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2024-08-23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共12篇)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1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各历史阶段,战后50多年人类创造的生产力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生产力的总和。据估计[1],全球经济增长率在18世纪为0.5%,19世纪为1.0%,20世纪前半期为2.1%、后半期为3.4%。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调整了产业结构,能耗最大的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有所降低,但总体能源消耗规模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因为全面承袭了西方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更是因为中国对本土能源的过度消耗。据统计[2],从1990年到2001年的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人们在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兴奋的同时,往往会忘记这些成绩背后的资源消耗、垃圾成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人算过,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有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如果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得把地球吃空才能现代化。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稀缺,而传统过时的工业科技却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这种科技具有不可持续性,故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3]。本文将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发展生态科技的对策和建议。

1 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现代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方面的,科技的迅速发展也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同程度地给我们带来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

1.1 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的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又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4]。诚然,生态危机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但不得不承认生态危机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显著。人类凭着愈来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其结果是一方面增加生产、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资源的日趋枯竭;另一方面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现代工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废气、废水、废料,它们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严重损害[5]。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是出于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刺激着人类这种需求的日益膨胀,并为实现这种需求提供了工具,于是人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利用愈演愈烈[6]。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危机日益严重,这已经成为科技时代的全球性问题。

1.2 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

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7]。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最令人关注。克隆人也许为人类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可能,但祸福总相依,克隆行为将会损害被克隆者的公民权益,使被克隆者的唯一性、独特性大大降低。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从分子水平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它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除了其自身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伦理、法律等构成了挑战[8]。人们在享受这一成果的同时,不能不思考它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如基因争夺与基因殖民主义、基因隐私与基因歧视、个体自决权、基因治疗与基因犯罪等。另外,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尚无定论[9],含有抗病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的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都是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心。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文化和价值观各异的人们参与到网络中来,在网络交往活动中,首先面临的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如何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主要伦理问题[10]。虚拟与现实之间,一系列其他新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安全、信息垄断、网上知识产权,以及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恐怖活动和发动信息战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威胁国家安全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都引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伦理的激烈冲突。

1.3 科技发展带来的其他问题

首先,人们在运用科技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速度。据统计[11],目前全球60%的农业土地退化,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比农业活动开始以前减少了一半。按目前的使用速度,全世界的石油大概只能再用150年。其次,科技使人的生存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增加速率不断上升,抵消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增长。再次,科技的飞速发达给有野心的人们带来了更加大的野心,一些科技发达国家想藉科技的成果来吞并科技水平较次的国家,如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就是科技发达的国家想并吞科技较弱的国家[12]。最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使整个社会结构产生变化,拥有知识的人能掌握比不聪明的人更多的资源,很自然产生所得分配的问题;知识经济发展以后,拥有知识的人可以做的事多了,又会引发结构性失业问题,这无形中增加社会中不稳定因素。当然,还有人类过多依赖科技,在科技面前越来越显得低能、弱智等等问题。

1.4 科技发展带来问题的产生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科技是善用还是恶用或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13]。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如人类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非科技本身,而是由于人类在科技利用方面思想意识的不足或偏差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得依靠人类科技本身,正确的生态观与高尚的生态道德是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的必要条件。

其次,人们对使用新技术的社会后果缺乏明确预料,因而即使出于积极的心态也会带来始料不及的恶果。这种情形大多发生于科技水平尚不高的时期,如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确实部分解决了农业生产力的不足的问题,然而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和塑料薄膜,却造成了土壤生产力的下降和污染的恶化,这从最终结果上看,科技进步在短期内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但在长期效应上,却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消化由此带来的种种恶果。

再次,人们只着眼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中最浅近、最直接的有益效用而应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长期的客观与社会的影响,如环境污染使人们工作效率低下、生活质量下降、生物系统平衡被严重破坏,治理污染耗费了社会的巨额财富,有些治污费用甚至超过了生产所带来的利润。

最后,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滥用、误用、恶用)导致了人自身的危机,即技术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异化,人的主体性丧失和精神萎顿。由于科技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压迫自己的异己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了人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人成了它的附属物。

2 发展生态科技的对策与建议

经过对科技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人们开始探求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真正使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使其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就必须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科技,进行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生产[14]。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部分省开展的生态省建设试点就是我国政府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生态省建设中,大力发展生态科技,适当利用非生态科技,遏制反生态科技,在利用科技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的同时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研究制定科技生态化的政策和办法,使科技对于生态省建设的支撑体系以及科技本身的生态化问题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这对于生态省建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提高生态科技意识

生态科技的概念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管理部门、公益性团体组织和学者认识到发展生态科技,推进科技生态化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识与生态科技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当前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认识很不到位,绝大多数企业只关注能够盈利的技术,甚至为了盈利滥用科技成果,严重阻碍了生态科技发展。这种局势迫切要求我们大力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声势的科技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生态科技意识。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重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大力普及生态科技知识,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开辟生态科技专栏,宣传普及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等生态科技知识;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社区居民、青少年和广大干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活动,为各项科技生态化任务的全面落实扫除思想障碍,提供思想动力。

2.2 加强生态科技研究

生态科技的研究工作基础薄弱。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职能部门实施统一监管的手段不足,能力建设严重滞后,队伍、技术力量薄弱,投入机制不健全。通常只重视末端治理而对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重视不足,资源回收利用组织化程度低,形式比较粗放,技术含量不高,而且产业门类比较单一,资源循环链的缺失环节较多。当务之急是研究制定科技生态链的缺失技术目录,为生态科技的研究指明方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对生态科技的需求,确立一批重点生态科技项目和生态科技成果示范工程,解决急需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同时在政府项目立项等过程中不仅要对技术和经济指标有明确要求,也要有明确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要求,避免项目在创新之初就带有生态问题。

浙江省在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等生态省建设的各项任务中都能依靠科技创新。注重宏观调控,激励创新主体重视生态科技创新活动;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开展的生态科技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再创新、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行为,从项目安排、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以倾斜;对获得生态科技成果的科研机构和人员给予一定奖励,推动企业、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参与生态科技创新活动。

2.3 促进生态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成为现实生产力,是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首先在进行科技成果评估时要充分考虑成果的生态价值,使科技成果的技术、经济、生态价值得到全面体现。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等生态示范区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等生态科技,使产业链得到生态循环式的发展。三是加强对生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调研,及时发现示范与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出适当调整,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还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生态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如浙江等地探索实行了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的机制,有力促进了污水治理技术的推广。另外,对具有使用价值的生态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形成规模经济。为了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还要加大和加快生态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的力度。

2.4 加强生态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是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发展生态科技的骨干力量。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15],要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吸收、用好各类人才,这三个环节同样重要。培养和吸收是基础,用好是关键,要通过用好人才,把外面的人才吸引来,把本地的人才吸引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们理应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大力实施生态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构建人才发展和谐环境,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用好用活现有人才资源,大力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努力抓好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生态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生态科技领域的各项建设事业上来,为实现“发展生态科技,推进科技生态化”战略构想和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社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2

1.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自上世纪5 0 年代后期普遍出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如种植业广种薄收,重用轻养;林业过量采伐,重采轻造;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我国农业目前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另外,我国成功加入WTO 后,进口粮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大量农产品的进口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减少农民收入,加重 我国农民贫困化程度。而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导向,增加农产品种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多种生产经营,可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做到“变废为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 年的5.12 亿吨减少到2003 年的4.367 亿吨。我国从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便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寻求既能增产粮食等农产品,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可持续

4.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呼唤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出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污染使农产品中化学药品残留严重超标,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而生态农业的生产原则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种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并且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因而它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3

【摘 要】如果要从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当中分析当前人类社会面临问题的原因,那么就得从技术、经济和环境这三方面来入手,要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行。经研究发现: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也同样是当下地域性、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源头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文明形态,也叫做生态文明。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将理想建立在现代文明之上的人与自然环境的重新调整。也同样提倡可持续发展,并建立一个资源节约性的、环境友好型的生存、生活、生产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发展;科技

0.引言

人类自身利用自然的力量和资源创造出来的人工社会和全新的社会活动,就叫做人类文明。科学技术永远作为第一生产力,它不断促使着人类演变,并且随着人类本身的不断进步而进步。当然,任何事物都由两面性。科技在给人类带来美好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

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随着发展,人类的需求能力也无限扩张,自然资源越加匮乏,人类如今面临着史无前例的面临环境和资源带来的紧迫,人与自然这个老课题终于又被人们提出来。人类通过著书立说或立法等方式来表达对如今处境的反思和治疗,清晰的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许就意味着,人类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是基于人和自然相互尊重的前提,达成一定默契的一种高度发达的文明。这样的社会是符合目前人类所期望的社会的样子。但这种文明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类豁达、环境优美的感觉,而是一种自身由内到外彻底反思自己和反思工业文明的思想革命。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所有社会活动的总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具体的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一个有相互作用的纽带,两者直接或间接的改变着对方。其实说白了,如今自然资源日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就是人类产生的活动超过了自然所承受的极限。虽然科技经过长久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动力,但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远不是利用科技就能彻底解决的。有报告显示,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全世界的木材销量增加了近65%;谷物类翻了一番,肉类增加两倍。另外,全世界重金属的开采量也有巨大增长。

另外还有资料表明,零六年全世界使用的全部能源加起来达到了115亿吨,达到了1971年的兩倍;而因为化石能源的开采量增多,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也相应的开始增长(如图2)。

人类凭借自己的改造力量,终于造成自然生态严重的不平衡,同时自然又反馈人类给予的恶果返还给人类本身,两者形成一种对立状态。

人类之所以这样大规模的破坏环境,还是和利益有关的。有资料显示,当污染的排放量增多时,人民平均GDP也随之上升。(如图3)

2.改善环境应重点创新的领域

人类的每一次文明进步,都伴随着新科技的产生,同时也产生污染问题。从环境的主要因素来看,地域性和大气层的污染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日趋衰弱,其功能性也日渐衰退,土壤质量令人担忧。同时,全球气候的变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急需解决。面对我们国家这种复杂性极强的环境问题,亟待创新科技来预防和治理。为改善我国的环境的水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重点从以下几个领域开展。

2.1地球系统工程

地球系统科学产生的同时,地球系统工程也随着而来。这个工程的重点在于采取怎样的手段解决地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无论是利用现有的,还是亟待创新的科学技术。国内外的系统研究表明,此系统科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应对全球生态变化和环境改变、并提供良好解决办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2.2全球气候的变化

如今全球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世界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我国是主要受影响国之一,近些年来因为气候变暖的问题而产生的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多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不堪,有些地区跟随季节的变化降水呈两极分化。从内陆到沿海,气候变暖无时无刻都在对生存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创新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科学技术,是应对全球气温变暖基本方法,也能促进环境工程有关科学的技术发展。

2.3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式。它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基础上,能有效的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使其健康发展。同时,也再针对全球环境变化、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4控制管理重大环境风险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过于迅速,从而忽略了很多环境问题存在隐患,一旦问题爆发,不但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下转第311页)(上接第284页)安全,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从而给人民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危害。对于我们环境问题存在的复杂性,应该开展重大环境问题的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理,有针对性的对局部进行重点管理。这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3.结语

生态文明能够有效的重建和调整现代工业社会下人与环境的关系,它的本质与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致,旨在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平衡点。而环境工程和科学技术是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应当准确把握目前国家相关问题的发展形势,力争形成具有我们国家特色的技术体系,给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科]

【参考文献】

[1]孟伟,傅泽强.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1(1).

[2]姚芝茂,燕中凯,刘媛等.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建设进展[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3.

科技发展引发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 篇4

1.1 科学技术及其发展

1.1.1 科学与技术的含义

人类在创造科学之初, 把它看成知识的同义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关于科学的定义。总体上将科学概括为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知识倾向, 一个维度是活动倾向。然而在当今时代, 人们已将两者联系起来。即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

技术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及方法。技术具有两个属性。第一个属性是它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也可以说是知识、经验和技术同一定物质手段相结合的系统体现。第二个属性是它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并且渗透于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 实际上不过是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1.1.2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古代, 科学技术就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可以说我国的科学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并且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16世纪中期以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的科技舞台处于中心的位置。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中国近代时期, 科学技术的发展遇到了阻碍。随着各大产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也迅速提高, 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1.2 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生态问题

科学时代的到来, 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富足。与此同时, 人们也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十分强烈的依赖性, 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生态环境。

1.2.1 水体污染严重, 水质变得浑浊, 人类在饮用此类水后, 会引发各种疾病。

1.2.2 大气污染严重, 空气质量下降, 使人体吸入的有害物质增多, 会引发各种疾病, 人类的健康状况下降。除此之外, 还会导致资源枯竭、酸雨形成、生物的种类逐渐减少, 臭氧层破坏等。

2 生态伦理的探究

2.1 生态伦理及其基本内容

生态伦理是在人类的生存面临危机、人们对这种危机进行反思, 进而批判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 生态伦理把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上, 生态伦理是社会的一部分, 并且与他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在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上, 生态伦理强调要适度消费, 注重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机的统一起来, 而生态伦理是把自然、社会与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并且相互依赖的。

2.2 生态伦理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及意义

摆脱旧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生态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价值基础,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2.1 生态伦理指引着文明的前进方向。

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总是以一定的伦理价值观为其前提。工业文明的发展, 一些弊端也随之而来, 生态伦理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没有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伦理思考, 生态文明便无从谈起。

2.2.2 生态伦理有利于人们生态责任意识的形成。

传统的伦理忽视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伦理关怀, 也忽视了对社会以及对于后一代的责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 又要注重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共处。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生态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体现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各种新兴的产业层出不穷, 满足了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 因此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生态伦理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

3.1 科学技术的过度应用

3.1.1 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过度应用

首先, 一些工业应用科学技术实现高效率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 盲目追求速度与效率, 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利益的最大化。其次, 这些工业排放的废弃物, 特别是放射性沉降物和致癌物质对空气、水和土地造成污染, 使人类处于亚健康状态。最后, 人口的急剧增长, 导致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下降, 过度砍伐森林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 动植物的灭绝则会造成生态失衡, 给人类造成重大的损失。

3.1.2 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过度应用

农业生产越来越趋向机械化。科学技术使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变为可能。因此, 人们将大片森林砍伐, 将林地变成耕地,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大量动植物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导致了生态失衡,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2 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3.2.1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物质生活富足。

当物质文化不能满足需求时, 人类应用科学技术过度开采, 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 而不懂得尊重自然、合理开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2.2 人类对科学技术进行操控, 作为控制自然的工具。

在意识上, 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是自然的主人, 而自然则应该受制于人类。

4 针对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4.1 增强生态伦理意识

4.1.1 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加强生态伦理的道德教育, 从而增强道德意识, 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 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我国的生态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公民的意识也有所提高。

4.1.2 处理好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而经济的发展是我们从事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要处理好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2 在各行各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4.2.1 退耕还林、改善西部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是十分必要的, 不仅可以改善其生态环境, 还能使西部地区改善贫困的状况。

4.2.2 禁止围湖造田, 保护湿地

湿地是处于水陆过渡地带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 它主要包括水域、沼泽及周围的植被等。湿地可以控制大气污染, 调节气候, 还可以抵御洪水, 维护生态的平衡。

5总结

科学技术与生态伦理是相互作用的。当科学技术被合理应用到各个领域, 可以促进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促使生态平衡, 反过来生态的平衡也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SS

参考文献

[1]柳兰芳.当代生态文明视阈下的科技伦理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 .

[2]程秀波.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州学刊, 2003 (4) .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5

摘要:科技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知识的获取和科学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科研人员能够借此充分利用前人经验和成果,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情况,,了解所从事科学研究领域的方向趋势,避免重复的劳动, 使自己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这里,笔者仅从科技文献检索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向两方面加以探讨。

关键词:科技文献 检索

重要性 发展方向

(英文翻译在这块,按中文段落、字体)

1引言

科技文献,通俗的讲是指利用文字、图形、符号、视频、声频等手段记录人类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载体,是人类科技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1]。而科技文献检索,就是科技文献的查找。它包括两方面工作::一个是建立检索系统、组织和积累检索工具, 一个是文献的查寻。人们通过阅读和参考使用科技文献,可以增长技术知识,交流科技成果,解决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等问题。科技文献检索的重要性

2.1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学科或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新知识及文献潮水般地涌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据报道, 至50年代, 人类信息量将每10年翻一番, 到了70年代则每5年增长一番。目前, 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80万种, 期刊40万种, 其它文献信息资料400万种。统计得出, 每天发送到全球各地的信息量约有40亿个信息单位, 且以18% ~ 20%的速度递增。因此, 人们面临如下三大挑战: 一是无限增长的书刊文献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接受力的挑战;三是大量的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

当今社会,时间就是金钱, 信息就是财富。谁占有的信息越多, 谁就拥有更大的潜力和竞争力。可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有限, 这意味着人们要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以便做到广、快、精、准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书刊资料。国外资料表明, 现今科研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接近95% ~ 99%比例上是可以通过查阅公开的科研资料来解决的。只有 1% ~5%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科研来解决。但是要真正认清到这一点实在不易。例, 50 年代初, 美国有 50 家企业联合对一项有关电器接点电路的研究工作进行研究, 历时 5 年, 耗资50 万美元, 但一筹莫展。直至求助查阅文献资料, 才得知另一个国家早已研究成功[2]。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我国的经济逐渐地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 国营大中型企业正从经营方式、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等方面与市场经济接轨,逐步转换经营机制,目的是为了企业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千世界,信息为先。当前,我国要建立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体制,把流通、市场面面搞活。市场经济涉及范围广、数量大、变化快,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信息需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捕捉信息并加以利用,则是工商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善于检索信息,就意味着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信息意识和熟练的掌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的技能。因此,培养和提高信息意识,普及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知识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必须迅速适应新的社会需求[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企业要参与市场的竞争,要参与国际市场的较量,当然主要是要看其经济实力。然而,不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市场,其经济实力就无法得到发挥,也就是很难进行有效的竞争。在庞大的国内国际市场中怎样才能是自己的企业成功,关键是要求企业经营者们在企业生存的环境中去发现和寻找信息,这就意味着必须努力掌握“文献检索”知识。

例如,我国刚实行开放政策时,许多国家曾想把电视机销往中国,但后来认为中国人均收入低,购买力不大,一些厂商放弃了这个机会。而日本的松下公司却对中国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收集并综合分析大量的相关信息,认识到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还估计到中国一定会掀起高消费的热潮,因而制订了相应的销售策略,将电器销往中国,在不长的几年内就占领了中国的电器市场。这样,松下公司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

2.3 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要 /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0 , /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大批人才。0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理科教育在坚持培养少而精的基础科学研究、教学人才的同时, 通过改革, 要把多数理科毕业生培养成适应生产技术部门需要的基础科学应用人才。就我国而言, 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在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占有更大的比重, 理工专业的毕业生将有相当大的部分要去充实和加强这些企业的技术力量。面对逐步推行的市场经济, 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往往一件新产品的投产, 一个生产环节的革新都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存在的关键所在。因此说, 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更需要随时掌握包括市场动态, 技术发展, 产品更新换代等各种对本企业的有针对性的情报信息, 更要特别注意通过借用社会情报服务体系的情报资源满足自身的情报需要。由此可见, 为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等部门增养出来的高理工专业学生能否具有现代信息意识和掌握驾驭信息的综合能力就成为衡量高校理工科学生业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文科教育必须密切结合社会需要, 把培养中心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 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采取淡化专业、分段教学、强化基础, 按需分流的办法, 培养基础比较坚实, 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所以如此,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人才的需求,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阶段的实际密切配合, 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阔的服务就业范围。

总之, 要造就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能较好地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 培养学生具有情报意识与获取文献情报的能力, 至关重要。而开设文献检索课, 如前所述, 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学习这门课以后, 他们就能较快地了解国内外有关他所学专业与学科进展的情况, 就能有效地使自己在校学习时, 就懂得采取什么手段, 用什么方法去了解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与趋势, 为日后参加工作做好准备;也有助于大学生毕业时, 听从国家对他各方面的选择, 有准备地走上工作岗位[6]。因此, 开设文献检索课与当前的教育改革息息相关, 是不可忽视的。目前科技文献检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3.1 科技文献检索中存在的问题

3.1.1 对文献检索需求意识薄弱

在我国, 无论是从事科技文献检索的专业人员, 还是从事其他科技或生产活动的非专业人员, 对文献俭索明显重视不够。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 情报工作不被重视,势必就影响到科技文献检索人员的素质问题。相应地, 他们对文献检索需求的意识就淡薄, 以致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如果对文献检索有较强的认识, 那么, 产生的效果必将是巨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一跃成为经济大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人对文献检索的意识非常强。他们通过定向培养,形成一支既有良好的科技文献检索意识, 又能掌握检索新技术, 既精通现代化的检索手段, 又能进行文献研究的庞大的文献检索队伍[7]。这在科学发展史上是非常有远见的。这说明, 发展科技文献检索事业, 关键在于人, 特别是从事科技文献检索的人, 我们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弥补我们这方面的不足。此外, 我国的情报用户对文献检索的意识也不够浓, 以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日本为例, 在那里不仅专业人员的素质较高,其企业经营者也都是检索意识很强的人。像日本电气公司会长小林宏治, 他大力提倡电子计算机与信息交流相结合, 把知识信息化推向新阶段,使日本电气公司得到迅速的发展[7]。显然, 要想加快我国的科技进程,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献检索意识势在必行。3.1.2 经费不足问题

正是由于我国对科技文献检索的意识重视程度不够, 就使得从事科技文献检索的经费受到严格的控制。一般来说, 在一个单位, 拨给图书情报部门的经费往往少得可怜, 即便是这样, 由于对文献检索意识认识不够, 这一部分极少的经费也不一定保证用于购买文献资料[8]。于是科技文献检索就不便付诸实施。所以, 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不说是影响科技文献检索工作顺利发展的一大障碍。3.1.3 检索手段落后

在我国,由于科技落后, 经费不足, 导致检索手段的落后。譬如个别图书馆, 由于经费不足就购买不到应有的检索工具和设备, 影响了检索工作的开展。鉴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提高检索手段是科技文献检索方面一个尤其需要注意的因素。

3.2 科技文献检索的发展方向

3.2.1 建立完善的检索系统

这其中主要的是计算机情报检索系统,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利用案头的终端, 随时查找计算机通讯网络内任何一个部门的情报资料,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要确定某发明创造的先进性或需要选定某个开创性的研究项目, 往往需要查找六卜年代到现在的各国专利和各国献资料。可以想象, 单靠手工查找将花费多的精力和时间, 如果采用自动化文献检索系统, 只需花儿分钟时间, 就能把几千万篇文献记录全部扫描一遍, 找出相关的文献记录。由此可见, 必须建立完善的检索系统,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8]。

3.2.2 加强对文献检索人员的培养

目前, 我国从事文献检索工作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现代化技术知识更是贫乏, 而检索人员向用户提供的科技文献资料速度的快慢、数量之全婚、有效率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尤其是向机械化检索方向发展, 更需要科技文献检索工作的专门人才[9]。如美国《化学文摘》编制工作的输入工作, 就有2000多人, 这2000多人起码要具备一定的检索知识, 否则就胜任不了这项工作,。因此, 培养检索人员的工作必须加强!3.2.3 发展横向联系, 提高科技文献检索工作的效益

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专职检索人员少、水平低、检索工作基础薄弱, 而任务又特别繁重。假若只依靠木身的力量孤军奋战, 是完不成任务的。因此, 就要求发展横向联系, 把各个文献部门组成整体,起到“大而全”的作用, 以保证检索工作的畅通。3.2.4 开展有偿服务

科技文献检索工作既要搞无偿服务, 也要搞有偿服务, 两者不可偏废, 因为文献检索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适当地开展有偿服务是历史发展的必念产物。这样, 不仅可以解决部分经费少的问题, 也可以鼓励检索者的工作热情, 并以经济杠杆来左右检索质量。3.2.5 普及文献检索知识教育

前面已提到我国多数用户的文献检索意识较弱, 因此, 要解决这一大问题, 就必须普及文献检索知识教育。首先应该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献检索教育, 使 他们认识到文献检索的重要性;其次要在社会上对工作人员 以培训、提高[10]。如:据一家权威报纸报导, 一科研人员花销一万美元,耗费巨大精力搞出一项科技成果, 但他一个从事科技文献检索工作的朋友告诉他, 这项成果早为别 人发明成功, 只需5美元的复印费即可得到此项成果的详细资料。如果这位科研人员懂得检索方面 的知识, 还会造成如此浪费吗?所以说,普及文献检索知识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汪

金.科技文献检索知识[J].电子出版社, 1994,1:23-25.[2] 沈永红.浅析科技文献检索[J].船舶, 2007, 3: 11-15.[3] 郭桂英.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用户教育[M].图书馆杂志, 1996.[4] 彭国莉.浅析市场经济与科技文献检索[J].高等教育研究, 1997, 13(3): 76-78.[5] 李玉花, 白桦.论文献检索与利用的重要性及实现途径[J].现代情报, 2002, 22(7): 67-68.[6] 朱俊天.重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文献课的教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1, 3(31):1-2 [7] 刘

兰.浅谈科技文献检索[J].西藏科技.2011,214(1):64-65.[8] 薛红梅.科技文献检索效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 15(3):44-45.[9] 赵

华.浅谈科技文献检索[J].新疆农垦科技, 2010,1: 70-71.[10] 刘明起, 林尧泽, 孙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6

商洛炼锌厂1986年筹建,1990年建成投产,1999年改制组建为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炼锌厂,2004年加入陕西省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10万吨电锌技改扩建项目、10万吨/年电锌焙烧及烟气制酸技改项目、10万吨电锌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把一个原设计规模只有年产8000吨电锌的地方小厂,建设成为年产值40亿元,总资产24亿元的大型冶炼企业。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支撑企业规模扩张

为了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2006年,商洛炼锌厂决定扩大锌产能到10万吨,产能和技术装备水平进入全国锌行业前十名;2007年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联合研究电锌废渣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获得成功;2008年投资3.2亿元,实施10万吨/年电锌焙烧及烟气制酸技改工程,组织攻克了109平方米沸腾焙烧炉炉顶整体浇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配套了10万吨电锌生产线,形成了20万吨硫酸产能;2008年投资2.1亿元,实施产业化回收利用废渣中的金、银、铅、铟、铁、镉、钼、钴等有价金属,产品品种由5种增加到17种;2010年投资6600万元,实施电锌系统挖潜技术改造,实现电锌产能15万吨,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引进先进技术 促进传统冶炼技术升级

先后引进消化同行业的连续浸出、净化工艺和沸腾浸出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设备效率,解决了其生产线场地不足,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引进白银公司电解阴阳极板搭接法工艺,每年节电1000余万度,减少工人劳动量20%;引进株冶镉精馏技术,实施镉工艺技术改造,镉锭质量由原来2#、3#提高到0#精镉,产品售价利润显著提高,年产量也由150吨提高到500吨;实施锅炉技术改造,每年节煤1.6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37.2吨;实施余热综合利用,将沸腾炉回转窑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气发电,发电后的低压蒸汽作锌冶炼工艺加热和生产用气,使余热得到充分利用,年发电量1600万度,节约用煤4.68万吨标煤。

目前,商洛炼锌厂电锌废渣综合回收利用技术、109平方米沸腾焙烧炉炉顶整浇技术、20万吨/年焙烧烟气制硫酸DCS系统研发与应用技术、大吨位高功率工频无心感应电炉熔铅除铜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循环综合利用

采取联合研发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产业链间、废气、废水、废渣利用中的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净化工艺研究,实现深度净化,降低了电解液的杂质含量,电锌质量0#品级率由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90%,并从根本上克服了原工艺使用黄药,生产环境恶臭,操作环境差的缺点;自主完成高纯氧化锌试制,建成1万吨高纯氧化锌生产线,延长了锌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种类,年增效300万元;研究湿法炼锌浸出过程铁、锰的控制技术,解决工艺流程变化后锰离子贫化,严重影响产品产量、质量的问题;研究回转窑脱除氧化锌中氟氯,进一步拓宽了原料的适用范围,使得廉价但不能应用的电锌生产过程的氧化锌矿,直接进入冶炼生产线,也使得原来堆存的近20万吨废弃浸出渣得到消化处理,回收了渣中有价的锌、铁、铅、银等金属,实现浸出废渣资源化和再利用,锌矿原料进厂后基本达到吃干榨净,“三废”达到零排放。

启示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多年来,商洛炼锌厂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定期研究,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科技创新工作。“十一五”期间,有20项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市科技奖,申请国家专利4项。

这些成果在企业的应用,有力推进了循环产业链的形成,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瞄准全国锌业发展的前沿,长期聘请全国锌业的顶级专家诊断解决循环产业链间的关键技术,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商洛炼锌厂累计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8750万元,平均年投入科技研发投3750万元,占到企业主营业销售收入的1.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平均水平的12.7倍,是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的最多企业,有力保障了各项研发活动的正常开展。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以事业培养人,以待遇召引人,以感情留住人,以人格魅力凝聚人”。金融危机期间,国内外市场锌价格大跌,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没有一人因停产而离开企业。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7

1 基本原则分析

1.1 自主性原则

从某种程度来说, 环境工程及和科技创新两者之间需要平衡发展, 否则将会对生态文明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创新发展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过程中, 需要注重自主性的发挥。创新方式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等等。应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 创新发展模式, 使科技发展能够带动社会发展, 进一步促进环境工程的进步, 解决生态问题。

1.2 战略性原则

从目前情况来看, 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 其与环境工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两者既相互矛盾, 同时相互依存, 两者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平衡, 这样才能促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然而两者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于两者本身, 而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宏观角度出发, 针对两者的发展实施战略调整, 进行规划与设计, 深入了解两者均衡发展的规律, 并且探讨两者于经济环境中的地位。

1.3 系统性原则

生态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生态问题是经过长年累积形成的, 绝非在朝夕之间可以解决, 并且问题并不像表面显现的那么简单, 具有复杂性及多样性, 正因为如此, 其对于当前生产生活的影响较为全面。因此, 基于生态文明的考虑,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两者发展模式的构建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 需要注重系统性构建, 实施综合考量, 这样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 可以妥善的解决。

2 重点领域探讨

2.1 绿色经济

从目前情况来说, 在“十三五”期间, “五大发展理念”是现实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遵循, 其中, 绿色发展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引起重视。在相关领域的探索中, 需要借助科技创新, 以促进环境工程获得更好的成效,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而生态环境又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基于现阶段而言, 对于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规划, 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增长, 而是需要构建绿色经济。对于绿色经济而言, 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 在基于传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促使经济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互协调进步, 为人类营造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 进而形成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 绿色经济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构成: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

2.2 全球气候变化

从现阶段分析来看, 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显著, 而且生态环境呈现出极为严峻的状况, 如不及时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将会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 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都能受到其影响。对于我国来说, 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 重点体现在极端天气造成的伤害。对于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来说, 全球气候变化也是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工业造成的污染, 与此同时, 还可以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所以, 创新科技发展, 不仅意味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也赋予了环境工程建设以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

2.3 风险控制及管理

近些年来, 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极高的关注, 增强环保意识, 构建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某种意义来说属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也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必须要进行环境风险预测, 以此不断完善环境风险控制, 做到优化管理, 如果出现灾难性的经济问题或是环境灾害时, 可以施以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 基于长远发展考虑, 针对环境工程及科技创新, 要从我国实际情况着手, 基于我国环境特点进行研究, 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测, 从而使环境工程能够真正发挥实效性, 确保工程构建的可靠性, 真正实现环境和科技创新的和谐相处。

3 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需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 并且关系到下一代的环境生存, 由此可以看出, 构建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是主流趋势, 从某种程度来说, 前者可以促进后者发展, 而后者对于生态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继而能够营造出更为良好的生活空间。

摘要: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积极应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然成为了当前的首要任务。随着新科技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环境保护的模式实现了创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本文中从生态文明层面着手, 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工程和科技两者之间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工程,科技发展,创新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孟伟, 傅泽强.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 (01) .

[2]张巍巍, 张华, 李向辉.改革视角下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J].生态经济, 2015 (12) .

[3]王欢, 闻静.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的科技发展趋势探索[J].科技与创新, 2016 (02) .

[4]赵莉.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04) .

浅谈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的重要性 篇8

1 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生态退化,土地、水源、大气严重污染等问题不断涌现,严重制约了“发展绿色产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只有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城乡人民对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是肯定的,然而对资源污染和环境恶化则反映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因此,畜牧产业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推进产业向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2 土地、水质资源保护的需要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水质资源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土地资源稀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依赖性加剧。二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水对土地及水质的污染加剧。三是水源流域地区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然而,土地和水质资源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之命脉,保护土地和水源水质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问题。

3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然而随着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滥用抗生素和违禁药品现象时有发生,粪污和病死畜无害化处理不到位,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不力,使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因此,需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做好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食品安全、节能减排、劳动力就业和国际贸易等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是引领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战略性产业。扶持和鼓励畜牧业加速发展,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实现养殖综合效益提高、农民增收,是确保2020年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城市垃圾和养殖粪污乱排、乱放,养殖场疫苗兽药乱用、疫病防控不力、病死畜禽处理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百姓反映强烈。因此,一定要将生态循环畜牧产业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从加快畜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创新科学养殖模式、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降低畜禽养殖能耗、减少粪污环境污染等方面入手,走集“畜禽养殖、沼气利用、生态养鱼、蔬菜种植及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无害化生态节能型清洁畜牧方向发展,切实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和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发展生态畜牧产业,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也是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畜牧产业,生态循环,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2]孙蓉,黄英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回顾、现状与展望[J].生态经济,2007,(2):26-28.

[3]张立华,徐林.浅谈我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12):6.

[4]殷丽霞.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农业保险问题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5]刘廷限.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东北财经政策,2012.

[6]张雯,张广胜.农民增收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2,(1):11-12.

[7]杨敏,王冠.以民为本,大胆创新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基层实施的相关研宄[J].大众商务.2010,1.

[8]柏芸.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67-69.

[9]Wu J,Adams.Production risks acreage decis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review insurance programs[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49(1):21-33.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农业 篇9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 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 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 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强化服务“三农”职责, 鼓励农技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2 改进传统的灌溉方式, 建立节水型农业

总的来说, 在大农业的范畴内, 种植业是最重要的, 灌溉对于种植业至关重要。传统的灌溉方式受季节地域条件影响, 浪费严重, 容易破坏土壤环境, 造成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这显然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 向节水型农业发展。灌溉方式的改进要求灌溉系统设计合理, 注意工程、管理与农业措施的相互配套, 对畦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 符合当地的实际, 同时良好的灌溉技术也较为关键。

3 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 发展绿色种植业, 除了要改进灌溉方式, 还应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 走绿色种植业的道路。近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 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着高产出进行。这不仅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态安全。有关病虫害、农药中毒和各种食物污染的报道接连不断, 给人类的生态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必须推行生态耕作, 禁止使用矿物肥料, 少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 并对上市产品贴生态标签。通过科技创新一系列措施的实行, 来实现生态系统内闭合循环, 防止土地退化, 增加农作物品种, 防止转基因新产品, 使农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

4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进入“十一五”以来, 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 尽快凝聚创新力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 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 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 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 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

5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建成生态农业注入强劲动力。

摘要:论述了当今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重要性和迫切性, 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容, 目标和对策。对指导当前进行的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10

为建设一条能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既要继承传统农业中好的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加快农业及相关技术的现代化进程, 采取科学管理统筹发展的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效率, 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同时可以促进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 那些单纯依靠啃食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 可更新资源的增殖不断的得到重视, 不可更新资源被有效保护利用, 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形态, 它的形成发展能够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相互促进并融合发展, 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又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循环和有效利用。

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又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保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营养化、安全可靠的生态产品, 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 发展生态农业既是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的需要, 也有广泛的市场基础。

2 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之基础、粮之根本, 涉及到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 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控制自然资源的功能退化, 积极的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是必然选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来临, 人口的持续增长, 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最终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可利用自然资源逐渐短缺, 这种矛盾已经严重遏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从转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 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入手,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来调节生态环境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 并建立有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对健康的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人们对于健康的生态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 我国农业市场的需求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可靠依据, 调整农村经济扩大产业结构, 发展由农业主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等来适应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 发展农业产业链, 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2.2 生态农业建设是为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科学的开发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 合理的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并将2者有机结合, 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人类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另外, 应适当的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部分, 并将其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建立既有传统农业合理发展生态的模式又有现代农业经济高效的发展模式,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效合一”, 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3 新阶段的农业发展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其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和关键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顺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必须着眼于我国国情, 同时还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规模, 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增效, 农民增长增收3项工作, 有效制止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强化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 既要实现我国家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又要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要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 建立信息联动避免农产品过剩, 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完善农村经济结构, 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要保证农产品质量, 解决好农产品污染问题, 健全相关的法制规范, 严格规范上市农产品, 保护消费者权益, 增强产品竞争力, 提高品牌意识和观念。

3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措施

3.1 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应该创建适应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新型农业发展机制, 能够将生态农业发展纳入合理的发展轨道, 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保障。要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需求出发, 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标准;建立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机制, 加快制定完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调动社会各成员参与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拟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 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法理依据。

3.2 全面的技术支持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使生态农业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关部门要召集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攻克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提出新方法、新思路, 制定各种生态农业管理认证技术、产品认证体系、评价指标规范、物种改良、品种培育等技术, 提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

总之,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总体概括成3个最基本的问题, 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和农业的现代化问题, 这3者目标统一又各成体系, 构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还着重于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并没有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相结合起来研究, 由此可以反映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仍侧重于发展经济为重点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轻重比率的失衡将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国家应制定相关措施调整2者的比重, 从而彻底实现生态农业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 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找到一条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吸取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国情出发遵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地发展生态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又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总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无论是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还是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其从不同视角所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概括起来看主要试图集中研究解决困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最基本问题,即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问题,它们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仍主要侧重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还未真正将其转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从而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重经济,轻生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社会发展”,这应引起政府有關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克俊.可持续农业探讨[J].经济问题,1995,(11):18-19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3]张壬午.论具有中国特点的生态农业——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替代农业的比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5):37-39

发展生态科技的重要性 篇12

1 护坡生态化的含义及其设计的原则

1.1 含义

护坡对于防治坡面冲刷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的保护措施。做好其建设工作有利于水利工程处理好防洪排涝、水土流失等问题。护坡生态化建设指通过将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起来, 进而保护水利工程的坡面, 使其免受水力侵蚀, 进而达到保护的作用。护坡的生态化能够创造良好的自然景观, 使其得到一定的生态保护, 且生态护坡能够发挥其独有的生物与生态作用, 有效地对护坡的水土进行养护, 加大了坡面的稳定性, 使护坡工程的耐用性及强度等得到有效保证。

1.2 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护坡的生态化建设应遵循推动具体设计实现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及应用的原则以及对其进行创新建设的原则。对于生态化护坡的设计应根据水利工程的具体情况及社会发展与经济的要求进行设计, 并使其达到一定保护环境目的。在进行护坡的生态化设计时应注意设计的具体要求, 其建设必须符合政策要求, 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宏观眼光, 且与我国的发展、能源的损耗及污染的处理等相适应, 并能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进行护坡生态化的建设时, 应拓宽设计思路, 并尽量使其达到节约的目的, 有效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应用。如工作人员可以将各部位坡面和生态化坡面相结合, 提高其建设的效果或者在材料的使用上, 可以选择最优化的材料来提高施工质量, 以加强其耐用性, 扩大使用年限, 并且尽量减少应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建设的基础上, 减少性能损耗和经济花费, 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如通过天然的石材替代混凝土的应用, 减少花费, 且对于一些必备的混凝土构件, 应加强其强度, 让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加强对水的侵蚀作用的抵抗力, 减少护坡工程的损坏。护坡建设相较于其他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技术较低, 其需要的工程材料的量也比较少, 但传统的方式还是会造成一定的财力浪费。因此, 工作人员应注意积极对护坡生态化建设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还应加大对护坡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创新, 提高施工效率, 降低材料的花费, 在保证生态化护坡工程的质量的同时, 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2 护坡生态化的重要性

护坡是重要的保护措施, 在防治坡面冲刷及风化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为使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解决洪水问题, 应尽量完善护坡的建设。因我国水利工程与生态之间失衡, 导致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加强水利工程的护坡生态化建设是目前十分重要的工作。护坡生态化工程是水利建设中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 其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特性, 保护边坡周围土体, 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护坡生态化能够使水利工程造价降低, 并通过植被的根系的生长特点固定土体, 且能够缓冲水流或对雨水进行节流, 从而保护边坡免受水流的冲刷与侵蚀, 达到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且护坡生态化可以解决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护坡建设不一致的问题。在传统的护坡建设中, 水利工程的施工会导致严重的沙化问题及水土流失, 对周围的建筑及环境造成影响, 并威胁到生态植被群落的生存。但进行护坡的生态化的设计可以解决这些不利因素, 通过有效利用植被的固土作用, 来较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使生态与工程建设达到平衡, 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3 生态化护坡工程技术

生态护坡技术包括植物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及采用直立石块进行护坡。在进行设计时, 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减少浆砌块石的使用, 将绿化植被和树根松木进行结合, 增强坡的生态性及稳定性。植物护坡可以适应根系发达的植物来固土, 达到满足生态环境需求, 固土保沙的目的, 且其还能发挥观赏作用, 并能防止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植被与生态混凝土的结合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生态混凝土具有很好的透气性, 能够保持土层与空气的热湿交换的能力, 且生态混凝土的保水材料可以将水分提供给植物, 对于植被的生长有很好的作用, 并能够减少土中的水分蒸发, 为植被的发芽提供相应的养分。这种方法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 且不易受到水位骤降的影响。用直立块石进行护坡是指用插花的方式将块石砌好, 在护坡两岸种植绿化植物, 在其挡墙前种植水生植物。这种护坡形式能够构成良好的生态化环境, 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抵抗水流冲刷, 还可以减少河道的淤积。

还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材料来建设护坡, 其主要通过单元格及网垫的方法将护坡的植物进行结合, 使其固定在坡面上。这种方法还能进行沙粒和土壤的储存, 并能起到涵水养土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植物的根系可以从网孔穿过并能解决植物均匀生长的难题, 且植物长成后能够让草皮、网垫及土壤表层形结合, 形成稳定的体系, 遇到雨水也不会被冲走, 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在进行生态化的护坡建设时应重视其绿化建设, 在护坡上栽培植被, 能够美化环境, 且植物的发达的根系可以固土, 防止水土流失, 改良生态环境。应根据护坡的地形的特点, 在岸坡上铺盖土工材料, 并按照间距将多种植物种植在上面, 减少风雨对生态化护坡的侵蚀和冲刷, 将护坡的稳定性提高。对于水位变化大的地方, 因水流造成的冲刷力过大, 此时应使用毛竹桩来控制水势, 减缓冲刷。除了考虑其起到的防护作用外, 还应注意护坡与景观的和谐。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护坡的生态化设计时, 应综合策划植被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让护坡工程和人文景观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如应将低矮的灌木和挺拔的乔木进行结合, 让水里的生物与植被相映成趣。还可引进一些亲水元素如桥梁、岛屿等, 让河道的护坡不仅起到固土防水的作用, 还能具有良好的观赏效应, 形成良好的护坡生态环境。

4 护坡绿化问题的探究

4.1 平铺草皮

平铺草皮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防护措施, 其指经过人工将天然草皮铺设在边坡上。这种方法风化的岩层, 比较适合坡度缓、边坡高度低的土质。这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 其施工的具体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但平铺草皮的后期养护工作的比较困难, 且草皮的成活率低, 易被水冲走, 边坡防护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目前, 我国的草皮的来源也比不如以前的来源广, 使用平铺草皮护坡也受到了约束, 其作用也受到了限制。

4.2 人工种草

人工种草的主要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播散草种, 也是一种传统的防护措施。人工种草护坡适用于坡度较缓且高度低的土质路堑。这种方法的成本也比较低, 且施工简单。但在进行播撒时应注意将草籽播撒均匀。若雨水比较频繁, 草籽可能会被冲走, 这会大幅降低草籽的存活率。这种方法还会导致坡面冲沟的情况发生, 难以达到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 容易因表土的流失而使边坡产生病害, 其整治与修复的工作也比较难以进行。因此, 这种方法的应用较少。

4.3 土工网植草

这种方法是一种新开发的复合型的防护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土工网和植物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长期的防护及绿化的作用。其能够同时进行植物的防护与坡面的加固。其应用特殊工艺和新材料来生产三维立体网, 这种技术能够加固边坡, 保护土壤的功能, 且在进行植被播种的初期可以防止冲刷,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让其覆盖在坡面上。目前, 这种防护方法在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较多。

4.4 行栽香根草

香根草具有很强的耐火性、耐涝性及耐旱性, 适应能力强, 其长势挺立可以在较为贫瘠的地方生长, 比较适合用于做护坡的植被。香根草的根系粗壮发达, 具有较强的抗拉性能, 能快速扎根地下, 其可以在4个月之内长成密集的篱笆, 长势旺盛。这种植物能在边坡的防护中发挥良好的防护功能, 且能有效保护水利工程的土质边坡, 并能显著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是一种效果良好非常实用的护坡技术。

5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的发展规划

5.1 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人们通常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护坡工程中养成定式思维, 不能轻易接受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只有国家政策才能加大说服力, 减轻新技术运用的阻力。因此, 政府应适当出台一些政策, 鼓励建筑行业对新技术的应用, 并对其进行支持, 让新的护坡技术能够被人们及时接受, 进而得到广泛应用, 使生态护坡技术能够发展下去。

5.2 完善护坡工程设计

在进行护坡工程的生态化设计时, 应把握宏观局势, 并仔细考虑具体的细节,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合考虑能源损耗、污染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使这些因素能够得到完善的解决。应用艺术家与环保者的思想以及建筑工程师的技术综合考虑护坡工程的生态化设计, 制定出能充分发挥作用及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的方案。在设计上, 应从节约的角度出发, 拓宽设计思路, 在不影响水利工程生态化护坡防护功能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及混凝土的使用, 用天然石材替代, 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3 加强材料的创新

材料是水利工程护坡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护坡建设需要使用大量的混凝土、块石等材料, 这些材料在护坡工程的成本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 从节约的角度积极对水利工程护坡建设中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创新, 研发出适用性强, 成本低廉的环保型材料, 并对半成品生产技术进行创新。

总之, 护坡建设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而生态化护坡具有成本低、适用性好等优点, 能够充分发挥护坡功能, 且能实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应用生态化护坡能够实现水利工程护坡建设的综合生态效益。因此, 应对护坡的生态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完善, 将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任建民.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J].中国水运, 2011, 18 (3) :98-99.

[2]高昕.试析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建设与发展[J].地球, 2013, 07 (7) :56-57.

上一篇: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下一篇: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