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

2024-06-28

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精选9篇)

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 篇1

“这只是一个开头”------参加教育办期初师资培

训有感

8月20日,新塘教育办2012年秋季期初师资培训正式拉开帷幕。参训人员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培训内容从语文、数学学科到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参与人数之多,跨度之大,在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开展这样的师资培训,不管是在教学工作,还是班级管理,都给与了我们极大地启发。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对我们的要求。面对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接受的师范教育中的某些理念已不能再适应教学的需求,我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自身素质,才能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指引。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正是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感谢卓和平老师给我们详细解读了新旧课程标准的差异。但这只是一个开头,后续我们还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领会而后贯彻;社会发展,学生接触面广了,但相应的思想问题也会出现,我们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构成伤害,感谢组织者提供的《师德启示录》,给了我们一个警醒。但这只是一个开头,我们还需要不断地从案例中总结、提升,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育发展而努力。

培训结束了,但终身学习的旅程并未结束。“这只是一个开头,每一天都是我们学习的历程。”王万致副主任如是说。

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 篇2

教育要让领导和家长满意, 这一点儿错都没有。不过, 我们为什么把孩子排除在“满意”的对象之外呢?我们喊了那么多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可在思考办学目标时, 眼睛却只盯着领导和家长, 而把孩子忘记了。

那么, 我们能否提出“办孩子满意的教育”呢?孩子是否满意, 当然不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但绝对是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只有孩子满意了’各级领导和学生家长才会真正满意。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办孩子满意的教育”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点都不矛盾。但是, 几乎不可能有一种教育, 能够让所有孩子满意。根据多元智能理论,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结构, 可我们现在对不同智能的人提出同一个学习目标, 开设同样的课程。这样一来, 所谓“办孩子满意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美丽的空话, 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怎样才能真正让孩子满意呢?我认为, 只有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子满满意。因此, 我们提出“办适合每每一一个孩子的教育”。

那么怎么才算是“适合每一个孩子”呢?“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什么呢?在我看来, 要“适合每一个孩子”, 首先必须正视并尊重孩子之间的差距和差别, 以实施符合每一个孩子特点的教育。差距, 指的是在同一领域, 不同的人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接受能力, 以及通过同等的努力所获得的不同效果。比如:同样是学英语, 大家都很努力, 但有的人事半功倍, 有的人则事倍功半。差别, 指的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智能特点。比如:有人学数学很吃力, 但作文却特别好;有人则相反, 学数学很轻松, 写起文章来便痛苦不堪。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经常在我耳边回荡, 并震撼着我的心灵:“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 (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 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 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 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 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 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 既是社会的幸福, 也是个人的幸福。”几年前, 我偶然读到法国总统萨科齐在2007年秋天写给全法国教师的一封信, 信中有这样几句话:“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 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 还是萨科齐所说的“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 都表明教育必须针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 并满足他“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性格、志向、兴趣、智慧、能力……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都可能成为“这一个”孩子的精神制高点, 使其得以“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

“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这句朴素的话蕴含着“平民教育”的价值、“民主教育”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思想和“科学质量观”的内涵。“平民教育”是一种平和朴素的教育、实事求是的教育、从容不迫的教育, 是为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 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真教育”。“民主教育”坚信, 每一个人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潜能, 每一个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家庭背景、经济水平, 其天性中都蕴含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新教育实验”认为, 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 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人的完整性首先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的;人应该是完整的, 包括他自己个性的完整性;让人成为他自己, 一个完整的自己,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科学质量观”追求可持续的质量, 既重视学习成绩, 也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追求整体的质量, 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追求和谐的质量,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不一定均衡发展, 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 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 让孩子现在就享受幸福。

当然, “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绝不排斥对杰出人才的培养。正因为要“适合每一个孩子”, 所以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培养学业优秀的学生, 丝毫不放松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我们并不反对“高分学生”, 但一定要反对只盯着“高分学生”而无视其他孩子的教育!

“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 并非我的原创, 甚至也不是当代任何一位教育家的首倡, 它不过是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因材施教”的白话表述而已。在私塾时代, “因材施教”也许容易实现, 但随着现代学校的建立并实行班级授课制后, “因材施教”就成了挂在嘴边、写在纸上的口号, 原因就是“一刀切”的教育将不同个性的学生捆绑在一起齐步走, “因材施教”几乎没有空间与可能。如今, 要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我们至少必须在课程、教法和评价等方面大胆创新、有所突破。

建立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开设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的前提下,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开设不同的课程, 让每一个孩子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这个体系的课程可分为四大类。

一是文化基础类。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定每门课的课时, 不占用实施其他课程的时间。

二是公民教育类。国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包括理解民主的意义、增长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技能、养成公民品质、成为负责任的新公民等内容的教育。

三是生活技能类。学生文化基础差异很大,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并考虑他们将来生活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生活技能类的选修课, 如烹饪、理发、服装设计、礼仪接待等。

四是艺体特长类。学校可开办一些艺体课程, 力争使每一个孩子都至少拥有一项艺术爱好和特长, 并掌握一项健身技能, 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情趣高雅的公民。改革现有的班级模式、教学方式和授课时间。在班级模式改革方面, 可采用大班和小班相结合的班级模式, 即国家课程采用现有的行政班级模式教学, 而选修课则根据学生自愿而分为不同的小班进行教学。在学生及其家长自愿的基础上, 学校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编制不同类型的特色班,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更好地实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 学校可继续深入进行“民主课堂”的探索。关键是变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变教师“教”的过程为学生“学”的过程。在授课时间改革方面, 我们可根据不同内容的课程, 采用长短课的方式, 对各类课的教学时间进行协调、整合。

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 篇3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巢宗琪先生作了注解:“‘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①有人据此认为,语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语言教育体现的是工具性,文学教育体现的是人文性。

语文教育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学教育的问题,其实质是对语文教材的处理问题,是对课文的处理问题,具体又落实在文体的分类上。

文体的分类研究源远流长。“五四”以后,文体的二分法日趋一致,研究者们以是否虚构和使用典型化手段为标准,把文学作品和文章分开。文学作品一般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文章则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

现行语文教材文体分类正是基于此。

一、关于语言教育

“语文本体乃语言。”而“基础教育阶段设置语文科的主要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和提高母语基本的读写听说能力,教会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它的特有任务、专有任务乃至根本任务,而并非要培养什么作家、诗人”。②据此可知,语文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进行语言教育。具体到教学上,“我以为语言教育要做到科学、系统的汉语知识与典范的汉语言作品双管齐下,并使之相得益彰。科学、系统的汉语知识能使学生对汉语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性认识,并为培养准确、灵敏的语感打下必要的基础”。③

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人的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语文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一群具有相同语言能力的“标准”个体,而只能培养一群在语言能力上有着层次差别的人,实际教学所达成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有的学生难以写出有文采的文章,对有丰富言语义的句子感到无从理解,而有的学生对此却得心应手。

二、关于文学教育

首先对什么是文学教育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须引起注意的是,“文学教育”是个有歧义的概念,目前至少有三种内涵:一种是在语文教育视野中的文学教育;另一种是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即文学课),以及文学创作意义上的文学教育。譬如:“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语)爱因斯坦说:“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些论述都是立足于后两种意义上的文学教育。

显然,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是语文教育视野中的文学教育。在这一特定视野中,文学教育是作为语言教育的特殊形式,即通过作为语言运用典范的文学作品而进行的语言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学作品的教学绝不等于文学课。为了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须力避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坚持把文学作品当作普通文章教的原则。”④这里的“文学课”显然是指文学欣赏课。

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接受语文教育是为了今后能适应社会生活,提高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因此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首先应将其作为语言运用的例子加以对待。这是将文学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出发点,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忘记了当初是怎样一个开始。当然,这样做还应该有一个前提,即“必须服从语言教育的需要”。⑤

有人担心“把文学作品作为传授语言学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和范例,其实是消解了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意义,文学的审美意义没有得到强调”⑥,“因为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生活、人的命运进而对人的生命体验最后落实到对人之为人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感受与感悟,这与以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为旨归的语言教育毕竟是两回事”。

其实,不管对文学教育的功用进行怎样动人的描述,虽然文学作品和普通文章是文体的两大类别,但在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方面,二者又具有同一性。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上语文课,其实不是去“学”文,而是主要“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借选文所讲的东西、或由选文所讲的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选文有关的语文活动。也就是说,不在于学习“写什么”而在于学习 “怎么写”。“写什么”毕竟是有限的,而“怎么写”却可以让学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能从容应对语言运用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文体的这一共性,把文学作品当作普通文章来教,这也与文章阅读的基本法则相符合”。⑦

对此,叶至善在《文章例话》的《重印后记》中就明确指出:“在讲文学作品的时候……主要讲如何理解,如何体会,如何从中学习一般的写作方法,而不谈什么文艺创作。”⑧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还作出了示范。他引导我们从小说中学习事件的记叙和景物的描写,从剧本中学习人物的对话,从诗歌中学习情境的真切和语言的精彩。例如他选读《社戏》时,就特别注重其开头部分,他写道:“为的拿它作为例子,说明写文章的一种方法。”例如,《社戏》中写作者第一回看戏时的情形:“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用叶老的话来说,这是一种“依看着听着的当时的感觉写”的方法。教师应当运用这段描写的文字作“例子”,教给学生掌握这种依据当时当地感觉写事物的方法。这样,便是把小说当作记叙文“例子”教学了。⑨

有人曾把文学教育比作青少年身上的“通灵宝玉”(王尚文语),但实际上真正能获得这种灵性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语文课带给他们的教益主要还是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成为普通劳动者,成为作家、诗人的毕竟是少数。因此,从务实的角度考虑,语文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以免事与愿违:期望“鱼”和“熊掌”兼得,结果却是两头落空。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贪多求全的思想,其结果是“少慢差费”。

联系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文学教育为主导的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贵族化教育的痕迹,因为以文学教育为主导的语文教育虽有其正面作用——有助于个体修养的提高,但也有其负面作用——为日后少数人所使用的教得很多,为日后多数人所使用的教得很少”。⑩这里的“少数人”即前述之培养“作家、诗人”。

其实,要进行文学欣赏或文学创作意义上的文学教育,现行的语文新课标已经为此提供了充裕的实施空间,通过选修课程就可以满足部分爱好文学的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这样既实现了全面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又兼顾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学语文就是学语言(包括语言的形式及其承载的内容),其最重要的媒介与载体便是言语作品,文学作品当然是一类重要的言语作品。” 因此有人提出,“把文学作品当作普通文章教的原则”。这与新课标相符,也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相适应。

显然,文学作品只是“一类”言语作品,此外还包括非文学作品的文章。在语文教育界还存在一种倾向:一讲到人文性,似乎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才能达成,以致形成文学化的教学倾向。固然,文学作品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来说确实是它的擅长,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在其他非文学作品的文章中不存在人文精神的因子。例如,在应用文中我们可以体会简洁之美、效率意识;通过议论文,我们能体验到哲理之美,思维的严密;一些说明文又让我们领略了人类伟大的创造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人文性的成分。

文学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经典“例子”(叶圣陶语)言语作品的价值;一是满足人情感、道德等需要的审美价值,或可称为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

因此,语文教育应立足于“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中心;两个层面,即语言教育的大众化层面,及部分学生的文学欣赏(审美)或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发展层面。

参考文献:

①巢宗琪《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语文建设》2002(7)。

②屠锦红《关于“文学教育”的几点意见》,《语文教学之友》2006(3)。

③⑤王尚文《语文课程的复合性》,《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④⑦⑧⑨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⑥胡俊国《对建国以来文学教育论争的清理》,《教育评论》2004(12)。

⑩邰启扬、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 篇4

惠州雅思培训中心,雅思考前一个月冲刺秘笈分享根据自己现有水平, 选择性的精背雅思词汇, 但注意在考前一个月不要把重点放在词汇上。如果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同学,可以选择参加强化班,在短期内了解雅思考试技巧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巧。阅读这部分可以说在最后的时间内除了练习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练习的目的一定是要你熟悉技巧,比如找信号词,中心词,要学会如何分析,如何找词填词,甚至怎么蒙,怎么放弃的方法!考前的2周最好用于模考,做完要好好分析一下自己为什么错!

4分析写作例文。不用太多,4篇(9分)左后就好,仔细的分析:如何成文,怎么用词,最好能背下来,然后就要练(规定时间),一定要练习,形成自己写作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用词。写完后最好能找老师改一下,纠正语法拼写错误。短期之内小小的提高是一定会的。然后就是看看考过的题目,最好能在脑子里形成提纲,不一定都要写,但最好论点什么的要过一下,考试中需要的是大脑风暴!切记,没有很多时间思考!针对口语考试,准备开头结束语,如何交流,如何提问。如何提高口语化都是这短短时间要完成的,把你准备的东西都写下来,背下来,掌握下来。好的口语考试成绩是属于做好准备的同学的!准备时一定要全,准确(包括发音,语法),少出没有必要的错误!也是最好每天都读个半小时材料,练一下舌头。对于听力,想一个月提高,不是特别现实,但是还是有很多技巧可以学的,除了多多练习把技巧好好掌握之外,可以看一下机经,每天必须练习,而且要精听,不要再听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了,我们需要的是集中精力的练习,真正实战的练习了!把状态保持,一定要坚持每天!

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工作总结 篇5

----中心试验室在本项目的工作职责为:监督、指导、服务、协调各工地试验室正常开展试验工作;依据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对工程所用材料、构件、工程制品、工程实体进行独立抽检和比对试验,并对施工单位提供的标准试验进行验证试验;配合业主、总监办做好各项抽检和检查工作;为总监的工作提供具体的数字依托,为监理工作的科学性提供依据。现结合日常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工程质量控制,试验工作应先行。中心试验室从开始筹备到投入正常运转,均按照监理服务合同及省站对工地试验室临时资质要求,先后进行了仪器设备的配臵、仪器设备归位、规章制度的建立等,从而使工地试验室顺利通过质监站验收。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后,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严格要求试验人员坚持原则、客观公正、依规办事。我们把检验工作和日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做到了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检查、指导和协助各承包商试验室开展工作。在开工前,首先下发了试验工作程序,明确了本项目所要做的试验项目及频率等主要工作内容。工程进行当中,每月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工地试验室从外业到内业、从原材料到成品、半成品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求其及时处理和整改,确保其得到及时解决。督促各工地试验室完善自检体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原材料检验及施工过程控制,认真检验

各种原材料质量,及时出具报告,使试验工作做到标准化管理。针对工程不同时期的质量控制重点和难点,提出具体要求,加强对承包商试验室的管理以保证食盐工作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实事求是实施检测工作,合理、主动地为工程服务。

3、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工作,服务现场施工。在日常工作中,中心试验室积极配合上级单位、业务部门的检查指导和抽样检验工作;积极加强与业主、监理及相关业务部门的业务沟通,使试验室正常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为现场施工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深入施工一线,了解、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正,并及时给予现场试验人员以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4、加强过程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进展的不同阶段适时组织对各标段原材料、各拌合场、料场进行专项检查。和承包人、驻地监理一起对主要原材料进行料源地现场考察调查工作,从而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同时要求各种材料和半成品在使用前必须按要求的检测项目和频率进行质量检测,对需送外委试验的项目,严格审查外委资质,并要求监理见证送检。检验合格经总监审批后方可使用,否则作清场处理,确保工程实体质量。通过比对试验、验证试验,审核签发承包人完成的标准试验报告和记录。对承包人和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商砼、支座、伸缩缝、防水材料、涵管、预制构件、沥青等材料和商品的合格证和检验单进行审定。截至目前,中心试验室共审核报验资料1600余份,完成抽检试验及弯沉检测1000余项,真正达到了以数据指导施工的目的。

5、采取动态管理,严格落实日常试验任务。结合不同阶段的施工特点,及时做好各种原材料和现场抽检工作,随时做好工作准备,在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及时逐级向上级请示报告,做到不虚报,瞒报,有新的技术问题需要领导批示的,在第一时间领导请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时、认真地做好各项试验,并准确及时出具有效的试验报告,及时整理保存。

6、严格内业管理,规范内业资料。内业资料是本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施工、进行质量评定和计量支付的依据,内业资料是否规范直接反映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我们非常重视内业资料的规范完整性。严格要求各标段试验室内业资料的形成应符合国家和交通部的相关法律、法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相应规范、设计文件及有关工程合同的规定。资料应保证字迹清晰,签字、盖章手续齐全,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试验资料分类建立案卷盒,分专业编目录存放保管,要求建立齐全的试验台账。多次组织内业资料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针对各标段在资料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然后由我们根据不同问题统一解答,统一了思想,保证了内业资料的规范、统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繁忙季节试验工作跟不上。人员少是一方面,但是操作不熟练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也是一个原因。

2、对施工试验检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致使施工单位自检和监理抽检数据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监理抽检工作量加大,效率又不

高。改进措施

针对第一个问题:

1、实际操作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新人实行点对点的传授,由简到难直到能独立操作为止。理论基础知识坚持有计划组织学习和鼓励自学相结合。人员技术能力提高了,操作熟练了,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2、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分轻重缓急,将紧急耗时短的先解决。另外沟通很重要,与委托方做好沟通,靠技术和服务赢得大家的理解和认可。

第二个问题:

1、对我们的试验人员根据根据施工进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培训,明确本阶段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法。使大家在工作时能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2、对施工单位加强自检方法、取样方法、试验操作、试验频率等的检查。形成进行定期检查制度,原则上每月一次,随时掌握试验工作动态,采取一定的奖罚措施,而且要真正实施不走过场。另外建议对施工单位的试验检测人员也要加强培训,可否考虑和监理人员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 篇6

我校地处绿洲有限公司家属区,环境优雅,朴实,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教育教学工作成果显著,近年以来,学校领导班子抓住新课改这一有利契机,率领全校教职员工超前想,超前学,超前实践,坚持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我们由校情、教情、学情形成了新的办学目标: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科学管理、培养特色、聚焦课改、创建模式、关注课堂、扎实推进。

一、求和谐,校长领导率先垂范

学校崔校长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天来得早,走的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工作一丝不苟,对老师关心备至,对学生体贴入微。他经常在例会上强调,领导要讲团结、要讲奉献、要讲民主、要讲责任。在崔校长的领导下,学校领导分工明确,共同协作,师生积极向上,求实创新。学校呈现和谐、健康、向上的新气象。

二、抓德育,养成教育润物无声

学校日常工作中注重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4321工程”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细节,引导学生穿好衣、走好路、排好队、做好操、写好字。加强常规评比活动,建立了每双周颁发流动红旗和双周卫生检查评比制度,显示了评比的激励功能。

2、发挥经典诵读的德育效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学校围绕“以诗怡情,诗意人生”为主题,分年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建立晨读制度,开展“读经典,悟人生”的活动,每天晨读10分钟。课余时间各年级背诵本班教室外及走廊中墙围上贴古诗词。开展班班课前一支歌和诵读中华经典活动。课间利用校园广播课余时间播放经典古诗文歌曲,并于去年元旦组织以班为单位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今年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受到古诗的浸润,积累了语言,更感受到诗人的人格魅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全方位育人氛围

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规范、主题鲜明的国旗下讲话,洗涤着师生心灵;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绘画、小报制作活动评比,使校园文明行为随处可见;从 “地震逃生、防火大演练”的活动中,自防自救能力得以增强;“重环保,爱家园”的开展,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清明上网祭英烈活动学生通过学英烈,更爱祖国。庆“六一”文艺表演和 “我成长我快乐”艺术活动,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舞台。

三、抓管理,教育教学日新月异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管理为核心,继续做好“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教学模式化,模式学科化,学科课型化。严抓教学各个环节,做到了:“严、精、细、实、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不断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2、实施以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校本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以身垂范,以德施教,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风。自觉提高合作能力,学会交流、学会共处、学会欣赏别人,工作上比贡献,个人利益上比大度,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赖;能自觉以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工作和事业内化为生命和生活的需要。

3、组织教师学习《论语》、《魏书生班级管理》、《新教师法》、《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提高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拓宽教师视野,使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有良好的心态,进而快乐的工作,争做一个新时代的幸福教师

4、强化校本教研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完善“学生课前尝试学习——课上师生交流——课后学生巩固拓展”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语文“预习在前,读写结合”、数学“先练后讲,交叉巩固”的有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这种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

5、加强写字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设写字课,并坚持每天书写20分钟,并以“三个一”为写字习惯标准,坚持训练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学生已基本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

6、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为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建立唱歌、舞蹈、布艺、跳绳、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6、校园安全不放松。加强了教师日常护导和节假日行政领导、教师值班工作。学校扎实开展师生安生教育,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责任到人。

四、美化校园,陶冶情操

1、本学期,我校在联校领导的支持下,率先创新改革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在学校大厅、楼道悬挂名人名言、故事,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设立阅读、体育、助人、爱心、文明等专栏,陶冶学生情操,感染学生争做“四有少年”。

2、绿化校园。实现春有青,夏有花,秋有果,冬有绿。为学生观察、实践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

3、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追求形式美、内容美、结果美。

4、响应上级号召,圆满完善标准化学校建设。进一步规范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实验室、医疗室、美术室、走廊阅读、班级阅读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经过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深深感到自己工作中仍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东城办中心学校绿洲完小

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 篇7

关键词:全面发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 中学教育工作概述

中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促进学生成才的关键, 做好中学教育工作是每所中学的最大追求。而关于如何做好中学教育则是一个熟悉而又常新的话题, 业内都在不断地探索。多年的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实践,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学教育工作学问大, 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与探索。通过多年不断的摸索与总结, 笔者认为中学教育工作可以概述为围绕“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中学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发展, “是事物自己的运动, 事物自己的生命[1]”。其中, 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它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一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 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2]在这里,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普遍获得发展, 而不是只有智力或某些方面的发展。

“一个中心”即中学教育以教学工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其主要功能就是传播人类文明, 播撒知识和经验,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为促进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之所以云集在学校里, 是背负着寻求知识、经验, 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我各方面, 尤其是智力水平的使命而来的。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学习进步,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实现和升华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生命价值就是我们中学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两个基本点”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第一, 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学教育的目的, 是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有用之才, 因此, 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知识和技能这一成才的必要前提与基础还不够,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这是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正品”的重要保障, 否则只能是社会的“次品”“废品”, 甚至成为社会的“危险品”。第二,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如砍柴, 好习惯如快刀。[3]”良好的习惯促使学生学习不断进步, 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至于一些教育专家把它比作人生的起跑线, 认为这个起跑线应在学校, 甚至在家庭, 即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关键。习惯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能对人的身体、思维、行为等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所以,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潜能, 引领学生不断进步, 走向成功, 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

中学教育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它们统一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中学教育的“一个中心”——一般情况下, 学校其他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 学校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工作这个中心, 不能有所偏离。中学教育要实现学生学习的进步、智力的发展, 不仅是抓好教学工作, 还必须从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努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和提供动力。

2 中学教育工作实施途径

关于中学教育如何保障“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实现学生的学习进步, 智力充分发展,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2.1 牢牢把握教学工作这个中心, 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 狠抓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 严格把好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要求的关。要引导教师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认知规律, 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方式、接受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安排和布置作业, 检查和督促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及时检查、学生作业的批改、及时到位的辅导。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 辅之以相应的教学激励措施, 以全面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热情,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 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它是一个常新的话题,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切实贯彻新课改精神, 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入手, 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认真落实减负措施, 真正让学生会学、乐学。抓好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学校内涵发展必须解决好的关键环节,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构建高效课堂, 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提升, 需要教师具体的深入研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实践有效课堂教学, 真正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等, 使课堂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富有情感的、开放的、高效的课堂。真正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促使其形成更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狠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保证中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

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 要从严抓起。一是在教育的内容上既要抓住重点, 又要保障内容的全面性。中学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与责任心, 因此对学生爱心和责任心的培育应是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重点。但只有这一点是不够的, 德育还需要关注学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自信意识等各种思想意识的培养。只有既强调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重点又关注中学生思想发展的其他方面, 才能更好地对中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二是从教育的方式方法着手, 采用多形式和多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德育的校本课程、主体班会、学生会的宣传组织活动、各种爱心讲座学习、爱的讨论、爱心捐助活动等方面来进行, 中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 关爱自身, 对自己负责, 尤其是树立感恩意识和拥有一颗爱心, 并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他人与社会。三是创设有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我们还要重视对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 努力营造促进学生发展的一流环境。一方面可以从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学校文化墙内容、丰富宣传栏文化内涵等来构建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各项安全基础设施、强化校园食品安全卫生整顿工作和各种安全责任制度等来积极营造良好、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形成学校良性的、可持续的学生行为习惯规范机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的, 每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向学习习惯迁移[3]。因此, 中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通过下列方面培养。首先, 以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 以制度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校以教育部颁发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 规范学生言行, 增强学生规范意识,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要方面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和构建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制度, 如班级文明公约、寝室文明公约等, 让学生在自主规范、自主约束、自主监督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 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优秀学生等各种形式的评比活动,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是他们在竞争荣誉的活动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从而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 家校结合共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的成长是学生、学校以及家庭三方积极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通过校讯通、家长网络平台等畅通的家校沟通、合作渠道, 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培养活动中, 促进学生健康、科学行为习惯的形成。

3 结语

关于如何提高中学教育质量, 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针对现实中存在诸种偏离教育实质的问题与现象, 业界有不少相关专家和学者提出了要“让教育回归本质”[5], “中学教育要做到四种质量观”, 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的转变[6], 以提高中学教育质量和水平。鉴于此, 我们写作了本文, 希望能为我国中学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些微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外名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3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71:370.

[3]王娅琼.学习如砍柴, 好习惯如快刀[J].现代家长, 2012.6.

[4]王东蓉.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探[J].新课程:教研, 2010 (8) .

[5]谢国美.让星光洒满所有的童年:记重庆市北部新区星光学校[J].辅导员, 2009 (3) .

刘青榆:办一个年轻人的基金会 篇8

“我最想改变的,还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在一场主题为“打造青年人社会影响力”的沙龙上,刘青榆(Jasmine Lau)现场抽卡片被随机问到这个问题时,如此作答。

这场沙龙由教育类社会企业“益启慈善”(Philanthropy in Motion,以下简称PIM)举办。26岁的刘青榆是这场沙龙的主讲人,也是PIM的创始人之一。

她说,目前中国的教育比较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怎么教育孩子,让他们独立思考、懂得解决问题,怎么把他们变成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群人,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因为创立PIM,刘青榆2015年登上福布斯全球杰出青年榜:30 under 30。这份荣誉对她来说是一个惊喜,她说,“很多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在社会企业领域做得很棒,应该更多地让社会看到他们的努力。”

而PIM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群18-30岁的年轻人。刘青榆曾经做过一个统计,30%的年轻人对于公益慈善、社会影响力是感兴趣的,但是受限于年龄和阅历,他们没有很好的渠道去做一些真正有效率的公益。

让年轻人的才智、想象力和谋略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有效的慈善行动中去,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是刘青榆创办PIM—亚洲第一个“年轻人的基金会”的初衷。“我们要培养新一代的公民慈善家。”她说。

慈善需要智慧和效率,刘青榆16岁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一年,在广东德庆,还是高中生的她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

刘青榆生在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香港中学一向有志愿服务的传统。16岁时,刘青榆了解到,广东农村女孩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她决定和同学们通过筹款帮助她们。

在德庆的一个小村庄,刘青榆教女孩们学习英语口语,一个和她同龄的女孩Ocean对她说:“我很羡慕你,这么小年龄就可以做一个giver(赠与者)。我却没有条件去做giver,去帮助别人。”

刘青榆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让这些女孩觉得自卑或者低人一等了?

她和伙伴们探访了当地的孤儿院,在那里,看到Ocean帮忙照顾孩子们时开心的神情,刘青榆意识到: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不是简单的有资源的人将资源给到没资源的人。每一个人,无论家境、年龄,都应该有机会参与到慈善中去。相比财富,做慈善更需要智慧和坚持。

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刘青榆发现美国很重视对年轻人的体验式慈善教育。在美国,有超过一百所顶尖大学推行慈善教育课程,很多学校为年轻人成立模拟基金会,刘青榆经常参与其中。

2012年,刘青榆毕业回国,发现很多人想做公益却没有头绪。她决定在北京办一个小小的工作坊,将在美国学习到的模式搬到国内,让参与者体验慈善捐赠。

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预期。她开始构想,能不能将更多人的捐款集合起来,做一个基金会,培训一些年轻人去管理,并让参与者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调研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学会如何用手里的资金做出最有效的捐赠,提升积极的社会影响力。这就是PIM的雏形。

“我其实以前是不喜欢交际的,我觉得有目的地去接触别人好像有点功利。”为了PIM,她给很多校友和机构发邮件,希望得到他们的意见和支持,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人”居然回复了。阿里巴巴最早的合伙人蔡崇信甚至同刘青榆单独谈了几个小时,并向她介绍了阿里巴巴基金会和一些公益组织,帮助她寻找合作伙伴。

想法成熟之后,刘青榆开始众筹资金。她拒绝了父母提供的一笔启动资金,“我其实是想通过众筹的方式测试一下,到底有多少人认可这个项目,还是只有我自己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最终,筹到的金额是预想的两倍。刘青榆更加认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对的。

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为什么不直接拿钱去帮助别人,而要去培训这么一帮以后不确定会不会从事公益的年轻人?有人问她,“你做了这么多培训,有多少学生现在在NGO工作?”

刘青榆认为,PIM和其他公益机构不同,评估工作成果,不是只拿数据说话,“对于PIM来说,更多的影响是难以用数据衡量的。”她说,“比如一个学金融的学生,参加培训后却进了公司,但是我们发现他在公司里会组织同事运用他学到的理念进行公益活动。他不在NGO工作,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我们的培训无效。”

刘青榆始终认为,年轻人将是下一代社会创变者。

现在,PIM研发了“社会影响力系列培训”课程,目前只在北大开课。刘青榆希望国内能够有更多高校支持她的项目和课程,有更多的教授、导师参与进来,“这样就不只是我们一家在做了,影响会大很多。”

虽然做的是公益事业,但PIM的课程并非免费。“我们做的是社会企业,希望这个模式是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我们希望让大家发现我们的课程是有价值的、值得付费的。”

对于学员,刘青榆也有自己的考量。“我们不看重经验,更看重的是有关注社会问题的心,有反思能力。”

和刘青榆一起创业的还有她的一位耶鲁校友—Connie leong,Connie主要负责香港事务,她则把重心放在北京。

Connie从小在美国长大,“她是脑洞大开型的。”刘青榆则自称是个细节控,对于机构运行和项目开展的方方面面都能把控到。“通常是Connie冒出一个天马行空的点子,我把她拉回来。”

PIM自2012年在香港注册至今,通过模拟基金会或其他培训课程参与到项目和工作坊中去的年轻人,已经超过了一千人,其中有50%扮演起了组织领导者的角色,超过60%的毕业生以全职或兼职的身份继续投身社会工作。而PIM香港和北京两地加起来,也不过只有5名全职员工而已。

“我们(机构)现在确实是比较小,但是我们的能量很大,像香港大学、耶鲁北京中心、北京大学这边,都会有一些教授、导师或者其他人员,全年支持我们的项目。每次说工作坊有什么培训,他们都会过来支持。”刘青榆自信,PIM平台将优化利用能够整合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

建立一个社区—这是刘青榆创办PIM最想做的事情。

在社区里,有经验丰富的导师、参加培训的学生,有各个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者,也有对社会影响力感兴趣的个人。社区为大家共有,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每一个进入者都可以就社会影响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将有效做慈善的理念传播给身边所有人,打造自己的慈善理念和社交网络。

刘青榆回国后,兼修了伦敦政经学院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联合经济硕士学位。但是由于运作PIM,她已经延迟毕业三年。“读书什么时候都能读,但是我现在建的这个社区,已经在一个发芽的状态,我走了不知道它会怎样。PIM对现在的我来说,是更重要的。”

改变中国?这个问题会不会太大?刘青榆说,她和她的机构一直坚持:Dream big.Start small.Act now.(梦想不怕大,起点不怕低,重要的是马上行动。)

办一个教育培训中心 篇9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半学期来,我校积极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创建“双高双普”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高效课堂,努力构筑教育发展新平台,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深化学校内涵发展。过去的半个学期,我校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充分发扬敢于拼搏、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且秩序井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现将我校半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制度管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学校根据新形势、新常态的需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先后修改制定出台了《马嵬办中心小学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马嵬办中心小学教师日常管理考核方法》等多种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加强管理,规范办学。

二、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树立质量达标意识

牢记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常规的规范化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

1、加大教学常规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做好质量监控。教导处协同级部组长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和作业批改、自习辅导等教学情况。严格实行包级领导下班检查教学工作,开展专项抽查和调研,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班级教育教学情况,并对检查结果(抽背、听写)当面交流或例会通报,充分肯定成绩,适时指出问题,督促每一位教师切实做好本职工作,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国小学生数学竞赛上,三二班的杨鑫同学荣获三等奖,李小亚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2、着力推进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效果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建设高效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兴平市教育局确定今年为“全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推进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有效教学向纵深发展,结合外出学习和我校实情,特制定我校高效课堂“三环五步”教学模式。

①模式简介:三环即“课前、课中、课后”,五步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疑难点拨、达标检测”。②模式目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③模式特征:高效课堂模式特征:主动、生动、生成三特征为一体。

“三环五步”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力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达标。

3、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学校加大了教科研力度,优化了教研组,分高中低三段进行教研活动。各教研组做到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3月底,教导处协同各教研组向市教研室申报了3个科研课题,并提交了课题立项书。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也在按计划稳步推进。由于教研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教师相互间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在4月份,市教研室组织的六年级数学《计算圆锥的体积》同课异构擂台比武活动中,我校六年级二班黄睿娜老师荣获西片教委组第一名。

4、加强毕业班工作。每年的全市小升初质量检测,在对学校的综合评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从另一个角度讲,毕业班成绩的好坏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竞争力,反映出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为此,我校加强了对毕业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在开学初召开了毕业班教师工作座谈会。在会上,学校领导与毕业班教师就“如何有效地提升毕业班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与探讨,同时针对性地制订出了毕业班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毕业班教师有决心、有信心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力争提升教学质量。在办教委3月底六年级语文、数学质量调研中,六二班语文、数学均名列全办第一名,六一班名列全办第二名。四位老师受到了学校和办教委隆重的表彰奖励。

5、加强体、音、美等综合课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按照省级新课程课时设置标准,开足开齐综合课。围绕上好综合课这一工作重点,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塑造完美的艺术品格,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体、音、美教学成为学校校园文化、教育科研、学校德育、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让它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在五月上旬,学校举办了第三节校园运动会暨体育十项技能比赛。各班同学踊跃参赛,展示自我,以“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的愿望,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不断奋进!其次,这几天各班正在抓紧时间训练,准备学校第八届校园艺术节。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示了我校艺体教育的成果,也说明了我校在树立体育艺术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学校积极引导师生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师生绘画书法作品展览,给师生的才艺搭建展示的舞台。

三、强化安全教育,努力打造和谐校园

我们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积极建设“平安校园”,为师生营造安全、和谐、整洁的校园环境。

1、积极建立学校安全防范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安全预警、跟踪督查、情况通报、应急处置、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常性开展安全方面的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

2、我们把安全教育纳入地方课程中,成为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平时注重对学生加强交通、生活方面等安全知识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以提高小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能力为主题的教育演练活动。4月份我们成功开展了全校师生“地震逃生”演练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普及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强化了师生应急逃生的能力。

3、规范各项制度,重视卫生工作。半学期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对食堂饮食卫生、校园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的督查管理,规范各项制度,落实岗位职责,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我们要求学校环境卫生无死角,每天及时打扫,打扫彻底,并且维持好,保持学校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4、重视安全教育,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本学期我们先后和班主任老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和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协议书》等一些列的安全责任状,学校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天坚持点名册、安全日志的正常记载。对校园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做到领导责任明确,检查得力,措施到位,记载真实。

四、全方位努力,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本着“环境造就人”的理念,全方位努力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把净化作为根本。开学初,学校组织了第一次卫生大扫除,对各班教室、教师办公室、部室、厕所、死角等方面的校园环境作了彻底打扫,并进行了检查评比,从而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二是组织工人师傅对学校教学楼内外围墙、综合楼、厕所外墙进行粉刷。全体教师更是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加班加点对学校教学楼栏杆、教室前后门,窗框等进行油漆。三是学校合理规划布局,对面貌焕然一新的教学楼进行文化氛围建设。在走廊悬挂教育性、励志性宣传标语。各班教室四周围墙醒目位置布置标语牌,班级门口处张贴班级文化和班级风采栏,使这些成为班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变成学生个人理念,个人追求。四是班班组建起了班级图书角,图书种类多样、数量足,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五是学校开展了主题多样的征文、绘画、故事、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六是完善了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制度文化建设将更好地发挥管理、约束、导向和激励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1、个别老教师思想观念与新课标理念有较大差距,至今难弃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部分青年教师教学不够认真,责任心不够强,教学质量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2、学校缺乏特色建设,需要大力加强。

上一篇: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自我介绍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总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