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课后练习题

2024-08-23

《山雨》课后练习题(精选16篇)

《山雨》课后练习题 篇1

《山雨》课后练习题精选

一、照样子写词语

水淋淋( )( )( )( )

沙啦啦( )( )( )( )

丁冬丁冬( )( )( )( )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 )( )( )( )( )( )

调 难 几

( )( )( )( )( )(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鸟儿叫声婉转。( )

2.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

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诱人的花香。

小珍起身到花坛边儿,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花蕾。( )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①此时,小珍想起了教语文的张老师,她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 )记得有一次她牙疼,连续三天晚上彻夜未眼,但每天仍然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里,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用新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了老师,就轻手轻脚地来到窗前,踮起脚把花放在窗台上,让淡淡的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下。②这时,老师闻到了一股花香,推开窗户,发现窗台上放着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

回家的路上,小珍想:老师用汗水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不正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吗?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优秀人才。

1.按地点的转换用“‖”将短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文中加点①的句子,是写“实在事物”,还是“联想”,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3.文中加点②句子,是写人物“外表”还是“内心活动”,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4.在文前的( )里给短文加恰当的文题

5.本文通过 ( ),表达了 ( )。

《山雨》课后练习题 篇2

笔者认为, 课后练习绝非“鸡肋”。如果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对课后练习“充分指导, 融入课堂, 有效落实”的话, 课后练习将成为丰盛的“美味”,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养成自主预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拓展知识面等诸方面都能发挥功效。

一、基于习题, 指导自学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一般都会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但苦于不得法, 学生预习似蜻蜓点水, 只是读读课文, 画画字词, 既不思亦无问, 预习流于形式。现行的教材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围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一目的, 强化了导学功能,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若能课前针对课后习题,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预习, 就能使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明白预习时必做的“功课”, 让预习更有效。如立足于“用钢笔描红、临写”, 培养学生正确地书写汉字的习惯;依托于“读一读, 抄一抄”等类型的习题, 让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并理解词语;借助于课后习题, 促进学生深刻地体会句子的含义。如《师恩难忘》一课的习题:

“谈起往事, 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 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这句话理解了, 就能较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在自主预习这类习题时, 虽不能完全正确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 但已为课前交流和课上质疑作好了进一步学习的铺垫。课后很多习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层次的。如《变色龙》课后习题:

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1) 我们发现变色龙; (2) 我们端详变色龙; (3) 我们放回变色龙。

这样的题目, 不仅能引导学生感知全文, 还能逐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依托习题, 优化教学

语文, 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太多, 我们往往难以取舍;而课后习题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来精心设计的。站在课后习题的视角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预设、取舍, 突出重难点, 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有效率。

1. 强化朗读, 有效积淀。

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 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 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朗诵、背诵课文”“复述课文”“默读课文”, 等等。这样编排, 充分反映了教材编者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是非常重视的。这也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落实。因此, 我们要把读书的要求落实在课堂上。如《莫高窟》的课后练习: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围绕这一练习,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4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莫高窟的。用心读, 大胆想象, 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然后说一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通过齐读、引读、指名读、评价读、音乐渲染读、想象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读书形式, 让学生把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从而达到当堂背诵的要求。

2. 提纲挈领, 洞悉全篇。

小学语文高年级的课文较长, 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 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 突出重点, 寻找一个精当的“切入点”, 力求抓住“动全身”的“一发”, 这样课后习题就成了许多新课的切入点。如《少年王冕》课后习题: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是全文的纲领所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紧扣王冕“勤奋好学”“孝顺母亲”两方面辐射全篇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划出王冕“勤奋好学”“孝顺母亲”的词句, 品读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并加以批注, 从而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几个方面感受人物的特点, 进一步深化对王冕的认识。这样的阅读指导, 能启发学生围绕主题, 抓住重点潜心会文, 教学主脉络更为清晰, 阅读整体性更为凸显, 课堂更为有效。

3. 陶醉文字, 习得方法。

就阅读教学而言, 理解课文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 就像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新课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此要求, 目的是强调读书的内化, 注重语感的培养。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均是编者依据课标,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结合课文特点, 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把习题有机融入其中, 引领孩子细细揣摩, 领会句子独特的魅力。教学《金蝉脱壳》这篇课文, 我抓住课后习题“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 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 先将有关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 再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我组织学生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本、作复述等多种形式, 具体感悟课文内容, 引领学生沉入文本, 步步领悟, 体会其中的有趣和奇特;然后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蝉尾出壳的情景”, 在这段话中作者观察最仔细, 描写最细致, 学生也最感兴趣;在此基础上, 回忆自己观察过的动物活动, 结合想像和联想, 抓住一系列动词描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细节。然后师生评议, 相互修改。在评改中把习得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4. 整合资料, 有效拓展。

新课标要求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作家卡片 (名片) ”和“名著便览”等栏目。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海伦凯勒》等课文后面安排了“名著便览”, 在《给家乡孩子的信》《我和祖父的园子》等后面安排了“作家卡片”。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 拓展视野,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 课后安排“作家名片——冰心”。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对冰心奶奶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诗句“除了宇宙, 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们说话不必思考, 态度不必矜持……”由此知道冰心对儿童的情感以及儿童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文本, 有助于帮助孩子体会文本传达的情感;在教学结束时, 再让孩子们回过头来阅读这张名片。“除了宇宙, 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冰心奶奶对儿童的感情将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当他们以后去阅读关于冰心写给孩子的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种情感。另外, 名片里还提到了《寄小读者》一书, 激发起孩子们阅读原著的期待。

三、基于课后习题, 有效设计作业

课后练习不仅提示了教学目标, 还提示了练习的操作步骤和教学形式, 给了教师实施和创造的空间。由此,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规律, 设计出由浅入深, 形式丰富, 富有情趣的作业,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1.丰富内涵, 有效迁移。

许多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 留下了“空白”点, 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中“孔子论水”部分, 我从书后习题“联系上下文, 理解孔子论水那番话的含义”入手, 让学生静心默读, 圈点批注, 找出全文中与水的四个特性有关的句子、词语、段落。学生读中思考, 读中感悟, 在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中, 发现其内在的意蕴, 情感被激发。学生倾诉的愿望强烈, 理解得非常透彻。我趁热打铁:“结合生活实际, 水在你的心目中又具有怎样的品格呢?你也来当一回孔子, 赞赞你心目中的水。”课件出示:

根据句式, 续写水的其他特点。水能容纳无数溪流, 它好像 () ;水清澈透明, 它好像 () ;水 () , 它好像 () ……

通过续写,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水的性质、品质的认识有了深化, 对孔子借水论德的意义也有了深入的理解。

2.学用融通, 综合设计。

为建构“大语文”教学观, 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 课内与课外沟通, 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些拓展练习题。对此, 我们要学用融通, 综合设计。如《在大海中永生》习题五: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一个故事, 讲给同学们听。我以教材为起点,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自己收集、积累更多相关的资料, 吸取更多的知识, 从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拓宽知识面。再如, 《石榴》习题四:品尝一种水果, 并依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赶海》习题五:说说赶海这件事有趣在哪儿, 在你童年的记忆里, 发生过哪些趣事?写作是学语文的基本功之一。有感而发, 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课后设计的一些写作练习正符合了这个基本要求。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再如根据《半截蜡烛》习题三的要求, 布置学生课后试着把课文改成剧本, 再分角色演一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读懂文本, 感悟文本, 达到了以读导悟、读中感悟的目的,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些练习设计, 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出来, 走向了生活和家庭, 走向了自然和社会, 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对一道课后练习题的商榷 篇3

关键词:温度;酶活性;曲线;饱和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课后习题拓展题的第1题第(2)问(第86页):

图1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如图1)

教师教学用书给的参考答案如下:如果温度升高10℃,曲线上身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如图2)

按照教师用书的答案来讲,温度升高10℃,B点将往正下方移动。但笔者认为,B点将往左下方移动,理由如下:

1.B点表示酶作用的饱和点,即单位体积、一定浓度溶液中的酶全部被底物饱和,增加底物浓度也不会有更多的中间复合物生成,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

2.与底物相比较,酶分子很大,而活性部位只比底物稍大一些,一个巨大的酶结构对稳定活性部位的构象是必要的。

3.酶一般是蛋白质,温度过高,蛋白质的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即发生变性,这样肯定会影响到酶活性部位的构象,影响酶活性,本题中在最适温度的基础上升高10℃,酶活性部位的构象遭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酶促反应速率变慢,既然如此,同样体积浓度溶液中能发挥作用的没活性部位就更少些,随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更容易达到饱和,或者说,只需较少的底物(反应物)就可使同体积浓度酶溶液中的所有酶达到饱和,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故B点应往左下方移动。

另外,题目的问法不够严谨。本题中绘制反应速率—底物浓度曲线的数据是在最适度下,测定若干个梯度浓度下的反应速率。按照原题:如果在A点时温度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可以理解为只在A点时将温度升高10℃,A点以后的实验还是最适温度,则曲线只在A下移。

显然出题人的意思是A点及之后的试管温度都升高10℃。

因此,笔者认为,第86页拓展题第1题第(2)问的题目应该为:如果在A点及以后的底物浓度下,温度都升高10℃,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请画出变化后的曲线。参考答案改为:如果温度升高10℃,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B点往左下方移动。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最适温度,酶的结构遭到不可逆的破坏,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会变慢。曲线图应改为:(图3)

参考文献: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355-379.

太阳课后练习题 篇4

yè mù jiàng lín nián líng gū jì

二、先比一比,然后组词。

暮( )散( )澡( )项( )

幕( )撒( )藻( )顶( )

三、黄金搭档,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夜空( )的月光( )的景色

( )的遐想( )的阳光( )的水藻

( )的天空( )的月球( )的努力

四、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 )

2.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 )

3.月球表面全是水。( )

4.研究结果表明,月球上不可能出现过火山活动。( )

五、读片断,完成问题。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永远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

1.找出这段话的两组反义词。

—()( )—()

2.这段话从正面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句子是

从反面说两者关系的句子是

3.用上“如果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写一句话。

六、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太阳大气层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

光球层厚约5000千米,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我们所见到的太阳光,几乎全是由光球发出的。光球球面上很不平静,气体不断地上升和下降,像海洋中起伏的波浪一样。从光球表面到20xx千米高度为色球层,色球上玫瑰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称为日珥。日珥的形状变化万千,有的像浮云,有的像喷泉,还有的像圆环、像拱桥、像火舌、像篱笆……。日珥的数目和面积都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且随黑子相对数而变化。色球层之外为日冕层,它延伸到数倍太阳半径处。这里是太阳风产生的地方。通过太阳风,太阳平均每小时要把3000吨左右的物质抛向宇宙,速度可达300万千米/小时。

1.仔细读短文,填写下表。

名称

分层距离

特点

2.读读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注意加点的词语。先想一想,再画一画,最后照样子试着写一句话。

山行课后练习题 篇5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 ) 霜叶(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独倚( )

二、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答:

3.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竹石课后练习题 篇6

一、照样子选字填空,组成词语。

麻 磨

雀 ()面 ()难

艰 坚

()难 ()硬 ()苦

击 出

()现 打() ()发 ()鼓传花

二、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 千变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浪费—— 伟大——

简单—— 清闲——

四、快乐阅读。

宽容

我正忙地做着课堂作业,坐在前面的陈颖(yǐng)彬同学转过身对我说:“小茵(yīn),你有没有新本子,借我一本好吗?”

我的思路被打断了火气一下子冒了上来我把笔一扔瞪了她一眼气呼呼地说我求你不要问这问那行不行你好烦啊

颖彬嘴唇(chún)蠕(rú)动了一下,无可奈何地把身子扭了回去。

我继续做作业,忽然发现钢笔没墨水了。向周围要好的同学,可他们都没有多余的钢笔。我想向颖彬借,可是想到刚才我对她的态度,又不敢开口了,我想,即使她有多余的钢笔,她肯借给我吗?

没有时间磨蹭了,我硬着头皮,用小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她说:“颖彬,借支钢笔给我好吗?”

颖彬听后,爽快地从笔盒里拿出一支钢笔,微笑着递给我。

接过她的笔,我为她能够宽容别人而佩服她,也为自己对她的粗暴态度而感到羞愧。

1.短文共有段话,给第二自然段加标点。

2.“我”对颖彬的.态度很(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用“——”画出相关句子来。

重视课后习题提高思维能力 篇7

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看出, 观察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学生观察目的性不强, 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观察得仔细, 从而使思维更深刻。

例如, 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道题:

算一算, 比一比。

这道题看似是比较乘除法计算方法的不同,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在教学此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计算第一组题, 然后追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很快得出了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再接着追问商是什么。学生会发现, 商是另一个因数, 紧接着再提问:“就此你能猜测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学生很快说出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此时可趁热打铁:“那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继续做后面的两组题验证一下。通过计算, 学生不但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掌握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步骤, 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转化思路, 使学生思维更严密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 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等。习题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例如,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这样的一道习题: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 比赛以单场淘汰制 (即每场淘汰1支球队) 进行, 如下图 (图略) , 数一数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如不画图, 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 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这道题如直接出示图, 学生会直接数, 很容易得出答案, 至于为什么是15场, 学生只知道是数出来的。对于第二种倒减的方法:用16-1=15场, 学生也只能是猜测。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画4个球队产生冠军要比赛几场, 然后猜测8个球队要比赛几场, 因为4支球队要比赛3场, 所以许多学生猜测8支球队要比赛6场。这时我再让学生画一画, 通过画, 学生发现多了一场。这多的一场是哪儿来的?通过思考, 学生发现最后两组的冠军还要比赛一场。那16支球队要比赛几场呢?当学生列出7×2+1时, 请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这时, 请学生仔细观察球队数和比赛的场次数, 看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说出比赛场次数比球队数少1时, 这时顺势问:“比赛场次数为什么比球队数少1呢?”学生自然联想到因为每场淘汰一支球队, 而冠军球队是不要淘汰的。再请学生根据他的发现说说64支球队各要比赛多少场。这道原本只需学生简单“数一数”便能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抽象化, 学生不得不调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实验等各种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引导学生拓展习题, 使学生思维更灵活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不能就题论题, 而要让习题尽可能广覆盖。在教学时不光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联想, 使他们能“举一反三”、“问一知十”。在习题教学中, 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延伸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 在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先计算, 再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 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教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计算, 再说说规律。学生很快便得出相邻两个分数单位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并且很快又写出了几组这样的算式。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 接着问:“如果分子是1, 分母是相邻的奇数或偶数, 是否还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通过举例, 学生一致回答, 没有。“那怎样才能相等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它们的差必须乘才能相等, 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乘呢?”有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发现:由于它们分母相差2, 所以差的分子就是2, 要想成为乘下来的分子是1, 就必须乘。通过拓展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 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交流, 实现思维共享,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后练习效果提高方略 篇8

关键词:精选 批阅 二次作业 效果 提高

在轰轰烈烈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得更加重要的,不容轻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一定会在课后布置适量的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来消化,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批改作业时,你会获取从学生处反馈来的信息:学生或掌握或未完全掌握某些知识。于是,你会让学生订正做错的习题,但问题恐怕还没有解决,经过测验考试等手段,你可能会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说明他们对曾做错并订正过的习题没有真正弄懂,对该节课的知识没有真正掌握。于是,我们的教师感叹,埋怨学生不努力,没脑子,甚至手足无措。

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反思,考虑如何运用“做作业”这一手段使学生尽快掌握课堂知识,即如何来提高学生课后练习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的:第一层面,每次作业都要选好题目,千万不能照搬某个练习册或习题集。第二层面,对学生做错的习题细致分析、思考、查究,要求学生认真订正,让学生真正理解透彻。第三层面,使用多种方法对错误信息强化刺激,使学生对所犯的错误有一种铭心刻骨的感觉。笔者将自己的一点经验与想法作了整理,具体做法这样:

一、选题

现在的数学资料很多,名目也繁多,如:数学练习册、精选习题集、数学非常讲解、优等生学案等等,还有互联网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内容,这时候教师不能照单全收,虽然说那里头有许多好题,但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合适你学生现在水平的,这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分析,对着题海中的题目进行取舍,甚至改编,教师可将题目和学生都进行分层,既要控制好题量,更要把握好质量。一般课后练习包括在校作业和家庭作业,两种作业不是简单的重复,后者略加深加宽,如果有备课组的话,还可以有机地做好合作和分工的工作。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二、批阅

1.笔下留声

即在批改作业时,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适当注上一两句短评。因为评语有一种声音效果,好比老师就在眼前指点,给人一种强烈的听觉刺激和想象余地,能撼人心魄,触人灵魂。短评以鼓励为主,如一贯作业撩草的学生作业变认真时,或者作业时发现巧妙的解题方法时等等,简短的赞语所起的作用可不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融恰师生间感情……对于粗心的学生则适当予一些善意的批评,千万不能讽刺、挖苦,有时一句伤人的话,用几句话或大量的行动都很难补回来的。如一学生求得某人步行速度为10公里/小时,结果却写成100公里/小时,我在批阅时注上一句:“此人莫非是外星人?”学生翻开作业,在一笑中认识到自己的粗心,以后很少犯类似错误。

2.面批

面批的学生有三类:①同一错误屡犯不改者,当面追询原因,共同探讨,释疑解惑;②对抄袭作业者,指出某处让其解释,使其羞愧不已,也在警告他:“你的那些行为老师全知道”;③基本常识出错时,可询问学生解题时的想法,现在又有什么想法,此类情况一般是没有预习好的,上课没有专心听讲造成的,趁此机会教师可作些预习方法指导,多用浅显的比方进行启发。

3.展示

对作业认真的、解题新颖的、构思巧妙的,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或其他方法进行展示,让这些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他学生也有所收获,一举两得。要知道榜样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应可以适当使用。

三、精讲精练

1.错误暴光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有“先入为主”的原则,因此分析作业时,教授应将正确的解题过程展示出来,再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主要错误进行暴光,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感官刺激,也可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与正确信息形成强烈反差,在对比中获取知识,自己去伪存真。

2.反例夸张

对假命题采用举反例进行“一票否决”很有说服力,学生也易于接受。但同一题目,反例可能举出很多,其效果往往有差异,学生的印象会深浅不一,我举反例,尽可能选夸张一点的,如反驳命题“所有等腰三角形都全等”,我举了一个又高又尖的三角形,一个又矮又扁的三角形,学生一看即形成强烈的印象。

3.极端假设

即分析学生的错误时,将错就错,把错误推向极端,从而得出荒谬的结果,使得事理显而易见,不讲自明。用这种方法阐明观点,可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如在解方程时,我总是强调不能在方程中同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否则,会造成失根。但还是有学生会犯这类错误。一次分析作业时,我举了一例:解方程4x=2x,两边同除以2x得2=1。学生轰堂大笑,笑声中悟出了道理。还可追问,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方程两边除了可能为零的x,让学生彻底掌握这一层知识。

4.再进行相关问题的训练,特别注重变式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订正与整理

每次作业,要求学生不全面订正,仅对局部内容进行订正,这样既能对症下药,又能节省时间。事半功倍,值得一试。

并要求学生经常记“错题记录”,即以当天做错的作业中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一题或几题,分析出错的原因,如何订正,有何教训,启发,记录成文。教师不定期抽查,对做得好的进行表扬或作展览,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形成习惯。空余时翻阅“日记”既是一种享受,更是知识的再现和巩固。

做过的作业如何利用?全部翻看没有必要,温习一偏“日记”必不可少,每次复习迎考,我总留出部分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指导他们看“日记”,如何看,遮掉订正好的答案部分,读题后重解一遍,做对了,说明已掌握,做错了,好好反省检查疏漏处。照此看完“日记”,则每人必大有收获。因为每个学生抓住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了,这样的复习最具针对性,效果也较好。

五、二次作业

对做过的题目,教师已讲解过,学生也已订正过,并且还记了错题记录,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应该万无一失了,根据遗忘规律和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学生掌握得没我们想象的好,至少有一部分学生还会犯错,所以我们布置类似的作业、练习,让学生再操练。对二次作业,教师还要二次批改和一定的补救工作。

六、定期检查

做完了这些工作,是否就高枕无忧了,绝对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易错题也应整理,制成练习,定期检查,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千万不要怕麻烦。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十分重视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订正,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适当的强化刺激,是澄清模糊认识,加强记忆效果,巩固新旧知识的有效途径。作业效果得以充分发挥,事半功倍,学生脱离题海,教师教得轻松。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

《背影》课后练习题答案 篇9

一、熟读课文,把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本题抓住“背影”这个重点,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

四次写背影的文字: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可从“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起至“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写衣帽,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2.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这样的感情:为父爱感动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3.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二、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本题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识别关键性语句,体会关键性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这一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2.这一句点出事情起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

第六段中,关键性语句有这样一些: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是这个片段内容的提要。

②“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至于如此艰难。

③“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

④“蹒跚”一词很关键,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更难了。

⑤“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不仅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

⑥“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

⑦“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一句能表现父亲对“我”的怜惜、体贴、关照。

⑧“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句又写背影,而且包含非常复杂的情意,所以也是关键性语句。

三、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请找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话语朴实而简洁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怜爱儿子的深情。

本题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体会话语包含的感情。

四句话是: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①句: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句: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句: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句: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四、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与大家讨论一下。

2.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一些表达得比较含蓄的感情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第1题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讨论。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不好受。“我”是一个20刚出头的青年,情绪上就更敏感、脆弱些。所以,文中的“我”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

第2题体会课文中自我反省的语句,引导学生注意调整心态,体会家庭亲情,并在交流中进行口语训练。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真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八年级学生在长辈面前自作聪明的心理正在萌生,谈谈这个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东方之珠课后练习题 篇10

一、我会填 读一读,再填空。

琳琅()()()有()有()()价廉一应()()

()饱()福举世()()()幕()临()颜()色

我会选在正确的解释上做个标记。

夜幕降临(到,来;挨着,靠近;照着字画摹仿)光彩夺目(抢,强取;争取得到;做决定)

奔流不息(停止;消息;繁殖,滋生)举世闻名(用鼻子嗅;名声;听见)

我会换把下面的画线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1、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

2、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

3、香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

二、课文直播间 先读课文,再试着填一填。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

在香港,人们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大饱口福,所以人们把香港称作()。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旅游的.好去处,所以,人们把它称为()。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乐意到这里做生意。所以,人们把香港的市场叫做()。

三、阅读窗

珍珠泉

你们知道南京什么地方的景色最美吗?猜对了,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珍珠泉泉池非常大,最深处有三到四米。泉水清澈见底,连小小的鱼虾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泉水在阳光的照映下,金光闪闪,似乎许许多多的珍珠漂浮在碧水之上。

泉中和泉边真是热闹非凡,有人拿着鱼竿在泉边钓鱼,有的小朋友干脆卷起裤脚下去和小螃蟹嬉戏,还有的人划着竹排悠闲地看风景。竹排远去了,可是刚滑出的波纹,还在水面上荡漾。

珍珠泉的景色真美呀!我爱珍珠泉。

1.短文主要是围绕着哪一句话来写的?请你写下来。

2.作者主要抓住了珍珠泉泉水和泉边的特点来写,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来概括吗?

泉水(),泉边()。

如何发挥课后练习的效用 篇11

一.依照课后练习把握教学方向

课后练习中一般会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教师可以依照这些练习来把握教学方向。如《桥》课后练习第2题是:“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其实这就是从整体来设计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把它作为主问题引领课堂阅读,不仅可以减少繁琐的课堂问答,还会使学生如春雨润物般领悟文章主旨。笔者在教学时由这个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读书与讨论,画出文中老汉的动作和语言的词句,让学生抓住画出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感悟老汉对乡亲、对儿子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并且灵活而巧妙地串起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这种立体多维式的构建,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彰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依循课后练习理清文本脉络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表示时间推移、情感变化、地点变换的核心句或核心段落,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为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创设良好的情境。有些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涉及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些精心编制的练习,往往就是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理清课文脉络。

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九册《新型玻璃》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教师只要抓住这个练习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填表,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抓住了课文的要点,把握了全文的脉络,理清了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

三.依据课后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训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笔者研究“课后练习”,发现编者在课后也相应地配备了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练习。

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第3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毁灭后画面中那种荒凉,颓废,和原来的宏大魅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情感在此时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情感的积聚在这时将会爆发,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学生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后,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自己习作时也会有意识地运用。

“课后练习”还有很多的效用,如依据“课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落实朗读训练,进行说话训练等等。我们要根据各篇精读课文后编排的习题来确定这些训练方式。总之,“课后练习”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我们要认真对待“课后练习”,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努力发挥“课后练习”的最大效用,依托“课后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道课后习题的多角度分析 篇12

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4—5第26页有一道习题:

已知, a≠b, 求证:|f (a) -f (b) |<|a-b|.

分析1:分母有理化, 利用|a+b|≤|a|+|b|放缩.

分析2:从函数的结构特征, 利用三角代换证明

分析3:从距离公式入手, 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明

证明:, 可视为A (x, 1) 到O (0, 0) 的距离, 当a≠b时, 设A1 (a, 1) , A2 (b, 1) , ||OA1|-|OA2||<|A1A2|, 所以

分析4:从向量背景入手, 利用||a|-|b||≤|a±b|≤|a|+|b|证明.

证明:构造向量u= (1, a) 、v= (1, b) , 因为a≠b, 所以|f (a) -f (b) |=||u|-|v||<|u-v|=|a-b|.

分析5:从复数的模入手, 利用||z1|-|z2||≤|z1-z2|证明.

分析6:从解析几何背景入手, 利用斜率证明

证明:由, 即化简得:y2-x2=1 (y>0) , 所以表示双曲线y2-x2=1的上支, 设A (a, f (a) ) 、B (b, f (b) ) 是双曲线y2-x2=1 (y>0) 上支上的不同两点, 因为双曲线渐近线方程y=±x, 其斜率k=±1.

分析7:两边平方去绝对值证明

(2) 若1+ab>0, 则上式, 成立.

分析8:根据的几何意义, 构造三角形证明.

根式表示以1, |x|为直角边的三角形的斜边, 所证不等式|f (a) -f (b) |<|a-b|表示三角形两边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第三边, 则构造直角三角形证明.

陋室铭课后练习题 篇13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4.《陋室铭》的作者是 代。

本文的主旨句是

5、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6、《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语文《山行》课后练习题 篇14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千嶂里( ) 燕然( ) 独倚( )衡阳( )孤城( ) 乡魂( ) 石径( )

3、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①衡阳燕去无留意。 ( )

②四面边生连角起。 ( )

③山应斜阳天接水。 ( )

④芳草无晴,更在斜阳外。 ( )

4、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

休:

5、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关注并创造性地使用课后习题 篇15

一、解读文本时, 关注课后习题

拿到一篇课文, 应教什么, 是我们解读文本时首要关注的问题。但是许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不去钻研课后练习中隐藏的价值, 使课后练习形同虚设。其实, 仔细推敲, 你就会发现, 每篇课文所要教学的重点大都隐含在课后练习中, 课后的许多训练题目或多或少提醒本篇课文应教什么。比如《天鹅的故事》课后有这样几个题目:

1.朗读课文, 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读读下面的词语, 注意读准带点字的音。

4. 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却把枪挂到肩头, 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5.你在生活中, 或在电影、电视中, 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

仔细推敲一下, 这些题目就提示了我们本课教学的重点。如果把第1、4、5题整合起来思考会发现, 不仅提示本课教学的重点———天鹅破冰的过程, 还提示了本文中作者写作的密码———第6节中整体场面描写, 这也是学生感悟、习得文本语言的重要凭借。其中, 第4题就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走进重点段的一个中心问题。可以这样稍加修改:斯杰潘老人喜欢打猎, 而正是这群天鹅, 却使他的猎枪再也没有动过, 一挂就是30年。究竟是什么感动了老人呢?这样, 抓住老人“喜欢打猎”和“猎枪一挂就是30年, 再也没有动过”的矛盾点提问, 更能激发学生深入读文的欲望, 然后再抓住让学生感动的天鹅的英雄壮举进行深入感悟。于是, 我把本课教学第2课时的重点目标预设为: (1) 学文第5、6节, 通过抓关键词反复朗读, 模拟体验, 感悟天鹅团结、奉献的壮举, 激发学生关爱生命。 (2) 仿照第6节的写法, 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任务的场面。

二、教学过程中, 改进课后习题

1.适当补充

有些课后习题, 类型很好, 但有点限制学生思维, 有的不能贴合学生实际, 这时应适当加以补充。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后有这样一个迁移训练题目:

读读抄抄, 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

闷热旷地雷声大作

附近纤弱大雨如注

这个题目是训练学生积累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对于雨景, 学生都有亲身体验, 可教学这篇课文时正值春季, 又刚刚经历过几场春雨, 如果只让学生根据这几个词语来写雨景, 他们只能凭着回忆写夏天的雨景。这样, 思维就会被文章中描述的雨景所束缚, 学生刚刚经历的写作素材———春雨, 也白白“溜掉”了。而补充一些描写春雨的词语, 如“春雨如丝、春雨如油、细雨绵绵、淅淅沥沥、细如牛毛”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写, 并且提示他们还可以加上人物的活动、心理。下面是几个学生的语句:春雨淅淅沥沥, 从空中洒向各个角落, 雨滴很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 好看极了;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空, 不一会儿就乌云密布, 我们赶紧躲进凉亭里。没过几分钟, 豆大的雨点就从空中飘落下来, 打在地上“啪啪”响。紧接着, 风雨交加, 电闪雷鸣。整个世界变得阴森恐怖起来……适当补充一下, 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 写出来的片段也有真情实感了,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变换形式

课后训练有很多是用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教学中如果换一种方式呈现, 就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挑战。“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后的最后一题, 作为对爱因斯坦形象的正确认识, 我在引导学生读完课文后, 适量补充了爱因斯坦的成就及故事,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在班级内进行了小小的辩论赛。学生们情绪高涨, 唇枪舌剑, 在教师的点拨中, 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应用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升。

体会加点词语的妙用, 也是课后常出现的训练类型。如果能在教学中通过对比, 或设置与课文内容、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情境, 就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 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例如《埃及的金字塔》课后习题2“读一读, 注意带点的部分,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在教学中是采取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训练的。

对比出示: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引导:

(1) 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感觉有什么不同?

(2) 进一步引导想象:我们的教学楼有4层, 想一想, 金字塔相当于多少个教学楼那么高?把它的高读出来, 把你的惊叹表达出来。

(3) 作者为了把金字塔的宏伟体现出来, 不仅列举了数字, 还用我们熟悉的事物做了比较, 使遥远而又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你能学着写一写吗?

迁移训练:

我们学校门前的杨树真高, () 。

周末, 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 越往上爬越陡, () 。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 抓住数字联系身边事物, 再引导想象, 学生走进了文本, 体会了常见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的妙处, 最后再通过训练强化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这样, 把课后题的形式变了变,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列数字、作比较方法的妙用。

3.巧搭台阶

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背诵、复述这两项重要能力的训练, 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被重视, 有的放在课外, 有的课堂上匆匆而过, 致使训练“虚化”。如果在教学中能巧搭台阶, 教给学生背诵、复述的方法, 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外的负担。例如背诵《大江保卫战》第5节时, 就可以出示几个排比句中的排比词让学生填空背诵;《灰椋鸟》第4节, 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顺序的词 (一开始———没有几分钟———先回来的———后到的———) 来背诵;指导学生复述《祁黄羊》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引导抓住晋悼公的心里变化来复述或表演。这样学得灵活, 记得牢固, 文本的语言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三、教学活动后, “活化”课后题

课后练习中有部分就文本内容进行课外拓展的训练, 主要是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培养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等。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后, 许多老师都是布置学生“搜集伊伊资料讲给同学听、家长听”“课后阅读伊伊书籍”等, 听话的学生可能会搜集来很多资料应付作业, 更多的学生无从下手, 根本不去做。这样, 此类的课后习题形同虚设, 教师没有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 更没有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有目的的搜集和多样易变的搜集都会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月光启蒙》课后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 我布置学生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周围的老年人学唱民歌、民谣;《梦圆飞天》课后让学生搜集关于“神舟号”飞船信息的资料和同学交流, 让学生和家长合作办一份关于“神舟飞船”的手抄报, 在教室内展评……这样, 学生再也不把搜集作业当成一种负担, 不知不觉中训练了能力, 在轻松的方式中获得了最有分量的收获, 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用好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 篇16

一、依据课后练习,掌握朗读和书写技能

我们所使用的苏教版的教材,课后练习总少不了一道有关“读”的训练,或是朗读,或是复述,或是背诵。它告诉我们,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大量地背诵经典文章,其收益在日后将“至大至显”。我们老师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要求,让学生掌握课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掌握“读”这项语文基本功,积累知识,进而学会说话和写作。课后练习中也少不了有关书写的练习:有描红练习,低年级用铅笔描红,中、高年级用钢笔描红;还有抄写词语的练习,这些都在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其实,写字是一件“细活”,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但能写好字,而且能戒除浮躁心理。教学中,老师应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写字,注意提醒学生保持页面整洁,不写错别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把字写美观了,而且会养成一种做事认真、力求完美的好习惯。

二、运用课后练习,重视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在字、词、句、段、篇中,词和句是最重要的一环,突破词句的教学,会使教学更加通畅。作为教师,我们应注意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有一题是“读读下面的词语,并用横线标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这不仅让学生掌握本课重要的四字词语,而且了解了“滴水穿石”的近义词,积累了语文知识。接下来的一题,又是让学生比较“设问”和“反问”两种句式,让学生掌握设问句开口反问句。课后这一练习指引教师了解该课词句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好课后练习提示给我们的重点,有的放矢地教学。

三、拓展课后练习,拓宽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课内到课外浑然一体的“大语文”境界。课后练习能巧妙地将“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课后练习的最后一题,大多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向课外延伸的一盏指明灯,它能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习作。如: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一课,最后一道题是:“你还知道《史记》中的哪些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这就指明了让学生试着去读课外书《史记》,了解《史记》的有关故事。课后练习也有让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习作的,如: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后,练习中让学生写读后感;学习了《诺贝尔》,让学生为诺贝尔写一篇小传。这些小练笔,给了学生习作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上一篇:草房子课文仿写下一篇:冬至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