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精选5篇)
月亮和六便士 篇1
摘要:《月亮和六便士》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讲诉了天才画家思特里克兰德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毛姆不仅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个性等令人深思的哲理问题,同时塑造了一个复杂的文学形象——思特里克兰德。从他的身上读者既能够感受到追求艺术梦想的激情与生命力,同时他在道德上的瑕疵又不得不令我们叹息。文章从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道德意识的混乱,追逐梦想的勇敢者三个方面,对思特里克兰德,文学形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传奇,精神形象,艺术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英国著名作家,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其长、短篇均有佳作,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锁》(OfHumanBondage,1915)、《月亮和六便士》(Moonand Sixpence,1919)等。毛姆被誉为“20世纪用英语写作最受欢迎的作家”,他的多部小说都占据畅销小说的榜首。在从事文学创作以前,毛姆是一名妇产科医生。这段从医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他早期的作品《兰贝斯的丽莎》正取材于他从医经历。《兰贝斯的丽莎》发表后得到了当时评论界的认可,毛姆从此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彻底的弃医从文,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和小说,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里他一如既往的探讨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个性等富有哲理的命题。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思特里克兰德。人物是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它关系着作品的情节处理方式与具体的叙事手段,也关系着作品在读者中的反响。小说中刻画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很难用特定形容词来定义的形象。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同时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体现出来,他是为了艺术而献身的艺术家,是追逐月亮的勇敢者,从他的身上读者既能够感受到努力追求艺术梦想的激情与生命力,但同时他在道德上又存在着巨大的瑕疵。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立足的,所以他只能作为一种高标绝尘的精神形象而存在,供人瞻仰。正是这样的复杂性,令思特里克兰德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形象。本文将从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道德意识的混乱以及追逐梦想的勇敢者三个方面,对思特里克兰德这一复杂的文学形象进行深刻的解读,使其以一个更加清晰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兼有多重社会身份,一个男人可能是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是公司职业等等,每一种身份的背后都有特定的责任要履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曾经也扮演着很多种社会角色,但当他选择离家远行的那一刻起,他便只剩下一重身份了,他只能是艺术家,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
首先,思特里克兰德是世俗生活的叛逃者。在毛姆笔下,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古怪的艺术家。在他生活的前几十年,从未表现出任何艺术上的天赋。他给周围的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沉闷的、缺乏趣味的男人。他毫无征兆的离家出走,只给妻子留下了言辞简单的一封信,没有任何解释,就义无反顾的去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了。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认为他身边的人都是世俗的,即使他将自己绘画的梦想说出来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行为,因而他并不屑于向周围的人吐露心声。在周围人的眼里,他的生活中规中矩,有着体面的工作,漂亮的妻子和两个聪慧的孩子。这样的生活在世俗人看来是完美的,然而这一重又一重的社会身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使他在琐碎的生活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但是,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关于绘画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枯萎,反而成为他逃避现实枷锁提供了无限的动力和勇气,因而有了突然的不辞而别。当他选择了艺术这条路,就决心抛开一切,彻底割断与之前生活的种种联系。
其次,思特里克兰德是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在离家之后,思特里克兰德选择来到了被视为艺术家天堂的巴黎,这里成为他梦开始的地方。但是一切并没有预想中顺利,他追寻梦想的过程充满了坎坷。他一个人蜷缩在廉价的小旅馆内,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但物质上的匮乏丝毫没有削减他绘画的热情。刚开始学习绘画的日子他这个半路出家的画家总是被周围的人嘲笑,面对这些世俗的嘲笑声音和否定声音,他并没有动摇。但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是孤独的,从伦敦到巴黎,他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不停的寻找和前行,但似乎文明社会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巴黎和伦敦一样,并不是思特里克兰德心灵的最后栖息地。所以,他只身一人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土著人生活区。这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小岛,岛上居住着大量的土著人。他的在现实世界无处安放的灵魂,终于在塔希提岛才得以返璞归真。至此思特里克兰德彻底割断了他与世俗、与文明世界之间的联系。再也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阻止他的艺术道路了,他成为一个完全没有羁绊的自由人。
二、混乱的道德意识
艺术家总是个性鲜明的,他们在艺术上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往往在生活上表现出混乱的、不合常理的一面。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混乱道德意识的艺术家。他是艺术上的天才,却是生活上的“无赖”,全然不顾现实世界种种伦理道德的约束,一意孤行,对文明世界的道德表现出了彻底的蔑视态度。
思特里克兰德混乱的道德意识表现在他对女性所采取的轻蔑的、游戏的态度上。艺术家总是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特里克兰德亦不例外,但是他对女性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渴望女性,从她们的身上获得创作的灵感。思特里克兰德初来巴黎,生活困顿不堪,施特略夫出于善心收留了他,对他照顾有加,使他恢复了健康。在相处的过程中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爱上了他,而他此时恰好需要一个模特。于是,尽管对勃朗什丝毫没有爱意却出于创作的需要利用了勃朗什。勃朗什充满魅力的身体成为激发思特里克兰德创作灵感的源泉。另一方面,女性总是与家庭、名利、地位等联系起来,女性渴望得到一个男人专属的爱。而这一切在思特里克兰德看来却是束缚。因而他把女性当作工具,一旦欲望宣泄完毕,没有利用价值,便绝不留情的将她们抛弃。对于妻子是这样,对于勃朗什亦是如此。即使勃朗什以死亡相要挟也难以扭转他冰冷而决绝的心。而他之所以选择爱塔完全是看中了爱塔的“奴性”。爱塔对思特里克兰德无欲无求,她总是任凭他差遣,默默地打理好一切琐碎的事物,使思特里克兰德能够毫不分心,将所有精力投身于创作中。爱塔满足了他对女性的所有幻想,漂亮、单纯、温顺,并且有一份相当可观的资产,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她没有被文明世界的俗气所污染,身上没有沾染任何世俗气质。思特里克兰德这样形容他眼中的爱塔:“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顾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他对爱塔的爱情也仅此而已,不能等同于世俗的爱情。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这样一个有家庭、有事业的成年人来说,莫名其妙的离家出走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他不仅要背负来自社会上的谩骂与指责的声音,更要面对良心上“抛家弃子”的的谴责。但他却并没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内疚感和负罪感,这也是他与普通人的明显差异之处。对于妻子和两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他也表现得十分冷漠。在他出走之后,妻子给他写了很多信,思特里克兰德一封都没有回复,完全与家人和以前的生活划清界限。他对勃朗什的死以及对朋友家庭的破坏,没有丝毫愧疚之情。他认为勃朗什的死与他无关,而是因为她太傻或者精神不健全。在思特里克兰德的世界中,艺术与世俗生活完全对立,二者水火不相容。哪怕是沾染一点世俗的东西都会影响到他对艺术的表达。唯有逃离当下,远离人群与文明,才能真正的实现精神的救赎。
三、追逐梦想的勇敢者
思特里克兰德是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家,现实世界没有他的栖身之所,他便为自己生打造一个充满梦幻的生活,那里只有艺术、美好和自由。经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经过了种种艰难和困苦的,他终于实现了伟大的梦想。
自我、本我和超我弗洛伊德精神地图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其来分析思特里克兰德是十分恰当的。以思特里克兰德的出走将他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应着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自我阶段。思特里克兰德在文明秩序的压制下过着宛如机器一般的生活。他的个性和内心真实的声音被繁杂的现实社会的规矩所掩埋。当他忍无可忍之时便愤然出走,到达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阶段则。为了达到这个阶段他必须勇敢的超越自我,不断追寻最原始的、天然的、自然的本我。于是从伦敦、巴黎再到塔希提,他终于找到了灵魂栖息之地。塔希提在小说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这是一片远离文明的土地,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女人,达到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举世震惊的杰作。
思特里克兰德对于绘画的热情近乎于疯狂,但他的这种对于艺术的执着态度又与其它艺术家明显的不同。他之所以走上绘画的道路并不是出于名利,完全是顺从于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力”在不停的召唤,激发他超越自我,完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这种无法名状的“力”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力量,促使他不断的向固有的、僵化的文明社会发起挑战,使他在经历了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之后,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思特里克兰德并不像其它的艺术家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于世,在他死前,他要求爱塔将自己房屋和壁画一起付之一炬。他一心追求的只是艺术,与人情世故无关。
正如小说的名字所揭示的那样“月亮”还是“六便士”,这代表着一个关乎人生价值的选择。“要成为天上的骑士,还是要脚下唾手可得的六便士。”前者代表着遥不可及的梦想,是普通人不敢企及、难以达到的。后者象征着世俗的现实社会。大多数的我们选择了六便士。而思特里克兰德注定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向勇敢的骑士一样,成为月亮的守护者。毛姆的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不仅使小说织体更加丰富,对于主题的呈现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月亮和六便士 篇2
——毛姆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②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毛姆
③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
④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毛姆
⑤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毛姆
⑥ 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 不喜欢的事。说这句话的人是个聪明人,我也一直在一丝不苟的按照这条格言行事: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也都上床睡觉。
——毛姆
⑦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月亮和六便士》与高更 篇3
一个富裕的证券经纪人,有着令人羡慕的家庭,正当盛年,在人生前途远大之时,突然抛弃了妻儿,离开伦敦,跑到巴黎去画画。他那些异乎寻常的、怪异的画作得不到赏识,没有市场。穷困潦倒把他逼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在那里,他和土著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画了许多以美丽的热带风光和黑皮肤女人的生活为素材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后来都成了稀世之宝,可是它们的作者却悲惨地死在这个小岛上,没有等到他的天才被世人承认的那一天。
毛姆笔下这个落魄的艺术家是以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而塑造的。可是,高更的妻子梅特却说,书中以高更为原型的主要人物思特里克兰德并不像高更。那么,现实生活中的高更和艺术化了的高更有什么不同呢?
高更并未离家出走
在小说中,毛姆把思特里克兰德的辞职画画写得很神秘——他只是给在乡下度假的妻子留下一封信,说:“我已决心与你分居,明晨我就去巴黎。我不回来了。我的决定不能更改了。”至于到巴黎去做什么,并没有说。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伤心之际,委托一位作家,即小说的叙述人,到巴黎去找他,才知道他离家为的是画画。
而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高更并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童年在秘鲁度过。17岁时,不顾母亲的反对,坚决要到船上当水手。6年间,他随商船和海军战舰跑遍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许多港口,最后做到了二等水兵。1871年,23岁的高更告别海上生涯,进入巴黎布丹公司做股票经纪人时,在公司同事、绘画爱好者史可夫的影响下。对绘画产生了爱好。1873年结婚后,这种爱好并未减弱,反而更加强了。他成了一名“星期日画家”,每星期都要抽出一两天时间,到他熟悉的一个画家的画室作画。他结识了印象派绘画大师毕沙罗、莫奈等人,认真听取了他们对绘画的看法,还得到他的妹夫、职业画家梭罗的指导。在参加过两次画展以后,1881年,高更的以自家女仆为模特的油画作品《裸体之观察》在印象派画家作品联展展出,获得赞誉。一位知名艺术评论家在有关这次画展的文章中谈到高更的《裸体之观察》说:“我不怕承认当代画家所作的裸体画中,没有任何一幅作品能真实地表现出如此激动的调子,还应当包括库尔贝派的画家们。”
这次成功使高更对绘画越来越痴迷。下班后,他经常不回家,到画家们经常出入的咖啡馆去闲谈,去画廊看画,去画室作画。后来,他干脆住到一位画家朋友家闲置的房子里,这里有一间宽敞的画室,可以让他尽兴作画。
1882年3月,高更又以他的几幅风景画参加了一次大型画展。可惜,这次的反响不大。一位记者在报纸上失望地写道:“看不出高更先生有丝毫进步。今年没有一幅画是有价值的。他不是像个平静的股票经纪人。他的内心总是焦虑地徘徊在星期日画家和专业画家之间。他若想保留一份安逸富裕的生活,就必须将绘画置于第二位;但是,他深信自己的才华不止于玩股票,而应该是个职业画家。”
永远做一个“星期日画家”,还是辞去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做职业画家,高更曾多次思考这个问题而始终犹豫不决。他很了解自己的妻子梅特,她追求的是富裕和安逸的生活,况且,他现在已是有了4个儿女的父亲,最大的才8岁,梅特还正怀着一个即将出生的,如果辞去工作没有了收入,生活陷于困顿,梅特和孩子们怎么办?他自己呢,过惯了富裕的生活,能经受得了穷困的考验吗?
在举棋不定之际,他想起莫奈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一个人要舍弃对一切世俗观念的眷恋,唯独钟情于绘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画家。”他想,或许艺术能使梅特超越庸俗的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领略生活的美;而孩子们,终究要长大成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不应该为了孩子们的生活而牺牲自己的追求。
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他终于下定决心。1883年1月的一天,他神色庄重地对梅特宣布说:“我要辞去布丹公司的工作。我决定要做个职业画家了。”
虽然高更的这个决定令妻子梅特目瞪口呆,但是,他并不是像毛姆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抛弃妻儿,到远离伦敦的巴黎去画画,而是并未离开他们一家生活多年的巴黎。后来,妻子梅特和孩子们回到她的老家哥本哈根,高更仍然和妻子保持通信,并一直盼望与妻子儿女重新团聚。而妻子虽然对他辞职做职业画家非常不满,并痛恨他这种对妻子儿女不负责任的行为,却从未试图和高更离婚。
高更的性观念
读过《月亮和六便士》的读者可能会记得,书中有一个滑稽的角色,通俗画家施特略夫。作为画家,他很平庸,可是却有着超常的艺术鉴赏力,在别人都不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绘画时,他却独具慧眼,对之大加赞赏,称其为伟大的画家,并且在思特里克兰德身患重病、奄奄一息时,把他弄到自己家里,和妻子一起对他细心照顾,挽救了他的生命。可是,痊愈之后离开施特略夫家时,思特里克兰德却“拐”走了施特略夫的妻子。更可恶的是,随后他又抛弃了这个女人,致使她服毒自杀。现实生活中的高更是否就是这样一个可恶的坏蛋?在男女两性关系上,高更遵循什么原则呢?
高更的一生有过许多女人,但除了做水手时偶尔的几次外,大都是在他辞职作画、妻子远走哥本哈根以后的事。先是少年天才画家博纳尔的16岁的妹妹爱弥尔。这个娇小柔弱的美丽女子对高更非常仰慕,并有着和高更相似的经历:她不顾父母反对,离家出走,跟随哥哥追求绘画艺术。高更称她为“亲爱的小妹妹”,教她画画,为她画像,和她一起散步,给她讲新奇动人的故事和他的潦倒困顿的生活,并和她一起坠入爱河。这个天真而富于柔情的少女成了高更驯服的性爱小学生,任凭他在自己身上发泄他那强烈的、肆无忌惮的、无所禁忌的情欲。这种性满足还因触犯法律而使高更愈加兴奋,因为按当时的法律,诱骗不满18岁的少女发生性行为,应被判重罪。
在塔希提岛,高更几乎每天都要换个土人女孩与他同床,据说这是当地风俗,女孩以与远方客人共眠为荣。他很赞同原始的塔希提人不同于文明欧洲的对身体的观念。他在写给他女儿的《致爱伦娜的笔记》中谈到性观念时写道:“在欧陆,性交是男女恋爱成功后的结果。而在这儿,爱情则是性交之后的果实。究竟哪一种对?我们固有的观念认为,男人或女人交出身体是罪恶,这是值得重新思考的事。无论如何,创造生命总是可以被赦免的,那是世界上最美、最神圣的工作。它继承了造物者所创造的生命。无论男女……他们的天性是爱,一种奇特的爱,一种将自己完全奉献的爱。女人只有在完全给予的时候才有真正的自由,才会感到健康……”
高更所赞同的这种性观念是否正确很值得讨论:就像法国思想家福柯进行非常性体验染上艾滋病一样,高更也因过滥的性生活(有时他也到妓院去寻求性发泄)而染上梅毒,并最终导致死亡。
小说读者大概不会忘记思特里克兰德那个土著妻子,给他生了个儿子,并且一直陪伴到他死的爱塔,现实生活中的高更也确实有这样一个“爱塔”,那就是塔希提岛的土著女人泰瑚拉。高更和她初次见面时,她才十三四岁,但她的身体却像欧洲成年女子那样高大、健壮,胸部成熟丰满,皮肤光滑,举止柔美,性情含蓄,使高更为之心迷。她为高更烧饭、洗衣,陪他入浴,照顾他的一切生活起居,同时也做他的模特,成为他灵感的源泉。高更以她为模特画了《塔希提的妇女》、《白日梦》、《死亡之神的凝视》等作品。
一年以后,由于梅特独占了高更在巴黎画展的两三万法郎收入,高更手中几乎分文没有,加上营养不良、视力模糊等原因,高更不得不返回巴黎。泰瑚拉抱着孩子,流着眼泪,目送高更离去。高更心中并无内疚和担忧,他知道土著人没有妇女独守闺房的习俗,孩子会像公共财产一样在新的家庭中养大。
高更之死
毛姆让他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因麻风病而死,死前一年眼睛就瞎了。而其实,高更是死于梅毒。
1893年8月自塔希提回到巴黎后,高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刚去世的叔叔留下的一万多法郎遗产。得到钱的高更忘乎所以了。他租了一间高级公寓,找到昔日情人朱丽特和他们的私生女,三人过起了舒服惬意的生活。此时的高更几乎成了一个花花公子,人们经常看到他漫步在巴黎街头,身穿印有黄绿颜色图案的奇异怪诞的俄式衬衫,蓝色夹克镶着珍珠钮扣,脚蹬黑色皮靴,戴白手套的手里拿着一根木把手上刻有一对交媾的裸体男女的手杖。
不久,高更又迷上了一位性感女郎安娜。他带安娜到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半岛的古镇雅风桥。一天,当地人与轻视他们的安娜发生了冲突。在保护安娜、与当地人对打时,高更摔倒在岩石上,腿骨断裂。因长期营养不良和骨质老化,创伤难以愈合,连很多朋友都为他感到绝望,认为他的腿可能永远要被石膏绷带捆着,在床上度过余生了。安娜见此情景,再也不愿陪伴这个伤员,偷偷拿到高更的钱,独自一人跑回巴黎。
叔叔的遗产就这样在高更手中像流水一样消逝了,他也只能回巴黎再想办法。
但是,巴黎早就不是他的久留之地。文明世界的虚伪、冷漠和金钱第一的原则与他的本性格格不入,他向往的是远离文明世界的大自然和原始部落。半年以后,1895年2月,他再一次回到塔希提作画。仍然是每夜都有不同年龄的土著女人到他这里投怀送抱,有时甚至两三个女人一起到他住的小茅屋寻欢作乐。终于,惩罚找上他了,他染上了不治之症梅毒。每天,他必须在床上躺卧几小时,等双腿消肿,疼痛减轻,才能挣扎着起床下地,握笔画一会儿。不久,疼痛再次袭来,就不得不上床休息。他就这样在艰难的境况中完成了《神祗的日子》等作品。
1897年4月,高更突然得到一个噩耗:他最疼爱的女儿亚伦娜患肺炎而死。这对他的身心是巨大的打击。7月,他的病情加重,一次又一次的高烧使他的身体彻底崩溃了。他意识到自己离死不远了,想趁自己还能动,自己结束自己。
但在自杀前,他还要画一幅画,用以告别人世,告别亲友。这是巨幅油画,有故事情节,富于哲理,可与圣经画媲美:远处是海洋和绵延的群峰,河边的树林里,婴儿、妇女和老妪,展示了人生各个阶段和人的命运。他为这幅画题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1898年2月11日,他带了毒药爬到山上,打算在他热爱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死去。可是,上天还不想让他死——他带的毒药失效了。他求死不得,反而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折磨。第二天,他才能挣扎着爬下山去求救。
他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思前想后,他痛恨自己,怎么会做出这么懦弱和羞耻的事。他发誓,以后无论再遇到什么难以想象的遭遇,决不允许自己再动这样的念头。
从那时到1903年5月离开人世,是高更遭受病痛折磨最严重的5年,也是表现了他的坚强意志的5年。在这5年中,他不仅勤奋作画(如《胸部与红花》),准备画展,还写作了自传《之前,之后》,投书当地政府和报纸杂志,揭露法殖民当局在土著岛屿上横行霸道、欺侮土著人民的罪恶事实,力图唤起政府的注意,改善土著人的生活状况。可是,他这种为土著人伸张正义的举动却遭到当地政府官员的痛恨。他们诬告他歪曲事实,造谣生事,妄图煽动暴动。这种不实的指控竟得到法院的支持,1903年3月23日判了他5个月拘禁。
1903年5月1日,高更病情恶化。临终前,一位土著老人守在他床前。
消息传出,土著居民纷纷失声痛哭,痛惜失去了这位唯一为他们辩护,为他们争取利益和平等,也是唯一受到他们爱戴的白人。
高更去世后,他的油画、雕塑等作品在巴黎拍卖以偿还债务。他的最后一幅作品《尼加拉的瀑布》,仅售8法郎。
月亮和六便士 篇4
一、艾米思特里克兰德——高尚和卑微
《月亮和六便士》这部作品之所以有很大的真实效果,不仅因为它以高更为原型,而且还在于作者对主人公周围的世界的描写,那个想要控制他的庞大的世俗社会。艾米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好妻子,而且她热情好客,喜欢结交、宴请文学界小名人,听他们谈论在她看来奇怪的信条。对于自己内心对文化的崇敬,也是那么真实而且虔诚,这一切都是那么高尚。当丈夫抛弃她之后,她的一切行为又让她看起来不是一个高雅的人。失去了精神和物质的依靠,艾米思特里克兰德就变得如此卑鄙和渺小,与之前的形象迥然不同,她对丈夫充满了仇恨。而当她的生活稍微富裕的时候,她还是准备帮助他,俨然是一位成功而且富有同情心的女性。而我看到的却是相反的一面,虚伪。正如作者说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不对 ;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幸福得意,灾难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窄,报复心更强。”在丈夫死后声名高涨让她忘了对丈夫的怨恨,而在墙上挂上丈夫的复制画,可看出她安于享受作为天才妻子的赞美和虚名。她的形象从温柔娴雅到满腹仇恨,从高调施舍到贪图虚名,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人性的矛盾。
二、戴尔克施特略夫——懦弱和勇敢
《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把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历程分成了几块不同的空间,每一块都展示了克兰德的一个侧面。戴尔克施特略夫对理想的追求是纯粹的,并不是因卖画赚钱,在物质上富裕了后与其他人疏离,他也从不吝啬帮助那些同行们。在思特里克兰德困难时帮助他,内心又充满着对天才的敬仰,对艺术的虔诚之心。他的懦弱不仅表现在同行面前,更是表现在爱情面前,戴尔克原本有一个真心爱他的妻子,可是妻子后来却被思特里克兰德吸引,无数次的挽留,乞求原谅也无果。他同时又是勇敢地,在妻子离世后,重新鼓起对生活的勇气,回到令他犯恶心的画室,曾经的景象不断地涌现在脑海里,昔日夫妻俩甜蜜的生活已远去,留下的只有冷清寂寥。对于妻子的死亡,并没有过多的埋怨思特里克兰德,并邀请他一起到荷兰,继续支持他作画,他对天才的敬仰如面对上帝一样,然而在读者看来,这怎么也让人理面对仇人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此时的戴尔克像一个刚擦干眼泪的男子汉,和之前被妻子抛弃时懦弱无能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戴尔克人性的矛盾。
三、思特里克兰德——追寻和毁灭
思特里克兰德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都围绕他而展开。而文中的“我”既作为一个旁观者又是一个局内人,被主人公怪异的行为所吸引。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他的妻子,逃离西方物质文明丰富却平庸无奇的社会生活,去经历身体和心灵的磨难和痛苦,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认为只有经历了无尽的磨难之后创作的画作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艺术。他在寻找一种方式来挣脱某种束缚着他的最原始的力量。从思特里克兰德个人追逐理想的角度讲,可以说他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塔西提岛是他最后的归宿,这里的一切与他心中那股原始的力量不谋而合,这就是他一直思慕的地方,在他居住的地方,四面墙上,从地板到天花板,展开一幅幅奇特的精心绘制的巨画,非常奇妙,也非常神秘。他寻找到了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解开了内心的束缚。因此他可以回到原来的社会了,或许他的妻子和家人还会原谅他,而且他的画也能卖个好价钱,但是艺术家的思想总是令人难以捉摸,他选择了毁灭,毁灭自己和那些奇异的画作,把自己和画作统统付之一炬。既然结果是毁灭,为什么当初还要追寻呢?这样的矛盾性难免让人怀疑生命其实没有什么价值,不论当初追逐的过程多么的艰辛,或者饱含怎样的勇气,死了以后,同那些历程根本没有发生根本没有什么两样?一切都是空虚的,没有意义的。
四、思考人性的矛盾性
《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中,虽然毛姆刻画的这些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人性的矛盾性,但事实,我认为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探索,人是矛盾的动物,温柔善良的女人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贪婪和罪恶,邪恶的事物中或许存在着美德,高尚德行为中暗含着卑鄙。了解一个人,无法从他具体的某件事而得出结论,人是复杂的,是富于变化的生活,作者在文中不断地在矛盾的两端寻找一种平衡,寻找在人性矛盾的一种和谐 :尽管他追求自由的生活,强调回归自然地模式,但若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又让人心惊胆战,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是未必就能发生。生命中无论什么事都和别人息息相关,要想只为自己,孤零零地生活下去时一个十分荒谬的想法。努力摆脱世俗的束缚,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享受精神上的欢愉和自由。
摘要:《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后期的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文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追寻理想,抛弃妻子,离开文明世界,历经身体和心理的磨难,最终创作出令世人惊诧的绘画。本文主要是对文中人物中人性的矛盾性,真挚中含有欺诈,高尚中存着卑微,邪恶中尚存美德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篇5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磅,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其实,我觉得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对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定位以及看待生活的意义。但是不管怎样选择,都要无愧于心,不后悔。
【月亮和六便士】推荐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00字07-17
寒假《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800字10-15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1-04
月亮与六便士个人看书心得10-22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心得06-29
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5-14
《月亮与六便士》初中生阅读收获09-06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00字10-15
月亮与六便士中学生读后感11-19
月亮意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