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子影像技术的三点思考(精选8篇)
对电子影像技术的三点思考 篇1
标准一:生态语文课堂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堂没有目标的课,必定是一堂失败的课,但是,有了目标,是不是就能上一堂成功的课呢?
课堂教学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拟定教学目标,简称为“三维目标”。我不否认“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具体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强行要求分别从三个维度去拟定教学目标是不太合适的。比如一篇篇幅较长而且有较多重要知识点的文言文,你完全可以用一堂课去解决文言知识问题,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上就可以暂时放弃。
另外,把目标完成当成“一堂好课”评价的标准是不太恰当的,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甚至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一味强调一定要完成教学目标可能会忽视课堂生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标准二:“生态课堂”要有多种好的教学方法
“合作”是当前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几十个人知识的互补、思想的碰撞,能够产生的互助作用和激励效应往往要超过教师和学生一对一教与学的方式所能取得的效果,“学会合作”也是当下教育界推崇的理念。教者和听者似乎都觉得只有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了,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课堂上三、四个人为一小组交头接耳就成了“合作”,还会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借讨论之名行聊天之实,表面的热闹下暗潮汹涌。因此,生态课堂不应强求“合作学习”,而应因班制宜。
一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技法,比如说准备学案、运用多媒体或者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等,这样的课堂氛围往往比较热闹,表演色彩比较浓重。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课型当然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充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增加直观性,因此日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但是,采用的技术和手段一定要为本学科教育的目标服务,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如果最后只成为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点缀,这样就成了败笔。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务实,学什么教什么是比怎样学怎样教更重要的问题,真正的“生态课堂”应该是内容充实而积极健康的,脱离对文本的探讨和研究一味地思考怎样让课堂热闹起来,是本末倒置的。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教学方法的多样或单一来衡量一节课的好坏。
标准三:“生态课堂”能创造好的高考成绩
身为语文老师,很了解同行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运转的苦衷,为应试而教学不是哪一个老师也不是哪一个学校的特别现象,但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完全为了考试,那么教学势必就会丢弃一部分重要内容,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我并不反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为高考服务,这是中国语文教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认为生态课堂教学应该是不回避高考但又不惟高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去提升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语文可以不那么枯燥,语文成绩也会相应提高。培养良好的语文教育氛围需要我们每个老师的努力,如果我们本身已经成了分数这个评价机制的奴隶,那么又怎么会甘心为完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奋斗呢?
对学校文化的三点思考 篇2
学校文化符号指的是学校口头或书面文本阐述的文化主张。构建学校文化系统的路径大致可分为:历史视角——依托所在地历史提炼学校文化;依托与学校有关的名人表达学校文化;基于学校自身的历史阐发学校文化。教育理念视角——表明教育态度、表述培养目标、表达教育教学方法追求。品牌形象设计视角——创意学校理念、行为、视觉识别系统。环境视角——构建学校文化景观。
学校文化的载体指的是学校文化的呈现及传播方式。有的将理念文化意象化、具象化后有新景观呈现,有的对现有景观进行新的解读。要让师生参与学校文化的创建,对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变成我们的文化。当然,与时俱进对制约学校发展的旧文化结构及新文化创建机制也在此列。
文化行为指的是文化效果、文化作用。学校文化是写在师生脸上的;学校文化是落实在师生行为上的;学校文化是弥漫在校园里的;学校文化是渗透在师生血液里的;学校文化是可以影响人一辈子的……
学校文化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从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关系文化,师生、生生在校园、课堂真实关系就是文化。
学校文化是师生践行对教育、学校、课程、课堂的实践解读。
学校文化是师生为人处事甚至言行遵循的内隐规矩、规则,即学校的潜规则,是道德考量。
学校文化是文化对师生学习、思想、精神的熏陶、启蒙、点化,是一种生态系统,是对师生成长的“场”影响。
校长朋友,我想你已明白创建学校文化的三个境界(层次):文化符号、文化载体、文化行为。我想与同行一道思考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是什么?我想提醒的是:创立学校文化符号系统不全等于学校文化建设;选择学校文化载体也不全等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核心是“人”,当下之人,现实之人,指向现在,关注“物”或“事”之于人成长发展的意义。即,以文化人,人育文化。
二、学校文化建设四大新视域
创意一:建班级主题文化馆,开年(期)班级文化博览会。
学校可依照认识大自然、认识中国、认识世界、中外童话故事、中外名著、中外名人等为年级主题,再围绕年级主题分解到班级,动员学生在查阅资料、主题阅读、主题写作基础上,利用班级墙壁、走廊、黑板、横梁、天花板等区域创意美化布置班级主题文化馆,仿上海世博会形式召开班级主题文化博览会。每个班级选拔解说员,每个孩子可以到其他班级参观,解说员给予解说,后参与测试,若合格可在学校精美设计班级主题文化纪念册上盖上相应参观的纪念章,若盖齐全部主题馆纪念章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创意二:校园增加科技主题设施,实现主要景观课程化。
可以把科技博物馆设施按声光电等建在校园里,一让学生体验感知,对科学内容多元表征;二用学过的原理解释一些科学现象。
可以饲养一些小动物,种植一些花卉,开辟班级小农场,构建天然实验室,便于孩子科学观察、实地操作等。
还可以特意设计一些课程化景观。景观不仅仅是观赏,而是围绕该景观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我们称之为景观课程。依照年级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研究层次主题:如,给问题、给方法,找结论;只给问题,自己找方法、自己找结论;只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找方法、自己找答案。这些问题我们借助校园景观特意设计的原生态真实问题,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
专家认为,一是根据问题的性质不同,问题可以分为“生活问题”和“逻辑问题”。前者主要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后者则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于“逻辑问题”。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二是原始问题与课本习题。原始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可见,校园景观课程化意义重大。
创意三:先征集、观察孩子们在该年龄段成长中所存在问题,借助校园文化疗愈功能诊治。
先发现问题,再设计活动、景点、规则,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其行为,我们称之为化育。利用秋千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等待意识;利用不找零无营业员售货部培养孩子自律意识和爱心意识。开展无人监考、校园义工日等也属此类创意。
创意四: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有机整合,实现物象意象有机统一。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设校园整体育人氛围、引导师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环境文化与校园理念文化的有机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原有的校园景观中融合、嫁接、移植校园理念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校园景观这个物化载体呈现;基于学校积淀的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开发校园景观并创新校园理念文化。
三、如何让学校文化“动”起来
校园文化是动态的,是需要更新的。有些内容,比如办学愿景、目标、宗旨、三风一训、校徽等可能较长时间是固定的,但内涵需要与时俱进解读。有些内容比如作息时间表、校园景观课程、年度人物等需要年、季节更换;有的内容比如心情树、黑板报、学习生活园地、宣传橱窗等需要周日更换。若宣传窗、学习生活园地、观察课程、活动游戏等长久不更新,创意、设计、装饰再好,也不认为该校有文化。
如何让学校文化动起来有六个创意:
1.廊柱上可依春夏秋冬四季更换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走廊上、校园灯箱上可悬挂本校优秀毕业生及在校先进典型的照片及凡人睿语。
2.动态文化墙。对袖珍学校可将学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内容设计成像六七十年代照相布景一样,定期更换,也可设计成多轨道、推拉式的动态文化墙。
3.动态德育主题故事箱。就像城市街道两旁的广告箱,将若干个故事定时按顺序更新。
4.动态黑板报。各班教室后面的学习板报,若除去报头、栏目设置、相关插图,文字内容只剩下区区的几百个字,学生最多花十几分钟就可阅读完毕。然而黑板报多采用的是单周或双周更换一次,因更换速度缓慢,黑板报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但如果更换速度过于频繁,又会增加教师、学生的负担。如何解决这一两难问题?我的思路是:采取“周大变、日小变,天天更新”的模式。“周大变”指的是每隔一周,无论插图、版式设计、栏目设置、主题、内容都要全面更新;“日小变”指的是在一期板报全面设计完毕后,本周内其他几天,插图、版式设计、栏目设置、主题基本保持不动,只更换相关的文字内容。这样既扩大了有效信息量,让学生对黑板报天天有新鲜感,而且不会加重师生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5.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词互动监测屏。笔者的设想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古诗词互动监测。学生点击屏幕可以配乐欣赏;对学生朗诵、背诵的效果可以直接打分,给予激励性评价。
6.学生跨年级自学和文化解说的“触摸屏”。让校园里弥漫着跨年级、跨学科、多种变式的教学信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机进行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触摸屏”自学的研发,旨在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解决班级授课制的软肋——教学的线性和教学进度的高度一致性,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学习起来。
当然,可将学校文化景观、文化故事等图配画解说形式用多媒体呈现,同时孩子可发表感想、解读等。
让学校文化动起来的另一层含义是文化由学生建设和消费。
1.面向全校征集校徽设计、校训内容,征集校牌、校训书写者。
2.让学生对公寓楼、教学桉、餐厅、景点命名。
3.收集用诗歌、散文等形式对校训的解读以及我喜欢某某学校的100条理由。
4.走廊、教室、厕所、操场让学生用孩子视角提出设计方案;校园铃声、手机铃声、网站页面也要征求学生竞见,甚至阅读笔记、日记、作业封面也要与学生协商。
5.培养校园文化解说员,客人到校参观时让学生当解说员。
6.评选校园里最喜欢的十个地方、十大活动、十大人物、十大事件。
7.优选在校园里发生的十大感人故事。
8.学校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游学节、开学典礼等也可全校征集方案,让学生团队承办。
9.可以用学生名字命名学习法、某某日等鼓励学生创新。
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校长和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集体叙事”,学校文化需要阅读来支撑,倡导师生在阅读中理解文化。■
做好农村群众工作的三点思考 篇3
时间:2011年07月06日 09时09分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姜华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群众情绪理得顺不顺、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干部,基层干部是做群众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任。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是摆在每一位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做好群众工作,要力戒“三论”
基层干部身处一线,与群众直接接触,直接面对群众的各种诉求,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三种不良情绪。
一是群众无知论。百姓是衣食父母,广大农民群众是纯朴善良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却认为群众觉悟低,从而不愿做群众工作。
二是工作无用论。有的干部主观认为,到群众中去,走村串户,拉拉家常,嘘寒问暖,是一种形式主义,没有意义,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起不到实际效果,反而会引起群众的反感。因此对做群众工作,对访民情活动,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也很随意。这实际上是不愿做群众工作的借口。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干部不习惯、不善于、不屑于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不懂得怎样积极主动地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不明白如何与群众良性互动,对做群众工作有抵触情绪,即使做了,心里也不情愿,而且方法简单,不痛不痒,导致群众不信任不买账,使干群关系越来越疏远。
三是利益无关论。表现为对群众的困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冷若冰霜,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漠然置之,甚至对群众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官气十足,趾高气扬;对群众的诉求能躲则躲,躲不过就拖,最后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难。有的干部认为群众反映的问题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群众反映问题视为“找茬儿”、“闹事儿”,思想上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轻则不理不睬,敷衍塞责,重则出言不逊,大声训斥,结果误了群众的事,凉了群众的心,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做好群众工作,要具备“三心”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回应群众的新期待、解决农村发展的新问题、树立党员干部的新形象的需要。对此,基层干部必须正确看待、清醒认识、高度重视。
一是要有信心。当前,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环境不断改善,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难做,这是客观事实,但开展群众工作的实质内涵是相同的。群众工作不是洪水猛兽,并非难事,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心里装着群众,树立一定能跟群众打成一片的信心。当然,信心绝对不是盲目自大,而必须是“知己知彼”后的必胜信念。要树立信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群众工作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在开展每一次走访群众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想一想群众在盼什么,希望我干什么,工作重点在哪里,困难在哪里,自己有什么优势,能为群众解决那些问题等。只有把群众工作当作常规工作,放在心上,经常实践,多去走访、多打“草稿”、多作总结,才能做好群众工作。
二是要有恒心。开展群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完的工作。“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恒心的力量是巨大的。要想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热情、较高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因为群众不理解、发牢骚,不能因为工作碰了壁、受了阻,就轻言放弃。每个人都有惰性,开展群众工作必须克服这种惰性,必须树立敢于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恒心,排除一切消极影响和困难,一如既往的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工作之中。
三是要有慧心。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做群众工作不得法,就会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有人说,“群众工作是口才学”,只要多打交道、说好听的就算完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因为群众工作不是熟练工种,而是需要我们用慧心去发现工作方法的学问。邓小平同志说过,“群众的意见,有合理的,合理的就去接受,就去做。有一部分是基本合理,合理的部分就做,办不到要解释。有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要求做工作,进行说服”。群众工作需视对象、情景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群众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并不是光靠说好听的、简单应付就能做好,智慧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开展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做好群众工作,要做到“三入”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心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
一是要身入群众,关注民生。就是要走出机关大院,走出文山会海,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通过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特别是注重走访偏远的村组,困难的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社情民意,可以拉近干群距离。
二是要深入入群众,解决民困。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群众最讲实惠,不需要干部对他们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干部和他们不疼不痒地套近乎,而是希望干部能根据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合理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个群众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就要求干部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要心入群众,维护民利。就是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同群众交朋友,与群
对电子影像技术的三点思考 篇4
谈起风险管理有些人认为是新鲜事物,其实它早就存在,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同各种风险作斗争的历史:铁路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其整体性、联动性、重用性毋庸置疑。作为交通行业的“老大”,铁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因为在整个安全生产中,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做好风险管理,必须从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是要找准风险源。
安全生产不是通过技术、设备和文件来实现的,而是在于参与生产各环节的每一个人。忽视人的因素,恰恰是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风险源。因此,要围绕就如何使得全体职工保安全的主观能动性上下功夫、做文章。通过广泛持续开展安全风险意识教育,真正使“安全第一”的理念根植于职工的思想深处。
二是要找准风险点。
铁道部、路局以往通报的安全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事故的最终结果绝大多数都同人的责任心不强有密切关联,责任缺失已然成了当下铁路最大的安全风险点。要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教育,举一反三,在职工中树牢“违章就是杀人、违章就是自杀”的安全责任意识,使大家始终以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临深渊的态度对待安全生产。三是要找准作用力。
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三点认识 篇5
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三点认识
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三点认识
在今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通报了全省80个县市区综合经济实力排名情况。我市10个县市区排名呈现“四进六退”格局。黄州区排名全省第21位,浠水县和麻城市分别进了5位和2位。如何正确对待这个评价结果,全面、准确、客观分析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把全市上下的注意力、凝聚力、创造力转移到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上来,确保实现我市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这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县域经济发展成就不应低估
“十一五”是黄冈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最清晰,发展战略最具体,发展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为了全力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建立县域经济考核评价机制,把县域经济发展同各级党委、政府业绩考核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县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2.3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4.7%。全口径财政收入99.7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27.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4.3%。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和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和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商品零售额、全口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金融机构存款等9项指标全部实现翻番。主要成就和特点是: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举措非常明确。在市委、市政府正确引导下,各地围绕市域经济“一区两带”战略,结合各自实际,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区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正在向规模扩张、园区聚集、产业提升、增值增效转变。
二是工业经济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各县市区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再造新兴经济增长点。全市建成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33个、乡镇工业集中区39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7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56家。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5.7亿元,年均增长27.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4亿元增加到51.9亿元,年均增长35.5%。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五大产业总产值首次分别突破100亿元大关。湖北祥云、兴业炉料、大别山电厂、华新(武穴)水泥、黄冈伊利、鸿路钢构、李时珍医药集团等7家企业年产值过10亿元。
三是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大交通、大网络初步形成,极大地改善了县域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行政运行成本。五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44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0公里,居全省第二位,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四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地位显著提升。全市农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5.5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年均增长15.5%。基本形成了以柳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公路为主的优质稻产业带400万亩,以沿江为主的双低油菜产业带200万亩,以沿江湖泊为主的优质水产带68万亩,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150万亩,以罗田为主的板栗产业带243万亩,以英山、麻城、罗田、蕲春为主的桑茶药板块100万亩,以红安为主的花生生产区50万亩,以黄州为主的蔬菜板块14万亩,以市区为龙头的奶牛牧场27个,存栏奶牛2万头。
五是招商引资成效斐然。持续推进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67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14个,总投资2068亿元;累计利用外资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累计实现外贸出口14.9亿美元,年均增长5.8%。
六是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836元和4634元,年均分别增长15.2%和11.9%。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4.4平方米和42.2平方米,比2005年分别增加15.2平方米和18.6平方米。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6.5万人次,城镇和农村低保人数分别达到14.1万人和35.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
以上表明,黄冈县域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无限的活力。
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不容忽视
当前我市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应清醒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我市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变的特征非常明显,阶段性、局部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县域经济与全省20强县市区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总体水平偏低。2010年,全省20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208.6亿元,是我市平均水平的1.42倍。
2.人均经济总量少。从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结果来看,20强县市区人均GDP达到30357元,比我市平均水平高1.26倍,已经整体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我市除黄州区(26072元)和武穴市(19977元)外,绝大部分都还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徘徊。
3.财政收入质量不优。从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看,全省20强县市区平均达到69.6%,我市10个县市区平均46.79%,远低于20强县市区平均水平。
4.工业化程度不高。尽管“十一五”期间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黄冈,但“满天繁星”的中小企业多,“擎天一柱”的大中型支柱企业少。我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44%,比全省20强县市区平均水平低16.13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不高,使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撑和主导力量。
5.城市化进程不快。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计算,我市目前城市化率为35.7%,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2.3和12.2个百分点。全省20强县市区城市化率平均为43.08%,我市只有黄州区超过平均水平达到55.08%,武穴市比20强县市区平均水平低2.96个百分点,其他8个县市区都在30%以下。
6.招商引资还有差距。这些年来,黄冈经济社会之所以得到了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利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推动。但与全省20强县市区相比,差距还很明显。2010年,全省20强县市区招商引资平均达到43.08亿元,比我市10个县市区平均水平(12.4亿元)多2.47倍。
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机遇不能错过
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黄冈战略崛起的支撑和脊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沿阵地。市委书记刘善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四看”——看成绩,提振信心;看历史,保持理性;看差距,知其不足;看希望,迎头赶上。
当前,我市发展县域经济面临很多难得的历史机遇,迎头赶上,正当其时。一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各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找到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金钥匙。二是为应对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物价、抑制输入性通胀预期等政策,为我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三是黄冈正面临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叠加、大别山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叠加、老区扶贫政策和西部开发政策的叠加等历史性机遇,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意见》,为老区人民探索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当前,我们要从五个方面着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要继续解放思想,为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市上下必须强化机遇意识,解放思想,增强跨越式发展的信心、铆足跨越式发展的干劲、提高跨越式发展的质量、突出跨越式发展的主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把无形的机遇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形成果。
二要狠抓园区建设,缓解资金瓶颈,促进工业集聚式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支撑战略,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一是要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二是要切实抓好企业融资。三是要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三要围绕主导产业,抓好关键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壮大主导产业,尽快形成产业的集聚效益。二是要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推行定单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三是要搞好基地建设,一手抓规模化生产,一手抓规范化种植,使基地生产既形成规模,又确保品质。
四要优化城镇布局,提升城镇品位,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要加快构建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市区城为骨干、中心镇为纽带的城镇体系,更充分地发挥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更有力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五要扩大招商引资,推进全民创业,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要把扩大招商引资与推进全民创业统一起来。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抓好招商引资,聚集外部资源。另一方面,要推进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挖掘内部资源。着力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精心收集
浅谈对网络神曲现象的三点思考 篇6
一、何以称之神曲
“神曲”其实是一个网络流行语言, 通常被人们定义为一些歌词非常押韵, 曲调能够配上任何舞蹈的歌曲, 可以令人神情振奋, 每次听都给人一种轰炸的感觉。曾有人调侃说, 神曲一定是神才能听的懂的曲子, 一定是特别好听或者是特别难听的曲子。在我看来, 虽然我们无法给神曲一个准确的定义去界定它, 但它一定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区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每一首神曲都有它自己的个性所在, 这种个性或者说是特别性一定是别的歌曲所没有的, 并且难易模仿与复制, 这也是它们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 就拿神曲《忐忑》来说吧, 其运用器乐化的旋律配以一种独创的“新新人类”语言, 以一种异于普通流行音乐的表现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让人耳目一新, 眼前一亮;第二, 这些神曲的节奏感较强, 曲调普遍较为激昂, 往往让人一听就有一种欲望发泄的感觉, 即情感的彻底性表达, 这种想极致地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心理变化的表达方式, 会在一定程度上挑起人们的神经, 从而引起共鸣, 广为流传;第三, 旋律较易上口, 传播较广。既然能被人们成为神曲, 那么神曲本身一定是较容易被人们记住, 具备自己的音乐个性, 并且朗朗上口, 让人们能较快地学会并哼唱出来, 这样在大众能口口相传的情况下, 神曲能得到很好的传播, 引起一阵全民参与性的音乐热潮。由于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基础, 神曲确实做到了区别于普通的流行歌曲, 以一种崭新的音乐面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成为当今流行乐坛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二、何以广受关注
提到关注, 就不得不牵扯到三个要素:关注者、关注对象和关注手段。对于关注对象网络神曲而言, 正如前面所说, 它必然是独树一帜的, 具有创新性, 让人们首先对其能产生猎奇心态去关注它, 之后再因为其具备的强烈的节奏性以及富有特征的旋律线条而让人们对其产生很深的印象。简而言之, 就是关注对象网络神曲必须既具有自己的特点, 又必须通俗上口方便人们记忆。
对于关注者, 他们的音乐审美观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从对“西北风”的狂热到对“中国风”的追逐, 再到“民族风”的流行, 可以说是由于听觉疲劳或是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这些变化, 但是我们还是不难看出, 流行音乐的发展总是喜新厌旧、求奇求变的, 而神曲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种流行音乐文化所需要的特质, 迎合了大众的猎奇心态与听觉求新求变的需求, 所以它能被人们关注并广泛传播。其次, 在神曲的传播过程中, 参与者是人, 而人又属于群居动物, 所以必然会产生群聚效应, 那么神曲只要具备带动人的感觉这一素质, 就会一传十, 十传百, 不断风靡与传播。最后, 由于神曲具备强烈的节奏感以及令人印象深刻而又朗朗上口的旋律, 所以人们会很快的记住并时不时的轻唱出来, 这一特点也成为了神曲能广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对于关注手段, 其实从某一层面来说也是人们对传播东西的获取, 而如何传播和如何获取这些传播内容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可以说关注的前提就是被发现, 而关注的重要因素就是传播。相比音乐的其它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以其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流传范围广等优势吸引了大量音乐人将其作品上传到此平台来宣传推广, 以期获得较好的市场效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传播方式, 很多“草根”音乐创作者找到了他们表演展示的舞台, 在这里不需要所谓的巨资打造, 也无需什么偶像包装, 人们看的只是你的作品所展示出的个性以及你想表达的东西, 如果大家喜欢就会被人广为流传, 如果不被大家认可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可以说一方面, 这在无形中扩大了创作者的队伍, 同时也给这个队伍增添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 而另一方面, 正是这种大众参与度的提高, 让关注者的队伍得到了扩大, 让神曲的流行度得到了提高。
三、网络神曲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网络神曲流行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和这个时代的发展
息息相关, 音乐文化也不例外。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 平台的大众参与化, 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更多的音乐想法和个性的音乐声音, 让人们对音乐的了解与接触更加丰富与多样化。
当然, 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 这些神曲之所以能这么流行, 其实也是因为它们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通过一种接近疯狂或是较为彻底而又极端的方式表达出了心中的情感, 宣泄出了心中所积压的压力, 达到了一种人性与情感释放的效果。这种方式可以通过直白而又讽刺的歌词来表示, 也可以通过器乐化的旋律以及歌者富有感情的舞台表情和动作来展示出来。
最后, 这一现象其实也告诉了我们, 音乐如果想要发展, 想要被人们所记得, 那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独创性。如果是千篇一律, 让人们听到这句就能猜到下一句, 或是音乐里毫无自己的个性, 只是一味的追随大流, 那么肯定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被人们遗忘。音乐归根到底是想象事业, 是最需要活力与变化的, 也许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会很难找到新的突破点, 但是我们必须坚信, 只要人类还活着, 音乐就一定可以创新, 一定会有新的奇迹!
参考文献
[1]黄荟.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问题——在“流行音乐专家论坛”上的发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4.03.
[2]张又丹, 刘洋.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流行音乐现状及发展趋势[J].人民音乐, 2012.03.
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三点思考 篇7
但是也要看到,互联网在推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步,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人与社会造成了许多严重困扰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在张开臂膀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的时候,不能不严肃认真地深入思考:如何做才能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思考一
必须从战略高度
重视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为什么说是“迫切任务”?
首先,要看到,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新空间、信息传播新渠道、文化创作新平台,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浏览新闻、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进行文化创造、信息交流、参与文化建设。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文化传播力、社会影响力正日益显现,只有正确引导这个庞大网民群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成为社会共识;只有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的才能达到;只有主动发挥好引导好他们的文化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培育一支宏大而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因此,大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其次,要看到,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提高文化生产传播能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采取各种措施谋求战略优势地位。而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还处于弱势地位,更应注重加大网络文化建设投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研究,抢占网络传播的战略制高点,提升网络文化传播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因此,大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再次,要看到,一个时期来,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网络淫秽色情、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网络删帖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甚至泛滥;同时,垃圾信息泛滥,个人隐私信息被非法收集,谣言、诽谤信息、暴恐信息等非法信息的传播更加隐蔽。更有甚者,肆无忌惮地调侃、抹黑、诋毁与质疑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人物,试图以此来颠覆英雄榜样、消解道德崇高、解构革命历史。这些都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搞乱了社会思想,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大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
最后,要看到,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撞激荡,使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凸显出来。一方面,随着网络新技术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网络舆论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另一方面,国际上一些不愿看到中国和平崛起、发展壮大的反中、反共势力也利用互联网歪曲事实、恶意炒作、造谣惑众,影响甚至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国内外各种势力的交汇作用,使互联网已经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平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新的重要战场。因此,大力发展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依法管理网络的力度,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是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总之,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上深刻认识大力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思考二
必须深刻认识
网络文化的两种属性
所谓网络文化,按照百度的定义,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深刻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才能推进网络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产业属性,做强做优网络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新业态,也是文化经济化的重要途径和新经济增长点、新文化增长点。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要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正如百度所概括的那样:“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用优秀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要做到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必须以强大的民族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社会责任感强’的网络文化骨干企业;要以产品为基础,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向原创为主转型升级;要以中华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要加强战略研究,制订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网络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优化网络文化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指导规范网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网络文化产业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网络文化产业新进展新成就,提高网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网络文化产业良性运行。”同时,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网络文化的创新。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最大载体,为创新提供了条件,但推动创新需要对创新成果的强力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也必须加强保护。
nlc202309042030
深刻认识网络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话语主导权。如哲学家张世英所说,文化是与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须臾不可分割的,文化的中心就是意识形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同传统文化产品一样,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网络文化产品,既具有文化产业属性,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当今世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速度在加快,各文化之间的冲突利益日益凸显,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的文化产品包括网络文化产品必然渗透着意识形态,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必然会受到这种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制订规则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扩张渗透,在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同时,抢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文化阵地或意识形态阵地,借以推行“颜色革命”或“和平演变”,为其霸权统治服务。其目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指出的:“美国采取的是鲜为人知的武器,利用‘人权’、‘民主’作为21世纪版的鸦片战争的武器,迫使中国敞开自己,接受美国的超级大国统治。”对此,我们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和头脑清醒。
互联网时代更要重视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有些人认为,如今进入了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谈什么意识形态斗争与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再谈这些就不合时宜了。这种认识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天真幼稚或思想糊涂!
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渗透始终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一个主战场,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一贯的手段。早在1953年1月,时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强调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他攻击“中国共产主义是一致命的危险”,“是一种要消失的现象”,宣扬美国及其同盟国的责任就是要“尽一切可能使这种现象消失”,“用和平的方法使中国得到自由”。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曾经公开宣称“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美国已故总统里根也曾提出,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斗争中,“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核弹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的较量”。曾任美国国务卿的沃伦·克里斯托弗表示:“我们的政策将是设法通过鼓励伟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自由化势力,来促进中国从共产主义向民主的和平演变。”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一位教授感叹说:我们搞垮苏联只用了“两化”,就是“西化”和“分化”,现在我们对付中国比过去对付苏联难多了。要搞垮中国至少还要再加“四化”,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对政治“淡化”,让中国官员“腐化”,让中共领袖“丑化”,让马列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冲击下“溶化”。美国新闻出版署的高官曾经露骨地表示:“美国应向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灌输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念,这是比传授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任务。”“对西方来说这是一笔明智的投资。”“不要忽视美国帮助训练一批数量可观的中国未来领导人的意义。”他们在政治上极力推销西方民主价值观,贬低马克思主义,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宣扬私有化;在文化上建立“文化武器库”,设立“基金会”“研究会”“培训中心”等机构,邀请中国境内所谓“异见人士”访问西方,培植“亲西方代理人”,等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推行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的新战场。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一次关于互联网自由的讲话中曾露骨地宣称:“我们还支持开发新工具,使公民能够避开政治审查而行使其自由表达的权利。我们正在为世界各地的团体和组织提供资金,确保将这些新工具以当地语言版本提供给需要的人,并为他们提供安全上网所需的培训。”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其自由价值观、话语权,神化西方政治制度,抹黑甚至完全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制度,和平演变中国的基本手段、主要途径和重要工具之一。如2011年“美国之音”在停止对华汉语广播的同时,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就将对华传播的重点放在了博客、微博、播客等互联网和手机的新媒体领域。“美国之音”还专门制订了指标,2012年要在新媒体和手机方面在中国每月增加50万用户,2013年每月增加100万,2014年则达到每月增加200万。大量事实表明,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他们利用现代文化传媒和互联网等一切传播途径,宣传美化西方社会,传播西方制度,抨击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政策,歪曲和攻击我国人权状况,诋毁我国形象。
必须唱响网络文化阵地的主旋律。要看到,国内外的政治斗争、经济竞争等也突出地表现在网络等各种新媒体上,经济利益多元与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现状也为一些敌对势力展开信息舆论进攻和思想渗透提供了空间。一个时期以来,各种错误思想甚至是反共、反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互联网上抢滩登陆,抢占互联网上的思想文化阵地。如国信办依法关闭的133个传播歪曲党史国史信息公众号,就是以“揭秘”“真相”为噱头,打着“你不知道的历史”“这才是历史”“我知道的历史”等旗号,捏造事实,歪曲历史,混淆视听,大肆传播歪曲党史国史等违法和不良信息;有些“逢共必反”“逢中必反”的人长期活跃于一些媒体上,故意颂扬被中国革命打倒的人物,以此来否定当年的革命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合理性;有些所谓意见领袖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用一些所谓“历史细节”和敌对势力杜撰的“解密材料”,否定革命,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丑化、贬损党和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其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等等。这表明,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甚至进行网络颠覆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阵地。互联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成败得失,直接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须警钟长鸣。应该说,对于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中国共产党人是有清醒认识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警惕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第四代人身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邓小平曾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2011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nlc202309042030
当然,在思想文化领域或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的斗争是长期的,是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反对“西化”“分化”和平演变与“洋为中用”的辩证关系,主动学习和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当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精华为我所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服务。
思考三
网络文化建设必须
网上网下同时加强
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大力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互联网的思想文化阵地,既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从网上虚拟空间与网下现实空间同时发力、着力。
疏堵结合营造网络文化的清朗空间。一是要依法治理互联网上的各种乱象,切实加强微博舆论引导和管控。要从国家层面强化对互联网的制度监管,健全网络立法,从信息审查过滤、责任倒查机制、网络道德等方面完善监控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强化监管。二是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类型的网络色情活动、网络暴力、网络诈骗、有偿删帖、网络谣言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三是对在网络上散布反共、反中、反马克思主义言论者,散布各种暴恐言论者,散布各种民族分离言论如“疆独”言论、“藏独”言论、“台独”言论、“港独”言论者,散布各种邪教言论如“法轮功”等邪教组织言论者,要依法严肃查处,确保在网络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四是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以及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在旗帜鲜明地坚持先进文化导向的同时,下大力气创新网络宣传语言,积极引领网络舆论方向及流行潮流,而不能落后于或盲目跟风于网络自发的舆论潮流。要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即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五是要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生存、发展、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思想舆论引导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公开、及时、准确、全面、有说服力地回应广大网民对社会热、重、难点的关切,增强应对网民质疑和开展社会舆论斗争的能力,要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持久、耐心、细致地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要努力掌握并熟练运用网民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语言、视听等新媒体传播形式,传播文化正能量,拓展舆论新空间。
大力夯实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实,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现实,构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现实,构建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社会现实,可以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效能;可以有效地消解各种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等活动的负能量;可以有力地削弱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的渗透效力;可以有效地瓦解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和平崛起舆论“大联盟”的围攻势头;可以有效地化解妖魔化中国形象,将一般问题政治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最终归结为“社会制度弊端”和“一党执政”,矛头对准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党的领导、离间党群关系、动摇民心的各种政治企图;可以有力地澄清在政治上教条式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宪政主义、在经济上教条式照抄的新自由主义、在历史上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创造的丰功伟绩的虚无主义等所谓学术迷雾或者言论自由的误导,可以有力地遏制一个时期来充斥于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奢靡享乐主义和腐化堕落之风等甚嚣尘上的蔓延势头。须知,努力构建这种强大的社会现实,既是对网络舆论负能量的釜底抽薪或者高效解毒良药,更是对网络舆论正能量的加油鼓劲或者鸣锣开道。
构建这种强大的社会现实,就是必须深入持久地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位一体协同推进、持续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必将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和政府治理的信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人民群众对伟大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这种强大而坚实的社会存在,必然会反映为百川归海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汇聚成天下归心的民意民力,营造出得道多助的国际舆论氛围。(作者注:本文参考了王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逄先知“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且严峻”、龚云“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李艳艳“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话语工具”和李殿仁“微博已成为极端及反体制言论集散地”等文章中的个别观点、资料,谨此致谢!)
(责任编辑:任 真)
对电子影像技术的三点思考 篇8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