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统一教案(精选11篇)
隋朝统一教案 篇1
【授课标题】
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大运河的开凿、隋朝的灭亡。【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国古代自秦原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的高度统一,之后便陷入了魏晋南北朝近300年的割据分裂,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下一个是什么王朝?是否实现了国家的 统一?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隋朝的统一。
【板书课题】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 【板书】
一、隋文帝统一南北:
【讲授新课】
师: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杨坚是皇帝的外祖父,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大权落到外戚杨坚手里。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第一个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
【板书】1.隋朝的建立
581年,隋文帝杨坚,国号隋
定都长安 【板书】2.统一全国:
师:隋建国以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公元587年,随灭后梁,588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51万大军,589年一举消灭陈朝,华夏神州重归一统。师:在隋灭陈前夕,南方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担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设计问题】
这首歌谣原为东晋王献之所作,人们传唱它的意思是,若隋军前来灭陈,渡江都不用划桨,不会遇到什么麻烦,我们会来迎接你们的。在之后仅仅几年时间里,隋朝就实现了南北统一,同学们,隋朝重新统一南北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完成统一的有利条件
①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
② 隋朝的强大。(隋文帝在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的时候,军队便发展到数十万之众,又与突厥和亲,解除了后顾之忧,)③ 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陈后主陈叔宝,南陈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589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
【板书】589年,灭陈,南北统一 师:隋完成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未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割据,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完成统一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统治,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隋朝的统治措施
【板书】3.统治措施:
师:隋文帝创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其中一项就是废除北周的六官制,设置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尚书,内史,门下,分管全国政务,起草政令和审核政令,三省长官都称宰相,分工负责,互相牵制。
【板书】(1)设置三省六部
三省为(拟写政令)门下(审核颁布),尚书(执行),六部为吏,礼,兵,刑,民,工,在尚书省领导下分管各类具体工作
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在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巩固统一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唐宋所沿用。六部制则沿用到清末,今天的北京还有个地名叫六部口。
【设计问题】
师:隋朝开创了一套新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制定了选拔官吏的标准和方法。大家回忆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什么? 生:九品中正制
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做官只看门第,不问才华,都带有明显的弊端,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板书】(2)隋朝创立科举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到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设计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选拔官吏的办法最受什么样人的欢迎?科举制具有什么积极意义? 生:寒门子弟
作用: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也为国家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所以一直沿用到清末,长达1300多年。
【板书】(3)均田制:政府把所能支配的无主荒地按户口分配
师::在隋统一全国是,隋文帝次子杨广灭 陈有功,而当时的太子杨勇奢侈好色,令独孤后极为讨厌,晋王杨广生性狡诈,善于取悦隋文帝和独孤后,又以重金贿赂朝廷内外,于是隋文帝废太子而改立杨广,隋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他在位期间,开通了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板书】
二、大运河的开凿
导入:
有一天夜里,隋炀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是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产在什么地方,醒来以后,就命令人把他梦中的花画成图形,张皇榜寻找认识者,正好当时在扬州见过琼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看到这张皇榜,便揭榜进宫,对隋炀帝说,图上所画之花叫做琼花生在扬州,隋炀帝听后,很想见一见,便开运河,造龙舟,与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
师:同学们思考,隋炀帝只是为看杨花而修筑大运河的吗?我们来看看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板书】1原因;经济需要:便利江南粮食、布帛北运
政治需要:为了加强对全国,特别是对南方的控制 个人需要:隋炀帝游玩江南的需要 【板书】
2、概况
师: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译:隋朝一旦开凿大运河,已离隋亡不远,锦船还未启航战争就开始了,感叹龙舟再也不会来 观点是:修建大运河是随朝灭亡的原因。我认为这个观点有点片面,随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不顾民生,穷奢极欲。尤其在天下**刚平息,应该休养生息之时,这样的统治必然失却民心。苛政害民,民不聊生,不反抗才怪。大运河的修建不过是加速它的灭亡罢了。充其量是个导火线,是个催化剂。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译: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隋朝灭亡就是因为这大运河但从运河开通至今,南北沟通还都要靠它如果没有当年隋炀帝三下江都南巡最终导致灭国的事情那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和大禹治水的相比也不差
观点:这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符合史实的。尽管隋炀帝开运河是为个人享乐,但自隋以后,每年数
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运河对古对今都关系重大。
【板书】
三、隋朝的灭亡
师:隋炀帝是一位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三游江都,三征高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苦不堪言。从611年起,各地起义不断。主要有三支义军,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
【板书】
1、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小结: 师: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因此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板书】
2、隋朝灭亡的原因
1)隋朝统一后,开凿运河,大败契丹,横征高丽,战争频繁,引起国内人民的强烈不满。
(2)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甚至引起贵族地主的不满
(3)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
师: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二者的相似之处。相同点
1.两朝由分裂走向统一:
(1)秦在战国七雄斗争后统一。(2)隋在南北朝对峙后统一。
2.两朝加强中央集权:
(1)秦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2)隋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省六部、科举制。
3.两朝修建历史上伟大工程:
(1)秦修万里长城。(2)隋修大运河。
4.两朝都实行暴政:
(1)秦暴政:租税多,徭役多,刑法苛(2)隋暴政:滥用民力,三次进攻高丽。
5.两朝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1)秦灭亡,刘邦建西汉,定都长安。(2)隋灭亡,李渊建唐朝,定都长安。
6.两朝存在时间都短:
(1)秦朝存在15年。(2)隋朝存在17年。
不同点:
秦朝使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度的统一国家,功大于过;隋朝除了屡屡对高丽兴兵,劳民伤财外,杨广还大兴土木,在运河沿岸建设行宫,百姓苦不堪言,隋王朝过大于功。
隋朝统一教案 篇2
一、关于大运河的开凿时间
对于大运河的开凿, 北师版教材是这样叙述的:“隋炀帝用六年的时间, 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征发数百万民工, 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人教版教材:“为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征发几百万人, 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其他版本的教材也都是类似的说法。很显然, 各版本的教材都没有隋朝开始开凿大运河这一说法。
不少教师在讲授京杭大运河时, 总说是隋炀帝开凿, 其实运河的开凿远早于这个年份。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 它的开凿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最早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486年 (周敬王三十四年) 。据《左传》记载:周敬王三十四年, “吴城邗, 沟通江淮”。史上用“举锸如云”形容当初开凿邗沟的场面, 其壮观景象可想而知。清胡渭《禹贡锥指》云:“古者江淮, 本不相通, 自夫差欲霸中国, 乃于广陵东南, 筑邗城, 城中筑深沟, 名曰邗江, 亦曰邗沟, 自江东北, 通射阳湖, 北至未口 (应是宋口) 入淮, 此夫差沟通江、淮之故道也。”可见, 吴王夫差孕育邗沟是运河的萌芽时期。至战国魏惠王 (公元前369至前318年) 开凿“鸿沟”, 又先后开凿了大沟 (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 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 和鸿沟, 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贯连黄河与淮河, 并修筑了邗城。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 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 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在江南, 据《越绝书》卷二记载, 到秦时, “秦始皇造通陵, 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 同起马塘湛, 以为陂治, 陵水塘到钱塘, 越地通”, 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 到钱塘越地, 通浙江”。这些记载, 也足以说明,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 从苏南城市经嘉兴通往杭州的运河, 就已经把原来的吴国首都苏州和越国首都绍兴连接了起来。这里的由拳, 是嘉兴的古称。秦始皇 (嬴政) 在嘉兴境内开凿的这条重要河道, 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 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 形成大运河的中段, 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 完成了江南运河, 这是大运河的南段。
公元605年, 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 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 行向东南, 进入汴水 (今已湮塞) , 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 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 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 (今镇江) 渡长江, 再顺山阳渎北上, 进而转入通济渠, 逆黄河、渭河向上, 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 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 引水通航, 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 (永定河) , 直达涿郡 (今北京) 的运河。
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 开凿贯通了大运河, 这为以后中国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隋代运河开始全线贯通。自隋唐至宋, 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 (今北京) 后, 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 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 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 裁弯取直, 元朝就修建了济州河 (南起济州今济宁南面的鲁桥镇, 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 长150里) 、会通河 (南起须城的安山, 接济州河, 凿渠向北, 经聊城, 到临清接卫河, 长250里。会通河上曾建闸三十一座, 以调节流量, 故名闸河。但因水源不稳定, 河道时患浅滩, 不胜重载, 故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道为主;元末, 会通河废弃不用) 、通惠等河 (公元1292—1293年, 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 从昌平化庄村东龙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积水潭集蓄起来, 然后经皇城东侧南流, 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 东至通州接白河。全长82千米)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 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把运河改成直线后, 比隋代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明、清两代, 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
二、关于大运河的流向
“大运河的流向如何?”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学生常提出的问题, 多数教师的回答是自北向南或者自南向北, 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运河流经我国海、黄、淮冲积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及长江三角洲的里下河地区、太湖流域两大洼地之内。沿运河地势具有三起三伏的特点, 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米之间。
(1) 京津段:距离虽短, 却高低悬殊, 从北京到天津海河, 地面高度逐渐下降, 直到海河为止, 这是第一降落段。通惠河河底平均高度约30米 (以废黄河口平均水位为假定海平面零点, 该高度指高出废黄零点高度) , 通县河底高约20米, 天津市海河河底高度则为-3米, 北京至天津段河床高度共降低33米。所以这段运河是自北向南流。
(2) 津黄段:天津往南地面逐渐隆起, 到现在的黄河止, 为第一隆起段。临清河底高25米, 从天津到临清, 河床高度相差28米。大运河穿过黄河现道之处, 是京杭运河最高地点, 可看成是京杭运河在黄淮之间的分水岭, 穿黄处河底高38米。从天津市至穿黄处, 京杭运河河床高度相差41米。运河过黄河到南旺, 这段运河主要是自南向北流。
(3) 南旺以南, 地面高度又逐渐降落, 直到长江为止, 这是第二降落段。济宁河底高31米, 淮阴河底高4米;在大运河穿过长江的地点, 河底高度为-15米。运河在这段是自北向南流动。
(4) 长江以南, 运河河床又逐渐隆起, 到丹阳为最高点, 这是第二隆起段。长江到丹阳段是自南向北流动。
(5) 从丹阳往东南, 河床高度又逐渐降落, 这是第三降落段。运河自北向南流。
综上所述,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 完成于隋朝, 繁荣于唐宋, 取直于元代, 疏通于明清。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从公元前486年始凿, 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 。在漫长的岁月里, 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最终在元代完成, 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北起北京, 南到杭州, 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 由于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 因此各段航道水流的方向也不相同。运河全线地势“三起三落”, 五个流向。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它的通航里程现在仍有1442千米, 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 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3省。京杭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 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时至今日仍在不断疏浚整建, 继续发挥其沟通南北的功能, 目前除传承其漕运———水路运粮的历史任务外, 同时又肩负起将中国北方的煤转送供应南方需要的新责任, 以及南水北调的新使命。
由此可见, 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 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平时要勤查工具书, 多做资料卡, 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建立一个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圈”, 在上课前要精心备课, 查找资料, 确保上课准确无误, 同时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也能及时地加以捕捉, 而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
摘要:本文作者观摩《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公开课后, 针对执教老师犯的两个错误, 结合相关史实, 加以辨析。
隋朝统一教案 篇3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5.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
A.589年 B.6
C.6 D.6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繁盛一时的隋朝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难点:一隋初经济的繁荣 二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
3.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标签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开学第一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教师展示《琼花》图片,让学生欣赏,简介琼花的传说和历史,设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呢?展示《隋文帝》人物图片,设问:
1、他有什么贡献?
2、他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
引出隋朝的繁荣,为了加深学生对此理解,教师出示大量的历史资料,印证隋朝的繁荣。继而引导学生探寻“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教师讲述: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沟通已有的天然河流和以往开凿的运河,开通了纵贯南北四五千里的大运河。
多媒体演示《隋朝的大运河》: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运河有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通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流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学生 讲述: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显示)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不仅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宽度和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二。教师多媒体显示以下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问题2: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教师归纳:运河开通以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还促进了两岸城市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运河的作用:“京杭运河曾是封建王朝调控南北、维系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请一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其他学生边听故事,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三。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其他学生掌握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等基础知识。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课下收集的资料,通过表演,再现隋灭陈、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分析得出:
统一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 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主观条件:是隋朝的强大。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汉、西晋之后第三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答: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出现经济繁荣的景象,表现有: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食丰实。
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西汉初年的历史(“文景之治”),从课本、材料的分析中得出隋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不是专为看琼花,而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完成条件”: ①“隋文帝利用已有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以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五。随着教师的演示,学生回答出大运河“三点”、“四段”及连通的五条河流和流经的主要地区。并用歌诀记忆,填图巩固(多媒体显示):
隋朝开通大运河,古代世界属最长。全长四五千里地,路线中心是洛阳。
连接五河经六省,北至涿郡南余杭。
北通南**此河,永通邗江记心上。
1.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寻找到以下论据,做好讨论的准备: ①阅读理解教材第4页的材料; 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
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思考该图的含义; 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
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小字内容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2.其次,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也可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2).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3).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知识的迁移。
学生做全课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释题”,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朝,从杨坚581年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开始,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结束,历时38年。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与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课后探究题: 当今,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输水的绝大部分渠道都是延用了京杭大运河的河段,作为传承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你认为它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哪些新的贡献?
(回答: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京杭大运河。最长的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课堂小结
小结:隋唐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朝,从杨坚581年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开始,到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结束,历时38年。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它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则与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课后习题
1.隋朝建立的方式是通过(C)
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
B.外戚夺取政权 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少数民族人主中原 2.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是(B)A.北周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隋文帝是隋朝开国之君,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内容中,不属于他在位时期功绩的是(B)
A.开通隋朝大运河
B.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C.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D.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加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C)
A.满足了隋场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了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5.下列对隋朝特点的概括,符合实际且最为全面的是(C)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短暂而繁荣
D.二世而亡
6。假如你是隋场帝时的一位富商,有大批粮食要从余杭运到琢郡,如果你想尽快运抵目的地,你会选择何种运输途径?请写下你的行程路线及所经地区。航运。从余杭到涿郡再到京师。
板书 一。隋朝
1,建立,统一
2,“开皇之治”
3,开通大运河 二。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
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篇5
主备人:沈卫冬 审核人:陈海生、胡富勤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2、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 以及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
自 学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过程:(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邓小平提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3、内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4、意义:
★(1)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丰富邓小平理论
▲(3)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思路
▲ 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1、过程:(1)香港的回归(首先得到成功应用)★
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②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区旗-紫荆花)(2)澳门的回归
①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区旗-莲花)
2、意义 :(1)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了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倡议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简称三通)。(2008年才真正实现三通)
2、打破隔绝状态(历史性的变化):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3、历史性突破:
★九二共识: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简称海基会、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 “汪辜会谈”。
☆海基会(台湾1990)和海协会(大陆1991)都是政府授权的民间团体
4、新发展: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会谈,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握手。
▲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澘。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
材料二: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材料四: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1995年的讲话
⑴材料一中的作者的“愁”指的是什么?诗中所述事件的最终结局如何?
① 台湾被日本割占
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回。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试说明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①“一国两制”
②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⑶材料三中作者的“愁”指的又是什么?试分析其历史原因。
① 台湾与大陆分离
②
国民党败退台湾并占据台湾;美国的干涉
⑷据材料四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⑸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材料三作者的愁? ①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广大人民渴望统一(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③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应用); 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⑤有利的外部条件(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
训 练 1、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A.“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 B.不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C.倾向于社会主义吞掉台湾
D.倾向于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2、学习了“一国两制”后,下列四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最符合“一国两制”的理论(C)
A.王山:“一国两制”只适用中国,对其他国家不适用 B.赵明:“一国两制”会改变中国大陆社会主义性质 C.许华:“一国两制”首先要坚持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D.李力:“一国两制”就是要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3、香港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在其新书《香港十年》中,真实记录了回归后香港社会的各色景象,以大量生动的细节丰富了关于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解读,描述了香港回归后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变化。那么十一年前中国能够行使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C)A.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英明决策
B.中英1984年联合声明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D.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4、在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给该评论加一个适合的标题(B)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给我们提供的历史经验最关键的是(C)A.开创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B.党和政府有能力洗雪清朝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
C.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D.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
6、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往转变的原因是(D)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③台湾当局也被迫逐渐放松对“三通”的限制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而今风飒木萧,青史零落,沪上之晤,竟成永诀。天若有情,亦有憾焉。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B)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8、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 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C)A.“九二会谈”实现了海峡两岸的真正停火 B.“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9、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B)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④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0、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C)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②台湾问题是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③我国政府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原则
《隋朝来客》经典台词 篇6
1、我告诉你,潜规则也是有规则的
2、咸菜有吃新鲜的吗?现腌现吃呗
3、我可是又去看了一遍哦~
4、谁说没有天使,谁说没有天堂,经典台词你的大门向我敞开了,主啊!哈利路亚
5、看什么看呀,没见过印度人吃手抓饭呀?
6、为什么是我啊?我只是个小白领啊
7、我不想老了的时候,我的回忆像一部苍白的纪录片。我要的`是一部精彩的大片,
8、却把我的心带走了。
9、那一刻,她从我身边走过。
10、女说:太好了,我被淘汰了。
11、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12、我觉得中国文学的未来就应该在厕所文学中吸取养分
13、我们大隋的骗子都比他专业一点
14、我派他们俩去隋朝出差去了。
15、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那一刻,她从我身边走过,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却把我的心带走了。
16、每天杀一只猪两只鸡四只老鼠,喝三碗鸭牛鹅血混合汤。
17、所以我参加这次旅行,宁可失败,不要遗憾,宁可自我爆炸,不要默默无闻。
18、绝对正确。
19、虽然我的发明是完美的,但科学是严谨的
20、我只想回家,我知道这儿再好也不属于我。
21、啊?大隋小姐?我不是···
22、苍天啊,你真是瞎了眼了,来世,你卖咸菜我做天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案 篇7
教学目标、认识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分析(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 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分析: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过程与方法设计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 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三、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四、(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认识1 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4、教学例3(量一量)。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 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 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隋朝历史人物故事 篇8
隋文帝清醒地认识到法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有时甚至不惜以身护法,同时也能听从下属的劝谏。
有一次,隋文帝想加重惩处盗贼的刑罚,刑部侍郎赵绰(chuò)马上进谏道:“陛下实行的是尧舜之道,执政、为人都非常宽容,没有必要对盗贼的惩处特别严厉;何况量刑的依据是法律,这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方面,怎么能随便更改呢?”
隋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赵绰的意见,认为他执法讲原则,便把他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管理司法的官员)。
当时和赵绰一起在刑部共事的还有个侍郎辛亶(dǎn),比较迷信,喜欢穿红色的短裤,以为这样可以官运亨通。有人向隋文帝告发,隋文帝就下令赵绰把辛处死。
赵绰上朝对隋文帝说:“辛犯的不是死罪,所以我不能接受陛下的命令。”
隋文帝气呼呼地说:“你想救辛的命,就不顾自己的性命了吗?”说着,立即喝令侍从把赵绰一起拉下殿去砍头。
赵绰面不改色,对隋文帝说:“陛下可以杀了我,但不该杀辛。”
说完这话,赵绰自己走下朝堂,脱了衣服准备被杀头。
这时,隋文帝想想杀赵绰也实在没道理,就派人问赵绰:“你对自己刚才说的话,有没有后悔?”
赵绰虽然跪在地上,但腰板却挺得笔直,斩钉截铁地说:“我一心一意要公正地执法,不敢贪生怕死。”
隋文帝其实并不想杀赵绰,过了一会儿,气也消了。他想,赵绰能坚持法律原则,毕竟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就把他释放了。第二天,隋文帝还派人去慰问赵绰,赐给他三百匹绸缎。
由于赵绰敢于进谏,隋文帝认为他忠心耿耿,对他十分信任,经常把他召入内宫赐坐,评论政事得失。
大理寺有个叫来旷的官员,看到赵绰有时顶撞隋文帝,弄得隋文帝很不高兴,觉得有机可乘,就暗暗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揭发大理寺执法不严。隋文帝看了这份奏章,就轻信了,还给来旷升了官。
来旷认为自己已经摸透了隋文帝的心思,能够迎合皇上旨意,便昧着良心诬告赵绰营私舞弊,把本该严惩的犯人也给放了。
隋文帝虽然对赵绰有时当面顶撞自己有点不舒服,但对他的人格却是很赏识,不相信他会徇私舞弊。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隋文帝便派亲信去调查,弄明白了原来来旷完全是无中生有,便下令要处死来旷。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经办,一方面让他出出气;另一方面认为这次是来旷诬告赵绰,赵绰不会放过来旷。
不料赵绰接办案子后,却对隋文帝说:“来旷确实有罪,但不该判死刑。”
隋文帝听了这话很不高兴,扭头就朝内宫走去。赵绰紧跟在后面,大声说道:“我不说来旷的事了,但有些要紧的事必须赶紧向陛下报告。”
隋文帝听他这么一说,就答应他跟着进内宫。
一到里面,隋文帝就问赵绰:“什么事这么紧急,你要跟进内宫来说?”
赵绰叩头说道:“我犯了三个大罪,请求陛下处置。”
隋文帝半信半疑地说:“你到底犯了什么罪,快说吧!”
赵绰便说道:“第一条罪:我身为大理寺少卿,没有管好下属官吏,使得来旷触犯了刑律;第二条罪:来旷不该判处死刑,我却不能据理力争;第三条罪:我没有什么事要报告, 只是因为急着想进宫说明自己的想法,所以才欺骗了陛下。”
隋朝历史事件故事 篇9
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隋炀帝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公元6(大业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炀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公元6(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大隋名将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公元6(大业五年),炀帝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炀帝又命令刘权率军继续攻占吐谷浑人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吐谷浑可汗伏允南奔雪山,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此时大隋在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教案 篇10
第二十二周 年 月 日 周节次
第一课时 认识民族分裂主义的特点及其危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民族分裂主义的特点及其反动本质。
2、“三股势力”的主要危害。
过程与方法:
认识中华民族分裂主义的表现、特点和实质,明确危害祖国统 一与安全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做一个维护民族团结,明辨是非的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在新疆,这里是各民族大杂居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善良,朴实。然而,有些人见不得别人过幸福的生活,他们想方设法的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他们就是——民族分裂主义
二、认识民族分裂主义的表现及危害
1、师问;你们对民族分裂主义了解多少?(生回答,师给予肯定)
2、在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主要表现为暴力恐怖活动。受“三股势力”操纵和指挥。他们妄图反人类,反社会。他们的行为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你知道哪些暴力恐怖事件?
生:7.5事件,7.28事件,7.30事件······
生:“7•28”“7•30”事件是一起由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生:听到这些事件,很害怕。现在出门街上都是警察在保护我们······ 4.是啊,暴力恐怖事件带给我们的是阴影和伤害。让我们玩耍时提心吊胆,让我们
上学时胆战心惊,让我们的童年不再无忧无虑。我们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5.请你谈谈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
(1).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祖国统一和安全。
(2).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3).给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三.我们来讨论
1.遇到暴力恐怖事件,我们该怎么做?
冷静,沉着,先确保自身安全,不要大喊大叫······
2.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1)不穿带有宗教色彩的服饰。
(2)不信教,不参与任何宗教活动,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3)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四.教师小结
新疆是我们祖**亲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祖国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各族人民手牵手,肩并肩,团结一心,维护祖国同意,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让暴力恐怖分子无机可趁,无处可逃。希望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同学们,最后让我们高歌一曲:《爱我中华》,在歌声中结束这次的班会。
促进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第二十二周 年 月 日 周节次
第二课时 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民族团结的故事。
2、了解民族风情,民族政策,3、明白各族人民相互离不开,要和睦相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上台讲故事,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与同学和睦相处,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播放《爱我中华》,欣赏歌曲。
主持人甲:是啊,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姐妹是一家。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正是因为有了各族人们融合和团结,才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繁荣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主持人乙:今天,就让我们在《爱我中华》这首歌曲中,携手并进,走进我们今天的主题班会《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二.民族团结源远流长
主持人甲:自古至今,我们的各族人们都在用感人至深、源远流长的动人故事,谱写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历史篇章。
主持人乙: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那么,这56个少数民族都有哪些?
1、游戏:在一个题板上写出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然后几位学生代表轮流说出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不能重复。谁说出的和题板上的相同或重复前面学生所说过的名称,便出列表演节目,为大家讲一则民族团结的故事。
2、听故事:藏族学生代表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主持人甲:西藏是我们祖**亲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祖国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藏人民是一家,尤其在我们学院,在我们84人的班级家庭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不体现了民族兄弟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公共进步。
3、小品表演:学生代表表演小品《打工奇遇》。
(二)各族人民的灿烂文化
主持人甲:下面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多民族的灿烂文化。
表演:在同学们的少数民族歌曲大联唱的同时,由各学生代表表演自行设计制作的民族服装T台秀。
(三)民族舞蹈大荟萃
1.请班级少数民族同学带领,表演舞蹈。2.全班一起跳《小苹果》。
(四)主持人总结
主持人甲: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少一寸也不行;56个民族,缺一不可。
主持人乙:祖国历史的每一页,都记载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和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我们都是一家人。
(五)辅导员总结
通过本次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班会,我们从中了解和学习到了各民族的灿烂文化。也体会到,只有民族团结,携手并进,才能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团结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振兴发展。
(六)结束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篇11
在本单元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 教材分析:
让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通过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测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得结果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隋朝统一教案】推荐阅读:
隋朝最后一位皇帝:隋炀帝的人生下半场05-27
祖国一定要统一教案10-20
秦统一中国教案及反思05-13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教案06-26
第4课 多样与统一教案10-25
2024——2025学年统一备课教案(学案)暂行办法08-25
统一登记10-17
统一监管10-18
统一要求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