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案(通用9篇)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案 篇1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史地组 郭子森
一、引言分析
(1)通过温总理背诵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
(2)温总理引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
二、课文分析
第一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两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认识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历史纵横],了解“一国两制”必须是在“一个国家”之下实行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第二目,“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香港、澳门成功地进行了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特别行政区。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教材上的[学思之窗]及相关图片,深刻体会关于香港回归祖国中英间进行的艰难谈判,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通过放映纪录片或者由学生回忆,重温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关于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可引导学生与香港回归做对比,找出其异同,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
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大陆注重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海基、海协两会的建立;“九二共识”;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其旨在让学生了解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和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在两岸关系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关于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要引导学生明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和交流,而台湾当局被迫做出回应。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九二共识”是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本目的重要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明了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道,共同奋斗。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三.教学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多采取启发式提问和谈话法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如采用讲述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课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可让去过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或在港、澳、台有亲属的学生就课文中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讲述。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四.教学案例 本课导入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的导言部分,温总理背诵的是谁的诗歌? 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师: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什么?
生: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师:完全正确!温总理引用国民党元老的思乡之作,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如何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就是本课书要学习的内容。
五、问题解答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审题得知,本题主要是要回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内容,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的经验和对台湾回归祖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思路引领:“一国两制”要把握好,“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行的。它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答案提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六、学习延伸
提示:有利因素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及“一国两制”方针受到各方拥护几方面考虑;不利因素从国际反华势力及岛内分裂势力等方面去考虑。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案 篇2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本课由多媒体展示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相关资料导入。高中生对这一时政热点多少有一些了解和认识, 从他们已知的内容出发, 即由现实走入历史, 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由此来引导学生回归前一单元所学的知识, 找到形成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根源。由于书本涉及港澳问题的相关知识不够, 故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 由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殖民侵略的角度出发, 分析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 即港澳问题为外国殖民侵略导致, 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问题, 属于国际外交范畴;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 属于中国的内政。然后特别强调:内政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由我们自己解决, 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提出问题:我们的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内政问题的?由此引出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方针。
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由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资料: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 (带领学生认真阅读书本这段小字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党和政府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所做的努力。本课的重点即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 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以突出这一重点内容, 更可以方便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设问:这一方针是否可行?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方针是科学的, 由此引出第三部分内容。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关于港澳回归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基本史实, 较为容易。故由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历史纪录片, 教师从旁稍加介绍, 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的那一刻, 促进他们对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这部分内容) 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时由教师补充有关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岛战争史实和中英谈判期间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及这一方案的实质。为什么最终中英采用的是中国“一国两制”的方针, 而不是采用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港澳回归的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根本原因) ;2.“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3.全国人民的要求和大力支持。再由多媒体展示港澳回归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方针是正确和实际可行的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同时说明, 这给国际上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了参考, 这是我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设问:为什么这一科学的方针却没有能够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应用?哪些因素阻碍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由此引出第四部分内容。
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虽然有外在困难, 但我们绝不惧怕任何困难, 我们会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党和政府以及海峡两岸人民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由多媒体展示自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对两岸关系发展原因的思考) 。设问:海峡两岸关系能够排除干扰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相关资料, 得出三大原因:1.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 (根本原因) ;2.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经济发展优势互补;3.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减弱。教师总结:在迈向统一之路上, 我们中华民族会排除万难, 决不退缩妥协,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 通过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教师总结: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份力量, 尤其青年学生更要努力学习, 将来走上社会为国出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视角) 。 (结束)
本课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和现实联系紧密, 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所关注的, 统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当前的最高目标。本课的学习从现实出发, 走进历史, 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 回归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使人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现实, 通过反观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这亦是新课标教学改革所要求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
《祖国统一大业》课堂教学实践 篇3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本课由多媒体展示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相关资料导入。高中生对这一时政热点多少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从他们已知的内容出发,即由现实走入历史,这样更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由此来引导学生回归前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找到形成目前海峡两岸现状的根源。由于书本涉及港澳问题的相关知识不够,故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由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殖民侵略的角度出发,分析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即港澳问题为外国殖民侵略导致,是中国与外国之间的问题,属于国际外交范畴;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的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然后特别强调:内政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由我们自己解决,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提出问题:我们的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内政问题的?由此引出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方针。
二、统一之道——“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由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资料: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带领学生认真阅读书本这段小字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党和政府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所做的努力。本课的重点即为“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需要教师详细讲解以突出这一重点内容,更可以方便学生理解这一理论。然后设问:这一方针是否可行?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方针是科学的,由此引出第三部分内容。
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
关于港澳回归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基本史实,较为容易。故由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历史纪录片,教师从旁稍加介绍,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的那一刻,促进他们对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多媒体显示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这时由教师补充有关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马岛战争史实和中英谈判期间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及这一方案的实质。为什么最终中英采用的是中国“一国两制”的方针,而不是采用英国提出的“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港澳回归的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根本原因);2.“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3.全国人民的要求和大力支持。再由多媒体展示港澳回归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方针是正确和实际可行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同时说明,这给国际上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了参考,这是我们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设问:为什么这一科学的方针却没有能够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应用?哪些因素阻碍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由此引出第四部分内容。
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虽然有外在困难,但我们绝不惧怕任何困难,我们会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以及海峡两岸人民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由多媒体展示自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通过对这些史实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对两岸关系发展原因的思考)。设问:海峡两岸关系能够排除干扰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相关资料,得出三大原因:1.两岸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根本原因);2.两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发展优势互补;3.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减弱。教师总结:在迈向统一之路上,我们中华民族会排除万难,决不退缩妥协,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教师总结: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有义务有责任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份力量,尤其青年学生更要努力学习,将来走上社会为国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视角)。(结束)
本课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联系紧密,是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所关注的,统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当前的最高目标。本课的学习从现实出发,走进历史,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回归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使人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现实,通过反观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这亦是新课标教学改革所要求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本质所在。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案 篇4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
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能够列举台湾与大陆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能够说出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2)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含义、地位
(2)通过回顾港澳回归的史实和查找反映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资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具有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2)通过对香港和澳门主权顺利恢复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爱党、爱国情感,并坚定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信心和积极反对台独。
(3)通过认识港澳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是祖国的日益强盛,港澳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使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教学重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是重点。香港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是难点。学生由于受所学知识限制,对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不太了解,因而难于正确理解“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共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其他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要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统一?(结合以下材料和课本学思之窗)
材料: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而为提出并确立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学生讨论,教师最后总结:
1、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3、中美关系的改善为和平统一台湾提供了有利条件
4、实现和平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主要内涵
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政策,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三、统一之路——“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1)回归过程
① 中英会谈: 1982年9月 A、双方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B、中国怎样解决这一分歧? C、最后的谈判结果如何? ② 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 ③ 胜利回归: 1997年7月1日(2)意义
①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澳门回归
(1)中葡会谈:1986年(2)联合声明:1987年4月
半 塔 中 学 高 一 历 史 备 课 组
课后反思:
]、节历史课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的有关历史情节,因此把学习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反映情况来看达到了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目的。
2、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教材把握比较到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通过历史再现、博古通今、学史明智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注重设问情境的创设,注意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设问,注意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
祖国统一大业 篇5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约5分钟)
先播放一段《七子之歌.澳门》的音频资料
师:同学们,80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在美国写下了这组感人肺腑的诗篇。他用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侵占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于祖国统一的渴望。那么,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闻一多先生所呼唤的七子分别指的是哪儿呢?
生:(回答略)
师:不错,这七个急待回家的孩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新中国成立之时,除港澳台三地外,其余失地都已陆续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么,剩下的这三个孩子接下来的命运又将如何,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去重访新中国寻求统一的历程。
(二)进入正课(约35分钟)
师:闻一多先生所提到的这三个尚未归家的孩子,究竟是如何远离自己母亲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回忆一下关于港澳台问题的点点滴滴。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问题
师:在第四单元中我们曾经学过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入侵的历史,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初步概括出香港问题形成的过程。
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给英国
通过这三个条约,香港一步步的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从此便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但也正是这些条约,为99年后中国收回香港提供了理论依据。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新界的租期为99年,根据这一条约规定,中国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就具有了合法性。
2.澳门问题
1557年,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官员,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1887年,中葡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葡萄牙正式取得在澳门殖民的权利 澳门问题与香港问题有所不同,从方式上看,香港是英国通过武力夺取的,而澳门则是葡萄牙长期不断侵蚀的结果,从时间跨度上来讲,澳门被侵占的时间更为久远。
3.台湾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台湾的史实: 三国时,吴国的卫温到达今天的台湾地区(古称琉球)元朝时,建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地区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岛及其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2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必须将其占领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
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割断了与大陆之间的联系
台湾与大陆悠久的历史交往表明,台湾至始至终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一湾浅浅的海水怎能割断两岸人对于统一的渴望。正如余光中所写的那样,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寄托了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无限眷恋。而正是这样一种深厚的感情,为祖国未来的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师:在回顾了以上这些史实之后,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究竟有何不同?
生:(回答略)
师: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问题,属于国际问题的范畴,而台湾问题是战争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那么面对这些内政外交上的难题,国家领导人到底会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让学生带着“‘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形成的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本第一目的内容,找出课本中的有效信息。(1)一国两制’构想形成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与此同时,邓小平再次支持了这种做法。2、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正式构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使“一国两制”成了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保证的国策。(2)一国两制’的涵义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实行“两制”的前提;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将对维护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是整个构想的核心。
三、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1.香港的回归
①香港的回归的历程: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他进行会谈。1982年,阿根廷用武力收回了被英国强占了150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动用了皇家海军2/3的力量,在美、法的支持下,跨越13000公里,远征马岛,打败了阿根廷军队,夺回了马岛。它保住了大英帝国的颜面,让英国人找回了久违的自豪感。撒切尔夫人携马岛余威访华,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当时英国态度强硬,不肯让步,一度是谈判陷入僵局。邓小平在与这位“铁娘子”交锋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解决方案,使中断了的中英谈判重新焕发了生机,最终双方于1984年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在广泛吸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
1997年,中国政府成功收回了被英国侵占了155年之久的香港,香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澳门的回归
师: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1985年,中葡两国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随着葡萄牙国旗的缓缓降落,澳门的历史也随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继香港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在外交上的又一重大胜利,从而使我国的统一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
问题三: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3、台海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将台湾问题分作隔绝-——暖风——寒流——契机四个时期 1.隔绝:提供蒋氏父子照片。指出他们也坚持一个中国。2.暖风:
①1979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开始。
③1987,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关系重大转折。
④1992年l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
⑤ 199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⑥1995: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⑦2005,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两党隔半个世纪再度握手。从《告台湾人民书》的发表,到台湾方面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到“九二共识”的达成,再到两党再度握手。台海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暖风,和谐发展、盼望统一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但是与这一主流相悖的则是一些主张分裂、阻挠统一的行为。3.寒流:展示李登辉和陈水扁的 “台独“言论。
提出设问: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独势力)
但他们的图谋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展示一组反台独的图片。
师生齐读胡锦涛发表的对台讲话: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对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为什么?(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篇6
历史组 王朝英
一、课标要求
了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基本史实。正确理解“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及分析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初步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认识我们党的伟大和非凡智慧。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本课难点: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四、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积极探究、相互讨论、启发诱导、情境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深入领会本课知识。以祖国统一为主线,通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统一的背景;通过 “一国两制”的提出,了解统一的方针;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理解统一的成功实践;通过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展望统一的前景。创设情境,渲染悲愤之情、钦佩之情、豪迈之情来树立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全方位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五、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课前一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澳门》,建议同学们一起唱。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
2、推进新课:
进入本课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展示本课的总体框架: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二、统一之道: “一国两制”的提出(内涵、形成、意义)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学习第一个子目: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回忆港澳台地区问题的历史由来)
提问: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本质相同吗?如果不同,他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中思考答案)提问: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哪些呢?我国政府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此问题引入第二个子目)
(二)、统一之道: “一国两制”的提出
在学生讨论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由此引入“一国两制”的提出; 合作探究一:
1、一国两制的内涵:
2、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3、一国两制的伟大历史意义:
(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简要归纳。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由此引入第三个子目。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通过课件展示讲解香港(补充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之战)(插入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及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澳门回归的过程 合作探究二:港澳回归的意义? 合作探究三:港澳回归的原因?
虽然港澳回归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一条海峡阻隔着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导入下一个子目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展示课件,认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合作探究四:你认为当前促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力有哪些?
在台湾统一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我们能否放弃台湾,任其独行?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小结:最后用胡锦涛同志的对台谈话内容结束本课,建议学生起立一起大声朗读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次展示本课教学框架,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内容。巩固练习(略)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案 篇7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智慧,如和而不同、持守中正、去偏用中、随时以处中等内容.继承和发展上述思想,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大团结、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地区的和谐相处、抵制分裂、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启示意义.
作 者:贺福安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9(3) 分类号:B302 关键词:孔子 中庸思想 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案 篇8
A、香港问题由来
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强租新界
B、澳门问题由来
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C、台湾问题由来
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分离与回归?
一、荷兰殖民者占领,郑成功收复;二、《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收回
第三次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
2、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A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1)《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在政策中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有“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
3、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A、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的经过
(1)中英谈判
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放影象资料《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
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②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
(2)香港回归
庄严的时刻到来了(播影象资料《香港回归》)
B、澳门回归
1、《中葡联合声明》的发表 (结合图片讲解)
2、澳门回归
[重难突破] 1、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2、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
(1).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2).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
台湾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海峡两岸人民在“一国两制”方针的基础上日益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7年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1987年台湾政府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海协会和海基会进行广泛接触和对话
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1993年,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并与胡锦涛同志见面,双方一致坚持“九二共识”,主张和平统一。
[重难突破]影响和平统一台湾的阻力是什么?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教案 篇9
一、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中对台湾方针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及援疆干部动人事迹的学习,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等知识点的学习,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不能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关系,祖国统一趋势不可逆转。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难点: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汉一家亲”图片展示(背景音乐《爱我中华》)提问:1.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从歌曲和图片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
过渡: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互相离不开,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维护着祖国的统一与安定。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就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二)授课: 考点
一、民族团结
1.出示图片《中华民族分布图》,请同学们根据图片信息归纳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针对这种分布特点,我国实行了什么政策? 2.知识点梳理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意义。(2)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了什么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3.援疆干部王华同志的动人事迹
4.合作探究:近年来“疆独”与“藏独”两股分裂势力日益猖獗,严重地破坏了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面对民族分裂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过渡: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这些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援疆干部们的辛勤劳动,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才会出现繁荣景象,边疆的统一及社会安定才会得到很好地维护。我们不但要维护边疆的统一,还要实现全国的统一,接下来我们来看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
考点
二、“一国两制”构想及港澳回归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背景及提出。
2.什么是“一国两制”构想?这一构想提出有何现实意义? 3.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回归基本概况。
4.合作探究: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对中国、对港澳、对台湾)5.撒切尔夫人对香港回归前景的语言及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
6.特别提示: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港澳回归后的最主要变化。
7.合作探究: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侵占了澳门;100多年前,英国侵占了香港。为什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和澳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过渡: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给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虽然现在台湾暂时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海峡两岸的交往却是日益密切,台湾回归祖国指日可待。接下来,我们就来看海峡两岸的交往。考点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近日台湾问题形成的原因。
3.合作填空:海峡两岸交往史实简表。
4.图片展示:海峡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密切交往。
5.热点追踪:2016年前七个月两岸经济贸易下滑。思考为什么经济贸易会下滑?(图片展示台湾大选与新任民进党领导人蔡英文)6.图片展示:台湾各界民众反台独活动。
(三)总结 通过对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复习,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党,它能够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也能积极的与时俱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与祖国统一大业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在此,祝愿我国能够早日完成统一大业,也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祖国统一大业的教案】推荐阅读: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反思12-27
祖国一定要统一教案10-20
祖国统一班队活动06-05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练01-05
爱国主义的典范_维护祖国统一的楷模01-31
浅析祖国统一之台湾问题08-24
“加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反分裂教育,维护祖国统一”个人承诺书12-28
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预测 专题04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0-13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第7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限时训练01-16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