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的教案(共8篇)
陶艺制作的教案 篇1
陶艺校本教案
陶艺概要
陶瓷艺术,俗称“陶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以陶瓷这个由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景物而表现,可以永久保存,她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美术教育形式,它是介于雕塑、绘画和建筑之间的一种新文化表达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蜕变,是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陶艺的三要素:泥、水和火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们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依赖的因素。陶艺的本源在于欢乐和愉悦,是释放人性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引人向善的一种朴实的方式。无论是谁,只要做过,就能体会这种魅力。也就是说,陶艺首先是一种健康的,能让普通人接受的艺术形式。
陶艺制作是以陶或瓷做为物质材料来塑造可视和可触的实体性的立体艺术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人文精神,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和审美理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它可以通过釉料和窑火进行的洗礼,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其工艺性和材质特性渗透于造型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神秘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陶艺是雕塑领域的一个分支,由于陶瓷材质的独特魅力,使陶艺在雕塑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陶艺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中学陶艺高中校本教学的主要课程,它的任务是:以陶艺的观念、材料、技法为内容,以陶艺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品分析入手,通过对陶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陶艺工艺知识与技能。
陶艺课程介绍----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动手制作一个或几个完整的陶艺作品。教学难点:
观察和分析陶艺造型、纹样和釉色,并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审美观点。掌握良好的陶艺技法,掌握烧成预期效果。
陶艺课程介绍----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目的:掌握陶艺生产工艺,通过造型的设计及制作,粘接修整、施釉和烧成工艺的实践,能独立操作完成陶艺全部工艺流程,做出成品。
知识和技能: 了解陶艺的概念、中国陶艺优秀的历史。学习陶艺历史发展的过程,从陶艺外形、纹饰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掌握陶艺技法,学会陶艺制作流程。学会用各种技法综合创作作品。
方法和过程:
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做陶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当学生在制作一样作品时,他首先要考虑表现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表现,这就需要调动他的思维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怎样去发现美的形、色、物,并能分析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制作细节时,需要运用各种工具,该如何巧妙运用这就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不是单一的模仿,而会有自己的思考,如做泥人有喜、怒、哀、乐,做动物有凶猛、温柔„„这是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使创造有了保证,这是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促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陶艺教育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生动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陶艺教育更是传承千年文化的有效的,可持续性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陶艺给人的外在美感和陶瓷文化的精神底蕴,陶冶情操,去传承,发现,和创造,这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在学习中国陶艺文化情节的同时获得更深层、多元的文化积累。
课题1传统陶艺与近现代陶艺
教学年级:高中二年级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的:
1.通过老师讲解,初步了解陶艺,能够分辨出传统与近现代陶艺。
2.通过亲临陶艺坊,认识陶艺工具与基本制作方法,在欣赏活动中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从而提高对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陶艺的特点与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对传统与近现代陶艺的区分
教学方法:讲授 范画欣赏 现场观摩 课后作业。教具:多媒体 照片 范画 教学过程:
一、带领同学参观陶艺工作坊,通过观察作品,提问:“同学们知道这里陶艺的类型有哪些吗?”,“对,没错,有同学看出来了,有传统陶艺,也有现代陶艺”。
边讲解边作品欣赏
1.这一类属于传统陶艺,一般指年代较久,使用传统技法来从事创作的陶瓷器,这种陶瓷器与官方的需求有相当程度的关系,同时在用途上大多以生活使用为主,若以釉彩来分类约可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
釉下彩比如青花,是在坯体完成干燥后,在表面上上用蓝色的色料(例如氧化钴)画上各式图案。之后再淋上透明釉,即可进行釉烧。因为蓝色的色料是用在透明釉之下,所以名为“釉下彩”。
釉上彩如粉彩,明朝年间研发出来的明“五彩” 对陶艺色彩的表现更上一层楼。在坯体上先施用一层色釉后,先釉烧一次,再以有颜色的釉药绘上各种花纹图案,以低温烧第二次,通常第一次釉烧的底色烧成温度较色釉为高,由于色彩在底釉上,所以称为釉上彩。因为需要釉烧两次 或是多次,故亦称为“二次烧”。
2.另一类 属于现代的,随朝代及制陶技术的进步,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例如陶艺类生活用品如,花器、餐具、茶具等。
传统技法加创新设计,运用传统技法,釉彩表现现代精神及现代审美,瓶、罐、等容器或功能性实用作品。
3.总结 :目前国内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无论是现代还是古典陶艺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
今天 我们 亲临陶艺坊观摩,注意观察陶艺社同学的制作过程。
二、下课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分组 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关于陶艺的历史和各地著名陶瓷场地陶艺的特点。课题
2、陶艺工具及作品制作方法介绍
教学目的:
学习了解陶艺工具答案使用及基本制作方法的介绍。通过学习,体验玩泥巴的乐趣,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陶瓷作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今后的陶艺教学打下基础。教学时间: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具: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自己上节课参观陶艺坊的体会,同学分组 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关于陶艺的历史和各地著名陶瓷场地陶艺的特点。
二、介绍陶艺准备需要的用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手是最好的工具,但做陶时的一些常备工具也必不可少。工具运用得当,能取得一些特殊的交果。下面就陶艺创作所需的一些设备与工具介绍一下。
(1)帆布或麻布,作用:这些材料与粘土不会粘连,在泥板成形时很实用。(2)碾棍,作用:用光滑的硬木做成,用于压制泥板。
(3)木条,作用:厚度不同,成对结合碾棍和帆布使用,制备特定厚度的泥板时用。(4)刮刀,作用:一种实用性工具三角形刮刀用于切割泥板。
(5)各种修形刀,作用:通常为木制,也可用塑料或其它材料制成,是手工成形的基本工具。这些工具考虑到功能的多样性而有各种形状的刀头。
(6)环形雕塑刀,作用:用于挖空实心器皿,亦可平整表面。把手上安装各种形状的金属环。圆环用于削去多余的泥料,带交的环用于平整表面)。(7)坯料:陶艺泥
(8)报纸,作用:防止作品粘在桌面上。(9)海绵球,作用:清洁作品(10)拉坯机,制作规整器皿(11)电窑,烧制
三、陶艺塑造的形式:(配合图片介绍)(a)手捏成型。(b)泥板成型。(c)泥条盘筑成型。(d)综合成型。(e)拉坯机成型法。
四、陶艺装饰是陶艺的基本表现语言,在利用各种方法成型后,可以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装饰,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装饰方法,启发他们触类旁通,生发出个性的装饰手法。
1、陶艺材质肌理
肌理效果是陶瓷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创作空间是无限广阔的,对于学生体验式的制作来说,首先了解它的基本方法。
(1)绞胎肌理(2)印压肌理(3)贴花
(4)雕刻装饰(使用雕刻刀)(5)镂空雕装饰:
(6)青花绘画装饰(干后使用画笔、陶瓷色料)
(7)釉上彩绘和釉下彩装饰
五、老师现场示范基本操作及工具的使用。
制作时,学生胆子很大,无拘无束,塑造的形象比较随意,不考虑形象的特征与比例,更不会想到成型的技巧与泥面的厚薄,因而造型比较稚拙和随心所欲。这是他们比成人制作时更有优势的地方。同时他们也比较容易忽略掉制作工艺的严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把学生容易忽略掉的细节,比如泥块的干湿度把握、摔泥挤出气泡、泥板的厚度均匀、泥条的制作等等。
注意事项:
1、学生的陶艺作品造型简洁,表面粗糙,形象简单化,表面装饰往往采用粘粘泥球、泥条、泥块或刻、挖、镂、刮。
2、揉泥
揉泥是我们做陶前的热身准备活动,是寻找泥感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是陶艺学习者必须撑握的一门技术。其目的是使未经真空练过的泥变得更实更密,要做到切开后里面没有气泡。经真空练过的泥结构发生变化,具有柔韧性和可塑性。
3、我们拿到陶泥的时候要先感受它的干湿度,干的时候我们稍加水,切记不要将整块陶泥放 水里。判断泥的可塑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揉泥时不粘手,二是搓泥条时不开裂,手感好,水分适中。(用大拇指压时不开裂)干湿适度后,我们要用力捏陶泥或摔打(提示摔打时力度不要过重),将里面的空气挤出来,这样做是以防在烧制的时候爆炸。
4、如果我们要擀压陶泥,擀的时候陶泥尽量薄厚均匀,太厚或者太薄作品干了以后会裂开(向学生展示擀好的泥板)。擀好后要放在报纸上,因为我们这个泥板会黏在木板上,等你做完也就拿不下来了,如果就放在木板上等它干你的作品就会四分五裂。放在报纸上是因为这个陶泥干的过程会收缩,报纸也会随着它收缩。这样就起到一个防裂的作用(强调)
六、学生实际操作练习,熟悉泥性,感受泥巴带给大家的奇妙感觉。
七、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一些动物的图片。
课题
3、手捏成型法——动物篇
教学目的:
学习手工捏制成形的技法,通过学习,学会制作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方法制作动物形状,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陶瓷作品与实际物体之间的关系。装扮生活,美化生活,为今后的陶艺教学打下基础。教具:图片、陶泥、工具 教学过程:
一、1、欣赏同学课外收集的图片,学生分组介绍带来的各种动物图片的基本造型、共同分析动物的形体可以如何概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塑造出来?
2、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类型和风格。可以用夸张的方法,也可以用写实写意的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要一味追求“象”。把自己的想象和个性加入作品中,才是创作。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实现在作品中才是我们的目标。
3、初步设计自己想要做的动物形态。
二、学生制作,随时遇到困难随时与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三、学生自评,说说自己的想法。A风格样式(朴实,古朴,华丽,现代,个性化), B独特设计亮点(最喜欢,最原创部分),C制作方法(捏制平压 自由).1、把起好名字的作品展示出来,由作者简单的介绍。
2、名字的由来
3、自己的想法
4、制作的方法,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
5、个人感觉最满意,最亮点之处
四、同学互相评价,互相交流。
1、你最有创意的作品,为什么?
2、你认为可以改进的作品,为什么?
五、教师小结,总结今天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学生的表扬及下次课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事项
1、注意控制泥巴的干湿度
2、擀平时,务必在泥巴下面垫报纸
3、注意泥板的厚度
4、切勿将不同颜色的泥巴混合一起
5、下课前,收拾桌面,保持整洁,把作品放在通风处。
六、要求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同学及自己家人,下节课学习泥板成型法制作一张人物的脸部。
课题4泥板成型法——人物脸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倾听、尝试、实践等活动,了解陶艺简单知识,初步掌握拍、擀等制泥板的方法。
2、经历自主设计、动手实践过程,能够用泥板成型法设计并制作一件作品,提高动手设计实践能力,享受制作的快乐,养成做事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3、学会运用泥板来塑造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有趣的人物形象,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陶艺作品中进一步了解、认识陶艺,感受陶艺的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感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的泥板制作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制出薄厚均匀的泥板,防止作品在制作过程因操作不当,导致干的过程中发生裂开和破碎。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
陶泥、泥浆、陶艺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工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人物脸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表现夸张的和写实的,简单了解人物脸部的构造及变形方法。
请学生分析脸部那些地方可以用夸张的方法?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点,适当夸张,选择适合的表现。
二、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第二种方法——泥板成型,用泥板成型法来制作一个泥熟悉的人物脸部。
三、欣赏泥板成型的人物脸部作品图片
四、介绍制作方法
五、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前期准备工作跟泥巴捏制是一样的:
1、我们拿到陶泥的时候要先感受它的干湿度,干的时候我们稍加水,切记不要将整块陶泥放水里。干湿适度后,我们要用力捏陶泥或摔打(提示摔打时力度不要过重),将里面的空气挤出来,这样做是以防在烧制的时候爆炸。
2、现在我们要擀压陶泥,沿泥料两边各放一根厚为10mm的木条。用碾棍碾平形成泥板。擀的时候陶泥尽量薄厚均匀,太厚或者太薄作品干了以后会裂开(向学生展示擀好的泥板)。擀好后要放在报纸上,因为我们这个泥板会黏在木板上,等你做完也就拿不下来了,如果就放在木板上等它干你的作品就会四分五裂。放在报纸上是因为这个陶泥干的过程会收缩,报纸也会随着它收缩,这样就起到一个防裂的作用。(再次强调)
3、教师迅速示范局部。
六、课堂作业
1、以《我最熟悉的人》为主题,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进行人物脸部创作。
七、学生间展开自评和互评。
八、老师点评,评出最有表现力的五件作品。注意事项
1、注意控制泥巴的干湿度
2、擀平时,务必在泥巴下面垫报纸
3、注意泥板的厚度
4、切勿将不同颜色的泥巴混合一起
5、下课前,收拾桌面,保持整洁,把作品放在通风处。
课题5 盘筑成型
教学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简单的陶艺作品。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感受陶艺文化。
教学难点:掌握搓泥条的要领,泥条盘筑的技巧、作品装饰的黏结。教学过程:
一、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泥板成型法注意事项
2、欣赏泥条盘筑图片,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
二、讲述盘筑成型的方法。
1、泥条盘筑成型的主要步骤: ⑴、取适量黏土,把它搓成长条。
⑵、双手适度用力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
⑶、将泥条绕圈,依序加高,接触面必须涂上泥浆,将泥条轻轻压密。⑷、加高后可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有变化的装饰。⑸、最后调整作品,完成制作。
三、老师示范
泥条成型(以笔筒为例)1.用双手手掌团出大小不等的泥球。
2.将泥球放在塑料布上。用一只手的指尖滚压泥球,搓成泥条。
3.双手来回运动,继续使泥条变细、变长。注意双手拇指如何交叉在一起,使双手稳固。4.双手保持同样的姿势和运动,沿着泥条运动得到理想长度。5.所有泥条搓成后,取其中一条做成螺旋,做直筒的底。6.用木制塑刀将螺旋表面由外向中心抹平,使之粘接。
7.用刮刀压光筒底的表面。用陶针刻画将粘接第一圈泥条的区域。8.用泥浆涂抹刻划过的区域。刻画第一条泥条。
9.将泥条放在筒底上,泥条长度应与圆周长度相当或稍微长一些。
10.沿一定角度用刮刀切去多余的泥条。这比垂直切割泥条要好,可使泥条两端的接合面更大。
11.用圆形塑刀粘接直筒内壁的泥条。12.内壁平整后,用同样的方法抹平外壁。
13.用带有锯齿边的刮刀修外壁,刮刀应直立。
14.继续添加泥条。为了避免干燥中开裂,应使泥条间的接缝不要在同一条竖线上。
15.用锯齿刮刀的斜边在筒底外缘修出斜面。泥条都粘接完毕后,用锯齿刮刀再刮一遍,放在一旁干燥。
四、提问学生对老师示范的过程是否总结出技法的要领和需注意事项。学生讨论后总结泥条盘筑的技法要领:
秘诀一 :保持泥条粗细均匀,注意双手配合,用力适当,以防泥条断裂,搓泥条时是从中间往两边均匀用力,而且是用双手手掌搓,而不是用手指甲捻!秘诀二:盘泥条时,将泥条提起向上盘,每盘一圈用手指轻轻按压,让泥条黏结牢固,盘条要认真仔细,下面的泥条不能太细,否则回立不稳!秘诀三:装饰美化,可用泥条或泥片粘贴,还可以直接刻画等几种手法综合表现。秘诀四:盘条的技法有很多,如叠圈,铺排,缠绕,穿插,饶结等,独特的盘条方法可以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来!
五、展示泥条盘筑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六、课堂作业:
将泥条盘筑成自己喜欢的形象,要根据构思的独特形状去盘饶造型,可一边盘条一边创新,盘出来的形象要尽量做到和别人不同!
1、注意事项:
⑴、应该注意卫生,不要把泥弄得到处都是,更不要弄到身上、衣服上。⑵、注意安全,使用工具要小心;不要用泥手擦眼睛。
⑶、学生动手尝试搓泥条,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适当指导。
2、教师巡视,对各组出现的问题适当指导。
七、学生自评和互评,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八、教师小结本节内容。
课题6 拉坯成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够正确安全的使用拉坯设备与工具。
2、初步掌握拉坯成型的基本技法。
3、知道拉坯成型的基本流程,初步会做简单的拉坯作品。过程与方法 在拉坯过程中,发展手脑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技术制作过程中的艰辛,感受获得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拉皮成型基本操作手法。
教学难点:泥坯的把正和拔柱的方法和过程。
技术准备:设计制作课件、准备设备及材料:拉坯机、水盆、,钢丝割线、海绵、水、陶泥等。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以学生这一主体为中心,本课采用了以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陶器容器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陶器。最早人们所使用的容器,大都是木制或藤条制成的。这样就使一些容器有很大的缺点,不能用来盛水等液体,更不能用火烧烤。于是,我们的祖先,想出了办法.在器皿的外面抹上湿粘土,在使用中,器皿被火烧后,里面的木质就烧掉了,而外面的粘土却变得更硬。陶器的历史 手捏成型后来,聪明的祖先逐渐意识到,粘土成型后,不用衬上木制容器。也能烧出器皿。人们便将粘土捣碎,用水调和揉软,再捏成各种器皿的形状,第一步完成了。接着把捏好的器皿拿到太阳下暴晒晒干后再用火烘烤,原始的陶器就这样制作出来了。半坡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7000多年的历史
夏商时期的陶器约4000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2400多年
2、出示实物手制陶器作品和拉坯作品分析不同引出课题。
欣赏小桌上的拉坯器皿,思考和我们之前做过的陶器有什么不同?(一个是规整的对称的,一个是不对称的,随意形的。)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它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器物更完美、精致,同时可以拉塑出很大型的作品。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已经出现了慢轮辅助成型,后来发展到快轮,从此拉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用拉坯的方法可以制作圆形、弧型等浑圆的造型,比如盘子、碗、罐子等等,它的特点是作品挺拔、规整,器物的表面会留下一道道旋转的纹路。现代陶艺甚至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切割,再重组成一件新作品;或者通过对拉坯成型的作品进行扭曲、镂空、挤压之后再拼合,创作出新的,富有特色的作品,包括器皿、容器、雕塑。拉坯成型法主要包括:揉泥、把正、拔柱、开孔、作底五个环节。
揉泥——把泥料软硬揉均匀,排除泥料中的杂质和气泡。把正——将揉好的泥料固定在转台的中心。拔柱——使泥料在转台中心转动。开孔——将泥坯做成中空的。
作底——将泥坯内部的底做平、压实。
3、介绍拉坯机和陶艺工具
4、介绍拉坯成型的步骤
那让我们了解一下拉坯成型的步骤
揉泥 定中心 把正 拔柱 开孔 做底 取坯
5、教师演示拉坯步骤(1)、揉泥
和之前学习的一样,揉泥的目的是把泥料软硬揉均匀,排除泥料中的杂质和气泡。(2)、定中心把正
定中心,将揉好的陶泥轻摔在转盘中心,双手旋转拍打陶泥,使之成锥形;启动拉坯机使转盘低速逆时针旋转,用手沾水润滑泥锥表面起润滑作用。
双肘固定在腿上,保持端正稳定,加快拉坯机转速,右手侧压泥团,左手稳定泥团,同时将泥团向转盘中心推压。把正的目的是将揉好的泥料固定在转台的中心。(3)、拔柱
转盘电源开关脚踏板转盘转动方向开关。拔柱的目的是使泥料在转台中心转动。左手以手掌根部从泥锥下部外缘向泥团中心施力,同时向上提动;右手用并拢的四指至手掌与左手相对向泥团中心施力,同时向上提动,双手施力均匀,提升速度与转盘转动速度吻合;泥锥拔高后,用双手拇指按住泥柱顶端,整平柱顶。右手掌放在泥柱顶端,左手靠在一旁,当右手侧压泥柱时,左手帮助平衡。再以同样的动作拔高、压下陶泥,如此反复二、三遍,完成拉坯的练习工作。(4)、开孔
在拔好的泥柱上,双手抱扶泥柱,右拇指从顶部中心压下开孔,直到接近标记处。开孔后,往孔中加水保持润滑,双手拇指阔孔,由内向外均匀施力,双手四指护住外壁,同时向上匀速提起,拉出坯形。开孔的目的是将泥坯做成中空的。(5)、作底
作底的目的是将泥坯内部的底做平、压实。把底部做完整,留出取坯的位置。
(6)、取坯
A、介绍手指取坯。
B、割线取坯:停住机器,割底,铲下作品。垫上小纸板放置在桌面的转盘上。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拉皮成型的具体步骤,以及拉皮成型的简单技法。师: 通过我的演示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6、艺术实践 训练要 求:
1)、每人使用拉坯机完成一件 拉坯作品。2)、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创作。
3)、制作工具不要放在拉坯机上,注意安全。4)、用过的废泥要放在泥箱里。学生实践,教师巡视指导。注意事项: A.揉泥靠全身的重量向下压。左手提起泥团,翻卷,右手推压,有节奏地重复提起、翻卷、推压的动作。
B.注意泥团已形成螺旋线,慢慢重复这些动作。中心形成的小洞在继续揉练中就会消失。C.随着揉练的进行,慢慢形成圆锥形。拉坯成形
D.双手将泥团用力向下摔在转盘上,尽量摔在转盘的中心。用水润湿泥团和双手。E.右手用力由上向下压,左手用力向泥团中心推。重复一遍,然后向上拔柱。
F.当泥柱达到适当的高度,不用移开双手,用双手大拇指放在泥柱的顶端定出中心。拇指互相保持水平,规整泥柱的上部。
G.开始拉碗。抬起左手拇指,其它手形仍然保持原来的姿势。H.开孔后,往里边加点水保证润滑。
I.估计用适量的泥拉碗形。右手食指和左手的拇指放在里边成一定角度向中心推,将孔开大些。注意双手控制好外形。J.用拇指的指甲标出碗坯的底边位置。
K.左手不动,右手慢慢向上抬起,拇指,中指和食指同时用力使碗坯变得更薄,更高。L.用一块海绵吸去碗里的水。
M.左手握住丝线,右手拇指与食指拉紧丝线的另一端随着拉坯机的转动,丝线的左端放在盘子上,右手拉着丝线与盘面保持平行缠绕泥柱。
N.丝线缠到碗底,切入泥中,将碗坯切下来。
在拉坯的过程中非常考验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双手的力道要适中,壁的厚薄程度也要有精准的把握。越薄泥的支撑力越小,过薄的壁无法支撑上面泥的重量,作品会塌下来,也容易破损。在向内收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快,防止断掉。
7、展示评价
将作品放置在桌面的转盘上进行展示,由学生们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要点
1、作品造型有创意。
2、拉坯作品形体对称薄厚均匀。
3、拉坯作品有拉坯纹理(肌理效果)。
五、课堂小结
课题7 综合技法使用
学生实践课
教学目标:学生学会利用以上所学的各种技法自行创作,注意各种技法的穿插使用、灵活应用。
课题8 修坯上釉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
1、能够正确地使用工具修坯。
2、学会上釉的方法。
3、知道修坯的基本流程,初步学会独立修坯上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技术制作过程,感受获得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修坯上釉的基本操作手法。
教学难点:上釉的随机效果 较难把握
三、准备材料:釉料、水盆、海绵、水、之前课上做的陶艺作品等。
四、教学过程:
1、陶艺作品修坯的方法
对于捏制制作的坯体,由于其表面不太光滑,边口都有毛边,有的还留有模缝迹或流浆等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工修平,称之为修坯。修坯也称为“旋坯”或“利坯”,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之一,其目的主要是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成为能适应施釉操作和入窑烧成的精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
针对拉坯作品,修坯主要修正的是模缝迹。它是注浆成型和可塑成型工艺中因模具之间存在的缝隙受泥料挤压而形成的。对于陶艺作品中的修坯,针对的是陶艺家本身或作品本身,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坯体的曲线更加流畅或为了满足作家的特殊设计要求。尊重其作品的整体要求。
修坯不仅需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部位的收缩比,还需掌握各部分流泥的厚薄程度(这是为了防止坯体因收缩不同、厚薄不均匀等现象而造成内应力大小不同或分布不均)。修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修坯技术和确保修坯质量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依靠技术熟练程度和实践经验来掌握。
修坯有湿修和干修之分。湿修是在坯体含水很多,尚在湿软的情况下进行,适合器形较复杂或需要经湿接的坯体,此时操作较容易而且修坯的刀子不易磨损,其缺点是容易在搬动及操作过程中使坯件受伤而引起变形,对提高品质不利。一般碗、壶、杯等需进行加工的制品,多采用湿修,其水分视需加工的程度而定。湿修可用刮刀、泡沫塑件等刮平修光。
干修是在坯体水分较少的情况下进行的。此时坯体的强度提高了,可减少因搬动受伤而引起的变形,对提高品质有利,其缺点是粉尘较大,而且对修坯刀的阻力较大,容易跳刀,修坯刀的磨损也较大,操作技术较难掌握。干修时因坯体含水率低,可用泡沫塑料、抹布、帚子等蘸水进行修坯,也可用小刀、筛网等直接干修。
修坯采用的刮刀种类很多,制品不同,其采用的形状也不同。可分为平刮刀、圆刮刀、月牙刮刀三种。平刮刀为全半圆形,一般适用于修平面;圆刮刀呈双弧形,适用于刮凹面;月牙刮刀适用于刮凸起面模型对口缝痕迹等。刮刀一般为双面刃,刃宽在5~10。刮坯时根据所刮坯体的凸凹程度,改变刮子面同坯体表面的角度。干修注意事项 :
修坯时既要强调外观品质,又要注意其它品质缺陷的预防,在干修坯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坯体表面的泥片屑,务必用海绵球清除干净,以防造成成品外观缺陷。②坯体本身有气泡,一般在5mm左右,可以用干坯碎块堵,然后用硬物轧实。③坯体表面有明显凹凸一定要刮平。
④坯体某一部位如有长10mm,深2mm左右的小裂纹,可以用刮刀刮到无裂纹为止,然后将周围部位刮平。如果裂缝较大,则需要用同样干度的泥块碾压成碎粉,用工具刀填充到缝隙中。
坯体经过干修后还要进行打磨、检查。检查时一看坯体的洗净面;二看眼孔等;三看模缝;四看粘口部位;五看打磨干坯时缺陷部位的技术处理效果;六看有无积水。
2、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上釉,上釉有很多种,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涂在瓷器、陶器的表面进行烧制。在烧制好的毛坯上涂覆上一层玻璃质的釉层,主要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下面来介绍经常运用的几种上釉方法。
1).浸釉法。这种上釉的方法,就是可以把釉药很均匀的敷于坯体表面,即使再复杂的形体也不例外。同时具备了省时,和容易操作的好处。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为了使坯体能整个的浸入釉浆中,需要较多量的釉浆,因此并不适用与大型坯体。至于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的时间,该是多久才合宜呢?通常是等整个坯体浸入釉浆时,约停2~3秒,即可取出,若是嫌釉药上的太薄。可以等到釉药干后,再来一次;但是千万不要在釉浆中浸泡过久以致釉上得太厚,形成烧成品时的釉层缺陷。这一种方法是陶瓷上釉方法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一种方法,楼主制作的陶瓷大多也是用浸釉法的。
2).淋釉法 如果坯体较大,在采用浸釉法上釉时,势必会遇到容器体积不够大,或是操作程序上的困难。而上釉者又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不太费事的方法,得到釉层均匀的效果;此时,便可以采用淋釉法来上釉了。同时,淋釉法更能制造出具有流动感的特殊效果,是一种广被先民所采用的上釉法,尤以唐代三彩器为其中翘楚,现代的许多陶艺家也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在陶坯上淋下数种不同的色釉,或是利用泼洒的手法,或是不同厚度的釉层变化,来制造出独特的趣味。楼主在制作随心手造系列陶瓷的时候为了达到随心随性的自然效果,也是采用了这种上釉方法。
3).刷釉法。这种上釉法,最适合于小面积的涂布,或是用釉色来作画时采用,但也同样的可用于制造特殊效果。对于我们来说,目前是最好的方法。可是在选择刷釉的工具时,最好选择能吸附较多釉浆的羊毫毛笔。当我们在采用这种施釉法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因为工具的运用不当,而在器表上产生刷纹,或是因担心釉面不匀、太薄而多刷数次后,造成釉面过厚,导致在未烧之前,釉就开裂脱落了。通常,有经验的陶艺家,在解决刷釉法涂釉不均的问题时,大多采用在釉中加入少量的胶水;或是遇到吸水性较强的坯体,便将它浸入水中后立即取出让坯体在略呈潮湿的状况下,再行刷釉,这样都可以改善釉药涂刷不均的现象。
4).喷釉法。这种方法将要施釉的陶坯,置于转盘之上,施釉者在边规律性的转动转盘时,边以喷雾器将釉浆直接喷射於陶坯上的方法,即是喷釉法。
喷雾器的种类甚多,从清代陶匠所使用的口吹或手堆式,直到现代陶艺者所使用烫衣时喷水器作为代替品者,均可视为喷雾器,但在一般工厂,多是直接使用喷枪。
五、学生实践
六、老师小结 教学反思:
我们金山中学在2016.3月的时候成立了专门的陶艺教室,并且在陶艺教室内配有专业的陶艺高温电窑炉,陶艺成型拉坯机等设备;陶艺教室内配有陶艺实践操作台,学生们在学习陶艺的创作过程中,一会儿与同学讨论自己的作品如何创作,一会儿讨论陶艺创作技术问题,整体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们在整个课程的创作的中,始终都是非常愉快的。陶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玩泥”更是孩子的天性,寓教于乐是陶艺课程开展的很好的表现。学生喜爱陶艺,并且在学习陶艺的时候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提高了审美、在讲解自己的作品时得到了演讲的提高,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与同学交流,让同学们更团结,互相帮助。学生们创作完成后都主动打扫现场,更讲卫生。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展示出来后,师生们都非常兴奋,就像自己精心呵护下的孩子诞生了一样。而且陶艺并不是单一的一门学科,更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现,它与科技、艺术、历史、地理、自然、建筑等都是分不开的,在学习陶艺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对其他学科的兴趣,陶艺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在不断地学习摸索过程中,我们确定了“好玩、乐学、会生活”的陶艺教学理念,好玩:是陶艺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如何让学生有内容、有意义持续地玩,并玩得出彩、玩有所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乐学:快乐的学习,环境、氛围、教学形式不仅转变学生将学习视作任务的心态,科学的课程设置更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情感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成长。
会生活: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使人们能够更有意义、更完整的生活,每个学生都应当且有权学习人类共同的艺术遗产,为周围、为生活添一首歌、一支舞、一幅画、一个创作,每个下一代、每个学生都应当有“会生活”的意识、逐渐养成会生活的能力,形成会生活的状态,实现自己的完美人生
我们的陶艺校本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可以:
学习趣味陶艺、感知不同事物,聆听内心感受、学会表现自我,大胆创想创作、实现个性发展,拓展综合能力、体会美好生活。
学校依托中华博大精深的国萃陶瓷文化,提升学校的人文底蕴;通过实验陶艺项目的办学特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有文化底蕴的示范学校,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勇于创新的新一代人才。
为了保证陶艺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也把陶艺教学课程列入日常课程计划。充分利用陶艺专用教室,安排每班每两周一次的陶艺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相应对陶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再教学。让每个同学都可以来了解陶艺,感受陶艺的乐趣。同时制定相应的陶艺活动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陶艺教学活动。
《陶艺制作》是人美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课程,是在学习陶泥的基础上,运用陶艺术知识进行的立体造型制作,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问题导入课题相对成功,展示了陶瓷作品及其制作,陶瓷有趣却很少有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尝试的特点使得本节课的内容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对这些陶艺作品的欣赏中,使学生基本上理解和学会了制作方法并加深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陶瓷用品的情感。学生的创作反映出了他们的创造力,出现了许多奇特富有创意的作品。但教学方法内容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并且对创作的表现技法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
评价是鼓励学生的体现,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分享他们成功的作品,我用摄像的方法给予鼓励,作品好的给摄像,并将作品图片发到十六中网站。评价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制造过程和创作意图,这也是同其他同学学习提高的过程,这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学会知识后共同分成果的快乐感受,知道成功是大家创造的结果。
学习本课程后学生能够了解陶艺工艺制作方法,但真的亲身的实践还做不到如果亲自去陶艺厂参观或亲手制作一下,体会劳动的快感,如能这样教效果会更好,能从中激发学生对陶艺工艺的热爱,学习陶艺艺人的敬业精神,让这顶工艺代代相传下去。本课程设计的教学,达到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会合作愉快,创作的作品又好又多,完成了教学任务。
陶艺制作的教案 篇2
中国被美誉为“陶瓷之国”, 发现并使用陶瓷制品是我国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伟大创造, 是告别原始时代的标志之一。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 陶瓷文化随国家文明的发展一起演变, 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社会。它蕴涵的文化极为丰富, 功能极为广泛, 不仅渗透于人们的物质生活, 还渗透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陶瓷艺术除了显著的民族特征, 它还伴随着人类文明史, 透着原始的魅力, 对了解各个时代的民族个性、心理趋向和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制陶工艺的不断改进, 从陶器发展到瓷器, 从无釉到有釉, 从釉下装饰到釉上装饰等, 创造出如美玉、如宝石的陶瓷艺术品。除此之外, 陶瓷产品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外, 它还包括一些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和工艺品。人们将人物、动物、风景、文字及趣味的故事小品场景图通过釉料画在器皿上作为装饰, 提高了陶瓷产品的价值和观赏性。当不同的瓷质特性赋予精神内涵的装饰, 它便有了灵魂, 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趣味。这些装饰性趣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我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不同时期陶瓷艺术品中看到, 它们显然是烙印着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对真、善、美、儒、道、佛的诠释。古代艺术家通过创造陶瓷, 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陶器, 在笔者看来, 它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与创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 协调时代的审美追求。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 通过各地陶吧的兴起, 人们有了接触陶艺的机会, 使人们对陶艺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陶艺以快速的步伐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 陶瓷艺术品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关注, 亲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方式。
2 拉坯制作在陶艺制作方法中的优势
陶艺实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陶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将陶艺制作流程与方法熟练掌握, 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极具个性色彩的陶艺作品。这样能较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培养审美能力, 陶冶性情。
陶艺成型法是陶瓷形体成型的一种工艺过程, 陶瓷造型丰富, 外观绚丽多彩, 大到数米高的雕塑、陶瓷壁画, 小到几厘米的花瓶、茶杯, 还有洁白如玉、玲珑剔透的的骨瓷小碗、薄胎瓷瓶等。这些造型丰富的陶瓷其成型方法也不尽相同。在陶艺制作中, 成型方法有很多种, 基本上以纯手工制作为主, 较为常见的成型方法有:手捏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石膏模具成型、支撑物辅助成型和内挖外雕成型等成型方法。
其中最容易上手的制作方法当属泥条盘筑成型法, 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成型方法,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人们就是用此方法成型。现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沿用着这种简单容易成型的老方法。泥条盘筑成型是将泥土搓成均匀的长泥条, 将泥条连续螺旋形向上或单环一层层盘筑粘连的方法成型。此成型方法便于塑造异形, 形态较复杂的形体, 且不易坍塌。制作者也不受限制, 小到几岁的小朋友, 亦或是年长的老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
目前许多高校的陶艺课程都是以泥条盘筑成型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成型方法。但此成型方法也有弊端, 用泥条盘筑成型法制作完成一个不是很大件的器皿一般要消耗12至16个学时的课程, 而陶艺课程大多数高校计划学时为48学时, 这48个学时需要学生掌握至少三种陶艺制作成型方法并完成作业至少三件。由于学时限制, 学生往往都很难完成, 即使仓促地完成了作业, 也都是些半成品, 做工和质量上都非常粗糙, 全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去应付, 根本就没有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实验课程中要合理安排实验学时非常重要。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为实验教学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拉坯成型法是我国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之一, 它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 是陶艺的基础、灵魂、独立的艺术形式, 也是最为广泛应用、方便快捷的一种成型方法。《景德镇陶录图说》中, 对于手工拉坯是这样说道的, “圆器之制, 其方棱者, 则有镶雕印削之作;而浑圆之器, 必用轮车拉成。大者拉一尺以上坯, 小者拉一尺以内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我国很多地区制陶已采用轮制技术。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大多是轮制的产物。拉坯成型法是制陶工艺上的一大进步, 它是陶瓷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 也是陶瓷历史上重大革命。用这种成型方法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 劳动强度较大, 制作的陶器更精致更有型。适用于制作圆形、弧形等浑圆器皿, 如罐、瓶、盘、碗、壶等产品的成型, 同时也可以拉塑出体形较大的作品。很多仿古器型和工艺品, 非手工拉坯不能得其神韵。由于是手工制作, 同样的作品其大小、高低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就像千人千面一样, 使得手工拉坯制品世界独一无二, 极具收藏价值。主要显著特点是制作过程相对其它成型法要节省时间, 仅需五到十分钟成型。制作出来的成品挺拔、规整大气, 表面会形成一圈圈旋转的纹路。
由此可见, 拉坯成型法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艺制作成型工艺的主流手法。然而, 有些大学院校陶艺实验室因教学设备与师资水平的问题, 没有着重跟学生讲解拉坯成型法的技术特点与实际操作过程, 只是把它当作学生的自学发挥项目, 使学生没有真正完全掌握陶艺制作技术中的核心手法, 失去了独自创作和锻炼的机会, 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3 拉坯成型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拉坯成型是制作陶瓷制品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 俗称做坯, 是器物成型的雏形阶段。它是将揉好的泥料放在拉坯机上, 用拉坯成型方法制作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下拉坯制作陶艺器皿的全过程:
第一步:揉泥, 揉泥方法有菊花式和羊头式揉法。通过双手来回揉捏挤压出泥土里面的气泡, 揉泥要十分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 最后揉成圆柱体即可。
第二步:拉坯制作, 拉坯制作就是在木制或铁制的水平圆盘上, 利用机轮的旋转, 双手控制施压, 将置于圆盘中心的泥坨逐渐向上提拉而成形为各式空膛壁薄的圆柱坯体, 它的特点是浑圆规整匀薄。在拉坯的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 让心静下来, 找准中心点, “把正”泥陀使之始终保持在圆盘的正中心旋转。双手扶住泥块, 两手大拇指从顶部中心点压下开出一个腔口, 随后左手扶住坯体, 右手拇指从底部中心外扩, 四指成握拳状态压平底部。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利坯, 双手在坯体里外相对压延的配合动作中逐渐地、反复不断地向上提拉坯体, 使之变成厚薄均匀的圆柱体, 再根据作品的需求进行变形, 变形的指法很简单, 双手内外相对夹着坯体由下而上, 顺势向内或向外压进行凹凸变形。并根据作品造型的需要和坯体旋转变形的情况, 随时调整和变换两手相对配合压延和提拉, 最终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 但要注意的是坯体在制作过程中不宜过度反复变形提拉, 因为会使坯体越拉越薄最终导致断裂塌陷。
第三步:修坯, 整个修坯过程仍然在拉坯机上进行, 变形后坯体经过两天的晾坯, 在不干不湿的坯体上最适合修坯, 根据自己的作品造型利用修坯工具在坯体上进行刮薄、磨光和修整器口及器口内部。
最后, 将修整好的坯体放在阴凉通风处等待干燥就可以进行上釉或装饰制作, 完后入窑烧制即可。
拉坯制作的要点是, 手法动作快慢松紧适宜, 手稳、眼准、两臂不能摇摆。拉坯操作时要能感觉到泥团柔软又富有韧性, 随着手法的微妙变化, 坯体也跟着变动着, 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手随泥走, 泥随手变”随心所欲、心手合一的境界。初学者必须经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水平。因此需要做到有耐心, 持之以恒地练习, 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法。
4 总结
我国是陶瓷的发源地, 陶瓷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 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在当今社会, 由于高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很多生活日用品都是靠工业化、电子化、机器化的一条龙生产来制作完成, 而纯粹的手工艺品正在逐渐消失, 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市面上流通的陶瓷品绝大多数是靠机器化生产的, 由于大批量的生产, 很多的陶瓷艺术品其外形颜色甚至纹样都是千篇一律的, 丧失了陶瓷品本身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为了领略陶瓷艺术的魅力, 还原古代陶瓷制作的工艺, 将中国古老的轮制拉坯技术延续下去, 让更多的新一代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 将拉坯制作带入陶艺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普及和推广这项专业技术。学好陶艺这门课程,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陶艺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态度,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 众多高校由以前单一的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的教育体制, 逐渐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发展。由此, 实验室这类实践场所迅速地走进了高校, 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中艺术类陶艺制作实验室在很多高校已普遍建立, 也广受学生们喜爱。拉坯制作则是陶艺制作方法中的精华, 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与制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上课积极性。拉坯制作是学生创作优秀作品的主要、快捷途径之一, 在陶艺实验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陶艺制作的教案 篇3
小小的钢琴吧装置得典雅完美。在温暖优雅的灯光下,“京剧交响”陶艺作品将作为钢琴背后的主背景墙引人注目。它由640块色彩斑斓的陶瓷挂片组成。陶片的色彩呈现多种色泽,中间是翠绿色的虚化了的京剧脸谱,从中心辐射开来,是大片的红色色块,红绿色的色彩交相辉映,透彻、鲜亮、耀眼、灵动、出彩!它开成一朵绚烂之花。红花绿蕊,飘动着春花秋月般的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它仿佛是一朵灿烂的迎宾之花,敬献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让世博村奏响一曲《和谐颂》。京剧脸谱在陶瓷作品的四周又演化成抽象的脸谱元素。蓝,绿、黄、灰、橙、褐多种颜色交织,如流动的音乐,又如辰龙腾云驾雾。大音希声,巨龙无形,给人以无限遐想……
京剧是国粹,脸谱是民族的重要标识,但我们没有停留于睑谱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国粹的层面,而是用独特的陶瓷爵言、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抽象地演绎、完美地彰显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魅力。脸谱在陶瓷的四周化成流动般的乐谱内涵,脸谱即是乐谱,与壁挂前的钢琴互相交映,和西方的乐曲融合一致,成为中西方文化流动的音乐洪流,在世博的上空回旋。
京剧交响是用京剧音乐交响化的原创、运用大型西洋乐队、声乐独唱及交响合唱的歌唱法完美表现京剧的独特韵味。我们的陶艺作品也是一首京剧交响曲——《和谐颂》。它吸收多种艺术元素,把精美小巧、中西合璧的音乐空间表现了出来。它小中见大、气势磅礴,时尚与传统结合,非同凡响。它从抽象的“无”到丰富的“有”,从丰富的“有”到极致的“无”,它不仅仅是一种装置艺术,不仅仅只是悬挂的陶片,在炫目的背景下,它流淌着和谐,美好的精神,与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互契合。
陶艺制作方法 篇4
2.将搓好的泥条盘在泥片的周边,用手指挤压泥条的内侧使其与泥片粘接结实,
资料
3.第二根泥条接前一根连续盘上,泥条外部也用指尖轻压与底片粘接。注意泥条与痛片之间不可以有气泡进入。
4.顺势向上盘起,转动转盘,用指尖将上一层泥条与下层的内外依次挤压粘劳。
浅谈陶艺欣赏与制作 篇5
——学陶艺体会
关于陶艺一直都很向往,许多次在电视上看到陶艺师傅制作陶艺就有一种想要试一试的冲动。看到大师们在那些可爱的瓷器上作画,随意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山水云云的美景,婀娜的美人,生意盎然的画面越于瓶、杯、盘、碟等之上。于是怀着小小的兴奋选择了陶艺制作与欣赏。
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许多关于陶艺的知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知道了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宋朝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着重大影响。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类陶瓷中国地质大学 机电学院 7408208 学生:刘延慧
艺术品璀璨生辉!
曾经有幸去了一次景德镇,再结合老师所讲,知道了景德镇陶瓷制造始于汉代,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过瓷都人世代相承地探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景德镇陶瓷素以“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著称而中外响誉中外。他们独特的造型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世界瓷都的美称。自五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就以其制作精美、品种齐全而名扬天下。南宋末年到元代的过渡时期,景德镇由于地处皖赣边区,战争侵扰甚少,社会经济相对安定,促进了其瓷业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元代中后期青花、釉里红等高温釉下彩器和枢府釉、铜红釉、钴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瓷业发展的新局面。景德镇的瓷工们在自己世世代代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加以发展和提高,于是景德镇由原来与各地名窑并驾齐驱的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驰名世界的瓷都。
而在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我国古代青瓷的烧造,历代都十分注重釉的色泽和质地之美。
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中国地质大学 机电学院 7408208 学生:刘延慧
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在这里,还很想提一下我所了解到得钧窑瓷器,因为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可想而知,钧窑,在那个时代成就了怎样的辉煌。她以自己独特的“神、奇、妙、绝”闻名天下:
神,独特的“窑变”艺术,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绚丽缤纷、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的神韵来,是人力不可为的纯天然形成,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
奇,似琴如铃的开片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釉质更加莹润欲滴。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的釉面上呈现出珍珠点、蟹爪痕、蚯蚓走泥纹的艺术效果。
妙,钧瓷极富艺术灵犀,她能给人无尽的遐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给你以新的发现、新的感受、灵动透活、别具神韵。诗云“钧瓷无双,窑变无对”。
绝,因“窑变”聚色成形,而形成自然景观——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仙山琼阁等意境万千的钧瓷画卷,五彩渗化,鬼斧神工。
还有许多造型独特,价值斐然的瓷器在这里就不一一谈论。中国地质大学 机电学院 7408208 学生:刘延慧
下面我想说的是在制作陶艺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次上课是手捏和盘条。听老师幽默的讲解了一些制作陶瓷的注意事项后,就开始我的第一次陶艺制作。因为觉得只是单一的用一片黏土来做没有什么创意,于是选择了用盘条来做一个类似烟灰缸的工艺品。在叠加到一定高度后,给我做的缸子补了几片小叶子,看上去还是有些俏皮的,因为希望烧制出来不是很难看,所以又加了一些小圆球。(不过在最后干了以后,都掉得差不多了。)
第二、三节课时制作拉坯作品,每个人都有一台拉坯机器,因为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机器,开始还是觉得很新奇,不过在真正见到过后,才发现就是一个靠电动皮带转动的圆盘面。不过,在听老师讲怎么用机器的时候,觉得还是要有一定的技巧的,现在才充分的意识到做陶艺不是那么简单的。制作时要心平气和,所谓的心平气和就是说在拉坯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平静,因为拉坯是一个很讲究精细的工作,主要是把坯体整理的均匀对称心居于圆盘的中心;逆向发力和由下而上则是指双手的发力和运动必须遵守的原则。首先,揉黏土这个过程就让我感到有些吃力了,揉完以后基本胳膊就酸了,将其砸到圆盘上之后,如果砸偏了而你又懒得再把黏土拿下来重新砸过的话,那么修正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要逆向发力,手上没什么劲,又没掌握要领的话,可能得扶很久才能把其扶正。在经过了了一番努力后,第一个作品完成了还是有些小满意的,虽然看起来丑丑的,不过中国地质大学 机电学院 7408208 学生:刘延慧
好歹是自己做的第一件“艺术品”。后来,就有因为各种原因而毁掉的一些不满意的作品了。
第四节课,就是修坯了,当知道了所谓修坯就是把前面两节课做出来的作品修了,当时就后悔了不应该把做得难看的那些作品扔掉,因为经过修坯后我发现,很丑的东西也可惜修的很工整。又因为自己修坯时用力过大,亲手毁掉了为数不多的一件在我看来最成功的作品,当时就郁闷了。经过了这次的经验教训,不敢再用蛮力修了,小心翼翼的修好剩下的作品。
最后一节课,就是上釉了。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本以为可以自己随便配颜色自由发挥的,结果经过老师的讲解知道色彩不是那么容易就调出来的,而且在上完釉后必须得刮底,不能有一点釉留在上面。于是小心翼翼的让老师帮忙上釉,小心翼翼的刮底生怕再把作品毁掉。不过还好总算圆满完成了所剩无几的作品,连一片小叶子我都没有放过。
在制作陶艺的过程中真的收获了很多。有最初的兴奋,有制作不好的烦躁,焦虑;有老师讲课的幽默风趣带来的快乐,有完成作品的开心;当然,还有亲手毁掉作品时的后悔。现在课程结束了,只期待,在最后拿我的作品时,可以一件都不少的把它们认领回来,希望都能够烧制成功,以此来作为本次陶艺课的完满结束。
中国地质大学 机电学院 7408208 学生:刘延慧
中国地质大学
机电学院 7408208
美丽的鱼 陶艺教案 篇6
郭小燕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因为以前没有如何接触过陶艺这门课程,故选用这节《有趣的鱼》 来上,由于鱼的外形相对简单,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同时由于鱼具有种类繁多,外形变化多样的特点,非常适宜学生进行个性化作品的创意训练。教学目标:
1.欣赏了解自然界中有趣的鱼,学习陶艺泥板制作的基本技法,运用刻画,拼贴,印压等多种方式对泥板鱼进行装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与装饰的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热爱大自然的好习惯,增强对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对陶艺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陶艺泥板制作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用各种方法对泥板鱼进行装饰,且富有变化。教学准备:陶泥,牙签,陶艺工具,麻布等工具。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
2生活中你所了解的有那些鱼呢?他有什么特点呢? 3生观看PPT,认识一下那些美丽的有趣的鱼儿。
4.师展示自己做的泥板鱼,揭示课题。回忆泥塑成型的四种方法。5.展示步骤一:做泥板。生观看老师制作的微课《怎么做泥板》 6.生独立制作泥板。
7.展示步骤二:鱼的外形。观看PPT,找出鱼的外形有哪些?教师示范做,提醒大家不要忘记鱼尾和鱼鳍。
8.展示步骤三:装饰花纹。观察图片,这些泥板鱼都用了哪些装饰花纹呢?小组讨论,说一说是怎么做出来的?
总结:刻画,印压,拼贴,镂空,材料肌理等方式。9对比图片:哪一幅作品做得好?为什么?
总结:做得时候要细心,排列花纹的时候要整齐,不要凌乱才能好看。
陶艺教案《瓢虫》 篇7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昆虫会以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在小朋友们的故事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手工制作作品瓢虫,希望小朋友通过手工制作,会对瓢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教师边讲解制作方法边指导幼儿制作。1.用泥压制成一片大的树叶;
2.用泥揉成一个球,然后进行挤压处理,做成瓢虫的身体; 3.取泥揉成各种小球,安装在瓢虫的身体上; 4.同样的方法,做出瓢虫的眼睛; 5.取泥做出瓢虫的头部;
6.将眼睛和头部以及身体进行捏合处理; 7.在瓢虫的身体上添上花纹。7.通过上面的步骤,瓢虫就制作好了。
小班陶艺蜗牛教案 篇8
1、学习用泥条盘绕的方法制作蜗牛。
2、愿意和同伴交流、讨论,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3、养成耐心、细致做事的习惯,对陶艺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布置“蜗牛”生活场景。
2、蜗牛图片多幅。
3、陶泥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2、讨论、练习蜗牛的制作方法。
(1)教师:蜗牛长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怎样制作蜗牛呢?
(2)师幼共同讨论蜗牛的制作方法。
(3)教师:蜗牛平时生活在哪里?会干些什么?请你们用陶泥尝试制作各种各样的蜗牛。
由于有了图片的加入,因此在此处教师没有进行示范,而是采用和幼儿一起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自己讲述制作的方法,同时也为后期制作不同的蜗牛奠定了基础。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各种不同姿态的蜗牛。
4、活动评价。
幼儿将制作的蜗牛放置于生活场景中,互相评价。教师作点评。
评价环节,教师为幼儿制作的蜗牛创设了一个生活空间,使幼儿制作的蜗牛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这样容易激起幼儿自己讲述的欲望,有利于幼儿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活动建议:
1.区角活动在美术区开展绘画活动“可爱的蜗牛”;在墙面张贴图片,供幼儿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