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课后习题

2024-07-12

曲式分析课后习题(共10篇)

曲式分析课后习题 篇1

简单陈述一下音乐的起承转合原则。

起承转合原则也是由呼应原则衍生出来的,有时与三部性原则相综合:

起、承、转、合这四个阶段,在结构上具有不同的功能: 起部——乐思的最初呈示;

承部——起部的重复或引伸,巩固起部陈述的内容;

转部——引入新材料或展开起承部分所陈述的内容,与起承部分形成对比;

合部——向起承部分的内容回归,有时有明显的再现因素,具有结束、总结的功能

单二部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反映在哪几各方面?

(1)主题材料的变换或派生性的进一步展开的关系;(2)和声、调性的对置;

(3)音乐织体、节奏以及和声的结构陈述方式的相异;(4)体裁的不同;(5)速度和节拍的改换

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表现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一、完整。

(2)调性与和声较单纯、明确,虽也可能包含离调或转调,但通常总是以一个主要调性确立为中心。(3)结构较为规整、匀称

单二部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反映在哪几各方面?

(1)主题材料的变换或派生性的进一步展开的关系;(2)和声、调性的对置;

(3)音乐织体、节奏以及和声的结构陈述方式的相异;(4)体裁的不同;(5)速度和节拍的改换 什么是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单三部曲式的依据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答:三段式的分类。主要取决于中段写法的不同类型 三段式中段的写法十分多样,但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别:(1)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可称之为引伸型;(2)以新主题材料写成,称之为并置型;

(3)兼用呈示段主题及新材料写成,可称之为综合型 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表现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一、完整。

(2)调性与和声较单纯、明确,虽也可能包含离调或转调,但通常总是以一个主要调性确立为中心。

(3)结构较为规整、匀称

在多声音乐中,乐段的和声进行具有一定的布局格式,这个布局格式主要指的是什么?。

在多声音乐中,乐段的和声进行具有一定的布局格式,这个布局格式主要指的是:乐段的和声的布局格式,显示出欧洲古典音乐的规范结构形式,上句停止在半终止,下句结束于全终止,上下、主属遥相呼应。同样,这种和声进行的功能结构关系也是不可逆转的。

乐汇与动机的异同点在哪里?

答动机与乐汇一样,至少包含一个主要重音,尤其是小节的强拍的强音,若干乐音围绕该重音在1小节或不超过2小节的长度内运动,变形成动机的规模。但并不是所有的乐汇都能成为动机,只有在乐汇作为乐曲发展的种子音调使用时,才称为动机。因此,动机是一种具有性格特点的乐思材料,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构成分。

二段式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答:二段式分类的依据是第二段后句的写法。第二段后句的写法延续前句的乐思继续发展就是对比二段式,如果第二段后句隔时再现第一段的材料则是再现二段式。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表现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一、完整。

(2)调性与和声较单纯、明确,虽也可能包含离调或转调,但通常总是以一个主要调性确立为中心。

(3)结构较为规整、匀称

.三段式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可以分成几种类型?

三段式的分类。主要取决于中段写法的不同类型

三段式中段的写法十分多样,但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别:(1)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可称之为引伸型;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起承转合原则

起承转合原则也是由呼应原则衍生出来的,有时与三部性原则相综合:

起、承、转、合这四个阶段,在结构上具有不同的功能: 起部——乐思的最初呈示;

承部——起部的重复或引伸,巩固起部陈述的内容; 转部——引入新材料或展开起承部分所陈述的内容,与起承部分形成对比;

合部——向起承部分的内容回归,有时有明显的再现因素,具有结束、总结的功能。

曲式:音乐作品的合乎一定逻辑的结构。

乐段:是完整曲式中最小规模结构,表达一个完整或现对完整的乐思。

旋律线:音程的连续构成了曲调进行的线条即是旋律线。主调音乐:在多个声部中只有一个声部是突出的,其他声部起音响伴奏或填充作用。

连接:在个主题的陈述之间,或一般说来在曲式的基本部分之间起连接的作用。

曲式:音乐作品的合乎一定逻辑的结构。转调:进入一个新的调性并在新调上结束。动机:环绕一个主要重音所结合成的音组。

单二部曲式:由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主调音乐:在多个声部中只有一个声部是突出的,其他声部起音响伴奏或填充作用

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单二部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反映在哪几各方面?

答:

(1)主题材料的变换或派生性的进一步展开的关系;(2)和声、调性的对置;

(3)音乐织体、节奏以及和声的结构陈述方式的相异;(4)体裁的不同;(5)速度和节拍的改换

转调:音乐结构转到一个新调并在这个新调上结束。1.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稳定性陈述语言表现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乐思材料较为单纯、统一、完整。

(2)调性与和声较单纯、明确,虽也可能包含离调或转调,但通常总是以一个主要调性确立为中心。

(3)结构较为规整、匀称

2.在多声音乐中,乐段的和声进行具有一定的布局格式,这个布局格式主要指的是什么?。

答:在多声音乐中,乐段的和声进行具有一定的布局格式,这个布局格式主要指的是:乐段的和声的布局格式,显示出欧洲古典音乐的规范结构形式,上句停止在半终止,下句结束于全终止,上下、主属遥相呼应。同样,这种和声进行的功能结构关系也是不可逆转的。

3.乐汇与动机的异同点在哪里?

答动机与乐汇一样,至少包含一个主要重音,尤其是小节的强拍的强音,若干乐音围绕该重音在1小节或不超过2小节的长度内运动,变形成动机的规模。但并不是所有的乐汇都能成为动机,只有在乐汇作为乐曲发展的种子音调使用时,才称为动机。因此,动机是一种具有性格特点的乐思材料,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构成分。

什么是曲式? 什么是乐段?

什么是链接?什么是尾声 主调音乐? 复调音乐?

曲式分析课后习题 篇2

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4—5第26页有一道习题:

已知, a≠b, 求证:|f (a) -f (b) |<|a-b|.

分析1:分母有理化, 利用|a+b|≤|a|+|b|放缩.

分析2:从函数的结构特征, 利用三角代换证明

分析3:从距离公式入手, 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明

证明:, 可视为A (x, 1) 到O (0, 0) 的距离, 当a≠b时, 设A1 (a, 1) , A2 (b, 1) , ||OA1|-|OA2||<|A1A2|, 所以

分析4:从向量背景入手, 利用||a|-|b||≤|a±b|≤|a|+|b|证明.

证明:构造向量u= (1, a) 、v= (1, b) , 因为a≠b, 所以|f (a) -f (b) |=||u|-|v||<|u-v|=|a-b|.

分析5:从复数的模入手, 利用||z1|-|z2||≤|z1-z2|证明.

分析6:从解析几何背景入手, 利用斜率证明

证明:由, 即化简得:y2-x2=1 (y>0) , 所以表示双曲线y2-x2=1的上支, 设A (a, f (a) ) 、B (b, f (b) ) 是双曲线y2-x2=1 (y>0) 上支上的不同两点, 因为双曲线渐近线方程y=±x, 其斜率k=±1.

分析7:两边平方去绝对值证明

(2) 若1+ab>0, 则上式, 成立.

分析8:根据的几何意义, 构造三角形证明.

根式表示以1, |x|为直角边的三角形的斜边, 所证不等式|f (a) -f (b) |<|a-b|表示三角形两边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三边, 则构造直角三角形证明.

曲式分析课后习题 篇3

1新版教材习题数量的对比

与旧教材相比,新版教材每节课后作业习题量增加了,每章结束加设了本章作业习题,以《了解电路》这章为例,新旧版教材章节结构名称一样,共五节,内容及知识点大致相同,但新教材中每节课后作业由原来旧教材中的3到4个习题增加为平均5个习题,旧教材全章共18个习题,新教材全章却是24个习题加本章作业7个习题共31个习题,习题量明显增加,其它章节也如此.

2新旧教材习题的选题内容对比

2.1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题型丰富,更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尤其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并且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和验证物理规律.据实验情景及数据分析作答,减少了主观文字简述的量.

例如:旧教材中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后作业习题如下:

(1)观察:自行车上哪些部位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要减小摩擦?这些部位各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2)拔河比赛中,运动员常穿上比较新的球鞋,这是为什么?

(3)滑动摩擦力在研究相关物体运动情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此猜想进行检验.

器材:a.斜面;b.带钩的立方体木块;c.带钩的长方体木块;d.表面平整的长木板;e.几条毛巾;f.直尺;g.弹簧测力计;h.硬纸板.

(1)你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用器材前面的字母表示):.

(2)简述主要的实验步骤:.

课后共3个题,1、2题为观察简述题,第3题为设计实验加上简述步骤,对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而言,要完整简述物理现象或规律难度过大,要求过高.

新教材中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后作业习题如下: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以以及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表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浴室中,为了防止浴室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

A.浴室地面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

B.人沐浴时穿鞋底有凹凸花纹的拖鞋

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穿上平底光滑的塑料拖鞋

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芳同学获得如表1所示的实验数据.

(2)分析第2、3两次实验,可得结论是.

4.你使用或看到的许多生活用品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设计者利用或避免摩擦的设计意图,请你至少各举一个实例,并加以说明.

这4个题为填空、选择、据实验情景及数据分析写结论、举例,题目设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相比旧教材,习题量虽然增加了,但由于这样编制的习题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初学者很适宜,学生完成起来就很轻松,而且便于学生认识丰富的物理题型.“阿基米德原理”一章的课后作业题型也雷同.

2.2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贴近生活,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新教材认识浮力课后作业:

1.在浴缸里洗澡时,你会发现,只要用手轻推缸底,整个身体很容易被抬起;如果在床上也想这样做,就非常难了.这是为什么?

2.如图9-6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送给楼上女士的情景.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知识是

A.气球受到重力

B.帽子的质量大于气球的质量

C.帽子的密度大干气球的密度

D.空气对帽子和气球有浮力作用

学生的经验背景是其理解新事物、吸纳新思想的基础,其主要来源于以往的日常生活.因此,越是贴近生活的内容,就越能够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也越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3新版教材习题的选择相比于旧教材,重视学生对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培养

例如,物体的浮与沉课后作业.

3.如图9-23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装满了水,其中(a)只有水;(b)水中漂浮着一只小鸭子;(c)水中漂浮着一只大鸭子.若把三个缸放到台秤上称量,可知它们的质量

A.(a)最大B.(b)最大

C.(c)最大D.一样大

分析讲解此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的相关知识.

3用好新教材课后习题的教学建议

3.1认真钻研分析

教师要用心、用情、用智慧,认真钻研新教材课后作业,弄清各题选题意义,针对的知识点.分析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习题的切入点和具体教法.

3.2注重改进讲法

教师讲解习题要有目的性,完成这道题要掌握或巩固什么知识内容及物理方法,讲解时讲细、讲清、讲明,并加以扩展延伸.首先,要分析问题情景,按照一定的逻辑线帮助学生回忆、应用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完成练习.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完成习题的过程中,能养成解决物理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实现能解决一道习题就能解决一类题的效果.

例如,讲解上述小鸭子所受浮力的问题 .先引导学生观察大小两只鸭子在水中是什么情景?答:漂浮.提问:漂浮时,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的重力的关系?答:相等.再问:装满水的缸放进鸭子后溢出的水的重力跟小鸭子所受浮力的关系?答:相等.进而得出溢出的水重等于小鸭子的重力,故三个缸放到台秤上称量,它们的质量一样大.

在讲解完习题之后注重延伸迁移,并能清楚的认识到其间的规律,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法择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增进练习效果

教师对习题的练习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教师讲得多不如学生练得多,学生只要进行足够多的练习,他们自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很多教师都会搜罗大量的习题,并且不经筛选就印发给学生做.结果由于题量大,学生只能匆忙完成作业,并没有认真做每一道题.而新教材各章节都增加了题量,题量适量,选题突出了本节、本章的知识点,并有一定的扩展,督促学生完成好教材上的作业习题已经能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了,关键是让学生做题后要有感悟,练出自己的心得,我们教师要及时引导、鼓励,留足够时间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练习的时间.

3.4灵活组织教学

章节作业的习题选题兼顾了本章各知识点,组织好学生习题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对本章重点知识加深记忆,并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章知识点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习题教学活动的组织要灵活多样,教材课后作业的习题完成要面向全班同学,不能放弃学困生,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及督促;可以课上留一定时间,以好朋友间一帮一,一帮二的形式课堂讨论,帮助学困生完成教材练习.也可以分组分题完成,比赛各组得分率或分组分题由本组学生代表分析讲解习题,让同学评出优胜组,并及时鼓励或奖励.如优胜组可以免做当天书面作业或当天及时通报家长表扬鼓励等.再有可以好、中、差分层布置习题.但应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完成课后作业题,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节 课后习题 篇4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后作业

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A、有发光、发热现象B、物质的状态或颜色发生变化

C、有气体放出或沉淀生成D、有其它物质生成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B、煤的燃烧

C、矿石粉碎D、钢铁生锈

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B、钢铁生锈

C、钢锭轧成钢条D、蜡烛熔化

4、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蒸发B、变形C、水变成冰D、物质燃烧

5、下列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汽车内胎爆炸,火药爆炸

B、动植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铁铸成锅

D、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蒸发食盐水得到食盐和水

6下列哪种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区别()

A火药爆炸B衣服晾干C纸张燃烧D酒变酸

7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蔬菜腐烂B面包发霉C灯泡通电后发光D菜刀生锈

8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可燃性C延展性D挥发性

9水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能分解B能沸腾C能流动D能结冰

10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B泥土烧成瓷器C冰块制成冰雕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1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山体滑坡、电灯发光B铁丝受力弯曲、木材制成桌椅

C纸张燃烧、冰融化成水D石蜡熔化、钢铁生锈

12下列词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D滴水成冰

毛概课后习题 篇5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内外形势和人名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的。

现实意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它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在实践方面是我国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新阶段。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去。

4、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第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第九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 两个制度”的概念 1982年12月,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的“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充实、具体化

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和平发展?

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二、坚持从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二者都还未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

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世界多极化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和平未来的渴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它注定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候是十分激烈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全球生产力大发展、世界经济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带来各种全球与各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风险,同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也会造成巨大冲击。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既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合作

(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合作与共赢的理念

(三)弘扬以合作与共赢为核心内容的集体主义主旋律 十一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巩固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工人阶级是从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3.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遵守法律,热爱祖国。它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又艰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将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所得出的科学结论。

4.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新时期背景下,不断壮大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对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增进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族专政的坚强柱石

二、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人民解放军是维护祖国和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十二章

1.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二、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三、正确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凝聚亿万人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

四、应对来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2.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就要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二者辩证统一。如果说坚持党的领导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需不需要党,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那么改善党的领导解决的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问题。

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治国理政的本领,具体说,就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的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符合党的宗旨要求,保持纯粹清正的状态。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4、如何全面从严治党?

琵琶行课后习题 篇6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

原文/《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练习题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谪九江后的苦闷与凄凉的.心境。

4.“今夜闻君琵琶语”中“语”如果换成“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既指曲声,也含有琵琶女通过音乐所表露出的心曲,比“曲”的含义更深广。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音乐声中塑造了怎样的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6.结尾一段,诗人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泊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7.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

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

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

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⑦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

⑧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

⑨这些本来郁积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通读材料,理解思路,材料主要从《琵琶行》的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阐述。②③⑥从艺术形式方面介绍,其余为内容方面。⑤为总说,⑦紧随⑤后。④“唱出了”“心声”引领①⑧⑨句。①⑧⑨的顺序根据逻辑可排为⑧①⑨。②③⑥的顺序可根据②③句之间的内容:“艺术上的成功”“音乐感的语言”和“用视觉”“听觉”来判断;而⑥应在最后。

一堂习题讲评课后的诊断与反思 篇7

第一道综合题其中一问是描述图中甲地 (西藏某地) 河流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 并从河水的补给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看了学生的答题情况后, 很多学生把流量变化特点写成:6~18时 (白天) 流量增大, 18时~次日6时 (夜间) 流量减少;原因分析普遍写白天气温高, 冰雪融水量大, 所以河流流量大;夜间气温低, 冰雪融水量小, 河流流量小。看似结论没错, 但是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

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

第二道大题其中一问是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 (冬季降雪比周边多) 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条理式的:烟台和威海靠近海洋, 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图上的信息倒是利用了, 但是语言的组织没有逻辑, 没有过程分析。这种情况得分肯定很低。

通过诊断分析, 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是:

问题一:审题不清, 没有注意题干中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题是要求分析两昼夜的流量变化特点, 显然是比较前后两天的, 很多学生看成了是比较白天和黑夜的流量变化, 所以答成了白天流量大, 夜间流量小, 答非所问。其正确答案是, 两昼夜的流量呈波动变化, 第一天的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显然, 学生答题过程中, 题目没有看完就开始作答, 审题不到位。

策略一:仔细审读题干信息, 揣摩命题者意图

在综合题的命题设问中, 其指向性和限定性十分明确, 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方向, 抓住关键词, 从提供的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 把重要的文字信息、关键词标注出来, 使思考的视点集中。有时候命题者为了增加试题难度, 特意增加一些限制性的词语, 避免学生机械地套用模式。笔者记得在2011年浙江高考阅卷中的一道题, 分析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的原因, 当时很多学生写的是港口的区位条件, 机械地套用港口的区位模式, 答成了水域和陆域条件, 完全无视小麦及海运的优势, 得分率很低。同样在2009重庆卷中分析美国西部某城市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有利条件, 很多同学从“卫星发射基地”和“机场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去思考, 把工业的区位因素给忽略了, 得分可想而知。学生的这些错误, 启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字斟句酌”, 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尤其要谨慎, 小心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问题二:觉得题目很新颖, 没有看懂题目到底要求答什么

第一题的原因分析, 正确的思路是从天气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天是晴天, 昼夜温差大, 河流的流量变化大;第二天为阴天, 昼夜温差小, 流量变化小。而学生显然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感觉题目很新颖。如果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大小, 那估计都会, 一旦换成新颖点的题目, 学生就傻眼了。究其原因, 学生不会知识迁移, 回归到教材上来。

策略二:注重知识迁移, 回归教材

很多新颖的题目都是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脚。很多试题的答案都是教材内容的延伸, 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不过是命题者在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陷阱和干扰因素, 让学生一时找不到方向。这类例子很多, 比如2010年上海高考题关于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那个经典题目, 其实就是三个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类似的新颖题目, 需要知识迁移的, 笔者还略举一些:如, 2010全国卷I36题中, 分析法国南部某地葡萄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其实就是考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非洲南部某区域两片沼泽在不同季节的离合现象, 即考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可见,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 它们不再是对教科书的简单照搬, 而是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 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 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并提出“新问题”。这些题目折射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是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问题三:逻辑推理能力差, 思维过程混乱, 表达不清

第二题中要求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的原因, 学生呈现条理式的答案, 如“靠近海洋, 水汽多”“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 缺乏推理的过程。其正确的答案是: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经过渤海时, 受海洋和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在胶东半岛受地形抬升, 冬天降雪量明显比周围地区多, 成为“雪窝”。该题和2011年浙江高考卷36题分析北美五大湖南岸成为“雪带”的原因如出一辙。 可以看出答案的呈现, 有一定的逻辑性, 前后联系, 因果搭配, 阐述了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

策略三: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

解题的过程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起“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链, 知识原理严密推理的过程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 如果做到了滴水不漏、严密无间, 那么语言的组织就不会混乱。相反, 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停顿, 语言表达不清。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理及过程不清楚,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很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例如, 2012年安徽文综卷中, 要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云南苍山洱海附近断块山和冲积平原的形成;2009年安徽卷中, 要求根据背景材料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有关河流沉积地貌更是考查更多, 如2013年山东卷分析银川平原附近某冲积扇的成因, 2012年北京卷36题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2010年全国卷Ⅰ36题分析乙地 (法国南部)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等。这些地理过程的发生, 要求学生理解其发生和演变过程。以三角洲 (冲积扇) 的形成过程为例, 其具体演变过程表述:①山区河流流速快, 以侵蚀为主, 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在河流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 地势变平缓, 水流放慢, 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冲积扇或三角洲。可见, 只有清楚地理解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语言的组织才会有思路。

总之, 在高三复习阶段, 习题讲评课是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选模拟试题, 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 指导学生如何答题, 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及时反馈, 力求使每一次讲评都让学生有收获, 这也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摘要:习题讲评课是迎接高考复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通过诊断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帮助学生补救地理学习中的漏洞, 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和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诊断,反思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2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 2012.

[2]张素娟.“把握学科本质提高解题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 (1/2) :88-89.

聚焦课后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篇8

一、研究课后习题,明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上好一堂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首先,分析单元习题,细化单元目标。每个单元都有侧重点,除了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外,还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确定。课后习题揭示的单元目标要比课标目标更细化、更具体、更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如:化学方程式的单元目标是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次,紧扣每课时的习题,确定课时目标。在明确单元重点后,就可确定课时目标。如:化学方程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计算格式和应用。这些教学目标紧扣课时重点,与课后习题相互对应,特色鲜明、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二、利用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关键要了解学生已有基础,做到教学有的放矢。而课前要求学生针对课后习题进行预习,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后习题的设置是有针对性的,课后习题更多地从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来设计的,学生可借助预习,要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审题,掌握自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预习所要学的内容,提前明白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未知的内容进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经常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依托课后习题,优化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站在课后习题的视角对每节课深入挖掘进行设计、取舍、突出重难点,能使我们课堂更简约,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可以用课后习题,巧妙设计新课引入,使这节课有一个好的开头,吸引学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状态。对课后习题进行变形,灵活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课后留课后习题,给课堂留有悬念,使学生在课后自发的钻研。利用课后留有“知识视窗”“探究小活动”“家庭小实验”等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补充。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内心激起深入探究的欲望。

四、基于课后习题,设计有效作业

课后习题不仅提示了教学目标,而且提示了教学形式,给予教师实施和创造的空间。由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各种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掌握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主要使其打好基础。如课后习题中的选择题、填空题都是针对重点设计的对象,若基础差的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对于中等生的学生,既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同时要求他们揣摩出每道题考查的目标,进行模仿出题,同桌之间交流进行解答,培养学生合作协作意识,通过对比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对于尖子生,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综合性较强的作业,让其明白学习应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真正做到触类旁同、融会贯通。并让他们改阅中等生的作业,并详细说出每道题真正的意图,做出点评。

课后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是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形成问题解决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后习题,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二中)

《穷人》课后练习题 篇9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课前练习

一、步步踩实。想想下面的字哪部分容易写错,再在田字格内抄写一个,默写一个。

二、读准字音。(请在正确读音下划上----)

1.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qiǎnɡ qiánɡ)填饱肚子。

2.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mú mó)样。

3.魁梧(wǔ wú)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渔网走进来。

4.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quán juǎn)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

三、送词回家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服 舒适 舒畅)。

2.桑娜(倾听 聆听 偷听)着风暴的声音。

3.是啊,是啊,丈夫(喃喃 悄悄 愤愤)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课堂练习

一、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写出下面省略号的作用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2.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三、在学习《穷人》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你提出的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是:

四、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来展现人物的美好心灵,请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抄在下面

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法制史课后习题 篇10

一、单项选择题

1.夏有乱政,而作()A.汤刑B.禹刑C.吕刑D.竹刑 2.夏朝主掌审判的官吏称()A刑部尚书B.大理C.大理寺卿D.司寇 3.商有乱政,而作()A.汤刑B.禹刑C.吕刑D.竹刑

4.夏商两朝司法中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是()A.慎刑原则B.秋冬行刑制度C.神判天罚制度D.刑讯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夏朝的主要罪名有()A.强盜罪B.贪污罪C.杀人罪D.不孝罪 2.商朝的主要罪名包括有()A矫诬天命罪B.颠越不恭罪C.弃灰于公道罪D.不孝罪 3.商朝监狱的名称有()A狱B.牢C.圜土D.羑里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夏朝的部门法有()A刑法B.军事法C.环保法D.行政诉讼法 2.商朝规定的“五刑”中包括有()A.墨刑B.劓刑C.刖刑D.宫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 2.B 3.A 4.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 2.ABCD

四、简答题

1.夏朝法律的特点主要是:神权法的因素比较突出;部门法数量较少;法律内容比较简单;司法制度的内容十分匮乏等

2.与夏朝的法律相比较,商朝法律的特点主要是:神权法的成分更多;部门法的数量有所增加;法律内容开始复杂化;司法制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等。

第三章西周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穆王时期制定的法律称为()A.穆刑B.周刑C.九刑D.吕刑

2.西周“五礼”中的“吉礼”是指()A.祭祀之礼B.喜庆之礼C.吉祥之礼D冠婚之礼 3.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是指()A.惯犯B.故意犯罪C.偶犯D过失犯罪

4.西周时期凡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所使用的契约称为()A质剂B.傅别C.质D.剂 5.西周的财产继承采用()A.长子继承制B.诸子均分制C.子女平分制D.嫡长继承制 6.西周婚姻程序中的“纳采”是指()A.男家向女家送达彩礼 B.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 C.男家接纳新娘为家族成员

D.男家在祖庙中征询祖先对该婚姻的意见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法律属于西周时期制定的是()A.禹刑B.吕刑C.九刑D.汤刑

2.以下属于西周继承制度标的(实质)的有(A爵封继承B.财产继承C.嫡长继承D.宗桃继承

3.西周婚姻的原则相对夏、商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以下对西 周“一夫一妻”制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限定名义上的正妻只能有一人B.法律限定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配偶 C.实际的配偶数量并不加以限制 D.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4.下列情况中属于西周以来丈夫可以单方面休弃妻子的理由有()A.不事舅姑B.口舌C.妒忌D.窃盗

5.西周时法官用“五听”的观察方法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以辨别真伪,下列专 有名词中属于“五听”的有()A.言听 B.色听 C.气听 D.目听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西周刑罚的是()A.赎刑 B.宫刑 C.扑刑 D.鞭刑

2.下列属于西周破坏家庭伦理犯罪的罪名有()A疑众罪 B不孝罪 C.内乱罪 D.群饮罪

3.西周以来规定妻子即使犯有“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的情况有()A.前贫贱后富贵B.恶疾未愈 C.有所取无所归D.与更三年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C 5.D 6.B

二、多项选择题.BC 2.ABD 3.ACD 4.ABCD 5 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D2.BC 3.ACD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元前536年,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是()A.秦国B.郑国C.楚国D.赵国

2.晋国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时间是()A.公元前513 B.公元前514 C.公元前515 D.公元前516 3.公元前501年,自己制作了一部“竹刑”的郑国夫是()A子产B.赵鞅C.邓析D.荀寅

4.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的是()A.吕刑B.秦律C.汉律D.法经

5.“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的是()A.商鞅B.李悝C.吕侯D.萧何

二、多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部门法是()A.行政法B.社会法C.经济法D.军事法 2.在春秋时期曾拥有司法权的官吏是()A.司寇B.司败C.县公D.郡守 3.《法经》的篇目中包括()A.《盜法》B.《贼法》C.《囚法》D.《捕法》 4.商鞅变法时,把连坐分为()A.家庭连坐B.邻里连坐C.职务连坐D军队连坐

三、不定项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原则有()A.世俗化原则B.公开化原则C.重刑化原则D.慎刑原则 2.《法经》中规定了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是()。A.《盜法》B.《囚法》C.《杂法》D.《具法》 3.商鞅变法中,颁行过的法令有()A.《公式令》B.《分户令》C.《军爵令》D.《营缮令》

四、简答题

1.简答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意义。2.简答《法经》的历史意义 3.简答商鞅变法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A

二、多项选择题.ACD 2.ABCD 3.ABCD 4.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C 2.D 3 BC

四、简答题

1.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意义主要是:公布成文法,是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的新型方式:成文法的公布促进、保障了社会发展等。

2.《法经》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法经》使魏国变得更为富强。其次,《法经》是春秋公布成文法的结晶。最后,《法经》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商鞅变法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等。

3.商鞅变法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是:商鞅变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五章秦朝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秦律明确规定了司法官渎职犯罪的内容。关于秦朝司法官渎职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4司法考试真题)A.故意使罪犯未受到惩罚,属于“纵囚”

B.对已经发生的犯罪,由于过失未能揭发、检举,属于“见知不举” C.对犯罪行为由于过失而轻判者,属于“失刑” D.对犯罪行为故意重判者,属于“不直”

2.据史书载,以下均为秦朝刑事罪名。下列哪一选项最不具有秦朝法律文化的专制特色?()(2011司法考试真题)A.“偶语诗书” B.“以古非今” C.“非所宜言” D.“失刑

3.秦朝中期,某郡民众因不满沉重的苛税,聚集上百人拒不交纳税款,并冲进官府,砸坏了官府内的一些物品。以上行为,在当时应按照何种罪名来加以处置? A.共盗 B.群盗 C.谋反 D.逃避赋税

4.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2006司法考试真题)A.死刑 B.迁刑 C.城旦春 D.笞一百

5.秦朝时期,有孙某和刘某是邻居,但双方关系很差,互相仇视。有一日孙某到县令处告发刘某,称刘某与自家的同母异父的妹妹安某通奸(秦律规定,同母异父兄妺通奸,处弃市),要求县令对刘某定罪。经县令调査,孙某告发之事纯属捏造,是孙某为泄私愤而编造的。根据案情,本案应如何处理?()A.孙某积极向官府报告可能存在的犯罪,即使错误,亦不构成犯罪 B.孙某为泄私愤而诬告刘某,构成诬告罪,但应未造成损失,从轻发落 C.孙某的行为构成诬告罪,以诬告罪惩处 D.孙某的行为构成诬告罪,处以弃市的刑罚

6.秦代法律中对轻微罪适用的强制缴纳一定财物的刑罚是()A.赀刑 B.备偿 C.复作 D.罚作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秦朝立法原则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朝的立法强调“兼爱”、“非攻”

B.秦朝的立法主张“以法为本”和“法令由一统” C.秦朝的立法体现“无为而治”的老庄核心思想 D.秦朝的立法提倡“德治”、“礼治”与“人治” 2.下列哪些原则在秦代就已经确立?()A.共犯加重处罚 B.区分故意与过失 C.自首从轻处罚 D.连坐

3.秦汉时期的刑罚主要包括笞刑、徒刑、流放刑、肉刑、死刑、羞辱刑等,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徒刑?()(2012司法考试真题)A.候 B.隶臣妾 C.弃市 D.鬼薪、白粲

4.秦朝法律中对轻微罪适用的强制缴纳一定财物的刑罚是()。A.赀刑 B.赎刑 C.赀甲、赀盾 D.赀徭

5.下列关于秦代刑罚的叙述有:①耐是剃去犯人鬓须的耻辱刑:②赎刑是判处犯人缴纳财物的刑罚;③“具五刑”是一种肉刑:④“定杀”是一种死刑,“令人站而斩之”:⑤赀刑是一种以罚金,罚物为主的刑罚。其中不正确的是()A.① B.②③④ C.⑤ D.③

三、不定项选择题

1.秦律规定:“盗封啬夫可(何)论?廷行事以伪写印。”这里的“廷行事”是指 A.制定法 B.司法审判的成例 C.立法解释 D.司法解释 2.秦代法律所规定的有关司法官吏渎职的犯罪有()A.“见知不举”罪 B.“不直”罪 C.“纵囚”罪 D.“失刑”罪

3.依据秦朝诉讼法律制度,下列选项中属于“非公室告”案件的是()A.贼杀伤 B.盗他人 C.主擅杀、刑、髡其子及臣妾 D.子盗父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A 5.D 6.A

二、多项选择题

,ACD 2.ABCD 3.ABD 4.ACD 5.B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B 2.ABCD 3 CD

四、简答题

1.(1)强盗的特征是“强攻”;窃盗的特征则是秘取(2)从规定看,分盗普通物品和盜特殊物品(3)从对象看,分盗他人和盗家人。

2.(1)法律中严格区分斗伤与贼伤,斗杀与贼杀

(2)“擅杀子”,虽为“非公室告”,但黥为城旦舂

五、材料分析题

(1)《识劫婉案》涉及到借贷契约文书。在秦朝,公私之间或私人之间的借贷现象普遍,大额的借贷行为需要订立借贷契约。

(2)借贷契约是还债的重要凭证,债权人毁弃契券,等于缺乏借贷契约,债务将不再追索(3)以控告他人犯罪行为而勒索其钱物的,也属于犯罪。(4)自首的同时,可以告发他人犯罪

第六章汉朝法制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黄老无为思想主要实行于()A秦朝 B.战国 C.汉初

D汉武帝以后

2.汉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A律、令、诏、敕B.律、令、科、比 C.律、令、格、式D.敕、令、格、式

3.汉高祖时命叔孙通所作朝廷礼仪制度的法律称为()A.九章律 B.朝律 C.越宫律 D.傍章

4.汉朝废除肉刑始于()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宣帝

5.汉朝的财产法定继承采用()A诸子均分制B.长子继承制C.嫡长继承制D.子女平分制 6.汉朝的“榷酤”是指()A.食盐专卖 B.酒类专卖 C.铁类专卖 D茶叶专卖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法律属于汉朝制定的是()A.朝律 B.傍章 C.越宫律 D.九章律

2.以下属于汉朝官吏选拔方式的有()A.科举

B.征辟 C.任子 D.察举

3.以下汉朝罪名中专门针对诸侯王犯罪的有 A.事国人过员罪B.出界罪 C.通行饮食罪D.阿党罪 4.汉朝的人头税包括()A.算赋 B.口钱 C.更赋 D.算縉

5.以下属于汉朝审判程序的是()A.刑讯 B.乞鞫 C.上诉 D.读鞫

三、不定项选择

1.以下法律属于“汉律六十篇”的有()A.酎金律 B.左官律 C.越宫律 D九章律

2.以下徒刑名称属于汉朝的有()A.司寇作 B.髡钳城旦舂 C.鬼薪白粲 D.罚作复作

3.财产税是汉朝新出现的税目,以下属于汉朝财产税的名称是(A.算缗 B.算赋 C.算訾 D市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B 5.a 6.b

二、多项选择题 1 , ABCD 2.BCD 3.AB 4.ABC

三、不定项选择题 1.CD 2.ABCD.AC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晋律》首次将“准五服以制罪”列入律典,以下对该原则表述正确的是()A.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尊长 B.卑幼犯尊长减轻处罚卑幼 C.尊长犯卑幼加重处罚尊长 D.尊长犯卑幼处罚同于常人

2.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核制度”确立于()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唐代初期 C.隋代后期 D.汉代前期

3.以“北齐律”为蓝本的法典是()A.北周律 B.隋律 C.北魏律 D.晋律

4.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宫刑废除”始于()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秦代后期 D.汉代前期

5.《刑名》篇首次置于篇首的法典是()A.《九章律》 B.《北魏律》 C.《晋律》 D.《魏律》

二、多项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确立于这一时期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制度有()A.春秋决狱 B.准五服以制罪 C.死刑复奏 D.秋冬行刑

2.有关《魏律》的不正确说法是()A.由汉律的9篇増加为12 B.“准五服以制罪”入律 C.“八议”入律

D.将《九章律》中的“具律”改为“法例”置入律首

3.在中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最早确立法典12篇结构的不是()A.《开皇律》

B.《永徽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4.将廷尉改为大理寺不始于()A.北齐 B.北魏 C.北周 D.东魏

5.为《晋律》进行注解,并为后人称为“张杜律”的律学家是()A.张杜 B.张寿 C.杜预 D.张斐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北齐律》篇目的是()A.刑名 B.擅兴 C.法例 D职制

2.“十恶”中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不是(A.恶逆 B.不道 C.不睦 D犯上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体现恤刑及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确立了()A.律博士 B.登闻鼓制度 C.死刑复奏制度 D.废除宫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B4.A5.D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D 3.ABC 4.BCD 5 , C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B 2 BCD 3.C

第八章隋唐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法典最先确立“十恶”罪名的是()A.《北齐律》 B.《北魏律》 C.《开皇律》 D.《贞观律》

2.在唐朝,伤害行为发生后,某些案件中的被害人伤势未定,是否会因伤致死尚难以确定,因而唐朝建立了一种制度,以此确定一定的时间限度,以时限结束时被害人的死伤状况作为对伤害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种制度称为()

A.录囚 B.代乞 C.保辜 D.留养承 3.唐律中规定的“加役流”刑,具体是指()A.流二千里,服苦役二年

B.流二千五百里,服苦役二年半 C.流三千里,服苦役三年

D.流三千五百里,服苦役三年半

4.在唐代,遇有特别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机构的长官共同审理,这种审理方式称为()A.“三司推案” B.“三司推事” C.“三司推司” D.“三司推定” 5.唐朝的最高监察机关是()A.刑部 B.大理寺 C.都察院 D御史台

二、多项选择题

1.唐律规定的基本法律原则的有()A.特权阶层减免刑罚原则 B.“十恶”重惩原则 C.“轻重相举原则” D.“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2.唐律中“轻重相举原则”所包含的内容有(A.“举重以明轻” B.“举重以明重” C.“举轻以明重” D.“举轻以明轻”

3.下列属于唐律中“化外人相犯”的处理原则的是()A.同一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适用该国法律 B.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适用唐朝法律 C.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中国人实施的犯罪,适用唐朝法律 D.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外犯罪,适用唐朝法律 4.下列属于唐律中“强制离婚”的情形的是()A.违律为婚 B.义绝 C.和离 D.绝义

5.下列属于唐朝的继承制度方面内容的是()A.嫡长子宗桃继承 B.诸子均分财产 C.“子承父份”

D.在室女得一定份额财产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唐律的立法原则的是()A.“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B.德主刑辅 C.轻刑慎罚 D.融礼入法

2.下列各项属于唐朝司法制度内容的是()A.“换推” B.“拷讯”)

C.“举劾 D.“覆奏”

3.在中国封建法律发展史上,下列法典具有12篇体例结构的是()A.《开皇律》 B.《永徽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C4.B5.D

二、多项选择题.ABC 2 AC 3.ABC 4.AC 5 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D2.ABCD 3.ABD

第九章宋朝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是()A.《法经》B.《唐律疏议》 C.《宋刑统》D.《大明律》

2.以下有关宋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首创凌迟刑B.创设刺配刑 C.创设六赃

D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

3.宋朝为加强对中央司法机构的控制,曾在皇宫中设立()A.大司徙B.宣政院 C.大理院D.审刑院

4.宋朝在路一级设立的司法监察机构是()A.法曹参军B.按察使 C.巡抚

D.提点刑狱司

5.以下有关宋朝民事法律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宋朝摧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B.宋朝的典当制度,仅限于不动产的出典,不包括动产的质押 C.在室女比出嫁女想有更高的继承份额 D.《宋刑统》中增设了“死商钱物”一门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宋朝法制的表述,正确的有()A.《宋刑统》在体例上取法唐末的《大中刑律统类》和五代的《大周刑统》。B.编敕、编例成为主要的、经常的立法活动 C.“重法地法”是北宋制定的刑事特别法 D.审判制度上实行鞫谳分司制

2.按照宋朝的折杖法,以杖刑可以折抵的刑罚有()A.死刑B.流刑

C.徒刑D.笞刑

3.例是宋朝法律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宋朝例的形式包括()A.条例B.判例 C.断例D.指挥

以下属于宋朝买卖契约形态的有()A.绝卖B.活卖 C.赊卖D.赎卖

5.以下属于宋朝的诉讼申报制度有()A.务限法 B.朝审

C.鞫谳分司D.翻异别推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宋朝在原有的五刑之外,增设的刑罚有()A.加役流B.折杖法 C.刺配 D凌迟

2.以下有关宋朝法律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刑统》是宋朝的基本法,其效力始终高于经过编订的敕和例 B.刺配刑是将杖刑、刺面配役三种刑罚同时施加于罪犯 C.凌迟刑刨始于北宋仁宗时期 D.刑部是宋朝的中央审判机关

3.中国南宋规定户绝指家无男子承继。按照南宋的继承制度,若出现户绝,立继承人的方式有()A.嗣继 B.命继 C.祖继 D.立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D 5.B

二、多项选择题.ABCD 2.BCD 3.ACD4.ABC 5 , ACD

三、不定项选择题.BCD 2.ACD 3.BD

第十章辽夏金元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辽朝法制注重“因俗而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是我国史书 记载最早的“一国两制”实践。这里的“国制”是指()A,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习惯法 B,唐朝律令

C,以契丹习惯法为主,参用唐朝律令 D,契丹制定法

2辽朝法制注重“因俗而治”,即对不同民族(地区)适用不同的法律。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中“汉制”是指()A,汉朝的法制 B,唐朝的律令 C,宋朝的律令

D,辽朝为汉人制定的专门法律

3.辽朝对不同民族地区适用不同的法律体系。《辽史·刑法志》谓“以国制治契丹”,其实是指()A,以唐朝律令治理契丹人

B,以契丹习惯法治理契丹本族人

C,以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习惯法治理“契丹及诸夷” D,以契丹习惯法治理汉人、渤海人

4辽朝对不同民族地区“因俗而治”,实行不同的法律制度,人称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实践。《辽史·刑法志》所谓“以汉制待汉人”,实际上是指()A,以汉朝制度治理汉族人民 B,以唐朝律令治理汉族人民 C,以唐朝律令治理汉人、渤海人 D,以汉化的契丹制度治理汉族人民

5.金朝按民族成分和地域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较早实行“一国三制”。当时的“三制”是指()A,女真习惯法,契丹习惯法,宋朝律令 B,女真习惯法,辽朝旧制,宋朝习惯法 C,金朝制定法,辽朝制定法,宋朝制定法 D,女真习惯法,辽朝旧制,宋朝律令

二、多项选择题

1.金朝法制建设采取因地因族制宜、多制并存的方针,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对女真人适用女真部族习惯法

B.对新征服契丹地区及燕云十六州,仍实行杂糅契丹习惯的辽朝旧制 C.对原北宋地区适用宋朝法制 D.对蒙古人适用蒙古法制

2.元代法制奉行民族隔离和歧视政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把人民按民族出身分为四个等级,实行差别待遇。关于这四个等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四个等级的顺序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B.“色目人”是指西藏地区、青海地区、新疆地区所有民族的人民;“南人” 是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

C.“汉人”是指所有的汉族人民;“南人”是指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 D.色目人是西域各族人民,包括原西夏人、回回人及西域其他各族人

3.身份不平等是元朝法制的典型特征之一。元王朝把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关于“汉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汉族人民

B.江南地区的汉族人民

C.原辽、金地区的各族人民,包括汉人、契丹、女真人,以及较早征服的高

丽、四川、云南地区各族人民

D.仅指原辽、金地区的汉族人民,不包括江南(原南宋地区)的汉族人民

4.元朝的不动产买卖(典卖田宅),强调须经“经官给据”、“先问亲邻”、“印契税契”、“过割赋税”四道手续或要件才能生效。以下陈述,错误的是()A.“经官给据”即先向官府申报求得书面批准;“先问亲邻”即必须保障亲邻有先买权 B.“印契税契”即契约须经官府备案盖印并纳税;“过割赋税”即将附在不动产之上的赋税义务从卖方转到买方

C.“经官给据”就是先向官府申报缴费获得收据:“先问亲邻”就是征求亲属邻居的同意 D.“印契税契”即契约须经官府备案盖印并纳税;“过割赋税”即将附在不动产之上的赋税义务正式免除

5.《元典章》全称《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完整的元代法律文献。关于这一文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典章》是元朝中央立法机关正式编辑的国家法典汇编 B.《元典章》的性质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宋刑统》

C.《元典章》是元英宗时期江西地方官府收辑编印的国家法规汇编

D.《元典章》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职掌将当时的法律法规分类编辑,这一编纂体例为明清律的体例奠定了基础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行省制度是元代对中国地方行政体制的一大创制。关于“行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行省是元朝中央的尚书省派驻地方的最高办事机构 B.行省是元朝中央的中书省派驻地方的最高办事机构 C行省是元朝中央的门下省派驻地方的最高办事机构

D行省在元朝中后期渐成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并为明清两代所继承 2元朝最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刑事法律制度有()A.笞杖刑的规定数额从唐宋时代的以十为等差改为以七为等差 B.凡人命案件一般会向罪犯及家人征收“烧埋银”作为附加刑罚

C.“充警迹人,红泥粉壁”、“与木偶连锁巡行”等耻辱刑单独或附加适用 D.保留了蒙古族习惯法中的“盗一赔九”(罚九制)习惯

3.因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元朝也实行一国多制。除汉族地区外,“诸色人户各依本俗行者”即尽量沿用各该族的习惯法或原政权法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对原辽、夏、金地区,沿用原王朝法制或各自习惯治理 B.对西藏(吐蕃)地区,依佛教和藏地风俗习惯来治理 C.对色目人特别是回回人,依伊斯兰教义和习惯来治理 D.对西南少数民族,由土官系统依各族原有体制和习惯治理

4.元朝《经世大典》系元文宗时期编成的一种法律文献,其主体“臣事”编分为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等六篇。关于这一文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书是当时国家各类典章制度的综合考订汇编 B.该书系仿效《唐六典》体例编修而成

C.该书是后世《明会典》、《清会典》的模仿对象

D.编纂《经世大典》就是元王朝正式制定国家行政综合法典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C4.C5.D

二、多项选择题.ABC 2.BC 3.CD 4 CD 5.AB

三、不定项选择题.AC 2.ABCD 3.ABCD 4.ABC

第十一章明朝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明代法律制度,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朱元璋认为,“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B.明律确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刑罚原则 C.《大明会典》仿《元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 D.明会审制度为九卿会审、朝审、大审 2明代中央最重要的审判机关是()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御史台

3.明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采取的是类似近代()的原则 A.属人法主义 B.属地法主义 C.罪刑法定 D.比附类推

4.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个用“令”作为法典名称的王朝是()A.清 B.明 C.宋 D.唐

5.明朝的一切死罪案件必须上报中央刑部,再经()复核,报皇帝批准 A.大理寺 B.御史台 C.法部 D.审刑院

二、多项选择题

1.明宪宗、武宗时期,为方便宦官专权,先后建立了()A.东厂 B.西厂 C.内行厂 D司礼监

2.明初“刑乱国用重典”的内容包括()A.“重典治吏”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明刑弼教”

D.“刑罚世轻世重”

3.与唐律相比较而言,明律具有的特点是()A重其所重 B.轻重得当 C.轻重失衡 D轻其所轻

4.明代中央司法机关三法司包括()A.大理寺 B.刑部 C.都察院 D.厂卫

5.明代都察院的司法执掌包括()A.复核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 B.审理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 C.复核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 D审理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明大诰》的说法正确的是()A.朱元璋在位时,为防止“法外遗奸”而制定的

B.强调“重典治吏”,其中多数条文是专为惩治贪官污吏而定 C.对《大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了处罚 D.在整个明代都有效力,很多条款为清代所继承 2.明代诉讼制度的特征是()A.明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设计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息讼”制度 B.明代发展了成系统的会审制度 C.三法司具有最高审判权

D.厂卫等特务机构严重干扰了正式司法机构行使司法职能 3.明初特有的法律形式包括()A.会典 B.律 C.令

D.教民榜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B4.B5.A

二、多项选择题.ABC 2.ACD 3.ACD4.ABC 5 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 2.ABCD 3.D

第十二章清朝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清代会审制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清代会审制主要有三司会审、九卿会审、秋审、朝审、热审 B清代会审制主要有三司推事、八王合议、秋审、圆审、朝审 C.清代主要会审制度有三公会审、六部会审、大审、九卿会审 D清代主要会审制度有会审公廨、领事观审、军民约会词讼等

2.清代会审制中最为典型的是“秋审”。经过“秋审”,分别对死刑人犯作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四种不同决定,最后奏请皇帝批准。关于这四种结果,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所谓“情实”,就是罪情无疑、适用法律恰当,没有任何宽宥理由,应奏请于当年处死 B.所谓“缓决”,就是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拟定继续监候以待来年秋审再决

C.所谓“可矜”,就是案情虽属实,但有可疑或可矜之处,拟定免于死刑,改为流刑或徒刑。所谓“留养”,就是案情虽属实,但犯人有父母年老无人赡养或香火无法传承之情形时,则允许其留养父母或存留承嗣

D.所谓“缓决”就是死刑缓期执行,一般是缓期两年执行。所谓“留养”就是犯人有严重疾病,允许其留下来先养好病,相当于今天的保外就医

3.“热审”是清代的会审之一。关于“热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热审是由大理寺下属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监察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官员联合进行的会审,称为“小三司会审”

B.“热审”是在每年小满后、立秋前对京师监狱中关押的所有答杖罪人犯进行联合审理;因举行于“热季”,故名“热审

C.热审的结果,或决放,或免释,或减等,或保释,目的是要赶快减少狱中的轻罪囚犯,以免淹滞伤民,其思想渊源来自《礼记·月令》中夏季“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的设想 D.“热审”是在夏季对某些特殊死刑案件由三法司中层官员进行联合复审

4.清代对蒙古、藏、回、苗等少数民族暨边疆地区,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民族管理法制。关于清代因俗而治的多民族法制,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对于蒙古地区,适用《蒙古律例》对于西藏地区,适用《西藏通制》

B.对于青海蒙藏族聚居区,适用《西宁番子治罪条例》:对于回疆地区,适用《回疆则例》 C.对于西南地区的苗、瑶、彝、藏、侗等少数民族,适用《苗犯处分例》、《苗疆事宜》等特别法

D.这些法律规范均由各民族酋长制定,报中央备案

5.关于清代中央“三法司”的主要职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刑部为中央审判机关,主掌中央审判,兼理司法行政 B.大理寺为中央慎刑机关,主掌重罪案件的复审

C.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对死刑案件进行审核,还参与秋审 D通政司作为中央综合办公衙门,主要执行死罪的复奏

二、多项选择题

1.《大清律》以《大明律》为蓝本,于顺治三年(1646年)初次修成,在康熙雍正时期略有修订,至乾隆五年(1742年)再次修订,此后直至清亡再未修订。关于《大清律》,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大清律》是清代国家综合性法典,其内容以刑事规范为主

B.《大清律》由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六篇组成

C.《大清律》由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七篇组成 D.《大清律》是古代中国最后一部国家基本法典,其地位相当于今日宪法

2.“秋审”是清代最典型的会审制度,称为“秋谳大典”,实为一年一度国家慎刑典礼。关于秋审,以下陈述正确的是()A.秋审因每年秋天(八月中下旬)在天安门金水桥西举行而得名,取“刑以秋冬”之古义 B.秋审大典的参加者为内阁、军机、九卿、詹事、科道及各院寺司监长官

C.秋审对象是各省已经复核确定的死刑案件,通过朝廷各部门主官再次象征性联合复审作出最后决定并上奏皇帝

D秋审对象是京师刑部监狱中关押的全部死刑犯,通过朝廷各部门主官再次联合复审作出最后决定

3.清代刑法增加了打击“光棍”恶行的特别条例“光棍例”,“光棍”几乎成为个独立罪名。关于“光棍例”的打击对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设计诈索官民、诓骗应试生童财物等恶行

B.生事行凶扰害无辜良民、乘地方欠收伙众抢夺等恶行 C.喧闹公堂纠众辱官、占据关津勒索客商等恶行

D.并非指所有恶棍敲诈滋事行为,仅指未婚男子当众猥亵妇女的恶行

4.清代的中央司法,主要由三大法务机构共同执掌,号称“三法司”。关于“三法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清朝承袭明代体制,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号称“三法司” B.清代承袭明代体制,设法部、大理院、御史台,号称“三法司”

C清代的“三法司”,包括审判兼司法行政机关、复审慎刑机关、监察纠劾机关,并非仅指近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审判)机关

D.在清代各级地方,并无类似中央“三法司”的机构体制

5.清代对于特殊人群的案件有特殊审判制度。关于特殊审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涉及军人、旗人、番人、僧道的案件,由地方长官约同军事、旗务、土司僧纲道纪等官员会审,称为“约会词讼”

B.京师旗人案件,由步军统领衙门、内务府慎刑司审理;地方旗人案件,由专管旗人事务的各府(州)理事厅审理,或各该官府与地方州县官会审

C.州县官可以独审涉及军人、旗人、番人、僧道的案件

D.“约会词讼”制度,显系模仿元代“军民约会”等制度而来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关于《大清律例》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律条正文在乾隆朝以后再也没有修改过

B.乾隆朝以后《大清律例》修订主要是对律后问刑条例的修改补充 C.问刑条例是刑事特别法,用以补充律典

D.问刑条例的增删一般由刑部批准,报皇帝备案

2清代的法律形式,最重要的是“律”和“例”。二者合编起来,称《大清律例》。关于二者的关系,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律”主要是关于刑事犯罪的规定,是综合性成文法典:“例”是关于某些特殊刑事犯罪的补充性规定,相当于刑事特别法。后者一般附编在各条最相近的律文之后

B.“律”自乾隆初年修订确定后,一直不再修订:“例”却是“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根据时势变化不断修订完善

C.“例”一般从皇帝诏旨、“御笔断罪”或经皇帝批准的其他重大案件判决而来,但它不能简单视为判例法

D.“例”就是皇帝“御笔断罪”形成的重要判例,汇编为判例集后成为法官必须遵循的判例法

3.关于清代的“则例”这种法律形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则例”约当于汉唐时代的“令”,是关于各部院政务的行政规则 B.“则例”分为一般则例、特别则例和临时则例

C.一般则例,是关于各部院一般职掌的行政规章;特别则例,是关于某类特定事项的行政规章 D.关于赋税徭役的《赋役全书》,虽无则例之名,实际上也是特别则例

4.清代的死刑有“立决”与“监候”之分别。关于这种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立决”即“决不待时”,只要皇帝核准,可立即执行

B.“立决”即“决不待时”,即使皇帝核准,仍不一定立即执行,仍须等待法定许可行刑时日再行刑

C.“监候”类似今日死缓,即在皇帝核准后缓期两年执行,以观后效 D.“监候”就是判处死缓,留待每年秋审再决定是否仍应处死刑

5.清代的不动产交易,有一种“典”制,即附加回赎条件的不动产买卖,近似于不动产抵押借贷。关于“典”,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绝卖为“卖”,活卖(附回赎权)为“典”,二者统称“典卖”

B.活卖(典),以契约注明“回赎”年限及若不回赎则应“找贴”(补付)适当价金之类字样为准;否则即为绝卖

C.通过典约,典主(承典人)对田宅取得占有、使用、收益权,但在约定回赎期间届满前不得处分:业主(出典人)的相应赋役义务也随之转移

D.“典”作为不动产抵押借贷,相当于动产抵押借贷的“当”,典主(承典人)仅仅取得占有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D4.D5.D

二、多项选择题.AC 2.ABC 3.ABC 4.ACD 5.AB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 2.ABC 3 , ACD 4.AC 5.D

第十三章清末法制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官制改革中,将刑部改为(),行使司法行政权。A.司法行政部 B.法部 C.大理院 D.监察院

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传统法典是()A.《大清新刑律》 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民律草案》 D.《大清律例》

3.清末“预备立宪”设立的国会预备机构是()A.资政院 B.咨议局 C.宪政编查馆

D.考查政治馆

4.晚清参照西方刑法学体系制定的刑法典是()A.《大理院审判编制法》 B.《大清现行刑律》 C.《贩卖吗啡治罪专条》 D.《大清新刑律》

5.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A.《重大信条十九条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大清宪法草案》

二、多项选择题

1.清末起草民法典时,修订法律馆须会商礼学馆的部分包括()A.总则 B.债权 C.婚姻 D.继承

2.清末司法改革的成果包括()A.推行四级三审制 B.设立各级审判厅

C.将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D.创设审检分离制度 3.清末生效的法律有()A.《钦定宪法大纲》 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新刑律》 D.《法院编制法》

4.《大清新刑律》中的从刑包括()A.褫夺公权 B.没收 C.罚金 D.拘役

5.参与晚清修律的机构包括()A.修订法律馆 B.宪政编查馆 C.资政院 D.都察院

三、不定项选择题

1.关于《大清民律草案》,表述正确的有

A.《大清民律草案》由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五部分构成 B.日本法学家参与了《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工作 C.大量借鉴了《法国民法典》的体例结构和条文规定 D.规定了中国固有的典权制度

2.清末立法中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是()

A.《商人通例》 B.《公司律》

C.《奖励华商公司章程》 D.《大清商律草案》

3.晚清修律所制定的法典中,体现浓厚传统色彩的是 A.《大清新刑律》正文

B.《大清新刑律》中《暂行章程》五条

C.《大清民律草案》中总则、债权、物权三篇 D.《大清民律草案》中亲属、继承两篇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D 5.B

二、多项选择题.CD 2.ABC 3.ABD 4.AB 5.ABC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 2.A 3.BD

第十四章民国前期的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的立法机关是()A众议院B.参议院C.立法院D.资政院

2.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A.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D.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3.北洋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是()A.大理寺 B.大理院 C.最高法院 D.临时最高裁判所 4.“天坛宪草”的立法精神秉承于()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C.《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北洋政府时期,行使行政案件裁判权的司法机关是()A.平政院 B.大理院 C.最高法院 D.高等审判庭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宪法文件中,采取责任内阁制的有()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天坛宪草》

C.《中华民国约法》 D.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2.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由()行使国家的统治权。A.临时大总统B.国务员C.参议院D.法院 3.北洋政府时期的民事法律体系包括()A.民事制定法B.民事判例与解释例C.习惯法D.条理

4.下列有关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正式的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B.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形式上规定了地方自治制度 C.北洋政府时期曾两次修订刑法

D.民国《民律草案》采取社会本位,对绝对的个人权利加以限制 5.下列有关北洋政府司法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采取三级三审制 B.采取审检分立制度 C.大理寺是最高审判机关

D.判例和解释例是重要民事法律渊源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B.规定了法官独立审判 C.带有因人立法的局限性 D.规定了严格的修订程序

2.下列有关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华民国约法》否定了三权分立原则,由大总统独揽国家统治权 B.1915年的《修正刑法草案》,秉承“立法必依乎礼俗”的原则 C.与《大清民律草案》相比,民国《民律草案》注重采纳本国固有法 D.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 3.下列有关北洋政府司法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经采取审检合一制度 B.米取四级三审制

C.军阀干涉司法是司法制度的一大弊病

D在绝大多数县级地方所采行县知事兼理司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B4.D5.A

二、多项选择题.ABD 2.ABCD 3.ABCD 4.ABCD 5 , AC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 2.BCD 3.BCD

第十五章民国后期的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1月1日公布的宪法称为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贿选完法 D.《中华民国宪法》

2.民国后期的“旧刑法”颁行时间是()A.1927B.1928C.1929D.1930

3.民国后期的《旧民诉法》施行时间是()A.1932B.1933C.1934D.1935 4.民国后期的审级制度是()A.三级三审制B.四级三审制C.四级二审制D.四级四审制 5.民国后期的《新刑诉法》公布时间是()A.1933 B.1934 C.1935 D.1936

二、多项选择题

1.民国后期的“六法体系”中包括()A.宪法B.行政法C.刑法D.民商法 2.民国后期行政法制的主要内容包括(A行政组织法B.行政行为法C.行政救济法D.部门行政法 3.《中华民国民法》各编中公布于1929年的是()A.总则B.债编C.亲属编D.物权编 4.民国后期经济立法主要集中于()A.债权立法B.土地立法C.赋税立法D.市场管理立法 5.下列各项属于民国后期的司法体制主要构成的是()A普通法院B.行政法院C.地方法院D.特种刑事法

三、不定项选择题

1.民国后期制订的宪法、宪法性文件、宪法草案有()A.《训政时期约法》B.“五五”宪草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2.民国后期的行政法律制度内容丰富,其中包括()A组织类B.内政类C.军政类D.经济类 3.1929年公布的商事法律有()A公司法B.票据法C.海商法D.保险法

四、简答题

1.简答《训政时期约法》的主要内容。

2.简答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内容的突出方面。3.简答民国后期行政法律的特点。4.简答民国后期刑事法律的特点。5.简答民国后期商事法律的特点 6.简答民国后期经济法律的特点。7.简答民国后期司法制度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A4.A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 3.ABD 4.BCD 5.AB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第十六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政权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个文献是第一个人民宪法?()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2.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进行补充修订,带有实质性的修订内容是()A.是在第二条增加“同中农巩固的联合” B.将“红色士兵”改为“红色战士”

C.将“全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改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D.将“消灭封建制度”改为“消灭封建剥削” 3.下列法律文献中,哪个不属于刑事法规()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B.《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

C.《晋冀鲁豫边区惩治盜毁空室清野财物办法》 D.《晋冀鲁豫边区违警处罚暂行办法》

4.抗战时期中共中央《论政策》中规定8-10小时工作制,以下劳动保护条例中,哪个仍然机械规定8小时工作制?()A.《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 B.《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草案)》 C.《晋西北工厂劳动暂行条例》 D.《山东省改善雇工待遇暂行办法》

5.人民调解制度,最早见于以下哪个文献中()A.《陕甘宁边区民刑事调解条例》 B.《晋西北调解暂行办法》 C.《衙前农民协会章程》

D.《山东省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

二、多项选择题

1.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概括来说,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但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依照当时政治形势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在具体表述上又有所不同。下列有哪两种的表述是不正确的?()A工人阶级专政的政权 B.贫雇农专政的职权 C.工农民主专政 D.抗日民主专政 2.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组织,总起来说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提法,下列哪三种是曾经采用过的?()A.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B.参议会制度

C.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 D.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3.革命根据地在婚姻立法方面,贯穿以下哪几项正确的指导原则?()A.男女平等 B.婚姻自由 C.一夫一妻

D.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

4.关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下列正确的指导原则有()A.合法原则,调解必须遵守政策法令,照顾善良风俗习惯 B.自愿原则,只能双方自愿,不能强迫调解 C.调解不是诉讼必经程序的原则 D.没有区村介绍,法院不受理

5.下列审判机关的组织形式,哪些是解放战争时期新建立的? A.土地改革中的人民法庭

B.大城市军事管制时期的军事法庭(或特别法庭)C.省、县、区各级裁判部

D.各级人民法院(大行政区、省、市、县人民法院)

三、不定项选择题

1.陕甘宁边区的政权组织,不属于正式一级政府的是()A.专员公署 B.区公署 C.乡政府 D.市政府

2.在苏维埃时期的土地法中,下列哪个土地法将农民土地使用权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权()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土地暂行法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3.下列法规,那些是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具有新内容的规定()A.《苏皖边区危害解放区紧急治罪暂行条例》

B.《华北人民政府解散所有会门道门封建迷信组织的布告》 C.《太岳区惩治滥用浪费民力暂行条例》 D.《辽北省惩治关于婚姻与奸害罪暂行条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D4.B5.C

二、多项选择题.AB 2.ABD 3.ABCD 4.ABC 5.ABD

三、不定项选择题 1.AB 2.D3 , ABCD

第十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的发展与挫折(1949-1976)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2.下列法律或法规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复议”一词的是()A.《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B.《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

C.《税务复议委员会组织通则》D.《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3.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是()A.《土地改革法》 B.《婚姻法》

C.《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D.《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4.1951年颁布的《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规定人民法院实行哪种审级制度?()A.四级两审终审制 B.四级三审终审制 C.三级三审终审制 D.三级两审终审制

5、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最早参加的国际公约是()A.四个日内瓦公约 B.联合国宪章

C.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D.国际海关税则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共同纲领》的起草和通过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民主政权立法工作的中心环节 B.《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C.《共同纲领》的制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的基石和出发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D.《共同纲领》是中国宪法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法文件

2.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刑事政策在当时起了重大作用,下列各项中在后来进入了刑罚的种类的是()A.管制B.死缓C.拘役D.罚金

3.1950年出台的《婚姻法》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有()A.保护妇女权益 B.提高妇女地位 C.提高婚姻质量 D.加深男尊女卑 4.五四宪法和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确定的基本审判制度有()A.四级两审终审制 B.三级两审终审制 C.合议制度 D.辩护制度

5.建国初期的司法制度法特点有()A.填补了打破旧法律后的空白,构建了新中国的司法制度体系

B.具有临时性,如成立临时审判机关性质的人民法庭,专门处理政治运动中的案件 C.这一时期的司法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D.为以后三大诉讼法的制定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五四”宪法的意义的有(A.它是新中国法制建设初期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B.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发挥了积极推动和保障作用

C.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和国家观念

D.它为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成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建国初期的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制的特点有()A.党的政策与法律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 B.过分强调刑法的阶级属性与阶级本质 C.强调刑法的道德性 D.突出刑法为政治服务

3.下列属于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关于人民法院组织体系的规定的有()A.将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由三级改为四级

B.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C.基层人民法院设立若干人民法庭作为派出机构 D.设立专门人民法院

4.我国人民检察院的前身是()A.人民检察署 B.人民检察厅 C.人民检察处 D.人民检察局 5.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签订的第一个双边条约是()A.《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B.《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法》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世界气象组织公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D5.A

二、多项选择题.ABCD 2.AB 3.ABC 4.ACD 5.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ABCD 2.ABD 3.ABCD 4.A 5.C

第十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

1.新中国成立后最完善的一部宪法是()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通过的时间是()A.1982年 B.1986年 C.1985年 D.1987年

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行政立法及其巨大成就体现了下列哪一项原则在中国的逐步确立和全面实施?()A.依法行政 B.依法执政 C.司法公正 D.规范立法 4.我国现行刑法是()A.1979年刑法 B.1997年刑法 C.五四宪法 D.1975年宪法 5、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部单行刑法,新增了骗汇以颁布单行刑法的方式对刑法进行补充规定,该单行刑法是()A.刑法修正案(一)B.刑法修正案(二)C.《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D.刑法修正案(五)

二、多项选择题

1.1982年宪法出台后,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有()A.1988年宪法修正案 B.1993年宪法修正案 C.1999年宪法修正案 D.2004年宪法修正案

2.《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所具有的意义有()A.规定了民法的调整范围,基本确定了我国民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B.确立了主体平等、当事人自愿、权利不可侵犯和诚实信用的民法理念,确立了民法的基本原则

C.体现了权利本位和意思自治原则,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公民和法人享有的民事权利

D.第一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事责任制度 3.关于2007年《物权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意味着我国统一的民法典和民商法律体系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最难以制定的部分已经完成

B.它为我们今后制定统一的民法典、形成完整的民商法律体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C.它是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 D.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

4.关于我国现行的检察机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检察院的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B.检察院上下级关系是领导关系

C.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院,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D.检察院对于一般党纪、政纪,并不触犯刑法的案件也要进行处理 3下列属于“非诉讼程序法”的是()A.仲裁制度 B.调解制度 C.公证制度 D.法律援助制度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是()A.1988年宪法修正案 B.1993年宪法修正案 C.1999年宪法修正案 D.2004年宪法修正案

2.在我国统一的合同法出台以前,在《民法通则》之下曾出现过的合同法有()A.《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3.为配合2005年《公司法》的实践,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的司法解释有()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一)》 B.《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C.《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4.1997年刑法颁布后,在实施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单行刑法的数量 是()

A.1个 B.2个 C.3个 D.5个 5.仲裁制度的特点有()A.当事人自愿 B.当事人未必自愿 C.程序简便 D.程序繁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A4.B5.C

二、多项选择题.ABCD 2.ABCD3.ABCD4.ABC 5.ABCD

三、不定项选择题.C 2.BCD 3.ABC 4.A 5.AC

第十九章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其法律渊源表述不正确的是()A不包括中国习惯法 B.包括《香港基本法》 C.包括普通法和衡平市 D包括全国性法律

2.根据《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终审法院成为香港最高级别的法院。同时,根据《终审法院条例》规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法院做出的判例有广泛约束力和高度权威性,除非判例被推翻或不予适用 B.不可邀请其它普通法适用地区法官参加终审法院的审判 C.在判决中可以引用所有普通法适用地区的判例

D.可据需要邀请其它普通法适用地区法官参加终审法院的审判 3.对香港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表述不正确的是()A.许多刑事实体法中规定有诉讼程序 B.许多刑事程序法中也有实体法的规定

C.《刑事诉讼程序条例》中专门规定了协从犯与教唆犯的构成、分类及处罚等 D.刑事程序法中没有实体法的规定,但刑事实体法中规定有诉讼程序。

4.澳门确立三级法院体制,分别为第一审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第一审法院由初级法院和行政法院组成。B.中级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的上诉审法院

C.中级法院由刑事诉讼案件分庭以及审判其它案件的分庭组成。D.只有终审法院是重大案件的第一审法院

5.澳门刑事诉讼程序分为普通诉讼程序和特别诉讼程序两种,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普通诉讼程序由侦查控诉、预审、审判、上诉、执行五个阶段构成 B.特别诉讼程序包括简易诉讼程序 C.特别诉讼程序包括最简易诉讼程序 D.特别诉讼程序包括调解程序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将香港岛割让,以及九龙半岛全部租与英国99年,到1997年期满。达成这一状况的条约文件包括()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拓展香港界址专条》 D.《天津条约》

2.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197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关将香港从殖民地名单上去的决议 B.197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关将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上去的决议。C.196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有关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单上除去的决议。D.1962年11月8日,第27届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有关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名单上除去的决议。

3.1583年,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自发选举成立自治机构“澳门议事会”对葡萄牙社区进行管理,内容包括()A选举商人代表负责与中国地方官府联络和交涉 B.管理市政卫生、市容等一般事务

C.与葡萄牙王室法官一同掌管葡人社区的治安 D.与葡萄牙王室法官一同掌管葡人社区的司法

4.对原有澳门的法规,《澳门基本法》规定:“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或其他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集体包括 A.澳门原有的法律 B.澳门原有的法令 C.澳门原有的行政法规

D.澳门原有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5.在香港新界地区,清末以来,《大清律例》规定的涉及传统社会伦常价值的财产、人身关系的律文,一直适用于香港的中国人,具体包括()A动产交易 B.选举 C.不动产交易 D.休妻

三、不定项选择

1.香港的行政机关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决策层,主要有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各司的职责与港英政府时期相比没有变化

B.各司的职责与港英政府时期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C.各司的职责与港英政府时期相比有很大变化 D.各司的职责与港英政府时期相比没有关联

2.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享有的权力包括()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 D.司法终审权 3.立法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立法会议员可由下列人员担任()A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 B.非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C.在外国有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D.有中国籍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B3.D4.D5.D

二、多项选择题.ABC 2.AB 3.ABCD 4.ABCD 5 CD

上一篇:水站管理守则下一篇:回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