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24%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58%的搬迁户认为比过去好得太多。

7.关于安置区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68%搬迁户表示满意;32%已搬迁户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对社区的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值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一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没有开展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安置区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8.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

54%的已搬迁户认为搬迁后有很大的改变;31%的已搬迁户认为只有一点改变;15%搬迁户认为没有改变。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搬迁户的生活方式受到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9.关于对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入度

71%的搬迁户认为自己已基本融入城镇生活;21%的搬迁户表示还有一点距离;8%的搬迁户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少数已搬迁户虽然身子进城了,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仍停留在山区农民的层面上。

1.对基层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35%的搬迁户表示满意;42%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满意;23%的搬迁户表示不满意——原因多种多样,如一些搬迁户的补偿款没完全得到,一些搬迁户认为政府帮助就业不力,甚至有些搬迁户认为安置区的绿化不好等等。但大多数搬迁户是满意的。

调研提纲调查问卷 篇4

一.课题名称

江西个人股票投资者调查小组调研

二.背景

自上个世纪年代以来,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广大人居民收入的增加,投资股市越来越成为部分居民的理财方式选择。据江西证监局统计,截至年月底,江西证券经营机构开户数为万户,客户资产方面,截至年月底,辖区经营机构托管客户资产亿元。年,江西辖区证券交易金额累计亿元,是江西省年GDP(11583.80亿)的倍,江西省股票投资市场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

然而自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金融界乃至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带来阴影,欧债债务危机更是重创世界经济,中国股市作为世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重大影响,上证指数由年多点跌至目前的点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个人股票投资的投资策略与方法和风险规避措施至关重要。

三.目的

为了解江西省个人股票投资者在股票投资方面的详细状况,包括投资的基本理念、信息的获取渠道、风险的规避方法、投资组合的构建以及对市场走向的判断依据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合江西省个人股票投资者的投资之路,于是我们选取本项目,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项目成员通过计划分工,选取江西省内不同地区的个人股票投资者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对于获得的数据等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及管理学原理的相关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得出出适合个人股票投资者的最佳投资策略与方法。

经过对调研结果的研究判断投资者对市场的掌握程度并得出有关行为金融学的规律,从而找到合适的投资理念,控制风险而实现盈利,服务于广大投资者。

四.调研范围与对象

江西省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人股票投资者。从而得到全面而多方位的信息。调研的人数约为人,参与调查个人股票投资者分布于江西省各个地区。

五.课题设计与安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程安排设计方面,我们计划将课题调研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之下,项目成员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制定一份详细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计划书,括时间安排、人员工作分配、材料购置及费用预算等具体情况;在第二阶段,项目所有成员根据调研计划书,实施具体的调研任务;在第三阶段,结合指导老师的意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获取的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到合理的结论。

六.调研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设计一份合理的调查问卷,采用实地走访走访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用于了解个人股票投资者的相关信息,具体包括股民的股市投资动机、收入状况、投资理念、投资收益以及对待风险的态度等情况。

(二)观察访问法:项目成员实地走访一些随机选取的股民,通过与他们沟通交流

(三)文献资料法:在调研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将参照《江西省统

计年鉴》、《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相关资料

(四)专家、机构采访:项目成员将采访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证卷投资系知名教授、江西不同地区各个证卷营业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及证卷分析师、江西证监局领导,以了解江西省证卷行业的具体运行状况、股民的整体收益状况等相关信息。

基层网格调研问卷 篇5

请在所选答案方框内打对勾√

1、“五大员合一”(综治员、安监员、计生服务员、交通协管员、网格长)是否可行?

是■

否□

2、是否可以分配部分网格长职务给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低保人员(或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

是■

否□

3、网格长的选用采取哪种方式比较适宜?

公开推荐选举■

公开招聘考试□

4、网格长调整更换的周期

一年□

两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五年以上□

5、网格长对QQ群、微信等信息沟通平台的熟悉程度

经常使用□

很少使用■

从未用过□

6、信息平台录入工作人员配置是否不足?

是■

否□

7、乡镇平台对网格长上报事件的处置情况

大部分事件可在乡镇一级解决■

大部分事件需上报县级中心协助解决□

8、网格信息系统平台还有那些不足?(着重从搜集掌握信息、网格事件处置方面,简单写几条实际意见)

人员不足,没有专职人员,却有专职要求一日一排查,一月一汇总。

经费不足,没有专门经费,乡镇一级经费紧张。

人员素质不高,村一级网格长老龄化,年轻人工资太低又不愿意干。

9、为网格长配备网格工作志愿者队伍是否可行?简要说明理由。是■

否□

人员应由县一级统一招,统一管。

10、老百姓对网格长工作不熟悉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或老百姓不知道网格是什么的原因)?

村委、社区对网格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网格长的工作积极性不够■

网格长的个人信息透明度不够□

11、网格长的工作如何考核?

按上报处置事件数量□

组织群众打分考核■

12、你乡镇网格长平均受教育程度如何?

初中毕业□

高中毕业■

大专学历□

大学本科以上□

13、你乡镇的网格长,为了完成工作需要加班吗?

经常加班□

偶尔加班■

不需要加班□

14、为了实行网格化管理,政府开发了多个信息化平台,你觉得有必要对这些平台进行进一步整合吗?

完全没必要□

有必要□

无所谓□

十分必要■

15、在网格化管理中,发现的一些居民如空巢老人、问题少年、家庭暴力、刑满释放人员等需要帮助,网格长有能力帮助他们吗?

能力不足■

基本能够应付□

能力足够□

16.实行网格化管理,需要大量的群众、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协同力量,您认为有足够的力量配合吗?

非常缺乏□

比较缺乏■

基本够用□

人事调研问卷 篇6

关键词:人行为,建筑能耗模拟,问卷调查,分类

建筑中的人行为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建筑能耗,例如人员热扰、对设备的控制、空调的设定温度等等。而行为在不同的人之间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Al-Mumin等[1]调研了30个住宅中的人员和设备作息,并把这些作息作为模拟的输入。调研中发现人们在离开房间后室内照明依然开启,空调的设定温度为22℃。和默认的作息相比,这种实际的作息导致了21%的全年电耗差别。为定量研究由人行为带来的采暖能耗的不确定性,Clevenger和Haymaker[2]采用美国相关标准中的不同人员作息和设定值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即使在这些标准中采用的不同行为模式,其能耗差异也可能达到1500%。李兆坚等[3]实测了北京某住宅中的夏季空调能耗,发现由于空调使用时长的不同,各住户之间的空调能耗差异很大。

由于人行为对于建筑能耗的显著影响,为定量模拟人行为,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致力于人行为的建模。例如,Nicol和Humphrey[4]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了人员使用窗户、照明、采暖等行为随着室外温度变化的统计函数关系。Andersen等[5]测量了人员的开关窗行为,和室内室外环境,并在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人员开关窗的概率模型。Yasue等[6]调研了日本住户使用空调和窗户的行为,并提出采用sigmoid函数描述人员开关空调和窗户的概率。这些模型通常基于大量的调查和实测,并建立行为和外界环境参数(例如事件和房间温度)的函数关系。

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目前在人行为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获得典型的人行为模式和作息。Yu等[7]利用聚类分析这一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环境因素(例如气候)和人的行为模式,将人分为几个类别。该项研究在建筑模拟中引用聚类分析,用于在环境因素和人行为已知的情况下预测能耗水平。D'Oca和Hong[8]利用聚类分析,基于影响因素、开窗时长、窗户开关转换和最频繁的窗户开度,对16个办公室的开关窗行为进行了分类。另外,由关联规则方法得到了两种典型窗户使用作息。另外,也有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住宅中的采暖能耗[9]。

在建筑能耗标准制定等领域中,由于关注的人群更广,人行为多样性将比建立模型的案例测试更为显著。为在实际应用中考虑这种多样性,需要将人行为简化为一个平均或者若干典型模式及这些典型模式在人群之中的分布。现有的模型由于建立在少量人行为测试的基础上,难以说明建立模型的典型性。另一方面,这些模型中的待定参数通常需要经过长期测试,采用数据拟合的方式确定。由于需要长期的测试,当把这种方法扩展到更大的数量尺度上,在时间和经济上都是不允许的。而基于大数据获得典型行为在人行为模拟中引入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方法,提供了人行为模式分类的新视角。但是,这些基于实测数据的方法仍然受限于实测的案例。由于分类的结果基于特定的实测数据集,无法将得到的分类结果直接外推到其他建筑或其他人。

为获得典型人行为模式及分布,本文以住宅空调行为为研究对象,基于大规模问卷调研的结果,提出了一种对人行为模式进行分类,得到若干典型行为模式及分布的方法。这些典型行为及分布可用于需要典型人行为特征的工程应用问题的分析,例如可用于研究不同行为模式分布带来的能耗变化。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得能耗意义下的典型空调行为模式。能耗被用来作为区分行为模式的指标。能耗相近的不同行为模式可替代为一种典型的行为模式。人行为典型模式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问卷调查用于获得人员空调行为模式的大规模样本数据。问卷根据王闯[10]提出的人行为模型框架进行设计。该框架提出了基于动作的定量刻画人行为的模型。问卷用于确定人员开关空调、照明、窗户等的驱动因素,但是无法得到这些驱动因素和行为的定量关系。为了得到这种定量关系,需要测试环境参数并记录行为的发生确定模型中的待定参数。行为模式描述为会在什么条件下开关空调,例如“觉得热时开”或者“睡觉时开”。由于触发人行为动作的因素本身也具有多样性,在问卷中行为模式的多选较为常见。问卷调查获得的行为模式被输入到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11]中的人行为模块[12],用于模拟计算不同行为模式下的能耗。从最终模拟得到的能耗分布中,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若干典型的空调行为模式。

1.1 问卷调查

大规模的住宅空调行为问卷调研于2013年夏季在成都开展。成都位于中国夏热冬冷地区。每天的室外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如图2所示。

问卷调查包含若干人口统计问题,例如居住人数、教育水平和建筑的基本信息,以及描述人员在什么情况下会开关客厅和卧室中的空调的一系列选项。表1,2分别给出了客厅和卧室空调行为模式的选项。

该项调查由区调队在287个小区内进行。调研的小区在成都市区随机选取。总的有效问卷数为1426份,其中424份问卷回答了客厅开关空调模式的问题,568份问卷回答了卧室开关空调模式的问题。问卷中的选项允许多选,例如受访者可同时选择“[d]觉得热时开”和“[e]睡觉时开”。

1.2 空调行为模型

空调行为的模型已由王闯[10]和Ren等[13]给出。影响人员开关空调的因素被分为环境驱动和事件驱动。在不同的驱动因素下,开关空调的行为是否发生由和房间温度或者事件相关的概率表征。

例如模式“觉得热时开”认为是环境驱动的(和室内温度相关),可描述为:

u,k,l为模型中的待定参数,一般通过实测数据的拟合得到。

事件驱动的行为模式则表示为事件发生时行为是否发生的条件概率。例如,模式“进门时开”可描述为:

1.3 人行为模拟模块

目前已在DeST中实现了人行为模型和建筑热过程的耦合计算。人员位移、照明、空调和开关窗行为已经实现。建筑的建模过程在传统DeST界面中进行,而描述人行为的相关参数在另一个对话框中输入。建筑的属性参数保存在数据库中。人员位移和开关灯模块中,输出的是人员在室情况的作息、照明能耗,并同时得到人员和灯光每一时刻的产热量。由于人员位移和照明行为与建筑热过程计算没有强烈的耦合,在热计算之前首先计算了人员和照明作息,并将结果存储在SQLite数据库中,为DeST核心计算程序提供作息和产热量。由于和房间热过程存在耦合,空调和开关窗行为相比于人员作息和照明则更加复杂。在模块实现中采用了比传统热计算时间步长更短的5min或者10 min。每一个时间步长中,空调或开关窗行为和前一时刻的状态、前一时刻的环境参数和当前时刻发生的事件相关。模块可输出当前时刻空调和窗户的开关状态,并作为下一时刻行为房间热计算的输入(空调状态、房间换气次数等)。最终模块可输出设备的状态作息,以及空调或采暖的能耗。

1.4 调研结果

行为模式通过大规模问卷调研获得,而模型中的待定参数应由实测数据确定。但是在模型参数的确定上,现有的实测案例无法覆盖问卷中所有的行为模式。对于在实测中观测到的模式,应用Ren等[13]通过实测拟合得到的参数。而对于实测中未观测到的模式,基于模式的描述假设一个概率。接下来的模拟中只研究了客厅内的空调行为,卧室的空调行为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对问卷中开和关空调的组合数量进行了统计。各模式组合的比例如图3,4所示。

x轴中的标签对应于表1。将开空调模式和关空调模式将导致模式总数增加,但是由于开和关的模式可能存在关联,下面的每一个模拟案例中均同时考虑了开和关的模式。图5给出了受访者选择开关空调模式组合的统计数量。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约有25%的受访者表示热时开空调,冷时关空调。然而,也有大量的行为模式和房间温度无关,而是由事件驱动的。

在之前的实测研究中,得到了若干不同的开关空调模式下对应的概率曲线。例如,对于开空调模式“觉得热时开”,对应的概率曲线如前所示,模型对应参数u=27.7,l=15.87,k=2.22。对于关空调模“觉得冷时关”,对应的概率曲线与前述类似,其中t和u互换,模型参数为u=30.25,l=152.88,k=1.30。

1.5 模拟工况

在DeST中建立了三层的住宅模型,地点选择为成都。图6所示为建筑二层的平面图,由左右两户组成。

该建筑的围护结构设置为现行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限值[14]。

通常同一户中存在多人,而能耗模拟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行为模式下的能耗水平,表现人对空调的控制带来的影响,模拟假设一户中只有单人。这种简化处理可能低估人行为对能耗的影响,然而因为所有的案例模拟中均作此假设,各模式之间的相对水平仍具有比较的价值。人员位移的结果根据Wang等[15]的模型生成。人员设置为长时间停留在客厅和卧室,设置的时间比例分别为0.4和0.45。图7为3d中客厅和卧室的人员在室情况3d中客厅和卧室的人员在室情况。

模型中的照明控制作了一定的简化处理,在所有的模拟案例中均设置为模式“觉得暗时开,离开或者睡觉时关”,以消除不同照明作息带来的能耗和发热量影响。图8显示模拟得到的客厅3d中照明状态作息。

开关窗行为是另一个对室内环境和空调能耗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为因素,现有的研究中也提出了大量的模型用于描述人员的开关窗行为。如前所述,空调和开关窗行为与房间热计算强烈耦合。复杂多样的开关窗行为可能覆盖不同空调行为模式对能耗的影响。为突出空调行为对能耗的影响,与照明行为类似,在模拟案例中开关窗行为也统一简化为单一的模式:设置为窗户一直关闭。参考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房间的换气次数设置为1ACH。

以下的分析仅针对客厅,卧室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空调的设定温度为26℃,房间相对湿度设定为0.4和0.6之间。在建立了建筑模型以后,选择了适当的模型形式和参数对空调行为进行模拟,表3为客厅开空调模型和参数,表4为客厅关空调模型和参数。

模型中不同模式下的空调行为受不同影响因素驱动,而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可认为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在房间温度和人员进入房间的时刻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由于影响因素可视为独立,不同模式下开关空调行为的发生也可视为独立。设P(A)表示人在模式A下开空调的概率,P(B)表示人在模式B下开空调的概率,则同时具有模式A和模式B时的开空调概率可计算为:

若干事件驱动的模式,例如“进客厅时开”在测试案例中没有出现。由于缺乏定量的数据支持,目前基于这些描述假设了这些模式下的条件概率。在“进客厅时开”的情况下,存在较高的概率开空调,概率设置为0.9。由于客人来访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设置的概率为0.01。选项“[g]其他,请填写一”主要用于验证之前提供的选项是否能够覆盖绝大部分行为模式。调研中发现选择该项的受访者很少,因此在模拟中没有设置该选项的描述。模式“[b]离开客厅时关”和“[c]离开家时关”在现有的模型中未做区分,统一表达为“离开房间时关”。

在以上边界条件均确定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问卷得到的各行为模式下的能耗,并根据各行为模式下的能耗分类获得典型行为模式及分布。根据建筑节能标准,模拟时间段设为夏热冬冷地区的空调季,即6月15日到8月31日。模拟的时间步长为10 min,和实测的时间步长保持一致。

2 模拟结果分析

模拟结果包括人员在室情况、房间温度、空调开关状态和空调负荷等的作息,保存在一个.csv文件中。图9模式[d,c]下3d的模拟结果(模式详见表1)显示了在模式“[d]热时开,[c]离开房间时关”下3 d的模拟结果。可见,当房间温度较高时,空调被开启,调节房间温度为26℃;当人即将离开房间时,空调被关闭。

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列出的各种行为模式作模拟分析(未包括选择了[g]的模式),并按能耗增序排列,结果如图10各空调模式下的空调能耗及模式的数量比例所示。

从模拟结果可见,不同行为模式下的空调能耗存在巨大差别,在0到29.1 kWh/m2范围内变化。在空调一直开着从不关的模式中,空调能耗达到29.1 kWh/m2,而在觉得热时开离开家或觉得冷时关(模式[d,ce])的模式下,空调能耗为9.9 kWh/m2。

基于能耗的模拟结果,利用质心法聚类分析[16]分类得到了5个不同的能耗水平。在统一能耗水平中的不同模式可认为在能耗意义上较为接近。表5给出了这5个能耗水平及其组成。

从以上的能耗分布和5个能耗水平中,可提取出5种典型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一方面需要覆盖能耗的极端值,另一方面也要在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应具有表达简单的特点,便于应用。表5聚类分析得到的各能耗水平及其组成中的类1,只包含一种行为模式,即[a,b]。但是,关空调模式“[b]离开房间时关”和开空调模式“[a]从不开”是矛盾的,因此[a,b]修正为[a]。在以后的问卷调研中应包括“一直关着”这一选项。类2由3种行为模式组成,从[f,c]到[e,ce],从表达的简洁性上选择[f,c]。类3由25种行为模式组成,从[d,cdef]到[df,e],选择[d,e]为典型模式。类4由18种行为模式组成,从[c,cd]到[cd,e],选择[c,c]为典型模式。类5由8种行为模式组成,从[bcd,deb]到[bc,a],选择[b,a]为典型模式。

行为模式的分类结果见表6,这些典型行为模式可用于将来人行为模式影响下的建筑能耗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给出了一种从建筑能耗出发基于大规模问卷数据获得典型行为模式的新方法,然而这种方法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模型中的参数仍然需要通过实测确定,并且由于依赖于最终的能耗值,需要大量的模拟计算得到不同行为模式下的能耗。对于分析单一的行为如开关空调等,这种方法在时间上还是可行的。当考虑多行为时,存在行为之间组合爆炸的问题,再采用这种方法可能不太可行。另外,从模拟结果中获得几种典型模式的过程较为主观,缺乏标准的方法进行分类。

由于人行为通过随机模型进行表征,人的行为动作在模拟中具有不确定性。多次模拟得到的能耗可能不同,而是在某一范围内变动。问题在于经过几次的模拟才能消除这种随机性带来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不会过于偏离。为确定需要的模拟次数,选取了若干行为模式,进行100次模拟,每次模拟设置不同的随机种子数。图11给出了模式“[d]热时开,[c]离开时关”100次的模拟能耗值累计频率分布。x轴表示模拟得到的空调能耗,y轴表示单次模拟能耗落在对应x轴范围内的累计频率。不同模拟次数下的累计频率分布用来确定合适的模拟次数。

从图11可得,从模拟次数为100次开始,随着模拟次数变少,空调能耗的累计频率分布基本保持一致,直到模拟次数为10次时,分布开始出现较大偏移。为避免这种便宜同时付出较少的计算时间代价,前述研究中每个案例的模拟次数设为20次,并采用20次模拟得到的平均值作为该行为模式下的空调能耗。

4 结束语

基于2013年夏季在成都开展的大规模住宅空调行为问卷和实测,利用DeST及其中的人行为模块,对不同空调行为模式下的空调能耗进行了模拟,从模拟结果中分类得到了5种典型空调行为模式及分布。这5中典型行为模式包括:[a]从不开;[f]客人来时开,[c]离开房间时关;[d]热时开,[e]冷时关;[c]进门时开,[c]离开房间时关;[b]一直开着,[a]从不关。

调研问卷公司内部 篇7

各位同事:

大家好!2013年为了进一步提升东方飞扬品牌、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促进销售,公司决定加大品牌及产品的宣传力度,目前每月市场部会向媒体投放软文。为了投放的媒体更有针对性,能切实的帮助到大家,让客户通过媒体报道更了解飞扬,知道飞扬。在此,需要各位同事配合完成以下市场推广调研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真实行、有效性,还望各位同事能认真填写。感谢大家的参与与配合,答题后市场部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小礼品,略表心意,谢谢!

1、您的姓名:___________您所属事业部、分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的客户从哪些渠道知道的东方飞扬?___________(多选)

A、在百度搜索关键词进行查询B、从单位订阅的报刊、杂志广告中查询C、从网络媒体上查询

D、向朋友/同事/其他单位人员询问E、其他(请您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在跟客户谈判过程中,客户方参与谈判的人员由哪些人员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合作事宜的决策权掌握在哪些人员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您在跟客户谈判过程中,客户最关心的是东方飞扬哪方面问题?___________(多选)

A、公司规模B、公司资质C、售前及售后服务D、产品及技术质量E、公司知名度 F、公司在市场的占有率/份额G、曾服务过哪些大型企事业单位H、工作人员素质 I、诚信J、解决问题的能力K、其他(请您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的客户最常上哪些网站了解有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信息?___________(多选)

A、新浪B、搜狐C、网易D、腾讯E、人民网F、新华网G、中华网H、中国新闻网I、中国网J、凤凰网K、计世网L、赛迪网M、中国软件网 N、中国软件资讯网O、比特网P、IT168Q、IT专家R、中国雅虎

S、TECHWEBT、DONEWSU、千龙网V、速途网W、C114X、北方网 Y、飞象网Z、其他(请您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的客户最常从哪些报刊、杂志中了解有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信息?

请您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近期,您的客户有跟您反馈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微博、博客上看到过东方飞扬的新闻或广告吗?_________

A、有B、没有

如果有请问是在哪家媒体上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近期,您接到的新客户中有反馈说是看网络上或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东方飞扬的新闻或广告,所以致电询问合作事宜的吗?_________

A、有B、没有

如果有请问是在哪家媒体上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了市场推广工作更好的开展,请您列举一些您认为应该合作的媒体

问卷调研总结精选 篇8

安家庄村位于沂蒙山区北部,南靠群山,北临弥河,交通不便,长期闭塞,使当地有名的穷山村。自改革开放,个性是进入90年代山村有了变化,尤其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春,村里透过全民选举选出了自己的领导班子,他们也不负众望使山村在几年里便换新颜。

首先,利用村里山地多的特点搞了果树种植:山下葡萄,山腰苹果,山顶种山楂。又组织村里的女劳力搞起了桑蚕养殖,其成本低,见效快,很快就调动起了大家的用心性。桑树种植面积猛增,村党委的领导便专门到县里请来了桑蚕技术员指导大家科学养殖。同时与县茧站建立合同,做起了蚕种的养殖,为全县带给部分蚕种,这一次收入又增加不少。前年蚕茧不景气,丝绸出口下降,村党委便与县外贸联系,在山村建大棚搞肉鸡养殖,肉鸡产量增加,而需求不稳,党支部一班人发动群众透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了村的冷冻冷藏厂。自从冷藏厂建立后,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鸭、鱼、虾都有了养殖户。春党委与邻近村庄联合办起了“生猪养殖基地”计划年出生猪一万头;芦笋种植基地“芦笋是一种高营养蔬菜,充分利用其抗旱、喜光的特点在山坡上大面积种植。

新的村党委班子建立四年来,山村人均收入从原先不足500元到此刻的1500元,建立各式大棚150多间,果树种植200多亩。中秋共养蚕233张,其中蚕种213张。经调查分析:在山村脱贫种,党委的领导班子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有发展的眼光领导群众走先进的路子。针对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花卉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从起村党委便鼓励大家高大棚花卉。青州万红花卉市场建立后,村即便很快于之建立了产销关系这使得山村花卉生产走在了山区的前列.支书说时代在发展党员不能落后,这样才能领着大家向前走.

第三、调动群众的用心性。只要群众的用心性调动起来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党委一建立就实施了一整套礼貌户评定标准。每到年底就举办一次文民户颁奖大会,礼貌户发奖品、奖状可风光了。山村里迷信活动多,”拜神敬鬼"劳民伤财,村党委便组织起了村里的吕剧团,逢年过节就在村里唱上一台,这样一来,村里的风气也好了。闲着没事几个人聚一齐拉个二胡唱两句,自娱自乐,改变了山村迷信的风气。

人事调研问卷 篇9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人类发展生态系统

1 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成为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之一。基数庞大的农民工子女存在着学业失教、道德失范、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1]

共青团华南理工大学委员会开展以“关注农民工子女”为主题的大型专题调研活动,选取6到16岁的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两千余名在校生作为调研员。总计回收农村留守儿童问卷1196份,其中有效问卷1043份,有效率87.2%,回收随迁子女调查问卷10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73份,有效率84.8%。本次调查对象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内容涉及人口统计特征、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监护状况等子项。该调研文集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的批示回复。

2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创立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人组成的系统,而这一系统是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要素所组成。生态是系统中的有机体正在经历的或与个体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人与环境不可分割,分析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甚至宗教、文化、现行政策等各层面来找寻线索。

其中影响个体的社会环境分四个层面:最核心的是微系统,人和其他参与者在其中进行直接接触;第二层是中间系统,指的是个人关系网络;第三层是外观系统,指影响个人关系系统的环境因素。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指其他三个系统所处的更大的文化及亚文化环境。[2]每个人的发展都直接受到这四个系统的直接影响,这四个系统依与个体互动的频率及密切的程度有所区别,由小到大的四个系统层层相关,这四个层级的生态系统中是维持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且没有一个系统是全开或全闭的。[3,4,5]

3 数据及理论分析

3.1 宏观系统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下进一步衍生了进城务工子女问题。农民工子女是城市化冲突的映射,他们经受着城市化进程中生活方式、社会观念、人际关系变迁造成的心理冲突,同时他们的乡土意识开始淡薄,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更加明显。但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精神的归属和群体的接纳认同,仍遭受来自城市的排斥与歧视;他们也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在电视机、互联网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但又与城市里的同辈人有显著的群体差异;他们开始产生朴素的平等、独立的观念和觉醒的自我意识,渴望能够以有序的方式融入城市,可他们依旧是社会的一个边缘阶层。[9]这是一个介于城乡之间,身份因制度限制而具有不可抗拒性的群体。[6]

3.2 外观系统

3.2.1 政府政策实效不足

农民工最关注的问题中,子女教育问题以36%位居榜首,但超过77.7%的监护人不认可现有针对留守儿童政策的实效,51.4%的家长认为政府在进城务工子女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大,89.4%不清楚是否有针对农民工子女开展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

现有政策的绩效未被广泛认可,但农民工对完善政策、加大执行力度有着迫切需求:63%希望政府给予农民工子女考学政策倾斜以改变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现状,52.6%认为教育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当务之急,有51%希望政府能够以学费减免的方式鼓励子女读书,同时还有半数农民工希望政府通过法律保障农民在当地就业、发展乡镇企业、提供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形式,破解与子女分居城乡的问题。

3.2.2 社会力量作用薄弱

仅12.5%的留守儿童能经常受到社会组织的帮扶,多达54%从未受助,而低频率(每学期1-3次)的有33.5%。而几种常见的帮扶方式中,65.6%的被访者认可义务支教能够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49.6%选择经济援助,49.4%的留守儿童最希望得到学习方面的社会支持;作为对比项的随迁子女中有66.9%选择经济援助,其次是义务支教(45.2%)、家访慰问(43.1%)、心理咨询(34.4%)和培训班(25.8%),值得注意的是仅有10.0%随迁子女经常参加社会组织的集体活动,有40.0%的几乎没有参加社会组织的集体活动。总体而言目前社会组织对农民工子女的帮扶呈现针对性、覆盖性、系统性、持续性不强的特点。

3.3 中观系统

3.3.1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

(1)内容特征社会支持系统的内容特征是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考察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具有能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实物需要、信息需要、共同活动的功能。是否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指导,给予情感安慰等。[7]

物质需求方面,超过89.6%的家庭能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但精神需求方面出现父母的功能性失位。在学习方面的需求,留守儿童更多依靠老师同学的支援,很少依赖于父母。负效应方面,过半留守儿童遭受过人身伤害或欺凌,有12%寻机报复,另有17.1%选择忍气吞声。

(2)结构特征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特征是指通过对比农民工子女与各支持系统的交往频率、范围和持续时间,揭示各种不同的支持系统在儿童社会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和重要性。

在同伴交往中,60.6%的留守儿童最在意的是与同龄人在成绩上的比较,而消极影响方面,留守儿童群体中有打架、偷等行为的占了35.4%,在家教缺失下,留守儿童的行为更多是出于自觉,同伴的影响;而在村社与城市的群落交互过程中,留守儿童多间接通过父母或书籍感知城市,仅37.7%的孩子向往城市,在其中多达76.1%选择以考学的方式实现,另有30.1%对此表示无概念。

3.3.2

随迁子女的“镜中我”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8]对于随迁子女的研究,基于身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生活场景和人际关系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经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的重塑和自我认知的调整定位。

(1)对生活水平的认知与感受

绝大部分的农民工的年收入低于一万元,至少65%的随迁子女不能享受到公办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设备,在此现实基础上,49.2%的孩子认为进城后生活的幸福感下降。

随迁子女在迁徙后产生了多种心里不适感:39.1%来自于人际交往,36.7%来自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24.2%因不适应新环境成绩下降,社交上的恐慌和障碍是很多随迁子女在进城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内所经历的心理不适的突出表现。总体而言,进城务工子女的同伴接纳感偏低,孤独感更高,存在着被边缘化的社交恐惧,渴望被平等接受的现状。而自我悦纳度低主要源自与城里孩子的对比,其中25%自卑在吃穿、智力、家境、际遇方面不如人,另有相同比例孩子觉得自己与城里孩子没有共同话题。

挫折危机应对方面,33.2%的孩子首选向父母交流倾诉以寻求安慰支持,25.0%独立解决,仅有16.8%从同伴处寻求解决,10.3%向老师求助。反映出随迁子女薄弱的朋辈互动关系,这又影响了他们的危机处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2)城市融入度“农二代”的城市融入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迁子女在生活群落发生改变后,44.5%认为进城最大的收获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21.3%选择教育条件的改善,20.4%选择能与亲人团聚,身为曾经的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的价值判断构成了两类人的显著对比。

相较于留守儿童的37.7%,58.1%的随迁子女希望未来成为城市的一员,另有28.5%尚未明确,仅13.4%不愿继续在城市生活。这说明在直接与城市文明接触后,农民工子女正在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农业文化认同,向以新型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新型交往方式为纽带的现代文化认同进行转变。

虽然在身份标识和社会地位的认知上,80.1%不排斥自身农民工子女的身份,但这一身份特征受主客观的限制,利用文教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有限,也未能充分享有城市带来的便利,以及作为一名公民所应享受的文化权利。54.8%的被调查者从未去过诸如音乐厅、博物馆、少年宫这类社会公益类文化场所,他们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也偏低,由于与社会交流互动少,不利于塑造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责任感。

3.4 微观系统

3.4.1 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和父母缺乏交流是最显著的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期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但74.1%的父母最短每半年回家一次,有11.8%的孩子很少和父母联系。空间上,亲子间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远距离的通过电话等介质的交流;时间上,亲子间的沟通变得不确定与间断性,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弱化缺失,会直接影响儿童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在监护方面,56.55%的父母在孩子学龄前外出打工,超过76.8%的儿童被隔代亲属照顾,委托监护人呈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的特点,不少儿童带有寄居的自卑心理,总体成长环境较不利。

大部分随迁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心怀歉疚,以补偿的心态对孩子有求必应,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38.3%的父母对孩子采取冷漠、暴力的态度,调查结果呈显著的两级分化,亲子间交流匮乏,也缺乏正确的感情表达,这些都造成亲子关系的扭曲。在对父母的改进期望上,有33.3%的随迁子女最希望父母采用更加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52.3%希望父母提高文化与素质,这些孩子已开始接受城市的文明礼教和社会公约,仅10.9%不满与父母的挣钱能力。

3.4.2 家庭教育

当父母离开时34%的留守儿童表示“遇到困难很无助”,其他负面情绪包括“跟父母很陌生”、“很失落”和“被遗弃”。从“倾诉的对象”和“交流的内容”两方面,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联络匮乏,沟通单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是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这也导致了感情的淡漠和教育形式与目的的单一。

对于随迁子女而言,父母可以进行感情陪护和言传身教,但40.2%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内容集中于学习,在人格教育和情感、心灵沟通方面仍欠缺。父母进行理想、价值观的教育时,39.6%的家长把身边学习成绩好的同龄人当做榜样,24.9%选择成功的老板,与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较为符合。

4 结论与启示

4.1 以系统的方法分析农民工子女问题

农民工子女是城市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不仅要面临自身角色转化,也要面临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冲击,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与朋辈在社会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和由其带来的边缘化效应。要解决进城务工子女的问题,需要充分认识社会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统筹协调各个系统,厘清单个因素的作用,着力于影响的相互传导和参与主体的互动作用,而不应孤立地讨论其中的个别因素。

4.2 重视微观层面要素的作用

调查中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倾向四项指标两类农民工子女做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随迁子女总体心理状况远优于留守,并且四项指标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都低于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来说,农民工子女生存的微观环境对其能否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因素。

既往对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关注多是集中在宏观层面,促使政策改进和落实。但该理论认为,若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若在家庭中处于被溺爱的地位,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因此通过对家庭这个最小也是最直接的支持系统模式探讨,通过增强家庭的功能,改善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度,打破影响在微观与中观系统间的负面作用。[9]

4.3 着力在“生态衔接”处开展工作

个体所经历的角色或场所上的转换称为“生态转衔”,强调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场所之间的相互关系。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融入是综合性社会问题,涉及家庭结构的变更、生存环境更迭、人生历程转变、个人心理调适、学校资源配合等。在此过程中若不同场所间有多个主体同时直接参与相关场所,则这样的连接称为“多重连接”;反之如果场所间的连接是单一的、间接的或是没有连接,这样的连接情形则称为“微弱的连接”,将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需要综合从亲子关系、朋辈关系、家校联动、社区参与、志愿帮扶等方面入手,通过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帮助他们和谐地融入社会。[10]

参考文献

[1]谢樱.共青团“关爱行动”惠及全国150万农民工子女[N].新华社,2010,09,14.

[2]阿什福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9.

[3]颜洁,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1997,(04).

[4]王筱云.以生态学观点看外籍配偶家庭子女教养问题[J].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2005,11,(50).

[5]Bronfenbrenner,U(.1992).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M].In R.Vasta(ed).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

[6]车晓蕙,黄浩苑,吴俊,潘旭.一亿新生代农民工深度撞击“城市化中国”[J].半月谈,2010,(04).

[7]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02).

[8]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2).

上一篇:五查摆五强化发言稿材料下一篇: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