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村工作总结

2024-10-06

生态村工作总结(共10篇)

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1

xxx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xxx去年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村。一年来,在县环保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努力去实现国家级生态村创建的各项指标,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距县城32公里,在白鹤至大漈省 AAA级景区旅游线5公里处,距政府所在地10公里,辖地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700米。辖xxx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16户764人,xxx自然村有畲民48户198人,劳动力447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91元,党员54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全村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49户,152人,低保户6户19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000元。

xxx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深垟得天独厚的生态和人文优势。

生态环境一流。xxx家家户户砌石为墙,极富特色,2009年更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将xxx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石头城”。衬以“石头城”的古朴,除了村前村后山上天然的绿色、村头村尾古树染就的苍翠外,村两边景观带还种植了方竹和桂花,村民们也纷纷在自家的庭院中种上了梨树、杏树和一些常年常绿的藤系植物,让整个深垟沉浸在“绿色”的海洋。同时还制定了保护生态方面相应的村规民约,保护野生动植物,落实长效机制。

生态设施完善。xxx现修建三格式卫生厕所136间,改栏改厕45个,修建门楼8个,砌筑围墙32户,新建沼气31口,农户破旧墙体进行了修理粉刷。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xxx村内有石头路3条,污水处理设施2处,停车场2个,公共厕所1个,垃圾池14个,摆放垃圾箱100余个,安装路灯32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已基本完工,还分别运用厌氧+人工湿地模式、分户沼气资源化利用模式、分户三格式厌氧池+过滤池模式等,通过地下管网对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全村已经通电视、通程控、通手机。农网改造也已全面完成,完善的生态设施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生态资源丰富。一是林地资源丰富。全村林业用地17439亩,占全镇21万亩的8%,其中有林地面16554积亩,占全镇20.1万亩的8.2%。二是毛竹资源丰富。有毛竹4870亩,人均拥有毛竹6.3亩,全村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中毛竹占村民全年收入的60%左右。

人文优势明显。浓厚的文化氛围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土壤,首先是畲族文化,村两委对黄山头自然村的古村落进行了整理和修缮,并设立专门区域进行保护。农耕文化展示馆是提升畲族文化的一个重点,在利用村里集体粮仓改造的畲族农耕文化展示馆里,摆放着村民提供的畲服、嫁衣、纺车、稻桶、织布机、木马、茶叶焙等物,许多物件虽已淡出了畲民的生活,但却成为了外地游客了解畲族历史的最珍贵实物。为了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提升xxx的文化内涵,xxx成立了浙江畲乡滴水文化团,主要有花鼓戏、舞狮子、腰鼓队等,共有52人参加。文化团的组建给村里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也给

民间的文化艺术提升缔造了一个空间。xxx现有1座廊桥、两座石拱桥,其中特别是斜桥的新建给我村营造浓厚的畲族文化氛围做足了贡献。

xxx两委一直立足生态优势,把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xxx2004年被评为景宁县生态示范村,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旅游示范村。党的十七大以来,村两委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根据省、市、县委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入开展调研,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村建设,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xxx建设成为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纯朴的生态文明新农村

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2

1 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前提-“良法之治”

改革开放30年来, 生态环境立法一直行驶在“快车道”上, 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法体系。但是, 就在生态环境立法发展最为迅速的年代里, 自然资源破坏却日趋严重。引起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的原因固然有很多, 但当初在“摸着石头过河”、“成熟一个制定一个”、“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指导下, 生态环境立法自身尚存在诸多缺陷, 已严重影响到实施的效果。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主要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1 生态环境立法的价值合理性-确立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

由于立法时所处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的时代背景,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现行《环保法》第1条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作为一项立法目的。从理论上来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 在实践中, 经济增长的数据已成为“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同时也是考核各级官员“政迹”的关键标准。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很多, 在计划经济年代基本上走得是通过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条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靠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的所谓“经济发展”和“繁荣”是虚幻的, 最终是得不偿失的。

由于在《环保法》立法时可持续发展尚未为国人所普遍认同, 故未能成为《环保法》的立法目的。在环境污染及自然资源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 及时修正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立法目的,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使生态环境立法紧跟国际步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 提升生态环境法的品性, 促进生态文明的快速发展, 无论是对执法还是对人民群众的守法及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1.2 生态环境立法的工具合理性-整合现行环境资源立法

对法律来说, “法律将容忍事实上的困难, 而不能容忍不一致性和逻辑的缺陷”, 因此必须对现行生态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

1.2.1 注重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保持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本身的和谐一致。

目前, 虽然已制定了众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是却并没有形成科学、完备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环保法》地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环保法》与其他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处于同一立法层次, 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无法起到基本法的统领作用。其次, 从内容上来讲, 虽然现行《环保法》在立法体例上包括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两大内容, 但由于种种原因, 环保基本法却基本上是一部污染防治法, 并没有规定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因此无法适应自然资源综合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缺乏对自然环境污染的全面控制和资源整体保护, 形成了分部门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 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重重。例如, 按照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 环境资源管理体制上人为地分割为土地、农牧、矿产、林业、水利等众多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 其职能根本无法落实。为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 当务之急是必须对现行的《环保法》重新进行修订。重新修订应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a.增加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等内容, 名称上可更名为《环境资源法》。b.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突出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 使环保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执行有关决策时互相协调, 有效防止部门之间的冲突。

1.2.2 注重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性, 使所立之法具有可操作性, 实践中能够顺利实施。

在生态环境立法中, 有关法律规定缺乏操作性的现象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首先, 一些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抽象, 实践中难以把握。例如《环保法》第29条规定,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 限期治理”, 但对于“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 实践中难以把握。其他的一些如排污许可证制度、总量控制制度、集中控制制度的适用范围更是充满了弹性, 增加了落实的难度。其次, 立法中缺乏程序性规范。因为没有明确、合理、完备的实施方式和途径, 环保实体法中的内容便无法落实, 其效力便无法得到保障, 其中规定的权利、义务也便成了空中楼阁。因此, 在整合现行生态环境立法时应注意对其中原则性的规定予以细化, 以便于在实践中操作。

1.2.3 消除现行生态环境立法中法律规定互相矛盾冲突的现象。

现行生态环境立法中, 存在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法律规定之间常常自相矛盾。例如《环保法》第37条规定, “未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 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安装使用, 并处以罚款”。从该条文的表述来看, 如果排污单位没有擅自拆除或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 其超标排放污染物行为并非违法。但是, 依据《标准化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环境保护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而“强制性标准, 必须执行”。在整合现行生态环境立法时必须尽力消除法律规定互相矛盾冲突的现象, 以维护法律规定的统一性, 便于法律的实施, 进而维护法律的尊严。

2 生态环境法治的核心-“普遍守法”

“良法之治”仅是生态环境法治的前提, 实现了“良法之治”也仅是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第一步。“邦国虽有良法, 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 依然不能法治”, 对生态环境法治来说, 其最终实现的标志是“普遍守法”的形成。具体而言, “普遍守法”又包括执法和守法两个环节。

2.1“普遍守法”的关键-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当前, 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存在普遍不力的情况。

一些综合经济部门及其领导狭隘地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出发, 没有坚持“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基本原则, 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重开发, 轻保护”、“先污染, 后治理”的传统发展的道路。“法治的基本原则必须是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 没有这一原则, 就等于什么也没有”。

生态环境执法中的执法不力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愈演愈烈的恶果, 而且还严重损害了法律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动摇了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因为民众如果从经验中得出连政府都带头不守法的法律经验, 将会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关于法律的信念, 甚至使人们失去对法律的信心, 更不必说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了。

应进一步完善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各政党、各人民团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 以切实保障环境执法依法进行。此外, 为保证严格执法的实现, 在立法确立生态环境法律中有关规定的实施主管部门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不能主观意想, 要切实考虑该部门是否适合行使主管职能, 在制度设计时充分地考虑到“制度防恶”, 从源头上杜绝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产生。

2.2“普遍守法”的根本-公众环境守法意识的养成

法不只是靠国家来加以维持的, 没有使法成为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法的秩序维持活动, 这是不可能的。针对生态环境法的实施状况而发, 生态环境法的实施现状告诉我们, 如果没有公众的普遍守法意识, 如果公众还继续把生态环境法看作是可有可无、可遵守可不遵守的“软法”, 那么, 再完备的生态环境立法也仅仅是纸面上的东西, 而绝不可能隽刻在公众的心里和落实到他们的自觉行动中。对公众环境守法意识的培养, 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无疑是一条十分必要的途径。但是针对民众普遍不了解不关注环境法及环境问题的现状, 大力扩展公众的环境权对提高公众的环境守法意识来说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实体法上公民环境权的确立和程序法上类似“公民诉讼”制度的建立, 才能有效地保护受害者的利益, 并进而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保护包括受害者在内的公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环境权益, 使人们对切身利益的保护与改善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 增进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关注和行动, 进而将环境守法内化为一种自觉性。唯如此, 生态环境的法治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因为, “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 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制力制裁的时候, 才是有效的”。

生态养猪、高产高效创建工作总结 篇3

一、 创建点基本概况

杭州萧山江南养殖有限公司创建于2000年,是集种猪繁育、生猪饲养于一体的规模型养殖企业。位于环境优美、防疫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的南阳街道围垦五工段,总占地面积400余亩,建筑面积8多万平方米。2011年饲养量130000头,年底生猪总存栏50000头,年出栏商品猪80000头。目前拥有能繁母猪7000多头,预计今年全年可供应优质商品猪13万头。公司现有常年员工200多名,其中管理人员20人,技术人员30人,人员结构基本合理。公司的整体布局、猪舍设施、管理模式、防疫设施、生产水平、经济效益均位于同行前列,历年来公司先后被列入萧山区商品猪基地示范场、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杭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杭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供港供沪商品猪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省一级种猪场、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畜牧小区、国家活体储备基地,去年还被列为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出售的商品猪被评为杭州市优质农产品银奖。

二、 项目配套的技术措施

项目建设承担单位是杭州萧山江南养殖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地点在杭州市萧山区南阳街道围垦五工段,养殖品种为生猪,规模10万头。项目配套的技术措施与组织措施如下:

1、 设立猪粪处理基地,建办有机肥加工厂对猪粪每天进行收集,集中无害化堆放,通过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成品(半成品)。施用于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的种植上,并做到清洁运输。

2、 牧区实行雨污水分离的方式,雨水经排水渠直接导入蓄水池,作冲洗水用,生产、生活废水通过收集水沟和格栅(网)进入沉淀池。

3、 经萧山区环保局和农业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的立项批准,投入200多万元,建造高标准的生化+物化立体污水处理设施两套,进行曝气厌氧处理,日可处理废水达320吨左右,完全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和废水的排放标准。处理后的达标水,直接排入鱼塘进行鱼类饲养,达到循环利用。

4、 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沼气池,对污水进行厌氧发酵,所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供暖,产生的沼液沼渣制作有机肥应用于蔬菜苗木当中,达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有利于推进生猪的科学、环保养殖。5、注重生态环保,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

5、 公司有较强的绿色生产意识,重视场容场貌,做好办公区管理和生产区四周绿化美化以及生态建设工程。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减少臭味和蚊蝇。

三、 主要技术内容及指标说明

前二年平均饲养量达到77500头,单产1500元,创造总产值11625万元,实现利润775万元。计划指标年饲养量100000头,比前二年平均增加29.0%,创造总产值18000万元,比前二年平均增加54.8%,实现利润1250万元。比前二年平均增加,61.3%。

四、取得的成效,综合分析

1、 经济效益:

通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化、自动化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养殖产量与经济效益等均有明显的提高。采用先进的自动养殖技术,可以缓解当前用工难等问题,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利用率,提高养殖生产水平。2011年,本公司母猪年平均分娩胎数为2.3胎,平均每胎产活仔数为10.80头(包括第一胎新母猪),全程育成率在88.78%以上,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21.85头,170日龄肉猪达到100kg左右。2011年园内每头母猪平均年提供商品猪21.2头,超过周边地区平均水平20%以上,完全投产后,肉豬出栏率达180%,超过周边地区平均水平12%,生产业绩和养殖水平在区内及至国内领先。2011年共出栏肉猪91000头,实现产值17451万元,净利润1000万元;今年饲养量已达到110000头,创造总产值19250万元,实现利润1410万元,经济效益较好。而且随着新建区块的正常生产,公司规模及自动化水平、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等进一步提高。

2、 社会效益

项目社会效益显著。一是通过优质种猪与无公害商品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可全面提高当地生猪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通过自动一体化养殖管理技术,提高了劳动利用率,提高生产力,可以加速生猪产业的发展;三是通过向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无公害商品猪,有利于提高当地及周边地区生猪的自给率,稳定市场供应。通过项目的创建,养殖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设施的应用,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社会效益显著。

3、生态效益

生态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4

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双辽市辽西街吉兴村两委班子带领着全体村民,围绕着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目标,从为吉兴村社会与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目标出发,参照生态村建设目标要求,严格按照《辽西街吉兴村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建设,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有序实施,完成了生态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

为确保生态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吉兴村根据城建部门的统一安排,组织力量完成了《辽西街吉兴村生态村建设总体规划》和《辽西街吉兴村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制订了吉兴村生态村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系统、全面、完整地论证了吉兴村的现有资源、建设的重点项目,力争2020年的把吉兴村打造成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新兴中心村,最终实现全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二、加强领导,成立了生态村建设实施领导小组

村两委班子上任伊始,班子成员就把生态村建设工作列为今年必须完成的两项重点工作之一。并特别成立了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由村支部书记赵品德同志任组长,村两委班子成员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抓项目、抓结合,求发展。落实了生态村创建中各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广泛宣传,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村创建氛围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吉兴村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不断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召开了班子会议,统一思想。随后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生态村建设动员员会等会议共7次,村干部上门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使创建工作在党员干部中,在广大村民中扎根;其次是在村口、路边、村中设置固定宣传牌,形成了良好的创建氛围;三是利用村宣传栏,张贴生态村创建宣传资料。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正是依靠“群众”这个有水之源,吉兴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创建成果才得以有效巩固。

四、注重实效,强化生态村重点工程的建设

1、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文明生态村,改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在创建活动中,吉兴村紧紧抓住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投入资金花大力气进行解决。从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近60万元对全村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粉刷了大小房屋3800m2,硬化道路主干道15公里,绿化2600m2。在村庄环境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吉兴村又投入50万元,重点打好了污水处理、“五乱”治理、村庄绿化三大战役,其中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管道铺设3200米,清理垃圾1000多吨,开辟绿化带2400m2,进一步优化了生态环境。同时,还进行较高标准的庭院绿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保洁制度、长效管理制度上墙,建立健全了全村环境卫生保洁网络,使吉兴村的村庄环境建设步入了一个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2、农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加强基础设施投入的同进,吉兴村更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阵地,充分利用村民学校、村妇女学校等阵地,对村民开展良好习惯、健康生活的教育,培养他们文明生活的素养;抓教育,利用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对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引导村民改变陈规陋习,移风易俗,从思想上、观念上接受文明生活习惯。抓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卫生保洁制度,保护好生态村创建活动成果。

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5

近年来,村两委在认真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抓整治,抓改造,到抓革新,抓建设,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村生态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从村两委到广大村民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建设生态村工作贯穿在全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的全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清新、亮丽的现代新大北。在建设生态村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生态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涉及面广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村委会成立了创建市级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我村的市级生态村创建的具体工作。组长由村主任曹余明同志担任,成员有村委会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官、各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办公室主任由曹余明同志兼任,黄俊为成员。主要负责市级生态村创建工程的组织实施和工作。其次,村委会还成立了创建市级生态村建设监督小组,负责我村的市级生态村创建的具体监督工作,组长由村支书潘民枝同志担任,成员有下派第一书记、村委会班子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等。村委把创建工作作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定专门人员负责生态村的建设工作。

二、认真宣传发动,提高参与意识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6

太白村位于太白镇东北侧,庆阳市市区中心约172公里,离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区约1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雷西高速公路南北穿越本村,在本村设置高速服务区。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总户数318户,总人口1727人,耕地总面积7553亩,其中水田6518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思想建设、经济建设、支部建设、文明建设、环境建设为抓手,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以及《合水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带领全村村民坚定地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之路,以绿色环保、生态建设为主,确保生态环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实现我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开展生态村建设是创造最佳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是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太白村紧紧跟随“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步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形象为有效抓手,为生态示范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明确指导思想,强化工作责任。村党支部即时召开村两委会会议和党员大会,动员和部署全村建设工作。从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着手,专门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两会成员为组员的“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按照浙江省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有关规定,对环保部生态村考核标准,根据本村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了生态村创建规划,分解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和限时责任,使整个创建工作有条不紊。

二、搞好宣传发动,统一群众思想。召开了全村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由领导小组进行宣传发动,同时通过村宣传橱窗、黑板报、张挂横幅、宣传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让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这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家喻户晓,让群众真正明白农户自己是真正的受益者,建设绿色美好家园是每个村民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强化了村民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意识,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配合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强化民主管理。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帐镇管,定期公布,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接受群众监督。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整体推进。首先我们把拓宽增收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全村享有养老保险有41人,参保率100%;合作医疗(大病统筹)人数达1104人,比重达到96%。

五、配套建设,提供完善服务。我村已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农业、商业综合服务网点,能为村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新村委内配备了电教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幼儿园、警务室、老年活动室及便民服务中心,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日常业余活动,形成了村民议事、咨询,农民教育、医疗卫生、健身休闲等一体化、多功能的服务。村办幼儿园,共接纳本村幼儿及周边村幼儿52人,具有较好的教育和活动场所,相应教学设备齐全,卫生保健条件良好,工作制度健全,现有专职幼儿教师一名,村计划生育率与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图书阅览室面积50平方米,配有各类书籍3000册和报刊杂志25种以上,联网电脑一台,并配有书橱、书架、阅览桌椅等设备;改建电教会议室,教室面积150平方米,高级电教设备齐全,可容纳近百人同时进行教育学习;新建成老年活动室,面积360平方米,设有成套桌椅,容量可达近80人,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影视休闲茶座等服务;医务室面积150平方米,具有执业资格医务人员3名,管理制度健全、医疗过程符合卫生操作规范,药品均来自镇卫生院符合药品管理规范。

六、突出生态建设,着力美化人居环境。我村积极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进行村庄整治,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对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使整个区域内路网交通便捷通畅,绿化生态自然和谐,充分体现了人、景、自然融为一体的水乡人居文化特色。

1、按照规划要求,对原有房屋进行综合整治,部分危、破、漏房屋及违章建筑进行拆除,部分房屋进行改造。共拆除整修旧房300多平方米,墙面粉刷50000平方米。

2、全村配备垃圾收集箱15只,垃圾收集房一座,专门配备了4名保洁员,负责每天的垃圾集中清理和平时的保洁工作,还专门制定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

七、健全制度,实施长效管理。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些工作成果得到巩固保持,加强长效管理是关键。我们制定了《卫生公约》、《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村庄环境保洁制度》等,并落实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责任到人,推进村庄环境长效 管理工作,使我村的“六化”得以长期保持。

八、生态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生态村创建,我村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初步成就:

1、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创建中,村班子带头,全体群众参与,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极大地提高了人民 的综合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了,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止,乱倒垃圾等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大大减少,村民的自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创建生态村的热情普遍高涨。

2、美化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和人居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塘红村现有绿化面积18000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环境质量达标,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态村创建后的塘红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3、干部的威信和班子凝聚力明显增强。村党支部、村委会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九、生态村创建过程中的体会。



1、尊重农民群众,为民办实事,调动和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进行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过程中,极大数群众是理解和支持的,但也有少数、个别村民由于发展意识浅薄,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加以协调和解决,维护了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在工作中,向村民讲法律、讲文明,大力提倡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充分发挥、相信和依靠群众,脚踏实地地把工作做好。

2、建章立制,注重长效管理是巩固示范村建设成果的有效保证。我们在创建过程中,边整治边建设边管理,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并制定了长效管理监督制度,通过长效管理,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加以完善;有利于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有利于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和谐共发展。

今后,我村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更快的步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坚持长效管理,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向全面小康示范村迈进。

太白镇太白村

“生态型医院”建设工作实践 篇7

关键词:生态型医院,医院建设,节能降耗

为积极响应国家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军队创建“生态营区”的号召, 近年来, 重庆西南医院结合自身实际, 科学组织规划建设, 精心实施医院绿化,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大力开展污染治理, 最终探索出一条“生态型医院”的建设新路, 并先后获得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全军绿色营区、全军生态营区等荣誉。

一、实地调研,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一) 准确收集医院自然环境各项指数

建设“生态型医院”从调查收集医院内环境各项指数开始, 通过组织院区污染源普查, 绘制院区污染源分布平面图, 明确了废水、垃圾、噪声、辐 (放) 射源等共计56个污染源和14个重点监测项目。再通过建立绿化信息库, 绘制植物分布图, 全面掌握全院植物类别、分布、数量、绿地率、植物指数和本地植物指数等数据, 对大型、珍惜乔木进行挂牌保护。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医院组织编写了《营区自然环境现状评估报告》, 以明确重点环境保护对象, 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 精心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医院不仅提升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更加注重品质和文化的建设。按照“不留一块裸土, 不留一堵裸墙”和“四季常青, 月月有花”的方针, 医院见缝插绿, 充分利用屋面、阳台、中庭、堡坎、围墙发展立体绿化, 扩展绿化面积。此外, 不断丰富植物品种, 增加多样性, 调整合理性。为使医院植被与小品景观、院内文化相互融合, 设置了喷泉、亭阁、石碑、健身器等景观休闲小品和设施, 大大提升了院内环境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实用性。通过道路白改黑、管线下地、灯饰工程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为医院的整体环境建设增添了亮点。

二、节能降耗, 保证生态系统流通低耗

医院始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管理和技改齐进”的方针, 着力推进节约型建设方式、供应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规范拓展。

(一) 强化能耗管理

医院成立能耗管理办公室, 建立月分析报告、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 持续完善分区分系统的全院能耗计量系统和信息数据库, 逐步推行能源定额管理, 实现了中央空调、锅炉、洗衣班的能耗定额管控。

(二) 推进节能技改

按照“投入少、效益好、回收快”的原则, 分期分段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医院自行设计建造了中水回收利用系统, 将蒸汽和空调冷凝水、设备制剂废水、雨水等进行收集, 再广泛用于绿化、喷泉、保洁、洗车、冲厕等, 据统计仅2013年即节约自来水费30余万元;对病房和公共卫生间加装节水龙头和节水淋浴花洒, 对屋顶及中庭绿化采用滴灌和喷灌技术, 有效减少用水消耗;对电梯、配电柜加装节电装置, 平均节电率分别达到20%和12%;对部分路灯及公共照明进行LED改造, 平均节电率达到40%以上;对内科楼、烧伤楼、外科楼等建筑进行直燃式热水系统改造, 每吨热水能耗支出减少4元。

(三) 建设绿色建筑

在建设新门急诊大楼时, 医院将绿色医院的理念和标准引入规划设计阶段, 组织召开多次建筑节能与生态专项设计研讨会, 重点论证门急诊大楼的节能技术综合应用与评估, 广泛应用中空玻璃、外墙保温、新风系统、I-BAS智能控制、远程抄表、中水回用等新型节能材料、产品和系统。

专门成立了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小组, 对全院展开了环境因素的调查、识别和评价, 制定了环境管理方针和目标, 编制了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控制文件, 并依托医院ISO9001质量管理平台, 全面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内控管理, 保证了“生态型”医院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持续。

三、科学治理, 完善污染源防控体系

在对医院自然环境现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医院进一步完善了污染源防控体系, 确保各项污染源管理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一) 强化污水管理

2007年, 在实施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的同时, 建成了日处理量达4500m的污水处理站。2008年, 为提高污水处理的专业化水平, 污水处理站实现了社会化托管。2010年, 加装在线检测装置, 实现了与地方环保局的联网监控。

(二) 强化固体废弃物管理

医院制定《医疗废物管理规定》, 强化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处置。院内还修建了两处垃圾收集装运站, 集中对各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三) 强化放 (辐) 射防护管理

在建设前, 医院对放 (辐) 射设施均进行了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 并将放 (辐) 射设施的防护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内容作为可行性论证和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硬性评价指标。建设过程中, 邀请专业防护公司组织施工, 并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和办理放 (辐) 射安全许可证。对放射性废物设置了衰变池和衰变箱, 严格将放射性废物放置到半衰期后, 再进行分类别、分等级的专业处置。

(四) 强化噪声控制

对产生噪音较大的锅炉房、中央空调冷却塔等设备加装吸音板、隔音墙等设施, 在房间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在重要路段设置禁鸣标志, 有效减少了院区噪声污染和对周边住户的影响。

(五) 强化空气质量管控

为解决医院内废水废气、餐饮油烟、汽车尾气和粉尘等主要空气污染源的大量排放, 医院一方面全面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尽量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 另一方面设立污水处理尾气收集系统和厨房油烟收集处理系统, 强化对院区内的交通疏导和车辆停放管理, 尽量减少污水处理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除此之外, 医院还坚持定期进行清洗室内空调通风口和监测空气质量, 保证合格。

四、凝练文化, 强化员工生态环保意识

医院为强化员工健康环保的生态意识, 定期组织新进学生、实习生、进修生和聘用人员开展入院前的环保和资源节约知识专题辅导。期间, 利用横幅、海报、院报、网络、黑板报、讲座、有奖征文等方式, 向全院教职员工进行“生态型医院”建设的大力宣传。自开展“生态型医院”建设工作以来, 共张贴宣传海报200余张, 悬挂横幅10余条, 刊发新闻报道32篇, 举办专题培训17期, 黑板报比赛4次, 收集有奖征文32篇, 开展节水器具免费发放和废旧品工艺创作等活动数次。

根据重庆西南医院鲜明的军队医院特色, 创建红色生态文化, 充分挖掘白求恩精神、南丁格尔精神和红色军医文化内涵, 注重医院建设与文化的相互融合。

五、结束语

建设“生态型医院”是重庆西南医院管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医院将围绕这一目标, 从环境建设和人员建设出发, 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创新发展, 继续向“生态型医院”建设迈进。

参考文献

[1]吴建良, 陶冬梅等.医院节能降耗和污水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探索[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4)

高校教学工作的生态式管理策略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生态式管理;专业成长;教研效果

高校教学工作本身具有教学与研究的双重功能,其自身的工作特点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进行引导和支持。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存在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学创新困难等现象,应用生态式管理策略,提升高校教学工作的效率,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态式管理策略的核心在于综合考虑影响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为教师提供适宜的专业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速的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着一种“生态模式”。这种生态模式涉及高校教学工作的“环境”“生命体”“生态机制”。提升高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变。

一、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高校教学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高校教师基本由中高级知识分子构成,其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要高于普通的社会群体,对于民主自由权利的追求,也更为强烈和明显。在开展高校教学工作的时候,营造宽松而温暖的工作环境非常重要。由于高校教师不需要坐班,工作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同事之间彼此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则相对较少,在此前提下,则容易导致工作环境缺少有效的联系纽带。作为管理者需要从外部环境的塑造去考虑问题解决的办法。教研室作为联系教师群体的组织形式,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坚持教研室每周举行一次学术沙龙,由管理者与教师群体共同筛选学术沙龙的主题,并定期提交研讨的结果。在组织研讨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扮演“麻烦制造者”与“纷争调解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管理者扮演“麻烦制造者”,需要调节沙龙的气氛,积极主动的抛出问题,引导教师各抒己见,对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充分的发表意见,表达观点,鼓励学术争论和碰撞。在此前提下,教研工作的开展则更容易发挥实效。另一方面,管理者还需要扮演“纷争调解者”的角色,在激烈的教研讨论中,及时地规避隐形的矛盾和冲突,使得整个学术探讨过程民主、和谐、热烈、融洽,积极健康地良性开展。

二、关注生命体的需要

高校教师本身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又普遍存在着较高的价值追求,但是当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存在矛盾”时,则要求教师在二者之间做出取舍,大部分教师通常选择重科研而轻教学。对于这样的客观现实,管理者需要关注到教师的内在需要,其专业成长的生态,取决于内在的利益诉求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博弈。如果管理者能够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之间做出合理的考核评比标准,探寻二者之间的“利益黄金分割点”,引导教师从被动到主动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保证教学与科研二者并重,则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效果自然而然的会有所改善。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在工作考核与评比过程中,赋予教学工作应有的权重。比如在职称评比过程中,如果教学考核不合格,则不予推荐。或者在教学工作中,考核为优异者,可以折合为科研考核的分值等等。在此前提下,教师的内在诉求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其事业的生命力也会更为蓬勃而充满朝气。此外,在生活中对教学进行充满人性的关怀与帮助,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高校教师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尊心比较强,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可与理解,管理者在生活中,对于教师遇到的问题和困扰,进行积极主动的关心和帮助,可以有效地拉近教师与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更为顺畅和有效,也会促进教师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支持管理者的工作。

三、建立良性管理生态机制

所谓良性管理生态机制是指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之间,建立民主宽松的沟通渠道,使得双方的意见和建议能够通畅的表达与交流。避免“一言堂”式的官僚管理方式,同时也防止“放羊”式的无组织管理方式。在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建立良性的管理生态机制,需要管理者首先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建立双向评价机制,管理者和教师分别给对方制定考核表格或者评价标准。在考核过程中,彼此进行互评。并且为了保证教师的权益得到保障,可以成立教师委员会,该委员会具有直接向上级汇报的权利。在这样的互相监督下,建立民主、严格的管理机制,可以较好地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考虑到多方的制衡因素,关注到各方的利益诉求,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需要管理者继续对产、学、研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利益兼顾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尝试。只有建立良好的管理生态模式,才能实现生态系统中各方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的同时,完成各自的职责与义务,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积极健康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罗平.体育教学中多元评价机制构建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0(2).

[2]秦寿康.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9

根据《2011年环县国家级及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计划》(环政办发[2011]42号文件)要求,我镇双城村实施了生态村创建。镇村高度重视,多方筹资,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线,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狠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双城村地处国道211沿线,是曲子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800户3461人,总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00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豆类、油料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60元。

二、创建情况

(一)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生态村创建工作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村上成立以党支部书记黄卫军任组长,包村干部袁龙、村委会主任郑志鑫任副组长,村委会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和村文书为成员的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制定了《曲子镇双城村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工作责任制。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优化城镇人居环境,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多方筹资2098.5万元,实施“五大工程”:第一,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投资2000万元,新建农户住宅小区1处,共80户;第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6.5万元新建集流场55处、水泥窖55处;第三,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投资20万元新建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一处;第四,实施道路建设工程,投资60万元新修道路1650米,压设排污管线1000米,拓宽经三路南段街道440米;第五,实施环境绿化工程,投资2万元,完成荒山植树造林4000亩,种植经济林木500亩,并在主街道、文体广场、住宅小区栽植常青树。同时,实现户户通电,组组通路,电话入户和有线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72.5%。

(三)狠抓环境污染治理,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在环境污染治理上,共投资623.63万元:其中,投资264.5万元,新建农户沼气池250座,新建太阳能配套工程60处,实施“三清三改”工程250户,新建大连沟垃圾填埋场1处,购买垃圾拉运车2辆,增设垃圾收集箱20个,新建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一座,新建粪尿分集式卫生厕所100处。投资359.13万元利用辖区内三江养猪场畜禽粪便建成600立方米沼气池1处,为80户居民及周边农户提供沼气。同时,村上组织人员将211国道沿线村组道路两侧有碍观瞻的残墙断壁、简易棚、旱厕全部拆除。对居民区垃圾通过统一拉运,集中进行填埋。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率达到了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3.3%,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了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了9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5%,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4%,厕改率达到了75%。

(四)注重环保宣传,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创建省级生态村的积极性,双城村把宣传发动作为推动创建工作首要任务来抓,并贯穿创建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广播、明白纸、宣传牌和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讲创建省级生态村的意义、目标任务、群众的责任和义务,对少数有思想顾虑的“重点户”,村干部坚持利用晚上时间逐户走访,反复做工作,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创建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农民自己是创建的主体,是最大的受益者,形成“人人知创建,人人助创建”的良好氛围。并以此为契机,聘请农技人员给农民培训,引导农民种植绿色蔬菜,使绿色食品等于高收益的概念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培训,农民在蔬菜种植中,病虫害防治只使用少量低毒低残留农药,肥料也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用农家肥和增施少量生物肥料。

(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群众收入。充分发挥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的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取得积极成果。种植业按照粮、经、饲三元结构模式,压粮扩经,压夏增秋,积极发展蔬菜基地500亩。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引导群众发展多种经营,拓宽致富渠道。积极兴办第三产业,扶持群众开商店、办饭馆、跑运输、搞服务,大胆进行劳务输出,全村创办个体私营企业、零售、饮食、医疗、修理、贩运、粮油加工及其它服务门店48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收入280多万元。村办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村有砖瓦厂、水泥预制厂、加油站等10个骨干企业,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

生态村工作总结 篇10

工作总结

XX镇XX村位于XX县城西北部,总面积XX平方公里,村委会距县城仅

公里,东接XX,南接

西与XX临近。XX村共有下洞、大村、XX等 个自然村,全村共

户,人。XX村是一个集瑶、壮、汉多民族居住的山区村,其中少数民族X人,占全村人口的50%。

近年来,我村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XX年被评为„„。

一年多来,在市、县、镇各级部门指导下,XX村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的活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做好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目前,XX村创建生态村各项工作已顺利完成,创建省级生态村成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XX村严格对照省级生态村指标体系要求,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开展创建生态村活动,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措施:

(一)重视到位,上下一心,精心组织

为全力抓好抓实创建XX生态村工作,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多次组织召开有关生态建设工作会议,统一部署,由县环保局具体负责指导生态村创建工作。在XX镇党委、镇政府也高度重视下,XX村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正副组长、村委委员为成员的创建生态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创建工作各项指标和措施的落实,切实加强了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县、镇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到我村现场办公,现场指导、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各项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规划到位,优势发挥,稳步推进

为了确保整个创建活动有计划地实施,我村十分重视建设规划和工作方案的制订。对照省级生态村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结合XX村的实际,制订了《XXXX生态村建设规划》,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稳定现有经济结构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村“两委”正确引导群众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组织群众种植杉树,扩种毛竹,种植葡萄、柑桔等,全村扩种毛竹3000 亩,种植杉木2万亩,种植葡萄300亩。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注重打造全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不断挖掘和保护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开发,XX村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首先是开发XX等景点;二是挖掘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住宿、旅游在以农家旅馆和家常菜的基础上,提高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

(三)宣传到位,全民动员,营造氛围

为了更好地推进生态村建设工作,阐明了创建生态村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村委会专门召开了生态村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使全体村民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村内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调动了村民参与创建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利用多种形式想方设法扩大宣传效果,如在进村路口、村活动广场等地方悬挂、张贴创建生态示范村标语,举办宣传专栏,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一年多来共召集村民召开大小会议4次,出版宣传专栏5期,在村屯人员集中的地方张贴横幅创建生态示范村标语4块,制作并悬挂永 久性标语2块。

(四)整合到位,建设有序,完善设施

为进一步完善生态示范村的基础设施,我村利用整村推进 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的大好契机,整合市、县扶贫、旅游、交 通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1、利用县扶贫办、交通局出资500万元硬化通村公路;县扶贫办出资50万元硬化村内通屯公路20公里;共硬化了X个自然村的通屯公路,村内道路干净整洁;

2、修建5个自然屯的人饮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全村参加改厕的有80%,沼气建设的有70%

„„

(五)参与到位,人人动手,推动创建

我们在市、县、镇领导的支持下,采取了灵活的措施把村民全面推上创建活动的主战场,广大村民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在建设农户 屯内硬化、排污沟硬化、化粪池、垃圾池、沼气池以及拆除残旧、不雅观设施、清理卫生死角以及果园路边,修筑进村道路等活动中,义务献工达5000工时,做到全民动员,全民动手,以实际行动创建生态家园。

二、创建生态村的成效

一年多来,我村抓住生态创建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的良好契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XX村实际,切实按照省级生态村的标准和要求,积极探索,以抓旅游为龙头,以生态立足,以机制创新,以发展为目标,以“六改三普”(六改:改水、改路、改房、改厕、改厨、改厩;三普:普及电话、电视、沼气)为主要建设内容,始终坚持遵循生态平衡理念,使村民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做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创建生态村的过程,77%的农户建有了户用卫生厕所。XX村部份村屯巷道实现水泥硬化,村前村后绿化,绿化覆 盖率达89%;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和沼气,村内人畜粪便及污水经处理后排放;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Ⅱ类标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全面提升。

(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XX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把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作为重要环节来抓,镇党委、政府以“因地制宜、持续发展”为原则,突出“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户受益,有利于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毛竹、林木、水果种植,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做到了一心一意搞建设,群策群力求发展。

(三)生态农业逐步推进。在XX村,稻杆作为冬季牲畜过冬的食物后,进入沼气池成为沼气的产气原料,腐化后成十足、安全的生态肥料,也使作物桔杆综合利用率达100%以上,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严格控制和科学使用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积极推广使用的农家肥,初步形成资源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四)环保意识全面增强。在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XX村积极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注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我村民风淳朴,社会风气好,瑶族风情浓郁温馨,邻里关系和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村里治安状况良好,无刑事案件发生,村民环保意识高,几年来没有任何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创建现阶段的各项工作已卓有成效,有关技术指标也符合国家级生态村的要求,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 有很大的差距。为此下阶段我们将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 绿色家园的高度出发,按照 国家生态村的建设规划和上级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市、县、镇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继续挖掘潜力,努力提高生态村的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全力把我村的生态村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使我村变得美丽、富裕。

(一)高标准建设好XX村,扩大XX村的建设规模,使XX村显得更加整齐划一,同时随着绿化、文化楼、活动广场、旅游景点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必将呈现出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农村。

(二)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发展以生态无公害蔬菜特色生态农业为主,以葡萄、柑橘等为主的特色高效水果业,建成一批规模化的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基地,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积极筹措资金,搞好,美化、绿化工程,建设好环村路,打造美化XX村环境建设的新亮点。

(四)大力开展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以及“乡村新风”评比活动,使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有丰硕成果。

XX镇XX村民委员会

上一篇:水调歌头.八一节——八一建军节诗歌下一篇:称赞说课稿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