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陶艺

2024-06-27

环境陶艺(共8篇)

环境陶艺 篇1

园林景观中环境陶艺发展与运用论文

摘要:环境陶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能够打造出富有艺术性的园林景观。因此, 本文针对环境陶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探究, 对园林景观陶艺的概念以及特征、环境陶艺与园林、我国园林景观中环境陶艺发展以及应用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环境陶艺; 园林景观; 应用;

1、引言

当前, 对于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将城市建筑结构进行了改变。在30年代开始, 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开始流行, 其中简单、简洁的理念, 将城市的内部和外部形象进行了统一, 在比较简单的几何形态下, 在环境艺术的影响下, 园林陶艺成为了装饰空间重要的构成部分, 其迅猛的发展带动了园林景观陶艺的全面发展, 使园林景观陶艺与空间环境的结合非常迅速。

2、园林景观陶艺的概念以及特征

2.1 园林景观陶艺的概念

园林景观陶艺为将陶艺应用在环境空间当中, 在园林景观当中的使用的装饰性质的陶艺, 同时, 也设立在居民区、绿地广场等不同的场地中。建筑设计人员与陶艺师、景观设计师共同合作, 相互交流之后, 在园林景观当中应用环境陶艺, 使其能够渗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构成公共环境艺术, 使空间环境更具自然格调。

2.2 园林景观应用陶艺的特征

其一,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持久性。园林景观的陶艺作品与雕塑、建筑以及其它的环境一样, 其中的持久性非常强。在经过1000多度高温进行烧制之后, 其材料的稳定性特别强, 这也是其最明显的物理特征[1].此外, 陶艺还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耐高温性以及防风化性, 其中不褪色的特性非常适合户外的园林设计;其二, 环保性强, 没有污染使其第二大特征。现代化的陶瓷艺术品与一些比较常见的材料进行对比, 如玻璃、金属以及塑料等, 环保的优势特征非常明显。其原料来源于自然泥土, 有着天然材料的特殊属性, 没有任何的污染。陶艺原材料当中的天然特征, 实现了环境陶艺在园林景观当中的成功应用。园林景观的配置经常应用的有天然石、防腐米以及金属廊架, 这些材料与陶瓷材料进行比较, 其优势性非常明显, 与自然进行了融合,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提升了与人之间的亲密性, 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融合。在对其进行运输和保存时, 非常易于保存, 也比较容易运输。在空间以及形体、应用色彩上, 园林陶艺作品有着其它材料没有的众多优势。

3、环境陶艺与园林

环境陶艺也就是环境景观中对陶艺的应用, 为了某个环境空间而创作的景观作品, 对以往粘土形式陶艺做法进行了打破, 将粘土作为了物质载体, 并对其实施了更为深入的挖掘, 是与现代技术进行结合的艺术作品。

环境陶艺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可将我国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精神进行体现, 并将传统陶艺技艺的艺术魅力进行了传承[2].例如:在龙山文化时期, 环境陶艺便被应用到了古典的园林设计中, 将瓦瓷、水以及泥土的气韵进行了聚集, 其中表现最多的形式为陶艺壁画、景墙等。在当前的艺术发展情势下, 与以往的陶艺审美产生了文化的碰撞, 现在的陶艺以花钵和雕塑的形式为主, 与水景以及植物等进行了充分的结合, 将古典而又具有现代化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4、我国园林景观中环境陶艺发展以及应用

4.1 环境陶艺在古代园林景观中的起步应用

我国对于陶瓷的应用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 其中对于环境陶艺的应用, 最早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 在城子崖遗址当中的黑陶以及陶水管道当中。之后, 其发展开始呈现出质朴以及装饰能力强的强的秦砖汉瓦, 如明代的《九龙壁》等。我国的陶艺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 慢慢塑造出了属于我国审美风格的艺术, 并孕育了陶瓷发展的精魂, 其中的美学意义是持久永恒的。

4.2 环境陶艺在近代园林景观中的发展

在环境景观设计当中, 对于陶瓷艺术的应用, 在近代与西方国家相比有些落后。那时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主题类型非常少, 对内容的表现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使得公共艺术很难结合到人们的生活空间当中, 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难以结合。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 对于城市的建设脚步越来越快, 很多地方的文化复兴促进了艺术家灵感的迸发。例如:佛善、宜兴以及景德镇等区域, 出现了很多的室外陶瓷雕塑以及陶瓷壁画等。但是, 因为当中的制作水平以及方式还比较传统, 对其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其中的技术以及外部的造型等没有较强的创新性[3].之后, 在逐步的转型和探究中, 有了很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的发展阶段, 陶瓷艺术结合了现代化科技、文化以及艺术形式, 并融合了一些建筑结构中独特的景观特色创作思想, 使园林设计师以及陶艺家对景观设计进行了探究。其中, 铺路、座椅以及景墙等散发着浓重的现代化艺术气息, 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还有着极强的实用性特征。当前的环境陶艺为景观艺术与陶艺的结合, 借助了抽象以及奇妙的思考和构思形式, 其中别具一格的造型、颜色以及泥料等, 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受, 对传统的审美形式进行了突破, 并将其中的精华进行了传承。其中, 应用的新型技术, 对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表达形式进行了强调, 能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 使其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4.3 我国环境陶艺介入园林景观中的表现形式

(1) 环境陶艺砖。对于陶艺砖石的应用, 为一种视觉冲击特别强烈的材料, 在园林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其中, 陶艺砖有着丰富的色泽, 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非常自然, 非常容易与其它材料进行融合, 能够为人们带来清新以及凝重的感觉。此外, 由于陶艺砖石非常自然的色泽和肌理效果, 在建筑环境、小品以及铺装上面的应用非常普遍。

(2) 环境陶艺壁画与雕塑。在陶艺壁画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朴实美以及清新的特性,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新型中式以及传统的视域文化景观空间中的应用非常普遍, 与景墙的搭配一共构成了园林的风景。例如:在一些陶瓷浮雕形式的景墙当中, 将传统的、单一形式的陶瓷画形式进行了突破, 借助表面的肌理打造出了三维的效果, 将现代的艺术手法与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结合[4].在陶艺雕塑当中, 可应用非常宏伟的骨骼对陶艺的形体进行支撑, 利用相关的设计, 将肌理感、釉色窑变等效果进行了充分的展现。

(3) 环境陶艺设施以及小品。景观设施小品为构建园林景观最关键的要素, 不但要在造型以及质感上满足人们审美, 还要与周围的环境主题相呼应。此外, 还要对互动性和节能生态性进行考虑和设计。环境陶艺将现代与传统进行了结合设计了设施小品, 不但可以与人们亲近还能将其中的文化进行表现, 是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类景观小品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 如可塑性比较强、色彩比较丰富等, 在与水景的搭配中, 更能凸显其中的即肌理质感和自然性。陶瓷花钵在居民环境中的设计被广泛应用, 其中的亲和力和自然表现力非常突出, 可对园林景观艺术起到推进的作用。

5、结束语

总之, 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环境陶艺, 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打造个性化的空间、对环境主题进行强化等。其中, 陶瓷材料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 可打造多样化的艺术效果, 使景观园林的设计更具艺术效果, 体现出鲜明的个性, 营造舒适、良好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丁晨D, 杨锡尧。论环境陶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 (7) :99~104.

[2]徐林林。论园林景观陶艺的艺术表现[J].文艺生活 (艺术中国) , (9) :128~129.

[3]孙晨曦。浅析环境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D].大连工业大学, 2013.

[4]张玉山。浅谈园林景观陶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5) :92~94.

环境陶艺 篇2

环境陶艺设计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艺术。陶艺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 是当代人对自然舒适、宜人环境追求的必然结果。将人本因素引入到环境艺术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必然会促进中国环境陶艺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数千年来, 陶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汇集了无数人的智慧。陶艺作为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融合“水、火、土”的艺术, 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陶艺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参与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给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人文气息。

环境陶艺设计是一个新概念, 它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下产生的。环境陶艺设计是以陶瓷为主要物质媒介而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 是设计者根据环境去构思形象, 并借助陶瓷材料这个物质媒介的传达而创造出的适合于该环境的艺术品。它是一种以提升环境的艺术性、延伸环境的空间性、调节环境空间的平衡性、以及优化环境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

环境陶艺设计越来越多地融入公共环境, 使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享受到自然对人心灵的润泽。陶艺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 是当代人对自然、舒适、宜人环境的追求的必然结果。“艺术化生活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最高形式”, “艺术化的生活是人类的理想, 是人类向往的一种自由的、艺术的、更为符合人本性的生活”[1]。陶艺运用于环境艺术中, 迎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如英国的格温·亨妮 (Gwen Heeney) 为威尔士园艺节设计了用陶砖构成的30米长、5米高的巨兽, 并沿着加的夫海湾大不列颠公园水路装置了9条赏用结合的长椅系列等。 (如图1) 从这些作品中人们不难觉察出作者利用粘土材料塑造形态的能力, 及其对生活环境、形态、人三位一体的考虑。针对环境陶艺的特点, 我们在设计时应该对以下人本因素给予关注和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艺术设计, 应该处处为人着想。“为人的设计才能最终成为优良的设计、好的设计”[2]。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人”, 创造符合“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空间环境, 满足“人”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需求。“环境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而是‘为人生而艺术’”[3]。环境陶艺设计也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体, 也是环境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环境陶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图2、图3)

二、重视人的感知

环境陶艺设计对人的感知的重视主要是指作品不仅仅只是要满足人类单纯的视觉需要, 还要满足包括视觉在内的诸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知的需要, 促进环境总体氛围的产生。

(一) 视觉

视觉因素在建筑设计中一直被高度重视, 在环境陶艺设计中也是如此。从我们最初的草图设计到模型制作一直到最后的作品完成, 都是为了满足视觉的需求。特别是现阶段的数字化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 无论是建筑还是陶艺都会以图片的形式快速传播。因此, 视觉对我们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最彻底的。 (如图4)

(二) 触觉

对触觉的重视最初主要体现在需要与人类皮肤亲密接触的设计行业, 比如服装、家具设计等等, 但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 对触觉的重视扩展到了环境陶艺设计领域。环境陶艺设计中对触觉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陶瓷表面材质和肌理的重视。材质和肌理的表面凹凸不但会使陶艺作品在视觉上更具美感, 而且在人们的触碰过程中, 它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触觉体验。米斯·凡德洛曾说过, “上帝存在于细节”, 也许就是陶瓷独特的触感成就了它的独特之处, 进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 (如图5、图6)

(三) 嗅觉

对嗅觉的重视最初主要体现在需要人类闻嗅的行业, 比如食品行业、化装品行业和香料行业等等。设计中对嗅觉因素的重视可以丰富环境陶艺作品的表现力, 使环境陶艺作品拥有一种与环境气氛相吻合的气味, 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位于校园的环境陶艺作品可以考虑活泼的甜橙香味, 使人们体会到朝气蓬勃的学习氛围;位于剧院的环境陶艺作品可以考虑利用玫瑰花香营造浪漫气息, 使人们更好地沉浸在虚幻的电影世界里, 从而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位于购物中心的环境陶艺作品可以考虑熏衣草的气味, 因其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从而为商业空间带来一份清新的气息, 并提高购物中心的整体品质。 (如图7)

(四) 听觉

在建筑设计中, 特别是在电影院、剧院、音乐厅等场所, 对建筑音响效果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筑设计师与音响师的合作。在音响效果方面陶瓷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自古景德镇陶瓷就被誉为“薄如纸, 声如罄”, 将它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必定会得到令人满意的音响效果。例如, 朱乐耕教授为韩国麦粒音乐厅设计的两面陶艺壁饰 (如图8) , 不但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符合音乐厅的整体气氛, 而且陶瓷材质的运用使麦粒音乐厅的回音时间达到了1.7秒 (一般较好的音乐厅是1.2秒) 。韩国著名的美术记者李勇在《京乡新闻》中写道:“没有比这更美丽的建筑和陶艺的相遇, 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相遇, 用眼睛倾听, 用耳朵看, 眼睛和耳朵都可以得到满足, 这是一座建筑、陶艺与音

像设计的新奇缘。”由此可见, 环境陶艺在音响效果上与建筑的相得益彰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完美的听觉感受。

三、尊重历史文脉

文脉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context”, “context”原指上下文关系或前后关系, 运用在环境陶艺设计领域则特指陶艺与环境相和谐。文脉是指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人类是有情感的动物, 他们有记忆、有想法, 从小到大每一天的生活都会在他的人生旅程中留下印迹, 因此, 在环境陶艺设计中融入人类深沉的历史感, 会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多一些方向感和认同感。所以对文脉的重视是提升环境陶艺精神品质的一剂良方。如秦锡麟、黄焕义设计的环境陶艺作品《门》, 其形式与内容均吸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瓷瓶造型和青花图案装饰, 突出了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城市文化, 再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魅力。 (见图9、图10)

四、追求情感互动

环境陶艺是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艺术, 因此, 建构一种与欣赏者的心理空间产生情感交流的互动关系, 是其在公共环境中发生作用的直接体现。欣赏者是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参与者和使用者, 欣赏者不应该是公共环境空间和环境陶艺空间的“消极旁观者”, 而是“积极参与者”。欣赏者只有通过参与才能实现与环境陶艺空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欣赏者在环境陶艺空间所营造的空间环境中, 由被动地接受转换为主动地参与, 这种参与使这个空间环境充满活力, 使周围静止的环境空间活跃起来, 同时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产生交流感悟的场所。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 还点缀了城市环境, 沟通着人与环境, 使欣赏者通过艺术化的空间与整体环境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如图11、图12)

设计“是指对信息加以搜集、观察、分析、综合进而进行创作, 达到某种预期目的的一种活动方式, 是指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权衡, 又不断调整, 最后实施的整体战略和全过程”[4]。环境陶艺设计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艺术, 它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许多坎坷和挫折。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可能会茫然, 会不知所措, 我们设计师最需要的是理论上的指导和指引。因此, 将人本因素引入到环境陶艺设计当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它必然会促进中国环境陶艺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图12

参考文献

环境陶艺剖析 篇3

【关键词】 陶艺;天然公共性;环境雕塑

一、环境陶艺源于中国传统陶艺

陶艺从原始社会产生后便一直伴随在人们的生活中,见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彩陶的出现则可看作是人类对于一种原始美的追求,可以说是现代环境陶艺的雏形。原始人类通过在陶器上绘画一些图腾来美化自己的环境,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展示了一种征服自然的欲望,是一种自身能力的体现。如果说原始彩陶有其偶发性,那么接下来的“秦砖汉瓦”,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环境陶艺的先驱。瓦当、画像石保持其使用功能的同时,在表面绘制图画和符号,表达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并使环境陶艺更具有文化和生活气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建筑瓷砖浪潮,人们纷纷用各色的瓷砖把自己的房子包装起来,其中还有可以拼成整幅壁画的马赛克。陶瓷在装饰人们建筑环境的同时,也走进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们开始注重陶瓷器皿日用性和陶瓷艺术品欣赏性的选择。但由于当时现代陶艺发展得不够成熟,瓷砖只是作为一种装饰材料,以至于这一时期的建筑物看起来都一个模样,建筑外墙用同样颜色的瓷砖,同样的地面砖,完全是工业化的产物,毫无个性可言。我们也可把这一时期看作向现代环境陶艺的转型期,就因为有这一时期的求变需求,加上现代陶艺的不断发展成熟,具有现代艺术理念的现代环境陶艺才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

二、环境陶艺是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环境陶艺”,即是环境中的陶艺,适合于某一特定环境的陶艺,或为某一环境空间而创作的陶艺作品。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产生都离不开社会的需求,环境陶艺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当人们坐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建筑物中,享受其改造自然的成果时,面对这些毫无表情冰冷的材质又不免令人们有些失落感。环境陶艺这一艺术形式在尽情挥洒人们内心情怀的同时,其表面丰富的肌理,多变的釉色效果,正好吻合了人们这一心理和视觉的审美需求。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分支,陶艺家借助陶土这一特质,用泥土所特有的语言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与他人的行为、情感。现代陶艺在中国的发展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与中国传统陶艺几千年的时间所形成的审美文化相互抗衡,自然有些力不从心。但在全球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又有些势不可挡之势,许多艺术家纷纷向现代陶艺靠拢,于是现代陶艺的创作便形成了三个趋势:一是由传统陶瓷工艺师转化来的创作群体,即在坚持其扎实的传统技艺和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向现代陶艺发展,注重艺术个性和审美情趣的加强。二是崇尚现代陶艺的艺术家们,他们抛弃以往的实用与技艺的束缚,完全挣脱传统陶艺的条条框框,充分表达创作者个人的意志与情感,宣泄个人对于人类、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深思。三是各高校陶艺专业的学院派创作群体,他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现代陶艺前卫的创作思想,而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艺,是现代陶艺的忠实追随者,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陶艺的创作梯队,在这些陶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形式更加丰满。也正是这第三种趋势中的部分陶艺工作者,他们的创作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即为某一公共空间而创作陶艺作品,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环境陶艺。

环境陶艺使当今纯艺术化的、孤芳自赏的、远离普通人的现代陶艺找到了走进人们生活的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一个非常恰当的契合点。广义的环境陶艺包括:室外公共空间中的大型陶艺壁画、景观墙、陶雕小品和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壁画、日用陶艺品和陶艺装置等。国外的环境陶艺发展比较早,拥有很多优秀的环境陶艺家和环境陶艺作品。比如西班牙的米罗、日本的会田雄亮以及加拿大的柏得利、荷兰的巴巴拉、挪威的可丽斯等都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米罗在20世纪50年代制作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太阳墙”是独立的陶板壁画景观,直到今天仍然风采依旧。日本的会田雄亮不仅能做极具个性的小型陶艺装置,他的大量的巨型陶板壁画以鲜明的艺术风格获得人们的一致好评,而真正展示其才华的是他设计实施的诸多陶艺景观工程,比如使他获得了日本人极为看重的吉田五十八建筑奖的《水之庭》。美国的梅森与辛莫曼是以巨型陶艺作品的户外陈列参与到环境陶艺中来。

我国环境陶艺起步较晚,但是后起直追,有众多的陶艺家纷纷加入到环境陶艺的创作队伍中来,创作出了大量的环境陶艺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色彩方面都充分考虑到作品的陈设环境,既自然古朴又不失恢弘大气。我有幸参与了德化瓷都广场的陶艺景观墙工程的设计、制作,从而对于环境陶艺有了更加切身的体验,总结出了环境陶艺创作的两个特点:第一,注重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德化瓷都广场的陶艺景观墙工程是配套景观而设置的,同时考虑到位瓷都市中心,所以整个景观墙的设计以“线面结合”为主题。由于陶瓷是德化的一个亮点,所以景观柱上的装饰采用了反映德化历史做陶的图案,作品在设计时还考虑到光线对于画面的影响,日出与日落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视觉体验。第二、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受众群。陶艺创作一旦被纳入某一特定的环境,将与环境的融合作为一个创作的主要因素,环境陶艺也就不再是陶艺家表达个人情感的个体需求,更应顾及到这一环境的使用者、观赏者的审美需求。

三、人类对环境意识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使得一些高科技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在铝塑制品充斥人们生活的同时,科技又告诫人们食用过量的铝会致病,所以人们便又对原始社会时期便产生的陶瓷器皿倍加青睐。现今存在着众多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装潢材料超标、资源浪费、人口过于拥挤、生存空间恶化等,也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生存环境的改善。随着钢筋混凝土及人工合成材料等的有害物质对于人体侵害的不断曝光,人们在选择材料时更加慎重,尽量采用天然的绿色环保产品。陶土这一材质以其质朴原始的气息、肌理、釉彩变化的丰富,对于人体与环境无害而备受关注。环境陶艺这一古老而又新颖的艺术形式进入人们生活,无论是室外公共空间中的大型陶艺壁画,还是室内小型的陶艺装置品,在美化人们公共环境的同时,也把陶艺的美传达给了观赏者,满足和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陶艺工作者在注重其作品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注重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从事陶艺工作的人都知道,烧制陶器的窑有很多种,比如柴窑、煤窑、气窑、电窑等。不同窑的烧制氛围会产生不同的烧成效果,不同的烧成效果自然会生成不同的釉面肌理,有些特定的肌理只能在特定的烧成氛围才能烧成。比如柴窑能烧成一种表面像哈密瓜皮一样的肌理,非常细密而又不失沧桑感,但柴烧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稀有木材,而且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对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人类及陶艺家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陶艺家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些污染严重的烧成方式,从古代沿用至今的柴窑和煤窑越来越少,节能环保型的气窑和电窑的使用越来越多。

四、环境陶艺的人文精神

现今社会各种宣传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恐怕就是“以人为本”这个词,这说明人们更加注重自身心理需求的满足,环境陶艺正是基于这种人文关怀而产生的。艺术理论家皮道坚先生在《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一文中指出:“虽然它使用的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材质,但它关注的是当下的人性、社会和自然……”,环境陶艺更是把这一特征趋于强化。因为环境陶艺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必然具有公共性,是面向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这里所说的公共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大众参与到环境陶艺的制作过程中。比如,日本的女陶艺家藤田昭子以创作大型的户外环境陶艺而闻名,她的作品由于体量巨大,在制作和烧制过程中往往要邀请众多的志愿者参加,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起完成作品。这种大众参与的形式更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同时参与者还会享受到亲手创作的乐趣。另一方面是指环境陶艺作品的形式内容易被大众接受。许雅柯教授的环境陶艺设计作品《大海潮》正是选取了这样一个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海”的主题,从大空间、大格局、天与地与人与海的相互交叉关系中,从海洋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从人的生存空间格局中,吸取有价值和有趣味的符号进行象征意义上的审美重构,充满着人文关怀。

陶艺制作论文 篇4

班级:会计ACCA班

姓名:曾星悦

学号:20114621

学院:经管学院

一、作品名称及描述

(一)碗

这是我的第一件陶艺作品,本来打算制作一个陶罐的,但由于技术不佳,做着做着就成了一个碗。个人还是相当满意的,毕竟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接触陶艺,虽然碗边较厚,但形状饱满,表面光滑圆润~~自己很喜欢哦#^o^#

二、制作过程

(一)工具和材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然手是最好的工具,但做陶时的一些常备工具也是必不可少。首先要一张陶艺桌。然后还需电动拉胚机、手转拉胚机、修胚工具、泥板制作工具等。至于材料,当然是陶艺制作必备的泥,当然泥不是一般大的泥,而是一种特殊的泥巴,这还是上课时老师告诉我们的。

(二)方法要领

至于方法要领我也不是很了解,毕竟没有接触太多,学习的时间也很有限,但有两点我是知道的。第一,制作陶艺作品前首先要揉好泥;第二,制作期间不能让你过于湿润。

(三)制作过程

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感觉有点兴奋,但也担心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不能做出什么东西来。刚开始,老师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介绍了具体规定,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揉了将近十分钟,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别人做拉坯,好像挺简单的。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首先需要把一块泥放在机器中央,放好后开始转机器,用大拇指按住泥的中央,慢慢按出个洞,之后用两只手把泥按成一个

功终于告成了!

三、学习收获和感想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自己在制作的过程中有几次太过急躁而导致作品失败了,所以获得了较多经验,即不能过分追求速度。这次选陶艺公选课是在大三时选的,本来想在大二选,但选的人太多了,结果被挤下来了,幸运的是,这次被选上了,而且陶艺制作课也给了我很多快乐和享受,开心极了!和其他同学一起制作陶艺,一起享受这种快乐,也别有风趣!

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陶艺成型技法-教案 篇5

陶艺成型是陶瓷形体形成的一种工艺过程,陶瓷造型丰富多样,有大到数米高的花瓶,小到几厘米的花瓶小碗,还有薄如蝉翼的薄胎瓶、薄胎碗等。这些不同造型的器皿其成型工艺手段也不尽相同。在陶艺制作中,较为常见的成型工艺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石膏模具成型等。这些陶瓷成型工艺 自成一格,各具工艺成型特点,我们要把各种成型工艺运用自如,使陶瓷成型工艺手段多样化。

二、教学计划

第二章 陶艺成型技法(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泥条盘筑成型(0.5学时)第二节

泥板成型(0.5学时)第三节 石膏模具成型(0.5学时)第四节

拉坯成型

(0.5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和掌握,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石膏模具成型.拉坯成型的工艺技法及各自特点。

第二章 陶艺成型技法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陶艺成型的不同种类及特性,明确学习陶艺成型技法的目的与意义,掌握陶艺的基础制作工艺技法,在陶艺创作中能运用合理的成型手法进行创作。(2学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泥条盘筑成型、泥板成型、石膏模具成型、拉坯成型的制作技法以及各种成型技法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四、教学时数: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泥条盘筑成型(重点)

(一)概念:

泥条盘筑成型是最古老的一种成型手段,远在新时期时代的陶器就采用此方法成型。泥条盘筑成型是将泥料搓成均匀的圆条,在根据所需形体造型一层层叠加或用一根长泥条作螺旋形向上盘旋筑造成型的一种技巧。

(二)制作工艺: 1.将泥块搓成均匀的泥条。

2.将泥条盘卷成圆饼状,并用拍板将泥条拍实,使它们之间相互结合紧密。3.在层层向上盘筑时,可将内外抹平,也可以一层一层向下按压,使泥条之间结合紧密又保留一些手工痕迹和肌理。

4.在盘筑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其弯曲,筑造自己想要的形体。

5.注意在盘筑一定高度时,会因底部未干容易倒塌,这时我们应该将泥条接口处用塑料袋包扎紧,保持接口处的湿度,待底足干燥到一定强度后在继续盘筑。

6.掌握好盘筑的重心,可以盘筑多种变化的造型形体。

小结:泥条盘筑表现为严谨性、敦厚性和朴实感。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它是一种理性的方式,由不得作者情感的肆意渲泄。泥条盘筑成型法,往往形体造型的宽容度大,便于塑造比较复杂的形体,它不仅可以塑造异形的造型,还能塑造一些扭动和弯曲的造型。第二节 泥板成型(重点)

(一)概念:

泥板成型是现代陶艺中最为常用的成型方法之一,它制作便利有较强的站立性,便于表现棱角转折清晰的造型。泥板成型不仅能做有棱角的器形,也能做一些同心圆的造型。例如:宜兴紫砂器皿很多造型都是泥板成型或是泥板拍打成型的。

(二)泥板的制作:

陶瓷泥板制作方式不同,表现的表面效果也不同,不同的方式可以使泥的表面呈现不同的质感、压痕、和肌理,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手工做陶最常见的泥板制作有3种方法: 1.拍打法:

用手掌或木板、木棒等工具,拍打泥块,使其成为板状形态。也可以在木板、木棒上包裹不同的材料。如:麻布、线、铁丝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肌理,具有丰富的表面形态。

缺点是:不适合制作较大的泥板。2.擀压法:

利用圆形木棒或钢管,擀压泥块,还可以利用不同厚薄的木条作厚薄标尺,做到泥板的均匀厚度。擀压法的转压力量较大,可以制作较大的泥板。3切片法:

先将泥块打成长的矩形泥块,利用切割线把泥块切成片状,因切割线不容易拉直,所以泥块不容易拉平,只适合切割条状泥片。优点是:制作比较简单、快速。缺点:不适合制作较宽、较大的泥片。

(三)泥板成型的种类:

1.泥板卷制成型:

泥板卷制成型,就是将泥板用一定的支撑物卷制成型。一般可以制作圆柱形,方柱形等规则的几何体,也可以制作一些不规则的造型,如:人物、动物雕塑等。(钧瓷艺人张大强的陶艺动物作品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制作工艺要点:利用泥板有湿度的时候比较软,可以像布一样随意做造型,但制作大一点的造型就会容易倒塌,这时我们可以用泡沫、纸等作支撑,等泥坯干燥到一定程度再将支撑物拿出。2.泥板镶接成型:(难点)

泥板镶接成型,是将擀好的泥板,切割成所需形状等干燥到一定的程度,一较好的站立性为标准,较大的造型泥板的厚度也相应的加厚一些。要注意,镶接的泥板一定要湿度一致,否则容易开裂,解决泥板干湿一致的方法是:把所有压制好的泥板摊干到一定的程度时,全部垒叠到一起,让它们之间的水分渗透均匀,达到干湿一致。

制作工艺要点: 由于泥板镶接成型是在泥板干燥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制作的,不容易粘接紧,所以关键是要处理好接口。一定在泥板接口处用锯条刮毛,在刮毛的接口上涂上泥浆,还要把接口处成一定的斜度,以增加接口的强度,防止烧成开裂。

第三节 石膏模具成型(重点)

(一)概念: 利用石膏加水后可以凝固,在这种材料干燥后有较好的吸水功能。在陶艺创作中,利用石膏做模具,可以很快将泥料、泥浆里的水分吸收,使泥料、泥浆硬化、干燥而成型。

特点:便于复制,对造型复杂的纹饰和异形的造型来说,石膏模具的成型方式尤为方便。

(二)石膏模具成型的种类: 1.模具印坯成型: 1)准备好的印坯模具

2)根据造型的大小尺度,打制泥片,把泥片放入石膏模具中。

3)用手指把泥巴按实,并把坯体需要粘接的接口略高一些,并在接口楚打毛,涂上泥浆。

4)把两片模具合上并压实,待坯体到达一定干燥程度时打开模具。5)把接口修平,压实。

优点:烧成收缩小,可以制作大件的作品,不易倒塌变形。2. 模具注浆成型:

1)把准备好的模具捆扎好。

2)把泥浆注入模具内,待泥浆在模具内壁吸附到一定厚度时,把模具内多余的泥浆倒出,吸附泥浆的厚薄就是坯体的厚度,坯体厚度根据器皿大小而定。3)把倒完泥浆的模具反扣,这样可以保证坯体内壁平滑。待模具内的坯体干燥到可以站立的强度时,把模具打开,取出坯体,修整坯体。第四节 拉坯成型(重点、难点)

(一)概念: 拉坯成型是最为广泛应用也是最方便的一种成型方法,拉坯成型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制作的器物更加完美和精致。拉坯成型是在快速转动的轮子上,将手探进柔软的黏土中,借助螺旋运动的惯性,让黏土向外扩展,向上推升,形成环形的坯体的过程。

拉坯成型法,主要制作一些同心圆的造型。如:碗、盘子、罐子等。但现代陶艺则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扭曲、镂空、挤压之后在进行拼合,创造出新的富有特色的作品。

(二)制作工艺要点:

1.准备好泥料

2.重心定稳,不晃动。

3.先拉直筒,再进行造型的扩大或缩小。

(三)成型特点:

拉坯成型制作出来的造型,挺拔、规整。但它是一种技术较强的成型工艺,对泥性干湿、轮子转速的快慢以及手的动作的运用等,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进行训练,才能掌握这种成型技术。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对陶艺的各种成型技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并能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意义,为以后进行陶艺创作,打下了基础。当然,若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最好还是多加实践,在实践中找到并掌握制作规律。

陶艺作业 篇6

姓名:徐长路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072093 学号:20091003361

陶艺学号:815

一.陶艺欣赏

陶瓷艺术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由於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也让陶瓷艺术更具有历史的文化气息和底蕴。

另外,陶瓷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都存在者一种遗憾。一种陶瓷文化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走向终结。然而,陶瓷每次又以它独特的魅力,一次次反复出现、存活和延续在中国人们的血脉中。有时候,它还会创造出世界为之称奇的壮举。

在中国陶艺发展史上,陶艺让人们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结晶。而其中,有两种陶艺作品让世界为之惊叹,可以算的上是陶艺史上的奇葩。

秦皇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友人,对秦皇兵马俑都有极高的评价。

景德镇陶瓷更是享誉海外,提起中国陶艺,首先想到的就是景德镇陶瓷;甚至,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也是源于景德镇陶瓷。

(一)秦皇兵马俑

1974年至1976年间,在秦始皇陵东垣外的临潼西杨村,发现了三座埋藏著大型陶雕塑的兵马俑的陪葬坑。这些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的大小相等,共有七千多件。这个重大发现,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包括将军俑、武士俑、战车俑、战马俑等。秦始皇兵马俑的製作讲究对俑像的各个部位都进行细腻的表现,以尽可能表现出俑像的完整风貌。所以说,在艺术表现上,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写实为主的。秦俑的刻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对比就是其中之一,如刻画细微的铠甲和简洁的下身衣纹,精致的武官、发式和简单的躯体。这些对比处理出于整体效果的统一,使形象既简洁又丰富,在朴拙中见精致,局部精细但不失整体的气势。另外秦俑也是圆雕、浮雕、线雕的统一体,运用塑、堆、捏、贴、刻、画等民间常用的传统技法,成功地塑造出生动的勇士形象。每一个陶俑和陶马都是完整的统一体,可谓多种的刻画手段集于一身。

另外,兵马俑的本来面目其实是彩绘的。很难想象坑中灰头土脸的秦俑其实是彩色的,由于经过火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它色彩绚丽的样子,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马身上有残存颜色的痕迹,这些颜色的种类有红、绿、蓝、白、黑、黄等多种,可以想象俑坑初建成时,绚丽多彩的陶俑整齐的站立军姿,那个场面是何等灿烂和壮观。更令人称道的是秦兵马俑身上所绘的颜色并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而是经过严格的色彩配置,体现出整体的色彩效果。一般来说,兵俑大多是红色上衣配绿色或蓝色下衣,手和脸多用粉红,衣袖衣领多用绿色或赭石色,铠甲的甲钉多用黑色,连接甲片的线多用红色,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和样式。这种绘塑结合的艺术技巧,成为雕塑技法的补充手段,是秦俑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

秦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使其艺术传统源远流长。今天,来自全世界的人民怀着无比惊奇和称赞之情来观赏这一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令全世界人惊叹,令全中国人自豪,令我们更成功!

(二)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郭沫若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的陶瓷历史和文化,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旅游点。

二.制作感想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品一直是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及美术馆的收藏热点,也是历届拍卖会上的宠儿,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和经济价值是其他许多艺术品难以比肩的。当每一个观众第一次看到这艺术的瑰宝的时候,它们温润的质感、晶莹的光泽、奇巧的造型、恬静的气息、不凡的气质、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使每一位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浮起对深邃历史的文化怀想与对现代生活的审视思考。

对于我来说,仅仅只是在网上看到这些中国陶瓷艺术品的图片时,我便对它的艺术魅力、文化底蕴所深深吸引和折服,这也促使我对陶艺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陶艺是一种培养人情趣,陶冶人情操的艺术。在陶艺理论课上,老师的这个人说法,似乎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当我第一次走进陶艺工作室时,我明白了这不仅是一个陶冶人情操的艺术,更是一个塑造人性格的艺术。

走进陶艺工作室,整洁的制作场所、排列有序的制作工具、柔美的歌声就让人如痴如醉。人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繁多紧张的学习课程全部抛之脑后。当进入制作程序时,碰到那细腻的软泥,听着那柔和的歌声,思绪一下子回到小时候,回忆起充满童真的童年。这一切,都让我觉得陶艺给了我一个放松心境、远离烦躁琐碎生活的机会。也因此,我对陶艺制作越来越兴趣。

第一次陶艺制作课便是手塑式或盘筑式徒手试制样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将陶泥赶成泥片——将陶泥搓成泥条或小泥块——用泥条或泥块盘围形体——用细泥浆粘接泥条;

制作过程中,我主要是做一个杯子。首先,我将细腻的陶泥碾成泥片作为杯底。这个底部,厚度有很严格的要求,太厚是不能够进窑烧制的,太薄容易破损。因此,我做了很多次,都是失败了,不是太厚就是太薄,最后在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做好了一个达标的底部;然后制,我继续制作盘条,刚开始像揉面一样揉盘条,可是一看中间薄,两端厚,所以失败了,后来,我放慢动作才完成盘条的制作作盘条;再将圆条盘起作为杯子的壁,最后便是修整整个杯子。虽然,制作过程中,失败了几次,如杯身总是坍塌。但最终,还是完整成功了一次。当我看到这个艰难完成的不算美观的杯子的时候,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

为了更好更详细的了解手工制作的方法,我进行了网上搜集资料。从中我得知,泥条盘制得办法必须说是陶艺成型得方法之中最为便利、造型表现力最强得方法之一。它几乎可以制做出其他任何成型办法所能做出得做品圆形、方形、异形乃至雕塑等等。古人开创出在辘轳上拉坯以前,泥条盘筑法可以制做较大型得器物,打个比方大缸、罐子等,当今西双版纳等地得原始部落依然保留这种办法制做日常陶器。国外常将泥条盘筑和手捏成型一并通称为“手筑”,指不借助任何工具纯粹用手制做。现代陶艺家之因 此用泥条盘制法制做陶艺,一方面是由于泥条可以自由地弯曲与变化,便利制做部分非常复杂得、不太规整得、较随意得陶塑,另一方面是他们更倾向于保留泥条在盘筑时留下来得手工痕迹和一道道盘旋得纹理--自然,也可以修整得不留痕迹。通常泥条成型得做品得做法还有两种。一是泥条盘制成型时,尽量保留泥条捏压得原始形态和起伏关系,着眼与表现泥条得原始粗护和其丰富得肌理变化之靓;还有一点是盘制起型后,修整做品使之光整。操做过程中可以在必须基础上按顺序一环一环盘筑,叫做单环盘制;还可以多根泥条首尾相接,逐层盘筑,称为连续盘制。

接下来的几次制作便是拉坯、修坯、上釉和烧制作品。其中,拉坯包括:揉泥5分钟——砸泥——扶正——定中心——开洞——修正——剪刀手割下坯体;割下坯体后,在就是修坯了,即将干燥好的作品取出,用各种工具修整。修坯包括粗修、精修、雕花;最后便是上釉;上釉之后便是烧制作品了。

虽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并不能保证按照上述每一个步骤进行陶艺制作。当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也没有制作出一个好的作品。但我在这样一次制作课,我仍旧是获益匪浅。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熟悉了制作的整个工艺过程。从中我体会到,每一个陶瓷工艺品的制作都不是容易的,都是一个个失败的积累,都凝聚着中国人们的智慧和结晶。

例如,在手捏制品时,我曾尝试做杯子。可是,总是出现差错,看似很简单的东西,有时候坍塌成碗状;有时候破裂;有时候直接做成了烟灰缸。再如,拉坯过程中,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的口诀“逆向发力”“由下而上”等,但最终做出的制品总是与自己所要求或所想象的相差甚远。还有,就是修坯过程中,将制品打破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些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件陶瓷作品是来之不易的,这也印证了老师理论课上的提醒:制作课上,不小心损害其他同学的作品,是无可挽回的,那将毁了别人整个课程学习的心血。这也使我明白,中国的陶艺制品为何称之为瑰宝。因为,一件陶瓷制品的成功已经是来之不易的,而一件优秀的作品或是可以成为瑰宝的艺术作品将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另外,在制作课上,让我更难忘的是,陶艺制作给我带来的心灵上的感受。它给了我一个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场所;也给了我欣赏陶艺的机会,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因此,我可以说,陶艺让我感觉处处是美,处处充满魅力。

三、对地大陶艺课的愿景

陶艺课让我对中国陶瓷有了更深刻、更专业的认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这一特殊传统艺术的奇特魅力。上课期间,我认真聆听了老师的每一节理论课。从陶瓷的兴起到兵马俑的壮观历史,从图片展示到陶瓷发展的奇闻异事,无不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但课时太少,老师无法更详细、更全面介绍中国陶瓷的光辉历史,让我对陶瓷文化的追求意韵犹存。因此,我希望陶艺理论课能够有更多的课时,让我们对陶瓷艺术能有更多的认识。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增加课程学分来实现。

另外,陶艺制作让我在学习劳累之余,有个一个放松的场所和机会。而陶艺本身独具的特点也让我心灵有个一个稍事憩息的港湾。可是,陶艺工作室有一点美中不足,也让我留下了些许遗憾——陶艺工作室似乎没有陶艺作品展。

在整个陶艺课程学习中,我似乎没有见到多少优秀的实物作品。因此,我希望地大有这样一个地方:集聚着众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来源可以是陶艺制作老师业余之作或者是历届同学的优秀作品。当然,也许当一位同学制作出一个优秀的作品的时候,他或她希望带走以作为纪念。但学校可以这样鼓励:在优秀作品的下面留下制作人的姓名,让作品和制作人一起永留地大。

环境陶艺 篇7

环境陶艺的审美特征问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人对环境审美的需求和陶艺自身向环境领域拓展的要求。作为公共环境艺术领域里新兴的一门学科,环境陶艺的审美与其它形式的陶艺创作及环境艺术的其他形式在审美上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从这些相同与不同中归结出它的审美特征显然有利于发展中的环境陶艺设计。环境陶艺的物质形态决定了其视觉艺术的特性,其满足环境中人的审美需求的设计目的正是它作为环境艺术区别于个人化陶艺创作的特征。人欣赏意识的提高和艺术及美学的发展,决定了当代文化介入审美批评的必然,陶艺材质本身所具有的深厚文化蕴意,也给环境陶艺的审美特征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环境陶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环境陶艺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但客观上而言,它与城市化进程与环境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在公共空间放置艺术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随之带来了人对自身环境与精神层面的关注,作为时代需求这也为环境陶艺这一学科的研究带来了契机。现代陶艺介入公共空间同时给环境艺术、公共艺术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为观众带来一种新的阅读体验,这一具有审美价值的形态也将反作用在城市进程中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凭借陶瓷材质在艺术性与物理性能上的双重优势,环境陶艺以其独特的视觉体验的方式不断出现在公共建筑、城市社区、城市休闲场所等区域。环境陶艺的出现拓展了陶艺语言的表现形态,其自身的创作空间也得以扩展。在日本、美国,现代陶艺介入环境在近三、四十年的发展中已非常普遍,大至室外陶艺雕塑、建筑壁画,小至一些功能性的场所装饰品。在中国,现代陶艺介入环境还是近几年的事。

纵观国外环境陶艺的发展,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一种陶瓷材料与建筑环境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高迪的样式风格,运用彩色瓷砖的装饰为整个建筑和公共环境营造了富丽堂皇的童话般色彩感觉以及浪漫气息。陶瓷拼贴手法可说是高迪的一种“创作”,他的作品展现了其运用瓷砖的功力,但也仅限于不规则的釉面陶板和马赛克拼贴,还并非作为一个具有表现力的独立主体进入公共空间的环境陶艺设计。虽然如此,这位成功而又独特的建筑设计师的瓷砖运用仍可被看作陶瓷介入公共环境并融合大众文化的成功典范,对于陶瓷材质以审美形态介入公共空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瓷砖拼贴的手法在以后的许多环境陶艺设计中被以各种方式在运用。巴黎拉德芳斯广场旁烟囱的改装也显示了陶瓷独特的色彩魅力和视觉质感,原本可能有碍城市景观的几根烟囱经瓷砖的包裹俨然成了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环境陶艺雕塑。日本的许多公共场所大量运用现代环境陶艺设计,会田雄亮、藤原郁三等日本陶艺家正是以创作环境陶艺作品而闻名。

目前国内众多陶艺家也越来越关注陶艺与环境的关系,作品与环境中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视觉上达到审美,如何在观念上体现人的心理需求、精神层面等问题。99年底的石湾华人当代陶艺家“千年之烧”是一次关于现代陶艺走向户外进入公共空间的活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吕品昌在《走向户外的现代陶艺》中指出陶艺介入环境是“以新的态势展示新的环境艺术观念,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是“寻求陶艺拓展空间领域的艺术家应该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强调陶艺在构筑当代景观环境中“关键是要看作品是否能真正适应环境条件和人文要求;体现作品自身的内在品格;以及在观念上如何与人的生存问题、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发生关系。”孙振华在《陶艺的公共性》一文中提出了陶艺介入公共环境包括与公共艺术相关联的问题。环境艺术和公共艺术及相关边缘学科的理论也为环境陶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研究陶艺与环境、人之间关系的文章以及环境陶艺的发展状况、个案分析也不断出现在《雕塑》、《装饰》、《陶艺》等期刊杂志上。

在美学思想各流派中,对于视觉艺术的审美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及论著把视觉艺术中的知觉概念看作创作和鉴赏的最基本规律。苏姗·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把艺术看作是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非常强调“外观”的重要性和符号的意义系统。对后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解释学和解构主义更是引起了反传统的美学思潮。现当代各美学流派的思想对于各门艺术的审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审美观念也是随时代、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已在现代主义、当代语境、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被颠覆。从这层意义上谈环境陶艺的视觉传递以及审美特征是有其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摘要:作为视觉语言的一种艺术形态,环境陶艺本体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特征,并在当今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加入文化关注,其审美特征在视觉语言的解读方面也具备了图像化时代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陶艺,视觉,传递

参考文献

[1]刘子芬撰.[M].《竹园陶说》.民国14年(1925)

[2]Han Wai Toon著.[M].《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青年书局.1960

[3]下川美知留著.陈刚.屠一凡译[M]《色彩营销》.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探讨环境景观陶艺中的新语言创作 篇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景观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广阔。环境景观陶艺作为新兴的环境景观形式,在创作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陶瓷艺术语言的延续,又有现代陶艺创作思想的融入,散发着特有的艺术魅力。

环境景观陶艺的具体特征

1.公共性

环境陶艺是为公众服务的,所以公共性是它的根本特征。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形式的方面分析,以往的陶艺作品主要以私家收藏为主,不会在公众面前长期出现,只会偶尔现身。这些艺术品不具有公众性。环境景观陶艺不同,它的功能就是装饰公共环境的,必须面对公众开放,走进公众的视野之中。二是从内涵的方面分析,环境景观陶艺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其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人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接受公众的品评。

2.多元化

陶艺走进公众视野是社会进步和艺术发展的结果。那些只供欣赏和把玩的陶艺作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要。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环境景观陶艺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环境之中,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存在。商业广告、指示标识、城市雕塑等,广泛存在于城市建筑、街心公园、公共绿地等地方。为美化城市、提升人们的艺术品味贡献了力量。

陶瓷存在这么久,有其自身的耐腐蚀、色彩鲜艳、易于清洁等材质优势,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可以充分展现陶瓷的优势,为创作所用。环境景观陶瓷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德国慕尼黑的一个花园里就采用了陶艺景观,此景观为美国陶艺家所设计,他利用陶瓷马赛克进行设计,使用色彩鲜艳的红色、灰蓝的浮雕陶瓷片镶嵌在草地上,让陶瓷的质感和小草进行完美结合,使公共环境一片田园的气息,陶瓷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一点也不突兀。

3.平民化

环境景观陶艺广泛存在于公共视野之中,无论是公园、广场还是园林,越来越多的环境景观陶艺作品不止发挥着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性,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比如街灯、路标等等。环境景观陶艺在设计上完全考虑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走上平民化的道路,体现人文关怀,让人们尽情享受生活,在平凡中体现艺术的魅力。

陶艺新语言的创新

在对环境景观陶艺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还要探讨环境景观陶艺怎样在城市化建设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实现陶艺新语言的创新。

1.转变观念,打破传统

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人们审美的发展,为环境景观陶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参与性是新时期环境景观陶艺的一个重要特点,外国艺术家捷足先登已经开始参与景观陶艺的创作,在作品中把自己擅长的艺术表现手段与陶艺相结合,创新创作出环境景观陶艺作品,为人们广泛接受。作为古老的陶瓷国度,中国陶艺家任重道远,要积极参与到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中,解放艺术创作思想、提高作品的创新意识、实现自然与陶艺的完美结合。以继承和发扬的态度,创新传统的陶艺文化,为环境景观陶艺注入新的艺术活力,创造出备受人们喜爱的环境景观陶艺。使陶瓷艺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审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2.满足时代的需要,实现内外兼修

审美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城市永远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没有终结。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样板城市”建设时期,广场雕塑、街道、小区的装饰极其相似,没有城市文化,缺少人文内涵,城市没有自己的环境特色,更不要说有个性的环境景观陶艺了。

不能让历史重演,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陶艺家,在进行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之前,要做足功课,了解城市的历史,了解城市的文化背景,了解城市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传统文化,然后总结出城市的气质和城市特色进行创作。作品要体现城市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居民的审美带来深刻影响。陶艺家要以内外兼修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准,在作品中体现城市文化的意识形态。

3.创新制作工艺,更新创作手法

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作为一名陶艺家要深谙陶瓷的制作工艺,熟练掌握陶瓷制作的流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陶艺家不仅对传统陶艺制作方法做到熟练掌握,还要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尤其是对于一个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者来说,制作工艺和创作手法都要有新的变化,不仅要掌握陶瓷制作的传统技法,还要研究和探索陶瓷制作工艺中是否能引进其他行业的制作工艺,拓宽陶瓷创作的表现手法,打破传统的制作程序,带来新的改变,这些都需要环境景观陶艺创作者潜心研究,不断创新,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体现城市文明的好作品。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景观陶艺的创作者要抓住机遇,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在发展之中,需要创新陶艺新语言,让陶艺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崭新的艺术魅力。人们通过环境景观陶艺传递美好的情感,使城市公共环境得以提升,城市品味得到提高,同时环境景观陶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人民币里的小发现》含反思下一篇:原色生活树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