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学总结(通用8篇)
陶艺教学总结 篇1
篇一:陶艺教学总结1 陶艺教学总结
美术组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在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尤其在陶艺校本课程的探索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为学校陶艺特色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校的陶艺教学走在了莱州的前列。
一、明确目标,探究课堂教学策略。
陶艺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即“探索以陶艺为载体、课题引领下的特色发展之路,尝试促进儿童和谐全面发展的新途径,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对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为学校、教师进一步开展陶艺教学研究提供了阵地,有利于深入的探究陶艺课堂教学策略,寻求陶艺教学途径。实现了对学生以下目标的培养:
1.让学生走进陶艺世界,全面了解陶艺,亲手创作陶艺。
2.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学习陶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力,激发创造性。
4.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
二.抓课堂教学主阵地,促陶艺教学发展.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因此,我学校加强教师陶艺教学研究,我们通过以下几种措施来促进陶艺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1、落实好陶艺教材。学期初,美术组教师积极组织对各级陶艺教材进行研究整合,美术老师们通研教材,使教师对本学期的陶艺教学做的心中有数。
2、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陶艺教案检查。每周两节课,组织集体备课。
3、继续加强人人上陶艺课,学校安排把陶艺课(每周每班一节),和陶艺小组课(每周两节)纳入正课 统一由教导处进行管理,使陶艺课落到实处。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自身陶艺水平。
为了提高教师对陶文化的了解,更好、更系统地掌握陶艺制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制定了针对教师的陶艺培训活动。通过几次培训,使老
师对陶艺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大大提高了老师的制作水平,也为老师的陶艺教学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四、提高认识,促进陶艺特色氛围形成。
1、建设大陶艺教室:今年,学校对开展学生们喜爱的陶艺课,又进行了大的投入,购置了一台高性能的节能电窑,新增加了一间陶艺教室为新陶艺教室,又添置了可以上网的电脑,大屏幕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极大的方便了陶艺教学的开展。
2、大力开展陶艺特色活动
我们不断提高认识,开拓创新,以活动促进学校陶艺特色氛围形成。积极在校内外搞好学校陶艺宣传工作。
五、陶艺教学定位准确:
陶艺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内涵,民族精神为筋骨,国际视野为高度、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原则,把陶艺教育作为培养民族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的一代新人的抓手,重技能学习,更重文化熏陶。
在工作中,我们们通过共同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陶艺术教学、科研工作中,我们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这就对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更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素质,善于求新求异,创造性地设计和安排活动,教师要有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对活动进行再创造,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篇二:陶艺教学总结
陶艺教学总结
陶艺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艺既有美术学科的共性,又有着区别于其他美术门类的独特性。任何一件陶艺作品都是材料质地、工艺手段、艺术表现形式三者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实践的综合体现。陶艺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具备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陶艺课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要通过亲手制作陶艺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能力。
陶艺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的空间,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想象”通过艺术实践转变为现实。例如:在教授“手捏成型”这种陶艺技巧时,教师除传授简单的制作技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制作材料和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陶艺造型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活动。比如,可以启发学生对事先做好的小陶碗自由的添加装饰或变形图案,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绘制了自己喜欢的小乌龟、大蘑菇等想象,使呆板、生硬的陶碗焕发出生动活泼的艺术气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练习了制陶技巧,同是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陶艺教育能使学生发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天地,这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开辟了空间。陶艺教育能营造一种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陶艺教育内涵丰富,涉及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当代学生较为薄弱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人们所共知的,他们很少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无法体会成果的乐趣,对于事物的好奇感明显不够强烈。在陶艺教学中,学生的创作过程刚好能够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陶艺创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去体验、探究和反思,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让学生捏制某一种常见的动物,在初步的尝试后,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作品并不是现实中动物的那种形象。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和了解所制作动物的典型特征,然后再让其加以修改。这样,学生所学到的不仅只是单一的形体塑造能力,而更重要的是训练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陶艺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并上升为理论,以确定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陶艺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人类通过身体的器官感知生活中的一切,并从中得到乐趣。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茶杯、碗、碟等餐具,大多都是陶瓷。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可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利用普通的生活用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和知识的广博。在课后,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品味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让他们用欣赏
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这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陶瓷艺术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体系、长处和特色。在小学阶段实施陶艺教育,不仅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要求,而且更是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篇三:陶艺实施总结
我校在业已开展陶艺教学活动基础上,为了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向国家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组申报了子课题《初中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借助《陶艺教育实践的深化研究》专项课题组的优势,推进我校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基于对国内陶艺教学现状的认真考察和对我校开展陶艺活动的反思,我们感到进行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2、国内各中小学陶艺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陶艺知识传授”的教学研究和“陶艺制作技能”的教学研究。陶艺知识和陶艺制作技能确实是陶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校开展陶艺研究的主要视角。但是作为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的陶艺课程,需要有关陶艺教育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相关研究,使陶艺教育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而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3、陶艺教育在世界上发达地区和国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进入了中小学校,并开展得有声有色。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陶艺课已是大、中、小学普遍开设的课程,其普及程度和现代陶艺水平亦最高,号称“现代陶艺王国”。在我国的香港和台湾,陶艺教学也开展较早,台湾的大、中、小学已基本普及陶艺教学。但是,世界上发达地区和国家关于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成果相关资料的比较缺乏,再说,由于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也不可能照搬别人的做法。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关于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不少,在国内,由于整个课程研究的历史较短,尤其是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是近年来的事情,因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近年来的事情,而具体到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研究则更是缺乏内涵的研究。由此可知,本课题将重点研究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旨的陶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这一选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要的意义。
通过三年来陶艺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我校广大师生对陶艺活动基本形成以下共识:
1、陶艺教育的功能定位:
⑴开展“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载体。
我国陶文化至少已有七千年的历史。细观它的发展史,作为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诗、词、国画、书法艺术等都与陶瓷发展紧密相联。这些文化形式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我校结合正在开展的民族精神教育,在中学生中普及陶艺活动,挖掘蕴含在陶艺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精髓,具有促使青少年学生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功能。
⑵动手动脑,激励创新;调适心理,健全人格。
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成,学生经历了主题选择、设计、制作过程。因此,陶艺活动不仅是动手实践过程,也是思维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设计不同的主题及表现形式,大胆创新,自由想像。一件件风格迥异的作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心情在双手与泥团的搓合间放飞,学习压力所带来的烦恼在人性与泥性的交融中释然。
⑶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我们的学生在陶艺课上的制陶活动往往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多人一组,共同讨论创作方案;根据制定的方案,分工合作,借助集体的智慧与能力,将方案变成充分体现主题旨意的陶艺作品。这样的过程,学生从体验团队协作带来成功的喜悦中强化集体意识,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社会学习能力。
⑷陶艺知识与能力的横向迁移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实践证明,陶艺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合作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无异对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益的。其他如陶瓷作品在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物理知识、作品装饰中的美学知识、陶瓷发展历程中所涉及的历史、人文、地理知识等等,无不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各门不同学科的学习。
2、形成陶艺教育的学校特色:根据我校开展以陶艺为主要项目的《民族文化培训工程三年规划》,我校的陶艺教育发展目标为:通过三年努力,使我校的陶艺教育成果在本市中小学中具有一定影响、最终成为陶艺特色学校。在近三年的陶艺教育实践中,学校师生逐渐对努力构建陶艺特色的发展目标形成了共识,在社会上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
陶艺教室里总是人满为患;学生将自己的陶艺作品带回家,家长看到后也非常欣喜,积极支持孩子参加陶艺活动。
4、稳定的陶艺教育队伍:学校通过将近三年的陶艺教育活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以及陶艺教师、图书馆老师等成员组成的陶艺教育队伍,这是我校蓬勃开展陶艺活动的骨干力量。近三年来,学校依靠这支团结协作、极富创新精神的骨干队伍,成功开发了陶艺课程、编写陶艺校本教材、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各类陶艺竞赛和陶艺展示活动、主持陶艺课题研究等等。今后学校将继续以这支队伍为骨干,带领全校师生努力实现陶艺特色学校的目标。
亟待完善的问题:
经过将近三年的不懈探索和大胆实践,我校的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风风火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陶艺教育成果卓著的常州三中、进华中学、纪王学校以及江苏、浙江等地的先进学校相比较,与我校制定的三年发展目标相比 较,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1、陶艺师资专业化发展:如前所述,我校现有陶艺教师都是原美术教师或劳技教师通过陶艺培训后从事陶艺教学的。虽然这些教师非常努力、非常敬业,两年来为学校的陶艺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教师毕竟从事陶艺教学时间不长、个人的陶艺技艺比较浅显。在学校谋求更高水平的陶艺特色时,就明显凸现出教师专业化程度与学校陶艺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制约了学校陶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学校将采取措施鼓励现有师资加强业务钻研、多实践、多探索、积极参与有关方面组织的培训活动。
2、陶艺教学的效能发挥:在陶艺活动进课表、大规模普及陶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障碍便是课时安排不足。中学一节陶艺课只有40分钟,上课后先要花费较多时间准备工具、陶土材料等;下课前还要花费较多时间收拾工具、清理材料和桌凳。这样,一节课中用于陶土制作的时间就不多了,学生很难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制作一件完美的作品,教师当然也就很难
在这短短的40分钟里上万一堂完整的课,陶艺教学的课堂效果因而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办法是协调教导处在排课时将陶艺课两节一上。这样,师生在制作陶艺时的有效时间将会明显增多,有利提高课堂效果。
3、校园文化的陶艺特色:2008年11月中旬,全市各区县的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在市美术教研员沈金龙老师带领下云集我校,现场研讨我校陶艺教育情况。他们普遍对我校两年来开展陶艺教育的成果赞不绝口,同时对我校陶艺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许多中肯建议,其中最为集中的一条建议是希望我校加强凸显校园文化中的陶艺特色。对照陶艺活动先进学校如进华中学、常州三中、纪王学校等,一走进这些学校大门,鲜明的陶文化特色让人眼睛一亮。相比之下,走进我们的校园,目前还体会不到陶文化氛围。对此,我校下一步在对校园文化作总体设计时,将如何凸显陶艺文化特色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来考虑。
作为国家级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我校的“初中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暂作一段落了。但是,如何在初中学校健康开展陶艺活动、如何发挥陶艺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将是我们始终不懈的研究课题。我们将继续努力,使陶艺活动成为我校的特色项目。篇四:陶艺心得体会
陶艺之旅 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后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从而完成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小孩子都喜欢捏泥巴,但那在大人眼里来看那可能就是些无意识的玩闹而已,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性才有了对创作的渴望。记得年幼时常常会在河边上的沙堆里和小朋友们在那嬉戏玩闹,我们用取自自然的产物来进行我们的小创作。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可能就是在小时候养成的吧,虽然自己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艺术,仅仅认为是种天性的解放和快乐。
每个周的陶艺课我们都会很早赶到陶艺工作室来完成我们的每件小作品,在这几周的时间里我相继完成了几个作品,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深深体会到啊,但我们大家都对彼此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因为大家不同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都合适不同,其中都赋予了同学们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那些小东西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更会认真的对待。学陶艺的人绝对是耐心一流,创意无限,能把一块不是干硬就是软弱一滩的泥块捏出表面光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布局合理、别致新颖、无裂痕、无气泡、无杂质的陶艺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和不断的思考好的作品是一定会被创作出来的。
最后几周我们去了工厂,所获良多。
在7周的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文才方面和艺术审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 陶,不仅在这些方面有所收获,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设计,动手能力于一身的科学。陶艺科学能静心,能审美,能设计,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就有好多设计好多创意,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总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好的设计元素来供我们设计。他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提升人的品位。能把人带入大自然的怀抱。经过陶艺课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管是从做人还是团队合作的大方面还是从 生活修养生活习惯方面都是受益匪浅。陶艺雕塑的语言,不只是形体,而是以形体为基础的 造型、色彩、光泽、肌理纹饰等互相作用,融于一身的综合性语言。如果说一般雕塑在完成 了形体塑造之后,便已基本上显示出它最终形体的雕塑形象面貌的话,那么陶艺雕塑则大不 一样。也就是说,现代陶艺雕塑在进行艺术塑造的同时,还须介人相应的成型、施釉、烧成 等因素,并使这些因素同雕塑造型的审美表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成为完美雕塑形象的必 要成分。总之,陶艺雕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篇五:陶艺课程总结
陶艺课程总结
一说到陶艺这个课程,大家肯定想起很辛苦很累的创作过程。我们这个课程是上4周的。刚开始上理论课的时候,老师讲课的内容很精彩,还给我们欣赏了一批学生的作品的图片,而且老师讲课幽默风趣,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到后来他带着我们去看实物,当时真的很羡慕那些同学做陶艺可以这么的细致好看。看完以后,我就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认真的学习了。当我们上完理论课以后,老师亲自传授制作技巧和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还有注意事项等问题。让我们这些制作基础从零开始的也能够很快的就上手了。
说到要我们亲自实践的时候,整个教室都热闹起来,里面有磨工具的机器在运行着,同学搓泥团的,画稿子的什么都有,大家都很认真。在陶艺室,我们的教室不是很通风,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很闷,很不舒服,鼻腔里充满了泥味,所以我们很辛苦也很累。
我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有很多认识,比如说在制作泥胚的过程要很小心,不能操之过急,稍有不注意的地方就得重来了。很幸运,因为我专心与认真对待,最终这个作品进行的还挺顺利的,当我做好了整个外形后,我们既要给它赋予好看精致的雕花、分层、镂空等等纹样。老实说这些纹样难度还是有的,在作品上操作的 时候要非常小心,而且要等到这个外形的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这些细活,要不然就会把作品给毁了。总之整个过程都要认真对待,每天都忙得手酸脚酸,腰酸背痛,不辛苦是假的,不过当自己完成了这个作品后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人生第一次接触这么有趣的陶艺课,真的很不错。
最后一步就是我们要上釉了,上釉前我们还要等一段挺长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潘老师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帮助我们引导我们怎么去操作,给与我们选花样的提议,有时候还亲自示范给我们看看到底该怎么做下去。潘老师认真负责的传授知识给我们,还耐心的帮忙解决问题,所以很感激老师。
陶艺教学总结 篇2
要想弘扬我国的陶艺文化, 把陶艺引进中小学课堂, 并把陶艺教育与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 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我校从2006~2007学年度起, 逐步开设六、七、八年级陶艺课程, 通过每周一节课的形式进行探索, 并从2008年开始把《陶艺》作为乡村少年宫的课程。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中提高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信心, 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一团泥交到孩子的手中, 他们会创造出什么呢?创作的灵感从何而来?孩子们能不能做到心手合一地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事物?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们天真聪敏, 只要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训练, 他们也会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表达他们感受的手段。孩子习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感知并表达某一事物, 这密切关系到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 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和发展。陶艺创作对于孩子来说, 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了解与珍惜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 将陶艺融入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可以创造出更美、更精致的艺术作品, 拓展艺术发展空间, 建立校园文化特色。
为推进陶艺教学, 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配齐、开设了高标准的陶艺教室、作品陈列柜, 设置了专门烧制陶器的窑炉, 邀请了专门的陶艺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 低年级
1. 以培养儿童玩泥巴的兴趣为主, 不急于要求儿童塑造出作品。在游戏中体验泥巴的硬、软、干、湿等不同性质并自由自在地进行变形, 以提高其兴趣及信心。
2. 鼓励儿童多尝试各种技法、探求陶土的可塑性。如揉、搓、切、打、挖、刮、堆等技法, 通过游戏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培养了学习兴趣, 此时再要求学生把初期感觉训练获得的知识, 通过梳理细化为制作手段和方法。
3. 能够捏塑出各种简单的几何形体, 如长条、球体、立方体、泥板等, 并进行简单的图案刻画。
(二) 中年级
1. 尝试运用各种辅助材料进行陶土的造型创作, 如木棒、牙签、竹筷、铁丝等。
2. 能够把握雕塑造型的立体感, 感受陶土潜在的美感特性, 并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尝试运用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动物、人物形象的造型。例如, 《各种各样的笔筒》《瓶瓶罐罐》《动物挂件》《我熟悉的人》《瓜果飘香》《陶碗》等。
3. 尝试运用各种技法制作平面的或立体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其造型能力。
4. 逐步养成收藏自己喜爱的作品并拍摄照片, 作简单的介绍, 乐于与人共赏的习惯。
(三) 高年级
1. 喜欢欣赏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发现其意义并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自主探究, 有自己的心得。
2. 培养学生有计划性的工作能力。在实际创作之前, 能根据构想草图, 预想必须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 以及制作步骤, 有顺序地进行创作。能注意到特体量感与动态的表现, 并逐步接触拉坯制作做出简单的坯体, 学习简单的釉色法。在陶艺课堂中, 学生可以研究文学, 探讨几何体;可以进入动物世界, 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奇思妙想, 可以用陶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一句话, 学生可以用陶泥捏出自己整个的世界。
陶艺课程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陶艺课程的有效实施,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 学校充分调动其内在动力与追求, 努力营造个人开发的环境, 鼓励创新、求异、个性化。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 不断超越自我, 发展自我, 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陶艺课程的有效实施, 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激发了学生对陶艺的学习兴趣, 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三维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陶艺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玩泥巴中培养了审美情趣, 享受到了成功和快乐, 充分利用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去感受艺术。让学生通过亲近陶土, 感受泥土的芳香和大自然的亲切;让学生把陶土打平或垒高, 滚圆或拉长, 体验到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感。因此, 体验能够给学生带来对泥土的浓厚的情感, 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
陶艺教学总结 篇3
关键词: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70-01
陶瓷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地位,值得后人自豪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现如今,陶瓷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有着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陶瓷艺术家和进行创作生产的专业化产区。陶艺教育也开始逐渐的发展和普及起来,许多高校不仅有专门的陶瓷艺术专业,还有很多高校的艺术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设立艺术类非陶艺专业课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应用型艺术创新人才,以此来满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要求。我校新乡学院也是其中之一。
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是以培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依据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艺术类非陶艺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培养陶艺方面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专业技法,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以往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保留着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教”与“学”的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在陶艺的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陶瓷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先让学生了解陶瓷的文化历史以及陶瓷的材料特质和制作工艺。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由此可见,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一些专业类院校,在陶瓷课程的设置上从理论课到实践课的环节都非常全面完善,单单是陶艺制作技法教学可能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然而,与专业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相比较,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很短,学生不可能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学习。这就造成了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很多工序例如上釉、烧窑等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无法完成。
(三)专业设备简单陈旧。大多数非专业艺术院校在陶艺的教学设备上大多比较简单,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无法达到专业院校的硬件水平。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另外,艺术类非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课程时间安排有限,陶艺基础课程较少,较难完成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创新性陶艺作品。因此,如何立足学校的条件,结合地域特点和专业方向特点发挥陶艺课程的优势?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下充分挖掘陶艺课程的潜力?可以说是当下高校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从陶艺的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开展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发挥高校教学条件的优势。陶艺教学虽然属于应用性的学科,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技艺性。但是,理论方面的支持和创新对其也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校内的图书馆应该多引进优秀的陶瓷专业书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陶瓷文化和审美水平。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等综合媒体手段开展课堂教学,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流派、陶瓷的成型和装饰技法等陶艺知识做直观的讲授和赏析。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三五成群的围坐在一起翻看作品画册,一边看一边谈论,畅谈感想,通过一系列的鉴赏评析,激发学生对陶艺创作的兴趣。第三,建立陶艺兴趣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陶艺小组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充分利用陶艺工作室现已配备的陶艺教学设备,发挥校内陶艺工作室的作用,让学生熟悉泥土特性,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成型工艺和装饰技法,为陶艺的实践教学铺垫起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讲座、参观、举办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究、去体验,让他们乐于学、学中乐,使陶艺小组的学生产生创作陶艺作品的内驱力。
(二)建立校外陶艺教学实践基地。陶艺课程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娴熟的设计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而且要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造型美观、使用功能更多的人性化设计。因此,陶艺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让学生们接触到实际的操作和流程,让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在开展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需要找准地方陶瓷产业资源与陶艺教学的契合点,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督导。
(三)与地区传统民间文化相融合。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契机,对陶艺创作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陶瓷设计如何体现本地区的文化艺术特色,在当下陶艺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陶艺的实践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开展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课程,到当地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找创作资源,从各种民间美术与陶艺的融合等多方面入手开展陶艺教学。丰富学生陶艺创作的思路,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当代文化意识同时又具备醇厚的民族韵味的陶艺作品。
当下,陶艺课程在许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全面地了解中国优秀的陶瓷文化,也可以使学生通过“眼手脑心”的配合训练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高校陶艺课程的改革还在不断探索当中,我们需要从以知识传授为目标转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陶艺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等方面上来,探索出适合艺术类非陶艺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模式。
快乐陶艺总结 篇4
陶泥艺术走进幼儿园,在理论上我们发现它能促进3~6岁幼儿在创造、想象、思维、观察、记忆、审美等方面有效发展,还有利于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活动中,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幼儿切身融入于游戏活动中,并将陶艺创造的技艺合理贯穿其中,让幼儿“开心的”玩、“有水平的”玩、“有个性的”玩。
陶艺教材是严格遵循3~6岁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设计的。幼儿年龄段的不同,他们要创造作品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他们要求达到的目标也会因此不同。而且在内容设计上也是比较丰富的,有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还有生活用品类等,让幼儿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通过再造想象来充分发挥幼儿的才能,并有效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学期即将结束,我们开展的陶艺课程也将接近尾声,下面就将本学期幼儿陶艺学习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陶艺课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小朋友来说,起初也是同其他课程一样的陌生,但是陶艺第一次走进小班的课堂就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引下拉、压、搓、揉泥,并且初步认识单元色。例如:小班《糖葫芦》一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认识红色,勾起幼儿对糖葫芦的已有经验;通过拉泥等动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教育过程是把小朋友红色的泥分成相等的4份,并团成球,一个一个串在木棍上,然后再加上装饰„„就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班的小朋友已经亲手制作出了好多他们喜欢的作品。
中、大、学前班的小朋友,他们已有了小班陶艺教育的基础与经验,更进一步他们有适合他们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认识由三原色渐变的多种颜色,注重颜色的搭配,知道工具的名称和简单的使用方法,发展小手的灵活性并使左右手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并体验合作的快乐。
做陶艺的心得总结700字 篇5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1
听说今天吴老师要带我们去做陶艺。一听到这个消息,全班顿时炸开锅:有的一下子从座位上跳起;有的高兴的抱起了同桌;还有的已经背起书包准备出发了。我也迫不及待的站在门口排好了队。
我们乘着观光电梯来到了泥娃娃做陶艺。一进店,扑入眼帘的是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成品。接着是做陶艺的.工具。
我拿起一张小板凳把陶泥放在转盘上,便开始了一场人与陶泥的大作战。我挽起袖子,双手捧着陶泥,抬起一只脚就往那控制板上踩。“呲呲呲”啊那转盘上的陶泥便开始转圈。我瞪大双眼,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铅笔筒般大小的陶泥,生怕错过陶泥成品的一刹那。可是,不一会儿我那大大的眼睛又眯起来。几十分钟后,懒惰的我干脆直接闭上了眼睛。可是,懒惰很快给我带来了一个残酷的惩罚——陶泥已经弯的不成样子了!机智的我立刻去跟老师换了一个新的陶泥。已经失败过一次的我不敢在陶泥身上胡作非为了。我去请老师帮我打一个基础。
第二次人与陶泥的大战就要一触即发了!老师捧着陶泥把它越拉越高,犹如一座小雷峰塔。老师还没让小雷峰塔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又把它按了下去。只见他一手拖着陶泥另一只手则在中间按了一个小洞。30分钟过去了,那一坨方块形的陶泥转眼就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花盆。老师停下了转盘,把花盆移到了一块小木板上。几十分钟以后,陶泥晒干了。我十分小心地端着它,回了家。
这次陶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2
“先把紫砂泥分成四份,然后用其中的一份……”陶艺老师是个中年男子,手却好像比我们这些小姑娘还要巧,一会儿工夫就能做出个精致的茶杯。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细细琢磨着老师说过的.每一个词句,一动不动,老师也在非常认真地讲解。台下时不时发出细微的声响,有同学正研究桌上的工具呢,他先盯着老师的动作,再捣鼓两下自己的,弄明白了,眼里是掩藏不住的喜悦,弄不明白,眼里是寻求答案的渴望,更加专注地看老师的动作。也有同学顾不上看看自己的工具,一直聚精会神地学习老师的手法,目光随着老师上上下下。每次老师动几下手指,给陶土换个造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赞叹,老师也很受用,告诉了同学们好多技巧。经过十几分钟的学习,大家对陶艺已经略有了解,开始卷起袖子,跃跃欲试了。
老师顺着座位发紫沙泥,先拿到的同学看宝贝一样,不停地把玩着,没拿到的同学则是期盼着老师赶紧发到自己,还有性子急的同学直跺脚。很快,就人手一份紫砂泥了,座位里发出“叮铃咣当”的声音,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大展身手。”同学们回忆着老师的手法,像模像样地做起来,有时候卡壳了,就赶紧去请教身边的同学,前面同学凑过来看热闹,也会提几个有用的意见。“唉,帮我看看接下来怎么弄。”他的手掌都成了咖啡色,脸上也有几道印子,同桌闻声转过脸来,看着他先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引来了周围同学的注目,然后大家一起捂着肚子笑,笑够了,再讨论讨论他刚刚提出的问题,你弄一下,我弄一下。“嗯,你这里好像有点问题……”她侧身捣鼓几下身边同学的作品,换来同学感激的微笑……大家齐心协力地制作,很多同学都完成了像模像样的作品,这会儿工夫,我也在认真制作自己的陶艺作品。“先挖一个圆……”我默念着老师的步骤,却发现不能很好的去掉多余的泥,轻轻拍了拍同桌同学,她见我做了一半的东西,便了然于心,拿起一旁的工具仔细的帮我去掉多余的泥土,我点点头报以微笑,她又去忙自己的了。我继续学着老师的样子,一圈圈做好杯身,就又遇到了难题——刮不平凸起的纹路,一碰就把一半边杯子压扁了。叫来周围同学帮忙,一位先把杯子恢复原样,一位轻轻扶住杯子,还有一位转动起小转盘,示意我开始刮,很快就将杯子刮得平平整整了,大家相视而笑……
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独一无二的,积淀了大家的努力和汗水的,陶艺作品。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3
今天,我终于能亲手学做陶艺啦!
穿上褂衣,戴好帽子,我小心翼翼地将手放在了陶泥上,机器慢慢地转动起来,加了些水后,陶泥开始变得光滑柔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很快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巧。我将两手的食指放在陶泥的正上方,轻轻往下一压,一个小口就被我开了出来。双手捧着往里挤,那陶泥的形状颇有几分观世音菩萨手中那个仙瓶的韵味;将手放入瓶口中,沿着瓶子的内壁往外一推,陶瓶瞬间变得又矮又胖,像一个胖娃娃,让人忍俊不禁……陶泥在我手中不停地变化着样子,我玩得不亦乐乎。
可是,沉浸其中的我浑然不觉陶泥已经摇摇晃晃,快要变成一摊烂泥了。这下糟了,我手忙脚乱地将它扶正,可那陶泥好像在和我较劲儿似的,我往左扶,它偏要往右倒;我往前推,它偏要往后靠。三番五次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望着眼前这个已经没有了形状的陶瓶,我仿佛看到它正在朝我坏笑。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他细心地用手重新将陶泥塑形,很快,陶泥又恢复了原本的样子。
我小心翼翼地捏着,最终,我将陶泥定型成了一个陶罐。随后,就到了雕刻的环节啦!我选了一把精细的小刀,开始画起属于我的“大作”来。
我小心地拿着刻刀,在陶罐上细心地刻画着,一点一线,都融入了我认真仔细的心。近处,几棵松柏正傲然挺立着,隐约可见几处民屋。远处,雄伟壮丽的瀑布正飞泻而下,形成了无数朵巨大的水花。而在那蓝天之上,几朵白云悠然自得地飘着。似乎还少了些什么,对呀,山水画怎么可以没有青山呢?我拿起小刮片,在那瀑布旁抹了几笔,一座座青山就显现在了我的眼前。
陶艺能陶冶情操,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4
我家楼下开了一家陶泥店,为什么不去试试?
周日下午,我就拉着妈妈和姐姐一起来到了店里。走进店内,我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陶艺品出现在我的眼前:有玲珑剔透的绿色戒指,有形象逼真的犀牛和小象,有可爱的小猫笔筒,还有水杯、收藏盒、茶叶箱……
我迫不及待,马上动手操作起来。刚开始,我做得最快最好,当我已做了一个竖直的笔筒毛坯时,妈妈和姐姐的`手里则还是一堆烂泥。我骄傲极了,放声笑道:“哈哈哈!”可是,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因为在我笑的时候用力过猛,还未完全成型的笔筒塌了!我尴尬极了,赶紧把羞红的脸低了下去,再一次认真地做了起来———我用手把泥堆在一起,揉、捏、拉、压、拽,一起上阵,我的泥巴,就像一块生面团,被我为所欲为地摆弄着:一会儿竖、一会儿横、一会儿扁、一会儿宽……简直奇形怪状!
一旁的姐姐看见了,摸着我的小脑袋,笑着说:“这块泥好惨呀!小朋友,让我来教教你吧!”姐姐就手把手地教了起来,这一次,我学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
终于,我学会了,按照姐姐那纯熟的手法,学着姐姐脚踩的姿势,比划着泥料的多少,看着转盘转动的方向和速度,小心翼翼地揉着、捏着……伴着店里优美的背景音乐,随着转盘带水的泥从我指间流过,如泥鳅般光滑,却又好似一层轻纱……就这样,我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成了一个规规整整的花口笔筒,赢得了妈妈和姐姐的连声夸奖!
陶艺如一炉火,磨去了我的浮躁,炼就了我的耐心。陶艺,我期待着与你下次的约会!
做陶艺的心得体会5
寒假里,我到运河边一家陶艺馆去做手工。一跨进大门,就看见橱窗里陈列着小朋友们做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陶艺作品,有撒满水果的生日蛋糕,有点缀着花蝴蝶的草帽……最吸引我的是一个有小猫图案的花瓶。“好漂亮啊!”我发出惊叹。“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花瓶!”
在陶艺馆阿姨的指导下,我先用陶泥搓了一个圆溜溜的球,再把它压扁,像一个小小的烧饼,阿姨说这就是花瓶的底座。接着又用陶泥搓成一根根细细的泥条,再把这些泥条一圈圈地围在“小烧饼”上,盘旋到大约15厘米的时候,阿姨说:“高度够了,这个就是花瓶的身子。”“花瓶这么难看啊,一点都不光滑。”我在心里暗暗地想。阿姨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微笑着说:“下面我们要把这个瓶身再加工一下,让它变光滑。”说完,她拿起了一把扁扁的塑料小刀,教我一点一点地开始刮瓶身,不多久,瓶身就变得光滑细腻了。
“我们还要给这个花瓶装饰一下,让它更漂亮。”阿姨又说道。“好啊!”我兴奋地从筐里挑选了一个小猫和爱心、小花的模具。我把陶泥放进模具中压扁,倒出来后就是我喜欢的那些图案了。我把这些图案再粘到瓶身上,“啊!这个花瓶可爱极了!”我自豪地大叫起来。“别急!”阿姨说,“涂上颜色就更加完美了。”
于是我把小猫涂上纯洁的白色,小花涂上黄、绿、蓝三色,爱心涂成金灿灿的.黄色,花瓶整体涂上娇嫩的淡粉色。一个精致而又充满童趣的花瓶就展现在我眼前。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爱不释手。旁边的阿姨也都围过来夸赞我:“这个花瓶真得很美啊!”我心里喜滋滋的,充满了自豪。
我认为我做的花瓶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花瓶,我为它感到骄傲!
陶艺教学计划 篇6
启蒙:
1、了解陶艺、陶泥的分类及相关知识;
2、陶艺制作的5种造型练习熟悉和掌握,学期未完成2-3副作品。
制作方法:手捏成型法(4课时)泥板成型法(4课时)泥条成型法(4课时)模 具(4课时)拉坯成型法(10课时)
初级: 5种造型应用和制作:
1、拉坯练习(6课时)
2、利用5种造型制作茶壶、碗等各种学生自己喜欢的陶器;(10课时)
3、陶器品的修饰、装饰设计练习(14课时)
高级1:
1、激发学生创作为主,利用所学的5种造型、雕刻、上釉的技能创作出深层次的作品;(20课时)
2、施釉练习(对于颜色的认识和搭配,调制完成10副以上作品)(15课时)
高级2:
1、窑烧制工艺流程(10课时)
2、陶艺作品烧制的方法(16课时)
3、历代名窑烧制简介(4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陶艺和陶泥有关知识;制作流程
陶艺分:古代陶艺和现代陶艺
古代陶艺“人猿相揖别”的年代,人类就发现泥土与水混合后可以随意塑造成各种形状。晒干后,可以变成器皿。更神奇的是,这些泥坯经过火烧会变得坚硬,既不怕水又耐火,陶器就此诞生。
我国以陶瓷母邦著名于世,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历经各代陶工的努力,无论坯体的成形手法或是釉色的装饰技巧,皆可谓臻至完备,而且每一朝代的陶工都能自创新绩,发挥巧思,新材料、装饰手法层出不穷。
仰韶文化期人们就开始施彩绘于陶瓷器器表,继之而起的龙山文化出现了镂空、刻及堆塑等技法。商、周时有青瓷出现,汉朝炼丹术发达,铅釉技术因而更加完备,唐朝陶器以流畅明丽的三彩器为代表。到了宋朝,无论制作技术、器形美感、釉色呈色效果、装饰手法的运用等,均达造极之境。明代,由于饮茶方法的变化,紫砂茶壶出现了,清代时引入了西方书珐琅的技法,彩瓷技术也于此时臻于巅峰。
现代陶艺:中国现、当代陶艺的发展严格来说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及广东陶瓷产区等院校和地区是这种风格的最早实践者和推动者。其后,湖北美院、浙江美院、景德镇瓷区、宜兴陶区也相继加入。在这二十年的历程中,前十年的发展是缓慢而艰难的,几乎是靠一些间隙性的活动和展览来引起人们偶尔的关注。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才是中国现、当代陶艺发展真正取得成效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时期。
陶泥:产于江苏黄龙山,山上开采出来的时候是一块看似石头一样的一块泥,经过风吹雨打后,风化,然后人为加工后,才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泥。
分类:按硬度分:软陶泥、硬陶泥; 按色彩分:彩陶泥、单色泥;按强度:紫砂泥、瓷泥;工业用泥:橡皮泥,精雕油泥
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可塑性好。制作时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细茵少,有机物少;
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约8%左右,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生坯强度大,因此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壶的粗,不怕壶口面失圆,这样与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与壶身同样大的大口面茶壶。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一为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就比较欠缺。同时茶壶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壶口壶盖配合严密,位移公差小于0.5mm,减少了混有黄曲霉菌等霉菌的空气流入壶内的渠道。因而,就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相对地推迟了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紫砂泥土的另一个物理性能也很特别,就是它成型后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泽的外形,用的时间越久,把摩的
制作流程:方法1:泥先制作成一件陶瓷品——修饰——上釉——烧制
方法2:泥先制作成一件陶瓷品——修饰——烧制——上釉——烧制
二、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制作工具用途、制作方法,制作步骤(教学示范)
1、制作工具用途:雕塑工具,雷丝刀、转盘、小竹拍、、搅拌机、、真空练泥机、拉坯机、泥板机、泥条机、喷釉收尘机组、燃气窑
民族师范院校陶艺教学探究 篇7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使得陶瓷艺术教育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顺应陶瓷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模式。200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成立, 陶艺在学术上明确奠定了它的纯艺术地位。一些专业艺术院校也逐渐重视起来, 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相继在02、06、08年开设了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陶艺教学又将其触角延伸到非陶艺专业的综合院校课程中。
其中, 民族师范院校因其普及民族文化的办学特点, 开展陶艺课程的热情高涨。同时, 我们也应冷静地思考:民族师范院校开展陶艺课程是否有必要性?非陶艺专业与陶艺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怎样的差异?笔者根据在民族师范院校任教的经验,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确开展陶艺课程的目的和方向
不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时候就玩泥巴, 为什么现在还要玩泥巴?”“学习陶艺课程, 以后能用得着吗?”不难理解, 民族师范类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意识强, 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美术学专业学生考虑陶艺课程是否对毕业创作或毕业后的教学工作有益,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希望学习平面广告、包装装潢、网页设计等课程, 积累对将来寻找生存机会有帮助的知识。在学生的印象中, 陶艺就是泥巴做的人物或动物塑像, 或是日常用的碗碟瓶罐, 用处不大。这反映出学生对陶艺的认识严重不足, 引发了我对陶艺教学目的的思考。
1. 传承和发展民间陶瓷文化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 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保留着陶艺、雕刻、剪纸、刺绣、扎染、银饰等传统民间工艺。这些集实用与审美于一身的民族文化资源正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严峻的危机和挑战, 急待我们去传承和保护。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一部分发达地区, 中小学阶段就以手工制作为主要形式开展陶艺教学。但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师资薄弱、区域经济差异等原因, 陶艺基础教学得不到广泛的普及。
民族师范院校是推动民间陶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设置陶艺课程是必要和紧迫的。一方面, 学生通过陶艺课程, 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对民间陶瓷文化基本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 民族师范院校开展陶艺教学, 将为传承民间陶瓷文化遗产、扩大民间陶瓷文化影响、谋求地区特色教育提供新的契机。
2. 针对民族地区需求, 培养实用型陶瓷美术设计人才
民族师范院校不是艺术专业院校, 开展陶艺教学, 其目的是在研究地方传统制陶资源及其他人文资源的基础上, 学习、运用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 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民间陶瓷产品设计、陶艺创作能力和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渠道。这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民族师范类院校的陶艺教学,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开展:
艺术设计专业: (1) 现代陶饰:带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和现代设计理念的首饰及服饰挂件。 (2) 生活陶艺:区别于大生产的茶具、餐具、咖啡具等具有地方审美特征的日用陶瓷制品。美术学专业: (3) 陈设陶艺:适合现代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富有独特审美趣味的陶艺作品。 (4) 建筑陶艺:与民族地区现代建筑空间融为一体的陶艺壁画。
二、协调陶艺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坯体上怎么进行装饰?”事实上, 在美术基础训练课程中学生会学习《图案》《装饰画》课程。这个普遍问题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缺乏将二维平面图案转化为三维立体装饰、抽象设计理论转化为具体操作实施的能力。
陶艺具有着多元、兼容、边缘交叉性等特点。在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院校, 陶瓷艺术专业大致可分为传统陶艺、现代陶艺和陶瓷设计三个方向, 课程一般由美术技能、专业技能和理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1)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国画、西画、图案、书法、雕塑等美术专业基础课程。 (2) 传统陶瓷艺术、现代陶艺、日用陶瓷设计的成型和装饰的工艺技法、陶瓷材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专业技能实践课程。 (3) 中外陶瓷艺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概论、美学原理、陶艺作品赏析等理论课程。其中, 美术基础教学是陶艺教学的基点, 可以帮助学生综合、系统地构建知识结构, 对陶艺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族师范院校虽然也设置了美术基础训练课程, 但为了方便教学, 在内容上是相对独立的, 与陶艺课程缺乏有机的联系。要在美术基础训练课程与陶艺课程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助教学机制。
1. 将民族师范院校的美术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向陶艺教学的方向引导。
比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课程, 将点、线、面、体、形式法则和肌理的内容, 向陶瓷艺术的造型装饰上加以理解、延伸。又如:《图案》课程, 对传统工艺中的装饰纹样、吉祥图案等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将学和用联系起来。传统图案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和识别功能, 而陶瓷制品的民族地域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对传统图案的创造性运用。再如:《民间工艺美术》课程, 多介绍一些像雕刻、剪纸、刺绣、银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 为学生陶艺创作和设计带来灵感。学生在文化熏陶下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形式特征, 提取其中可借鉴的文化元素及符号语言, 运用学到的构成方法, 进行现代陶艺创作。
引导的目的, 就是希望美术基础课程为陶艺教学提供各种艺术门类中的价值资源, 能够和陶艺课程结合得更加紧密。学生不仅在美术基础训练中锻炼造型能力, 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他艺术的形式美感和审美规律, 并将其转化到陶艺创作和陶瓷设计中, 从而提高创作和设计的水平。
2. 陶艺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 除了拉坯, 要重视泥条盘筑、泥板、外塑内挖、捏塑、印模、注浆等成型方法;
除了彩绘, 要借鉴综合材料技法。如果陶艺的教学只停留在某种成型或装饰方法, 势必会限制和阻碍学生的创造性。
3. 加强学生对陶、瓷等相关材料的把握能力, 丰富学生陶艺创作语言和表现手段。
特别是釉料配制及窑炉烧成实验, 陶艺的魅力和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就来源于此。要突破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让学生真正体会泥料选择、制作成型、釉料配制和烧制成品这一完整制陶过程。因此, 为学生搭建一个研究陶瓷材料的实验平台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4. 对民族师范类院校而言, 陶艺教学要正确处理现代陶艺与陶瓷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现代陶艺彰显个性特征, 却离不开造型和装饰的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偏向于实用生活, 但也需要现代陶艺提倡的精神追求和形式表达。两者教学范畴和研究方法相互交织但又不尽相同。由于课时很短, 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将二者同时兼顾。民族师范院校开展陶艺教学是以培养实用性美术人才为基点, 所以针对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不同专业的学生, 两者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要加以调整。
三、探索适用于民族师范院校的陶艺教学方法
“以后还会再学陶艺吗?”“毕业创作可不可以选陶艺?”学生接触陶艺课程之后, 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希望能深入学习陶瓷艺术。
在非陶艺专业的民族师范院校, 学生接触陶艺课程的机会, 一般是48或64学时, 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目前, 陶艺教学的课时安排是:30%的学时用于幻灯片教学, 介绍传统陶瓷艺术和现代陶艺的发展历史、欣赏陶瓷艺术设计和现代陶艺的代表作品及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70%的学时, 学生根据其专业学习陶瓷产品设计和各种陶艺制作工艺。课余时间, 带领学生向当地艺人学习精湛的民间制陶技艺, 体验制陶的全过程, 思考陶艺和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关系。采用的教学流程是: (1) 教授理论、优秀陶瓷艺术设计和现代陶艺作品分析、参考资料。 (2) 构思设计、创意草图、引导启发、设计正稿。 (3) 示范教学、制作成型、施釉烧成。
陶艺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 制作工艺繁多, 需要大量的实践。从构思设计到制作完成, 时间跨度大。因为学时较短, 学生只能花两三天时间构思, 然后匆忙进入实践环节。课程结束时, 一部分学生作业难以达到工艺基本要求, 如坯体过重、泥板开裂、模具卡模等情况。有时, 学生刚熟悉和掌握一点技艺方法, 课程就结束了, 没有机会将积累的经验和良好的状态延续下去。考虑到陶艺制作周期长、实验性强、工艺经验需要时间积累和延续等方面的因素, 建议将陶艺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1. 大一增加陶艺基础课程32学时, 讲授陶瓷艺术简史、欣赏传统和现代陶艺作品、熟悉陶瓷制作工艺。
2. 大二、大三陶艺课程的48或64学时, 引导学生对民间陶艺作品展开联想, 培养其自由意志和主动思考的思维习惯, 创造性地运用陶艺传统及其他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造型和装饰手法, 进行设计和创作。
3. 大四学生面临实习和毕业创作, 鼓励他们将新的创作理念与表达形式应用于本土陶瓷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中。同时, 培养其市场意识, 将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民族师范院校要发挥区位优势, 与地方学校和陶瓷企业联系, 建立教学实践实习基地, 资源互补、交流合作, 形成互动机制。
结语
由于民族师范院校的陶艺教学起步晚, 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 大多院校都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建立新的陶艺术教学体系, 如何改变传统陶艺教学方式, 如何适应地方陶瓷产业发展, 是民族师范院校陶艺教学过程中急于解决的课题。民族师范院校在以后的陶艺教学中, 应根据其自主性、互动性、实验性、综合性的特点, 建立一个多元的陶艺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尧.中国民间名窑与现代陶艺艺术风格的比较[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 19 (2) :1-3.
[2]杨志.浅论民间陶瓷与民间陶艺[J].江苏陶瓷, 2005, 38 (2) :34-36.
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设计探索 篇8
摘 要: 部分高校包装专业开设陶艺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器型的设计能力和想象力,本文从包装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展开分析和论述,为包装专业陶艺课程的开设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包装专业 陶艺教学 课程设计
包装专业陶艺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提高器型设计的想象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包装专业中的容器设计要求学生充分调研调查企业和市场等相关信息,当然学生对各种容器的造型和成型方法,材料的前期研究也必不可少。此外,陶艺课程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包装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一、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部分高校的包装专业开设了陶艺课程,这一以泥和水为基本材料的造型艺术,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方便在课堂上以简易的工具材料展开创作,其材料可塑性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也可以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包装产品设计。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酒类包装就有不少是以陶泥为主要材料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如湖南湘西的酒鬼酒,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结合产品的品牌及营销诉求,其包装迅速被广大消费者认知,成功跻身一流酒企品牌行列。可见包装在产品的营销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包装材料、成型方法,为今后的包装项目策划与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
高校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艺术想象力,满足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建立在发掘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感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意。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的效果。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如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是强调实践还是强调基础设计,教师可以在其中只起调节和管理的作用,将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交由学生,由学生决定教学的进度和方向。
从我校前两届的学生授课情况看,陶艺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教学手段趋于单一,存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等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通过技法讲解和示范,指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些常规器型的制作,器型也多是模仿和借鉴,主要解决技术问题,大部分时间用于了解材料性能和成型技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短期内完成一个或一组完整的作品,但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不能促进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二)课程设计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64个课时的教学被零散地分割成几个小单元,学生盲目地跟随课程的进度完成相关阶段的课程作业。这一模式来源于陶艺专业的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对陶艺基本技能技法的掌握和对材料的了解,由于课程时间所限,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进入创作的状态,包装专业的学生难以实现设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基础训练为目标的陶艺课程教学,大部分时间会消耗在作品的成型、烧制上。陶艺的制作工艺和流程相对复杂,揉泥、成型、晒坯、上釉、烧窑等工作比较细致,且相当耗费时间,这就造成创作过程需要占用许多课余时间,而且效果不明显。
二、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策略设计,首先应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参与整个设计制作的流程,而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意创新设计。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创意思想,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在刚刚结束的毕业创作指导过程中,由于联谊的需要,临时增加了乐烧的环节,当时没有现成的乐烧窑,只能购买相关的材料自己动手组装,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乐烧的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并没有为难,而是根据指导一步步实现了。这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完成乐烧后,其中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由柴烧改为乐烧,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更有主动性。
其次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包装专业的陶艺课课程设置,应根据包装设计的需要,突出包装专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包装专业开设陶艺课程,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学生的专业认识。在此基础上,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包装容器的器型设计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单形元素的设计和复形元素的设计;(2)组合形的设计和主题性的设计;(3)艺术化的处理及相关装饰性的设计。
其中主题性设计即项目化教学,以结果为导向,强调设计的有序性,设计的内在逻辑性。如需要设计一组黑茶包装容器,黑茶的相关要素及其文化特点都将渗透到这组设计中,而不是随心所欲的造型表达。
三、结语
包装专业陶艺课程教学设计应从社会大趋势着眼,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为企业所用的专业人才。同时应于小处着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课程教学的设计,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至于是培养综合能力还是专业技能,都需要通过不同的课程一起实现和权衡。要建立进行包装专业的陶艺课程教学设计,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需要从本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入手。当然,可以首先通过项目化改革促进课程的设计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逐步完善,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春平.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陶艺教学实践[J].装饰,2010(10).
[2]杨珩.论陶艺介入现代包装容器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J].中国陶瓷,2008(05).
[3]郭志锋,周子强.陶艺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艺海,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