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通用8篇)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 篇1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与试点项目》
简
报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
2007年9月总第11期
谈谈环境经济新政策
潘 岳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今年,“环境”已是无可争议的关键词。
有人说,环境污染是任何一个致力于现代化的国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有人说,环境保护是一个后现代的命题,即富裕国度富裕民众“吃饱了”以后提出的更高需求。我本来也同意。但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学西方那种“吃法”,中国还没“吃饱”就要提前为生态环境付账。因为中国的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走不成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因为那些发达国家早已制订好了有利于他们的各项国际规则,使中国的污染成本不能像他们当初那样转移出去,只能自己硬扛;因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更非帝国主义,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人民,也要对世界人民负责。我们只能在人均3000美元时提前解决环境问题。况且,解决环境问题也为中国各项变革提供了试验田。因为环境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这个时代中所遇到的绝大部分信息,是一个大转型社会的缩影。
一、什么是环境经济政策
一个大国发展需要有个魂,科学发展观就是魂;有了魂就需要有个方向,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方向就需要有行动机制去完成,这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现行体制进行的变革;为完成这一变革,就需要一套新政策。
环保总局四年来搞了四次环评执法,靠的全是行政手段。这些手段是现有法规制度框架内的最大创新,虽然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长期效果却十分有限。
30年来中国的改革历程,从某种角度看是一个从中央向地方“放权让责”的利益调整过程。通过向地方分权进而促进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改革模式,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目前传统财税制度下,地方政府的税收主要靠GDP,“短期行为的决策导向”必然决定他们力争“任期内效益最大化”。他们有两种选择,要么自主创新“开源节流”,要么依赖资源“杀鸡取卵”。而后者显然费时少、见效快。其结局必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除了环境指标的考核问责制度未到位外,从经济上讲,还缺乏一套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长期有效配臵环境资源的机制。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历史 2 性转变”,即“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必要的行政办法”指得便是“区域限批”这类手段,而经济手段则指的是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什么是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它以内化环境行为的外部性为原则,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环境经济政策包括: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如排污收费;用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政策,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如生态补偿和区域公平。根据政策类型分,环境经济政策又包括:市场创建手段,如排污交易;环境税费政策,如环境税、排污收费、使用者付费;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财政激励手段,如对环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给予财政补贴;当然还有以生态补偿为目的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等等。
由于我国至今仍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世界上还没哪个发达国家是拖着如此巨大的农村人口进入现代化的;由于农村愈加 3 严重的环境问题至今仍被轻视,制订环境经济政策时还应据此国情分别研究。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经济政策对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施至关重要。
二、环境经济政策在国外的实践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建立和实施一套全方位、多领域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的目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达国家就积极应用环境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发展,取得了成功。1972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在以后的20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对市场机制和财税政策进行了基于环境考虑的一系列改革。
目前,世界各国总结出来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基于两类理论:第一类是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观点,即“科斯手段”。认为环境问题说到底还是市场产权界定不清,因此要明晰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开发权。应建立环境产权市场,例如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与排放配额等。第二类是基于福利经济学观点,即“庇古手段”。认为通过征收税费的办法就可以把环境代价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迫使企业治理污染。其中有税收制度,包括污染税、产品税、进出口税、税率差、资源税、免税;收费制度,包 4 括排污费、使用者费、资源环境补偿费。还因此衍生出其他一些手段,如罚款手段,包括违法罚款、违约罚款;如金融手段,包括差别利率、软贷款、环境基金;如财政手段,包括财政拨款、转移支付;如资金赔偿手段,包括法律责任赔偿、资源环境损害责任赔偿、环境责任保险;如证券与押金制度,包括环境行为证券、押金、股票。看上去“招”不少,实则国际上真正成功的只有环境税收、环境收费、超标罚款、绿色金融、财政补偿与排污权交易。
在环境税收方面,北欧国家走在最前面。丹麦是欧盟第一个真正进行生态税收改革的国家。自1993年以来丹麦环境税制形成了以能源税为核心,包括水、垃圾、废水、二氧化碳和尼龙袋等16种带有环境目的的税收。荷兰的环境税收制度种类更多,是世界上最早开征垃圾税的国家。在荷兰,环境税收还专门用于筹集环保资金,其收入现已占该国税收收入的14%。美国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税制体系,联邦和州两级政府都开征了不同类别的环境税,税种涉及能源、日常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各个方面。综合来看,各国的环境经济政策都具有几个共性:
其一,普遍体现为一种政府对经济间接的宏观调控。通过确定和改变市场游戏规则来影响污染者的经济利益,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让污染者也来承担改善环境的责任。
其二,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利用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不得不自愿减少污染的目的,而不是事后。
其三,政府部门间在环境问题上的政策协调越来越紧密,都倾向一种混合的管理制度。随着环境政策纳入到能源、交通、工业、农业部门的政策中,环境政策与部门宏观发展政策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客观上把经济手段与行政监管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其四,逐步从“秋后算账”向“全程监控”转变。这种转变使得某些类型的经济手段,如产品收费、注册管理费、清洁技术开发的补贴和押金制度等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使我们比发达国家更迫切需要出台环境经济政策。况且,发达国家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成功经验已摆在那里。而我国目前环境经济手段很少,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政策体系。原因之一是没算好两笔账。一笔是照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发展下去,也就是不实行环境经济新政策,我们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还将付出多少环境资源代价?第二笔是实行了环境经济新政策后,我们的GDP增长速度要下降多少?政策实施和增长模式转型成本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否承受得起?算不清这两笔账,决策起来就少了些科学依据。两赢的道路变成了两难的选择。好在环境恶化的形势即便不用数字,只凭眼睛也能看到。形势不允许我们在“万事俱备” 6 下再去实施那些理想的环境经济政策,只能边算帐、边研究、边试点、边总结,联合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框架。
三、先建立哪些环境经济政策 1.绿色税收
环境税(绿色税)已被西方广泛采用。如果宽泛理解,环境税包括专项环境税、与环境相关的资源能源税和税收优惠,以及消除不利于环保的补贴政策和收费政策。严格来讲,环境税主要是指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
通常做法仍是“激励”与“惩罚”两类。一方面对于环境友好行为给予“胡萝卜”,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如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减免以及加速折旧等;另一方面针对环境不友好行为挥舞“大棒”,建立以污染排放量为依据的直接污染税,以间接污染为依据的产品环境税,以及针对水、气、固废等各种污染物为对象的环境税。
我们如果引进环境税,就可以实现税收增加、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的“三赢”目标。实行环境税,环境经济政策等于成功了三分之一。但鉴于环境税收涉及面大,认识不一,还需一步步来。
第一步,清除那些不利于环保的相关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取消或降低这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7 环保总局最近刚向财政部门提供了第一批“两高一资”化工产品的“黑名单”。
第二步,研究融入型环境税改革方案。比如,我们应重点研究适合征收进出口关税、降低或者取消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名录,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和资源税改革建议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择机出台燃油税。
第三步,研究独立型的环境税方案。环保总局正在研究对产生重污染的产品征收环境污染税的问题。即为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技术升级换代,也为了有效降低重污染产业和产品的比重,必须向重污染企业或产品征收环境污染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开征污染排放税与一般环境税,条件成熟时还可设计不同的碳税政策。
2.环境收费
研究新的,保留老的。对那些传统的环境收费政策仍应继续(执行)。国际经验表明,(当)污染者上缴给政府去治理的费用高于自己治理的费用时,污染者才会真正感到压力。而如今,中国的排污收费水平过低,不但不能对污染者产生压力,有时反会起到鼓励排污的副作用。
为此,我们要主动联合有关部门,运用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节能减排。一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包括水、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供热、土地等价格;二是落实污染者收费的政策,包括完善排污收费政策、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促进电厂脱硫、8 推进垃圾处理收费;三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包括鼓励资源再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垃圾焚烧、生产使用再生水、抑制过度包装等等。
3.绿色资本市场
构建绿色资本市场可能是当前全国环保工作的一个突破口,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两高”企业资金扩张冲动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通过直接或间接“斩断”污染企业资金链条,等于对它们开征了间接污染税。
企业融资的途径:一是间接融资,指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二是直接融资,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
对间接融资渠道,我们推行“绿色贷款”或“绿色政策性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低利率;而对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简单说,一方面,环保部门应积极为银行部门提供相关项目的环境信息,如提供拟查处的环境违法企业与项目的名单。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配合环保部门,引导各级金融机构按照环境经济政策要求,对国家禁止、淘汰、限制、鼓励等不同类型企业的授信区别对待。尤其要对没有经过环评审批的项目不要提供新增信贷,避免出现新的呆坏账。前不久,环保总局与银监会、央行共同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意见》,这应成为绿色信贷的基础文件。
与间接融资渠道相比,我们在直接融资渠道上的“招”应更 9 硬。企业发行股票、债券,都要通过证监部门这道关。我们要联合证监会等部门,研究一套针对“两高”企业的,包括资本市场初始准入限制、后续资金限制和惩罚性退市等内容的审核监管制度。凡没有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环保设施不配套、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环境事故多、环境影响风险大的企业,要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环节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考虑以“一票否决制”截断其资金链条;而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上市融资应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4.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政策是我最关注的领域之一。这项政策不仅是环境与经济的需要,更是政治与战略的需要。它是以改善或恢复生态功能为目的,以调整保护或破坏环境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为对象,具有经济激励作用的一种制度。
所有地区和所有人发展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假如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对整个区域或流域有重大影响,一旦被破坏将会损害其他地区的利益,毫无疑问,这个区域将被限制或禁止开发,但不能因此剥夺这个地区发展的权利,更不能让他独自承担环境的代价。因此就需要相关各方对放弃发展机会的该区域予以经济补偿,如对核心生态区域给予保护性投入,实施机会性补偿政策。同时,还要对受益地区推行使用者付费与破坏性赔偿制度,谁使用谁买单,谁破坏谁赔偿,谁也不能随意无偿享受环境资源,所有受益者都应共同分担环境成本。目前,发达国家大都采用了生 10 态补偿政策,成效显著。
在我国现行的几类政策初具生态补偿萌芽。第一类在政策设计上明确含有生态补偿的性质,如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水土保持收费政策、“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等。第二类可以作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很好平台,但未被充分利用好,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政策。第三类看似属资源补偿性的,实际上会产生生态补偿效果,如耕地占用补偿政策。第四类是政策设计上没有生态补偿性质,但实际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今后将发挥更大作用的,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扶贫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生态建设工程政策。有专家认为,生态补偿在经济学上很难严格定义,通常只能被称作环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总体上看,我国现行补偿政策具有明显的部门色彩,没有统一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规划。很多良好的政策设计,都莫名其妙地陷入分割体制中的部门利益“进一步协调”之中。今后生态补偿政策的构建,应首先集中在水源地保护方面。选择典型流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补偿、流域跨界污染控制补偿、跨流域及流域上下游水资源优化利用补偿、流域生态环境效益共建共享等试点,为建立宏观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创造条件。
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两高”产业对环保产业进行以财政转移支付手段为主的生态补偿政策,一旦(研究可删)实施 11 成功,将为中国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主体功能区划与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进一步实现,(将)为建立全球环境公平补偿原则奠定基础。
5.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力量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臵的一种环境经济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就尝试将排污权交易应用于大气及河流污染源的管理。其经验在全球具有代表性。
从国外实践看,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首先是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某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状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一个排污总量。然后建立起排污权交易市场,具体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由政府以招标、拍卖、定价出售、无偿划拨等形式将排污权发放到排污者手中;第二步是排污者之间的交易,他们根据自身治污成本、排污需要以及排污权市场价格等因素,在市场上买卖排污权,这是实现排污权优化配臵的关键环节。余下的,政府部门须做好对参与排污权交易企业的监测和执法,同时规范好交易秩序。
排污权交易最大的好处就是既能降低污染控制的总成本,又能调动污染者治污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如果我国2010年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1000万吨,那我们就可根据发电排放绩效方法把这1000万吨控制指标通过无偿或者有偿分配、拍卖等形式分配给火电厂。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不 12 变的前提下,火电厂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治污成本、排污权交易市场价格比较,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买卖排污权。只要不同企业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费用存在差异,市场交易的机会就存在。那些治污成本低的企业,就愿意通过加大治污力度、卖出多余份额排污权来获益;那些治污成本高的企业,就有动力去市场购买排污权来节约成本。(只要)市场上排污权越少,价格就越贵,企业治污的动力就越大。当企业发现他们在提高治污水平、改进治污技术方面有利可图时,就会由一个消极的污染者转变为积极的污染治理者。而我们环保部门可以通过逐年压缩发放的二氧化硫排污权份额来达到“减排”目标。此外,排污权交易政策还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如一些环保组织就可以用筹集来的资金买下若干份额排污权使其不进入市场交易,就等于为全国二氧化硫减排作了贡献。
然而,理论的完美并不意味着现实的完美。排污权交易政策要在中国推行,还可能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例如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利益分配,我们如何保证政府初始分配的公平,如何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多占多要?在中国重化工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即使企业有了多余的排污权,恐怕他们也不会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干脆自己再上点项目把多余的份额用足,这样收益也许更大。还有我们缺乏全国垂直统一的监测网络,不可能对全国参与排污权交易的企业实施全天候的监督,也就不可能以真实数据为基础进行真正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往往为了当地GDP与其他利益,会允 13 许一个只有1000吨二氧化硫排污权的企业排放2000吨,然后再报给你数据说只排了900吨。在各自为政的环境监测体制下,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所以,排污权交易政策还需要根据国情进一步研究和试点。
6.绿色贸易
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第三,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和世界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国家开始普遍设立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进行挤压的形势下,我国的贸易政策应做出相应调整。
要改变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环保的利益关系。这首先得看好两道门。一个是出口。应严格限制能源产品、低附加值矿产品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出口,并对此开征环境补偿费,逐步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必要时开征出口关税。另一个是进口。应强化废物进口监管,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低环境污染的废旧钢铁和废旧有色金属进口;征收大排气量汽车进口的环境税费;积极推进国内的绿色标识认证。此外,我们一方面需构建防范环境风险法律法规体系,例如应加快制定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法、生物安全法、危险化学品防治法、臭氧层保护条例、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并发布外来入侵物种的黑名单;另一方面需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制,例如实施国际通用的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机制,保护好我国的遗传资源;再一方面还需 14 加强各部门联合执法,对走私野生动植物、木材与木制品、废旧物资、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如果条件成熟,还应开展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实现贸易和环境利益的高度统一。为此,环保总局愿主动配合商务部、财政部的工作。
7.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又叫生态保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环境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手段。其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具代表性,就是由保险公司对污染受害者进行赔偿。
我们可以设想,一家企业突然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巨大的赔偿和污染治理费用面前,这家企业将被迫破产,受害者得不到及时的补偿救济,造成的环境破坏只能由政府花巨资来治理。受害者个人、企业、政府三方都将承受巨大损失。但如果企业参加了环境保险,一旦事故发生,由保险公司给被害者提供赔偿,企业避免了破产,政府又减轻了财政负担,这符合三方的共同利益。但这并不意味反正有保险公司兜着,企业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污染。因为环境保险的收费与企业污染程度成正比,如果企业发生污染事故的风险极大,那么高昂的保费会压得企业不堪重负。保险公司还会雇佣专家,对被保险人的环境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这种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将迫使企业降低污染程度。谁向保险公司提供企业的“污染程度”材料?当然是环保部门。这便是绿色保险。如今,环境生态保险已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近期我们已与保监会建立合作机制,准备在有条件的地区和 15 环境危险程度高、社会影响大的行业,联合开展试点。同时共同推进环境风险责任的强制保险立法。
以上粗略介绍的七项政策,在国内外学术界、各相关部门都已经反复探讨过,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我国政策实践中却迟迟没有推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之间的权能和利益调整。当理论的前瞻性与分割管理体制下的利益格局发生冲突时,环境经济政策就难免“知易行难”。因此,我现在谈环境经济政策,不只是要作一个理论研究,更是想呼吁各部门建立节能减排新政策的联合研究机制。
仅仅因为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利益,而使有利于更大公共利益的政策实施受到阻碍,这种事并不少见。政策没有推行虽令人遗憾,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深层原因。在此表个态,任何一个宏观经济部门愿意来主导推行环境经济政策,我们都会大力配合,甘做配角。如果别的部门不积极“出头”,那么我们希望有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整合各方力量推行此事。只要能办成事,我们无所谓部门的“权和利”。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的国际形象不能等,国家的政治稳定不能等,社会和谐不能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等,人民的生命健康不能等。
从环保总局与各宏观经济部门合作情况看,一年内出台若干项政策,两年内完成主要政策试点,四年内初步形成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可以预期的。一旦推行环境经济政策,不仅对中国环保事业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推进行政体 16 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将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标志。
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责任的企业;以绿色为导向的社会是成熟的公民社会,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参与的公民;以绿色为导向的政府是成熟的执政主体,将培育造就担当绿色执政的官员。以绿色为导向的市场、社会和政府,将构成绿色责任、绿色参与、绿色执政的有机主体,将构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合力。“绿色中国”有望实现。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农业,财政支持力度,措施
一、引言
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城市“迁移”, 致使农村的人口急剧减少 (并且大多是老人和儿童) , 极大的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如:我国财政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针对目前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与改进措施, 如:加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等, 促使我国农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加强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的重要性
1.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发展。农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因此农业也成为我国的基础性行业。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 农业具有人力投入大, 利益较低, 利益驱动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人们没有兴趣、甚至不敢投资农业, 如此容易造成农业中的资金、人力、技术以及土地等向其他高收益的产业转移, 进而导致农业萎缩。某一产业的萎缩必定会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从事该产业, 如此恶性循环, 终会导致农业逐渐消失。此外, 农业的投入和收益之间具有较大的时间差, 这使得农业只凭借产业内部资金来进行运转是几乎无法实现的, 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农业内部的运转时需要借助于外部力量的, 这种外部力量就是政府的财政对农业的支持。
2.相较于其他产业而言, 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且收入的多少常常是起伏不定的, 所以, 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应该是弱势群体, 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近些年来, 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 但是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项目的投入, 使农村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数较大, 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的缺乏,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使得我国农民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 近几十年内,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下降, 购买能力不断下滑;这说明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3.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的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 在与其他产业的相互作用下, 再加上农业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使得我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其“生死存亡”关系到了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以及相关的产业。实际上, 我国对于农产品的供销体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农产品供大于求时, 政府部门虽然会对农产品进行收购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但是这种保护缺乏全面性, 使得大量的农产品被相关部门垄断, 进行低价购买;在农产品供小于求的时候, 政府部门则会采取统一购买、统一销售的方式将农产品转移到其他产业, 如此则无法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农民的收入也得不到提高。
三、我国农业财政现存问题
(一) 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财政投入增长率较低
据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 我国最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平均比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 期间出现过几次波动, 但是均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而国际上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其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2%—13%, 甚至是20%。由此可见, 我国政府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投入过少, 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 虽然我国中央政府对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发展是较为重视的, 但是缺乏一定的普及性。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项目缺乏重视, 特别是偏远的地区, 尚未认识到农业对于中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片面的认为将资金投入农业得不到较好的利益, 而将资金转投到其他高效产业寻求短期利益, 使得农业得不到应有的推动资金而停滞不前。
(二)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目前, 我国政府财政投入到农业发展项目中的资金大多数是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农业单位、部门的人员和公用经费, 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重点农业项目的发展和一些较为出色的农业企业的发展, 只有极少部分是用于农业产业引导、农业技术改革创新以及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只有一小部分农民得到了较大的利益, 而大部分农民或者农业经营者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
(三) 我国政府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 我国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的管理和分发是由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的, 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清、职责混乱等问题的出现;如此在政府用于支持农业发展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私自挪用资金、重复申报资金等现象, 大大地降低了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发展资金的管理、分配效率, 使资金不能及时、高效的被农民或农业经营者利用, 这也可能导致农业发展的滞后。
四、加强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建议与措施
1.提高各级政府人员的重视程度, 逐步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保证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总量稳定增长。由于农业的投入、收益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差, 使得农业内部的资金不能很好的满足农业的运转, 资金是否充裕也成为农业是否能够得到良好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政府应该结合我国国情, 并且充分认识到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配合上级的要求, 将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的资金好好利用到农业, 以促进我国基础产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完善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资金的管理机制。首先, 对于资金的管理和分配应该设立一个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业部门来进行操作, 以免出现责任不清、职能混乱等问题;其次, 政府单位的内部控制部门应加强对资金分配过程的监督、检查, 确保整个过程不会出现任何违法违规的现象, 并且还应及时对该项资金的应用等进行审核、监察, 使该项资金能够得到较好的利用。
3.健全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机制。就目前而言, 我国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支出结构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使得该项资金只能使一小部分农民获益而导致广大人民的利益遭到损害。因此,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调整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发展资金的支出结构。首先, 政府部门应逐年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并且设立一些补助项目专项资金。其次, 政府还可以采取以奖励代替补助的方法, 对农民的劳力、资本的投入进行补助奖励,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此外, 对于一些收益不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政府可以使用财政资金进行弥补, 减轻金融部门的困难。
4.从实际上减轻农民负担, 促使更多的人进行农业生产。目前而言, 我国农民的负担是极大的, 在很大程度上, 它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削弱了我国农业的原有实力, 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在这一方面, 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农业税收制。目前, 我国的农业税收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农户实际所负担的税率与名义税率不相符合, 而出现了“有地无税”、“交税无地”等现象, 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所以, 中央或政府应该根据我国所具有的特点, 在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制定一套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农税体系。另外, 中央或政府还应逐渐缩小农业特产税等方面的税收范围, 在此过程中不断降低税率, 以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农业税, 最大限度的减轻农民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董丽华, 戚秀河.关于如何加大财政扶持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护, 2013 (11) .
[2]侯石安.财政投入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 篇3
农业生产风险的特殊性是农业保险政策的基础
农业生产存在自然风险的重大经济社会影响是农业保险政策的根本:首先,农业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之本,即便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崛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整体比重逐渐下降,但是不可动摇的是农业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对于保证国家安全和稳定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着根本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不单威胁农业生产的进行,更会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薄弱环节。
农业保险的发展符合政府利益是农业保险政策的动力
政府代表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除了要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外,主要的职能是补充市场失灵,保障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最优化和扩大化。农业保险的发展使得农业和农村有了风险保障,对促进农业发展、助推农村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甚至会减轻政府进行灾难救助的财政方面的负担。因此,农业保险发展,政府将会大大受益。为此,政府可以通过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与帮助,可以保证农业保险的正策化和扩大化,为国家整体农业方面的政策提供有效地保障,进而完成国家的整体意志。
农业保险自身特殊性要求农业保险政策作为保驾护航
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农业保险,没有政府的保障和补贴,暴露在自由市场中,其供求根本无法实现相对均衡,绝大多数农业保险的险种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开展起来。由于农业保险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必须由政府提供补贴,否则農业保险的市场很难发展壮大。没有政策体系支持,农业保险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寸步难行,国家保险政策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是最基本层次的调整,而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很快会表现出了,因而当市场主体的自发调节行为失去控制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将彻底失效。因此国家制订农业保险政策是自由经济下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保险政策中的法律政策是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国内外的农业保险开展情况综合看来,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及其细节一般都是事先制订好的,因为没有基本的法律的法规,整体的农业保险体系根本无从开展,各个部门和单位也没有合理的政策进行协调和运行,政府宏观的调控是保护农民在保险方面权利的先行条件。历史上,保险业高度发达和经济发展最好的美国的农业保险在自由市场中业注定是失败的,最终还是依靠美国政府的主导才保证农业保险子啊美国的顺利开展。
政府自身职能的实现需要农业保险政策的保障
首先,政策性农业保险所涉及的对灾难的补偿资金数额巨大,其对于受到灾害的农民的有效补偿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避免政府为了对巨灾风险进行补偿而面临的巨大的资金方面的压力,因为毕竟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农民是有缴纳一部分资金的,这是保险本身所带来的损失均摊的效用的发挥,这样灾难发生以后就可以避免财政收入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资金缺口,使得农业救灾的支出较为平缓。以2006为例,上海农业险保费收入8062万元而财政补贴大约是2100多万元,当年因大灾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公司的农业保险赔款达8326万元,相当于财政通过2000多万元的补贴,农民得到了8000多万元的赔偿。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农业保险的赔付,政府的财政是肯定无法承担的。而且保险的赔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单方面盲目救助所带来的消极效果,不进行区分的全方位赔付只会是很多农民产生侥幸的心理,更加不会关注和重视农业保险的作用。另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保持农业经济相对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稳定国民经济。保险更是因为对于社会的稳定作用被称为“稳定器”。发展农业保险可以实施合理保护农业,农业灾害发生后有效及时地对损失进行偿付,农业生产可以较快的恢复和发展,防止农业再生产停止,这也就可以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实现灾后农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 篇4
省局于推出了《河北省地方税收业务工作规程》,这是指导各级地税部门做好税收征管工作,提高我省地税工作上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规程》中明确提出要在税务部门设立咨询服务岗位,目的就是为了强化税收政策服务工作,这也说明了省局领导决策的前瞻性和对税收政策服务的重视。基层地税机关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咨询服务人员队伍,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学习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了解相关的税收知识、分析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不仅要做到全面详细的解答纳税人的相关问题,还要实行主动告知制度。即:税务机关一旦得到新出台的税收政策,要及时主动的传递给与其有关的纳税人,以便于纳税人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税收政策,更好的开展经营活动。(二)制定税收“政策送达回证制度”为了减少因政策服务的不到位所引发的征纳双方的争议,建议实行“政策送达回证制度”。所谓“政策送达回证制度”是指税务机关定时定期将税收政策汇总成书面材料,通过多种形式告知纳税人,同时要求纳税人填写收到证明,税务机关将回证归档。这一制度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防止日后征纳双方产生争议和法律纠纷。(三)提高税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强化税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税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解决税务部门行使权利少、承担责任少、主动服务少的现象,让税务人员在思想上从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融纳税服务于执法的全过程,把税收执法的过程同时作为税收服务的过程,这也是税务机关目前应着力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四)多角度多形式地加强和完善税法宣传。每年的税法宣传月是我们做好税收政策传递给纳税人的重要途径,在保持原有的广泛性还要做好宣传角度的多样性和宣传对象的特定性,即有侧重点的向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进行宣传。除了税法宣传月外,还要做好日常的宣传工作。现在网络的普及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不仅能突出政策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而且还能让税务部门和纳税人进行网络上的互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纳税人可以随时对自己急需了解的政策进行上网咨询,大大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效率。目前,我市正配合石家庄市政府进行门户网站的建设,界时我们将把有关的税收政策上网公布,并制订相应的维护管理办法,对税收政策法规进行实时更新,方便纳税人。(五)建立健全纳税服务的专门机构建议在税务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县(区)局以上的税务机关配备纳税服务专职人员队伍,为纳税人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纳税辅导与培训、税收宣传、税务公告、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等互动式服务,做到征管工作流向哪个环节,纳税服务工作就延伸到哪个环节,充分体现纳税人的权利,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利益。同时健全纳税服务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追究的对象、形式、程序等内容,对税务人员在纳税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通过责任追究促使税务人员履行服务职责,保证公开办税、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等制度落实到位。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 篇5
一、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中央财政资金贴息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以下简称贴息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的,专项用于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和立项条件的银行贷款利息予以补贴的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贷款,是指各类银行提供的符合本办法规定贴息范围及条件的贷款。
第四条 贴息资金安排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扶持、额度控制、先付后贴的原则。第二章 贴息范围及方式
第五条 申请贴息资金的项目原则上限于固定资产贷款项目,且具有一定贷款规模。项目一般应落实银行贷款1000万元(含)以上。中央财政只对落实银行贷款5000万元(含)以下部分予以贴息。
第六条 贴息扶持对象(以下简称项目单位)重点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省级农发办事机构审定的龙头企业),同时适当扶持正在成长上升、确能带动农民致富、较小规模的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请贴息资金的项目不能同时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其他扶持方式。
第七条 申请贴息资金的项目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竞争优势明显,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项目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银行信用状况好,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
第八条 贴息额度按各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一定比例确定。
第九条 贴息期限原则上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贴息比率为人民银行当年公布的同档次正常贷款基准利率。第三章 贴息项目的申报及审定
第十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贴息范围的项目,按照属地管理和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原则,由项目单位向管辖所在地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项目单位申请贴息项目时,应提交贷款银行对该项目的评估论证报告、立项批准文件、贷款协议书等项目立项及落实贷款的有关文件,并填报《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项目申请表》(附表1)。
第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对各地上报的申请贴息项目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核,重点对项目是否符合贴息范围和条件、项目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及银行贷款的落实情况等进行审查、核实,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在规定的贴息额度范围内对符合要求的贴息项目进行汇总,填列《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项目汇总表》(附表2),连同项目单位的申报材料一并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审定。
第十四条 国家农发办对各省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上报的贴息项目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下达贷款贴息项目立项通知。第四章 贴息资金的下达及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省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将国家农发办贷款贴息项目立项通知逐级下达给项目单位,并督促项目单位积极落实银行贷款、抓紧组织项目实施。
第十六条 项目贷款期满1年后,项目单位凭贷款贴息项目立项通知、银行借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利息支付原始凭证及复印件等材料,向管辖所在地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提出贴息资金申请,并填报《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申请表》(附表3)。经初审后,逐级报省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根据预算安排的贴息资金规模对各地上报的贴息申请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统一填写《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汇总表》(附表4),连同下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上报的相关材料复印件,上报国家农发办审定。
第十八条 国家农发办对省级财政部门、农发机构上报的有关材料审核同意后,及时拨付中央财政贴息资金。项目单位凭上述相关材料据实到管辖所在地财政部门、农发机构报账。
第十九条 各级农发机构及项目单位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管理和使用贴息资金,并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和上级财政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二十条 各级农发机构要与贷款银行密切配合,严格审核贴息范围、贴息期限、贴息比率等。对弄虚作假的项目,国家农发办有权终止或收回该项目的贴息资金。
第二十一条 各级农发机构要定期对贴息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贴息资金发挥效益。并于每年年底向国家农发办报告贴息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贴息资金的落实情况。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发〔2001〕38号)同时废止。
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以下简称投资参股经营项目)管理,保证财政投资参股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创新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及国家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投资参股经营项目,是指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级)财政资金以参股形式投入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第三条 投资参股经营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愿申报、平等竞争、择优扶持;
2.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承担风险;
3.政企分开、委托监管、授权运营;
4.规范操作、稳步推进、适时退出。
第四条 实行投资参股经营的项目,省级财政应按规定比例足额安排参股资金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按其实际投入比例分享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
第五条 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原则上实行一年一定的办法。
第六条 投入到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只参股、不控股,不做第一大股东,财政(农发)部门根据需要授权资产运营机构进行资本运营。第二章 项目申报和审定
第七条 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属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范围;
2.资源丰富独特,技术优势明显,市场销售顺畅,投入产出率高;
3.项目辐射面广,与农民建立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4.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应为项目实施单位,且是依法注册的公司法人,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有良好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信度高,近两年连续盈利。
第八条 中央财政每年专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资金。省级财政(农发)部门据实申报项目。
第九条 省级财政(农发)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申报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初步论证意见;
2.项目申报单位近两年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和资信材料;
3.项目申报单位现有的股权结构;
4.项目申报单位同意国家财政投资参股的决议;
5.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条 投资参股经营项目采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办法。所有中央财政资金投资参股经营项目,经省级财政(农发)部门初选后,报国家农发办评审审定。
对省级财政(农发)部门申报的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国家农发办组织专家评审、资产评估可行后,下达最终审定意见,并与省级财政部门签订委托监管协议,中央财政据此下拨投资参股资金。第三章 管理职责
第十一条 建立权责明确的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明确有关各方的职责。
第十二条 国家农发办的主要职责:
1.确定投资参股经营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资规模;
2.审定中央财政资金投资参股经营项目;
3.委托省级财政(农发)部门对财政资金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进行监管;
4.负责中央财政资金国有股权处置的审批。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农发)部门的主要职责:
1.按照评估权限组织项目的初步评估论证,编制上报投资参股经营项目等有关材料;
2.接受国家农发办委托,对财政资金投资参股的项目通过授权资产运营机构进行监管;
3.负责地方财政资金国有股权处置的审批和中央财政资金股权处置方案的核报;
4.负责资产运营机构的选定,并依据办法对其投资参股经营项目的运营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具体考核办法由国家农发办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农发)部门和资产运营机构应将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凡有违反规定滞留、挤占、挪用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建立国有资产运营跟踪问效机制。省级财政(农发)部门每半年向国家农发办报送国有资产运营情况报告,国家农发办对国有资产运营情况定期进行跟踪问效。第四章 国有股投资收益管理
第十六条 用于投资参股财政资金形成的投资收益,由省级财政(农发)部门向资产运营机构每年按照实际收益率计算和收缴。中央财政投资参股资金形成的投资收益,由省级财政(农发)部门负责收缴并上交中央财政,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资产运营机构与项目实施企业之间,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确认国有股投资收益。
第十八条 国家投资参股经营的企业清算破产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第五章 国有股权转让管理
第十九条 建立国有股权适时退出机制。投资参股经营项目建成并正常运转后,国有股权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适时从项目实施企业退出。
第二十条 国有股权转让应按照国家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的规定执行。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国有股权,转让前须经国家农发办审核同意;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国有股权,转让前须经省级财政(农发)部门审核同意。中央财政的国有股权转让收入,由省级财政(农发)部门负责收缴并上交中央财政,具体办法另行制定。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省级财政(农发)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备案。
形势与政策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6
摘要: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好《形势与政策》,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祖国所需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做贡献。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 重要性 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与国即存在合作发展关系,又处在竞争与斗争的局态,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内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时期,我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惑,亟需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引导我们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胸襟,立志奋斗。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2.《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敏感、勤于思考,但科学思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侵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使之更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既对形势与政策以及重大事件进行理论阐述,又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帮助其正确分析认识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提高我们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3.《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要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使其实现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形势与政策观,掌握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方式、方法,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最终目标。努力成为思想觉悟高、精神面貌好、人生价值科学、社会追求高尚、社会需要、祖国需要的人。
4.《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
我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们的自身发展也呈现出一些不协调,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我们也因自身发展的不协调易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形势与政策》课,认识掌握《形势与政策》,帮助我们全面、正确、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培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与《形势与政策》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自己。
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复兴的责任,究竟要怎么做才可以了解国家形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1、时刻关注时势、社会、国家、世界。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空间间隔日益缩小,已演变成为一个地球村的世界就更加应该关注时势政治,关注实时动态,做一个关注时势的有心人,睁眼看世界,而不要做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当代大学生要依靠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见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能力。同时,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一定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由于关注时势,关注祖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动态,就是爱国的一个表现。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时时关注时势政治,这样既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能了解社会,更好的生活,也可以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要修身。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提供更好的服务。
3、要勤学。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要珍惜大学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好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打好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认识掌握形势政策,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报效祖国。
4、具有沉着冷静面对困难的能力。在困难面前,自强自立,乐观面对,经得起磨练。在面对危机、突发事件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事件,寻找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处理问题的对策。随着当今的国际形势变化多端,更需要这种处理问题的能力。
5、要有为。要面对社会,面对挑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敢试敢闯、有所作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当今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很严峻,作为大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考虑,认清自身的责任、义务。
结束语: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是具体的,也是深远的。因此,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我们必须学习政策,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的变动方向,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 篇7
一、我国农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 激励农业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设计不够合理, 缺乏系统性、导向性和前瞻性
1. 激励政策没有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
现行税收激励政策是90年代以来, 国家税务总局以文件形式组成的。这样散乱的税收激励政策难以发挥政策的协同效果, 难以起到长期的激励效应。每一项税收激励政策都是针对单一环节、单一问题、单一取向而独立存在的, 并没有从科技创新活动所要经历的运行机制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完整体系。
2. 激励政策未能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按税种分设不同的政策管理机构, 分别管理不同税种的税收政策, 导致不同税种中的税收激励政策缺乏内在有机协调, 没有从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税收优惠形式特点成为一个有效的机制。
3. 限制性和特惠性的激励政策多, 开放性和普惠性的激励政策少。
现行的农业激励政策多为针对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而出台的解决个案问题, 指向特定农业机构和单位措施, 而且许多税收激励政策都附加限制性条件, 且标准不一, 重视身份特征, 忽视内在属性, 不能使所有的科技项目, 所有的创新活动普遍得到扶持, 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化规定, 往往是一时有效, 长期则作用弱化, 激励不足。
(二) 激励政策监管力度较弱, 缺乏跟踪绩效机制
我国财税政策实践中多年来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对实施前的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比较重视, 而对实施后的政策的跟踪管理、效益评价、目标考核等管理和研究工作却较为忽视, 农业技术进步激励政策也不例外。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目前对农业技术进步优惠政策的管理还主要停留在对优惠对象是否符合优惠条件的审核这一环节, 对受惠对象在受惠后的目标考核等环节的管理较弱。农业机构和科研单位享受减免税款的使用和监督管理没有跟上, 导致一些农业机构和科研单位使用上的随意性, 没有将有限的资金投到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 失去了优惠政策的真正意义。
(三)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尚需完善
首先,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有限, 对科技项目管理过细过长, 对科研项目的每个课题和子课题的目标、技术路线以及参加人员均列入管理, 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 科技立项与评估体系存在不足, 科研成果评价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 导致大部分科研人员仅仅追求论文、评奖, 忽略科技成果的配套、转化和应用, 在项目设计上过分强调“高和新”, 众多科研选项远离农民和农村, 重大突破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少,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充分, 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职能定位和政策选择
(一) 致力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1. 转变科技创新观念。
一要有自主创新的紧逼感, 克服坐等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以为自主创新投入大, 风险大, 现在没有实力进行自主创新, 要等到未来经济实力更加强大了再来抓自主创新的消极思想。自主创新是全方位的, 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可以做, 经济发展水平低时同样可以做。大科研单位和企业可以做, 小科研单位和企业也可以做, 而且许多农业专利技术都是依靠自主创新从小成长为大技术的。二要克服以市场换技术, 以引进技术作为技术进步的思想。真正的先进农业技术是不可能靠引进来的, 应根除急功近利为增长而增长的短期行为, 摒弃简单的规模扩大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走新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农业技术自主创新是关键环节与核心支撑。
2.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 放松管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必要的政府管制是不可少的, 但过多过乱的政府管制必然扼杀农业自主创新活力, 因此必须转变政府公共治理思路,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 尽可能减少对农业经济活动不必要的干预。要通过立法规定, 凡是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活动都是可以自由进行的经济活动, 科研单位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 而不需政府审批、许可, 只需到政府备案、登记就行了, 为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创造自由的政策环境。
3. 完善科技管理政策, 建立科学、规
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在宏观管理上, 确立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的主导地位。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个方面的资源, 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跨学科、跨地区联合攻关, 促进重大技术突破。再者, 政府应统筹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协调,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要完善专家的咨询与决策制度, 实现管理和决策的专业化与科学化, 实行“一次评审, 分期检查, 长期投资”的策略, 完善公众共享的项目信息库和专家沟通机制, 有效解决重复立项以及少数人多渠道申请项目等问题, 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三公”评审机制。同时,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有关法律制订, 有效激励自主知识的形成。并且加强执法, 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农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维护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的各种合法权益, 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二) 持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实现投入的根本性转变
在投入方式上, 实现中国农业科技投入稳定持续地增长, 坚持中央财政的投入主体地位不动摇和中央财政投入总量稳定增长的决心不动摇。与此同时, 地方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稳定增长的财政机制, 处理好公益性研究和市场性引导的关系, 大部分经费采取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方式支持公益性领域长期开展研究。此外, 要充分发挥财政税务政策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 借鉴国外科技经费筹措和运转的经验,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
在投入方向上, 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产出, 主要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公共需求和公众利益所必需的公共服务资源。在构建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平台的基础上, 务必防止“重建设、轻运转”的投入倾向, 充分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此外, 还要在若干关键性领域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专项, 围绕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业物改良中心等。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 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三) 强化税收立法, 提高税收立法层
次, 增强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一是将目前多数由国务院颁布的税收暂时条例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 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出来, 营造依法治税的基础平台。二是将目前国务院、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颁布的有关农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等政策文件进行系统梳理, 广泛调研, 深入研究, 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政策激励法草案, 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 全国人大通过后颁布实施。通过立法, 根除政府各部门在自主创新政策上的各自为政, 减少政府各部门利用政策多变寻租的空间, 降低自主创新政策的交易成本, 既增强农业自主创新公共激励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又可以形成公共政策的合力, 提高农业自主创新公共激励政策的激励效果。
(四) 运用税收优惠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研发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除受财力限制外,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研发周期长、地域性强、推广速度慢、创新产品公益性强、外溢性大和知识产权保护难等特点, 使得吸收社会投资资本比较困难, 这是制约农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大问题。
1. 运用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金加大
农业科技投入、降低开发风险, 完善农业科技的风险投入和分散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 可实行以下优惠政策:实行“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 允许相关研发企业按一定比例提取农业科技开发准备金, 用于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革新和引进研究设施等;对于当年的研发费用, 除了准予当年税前加计列支, 还可对比上年新增的费用给予一定的税额扣除, 农业科技投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等, 广泛敞开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中。
2. 运用税收优惠鼓励相关研发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训。
在个人所得税制中规定纳税人本人及家庭成员支付的教育学费、进修培训等教育费用允许作为可扣除费用在个人所得税前全额列支;鼓励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骨干实行股权激励, 支持企业引进科技人才。
3. 运用税收优惠鼓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首先, 对农业科研成果拥有者转让科研成果给予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具体地说, 是对“四技”即农业技术转让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收入, 不受项目范围的局限, 均可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对个人转让农业技术取得的收入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其次, 对农业科研成果的购买者给予税收优惠。对购买农业科技成果的费用允许增值税抵扣, 对应用购买的农业科研成果取得的收益给予所得税优惠。
(五) 建立和完善农业自主创新政策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制度, 强化监管
税务部门要对相关研发企业享受农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问效, 以提高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对认真执行农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 执行效果显著的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激励;而对税收激励政策只是作为避税途径, 而不是真正作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差的企业, 要取消其继续享受农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的资格, 并追缴以前年度享受科技创新税收政策而少纳的税款。对于农业科研部门的经费拨款, 取消现行“基数加增长”的预算资金分配方式, 实行绩效预算制度。根据农业科研部门的绩效来配置预算资金, 实现财政资源在农业科研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使用, 从而迫使相关部门提供更好的科研成果与服务,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7-01-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R].2010-01-02.
[3].贾利.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选择与转变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0) .
[4].姜长云.“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与挑战[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1) .
[5].田维波, 邓宗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 2010 (6) .
[6].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 2010 (4) .
[7].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 2010 (10) .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 篇8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bu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the lack of systematical and scientific policy makes its operation process problematic.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willingness of insuring and balance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eries of feasible suggestions by analyzing the operational problems that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faced with.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意愿;保費补贴
Key words: policy-oriente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willingness of insuring premium subsidy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等,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是世界公认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脆弱产业”,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我国亟须农业保险来保障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自从2007年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力度以来,发端于2004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得以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重视程度、承保范围、财政补贴,还是保费收入、保险模式,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障范围、承保品种、经营主体、赔付率、覆盖面以及规范性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
本文着重分析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就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驾护航”作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农民对保险的认可度较低
由于大多数农户对保险的了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常常把保险与欺诈联系在一起,对保险的认可度低,认为其农作物没有投保的必要性。该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宣传进程,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此外,农业保险宣传的覆盖面不广,不能有效地纠正农民对保险的错误认知。因此,对于农业保险的宣传必须切实执行,要避免执行力不足的情况,以达到正面的宣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保险公司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宣传活动,这些具备较高保险专业素质的人员在推广农业保险的同时也向农户普及保险知识,加深其对保险的认可度,增强其投保意识,从而保证了宣传效果。此外,保险公司也可对村镇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保险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可自主在各自的村镇进行农业保险宣传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宣传更加便捷有效,而且能保证宣传的可信度。为加强保险公司政策执行力度,政府应对此方面的开销予以补贴。
二、保单条款难以理解
即便农户对保险的认可度较高,但是由于当前保单条款过于冗长与复杂,农户很有可能会因对对条款的理解有误而导致错误投保,这主要表现在投保作物发生的风险事故不在承保风险范围内以至于最终无法获得预期赔偿,或者保险事故发生后所获得的赔付额远远小于其期望赔付额等问题上,这些问题都将会直接导致农户未来投保意愿下降。
为解决这类问题,有以下两种解决方式:一方面,政府可出资聘请专业人士解答农户对于保单的疑问,或者对各村内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员进行保险专业知识的培训,由这类人对保单进行专业解读;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在不曲解保险条款本意的前提下,针对农户重新拟定更为简单易懂的保险条款说明,并履行为投保农户详细介绍保单条款的职责,在农户充分理解条款的基础上为其提出合理的投保建议。
三、保费过高
虽然政府对农业保险制定了补贴政策,但由于农业保险受高风险和高赔付率的制约,其保费依然较高,与农户的收入水平不相匹配,这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范围,导致农户投保意愿下降。对于该问题,政府可以拟实施差异性补贴率政策,对于农民需求量较大的保险产品给予更多的补贴。由于保险产品的逆向选择性,往往需求越大的保险产品,其积聚的保险风险也越大。这体现在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大,赔付额度高等方面。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法则对此类产品定价时,需收取较高保费才能保证其盈利性和稳定性。高额的保费又超出了农户的承受能力,因此,政府应根据保险品种的不同、保费的差异程度给予农户差额补贴以提高其投保意愿。
四、赔付困难
保险事故发生后,赔付速度是农户关心的重要问题。由于农业保险的勘察定损花费时间长,因此保险事故的发生与实际赔付完成的间隔时间过长,使得农户受损后损失不能及时得以补偿,这极大的降低了农户的效用,导致农户对保险的信任感降低,影响了农户的投保意愿。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建立专业的核赔机构,保险事故发生后由此机构进行定损、核赔,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该机构可以根据农业保险农户的分布地理位置按就近原则设置,便于出险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核赔,同时相对于保险公司也更加有信息优势,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并可极大缩短勘察定损时间。此机构可由政府独立运营或者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经营,相关经营费用由政府的财政支出予以补贴。
五、赔付过少
赔付额度的大小是农户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这决定了保险事故发生后农户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的补偿。但在当前情况下,赔付额度过小,保险额度上限是农业生产成本,而作为以农业为生的农户们的收益并不能得到保障,一旦发生灾害,农户获得的赔偿仅是损失的一小部分。
对于这个问题,政府应该放宽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管制,适当提高赔付金额上限。在此情况下,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和承担的风险都会相应的提高,政府应该给予其经营成本的补贴。而针对保险公司承担过高风险的部分,政府可通过购买再保险进行转移。即便大规模的保险事故,农户也能得到足够的赔偿,其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六、保险产品缺乏多样性
实地调查显示:在售的险种太过单一,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需求。对于某些急需投保的标的,保险公司并不予以承保。其根本原因在于此类险种风险过大,远超出保险公司承受能力上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对保险公司进行补贴,激励保险公司不断开发新的保险产品,增加农业保险市场的产品多样性。例如采取税收优惠的策略,对保险公司创新性险种的保费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或者直接对开发创新产品按照数量进行奖励。
我国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需要针对以上提出的六点问题做出改善与调整,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使农民能以较低的保险费获得较高的保障,更积极地参加农业保险,更自主地选择参保的农险品种,在出险时能从保险中真正获得充分的利益保障。
【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农业科技政策执行08-11
农业科技政策工具10-12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07-04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政策研究论文08-17
扩大农业科技的需求10-16
创意农业发展科技农业园的发展运营10-03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08-23
的农业补贴相关政策汇总09-13
农业机械科技的发展趋向理工论文10-08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