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研究性学习教案(共8篇)
中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1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教案参考
在讨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个问题以前,首先我们再了解一下为何要学习文言文,它作用到底是什么?因为这都是长久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只有正确的评价文言文的地位,才能更有力的说明,我们是否应该学习文言文,是否应该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以及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做。近三十年来,对中国是否仍需要文言文教学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普遍都认同这一点: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分遗产是继承整个文化的前提。”毕竟,中国的文字来源于古汉语,中国文化建构思想道德的大厦,仍是建立在古文字的基础上的,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一起传承悠久的文化,现代的白话文,即使是白话文的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前代的口语、百姓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理解、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识。因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前代书面语,也就是文言文来承载的。古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 一种书面语,它有许多基本的词汇及基本的语法特点,至今仍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有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它并不是不合时代的“僵死的语言”,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态隐藏于现代汉语之中。要想掌握好汉语这门语言,兼顾学一些文言文将会更好理解中国的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文言文真正由白话文取代也只是自“五四”开始,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才开始被普遍取代,而且,学术界今天有大部分人赞同,关于文言文,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白话文取代不了的,也认为完全由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进步,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作为中国人,是应该学习文言文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也是有理由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在此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
一、社会原因
现今的中学生现实状况是不喜欢文言文,据九四年《中国青年报》——学生版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开始排斥,尤其是文言文,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认为这里面的东西太遥远了,他们希望从书本上学到能指导生活的知识,培养能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可是这些都是文言文做不到的。是否中学生就真的不想学习文言文?在最近的网络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是能够理性的认识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学生们都明白这是中华民族悠久、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够放弃,都在尽可能的去喜欢,但是现实问题非常的严峻,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实生活人们都不再追求是否具有对古典美的审美能力,是否具有阅读、鉴赏、感悟悠久古文化的能力。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人,社会的竞争需要去培养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在此,摘录几句学生的评点,毕竟学生的话最能说明问题,“我想学,可用不上。”“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如果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以上两句来自于网络评点,以下来自于对学生的电话调查:“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高考要考。”从许多的学生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如果在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虽然教育部门仍在坚持、学术界也在坚持,可是这些与社会导向相比,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为,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需要,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需要,就不能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现在的学生很清楚一个现实,虽然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书面语的时间不长,但是将来仍然会朝白话文这个方向发展下去,文言文将进一步失去生存空间,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受全白话文教育,对古文言文的情感开始淡漠,更别提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后期的人能够喜欢文言文,他们都是从小就习惯于白话文的 表达方式,接触到的语言、书籍几乎都是白话文,这就决定了白话文的完全主流发展趋势,文言文只能是越来越陌生。社会不会再重视文言文,而且,现在的中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多的文言书籍,这里面存在许多的因素,有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浩劫”古书遗失惨重,民间几乎没有了收藏,许多的古籍至今都没有重新大量印刷发行,原因是出版商无利可图,市场不大,国家在这方面支持力度不足。这就让中学生很难接触到文言文,除了中学教材中仅存的一些,一般的图书馆也很少收藏,就更别提农村及一些偏远的地区,这些现实状况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学生“无书可读”。
其次,在仅存的学校教育中,教育部门决策的不稳定,教材安排不断变更。
对于文言文教学,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已没有了生存环境,要培养未成年人的文言文基本能力,只能依靠学校教育来实现,然而,又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教材中,文言文不论在数量比例、(相对白话文而言)内容选择、教学目标中,都存在不停的变换,我们希望教学能不断的改进,但是要相对的稳定,否则那是得不偿失的。
建国以来,文言文教材忽多忽少,甚至时有时无,这里除了政治原因外,主要是人门无法确定到底“文白比例”各占多少是好,社会评论不一,不断有人提议增加文言文的数量,也不断有人提出要减少文言文的数量,还有人提只读白话文,不学文言文,于是乎,文言文 的 数量跟着许多“大家”的意见或建议在不断的变动,教育部门制定的大纲也不断的变换,应该说探索不是一件坏事,但不能“心中无数”时多时少,而且变更频繁,尤其是在搞教育改革的近几年,教材换了一套又一套,而且,文言文所选的数量也不一致,这对学生来说,带来的重视程度是直观的,学生看见教材改了,如果文言文的数量增加了,他们就会认为国家重视这方面了,反之则认为社会对文言文的要求变低了,教材的频繁更换,数量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无法理性的判断,从而,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到最后,学生几经“变革”后也变得无所适从了,学生自己就变得“心中无数”了,到底这文言文还重不重要,学生没有 了一个客观的标准。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是很难见成绩的,这也是导致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一个原因,我个人在中学作有关的调查是,大部分的学生对为什么不喜欢文言文这个问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是不喜欢,也说不出为什么,于是我将上述的这一原因分析给他们听,大都表示赞同,我这想也能说明,教育部门教材编排中文言文数量的变化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阻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断变换下,对于教师而言也有不利的因素,在此就不多作论述了。
二、文言文自身存在的缺陷
从总体上说,文言文自身的文字相对古典、艰涩,在古代,读书人从小接触大量文言文作品。“四书”、“五经”不用说那都是通用教材,还有《周礼》、《春秋》、《资治通鉴》等。据资料显示,如一人八岁入学,一般也要到二十岁上下,才能达到用文言文读书作文的水平。文言“ 文在当时就基本脱离口语而成为书面语。一般都是读书人的专利,称之为“咬文嚼字”。现代中学生对于古文言文更是感到不方便阅读,要想达到基本的阅读要求,那要积累许多关于古汉语的基本知识。但由于课文的选文不多,外在资料少等多种因素,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这在阅读中就产生阻碍。对教师以及译文的依赖性增大,自我探求不足,无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没有一种“成就感”,逐步面对学习生涯的延续,选文难度的增加,就更难以适从,甚至开始厌烦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作品,这只是文字方面的原因。另外,由于古文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学生又是一个不断接受新观念,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思想观念变化很大,就更难于认同古文言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及感情。而且,学生这个群体又是具有一定理性思考能力,而又不能完全理性的去认识问题的群体,由于受年龄阶段的限制,容易感性认识优先,在对问题的看法上感性认识先入为主,受现代思想观念影响在主观上就对古文言作品心存否定就无法感受到文言作品的经典美,无法与作家、作品沟通,其实读书就是一种沟通,一种与作品情感的对话,而学生对于文言作品没有这种沟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文言作品的理解,逐渐的,学习兴趣随之消亡,唯一剩下的就是学习任务,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主要动力,没有了兴趣就很难进一步去探索,研究,对文言作品一般都是浅尝辄止,以完成老师的显性目标为主,缺乏自主探索,就形成了老师“灌”一点就知道一点,不“灌”就不学习的学习状态。
以上是对文言文本身的缺陷导致学生厌学的分析,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学生本身有好学的天性,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老师在引导上得当,以上的缺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的。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上又存在许多的 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来简单探讨一下。
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文言文教学在多年的探索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教学的模式化(主要是教学方法),而且几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或注重语法、字词,或片面的注重作品的文学性,或者是在教学中满堂灌,缺读少练,等等。教学本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教师在这方面普遍存在问题(这里只针对文言文而言),教师在自身认识上没有提高,即使是在高呼“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是只改变了形式,而缺乏自身本质的改变,几乎每个人都在走老模式,无法科学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有甚者,完全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根本就不顾及各种不同的因素。文言文也要“因材施教”,当然许多的形式主义也并非是教师的本意,有着它存在的社会因素,个别教师为了迎合“潮流”,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迫于“压力”,将学生的利益抛开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是坚持原则的,不要因为外部原因就改变自己的原则,那样是对学生不利的,形式主义是不利于教学的,但鉴于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在此就不作过多的叙述了,这里就教师自身的模式化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一些探讨。
〈一〉、死抠语法、字、词
个别教师认为语法和基本的字词对文言文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在教学中注重这一点,应该说,这没有什么错,也是人们都认同的,可是个别教师却将这个方法用得“过”了,而且是不分场合的、不顾一切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约五十篇左右), 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约八百个左右)在这个基础上再给学生一些文言常识(包括最基本的文言语法在内)就可以了。”[1],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过细的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结果是把一些文情并茂的古典名篇讲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而且是不分年级的一律运用此方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训练的重点,开始可以多讲一点语法、常识,到后面就应慢慢的多训练一些阅读、理解的能力,虽然阅读文言作品是需要语法和基本字词的,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而且,在课堂上过分注重语法、字词的训练就没有更多时间让学生去读、去品味、去感悟,这样不但是让课堂变得毫无生气,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其实,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语法、常识,并不需要知道更多翔实的语法知识就可以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也是中学阶段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并非是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文言文来写作,所以,在不影响阅读理解的情况下,在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情况下,应该适度的调整教学重点,而不可以把对字词的训练作为教学终生法宝,如果始终是抓住字、词、语法不放,那样会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学习是烦琐可怕的,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各执己见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在这个问题上各个教师在理解上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各执己见、各行其是,其实,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的综合体,而各个教师在认识上就各有侧重点,典型的就是三者分离,个别教师只注重认读能力,要求字词、背诵,能翻译就好,而个别教师则注重理解,在基本认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方面缺乏,还有一种就是个别教师片面侧重于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这就出现,一种问题,个别教师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与现代文教学,或是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或是完全的将文言文教学上成了古典文学鉴赏课。这样的各行其是,只是因为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理解不明确,其实,文言文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是融合在 一起的,不能只侧重于一个方面,正是由于存在这种情况,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足,始终是无法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文言作品中无法体验到阅读的乐趣,逐渐的丧失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在此就不一一论述,我们主要还是要解决问题,就是要在其它不利因素还没改善前,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培养学生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的去完善它,在此,我想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一点建议: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
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 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 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不要一味的追随形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要压制功利心,要勇于坚持自我,勇于和不合理,不正确相抗争。
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现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指导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不科学的地方,片面的追求形式,追求显性目标,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改变,面对许多的改变,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生以外的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必要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心理准备。
(5)、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希望以上几点建议能给人们一点启发,使学生真正走出不喜欢文言文的这个误区,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中学生学习雷锋演讲稿多篇
★ 多读课外书
★ 高中文言文“少数多学”方法初探
★ 《王顾左右而言他》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及答案
★ 高一语文文言文
★ 中学生年终学习总结
★ 中学生学习办法
★ 中学生年终学习总结报告
★ 中学生学习计划
★ 中学生语文论文
中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2
一、教会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但长期以来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十分淡薄,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三多:学习不自觉的多,学习方法低层次的多,学习方法盲目的多.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在听课时似乎还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人身感不安,而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而是要学会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数学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立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对某些数学做深入的探讨,或从数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应用,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创造不同的问题情景,将数学问题设计成学生身边的或可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消除数学的神秘感.
传统教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片面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和掌握,是一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方式.
二、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束缚,教师应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营造一种能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某些数学原理、方法,比较抽象、隐晦,即使教师讲得既深且透,仍有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为了进一步启迪学生教师宜将问题与生活中例子进行类比鲜活的生活背景,配以通俗浅显的语言,能将学生的思维领进一个新层次.因此,这样的问题情境除了在语言上的幽默风趣外,还应富有启迪性.
三、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自觉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
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强有力的工具,它既能帮助我们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同时又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本质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主动再创造行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能力等应当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只能起到点拨、引导、启发的作用.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往往将数学异化成纯粹的数学习题,而淡化了数学作为科学工具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而不仅仅是以学习者、应试者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自觉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星明.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4(7).
[2]徐朝阳.浅谈应用题教学的一点体会[J].中学数学教学,2000(5).
[3]熊祚林.巧设问题情境,激趣启智助探[J].中学数学研究,2001(5).
[4]姚荣峰.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0(9).
[5]叶亚美.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数学研究,2000(10).
在研究学习中学习研究 篇3
[关键词]学习力;中小学生;教学相长
《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以深化课改实践为基本背景、以强调实证研究为主要特征、以提高学生学习实效为具体目标的科研课题。这个以普通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要实施者的课题,试图将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学院派的学习理论与多姿多彩的课改实践有机融合,改善普通学校、普通教室里的每一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几年的实践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题不仅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也改善了教师的学习,新的学习理论、训练方法、教学模式深刻地改变了教学面貌,使我们对教学相长有了新的理解。
一、换个角度解析学习
——对教师理论视野的拓展
关于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力的有关理论问题,我们在课题运转的过程中逐渐加深领悟:专家讲的、经典著作里写的,我们相信了、接受了,并基本弄懂;专家没讲的、著作里没有的,我们试着做一做,有了许多心得。有了自主的实践,教师对学习的理解就上了新的层次。
1.对学习效率的追求——由实效及长效
教师做任何课题,都会指向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热闹纷繁的表象之下,有实效与伪效、显效与隐效、长效与短效、窄频效果与宽频效果等分别。在此课题之前,许多教师参与了诸如有效教学、高效阅读等有关研究,客观上为学习力培养进行了实践准备。在前期相关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后,能收到明显而确切的效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客观上存在与传统教育教学不同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激活大脑潜能,激发学生潜在学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但这些实践有共同的缺憾:往往只是复制一些技术层面的训练方法,虽有实效但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们产生了探寻起点、摸清路径的强烈需求,探索一套更宽频、更多样、更有梯度感和长期效应的指向综合学力的训练方法成为我们的明确目标。
2.对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习得而及生长
学生课业多、课程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事实,历经课改也尚未根本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客观地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处于两难选择之中,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全社会对短期学业成绩的过分追求使教师不敢放下对“做题”的依赖,系统的能力训练则被边缘化,于是饱受诟病的“题海战术”似乎成为必须坚守的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精讲多练”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我们追求“举一反三”的能力。一般地,“举一反三”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载体的,习得的能力是“具体”的放大。学习力的培养课题对传统教学经验的超越在于,我们不再满足基于“解类型题”式的“举一反三”,我们试图通过练习和积累,使学生们获得基于内容但不依赖内容、针对学科但可以跨越学科、既有年龄特征又能与时俱进的生长型的、纯粹的学习力,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培养学科尖子生,而是培养终身乐学、善学的人。
3.对学习方式的探讨——由小题及大做
诚然,学习力培养的课题不是在脑科学或心理学实验室中进行,学习力的培养就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内容不是脑科学本身,而是对其既有的、成熟的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所以,我们的课题一定是具有学校特色乃至教师特色的“小题”:科学识字、批注阅读、主题事件、学习力体操等,这一切都没有因为它们在“脑科学”的光环下而显得神秘莫测,而是普通教师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本课题之所以可以将变量定位准确、描述清楚,就是因为一个个构成常规教学要素的“小题”有着明确的技术边界——比如定点凝视、手指操、思维导图等,都是全新的课堂要素。在“小题”背后,是学习力逐渐增长的“大做”,更重要的是,这些“小题”撬动了课程二次开发、课堂模式改革等一系列大文章。
4.对学习主体的认识——由自主及自新
长期以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学先进性的基本指标,以至于有的教改实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到极致,直至教师只承担一些基本流程转换的组织作用。本课题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也认真研判了当前若干流行做法,基于课题的基本理念提出“教师主导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质疑”的教学模型。其中,教师主导下的专项训练,具有学习力培养方面的明确意义,必须按照科学规范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面,是基于课堂建模基础上的知识建构过程;师生共同质疑由教师启发与学生自发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提升环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显而易见,在这个模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师的专业支持不是越俎代庖,而是为自主成长提供更多的营养,有助于自主地不断“刷新”。
5.对学习价值的思考——由学业及素质
学习力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进程中的面向长线、兼顾短线的生命投资。我们认为,当今的教育现实之下,素质教育实践之障并不在于全社会看不到“应试”教育之弊,而是在于“起跑线之争”作为世俗教育价值观,绑架了包括教育界的全社会。学习力培养课题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对追求当下学业成绩的工作行为和社会愿景并不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而是寻求凭高效解难题的路径。新的学习技术让学生读得更快、记得更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得更广、探究得更深;新的活动主题与方式提供给学生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新的评价标准引导师生和学生家长更理性地看待学业成长与素质发展的关系……这时,评价效率的参照系由小视场变成了大时空,我们的实践就成了下接地气上承理想的实践。
二、改善学习提升研究
——对教师工作方式的改进
这里所说改善学习,除了“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含义,还特别指向以课题为载体,全面助推一线教师和其他课题参与者理论素养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提升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本课题独树一帜的运转方式,有效地利用学术团体、教育行政和教科研部门,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将学术的严肃性和实践的灵活性,与现实的学业任务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理想结合在一起,为教师工作提供良好的抓手。
1.持续的理论培训,汲取前行能量
从课题启动之日起,课题组制定和实施了周密的培训计划。一是进行充分的理论预热,课题组共收集整理有关学习力培养的文章百余篇,集结成册印发给相关学校教师,同时提供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的导读指南;二是深入现场观摩学习,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分多批次到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的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业务考察,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启发;三是知名专家专题培训,课题的专家团队从院士到中小学一线的名师,多元化的强强联合,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加油站;四是以老带新,在内部实现经验接力,研究团队总能收获“做得更好”的喜悦;五是与协作地区密切交流、互通有无,兄弟城市间的工作各有特色,我们在相互启发中前行。
2.准确的实践定位,收获可靠成功
本课题生命力的根本就是让课题相关人享受实效。一是教师自己觉得有用,随着课题的展开,已产生了一批颇有潜质的教学典型,正是课题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课堂效率的钥匙;二是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凡是能成功坚持课题的学校,都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训练项目及方式,为学习增添亮点;三是家长们相信改革靠谱,当思维导图等实用工具被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以后,家长们不再质疑实验是否耽误学习,而是诚心支持、乐享其成;四是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积极变化,一个好的课题,做虚则为负能量,做实则为正能量,教学相长,是课题参与学校当然的收获。
3.及时的总结交流,放大草根智慧
实践证明,官方文件可以破题,专家培训可以明理,但真正支撑课题脚踏实地不断前行的动力是在各学校间的业务合作、交流、碰撞中激发的智慧能量。课题组形成了以下工作机制:一是课堂观摩,仅2013年的一次集中观摩,就提供了五十余节课,平时的校际间交流更成为常态;二是学术论坛,课题组每学年都举办大型学术论坛,其质量之高深受专家肯定和一线教师欢迎,定期举行小型专题论坛,灵活开放,信息丰富;三是问题诊断,实践中遇到困惑,求教于同行,往往茅塞顿开;四是编辑简报,汇总一线教师们的声音,快捷分享工作心得。
4.严格的过程管理,剔除虚假繁荣
为避免课题落入争立项、拼结题、无过程的境地,课题组实行了严格的过程管理,总得来说做到了十有:一是学校有规划,将课题规划与学校规划有机融合,避免“两层皮”;二是队伍有保证,形成相对稳定的、有衔接梯度的研究骨干队伍;三是课程有安排,在学校课程建设上体现课题要求;四是落实有特色,因地制宜,不搞简单重复;五是任务有担当,从学校到个人都能有效承担大课题组的业务分工;六是学习有反馈,参加培训、外出学习等要及时总结;七是阶段有成果,按学期、年度提炼、积累成果;八是问题有对策,发现问题,协同攻关;九是长线有衔接,不因人员的调整而流失课题;十是进出有机制,定期考核,倡导务实求真,淘汰形式主义的人和事。
三、面向课程寻求突破
——对教师课改实践的支撑
大家都认识到,课程校本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不同主题、不同特色、不同路径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归宿。学习力培养从最初个别要素优化跃升至全口径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优化,助推课程改革从拥有树木到拥有森林,是其发展的必然规律。
1.课程突破的基本愿景
像大多数教改实验的习惯做法一样,在课题的初级阶段,学习力培养的典型实践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间还存在一定的区隔,被限定在特定的学科、年段、课型或主题之中。现在,这些区隔正在被打破,现阶段的工作可以用四种建模加以概括。
课程建模。我们的愿景是,将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典型实践和已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设计出既有学习力培养的典型特征,又有校本鲜明个性的课程实施方案。
课堂建模。说到底,是要探讨一堂普通的课怎么上。课堂建模已经初见成效,一大批老师已经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丰富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课堂建模方案,并将“慕课”等新概念与本课题对接,催生新的课型。
学科(知识)建模。对学生来说,课程模型与课堂模型是“身外之物”,而学科(知识)模型则是生长于头脑中的。也就是说,学科(知识)建模就是将教学内容用最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图样”表达出来,以便学生以最佳方式学习。
技术建模。就是学习力培养训练方法的规范化,按照“基本机能训练、基础学力训练、思维可视化训练、学科专项训练”四层次训练格局,不断集成升级训练体系。
2.课程突破的重点课题
(1)研制《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学科实施细目》。以学科为单位,在不改变国家课程基本结构的前提下,将学习力培养的基本方法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实施细目》大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部分内容。教学内容——以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线索,必要的情况下,对安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同时注意与地方课程的联系,并充实校本开发内容。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的框架下,赋予“过程与方法”全新的含义,真正解决“除了知识,还教什么”的问题。目标的描述应确切、具体,尽可能体现“量化”的学习力成长。教学策略——策略决定学科教学的基本形态,我们在《实施细目》中提出多种选择,不是让师生适应“策略”,而是让“策略”适应师生。教学策略永远是一个开放的网上共享单元,课题组将随时更新、充实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教学评价——《实施细目》的预留空间,记录对学生的随机监测结果和教师的教学反思。
(2)分学科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按照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先易后难,既要以我为主、又要协作攻关的策略稳步推进课堂建模。此项工作细分为以下操作序列。一是语文、英语学科先行突破。二是专门训练与常规课堂的融合。三是数学和科学领域学科的重点攻关。四是艺术领域学科的推广应用。五是对专门的校本课程进行甄别完善。
(3)制作学习力培养微课程。《学习力培养微课程》的制作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开拓训练时空,丰富训练材料,促进亲子互动、家校互动,催生新的课堂模型。
(4)制定《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评价量表》。积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制定合体、好用的《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评价量表》。
(5)开展学习力培养跨学段有机衔接的研究。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走出“年级增高、课题流跑”的怪圈。学生学习力是强是弱,也许到中学才能见分晓,本课题最艰巨、也是最现实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中高考前的学生打理学习,减轻负担。既把课题做宽,也把课题做长,跨学段的研究是必然的增长点。
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教育力在增长,学习力在增长。如果说,传统意义的教学相长更多的是指知识层面的发展,而本课题所带动的教学相长,则更加多维。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4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三年级)
【教材与学情分析】
春天,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在休息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人、青年在广场上放风筝,唯独缺少放风筝的孩子们。回想自己的小时候,放风筝的是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呀!在当下的素质教育中,孩子们在校时间不超过六小时,作业也有了明确的时间限制,应该说是有了充足的“玩”的时间啊,可为什么在操场上、花园里、广场中,还是见不到他们的影子呢?„„这一切激起了我们师生想开展以“风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目的是让我们去了解中国的发明之
一、中国民俗之一——风筝。通过了解风筝的起源与发展、风筝的种类、风筝的制作技巧(可以自己制作风筝)、最后放飞风筝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味放飞风筝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本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制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次活动的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学习风筝的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制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在活动中设立风筝的制作和放飞的技巧为活动难点。实地采访、掌握
放风筝的技巧为活动重点。
【教法与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它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生活却给了它最大的发展空间。每次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因此我们在活动的开始就要把活动的“策划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关注那些自己所关心的人或事,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那些贴近自己生活的问题。由此,我们师生共同商榷,确定了活动原则:师生共同实践,小组共同探究,自主独立思考、感悟,然后不同形式的汇报,给学生最大的发展、展示空间。它的主旨就应该是“实践”,要“动”起来。从开题定课、资料查寻、认识风筝、请教能人、设计创造、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等系列活动,所有的孩子人人动手、动脑参与。小小风筝大学问,如何独立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如何合作创造、制作,如何请教,如何总结„„孩子们会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长大,在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打磨着自己的意志,充实着自己的大脑,丰富着自己的学识,增长着自己的见识,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是整个绚丽多姿的春天。
【教学程序设计】
本次活动分四课时完成,课前的各种准备及每一课时均有教师的指导。
第一课时:制定活动方案
一、激趣开题
1、播放《三月三》。认真倾听,谈感受。
2、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生谈放风筝的好处)
3、师小结,提出问题:我们也来自己研究研究风筝?板书课题:《风筝》
4、你们想研究风筝哪方面的知识呢?
(1)请学生说自己对风筝感兴趣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意识、探究课题的能力。
(2)学生分组。小组讨论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研究课题。
二、定题分组
1、确定的课题:《风筝的起源》、《风筝的样式》、《风筝的制作》、《风筝的放飞技巧》„„
2、制定活动方案
(1)针对小组选定课题确定人员分工。
(2)确定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实地考察、采访„„
(3)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电子文件夹、演示文稿等。
3、小组活动确定后,师展示上网收集资料的过程,然后分组试行。第二课时:收集图文资料,制作演示文稿〖微机室〗
各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在微机室里上网收集各自需要的图文资料;然后制作成演示文稿、资料夹,教师巡视,随时指导;最后汇总到老师那里,师生共同欣赏。
课下完成“自己的体会与收获”。
三课时:风筝的制作第与放飞〖劳动课〗
一、学习简易风筝的制作方法,降低难度。
二、欣赏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美丽的风筝。
1、小组讨论确定风筝样式及人员分工。
2、与劳动老师合作,师生制作风筝。
在制作中,要求各组同学相互合作。调查风筝样式小组的同学来指导各组风筝的样式设计。调查风筝制作小组的同学充当“技术员”、“小指导老师”来指导各组制作中遇到的难题。
在制作中,要求学生注意风筝的平衡、样式、花色的处理。
三、由放飞组的同学提示、演示放飞技巧。
四、课下放飞自己的风筝,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四课时:交流、总结前三课时的所思、所得
一、交流感受
运用多种方式说说自己在收集资料、制作、放飞风筝时的体会、感受和对他人的建议。
二、延伸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5
课时:1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2、认识保护大气的重要性,了解防治大气污染的初步知识.潜力目标:1、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潜力.
2、培养学生科研潜力,语言表达潜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气污染及防治.难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过程:
大气主要污染物
对学生言论进行引导和总结
各抒己见
使学生认识造成大气污染主要物质及原因
大气污染的危害
对学生言论进行引导和总结
各抒己见
使学生认识大气污染后果的严重性
大气污染的防治
对学生言论进行引导和总结
各抒己见
中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6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初二六班
一、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学生学习生活主要问题
二、小组成员(姓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组长:程兰慧
组员:王雨轩
沈雨菁
张雨萱
周孙悦
指导教师:祝新民
三、摘要
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主要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调查方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起床时间太早,没有充足的睡眠;
(二)放学太晚,直接导致下一问题发生;
(三)写作业时间太长,没有充足的睡眠;
(四)周末课程太多,周末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五)家长、老师给予太大的成绩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共同讨论,总结出了以下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应该适当推迟上学、放学时间,给孩子以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学校也应该适当减少作业的数量,给孩子时间自主学习;
(三)家长应该少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学习辅导班,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培养个人兴趣爱好;
(四)家长、老师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孩子自由、快乐地享受学习生活。
四、关键词
学生,学习生活,困难,压力,五、引言
在中国,孩子们的头等大事就是学习。而重要的学习生活往往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小组的成员就对于这一课题展开了深入调查并得到了一定的了解。针对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研究。
六、正文
1、我们小组之所以会选择这个问题来作为调查主题,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因
为升学压力过得越来越辛苦,大家都想努力改善现在的状况,却又总是不知道从哪了改善。根据这一种情况之我们做出并发放了调查问卷。
我们一共调查了100名同学/家长。以下是问卷的具体内容以及汇总的结论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回答:
您好,我们正在参加研学活动,请您配合一下我们的调查。
Q1.请问您的孩子(你)平时上学几点钟起床?
A1.35 % 的同学6点之前起床,55 % 的同学6点至7点起床,% 的同学7点之后起床。
Q2.请问您的孩子(你)平时上学几点钟放学?
A2.50 %的同学6:00之前放学,50 %的同学6:00之后放学。
Q3.请问您的孩子(你)平时写作业要用多长时间?几点睡觉?
A3.40%的同学用3小时写作业,36%的同学用2小时写作业,16%的同学用5小时写作业,8%的同学用1小时写作业。
30%的同学11:00睡觉,30%的同学10:00睡觉,24%的同学睡觉时间不固定,18%的同学12:00睡觉。
Q4.请问您的孩子(你)周末上课么(课本课程补习)?周末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么?
A4.100%的同学上课。
90%的同学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8%的同学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2%的同学不确定。
谢谢您的配合!
我们同时也通过多种方法从社会上寻找了一些与之有关的资料,结果如下:
“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作为学生的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压力的存在。我们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为此我们做了此调查对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做了适当调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但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其自身素质不仅仅是具有渊博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高中生而言,普遍存在心理素质偏低的问题,而心理素质偏低的最大原因是来自于过重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能否正确地对待这种压力,将会对我们的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规律:
1.从各个方面来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压力是客观事实,大多数同学在这方面有非常大的压力,这对于我们可是一个非常大的警示。
2.很多同学有了问题,大多数选择了自我解决,这不失为一种办法。可研究组认为我们还应该找老师和同学,毕竟我们不是万能的。遇到困难求助是积极主动自助的表现。
3.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考前的心理压力的调节都做的很好,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是初中学生了,经历了许多次的考试有关。
4.很多同学都很有上进心,对我们而言,有上进心是好事,但过多的在意成绩,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太大的压力,最近就看到因为在乎公开考试成绩和名次而自杀残残后后悔的。我们不能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5.大多数的同学对于这方面的事情都选择了听歌,睡觉等常见的方法,但还是有少量的同学,对于这些事情没有解决的方法,这是一件非常需要思考的事情。其实,运动如散步、打球、跑步,聊天,写日记,画画,包括练习书法,都可以让自己缓解压力。”
七、课题总结
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主要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调查方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起床时间太早,没有充足的睡眠;
(二)放学太晚,直接导致下一问题发生;
(三)写作业时间太长,没有充足的睡眠;
(四)周末课程太多,周末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
(五)家长、老师给予太大的成绩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共同讨论,总结出了以下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应该适当推迟上学、放学时间,给孩子以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学校也应该适当减少作业的数量,给孩子时间自主学习;
(三)家长应该少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学习辅导班,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培养个人兴趣爱好;
(四)家长、老师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孩子自由、快乐地享受学习生活。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结果。
八、参考文献
中学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7
在网络学习日益普及化的今天, 中学生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探究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有助于促进网络学习环境的改进, 最终提高网络学习效果。
研究中学生网络学习首先需要界定的是网络学习的概念, 然而, 对于什么是网络学习环境, 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与此相关的关键词有远程学习、E-Learning、online learning、Web-based Learning等, 即使是E-Learning亦有不同的写法, 有研究者梳理了50多篇文章, 总结了二十几种关于E-Learning的定义。[1,2]基于此, 笔者总结了与本文相关的网络学习的定义:网络学习是个体或者群体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者各相关支持设备进行实时或者异步学习的过程。
●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文章结合半开放式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首先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学匡衡网络学习平台的负责教师进行沟通, 在其引荐下与该校校长以及学生进行了交流并做了访谈。统计数据采用SPSS16.0作为分析工具, 对多项选择的结果进行频率分析, 并对开放式的题目进行了归类和总结。
2.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设置了两部分的问题, 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第二部分主要包括:1网络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变化。2对网络学习的期望。3影响网络自主学习最关键的因素。
3.问卷发放
问卷在鸣凰中学进行发放, 采用现场作答的方式。共发放129份问卷, 回收129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为100%。从初一至高三各个年级的学生均包括, 但大部分人数主要集中在高二, 占填报信息总人数的69.5%。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网络学习给中学生带来的变化
表1的数据表明匡衡网络自主学习给中学生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假期生活规律的调节以及网络学习意识转变方面, 而匡衡网络自主学习所追求的学习自主性的提高相对略低。最后, 我们统计了个案百分比, 从中分析到每位受访者平均有2.8个选择。此外, 我们还统计了被访学生的笔述, 其中“提高了其自主学习技能”是表述中描述最多的。值得注意的是参加网络学习后带来的变化不止于积极的方面, 其负面影响也在被访者的表述中呈现, 6位学习者认为参加网络学习后出现了眼睛近视加深, 上课困乏、缺乏耐心等不适应的状况, 占总比例的4.8%。综合表明, 网络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多样的, 且总体表现是积极的。
(N=129)
频率 (N=129)
2.中学生对网络学习的需求
(1) 希望获得的帮助
表2中呈现了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期望, 其中, 总计个案百分比为291.9%, 表明受访者在该项题目的答题中分别有2.91个选择。在其他选项中, 网络学习能够帮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7人, 占所有被访学生的5.6%, 此外, 有被访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能够帮助其复习、解决疑难问题、拓展知识、促进交流等。综合表明, 学生需求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 对网络学习的提高学习等相关的帮助的愿望较强烈, 这也间接表明了中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必要性。
(2) 希望开设的课程
表3呈现了学习者对匡衡网络学习课程设置的期望, 目前的匡衡网络学习只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高考主科目, 其中, 总计个案百分比为238.4%, 表明每个被访学生平均有2.38个选择。综合表明, 学习者希望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教授复习类的课程。此外, 还包括作文、讨论课以及文科类知识等。值得注意的是, 在参与回答该项的学生中没有人写数学、物理或者化学等课程。有学者认为网络学习以及传统的新教育形式应该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什么, 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及创新。而分析恰恰表明现有中学生网络学习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开放性思训练方面的缺失。
频率 (N=129)
频率 (N=129)
3.对网络学习平台功能改进意见
表4中呈现了被访学生对匡衡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功能的改进意见, 其中总计个案百分比为220.2%, 表明每个学生平均有2.2个选择。从中, 我们发现被访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资源供给功能改进的意见最强烈, 进一步论证了上文中提到的中学生对自主性学习技能提高的愿望以及匡衡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建设与满足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需要之间的差距。
被访学生还描述了其他的一些功能需求, 如表情交流功能、模拟考场的功能、评价功能、签到功能。综合表明, 学生对资源供给功能、课堂录像功能、与教师一对一辅导以及师生、生生自由交流功能的需求较大。
●研究结论
我们通过以上对中学生网络学习的相关问题的统计与分析, 发现中学生网络学习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缺乏自觉性与期待更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相矛盾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中学生对网络学习满足其自主性学习的期望较高, 如对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的期望、对举手功能的改进的建议、对提高自主学习技能的愿望等都表明学习者对提高网络学习自主性的愿望。但是, 亦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平台缺乏外在的监督。
2.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
从数据搜集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反映的很多问题集中在网络学习中的授课教师本身, 包括其网络平台的操控能力等。我们认为, 要改善中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 还需要学校层面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网络教学应变能力、技术准备能力的培训。同时, 教师也应当提高与学生交互的频率、及时给学生以反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3.资源的建设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对以上图表进行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资源供给功能的需求很大, 因此依据鸣凰中学的设想, 其导师资源可以采取校际合作的方式, 定期给学生上课或者辅导。鉴于课堂录制功能在技术方面的缺陷, 可以额外安装屏幕录制软件, 实现课堂的实时录制。就固定资源而言, 我们认为开发个性化的资源推送模块和教师辅助推送的方法是实现固定资源功能的有效途径。
4.符合中学生传统学习习惯的平台功能最受学生欢迎
我们在对匡衡网络学习平台改进意见的搜集时发现, 被访学生对匡衡网络学习平台的课堂录制功能和举手功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被访学生中很多反映课堂录制功能需要改进, 因为课堂中经常会因为教师或者平台的原因, 让课堂录制功能和举手功能不能正常运行, 阻碍了其对上课内容的复习与巩固, 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或者自我表现的愿望的满足。诸如此类的功能改进需求还体现在期待与同学自由交流等方面。从中学生对这些功能的需求中可以看出, 这些功能一致突出了传统课堂学习的特征。课堂录制功能反映了中学生记笔记和复习的习惯;而举手功能表现了其自我表现和期待得到师生肯定的心理。
●总结与展望
我们认为当前鸣凰中学的网络学习是狭义上的网络学习, 其本质是传统课堂在网络学习平台中的转移, 而更广泛意义上的网络学习不仅是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 更主要是在整个大的网络环境的学习, 而网络学习平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工具性的意义。
摘要:文章采用半开放式问卷方法, 以常州市鸣凰中学参加匡衡网络自主学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统计了可能影响其网络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通过调查结果, 我们总结出了中学生网络学习的特点。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
参考文献
[1]AJ Romiszowski.How’s the E-learning Baby?Factors Leading to Success or Failure of 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 (1-2) :2.
[2]D Masoumi.Critical factors for effective E-learning[DB/OL].http://asianvu.com/digital-library/elearning/Critical_factors_for_effective_e-learning_by_DMasoumi[1].pdf.
如何开展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8
关键词:语文 课堂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82-01
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如何有效地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学校师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主动去研讨和实践来获取新知识。它通过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学生通过中学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既能够锻炼学生自身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1 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普遍是采取了“填鸭式”的启发式教学,从表面上看来,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但那些问题全是教师提前准备设计的,学生跟随着老师设定的思维走。因此,启发式教学的本质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了。研究性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所以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教学过程受学生本人的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外部信息选择的能支性、自觉性,受学生原由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因此,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按照个人兴趣和需要来确定所要研究的内容、方式方法、进度等,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能力来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如:爱好阅读外国文学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研究,对古代文学有兴趣的同学也可组成一组收集古文研究。
2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研究型教师
研究性语文学习可以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涉及到的内容宽广而深厚,这势必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文化修养要广博,教育理论知识要相对丰富,而且要不断的了解新知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断更新的水源,才能有效避免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消耗、低效率。语文教师除了必须掌握语文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外,在实践中还必须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积极了解语文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碰钉子。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迫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做一个“学富九车”的研究型的教师。
3 教师要有善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积极创建探究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师生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困难,而学生在无形中也就失去了探究知识的机会和享受探究的乐趣,学习就只剩下死记硬背教师精心准备的标准答案。最后的结果是: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这样一来,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设研究的情境,并最大限度的去诱导和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寻求既与教学重难点密切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创设出有效的研究情境,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究。教师还可以充分结合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和开阔性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允许学生持不同的见解,使学生自觉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本学科典型特征、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使学生通过研究学习不断拓展知识面,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努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督促他们去摸索适合自己最大限度获取知识的途径,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并探究的好习惯,进而使他们慢慢爱上语文学习。
4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从传统教学转变到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的最高效方式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及开放性和知识广博的特点,也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适合、也更应该推广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使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和进步。基于这一因素考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了小组讨论法,一般由邻近的4个同学设为一组。对开一些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不必费尽心力地去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个体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形式,积极思维,动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教师上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来研讨问题。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各抒己见、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分析孔乙己课文人物形象,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从而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引导着学生获取知识”是“授人以渔”,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实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到研究性教学呢?中学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研究性教学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其引导作用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教师应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研读每一篇课文,从一点一滴处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语文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堂内外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和写等方面能力的目的。
无数实践证明,倡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真正为学生学习创设了一种十分宽松的氛围,能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尝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使其自始至终投入语文教学,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理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创造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鲁保华.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51-154.
【中学研究性学习教案】推荐阅读:
宿州市大店中学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结10-03
中学生学习障碍心理研究08-12
中学生学习方法研究10-08
研究性学习 关于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07-06
教育调查报告 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研究08-25
中学语文作业研究07-30
中学德育专题研究08-23
中学数学研究09-04
中学语文新教材研究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