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程(共12篇)
陶艺课程 篇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于审美的要求日渐提升。因而美育教育获得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作为陶艺课程而言,其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旨趣、艺术鉴赏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陶艺是造型美、装饰美、材料美、科技美的立体呈现,具备极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意蕴,有助于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怎样依托课程改革,使陶艺课程在提升学生审美旨趣与艺术赏鉴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是值得当前每一位美术教师所应当认真思考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一、陶艺课程现状
当前国内的普通高校均开设美术专业,与专业美术院校不同的是,此类综合性高院所开设的陶艺课程欠缺系统性与规范性。从陶瓷艺术的内涵层面来看,其从属于工艺美术类别,表现为独特的工艺设计要求,同时,从陶瓷的制作情况来看,其工艺流程也相对较为复杂。譬如在最基础的成型工艺上,有手捏、盘筑、压模、注浆、拉坯成型等不同的成型方法;而在最后的烧造环节中,则有柴窑、气窑、电窑等不同窑型和氧化、还原等烧造气氛。这不单单需要扎实的美术技巧,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然而国内诸多综合性院校的陶艺课程实际情况是,多数学生入校之前仅仅具备一定的美术绘画基础,对于陶瓷艺术的认知较为肤浅,对陶瓷的制作工艺也不甚了解。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美术基础仅仅能够帮助其较好的学习和领会陶瓷釉面装饰内容,然而因大多数学生不了解陶瓷油彩的独特性,进而使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遭遇诸多的困难,进而影响到其学习效果。从最近一个时期陶瓷作品的问世情况来看,多为作品设计者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其后由技师完成制作。这样的作品虽然也具备一定的市场吸引力,然而作品的独特艺术内涵实质上受到了破坏。从前述情形能够看出,现今市场对专业化的陶瓷人才有较大的市场诉求,因而国内各大院校应当进行积极的陶艺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以便契合市场的人才需要。
二、陶艺课改革设想
1.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内大多数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均相继开设了陶艺课程,尽管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陶艺知识与相关技能,不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紧迫感。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譬如,首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拓宽学生视野,以致学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无法清晰认识自己的状态。基于此种情形,教师应当在授课环节改变以往的单纯知识教授以及实践操作模式,而应当注重在课程中安排专门的鉴赏环节,使学生了解域外各国的陶瓷工艺,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此外,在陶艺课程的课时设置方面,教师应当注重采取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模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实际操作时间,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了解陶瓷制作流程与制作工艺。具体而言,教师可采用“体验式学习”与“小组竞赛式”的教学模式,藉由前述方式实现对学生陶艺学习兴趣的发掘,进而使学生实现对陶艺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提升。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格调,使学生产生创新灵感
任何艺术创作均需要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否则所创作的作品毫无生趣。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当注重对学生艺术功底的系统性培养,同时应当注重使学生养成较高的艺术品味与审美格调,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创作道路上彰显出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进而能够创作出卓尔不群的陶瓷艺术作品。因此,在陶艺专业教育中,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历史、地理、文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使其敏锐地了解社会环境和人的需求,深刻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汲取其中的营养,也能洞察世界发展方向。跨界交叉的课程设计学科之间的跨界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下研究领域所共同关注的论题,学科之间的交叉,实现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互补,从而形成对一些共同性问题的破解。此种现象对于陶艺课程也极具启发意义,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技法的大胆组合创新应用,以便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3. 调整课程设置
从国内高校陶艺课程的整体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存在着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此种情况直接导致陶艺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因课时较少,因而教师难以为学生进行陶艺知识的深入讲解,只能筛选一些教学重点知识加以展开,从而影响了知识的整体性,同时,过少的课时设置难以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实训时间。举例而言,拉坯技法必须经由反复多次练习方才能够掌握,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掌握,更不消说熟练运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型课几乎可以视为雕塑课程在陶瓷艺术课程上的一个分支和延续。而最后的烧造过程,学生更难以实现充分的参与,因此也无法对于实际的烧成有着深入的理解。从课程的配套情况来看,国内院校少有课程同陶艺课程实现配套,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以陶艺作品为毕业设计的学生很难进行设计。针对前述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在陶艺基础课程之外,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自行选择,以便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陶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诉求,同时,将相关的选修课程成绩作为选择陶瓷艺术作为毕业设计的条件。在选修课程的具体时间安排方面,笔者认为其跨度应当为一个学年,以便保证选修课程的系统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诉求进行自主选修。高校及其二级学院应当给予此种改革模式以足够的支持,以便使选修课程发挥对陶艺基础课程的重要辅助效用。
三、结语
陶瓷艺术乃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瑰宝,在华夏文明历程中占有无可取代的艺术地位。陶瓷艺术如何一代代的在国人的手上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们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陶艺课程改革展开了论述,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思路,以促进陶艺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陶艺教学的现状,对陶瓷制造工艺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尤其是提议在美术学院课程中开展长期的陶瓷工艺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希望能为陶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陶艺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黄雄英.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2]王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陶艺公选课管窥[J].韶关学院学报,2011(07).
[3]白雅力克.关于当前我国高校现代陶艺课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艺术百家,2010(S1).
[4]蔡麟雪.浅谈综合性普通高校的陶艺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3).
[5]于长敏.普通高校陶艺教学的定位与思考[J].美术大观,2007(09)
[6]李峰张琳.论当代生活方式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4(08).
[7]陆斌.陶艺与陶艺技术教育[J].中国陶瓷,2006(12).
[8]李砚祖.中国的现代陶艺及陶艺教育的走向[J].中国美术馆,2006(06).
[9]靳洪莲,贺敏.当代城市雕塑艺术的创作特征分析[J].人民论坛,2015(33).
陶艺课程 篇2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它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陶艺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幼儿陶艺教学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一方面从生理机能上来说,可以锻炼幼儿的活动机能,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运作促进脑部发育,锻炼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从作品的形式来说,幼儿创作的陶艺作品具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和亲切的艺术感染力。顺应幼儿的天性,开启儿童的思维。幼儿陶艺教育,是培养、启迪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因而,我园在开展陶艺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创造”而不是“制作”,注重驰骋想象与质朴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单纯技术技法的训练。幼儿的世界是多彩多姿、妙趣横生的,让我们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让幼儿在陶艺活动发扬创造精神,还孩子一片奇思妙想玩陶泥的世界吧!
陶艺成型方法
成型是陶艺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所谓成型就是将加工备用的泥料以各种方法做成具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尺寸的生坯。手捏成型:
手捏成型是制作陶艺最原始、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学陶艺、体验泥性最基本的练习,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团捏成你自己想要的形状即可,也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时将雕像挖空。
泥条盘筑成型:
泥条盘筑是人类最古老的陶艺成型方法之一。它是用粗细一致的泥条,层层盘叠垒筑,按着渐次增大或减小的规律连接在一起,弯曲与变化,方便制作一些大型的、变化较多的形体,这种方法是拉坯等其他一些成型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现代陶艺创造中主要采用的一种成型方法。
泥片成型:
泥片成型就是将泥片通过人工或压泥机滚压成泥片,然后用这些泥片来进行泥塑造成型。滚泥片时,应把泥块放在两块布中间进行,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扩散、(转动布块),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艺作品的需要,制作时要利用泥的柔软性,可以像用布一样成型,而利用泥片的坚硬特点时又可把它当成木板一样来成型。泥板成型应用范围很广,从平面大立体,都可以进行造型变化。
拉坯成型:
拉坯是利用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在拉坯机上将泥团拉成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制作中一种常见、传统的成型方法。但由于它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练习者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拉坯是体验泥性、感受泥性最直接的方法。
平面造型:平面造型,是泥塑创作中的浮雕创作形式,这种泥塑表现形式比较适合低领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用陶泥做一个“饼”容易,做一个球就很难。所以在陶艺教学中,对于刚刚接触陶泥的孩子,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可以平面造型为主。在这种创作形式中,运用的泥塑技法会相对简单些,主要以压、画、添三种技法为主。在作品的表现内容上多选取孩子身边摸得着,看得见的物品。
立体造型:
相对于平面浮雕造型,立体造型在陶艺创作中更为多见。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创意,更加灵活地组合多种技能来进行综合表现,因此作品的视觉冲击更要明显强于平面造型。手捏造型:
泥球成型:
泥条成型:
泥片成型:
综合成型:
快乐陶吧创作花絮
陶艺文化特色课程开发设计初探 篇3
一、课程开发目标
1. 以陶艺文化的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优化学生有关陶艺文化相关知识的整体认知,发挥陶艺文化的育德、益智、溢美、创新等功能,主动学习、健康生活、团结合作、和谐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在陶艺特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彬彬有礼,知书达理,动手动脑有创意,争做谦谦学子;使教师乐观豁达,腹有诗书,陶乐陶情显魅力,乐做智慧园丁。
3.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
4. 实现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陶艺校园文化,使“以陶养德,陶铸童心;陶情致雅,陶美致远”这一理念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特色课程开发原则
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三、陶艺文化特色课程开发的理论构建
1. 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主张“以陶育德论”。陶艺文化远古有之,博大精深。以陶艺引领,走进经典美德。
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张“主体陶乐论”。人本身有求乐求善的本能,这是道德的精神需求,当道德成为一种需要和愿望,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追求中就能体验到满足与快乐,从而使乐善爱人成为一种自觉而快乐的事情。
3. 着眼教育的系统性,主张“多元陶美论”。让班级兴陶美风气,团体传陶美舆论,师生浓陶美情谊,校园创陶美情境,与家庭同话陶美新语,与社会同建陶美新风,多元整合,互促陶艺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陶艺教育。
4. 重视陶香校园的升华,主张“道德陶行论”。要探索一条陶行教育模式:道德主体——陶乐认知——陶情需要——陶美体验——陶善行为——陶行信念。
四、特色课程基本框架
1. 与陶文化有关的美德认知教育。陶艺教育的最高心理层次是美德的道德信念的建立。充分发掘知识中美德因素的内涵,在课程中尽可能发掘或渗透对美德的认知教育。
2. 中国经典文化基础(国学基础)教育。咏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让学生了解本国的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陶艺基本知识和技术教育。陶艺蕴含艺、泥、釉、火等有关制陶知识,针对少儿特点设计相关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陶、玩陶、学陶、创陶,启发引导学生掌握制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
4. 陶瓷艺术鉴赏。了解陶瓷文化,丰富学生文化视野,如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宋代的龙泉窑青瓷、国际统一命名的元代“高岭土陶瓷”、明代青花瓷、康熙的青花、五彩(古彩)三彩、雍正的粉彩、墨彩等珍贵作品。发挥陶瓷艺术的美育功能,鼓励学生创造有价值的作品,培养创新精神。
5. 陶艺文化与学科知识有机整合。课程设计中与各学科结合,寻找相互渗透点,如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利用电脑制作陶艺网页,在网上相互交流与欣赏;结合语文教学,进行陶艺征文比赛;结合美术教育,提高审美情趣等等。
五、对编写特色校本课程的几点建议
1. 校本教材内容安排上要以学生为本,可以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教学内容。
2. 内容编排上,针对少儿特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3. 陶艺是一个整体概念,蕴含艺、泥、釉、火等有关制陶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4. 加强校本课程编写的领导组织工作,重点包括: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组织各相关学科教师申报分项课程方案;教师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纲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最后,进行校本课程审议。
陶艺课程 篇4
一、新颖独特的方案引来踊跃报名者
由于高中学生文化课负担较重, 美术课只局限于中外美术史鉴赏和名家名作的图片欣赏, 如何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里陶冶艺术情操、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了我设置校本课程的宗旨, 而《泥塑·陶艺》基本符合上述设想, 授予原因有三: (1) 可比性:美国在上世纪就有约五百所高等学府陶瓷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 日本除有专门的陶艺博物馆外各学校还有专门的陶泥车间;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学校都相继开设了陶泥课, 陶吧也作为一种艺术时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 可行性:由于陶泥本身具有随意、自由、单纯的特点, 其制作环境趋向于自然、朴实, 所以作为课程开设要求较简单, 有了教室、课桌、简单的制作工具等就可运作。 (3) 独特性:绘画的造型艺术是平面的, 而泥塑则是立体的、直观的, 看得见摸得着, 能表现多维空间, 加之多样化的成形手法, 可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发展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所以, 《泥塑·陶艺》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一出台就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每期报名学习的人数均达五十名左右。
二、精心周到的准备使学生兴趣浓厚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为了上好《泥塑·陶艺》课, 我们做了充分准备。“兵马未到, 粮草先行”, 为了保证上课材料, 学校多次安排车辆到宜兴购买陶泥、工具和教材, 配置了专门的陶泥室和作品陈列架。其次, 由于没有专业的教科书, 我只得多方搜索, 到网络、书店、各大专院校寻找与泥塑、陶艺相关的教材, 再结合自己多年的雕塑经验整理出一套循序渐进、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案。再次, 每次上课前我都预先准备好上课用泥、各种工具及教学用图片、实物和技法用书,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便捷的触摸陶泥的氛围, 激发了他们新颖探奇的欲望。介于上述原因, 学生对《泥塑·陶艺》课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 并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
三、引导学生从感受泥性到自我表现
我是从感受泥性、陶泥成型、泥塑制作、综合技艺的自我表现四个方面设计陶艺课程的。
1.感受泥性从揉泥开始 , 让学生通过对陶泥的揉炼 , 了解泥的黏性和软硬度, 继而通过手捏使学生感受陶泥的可塑性, 从而发挥其空间想象和造型能力, 然后通过运用各种材料 (如树叶、麻布、印章等) 在陶泥上压印各种图案, 形成不同肌理, 让学生感受到陶泥与各种材料的亲和力和富于变化的特点。
2.陶艺成型有泥条成型、泥板成型、 捏塑成型、压模成型四个板块, 无论是泥条盘筑的方便、随意, 还是泥板造型的简洁方便、变化多端、效果显著, 以及捏塑成型的自然纯朴、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和压模成型的快捷、便利, 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陶泥成型的技巧, 吸引了学生眼球。
3.泥塑制作重点放在人物雕塑和动物雕塑上 ,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雕塑演示, 学生在临摹操作中掌握堆、贴、粘、塑等各种加法, 以及雕、刻、划、挖等各种减法, 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泥塑的基础上掌握现代雕塑的各种手法。
4.综合技艺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融合各种方法、借鉴其他艺术表现技巧进行创作,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达到手脑并举、识能共进的目的, 在自我表现、个性张扬中形成积极健康的艺术审美观。
四、在《泥塑·陶艺》教学探索中的思考
在《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探索中, 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上好美术课? 如今《雕塑》、《陶艺》已成为高中新课标中的两个模块,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探索完全符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 故将教学中的感受归纳如下。
1.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选你的课 , 说明他对这门课感兴趣, 但要保持这份热情关键取决于方法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和操作的可行性, 在教学时每讲授一种技法我都准备多种实物资料, (如简笔画、名人漫像、工艺品造型等) 供其参考,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进行塑造, 从而减少局限性和盲目性, 提高自由度和可塑性。
2.构建新的教 学模式。 通常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界限分明, 教者辛苦、学者被动, 总体感觉是累, 在校本教学中我着意打破陈旧的格式, 将二者放在同一平台上, 在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立体造型技艺的传授中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效应, 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
3.肯定成绩 , 培养自信。 平时每当出现一个新颖的创意、一个成功的造型, 我都及时肯定并引导发挥, 学生的作品除陈列到作品架上让人观赏外, 还时常制成图片在多媒体上展出,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 让他们随时分享成功的喜悦。
4.自我完善 , 树立形象。 “要给学生一瓢水 , 自己要有一缸水”。在近二十年的美术教学中, 我一直在不断充实自己, 一边自学计算机管理专业,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完善课堂教学资源, 一边坚持不懈地进行雕塑、陶艺的创作和探索, 并创办了东台首家个人雕塑·陶艺工作室, 正由于日积月累的经验, 我在《泥塑·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获得了学生的欣赏。
摘要:为达到课程多样化、个性化这一新课标要求, 同时继承与光大陶艺文化。作者在就其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后开设了《泥塑·陶艺》校本课程, 并进行了两学年的探索与思考, 本文是作者两年探索的过程与心得。
关键词:泥塑,陶艺,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陶艺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篇5
肖镇小学张文杰
陶艺校本教材的开发校领导一直很重视,通过以往的教学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从表现的内容角度去确立教材的横向体系。学生的陶艺制作,不像专业院校的学生那样刻意地追求某种高难度的技艺或深刻的理念,更不像工匠作坊制作那样规规矩矩如出一炉,他们的陶艺作品是在没有受任何理性的束缚,只是根据自己内心的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直接感知,运用他们所利用的材料进行最直率的表现。因此,教学要重在引发创作兴趣,激发丰富的想象及大胆的创意,陶艺教材内容的选择从表现的角度当以课题为主线,且以学生所熟悉喜好的内容,又适于表现为宜,即以人物、动物、实物为内容,以生活趣事、童谣、传说故事,心中之事为专题,以罐、瓶、盆为形体确立教材表现的主干内容,并注意主干内容与主干内容之间的交叉互补。从塑造的形式去确立教材的纵深体系。学生陶艺塑造的形式不外乎这几种:(a)手捏成型。(b)泥板成型。(c)泥条盘筑成型。(d)挖空法。(e)综合成型。因此,学生的陶艺作品造型简洁,表面粗糙,形象简单化,表面装饰往往采用粘粘泥球、泥条、泥块或刻、挖、镂、刮。小学生在做陶时,胆子很大无拘无束,塑造的形象比较随意,不考虑形象的特征与比例,更不会想到成型的技巧与泥面的厚薄,因而造型比较稚拙和随心所欲,不注意表面的装饰。因此,教材的内容在塑造手段选取适宜学生能够迅速掌握的方法,同时又能够在教师有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起学生去创意性地塑造,这样安排,表面上似乎没有严格意义的技法要求,实际上这样做,能够减轻技法学习上的超重负担,增强学习上的兴趣与动机,渗透性让学生自觉掌握一些基本技法。
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掌握陶瓷艺术基本的知识,和创作方法,在认识上从陶艺就是玩泥巴改变为陶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融科学、技术、艺术为一体的。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做到备教材、备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从对学生的思想方面,学生喜欢一些能够展现他们才能的课题,特别是这种能够体现自己独特创意构思的动脑动手结合的课题,学生会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兴趣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教师就更加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陶艺课程 篇6
关键词:陶艺;教学研究;漫塑;课程革新
【分类号】G633.955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中国的英文名称叫china,意思是陶瓷,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根据泥的可塑性,经过“成型”、“上釉”“烧制”几道工序,将柔软的粘土制成赋予生命和思想的陶器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国际上,陶艺教育早在二十年前就进入普通学校,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陶艺课已是大、中、小学普遍开设的课程,其普及程度和现代陶艺水平亦最高,号称“现代陶艺王国”。陶艺和“漫塑”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势,这种新鲜的表现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感知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同时,将我国传统艺术的陶艺引入课堂,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形成对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
一、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
小学陶艺“漫塑”的工具主要是陶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符合个性的塑造,属于创新型的美术教学,体现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新理念,为小学生创造了一个艺术展示的空间。陶艺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乐趣,从而在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主要的课程内容是这样设计的:一是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对我国传统的陶瓷艺术有全面的体会和感知,在欣赏的过程中增加对陶艺“漫塑”的喜爱。二是关于陶艺“漫塑”技法的展示,这一部分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造型的设计,有手捏成形、泥板成形、泥条盘筑等形式,以及堆塑、刻印两种装饰的办法。在课堂上,教师要进行细心的教授和指导。三是要展示本校学生的作品,这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开展陶艺“漫塑”的比赛,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参加比赛,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二、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
小学陶艺“漫塑”的实施要遵循三个原则,要加强艺术审美、个性培养和引导创新,通过培养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来形成学生的个性。
1.贴近生活。陶艺中的很多形象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在艺术的熏陶下,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专注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在生活中体会艺术无处不在的美感。将陶艺和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是教学原则之一。
2.个性培养。
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在美术教学中,更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并且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陶艺课程要将学生带进一个自我创造的世界里,自由体验,让每一件作品都打上学生自己的烙印,流露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在创造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体会建造的不易和快感。
3.引导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迁移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学生深刻理解艺术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在陶艺“漫塑”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谈文学、谈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神秘、走进古代等等,扩展时空,扩张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创新的能力,创造出意想不到的陶艺“漫塑”形象。
三、小学陶艺“漫塑”创意校本课程教学的革新
要想保持小学陶艺“漫塑”课程教学的魅力,就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的内容,还要在技法上进行革新,来促进小学陶艺“漫塑”课程的新发展。
1.创新表现内容。要进一步丰富陶艺“漫塑”的表现内容,小学生的世界是天马行空的,不同于成人世界的规矩,一定要立足学生特点,不能束缚了学生发展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进行率性的表现。一方面要有课题,另一方面也要适于学生自由表现,要有人物、动物、植物,有生活趣事童话故事、传说,甚至有学生抽象的想象。如人物类:《爸爸妈妈》,《成长变化》,《形形色色的人》,《小泥人》;动物类:《我做的虫》,《远古的动物》,《海洋怪兽》;生活类:《船》,《我造的车》,《我也能造飞机》,《《买菜》;建筑类:《我的房间》,《迷人的游乐场》等。可以根据想象,进行夸张,表现学生的创造力。
2.简化塑造手法。小学的陶艺课程要进一步为学生松绑,不要因为繁琐的学习技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学习一段之后就会慢慢掌握陶艺“漫塑”的技法,从开始的随意到后来的小心。简化塑造技法,就是要减轻学生学习技法的负担,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不知不觉中将技法渗透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境界。
3.课堂和课外的联系。陶艺“漫塑”课程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加强课堂和课外的联系,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贴近生活,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强陶艺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之间的联系,让陶艺的学习成为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课程,不断吸引学生的兴趣。
四、结束语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我国的素质教育必将得到快速发展。陶艺是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是和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的,是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体现,要不断地丰富陶艺“漫塑”的内容,创新塑造手法,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明 著 《另说陶艺——关于陶艺教学的实验与设想》.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
[2]何炳钦 《现代陶艺教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陶艺课程 篇7
一、感官体验——一起来研究研究泥巴
只有你读懂孩子, 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怎样吸引孩子融入陶艺世界, 让他们倾听泥土的语言, 亲身感受自然的泥火之美呢?在教《夸张的脸》一课时, 顺应孩子们爱玩的天性, 带着他们走出去, 体验泥土, 一起研究研究泥巴, 让学生真实地触摸泥巴。湿软的泥土带给孩子们的感官刺激是直接的, 是惊奇的。有了这份情感作为依托, 学生更易融入陶艺这门艺术, 更能够用心去感受泥土的魅力。
二、授之以渔——你会哪些方法了
《新课标》在论述美术学习的价值时, 曾阐述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技术意识的培养体现在学生美术学习的方方面面, 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情趣及个性表现与表达的技术支持。陶艺技能并非仅仅是美术教师做一步、学生跟一步的简单程式模仿, 它包含了孩子们对陶艺的感知、情感和实践等较为广泛的一个整体。作为执教者, 我们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并合理、开放地进行技术引导。
学生会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如小动物、小玩具、树木、房子甚至人物等。当然, 也会有他们的烦恼, 如:我想做个卷卷的头发, 该怎么办呢?我想让它变得更立体, 要怎么做呢?我想要让它有个长长的脖子, 怎么才能牢固呢?教师要以学生为主, “授之以渔”, 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创意, 让他们把心中的想法用泥土表现出来。
在执教《夸张的脸》时, 当每个学生分到一块陶泥时, 大家总会这样问:“老师, 我们要怎么做呀?”其实, 这时候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思考, 这时教师要给他们一个适当的演示引导:“同学们, 捏捏看, 揉揉看, 谁能试出更多的方法?”学生们在这样的启发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尝试团泥团、搓泥球、拍泥板、搓泥条、泥巴粘接, 还有的借助工具切泥砖、擀泥片、掏空等等方法。还有的孩子尝试了新的方法:“我用裱花嘴把泥巴变成像奶油一样的泥条。”“我用手把泥巴在纸上压擦, 我想做一个大胡子的效果!”“我用刻刀在泥巴上刮出了很有趣的花纹, 等下我要把它用起来。”“我想把纽扣、珠子、橡皮泥、陶泥一起用起来!” (如图1~图4) 孩子们主动地去思考、探究方法, 我相信他们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这样能够满足个人欲望的游戏性、趣味性的技法探索过程, 也是最简单而完整的初期创作。
在陶艺的学习创作中, 很多时候因为技术上的不足以至于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 学生也许会因此放弃努力, 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去完成, 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陶艺, 增强成就感,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操作,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三、提炼生活——艺术高于生活
在陶艺教学中, 如果局限于某种技艺的学习或者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 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 也有违学生固有的创造天性。人的艺术感觉来源于人对自然社会中的观察和发现。在陶艺创作中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有思想地表现生活。
在《夸张的脸》教学过程中, 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不同表情的照片, 如喜怒哀乐;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陶艺作品, 如唐代的天王俑——严厉与恐怖、东汉的击鼓说唱俑——夸张的表情幽默生动等。要求学生思考这些陶艺作品的夸张之处与独特之处。笔者引导学生在陶艺创作时, 可以突出人物的表情特征或者对局部进行夸张、变形, 使欣赏者产生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及趣味性。
从这一教学片段中, 笔者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观察并有目的地进行思考, 从学生自我的理解中推陈出新、提炼精彩,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个性的想象力, 快乐地“玩”和快乐地表现, 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
四、展示交流——你的作品很成功
学生创作的陶艺作品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表现, 充满了灵性和率真。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肯定他们的创作, 还应协助他们展示作品。学生会为自己的作品被展示而感到自豪, 这无疑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最有效的途径。
在《夸张的脸》展示评价环节, 笔者邀请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与大家分享, 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叙述:“我用了粗粗的泥条把嘴巴做得最大, 我想表现这是一个很爱说话很爱喝酒的人。” (图5) 孩子的表达略有些羞涩和激动, 希望大家都能读懂他的作品, 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我的作品与众不同, 它可以正着看, 这是顶着漂亮发型的脸, 也可以倒着看, 这是一张生气的脸。” (图6、7) 该生很是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作品, 成就感无限。“我想表现的是一张非常生气的脸, 我用泥片卷起来做了头发、眉毛、胡子、嘴角, 看起来真的很生气啊。” (图8)
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学生的陶艺作品, 如课后展评、摄影记录等方法, 放大他们的成就感和新鲜感, 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继续创作的兴趣和欲望。
五、文化浸润——这是一首无声的歌
陶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陶艺对学生而言, 既是接触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的良好机会, 又是一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
《夸张的脸》一课, 贯穿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中, 紧密围绕着土与火的艺术展开。陶瓷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 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的产生和发展, 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作为"陶瓷古国"的中国, 让学生欣赏了解优秀艺术作品的图片, 使之眼界得到开阔, 文化底蕴逐步加深, 艺术美得到享受, 爱国热情得到增强。
陶艺创作境界 篇8
当一件赏心悦目的陶艺作品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特样的美感形式给人带来愉悦般的享受,形态中透露着作品所包含的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材质语言、装饰语言、工艺语言和个性化的风格语言等,这些语言就是陶艺作品在艺术境界上的细节元素,它所折射的美感形象几乎都是陶艺家长期训练、总结的经验。换言之,优秀的陶艺作品是陶艺家经过千锤百炼,在多方面素养齐备后方能有机会探求的。陶艺创作是一门集多学科知识的学问,一门美术的表现形式,其艺术境界是她树立在艺术领域内永不动摇的高峰。
1 创作境界陶艺作品的前提条件
从理论上分析,创作符合境界化的陶艺作品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前提条件,用量化的形式来评测。符合境界化的陶艺作品必须严格具备或满足多个方面的条件,从创意构思、设计制作,到工艺作色、烧制;从题材选择到制作技巧,都须步步到位、熟练把控。
陶艺创作首先必须强调作品艺术化的视觉效果,艺术性不强的陶艺作品只能是泛泛之作,离境界化的要求非常遥远,陶艺创作必须重视艺术效果在陶瓷材质上的发挥,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品味才能论及相应的艺术境界。接触过陶艺的美术人员都能体会,陶艺创作需要顾及、了解较宽泛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在创作中开拓更大的创意思维,运用更多的材料、工具、方法,完成陶艺作品的创作。由此也可以明确的了解:创意构思不仅要文学知识作功底,更需见多识广的综合性知识的储备。
设计制作是完成陶艺作品的创作主要操作过程,境界化陶艺的设计制作能突显,陶艺家轻重把捏的“尺度”分寸,自然呈现出一气呵成的粗犷、力度和分量;精致入微的细腻、工整和飘逸。要获得这些境界化的技巧,至少需要十余年的全身心的创作体验,认真总结。
陶艺是土+火+水+木+金的技术集成应用,在陶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创作-制作-烧制,陶艺家能够控制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最终的品相由“火”来决定,这就是所谓“人一半,天一半”的陶艺创作写照。创作陶艺作品的条件非常关键,也是决定作品进入艺术境界的指导书。从一件有层次,有境界的陶艺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拥有的内在素质:第一,陶艺家必须熟练把握制做多种陶艺造型的技能,懂变通,具有举一反三的创作与研究能力;第二,具有较全面的陶瓷工艺知识,熟悉、了解相近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性的陶瓷工艺知识非常有助于陶艺作品后期的工艺处理环节,择色施釉,装窑、控温烧制;第三,具备健康的人生观,美术界常评述“字如其人,画如其人”,陶艺造型同样也有这样的现象和状况,道德防线松动的“作者”容易追捕不健康的趣味,容易制作丑化或欠美的造型,低水平的陶艺作品显然上不了层次、境界,属于庸俗创作的范围。
2 境界层次陶艺创作所包含的内容
创作符合审美要求的陶艺作品同样可以用量化或用相关的前提内容来衡量的。一件陶艺作品只有同时拥有了完整的形式美感、个性化的表现手法、真、善、美的艺术构思、理想化的烧制效果,才有可能谈及境界,分析她在陶瓷艺术境界中的高低层次。
完整的形式美感:审美法则是任何有境界的艺术作品所遵从的基础,陶艺作品的美感形式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依据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塑造陶艺作品的造型、结构,选择陶艺作品的材料、制作方法、制作工艺、釉色,都属于完善形式美感要思考和运作的前期工作。形式美感的应用是创作经验的体现,适度把握形式美感的方法是陶艺家一辈子都在面对的问题,每一件陶艺作品,即使造型一样都可能产生效果不同的视觉效果,有境界的陶艺作品除了具备深思熟虑的美感效果,还包括熟练把握制作陶瓷工艺,烧制出非常偶然的特殊美感。
个性化的表现手法是陶艺家艺术风格稳定的结果,通过长期的陶艺创作,逐渐总结出陶艺家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习惯、审美偏向,有些个性化的风格表现甚至是艺术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有此更能直观反映出陶艺家创作的真实能力。有境界层次的陶艺作品充分体现着陶艺家个体独有的艺术个性,每一件有境界、优秀的陶艺作品是找不到相似、类似的,因为艺术化的习性是在真、善、美的艺术要求下自然释放的,诸多相同状态的巧合根本无法实现,尤其是陶瓷艺术创作。
数千年来,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中国,古代有境界、优秀的陶艺作品无一例外都符合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这也正是他们能够长远流传的真正原因。真、善、美是健康向上题材、内容的具体指向,符合大众共识的伦理与心理要求,语义上通过谐音、借语、象征等手法,集中体现了古人求财、求福、求平安、健康等吉祥与喜庆的美好愿望,对理想生活的浪漫追求。
恰到好处的烧制效果是每一件有境界、优秀陶艺作品的共性之处。一名优秀的陶艺家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内涵,更需要活学活用,驾驭烧制技巧的娴熟能力,随机应变的创作理念和能力,打动人的陶艺作品往往都有出人意料的“变化”,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个“之外”便是艺术的深度,上层次的艺术境界,这个艺术境界常常同烧制陶艺作品的环节密不可分。
艺术作品的境界往往只能会其意,有不易形容和表述完全的特别之处,具备艺术境界美的陶艺作品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它不仅有稳定、成熟美感的形象特征,也有反映着艺术世界内的“精华”内容。
3 境界陶艺创作的相关要求
陶艺同其它美术种类的创作有着非常直接且广泛的联系,相互之间的影响显而易见。纯艺术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类型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陶艺的创作领域中尽情发挥,就此而论,陶艺创作是美术专业中惟一能够同时触及其它门类,专业技法交织紧密,包容大全的专业类型。自釉上新彩颜料的普遍应用,陶瓷彩绘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她在传统古彩、粉彩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西方绘画的技术从此便很容易在陶艺创作表现中得到应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首都国际机场创作的《森林之歌》等巨幅陶瓷彩绘壁画刚完成便引起学术界长久的关注,反响很好。中国画的人物、花鸟、山水,工笔和写意技法都能在陶瓷胎体上效仿表现,在陶瓷器皿或其它造型表面描绘,绘制陶瓷壁画,都能随心所欲的勾绘、着色,且另有一番艺术情趣;随着现代窑炉工艺的不断提高,大型陶瓷雕塑的烧制并逐渐在公共空间和露天环境中陈列,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增加了另一种坚实、持久的理想材料;版画中的丝网版印刷早已广泛应用于陶瓷花纸的印刷生产之中,精美设计和印刷的贴花纸在陶瓷釉上、釉下的装饰中发挥了巨大的产能,极大地改善了产业陶瓷的产品质量,艺术陶瓷中的贴花纸使用,更增加了艺术家塑造与表现的细腻度,促使现代陶艺中超写实技法的诞生,贴花纸装饰还是追求个性化表现的方式之一;早在二十年前,就出现了陶瓷画面仿制油画效果的表现方法,满足了普通大众欲收藏、观赏油画作品的愿望,同时也改变了油画作品传统的属性,让油画作品从此拥有了“硬性化”和“立体化”的另一特性。
4 结语
艺术境界是神圣的,陶艺创作的境界是陶艺家们梦寐以求想掌握和拥有的,美妙高雅的艺术境界是没有固定通途的高峰,比较之下,陶艺创作的境界需要添加些许雅俗共赏和应用功能的成分。土与火的艺术原本不易看透,要求符合艺术境界的多项条件、多项内容、多项要求,这并不意味着她高不可攀,在任何事面前,都是有心人的天下,否则我们怎么可能保留许多历代的陶艺精品。
陶艺作品就是陶艺作品,尽管它能够再现其它美术类型的视觉效果或造型,它本身的根基还是泥与火的属性,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的境界化追求恰恰是忘缺了境界化陶艺创作的主要条件,陶艺创作的艺术境界并不完全取决于陶瓷表面釉色或彩绘的炫丽、华美,放弃自己擅长的优势去追逐表象化的另类,是不理解、盲目的抉择,这样的陶艺“创作”很难达到有境界的层次,陶艺家的人品修为、文化素养,艺术功底才是确保作品触及高层次意境的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永善.说陶论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P7~P12
浅谈陶艺教学 篇9
要想弘扬我国的陶艺文化, 把陶艺引进中小学课堂, 并把陶艺教育与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 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我校从2006~2007学年度起, 逐步开设六、七、八年级陶艺课程, 通过每周一节课的形式进行探索, 并从2008年开始把《陶艺》作为乡村少年宫的课程。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中提高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信心, 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一团泥交到孩子的手中, 他们会创造出什么呢?创作的灵感从何而来?孩子们能不能做到心手合一地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事物?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们天真聪敏, 只要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训练, 他们也会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表达他们感受的手段。孩子习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感知并表达某一事物, 这密切关系到他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 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和发展。陶艺创作对于孩子来说, 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了解与珍惜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 将陶艺融入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可以创造出更美、更精致的艺术作品, 拓展艺术发展空间, 建立校园文化特色。
为推进陶艺教学, 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配齐、开设了高标准的陶艺教室、作品陈列柜, 设置了专门烧制陶器的窑炉, 邀请了专门的陶艺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 低年级
1. 以培养儿童玩泥巴的兴趣为主, 不急于要求儿童塑造出作品。在游戏中体验泥巴的硬、软、干、湿等不同性质并自由自在地进行变形, 以提高其兴趣及信心。
2. 鼓励儿童多尝试各种技法、探求陶土的可塑性。如揉、搓、切、打、挖、刮、堆等技法, 通过游戏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培养了学习兴趣, 此时再要求学生把初期感觉训练获得的知识, 通过梳理细化为制作手段和方法。
3. 能够捏塑出各种简单的几何形体, 如长条、球体、立方体、泥板等, 并进行简单的图案刻画。
(二) 中年级
1. 尝试运用各种辅助材料进行陶土的造型创作, 如木棒、牙签、竹筷、铁丝等。
2. 能够把握雕塑造型的立体感, 感受陶土潜在的美感特性, 并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尝试运用揉、搓、压、捏、切、挖、堆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动物、人物形象的造型。例如, 《各种各样的笔筒》《瓶瓶罐罐》《动物挂件》《我熟悉的人》《瓜果飘香》《陶碗》等。
3. 尝试运用各种技法制作平面的或立体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提高其造型能力。
4. 逐步养成收藏自己喜爱的作品并拍摄照片, 作简单的介绍, 乐于与人共赏的习惯。
(三) 高年级
1. 喜欢欣赏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发现其意义并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自主探究, 有自己的心得。
2. 培养学生有计划性的工作能力。在实际创作之前, 能根据构想草图, 预想必须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 以及制作步骤, 有顺序地进行创作。能注意到特体量感与动态的表现, 并逐步接触拉坯制作做出简单的坯体, 学习简单的釉色法。在陶艺课堂中, 学生可以研究文学, 探讨几何体;可以进入动物世界, 可以与古人对话;可以奇思妙想, 可以用陶泥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一句话, 学生可以用陶泥捏出自己整个的世界。
陶艺课程的有效实施, 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陶艺课程的有效实施,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 学校充分调动其内在动力与追求, 努力营造个人开发的环境, 鼓励创新、求异、个性化。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 不断超越自我, 发展自我, 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陶艺课程的有效实施, 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激发了学生对陶艺的学习兴趣, 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三维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陶艺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玩泥巴中培养了审美情趣, 享受到了成功和快乐, 充分利用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去感受艺术。让学生通过亲近陶土, 感受泥土的芳香和大自然的亲切;让学生把陶土打平或垒高, 滚圆或拉长, 体验到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感。因此, 体验能够给学生带来对泥土的浓厚的情感, 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
抽象之美与陶艺 篇10
关键词:抽象美,陶艺,造型,装饰
引言
一门艺术之所以存在,必定有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独特形式和手段。陶艺的魅力就在于粘土与火交融历练之后产生的材质的特殊美感可以使形式美更加净化。这种净化最适合以艺术抽象的形态语言表达其内在精神。它不同于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再现或表现世界,它使用粘土、釉色和彩料创造抽象的精神世界,对空间中线、面、形、色、组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1 原始陶器中的抽象形式美
关于“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沃林格尔曾指出,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在化。原始艺术中的装饰纹样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摹写,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人们为了在繁杂纷扰,充满变数,不可预测的生存环境中寻求一份安稳、宁静、永恒幸福的形式感觉,自动的将混乱、无秩序化为澄清和有序,为生活艺术中的形态与装饰选择了“抽离”的表现形式。
从总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可以看到,陶器造型就是用几何抽象的方式唤起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几何抽象显示的是秩序性和规律性。原始人类用最纯粹的形式记录了对点,线,面组成的立体空间的审美感受,他们懵懂直观的感觉到,有规律的平衡对称是美的,S形的曲线比直线更好看,圆形比方形和多边形更柔韧更有概括性。所以有了各类瓶罐的基本造型。就像沃林格尔在《抽象与移情》中所说的:“艺术并不开始于自然主义的创造物,而是开始于具有抽象装饰的创造物,最初的审美需要拒斥了任何一种移情,从而指向了线形的无机物体。”原始彩陶的装饰除了几何抽象风格的图案外,还采用具象性抽象的表达形式。对自然形式进行了最简洁最原始的探索。“用事物轮廓和简化的方式来呈现客观事物的整体知觉形式”。如马家窑彩陶的漩涡纹、蛙纹,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鸟纹,包括少量经过高度艺术提炼和概括的谷叶纹和花瓣纹等,都是以轮廓抽象的方式来进行具象性抽象,使产品充满了律动的节奏感。这种律动的审美喜悦是抽象艺术的来源之一。在人类从荒芜向文明进发时记录下对大自然最初的原始印象,记录下辛勤求生中感悟到的生命的秩序美感。
人们依据有关形式美的秩序和规律性创造了原始陶器。以实用功能为主的传统陶瓷所遵循的形式美法则多为抽象性的,当人们创造任何一种具存在价值的艺术门类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陶瓷艺术生来就是为了方便生活与美化生活的,它无须还原自然的真实具象,也无须带给人们多么真实的生活感言和心灵震撼,它所擅长的就是提升历练事物的简洁度和抽象美感。让人们既便于使用又赏心悦目。虽然世界各地的人类先祖都因文化、地域不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可遗留的原始陶器却都有着抽象简洁的形式美感。所以说,原始陶器的功能性决定了它的形式美感的抽象性。劳动者们用自己的双手过滤了自然界中纷纷扰扰的繁杂形态,为陶器选择了最单纯简洁的抽象形体。可以说,自陶艺诞生之日起,这门火的艺术便注定是抽象的艺术。它更注重的是抽象与美的形式成分,而非题材内容等表现成分。
2 现代陶艺中的自由抽象与自然美
现代陶艺,是从传统陶瓷实用器物中发展而来的纯艺术,是20世纪一个新的艺术种类。陶瓷艺术本身具备了绘画二维与雕塑的三维立体两种表现能力,现代陶艺更加偏向后者,更接近抽象雕塑。它注重表达纯粹精神理念,并不拘囿于具体的某一形态,在造型和装饰方面也都不再循规蹈矩,强化了更加自然的审美观念,追求自由自在、随性自然美。追求康德所说的“第二自然”,即人造的艺术品不能感受到太多的人造的痕迹,不能直接表露出目的,而应该像自然一样,用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来引起观众的审美愉悦。这种追求自然美的最佳表现手法之一就是自由抽象。
如果说陶艺造型中对事物进行概括、变形和抽象的为摆脱具象反映“理性的秩序”的几何抽象手法是对现有世界某一规律的反映,那么现代陶艺装饰则很大部分受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非传统的表现性抒情抽象艺术影响,开始用反映心灵的即兴情绪抒发的自由抽象来表现内在情感宇宙的规律。美国陶艺界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彼得·沃克思主张陶艺创作中即兴、自由的发挥。他将黏土作为表现情感的载体,随意地叠、刮、戳、压,任其自然的在作品上留下瑕疵、开裂和斑孔,把作品创作的过程展现在欣赏者面前,似乎要观众和自己共同体验创作的激情历程。
自由抽象是一种较自由的情感抽象艺术。西班牙艺术大师琼·米罗的带表作“芋虫”,是寓意人民摆脱独裁统治,即将破蛹重生的大型环境陶艺作品。在外形简洁的圆柱体造型上,布满各色不规则的条纹,通过自由向上的形式感引导四周的环境氛围。创作者凭借追求自由的,非逻辑性的艺术直觉将线、面随意构成,借以展示出人民获得解放的渴望如潮水般莫名涌动。让自由精神世界与人文环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表现出现代环境陶艺的抽象审美魅力。
利用陶瓷釉色装饰的自由流淌性,也可以创作出酣畅淋漓的自由抽象效果。这种方法我国唐代的唐三彩就曾表现过,色彩斑斓的釉色效果为这一绚丽多彩的艺术瑰宝增添了一丝自由的神秘色彩。这些陶瓷釉色装饰的随意性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用颜料桶随意滴洒涂抹的作画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创作者自由抒发的情感创造出一个属于他们内在精神的抽象世界,随意抒发具有不可复制性。它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康德所说的“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美学思想。
3 现代陶艺抽象美所体现的文化语境
现代陶艺注重作品中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注重个性的解放。人们一方面享受喧哗的机械化世界带给自己的舒适生活,一方面被伴随着机械化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所困扰。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停歇,人与其自身社会关系的矛盾愈演愈烈,人与机械化的矛盾方兴未艾。这种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的矛盾关系为现代艺术增加了新的不安、焦虑甚至恐惧的因素。
西方近现代美学开始从心理上讲艺术,强调超越社会功利性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布洛的“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超功利的心理距离。所谓“无利害而生愉悦”,如何消除艺术品在心理上产生的利害感?一些现代陶艺自觉或不自觉地尝试用可产生心理距离的相对不规则的抽象形态去表现脱离了机械化矛盾的自由心性。这些抽象形象已经不同于原始彩陶中抽象图形表现出的单纯的秩序感和律动感,而是早已冲破旧秩序的束缚,由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新的表现形式。前者的抽象冲动意念是由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惧怕而显得有序化,“当人们面对外物巨大的杂乱无章时,在这种抽象的造型形式中就能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息”。后者的抽象冲动却是在人类已大幅度改造自然的文明时代感受到的对机械的恐惧而变得相对无序化。此时的人们倾向于一种超然物外的即兴情绪的抒发,来平缓一下流水线式的机械化的快节奏生活。
现代陶艺欣赏的正是这种打破规则,放飞心灵的形式享受。在装饰方面,体现了更加丰富的现代多元文化,需求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现代陶艺作品中就表现出创作者对人类放飞心灵的讴歌,对传统文化曾给予自己精神慰藉的感恩与致敬。中国现代陶艺创作出现不少习惯于将宁静的典雅的装饰拘囿于不大规则的抽象形态之中。在当代陶艺家黄焕义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从那些极具现代感的抽象造型中发掘到传统纹饰在其中重新解构的寓意。古老的文化传承在当代做出了全新的诠释,如《土说》系列中,青花装饰如碎片般依附在注入了生命活力的泥土中,传统装饰成为了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记忆碎片,凭借这久远的年代感使观众产生历史的心理时空距离。这种将历史文化的记忆碎片描述于现代抽象形态中的表现方法,在观者心中拉开一道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鸿沟,这道鸿沟正是成功唤醒观者的审美想象力和文化沧桑感的关键所在。
心理距离的形成有时依赖于时空距离的拉开。传统装饰在现代陶艺中的运用正是体现了人们心理上的时间美,在创新的造型中加入传统的装饰元素,或将传统装饰重新建构在现代陶艺抽象形态上,是现代陶艺中极具韵味的表现手法。如吕金泉的《遗韵》,何炳钦的《古风》等。在这些新颖造型中透着古朴气息的作品前,能感受到现代精神与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何炳钦常将杂乱的泥条与一朵朵端庄静谧的莲花优雅随意的组合在一起,充满自由意念的抽象形态与古典装饰相结合,散发出浓郁的现代艺术美感。黄焕义的《新与旧》,也是规则中见不规则,现代中见传统,无一不体现了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自由抽象形式感以及向传统致敬的民族情怀。
抽象的现代陶艺追求的艺术境界与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意境非常相似。它较少追求对事物的真实形体表现,更多的表现纯粹形式的美感,让人在似与不似之间体会象外之意,在优美的粘土形态与绚丽釉色之中感受深刻的人生哲理。陶艺造型与纹饰所体现的形神,实象虚象,动静起伏,明暗粗细,与中国哲学的阴阳宇宙观和诗画艺术中的意境是相通的,并且更加形象立体化。现代陶艺就是这样兼容并蓄的一门新艺术,既有西方的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中可脱离现实的抽象和纯粹主观表现,也有中国艺术特色中表现的在客观基础上的抒情达意。无论哪种,艺术抽象表现手法都为这们既古老又时尚的粘土文化增添了无以言传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朱主编.艺术设计概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
[3]武星宽编著.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4]张晶著.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关于陶艺课程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 陶艺课程;陶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88-02
随着陶艺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广泛,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陶艺发展领域,专家和学者也开展了大量关于陶艺的学术研究活动,丰富的研究成果为高校陶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陶艺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被纳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旨在通过陶艺课程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陶瓷烧制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艺教育是对学生陶艺理论和技艺的培养过程,我国高校陶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现代陶艺和生活陶艺两种,前者更注重的是陶艺的个性和风格,后者则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往往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为陶艺教育赋予了更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意义,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高校陶艺教学活动受到教育体制、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但是现代陶艺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设置活动,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对于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陶艺课程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不长,所以在很多课程的规划方面都借鉴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因此陶艺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现代特征。随着陶艺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不断发展,在陶艺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应当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中国陶艺发展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以拓宽陶艺综合教学的研究领域,促进现代陶艺与艺术专业的跨学科交叉,实现现代陶艺教育的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现代陶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高校陶艺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类高校和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中,都有关于陶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当前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类院校在陶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主要是以宏观的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其中涉及到很多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性内容的基础,所以理论方面也未免显得过于宽泛。陶艺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关于陶艺发展以及烧制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虽然可以从教材中了解大致的内容,但是却容易忽略细节。艺术院校在陶艺课程的设置方面则更多注重陶艺的工艺和技法,所以学生往往是具有较强的技艺却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很难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二,陶艺在我国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时间却很短,所以在陶艺教育活动的理论体系方面不够完善,而且缺乏时代性,很多当代陶艺中的实验性操作内容并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很多优秀的陶艺教育研究成果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和归纳,所以无法形成系统的陶艺教育理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陶艺教育的先进性。
第三,陶艺课程的设置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有的高校陶艺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是按照工艺或者艺术种类进行划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依照学科教学的规律按部就班地授课,使用的教学资料也只有一本教材,学生接受的陶艺知识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不仅无法形成完成的陶艺理论体系,也无法为陶艺操作的实践提供指导,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于陶艺的学习都失去兴趣。另外,在进行陶艺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范围进行模仿或者重构,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缺乏创造性。
第四,过于信奉国外陶艺文化的熏陶。很多教师在学习和深造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国外先进的陶艺文化,便急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都过多关注西方陶艺、日本陶艺,但是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土性特征,使得很多学生形成了对国外陶艺文化的盲目崇拜,甚至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拒绝将传统陶艺创作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这对于我国陶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二 提升陶艺课程实验教学效率的途径
第一, 陶艺课程的交叉设计。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设计是当前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通过课程交叉设计可以使很多相对独立的学科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产生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当前陶艺课程教学体系中,课程交叉的程度十分薄弱,很多课程都是以独立的技法形式存在,如浮雕、镂空雕琢、色釉等等,这些看似单独的技法在陶艺学习中存在很多交叉点,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将各种不同的技法进行结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交叉的成果进行论证,这种交叉实践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跨学科课程交叉结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技艺操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并且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论证,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陶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很多充满艺术气息的陶瓷作品都让人惊叹,其中既有陶的粗犷也有瓷的细腻,陶瓷作品的艺术创作成果与其自身的材料有关,更需要依赖创作者灵巧的双手以及内心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陶艺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陶艺制作的手感,并且在实验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学生对于陶艺的兴趣,来源于生活中具有魅力的陶瓷产品,为生活增添了更多艺术气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先进的生产工艺运用到陶瓷生产工艺中,丰富了陶瓷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能够运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美丽的陶瓷产品,仍然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产生对陶艺的热爱,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陶艺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合适的陶艺风格。陶艺的制作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其中涉及到很多繁琐的细节处理,所以是否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对于陶艺的学习十分重要。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接触过陶艺,在陶艺课程实验教学中不免跃跃欲试,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耐心就会越来越差,有的学生尝试多次都无法做出一个成型的作品时,学习的信心也备受打击,甚至失去对陶艺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陶瓷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心灵体验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将知识和技艺传授给学生,更要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性,他们应该拥有独立的人格与自信,并且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拓宽自己的思维,形成独特的陶艺风格,而每一种不同的风格都是值得欣赏和肯定的。所以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不仅要有耐心,而且要有信心,在陶艺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成果。帮助学生寻找并且形成合适的陶艺制造风格,是陶艺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这种目标的追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形成了带有个人特色的风格,只有从艺术风格上获得更多肯定与赞许,才能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第四, 增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陶艺的学习要尊重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艺培养,但同时又要敢于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充分展示自己的开放性的思维,才能在陶艺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对于陶艺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识,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现代陶艺发展的个性因素,指导学生的实践并且勇于创新,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自己,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无论未来陶艺教育发展的主流形式如何,作为教师的教学任务,始终都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应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陶艺教学尤其如此。陶艺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如果所有学生都只制作出同样的陶瓷作品,这是失败的教学,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鼓励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并且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更多启发式、联想式教学方法,对陶艺抽象的造型结构和形象特征进行提取,再鼓励学生针对这些形象特征进行联想,并且形成自己的认知。通常情况下,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比传统的理论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最后,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将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扎实的艺术功底,为后续的学习和创作活动提供基础。一件好的陶瓷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所以在陶艺课程实验教学中,还需要融入关于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使学生学习陶艺的同时,也了解陶艺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对陶艺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
综上所述,陶艺课程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陶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陶艺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在陶艺课程实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激发学生对陶艺的热爱程度,只有热爱陶艺才能积极地参与到陶艺课程实验教学中,并且通过陶艺制作良好心理素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在陶艺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完全了解陶艺,并且不断提高陶艺制作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提高陶艺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晓洁.对综合院校陶艺教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0(01).
[2]张温帙.美国高等院校陶艺教育之我见[J].美术学报,2015(04).
[3]胡晓洁.地方院校的陶艺课程改革新构想[J].山东陶瓷,2014(03).
[4]马小非.高等教育陶艺教学新思路[J].大众文艺,2015(23).
[5]杨珩.开放性实验教学对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3).
现代陶艺的华丽蜕变 篇12
关键词:时代,现代主义,中国现代陶艺,观念陶艺,传统陶瓷设计
世界以迅雷而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发展, 现代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着艺术的全面改革和前进的步伐。康定斯基曾说过“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儿, 往往也是时代情感的源泉”, 社会文明的发展给每个时代画上了特有的色彩。陶艺做为艺术领域的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中国古老文明的国度, 这一原始的、最朴实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们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经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艰辛历程, 并以它独特的艺术语言, 表达出时代的审美追求, 日益受到现代人的关注和重视, 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欣赏者, 从而开辟了现代陶艺的新天地!
传统陶瓷对现代陶艺各方面都产生了困扰, 这种现象是可以想象的, 因为中国是陶瓷古国, 可以说世界的陶瓷都是由中国发扬散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有稚拙古朴的原始彩陶、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大气沉稳的宋代青瓷、优雅精致的明代青花、复杂繁缛的清代陶器, 这些不仅是陶瓷的传统成就更是世界历史文明的成就, 民族文明的成就, 永远都不会被磨灭。传统陶瓷的实用性、创作的工艺手法、与绘画书法的结合, 以及高超的“火”的烧制技术, 时至今日, 依然影响着我们。这种实用性的陶瓷设计在现代文明下被大批量的生产, 在工艺上的流程更加规范化、自动化, 烧制控制更加精准化, 现代人更是将现代的科技运用到陶瓷设计中, 传承着传统陶瓷的精神。
而西方现代主义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 19世纪末影响到了绘画领域, 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主义的极盛时期, 并迅速蔓延影响深、范围广, 主要在涉及欧洲和北美国家。而现代主义绘画的精神径直的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开始。从19世纪末起许多现代主义绘画大师如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米罗等都有大量的陶艺创作, 他们将绘画中的现代主义运用到陶艺创作中, 这也是现代陶艺摆脱实用价值, 朝着现代陶艺纯艺术化语言的开始。
现代陶艺——被看做是传统陶瓷的反叛, 充分发挥它的不确定性, 包容性, 伴着时代的发展, 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 逐步现身于表达时代特色和创作者思想的纯艺术的行列中, 现代陶艺破茧化蝶的完美蜕变更离不开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继承传统、突破传统、模仿、彷徨、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中国“现代陶艺”始终有着和世界的现代艺术接轨的梦想, 探寻现代陶艺的精髓在何处, 并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探索历程。中国的现代陶艺发展其中有来自传统的陶瓷设计的困扰、其他艺术形式的混淆、对现代陶艺定义的错误理解等等也许简单的几方面的思考从根本上无法完全解决中国的现代陶艺的实质性问题, 但也是引领中国现代陶艺找准自己位置的突破点。中国的现代陶艺要与传统陶瓷彻底、完全的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 日用陶瓷是中国陶瓷的发展主流, 无论是商业生产还是教育, 都在传统陶瓷的设计轨道上, 将对传统陶瓷上的绘画或是装饰误看作是“现代陶艺”, 加上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都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 陶瓷艺术没有质的突破。85美术学潮时期是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西方的现代主义由此传入到了中国, 并对中国的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撞击也由此开始。期间出现了少数的陶艺家创做了一系列表达对当时中国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状的不满思想的陶艺作品, 成为了中国观念性的现代陶艺产生的代表, 这也是西方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融入的结果, 它要求注重现实意义和观念的表达, 当然这期间有许多的改变只是徒有虚表、鱼目混杂;既有对传统的保守, 也有全盘西化。90年代以后, 各种新鲜的艺术形式出现, 一时间陶艺语言更加纷繁复杂, 综合材料的运用、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等这些现象都出现在现代陶艺产生的过程中,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陶艺的创作掺杂了太多的元素, 增加了表现力却也失去了、甚至脱离了陶艺本身。但从另一方面讲, 现代陶艺之所以会有很多“瓜葛”正是因为现代陶艺的包容性。
但也正是矛盾的尖锐才激励了更多人想去解决问题, 90年代后期是现代陶艺发展的高峰时期, 中国陶艺家不断探索, 用行动和思想阐释现代陶艺:吕品昌发觉民间艺术形象, 将传统的稚拙感表现的极具现代感、新鲜感;还有那些利用泥与火的完美结合创造出具有空间感、画面感的作品。左正尧的“流水账”, 有人说这个作品具有装置艺术的特点,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与他深厚的水墨功底相结合的创作, 那种好似带有实验水墨绘画特色的表现手法与陶艺创作遥相呼应, 沉着、厚重、大气、沧桑, 营造的气场能让人感同身受。这其中的人文主义特点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其中写意性的表达和意境的表现与中国绘画的创作精神也是不谋而合。不论从题材还是风格都极具活力和时代精神。他们用适合的语言、适合的方法, 自由的尽兴的表达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紧随时代的大潮前进。
现代陶艺所表现的不是艺术的独白, 而是对话, 这种对话因为每一代人而更新, 并且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更新, 承载着艺术视觉和观念的更新, 中国的现代陶艺的蜕变也许刚刚开始, 只有在艺术的海洋里去其糟粕、吸取精华, 对美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广泛, 在今天做为现代陶艺的研究者将传出内心情感、审美趣味丰富多元性来表达时代的声音、艺术只要对它有持之以恒的热忱, 中国现代陶艺一定会在世界的现代陶艺创作领域独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杨成寅.艺术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8.
[2]王林.美术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赵春雷.张嗣苹关于中国现代陶艺的几点思考[J].中国陶瓷工业出版社, 2007.
[4]金银珍.金在龙著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