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马诗》教学反思(共6篇)
语文《马诗》教学反思 篇1
一、听
充分调动孩子的听觉器官,集中注意力,表达自己所听到的,可以是简单的诗名、诗人名字,或最自己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句诗。在第一遍欣赏时,孩子能说出诗名和诗人名字,但最其中的诗句还是模糊,没关系,那就进行第二次倾听,听之前,提出要求,让倾听成为有目的活动,这样,就比较容易的记忆了其中有印象的一句或者几句。
二、说
在听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说错了,边上朋友帮助,在比较完整说出诗句后,再请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对诗句的意思,同时,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纠正。这些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古诗的能力,对古诗有一定的敏感度,因此,他们表达的古诗的意思有着自己的见解,很多时候表达能够比较到位,这就对记忆有了很大的帮助。
一、记
记忆古诗,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但一开始,容易记了上句忘了下句,这个时候,如何提醒呢?我的方法是,用动作。根据每一句古诗意思,简单的和孩子商量好用什么动作表现,在孩子不记得的时候,只要稍作动作,孩子便能很容易的记得下一句。
二、比
这是我和孩子们在学习古诗中常用的方法。在孩子们基本掌握后,分男女组、小组、个别等进行比赛,比赛的要求很简单:响亮、流利,而评委就是其余的孩子,赢得胜利的总能得到一张小贴纸或者一颗爱心。孩子们兴趣极高,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古诗。
马诗教学设计 篇2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哪首诗中的马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诗》中的一样呢?你们猜猜。看你们的眼神应该是自己心里都了答案。想知道真正的答案么?就让我们学习《马诗》。老师来检查一下? 指导正音:燕
似
关于字读音有没什么问题?一般人都认为燕山与燕国有关系,传说是因为周代的诸侯国有一个国家叫燕国。其实不是这样的,历史上的燕山后有燕国。燕山处在河北省的北部,这座连海拔400到1000米,北面是山南面是平原,地势落差大,一条大河滦河穿山而过,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孔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字音的问题解决了,老师也想读一读。一边听,一边试着画画节奏。按着自己画的节奏,再读读,看看能不能读出点味道来。找七八个同学读文。留下两个读的节奏快慢比较明显不同。你们喜欢哪种朗读?说说原因。
李贺《马诗》鉴赏 篇3
李贺
武帝爱神仙, 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 不解上青天。
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讽刺小品。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怎样呢?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4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翻译
长久地骑着你,冒着天寒,朝向关塞前进。
风尘中你老了,还在继续尽力劳顿。岁晚时你病了,沉重地使我无限伤心。
你的毛骨与众哪有不同?但能驯良地伴随我直到如今。
虽是微小的生物,蕴藏的情意决不可浅论。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
注释
尔:代指马。
关塞:边关;边塞。
深:远、险。
老尽力:谓一生尽力,年老而力衰。语出《韩诗外传》卷八。
毛骨:毛发与骨骼。
岂:难道。
殊众:不同于众。
殊:不一样。
驯良:和顺善良;驯服和善。
犹至今:言一贯驯良,至今不变。
沉吟:忧思。
赏析
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诗,通过吟咏那“老尽力”的病马,来表现自己晚年那种落魄的心态。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承接首联两句,在句法上一句变作三折,具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在当岁晚天寒的时候,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老尽力,用《韩诗外传》典故。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沉吟”二字,写出诗人感慨非常深,有一种人不如马的感叹。
杜甫既受到统治者的弃斥,同时又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怀和同情,这也是他为什么往往把犬马——特别是马看成知己朋友并感到它们所给予他的温暖的一个客观原因。读者能够从中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申涵光说:“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其所以如此,是和他自己便是一个“废弃之物”的身世密切相关的。
杜甫在这首诗里,感情是多么深沉!他抒写了对病马的怜爱,又运用“以彼物比此物”的手法,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令人如见到一个“漂泊西南天地间”的老诗人的艰难蹭蹬的憔悴形象,出现于字里行间。清代仇兆鳌注释这首诗,说它反映了杜甫的“爱物之心”,其实并不止于爱物,而是借马以自况。诗中的“驯良”、“长吟”显然别有寄托,全诗以四十字抒写了辛劳、遭遇、怨怼、不平、感悟的几层意思,归结到自己叹老嗟卑,风尘仆仆,辗转征途,与老马的结局是没有两样的。
创作背景
马诗其五翻译及赏析 篇5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钩:兵器,似剑而曲。
②何当: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何当(一)”:“何当,犹云何日也。”
③金络脑:用金的笼头(套在马头上的东西,一般用皮条做成,用来系缰绳)套在马头上。“金”,借代笼头,说它非常贵重,是黄金打成的,或是镶嵌着黄金的。络,动词,套上。脑,指马头。“头”是平声,这里当用仄声,所以以“脑”代“头”。这是化用了汉乐府《陌上桑》“黄金络马头”的诗句。“金络脑”实际上泛指把马全副武装起来。
④走:跑。走的古义是跑,与今义不同。
⑤清秋:凉秋,寒秋。
【赏析】:
《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杜甫咏马诗的诗史性特色 篇6
我们可以将其咏马诗视为他“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想就以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为界,试着将其咏马诗分为安史之乱前、中、后三个时期来谈一下它的诗史性。
一、安史之乱前
安史之乱前,大唐帝国正处于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封建秩序井然,到处呈现着“太平盛世”的景象。此时的诗坛也受其大环境的影响,展现了一种阔大、雄放的风格,即所谓的“盛唐气象”。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好环境中,如沐春风,再加上年少气盛,所以此时的咏马诗也是意气风发,充满了豪情壮志。
二、安史之乱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乱,繁盛的大唐帝国极端衰落,民族危机严重,人民流离失所,面对国破家亡的处境,作者在此时含泪写下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咏马之作。如,《秦州杂诗》之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哀鸣思战斗,迥立白苍苍。
作者通过写马来道出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忧国忧民,流露了内心无限的失落彷徨,充满了凄凉之感,我们知道作者仍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对其仍存在复兴的渴望。通过这一匹匹马的变化,我们可清楚感受到此时的大唐帝国已支离破碎了,诗人也由颇具浪漫气质的青年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平息后,大唐帝国经过战争的洗礼,国力遭到了严重削弱,那个昔日的“太平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到处一片荒凉。诗人不由得想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暗自伤心落泪,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咏马之作――《白马》: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这首诗是公元770年杜甫在衡州所作。此时,杜甫处境十分艰难,再加上国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晚年杜甫笔下的`马,历经风雨,年迈多病,让人看来不免感叹世事的艰辛,此时的咏马之作更多是作者在为自己、为人民、为国家而弹奏的一首首凄惨的旋律。
【语文《马诗》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马诗》优秀教学设计11-03
马诗导读11-11
李贺的诗《马诗》08-29
李贺的马诗的写作背景10-03
高三语文反思教学11-15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5-13
语文《猫》教学反思05-26
语文赶海教学反思08-31
语文白鹅教学反思09-03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