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的特点(精选5篇)
现代陶艺的特点 篇1
现代陶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作观念由当初国外传入中国,再由陶瓷产区转向非陶瓷产区,由北上广等大城市普及到四线城市甚至一些县乡镇等相对不发达地区,陶艺的创作也从只有艺术家与陶艺家才能涉足的深不可测的领域逐渐走向公众的视野。
1 现代陶艺教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后半叶现代陶艺在国外发展已经如火如荼,一些艺术大师都不约而同的参与到现代陶艺创作的队伍中来并都有一定的建树,如美国的彼得·袄克斯、英国的艺术家瑞·露西、日本的八木一夫和走泥社成员铃木治以及山田岩等充分展示陶瓷材料本身的美。但此时的现代陶艺创作仍然局限在一些象牙塔之中,对于普通人来说陶艺只是一种符号或者说一种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普通器物而已,与艺术没有多少关系。但是随着现代艺术领域逐渐开拓以及陶艺创作观念的日益普及,加上一些外国艺术家接连不断的来到中国陶瓷产区进行创作诸多要素推动了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如图1所示)
学校作为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在诸多领域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素质教育的提倡加强了对学生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重视。中国的传统陶瓷闻名于世,曾经的辉煌并没有让现代陶艺最先在中国生根发芽,相比我们的邻居日本、欧美等国家有点相形见拙,重振中国陶瓷大国的使命迫在眉睫。老一批陶瓷艺术家不负众望经过各方多年的努力现代陶艺在中国已经初具规模,无论是在学校都开设有现代陶艺教学的课程,还是在一些陶瓷作坊都有陶艺的培训,各种陶吧也如雨后春笋。如今中国现代陶艺家在世界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威望,各类世界性大展都能看到中国陶艺家的身影和作品,艺术需要传承,现代陶艺也是如此。
2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探索
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陶艺家的今天,现代陶艺已经从象牙塔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大家比较喜欢的创作活动,但是对大多数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初衷还是处于一种兴趣阶段,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了解现代陶艺。的确,兴趣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后期持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仅凭一时的一腔热血与激情是不够的。现代陶艺从形式上给一些初学者留下一种错觉,只要把泥巴简单的操弄一下上个莫名的色釉烧成以后就是现代陶艺了,这是一种对现代陶艺的误解与亵渎。
2.1 现代陶艺教学的理论性与专业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系统理论支撑其发展,现代陶艺也不例外,虽然现代陶艺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一些弯路与迷茫,这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走向成熟与完善的阶段。如何学习现代陶艺理论知识,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老师就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文学艺术修养以及独到的审美理解能力,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与填鸭式的教学。首先要理清现代陶艺发展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背景,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陶艺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艺术对现代陶艺的影响;作为传授对象的学生由于受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传输和学习,在观念中就会无形把现代陶艺的内涵与本质牢记于心。其次要让学生把握与领悟现代陶艺独有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物质载体等视觉元素和造型要素上都区别于其他门类的现代艺术。
现代陶艺教学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系统性与传承性。作为一个现代艺术门类,现代陶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视觉特征;作为一门学科,现代陶艺教学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市场定位;作为专业,现代陶艺需要全面的理论素养与扎实的艺术功底。(如图2所示)
2.2 现代陶艺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
现代陶艺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体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陶瓷材料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这里既包括泥料的特性、釉料变化不可预测性以及最后烧成过程中的科学性等环节结束后达到最终的陶瓷艺术品。一件成功的陶艺作品需要经过数道的工艺程序方可成器,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到位都将影响到最终的陶艺作品质量。课堂上学生在接受陶艺知识和制作陶艺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把握材料物理属性与化学属性以及如何控制陶艺坯胎在窑炉内由于火的作用而产生的窑变,这需要学生平时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基于陶艺的造型语言与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偶然性,这增加了现代陶艺创作的魅力和趣味性以及令人期待的特殊效果。现代陶艺的实践性是以一定的创作目的性为前提条件,不是简单练习的叠加就能达到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为了培养其积极性和趣味性可以适当的从感性练习入手,比如手工揉泥过程中的随意性、拉坯造型练习的多样性以及在塑造简单形体过程中任意改变形体等主观因素降低了实践的标准,这样可以让初学者首先感受陶艺创作的趣味性与体验性。但是对于从事陶艺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实践性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训练针对性,对同一个步骤或者同一个造型要反复进行练习和推敲以及对成型工艺的熟练把握。(如图3所示,修坯的过程)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最大的区别不是时间上的向后延续,而是创作观念与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当然随着现代新技术、新材料的层出不穷以及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陶与瓷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早期区分陶与瓷主要从材料和烧成温度上来进行划分,但是现代技术能让陶土材料与瓷土材料在烧成温度上达到一致,通过对陶土成分的改变观念中的低温陶器也可以变成高温的陶器,这样再从烧成温度的角度来进行区分就失去了意义,同时这也是技术对现代观念艺术的影响。
3 结语
俗话说的好“居无瓷不雅,家无瓷不贵”,可以看出现代陶艺品在家居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受热爱程度,但是目前家庭所用于摆设的一些陶艺品还处于一种以瓶瓶罐罐为主要造型的器型,虽然增加了居室的“艺术气息”但也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被动添置物品。这主要是目前我国现代陶艺发展还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目前所购买的都是市场上价格较低廉的批量化生产的工艺品,其艺术水准自然不高了。所以如何传承发扬现代陶艺,课堂教学以及其他相关培训类机构都应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认清陶艺教学的本质及其特点,有目的系统的进行传授相应的知识,从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减少眼前的急功近利为我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曾经的陶艺大国将会重新展现应有的风貌与实力。
摘要: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推动了现代陶艺教学的发展,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陶艺教学的普及率都在不断的提升。现代陶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与专业性等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了艺术审美素养,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对其完善人格、培养高尚情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市场机制,现代陶艺,成型,审美
参考文献
[1]吕金泉.现代陶艺的误区[J].艺术百家,2004.
[2]夏德武.现代陶艺状态[OL].中国陶艺网,2002,12.
[3]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载文艺研究,2003.
[4]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略论 篇2
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理论概述
所谓的陶艺,实质上指的是人们将陶土、黏土混合在一起,制作成固定的形状,并将其送入火炉,经过一段时间的烧制,最终形成的一种器皿和工艺品。从某种层面来讲,陶艺的形态取决于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方法。传统陶艺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非常关注陶艺的功能与特性,在审美价值方面却没有过多的投入。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存在一定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方面表现在继承了传统陶艺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精湛技术,十分重视陶艺的实用性,区别在于现代陶艺从人的审美层面出发,关注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质,融入审美理念,设计与制作出来的陶艺显得更富有特质,其价值意义更大。可以说,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在价值取向、审美意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陶艺更在乎使用者的感受,抓住了人们对审美的基本诉求。因此,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更为深厚,是我们所研究的重点方向。
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
1.修饰更为丰富化
传统陶艺表里如一,基本上采取光滑彩釉一气呵成,也体现出其简单的制作工艺,仅仅为了功能和实用。而现代陶艺在继承传统陶艺功能和实用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丰富多彩的彩釉,分次进行设计与制作,并且利用拼接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陶艺内外、上下色泽的差异化,使得陶艺显得更为美观、立体,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应。特别是纹样的多样性,给现代陶艺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纹样设计的多元化,使得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在外观修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陶艺的外观更为美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人们在使用陶艺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欣赏陶艺多彩的外观,以审美的眼光去选择陶艺,自然提升了陶艺的价值,使得不同修饰的陶艺,体现出不同的自身价值,这也是人们独具匠心的设计成果。
2.造型更为具体化
传统陶艺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人们将设计重点停留在陶艺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方面,从而忽视了对陶艺造型的独特化和具体化。同时,传统陶艺的形态十分保守,由于设计人员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能够被利用的器皿工具,没有融入过多的审美要素,因此,传统陶艺显得过于死板,给人一种简单、流畅、传统的感觉。现代陶艺在继承传统陶艺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设计人员独特的设计思想,显得更为活泼、细腻,表达出设计人员的一种审美态度。现代陶艺无论从设计工艺方面,还是从线条、整体、层次设计层面来讲,均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其造型更为具体、独特,令人产生无暇想象,意蕴优美。
3.选材更为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陶艺显得过于老套、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陶艺设计思想应运而生,设计人员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思维理念,选材的渠道和途径更为广阔,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现代陶艺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人们结合时代特征、历史特征和社会特征,并结合自身的设计理念,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陶艺设计原材的选取,这种超越传统设计思维理念的现代化审美设计模式,从一定层面上展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提升了现代陶艺的实际价值。
现代陶艺的审美意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理念的变化,现代陶艺逐渐步入人们的平常生活,其更为具体、抽象、美观的审美意蕴,与传统陶艺形成鲜明的对比。
传统陶艺之所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其功能的完整和性能的完备,不但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和思维精华,而且展示出人类文化的审美特质。然而,传统陶艺的价值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其收藏价值、审美价值等较低,特别是缺少人与陶艺之间的思想对接和文化沟通。现代陶艺总结了传统陶艺存在的问题,其设计突显出人类审美理念和人文精神,将人类文化、审美情趣有机融合进去,融入到陶艺的整个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从而体现出现代陶艺的真正审美意蕴,激发出人文艺术的自然特性。
从当前的陶艺设计理念和审美层面来看,现代陶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方面,然而,其审美意蕴的沉积是经历了一个特殊时代,即就是从传统陶艺逐渐转型为现代陶艺,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等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何设计和制作出令人满意的陶艺,则是令设计人员最为头痛的事。目前,现代陶艺从某种层面上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蕴,其实用价值完全不及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人们艺术收藏爱好的所属。因此,现代陶艺审美意蕴必须体现在艺术美之上,通过艺术创作来提升陶艺的实际价值,让现代陶艺得以发展和创新,从本质上体现出现代陶艺的美学特征,并得以快速、全面转型,向人类精神文明、人文艺术更高一层进军。
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统陶艺正在逐渐向现代陶艺过渡、转型。可以说,传统陶艺的实用性、功能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及人们审美需求,而现代陶艺的艺术特性,才是人们对陶艺更深层次的诉求。因此,现代陶艺富有审美意蕴,将是人们审美价值体系重塑的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陶艺审美特点的几点思考 篇3
1 现代陶艺审美的多元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 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 清新自然, 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 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 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但如果把这一美学形态强调到唯一的程度, 并以此为准, 否定其他美学形态存在的合理性, 就违反了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规律。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 在过去认为不美的东西, 出现在现代生活陶艺的创作中, 如缺陷美, 在传统陶艺中被认为是缺陷的开裂、缩釉、起泡等现象, 在陶艺家的操控下成为一种特殊的装饰技法。在缺陷美实现的过程中, 陶艺家只能大体控制它们的效果, 作品的实现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所以这一过程更接近艺术创作。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根本上是围绕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征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 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在传统的观念里, 美与生活是一种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 所谓“艺术否定生活论”就是其中的凸现形态。而按照现代的观念, 美与生活却走向了同一, 在欧美占据主流的现代分析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都具有这个趋势。“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的沟通和融合, 是拆除生活与艺术之间那堵传统高墙的结果。
在当今多元文化格局、社会发展日益在向信息时代迈进的今天, 我们在为科学摇旗呐喊并感叹科学所带来的短期效应的同时, 更加要求艺术带给人们美感与愉悦, 人们将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一切。现代艺术中形形色色的流派, 不满足于传统已有的表现手法, 不断从形式上追求新的表现方式, 来适应和探索现代情感, 这是符合生理机制中丰富多样和活力的要求的。“形式感的生成无疑是一个历史过程, 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自然进行自觉不自觉地艺术把握的结果”。[4]撇开哲学、美学不谈, 人们的思维、视觉、触觉, 如果长时间的静止不变, 就会产生疲劳和厌倦。僵死的、千篇一律的东西, 会使思维和感觉麻木。大自然是丰富和充满活力的, 每一代人的审美标准都在变化着。因此, 作为视觉艺术的现代陶艺的审美也是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审美主体文化修养的不同, 也会对现代陶艺审美做出不同的反应。
2 现代陶艺审美的特殊性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普遍的共性与个性, 现代陶艺审美作为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同样如此。
现代陶艺审美的特殊性在于对陶艺造型及装饰和釉色的理解。文化内涵作为现代艺术的命脉, 它始终贯穿在艺术家的作品中, 它反映的是艺术家的一种心理状态及对周围社会世界的看法与认知。现代陶艺审美所具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作品中原始、自然材料的流露
对材料的重视也是现代陶艺家面对当前文化状态下的一个反应与思考。这种重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一是材料与创作内容的适应度的把握;二是材料的审美特性的挖掘;三是材料的文化与社会内涵的体现;四是与特定材料相对应的工具、工艺、技法技术的选择与创新。
对材料的重新认识也丰富了现代陶艺的表达语言, 有的陶艺作品能直接反映陶艺家的创作过程, 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观赏者仿佛就能联想到艺术家创作的情景, 甚至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创作中刻意留下来的手工肌理与成型方法, 都在诉说着艺术家心理的变化, 对泥釉的把玩有意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2.2“模糊性”意义的延伸
模糊性也就是不确定性, 即是指人们在陶艺创作中, 对创作对象边界与性态不确定的思维, 它包含着某种非智性幻觉成份, 是意识的非确定性的幻觉的若明若暗的投影;又指陶艺作品给观赏者留下的多种联想意境的空间。模糊性包括:“陶艺构思的模糊性;陶艺创作过程的模糊性;主题思想的模糊性;意境的模糊性;火给陶艺带来的模糊性。”[5]
现代陶艺中的“模糊性”可以说处处皆是, 如在现代陶艺创作过程中, 对胎体厚薄程度的把握靠手指轻敲坯体就能大约控制厚度, 而不需借助其他工具来测量。在烧成过程中只要观望下望火口就能知道窑内的大约温度, 根据经验就能判断出何时该需要氧化、还原气氛。创作中的模糊性思维会直接影响到陶艺作品的外在形态, 姚永康教授说, “我创作《觉醒》这一重大题材之前已有了构思图。已有明确方案, 但在创作过程之中虽反复经过不同感情形象的塑造, 仍出现太像一般石雕与木雕头像、框式太重、没有鲜明的陶艺语汇、单调贫乏、缺乏艺术感染力。由此我舍弃原构图、方案。思路朦胧了, 没有了既定形式、框构, 然后再无拘束地思索、朦胧地体念, 无意之中手中破泥片忽然给了启示。雕塑头像与泥板相结合, 陶艺与雕塑相结合, 创作获关键突破, 朦胧之中获天机, 创作过程也直伴随着朦胧、模糊的思维, 最后是无意的背面抽象念著, 意味且更深远。”从中看出现代陶艺没有既定的模式与方法, 那么这就给现代陶艺审美带来特有趣味, 其中的奥妙只有热爱陶艺、喜爱陶艺的人才能体会。
火给现代陶艺带来的模糊性更多的是反映在窑变与釉色、肌理的变化上。那么这类现代陶艺审美更注重意境的想象, 不能直面理解其意。
参考文献
[1]泰勒.文化之定义[M].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康德.判断力批判[M].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 1980.
[3]施旭东.艺术之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4]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 1981.
从高校陶艺教育特点谈教学经验 篇4
引言
我国拥有着悠久的陶瓷艺术历史,且已经有近万年的陶器制作史。陶瓷作为用具渐渐普及的过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陶瓷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的观赏性。也正是由于陶器用具被人们喜爱并广泛使用,也使得陶瓷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中,陶艺教育已经不再是诸如景德镇陶瓷学院一类的专业艺术院校所特有的教育,而是已经在一些其他高校中广泛的开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但是针对这样一门特殊课程的开展来说,让广大学生感受到它的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陶艺教育的重要性
1.独特、创新性,提升高校素质教育
陶艺教育具有独特及创新的性质,因此通过陶艺的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素质教育。在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中能够迸发出学生的灵感与想象力,同时通过陶艺创作还可以让学生在精神层面运用作品来抒发自身的情感。所以说,在高校中开设这样的陶艺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够让广大学生通过作品的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2.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陶艺制作过程是一个动手创作的过程,在陶艺教师的引导及帮助之下,学生能够在陶艺制作的原则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审美的作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同时通过陶艺制作过程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得到了提升。
我国高校陶艺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近些年,陶艺教育具有推动艺术教育中对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陶艺教育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并且已经渐渐形成一个相对规范与完善的科学系统。我国国内许多的艺术院校也针对陶艺教育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交流、探索与实践。同时可以发现与传统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模式相比,陶艺教育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与管理标准化
在以往传统的陶艺教学中,都是一对一教学,教师即师傅,根本没有教学相关的管理人员。此外,教师的教学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教案,也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管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现在的高校陶艺教育有着标准的模式和专门的管理辅助教学部门,同时教师按照学生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更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
2.理论与实践系统化
对于高校陶艺教师本身而言都是具有高知识和高学历的人才,他们对于陶艺的理论也有着较深的研究,其中的高级职称教师更是陶艺专业的带头人,他们在教学的实践与理论中交替并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3.师资与设备高标化
目前我国广大高校的陶艺教师都是一群毕业于全国各大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或者是专门的陶瓷艺术学院的年轻人才,他们拥有着高学历与能力,是高教学实力的代表群体,保障了高校陶瓷教育的教学实力。同时各个相关部门也大力支持高校陶艺实训室的建设,因此拥有大量、高质量的先进陶艺设备,这也为陶艺教育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4.“技术”与“艺术”并存的教育观
我国传统陶艺教育一味的注重技艺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理论的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文化底蕴以及知识修养都较为缺乏。实际上,人文学科的知识修养与艺术中人文精神的教育十分关键,关系到培养出来的是艺术家还是工匠的本质问题。因此在陶艺教育中需要将文化理论教育也重视起来,当今高校也开展了诸如世界陶瓷史、中国陶瓷史等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见识和胆识探索陶艺的新风格、新材料、新领域。
根据专业特点,谈高校陶艺教学经验
1.教师在教学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陶艺教学的对象有两种:一种是陶艺专业的学生,另一种是诸如艺术设计专业、美术专业等非陶艺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两类学生的教学时,应当进行区别性教学。针对陶艺专业学生,教师应当事先明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为国家培养理论知识丰富、较高专业技能与修养的陶瓷艺术人才为目的。而对于非陶艺专业来说,陶艺仅仅是一门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应当多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当注意教学深度的恰当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高校陶艺教学方法应尽量多元化
我国传统陶艺教学方法单一,通常是小规模的讲授或者演示,这样的教学方法仅仅适合一对一或者是小数量的学生教学。而现在的高校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教学设施齐全等特点,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高校陶艺教学的需求,比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欣赏、讨论交流、视频演示、技法示范、实地参观考察等等形式。
3.注重创新能力与材料意识培养
在高校陶艺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自身的智慧和技能去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中敢于表现、自由思想的精神。而教学中最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材料,只有利用材料这样的介质才能够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的让学生接触各种泥材、釉料,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材料的各种特性及效果,并且辅助实践。可以说,对每一个陶艺创作者来说材料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创造新的陶艺表现语汇、拓宽个人创作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4.陶艺教学中除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借鉴国内外同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经验
在陶艺教学中经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经验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是国内外相关的经验。例如:盘泥条人体造型技法是我国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专业所开设的,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盘筑泥条成型技法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又能够是学生对泥土与人体造型的认识有所提高;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术系进行教学时会通过邀请各地艺术家进行自身艺术作品以及人生经验的讲授,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艺术家与他们的创作背景,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他们的作品进行直观的欣赏与评判,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创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都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5.教师在陶艺教学中应将教学步骤条理化
陶艺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涉及到造型、色彩、构成、材料等多个领域,而对于刚接触陶艺课程的学生来说大多没有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事先进行教学顺序整合,由浅入深的渐渐展开。在制作陶艺前先进行理论的讲授,让学生对陶艺有初步了解;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各个时期陶艺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陶艺流派与特点;接着再进行陶艺制作流程讲解:制泥—成型—装饰—施釉—烧制,与此同时可以边讲授边演示,并让学生不断练习与把握;随后可以深入讲解一些具有难度的陶艺技巧;最后进行共同的烧窑实践。只有按照这样一个由浅入深、步骤条理化的教学环节,才能够让学生逐步提高并系统掌握陶艺知识、技能。
提高高校陶艺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基本素养对于每一位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陶艺教师本身应当时刻不忘学习与自身各方面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陶艺教育的发展。
第一,作为高校陶艺教师应当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不断的完善,其中包括了陶艺理论知识、陶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各个方面的完善。
第二,教师教学不能够按照自身喜好来进行教学,许多高校陶艺教师都有着多年额度陶艺制作经验,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及制作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审美与习惯进行有偏向的传授,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审美及表达上的单一。因此作为高校陶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多元化、丰富化教学方法、审美标准及技术手段,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较好的鉴赏及创造力。
第三,注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高校教师进行陶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注重知识的教授,更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应当是运用自身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去引导学生的个性独立的设计思维、探索精神、艺术表达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形成,最终达到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目的。
总结
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陶艺教育中首先应该让广大学生对中国陶艺文化传统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努力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通过陶艺教育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陶艺作品本身应当兼备使用性与观赏性,在教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时应当要求作品能够达到使用性与审美性的平衡点,让使用性与审美性进行完美的融合。陶瓷器应当回归生活化,同时运用市场作为导向,创造出与当代人审美相符的作品。作为当代高校陶艺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糟粕,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陶艺教育经验,促进未来高校陶艺更好的发展。同时身为陶艺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铭记肩上的使命与责任,将我国文化瑰宝--陶瓷艺术不断的传承与发扬。
浅析现代陶艺云纹装饰的艺术魅力 篇5
一、浅谈云纹图案与陶艺的不解之缘
1、云纹图案的发展演变
历代装饰上的云纹题材,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卷云纹,云气纹,云雷纹等图案形式。中国陶瓷装饰中的云纹装饰题材,从商周开始出现,经过历代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战国至汉魏时代的瓦上流行云纹装饰。宋代定窑印花或刻花云龙纹瓷器、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云龙纹瓷器及景德镇青花一般多装饰莲瓣纹,明、清景德镇及其他地方窑陶瓷上也普遍装饰云纹,且形式多样。
2、云纹的形态与陶瓷艺术的天然共性
云纹的形态千姿百态,有的是单独完整、有的是蜿蜒舒卷,其流水一般的自然线条与陶瓷艺术取之与泥土,成型于揉捏,焙烧于熊火特性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两者的结合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云纹在陶艺中的装饰特点
云纹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随着烧成工艺不断发展,从而出现了多种风格各异的云纹装饰,有的淡雅含蓄,有的绮丽绚烂,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4、云雷纹与陶艺的交相辉映
云雷纹——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为雷纹。而陶瓷绘画中的云纹更是为中国的瓷器之美找到了和谐的定位。
二、云纹装饰在现代陶艺中推陈出新的装饰特点
1、云纹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意义
现代陶瓷装饰简单地说,就是利用高端技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纹饰来美化陶瓷造型;达到釉色、纹饰与造型完美结合,用陶瓷装饰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创意。
而云纹装饰则是以其日趋精美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独特的工艺、精湛的制作技艺、奇特的创意等与现代陶瓷装饰特色珠联璧合,形成了特有的陶瓷文化。
2、云纹的“以线立骨”视觉张力
“骨”属于美学范畴,指线条用笔的劲健或柔中带刚的内在力量以及艺术作品中依靠审美形式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力量。线条之美通过力度来表现,力度即为 线条的内在骨力,骨力则是创作者精神的再现。我们可以从蕴含在纹饰之中的“骨力”进行挖掘,体验创作者内心气质的流动,感受“以线立骨”的视觉张力。
3、云纹的表现性
云纹的表现性是通过其曲线形念、骨格构成及凝聚在骨格结构上生机勃勃的力来体现的。这三组曲线骨格决定了基本形在适合圆中的空间大小,起到了定位及交代纹饰走向的作用。它们正、反交接,依附在大的曲线骨格上,每组上面都有一个逆转的小云纹,在这一进一退之中增强了云气纹飘逸的动感。
4、云纹的立体感
云纹作为自己的表达语言,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装饰有“福”、“禄”、“寿”的云纹花图案,传递着吉祥、永久的祝福。陶艺设计师们都借助云纹这一中国传统图形元素作为题材设计而成。例如现代陶艺大师李菊生老师的《盛唐情韵》超万件巨型花瓶,虽然制作周期很长,每个人物的动态、形象、布局、色彩均有不同的表现,瓶的边脚云纹图案是受汉代图案启发而生的,在这基础上加以创新体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魅力。当然也不拘于陈设瓷,像现在很是流行的香薰炉,以镂空雕刻等等多种手法制作。香薰炉上的云纹图案丰富而有层次感,结构细致严谨,它强调个性,注重思想内涵,从精神层次方面出发寻求心灵的美和艺术自然与真实,更是从不同方面的来体现云纹装饰的美。
三、现代云纹的审美意境及文化内涵
中国云纹的意境表现了道家超旷空灵的美好理想,更有直探生命的浓浓禅意。这种意境的美在于体现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一种深入万物本原的宇宙意境。中国纺织品中的云纹就是在这种理想的美学哲思中,焕发出独特艺术魅力。这种“宇宙秩序”在艺术领域是以“意境”体现出来的。中国陶瓷品中云纹艺术的发展成熟也像其他艺术一样,与中国的形而上的精神基本上是同步的。如陶瓷品中常用的如意云纹,所呈现出的平中见曲、稳中喻动、实中含虚的别样生动姿念,就极为贴切地阐述了中国美学历来崇尚的“蕴藉”、“空灵”,高度地体现和适应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审美心理与审美习惯。
云纹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中典型的一种,被广泛装饰在我国古代的建筑、雕刻、镂空、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古代人们长期的采集和耕作实践,对云和雨决定收成的影响产生期盼和敬畏。使云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和抽象,对之产生崇拜和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