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的教学设计(详案)

2024-09-22

文言句式的教学设计(详案)(共10篇)

文言句式的教学设计(详案) 篇1

文言句式教学设计

——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

作课人:张小晋 [教学目标]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高考。

2.让学生通过与教师一同归纳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这一知识,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归纳、总结、讨论等方式学习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4.通过学习调动他们的做古文阅读题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自己能行。【教学重点】

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

宾语前置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古今言殊”。他说,尽管是为《论语》作注的大学者朱熹,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参与孔子与其弟子的交谈,春秋孔子他们的说话,宋人朱熹一句也听不懂。为什么?“古今言殊”。

二、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 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 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其是不可忽视 的一个考点。

三、回顾句式类型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四、课堂活动

(一)动宾前置 1.学生练习

练习一:翻译下列句子

以为莫己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良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童子何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2.师生归纳总结动宾前置的情况。

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二)介宾前置 1.学生练习

练习二:翻译下列句子

君何以知燕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

胡为而来哉?

一言以蔽之。

歌以赠之。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并力西向。

2、师生归纳总结介宾前置的情况。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三)介宾结构后置1.学生练习

练习三:翻译下列句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佚之狐言于郑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师生归纳总结介宾结构后置的情况。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1)介词结构“于„„”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结构“以„„”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五、课堂练习练习四: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

B.吴子未之恩也。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甚矣,汝之不惠。

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六、布置作业

1.资料上的文言句式题;

2.2010年全国高考卷I、2010年浙江高考卷、2009年天津高考卷上的文言文阅读题。

七、课后小结

从本节课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生掌握了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宾语前置这一特殊句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这一知识点是在翻译题中考查,学生的翻译不到位,句式掌握了,但一些重点字词翻译不出来。

八、课后反思

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立足课本抓好重点实词这一知识点。

板书设计

(一)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二)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 前面,最常见的是介词“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三)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 1.介词结构“于„„”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2.介词结构“以„„”在古代汉语中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应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文言句式的教学设计(详案) 篇2

一、主语的省略

在文言文当中, 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 有承前省略、对话省略等。 (1) 儿俱, () 啼告母。母闻之, () 面色灰死。 (《促织》) (2) 备曰:“ ()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欲往投之。” (《赤壁》) (3) 作亭者谁? ()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

分析: (1) 是“儿俱, 儿啼告母”“母闻之, 母面色灰死”, 这是主语承前省略。 (2) 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3) 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 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二、谓语的省略

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是利用了语言环境。 (1)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 () 多少豪杰。 (《浪淘沙》) (2)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 后 () 《六幺》。 (《琵琶行》)

分析:根据上下文, 把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进来, (1) 是“一时产生多少豪杰”, (2) 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 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宾语的省略

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 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 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如: (1) 操军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 可烧 () 而走 () 也。 (《赤壁》) (2) 于是王召见 () , 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廉颇》) (3) 具告 () 以事。 (《鸿门宴》)

分析: (1) 的前面有“船舰”, 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也”。 (2) 是利用“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 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 (3) 是“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 一个方面是可能省略介词宾语。在文言文中, 可能只有介词的宾语, 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 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 (介词宾语) 同前面词语的关系, 来断定是省略了什么样的介词。如: (1)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 () 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曰, '愿结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廉颇》) (2) 海内大乱, 将军起兵江东, 刘豫州收众 () 汉南, 与曹操共争天下。 (《赤壁》)

分析:根据上下文来看, (1) 的“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 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 (2) 应该是“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因为“汉南”的“刘豫州收众”的处所, 也是省略了介词“于”。

由此可见, 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还是十分普遍的。当然, 每种类型也并不是单一的, 一成不变的, 它们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成若干更细的类型, 如省略主语, 除承前省略、对话省略, 还有蒙后省略、自述省略等;省略谓语, 有承上文谓语而省, 有蒙下文谓语而省, 有共喻而省等;另外还有省略兼语的情况, 所省多是“使、命、令”之类动词后的代词“之”;省略介词, 有省介词“于”, 有省介词“以”等。其实, 古文中的省略现象远远不止这些。本文不再一一详述。

既然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这么普遍, 又这么复杂, 况且也是古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那么, 我们就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 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因为, 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 可以省略兼语, 也可以省略介词等;另外, 和判断句相比, 省略句是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的。不过, 只要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 弄清楚句子的主干即主谓宾, 我们就会清楚句子缺少了什么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主谓语, 谓语之后如果还有任何修饰词, 那么想必就是缺少宾语了。由此看来, 要把握以上诸多现象并不困难, 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文言句式的教学设计(详案) 篇3

【关键词】文言特殊句式;有效策略;归纳法;成分划分法;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的重要性及现状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它是整个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从句子的角度分析古文,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掌握古代汉语是有好处的”。[1]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没有把握好,将会影响他们理解、翻译文言文。因此,教师有关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有效很关键。但是目前为止,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效率低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文言特殊句式教学停留于句子类型教学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讲授的高中文言特殊句式类型相对成熟,学生也很清楚有多种文言特殊句式。但不少教师仅停留于指出某个文言文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式是何种特殊句式,而为什么是特殊句式,如何判定则稍显薄弱。

(二)只重“教过”,忽视“教会”

在具体的文言特殊句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教完了事,只是授之以鱼,而无授之以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教学应使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方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也是高中生应有的学习能力。而从教师的角度讲,必须在文言特殊句式的教法上下一番苦功,不能模式老套,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策略还是相当多的。

二、文言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判定标准归纳法

文言文中,不同特殊句式都有着不同的判定标准。因此,学习文言特殊句式,掌握不同句式的判定标准是关键。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行归纳不同句式的判定标准,强化练习,学生对各类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是会达到较高程度的。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到特殊文言句式时,可以先用演示文稿展示出各种含有不同类型判定词的特殊句式,让学生仔细观察、归纳总结不同句式的特征,进行记录。其次,进行小组讨论,各小组组长汇报归纳的结果。再次,由教师加以总结补充并附以恰当的解释说明,让学生最终掌握正确的句式判定标准。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含有判定标准的特殊句式,使学生养成收集句式的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会使学生渐渐地爱上文言文,熟能生巧达到融会贯通。以判断句的教学为例,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七种,分别如下:

主语+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

主语+谓语

主语+副词+谓语+(也)

主语+为+宾语

主语+是+宾语

教师在讲授这七种句式时,可以分别投影出每种形式的五个例句,让学生一一加以总结归纳。其次,小组加以讨论并汇报归纳结果。最后,教师给以指正、解释并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再如,被动句的判定标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于”字表被动

2.“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

3.“见……于……”式构成被动句

4.“为”字表被动

5.“为……所……”式表被动

根据以上被动句的判定标准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自行归纳被动句的判定标准都包括哪些。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教师还要特别强调判定标准归纳法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特殊句式都拥有判定标准,就是同一种特殊句式也存在没有判定词的情况。如:“意念上的被动句”,“所谓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无表被动的介词和介词结构,但句中及物动词充当的谓语对主语有支配作用,主语是被动者。因此,我们又称为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2]例如,“帝感其诚”“江都之急”“城之破也”等,这些句式教师要多加强调以防学生忘记这种情况。

参照这样的教学方式,疑问句可以根据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等分类,教师分别展示例句,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进行指正、讲授并布置作业。同样,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也都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讲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步掌握。

(二)句子成分划分法

句子成分划分法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但此法对高中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也同样适用。古今汉语相比,词序大致是相同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前,补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后。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特殊句式时,也可以采用句子成分划分法。“但在古代汉语有一些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一定条件下,谓语、宾语也可以前置,定语也可以后置。”[3]这也就是所谓的倒装句。倒装句对高中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怎样能使学生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实践证明,句子成分划分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倒装句的学习。例如以下一些句式:

信哉!斯言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以上几种特殊句式,教师可以先用投影仪把句子放在影屏上,引导学生依次理解每字、每词,适当调整语序,最后译成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第1句:“这话是可靠的”;第2句:“时光流逝,岁月不等我啊”;第3句:“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第4句:“晋朝太元年间,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这样书写成现代汉语的形式,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各句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特别善于引导学生把译句与原句作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在哪里。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可以发现原句1是谓语前置句;2句是宾语前置句;3句是定语后置句;4句是状语前置句。

为了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特殊句式,教师要求学生在每个原句上使用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划分法标出它们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之后,教师给出答案:1.信哉,斯言也;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将各句重新翻译一遍。这样的方法既简洁明了、操作性强,学生学起来又不会觉得太枯燥。

(三)联系比较法

知识之间是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之间也是如此。教师在讲授特殊句式时,要善于唤醒学生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文言句式是非常有帮助的,若只是孤立地学习文言特殊句式而不考虑古今词类活用、句式差别、语义差别等,那这种学习方法确实是死板、单一的,学生不可能有兴致学习文言文。古今词义虽然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些古今词义是有共同因素的。“我们说的词义的差别是指一个词范围内的事情,也就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意思和古代汉语的意思有联系,是从古代汉语的意思发展而来的:比如倒下和死;匹敌和敌对;约束和节俭;回音和声响等。即使是词义差别很大的,前后意思之间也能找出联系的。”[4]因此,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联系比较法学习文言特殊句式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面对文言特殊句式学生常常是望而生畏,如何使学生克服这些学习困难呢?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查找现代汉语中的同类句式,以学生所熟悉的现代汉语特殊句式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例如,文言文中有这样的倒装句:“沛公安在哉?”与现代汉语中的“哪呢,这本书?”非常相似。再如,文言文中的“甚矣,汝之不惠”与现代汉语中的“很是漂亮,这花儿!”两者的句式是有联系点的。古今汉语中这样的联系很多,引导学生常常寻找古今语言句式的联系,注重收集、整理、加强练习,这样对特殊句式的掌握很有帮助。

三、小结

学习文言特殊句式的方法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之间不能孤立,只有发挥整体的作用,才能收到大于整体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灵活变通、触类旁通,这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掌握。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普遍语言规律和特殊语言现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也不例外”,[5]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的掌握并非易事,需要费尽心思寻找得体的方法才能收到成效。高中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仍是一个难点,学生要掌握的不仅是具体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拥有终身适用的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古典文化的精髓,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较好地传承。所以,文言特殊句式的有效教学不容忽视,需要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向东,冉啓斌.古代汉语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永康.文言特殊句式归类汇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1.

[3]朱星.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张双棣,张联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买鸿德,陈东阜.古汉语几种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比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作者简介:刘明月,女,1989年生,河南淇县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文言句式的教学设计(详案) 篇4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同上1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解析 篇5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3、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文言特殊句式 篇6

1、【判断句】 ①……者,……也。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②……也。环滁皆山也。③……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被动句】 ①为……所……(周初年少时)为乡里所患。《周处》 ②……为……。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3、【省略句】 ①主语省略。乃大惊,闻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宾语省略。备曰:“君与【】俱来。”《隆中对》 4【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状语后置。(备)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③宾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④宾语前置。

疑问句:何苦而不平?(苦:愁)何陋之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否定句:彼不我恩也。时人莫之许也。固定格式:唯利是图。

文言虚词集释

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8个文言虚词:其、为、以、于、乃、之、且、故

1、【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

公将战,曹谇请见。其乡人曰(他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桃花源记》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他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军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他的)②指示代词: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中的)既克,公问其故。(其中的)③语气词:

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不译)

安陵君其许寡人?(祈使语气,可,该)(安陵君可要答应寡人啊?)

2、【为】 ①动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表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

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此(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作为)②介词,表示被动(周处)为乡里所患。(被)贤能为之(孙权)用。(被)③介词,表示对象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给,替)

3、【以】 ①介词,译为拿、用、把、凭(借)、因、按照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凭借)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按照)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拿、把)②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③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等 属于作文以记之。(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可以】:可以凭借。可以一战。

4、【于】 ①介词,译为、在、到、从、比、对、向、跟等。战于长勺。(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皆以美于徐公。(比)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对)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到,向)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到)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②【于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以后)吾祖死于是。(在捕蛇这件事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种情况下)③现代汉语: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恢复了信心。

5、【乃】 ①副词

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就,才)乃记之而去。(于是,就,便)(便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离开了)凡三往,乃见。(才)羽、飞乃至。(才)

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②代词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

6、【之】 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它(们)。贤能为之用。(孙权)属于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的事)登轼而望之。(齐军)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土地)②动词

之虚所卖之。(到、往)③结构助词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b、主谓之间,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d、定语后置的标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e、音节助词。顷之。公将鼓之。

7、【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儿去啊?)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况且)行木且荛,二豪贼劫持……(一面……一面……)

8、【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连词,因此,所以)既克,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因此自己起个别号……)西出阳关无故人。(旧的,从前的。故人:老朋友)

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 学院三支部

李明达

本人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教育工作者,更作为一名基层支部的党务工作者,多年来始终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今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能够根据学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切实按照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和争当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坚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指导和规范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强化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遵守师德规范,加强宗旨意识和组织纪律,立足本职工作,敬业勤勉,务实开拓,积极转换工作理念,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全力做好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在党务工作中,能够按照支部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围绕“立足岗位职能 打造工作亮点

提升管理成效”的活动主题,带领支部党员以“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当学习型干部”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深化党的理论的学习,强化党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党员的“五带头”为指针,在支部党员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比作风、比实绩、比创新的“三讲三比”活动,积极开展了“党员目标承诺”、“岗位目标承诺”,牢固树立了“学生工作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引导支部党员立足岗位职责,以党性锻炼、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重点,创建务实高效的处室。

回顾过去,鉴知未来,尽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学习不够深入,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注重,学习还浮在表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在工作中,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坚持学习的恒心和毅力不足,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上搞实用主义,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些,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学或很少学,知识面不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水平的提高。

2、在优秀共产党员的“五带头”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五个强”实践当中,有些方面达到了要求,优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在会上作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伤害同志间感情,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认为目前整个大气候也就如此,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一定就解决问题。

4、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室同志的批评和对**的同事的指导及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同志们都会相互谅解的。

5、在工作要求上。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满足于干完干成,求数量与求质量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统计改革紧密联系起来。虽然能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有只求一般标准,把标尺定的不够高,干些工作就有满足感的倾向。

6、在工作创新上。对待困难有畏难情绪,满足于领导叫干啥就干啥,积极主动性不够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缺乏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工作热情,缺乏灵活机动,过于死板,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理念没有贯彻始终。

7、协调能力不强,与部分群众沟通少,有时工作不细致。这一点与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也没有往这方面做过努力。而现代的社会,除了需要真才实学外,还需要学会与人沟通,努力推销自我。在平时工作中,我只管工作,而不管与人交流,不生动活泼,特别是与领导及部分同志的沟通少了,与社会的溶合度也不够,认为只要工作做好,就万事大吉了,这样造成有时工作不细致。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

经过分析以上缺点,在深入解剖自我之后,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剖析,这其实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结果。若长期如此,对自己不加以严格约束,不采取取长补短的措施的话,前景不堪设想。

应该说,我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的,也一直对工作是负责的,但我总感到自己有些放松。特别是没有能好好反思自己,及时调整好心态,对外界的因素也看得太重,从而造成了上进心、进取心比先前减弱。以前我对自己缺点的认识是不够到位,知道缺点,也总给自己找借口摆脱,甚至拒绝承认,不加悔改。这对自己的进步是毫无好处的,也是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发展与成长。

归到根本,这其实是人生观、世界观模糊的问题,对许多事物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的发展没有十分准确的认识,对客观存在没有正确的分析的结果,这也是放松自己的学习的后果。不从自己的主观意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来认识自我,来改造自我,而强调客观世界对自己的影响,强调其不可改变性,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存在无力回天的意识,从而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一种消极的心态。由于对自己压力不够,从而产生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改造自己的力度不够。

人生目标不明确,更不够远大,没有与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相结合。具体的学习计划也不清晰,没有从自己的整体素质发展上考虑,没有从工作的整体发展去考虑。平时对自己的剖析不够,对事物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挖到心灵深处,只是很肤浅地忧郁与后悔。这也说明了我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遇事有抓大不抓小的心理。

同时,我也还存在一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急于求成的思想,毅力不够,具体行动不足。

三、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人确实是可以改得更好的。剔除短处,吸人长处,不断完善自我,每个人都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毛主席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去开创新的局面。

一是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积极投身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进一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紧密联系群众,调整心态,制订可行计划,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化劣势、失败为前进的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

三是要立足于工作进步和自身全面发展,广泛学习一切有益知识。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法律、管理、历史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履行当前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把这些方面的学习同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既学习与自己的业务有关的专业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多学习一些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做到“专”与“博”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公务员之家

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按照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与时俱进,敬业争先,团结民主,严守纪律的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自觉性、坚持长久性、坚持实践性、坚持全面性、坚持科学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两个务必”,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耐得住清贫、受得住寂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式探析 篇7

一、高中文言文被动句型及辨析

所谓被动, 即指主语、谓语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也就是说,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动者, 而谓语动词是对主语状态的拖动、制约。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借助标志词表被动, 称为有标志被动句;一种是无标志被动句, 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被动句。高中阶段, 这种被动句, 大致分为四小类。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作用。例如,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的。所以, 在内被郑袖迷惑, 在外被张仪欺骗。也有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 形成“受……于……”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2) 用“见”“见……于……”表被动。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王 (的期望) 。“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有一种特例, “见”不是被动标志词, 而是一个动词, 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表被动句状态。如“暴见于王”译成现代汉语是:庄暴被齐王接见。

(3) 用“为”“为……所……”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 或以“……为所……”的形式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被天下人嘲笑。

(4)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参佐无不被系束”。同时, “被”作“披”的通假字的情形不少, 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2.无标志被动句。例如, “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其中的“白云遏”指白云被清脆的歌声所凝结。又如“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其中的“蜀山兀”“函谷举”为比较明显的被动句。

3.特殊被动句。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可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参考。例如, “春秋伐者为客, 伐者为主”。其中的第一个“伐者”应为“被伐者”, 即与邻国邻邦关系不睦者, 倒行逆施者。“为客”为客方, 处在下风的一方。第二个“伐者”, 应为“伐人者”, 即与邻国邻邦相处和睦, 处事圆融, 为众拥护者。这个例句作被动句理解的前提各有不同, 可以向学生作适当讲解。

二、被动句式的翻译

被动句式的主要特征在于,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受动者, 一般是不好的状态。因此, 翻译时一定要体现这种状态, 使之与全段或全文语境相合, 或者说应在全段或全文语境中翻译被动句式。具体简述如下:

1.被动、受害、受窘状态。例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 (不刺杀刘邦) ,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 (刘邦) 俘虏!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害、受窘、被动状态, 翻译时句末宜使用感叹号。再如, “轩凡四遭火, 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项脊轩一共遭受四次火灾, 总是得以不被焚毁, 大概是有神灵护佑。这个句子语意状态基本上与上一句相同, 但语气较轻, 翻译时句末可以使用句号。

以上是被动状态最多的情形。

2.叙述一般的情形。例如, “伏唯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者,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我想当今圣朝以鼓励孝行来治理天下, 只要属于年迈的老人, 都被国家照顾;何况我孤苦无依, 情况就更为特殊了。这里基本上是叙述凡年迈老人被国家照顾的情形。再如,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戍边的士卒怒吼, 函谷关就被攻克了, 楚国人一把火, (阿房宫) 就被烧成了一片焦土。例二与例一的区别在于, 例一是人, 例二是地点, 但都是处在一般的被动状态中。据考察, 叙述一般情形的被动句式大多以事物包括地名在内的情形较多。

3.叙述好的状态。这种情形较为少见, 但高中教材中存在这样的例子。如,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因此蓼洲周公, 忠义的行为显扬在朝廷, 被 (朝廷) 赠给光荣的谥号, 在死后享受到荣耀。

还有一种似受窘实褒扬的被动语态, 要细心地领会, 准确地翻译。如,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何哉”?——现在这条溪流独被我这愚笨之人来污辱,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实际上柳宗元是借命名“愚溪”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这种情形只有把握似贬实褒的状态来体会全文, 在全文的领会中来把握这种被动状态, 才算得上是理解和语感相结合的有效阅读。

三、被动句式的练习和掌握

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须通过对词语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有效练习才能巩固提高。因为高中处于学生人生学业承上启下的阶段, 可以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言的水平, 采用单项练和综合练两种方式进行, 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中愉快地学习。

单项练, 一般宜安排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单元后, 让学生对这一阶段的所有被动句式进行搜集, 按第一部分所述被动句式类型加以归类整理。也可以在总复习时, 对高中阶段课本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加以分类整理。因为这种形式正是以分类进行的, 可视为单项练习。

综合练, 可分为两种形式, 都在单项练的基础上进行。第一种, 教师将预先准备的包含各种句式的句子, 打乱顺序, 交给学生分辨整理, 并进行适当的翻译。第二种, 将涉及句式较多的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分类归纳其中包含被动句式在内的各种句式。

为提高复习效能, 明确学习目标,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梳理文言句式。教师须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涉及的各种文言句式进行认真梳理, 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各种题型, 进行适度有效的复习, 使学生明确自己本阶段的学习进度。

2.处理好练习选文与课文的关系。练习的材料最好是课文与选文相结合, 做到有梯度、有章可循的练习、复习, 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3.构建好知识网络, 夯实基础。建立词类特殊用法和各种特殊句式的知识树;在主干的枝条上添加典型例句, 通过建立知识网络,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文言句式备考指南 篇8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文言句式作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该考点的内容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习惯搭配五个方面。这一考点知识遍布全篇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我们复习备考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这一考点的设题主要体现在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上。在文言翻译题中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把握,从近三年高考来看,有逐年加强的趋势,尤其是2006年、2007年的高考,几乎所有的考卷都强化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如2007年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20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的翻译中都出现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将后置的定语提前翻译;2007年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山东卷“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考到了宾语前置句,需要把前置的宾语还原,才能正确地翻译。其它考区的句子翻译也大多侧重在文言文特殊的句式上,由此可预见,在以后的高考中,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仍然会是一个热点,这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

我们要想从容地应对这一考点,就必须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以及各自的特点。《考试大纲》中要求了解如下几种句式: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判断句一直是高考翻译题中的一个重点,每年都会有多套试卷考查到,2007年几乎每套试卷都有所涉及,大多是与其他句式一起综合考查。如“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2007年高考安徽卷)该句前一分句是一个用“……也”来表判断的句子,因此,翻译时要照顾到这种句式的特点,译为: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二、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高考对其考查历年都很重视,近几年尤为明显,考查的题量也呈上升趋势,2007年高考有多套试卷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如“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2007年高考浙江卷)该句既考查了“相”作人称代词时常常前置这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把语序理清,才能做到准确翻译。该句的顺序为“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闻相”,译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省略句主要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几种情况。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是主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是谓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是 动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是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是介词宾语的省略。

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是历年高考中对句式翻译考查时题量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成分。

四、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对被动句的考查,历来也是高考常见的考查点之一。如“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2004年高考江苏卷)该句中的“为……所”表被动,翻译时应译为表被动的介词“被”或“受”等。再如“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年高考浙江卷)本句中的“终身不用”考查了被动这一句式,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五、习惯搭配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一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在2006、2007年的多套高考试卷中,每套试卷都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对文言固定句式的掌握。如“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年高考安徽卷)该句考查了“特……而已(耳)”这一固定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只不过……罢了”。译为: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考点误区

这个考点考生答题时常犯的错误有:

1.不明句式特征,译文颠三倒四

由于特殊的情况,造成了文言文中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不一样,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把文言文的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让它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是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对文言文的句式特征不甚了解,这样就不能正确翻译句子的意思,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因乞李氏以归”(2007高考湖南卷)这句在“李氏”前省略了“之于”,即省略了“乞”的宾语“之”和介词“于”,而“于李氏”又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的语序应为“因于李氏乞之以归”,译作“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个句式的特点,译作是“因此乞求李氏归家”这显然是错误的。再如“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2007高考浙江卷)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很多考生翻译成“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也是错误的。

2.不明句式特征,译错重点词语

汉语意义是丰富的,在不同的語言环境中含义是不一样的。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这是一个有标志的用“为”或“为……所……”表被动的句子,即“……被天下人嘲笑”,可是有些考生不明白,却把“为”译成“向”即“……向天下人笑”,这种错误是很可惜的。

实战演练

把下列文言文语段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练习1】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1)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二章》)

【练习2】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3)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4)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参考答案】

(1)官吏没有人把(如此严重的情况)禀告(君王),这就是处在上位的人怠慢残害百姓呀。(注意判断句式)(2)您施行仁德的政策,这些百姓(就会)爱护自己的上官,为自己的上官效死了。(注意“死”的为动用法)(3)您恐怕是不喜欢士人吧?(注意固定结构“无乃……乎”的翻译)(4)(他)根据别人的话才(派人)送给我粮食,他将来加罪给我也(一定)会根据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愿接受的原因。(注意判断句式)

高一文言文句式 篇9

1、用:“……者,……也。”表示; 表示;、者 也 表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

2、用:“……,……也。”表示;、,也 表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用:“……者,……。”表示; 表示;、者。表示 粟者,民之所种。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者也 表示; 者也”表示、者也 表示; 城北徐公,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注意: 并非所有用了“者 的都表判断。注意:并非所有用了 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彼与彼年相若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5.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 乃、必、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 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 亦、即、诚、皆、则”等。等 如:是乃狼也。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环滁皆山也。布衣。臣本布衣。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熊掌,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用动词 为”表判断。表判断。、用动词“为 表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 东坡。

7、用:“……,……。”直接表判断; 直接表判断、,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如:刘备,天下枭雄。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 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 在 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 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 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汉魏以后,是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问今是 如:“问今是何世?” 问今 何世?

9、用否定副词 非”等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是 的句式。等表示否定判断。不是”的句式、用否定副词“非 等表示否定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的句式。如: 不高也,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 得道多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 助》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 被。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常见的几种形式: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表示;、于。表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2、用“……见……”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见 的形式表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见 于 的形式表示 王而负赵。臣诚恐见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的形式表示、受 的形式表示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5、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受 于 的形式表示 举十万之众,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用“为……”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为 的形式表示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7、用“为……所……”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为 所 的形式表示 山峦为晴雪所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来表示被动。

8、用“被”来表示被动。、被 来表示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任何标志。9.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 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 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 这种现象更突出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省略。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

以上下 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 承前省”、蒙后省 蒙后省”、对话省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 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等形式。等形式。等形式 1. 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柳宗元 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 . 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 《鸿门宴)(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左传 肴之战》(《(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 肴之战》)3.对话省 . 独乐乐,(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孟子)(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不 若与人。(孟子》二章)《孟子 若与人。”(孟子》二章)《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良曰:(今日之事)(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急。”(鸿门宴》(鸿门宴》 《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 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 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 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省略 . 一鼓作气,鼓 而衰 而衰,鼓 而竭 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蒙下文谓语省略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歧路,(列子歧路 亡羊》 亡羊》)3.共知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共知省略,即根

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崔铣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 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蒲松龄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蒲松龄《聊斋志异促 织》)省介词:

(四)省介词: 非亢(非亢(于)九国之师 余自束发读书(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六)省量词: 省量词: 蟹六(跪而二(蟹六(条)跪而二(只)鳌

(七)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使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 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 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但在文言文中,(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但在文言文中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在古代汉语里,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 或介词)动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奚等)作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动词(或介词)动词(或介词)前。与归? 微斯人也,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彼且奚适也? 彼且奚适也? 而今安在哉? 而今安在哉? 则又何羡乎? 则又何羡乎?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作宾语,、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 有也。未之有也。恐年岁之不吾 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词的帮助,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 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 等词的帮助 动词前。之 和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何陋之、何厌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解。、句读之不知,D、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E、惟利是图、马首是瞻 马首是、惟利是

4、“自”做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做宾语时,、自 做宾语时 常常置于动词之前。秦人不暇自 秦人不暇自哀。令人长号不自 令人长号不自禁。情不自 情不自禁。

注意:、介词“以 的宾语比较活跃 即使不是疑问代词,的宾语比较活跃,注意:

1、介词 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

置。“余是以记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其中的 是” 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 ” 《捕蛇者说))其中的 如: 余是以记之,是一般代词,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 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史记 项羽本纪》)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 例如:“ 亚父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坐。” 《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 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语 之+定语 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的形式; 定语”的形式、中心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爪牙之利,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中心语 之+定语 者”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定语+者 的形式 的形式;、中心语 如: 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3、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者 4.“中心词+而+定语+者” 中心词+ 定语+ 中心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张博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七年级上册文言句式 篇10

通假字和多音字

通假字 :

1.强: 通“僵”,僵硬。项为之强:脖子看得都酸了。多音字 :

1.虾:通“蛤” há 虾蟆 蛤蟆 xiā 对虾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鞭数十(“鞭”,鞭子,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鞭打”的意思。)果然鹤也(“鹤”,白鹤,这里活用名词作动词,“变成白鹤”的意思。)一词多义 观: ①昂首观之〔看〕 ②作青云白鹤观〔...的景象〕 2 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3 时: ①余忆童稚时〔时候〕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 4 以: ①徐喷以烟〔用〕 ②以丛草为林〔把〕 为: ①项为之强〔因为...而...〕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 ①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助词。无意〕 ④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只小虫斗草〕 ⑤项为之强〔代词,指看蚊子〕 ⑥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7.见藐小之物(的)其∶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词,指我〕③神游其中(在,代词)神:①定神细视〔精神〕②神游其中〔想象〕[2] 古今异义词

方:古义:正在; 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 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观:古义:景象 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 今义:自私 特殊语句

1、倒装句式:

(1)“徐喷以烟”等于“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等于“于素帐中留蚊”。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等于“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省略句式:

(1)“使与台齐” 等于“使(之)与台齐”。译为: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2)“见二虫斗草间” 等于“见二虫斗(于)草间”。译为: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3)“果如鹤唳云端”等于“果如鹤唳(于)云端”。译为:果真像鹤群在青云上翻飞鸣叫。

(4)“驱之别院”等于“驱之(于)别院”。译为: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3、被动句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固定句式:

以丛草为林:以-----为。译为:把------当作。[3]

5、判断句式: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等于“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论语十则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时常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2)明白(诲女知之乎)。(3)是知也(通“智”,智慧)。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4)递进连词。(5)修饰连词。(6)因果连词。

3、之:(1)代词。(2)助词。(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③谓为信然:确实。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所以,因此。④ 既克,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特殊句式】(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今义:表判断。山市文言句式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乌:乌通“无”,没有。

词类活用

故又名“鬼市”云(名:叫,称。名词用作动词)。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城市中有像楼台的,有像厅堂的,有像牌坊的)。

楼渐低(低:降低。形容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恒:

古义:常常,经常。今义:持久,普通。顾: 古义:看。今义:注意。念:

古义:1.思考、思虑 2.惦念、怀思 3.诵读 今义:1.想念 2.读.悟: 古义:明白。今义:了解。始: 今义:开始。危楼:

古义:高楼。危,高耸。今义:危险的楼。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黯然:

古义:1.黑色的样子 2.暗淡无光的样子 3.神情沮丧的样子 4.和谐顺利的意思。今义:1.阴暗的样子 2.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1] 层次: 古义:层数。

今义:说话、作文的次序。睥睨:

古义: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亦称女墙。今义: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居然: 古义:竟然。

今义: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原文: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原文:居然城郭矣)尾词,副词后缀。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原文: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多。(原文: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有想楼台的,有想厅堂的,有像牌坊的。无何:

古义:不久,一会儿。今义:没有什么。以:(原文:以亿万计)用,(形容很多)。判断句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用“......也”表示判断)。始悟为山市(用“为”表示判断)省略句

与同人饮(于)楼上,(他们)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孤塔)高插青冥,(他们)相顾惊疑,(他们)念近中无此禅院和“孤塔”)。倒装句

惟危楼一座(一座危楼,定语后置)。见宫殿数十所(数十所宫殿,定语后置)。陈太丘与友期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儿女 古意:子侄辈 今意:儿子女儿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1、亡古意:丢失 今意:死亡

2、其邻人之父亦云古意:说 今意:常做“云朵”讲,在空中悬浮的有水滴、冰晶凝聚形成的物体 智子疑邻

一词多义 1.暮:

夜晚(暮而果大亡其财)年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果: 果然(暮而果大亡其财)结果(未果,寻病终)3.亡:

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4.其:

其子曰(代词;代他的)[5] 其家甚智其子(代词;代这)[5] 5.之:

他/她。(的//语气助词:不译//去、到)6.而:

上一篇:张杰(电气)实习总结下一篇:文化中心小学创建文明单位总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