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2024-12-10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共9篇)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篇1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诗歌语言,揣摩诗歌中的词语,体会诗歌炼字炼词的妙处,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即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等。

教学难点: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甚至有人在作文中还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来。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赏析指导

(一)品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问:“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问: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 “风正”。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二)说画面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问:这首诗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检意象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四)读情感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1.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2.徙(xǐ)倚(yǐ):徘徊。3.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读情感(点评思想内容)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读情感(点评观点态度)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五)谈技巧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问: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三,谈收获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归纳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四,应考策略

1.读题目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题材4.读意境 5.读语言6.读手法

五、实战演练,布置作业(完成P63第五、六题。)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篇2

一、理性评论与感性领悟的适度分离

鉴赏是指包括了对于审美对象的理解、感受和评判, 教学应该以其中的感受和理解为主。我认为诗词鉴赏的大忌是急于给出理性的评论。诗词鉴赏不是以应考为最终目标的, 而是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获得审美体会。教师应当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为目标, 而不是让他们写出一段出色的评论, 更不是去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如果把古代诗词比喻成一棵大树, 诗词鉴赏的目的则不是去判断这棵树应该是什么科目, 也不估量它适合做什么, 也不是分析它哪里生长得旺盛, 哪里的叶子稀少,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而是要眼睛盯着树, 心里面想着树, 感受着它剪秋裁春的气势, 为它喝彩, 为它倾倒。对于古诗词, 一下子就思考它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语言怎么样, 应该怎样去评价等, 越过了审美的过程, 表面上看好像“鉴赏能力”是很强的, 实际上却是一种失败。

但是诗词鉴赏也不能离开理性的评论, 这的确是考察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述能力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考试的要求。我们虽然不能为了考试而进行语文的教学, 但也不能特意回避理性的评论, 去逃避应试。诗词鉴赏时理性的评论技巧是很强的, 有一定专业的术语进行使用, 有固定的套路去遵循。也就是说, 学生只要把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的本身理解正确, 在感性的体悟基础上总结出理性的评论并不困难。教师也应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最后一环指导学生写出理性评论。但是课程要准确定位, 不能让应试目的支配教学。

我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在于两者适当的分离。在鉴赏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体会诗词的优美, 不要时时刻刻地想着去做作出评论。理性的评论应该放在感性的领悟之后, 可以安排在最后, 或者利用特定时间进行应试强化训练。

二、学生与教师的紧密配合

教师要清楚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 其中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 教师是主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鉴赏是教师的任务, 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鉴赏。如果在一堂古诗词鉴赏课上, 教师自己讲得非常投入, 而学生们却不接受, 甚至教师代替学生总结, 把最后的评论交代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掌握住去应付考试, 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成功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我认为, 对于古诗词鉴赏, 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 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诗词的相关背景, 自己对诗词的各代重要注疏也要提前了解。西方学者认为, 作品问世后就具备了它自己独立的生命力, 作者的本来意思并不是诗词所表现出的唯一蕴意。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特别追寻作家的原意。《孟子·万章下》中,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提出的理论是“知人论世”, 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观点, 直到现在也仍然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则。

我认为, 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是要增强他们的感悟理解能力。对于古诗词, 先不要着急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而应该先掌握已经成为定论的那些解释, 或是几样被学术界已经通任的解释。教师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字、句意思的解释要有依据, 不能单凭自己的理解和任意想象。这种依据, 应该来自于历代著名注疏。一名没有读过诗词的相关注疏就上讲台的教师, 恐怕是没有太大自信心的吧。

其次, 教师还要有能够沟通诗词内外相关知识的水平。我国古诗歌的意象、题材与主旨经常都会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悲秋, 教师必须说讲明白古代人对秋天那种特有的情怀, 才能使学生们真正理解“悲落叶于劲秋” (陆机《文赋》) 的诗词。再如在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其中“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时, 我联系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四顾何茫茫, 东风摇百草”, 和《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 还有范仲淹《苏幕遮》里面的“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然后又联想到歌词“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让学生去体会在“草”上所赋予的情思, 明白这里的“草”已经不只是一种植物的存在, 而是赋予着“思乡”“怀人”等情感的文学意义上的存在。

最后, 教师自身应该能进入到审美的情境中, 对诗歌产生自己的共鸣和感悟。道理虽然很浅显, 但是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沉醉于诗词中, 如何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如果教师都没被诗词所感动, 如何能希望学生们被感动呢?

另外, 教师指导鉴赏时的话语必须要有感染能力。面无表情的脸孔、抽象的理论, 这都是学生们不愿看到和听到的。

三、静思与朗读相结合

古诗词中的美感其中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因为言语的变化, 对仗押韵等形式特点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已大大减弱, 但是直到如今, 这形式美还是人们审美愉悦的主要来源。体会其美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教师可以自己朗读, 也可以请学生朗读, 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

但是只有朗读还是不够的。古诗词不但要读, 读出其韵味来, 还应有非常强的想象能力去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教师这时可以使用引导的语言, 使学生静心去体会。

四、生活意境与诗歌情景相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与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穿越空间和时间的阻隔, 直击我心, 触动人们的灵魂, 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诗词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只有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个场景, 忽然间某个古人的一句诗词浮上心头时, 学生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此时情景中的滋味竟然已经被古人写到了, 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了古诗词的精妙之处, 从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古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教师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拙见。我认为,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只要真正能够让鉴赏古诗词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 让学生们喜欢上古诗词, 这就是成功的教学。

古诗词鉴赏教学探讨 篇3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现阶段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且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学程序机械和教学手段单调往往导致古诗词鉴赏所固有的趣味性荡然无存,对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类教育模式无法达到美化中学生心灵、激发中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热情的整体效益,传递并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2.学生不是课堂的主导者

中国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古诗歌鉴赏的教育过程往往是语文教师的独角戏,缺乏学生的参与。从教学本质而言,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发问、质疑与思考才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催化剂,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仅仅是提供方向,解答疑惑的角色。这个观点在古诗词鉴赏中尤为重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知识储备、情感经验、思维体系等,均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个体,在解读古诗词中也必然独具特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才是激发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3.功利化教学模式的弊端

迫于高考升学压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偏向于功利化,课堂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题目的答题技巧,而并不是鉴于陶冶情操的能力培养。这种现象在高三阶段尤为突出,一味注重古诗词阅读数量,忽略鉴赏质量和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散,这便与新课标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大相径庭,形成了严重的背离,高考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进方法

1.重塑古诗词教学模式

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主体,但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正确引导。针对于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确立清晰的教学思路:由于古诗词不同于小说、散文等,语言具有跳跃性,且语义不够完整,因而语文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文学背景,将古诗词翻译解释成白话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建立正确的鉴赏过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比如,教学课堂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由学生来讲授知识感悟,教师作为聆听者来提问,这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和发言的积极性,不止是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甚至是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注重具体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古诗词言简意赅,短短的几行文字就能够将作者丰富的情感表露出来,这便是借助了意象。意象是作者主观意志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古诗词的基本单位,也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要想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就要语文教师借助古诗词的脉络结构或情感变化组织出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感悟,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意象,如何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的环境背景中,达到鉴赏的目标。如在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原文,然后由教师提供适当的思考问题,如“本词中作者涉及到什么意象的描写?这么几个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全词是怎样的基调,为什么?”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散思维,培养诗词鉴赏的正确思路。

3.组织古诗词鉴赏活动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需要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满怀热爱之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教学要把提升学生的兴趣置之首位,组织班级活动、校级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古诗词朗诵比赛、最佳古诗词鉴赏小能手评比等,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共同进步。

4.合理作业,课外培养

教学任务离不开作业的布置,课堂外的学习也很重要。关于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教师在避免学生课业量过大的基础上,布置适当的课外诵读是有必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不应仅局限在诵读熟练的水平,要从诵读中找到作者,让自己切身体会诗歌所映射出的情感。为保证作业质量可要求学生选择性地背诵古诗词,并成立讨论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大量地背诵古诗词不仅会使中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得到增强,也能使学生的人生品位得到提高,可谓获益匪浅、受益终生。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我也可以这样做(做练习: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背诵诗词

二、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曲过目成诵,脍炙人口,美不胜收。这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语文中考的考点和难点之一。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三、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

6、感知艺术形象

五、古诗词鉴赏知多少?

由学生简要地讲讲自己平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六、鉴赏知识的“盘点”与“内存”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 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 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 《归园田居》)

3、送别诗 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 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 》、《潼关怀古》)

5、咏物诗 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羁旅诗 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 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 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

8、哲理诗 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诗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 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2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人物形象示例

1、豪放洒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东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春望》中的杜甫)

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

4、爱国报国(《己亥杂诗》中的龚自珍)

5、儿女情长(《醉花阴》中的李清照)

6、雄心壮志、满怀抱负(《观沧海》中的曹操)

7、以死明志、视死如归(《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等

七、答题技巧点拨及常见题型的示例和练习(六种题型)

(一)教师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

3、方法:①“一切景语皆情语”。② “诗言志”。③ 结合诗歌背景。④ 注意作家风格。⑤ 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和练习(“三点”题——考点、热点、难点)(1)题型

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学生做练习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2)题型

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学生背诵《西江月》)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05年中考题)(学生背诗)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学生背诗)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学生做练习2(杜甫的《望岳 》)(3)题型

三、赏析名句型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背诗)答题格式:抓词语+点作用

◆学生做练习3(杜甫的《望岳 》)(4)题型

四、描述画面型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学生背诗)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展诗句 ◆学生做练习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5)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学生做练习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6)题型六:比较阅读型

可以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等。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篇5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古诗词鉴赏的一般知识。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了解古诗词丰厚的内涵,深入体会诗人独特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搜集自己所喜欢的诗人的生平与创作经历,并对印记中喜欢的古诗词自选角度说说喜欢的原因。

2、回顾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想一想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联接在一起出现怎样一个境界?你能感悟天涯游子怎样的情怀?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畅所欲言

1、学生吟诵印记中喜欢的古诗词,并自选角度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针对自己熟悉的古诗词进行品析,然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2、品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感知意象、意境、情感,并能感悟这三者的关系。

教师小结:同学们大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所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下面我们着重从古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这几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教师出示 题目 例一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此题目是对诗的意境的赏析。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解答意境题,需要梳理组成意境的部件——意象。如果把意境比作是一个建筑物,那么意象便是构成建筑物的沙石砖瓦等)(通过分析诗中出现的意象,可以看出该诗写出了山村宁静幽深、自然惬意的特点。)

例二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学生思考,独立完成。

3、有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教师最大限度参与小组学生的讨论,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拨,并随时了解学生做题情况。

(三)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1、各组分别展示成果,全班在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

2、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学生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收获和疑惑。

3、教师适时点拨,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1)、明确诗歌题材

古诗从题材上看,可分为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各类诗歌感情抒发也有规律可循。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赞美山川美景之情,对悠然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2)、分析诗歌意象。

几千年古诗词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3)、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

(4)、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是理解诗歌的前提,对把握诗歌的主旨有重要作用。如:陆游,一生力图恢复中原而志不能酬,他的诗多反映渴望建功立业恢复中原的主旨。陶渊明一生坎坷,最后归隐田园。他的诗作或描写田园风光,表达闲适的情怀,或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赏析的这两首诗,不仅可以从意象入手进行赏析,从题目、题材等方面也未尝不可。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四)巩固检测,归纳梳理

1、巩固检测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唐 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品读诗歌,说说下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好意境。(江村的宁静优美和钓者的悠闲惬意。)

旅夜书怀(唐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孤独的情怀)

2、归纳梳理

通过当堂反馈信息,师生共同归纳梳理,让学生在运用中转化能力,在能力展示中提高审美情趣。

课后提升

1、学生整理课堂笔记,掌握复习的相关知识

2、学生自选一首古诗词,进行美读美赏。相关链接 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北魏风骨颇大气

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 南朝爱情缠绵意

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 李诗浪漫杜现实 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

初唐清新有四杰 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 豪放、婉约两分枝 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 低吟“廉颇老矣” 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 元代诗型有变异 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

中学诗词鉴赏教学浅析 篇6

诗词的鉴赏都要从读懂开始。在鉴赏教学中,老师要张弛有度,指导学生读懂诗词,引导学生发展鉴赏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而中学古诗词教学应重视诵读吟咏,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字词句、欣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为审美感悟诗词奠定基础。要进行古诗词的鉴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内在含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知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如何分析古诗词,促进其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让学生逐步了解古诗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古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鉴赏古词,首先要搞懂词的类型。学生要对古词的朝代变化做基本了解,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并按照朝代顺序分析掌握诗词的发展现状;诗词的格律各异,掌握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基本知识。最后要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如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等。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词义、句义的表达上也有不同,如果按照表达方式分类,则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

2.风格和语言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在古词的`创作中各具特色,各有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让古词具有了不同的写作风格。语言是古诗词的基本载体,如上所述,语言的运用也有不同,对古词中语言的鉴赏是基本,只有准确地分析和把握语言内容,才能完成更深层次的鉴赏。(1)清新,语言使用情理,不用俗套。(2)平淡,语言朴素、通俗,容易理解,作者多用直接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语言更加平易近人。(3)绚丽。辞藻丰富,用典多,生字、多义字常用,具有奇幻的情思。(4)明快。一语中的,有斩钉切铁的效果。(5)含蓄。言有尽而意无限,用简单的词语凸显表现意义,但实际上颇有内涵,言此而意他,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3.表现手法

古词通常用一些表现手法让词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和喻义深远,诗词中常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方式,描写和抒情是古词鉴赏考察的重点。描写的方式可以让古词内容动静结合、虚实有度,其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首尾呼应,层层深入,情景结合,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这些都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的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只有对这些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好古词鉴赏作业。

二、感受意境,提高欣赏能力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要想透彻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运用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创设的独特的意境之中。首先可通过品味语言,感受意境。古诗语言凝练、含蓄;再加上古人有“炼字”的传统,因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诗眼”,体会其妙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可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孤”、“直”、“长”、“圆”即为诗眼,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用一个“直”字突出了它的劲拔与坚毅之美。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受。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这四个字形象地描写了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借助音乐、绘画揣摩意境。古诗教学是美的传递,可以在朗读或品读时运用音乐营造浓郁的氛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配以悦耳的古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配以幽咽的二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配以铿锵的琵琶。教《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播放乐曲《烟花三月》,教《木兰诗》可以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渭城曲》可以播放《阳关三叠》等。这些音乐对人心境有巨大的感召力,很容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学生也可以运用诗话结合的方法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古诗的意境。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刻画细腻,描写生动,可以这样描述: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而行,吐出串串水泡儿,轻盈地浮到水面上;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掠过雾气蒙蒙的天空。这样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放飞想象,也可以给作品配画,这样不仅可以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而且可以使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借助多媒体感受古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再现诗歌的情景,使古诗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透彻地理解古诗。例如在教古诗《钱塘湖春行》时,通过录像再现,学生从屏幕上看到诗人身穿飘逸的长袍,骑一匹白色的骏马,漫步于蓝天白云、波平如镜碧绿澄澈的湖水边,漫步在青翠的绿草上,五颜六色的百花间……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春的勃勃生机。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春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欣喜之情。

三、通过诵读欣赏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言的地位 篇7

下面我们看看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诗以“秋风”为题, 首句“何处秋风至”, 就题发问, 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萧萧送雁群”化无形为可闻可见的景象, 从而把不知何处而至的秋风惟妙惟肖地写入诗篇。“朝来”一句承接首句的“秋风至”, 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 这就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它却依附其它事物的存在而随处可见。尤其是结尾句, 更可以说明秋风已为“孤客”所“闻”。“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 由秋风送来“雁群”, 有由“雁群”引出庭树, 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一词中展开的, 所以说“秋风”构成了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所在。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把握一首诗的整体线索, 或者由它来奠感情基调, 抓住这个字或词, 就可以更好的更准确的把握诗歌内涵。我们在讲解的时候, 可以突出强调该字或词在一首诗词的结构上所起的主旨作用或达到的表达效果去给学生讲解, 分析。

关键句的含义的讲解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看下面这首散曲的妙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年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 都在心头。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叹新年”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传·马周传》记载, 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 曾住在新丰的旅舍, 店主人不理他, 备受冷落。“落灯花棋未收”, 又化用了赵师秀《有约》:“有约不来过半夜, 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在这里化用典故和诗句, 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 而且读来抑扬顿挫, 同时又渲染了他孤寂惆怅的气氛, 使诗句蕴涵更丰富, 耐人寻味。纷纷落下的灯芯余烬及散乱的棋局, 又从侧面表现了诗人梦前以棋解忧, 梦后孤独对灯百无聊赖的情怀。可见, 关键句的理解对把握一首诗歌的内涵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马周困新丰的典故和“有约不来过半夜, 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 进一步参悟诗人的那种孤寂和冷落惆怅的情怀。至于他的这种情怀源于何处, 我们就要进一步去分析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了。

把握诗歌情感流向的关键我以为还是要从语言入手,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最能说明这一点。诗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历来被大家推崇。但是, “绿”字好在何处?除了动感, 其实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体现出了诗人思念家乡, 归心似箭的情思。在时间的流转中, 漂泊的旅人对亲人的思念甚是迫切。他们的思念在时间里日益加重, 在作品中, 他们往往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消解。再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下江陵》) ”, 看起来像是描写夹岸风景, 而实际上诗人在这里抒发的是一种孤寂忧愁之感, 凄凉哀怨之思。这是因为“猿”这个意象本身的原因。古诗中“猿”为凄凉, 哀伤的象征。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当中, 分析诗歌语言的时候要善于化大为小, 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也要善于应用一些专业的术语。比如诗歌语言风格及特色, 我们可以用“清新”“绚丽”“明快”“含蓄”“沉郁”“悲慨”等词去分析, 这样既可以做到不失其偏颇, 也能更好的把握住诗人的情感流向。

诗歌语言的教学当中, 除了上述之外, 在鉴赏诗歌语言时, 了解诗歌语言的结构特点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诗歌语言结构一般情况下有这么几种: (1) 语序颠倒。诗歌中的倒装也被称为“倒文”, 它主要是为了压韵, 或为了照顾对仗。但颠倒之后, 往往起强调作用; (2) 叠词对句。叠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 起到强调语意的作用。 (3) 特殊结构。古诗词中词语错位, 语句跳跃, 成分省略, 特别是动词的省略常常会产生特别的艺术效果。古诗词中连用多个意象名词时, 往往省略常规句中的动词, 这样会使描写更加富有意境。这里面也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绿”字, 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它不但具有了动感, 而且还把诗人的某种情怀也呈现出来了。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层次教学 篇8

一.悟象品意,体味诗词意境

对诗词的解读,应当从意象的感悟入手。在分析时,要教给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词意境、感受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诗词中的意象分为三种,有实体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而对诗词主旨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这三种意象同时存在。明白了意象的内涵,便可对词的意蕴理解得更为深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主要意象有“缺月”、“疏桐”、“断漏”、“幽人”、“孤鸿”等。上述意象皆具有寒冷凄清的特征,这就为全词笼上了一层萧疏凄冷的色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也同其笔下的意象一样,忧伤而寂寥。而在众多的意象中,作者似乎又对孤鸿情有独钟——受到惊吓,心怀有恨,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大有孤僻高傲之姿。这是为何呢?显然,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向读者描绘一只在寂静月夜下寻觅安身之所的孤鸿,而是另有其深意。这层深意,已不是简单的寻找意象、分析意境所能解决的了,这也就无疑使鉴赏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知人论世,品味诗词情感

苏轼为何要不惜笔墨描写一只孤鸿呢?这就需要知人论世。该词是苏轼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时所作。而此前,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最终虽幸免一死,却被贬黄州。九死一生的苏轼此时正如惊弓之鸟一般,飘零失所,孤独凄冷,心怀幽恨,惊魂未定,但骨子里却又孤高自许,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此时的苏轼,不正和其笔下的孤鸿有着惊人的相似吗?可以说,他与孤鸿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故而借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含蓄地展现了自己被贬后的真实心境。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词在解读时都需要知人论世,许多诗词的主旨情感往往是与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密切相关,有时知人论世甚至决定了诗词解读的方向。

三.探寻技巧,挖掘诗词内蕴

黄庭坚曾经这样评价该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象征。那月夜之下,不知栖身何处的孤鸿,心怀不安与幽恨,不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吗?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使该词具有了立意高远,形象生动,运笔空灵,含蓄深刻的特点,并以此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正因如此,该词才“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黄蓼园《蓼园词选》)。

四.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该词的教学,教师不仅应让学生明白并掌握象征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进行独立鉴赏。此时,不妨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拿来,让学生照此方法独立分析。相信此时的学生定会发现:在色彩绚丽、热闹非凡、佳丽云集的元宵佳节里,那个灯火阑珊处远离喧嚣的“那人”,不就是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有着孤高淡泊品格的诗人自身吗?

在授之以渔之后,学生一定会发现:自己竟然也能独立应对一首陌生的诗词了!如果教师能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引导和训练,那么学生畏难古诗词的情绪定会烟消云散,兴趣的火花也定会在其心中慢慢滋长!

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鉴赏教学可知,诗词鉴赏有着不同的层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只有把握住了方法,才可以向着“真相”逐步迈近。事实上,这些方法常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当然,有时也可以选取其中的某个方面,不必要面面俱到。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独立性和兴趣,而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和鉴赏层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无疑会令其轻松地感到:原来见之就畏难反感的古诗词,竟可以如此举重若轻,事半功倍!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篇9

宿迁中考古诗鉴赏六大题型解题思路与答题格式解析

【一】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景物特点)(感知形象类)

【题型】【1】全诗(诗中某句)中描写哪些景物(事物)?表现(突出)怎样特点?

【2】全诗(诗中某句)中描写、、、和 四种景物(事物),突出了它们的 特征。【3】全诗(诗中某句)中这选用了哪些景物(事物)来表现某景物(事物)特点的。

【4】全诗(诗中某句)中表现了**景物的特点。【5】全诗(诗中某句)中刻画了诗人(诗中某人)怎样的形象?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描写诗歌形象的相关语句(确定答题范围),然后抓住相关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进而概括出诗歌形象特点。

【解题格式】人(景、事)物+人(景、事)物特点(形容词)

【1】人物+性格+身份(某人是个 身份(战士))【2】景物+特征+季节(区域)【示例1】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考】 【1】这首词的上片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试分析。【参考答案】边地萧索荒凉,边声四起,战事频繁。

【示例2】 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思考】文中画线句勾勒了怎样的太守形象? 【参考答案】英武豪迈、杀敌卫国的英雄形象。【课堂牛刀小试】

春日(宋)晁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注释】① 阴阴:草木阴阴(谓草木繁盛——编者注)。②趁:追逐。

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参考答案】小溪阴阴、鹅鸭戏水

【二】领会诗句意境特点,描绘诗句意境画面。(想象描述类)

【题型】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某句景象。【2】用形象的运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3】用形象的运语言将诗中某句个画面描绘 出来。【4】诗中某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5】这首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7】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思路】首先确定写景语句+ 然后明确写景对象(景物+人物)+抓住写景对象的词语(关键词)+分析写景方法(正面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概括意境特征(多用形容词表达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展开联想,准确描述。

【解题格式】 确定季节或区域整体景物(画面特征)抓住主要景物及其写景词语+展开想象与联想与想象+选择准确形象生动词语、运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按照一定写景顺序,描绘画面(翻译句子+创造性地合理想象(添加记叙要素,描绘具体情景)

【示例1】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课堂牛刀小试】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思考】展开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参考答案】这是一幅廖阔山水图,山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三】把握要句类型、品评赏析要句。(名句赏析类)

【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自选某角度对诗中某句进行赏析。【4】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5】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子(诗中某句)。【6】全诗(名句)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解题思路】

【1】根据题干要求,明确鉴赏的角度:

(1)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色彩词等、(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互文等,(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以小见大、先抑(扬)后扬(抑)、渲染对比(衬托)等。

(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议论、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5)结构手法:开门答题、铺垫伏笔、悬念照应、卒章显志等 【2】结合原句并具体分析词语、手法在句中内容体现(描述画面)。

【3】明确词语、手法的表达作用(意象特点、文章主旨、人物感情、结构作用。)【答题格式】明确赏析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角度在文中的具体内容+表达作用

具体三类格式

【描写类 答题格式一】 :

A、本诗(某句)运用**描写写出了**内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表明作者**看法(思想)抒发诗人**感情。B、本诗(某句)描写**景物内容(特点)+运用**景物描写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了**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抒情方法 答题格式二】

这句话运用了**抒情手法+全诗主要写出了**(诗句内容解说)+抒发了**情感。

【修辞类 答题格式三】

本句或本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诗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写出**内容+ 表达了诗人**情感。[示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思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 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参考答案】 这句诗托物寓理,哲理深刻,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抒发了作者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的情怀 【课堂牛刀小试】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思考】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参考答案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四】理解诗(句)“眼”,品评词语妙处。(品味炼字类)

【题型】【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5】诗中某字(词)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为什么)? 【6】 “***”是千古名句,句中“*”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7】简析“* *”(字、词)的妙处。【8】“**”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答题格式】这个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或情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思考】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参考答案】 “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诗中意思是很久没有得到亲友的音讯,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示例2】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考】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解析】这道题目的问题,考察的是在尾联中如何运用词语表达技巧的问题。要回答好这类问题,先要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包括用词、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从本题来看,在尾联中,重在写景和抒情,通过设问的方式,点出了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愁”字,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因此,答题时应仔细推敲尾联在写景上的特点,即抓住哪些词语,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合的。有了这样的思路,答题时才能答到考点上。

【参考答案】“愁”字。诗中意思是思念家乡的惆怅。全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示例3】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思考】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析】无论是第一问还是第二问,都要联系诗歌的意境和主旨来分析。第一问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果比较了两个宇的高下,或认为两个宇都好,且言之成理,也未尝不可。但最好是只答其中一个宇的好处。【参考答案】(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印象。

(2)“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而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课堂牛刀小试】 浣溪沙(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浏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思考】词中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参考答案]

“逐”字文中的意思是“追逐”,它描写出了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出”字文中的意思是“显现”,描写出荡秋千时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意思对即可)【五】理解作者意图(主旨),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主旨情感类)

【题型】【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本诗描写**内容,表现(抒发)了人物**精神(感情)? 【5】诗中某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的主旨(意图、主题)是什么 ?

【7】全诗(诗中某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8】“***”这是化用了***“***”这一名言,在这里(表现、抒发)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感情)? 【链接】 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意图常见的方法有

【1】根据题材推测感情。【2】抓住“题眼”把握感情。【3】解析注释、了解背景,把握感情。【4】读懂作者,把握感情。【5】抓住关键句把握感情。【6】解析“意象”把握感情。【7】解析典故把握感情。

【答题思路】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描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格式】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事件)运用**表达技巧,揭示***现象(告诉***道理、抒发***感情)

【示例1】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思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做好此题,就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要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歌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期间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写的作品,所以题名“望岳”。诗中描绘了泰山磅礴的气势,雄伟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抱负非凡的广阔胸襟和对自己前途积极乐观的情绪。回答时还要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的意思进行迁移,理解不畏艰险,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些意思,才能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描写泰山雄姿,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示例2】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考】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

【参考答案】作者借《后庭花》这一典故表达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示例3】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 ①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借景抒情诗,找出诗中渗透作者感情的词语,如“闲”、“忽”,再联系诗中的景物,推测出作者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描写“冷晴湾”周围的山色美景,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示例 4】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题]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课堂牛刀小试】 【1】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①【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这首诗通过作者所写在村路上行走所见的儿童活泼的表现以及稻花等事物的情景,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流露出的对乡村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作者所写在村路上行走所见的儿童活泼的表现以及稻花等事物的情景,抒发作者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2分,意思对即给分)

【2】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思考】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解析】 诗的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抒情,表现了戍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答案应紧扣“英勇”“报国”去写。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的情景,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忠君报国)的精神。【链接】【中考古诗常见题材与感情】

田园诗: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恬淡闲适、厌弃尘俗、淡泊名利。写景诗: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喜爱赞美、轻松愉悦。送别诗:留恋不舍、思友念亲、劝勉豁达、离愁别绪。边塞诗: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壮志难酬、思乡念亲、忠君爱国。行旅诗:思乡念亲、孤独寂寞、离愁别绪、物是人非。咏物诗:正直高洁、乐观旷达、不畏艰险、清高孤傲。

怀古诗: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揭露黑暗、同情人民。即事感怀诗:豁达豪迈、怀才不遇、淡泊名利、忧国忧民、孤独惆怅。

【六】把握诗歌写法,体会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类)

【题型】【1】诗歌(诗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诗歌(诗中某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诗中某句)是怎样抒发(描写)情感(景物)的?【4】请从**角度赏析全诗(诗中某句)

【5】全诗(诗中某句)采用什么写法?抒发诗人之一的思想感情? 【6】试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全诗(诗中某句)。【7】全诗(诗中某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手法诗人怎样的感情 【8】全诗(诗中某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1】理解识记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用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2】结合诗句,分析内容、把握诗句运用何种技巧类型。【3】根据 题干要求,按照答题格式,组织语言表述。【答题格式】【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意图(明手法+释手法+说作用)

【链接】 表达技巧

【一】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 和 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理)等

【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衬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理)渲染烘托、用典比兴等。

【三】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互文、反复、设问、反问等

【四】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景物描写: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角度结合。正明描写与侧面描写)

【五】结构手法:开门见山、铺垫伏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总领下文、点题照应等。【示例1】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思考】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释手法)。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说作用)。【示例2 】 咏梅(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思考】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诗中的 意象有梅花、桃李、冰雪清风,冰雪清风是梅花生长的环境、它们之间是衬托关系。而梅花与桃李之间是对比关系、通过这样分析表现手法便已明确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示例3】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思考】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些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等多种手法。【课堂牛刀小试】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全诗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评判梅雪各有长短的特点,全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看法(道理)。

上一篇:高校教师入职培训下一篇:初级会计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