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精选12篇)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篇1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的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这他自己的意志,并把它紧紧抓在手中。他似乎真的叫魔鬼附体了。”
这是文中一段对查尔斯的描述,或许这也叫做梦想。
然而,毛姆的故事并不是讲述一个年轻帅小伙历经艰险最终抱得美人归最终名利双收的励志故事,他讲述了一个长相一般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收入不错,勤勤恳恳的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开口也是索然无味——总之主人公的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但是这位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开了与自己生活多年的妻女,只身前往巴黎,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这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最后他定居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病逝后托妻子将自己的画付之一炬。他的生前,人们认为他是个疯子;死后,名垂画史。
主人公查尔斯的原型是高更。
大多数人看完会感慨查尔斯是个半路出家的绘画天才,但可惜我不是天才,这事儿我做不来。
当查尔斯坐在巴黎的街头,调色板都拿不利索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会是一个天才吗?他到生命的结尾都没有知道他的画引起了轰动。另一个主人公在巴黎的酒馆里和查尔斯有这样一段对话,“可是你已经四十了。”“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想,如果再不开始就太晚了。”
这是我文中喜欢到背出来的一段对话。如果查尔斯只有十六七岁,大家肯定鼓励他追求梦想。可查尔斯已经是个中年大叔,并没有流露出任何绘画方面的天赋。您都一大把年纪了,在家栽栽花种种草不好?
毛姆给出的答案是:无论处在怎么的境地、无论年龄、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
文中查尔斯说的另一句话,“我必须画画儿。一个人要是掉进了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要不就得淹死。”如同渴望呼吸一样的追求梦想,为了生命而做的事,这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身不由己。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他不理睬六便士,却伸手追寻触碰月光。
画画是查尔斯的月亮。他为此于不惑之年抛弃了自己已经获得的一切:工作、财富、名誉、地位、妻子儿女。当然,这样的人用可恶形容一点不为过,他自私,没有责任心,眼里不容任何人甚至包括他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世俗,安于现状,接受现在稳定的薪水,接受了眼前触手可及的“六便士”。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合上书面,余音绕梁,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双目失明患麻风病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最终心满意足的离去。此情此景下,我看到的是一个沐浴在自己月亮下的查尔斯,对此我的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
不管是高更还是查尔斯,人家只是想画画而已,想坚持自己渴望到要命的事情,想真正心满意足的度过此生罢了。记得培训时一位朋友问,“你们有梦想吗?”这句话拨动起我的心弦,工作后,父亲和朋友常问我将来,我没有回答,但是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自己想要追求什么。“眼前不止生活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们做梦都梦到自己的理想,醒来则继续与千军万马拼杀。大多数人在不知道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可能一番厮杀后还是没能够到自己的月亮,那又怎样啊?至少我正在想着我想拥有的东西狂奔,我在追寻我的月亮,纵然被铺天盖地的冰雹砸的扑街,我也心满意足。文中还有一段话,“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她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叫我恐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的生活中还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悬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滩的。”
若非一番寒彻骨,难得梅花扑鼻香。真想乘长风破万里浪,去触摸自己的月光啊。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篇2
一、甘于平庸,归于沉默
年少的斯特里克兰德听从父亲的建议,为了优渥的生活,放弃了热爱的绘画。选择学习经商,并逐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证券经纪人。他身处中产阶级,收入颇丰,拥有善良体面并且深爱他的妻子,以及学习优秀长相清秀的孩子。尽管他本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但是他在自己的行业中依然足够机敏去应对一切,并对经手的业务游刃有余。如果说,将普通和平庸归为这一类人的优点的话,那这个时期的他势必已经将这个闪光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了。不难想象,如果这样的生活轨迹永远朝前,他定然会在这种优渥的生活里拥有越来越丰厚的回报。尽管平淡以致灰成人群,但他的生活定然是让大多数寻求舒适安逸的人艳羡不已的。“我想象着这一对夫妻的生活,不受任何灾殃祸变的干扰,诚实、体面,两个孩子更是规矩可爱,肯定会继承和发扬这一家人的地位和传统。在不知不觉间,他们俩的年纪越来越老,儿女却逐渐长大成人。[1]然而褪去激情后的婚姻生活,日复一日机械单调的聚会应酬,灵魂与肉体的矛盾,在黑暗中不时鞭挞着斯特里克兰德心中的微弱星火,并默默积蓄着喷涌而出的燎原力量。
二、冲破道德枷锁,寻求艺术理想
四十岁的斯特里克兰德,仿佛突然领悟了上帝的谕旨一般,发疯地抛弃多年苦心经营的一切,他尊贵的地位,贤惠的妻子以及拥有血缘之亲的孩子,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技巧。证券经纪人,父亲,丈夫,曾经的每一种身份此时对他而言都是层层负重的道德枷锁,唯有不断失去才是通往光明和自由的正确路途。此时的他不再为他人的期待而活,开始注重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而绘画成为了他生命的伊甸园中丰满的水草。“我必须画画,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灵感和天分催促他刻不容缓地去寻找自己生命里真正的原乡与归宿。尽管在巴黎落魄绘画的日子食不果腹,卑贱难堪至极,但斯特里克兰德的内心十分自在,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毛姆在书里这样写道:“这个人一直在同各式各样的困难艰苦斗争;但是我发现对于大多数人说来似乎是根本无法忍受的事,他却丝毫不以为苦。他不把忍饥受冻当作什么苦难。他这样完完全全地过着一种精神生活,不由你不被感动。”
但从道德层面来讲,这个时期的斯特里克兰德,是完全游走在所谓的纲要伦理之外的。他忘恩负义,心狠手辣,对自己妻儿的生死漠不关心,也从不惧怕世人对他的辱骂。而且在巴黎漂泊的日子,若不是善良的荷兰画家施特略夫不计前嫌,将身患重病的他带回画室并且嘱托自己妻子细心照料,他早已病死腐烂在那间黑暗破旧的小屋里。但这样的好心,并未得到他的感恩。相反正由于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使得勃朗什·施特略夫醉心于他,并铁了心要跟随他四处漂泊,而道德沦丧的斯特里克兰德也毫不犹豫地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此时于他而言,女人和爱情不过只是用来宣泄情欲的出口。他十分注重自身的感受和需求,决不允许他人试图以感情的名义去捆绑甚至占有他。他需要的是绝对的权威与自由。“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所以当勃朗什·施特略夫的裸体画像完成后,斯特里克兰德对她残留的最后一丝幻想也随之消失殆尽。被抛弃的勃朗什·施特略夫最后以自杀终结了自己的生命,但一切仿佛与斯特里克兰德毫无关联,对方再悲惨的结局也无法激起他内心之湖的一丝涟漪。这个女人始终无法带给他对生命的原始渴求,斯特里克兰德在她身上消耗的仅仅只是肉体上暂时的欢愉。但这些事件并不能组成完整的他,毛姆细致地去刻画斯特里克兰德的欲念,冷漠与理想绝不是为了使其成为读者讥嘲厌恶的对象。如果小说一旦失去其探索复杂幽微人性的本意,文以载道的本质也就无从体现了。想来“灵与肉”也一直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永远无法规避的话题。斯特里克兰德却正是由于他身上所散发的那种浑然天成,与世人的规则格格不入的天才般的暴戾、肉欲,以及粗野的气息,才使得他才华里的那份桀骜不驯能茕茕独立于世人永远无法企及的艺术领域。勃朗什·施特略夫虽然被他天才般的气质所吸引,却天真地以为用世俗中女人惯有的牺牲,柔情与肉体能够永恒地占据他的心。她从来不曾了解斯特里克兰德憎恶情欲,也无需爱情。但是他也无法规避肉欲,很多时候甚至屈从它。而当勃朗什·施特略夫越是为此处心积虑,斯特里克兰德便越厌恶她的愚蠢,随后便将其弃之如敝履。斯特里克兰德毕生追寻的是灵魂的乌托邦,那个任他与自由为伍,永恒承载他梦想的地方。因此无论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还是勃朗什·施特略夫,一旦试图驯服天才的桀骜不驯,最终都只能沦为他寻梦之路的牺牲品。事实上毛姆已经越过了“道德”的浅表层次,深入到“天才”人物不可秤量背后的“灵魂”深处,去探究人性的真正判定标准,去找寻生命意义的理由。
三、灵魂的乌托邦之地———塔希提
当斯特里克兰德第一次踏上塔希提这座海水潺湲,绿椰白沙的小岛时,他的身体也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像破茧之蚕,卸下旧日的躯壳,他等来的是灵魂腾飞的时刻,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欢喜。这座让斯特里克兰德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的岛屿,第一次令他觉得灵魂不再受限于任何人,艺术家绝妙的灵感也在这里被无限激发。而与土著女孩爱塔的结合,更是深化了这种美好空灵的感觉,灵魂与肉体至此合二为一。这个身上没有任何文明痕迹的少女,不但对斯特里克兰德无所企求,而且无怨无悔地养活他与孩子。纵使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她也依旧深爱这个连病死之际都在坚持创作的艺术怪人,而且对其表现出无上的忠诚。这时的斯特里克兰德,就像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一切事物都匍匐在他的脚边,任其指令。少女爱塔可以在奴隶与妻子的身份之间随意切换,一切只凭斯特里克兰德的内心需求。“她从来不干涉我,我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所以在塔希提这座小岛上,斯特里克兰德从来无需考虑生活的重担与身边人的诉求,他每天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随心所欲地将内心的色彩挥毫在画布上。想来也正由于这个没有历经文明开化的少女身上固有的那份单纯与天真,从未试图探寻他的心灵之光,或者驾驭他,才使得斯特里克兰德在死前能够为之落泪动容,不再以讥讽的立场去论断两人的关系,灵与肉在这一刻终于得到完美的统一,这份精神的契合也令他怀抱前所未有的舒畅感。“有那么一瞬间,斯特里克兰德的铁石心肠似乎被打动了,泪水涌上他的眼睛,一边一滴,慢慢地从脸颊上流下来。”而这样一类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无一不在反映作者毛姆内心对于理想女性的定义。毛姆与苏琼斯的恋爱及与莎莉的痛苦婚姻造成他长久以来对于西方“文明”女性的恨意。在他的文字中也随处可见对这类“文明”女性的憎恶与讥讽,而少女爱塔便是他长时间被压抑的情感欲望的感性显现。
摘要: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一生为故事蓝本,镌刻了天才斯特里克兰德在不惑之年后幡然醒悟,毅然追逐自由与理想,罔顾社会道德抛妻弃子,背叛朋友,死前命人将绝世佳作付之一炬的怪诞行径,从而对幽微复杂的人性以及灵与肉的抉择进行了深刻拷问与探索。
关键词:斯特里特兰德,灵与肉,毛姆
参考文献
[1]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月亮与六便士[M].李继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田俊武,唐博.自我欲望的满足[J].广西社会科学,2007(7):106-108.
《月亮与六便士》中女性的真善美 篇3
毛姆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生动地刻画了几位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有评论家认为,这些形象普遍体现了毛姆对女性不善的态度,但探究毛姆的生活经历可以发现,他对女性并不总是厌恶的,也有对女性真善美的渴求,作者把多样的情感被投射到书中的女性上。
毛姆对女性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类似母爱温柔情感的依恋,又有对索取无度欲望的厌恶,而这些情愫源自他的生活经验。他对女性真善美的感知源自幼年时母亲无私的爱,这份爱“给他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对毛姆终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导致他努力在不同的女性身上寻找相似的情感。但在寻求母性情感的过程中,他却接连受挫。起初,他遇到心仪之人,“浑身散发着充沛的母性光辉”。然而,他的求婚却遭受拒绝。之后,毛姆为了名誉而非爱情勉强结合的婚姻并不愉快。在外人看来,妻子“时髦轻佻的世界不属于他,她咄咄逼人的占有欲令他反感”,毛姆自己则感觉“生活在一个充满抱怨的氛围里”。妻子的无理与无尽的欲望激发了毛姆对婚姻生活的抵触。《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有挚爱母亲的影子,也有令人厌恶的妻子的痕迹。
个人经历影响毛姆对女性的评价与刻画,也就是毛姆的真善美价值观。但什么是真善美?首先,毛姆认为,太多人把真当作一种表现和判断,而忽略了真的本身,“人为了虚荣、安乐和利益,总是不顾‘真’的”。真的价值在于其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形式。人应该注重自我或行为的内在本质。其次,谈到善时,毛姆区分了爱情和仁爱。在爱情里,“渴望自由的人类灵魂总是把爱情所要求的自我服从看作是有失体面的”。因此,爱情容易引发自由心灵与占有欲之间的矛盾,“许多人害怕它的威力,满腹怨恨地只求摆脱它的重压”。这样的认识与毛姆在婚姻中的情感体验是一致的。至于仁爱,它比爱的层次更高,是“善的较好一面,它使本身具有严肃性的善变得温厚,从而使人们可以不太困难地遵循那些较细微的德行,如自制、忍耐、诚实和宽容等”。仁爱超越了爱情的狭隘,使人能忘我而对他人敞开更宽广的怀抱,也是毛姆眼里的善。可以发现,仁爱之善与毛姆所求的母性情感极其类似。最后是美。毛姆所指的美,并不是人的容貌或事物的外形,而是能让我们发自内心欣赏与触动的东西,“是指那种能满足我们美感的对象”,能“激起情感”。
一、思特里克兰德太太阿美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阿美是毛姆心中真善美女性的反面典型。她喜爱与文艺工作者来往,被公认是个热情好客的女士,“在那些惯爱结交文人名士的人中,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要算心地最单纯的了”。然而,毛姆借小说叙述者之口对她的另一面有所暗示,“当她同作家结识以后,她有一种感觉,仿佛过去只能隔着脚灯瞭望的舞台,这回却亲身登上去了”。她认识名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友谊,而是出自虚荣心,想通过这些人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在婚姻家庭中,她被视为“贤妻良母”,但阿美以及她的生活对作为艺术家的丈夫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平庸俗套,激不起任何波澜,“没有什么比这一家人更为平凡的了”,丈夫出走不可避免。然而,在被丈夫抛弃后,她试图挽救婚姻的举动,以及行动无果后在他人面前的掩饰则暴露了她虚伪的本性。在误认丈夫移情别恋时,她通过刻意夸大的痛苦来引起他人的同情,但叙述者却清楚地看到“尽管她的悲痛的感情是真实的,却没忘记使自己的衣着合乎她脑子里的礼规叫她扮演的角色”,同时“她也很会把她的不幸表演给我看”,为的就是打动别人请求帮助,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在意识到丈夫因为艺术理想而永远不会回来时,她故意误导大众以桃色事件来定性丈夫的离去,以制造对自己有利的道德舆论。但在丈夫去世成名之后,她却对外展示与名人丈夫伉俪情深,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伟大天才的未亡人的一种义务”。
阿美被抛弃的命运暗含毛姆对其不认可的态度,她身上缺乏能感染他人的个性。虽然阿美的伪善并没有受到强烈的指责与抨击,但事实上毛姆对此是极其厌恶的。
二、施特略夫之妻勃朗什
另一位女性勃朗什则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人性。她原本有深爱着她的丈夫,过着和睦的家庭生活。但在陷入难以自控的爱情之后,她扔下丈夫,投入他人怀抱,最后惨遭抛弃自杀身亡。在爱情之外,她对丈夫残忍无情。面对丈夫的挽留,她不仅无动于衷,给予嘲笑呵斥:“你简直丢尽丑了”。更为了摆脱纠缠,“用尽全身力气在她丈夫脸上掴了一掌”,以羞辱丈夫。无论丈夫如何为她着想,希望她回心转意,她都冷冷地予以回击,直至死亡也不愿意接受丈夫的好心。但又必须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勃朗什有强大的对抗舆论道德的勇气。她不在乎爱恋对象贫穷的生活,执著坚定,“他到什么地方,我就跟他到什么地方去”。勃朗什在婚姻里的高傲以及爱情里的坚韧体现了她真性情,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虽然这是以牺牲他人幸福为代价的。
勃朗什为爱抗争让人动容,但其爱情本身却有卑劣的一面。与其说她是爱上他人,不如说她是被欲望所迷惑,“被一种无形的恐怖紧紧抓住,完全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了”。她破坏家庭关系,毁了自己的生活,恐怕只是为了满足欲望,一种“非常强烈的统治欲”。在她的爱情中,被爱之人难以获得自由。但若不是受困于爱情的盲目与不理智,勃朗什身上确有让人留恋的女性魅力。艺术家赞扬她的吸引力,“她的身体非常美”,并以此创作出一幅直通人心灵的画作。
因此,毛姆对勃朗什的态度,既有同情又有痛恨。他对她悲惨的结局心存怜悯,但不满她的自私冷漠,更憎恨她在爱情中的无尽欲望。“她对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被爱之人无不讽刺地评论道。这种处境,正是毛姆自身受困于婚姻中的缩影。
三、塔希提土著姑娘爱塔
与阿美和勃朗什相比,土著姑娘爱塔思想朴素,性格单纯。婚后她承担起了家庭所有重担,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男人,并毫无保留地付出。丈夫对她感到很满意:“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管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爱塔不仅给了丈夫舒适安心的家庭环境,更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她纯粹的供养并不要求对方物质或精神的回报。在丈夫患病时,她更是不离不弃,“别人谁愿意走就走吧。我不离开你”。爱塔生活成长于野蛮落后的原始环境中,对爱的理解也停留在原始阶段,“你要是不打我,我怎么知道你爱我呢”?她对男人如此真挚宽容,使她身上具有伟大母性的光辉。爱塔虽然是土著人,却与她周围色彩浓烈的环境一样,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她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自然之美,成为使艺术家“灵感开花结果不可或缺的事物”的一部分。
毛姆是喜爱爱塔的,这能从作者对爱塔与丈夫很长一段幸福时光的描述中看出来。爱塔是毛姆所寻求的真善美女性,她与年幼时母亲的影像非常相似。她们无私奉献,敞开温暖的怀抱,安抚人心,同时,她们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又能激发想象。作者在生活中并没有体会到这种幸福和愉悦。因此,土著爱塔的性格和品行,她的生活环境,都像是毛姆刻意安排,苦心搭设的幻影。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怀有一种渴求而不可得的遗憾心情。
四、结语
从阿美的平庸伪善,勃朗什的勇敢与欲望,到爱塔的宽容纯朴,毛姆并不是只有无情的批判,还有对女性不幸的同情以及美好品性的肯定。受幼年所获母爱以及婚姻不幸的影响,毛姆对具有温暖柔情、无私奉献精神的女性更为欣赏与认同,而否定那些虚伪狭隘的女性,《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正折射出作者真善美的价值观。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优秀 篇4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我们喜欢大海,为什么也惊叹流星,更加欣赏激流勇进的快艇。因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澜。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蓝天,骏马不再奔驰在草原,海燕不再与海浪搏击,天空不再有雨后的彩虹,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也许你会说,让他们去搏击吧,我只负责看热闹。这种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想跃跃欲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只要时机成熟,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读月亮与六便士的心得 篇5
从性格上来看,斯特里克兰这个角色无论放到哪个时代,都是一个极其不可爱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令人厌恶的: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抛弃自己的家庭,且从未有过懊恼之心;他口才不好,说话下流粗鄙,总是用刻薄的词汇去戳他人的痛处;他不修边幅,反对享受,总是穿得像个流浪汉一样;他为人冷酷,不近人情,对救过他性命的人不报一丝感恩之心。然而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画画的理想,将一切感情寄托在绘画上,为了实现理想抛弃他认为世俗的生活,在穷困潦倒的情境下徘徊挣扎,却又始终不忘初心。这样的他,通过这样的坚持最终获得了他人及社会的认可,尽管他可能根本不在乎。
乍一看,《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与内容并无多大关系,但它却直接体现了这本小说中的矛盾。六便士是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我认为它象征着现实,而月亮则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从书中来看,毛姆更推崇坚持自我,坚守理想的生活方式,并不太欣赏那些仅仅满足于现实生活的人。由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引出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发掘,以及对自由的生活态度的向往,由他妻子的生活描写表达出对安于现状者的不满甚至是鞭挞,传达出一种自由与理想相结合的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篇6
一直摆在书桌上待看书籍中第一位置,每一次想要看的时候,翻起几页,也尝试很耐心的阅读,却总也进入不了状态,说实话里面的内容从开头来看,并不让我感兴趣。但,自己买的书,含着泪也得看完……最终还是在断断续续中,坚持看完。经典书籍的确有它的吸引人之处,挺庆幸自己没有放弃阅读。
读后的第一感觉,单从故事情节层面来看,不会很吸引我。不过还是觉得这本书很不错,主要的原因是里面的语言读起来给人很舒服的感觉。看开头甚至一半的时候,觉得很不可思议,居然会有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为了所谓的理想抛妻弃子,破坏别人家庭却一副理所当然,毫无过错的态度,甚至那个人还是他的救命恩人。但看到后面,又会让人觉得其实他本没有错,只是从我们常规的道德观念来判断认知,他是不道德的。我们不提倡也不喜欢不赞同他的处世价值观。同时,也是印证了那句话,有时候天才与疯子的界限往往是一线之间,可以认为他既是天才,也是疯子。说实话,虽然看完了这本书,但是感觉没有真正理解这本书所要表述的主旨。或许,需要下一次有兴趣再一次阅读才能够理解更多。
以上的这一段话,就是对于这本书读完之后第一时间所能够写出的读后感,书中关于艺术的表达、对画家原型”高更”的记叙,以及这本书在世界文学界的价值与意义,我想我是无法真正体会与理解的。也许,这就是一直以来,我看国外的书籍比较少的原因,总觉得,除了那些功能性的书籍或者传记类的文学可以比较好的入手之外,很多书籍所写的内容都是与当地历史文化有联系的,不了解的人很难真正去读懂它们。这也或许是我们国家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无法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吧。毕竟,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学,就必然得先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史不分家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再说回这本书,《月亮和六便士》,一个代表着夜空中的美好,一个是类似于人民币”一角”面值的硬币,两者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着”理想与现实”。人们总说: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现实总会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们,并没有勇气与机会去追寻最初的理想,或者也可以说,社会生活的现实让绝大多数的人们”忘记了理想”,并不是有那么多的人,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理想是什么。
所以,这也是现实社会与文明可以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与发展的原因,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天才与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人,更需要的是那些不断在现实与理想面前不断平衡与妥协的大众群体。作者毛姆对成功的定义前提:“取决于你对生活赋予了什么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取决于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理想与现实往往总是处于矛盾的两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追寻,我们需要明白自己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而这是有存在很多维度的,于父母家人、于亲人朋友、于领导同事等等,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身份,,这些不同的身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责任,成长的路上,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身份中不断切换与不断适应,也因此,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就会在不断的修正、平衡与妥协。往往平衡与妥协后的结果,就会使得人们心中的“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差距不会那么明显。
《月亮与六便士》初三心得 篇7
斯特里克兰德生活过三个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塔希提岛,也在这三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三个女人:妻子艾米、朋友的妻子布兰妮、土著少女艾塔。
伦敦,土生土长生活了四十几年。有一份在证券公司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双聪慧乖巧的儿女,妻子艾米贤惠且知书达理。留下一张纸只字片语,就轻而易举抹掉了前面走过的人生轨迹。
巴黎,凭着对绘画的一腔执念,沉迷于梦想一发不可收拾。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变得不近人情,一切与己无关。病重时得到了朋友妻子布兰妮的悉心照顾,恼恨的是凭着自己无所谓心理下毁掉了朋友的生活甚至布兰妮的生命。他还能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不堪一击的生活,以及被生活压迫下人性的丑陋。梦想又是什么呢?
之后经过马赛到达塔希提岛,这是他灵魂出窍之后得到升华的地方,在这里他与心中的梦想毫无阻隔。有着一个默默守护他,忠诚于他梦想,叫做艾塔的土著少女。即便是他快到生命终点,也无损他绘画才能的发挥。梦想可以实现,但原来如此艰辛!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心绪一直久久不能平。这样的男人不是典型的渣男吗?他的出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去了哪里?抢走朋友之妻,人性的底线在哪里?这些让我感到愤怒,任何对梦想的追求都不应该是自私甚至脱离道德的借口。
梦想人人有,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呢?生活中渐行渐远,很容易就忘记了初心,很容易就有理由说服自己放下,很容易就把别人的看法筑在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壁垒里……也许这辈子都没有这么大的魄力与自己决裂,但生活给予的馈赠本就是独一无二。做自己想做的,内心真实快乐就好。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 篇8
从世俗的角度说,他是一个自私卑劣的人,他抛家弃子,背叛朋友恋人,无视他人的感受;从个人的角度,他是一个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人,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非论断,任人评说。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往往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我也没有太高的艺术素养,但是从文章中还是可以感受到画家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这些都变得云淡风轻。你可以说他是自私的,自私到活着只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境界,忽视了一切。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变得更有魅力,更加伟大。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好人,他抛弃了世俗的角色和束缚,任性的只求宣泄自己的艺术热情,从这一点来说,他是单纯的、幸福的和值得人敬仰的。
之前看介绍说,这是一本有关人生的意义的书,有伟大的梦想,坚定的追求个人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无疑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最难的往往是第一步,生活的琐碎、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现实的冰冷,让人忘了初心,丢失了自我,生命的意义更多的回归到社会对人最基本的要求,只是为了实现生命的延续,成为人类发展中微不足道的一颗尘埃。
也许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有伟大梦想并能有所作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幸福的定义可能变得更加的简单、容易,舒适的生活、美满的家庭、他人的认可,令人敬仰的社会地位……
夫复何求,可是有了这些,人的内心就会感觉幸福吗?这些都只是外在的事物而已,是你内心追求的东西吗?
艺术是画家的精神寄托,唯一的追求,在这条路上他会经历挫折、瓶颈、突破、打击,但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是痛苦和幸福的,即使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那又怎样?幸福这件事本就是唯心的。
一个人强大的内心源于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从小我们就学习各种知识,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体系,逐渐形成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其实都是在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多少年来是中国文人追求的境界,从内在到外在,从个人、到家、到社会,不能不说很好。而修身养性更是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人生没有对与错,看看的别人的人生,思量一下自己的人生,是一种丰富、一种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本好书,值得一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篇9
我告诉你,我得画画。我身不由己。人掉进水里时,他水性怎样,是好是差,都无关紧要:他只能扑腾出去,不然就会淹死。
我到巴黎有上百次了,可它总是能令我心旌摇曳,走在街头总是觉得即将遭逢奇遇。斯特里克兰则淡然处之。如今回想起来,我认为当时他对一切都视而不见,心中唯有使其灵魂不得安宁的某种幻象。
并不是人人都想要想我这般行事呀。绝大多数人都完全满足于做循规蹈矩之事。
斯特里克兰夫人:我认为,他只要是和一个女人跑掉的,就还有回来的可能。我不相信这种事能成气候。不出三个月他就会对她厌烦死了。但如果他不是因为恋爱而出走,那就完了。
“但这件事掩盖不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是个无情无义之人的事实。”她严厉地看着我,“我可以告诉你他为什么抛弃了妻子――出于纯粹的自私,绝无其它任何原因。”
这件事过去大约五年之后,我决定到巴黎去闯一闯。我在伦敦待狗了。每天做着大体相同的事,使我深感厌倦。朋友们的生活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无复引起我的好奇。与之相遇,不待其开口,我就全然知道他们会说些什么。就连他们的风流韵事都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我们宛如沿着轨道在终点站之间行驶的电车,连乘客的数目都能估计得所差无几。生活被安排得太井井有条了。我觉得恐慌之至。我退还小公寓,卖掉为数不多的什物,决心开始新的生活。
说苦难使人高贵是不正确的,让人高贵的有时是幸福。而苦难,在大多数情况下,使人们心胸狭隘,一味报复。
我在罗马认识他的。我至今记得他的画作。他真心实意地钟情于平庸。他的灵魂因对艺术的热爱而悸动。
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法国画家。他曾说:“画家使用的是颜料,但笔下须注入感情。”
他坐在那里,专心致志于棋局。给予我一种特别的印象――一种强大力量的印象。
我的经历乏善可陈。不过是一本流水账,记载着辛勤劳作而没有什么奇闻,记载左突右冲的摸索尝试,记载着书本知识和人情世故的逐渐积累。
我得出的总体印象,是这个人与各种困难做了艰苦斗争。而且我发现,许多会令人大多数望而生畏的事情,对他却毫无影响。
他的微笑来的很慢,始于眼中,有时也消失于眼中。它极为感性,即非冷酷亦非亲切,更多的令人想到森林之神野性的欢乐。
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天知道人们是怎样地用尽心机折磨自己的。
在我看来,爱情一旦掺杂了自负,原因只能有一个,即你实际上还是最爱自己。
我认为她从没真正在意过丈夫。先前我印象中她对斯特勒夫的爱,不过是男人的爱怜和生活的安逸引起的女性反应,而大多数女人将其误认为爱情。这是一种可以被任何对象激起的被动的感情,就像藤蔓可以攀附在任何树木上一样。当它促使姑娘嫁给追求者,一心以为爱情将随婚姻而来,世俗之见也承认了它的力量。它是一种感情,其成不外乎衣食无忧而满足,为拥有财产而得意,为被人需要而快乐。为丈夫孩子而欣喜,只是出于可爱的虚荣,女人们才将视为精神价值。
女人对单方面爱他的男人所表现的残忍,全天下无以为过。她对他没有友好,甚至没有宽容,有的只是毫无理智的恼怒。
至于布兰奇的人生,无论以无人知晓何等光明的希望与怎样美妙的梦想开始,都会结束的一如从未发生。它显得毫无意义,完全空虚。(布兰奇:一个死去不久的人)
我好奇的环顾他的房间。它甚至比我记忆中的更小,家具也更少。我的那些朋友寻求宽慰的画室,郑重声明除非万事俱备称心如意方能作画,不知他们对此会有什么感想。
“我想我现在明白了,你为什么放任自己对布兰奇。斯特勒夫的感情。”我对他说。
“为什么”
“我想你失掉勇气了。肉体的软弱感染了你的灵魂,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无穷渴望主宰着你,促使你只身犯险,寻找某个所在,期望在那里可以使自己摆脱折磨你的精神。我看,你就像个永远的朝圣者,前往某一个也许并不存在的圣地。我不知道你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不可思议的涅。可你自己知道吗?也许你寻求的是真理和自由。你一时以为可能在感情中找到解脱。我想,你疲倦的灵魂可能寻求在女人的怀抱里歇息,而在其中找不到时你就恨起她来。你对她没有怜悯。你害死她是出于恐惧,因为你还在为自己的勉强逃脱危险而瑟瑟发抖。”
他干笑一下,揪了揪胡子。
“你也太多愁善感了,我可怜的朋友。”
不幸的是,对于他一路奋力走来,取得如此艺术成就的脚步,我无法描述。要知道,倘若能够展示他屡战屡败,勇于不断努力克服绝境,在深陷艺术家最忌惮的自我怀疑境地时坚持不懈,我大概会为这个必定显得特别乏味的人物(这一点我最清楚不过)产生一些同情。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从没有见过作画时的的斯特里克兰,也没听说有其他任何人见过。他的拼搏是他个人的秘密。如果在画室独处时,他跟上帝的天使展开过激烈的搏斗,他也从未让任何人见过。
然而爱情的盲目使她相信,自己想要的东西是真实的,况且自己的爱如此伟大,似乎没有理由不唤起同样的爱作为回报。
对此我并不惊奇。斯特里克兰正是个超然物外的人,即使身陷毫无指望的境地时也是如此。而这是由于心中的宁静还是矛盾对立就难以说清了。
人们一向如此,恐惧使他们残忍。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篇10
《月亮与六便士》毋庸置疑的文学经典,一开始并不太理解书名的含义,甚至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因为朋友提前而对此书产生兴趣,如今读来,甚是喜爱。
我无法想象那些终日被生活所迫而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人们,他们有许许多多可以改变的机会,或许他们曾千千万万次想过要改变,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斯特里克兰突然的离开,让人摸不着头脑,旁人不断的揣测他可能的去向,甚至于他的妻子也认为他是因为他与某个情人走了。
那个之前沉默寡言的斯特里克兰与后期形成巨大反差,因为热爱,因为心中那束光,沉默是因为被某些现实的因素所束缚,直到他丢下所有人都认为美满的家庭与所拥有的一切,才正真找到了自我,活成了自我,就像被桎梏的身体重获了自由,重新拥有了信仰与期待。
在毛姆的笔下,看似每个人都与我们不相干,但其实都像是我们身边的某某,在你不顾一切去追寻自己梦想的时候,会有人讥讽诋毁,有人从反对到接受,有人义无反顾的支持,也有人默不作声付出。
但主角永远是你自己,决定权在你手里,能为你负责的只有你自己,你听见的所有反对或赞同的声音都是基于你的选择,他们各有各的理由支持或反对,只有你自己才真正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即使看上去遥不可及的地方,也会因为你的努力你的不放弃离你越来越近。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篇11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通用货币的最小单位,朋友跟作者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忽略了脚下的六便士。作者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书名于是就叫做《月亮和六便士》,一句玩笑成就了这本经典之作。月亮代表美好的理想,六便士则代表目前的现实。
毛姆高明地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转换,把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营造成一种旁观的距离,再运用简单的笔触进行描写,使我们徘徊在热情与冷静中不断重复回味情节。
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赖以生存的六便士,描述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两者并不对立,甚至可以通过努力,相互拥有支配。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主人公作为家中顶梁柱,说走就走,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背负了不负责任。其违背人伦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配合那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的道德绑架,唯有统统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之中,只能依靠一些符号向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给别人,但是他人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赖心却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读完之后,眼中应当有月亮。如果没有,应是乌云暂时遮住了双眼。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篇12
书的内容很简单,写的是画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死后成名,关于他的传说甚嚣尘上,而“我”作为他曾经的朋友,踏上了追忆他的道路。“我”见证了他从证券公司毅然决然辞职并不辞而别“抛弃妻子”从伦敦到了巴黎追求绘画的疯狂;我看到了他忘恩负义,为了他的艺术勾引了朋友的妻子,又将他抛弃;我听说了他从马赛千方百计来到了他苦苦追寻的梦想之地—塔希提岛直到最后死于麻风病。在“我”看来他的前半生本本分分,后半生疯狂而已无情。但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一生却是那么富有争议和启发。让我们思考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可是,就我而言,佩服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追求梦想的努力,但不喜欢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许在他看来情感都是一种束缚,“爱情是一种病”,因此他离开了妻子、抛弃了情人,最后找到了一个伴侣。
《月亮与六便士》,就行理想和卑微的现实一样。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有着不同的理想。只不过在岁月中被埋藏了,偶尔在记忆中找寻到到她,也只是远远的看一下,不敢讲她拾起,有很多理由,担心未来、担心家庭,其实更多的还是不舍得放弃可见的未来去追寻还是虚无漂亮的未来,怕的是在追寻中不断的挫败,因此我们才老老实实躲避在避风港里。虽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傻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可是他的内心充满着热气和理想,一直在追求着他心中的美,并不惜烧掉道德和社会的羁绊。也许这就是真本书的真正意义吧。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推荐阅读: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心得06-29
月亮与六便士个人看书心得10-22
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5-14
《月亮与六便士》初中生阅读收获09-06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00字10-15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00字07-17
寒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800字10-15
读黑夜的月亮与星星有感09-29
读《鼹鼠的月亮河》有感400字06-02
张佩文读鼹鼠的月亮河有感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