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

2024-06-11

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

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一转眼,忙碌的一月又过去了,该写反思了,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总是太多的事情,挡住前进的步伐,想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一下都没有时间。回顾本月教学工作,其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落花生》的教学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是美国的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写的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句话给了我们人生极大的启示。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那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我预设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加以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在这条路不通,走那条路;如走那条再不通,可走另一条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逐步接近目标,最后走向成功的。这个路是指什么?让学生真正去领悟,去理解。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但孩子的生活经历有限,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总是有点谈不开。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jiaoshigongzuozongjie./”>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反思《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逼真”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不仅看出米勒画得“逼真”,而且读出作者描写得“逼真”。读图与读文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我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图引文,激发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生么?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学生的初读,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再进行感情朗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体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三、设置悬念,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我是女生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教学工作是琐碎的,可是探索的脚步却是永不停止的。

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一、生字预习指导

从新课标的要求看,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认识的字为2500个,其中1800个是需要学生会写,识字量并不小。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听写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要花很多时间进行生字教学,这也就占用了课文探究时间。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为此,在第二学段中加强生字预习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生字预习指导,一是要从读音做起,要引导学生能独立地完成拼读任务。尤其是针对前鼻韵、后鼻韵、平翘舌等生字的读音,要引导学生多拼、多读,做到准确;二是生字的音序、偏旁部首要求学生标注在教材生字栏上;对于不认识的字,则要求学生查字典,搞清其音序、偏旁部首;三是要学会自己组词并造句,组词可以在生字栏上完成,造句则可另外选用本子完成;生字预习可安排学生课前完成,完成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二、词语预习指导

词语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词语理解不到位,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内容。结合以往词语的教学来看,多是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字后紧接着教学词语,因课堂中词汇教学不能占用太多时间,故而效果也并不是很好。虽然在课文探究中也渗透词汇教学,但课前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从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情况来看,也多是记形而对其义的掌握不够,于是,在阅读课文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含义。

在预习环节中,一是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词语的基本含义。如《西湖》中的“荡漾”一词,基本含义为“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该词语。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利用教辅资料、工具书,提前在课文中把词语的意思进行整理。如《拉萨的天空》中有八个词语需要学生理解,那么,在课前就需要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并写在教材上。同时,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也要查阅工具书并做好标记。三是要引导学生记忆词语,对于词语的记忆,可引导学生采用形象记忆法记忆,也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记忆。

三、课文预习指导

新课标中对课文的阅读也做了详细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且要能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在以往的第二学段语文教学中,课文预习多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要求不够具体,故而学生在预习中也就显得不知所措。预习课文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对生词的预习而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顺,这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多读,尤其是涉及生字词的句子、段落,要多读几遍;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要能结合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把握段落的含义;其次,对于段落含义,要能尝试用自己的话归纳段意,这虽然不要求学生能精炼地归纳,但要能大概说出段落的含义;其三,对于课文内容,要能初步说出是讲了一件什么事,还是写了什么景。对于记叙文,要能初步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内容预习可用导学单方式让学生写出段落含义及课文事件。

四、问题预习指导

在预习中,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对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的含义不理解,对课文内容不理解,对于这类问题,以往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解决,甚至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明确问题,导致学生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也只是粗略地带过。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浅议 篇3

一、品词品句,感悟理解

在段落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能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是一种省时高效的做法。

(一)抓住中心句理解段落

阅读中抓住段落的中心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段落内容。例如,教学“中国结”的第二自然段,可抓住“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这一中心句,思考:“杰作”是什么意思?中国结的哪些特点突出表现了“杰作”?学生很快懂得了:整个段落是围绕“杰作”来写的,分别从“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寓意丰富”几个方面来说明。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而全段的总起句就概括了这段的主要意思。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段落

关键词语是透视段落的窗口,品味关键词语,便能由表及里,深入体会段落内容。例如,教学《丝绸之路》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可以抓住“非常恶劣”这个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具体指哪些情形,然后进一步体会征服这“非常恶劣”环境的人的可敬之处,从而体会到主人公的勇敢、智慧、热爱祖国……

(三)品味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段落教学中,通过品词品句,能有效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从而准确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思想感情。

二、体验朗读,丰富积累

段落教学,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朗读精彩句段,使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朗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

(一)书声琅琅,贵在读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其中的精彩段落及段落中的精彩语句,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也是学习语言的宝贵资源,必须珍视,并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意思、读出感情、读出语感,以至熟读成诵,让这些精彩语句扎根于记忆中。

(二)形式多样,有效朗读

多读,固然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但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避免单调枯燥,以提高朗读的实效,使语言积累事半功倍。

首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有些精彩段落和语句,因受学生年龄、阅历、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达到应有的朗读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范读。

其次,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生动、优美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便会激起强烈的情感。这样,他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三、关注表达方法,注重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进行“段落教学”时,要切记叶老的至理名言,以段落为例子,学习表达方法,并指导学生迁移运用,进行“写话”的片断练习。

(一)抓住重点,领悟方法

片段练习要善于发现适合练习的重点段落,即找准训练点。然后抓住该训练点,分析段落的结构方法。如《太阳》一文第四自然段,就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训练点。教学时,先让学生明白,全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很快找到了“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和它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一句,明确了“中心句”。接着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和其他几句是什么关系,其他几句话是怎么把这句话写清楚的,这就理清了“总分”关系。

(二)读写结合,注重仿写

首先,可以按照训练点,即重点段落的结构,去确定仿写段落的结构。《太阳》第四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在仿写的时候,也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写一个“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的片段。

其次,要注重片段构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仿写”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太阳》第四自然段的教例中,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一问题,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植物、动物、矿物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太阳,这一切就不会存在,当然我们人类也就不会存在了。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知道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阐述,从而真正使仿写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读写结合,让阅读和“写话”水乳交融,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练习运用语言,为中年段落实“段落教学”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斗山中心小学

本学月,是我校教学公开周活动月,我校在学校教研组以及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研工作按计划、有目的、顺利的开展,现总结如下:

本学月完成的主要教学工作:

1、三年级语文专题教研活动,重点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2、本周各科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进行督导检查,科组教研活动气氛浓厚。

3、教导处收集各级各科教学工作计划、提优促中转差辅导方案。保证教学工作按计划实施,把工作落地实处。

4、制定学科单元检测计划表,并按照计划表做好单元检查工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节节清,课课清,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过关。

5、本学月重点举行公开周教学活动,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为主题,并结合《新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开展探索活动,并按市教研室工作部署,组织了东南片的“有效课堂探究”教研活动。通过这一学月的教研活动,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氛围浓厚,以科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形成合力,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2)执教者能够灵活操作并展示出学校新的教学模式,数学科以“导学——发现——对比——总结”贯穿课堂教学,教师备课能吃透新教材教法的要求,讲授与点拨恰当,重视学生说理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英语课以“听、说、读、写及才艺展示”为主线的新教学模式贯穿整个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习效果好;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品词赏句方式灵活多样,体现语文教学的多样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教师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明显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氛围已形成。教学手段多样化,通过比对、演唱、练说等多种形式激活了课堂气氛。(4)授课教师多想办法,精心设计课件,授课水平显著提高。从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认识到对于综合课的教学,如果平时教师能认真备课,搜集资料,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帮助。(5)教师在参与议课方面积极性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组织三年级语文教师做好镇作文讲课的准备工作。

4、本校教研组开展随堂听课活动。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教师交流,并进行指导,确保每位教师都能上出优质的常规课。

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通过随堂听课发现,有的老师仍然以多讲为主,课堂中未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期初制定的教研计划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务必抓出实效。对个别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帮扶的方法,尽快让这些老师成长起来,让全校老师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在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多想办法,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 篇5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学生应当了解的法律常识,应当具备的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质,应当自觉抵制的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会自我保护;

一、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自觉守法。

同学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不要以为这件好事太小了而不去做,也不以为这件坏事太小而去做。《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还有携带管制刀具,到了学校拿出来炫耀,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家要学习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其它法律法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

我知道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但他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调皮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有些同学喜欢打架,将别的同学打伤;有些同学不爱护公物,故意毁坏公共场所的物品;有些同学以大欺小,没有钱买东西吃、没有钱进游戏室就强行向弱小同学索要等等行为都是道德与法律所不允许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你这一逞强就有可能将自己玩进班房,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在这里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什么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方,同学们千万不要进去,因为那种地方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而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导致走向犯罪道路。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

还有些同学会说我现在还不到十四周岁呢,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如果你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未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界限,国家法律还是有惩罚措施的,比如家人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同时我认为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提,溃于蚁穴。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再改正就很难了,平时又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后悔也就晚了。

二、学会自护,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法侵害,比如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我们要冷静机智,要增强是非判断能力,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应变能力,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同学们在遇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摆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到违法人员的随意侵害。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第一、同学们要以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搏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 110” 报警;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报告。此外,学生之间打架事件也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据调查,一些学生被同学殴打后并不是向家长或学校汇报,而是自己作主到外面找人来报复,要知道报复伤人也是违法的,也会受到处罚。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身边做起。

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积极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警惕学习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要从小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明事理、辩是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大家也要谨防来自别人对你的伤害,下面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1、珍惜学习机会。要坚持在校学习。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

2、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

3、谨慎交朋友。未成年人要做到尊师敬长,团结爱护同学,谨慎交往朋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有前科劣迹的人。

4、切莫虚荣攀比。未成年人要克服虚荣、攀比心理,说话要谨慎,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5、增强防范意识。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单独回家的孩子,在进家门前要注意观察,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独自在家的孩子,不要随便打开家门;在放学路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

6、掌握自救本领。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然后学会善于求助求救成年人,不蛮干,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

最后祝愿所有同学都能够学法、懂法、守法,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第二学段重拾段落教学的有效对策 篇6

【摘要】“段落训练”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曾被广大语文老师机械反复教学,终因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而被新课改“抛弃”。但段落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在第二学段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既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巩固字词句训练,又为高年级的篇章训练打下基础。因此,重拾段落教学,把新课改下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做扎实,做到位,是我们亟待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实践,提出“明确学段目标,填补课标留白”、“把握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根据文体特色,培养概括能力”、“优化教学流程,增强段落意识”、“关注表达方法,重视读写结合”是新课改下进行段落教学的有效对策。【关键词】 段落教学

重拾

有效对策 渐行渐远:段落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最近阅读一篇文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行语的变迁》,文中记叙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一句课堂流行语“给文章分段,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不禁让我感慨,回顾当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段落教学作为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一篇课文往往分成“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段讲读、理解内容”“总结课文、完成作业”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分段概括段意是每位语文教师教学每篇课文的必修程序,学会分段和明确各段段落大意是每位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一段时间里,这种教学模式确实促进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有所提高,但抑制了孩子阅读的兴趣,背离了阅读的本质意义,阅读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鉴赏,并吸收其中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和表达方法的心智活动。

再联系笔者近年听的各种观摩课、家常课已是截然不同,以《父亲的菜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简案如下): 1.谈话导入,读题质疑。2.初读课文,感知“诱人”:指名读课文,了解“父亲的菜园里都有什么”,想象菜园里还有什么;小结“诱人”。3.品味“菜园”,启发愤悱。

①自读课文,思考菜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②结合语句反馈。

③再读课文,思考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菜园如今变得怎么样了? 4.品读“伺候”,感悟品质

①细读课文,思考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菜园的 ? ②生找句子品读

③师小结:父亲这样精心做的每一件事是为了什么? 5.文本拓展,课外延伸。

新课程改革后的以《父亲的菜园》为例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整体感悟,板块设计的教学方式引领孩子在语言中徜徉。朗读想象中感知父亲菜园的“诱人”,通过前后文的对照理解父亲菜园的变化,反复品读重点句子,感悟“伺候”进而体会父亲的朴实、乐观的劳动观和不计报酬、默默耕耘的深沉的父爱。整堂课始终以学生的认知感悟为起点,始终抓住文中的语言展开教学,孩子心中树起父爱如山的崇高形象。

应该说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有许多积极的意义,但把他们摆在一起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段落教学在第二学段中从阅读教学的重点跌落到了现今遗忘的角落有些“悲惨”!只是教学个例吗?下面是笔者对20名第二学段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在家常课中组织段落教学情况调查:

问卷对象

指导学生为自然段标序号

经常引导学生到自然段中阅读感悟

重视自然段概括能力培养,并经常组织训练 注重段落写法,读写结合 第二学段语文教师20人 13 9 2 5 所占比例 65% 45% 10% 25%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广大语文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忽视段落教学,段落训练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是什么导致“段落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受此冷落呢?笔者查阅新课程改革前后语文(大纲)课标、教科书等资料发现:

1.课标里的表述——留下空白。课标从“前言”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从“课程目标”到“实施建议”,都未出现“段落”教学的字眼。对1992教学大纲突出的“段落教学”,新课标只字未提。对是否要进行段落教学以及怎样进行段落教学,课标留下了空白。

2.教科书里的安排——零星出现。以人教版课标教科书为例,三、四年级四册教材中,提示要进行段落教学的课文,仅有6篇,而且侧重于语言积累的居多,侧重于理解的只有2篇,有关典型自然段的结构,段意的概括理解等段落教学练习,未见教材有什么编排。

3.课堂教学实践——人烟稀少。教师的教学实践从发表的课例到实际的观摩课,能有意识地根据学科规律,在中年段落实自然段的训练的,也难得一见。也有个别观摩课的教学,正视了段落教学的存在,在阅读理解课文时,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引导,可往往被与会老师所忽视,有时还被质疑:现在的语文课还能这么教吗?

4.教学质量的检测——难得出席。调查近三年杭州地区部分学校及本县第二学段期末检测卷10份发现,有关段落教学方面的检测寥落星辰,带给广大一线教师的信息就是段落教学时代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段落教学真的不重要了吗? 必然回归:段落教学的三重意义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这是有关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段落教学既然如此重要,即使丢掉了也会被重新拾起。

语文课堂需要你。段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篇章结构的知识,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受到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训练,直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改之前,三年级突出段落教学,是广大教师10多年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的成果,它符合学科学习规律,符合儿童年龄特征。但是到后来段落教学做过头了,要纠正这种弊端,淡化段落教学,减少一些训练是应该的,而不必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段落教学的定位过于模糊(留下空白),而导致第二学段阅读理解的过于笼统,阅读目标随意拔高。课标对段落教学的刻意淡化,是情绪化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结果。《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要求”你。语文段落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段落教学的要求,但在第二、三学段分别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等要求,语文教材也不可回避,如三上教材中《秋天的雨》课后提示:交流交流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四下教材中《小英雄雨来》一文导语中提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六上教材《穷人》的课后练习提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等,这些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练习粗看是培养孩子对课文整体把握的能力,试想如果没有段落教学作铺垫,这些概括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步登天吗?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以生为本”,段落教学就是以第一学段孩子在获得字词句训练的基础上向第三学段孩子学习篇章知识的过渡段。这些充分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需要段落教学。学生阅读成长更需要你。近年来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刻意回避段落教学,已经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导致出现教学的高段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也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这与第二学段“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2008年7月,在全国小语会举办的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尖锐地指出:“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语意,轻语言。” 对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怎么把段落教学做扎实,做到位,是我们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凤凰涅槃:重拾段落教学的有效对策

对策一: 明确学段目标,填补课标留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可见,词句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可见,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是篇章。

第二学段,是独立的一个学段,是连接第一学段与第三学段的桥梁,它的阅读重点是什么,尽管《语文课程标准》避而不谈,但很显然——是“段落”,是自然段,是从段到篇的过渡。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实践智慧去填补课标在学段目标上的留白,增强段落教学目标意识。

下面是笔者根据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阅读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的第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留白段落教学目标,明确了本阶段的要求,利于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留白 第一 学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 学段

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1、认识自然段。

2、能初步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感受欣赏段落中精彩的语言,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在阅读中揣摩精彩段落的表达方法,初步认识总分、承接、因果、并列关系的段式结构,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尝试仿写。第三 学段

1、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对策二:把握课文特点,突出训练重点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第二学段要突出段落教学,但是我们要坚决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不搞逢段必析,不做句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不必逢课必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训练,而是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突出训练的重点。既要强化段落训练的意识,但又不必面面俱到。

比如,有的自然段不多,可以按自然段教学,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等。有的只需抓重点自然段,如《掌声》一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姑娘英子,因为同学们的爱心转变了她对生活的看法,由自卑、忧郁转变为自信、开朗。教学时应该充分抓住这个主题线索,逐层深入地展开教学。第二、三自然段细致展现了英子受到同学们掌声鼓励,从犹豫到镇定到感动的心理过程,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有的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明显,如,《秋天的雨》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总分段式、《蜜蜂》中第二自然段是承接段式,《金色的草地》中第三自然段是因果段式、《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二、三、四、五自然段是并列段式,可引导学生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只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段落即可。比如,笔者曾尝试这样教学《搭石》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理所当然”是这段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因此老师就在这里“咬文嚼字”,首先理解“理所当然”的字面含义,然后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情境,最后引导学生补充想象:腿脚不利索的残疾人、行动不方便的孕妇,胆小不敢过搭石的成年人„„家乡的人会怎么帮助他们过搭石?从而从大量的“理所当然”的形象中理解“理所当然”的意思,理解、积累、体验、运用是语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义。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做到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对策三:根据文体特色,培养概括能力 重视段落教学不要逢课就进行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训练,只须对重点篇目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需要、体验和理解始终是最重要的。假如课文所述故事情节很紧凑,或者内容很简单,就不必再分段了;根据需要,可以在把握全书、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某个章节、一篇文章某个部分的详细内容;记叙文可以按情节线索分段,可以按时间顺序分段,可以按空间顺序分段,可以根据观察点的变化分段,可以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分段,可以按照人物出场顺序分段„„答案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只要言之有理,证据充分就可以。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段落训练的重点。概括大意要根据教材中不同文体的特点展开教学,第二学段中的课文主要就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和说明这几类,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比如,记事的段落,要抓住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写人的段落,要读懂写什么人及他(她)的性格特点;写景状物的段落,要抓住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样的;而说明文的段落,须筛选的是什么事物以及它的特点,然后学习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一段的主要意思。如果文章有提示语、小结语、过渡段能全部或部分揭示出段落大意,则可以借用或部分借用文章中的语句作为段意。但许多文章无现成的语句可用,这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了。分段概括段意,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实践,学生有权利用各种形式表示白己对文章内容和条理的理解,有的可以用词语概括,比如《观潮》就可以用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表示文中的顺序;有的可以用短语概括,比如《白鹅》一文写了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有的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比如《和时间赛跑》,外祖母过时我很忧伤,爸爸告诉我什么是永远会不来了,我感觉到了时间的可贵并常和他赛跑,我悟出了假如和时间赛跑就一定能成功;有的可以发问,比如《太阳》,太阳是怎样的,和人类的关系是什么;有的可以用小标题概括,如《小英雄雨来》就可结合课前提示语,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有的还可以用表格形式„„就这样,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用通畅、简洁、完整的语言将主要意思归纳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概括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对策四:优化教学流程,增强段落意识

为了体现中年级教学的年段特点,增强段落教学的目标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教师要将感知、理解、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回归到段落中。还是以《父亲的菜园》为例,笔者将教学设计略作调整,如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诱人”:指名读课文,了解“父亲的菜园里都有什么”,想象菜园里还有什么;小结“诱人”。

三、品味“菜园”,启发愤悱。

1.自读课文,思考菜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中读懂的? 2.结合语句反馈。

3.再读课文第十自然段,思考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菜园如今变得怎么样了?

四、品读“伺候”,感悟品质

1.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菜园的呢? 细读课文5-10自然段。2.生找句子品读

3.梳理思路:把“贫瘠荒凉的坡地”伺候成“碧绿诱人的菜园”,父亲做了哪些事?

(预设: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除草开荒;暴雨过后,父亲砌墙垒土;春天到了,我们在父亲的指导下精心肥土。)

4.师小结:父亲这样精心做的每一件事是为了什么?

五、文本拓展,课外延伸。

以上教学设计中增加了段落教学的设计,使得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回到自然段,根据问题在相关自然段中筛选能解决问题的主要信息。特别在第四板块教学品读“伺候”中“梳理思路”这一教学环节设计,还完成了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像这样引导学生谈阅读感受,发现问题,以及回到自然段去解决问题,从段落的言语中理解段落内容、体会情感和积累语言。对策五:关注表达方法,重视读写结合 叶圣陶说:“老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在进行段落教学时,也要切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材无非都是例子”的至理名言。因此,我们要特别在第二学段中关注从词句过渡到篇章的“段落”教学,关注作者表达某一意思时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是怎样具体地描述出来的,注意把规律性的东西找出来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把这种规律迁移运用到自己生活情境的说话和习作中,使读写训练落实到实处,让典型段落的表达方法真正植根孩子的心中。

如,学完《秋天的雨》一文,笔者设计小练笔: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丰收的秋天。这个秋天你观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你也动笔写一写吧!如果以秋风为线索,或者以秋天的阳光为线索,又可以怎样写呢?让我们仿照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写。

秋天的风,是一盒五彩的画笔。„ „

学生写道:

秋天的风是一个调皮的小画家。你瞧,他拿着颜料到处洒,他把黄色洒在小草身上,小草依依不舍地脱去绿油油的衣裳,换上金灿灿的秋装。他把橙红色洒在橘子身上,橘子就像一盏盏小红灯笼,照啊照啊,照亮了人们的心膛。——周雨航

秋天的阳光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红色给了苹果树,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的脸,笑啊笑啊,笑来了丰收的喜悦。它把金黄色给了桂花树,黄黄的小桂花像一颗颗小星星,闪啊闪啊,闪来了孩子们的欢笑。它为菊花仙子的裙子添上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颜色,美丽的菊花仙子在秋风中随风舞动。——吕晓轩

秋天的风像一把神奇的刷子。„„

大部分孩子都能仿照书本段落这种总分写法,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创造性语言训练,也是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性语言训练就是从模仿开始的。仿写句子训练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找到了结合点。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3]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4] 《段落教学的回顾》

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 篇7

一、紧扣阅读目标, 重视能力取向

沈大安老师在省“优化练习和作业”的讲座上有这样的要求:练习和作业要跟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不同学段的练习应有所侧重。第二学段可以侧重达成哪些阅读目标?笔者根据课标, 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整理如下:

那么, 如何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下设计课堂练习来培养这些阅读能力呢?现举三个成功的教学实例。

【案例1】“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的课堂练习

“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是第二学段一项比较重要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决定速度快慢的是铁球的_____, _____越_____, 速度就越快。

伽利略的观点是:铁球的速度快慢与铁球的_____无关, ______不同但_____相同。

通过这样的填空说话练习, 学生就清楚地明白两个观点根本的不同点在哪里,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理解体验能力。

【案例2】“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课堂练习

“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项能力从三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 由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处于初级阶段, 可以给学生铺设一定的台阶, 借助一些填空题辅助, 让学生将主要内容补充完整。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我”在草地上和弟弟玩耍, __________。后来, “我”发现__________, 还知道了___________。

到了四年级, 又该怎么练习呢?《猫》这篇课文条理清楚, 而且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可以进行填写文本“骨架关节”图的练习, 让练习贯穿课堂。

【案例3】“积累课文中精彩句段”的课堂练习

大量的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积累的主要内容是记诵典范的言语作品。但有效的积累重在运用, 光会背, 不会用, 那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应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静态的描写、丰富的联想, 是全文描写大榕树最美的语段。在教学行进到第13自然段时, 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设计如下练习:画眉鸟站在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上, 它会用怎样动听的歌来赞美大榕树呢?如此一来, 学生自然联系到第8自然段, 就自觉地去积累运用这个语段了, 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 还要背下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帮助学生积累。

假如你是爬山虎的脚, 你会怎样介绍自己呢?请在以下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用第一人称来介绍。

我是爬山虎的脚。

(1) 我非常有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爬墙的时候, 脚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3) 我和墙的关系很密切: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有选择的介绍就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 使积累落到实处。

二、关注段落教学, 习得言之有序

段落是构成一篇文章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 这些句子在意思上的联系形式是有规律的。第二学段课文中有规律的自然段随处可见。

笔者发现, 一些时候我们对于有特色的自然段更侧重于“言之有物”的课堂练习, 而忽略了“言之有序”。下面就自然段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堂练习习得“言之有序”举几种策略。

(一) “承接式”自然段, 概括结合运用

课文中的很多自然段常以事情发展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 组合成句与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如《搭石》中“换石”和“让石”这两个段落是典型的以事情发展为序的“承接式”段落, 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用关联词自然地进行了串联, 使得段落言之有序。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以下课堂练习, 使学生在运用中习得如何使表达言之有序。

1.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过程。

(1) 换石的过程:发现不稳— () —找来搭上— () —满意离去

(2) 让石的过程:溪边止步— () —等对方过河— () — ()

2.圈出连接整个过程的关联词。

3.抓住关联词朗读再现画面。

4.迁移运用, 扩写“帮助老人过搭石”: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二) “总分式”自然段, 梳理归类并举

“总分式”自然段是先对事物作总的交代或说明, 再围绕一个意思对事物的各方面作分别的叙述或描写, 在各种体裁的文章中都有普遍运用。

针对“总分式”自然段的特点, 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练习,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第2自然段, 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 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有序地表达这些内容的。

1.这段话是围绕 () 这句话来写的。

2.这一自然段重点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 即 ( ) 、 ( ) 、 ( ) 、 ( ) 。作者把这些云雾分别比作 ( ) 、 ( ) 、 ( ) 、 ( ) 。

另外, 我们还可以进行迁移运用, 在运用中习得言之有序, 如《鸟的天堂》的课堂练习。

很快地这个_______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_______声, 到处都是_______影。_______的, _______的, _______的, _______的, 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 有的_________。

(三) “并列式”自然段, 填“背诵曲线环”

“并列式”自然段中的几个句子分别用来讲述有联系的几件事、几种情况和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往往结构、写法相似。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5自然段,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填“背诵曲线环”, 有效利用句序, 在概括填写、相互比较中感受言之有序, 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背诵。

第二学月语文教学反思 篇8

一、 对“文本细读”的理性思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对于每篇文本,教师可“深教”亦可“浅教”,“教”的依据则是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读程度也应不同。对于低年级教学,教师若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挖掘过深,则会使得学生“消化不良”,反之,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若只是引导学生浅层次地把握文本内容,则会使得学生“营养不良”。因此,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度”一定要把握好。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为例,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一文体已有了一些接触,文中出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里就需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我是这样设计的:

1.熟读课文,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熟读课文,叙述课文内容。这里针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小学生的要求,意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2.精读课文,联系课后习题,体会关键词的作用。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把课文中出彩的关键词找出来,让学生体会其作用。

(1)形容词:比如“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等形容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形容词,运用到位,增强了画面感,表现力极强。假设去掉,再来和课文原句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形容词表情达意的作用。

(2)动词:在描写小燕子的飞行时,用了“掠”“沾”这两个动词,非常传情,突出了小燕子活泼、机灵、可爱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燕子飞行的动态图,动词的运用使整个语句都有了灵魂,让学生体会动词的运用。

3.剖析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重点赏析“几痕” “音符”“五线谱” “春天的赞歌”等语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更加形象,“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隐隐约约的;“音符”用来形容小燕子;“五线谱”来形容几只小燕子停在远处电线上的情景,非常形象,同时引出下文“春天的赞歌”。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几根线,再添上几点,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充满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春天的赞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

通过带领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篇课文的生词、修辞手法的同时,使学生感悟燕子的活力,体会春天的气息。三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相比,对于修辞手法、段落大意等还不需要挖得太深,同时,也不能止步于低年级生字词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教学。

二、 适度把握文本的“多重内涵”

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们常说“文道统一”、“文质兼美”,一篇文章包含着“文”与“质”或“文”与“道”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第一,就是要用心体会文章的“文”。分析其篇章布局、结构安排、悬念设置、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打破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第二,就是解读文本的“质”,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人们谈到文章的“质”,就会指向文章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认识和揭示文章的“质”,更能切合生活实际,这样,更加生动和富有时代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为例,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中春天的样子,然后做一个游戏。

游戏:闭上双眼,说一说上课的教室、老师、同学的样子,说说闭上眼睛看不见时的感受。

老师:真正的盲人看不见春天的五彩斑斓,看不见教室、老师和同学。他们的眼前永远是一片漆黑。那他们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用什么来感受春天呢?下面一起进入盲童安静的世界。

2.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段落大意。

(2)识记生字、积累精彩语句。

3.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对盲女热爱生活的思考。

(2)对春天、生命、生活的思考。

在《触摸春天》这一课的设计中,笔者将知识目标设置为体会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将情感目标设置为对文本关于生活的思考、对多重内涵的层层分析、深入感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生活的能力,此篇课文又非常具有感染力,所以我对文本的教学设计着重加强对情感目标的培养,力求“文道合一”,挖掘文本的多重内涵。

三、 正确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文章,在小学第二学段,常见的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按照文学样式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有学生说,语文课轻松有趣,也有人说语文课最有用处,能学到很多生活常识。这些都是因为语文文本有着多重价值,它就像一座宝库,为学生传输着源源不断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尽量多地发掘语文文本的多重价值,教师动情、引情,学生才能入情、抒情,语文课堂才会饱含情味,语文学习才会顺利进行。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话题导入,埋下伏笔。

(1)让学生提前自行查找伽利略的事迹。

(2)谈话导入: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那么,伽利略是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们所熟知的呢?这还得缘于他年轻时的一次伟大试验。

2.熟读全文,把握主题。

让学生熟读课文,归纳段落,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怀疑、多次试验到公开试验,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

3.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我们要学习他什么精神?

(2)假如书上或老师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在这次教学中,我让学生多参与、多实践,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并不只是字、词、句等单一价值的桎梏,而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语文教学不是枯燥死板地背课文,而是轻松活泼的发现之旅,生活处处都有语文,语文学习蕴含着多重价值。

教师担负着作为特殊阅读者的使命,因为教师在阅读时,已经不仅仅是个欣赏者,更是一个教育者,担负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理性思考,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慧琴.语文教师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7).

[2] 吴敏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 冯奕静.谈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4] 张书英.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学周刊,2011(12).

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教学反思 篇9

本学月主要学习了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总的教学目标是: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该单元结束后进行的单元测试中还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体现在选择单位,排列大小,解决问题中对单位的关注上。存在填空题不填单位、选单位不准确的现象。很多学生忽视了排列大小首先统一单位、解决问题首先关注单位是否一致的步骤。

2、有不认真读题或不会读题的现象。三年级的数学问题大都是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这需要孩子深入理解题目的含义,找到重点的题目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找到他们的关系进行列式计算。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总的教学目标是:

1、重视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推动作用。

2、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习。

4、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该单元教学过程中首先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而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很好,因此我充分的利用教材,在课堂开始就从书店销售情况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索。

接着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感知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去练习巩固。学生积极地

罗秀梅 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再由此引出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概括总结出计算法则。

另外,我还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对比发现三位数乘一位数,所得的积是几位数,并要求学生在不计算的情况下能判断出积的大致范围,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单元新课结束后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补充了一些基本题和提高题,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题可以满足很多掌握比较扎实的学生学习的欲望。基本题,则能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做到能正确处理基本的题目,完成最起码的学习目标。将知识点通过多种形式出现,对学生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具体的题目中穿插一些概括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试卷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不够仔细,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从这个现象中,也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透彻,在以后教学中加强这一方面的教学。

2、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真正学会利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最薄弱的,也是最需要提高的。

3、从整个班级情况来看,班里的欠优生特别多,他们与优等生在理解能力、审题能力、估算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多关注一下他们,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

三年级上学期第二学月教学反思

罗秀梅

这学月主要学习了第三、四单元。

第三单元《东南西北》新课中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如以一轮红日、一首儿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方位知识和经验,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参与参与学习活动的求知欲。特别是诵读了一年级的儿歌《认方向》:“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左面是北,东南西北,认清方向。”进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2、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构新知。如:面对贴在教室中的太阳,相互交流方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辨别方向;观察交流教室、布置教室、房间等活动,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空间观念。3.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为主要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能力。一方面,在初步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让学生在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的过程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在学生课前搜集、了解了“如果在野外迷了路,怎样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第四单元《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时针对三年级的认知水平我作了如下尝试:1.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如出示挂图,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机起飞时的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说说它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介绍旋转和平移现象。2.通过辨析旋转和平移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旋转和平移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出示一些旋转和平移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哪些运动是旋转、哪些是平移,将判断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再说说自己生活中见到过的旋转和平移现象,然后全班交流。3.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做一个表示旋转或平移的动作,在班内汇报表演。4.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到: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让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拿一支铅笔,把笔尖放在图形原来位置的某个顶点上,再根据图形平移的方向和位置移动笔尖,观察它向什么方向平移,要落在什么位置,要平移几格,再让学生根据观察填出移动的方向和格数,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根据要求画出要平移的图形。

纵观本月教学,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

1、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认识平移与旋转的时候,教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分类再讲述为什么这样分。但巡视中发现分类情况五花八门,怕学生意见不统一,于是我就先讲述分析了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再分类。再如在教学运用认识的方向整理房间时因担心学生会出差错,一带而过,造成了一大部分学生的困惑。

2、没有很好地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在找对应点和对应边时,多是老师或个别学生示范,大多数学生在下面听,导致了有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到位。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思考的过程,再亲自来数一数、说一说、画一画,那么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更高,重难点也就掌握得更好。

3、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对学生的困难预设也不足,如在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辨别出左右面的方向可利用数学活动,把操场作为教室,在充分借助现实情境让学生辨认方向后,并融入一些学生喜欢的小游戏,加深学生对方向的认识,体会前与后,左与右的对立性和前后左右的相连性,引导学生按顺时针方向循环下去,认识东南西北,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学月教学反思

罗秀梅

本学月教学任务主要是第五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第六单元“周长”的教学。

第五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地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2)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3)竖式中的4、12分别表示什么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已有知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的迁移摆小棒的过程,很容易理解第二个4、12分别是怎么得来的,表示什么?

第六单元周长的教学中,注重了以下两点:

1、在体验中感悟。新课开始,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很好地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周长”。然后让学生先指一指各种图形的周长,有不同的指法,但都强调了从一点出发,最后又回到了刚开始出发的地方,让学生获得“周长”最初的表象。接着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素材,通过指一指周围物体表面的周长、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得到丰富的感性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含义。

2、在体验中发展。在教学中,注重搭建学生活动的平台,组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逐步发展的层次性活动,以小组实践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求新知。给学生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巩固“周长概念”的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其中有曲线图形周长的测量,如圆形、心形的周长等;有直线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正方形的测量活动。整个活动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本月教学中还有待思考的问题:

1、在教学开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体现?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如何及时准确的实施?

2、为使教学更加有效地实施,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我们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是否全面、有效,代表性强?

上一篇:正确处理小麦生产中的高产与优质的关系下一篇:《相思》的诗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