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

2024-11-04

语文教学研究(共12篇)

语文教学研究 篇1

开展研究性阅读,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 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某些不足, 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一、通过归纳整理促进阅读理解

随着信息资源的膨胀, 学生搜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也应有所提高。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 提高学生识别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语文素材本质属性的分析和理解, 为学生提供运用抽象思维、逻辑演绎能力的机会。比如《马背上的小红军》这一课, 教师可以开展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扩展性阅读训练, 将同学进行分组引导, 按照组别进行不同的任务布置。比如:归纳整理长征时的背景、路线、发展状况、曲折和困难、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主要革命事迹等。通过学生资料的搜集, 在课堂上教师进行总结和重点引导, 使学生真正地感受长征精神, 从而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通过发现问题引导阅读理解

在阅读中, 对课文进行粗略的了解, 在了解中发现问题, 从而用问题来引导对课文的理解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本文所讨论的研究性阅读, 就是将阅读目的和教学大纲充分结合, 通过课堂活动提出与实际学习联系密切的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罗列问题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 会更有兴趣也能主动思考并找出问题,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 教师就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搜索和整理、发现, 完成课文的学习。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 这就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行思考的阶段延伸到了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中, 从课文教学开始学生就充分发挥了主体地位, 这对阅读理解很有帮助。

三、通过整合信息资料促进阅读理解

语文教学的研究性阅读是将文章看作是一个信息资源库, 只有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理解和正确把握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所以, 在阅读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资料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在问题的引导下, 进行课文阅读, 这一过程就是收集问题答案、筛选和分析答案的过程, 然后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对答案进行整合, 完成信息资料的整合。信息的收集应该广泛而全面, 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开放式信息搜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分析信息, 提出具体的方法途径和思考技巧以供学生参考学习同样重要。阅读是读者获得信息和感受情感的一种途径, 在阅读中要注意文章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和情感, 厘出重要信息并整合归纳。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对学生搜集信息的方向进行引导, 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收集和资源加工, 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和学习方向, 从而避免信息搜集的盲目性, 为提高课堂质量做好充分有效的准备。以学习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 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欠缺, 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关于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进行知识盲点课外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围绕抗美援朝搜集各种相关的信息, 为学习课文做好信息铺垫和知识准备。

综上所述, 研究性语文阅读的教学是通过语文教师的有效引导, 学生自主参加的, 以阅读目的为前提, 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问题的开放型学习过程。通过阅读使学生准确、快速并且有效地掌握课文信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在这一阶段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 篇2

李斌

写好人物的对话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人物的对话中,标点符号对正确区分人物的对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的写作中,许多小学生往往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使对话含混不清。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要让学生在对话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非难事。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

1、妈妈说:“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

2、“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妈妈说。

3、“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妈妈看了我一眼又

走近我,“给妈妈说说好吗?”

4、“今天在学校,你做得最棒的是什么事?”

“如果你真想听,我就告诉你吧。”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很简单地看出,对话中最重要的是懂得冒号和引号的用法,而且对话最主要的方式有四种:

1、对话人在前的;

2、对话人在后的;

3、对话人在中间的;

4、不出现对话人,只出现对话的。我们先找到对话人的对话,也就是需要分角色朗读的部分,加上普通句子的标点符号,再加上引号。对话人在前的,在表示对话的提示词后加冒号;对话人在后的,在句末加句号;对话人在中间的,前面的对话和后面的对话都需要用引号引起;不出现对话人,只有对话的,每一句对话单独用一次引号引起。

语文教学研究 篇3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创造和使用的一系列原始资料,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整个教学史的缩影和见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展现整个教学史的全貌,反映高校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办学的依据和凭证。高校教学档案多属于原生态材料,它既能客观、真实、形象、具体地反映各高校基层单位的教学、教改和管理实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与质量。教学档案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结晶,是教师通过不断积累和反思教学、提出问题、改进教学的信息资料库,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参考资料,是了解教学内容、考察学校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术交流的信息源。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教学档案不仅要作为一个工作系统来管理,而且要从办好学校的高度来抓好这项工作。

二、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

所谓教学研究型高校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谋求并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对于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从管理方法上可以采用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可以采用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1、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

(1)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高校行政管理层次的划分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即在校级教学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在各院系设立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对教学档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及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凡是涉及全校招聘、招生、教学/考试安排、学籍及学位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的相关文件归入校级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各院系产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及研究成果等可由院系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馆藏,也方便各院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利用。

(2)分类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将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管理。从校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汇编》,《规章制度汇编》,学校及教务处下发的各类文件、规章、规划、计划、总结、各种重要会议记录原件、承办结果等;第二大类是教师档案,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统计表,晋升职称申报批准材料,教师深造证明,进修、高访登记表,工作量考核表及考核结果总汇、评选文件、资料及获奖证书复印件等;第三大类是科研成果档案,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及获奖情况,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译著)、编撰的教材、省内外讲学及出国讲学的讲义等复印件等;第四大类是教务、考务档案,包括了在教学、考试过程中高校对各项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安排的记录等;第五大类是学籍档案,包括本校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等;第六大类是学位档案。

从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建设档案,包括教材档案、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实习档案;第二大类是教学管理档案,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表、考试安排等教学过程档案;第三大类是教学成果档案,包括科技制作、毕业论文成果等。

在整个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从宏观角度加强信息的统筹规划、收集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各院系对于专业信息的深层次分析和使用,有利于对问题的灵活把握和处理。

2、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教学档案保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教学档案价值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前面提到的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是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模式,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发方式看,最重要的模式就是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所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为利用者提供方便、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服务教育为目的,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纸质文档的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文档;二是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以解决档案的组卷、查找和利用问题。尽管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将长期共存互动,电子文档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手写档案和纸质文档,但教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将大大改善其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同时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即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教学档案信息的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制作等服务;二是教学档案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化,以前档案管理的主体就是特定的档案管理人员,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不单包括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将教学档案的使用者转化为档案管理主体,并分别赋予不同类别的管理主体相应的权限,比如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学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增加、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经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后即生效存档。同样,新的档案管理系统还存在其他各种不同类别和权限级别的信息提供节点。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档案信息系统不但能统一处理各种信息和数据,避免自相矛盾,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收集、共享,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也解决了重复劳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剑卿:《浅议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141-143。

2、冯睿琳:《试论高等学校档案的价值》,《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50。

3、刘连玉:《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模式及科学管理方式探讨》,《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6):39,41。

4、倪丽娟、马龙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探索》,《兰台世界》,2006(3)理论版:38-39。

5、潘晓君、张大莲:《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6):59-60,62。

6、李淑艳:《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经济管理论坛》,2005(12):47。

7、郭燕辉:《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究》,《中州大学学报》,2008(6):101-102。

8、周凤梅:《浅析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图书与档案管理》,2007(35):189,218。

9、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10、吴慧红:《教学档案的作用与管理对策研究》,《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12。

*本文为山东工商学院校级课题(2008G51)的研究成果。

语文教学研究 篇4

1. 质疑议论, 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 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 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 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 并显示在屏幕上, 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 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 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 可改变课堂固有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创设情境, 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 通过学习课文, 学生不但能提高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优秀的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 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如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 展示整个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看图想象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 并给画面配解说词 (说说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语调来对话) 。学生通过看、想、说、比, 融真情于动景, 有了观察的兴趣, 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 继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又如《安塞腰鼓》中生命的激昂和宣泄的力量、疾猛的节奏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3. 激发兴趣, 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 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 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 大量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观察, 引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狼专题》, 我利用电视录像将狼的有关习性过程和其他相关文章展示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狼有了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和典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 利用电脑多媒体, 分步展示, 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感受并理性思索。再如学习《蔚蓝色的王国》, 过去讲这一课, 学生只能通过同学、老师的介绍, 模糊了解作品的主题, 现在,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可以展示作品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 学生能听到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白色的帆船, 蔚蓝的大海和天空, 鲜花盛开的岛屿, 白色的浪花, 气势磅礴, 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通过亲自听、看, 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且记忆深刻。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电教实验班中, 每一学期我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 化抽象为直观, 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 突破难点, 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 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 利用电教媒体, 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 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 为理解“绝活”一词, 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 如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 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斜塔上的实验》, 伽利略发现的原理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唆而不形象, 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 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伽利略对科学执著探索的精神。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 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 进行对比教学, 让学生观看后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作者描述的方法和自己描述方法的差别。这样一步一步地烘托出伽利略的精神。到此时, 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 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伽利略的, 学生找到后, 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 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就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 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

5. 深化练习, 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 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 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 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 更直观, 易掌握。如教学生用仿句的句式说话, 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 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 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这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 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

在课后练习中, 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 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 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 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 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练习部分由枯燥变得有形有声, 如游戏般易操作, 好掌握。如学习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 了解作者对散文白鹭的看法, 学习散文赏析的一些写法。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评论家晓雪是如何来介绍赏析《白鹭》的, 自由阅读课文, 思考:分析晓雪在《散文家谈散文》中, 介绍《白鹭》哪些和同学们想的不同, 作者讲得是否有道理?最后用PPT展示探究成果, 学习探究趣味浓厚。

中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 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的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 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色兼备, 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 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强化学生的记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的形成。

摘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运用电教手段, 创设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而提高教学效益。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5

摘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理念在不断更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世间,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因此,语文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二、语文教学早读的思考;

三、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思考;思考与建议

目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1

二、关于早读课的思考———————————————————————1-3

三、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3-7

(一)、语文是一门基础人文学科

(二)、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1.语文学科在让学生学会做人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语文学科最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求知

3.语文学科最适宜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4.语文学科对学生学会审美至关重要。

(三)、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阅读教学方面

2.作文教学方面

3.课外活动方面

4.语文测试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广泛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小学课堂,毕竟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发展而言,课堂教学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学大纲对老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必须要多思考,对教学工作多研究,设计合理的教学形式,改善传统教学中不适宜的地方,采取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老师做到了这些,才能帮助小学生,给予他们最佳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其中好好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学习,贵在兴趣,只有小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想要主动去学,他们才能学好。因为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随性是孩子的特征,他们做事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喜欢的就会坚持,不喜欢的就会放弃。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并且善于利用,在实际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老师可以设计新颖的开场白,一开始就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抑或应用多媒体教学,给予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等,通过各种措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老师只有做到这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才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语文。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体并非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的教授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这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把重点放在了授课质量上,以为只要课讲得好,学生才能学到知识,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老师就要将学生摆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可以展开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比如各种知识小竞赛,分角色朗读课文,还有让学生当“小老师”等,将课堂这个舞台交予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这样,小学生就会非常喜欢语文课,在课堂上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发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其实是一门极具内涵的学问,老师需要认真研究,才会真正读懂它,才可以采取策略,发挥课堂教学的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些策略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姚仲辉.焕发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有效应用与开发[J].学周刊,2012(10).

语文教学与研究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教研天地》《综合天地》《读写天地》亲爱的读者, 本刊2014年的征订工作已经开始, 请广大读者迅速到当地邮局 (所) 办理订阅手续。《语文教学与研究》共三个版本, 上旬为《教研天地》, 邮发代号:38-53, 定价6.00元;中旬为《综合天地》, 邮发代号:38-59, 定价10.00元;下旬为《读写天地》, 邮发代号:38-330, 定价5.00元。可以同时订阅三个版本, 也可以分别订阅。

语文教学研究 篇8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区别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客体确立、 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 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奏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与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来说, 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 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 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毋庸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 参与不够。如果教师没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 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如《小石潭记》与《钴姆潭西小丘记》之异同等,可以课内当堂启发学生共同研讨解决,而一些复杂的学术性较强的专题研究则必须借助课外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教师可以把时间分为两块,一块用于课堂研讨确定研究专题,制订研究专题的实施计划,拟订课题的研究思路, 汇报专题研究的进展,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另一块用于课外考察或研究性专题阅读,收集与专题有关的材料, 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撰写并修改专题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等。做到积极参与, 全面关注,个人与集体攻关,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而把研究性学习指导落到实处。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 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是引导进不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 “笔墨伏”。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 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一般情况下,小的专题一学期完成,大的专题或综合性专题一学年完成。 在选题上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鹜远,以致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确定专题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只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有的学生喜欢小说,可围绕古今中外的小说确定研究专题,“孙悟空人物形象研究”,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研究” 等;有的学生喜欢将诗词作为研究专题, 诸如“杜甫与李白诗歌之比较”,“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等;有的学生喜欢散文,凡是与散文有关的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例如,“杨朔散文研究”,等等。诸如此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只不过当学生提出研究专题后,教师应给学生当好“参谋”,帮助学生恰当地拟定专题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等。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 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评价的重心不以获取多少知识为水准,而在于是否学会了研究,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只要围绕课题, 占有了较为丰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专题,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科研特点,教师就应该予以较高评价。即使研究结果不太理想,但只要体现了围绕课题收集材料,并运用材料说明课题的过程,教师就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一句话,我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9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北师大版教材从字眼内容到呈现方式都比较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进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兴趣的小树苗, 孩子们才会努力用知识的泉水培育出参天大树,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教材改变以往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单一、僵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断体会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习惯与方法, 逐步学会独立学习,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该立足教材, 活用教材, 用活教材。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中段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来对教材进行基础性教学的同时, 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的基础, 例如, 基础知识、语言的积累、学习技巧、思维水平、综合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 爱国精神、人文素养、个性的张扬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也同样是语文中基础的范畴, 这对学生的后续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这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地方, 教育重在育人, 语文的课堂在人文的培养、语言的修养方面很重要。更要避免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学生的心智还有待成长, 阅历远不如大人的多, 很多东西他们还不能理解, 或者理解不深刻, 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如果教师多次忽视这方面的问题, 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 不愿意在语文上面下功夫, 给小学生心智成长的重要阶段带来的后果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度, 尽量用学生听得懂的、浅显的语句来表述, 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很有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得到广泛的认同,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嫩芽并培养成茁壮的大树需要教师进一步在教学生涯中摸索、探究, 当学生做感兴趣的事情时, 常常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时想象力、思维高度活跃, 很有可能擦出思想的火花, 进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生动课堂, 开放式教学

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并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课堂上,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自主参与。

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善, 国家要创新, 小学生创新更要从小抓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不断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不容置疑。为了顺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也该采取措施改变现状。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 但是有些教学模式还停留在片面强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 我们应该尽量在语文课堂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是动态进行的, 不应该是老师单方面的讲解, 学生自己要提供耳朵就可以, 这是行不通的。长此以往, 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没有了, 学习能力也没有了。因此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是必需的, 在互动中, 学生需要思考, 需要动脑筋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无形中, 语言的素养就有所提高。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自由交流, 表述自己的见解, 面对学生的提问, 教师应当给予最密切的关注,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 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强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是多姿多彩的, 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氛围当中渐渐引导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小学生学习中会有很多的问题, 有些可能幼稚, 有些可能和学习的课程关联性不大, 这时教师就需要来引导, 控制课堂学习的节奏和学习氛围的营造,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 或者提出的见解得到认同, 都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加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 这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张扬了个性。

三、教学方式现代化

时代在进步, 现在很多学校课堂都已经配备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仪器, 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设备。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 生动形象, 可以用幻灯片方式, 并可插入图片、视频、音乐等, 给学生以最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学习, 对具有强烈好奇心且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小学生来说, 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果能恰当地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 如何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效, 而且学生喜爱, 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总结的, 教师要活学活用, 尽职尽责。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立足教材, 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活用教材。

摘要: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材相比, 内容新颖、形式丰富, 符合新一代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这门学科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思维, 着重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应该生动, 避免死气沉沉, 在课堂中营造融洽的氛围, 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教学要跟紧时代步伐,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教学, 直观形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生动课堂,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夏家发.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实施策略[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 2012-09.

[2]洪春幸.关于小学新课程教学的体验与思考: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例[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0) :29-32.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 可以将中学的语文知识升华, 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类型文章的写作能力。同时, 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培养, 陶冶学生的道德思想。作为大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 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素质。大学语文连接着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 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必将滋润一代人的精神文明, 那么就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民族性才能得以传承, 传统文化不至于失落。唯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不同目的性, 才能激发学生、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热情。唯有大学语文学科得到了重视, 才有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进而展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使用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不是教师一股脑地将知识强塞给学生,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自我学习,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起到的是纠正和指导的作用, 帮助学生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从学习环境、情景和对话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达到帮助学生自我构建学习体系的目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多种教学模式组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将教师的教学角色定位为教学的辅导者, 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帮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 对所学的新知识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处理。使之成为自己的意义, 而非别人灌输的意义, 产生自我的意义构建。现高校中大部分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心, 学生对职业技能课的热情也高于像大学语文一样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唤醒, 这就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一种体现。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实用性, 使同学认识到语文只是并不是无用的死知识, 结合教材把文学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串联起来, 增添大学语文的魅力。也可扩展大学语文的范围, 注入当下流行元素将影视、音乐、等元素融入大学语文, 更好的让大学生们透析语文中的文学意义、思想意义, 帮助学生确立自我追求。

2.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良性循环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学生们应懂得主动构建知识, 对于外界传输的知识, 学习者只能通过自我消化吸收, 将知识变成自己的, 主动建构才能理解透知识。所以, 学生应发挥自我主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各种建构主义模式去探究、去发现。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文章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 有疑问要由学生提出, 疑问要让学生自己学着解决分析, 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会反思自我认识的不足之处, 建构出新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备受争议, 但在最后的实验过程中, 在教学中取得教学的效果是无可厚非的, 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提出了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 大学语文教学定会转变被边缘化的局势, 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龚云普, 王红椿.由"公共基础课"走向"综合文化课"--现代建构主义与大学语文教育[J].惠州学院学报, 2003, 23 (5) :83-87.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策略 兴趣 认知

1.语言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语言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语言知识、底蕴都极其深厚的国家。中国的语言知识必须要从小进行培养,中国小学中语文教育的开设目的就是让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到中国语言的知识熏陶,让小学生们从小就能对中国的语言有一个基本的系统认知,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语言学习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从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我们都要重视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语文教育最本质的目的。

2.小学语文教育策略的研究

2.1策略研究的依据及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育策略的研究中要明确以什么为依据才是教育的基础,只有选择出正确的理论依据才能让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在这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符合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所有条件的,纲要中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也正是本次语文教育策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而在教育过程中则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教育思想。而教师则起着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会话、协作、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正确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出初步系统框架的目的。

2.2语文教育策略的完善

一个策略的研究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完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才能不断的发现其中的不足,此时需要我们不断去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的完善最初所制定的教育策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一,深入分析研究目前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现状,探索出其中的不足与导致困难的原因。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同时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要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以便能全方位地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四,坚持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验丰富情感环境、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良好地发展,提升学习质量,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3语文教育策略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深入分析、研究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现状的同时,侧重于探索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针对其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寻找出有效地解决办法,提出科学合理,容易掌控操作,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小学语文教育策略的具方法、对策和途径。

思路:一、.广泛地调研、查找全面的资料,深入客观地分析、研究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现有状况,探索出影响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与导致困难的原因。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深入分析、研究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现状的同时,侧重于探索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针对其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寻找出有效地解决办法,提出科学合理,容易掌控操作,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小学语文教育策略的具方法、对策和途径。

三、针对性地选择多所小学的各个年级,将所提出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在实验学校的各个年级进行具体应用实施,以对比验证应用效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地修正,形成简单有效的研究成果。

方法:由于此策略形成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资料分析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为主进行研究,而以调查法、理论综合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为辅助研究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要紧紧把握实验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争取得出最简单且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成果。

3.研究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小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但是需要有人去开发出他们的潜能。人虽然是一种高智慧的生物,但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动的。外界环境产生的影响(外界的压迫或者一时的发愤)可能会迫使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但是这种纯被动的行为是无法持续太久的。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高效。就好像一个人没有吃饭的欲望,只是勉强的吧东西吃下去,这样的只能够引起自身的难受,只能够得到相反的效果。而且,还对自身的健康不利,如果一个人自己愿意去互动的吃饭,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消化。教学与这是一样的道路,要想把知识成功的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获取知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 学习兴趣,表现为积极愉快的学习倾向。由于内心的兴致而专心致志,这样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的效果可以增加对这门学科的自信心,最后达到良性循环。而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这就要靠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过程。只有教师精心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设法诱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并逐渐产生兴趣。

总结:

在中国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培养是要从小开始的,只有使他们在小的时候对中国的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培养出一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成绩。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知识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传承和发扬。小学语文教育是我们教育和培养小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其教育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要将小学语文教育策略做出最深刻最正确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珊,对小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5.03

[2]张健,论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J] 线状书局 2014.12

语文教学研究 篇12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运用,方法

0 引言

思政课是大学生新生入学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 思政课作为一个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思修课着重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对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概论课则重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掌握分析、解决当今中国实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1 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 思政课虽然地位重要, 但囿于教学内容的固定化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常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排斥。而身处一线的教师, 为了改变学生的传统看法, 必须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以及更新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与社会热点结合, 以提升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能真正成为学生个人成长道路上重要的铺路石。情景教学法遂即走入我们的视线。

2 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空间和价值

情景教学法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产生并盛行于英国[1]。70年代后期这种教学法被引入中国, 一开始广泛运用在语言教学中。

由于此种方法是一种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设置课堂教学情景,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因此很契合思政课广博的内容,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还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 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材内容设定一个合适的情景, 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图文资料, 辅之生动的语言, 使学生身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它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 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模拟的教学情景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中有应用空间和价值。高职的学生本身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是高职学生未来竞争的重要砝码, 因此如何能把思政课的实用意义让其领会并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思政课不是枯燥的说教, 它蕴含了很多方法, 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3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及实例

3.1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

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参与———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300多年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2]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图片、影视等形式开展情景教学, 寓教学内容于具体情景之中, 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要求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一改思政课给人刻板严肃的印象, 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环境[3]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 (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 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而这些都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之上。

高职教改需要还课堂给学生, 这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 而是转化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该更多的是学习的引导者, 而非灌输者, 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体察学生的真实需求, 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与学生合作, 共同探知知识, 使学生通过参与来形成体会, 通过体会来总结知识, 形成认同。

3.2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实例分析

以《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为例。作为思修课和学生见面的第一印象, 显然应该让学生明白修养的重要性。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 学生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不易认同。所以在这一课开始前, 可以通过情景设定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修养的重要性。

首先把教室设定为招聘面试的一个场景, 所有的学生都是准备面试的社会新鲜人, 进行角色的设定, 然后教师设定为招聘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整个招聘见面的过程不是旁观, 而是亲历。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从敲门进入、开场白、与“应聘者”的交流等都必须符合招聘的实际情况, 然后学生们也必须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反应, 所说所做都不需要考虑“应然”的状况, 而应该从“实然”的角度行为。最后, 当整个招聘的过程结束后, “负责人”再离开现场。待到重新返回教室时, 组织学生就刚才全体参与的招聘进行实例分析, 反馈其中哪些言行体现了一个合格职业人应有的修养, 哪些没有体现修养。

学生通过模拟真实过程, 有了不是旁观而是亲历的体验, 自己就会形成正误做法的对比, 从而对修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对自身修养的培养也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完成, 而是学生亲历之后的自我教育, 学生认同起来没有抵触, 且更容易明白思政课的教育并不是说教, 课程内容本身对于自身今后的个人道德、思想、法律等方面的素养的培养都有很实用的价值, 就容易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思政课的时候改变对课程的传统看法, 有了全新的认知角度, 和教师也更容易成为朋友, 而不是说教者和受教者。

再以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例。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头等重要的教育之一。如何让这种从小所受的教育能够在大学阶段依然吸引学生, 且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在喊口号, 而是具有实际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一章一开始也可以从一个场景引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一个大家集体出行的场景, 可以来到一片森林, 配合森林的PPT, 然后假设遇到暴风雨, 开始一系列的设问和互动:学生最希望眼前出现什么样的藏身之所;藏身之所是什么材质;里面是怎样的摆设;如果漏雨怎么办等等, 最后让学生们思考自己与藏身之所的关系, 从而引申出“我”与国家的关心, 领会爱国的重要性。通过以上这一系列场景的设定, 学生的参与, 就能很生动的勾勒出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的关系, 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热忱, 大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在道德修养的教学中, 为了摆脱苍白的说教, 也可以大量运用情景教学法。例如在课程讲解前设定一个场景, 即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可以虚拟为实验员, 实验对象为一群虚拟的猴子, 把著名的关于道德起源、道德沦丧、道德重建等的猴子的实验作为内容来进行演绎, 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和体会,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道德的探究欲, 还能加深他们对于本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效果也非常好。

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实践中, 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特定情景设定, 学生们或展现真实生活场景, 或通过图画再现, 或通过音乐渲染, 或通过学生参与演绎和体会, 再加上适当的语言描述和穿插, 思政课就完全摆脱了枯燥的外壳, 其内容亮点也更容易让学生领略, 对于学生修养的提升非常有帮助。这种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先期调查问卷中还是在实际运用中均受到学生的推崇和广泛好评, 学生有了实际的参与感和体会, 在轻松的氛围中角色演绎, 丰富了他们感受的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鉴于情景的包罗万象, 这种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涵盖也非常广泛, 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非常适合在思政课中广泛运用。现在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还仅仅是个有益的开始, 冰山一角, 今后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不同需求和层面的学生进行更多新颖的尝试, 让这个教学法为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发挥更多的作用, 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

声明

价值工程2014年第2期的110页作者宋焕艳单位应为:承德市热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德067000。

参考文献

[1]文嘉玲.情景教学法探源[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3) .

[2]周淑静.依托情景实现英语有效教学[J].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0 (03) .

[3]高金锋, 李森.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22) .

上一篇:现代陶艺的特点下一篇:高邮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